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模式

2024-05-04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模式(精选9篇)

篇1: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模式

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设计

【摘 要】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启蒙教材,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通过古诗词教学,有助于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陶冶情操,重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新课标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锻炼学生想象力和记忆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爱国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巧积累,俏吟唱,激发高涨的兴趣之火

众所周知,积累的重要性,新课标也在着重强调。如何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愿意积累、主动积累,积累出兴趣、积累出情趣也是我一直探寻的问题。

1.1 利用网络资源,学唱古诗词名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的惆怅。“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的无奈,唐婉的哀怨……这些打动人心的千古绝唱不仅对学生的积累起到兴趣上的激发,同时使学生对诗词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高涨;当然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也起了一定作用。不知有多少次,我走过学生身边,听到他们情不自禁地吟唱着《将进酒》《虞美人》《钗头凤》……这样的旋律,不禁释然。

1.2 进行品词析句。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课标指出,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考查“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如学习陆游的《示儿》,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诗眼。陆游悲的是什么?透过一个“悲”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明白了陆游悲的是祖国还没有统一。透过“悲”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卧在床上,双手紧紧地握住儿子的手,告诉儿子,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等到收复失地了,家祭时不要忘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这“悲”中有遗憾、有悲伤、有痛心,这是悲壮的一幕,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积累知识

积累知识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少的,诗歌作为语文的一部分同样也需要学生努力积极地积累知识。通过对古诗进行知识积累,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境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及其主要内容。积累古诗词的知识主要靠学生对古诗进行背诵。背诵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却也是最令学生头疼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想在背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在教学时多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创作思路,从而帮助学生背诵。画中领悟哲理,增加理解深度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对古诗赐予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真理。

对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课分为两种

3.1 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课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画,借助图画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例:《静夜思》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一目了然,诗人在晚上看着月亮睡不着觉四连故乡及亲人。这对于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是学生升华了情感。

3.2 学生创作画。这是让学生打开早期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理解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画笔再现始终描绘的场景,是学生进入诗意。结合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己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学生从中去享受那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将诗词同现实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描写的美,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模式,想要学生进行模仿填词,学以致用,还需要不断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古诗词的学习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比如,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并评选出当日“最佳背诵者”;每周进行为古诗词配画作的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作画,评选“优秀作画者”;对学生每月的古诗词学习情况告知家长,等等。通常,我也非常关注于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新、旧知识熟练掌握。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村居》一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所有有关春天的古诗词,举办“春之韵”古诗词朗诵大赛。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同时增加成就感,消除学生学习的腻烦心理,多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感。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更是古人智慧的一个综合体现,做好古诗词教学对于实现学生博古通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同时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保证学生学好古诗词,使我国的古诗词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感受诗词的馨香――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策略浅谈[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12:6.[2] 周小芳.谈低年级儿童诗歌教学.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2007,(1)

篇2: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模式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词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50首古诗词。就入选的古诗词来看,多是脍炙人口之作,作者又是历朝的著名诗人、词人。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比较容易为儿童所接受。

但是,现在的古诗词教学还存在诸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

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师生重视不够。教不重视,学也不重视,学不重视是由教不重视引起的。在语文教学中,一般教师重视现代文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零碎感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故而不愿多花功夫。其实学一首古诗词,并非把诗词中字词意思翻译为生活语言就预告这首诗弄懂了,学完了。还应该体会感情,受到熏陶,得到教育。即使是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语言朴实,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是其表达的深厚情感及深刻的教育意义还是值得联系实际体会。此外,平时的教学研究活动也很少有人涉及到古诗词,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古诗词教学地位没有得到重视。

2、考试方法失当。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心态的真实写照。可现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句及意思为主。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苦不堪言。考试只考讲读篇目,不考阅读篇目,只考教材上的篇目,一般不考课标推荐的篇目,即使要考推荐篇目,对师生来讲也是大海捞针,谁知道会在70篇中选哪一篇呢?因而许多古诗词的教学只能是落空了,更谈不上情感培养了。

3、教学方法枯燥。古诗词作品中的字词意思与现今白话意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了理解古诗词时的一只拦路虎。有的需要联旧启发,有的需要教师讲解,有的还可让学生查查资料、工具书,可不少老师一味启发,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少,只能是启而不发,造成学生学的畏惧心理。古诗词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可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的领会其意境。教学古诗词,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体会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可老师们往往不善于帮助学生悟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理解意思后,教师只是问:同学们从诗中看出李白和汪伦感情怎么样啊?学生答:感情很深。这样的回答缺少想像,缺少生活的联系,显得苍白、空洞。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改进策略,创新教学呢?

1、钻研教材,把握情感内涵。小学阶段要求学习的古诗词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作者在进行构思创作时是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的,作品本身就是丰富的情感传播的载体。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深入研教材,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不仅情感培养要落空,就是对词句的理解也要大打折扣。⑴课前要广采博览。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蓬蓬。”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句,教参认为是老人喝酒后讲话带着醉意,也有资料认为是作者带着醉意,因为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他长期未得任用闲居农村,比较郁闷,时常借酒消愁。两相比较,教师觉得还是取后一种解释更为合理,更能体会词中所反映的农村生活的愉快,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⑵读诗词要感受形象。科学以明晰的思辨和严密的逻辑力量折服人,文学却以它具体细微的感性形象来打动人,这种感性形象不是直观教具式的模型,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绝不是水天浑然的空旷寥阔中渐渐远去的一叶孤舟的纯粹画面,而是深深地寄托着作者目送友人远行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怅然若失之情。只有对艺术的形象有所感受,才能体悟到作者将对好朋友之情寓于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2、语言的品味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3、意境的想象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大多数观摩课都重视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把学生带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篇3:试谈小学古诗词的教学

一、巧用零散时间

古诗词在我国古代文化长河中是浩如烟海的。为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能够多阅读,多背诵就会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古诗词的文化知识。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多多背诵古诗词,让他们日积月累,当他们背诵更多的古诗词的时候, 自然就会理解了诗词的意义,也就会得到古诗词美的意蕴。我就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条件,多安排给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的时间。比如在学校可以利用7:25的晨读时间, 给他们安排固定的内容进行全体同学朗读,形成一种朗读的气势和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朗读古诗词的习惯。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一般是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来安排背诵古诗词,都是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背诵,这样让他们去完成任务,在课堂教学时间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的古诗词的朗读指导,让他们能够会读,掌握朗读古诗词的韵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兴趣。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介绍诗人及背景

只靠诗歌的朗读去理解和欣赏诗歌往往是很慢的,我们还要教给学生理解的方法, 这样就会加快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所以,我们在朗诵的基础上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遭遇。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倾吐内心的情感流露,而诗人所经历的社会生活而产生的情感都是在诗歌表露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教学的时候, 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诗人生平和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学生就会加快理解诗歌的意蕴含义,从而能够深化诗歌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当学生能够更高层次地理解诗歌,他们就会对诗歌产生乐趣,从而也就会喜欢学习诗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具有较强的跨越性,跳跃性比较强,更有虚实相生的特征,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因为古诗词是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形容等手法,创造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在诗歌学习中也就要引导学生的去体会和欣赏诗人丰富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诗人的意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获得诗歌的形象。比如我在执教唐代伟大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诗歌时,向学生问道“问童子”,问的是什么? 诗中留下空白,但可以“言师采药去”的回答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了哪里? ”这样想象,诗就完整了。还有诗人在诗歌中的修辞使用,都可以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能力来鉴赏诗歌的妙处。比如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让学生通过想象,能够让学生感觉到瀑布从高空飞落的宏伟壮观气势,体会诗人的赞叹之情。还可以在诗歌意境的鉴赏中想象感悟诗词,借助想象联想到意境美,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深刻含义。唐代的伟大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一诗中“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借“绿树、村边、郭外、场圃、桑麻、菊花”等意象,营造了宁静、悠然、淡泊的农家乐场景。诗中透着与友人同饮之乐和作者退居山林的向往。这些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想象能力缩短达到的。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除了上面的方法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去绘画古诗,这样就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能力。因为诗歌都是用语言来描绘的一幅美丽的画。我们要做到让学生发挥想象,对诗歌的意境加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幅那壮美的画面,然后用自己的画笔把它绘画出来。特别是那些田园诗和山水诗更能体现其特长。这样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理解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画下来,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古诗的快乐。

篇4: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教学

提及古诗词教学,多数学生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老师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通篇翻译、主旨归纳以及最后的熟读背诵。而每一篇古诗词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穿越时空遗留下来的经典,如果按照统一的模式讲授,岂不是丢弃了它们的真正价值?那么,针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我们该做出哪些方面的创新教学呢?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写作这首诗词时所处的境况,学生深入了解后会对理解这首诗有很大帮助,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但是在讲授时如果一味地直接交代给学生,难免会有些唐突,学生也不易接受。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结合新课改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我倡导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时代背景的处理上,我没有将大量的信息灌输给学生,而是交给学生去完成。如今信息资源异常丰富,小学生也已掌握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学生搜集的过程中也是一种锻炼,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要明确自己解决的是古诗词具有学术价值和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因此,针对创作背景这一方面,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在课下进行,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也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例如,在讲授《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之前,我布置的作业是引导学生预习这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是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杜甫,所以毫不费力就完成了我交代的任务,在上课时,我提问学生:“谁能够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准备充分,而我只需要简单总结一下,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二、回归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特别是对于古诗词而言,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才能引申出更多的含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盲目拔高,反而忽略了古诗词的文本解读,高屋建瓴,收效甚微。对此,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质,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可以,如果教师对这首诗词的理解水平与学生处于同一水平线,那教学也就毫无意义可言了。建议教师重温国学经典,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只有教师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例如,在讲授《游园不值》这一课时,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引导学生赏析诗人所运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和“春色满园关住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经典诗句所传达的引申义。只有回归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创新,让语文课堂真正具有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三、拓展提高,人人都是小诗人

由于课时限制,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数量有限,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古诗词,学生的能力是得不到有效提高的。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作文这一块无论是在哪一阶段都占据着半壁江山,倘若学生学习了古诗词,深刻领会了其精髓,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到作文中,使其逐渐丰满充盈,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一件事情?更何况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要丰富自己的阅读量,比如,在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时了解一下王安石的其他诗歌,在学习《题西林壁》时阅读一下同一类型的诗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下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对一首诗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让学生据为己用,活学活用,通过模仿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既可以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进行有效的复习,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在讲授《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后,我创设情境:假如你现在和你的亲人、朋友、同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要暂时分开一段时间,你在送别的时候十分舍不得,你能够像王维一样写一首诗送给他吗?于是,学生跃跃欲试,虽然起步有些艰难,但终于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首诗。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可以称之为语文教学中的精髓,训练得法,则会使其他几个方面融会贯通,齐头并进;若不得发,则会囿于传统,不能将每首古诗词的价值讲出来讲透,浪费它们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起来,并且结合所学,发挥聪明才智,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大胆的创新,使古诗词教学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语文课堂,人人都成为小诗人、小词人!

参考文献:

[1]吴晓静.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3(19).

篇5: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模式

一、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 1.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2.促进人的持续发展 ——审美 ——育德 ——启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总目标)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二、古诗词教学的原则方法 1.走出“两个误区”

误区一: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 误区二: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

2.明确“三项重点” ——诵读 ——积累 ——感受

诵读和想象是古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3.突出“三种意识”

人文素养意识: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 学生主体意识:珍视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本体意识: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4.处理“四个关系”(1)

讲解与感悟的关系

学习古诗词要淡化“讲”,强调“悟”。“讲”易枯燥乏味,“悟”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习诗词,要把握“悟”的基本的阅读要领—— 一是读中“直觉” 二是“熟读成诵” 三是“模糊解读” 四是“想象画面”

古诗词“讲”在何时何处?(2)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入手 局部深入

局部的深入始终离不开整体,始终与想象等活动紧密结合

(3)

语法、修辞与语感的关系

对于古诗词的押韵、平仄——诸如此类的文学常识和技巧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涉及。

对于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点到为止,主要是通过诵读体会其表达之效。

(4)

本体与客体的关系 ——把握好“背景知识”的度

——把握好“精读一首”与“略读一组”的度 5.落实“四个环节”

古诗词教学应摆脱“解诗意,明诗情”的桎梏,在读正确、读通顺的情况下,力求读懂,追求“情”字,在情意浓浓的氛围中入神吟咏,领略情韵;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感受情境;在拓展延伸、对比感悟中,体会意境。(1)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用同类诗导入,激情—— ——讲解轶事导入,激趣——(2)

通读:字字句句皆入心 读正确——扫除阅读障碍

——生字、生僻字、多音字及通假字等的音或义 ——诗词表达形式上的特殊意义 ——诗词语言内涵上的特殊意义 ——诗词的“误读”

(3)

品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诗词,尽可能地去感受美、体验美。

主读:给足时间读出“词意” 引导读:点拨方法读出“词情” 想象读:进入意境读出“词韵”(4)

吟咏:此情绵绵无绝期 ——怎样读出诗味和意境 

读的时间得以保证:

给足时间注重实效,走出了朗读教学浮光掠影的误区 

读的情感基调定准:

定准调子讲究方法,走出了千篇一律技法训练的误区 

读的指导落实到位:

篇6: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一、诵读,把握诗歌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中,很多都是千古绝唱,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如果教学时能认真揣摩、品味,并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得不多,他们对其中的一些词语觉得难以理解,对全诗内涵的把握不够。教师要善于捕捉关键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刘禹锡的《望洞庭》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意味隽永。对诗的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的理解是个难点,怎么理解呢?在教学时,还得借助插图。图上画着月亮升起,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天上的月亮正好相互辉映,远远望去,水色、月光融为一体,显得多么和谐。理解这个词后,再去读后面的诗句,就相对浅显易懂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作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我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如教《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如果每课都用出示画面的方式进行教学,那就肯定会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就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需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淡化诗意,渲染意境,体会诗情画意

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然而,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要让学生领略到诗歌中那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如教学《登鹳雀楼》,出示画面,有太阳、群山、黄河、鹳雀楼等,师问:“同学们看,这就是诗人王之涣在一个傍晚登上鹳雀楼所见的情景。大家看都有什么景物呢?”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诗人王之涣,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描述它呢?”老师引导学生去描述当时的情境:登上鹳雀楼向远处望去,只见一轮落日正在渐渐地向绵延的群山中缓缓下沉,慢慢地消失了,只看见黄河的水,汹涌澎湃,滚滚向前,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而去。多么壮美的景象啊!我好像听到了黄河水奔腾咆哮的声音,同学们听到了没有?”(这样做,情景更加逼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看到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什么?”“什么也看不到了。”“想不想看得更远一点呢?”“想!”“那怎么办?”“再登上一层楼。”“对!”“再往高处走,我们登高后看到的景色会是怎么样呢?”“更美。”“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仅是指看景,同学们想想,还指什么?”这样的讲解,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诗意,掌握了诗词中应该掌握的字、词、句,而且,还使学生感受了诗词的意境美,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 创设情景,轻松入诗境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很快进入诗境。又如我教《鹅》这首诗,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上课初始放映多媒体课件,画面上:池水清清,杨柳依依,几只毛色雪白、红掌、长颈的大白鹅欢快的游来游去,不时对天“嘎嘎”欢叫,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篇7: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高效教学

培训教师:申琼

培训时间:2017年3月20日 参加人:全体语文教师 内容:

从古至今,古诗词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遣词造句,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古诗词,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

一、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20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三、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四、指导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动,多媒体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和年龄特点: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要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古诗《村居》时,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及我在多媒体上精心制作的课件记述春天的景色。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做到不但自己能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而且能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想到的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以便背诵、记忆。其次,由于语文是以文化为起点的学科,尤其是古诗词,其本身是一种优秀的古代文化,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加文化知识的储备,深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例如讲《清明》一诗时,教师应该首先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以及清明时节人们的情感,以便于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情感,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本诗。

篇8: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一、以读为主, 理解诗意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重视读的训练, 读中感悟, 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优美, 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 读准字音, 了解字义, 让学生大声朗读, “不求甚解”地读, 读通, 读好, 读到朗朗上口, 在读中自悟。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 让他们自己提问题, 自己查工具书。对于部分难以理解的字词, 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注释让学生自己选择义项, 扫清阅读障碍。如笔者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 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 接着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对于“茅檐”、“翁媪”这类词语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结合课本插图自己就能理解;“相媚好”、“无赖”、“吴音”这些难以理解的词就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注释, 在此基础上, 学生对于诗词的大意基本上就理解了。

二、想象画面, 感悟诗境

在中外艺术史上, 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做“哑巴诗”, 把诗比做“瞎子画”。可见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 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 一幅田园风光图。在古诗中, 作者在描绘画面的同时, 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意愿寄托其中, 从而创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也因此有了意境美。因此, 理解了诗句, 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然而, 从文字到图像, 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 而且在加工中, 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江雪》一诗时, 通过读想结合,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生成画面, 这样既理解了诗意, 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画面,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在讲到“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时, 该老师先出示“千山鸟飞”、“万径人踪”这两个词语,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的说“许多鸟在山林中飞”, 有的说“小路上留下了许多脚印”, 还有的说“这里很热闹”……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接着这位老师出示了“绝”和“灭”, 与之前的热闹景象一对比, 孩子们自然体会出作者此时的孤和寂。古诗意境深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画面生成了, 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就又深了一层。

三、走进作者, 品悟诗情

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 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比较单薄, 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所以营造情感氛围, 入境悟情, 是师生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当学生真正领悟到诗文中意境的时候, 他们才会恰当地把内心的感受都表达出来, 他们将读得更动情, 说得更准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词意的理解、思考,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正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示儿》时, 在拓展延伸部分, 介绍了陆游的生平及他不同时期的一些代表作品, 从年轻到年老, 以时间为线索, 引领学生跨越时空, 与作者和他的作品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篇9: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模式

一、 读,要形式多样、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古诗词教学更是如此。相比一般课文,古诗词的内容更加简短,如何才能提起学生反复诵读的兴趣,借助诵读逐步走入诗词之中,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首先,初读要充分。要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等各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进来,激起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而自然地解决字音、字义、节奏等问题,从而达到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韵味的要求。其次,细读要抓点,也就是一些关键字词。古人作诗非常注重锻字炼词,词语的明暗色彩、动静情态、情感张力等无一不是通向诗歌内蕴的通途。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细读这些字词,通过默读、比较读、体验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推敲字词之妙,在推敲中品出言语之美,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词的意蕴,就能渐渐融入诗词和作者的精神境界。最后,诵读应求变。朗读吟诵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内化升华,因而也会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然而在有的课堂上,为了追求整体效果,教师会在不经意间将诵读的抑扬顿挫固化、模式化,学生本应水到渠成的真情流露变异成一种模仿表演,这是诵读的大忌。诗词的音韵之美在于灵动,诵读也应以个体表现为主。教师要在诵读方式上下工夫,充分用好配乐读、情境读、表演读等形式,让诗词的情感、风格、手法、内蕴自然流入学生心间。

二、 解,要讲究方法,注重实践

在古诗词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景象:教师心中有答案,但学生的理解和回答与其不符,于是教师“循循善诱”,不断引导、渗透、暗示自己的想法,力求将学生引到标准答案上来。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看重标准解读,总是借用前人的看法或某个权威的观点,“教学参考书”成了唯一依靠。在这种权威指引下,学生只会接受现成知识,他们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很难有明显的提高。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即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古诗词教学亦如此。那么,除了查阅工具书之外,还有哪些理解古诗词的具体方法呢?

1. 联系旧知理解。学生在面对一首古诗词时,通常会具备一些相应的知识储备,激活这些旧知,有时能够非常轻松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当前学习内容。比如学习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知道了“月”在诗词中经常寄托作者的思乡、思亲、思友、心中的愁绪等情感,再面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时,很自然地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经常联系旧知学习的学生,会把阅读中获得的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 结合语境理解。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同,联系上下文进行语境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下”字,结合前后文略作推敲,就能知道“下”是“到……地方去”的意思。

3. 调整词性理解。古诗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现象:某个词语的本义无法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匹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如果当成形容词性来理解,句子意思就不够通顺。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词法分析,调整词性,进而发现诗人是活用了词性,将形容词当动词来用了。

4. 思维推导理解。阅读就是思维的过程,阅读理解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把古诗词理解引向深入,把认读过程中感知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整首古诗词分解成几个部分分别加以思考,从而找出各个部分的本质与相互联系,以获得对古诗词的整体理解。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中,就字面理解,“月是秦时的月,关是汉时的关”,显然说不通,通过通篇整合进行思维推导,即能明白其意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三、 悟,要由象入意,突出联想

古诗词十分讲究含蓄、凝练,往往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学生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情感。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引领学生解读诗词中的一个个“象”,进而领略那一片“意”。由“象”入“意”是领悟诗词内涵的重要过程。

1. 意象辨析,直入情境。诗词中的意象因为与特定的文化背景、诗人心境等产生联系,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意蕴和情感色彩。诗人通过一个个“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渔歌子》一词中,透过“桃花”“斜风”“细雨”这三个意象,学生的眼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境:两岸的桃花在蒙蒙的细雨中,在柔和的微风下摇曳着,不时地飘下一两片花瓣,轻轻地落在清波上,舒缓地飘向远方。这是一幅极具江南水乡风物特点的画面,进而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词人张志和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心情。“白鹭”“鳜鱼”两个意象更是让整个画面生机勃勃,鲜活宜人,可见诗人此时此刻心中的愉悦之情。诗人通过意象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诗词显得飘逸而具有灵气。因此,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我们也就找到了感悟诗词意境的突破口。

2. 意象串联,展开联想。通过联想和想象建立起诗词各意象间的联系,是融入诗词意境,品味诗词内涵的关键环节。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将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串联起来,想象出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从而理解诗中虽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可是那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都表达出了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看则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这些意象的串联,学生就能被诗中无尽的情谊所感染,回味无穷。在诗词品悟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串联各组意象,从整体上去感知,就能感受诗人情怀,把握诗词意境。

四、 品,要纵横回望,再入再得

对诗词进行鉴赏品味是师生解读意象、感悟意境的自然延伸和拓展,是古诗词教学中审美创造的成果体现。新“课标”中也提到了“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当然,鉴赏品味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策略。

1. 纵向拓展,收获圆满。古代诗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如果能将其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和解读,联系作者具体真实的写作背景,拓展丰富的解读视野,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意蕴。由于古诗词创作者生活的年代距今久远,学生了解有关创作者的知识甚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如《江雪》一诗,通过意象感知到的仅是一种凄凉、孤独的萧条景象,只有在了解诗的创作背景,知道此情此景正是当时顽固派对革新力量的打击和严惩,而造成的畏惧的社会心理的形象描绘之后,诗人那种藐视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执守着一叶孤舟,垂钓寒江的高傲不屈的情怀才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所以,“纵向拓展”也是品味诗词的重要方法。

2. 横向对比,认知升华。横向对比就是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手法、意境之后,选取题材或表现手法相同的文本,通过比较,探究其志趣的差别和意境的高下,使得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层次来评价和审视诗词的意境,学习和认识得到升华。如在教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之后,教师补充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还是李清照,还是一个“醉”,前者表现的是一个“乐”字,后者表现的却是一个“愁”字,从而让学生明白心境不同,传递的情感也不同。在这样的引领下,学生既能够沉浸在诗词优美的意境中,又能跳出某一首或几首诗词的局限,提升古诗词学习的内涵素养。

上一篇:作文介绍我们的学校下一篇:呆板父亲 1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