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2024-04-09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通用8篇)

篇1: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浅谈小学古诗教育模式

古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神游万仞。学习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小语课本从一年级起就编选了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锄禾》,张俞的《蚕妇》,白居易的《草》(前四句)等。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绮丽的奇葩,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其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这就涉及到古诗教学这个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粗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那么,就要把这个目标融入到古诗的教学设计中去。本文就古诗词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教学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于一体。因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更好的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要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方式,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古诗教学之前播放适应的音乐、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下节课教学情境,从而自然过渡到课上教学中。

(二)再现诗中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作者情感的抒发要通过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声音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客观形象。如《望庐山瀑布》写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通过观看视频: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精心设计编排教学软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视频、动听的音乐等等。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赢得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一节课中,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让学生对作家、作品风格也有了初步了解。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既富有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反复吟咏想象而得之。古诗的语言特别精练、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和哲理等方面去进行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造。下面就情感想象空间和形象想象空间两方面举例如下:

(一)感情上的想象。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怀,却不能为语言所直抒尽传,而给读者留下感情上的想象空间。如《春望》首联和颌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在安史之乱中看到国破家散的惨象,内心创伤不可言状,然而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破”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样子,花香鸟语本是怡悦神心、赏心悦目之物,为什么“花溅泪”、“鸟惊心”。作者采用拟人之笔,反衬出内心痛苦之至,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描绘出来,有力地控诉了安史之乱的罪恶。

(二)形象上的想象。艺术具有引发想象的功能,古诗的形象美,往往是浑然天成的总体概念,刻画不细,留待于师生共同去补充想象创造空灵激荡的艺术境界。在《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有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全诗仅二十字,只闻言语之声,而不见回答之人。这就为读者留有再造条件。教师要以此发掘教材的内涵,启发学生凭借简单的回答之词去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首先要想:问者何人,为何而问。根据生活的常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被访者是一位韬晦高蹈的隐者;来访者也必然是位德望日隆的高士。再看问话人有似从天外飞来,一问一答把读者的想象引向深处。“云深不知处”,仿佛把这位德高日隆的隐者隐去,而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高石巍峨,气势磅礴,森林葱郁,松柏挺拔的景象。象征了隐者高风亮节的神韵。这就把诗人的意境和形象融化到一起,变成一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卷。

三、要注重诗歌作文化

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收获。

古诗歌作文化的几种形态:

(一)扩写古诗。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化得到了实现。

(二)改写古诗。改写古诗形式灵活,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原诗的结构布局。以白居易的《草》为例。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

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改写时可以采用增加内容的方式对野草蓬勃茂盛的样子或者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等方面有所侧重的进行写作。也可以采用改变内容的方式换一种情境、场合歌颂草的生命力。

(三)缩写“自然作文”。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它短小精悍,对仗工整,语言具有节奏感。流传广泛的诗歌中的很多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的。“临安一个字,捻断数千茎”。小学生写了一定时间的作文之后,通常会有语言罗嗦重复的毛病。通过让学生以课本或者自己的文章为对象,把“文”缩成“诗”。一定时间的锤炼,可使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词语凝练、句子精简的意识,达到缩写的目的。

篇2: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古诗。每首古诗都有着自己的情境,诗人都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所以古诗教学是一种情境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的内容难于理解。那么教好这些古诗,对记忆力最活跃的小学生将会终身受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一定比重的古诗词,我们不得不思索,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什么,怎样教?

一、古诗教学,悟“道”为先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缘事而发。”我国古代诗歌继承了“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或抒写对国事民情的忧虑,或抒写报国无门的感慨,或抒写建功边关的豪情,或抒写退隐田园的乐趣,或写儿女情长,或写朋友情深„„无论什么内容,其思想性都是我们鉴赏的重点。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虽然反对一味对思想内容进行分析,但我们鉴赏古诗却不应该忽视思想内容,不应该忽视古诗思想内容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比如《锄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体会农民种粮的艰辛,让学生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并且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古诗教学,诵读为主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古诗教学更离不开反复诵读。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非常重视朗读训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诗优美的意境,流畅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学生的体悟才会深刻。需要指出的是,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最好多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觉。节奏、重音、抑扬顿挫的声调,学生一听范读自然明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背熟每一首古诗,直到能正确默写。

三、古诗教学,品情是关键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古诗词的灵魂。学生要从古诗词中吸取营养,必须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发挥古诗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必须涵咏诗词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和热爱古诗词的兴趣,必须理解古诗词的情感。要使学生“领情”,教师应该掌握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1、从作者描绘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创设的意境,进而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统一体,承载和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抓住作者在诗词中为我们描绘的意象,往往能体味出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滁州西涧》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幽草、山涧、黄鹂、深树、渡口、孤舟这些意象,创设出一个幽寂凄清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孤独的感情和无人理解的痛苦。

2、让学生知晓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方法

古诗词虽然可以叙事抒情、写景抒情、议论抒情,但常见的抒情方法不外乎两种: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把自己的感觉和感情抒写出来,像李白的《赠汪伦》最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直接写出他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是古诗词间接抒情最常见的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绘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缘情写景、移情于景在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融情于景,抒写了对秋景的热爱之情。

3、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中一些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夸张、想象、虚实相生、点面结合等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虽然没有必要把这些名词术语教给学生,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所感知。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教师可对诗歌中的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适当点拨:作者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虚写满园的春色,表达出对万紫千红的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古诗教学,“想”不可少

联想和想象,不但是古诗词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必不可少的方法。古诗词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想”。体味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表达的思想感情,岂能少得了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需要学生从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展开想象以体味壮阔的意境;“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浮现李白目送友人远去的情景,以领会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古诗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为主,以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辅之。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入非非”,给学生插上想象和创新的翅膀。

五、古诗教学,“说”是追求

学习了一首古诗,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悟。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恰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准确表述出学习古诗后自己的感受、见解,正是彰显学生个性的好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兴趣、夯实语文基本功的好时候。对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要求他们口头仿写,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还能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一箭数雕,何乐而不为?

篇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关键词:情境,品味,诵读,创新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吟古诗,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但是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 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 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 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 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达到积累祖国语言, 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 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古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 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 有的雄伟壮阔, 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 景象万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变人心中之境”。由此可见, 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 拓宽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习的兴趣。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 爱看动画的特点, 可将有关古诗改为有趣的故事, 做成动画课件, 配上对白和音乐, 这样可以刺激儿童的感官去感受古诗的意境。如在教学《赠汪伦》时, 可以用故事引入, 讲述“李白受骗桃花园”的故事;如教学《所见》时, 可做成动画片, 让学生边看森林的美景和牧童捕蝉的动画片, 边听森林中潺潺的溪水声、悠扬的笛声和知了的鸣叫, 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很快就体会到了古诗中迷人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还可以以画配诗, 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 如教古诗《锄禾》时, 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彩笔, 去画炎炎的烈日、挥汗如雨锄禾的农民、餐桌上热气腾腾的米饭, 去画有滋有味用餐的小朋友。画完后, 再让学生叙述自己所画的内容, 这样, 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从而使他们如见其景, 如见其物,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达到心灵的沟通, 情感的交融。

二、品味语言, 感受语意

古诗是语言的精华, 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 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 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 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语言, 首先应该品语言的音乐美。古诗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 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 平声仄声交错组合, 跌宕起伏, 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间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诗中“小”、“草”、“好”、“媪”押韵, “东”、“笼”、“蓬”押韵, 诗句中平仄相对, 充分显示出古诗的音韵美。其次也要品味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 因而诗人在用词上非常精确, 一字一词均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既把春天的色彩感觉, 让人满目绿色, 春天气息感受无遗。又有动感, 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 吹过, 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这些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所以, 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 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 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 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三、诵读感悟, 挖掘情感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如“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之道;“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的感怀伤世;“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这是时代的强者迸发的耀眼光芒。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 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 读准诗的节奏, 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 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读准诗句的节奏, 才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读出语气和语势, 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如“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话语, 描绘诗中的景象。“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可以用饱含深情的语气, 述说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谊。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图文结合, 让学生的思绪随文飞扬, 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 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庐山的雄伟, 瀑布的奔腾, 让他们从整体上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句的联系, 再通过诵读, 逐句体味, 感受诗中美的景色和语言的内涵, 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

四、发挥想象, 有所创新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教育无论在时间上, 还是在空间上都要进行拓展, 古诗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鼓励学生不应局限于古诗本身, 应有所创新。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 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 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鸭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 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 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展现在脑海中, 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 绘制简笔画:近前的“枯藤老树昏鸦”, 稍远便是那“小桥流水人家”, 再远处只见一疲惫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那暮色秋风中一步步的行走……一静一动的景象, 就全然笼罩在那暮霭渐起的夕照中。这样就使他们如见其景, 如见其物,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达到心灵的沟通, 情感的交融。还可以在写中创新, 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 就可以让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或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创新, 如在教学《回乡偶书》时, 就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作者回乡时的情景。这样寓教于乐, 在表演中孩子会有所创新, 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意, 起到较好的效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 也可以让他们试着去仿写一些诗歌。当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可以举办一些活动, 如召开古诗欣赏会、办诗文手抄报等。这样学生从背诵、欣赏到作诗, 会体验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从而爱上古诗。

篇4: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关键词】古诗教学 小学 策略

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古诗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自“诗三百”,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诗歌创作不绝如缕。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以下策略:

一、运用故事,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习兴味盎然,课堂充满情趣,首要的是激发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文离他们的日常语言较远,显得艰涩难懂,教学更需要激发兴趣。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听故事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地入情入境。例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是以这样一个故事开头的:(老师充满激情地)“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好吗?(学生顿时眼睛发亮,精神饱满)有一个蓬乱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他想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周围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体都遮盖住了。他可不管这么多,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你瞧,他是多么认真啊!(这时老师再加上肢体动作,学生已完全进入故事意境中了)(老师用急切的语气接着说)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这里,看见了钓鱼的男孩,想走过来问路,这小男孩连忙摆摆手(老师加动作),示意路人别打扰,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师略作停顿,让学生参与故事的衔接编撰、创作,适时给予鼓励)(老师对学生的故事衔接创作高兴地说)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鱼受到惊吓逃走才不理过路人的。这小男孩可爱吗?聪明吗?(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这一极富情趣的意境被唐朝的一个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诗的形式把它写下来了,题目就是《小儿垂钓》。”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非常积极的状态,兴趣高涨,后面的教学就显得非常轻松。

二、将资源进行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许多古诗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思乡”主题来说,有李白的《静夜思》,作者通过遥望那皎洁的月亮来抒发对家乡的怀念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作者隔江眺望,遥想那绿草如茵、姹紫嫣红的江南美景,但何日才能回到那魂牵梦绕的家乡呢?作者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教学方式,逐字逐句地引导学生理解,进而把握整首诗的主题,这样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三、重视诵读,在诵读中悟情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诵读诗歌,增加文学积淀,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或教学媒体)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诗歌中的意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情感上感染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杜甫的《春望》,教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不仅可把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深刻忧虑和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表达出来,同时还能把学生的情感带入诗人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教师在范读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朗读,主要对朗读技巧进行适当地点拨,使学生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朗读技巧。

四、创设情境,引导联想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表达自己的感受提供了空间。每首古诗都创造了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联想,由此及彼根据诗中提供的信息,调动自己的底蕴,再现、丰富诗中的形象。

音乐与古诗有着不解之缘,配乐朗诵可以使学生通过音乐所渲染的抒情与激昂、欢乐与悲伤、清新与凝重,去理解与把握诗歌的意境。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恰当应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电教手段音画合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用多媒体出示月夜清冷的画面,同时播放古筝或琵琶演奏的曲子,长笛、箫的独奏,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依窗思家的环境中。如果再辅以缓慢、低沉的朗读,就能把诗人客居他乡孤独的思乡情充分地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演一演、画一画的方式创设情景。

五、做小诗人和诗人的朋友

儿童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大的,没有任何约束和限制,他们天生就是伟大的诗人。教学古诗词时,试着放手让学生先模仿诗句,接着改写诗句,最后自己创作诗句。不需要学生写得有多优秀,只要写出来,就值得我们去赞美,让学生通过创作诗歌,感受学诗的乐趣,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加深学诗的感情,增强学诗的兴趣。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内心的倾诉,向我们讲述他们独特的故事。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当时的背景,学诗是相当困难的。课前应让学生搜集诗人的生活背景、他人的评价等等,全面了解诗人,知人论诗。

篇5: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

相公中心小学

高文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分辨朗读时的重音

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加点的词语,是诗人所强调的内容,在感情又起重要作用,因此应读重音。

六、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篇6:赵磊 小学古诗教学浅谈

泰兴市滨江镇洋思小学

赵磊

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是历经千年的不朽名篇,可传统的古诗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记,模式过于一致,方法单调,呆板,优美的意境,生动的形象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无论是观点上还是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我们的古诗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下教学古诗,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

关键词:

感悟、探究、创新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40首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所以诸如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信口开河式的问答等充斥着课堂。《新课标》的颁布无疑是为古诗教学打开一个新的天地,使古诗的学习回归了本真。新课标注重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提倡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对诗句的本身意思只需要“大体把握”即可。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个高度出发,我认为新课标理念下的古诗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整合——增强学生感受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在文字上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来理解诗句应该说不难,但要学生较好地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深远意境,就比较有难度。因为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大多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是需要学生自己从中去感受,去反复体会的。限于小学生的阅历和经验,他们面对文字所能产生的表象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所以制约了学生对美好情感、意境的体验和领悟。《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的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 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古诗的教学中可以将多种方式进行整合应用,如把图画、音乐、散文甚至是相关的生活场景整合到古诗的教学中去,这对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是大有帮助的。如我在教学《春日》中“无边光景一时新”一句时,学生对“景物一下子焕然一新”的字面意思能理解,但是他们缺乏相关的感受,不能在大脑中形成景物“一时新”的表象,也就是学生不能受到美好事物的熏染,不能体验到欣赏美好事物带来的愉悦情感。我就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找找能感受到“一时新”的图。于是有的同学从茵茵绿草中感受到了“一下子焕然一新”,有的同学从大片金黄的菜花中感受到“焕然一新”。我还让学生读读朱自清的《春》,学生从“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中也感受到了春天的田野“焕然一新”。我还让学生自己到田野中去找找能感受到“焕然一新”的景物。这样,学生对“无边光景一时新”有了清晰的表象,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自然也能深刻地体会到了。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因为学生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中诗人借景物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感难以体会,所以也整合了图画和音乐,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课堂上教师出示这样一张特写画面:李白在江边怅望江水,神情显得依依不舍。又配上了表现离愁别绪的音乐,再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送别的情景,想想李白此时的心情,学生自然能强烈地感受到“李孟”之间的深厚情谊了,感受到李白送别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回过头读读这两句诗,其借景抒情之妙自然也领悟到了。

二、设疑——引导学生探究

古代贾岛和尚“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推”和“敲”一字之差,贾先生为何茶饭不思,值得后人深思,更值得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进行“推敲”了。贾岛和尚反复琢磨“推”和“敲”哪个更好,他也是在进行探究。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积极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而字词凝练、讲究意境的古诗又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有的一首诗之精、神、韵就体现在一两个字词中,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一“绿”字,《江雪》“独钓寒江雪”句中一“钓”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句中一“裁”字,等等,在学 2习中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句时,应该抓住这些字词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泊船瓜洲》中我们可以问问学生,这“绿”是否换成“到”、“过”等词,想想为什么呢?在《咏柳》中让学生想想:“裁”是否用错了?树叶能是“裁”出来的吗?在问题的刺激下,学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通过反复读、悟,体会到“绿”不但是写出了春天来了,更是让人仿佛看见了江南大地一下子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体会到了“裁”字不仅写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更是让人感觉到春风就像一位心灵手巧的小姑娘,在装扮着美丽的春天。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光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又如学习《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句,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诗句时,设下一疑:对诗句中这个“晚”字,有人认为是“傍晚”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晚秋”,老师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你们认为应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于是学生又沉入到对诗句的品读中去。在对诗句描绘的意境进行反复体味后,学生们开始发表他们研究的结果了。有同学支持“晚秋”的说法,他从“霜叶”一词中领会到当时肯定的深秋,到了“晚秋”,经过霜打的枫叶才会红得像二月里的花;也有的同学认为“晚”应该是傍晚的意思,其理由是因为当时夕阳将落,在火红的霞光映衬下,枫叶才会红得快要燃烧一样,几乎超过了二月里的鲜红的花朵。双方争持不下,各从诗句的字词中,从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中,寻找说服对方的证据。不管结果怎样,这种学习方式对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肯定大有好处。

三、活动——鼓励学生创新

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古诗具有简洁而意境深远的特点,注重诗句的言外之意,这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研究表明,广泛的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的新需要,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引入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

3(一)演中创新

这里所讲的“演”是指老师用表演的手段鼓励学生体悟诗句的言外之意,进行联想、补充和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组织指导一位学生演一演李白是怎样送别老朋友的。这位学生在久久注视“天边”之后,忽然用袖拂面,并作举杯喝酒状,还以指代笔在空中“画”了起来。老师问他在干什么?他解释说李白送别老朋友时,想起这一别后不知何时方能相见,心中自然伤感,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所以用袖子擦眼泪。又因为李白是个豪放的诗人,心中有感,自然马上要喝酒写诗了。师生都不禁为他鼓起了掌。这样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深入地阅读,展开了联想,继而进行了有创意的表演,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画中创新

课堂上画古诗是指以“画”为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草》时,就引导学生画一画诗中描述的“草”。学生在细读诗句后,有的画了嫩黄色的草,说从“春风吹又生”这句中看出来这草刚长出来,应该是这种颜色;有的画的草是斜着的,说是诗中写“春风吹又生”,肯定当时吹着风,那么草肯定是斜的。学生在画画中主动地读悟诗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这自然是一种创新。

(三)写中创新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赠汪伦》一诗教学的最后,老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扩写、续写从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 4 是鼓励学生创新的一种方法。如“无边光景一时新”,究竟是怎么个“一时新”,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的蚕妇,在第二天她会向别人说些什么?而后又怎么做?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完诗句后接下去续写。

篇7:浅谈小学古诗教学导入设计

潘茜茜 64号 著名作家李国文说过:“古诗中自有历古常新者在,其中蕴含的爱国精神、热爱人民、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还有高妙的语言艺术,都是世世代代饮之不竭的、无可代替的甘泉。”《语文课程标准》将古诗词教学提升到很高的地位,意在引导学生从古诗文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中吸收丰富的民族文化营养。那么,我们将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巧妙的导入是把学生带进这片神奇花园的关键。下面,我结合11月25日在东圃小学进行的古诗专项教研活动,以及本人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诵读经典 1.背诵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喜欢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很多老师根据这一特点,在新课学习前开展背诗比赛,点燃他们学诗的热情,创设良好的学诗氛围。六位老师的古诗教学,大多数都采用了这一方法。但针对各自的年级,又有所不同。

如程芝娟老师和黄卓敏老师针对二年级孩子好胜心强,但掌握的古诗又不多的特点,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背一背你所知道的古诗”的方法,降低了赛诗的要求,但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故张黎老师在教学《秋思》时,请孩子们来背一背有关秋的诗歌,虽加大了难度,但更能展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课外知识的积累程度。同时,也为学习《秋思》奠定了浓浓的秋的氛围。

2.朗读

借助朗读与教学的课题相关的诗歌,同样也能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如马炜燕老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课件出示了《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这四首诗歌,学生朗读诗歌,观察四首诗的相同点,引出送别诗,进而向学生介绍新的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又如郑溢锋老师在教学《天净沙·秋》时,针对六年级学生识字量大、课外知识丰富的特点,出示了不同时期文人墨客对秋的所知所感。《诗经·四月》战国屈原、汉刘彻和曹丕写的诗句。对这些诗句的反复诵读,引出了元朝白朴的这一首曲《天净沙·秋》

二、创设情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首诗歌的教学,魏老师抓住创作时间是重阳节这一特点,课前导入突破常规,询问孩子知道哪些节日。同时,借助图片和文字,介绍了重阳节的风俗,有登高、插茱萸、放风筝、吃重阳糕等,不但很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也为古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登高”和“茱萸”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援引故事

故事是学生最喜欢听的,特别是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诗词的内容采用故事引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前,可讲张继赴京应试落举,心情郁闷而写下此诗的故事,并因为此诗张继的名气远远大于当时中举的举人,学生在故事中得知这首诗的来历,都很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写的,写了什么,为什么那么有名„„这样,学生在一连串的疑问中翻开书本,由原来“要你学”变成“我想学,我要学”那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四、插图展示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让学生感知美的形象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前提和基础。”同样,儿童对诗的意象把握就是建立在诗中具体可感的画面之上。抓住了这一特点,程芝娟老师和黄卓敏老师在导入时,分别出示了《赠汪伦》和《回乡偶书》的插图。借助观察画面中的人物来理解诗歌。

五、猜谜激趣

上课开始,先让学生猜谜语,再导入课题。如教李峤《风》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看不见来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呼啸。他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待他们兴趣盎然时再转入古诗学习,效果将会更高。

篇8: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一、变换导入方式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上好每一节课要从良好的课程导入开始。对于小学生来说, 背诵古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什么样的导入方式更加有利于古诗教学以及学生的理解呢?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足的准备, 从古诗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来引入,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 可以根据古诗表达的内容选择导入方式, 情景导入、问题导入、多媒体导入或者生活经验导入等形式都可以用以引导各类题材与内容的古诗。比如学习叶绍翁的古诗《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拜访好友落空, 所以心情有些低落, 但是在好友院子中发现了“春色”顿时喜笑颜开的情景, 古诗通过诗人的动作表现自己内心的情绪变化。这首诗的导入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手, 例如可以问学生如果自己去小伙伴家里找小伙伴玩, 发现同学不在家时是什么心情?如果发现小伙伴家里养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或者很漂亮的小盆栽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在同学们回答后再引入所讲的古诗, 将古诗中诗人的“遭遇”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去体会诗人的心情,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效果。

二、创设意境情景

“意境”可以说是一首诗的灵魂, 无论是叙事诗、抒情诗还是其他类型的诗文都会创设某种情景, 使读者在脑海中产生一副画面。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一方面由于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古诗文的语法运用掌握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小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发展还不完善, 因此他们很难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一定的情景。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些方法帮助学生, 使其感受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体会诗人的情绪, 了解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 在古诗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以古诗《所见》为例, 古诗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看到树上鸣叫的知了, 想要捕捉, 于是就停止歌唱, 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伺机行动。整首古诗描绘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场景, 衬托出了牧童的童真, 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于童年的喜爱与怀念。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本首古诗的内容创设一个意境情景, 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 并配合播放轻松悠扬的笛声体现山谷的空洞, 使学生在视听的双重作用下感受当时的意境, 很快融入情景, 想象当时作者的心情, 感受古诗的思想情感。

三、注重拓展与应用

古诗的语言简练, 短短几十个字传达出诗人浓厚的思想情感, 同时也会让读者体会更多的人生感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古诗背景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要将所学的古诗作为一个抒发情感的工具, 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或者学习中应用进去, 同时引导他们试着将同类型或者有共同关系的古诗串联起来, 形成对古代历史的正确认知。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发散思维, 带动学生们释放情感, 同时搜寻与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点, 找寻它们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纵向的古诗体系。

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展现了阳春三月的田园美景, 给人以沁人心脾的感觉, 写出了童真童趣,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教师在讲解这首古诗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拓展, 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索一些乡村春天的美景图片向其他同学展示, 也可以将自己出去游玩或者生活的经历分享给其他同学, 使学生体会诗歌所描述的美好。或者可以让学生找出之前学习过写春天以及乡村的古诗, 例如《春晓》《绝句》《江雪》等, 引导学生总结写景诗的特点。

四、注重诵读, 扩充想象力

朗诵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必修课”, 五言或七言的诗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 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古诗的朗读并不单纯是为了让学生“练嘴皮子”, 而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古诗的诵读, 感受诗中的意境。

朗诵古诗在有助于学生体会古诗意境的同时, 更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果学生在朗诵前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 就会在有感情的朗读过程中想象古诗中描绘的场景, 尤其是在写景诗中更容易想象到诗中的美景。教师再加入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这将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例如学习古诗《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七言写景诗, 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山中行走的过程中看到曲折的小路、白云深处的人家的炊烟、枫叶的美景等。整首诗的基调是悠闲、舒适的, 给读者以美景的同时更能传达一种生活态度。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古诗所讲述的内容以及传达的情感后, 提示学生朗读时在“寒山”“白云”“坐爱”“红于”等处要有重音, 这样抑扬顿挫地朗读, 使得诗中的情节和美景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五、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师的上课形式变得多样, 除了课本、教案之外还有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将书本上的文字用图像、声音、影像等展现出来更能增加古诗中的意境, 使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再用枯燥的语言进行渲染, 直接的欣赏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例如前面提到的《山行》, 对于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景象, 语言的讲述远不如用图像画面更能表达深山的幽静以及秋冬时节枫叶的美丽。教师可以搜寻一些古诗背景的图片以及对当地风景的一些简介, 或者剪辑一些电影或纪录片给学生欣赏,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 再结合古诗的释义讲解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的性格喜好, 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受大自然的风景、看到白云深处人家惊喜的心情。

六、结束语

上一篇:雨小学五年级作文550字下一篇:培训学校年检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