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方法总结

2024-04-23

规律方法总结(共11篇)

篇1:规律方法总结

有理数及其运算篇

【核心提示】

有理数部分概念较多,其中核心知识点是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乘方.一、通过数轴要尝试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把抽象问题简单化.二、相反数看似简单,但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等于0这个性质有时总忘记用

三、绝对值是中学数学中的难点,它贯穿于初中三年,每年都有不同的难点,我们要从七年级把绝对值学好,理解它的几何意义.四、乘方的法则我们不仅要会正向用,也要会逆向用,难点往往出现在逆用法则方面.【核心例题】

例1计算:

例2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A、B、C(如右图).化简1111 ......12233420062007aabcb.11111例3 计算:111...11

100999832

4计算:2-22-23-24-……-218-219+220.字母表示数篇

【核心提示】

用字母表示数部分核心知识是求代数式的值和找规律.求代数式的值时,单纯代入一个数求值是很简单的.如果条件给的是方程,我们可把要求的式子适当变形,采用整体代入法或特殊值法.例 1152=225=100×1(1+1)+25,252=625=100×2(2+1)+25 352=1225=100×3(3+1)+25,452=2025=100×4(4+1)+25„„ 752=5625=,852=7225=(1)找规律,把横线填完整;(2)请用字母表示规律;(3)请计算20052的值.例2如图①是一个三角形,分别连接这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②,再分别连接图②中间小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③.S表示三角形的个数.(1)当n=4时,S=,(2)请按此规律写出用n表示S的公式.n=2,S=5n=1,S=1n=3,S=9

①③②

【核心练习】

1、观察下面一列数,探究其中的规律:

11111—1,,,23456①填空:第11,12,13三个数分别是,; ②第2008个数是什么?

③如果这列数无限排列下去,与哪个数越来越近?.2、观察下列各式: 1+1×3 = 22, 1+2×4 = 32, 1+3×5 = 42,„„请将你找出的规律用公式表示出来:

找规律方法总结:

一、基本方法——看增幅

增幅相等;增幅不相等(增幅有规律、增幅无规律);

二、基本技巧

(一)标出序列号: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找出的规律,通常包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第n个数是()。练习:

(1)、2、9、28、65.....(2)、3、4、8、16.......(二)公因式法:每位数分成最小公因式相乘,然后再找规律,看是不是与n,或2n、3n有关。

例如:1,9,25,49,(),(),的第n项为()。

(三)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减去第一位数,成为第二位开始的新数列,然后用

(一)、(二)技巧找出每位数与位置的关系。再在找出的规律上加上第一位数,恢复到原来。

例:2、5、10、17、26„„

(四)有的可对每位数同时加上,或乘以,或除以第一位数,成为新数列,然后,在再找出规律,并恢复到原来。

例 : 4,16,36,64,?,144,196,„ ?

(五)同技巧

(四)、(五)一样,有的可对每位数同加、或减、或乘、或除同一数(一般为1、2、3)。当然,同时加、或减的可能性大一些,同时乘、或除的不太常见。

(六)观察一下,能否把一个数列的奇数位置与偶数位置分开成为两个数列,再分别找规律。

三、基本步骤

1、先看增幅是否相等,如相等,用基本方法

(一)解题。

2、如不相等,综合运用技巧

(一)、(二)、(三)找规律

3、如不行,就运用技巧

(四)、(五)、(六),变换成新数列,然后运用技巧

(一)、(二)、(三)找出新数列的规律

4、最后,如增幅以同等幅度增加,则用用基本方法

(二)解题

四、练习题

1、找规律题

0,3,8,15,24,„„ 2,5,10,17,26,„„0,6,16,30,48,„„(1)第一组有什么规律?

(2)第二、三组分别跟第一组有什么关系?(3)取每组的第7个数,求这三个数的和?

2、白黑白黑黑白黑黑黑白黑黑黑黑白黑黑黑黑黑排列的珠子,前2002个中有几个是黑的? 3、3212=85232=16

五、对于数表

1、先看行的规律,然后,以列为单位用数列找规律方法找规律

2、看看有没有一个数是上面两数或下面两数的和或差 图形数表类练习:

【例1】(2005年宁夏回自治区中考题)“”代表甲种植物,“

”代表乙种植物,为美

7252=24 ……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规律

化环境,采用如图所示方案种植。按此规律,第六个图案中应种植乙种植物 株。

【例2】(乐山市2006年初中毕业会考)例如、观察下列数表:

根据数列所反映的规律,第行第列交叉点上的数应为______.【例3】(海南省2006年初中毕业升考)例如,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瓷砖按下图方式铺地板,则第(3)个图形中有黑色瓷砖块,第个图形中需要黑色瓷砖块(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一题的关键是求第个图形中需要几块黑色瓷砖?

篇2:规律方法总结

一、改革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课标要求: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题型特点:

通过回顾近六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选修一的试题,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有如下特 1.从考查特点上看: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 ;

2.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3.从考查方式上看: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

4.从设问方式上看:一般为两问(分值分配为8、7分或5、10分,9、6分),主要以考查改革之背景(原因、目的)、特点、影响(作用)为主;

四.应对策略:

1、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能(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等)

2、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考查特点、内容、方式、设问等)

3、了解试题的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

4、注意史观(如唯物史观)、史法(如比较史学研究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五.具体方法:

(1)思维建模法:

虽然选修一高考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但我们仍然可以把教科书上讲的古今中外九次改革重新整合,建立思维模型,从而把握解题规律。

(一)、改革的分类

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

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2)封建社会内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2)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的改革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

(二)、改革的原因(背景)分析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三)、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

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2、失败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

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坚定意志、灵活决策

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的局限性: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改革者本身的局限:用人不当、措施不当(3)反对势力的强大 5.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妥当和符合当时实际情况(2)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改革派力量是否足够强大)(3)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是否支持)(4)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5)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

(6)国际环境(外部环境)是否有利

(四)、关于改革的评价: 1.标准: ①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②坚持历史的标准;

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④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⑤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⑥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⑦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基本思路: ①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

②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 3.社会效果: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

(五)、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2)、史观引领法:

新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强调的历史核心价值观是文明、发展、公平、进步、现代化、交流、融合,这在选修一高考命题中也有体现,如2010年高考刘晏改革体现公平、进步;2011年高考盟旗制度体现文明、发展;2012年高考王莽改制从反面体现进步、发展。2013年高考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体现现代化。2014年高考魏晋法律改革体现法治„„因此,在选修一的学习和解题中,不可忽视新史观的引领作用。新史观视野下的选修一

文明史观: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代化史观:俄、日、中、埃的改革如何推进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原发型与传导型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视野下和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俄、日、中、埃改革)社会史观:改革对社会生活的改变与反思

例1: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其主线是现代化。但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

3、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俄国改革:①颁布“一二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②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③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2、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

(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理性化

1、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2、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军事上:现代化

1、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只对天皇负责。

2、戊戌变法:裁汰绿营,西法练兵,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五)社会生活上:文明化、城市化

1、明治维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

例2.多种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1.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了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同时,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以工代赈,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如田纳西河谷工程、整体规划水土保持、粮食生产、水库、发电、交通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例3.用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1、革命史观: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现代化史观:对中国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全球史观: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3)、课外延伸法:

选修一高考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通过研究大学教材,梳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从拓宽学生史学视野的角度,我认为,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改革:

(中)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武帝币制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两税法、张居正一条鞭法、考成法、开中法、养廉银制度、改土归流、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改革、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张之洞湖北新政、癸卯学制、壬戌学制、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土地改革、西藏的农奴制改革

篇3:寻找规律教给方法

一、课前提示法

找标准量是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教学时, 教师可首先提示学生标准量一般在“占”、“是”、“比”等标志性的词语后面。例如, “六年级一班有45人,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1/3, 问女生有多少人?”“占”字后面是“全班人数”, “全班人数”就是标准量。当然, 有些标准量含而不露, 没有明显的“占”、“是”、“比”等标志性的词语, 或者有这些词语, 但并非标志性的词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处理。

二、讲后归纳法

每学完一节或一章之后,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将这部分内容回顾一遍, 记下该注意的知识点,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发现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全局, 便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在复习时便于查找重点与难点。

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 吃了4/5, 问吃了多少千克白菜?”根据分数的意义分析:吃了100千克白菜的4/5, 就是求100千克的4/5是多少, 学生很快解出是80千克。

例2:把上题的问题和条件改换一下, 变为“学校买来一批白菜, 吃了4/5, 正好是80千克, 问这批白菜共有多少千克?该题的标准量为“一批白菜”, “一批白菜”的4/5正好等于80千克, 根据乘积与因数的关系, 学生很快推导出“一批白菜”共有80除以4/5千克, 即100千克。

教完这几类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之后, 教师可按题型引导学生总结: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如例1)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用除法 (如例2) 。这些结论虽然没有概括出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 但可以使学生抓住重点, 掌握主旨, 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三、线段分析概括法

由于线段图画起来方便, 且在显示各个量的关系时直观、形象, 因此是数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

例如, 一个学生看一本故事书, 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6,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3, 还剩20页没有看, 问这本书有多少页?根据题意完成线段图。

引导学生分析:此题的标准量为“一本书”, 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 用标准量乘以第一天看过的页数的分率就等于第一天看过的页数。以此类推, 若用标准量除以剩下页数的分率就等于总页数。从而总结出两条规律:1.标准量乘以哪部分所占标准量的分率就等于哪部分的具体数据;2.用具体数据除以该数相对应的占标准量的分率就等于标准量。这两条规律特别适用于综合性分数应用题的分析解答。

四、对比分析概括法

对一些貌似相同、容易混淆的应用题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异同, 总结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途径。

例1, 甲是35, 乙是25, 甲比乙多几分之几?

例2, 甲是35, 乙是25, 乙比甲少几分之几?

篇4: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和规律总结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规律总结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一直备受关注。众所周知,高中数学是学生相对来说较为苦恼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其与初中数学相比而言,起点高、难度大、难点多、容量大;概念繁多且抽象、数学定理多且严谨;需要学生较高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论论证能力等,极易出现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因此,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教者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新课标的教学任务。接下来,笔者就从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总结数学教学方法和规律,仅供参考,以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一、衔接好初高中数学知识是前提

一直以来,人们对初高中数学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普遍认为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联系不大。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高一的课程时不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导致知识的脱节,加上许多高中生记忆力不太好,知识运用能力不高,数学思考方法单一等现象,使得一些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回顾;注重知识的衔接,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形成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回顾初三所学的关于“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這样一来学生便于理解,又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习题的解答。

二、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关键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由于数学学科特点鲜明,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是不行的,题海战术效率也不高。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必须从自身学习现状入手,通过课前预习、制订计划、认真听讲、积极回答、独立作业、自我总结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地安排时间,从盲目的题海中走出来。学会用“心”听,就是注意力要集中;用“口”答,就是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抓住课堂关键时间;用“脑”想,就是善于思考,不要等着老师给答案;用“手”记,就是善于做笔记,善于总结,将错题难题总结归纳,通过以上种种方法和手段,掌握一系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是条件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有些教师认为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效率高,学生掌握快,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表面上看,直接传授数学知识给学生,可能在当时学生不用自己动脑想也可以记住,但是不一定记得牢,过后也不一定会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饱遭诟病,因其十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将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师生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综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理解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并应用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立体几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课下制作棱柱、棱锥等几何体,体会几何体的形状、性质以及所涉及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对于抽象的图形,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图形的掌握,为以后学生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用地球仪讲授经度、纬度、球面距离等内容,将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抽象概念相结合,既利于学生理解又记忆深刻。图形辅助教学是数学教学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数学教学中会涉及很多抽象图形、复杂问题、抽象概念,若能够利用图形辅助理解,则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和规律还有很多,以上只是简单谈到了其中一部分,还需要教师不断实践与学习,总结更加有用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借鉴,从而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祖朝玺.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才智,2012(18).

[2]刘苏梅.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4).

作者简介:焦艳平,女,出生年月:1978.9.1,大学本科,就职于吉林省磐石市第五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数学。

篇5:规律方法总结

重点、热点专题复习。高考(课程)的热点问题、高中阶段数学的主干知识及与大学接轨内容是每年必考的重点,因此要把这些问题形成专题进行复习。如函数、不等式、直线和二次曲线、向量、导数、数列、线面关系、三角基本运算都是每年反复重点考查的内容,因此要以这些内容为主向外扩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

解决平时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平时练习和测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通过回扣课本概念、公式、性质或通过请教教师解决。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定时定量和规范训练,所有的练习要在高效中进行,以适应高考时间短、思考量大的情况。

学会用数学思想思考和解决问题。复习中要有意识地用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并不断对此进行归纳、领会、应用,逐步把数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数学找规律的方法

代数中的规律“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 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量,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量找出一般规律。揭示的规律,常常包含着事物的序列号。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例1 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___。”分析:解答这一题,可以先找一般规律,然后使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0个数。 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平面图形中的规律:图形变化也是经常出现的。作这种数学规律的题目,都会涉及到一个或者几个变化的量。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所以,抓住了变量,就等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篇7:初二生物学习方法:孤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级→高级、水生→陆生的进化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

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紧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

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质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

②内膜向内折迭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基粒、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

④基粒、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了。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遵循认知规律、大脑活动规律。如人的认识都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逐步积累、逐步深入。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减数分裂过程的学习,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于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相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把握。

其实,生物学学习大体上也要遵循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步骤,有规律地进行学习。如预习弄清知识结构,初步确定重点,找出疑难处,上课就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初二生物学习方法:注意科学方法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科学方法,在实践的应用中都会存在局限性,切莫以为运用了这种科学方法,得出的结果或结论就一定是真实可靠的。人的观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眼见不一定为实,还需要其他方面的证据来证实;实验的结果或结论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实验中存在很多可变的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结果;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由归纳法获取的结论只是一种假说,而假说常常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8]。例如,人不能穷尽所有的植物叶片来进行实验,以证明植物的叶片在光下都能产生淀粉,归纳与实验也一样,不能穷尽归纳的对象,如果归纳的结论是错误的,演绎推理的结果肯定就是错误的。

篇8:遵循造字规律,用活识字方法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识字教学的一些常用方法, 与同行切磋。

一、数笔画识字法

数笔画识字法是最基本的识字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来识记一些简单的独体字。如对于“丁、万、乃”等简单的字, 学生就可以利用数笔画的方法识字。

二、看图识字法

看图识字, 图文结合, 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习起来轻松而高效。在教学中,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指图说图。如“颗”、“棵”两个字, 分别是在一年级语文下册《鲜花和星星》和二年级语文上册《狼和小羊》中出现的生字, 为了防止学生在运用时搞混, 我随课文让学生观察图片, 数数图上有几颗星星、几颗黄豆、几颗爱心, 启发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颗”, 弄清“棵”大多与树木有关。

三、实物演示识字法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识字教学时相机实物演示, 形象直观, 简单明了, 能够让学生轻松而牢固地掌握汉字的形义。如教“掰”字, 老师可用双手握着粉笔的两头, 轻轻用力就将粉笔一折分成两段, 这个动作就叫“掰”。又如削尖的铅笔, 笔尖朝上竖着, 上小下大, 就是“尖”。

四、加减法识字

加减法识字就是让学生把算术中学到的加减法迁移到识字中, 对已学过的熟字加减偏旁、构件, 得出要学的生字的识字方法。比如学习“人、大、天、太”时, 将“人”作为“根”字, 用添加笔画法记住“大, 太、天”。还可用同部首加构件法识字, 如“日”上加“禾”是“香”, “日”上加“业”是“显”, “日”下加“生”是“星”, “日”旁加“军”是“晖”, “卖减十是买”, 等等。加减识字法, 便于比较区别, 增强识字效果。

五、比较法识字

对于形近字,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可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比如:“鸟”和“乌”, 鸟失去眼睛, 眼前一片“乌”黑;又如“快”和“块”字, “块”喜欢躺在地上, 就叫土块, “快”每天都很开心, 就叫快乐;教“戌、戍、戊”三个识字时, 我编了口诀“横戌、点戍、空为戊”, 学生读了口诀, 感受到了识字的趣味和汉字的魅力, 很快就清楚地记住了这些形近字。

六、谜语识字法

根据汉字的特点及其字义、展开联想编字谜、编儿歌, 具有趣味性, 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还能活跃气氛, 训练思维。例如教学“尧”字时, 我编了“有火它能烧, 有水它能浇”;又如教“碧”字, 我编成“王老头、白老头, 同坐一块大石头”;再如, “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丹阳, 两个小木匠坐在石头上———磨”, 学生喜闻乐见, 很快就记住了。

七、举一反三法识字

汉字有许多是形声字, 根据其形表字义、声表字音的特点, 在教学中举一反三,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粮”字, “米”是形旁, 表示和食物有关, “良”是声旁, 表示“粮”读“良”;“娘”, “女”是形旁, 表示和女性有关, “良”是声旁, 表示“娘”与“良”读音相同。同样, 如“清、情、晴”三个字, 字的左边部首都是表字意, 分别与“水”、“心情”、“日头”有关, 右边是表字音。在让学生理解偏旁构意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寻找与这些意思相关的带有“青”字旁的字, 学生立刻打开记忆的闸门, 搜索出“请”、“蜻”等字, 达到了迁移识字的目的。

八、归类识字法

从汉字的构字规律来看, 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均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 如果能够将汉字进行适当的归类, 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规律, 那么对于增强识记效果, 扩大学生的识字范围很有帮助。

九、游戏识字法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儿童通常在游戏中, 能够充分地投入, 加减参与。在识字教学过程中, 如果适当地使用学生喜欢的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学, 乐中忆, 则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识字效果更好。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厌倦单一的重复说教, 无法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识字效果只会削弱。因此, 在巩固识字阶段, 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对对碰”的游戏, 学生拍拍手说:“对对碰, 我来碰, 虫和青一碰就读蜻。”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拓展, 比如说:“对对碰, 我来碰, 虫和文一碰, 就读蚊。”借助这种形式, 让学生在游戏中把部件和汉字汉字重组, 组成新字。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培养了思维能力, 又增强了识字效果, 拓宽了识记范围。

十、找反义词识字法

每个汉字都有文化意蕴, 巧妙地利用反义词识字法, 可以帮助学生弄清字义, 还可以提高识字效率。如《朱德的扁担》一文中有句话:“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 粉碎敌人的围攻, 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里面的“攻”和“守”都是生字, 我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下过棋和喜欢球类运动的学生大多很快就找到“攻”和“守”是一组反义词;又如“高与矮, 粗与细, 长与短”等字, 同样可以用这种识字方法进行教学。

篇9:规律方法总结

关键词:文章阅读;初中语文;主旨大意

初中语文文章阅读种类很多,题材也各式各样,这对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也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需要一定的阅读量作为铺垫。正所谓,“会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了阅读量作为基础,当面临阅读理解的题目时,便会在心里有个答题模式,从而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与语文学习兴趣。

一、重读文章,掌握主旨大意

每次面临一篇阅读理解时,首先要看清文章题目、所需要回答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这样比较有目的性,提高做题效率,节省紧张的考试时间。阅读第一遍后,比较抽象的文章会觉得模棱两可,但初中阶段大多数文章都属于叙事类型,考试目的重在通过文章向学生传达社会性的道理。如果第一遍后仍觉得很模糊,那就需要在第一遍的基础上重读文章,最终顺利完成题目。

二、掌握答题技巧,总结语文规律性技巧

1.根据阅读的需要,可以借助各种学习工具及时进行查询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2.要做到有目的进行有计划的读书,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但课外书的选择要依据课本寻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拓展。

3.要处理好精读与博览的关系。平日的阅读可以博览,但要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文章进行精读,总结这些语文答题技巧,提升做题效率。

初中阶段语文涵盖的知识面是非常宽的,这就要求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语文素养,教师在这个阶段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技巧探讨,分享自己阅读的精彩文章以及答题技巧,讨论在阅读理解答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对此作出合理分析,给出恰当的解决办法,从而让学生提升学习语文的信心,总结以往语文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律性总结,提升语文的整体成绩,重塑自身语文素养,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祁映宏,赵明星.论教学模式演化的规律及其特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8).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李坤梅.浅谈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1(04).

(作者单位 甘肃省泾川县高平镇梁河中学)

篇10:法律是有规律性的方法

古往今来,人们对法律有种种解说,诸如神意说,命令说,意志论,预测论和控制论,等等。尽管它们各有其合理成分,但也忽视或掩盖了一个简单而基本的事实,即法律是“法”和“律”的统一,其中“法”首先是方法,“律”本指规律,因此,法律就是一种有规律性的方法。

人总有问题,并总在解决问题,为此,人们才不断地求知问法。人类的一切学问最终都旨在提供、完善和创新方法去解决人类的各种问题,以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就此而言,一切学问都是方法论。有些问题普遍存在,关系重大,要求权威解决,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是法律。法律既然醒目地把自己名之为“法”,那么就应具有方法之本义,即解决所遇问题或达到预期目的一种手段、工具、思路、途径和技术。法律是一种方法,法律体系应是方法库,法律理论应是方法论。法律作为一种方法应易掌握、可操作、能适用且有效,法律应使人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当人们一筹莫展之时豁然开朗,山穷水尽之际柳暗花明。

当然,法律最根本的方法是规则,即通过制定规则或适用规则去解决所遇问题和达到预期目的。这也就决定了法律研究的宗旨在于寻找规则和发现规则。一切法律研究,无论是探究天地人,还是追求真善美,最终都要具结为可作为方法运用的法律规则。如果达不到这一点,那就没有赋予人以方法,这种研究不过是旁敲侧击,未及根本,甚至不是真正的法律研究。这些规则是关于人们之间权利义务的规定,是千百年来人们在解决各种问题时所总结出来的可以类推适用的有关权利义务的规则。权利义务是规则的核心,法律就是关于权利义务的规则,权利义务是作为方法的法律的根本标志,也是与其他方法的重要区别。由于权利义务抓住了人的根本,触及了问题的关键,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捷径,因而成为排忧解难,定纷止争,息事宁人之利器。

由于学习法律就是学习掌握和学会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法律的方法内在并表现为一系列具体的规则,因此,学习法律方法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有关的法律规则。如果一个人对有关的法律规则一无所知,那么他(她)就可能是一个法盲,这种人是难以运用法律方法的。法律以规则为本,学习法律始于学习规则。

但法律方法有其品性,即它是一种有规律性的方法,所以“法”之后还得赶紧加上“律”。那种“特定的方法”、“单打一的方法”,类似“一把钥匙只开一把锁”的方法,由于没有规律性,不能普遍适用,因而不能称之为法律方法。因为法律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一致适用,因而法律实质上是用有限的规则解决无限的.问题,而这就必须具有规律性,能普遍适用。为此,法律规则应具有一般性,“始终是一般的陈述”而“对特殊性漠不关心”。“律”的品性要求法律把握、体现规律,而规律总是内在的,非经深入思考和抽象概括是难以把握和体现的,这样,“律”的要求使法律上升为理念和思想,法律具有思想的本性,是用规则表达出来的思想。任何普适性的规则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思想张力,大陆成文法自不待言,英美判例法亦是如此,许多著名的判例不仅是一份法律判决书,而且是一篇哲学名文,它不仅是时代精神的概括,也是对未来趋势的预言,惟如此,它才能鉴往知来,承先启后。

其次,法律是人的行为规则,法律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键是思想问题,而思想问题最好通过思想去解决,思想工作做通了,其他一切都迎刃而解,具有思想品性的法律才能真正抓住人的根本、解决人的问题。只有思想性的法律才能因应人的自由心身,也才能给人以自由。没有思想的法律不能以理服人而只能以力压人,这种法律往往是“主权者的命令”和专制工具。

再次,有限的法律规则要普遍适用以解决无限的问题,必须依靠规则的思想力量。思想是第一性的知识和方法,思想具有强大的启迪功能,能有效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理性思维力量,使人想方设法,灵活运用,见机行事。思想使法律生生不息、新新不已,调控万物。没有思想的法律规则往往是一堆教条,没有思想的法条主义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误国殃民。这也告诉了人们应该

篇11:规律方法总结

在长期的政治学习过程中,我总结得出一种学习方法即“抓要点”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我们可以有选择地采用“抓要点”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记忆书本中的内容。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关于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时,我是这样去记的:我先把这两句话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最后我发现它们都涉及到“数量”的变化,只是前一种形式是强调数量上的变化,而后一种形式是强调数量上的不变。通过分析我把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归纳为三个字即“变”和“不变”。“变”是指数量上的变化会引起质变;“不变”是指数量上的不变,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会引起质变。

通过这种方法,我不仅很快就记住了书本上的内容,而且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学习方法只是我个人在政治学习中总结得出的一点学习心得。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大家应当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特长,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学习方法。

高二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运动、静止的概念

2.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3.懂得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重难点】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思

(一)速读课本P31-32内容,迅速完成以下自学问题,并在课本上用双色笔做好记录。

1.哲学上的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静止的含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合作探究——议、展、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

(2)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

(3)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4)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

(5)意识也在运动,所以运动可以脱离物质。( )

2、如何理解以下观点?

(1)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3)芝诺认为“飞矢不动”。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惠施)

(5)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三、课堂训练——检

1.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句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

A.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源

2.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3.“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4.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揭示了( )

A.世界上的事物有的是变化的,有的是不变的

B.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桃花依旧”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C.事物处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之中

D.事物的变化是永恒的,人无法把握事物发展趋势

【日日清】——清

上一篇:小港中心学校2014年教育装备工作计划下一篇:伤感不再打扰你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