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逆向投资策略

2024-05-02

新逆向投资策略(通用6篇)

篇1:新逆向投资策略

预测人们可能的投资行为,在投资中至关重要。

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并非是完全有效的,有效市场理论是假设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而这显然并不符合现实市场情况。投资者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所说是理性的,而是不时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左右了投资决策,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影响了市场的走势变化。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如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2007年的全球资本市场泡沫,远如郁金香泡沫,美国的弗罗里达地产泡沫,1987年的黑色星期五事件等等。

A股市场作为一个拥有几千万投资人的市场,一样受投资人情绪波动的影响,而且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投资者结构中散户占比高,投资经验短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加具有非理性的一面。

而逆向策略正是有助于在市场情绪极度高涨或者极度低落的情况下做出更为理性的判断,从而避免损失和获取收益。

好的投资策略就是能够在市场中取得超额收益,而根据二八定律,既然在市场中只有少数人能取得好的收益,那就意味着随大流是不行的,就需要与大众的行为方式有所不同。巴菲特也说“在众人贪婪时恐惧,在众人恐惧时贪婪”。把握大众的认知偏差以追求超额收益,正是逆向策略的关键所在。在宝利的投资过程中,基金经理也会不自觉的运用逆向投资策略,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如果在投资过程中能够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一策略,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投资绩效。

逆向策略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可以不必太关注市场,避免不必要的交易,减少交易费用。宝利的投资组合在估值方面一直是比较低的,而正是因为有估值的支撑,宝利在持股时间上一般比较长,从而降低组合的换手率。对于交易型机会,基本不参与。

经典的逆向策略理论包括,低PE、低P/CF、低PB策略。逆向投资大师戴维·德雷曼(David Dreman)所经营的基金公司特别注重选取低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现率(P/CF)的股票,旗下逆向策略产品的业绩均位列同类排名的前列。根据该公司对美国1500个大型公司过往30年股票表现研究表明,低P/E、P/B、P/CF的股票长期累积回报均不同程度超越市场总体。其中,P/E值处于最低1/5区间的股票的30年平均年化收益为15.2%,显著高于市场总体水平的11.5%,并且长期累积回报更是大幅度超越市场。

逆向策略也很传统,国外这类产品已经很多,只是国内这么叫的产品比较少而已。伴随着行为金融学的30年蓬勃发展,海外投资市场上也不断涌现由该理论引申的相关投资策略。逆向策略是发展至今较为成熟的,也是海外基金市场上运用较多的投资策略。目前全球基金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过百只运用该策略的基金,品种遍布开放式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年金产品。而A股市场以此为投资策略的基金还很少,相信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篇2:新逆向投资策略

一、总体感受

作者是坚定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支持者,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长期投资策略:逆向投资策略(低pE策略、低pB策略、低股价现金流比率策略、高股息策略)。

二、我的思考

1、真实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

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是理性人,它们的投资行为受情绪驱动。当他们感觉风险不大(真实风险未必小)时,往往会冲动投资(牛市过度追涨,熊市过度杀跌),这反而增加了投资风险。

不过,这种追涨杀跌的做法一定是错误的吗?

未必!关键在于投资的周期。

短期来看,投资者完全可以利用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从市场泡沫或市场恐慌中分得一杯羹。所以说,什么投资策略最好?适合自己的最好。

2、持续性偏差对投资的影响

投资者因情绪的原因会对异常事件带来的影响产生持续性偏差,即它们会对事件对股价的影响反应过度,所谓“涨要涨过头,跌要跌过头”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涨过头就涨过头吧,后面那段涨幅我不要了。可是,现实中说这种话的人,往往在泡沫破灭前再次奋不顾身的冲了进去,成为山顶站岗的哨兵。别跟我说你一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每个投资者都认为自己不比别人笨,那“一赚二平七亏损”是怎么来的呢?

还有人说,跌过头又怎样,我在低估时买入,总有回归的一天。

我用两点来反驳:第一,凭什么你说低估就是低估,谁知道真正的回归价在哪里;第二,引用我上课时多次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跌90%,就是在跌80%的基础上再跌50%”,在许多人眼里,跌80%够低估了吧,可又有几个人能承受接下来的腰斩呢?

3、流动性是个胆小鬼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价格下降时,供给会减少,需求会增加。可是在股票市场,当价格飞泻时,供给会从各个角落层出不穷的冒出来,而需求却不见了?!

结论就是:流动性是个胆小鬼,只有市场上涨的时候你才能见到它。

我也不用啥美国87年股灾、2008年次贷危机这种高大上的东东来证明,就看看近期关注的博时股份吧。

4、在高杠杆面前,一切的理性都是假打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怎么破产的,写本文时,刚好看到雪球一文,说起某人2013年用1:4的杠杆把300W变成了1000 W,然后今年继续1:4操作,3月底时爆仓了。

所以说:市场有风险,融资融券需谨慎。

5、如何利用黑天鹅事件投资

(1)定性分析投资标的,判断长期无忧时,就在黑天鹅出现后出手吧。

(2)波普尔说过,如果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研究者就不应投入精力寻找更多的白天鹅,而应努力寻找黑天鹅,因为只要找到一只黑天鹅就可以破坏整个理论。由此推论,投资者看好一只股票时,不应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选择,而应寻找可以颠覆自己结论的证据,找不到就可以一直持有。

6、投资预测有用吗?

德雷曼认为,对业绩等做出精确预测的可能性很小,因而不要利用预测作为买卖的标准。

我认为,精确预测虽然很难做到,但对大方向的定性还是可以把握的的,只要抓住模糊定性的阶段(例如业绩预告前的憧憬阶段、资产注入的预期阶段等),在精确阶段(无论是否达到预期)到来之前退出即可。看着是不是很眼熟?对,就是那句着名的“在朦胧期买入,在兑现时卖出”。

7、真的需要逆向投资吗?

篇3:直面外商投资企业逆向避税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逆向避税,转移定价

一、逆向避税及其特点

在一般的国际避税中, 纳税人常常是尽可能避免高税管辖区而进入低税管辖区, 以进行国际避税。但在客观上也存在这样一种避税现象, 就是跨国纳税人避免低税管辖区而进入高税管辖区。我们不妨采用“逆向避税”概念形象地描述这种特殊避税现象。所谓逆向避税, 是指跨国纳税人借助避开低税管辖区而进入高税管辖区, 以谋求最大限度利益的行为。

与一般的国际避税相比, 逆向避税在谋利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谋利的间接性。

跨国纳税人进行一般的国际避税以避免高税管辖权为途径, 在谋利上显得较为直接, 从而容易引起注意。逆向避税则是借助避免低税管辖权而进入高税管辖权来进行的, 从表面上看, 这并不能减轻国际纳税负担, 相反还会加重国际纳税负担, 似乎是件难以理解的事。但是, 跨国纳税人正是借助这种逆向避税活动达到最大限度谋利的目的。因此, 逆向避税具有谋利上的间接性、隐蔽性特点。

2. 谋利的非税性。

一般的国际避税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国际纳税负担为目标, 在谋利上具有直接谋取税收利益的特点。而逆向避税则不然, 它不仅不能直接谋取税收利益, 而且还要牺牲税收利益。但通过牺牲税收利益, 将带来所需的非税收利益。因此, 逆向避税在谋利上具有非税性特点, 它已不仅仅是一个税收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税收但又重在非税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3. 谋利的多样性。

一般的国际避税旨在直接谋取税收利益, 因而在谋利上具有单一性的特点。而跨国纳税人进行逆向避税所要谋求的利益则随具体情况而变:有时是为了实现净利润最大化;有时则并不能使净利润最大化, 而是为了有效实现某项必要的经营策略;有时可立即谋取利益, 有时则在当期并不能谋利, 而是在将来获利。因此, 逆向避税在谋利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它是一个涉及跨国纳税人整个经营策略的多极性问题。

二、外商投资企业逆向避税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利用外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 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外资的进入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加快了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也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新的增长点。然而, 在我国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与正常规律不符的现象。一方面是这些企业经营生产的欣欣向荣, 另一方面却是其财务数据长期“红灯” (亏损) 高悬。这种“零利润”或“亏损”现象的根源是外方投资者通过转移定价将企业利润大量转移至境外。可见, 外商投资企业账面所呈现的“零利润”或“亏损”实际上是虚亏实盈。

转移定价是指联属企业在交易中, 从其总体经营战略出发, 为谋求最大限额的利润, 人为确定不受市场供求关系左右的交易价格, 由此产生的价格称为转移价格或转让价格。转移定价作为跨国公司的一项经营策略一直被广泛使用, 在制定转移价格时, 避税往往是跨国公司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之一。按照“税向低处流”的国际税收惯例, 为减轻税负,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方投资者理应将其实现的利润向我国经济特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转移, 因为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减税优惠。而事实恰恰相反, 外方投资者常常利用转移定价手段将在我国境内实现的利润“逆向”转移到境外。这便是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中的逆向避税问题。

三、外商投资企业逆向避税的形式及成因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逆向避税的形式可概括为以下三种: (1) 以独吞合营企业利润为目标的逆向避税。我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往往是外商为其境外母公司建立的关联企业, 中外双方通力合作, 企业税后利润按一定比例分配。由于外商的趋利目的, 他们会借助转移定价把利润转移到境外, 将属于中外双方共有的利润占为己有。这样, 即使在境外多纳了税, 但实际所得也超过税负损失, 从而客观上获得与逃避纳税义务同样的效果。这是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最为典型的一种逆向避税形式, 由于它以谋求即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故与一般的国际避税最为接近。 (2) 以资本转移为目标的逆向避税。对于外方投资者资本和利润的汇出, 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必须实现外汇收支平衡, 否则, 其向国外汇出资金的难度很大。为了逃避我国的外汇管制, 实现其资本余缺的调剂, 外方投资者常常利用转移定价来实现所需资本的转移, 这一资本转移所带来的利益大大超过其税负损失, 因而外方投资者选择了逆向避税。 (3) 以躲避预期政治风险为目标的逆向避税。近年来, 我国很多地方为了争取外资, 大搞税收优惠大战, 擅自制定和出台超越国家法律或中央政策范围的优惠规定。而且, 一些国有企业为了享受合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加速企业机制转换, 急于合资, 甚至不惜损失资产。这样做非但没有吸引外资, 反倒使外方投资者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形势的可靠性存有疑虑。为了躲避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风险, 有些外方投资者便采取短期行为, 借助逆向避税将资本和利润转移出去。外方投资者正是以损失一定即期税收利益为代价, 谋求预期的大量收益。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逆向避税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外方投资者具有强烈的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欲望, 因而会积极进行逆向避税。客观原因在于非税方面, 而且十分复杂, 这里结合前述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逆向避税的三种形式加以分析。

第一种形式的逆向避税形成的客观原因在于企业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大多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加工型企业, 其中又有不少是通过境外专门的购销渠道采购机器设备、原材料和返销产品于国际市场, 外商独揽供销大权。应该承认, 由外方合营者负责进出口是有益的, 外商熟悉国际市场行情, 一般都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但同时又必须认识到, 合营企业虽然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 但外方合营者有其相应的自身利益。中方合营者在进出口两个重要环节上完全放权给外方合营者而不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必然导致外方合营者单纯谋求自身利益。第一种形式的逆向避税正是由此形成的, 且给中方合营者带来极大的利益损失。

第二种形式的逆向避税形成的客观原因在于我国的外汇管制措施限制了外方投资者实现资本余缺的调剂, 从而造成其被动的逆向避税。

第三种形式的逆向避税形成的客观原因在于我国一些地区大搞税收优惠大战, 给外商一种我国政局不稳定和政策易变的假象, 外方投资者被迫借助逆向避税躲避预期风险。

四、外商投资企业逆向避税防范对策

外商投资企业的逆向避税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并且会使其他外方投资者产生一种到中国投资“无利可图”或只需负担“象征性税收”的感觉。这不仅影响了我国的声誉, 也影响到我国吸引外资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对此, 笔者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1. 端正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

外商投资企业中我方利益一再受损, 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人急于合资, 担心严格把关会吓跑外商, 因此, 对外商的一些不正当做法一味迁就。事实上, 吸引外资和防止利税流失, 对我国来说, 两者都很重要, 处理得当、措施得法, 两者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为此, 要求中方决策者摒弃“饥不择食”和盲目攀比的做法, 培养正确的商品观念、市场观念和价值观念。从思想上明确投入是为了产出, 利用外资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 不能只重项目数量、忽视项目质量, 尤其要提高对外商逆向避税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 建立和完善对合营外方的制约机制。

外方投资者之所以能逆向避税, 主要是合营外方控制了企业的购销大权。因此, 中方合营者应设法参与合营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增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主动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有效地牵制合营外方, 使合营外方真正树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观念, 从而消除这种逆向避税行为。

3.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此举旨在促使外方投资者合法经营, 并能够通过正常渠道直接地实现其必要的经营策略, 如尽可能地放宽对外方投资者的外汇管制, 使外方投资者能直接进行资本转移, 从而减少乃至消除被动的逆向避税行为。

4. 增强外方投资者的信心。

尽可能保持我国政局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增强外方投资者的信心, 消除其预期风险。这也是防止逆向避税不可缺少的一环。

5. 参照国际惯例, 完善我国转移定价税制。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逆向避税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转移定价手段完成的, 因此, 加强对转移定价的管制至关重要。我国目前的转移定价税务规制, 主要体现在国家税务总局1998年4月发布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 (试行) (国税发[1998]59号) 及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10月发布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的通知》 (国税发[2004]143号) 中。该规程借鉴国际通行做法, 结合我国实施反避税工作的要求和转移定价税收管理的具体实践, 对关联企业间的关联关系及其转移定价的调查、审计和税收调整等都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 基本实现了与转移定价税制国际惯例的接轨。但由于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制定起步较晚、经验不足, 再加上经济形势不断变化, 其在若干方面还存在缺陷, 如:有形财产转移定价调整方法的规制仍不够全面和科学;劳务转让收费标准不确定;无形资产转移定价调整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应对关联企业利用“资本金弱化”避税的规制措施;缺乏具体、统一的预约定价实施规则;转移定价处罚规定空缺, 企业举证责任规定不到位等。因此,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以尽快通过国家的正式立法程序,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向避税行为的发生。

6. 加强国际合作。

这一点对于税率较低、税收优惠政策较多的发展中国家是极其重要的。国际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情报交换和相互协助两个方面。情报交换主要是互相交换有关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资料, 相互协助主要是相互协助对方对有关跨国公司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综合审查。同时, 在必要时可以有偿地借助国际审计组织的力量, 以尽量减少逆向避税给我国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大卫·特洛, 马克·阿特金森著.孙晓, 和广译.国际转移定价.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篇4:新逆向投资策略

A股市场作为一个拥有几千万投资人的市场,一样受投资人情绪波动的影响,而且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投资者结构中散户占比高,投资经验短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加具有非理性的一面。

而逆向策略正是有助于在市场情绪极度高涨或者极度低落的情况下做出更为理性的判断,从而避免损失和获取收益。

好的投资策略就是能够在市场中取得超额收益,而根据二八定律,既然在市场中只有少数人能取得好的收益,那就意味着随大流是不行的,就需要与大众的行为方式有所不同。巴菲特也说“在众人贪婪时恐惧,在众人恐惧时贪婪”。把握大众的认知偏差以追求超额收益,正是逆向策略的关键所在。在宝利的投资过程中,基金经理也会不自觉的运用逆向投资策略,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如果在投资过程中能够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一策略,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投资绩效。

逆向策略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可以不必太关注市场,避免不必要的交易,减少交易费用。宝利的投资组合在估值方面一直是比较低的,而正是因为有估值的支撑,宝利在持股时间上一般比较长,从而降低组合的换手率。对于交易型机会,基本不参与。

经典的逆向策略理论包括,低PE、低P/CF、低PB策略。逆向投资大师戴维·德雷曼(David Dreman)所经营的基金公司特别注重选取低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现率(P/CF)的股票,旗下逆向策略产品的业绩均位列同类排名的前列。根据该公司对美国1500个大型公司过往30年股票表现研究表明,低P/E、P/B、P/CF的股票长期累积回报均不同程度超越市场总体。其中,P/ E值处于最低1/5区间的股票的30年平均年化收益为15.2%,显著高于市场总体水平的11.5%,并且长期累积回报更是大幅度超越市场。

篇5:新逆向投资策略

管近三年,中国FDI的实际流入一直高居世界首位,中国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尽管学术界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我国鼓励利用外资的现行政策和招商作法提出了新的置疑;尽管一段时间以来,在利用外资的实际工作中,对利用中小企业投资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认识,但是,笔者认为,大力鼓励利用外资仍将

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政策,对如何利用中小企业投资应有更充分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研究。

一、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中小企业投资是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主流

由于中国利用外商投资来源地的独特性(相当大部分来自港、澳、台和华侨、华人)以及世界各国(地区)对华投资一般都经历了由其中小企业率先开始投石问路的过程等原因,中小企业投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主流。

根据商务部对外商投资企业规模的划分,合同外资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为大型企业或大型投资项目。截止2003年底,外商投资的大型企业为14562家,约占累计项目总数的3.31,合同外资额占累计总额的50.36,达到4749.87亿美元[1]。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项目,在我国利用外资项目总数中的比重高达96.69,约占合同投资额总量的49.64。从外商投资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额来看,合同外资金额为202.7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7.78万美元。不难看出,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即基本以中小型企业项目为主体。

港资一直是我国利用外资最重要的组成,在我国利用外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3年,香港在内地投资的项目累计为224509个,合同外资金额为4145.14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2225.75亿美元,分别占上述各项总量的48.25、43.95和44.38,排在对我国投资前十五位国别/地区的第一位。单个项目平均合同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84.63万美元和99.14万美元。就单个项目平均额来看,明显体现为以中小企业投资为主。

表一:主要对华投资国家/地区投资状况

(截止2003年)金额单位:万美元

排位国家项目数比重单个项目平均合同额单个项目平均使用额

总计465277100.00202.70107.78

1香港22450948.25184.6399.1

42美国413408.89209.10106.6

53日本284016.10202.41145.75

4台湾6018612.94116.3560.6

26新加坡118712.55367.02198.22

7韩国271285.83135.1172.57

8欧盟161583.47408.11234.39

注:1)本表国别/地区排位及相关数据系根据商务部《截止2003年对华投资前十五位国别/地区情况》表计算。

2)本表中的比重为各国/地区投资金额占我国合同和实际外资总额的百分比。

(二)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特点

1、从投向区域看,中小企业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及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3年,东部地区的项目数、合同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2.00,86.86和86.27,并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和山东。

台湾企业的投资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上海等沿海地区。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华南地区(广东),以东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华东地区(上海),以苏州、昆山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比重为46)。

韩国企业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如山东和朝鲜族人聚集地区。2003年,韩国在该地区新设立的企业为4,572家,所占比重为92.93;合同外资金额87.45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额43.16亿美元,在韩资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95.29和96.15。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已有1万多家韩国中小企业在山东投资。

2、从投资领域来看,各国/地区海外中小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为最大。此外还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塑料和金属业,房地产及其他服务业,并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项目为主。

国家统计局对1992-2001年间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普查的结果显示,外商投资偏重于第二产业,其中工业企业达到35,822家,占全部投资企业的63.1,但企业的生产规模并不大。在普查的56,77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资产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为40,348家,占全部企业的71.1。因此,国

家统计局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海外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状况。

以日韩为例,日本对华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据有关统计,1987年以前,日本64.9的子公司投资于我国的制造业。90年代,随着日本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至85。据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2002年对其部分企业客户对华投资的调查,接受调查的345家

中小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中以纺织业为最多,约占19.1;塑料和金属业各占11,机电行业为8.4。

韩国企业的对华投资以制造业为主。截止2003年9月底,韩国制造业对外投资项目1236个(其中对华投资项目为959个,约占总数的77.59)。其中,电子通讯设备为177项,位居首位;纤维服装153项;机械设备109项;石油化学91项;运输机械及食品饮料各61项。近年来,韩国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已呈现出多样化多行业、全面开花的局面,并呈持续上升趋势。韩国中小企业在我国已投资或计划投资的行业已扩大到服务业,如联合办学(创办韩语翻译学校及培训跆拳道、航空、旅游等专业人才),合作开发新旅游线路及餐饮业等。

二、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新趋势

(一)服务业将成为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增长点

近年来,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海外中小企业投资的重点。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已成为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增长点,我国服务业吸引外资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合同外资金额达到285.5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7.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51和0.91。

服务业将成为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重点的主要原因是:

1、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潜在的市场容量和发展商机都很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也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我国城市商业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对开放也较为滞后,海外中小企业对华投资与合作有许多相对优势,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商机。

2、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及进一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及法律体系,为海外中小企业进入我国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法律保证。近年来,我国颁布的一系列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服务业向我国转移。因此,以软件开发产业为例。近年来,软件开发产业在我国发展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对三资软件开发企业的统计,2002年的企业数量较2000年增长了204.04,即从198家增至602家;年从业人员增长了205.76。该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的从业人员平均仅为65人(2000和2002年)。

鉴于上述海外中小企业投资我国的状况和近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将会是未来投资的新趋势。

(二)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进一步带动中小企业对华投资

目前,全球5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企业在华投资,项目总数已超过3,000个,单个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达到3,330万美元,大大超过了我国外商投资项目202.7万美元的平均规模。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特点是,投资项目规模较大,地域集中且技术含量较高,项目仍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并以制造业为主(比重超过80)。其中,汽车、电子、石化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所占比重超过50。此外,跨国公司的投资向上下游延伸,投资于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生产及物流、营销和批发零售。

跨国公司将通过以下两方面的效应进一步带动中小企业来华投资:

一是上下游产业配套的需要。从专业化配套的角度来看,海外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和发展势必带动一批海外中小企业的投资和发展,从而形成专业化配套的合作方式。例如,丰田汽车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带动为其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业跟进,丰田汽车所需零部件约为2-3万个,与丰田公司有直接供货关系的零部件企业近300家,加上非直接供货的二次、三次交易企业总数近千家。再如,台湾明基电脑在苏州新区投资后,也带动了原台湾30多家配套企业陆续落户苏州。

二是业务外包的带动。近年来,跨国公司一个很重要的经营方式是将其部分业务外包,委托最具专业水平的公司生产。由于大型跨国公司主要投资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如大型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因此,跨国公司的投资为具有专利技术和专业化生产优势的海外中小企业提供了从事委托生产的分包机遇。因此,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也促使海外中小企业来我国投资,寻求合作伙伴。

(三)以日韩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新一轮海外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热潮

海外中小企业对华投资是一个持续投资的过程,其投资活动贯穿于我国利用外资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利用外资初期,海外中小企业的投资构成了我国利用外资的主体。90年代来,跨国公司开始大规模对我国投资后,我国利用外资出现了以跨国公司投资为主导,大、中小企业投资并举的局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的开放又促进了海外中小企业的投资,并使中小企业再次成为我国外商投资的主体。日本、韩国中小企业近年的对华投资热潮即可以证明这一点。

1、日本

根据日本国际合作银行2002年对792家在国外设有法人公司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71.6的企业提出今后3年将继续加强和扩大海外业务,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比重比2000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7.1个百分点之多,可见日本企业的对外产业转移今后将以较快的增长速度继续扩大。其中82的企业认为中国是最有前途的产业转移对象国(可重复选择),比2000年调查结果提高1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4年居各国(地区)之首。此外,今后3年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中76.3的企业回答将扩大在中国的业务,比2000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6.8个百分点。因此,今后中国将成为日本包括直接投资在内的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日商在华新设立企业3,245家,合同外资金额79.55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0.54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8.54,50.16和20.62。2002年,日本中小企业信用金库客户企业的海外投资中,对华投资项目仍达到50以上。因此,日本中小企业已再次成为日本对华投资的主要力量。

2、韩国

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和全国经济人联合会今年6月公布的资料,截止2004年4月,韩国对华投资中,大企业投资为2.33亿美元,而中小企业则达到3.35亿美元;在投资项目数量上,大企业为26项,中小企业为233项,中小企业投资已构成韩国对华投资的主体。2003年,韩国大企业对华投资项目为43项,投资额为4.75亿美元;中小企业的投资项目为1,134项,投资额达到7.96亿美元,大大超过韩国大企业的投资。显然,近几年韩国对我国的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是由韩国中小企业进行的。

三、吸引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策略思考

(一)要了解各国中小企业在华投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工作

各国中小企业在华投资都有一定的特点,对于这些特点的把握又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吸引中小企业来华投资,以日本、韩国企业为例,日本中小企业在华投资的市场特点主要有:在华投资的企业主要是想利用中国廉价、丰富的劳动力;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地主要是中国本地企业,其次是日本总部;日资投资设立企业较为慎重,要反复多次进行市场调查研究,而且注重在当地设立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韩国中小企业在华投资的市场特点主要有:韩企多采取“技术研究和开发在韩国,而产品在中国当地生产”的投资方式;产品所需原材料一般也是海外进口,多数是来自韩国;中小企业所投资也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集中在山东、天津、辽宁等环渤海地区,主要是追求费用最低,因为许多在华韩资企业生产的原料和产品的销售市场都在韩国,在这一地区投资布局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费用。对于比较符合这些企业在华投资要求的地方就可以加大对它们的招商引资力度,突出重点,这样成功几率就比较大。

(二)要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主要问题,保护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积极性

由于存在着文化背景与国情差异,如与本国市场运作模式、企业管理和办事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海外中小企业来我国投资不可避免地遭遇和面临各种不同的困难和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在加入WTO后有了很大的进步,企业侵权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这就令外商投资企业很是担心。中小企业因为所处经营环境严峻,更加注意保护自有技术和知识产权,对仿冒问题高度关注。由于专利、创新、专有技术等是中小企业其谋求生存的唯一法宝,一旦失去,将可能危及其存亡,因而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担心成为导致部分日本中小企业对华投资谨慎的因素之一。

2、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不足,及企业的融资问题历来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北京瑞士商务促进中心调查认为,中小企业来华投资设立新公司通常需要支付多项日常费用,及大量的项目前期费用,如律师咨询、翻译,以及其他行政费用等,因此高昂的项目启动费用使许多瑞士小企业望而却步。

3、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在内地投资的众多香港中小型企业就属此种情况。由于国内加快对外商投资企业实施国民待遇,外商原先享有的一些优惠政策也在逐渐减少,加上国内资源趋紧,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因此,香港投资商感到其享有的优势正在减少。好范文版权所有

4、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及近年来国内企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受到一定的制约。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型企业及跨国公司在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外中小企业对我国的投资和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因此,我国要能清楚的意识到中小企业在华投资遇到的普遍问题,能及时为他们解决。在宏观政策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同时为在华投资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便捷的融资渠道,鼓励它们进行技术创新,为它们在中国的生存提供比较宽松的环境。

(三)要抓重点,讲政策、讲策略、讲服务

1、抓重点。中小企业数以万计,如何吸引那些能适合本地发展的中小企业前来投资,需要进行细致的研究,需要抓住重点。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有助于国内中型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小型合作项目,有针对性地向国外中小企业推荐。

2、讲政策。主要是产业政策。我国利用外资已经进入到一个新了阶段。国家对利用外资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重点鼓励外资投资于中西部地区、高科技和基础设施领域,以利提高我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我产业的配套能力和竞争力。因此要有意识地吸引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

例如,日本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等硬件方面依然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根据日本专利厅和中小企业厅统计,2001年受理申请专利439175件,实用新方案8806件,新设计39423件,其中来自中小企业的分别占21、17、23。可见日本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依然不弱。日本中小企业依然拥有不少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技术,如能善加引导,将对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有所裨益。因此,我们对于中小企业投资不应只着眼其投资规模,而应更加注重其先进技术对我国的积极作用,借此提高制造技术和零部件生产能力,促进我国企业技术革新,逐渐改变中国仅作为外资企业加工基地的现状。

3、讲策略。吸引中小企业前来投资,还需要讲策略,既不能不重视中小企业,又不能过于心急,盲目引进。目前看来,劳动力价格和巨大的市场仍是我国引资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到前往中国投资的必要性,尚未前往中国的企业则深感来自在华日资企业的有力竞争,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放眼中国市场,我国进一步吸引其投资是有可能的。因此,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地域和投资领域要加以妥善引导,有的放矢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资金引向我确实需要投入的领域。好范文版权所有

要认真研究中小企业最可能投向的行业。以日本为例,从不同产业的投资趋向来看,在日本的主要行业中,汽车工业生产企业计划3年内扩大和加强海外业务的比重最高,达到90,其次是一般机械(74.5)、电气机械、电子设备(72.3)、化学工业(70)等。另外,日本对华产业转移(包括直接投资、当地投资企业增资或扩大销售以及产品研究开发、向中国国内企业委托生产、收购中国国内企业产品等)趋势将进一步加快,其中运输设备、机械、电气电子机械、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投资有可能超过其他产业。由于不少日本中小企业拥有独到的先进生产技术,又与大企业存在依附关系,需要追随大企业的海外发展步伐。因此,日本大企业对华投资将会使中小企业产生跟进需求。

4、讲服务。能否做好服务是引资的关键,特别是对于日韩这种非常注重人情和人际关系国家的企业来说。

服务一方面体现在态度上。首先,招商者要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以诚相待,全心全意为投资者服务,并以人格的魅力折服投资者。其次,除在交流交往活动中要对投资者热情、亲切和友善外,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投资者的真正需求。对投资者的尊重不仅表现在公关活动的细节上,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投资者的投资诉求,尽最大的可能给予满足,确实不能满足的,也要做好耐心的解释。此外,让投资者留下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投资者,言而有信,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篇6:新逆向投资策略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部分2014产业运行外部环境变化分析

第一章2014年中国纤维板运行概况2

第一节2014年纤维板重点产品运行分析2

第二节我国纤维板产业特征与行业重要性3

第二章2014年纤维板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分析6

第一节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影响6

第二节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预测7

第三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8

第四节2014年国际经济环境分析9

第三章纤维板行业2014年政策环境变化分析12

第一节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2

第二节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分析13

第三节国内纤维板行业政策分析14

一、行业具体政策14

二、政策特点与影响17

第四章2014年国际纤维板行业发展分析22

第一节世界纤维板生产与消费格局分析22

第二节2014年世界纤维板市场存在的问题23

第二部分纤维板重点产品2014年走势分析

第五章我国纤维板行业供需状况分析27

第一节纤维板行业市场需求分析27

第二节纤维板行业供给能力分析28

第三节纤维板行业进出口贸易分析29

一、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态势29

二、国内外产品的比较优势31

第六章纤维板行业前十强省市比较分析35

第一节前十强省市的人均指标比较35

第二节前十强省市的经济指标比较36

一、前十强省市的盈利能力比较36

二、前十强省市的营运能力比较38

三、前十强省市的偿债能力比较41

第七章纤维板行业竞争绩效分析46

第一节纤维板行业总体效益水平分析46

第二节纤维板行业产业集中度分析47

第三节纤维板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绩效分析48

第四节纤维板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绩效分析49

第五节纤维板市场分销体系分析50

一、销售渠道模式分析50

二、产品最佳销售渠道选择53

第八章纤维板行业区域分析58

第一节我国纤维板企业区域分析58

第二节山东省纤维板行业发展状况分析59

一、山东省纤维板行业产销分析59

二、山东省纤维板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山东省纤维板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山东省纤维板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第三节广东省纤维板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广东省纤维板行业产销分析68

二、广东省纤维板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广东省纤维板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广东省纤维板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第四节江苏省纤维板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江苏省纤维板行业产销分析77

二、江苏省纤维板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江苏省纤维板行业偿债能力分析60 62 6568 70 73 7577 79 80

四、江苏省纤维板行业营运能力分析82

第五节浙江省纤维板行业发展状况分析86

一、浙江省纤维板行业产销分析86

二、浙江省纤维板行业盈利能力分析89

三、浙江省纤维板行业偿债能力分析91

四、浙江省纤维板行业营运能力分析92

第三部分纤维板行业融资及竞争分析

第九章我国纤维板行业投融资分析98

第一节我国纤维板行业企业所有制状况98

第二节我国纤维板行业外资进入状况99

第三节我国纤维板行业合作与并购100

第四节我国纤维板行业投资体制分析101

第五节我国纤维板行业资本市场融资分析102

第十章纤维板产业经营策略分析105

第一节总体经营策略105

第二节市场竞争策略106

一、细分市场及产品定位106

二、价格与促销手段109

三、销售渠道111

第三节行业品牌分析113

第十一章我国纤维板行业重点企业分析116

第一节我国纤维板行业重点企业A116

一、公司基本情况116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18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21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23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24

第二节我国纤维板行业重点企业B127

一、公司基本情况127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28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30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33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35

第三节我国纤维板行业重点企业C137

一、公司基本情况137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39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40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42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45

第四节我国纤维板行业重点企业D148

一、公司基本情况148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50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53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55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56

第五节我国纤维板行业重点企业E159

一、公司基本情况159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60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62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65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67

第四部分产业发展前景及竞争预测

第十二章我国纤维板产业消费量预测172

第一节我国纤维板消费总量预测研究思路与方法172

第二节2010-2014年纤维板需求总量时间序列法预测方案

第三节2010-2014年纤维板需求总量曲线预测法预测方案

第四节2010-2014年纤维板需求总量预测结果175

第十三章我国纤维板产业供给预测178

第一节我国纤维板生产总量预测研究思路与方法178

第二节2010-2014年纤维板生产总量时间序列法预测方案

第三节2010-2014年纤维板生产总量曲线预测法预测方案

第四节2010-2014年纤维板生产总量预测结果181

第十四章纤维板相关产业2014年走势分析184

第一节上游行业影响分析184

第二节下游行业影响分析185

第五部分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第十五章纤维板行业成长能力及稳定性分析189

第一节纤维板行业生命周期分析189-3-***0

第二节纤维板行业增长性与波动性分析190

第三节纤维板行业集中程度分析191

第十六章纤维板行业投资机会分析194

第一节2015-2019年纤维板行业主要区域投资机会194

第二节2015-2019年纤维板行业出口市场投资机会195

第三节2015-2019年纤维板行业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机会196第十七章中国主要地区纤维板业的发展199

第一节广东199

一、广东纤维板生产走入高端199

二、广东广州地区中纤板物流量远大于其他人造板200

三、广东中纤板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202 第二节广西206

一、广西中密度纤维板工业发展回顾206

二、广西首家桑秆中纤板生产企业已投产209

三、广西纤维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1

1四、广西纤维板企业的营销战略212 第三节其他地区21

5一、江苏淮安市纤维板企业发展战略215

二、云南昆明纤维板等建筑板材价格集体上涨216三、四川重金建木业纤维板生产基地218

第十八章纤维板产业投资风险224

第一节纤维板行业宏观调控风险224

第二节纤维板行业竞争风险225

第三节纤维板行业供需波动风险226

第四节纤维板行业技术创新风险227

第五节纤维板行业经营管理风险228

第十九章纤维板业发展的前景趋势231

第一节中国纤维板行业发展预测231

一、国内纤维板业的发展趋势231

二、中国纤维板业的发展前景乐观232

三、国内纤维板业的未来竞争方向234

第二节中密度纤维板的发展前景238

一、中国中密度纤维板发展方向238

二、中密度纤维板未来发展展望2

上一篇:客运运输企业安全周报下一篇:党工委书记谈党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