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

2024-05-26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共8篇)

篇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

“新课程小学品德教学常规和教学建议”的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讨论,使执教老师对小学品德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都认为新课程下教学常规和教学建议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更为实际的方向,能有效帮助自己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差距。进一步认识到落实常规对提升教学质量的紧密联系,并对如何落实教学常规达成了如下共识:

1、教师在平时要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备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组合,资源挖掘,教学形式等,还要备教学准备,因为根据学科特点,课前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如资料搜集、实物观察、人物调查、采访等。

2、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虽然上课不是照本宣读,也不是教案走场,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纯粹把备课留于形式。把上课视为游戏。在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落实教学的每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在了解、认识、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积淀一定的能力素养或道德素养,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世界产生共鸣。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吸收、内化的过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勿需安排得的水泄不通,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读读、想想、写写。听说读写不是语文课的专利。相反地,课堂中要给学生一定的作业时间,使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最有效的状态。

3、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做好课内外学习活动记录和评价。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反馈。期末进行必要的书面检测,结合日常观察、学习活动记录、阶段性考查、期末检测等方式,综合评定学期学业成绩。评价主体多元,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评价等方式,评价方法多样,有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活动、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并不断创新和完善。

4、加大资源开发,重视学科合作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学生的经验、生活等资源;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利用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等注重教学实效。这学期,在教学四下年级品德中,我就充分利用了区档案馆、区敬老院等这些社会机构资源,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还应重视阅读报刊书籍,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历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以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利用其他课程,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在明确努力方向的同时,大家也提到了不少实际性的困难,如课前的准备工作因学生的能力、习惯等问题或家长的诸多因素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往往是老师说得很激动,学生听得很心动,回到家后没了行动。高段的很多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化时间,还要有相应的场景,但学校的实际情况,安全因素等又不允许学生走向社会去实践、感受,等等,一切的一切教不待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解析》反思

—1— 七年级上期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

—2 —

篇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仿佛是前进路途上的指路灯,有它的闪烁与指引,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一个关注教学目标的老师,他的课堂必是一个高效的课堂,必是一个学生喜爱的课堂。为此,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准确地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分析:

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分析:缺乏具体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难以分析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做法,普遍的社会责任感不够强。

3、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该学会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学习,学会关注社会、关注身边,更深刻地理解国家、社会、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养成关心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在了解学生实际、研究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整合优化,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需求、教学要求与教学条件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在课前了解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教育要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熏陶。

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认真考虑,才能设计好每一堂思品课的教学目标。

篇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

关键词: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目标

新课改实施以来, 在课程目标方面, 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共同达成。许多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都在努力把“三维”目标要求落实到实践中, 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但在实践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偏离“三维”目标本义的现象。有不少教师或多或少地走了一些诸如“将知识与能力目标等同于知识考试”“将过程与方法目标流于形式主义”“将情感态度目标等同于教师个人情感态度”“将价值观目标流于空洞无物”的误区。本文试图对比新课改的课程目标要求以及初中学生的本身特点, 在这些误区中分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实践中应该规避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误区一:将知识与能力目标等同于知识考试———实践知识能力目标忌分数至上, 宜多研究教法

新课改以来, 知识能力目标方面的实践往往出现两极化的现状。一方面轻视知识、批判考试, 课堂上自由论为主, 学生面临考试一片模糊无从下手。加上苏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这几年一直是开卷考试, 教师一句“书上都有”或者“我都讲过了”便将责任一推二干净。这种教法对于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不大, 因为优秀学生可以自己对照《同步探究》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的“课文精要透析”部分或者其他辅助资料进行自我复习考试。然而优秀学生考出成绩并不代表他们就是真正掌握了, 政治思维锻炼的欠缺将会逐渐地在他们以后的政治学习中暴露出来。很多初中思想品德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了高中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学习政治, 其原因正在于此。这种状况虽然存在, 危害较大, 好在在现实中并不是主流。

但是, 另一种现状就比较普遍化了, 即重视知识、重视考试, 但是只注重分数, 忽略教学过程与方法。在日常的批阅试卷工作中, 我们发现并不是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就一定能考好思想品德。有时教师帮助学生准备好的备考资料与试卷中的题目属于非常类似题, 但是学生还是不会作答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举例言之, 九年级思想品德 (全一册)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以下提到思想品德教材均指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民族精神的核心”这样一些知识点本来短少好记, 可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时盲目识记应考, 不以真正掌握和理解知识为最高目的, 结果就会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低级错误。例如材料中讲到民族精神时先加上了许多有关团结统一的重要性的论述, 再加以提问“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这时有的学生就会答是“团结统一”。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以死记硬背为指导学生的良方, 应该多想一些灵活多变的好方法;不要只想着考试, 要想着怎么教学生学习才更容易使其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 从而在思维上真正得到锻炼和发展。只有如此, 时间一久, 学生才会喜欢上思想品德的知识, 才会觉得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是有方法和规律可以遵循的。这就是说, 重视知识、重视考试并没有错, 但在目标上, 我们不要把重视知识、重视考试曲解成分数至上, 还是应该坚持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本身为最高目标。

再比如思想品德的三种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我认为在初一学生初学思想品德时就应该加以讲授。可是很多教初一的教师却认为初一知识点简单, 用不着费力去教这种方法照样可以考出好成绩, 如果教时紧张就更加不愿意去做这种长期才能见效的基本思维锻炼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思想品德的初中教学只是等到初三中考前再加以规范化, 学生的长远发展又从何谈起?况且学会并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思路, 对于学生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素质教育本来最好就是一门学科带动多门学科的学习的。

相反, 在实际中, 我们常常人为地给思想品德学习套上语文障碍。一些初中学生本来语文基础不好, 看到以古文为载体的材料题, 尽管有时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单项选择题, 很容易就产生畏难情绪, 答起题目随意乱写。如果思想品德教师在讲解此类知识点时评价“语文基础不好就是学不好思想品德”, 这对于学生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在实践中, 帮助学生去除不属于政治学科自身理解的学习障碍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认识到一个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一样甚至可以比一个语文优秀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上学习得更好。当然除了精神鼓励, 我们更要有方法。看古文材料的方法, 我认为最主要是要抓关键词, 抓自己看得懂的白话文, 如“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反映了什么基本情绪?“好”字其实就可以告诉学生是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中的“喜”。长段材料也是如此。近年来, 有很多学科都喜欢从语文理解出发造就本学科的专业题目。如物理考试会以古诗为题目, 问是什么物理现象;数学考试会以古文为题目, 问是什么定理的运用。我想新课改考知识综合能力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多研究化繁就简的方法, 帮助学生在新形势下轻松掌握本来简单的知识点。如果教师自己反而先为学生套上语言枷锁, 那就会让一批学生一门学不好, 门门没信心。

因此在知识能力目标的实践中, 我认为走入误区往往并不是欠缺方法, 而是很多教师从一开始就把知识能力化为了知识考试目标。如此下去, 我们也就不难见到在批阅试卷时教师们为某一个答案能不能得分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却很少见到有集体反思在某一类知识上应该怎样教学才更加合理。

二、误区二:将过程与方法目标流于形式主义———实践过程方法目标忌形式主义, 宜实用有效

与知识能力目标在中考指挥棒下基础作用十分突出完全不同。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在平时的课堂上不能说没有, 但至少在公开课上要比在平时课堂上更追求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点上, 相信很多教师都会心领神会。

在本人从教之初, 一些老教师总是在备课组活动或教研组活动时告诉我: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互动了才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好课堂。在观摩课堂时, 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有小组讨论3分钟环节, “接龙”回答也屡见不鲜, 至于写一封信或者签名以展现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堂设计更是家常菜。这些用于教学中的课堂设计, 无不是想在听课教师面前展示学生所学得的知识是生成中的, 其结果也是会落实到实践中的, 而且执教者的教学重视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于是, 照猫画虎, 我也在自己的公开课中设计了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 连续两次下来, 前辈教师反问我“你为什么要设计这个讨论”, 我自己也犯起了疑惑, 是啊, 难道只有小组讨论了, 学生之间才是真的互动了, 为什么我要打断那个本想自己独立发言的学生?

在听课中, 我也常听到有的教师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 (全一册) 第5课《与诚信同行》时, 要求全班学生签名表态自己以后要诚信为人;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4课第2框《天下父母心》中, 经常有教师会让学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母并且当堂朗读……几乎到了千人一面的地步。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过程与方法始终不能脱离知识本身, 要为教学内容去裁减活动, 要为初中学生去量身度造活动, 那么就不会产生忸怩造作、本末倒置, 就会真正地出彩。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实践中, 我认为不要为了目标而设计目标, 还是要理解这个目标本来的意图, 过程与方法是必须服从学习知识和能力的需要的。这个知识点学生很容易就懂了, 就不要大动干戈全班深入讨论。这个知识点学生产生了迷惑不能理解, 就不能一带而过, 相反要帮助学生弄清楚。譬如七年级思想品德 (下册) 的法律知识如果讲得急促, 不让学生讨论和活动, 对于才十三岁左右的初一学生就很难真正掌握。例如“依法进行自我保护”这个知识点, 学生不会运用, 就不会真正掌握。如果在教学中真正设计一个“照相馆未经允许挂出照片”的案例, 请学生角色扮演法官、受害者和老板, 全班参与讨论评价, 学习效果就会非常理想。再比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4课第2框《天下父母心》, 可以请学生先安静下来, 再用简短的语言写一两句父母平时为自己所做的印象最深刻或者最为感动的事情, 然后再请学生讲述为什么, 这比简单提问学生“父母做了什么让你感动的事情”要庄重得多, 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认真。这样的一些教法虽然要多花一些时间, 但学习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因此, 我们不能以常规课和公开课加以区别, 也不应该以考试与否加以区别。

三、误区三:将情感、态度目标等同于教师的个人情感态度———实践情感态度目标忌盲目自发, 宜寓情于理

在日常生活中, 常有人一提到思想品德课就觉得枯燥无味, 对于思想品德教师也认为是规矩严肃, 总归觉得思想品德课没有什么动人的理由。

新课改后, 强调情感、态度教学目标, 有些课堂往往走了另一个极端, 那就是不是不动人, 不是没感情, 而是把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同于教师个人的情感态度泛滥。

以七年级思想品德 (上册) 第5课《敬人者人恒敬之》中“什么是平等”的知识点为例, 很多思想品德教师为了能够表达对于社会弱势的同情和对公平正义的呼唤, 往往对书本知识断章取义, 大讲特讲贪污腐败等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不平等现象, 而忽略书本指出这些现象正是我们所反对的, 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这样的分析教学, 不但没有培养学生产生热爱公平正义、追求人人平等的情感态度, 相反却冲动地表现了一个“愤青”的形象, 既不符合教学目标, 也扭曲了思想品德教师本身应有的素质。

再如, 许多老教师人生经历丰富, 他们常常在七年级 (下册) 第24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大谈特谈自己的个人经历。在老教师长吁短叹之余, 学生领略了一个过去的时代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而没有真正懂得改革开放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意义到底在哪?甚至会出现讲台上教师在说“现在的学生真幸福, 可以自由读书考大学”, 讲台下学生表面在笑答“对”“是”, 私底下却在说“要是可以不读书, 该多好”。

盲目自发的情感态度是真情实意的, 但它又是容易感性的, 缺乏理论支撑, 从而不利于塑造出真正有理想的学生。初中生在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 容易出现冲动行为。如果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上, 教师随意任由自己的个性使然, 那么对于初中生而言将是十分危险的。譬如教师发表的情感态度和社会厚黑言论近似, 学生就容易市侩狡黠;教师发表的不平之声良多, 学生就较难会拥有真挚的关爱社会之情;教师面对现实问题多愁善感, 学生也就容易缺乏解决问题的理性智慧。

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举国要求默哀。当天默哀的3分钟, 正好是在我上课的时间内。站在教室的窗外, 当看见学生们还沉浸在下课的兴奋中, 唧唧喳喳没有正形, 脸上表现着不合时宜的笑容, 我心中充满了愤怒和难受。但我走进教室, 并没有批评他们, 而是自己先定下心来, 把脸色肃穆起来。广播说默哀开始了, 还有个别学生不到位。我忍着不说话, 定定心按照指挥开始默哀。不一会儿, 学生们都静下来, 都跟着我学了。我庆幸自己没有莽撞地大声批评他们。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是可以学好的, 我们要为之树立榜样, 而不是旁立, 然后监督他们, 进行说教。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实践除了需要真情实意, 更加需要理性对待, 应该使我们的学生在感动之外更加懂得和理解, 特别是怎样做。

四、误区四:将价值观目标流于空洞无物———实践价值观教学目标忌逃避主义, 宜正面主导

在如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 很多教师觉得太笼统, 不愿讲。我认为这是严重错误的。即使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在价值观教育上也是十分重视的, 何况在社会主义中国。

有些班级学生喜欢关注热点, 提出了“不能随意帮助跌倒的路人”等类似问题, 很多教师自己甚至也赞同这种观点, 但内心知道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要求, 于是干脆回避不答。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千万不可如此, 要以理分析, 正确导向, 帮助学生形成正面的价值观才是良策, 不要一句“下次再讨论” (实际上什么下文都没有) 就敷衍了之。假如我们不能和学生面对面仔细讨论当有人跌倒要不要帮忙、怎样帮忙, 很难想象对于七年级思想品德 (上册) 第6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样的课, 思想品德教师将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当然每个班级的学生特点不同, 教学探讨的深度和方法也要不同。

在课堂上, 有些班级总会出现个别言行习惯不良的学生, 对班级其他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很多教师怕惹麻烦不予以管理, 我认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可以逃避, 不能因为自己不是班主任, 就只管上完课结束。假如我们不能义正严词地对学生的不良言行进行教育工作, 很难想象对于八年级思想品德 (上册) 第6课《换个眼光看老师》这一课, 思想品德教师将怎样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应该是随时随地的, 身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尽力以己身为范, 努力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这样才能为学生心服口服。但在现实中, 从事教育的一线教师往往不自己带头为之, 这是很悲哀的。比如升国旗时, 有的学生出现了讲话等不当行为, 班主任往往就在国歌声中上前阻止学生讲话等行为, 有的班主任即使本身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也是如此。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是极为不利的。假如我们教师可以在国歌声中带头唱国歌, 站在讲话的学生旁边以身作则, 也许我们一星期教育不好, 一个月教育不好, 一学期或者初中三年下来有几个学生会教育不好呢?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有很多时候, 一些学生基本情感的缺失并不是孩子本身的品质太差了, 而是我们这些教育者本身也不过如此。

篇4: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习目标;设计

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学习目标设计,把课程标准指向的学生学习结果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设计是教与学的起点,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教师将把课程标准抽象的课程标准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学习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一、“学习目标”设计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这次开展的“能动学堂”教学改革使用导学案,对“学习目标”非常熟悉,多数教师每节课都会利用导学案或电子白板呈现学习目标,这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方向、有了抓手,学习目标制订和落实到位,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习体验。教师的课程意识和目标意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视野,作为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目标”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制订要基于课程标准。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出台了国家课程标准之后,积极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如果课程标准给了教学实施的空间,那么“学习目标”的制定就是教学的航标。

2.学习目标的表述要通俗易懂,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将抽象的课程标准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学习目标,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准确、精练地描述成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3.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初中的思想品德内容由心理健康、道德和法律及国情教育等部分组成,不仅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要基于生活,学过的知识还要回归生活和社会实践,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德育回归生活”。

小学到初中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思想品德课程兼具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理论细化为易操作、易理解、易运用的学习目标,从而体现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学習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理论,学习和掌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要素、基本流程和表述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总结和完善。

篇5: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

五河县新集中学董立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情感上认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抵制和发对形形色色否定马克思指导地位的做法;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告别各种不文明行为,做一个文明的现代公民;珍惜受教育德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节同课异构课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明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敢于同腐朽落后的,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作斗争。

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嘴一个品德高尚的中学生。

篇6: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果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在重视人才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无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许多教师把知识点讲解得精辟透彻,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蜻蜓点水。本文拟就有效落实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落实的因素

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落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改变,教学定位于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应对考试。诸不知近几年来中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客观因素主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确实比较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针对这些原因如何采取策略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话题。

二、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理念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影响教学效果。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从转变教学理念开始。《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因此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与知识技能目标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要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在教学设计中:结合教材,针对学生实际,确定好每一节课要使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哪些方法、哪些途径来实现。引导学生塑造自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创设课堂情境,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是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战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灵活地使用教材,创设各种情境,把握教育感悟的契机,并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心中得到净化和升华。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在特定的情境内,教师的巧妙点拨、灵活引导,会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起来。

例如在学习《文明交往》时,为了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让同学们自编自演,模拟与人交往的各种技巧。在表演过程中,观看的同学或点头或摇头,流露出或赞许或鄙视的神情,反映出他们对待交往的态度。在表演结束后,我引导同学们对剧情中的言行进行评价:对在哪?错在哪?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怎样处理更好?通过点拨引导,同学们知道了应该提倡和学习的文明礼貌行为,感受到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达到了一定效果。

情境创设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故事情境创设、音乐情境创设、表演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等等。只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以选择,总有一种是合适的,能为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服务。

3、强化课外实践,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靠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实践活动,是很难圆满完成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任务的。因此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扩展、延伸到课外,引入生活,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我组织了一次课外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对家乡的水资源进行调查并收集环境遭受破坏的材料。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亲自考察了家乡的污水河,亲身体验了水污染的危害后,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请化学老师帮忙到实验室对水样进行一丝不苟地观察、对比、记录。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后,在《家乡的水资源》活动课上,同学门用生动逼真的图画和照片、具有说服力的统计图表和实况录像、精彩至极的表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那是他们的真情流露。通过这一实践,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团结合作等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是当务之急,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为自觉保护环境奠定了思想基础,有效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课外实践中,学生通过完成一项调查,研讨一个课题等,还可以培养缜密的科学态度,培养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的合作精神,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爱科学、爱劳动、遵守纪律等品德。总之,通过亲身的实践,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4、建立多元化评价,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下,评价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此,要探索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方法,形成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1)、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对知识、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如积极的学习态度,环保意识、爱国情感、文明礼貌等等。这些内容要不断细化、不断补充。

(2)、在评价方法上: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要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通常有行为观察、情景测试、学习日记、成长记录等手段。其中,成长记录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评价主体上: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多向评价主体。这样做有利于对学生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表现,更有触动性。

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对不足之处提出善意的、有层次的建议及要求,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及努力的方向。总之,恰当的、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5、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作用无时无刻都体现在师生之间。一个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及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还会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同展示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优秀教师在这方面所起的感染作用往往超过一般的语言说教,并且有持久的,乃至终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建构自己的较完美的人格体系,要德行双馨,为人师表,在细微之处和临危之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最好榜样。教师要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自己必先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作为学生心理行为的引路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迷惑,不彷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不消沉等等。总之,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明辨是非,正视自我,乐观上进。做到自重、自爱、自强、自立,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篇7: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第三讲: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真正要搞好《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要扎实地落实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本章旨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策划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教学设计意见。

一、深入分析学情,加强教学针对性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具体策划时,必须研究教学对象,了解他们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初中生的品德学习与建构将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分析学生的目的,可以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心理特征很不稳定,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他们一 踏进中学大门,往往会不自觉地感到:“我是一个大人了!”他们开始不屑与小学生为伍,渴望加入成年人行列,遇事开始独立思考,不再一味盲从教师和父母。谁要是再仅仅把他们当作孩子,称呼他们为“小朋友”,那么谁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谁也就别想再进入他们的世界——“小大人”的世界。

他们不仅想与同龄人交往,而且也想与成年人交往,与教师、父母平等相处。由于身体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这种“独立意识”却带有与生俱来的幼稚性和片面性。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对师长们及其他成人的意见,也似听非听。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因而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与成年人形成“代沟”。然而学生此时尚未完全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独立自主”的能力仍很弱,也非常在乎他人,尤其是教师对他们的看法。

伴随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自尊心迅速增强,喜欢结交朋友,重“义气”,喜欢结成松散的小团体,以提高自己的归属感,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判断能力不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多数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缺乏自知之明,甚至妄自尊大,结果一遇到挫折,就迅速出现自我否定的现象,陷入自卑的泥潭,甚至走向极端。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之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了解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往往会感到一些冲击和压抑。此时初中男女学生间的交往,开始表现出与性成熟有关的情感,如见异性就害羞或回避、在异性前好表现自己、内心互相仰慕等。

初中生在“闭锁自己”的同时,又渴望“开放自己”。他们常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还会通过迷恋明星偶像作为寄托,或是上网找朋友聊天等,总之,此时的孩子反而最不爱向“熟视无睹”亲人诉说心里话。

初中阶段,又是青少年“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的知识时,就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他们的兴趣比较广泛,追求新颖,喜欢刺激,自我意识有很大增强,情感日益丰富,容易激动,往往自行其事,逆反心理较强。但是,他们的自制力较弱,爱好不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过分自负和好表现自我,冲动时容易受人“暗示”,以至发生越轨、失足行为。

总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时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多理解学生“成长的烦恼”,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

赵玉清(2009-10-30 20:28:03)

(二)了解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所谓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心理加工方式是有区别的。研究表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是不同的 , 况且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我们成人不一样,不走入孩子的内心,不了解他们就不能在教学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初中生的认知 活动的自觉性已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

在记忆力方面,有意识记逐渐占优势地位,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记已成为他们识记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其效果要优于无意识记。在思维发展方面,初中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但其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初一学生的智力类型和水平与小学高年级的差不多,初二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也是智力发展关键时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初中生思维的发展,还表现在思维品质特征的发展。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明显得到发展。一方面,初中生区别于小学生的盲崇,他们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有时甚至表现出过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维和主张,常常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思想,但初中生思维品质还有片面性、表面性和主观性等特点,主要表现在看问题容易偏激和走极端,尚未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也是“明星崇拜”的狂热出现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原因所在。还有,初中生思考分析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有时表现为固执己见、情绪偏激,有时会“蛮不讲理”或轻率下结论。新的学生观倡导对学生的尊重,关键要全面了解学生,这其中当然应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兴趣、动机、能力、方式等。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就要注意总体上的与个别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了解学生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的教学策略必须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首先要抓住从初中开始的这一发展关键期,促进其思维迅速而有效的发展。其次要在发展各种认知能力时,特别重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再就是重视情感、意志、品德、性格等各种非认知因素培养,以更好地促进认知因素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习、代替他们的观察、感知、分析、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都是与“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思想相悖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承认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和学习状况的差别,因材施教,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强化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提高,指导学生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了解初中生的个体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为此,教师的教学就必须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存、学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父母教育观念、家长自身素养、成长的环境差异等影响,造成学生在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社会背景、个体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而且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了解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盎然生机,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条件之一。

一方面,作为学校德育主要途径的思想品德课,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因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关注就不容回避。另一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每天接触社会,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然而由于年龄与知识的限制,是非辨别能力较弱,非科学的、错误的观念、看法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 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以及个体生活经验,认真分析其历史和现状,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赵玉清(2009-10-30 20:28:35)

二、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大体说来具有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指引学生学习和指导测量与评价三大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是前提性的工作、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在教学的策划阶段,教学目标为选择教材内容、安排教学主题的顺序以及配置教学时间提供了依据。离开了教学目标,教学难免漏洞百出,并且使得学生学习产生困难。由此可见,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明确了课程性质、地位与作用,规定了课程目标、内容、评价建议等。所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理所当然成为拟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思想品德课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及每节课的积累。拟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之既具体明确,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达到,这是完成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基础与保证。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和准绳,那么,在思想品德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如何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表达了教师通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预想和期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价值理想。恰当、适宜的教学目标不仅能促使教师通过一定方式,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激励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师生教学互动化,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教师教的目标,更是学生学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使德育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学生作为道德的

赵玉清(2009-10-30 20:29:44)学习者,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时也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这也符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灵魂,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表述都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也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此外,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把握《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因为它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最低要求,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但与此同时还要体现《标准》的灵活性,顾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加深和拓宽学习的内容,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教师应首先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否则教学目标就像空中楼阁,成为虚拟目标,或如教条,成为抽象目标。

(二)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每节课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同时又是整个课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把每节课置于一个单元、一册教材,甚至全部课程之中来考察。只有认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既是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中的一个点,同时又与其他各课有着区别和分工,共同承担整体教学目标的任务。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找出这节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整个体系中的位置,搞清它跟“内容标准”中的哪些目标有关联,这样确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才具有实际意义。教学目标具有三维性,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方面。这三个方面各有其整体性,有其具体的要素结构。

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还要妥善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知识的获得与呈现需要有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为进一步掌握知识准备条件。同样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脱离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总之三维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整体的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统一体,不应割裂开来孤立地理解。

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者的完整统一,但教学目标的完成不可能在这三个领域都是平衡的,有可能偏重于某一领域,而在其他方面则是次要的。就每节课而言也

并不要求三维目标都是均衡实现的,而是要求在全部教学中来实现。因此教学设计应关注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确定其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次要目标。原有的思想政治课把知识的获得当作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则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当作首要的教学目标。这说明在对教学目标的价值认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若是片面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忽视能力、知识目标,同样也是缺乏目标整体性的表现。

赵玉清(2009-10-30 20:31:18)[发帖际遇]: 赵玉清被小贼们打劫铜板210.(三)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就是要求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起到支配教学进程的作用,能够进行目标检测。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分明的层次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有效地组织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恰当地安排教学过程,准确、合理地评价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规范作用。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设定的目标系列应有内在的逻辑性,能在教学进程中依次实施。

(2)设定的目标在程度要求上应有比较明确的具体界定。这种界定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有助于发挥目标检测的制约作用。比如为了增强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强调用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课标中的动词说明。标准中的动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动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高层次的动词自然包含低层次的动词,并且要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动词的层次从低到高可做这样的排列: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感受、体会、体验、关心、尊重、养成等等。“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等动词,提示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程度标准,显然,“理解”比“知道”的层次要高。“感受、体会、体验”是包含着学生个体情感和态度在内的道德体验,从普遍的道德规范的认知进入到个体道德体验,是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而“关心、尊重、养成”等动词则落实到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层次和最终品质养成,内在包含了对前两个层次的要求。能否正确表达教学目标,是对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真正把握的一个标志。赵美玲(2009-10-31 09:10:53)[发帖际遇]: 赵美玲收取租客本月房租铜板2.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课程标准,谢谢赵姐提供的材料,学习了!赵玉清(2009-10-31 16:59:36)[发帖际遇]: 赵玉清被飞来的金子砸道,得到铜板30.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合适与否,不仅涉及教师的教法,同时涉及学生的学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依据师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真正接受。教学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一旦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和学都会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就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生动的、直观的、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现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综合考虑选取教学方法,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是不相同的,性格、气质也有差异。在考虑教学方法时,教师只有依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采取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讲故事,可以采用讲述法,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明理。有的教师擅长“导戏”,精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采用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有的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娴熟,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也可以构建基于网络的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

尽管学生的个性特征千差万别,教师的素养条件也各不相同,但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则是共同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本学科教学的特点 思想品德课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其基本特点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内在的道德认识、情感发生变化,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其道德行为。在教学方法上就不能仅局限于相关知识的传授,而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经验水平,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我反省,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选用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确立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教学目标,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方法又是连结教与学,以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步骤,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应确保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学不偏离正确的方向、轨道,防止出现脱离教学目标单纯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搞形式主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制约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以人教版为例),遵循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围绕学生的生活来组织教学内容,教材中以大量的图片及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感悟,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另外,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倡导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教学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现在的“用教材”,这使得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愈加丰富。、教学方法的选用还需考虑班级、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 课堂教学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必须要考虑环境的作用,若能努力开发使之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会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当地乡土资源,把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生动有趣的参观访问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的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室、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工厂企业、农村蔬菜大棚基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旅游景观、特色建筑等,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相反,影响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也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产生不利影响,如不好的校风校纪、班风班纪会使教法的选择受到较大的限制。同样,学校的设备条件也是教法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例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很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是,当前城市普通中学计算机等设备配备还不齐全,农村中学则更少,所以目前大多数教师还不可能经常性地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应注意综合运用与优化组合

思想品德课的具体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和用途,但各种教学方法又是相互关联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单纯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一般是几种方法有机地组合或几种方法交叉运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单一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学习效果。就算是对某一班级适合的教学方法,随着任教班级的变化,由于学生的差异,也可能失去好的教学效果。但倘若一味追求多样性,忽略优化组合,使教学变成种类繁多的万花筒,往往使教学环节走过场,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仍旧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教学方法的互补性,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赵玉清(2009-10-31 17:01:03)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常见方法 无论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讲,还是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应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而贯彻启发教学的原则的教学方法又多种多样,但基本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讨论法和谈话法。、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教材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不同意见的新理解。课堂讨论,按人数的多少,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有时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一是讨论前的准备。

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和具体要求。教师拟定的讨论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要有针对性,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解答学生思想上的疑点;要难度适中,让学生有话可说;问题宜小不宜大或泛;讨论题的表达要新颖、有趣,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确定讨论题目时要预先评估可能出现的分歧和可以达成的共识,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教师还要做好讨论的布置、检查、督促工作,必要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社会调查,并写出发言提纲,在学生准备好后再组织讨论,保证讨论顺利、有效进行。二是在讨论中要有引导。

讨论中教师应充当学生独到见解的激发者、推动者和欣赏者,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对讨论的题目应进行必要的分析说明,讲清题目的内涵和思路。讨论开始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办法,及时加以组织、控制、点拨和启发引导。当学生出现偏离题目而高谈阔论时,教师要善于及时把握住讨论方向,正确地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当学生仅仅照本宣读,意见大同小异,课堂气氛不活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以引发学生的争论,使讨论深入进行。当学生激烈争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歧所在,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当学生讨论相持不下时,教师要加强点拨,指明思考方向。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疏漏和偏颇时,教师应做恰当提示,启发学生自己或相互之间做必要的补充或纠正。三要做好小结,巩固提高。

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做好符合事实的总结。对学生的准备情况、发言情况做出中肯的评价。在对讨论中准备充分、发言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也要指出缺点、不足和今后讨论要注意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梳理和分析讨论中的各种想法,得出正确结论。对有争议的、学生一时想不通的、意见难统一的问题,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能强求学生接受某种观点,达到观点的统一。

赵玉清(2009-10-31 17:01:29)2、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由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组成教学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这是较易体现启发教学原则的一种方法。善于运用谈话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实际上,谈话法也是一种(师生)讨论法。谈话法运用的基本规则:

(1)提出的 “ 话题 ” 能真正触及学生认知的矛盾,唤起学生的兴趣,产生探求的欲望。

(2)“ 话题 ” 要明确,难易适当,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要 “ 一问即答 ”,也不要 “ 一问齐答

”。那种不需思考就可以齐声回答 “ 是或不是 ”“ 好或不好 ”“ 对或不对 ” 之类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3)谈话的对象要普遍。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指定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宜将问答局限于几个 “ 积极分子 ”。(4)“ 话题 ”

要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不要以书本上的固有答案和教师自己的已有结论限制学生的回答,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敢于反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5)谈话要有计划性,要围绕确定的题目、线索和关键问题进行,要掌握好时间。切忌临堂即兴提问,心中无数,泛泛而谈。

(6)谈话结束时,教师应对谈话的内容进行概括,把谈话的内容系统化,使学生对所谈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以上两种只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其他的具体方法还有许多。赵玉清(2009-10-31 17:02:00)3、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表现为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四种。讲述是教师向学生介绍、叙述和描述事物;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和论证事物;讲读是讲和读有机结合;讲演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和深入的论证。讲授法最适合于教那些知识性、资料性较强的内容,传授那种除讲授以外很难获得的信息,以及需要学生得到系统知识的内容。对讲授法的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有的过分迷恋于讲授法,把学生的头脑变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师或照本宣科,或缺乏重点平铺直叙,漠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讲学生听,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都要学生记住,致使课堂缺乏生气,导致学生呆读死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讲授法也就成了填鸭式教学法,改革这种落后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其二,有的排斥讲授法,认为讲授法就是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特别忌讳“讲”,若是碰到优质课评比或开设公开课,教师更是注意做到少讲或不讲,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活动、多展示、多讲,究其原因,在于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灌输法”,这也是一种误解。其实,讲授法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的关键是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如果能做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同样会取得好的效果。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的内容少而精,忌 “ 满堂灌 ”。(2)语言表达生动,增强语言的魅力。(3)适时点拨,增强讲授的启发性。、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 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预先设置一系列的、有层次和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是根据学生的疑问,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解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是

“ 问题 ” 的设计。而 “ 问题 ” 不外以下两类。(1)教师课前精心预设问题,为问题教学做准备。事实上,预设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问题设置的适当与否往往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就应在课前对所设置的问题有深入地研究。忌随意性、“填补式”(为“活跃课堂气氛”或“完成教学时间”而填充问题)。问题设计应注意这样几点:第一,问题应当是明确而具体的,呈现问题时宜直截了当。第二,问题应当有思维价值,有适当的难度。第三,问题要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不要为提问而提问,忽视问题与教学目标的沟通与联系。第四,教师应精选问题,少做随机性的提问,使其收到实效。(2)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主解答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的自主建构,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建构,产生疑问是很正常的事,加上课堂教学本身隐含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教学不可能是课前教学设计的照搬照抄,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

, 要善于把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这正如 创造教育认为的“教学的最有价值的成果恰恰不是用现成的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和更深刻的新问题。”这就是问题教学法的精神实质所在!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引导学生自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志。在教师创设的良好的课堂情境引导下,或者在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提出问题,但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教师慎重对待,避免所提问题的随意性、盲目性。为此,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顾虑,保护学生自尊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再次

要指导和帮助学生由自己来解答问题,而不是由教师直奔主题地讲授答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路线前进,解决问题也就成了问题教学法的归宿。然而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更强调关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情感经历与价值体验,所收获的应当基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对结果的把握。

除了以上的几种教学方法外,还有诸如形象生动的情景教学法、自助餐式的 探究性教学法 等。

赵玉清(2009-11-01 14:23:15)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形式中按照一定的步骤与环节逐步推进的。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情境和开放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艺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一)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形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教学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活动课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形式。具体而言,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可以划分为集体性活动(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从活动范围看,可以划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下面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为例,着重探析思想品德课堂活动的几种常见组织形式。、小组讨论。

这是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好形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讨论都是有效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讨论都是真正意义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确保讨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到一节课来论,讨论往往为的是明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是所有问题都要拿来讨论,学生早已明白、在教材中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拿出来讨论了,一些带有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类的问题一般不宜做讨论题,否则就是浪费教学时间。一般说来,一节课中设置的讨论题以

~ 2 个为宜。目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更需要教师组织相关的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比如在《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拒绝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这一讨论问题的设计,源于前面教学中所提及的各种不良诱惑造成的危害,所以此时组织学生讨论拒绝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参与讨论,畅所欲言,归纳拒绝不良诱惑的有效方法,提出的方法甚至超越了书本所提供的答案,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 要使讨论取得较好效果,教师对讨论主题的选择是值得考虑的,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可以使整个讨论充满活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并能在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发扬民主风气。

如《用智慧保护自己》一课中,教师创设了这么一则教学情境:某校初二学生小亮,经常上网聊天,结识了几位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网友“风中笑”在与小亮聊天时提出两人见一面并一块外出游玩。小亮非常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由此设问:“小亮该不该与网友见面?”这个问题在学生讨论中也引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各自谈了去与不去的理由。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利增强学生体验,同时这一讨论又能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教学和现实生活距离最近,容易和学生思想认识产生共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该发挥这种特殊优势,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为此,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抓住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针对这个结合点来设置讨论题。讨论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特别注重挖掘利用当地德育资源,以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赋予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特长爱好、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家庭背景、守纪状况等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这样有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按能力水平将学生混合编组的目的是提倡同伴互教,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除此之外,还可以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丰富学生的思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那么,小组的规模就应最小不少于个人,最大不多于 5 个人。若多于 5 个人,每个成员参与的程度就会降低,其结果是小组的效率减弱,每个成员的满意程度也相应减弱。5 人小组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小组规模,更符合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也不会形成相对封闭的小小组,少数派也得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激发小组内的讨论,又可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赵玉清(2009-11-01 14:24:51)[发帖际遇]: 赵玉清参加论坛辩论大赛, 获得银子85.为提高讨论的效率,不妨采用如下一些规范: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每个小组成员必须要参与小组的讨论,也必须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尽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能共享他人的认识,并且将自己的识见转变为成员间共享的经验;讨论时小组内应进行角色分工,明确职责,如可以推举出负责人、记录员等,来保证小组讨论的正常进行;讨论后,应由各小组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情况、结论、观点等与其他小组交流;要教育学生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倾听,尊重讲话的一方,不可在倾听时左顾右盼,大声喧哗,交头接耳,无理取闹,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我或许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用生命维护你发言的权利”;避免脱离主题空发议论;避免出现由讨论所引发的攻击行为,如斥责别人,批评别人的表现等。、课堂辩论。

学生围绕一个热门话题展开辩论。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辩论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辩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辩论,形成对事物、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组织课堂辩论,可采取以下步骤:

(1)选择辩题。教学辩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成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决定了辩题必须和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的性质与程度的差别以及组织辩论的具体目的,思想品德课辩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选择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主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有争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如《游戏机的诱惑》一课中,为使学生认清青少年玩电子游戏的利弊,特组织安排了一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全面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组织辩论小组。辩论小组的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或按学生的编号划分,甚至不刻意去划分辩论小组,就根据辩题随机展开辩论,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强调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一般来讲可以先将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本方观点,推选四名同学当辩手,在自由辩论中本组其他同学做补充发言,最

后由 老师对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概括能力等诸方面进行总结。

(3)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熟悉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其次,做好材料的收集;再次,仔细听取双方的辩论;最后,在总结时,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此外课堂辩论有条原则,即要适时适量:时机不当,效果不佳;量多或量少效果也会不理想。当然在辩论时应注意辩论是否跑题,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切不可在辩论中谩骂甚至人身攻击,所以辩论时教师对辩论场面应适当调控,这也是对教师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课堂游戏。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亲身体验的一种途径。它包括组织学生参与情景展示活动。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活泼爱动贪玩,做游戏完全符合学生的天性,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能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还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合作能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位教师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教学时创设的游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师生一起编织“生命之网”,班内 9

位学生上台扮演稻谷、小鸟、鼠、昆虫、青蛙、狼、羚羊等,各代表一种生命,并头戴标有这些动植物图案的帽子,然后要求他们找出相关生命的位置,拉好线并把线球传递给相关的生命,而台下的学生也可以提醒、帮助台上的同学把线球快速向相关的生命传递。活动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很是热闹,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之中。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团队精神、创新意识,感知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赵玉清(2009-11-01 14:26:35)下面着重谈谈思想品德课堂游戏应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 ——

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组织课堂游戏也不例外,务必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活动的导向,而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纯粹为玩而玩。(2)趣味性原则 ——

游戏终究是一种游戏,它具有趣味、快乐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游戏时,既要避免教学目的不明的游戏,还要避免枯燥的、干巴巴的游戏形式。在确定了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后,就要选择活泼、得当的游戏形式辅助教学。为达到趣味性效果,首先,游戏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猎奇的欲望;然后,尽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增强情感体验;最后,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以比赛、小组抗衡等形式去评价游戏的结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参与性原则 —— 游戏教学的参与性体现在让全体学生 “ 动 ” 起来,争着承担游戏的每一个角色。如何才能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呢 ?

首先游戏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生理特征。另外教师也要全身心投入去感染学生。否则,那些自以为已经成熟的学生会认为游戏太幼儿化,觉得玩游戏很幼稚,会应付性地、拘束地

“ 玩玩 ”,甚至会不屑一顾。

(4)组织性原则 ——

每项游戏活动均应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即使如小品表演这样的活动,教师也应预先审看之、指导之。在游戏开始之前,老师应明确地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做到放得开又收得拢,养成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良好课堂习惯。

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还有主体探究、小竞赛、故事会、编儿歌、写倡议书、作宣传画、现场演说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取活动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成效。赵玉清(2009-11-03 22:08:28)

(二)课堂教学活动优化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

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课堂 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班级里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杜绝冷落歧视所谓“差生”的现象 ;应充分相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不包办代替,放心大胆让学生去想、去做,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应实行民主化的教学,鼓励学生对已有结论提出质疑甚至提出不同见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并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

;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他们展示个性、才能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让他们有被接纳、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以平视的视度去看待学生,甚至欣赏学生的鲁莽、激情、狭隘、固执;应转变

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明确教学目标,牢牢把握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导向作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以确保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活动开展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加以评估。应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出现,否则就演变成追求表面形式,忽视了活动的本意,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为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关的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教学活动过程不可能如教学设计的那样一帆风顺,活动中也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而这也还是建立在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之上的。、努力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活动程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充分发展。

尽管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但这并不妨碍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活动的设计上,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规划课堂活动,并且保证活动的最终有效实施。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切忌“喧宾夺主”,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要学会倾听、尊重活动的个体——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搭建个性释放的舞台,给他们的学习以尽可能多的自主,这样学生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教师也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师生都能明确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任务分配,这是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在以上的篇幅中已有叙述。、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的整合。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有着实际意义,这已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证明。赵玉清(2009-11-03 22:09:04)[发帖际遇]: 赵玉清送馒头获得小费铜板48

(三)关于新课导入和结尾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始有终。这里专门探讨一下新课的导入和结尾的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首要环节。精彩的导入,如同戏剧的序幕,它隐含着戏剧的高潮和结局,又如同路标,它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导入的好坏,有时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新课导入设计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

同样教学内容的课,导入的方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何种导入,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调动学生入课学习的积极性,为实现新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服务,这是衡量导入成功与否的最根本的尺度。为此教师要根据既定的 教学 目标来精心设计导入,与 教学 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入游离于 教学内容之外。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对所教的学生而言的。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生活实际等,来确定导入的内容和形式,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里的针对性也包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能表现相应内容要求的导入方式。(3)形象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充满情感的活动,更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强调遵循人的认识规律,不仅要求导入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为接下来的教学作良好的情感铺垫,更应该使导入给学生一个生动的具体形象,为下一步的思维活动提供“素材”。、新课导入的方法

新课导入的方法千姿百态,丰富多彩。(1)情境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各种情境,刺激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去思考问题,愉快的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使用最广泛的导入法。情景的设置方法也多种多样,诸如音像再现、小品表演、实物展示、回顾历史(故事)等。(2)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引发思维,以此来导入新课的方法。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3)新闻(热点)导入法

根据教学内容,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当地热点新闻,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导入新课。热点导入,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种结合实际,用热点话题导入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赵玉清(2009-11-03 22:10:18)而且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活动导入法、亲身体验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等。、结尾的设计

一节好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而且还要有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学中,新课导入往往受到多数教师的重视,而对于课堂结尾却容易被人忽视,常常是轻率处理,草草收场,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影响教学效果。完美的结尾,对思想品德课来说,可以使课堂教学余味无穷。缺憾的结尾,有时则会使整节课功亏一篑。

完美的结尾应该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式的,登上峰顶一揽众山小式的,美梦中醒来仍痴迷不悟式的。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1)总结式结尾

这种方法是在课终之时,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貌式的归纳总结,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内容,使所学内容系统化。归纳总结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总结要简洁明了,不应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突出教学主题。利用板书总结全课是常用的办法,简便易行。(2)首尾呼应结尾

教师在导入时往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留下悬念,以引出下文。随着教学的深入,谜团逐渐被破解,问题逐渐清晰明了。那么,在授课的结尾,教师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指点迷津,解除悬念,使学生豁然开朗,做到首尾呼应,水到渠成。(3)悬念结尾

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每节课都是整个教学链条中一个环节,对前面的课有承接关系,对后面的课有预示作用。一节课终结之时,教师预设下一课题的悬念,为下一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实现教学活动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4)名言结尾

一节课的结尾如果语言乏味,空洞死板,往往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从而降低授课的效果。为了避免功亏一篑,可运用一些幽默机智的名言、警句,使结尾生动活泼,充满韵味。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恍然大悟般的结尾,故然好。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结尾更多的是“不经意”的、潜移默化而发人深省的。赵玉清(2009-11-06 20:12:35)3、结尾的设计

一节好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而且还要有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学中,新课导入往往受到多数教师的重视,而对于课堂结尾却容易被人忽视,常常是轻率处理,草草收场,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影响教学效果。完美的结尾,对思想品德课来说,可以使课堂教学余味无穷。缺憾的结尾,有时则会使整节课功亏一篑。

完美的结尾应该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式的,登上峰顶一揽众山小式的,美梦中醒来仍痴迷不悟式的。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1)总结式结尾

这种方法是在课终之时,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全貌式的归纳总结,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内容,使所学内容系统化。归纳总结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总结要简洁明了,不应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突出教学主题。利用板书总结全课是常用的办法,简便易行。(2)首尾呼应结尾

教师在导入时往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留下悬念,以引出下文。随着教学的深入,谜团逐渐被破解,问题逐渐清晰明了。那么,在授课的结尾,教师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指点迷津,解除悬念,使学生豁然开朗,做到首尾呼应,水到渠成。(3)悬念结尾

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每节课都是整个教学链条中一个环节,对前面的课有承接关系,对后面的课有预示作用。一节课终结之时,教师预设下一课题的悬念,为下一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实现教学活动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4)名言结尾

一节课的结尾如果语言乏味,空洞死板,往往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给人以“虎头蛇尾”的感觉,从而降低授课的效果。为了避免功亏一篑,可运用一些幽默机智的名言、警句,使结尾生动活泼,充满韵味。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恍然大悟般的结尾,故然好。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结尾更多的是“不经意”的、潜移默化而发人深省的。赵玉清(2009-11-06 20:14:01)第四讲: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使教学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我们选编了一组来自第一线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评析,透视新“课标”,借鉴他人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是所有教学的宗旨,对思想品德课而言,意义尤其重要。“思想性”是本课程的“灵魂”。为此,我们需要:、把握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既把握教育性、思想性,又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重视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建构。教师要考虑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情景与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通过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的建构,逐渐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并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建构过程,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教育教学宗旨。

赵玉清(2009-11-06 20:14:22)案例 1 面对百万巨款

在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向全体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有百万元巨款,你会干什么?

学生们在愣了几秒钟之后,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要买一栋别墅”,“我要买汽车”,“我要去投资”„„五花八门的答案就这样出现在课堂上。在学生过于“生活化”的回答之后,老师又问:“大家对消费非常在行,那么大家觉得应该怎么样赚来这百万元钱呢?”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而 后

老师在投影幕上出示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代人买奖券获 500 万大奖后„„》。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不同的、甚至于相互矛盾的答案出来了。教师也不正面给答案,只是等到学生急于知道真实结果时,教师才出示“代买人主动告知委托人获大奖”的事实。此时,学生一片静默,但教师看的出,学生所受到的震撼不小。评析:

此案例取材于一个真实事件。在学生的讨论中,当代人的金钱观得到暴露和展现。面对几百万巨款应该怎么做?在这中间出现了几种人——有主动告知的、有冒领的、有报警的。老师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在每个角色中去选择,让学生在纷杂的观念碰撞下,学会判别取舍。最后通过事件真实情况的展现,让学生明白道德行为的尊严和崇高,给学生心灵以震撼。本案例中的教师为引领学生们确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明确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具有起码的道德水平,不是批评错误,而是从正面展示引导,坚持了正确的思想导向。其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赵玉清(2009-11-06 20:14:50)案例 2 带泪的呼唤

一位教师在执教《保护珍贵动物》时,先播放了一段学生非常喜欢的珍贵动物录像。顽皮可爱的小动物不时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同学们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种欢欣愉悦的氛围之中。接着这位教师在说了几句简短的过渡语之后,又播放了一段由于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造成大量珍贵动物相继死亡的录像。由于海水严重污染,海豹成批死去,一只孤独的小海豹依偎在死去的母豹身边,久久不忍离去,仰望天空,发出了一声声凄惨的叫喊。这时,同学们已经泣不成声,尔后,便从心底发出了代表各种珍贵动物向人类忠告与求救的呼唤。这种句句带泪的呼唤,引起了师生的心理共鸣,从内心产生了保护珍贵动物的强烈欲望。评析: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教师的言语说教,也没有教师刻意的形式组织,有的只是教师所精心设计并制作的教学录像资料,还有基于这一录像资料而产生的忠告与呼唤。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经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其激情、生命体验一再被唤起,得到的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的双重建构。当学生发出一声声带泪的呼唤时,教学目标也已水到渠成。赵玉清(2009-11-06 20:15:27)案例 3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戴老师在这节课中按“感受挫折、体验挫折、应对挫折”三个环节展开。在感受挫折环节中老师先在大屏幕上显示张海迪、贝多芬、爱迪生三个人物。问:“上面三个人物

你们认识哪几个?”然后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谈谈对他的认识。这样自然归纳出:这几个人物的成名有个共同点——都是经历了挫折。接着,大屏幕上显示了一幅贴近学生生活的画面:面对

分考卷。然后提问:“他在想什么?”同学们纷纷讲述自己的想法。老师进一步提问:结果各会怎样?于是在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挫折的两重性。接着老师安排了“体验挫折”环节,模拟“实话实说”电视栏目,由学生小记者采访同学、老师。这时,戴 老师敞开心扉和学生们讲了自己经历过的挫折。于是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真正敲开了学生的心扉。一位女生在谈到自己考实验中学落榜时,当场流出了真情的泪水,哭出声来。一时教室非常安静,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师生们送给她的鼓励。在学生们讲完自己经历过的挫折后自然渴望战胜挫折。于是“应对挫折”环节自然引出,戴 老师把学生分成四队(红、黄、绿、蓝)分别找出应对挫折的方法。接着红队用小品的形式、蓝队用漫画的形式、黄队用讲述个人故事的形式展示了他们找到的克服挫折的办法,绿队更绝,他们的代表先用小提琴给同学们表演了一曲。在同学们的啧啧声中,由小记者提问:你是如何练成这么好手艺的?自然,学生以身说法,谈了适合自己的抗挫折的办法。在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克服挫折的办法后,小试牛刀,老师呈现前几天在“知心姐姐信箱”中收到的一封求助信,运用已掌握的克服挫折的办法来帮助她。最后以一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结束。

评析: 在导课 时

老师选用了同学们熟悉的人物,使同学们有话好说,很快进入关于“挫折”的话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如让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用“面对 50

分考卷”让学生充分述说,更好地理解挫折一方面给人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起着消极作用。在学生初步了解挫折以及挫折的两重性基本知识后,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挫折,必须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引发学生已有的经验。当师生互动敞开心扉,当学生用泪水表达出真切的感受,以及课堂上鼓励的掌声响起时,这一点已经做到了。师生情感有了交流体验,心灵有了真正的触动。从而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作了铺垫。教师将重点放在接下来的“应对挫折”环节及“牛刀小试”中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运用。在课堂上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明白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意义。面对事物的两重性,不回避其不利的、消极的一面,而是以发挥其有利于人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为突破口。这就是这节课最精彩的一幕。

向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不在心中装满谬误。

篇8: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

一、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对人们的道德品质与思想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建设者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在迈入青春期的大门, 正处于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 对于缤纷复杂, 良莠不齐的各种社会现象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迫切需要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地指导和帮助, 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

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来看,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只重视中考中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 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难以得到充分地体现。这种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思想教育的现象, 也是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而且这种机制培养出来的缺乏道德教育的知识人才所掌握的知识越多, 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就像前不久发生的力拓间谍案的主角胡士泰, 就是毕业自我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 北京大学历史系, 却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为了金钱出卖了国家的机密, 导致了中国20多家钢铁企业为铁矿石进口多支付了十多亿元的人民币。这些所谓的“精英”, 昔日是学习成绩可谓出类拔萃的北大高材生, 但却为了金钱成为了道德沦丧、出卖祖国利益的卖国贼。教师要充分利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 贴近初中学生的心理和实际生活的特点,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体现,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性, 让学生不能只是为了应付平时测试和中考, 死记硬背思想政治常识, 而要让初中学生认真学习《思想品德》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 根据教材所制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效地达成《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得以体现

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应深入钻研《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积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得以体现。比如, 教师在讲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22课《巩起“防火墙”》一课时, 可以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 你们都有QQ号吧?你们平时上网时, 有没有收到过关于QQ号被中奖的信息?……老师前几天就收到了一条中奖信息: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尊敬的用户, 您的QQ号码在本次抽奖中获得特等奖, 奖金价值118000元。请您将手续费8000元打到某账户, 我们即刻为您办理奖金发放事宜。’同学们, 按照这个中奖信息的意思, 只要老师汇出8000元, 就能得到118000元, 净得110000元!这笔巨款是不是也让你们怦然心动啊?你们说, 老师是应该汇款呢?还是不汇?”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了:“老师, 不能汇, 这都是骗人的!我们也收到好多要求汇款的短信了呢, 爸妈看了都说是假的。”教师接着说:“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 面对这样的骗局, 相对来说, 应该比较容易甄别和予以抵制, 但根据媒体报道, 这些骗局还是让某些人上当受骗了, 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究其原因, 就是渴望一夜暴富的心理使他们铤而走险, 却最终落入了骗子的陷阱。接下来,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 为学生展现一系列青少年因为意志薄弱而沉溺于网络游戏, 为了购买各种网络游戏装备而抢劫杀人案件, 还有不少未成年人因为不谙世故或轻信等原因而上当受骗, 被人拐骗的事实,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他们为什么走上犯罪道路, 为什么会上当受骗?以此警醒学生:人生在世, 充满了诱惑, 我们作为初中学生, 作为未成年人, 在独自在家或遇到不怀好意的陌生人等的时候, 都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不良诱惑, 巩起思想的防火墙, 防止上当受骗, 依法进行自我保护, 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多的便利, 但来自网络的不良诱惑不仅只有金钱诱惑, 其实对于刚迈入青春期的青少年, 还有各种让人沉迷的网络游戏和暴力、色情内容等形形色色的少儿不宜的不良诱惑, 随着生活阅历和人际交往面的扩展, 我们还会遇到更多形式的诱惑, 如果不能坚决抵制, 那么, 轻者, 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损失和伤害, 重者, 将会使人坠入万丈深渊!所以, 我们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 杜绝不良的诱惑, 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堂课, 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成功地体现。

三、通过多种途径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巩固和落实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种途径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巩固和落实。 (1) 要掌控好课堂教学气氛。一方面要避免学生太过“活跃”, 即表面看起来积极发言、讨论热烈, 其实, 偏离了方向, 纪律涣散, 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教师“一手遮天”的一言堂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只有附和的机会, 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口服心不服”, 从而难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 对学生的评价要具体化。初中学生自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 特别关注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如果教师只是泛泛地用“不错”“好的”等不恰当的评价, 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勇于回答的积极性将受到“挫伤”, 使得课堂气氛趋于沉闷, 甚至会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无法得以体现。 (3) 借助社会、家庭的力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一下子形成的, 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力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即全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社会环境, 父母要积极提高个人修养, 成为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学校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 共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综上所述,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意义, 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使得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摘要: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让初中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达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责任制护理的工作标准下一篇:纯净水厂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