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2024-04-12

1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精选8篇)

篇1:1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出现的新名词。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其中大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子女入学的费用,在心里上更缺乏融入城市文化的足够准备。目前,在某市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有3万多人,在市区60多所小学中,绝大多数或多或少地接收了在当地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从统计情况来看,农民工子女入学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以及市内新建小区附近,这些区域的学校基本上是校校生源爆满,班班拥挤不堪。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1.1低收入“高学费”困扰就读

目前,我国将近2000万流动儿童,某市3万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流动儿童,9.3%的孩子处于辍学阶段。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办公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但真正要到办公学校上学,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还是一个奢望。据了解,现在某市16所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小学,都是根据地域特点、农民工人数分布科学建设的。但某些地区的农民工仍然有“高学费”的困扰。据调查发现,长期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全家一起流入城市,家庭计划生育情况差,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凭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过日子都是相当困难,怎么能支付起孩子的学习费用呢?王某,现在某小区附近开一个杂货铺。他家4个孩子现均就读一个定点学校。以前,4个孩子都要按规定缴纳学杂费和借读费,全家一年的收入甚至无力应付孩子的读书费用。王某介绍,他家的收入一个月一千三四百元左右,除去每月280元的房租费,余钱1000元左右,这1000元要维持一家6口人的生活,还要交4个孩子的学杂费、借读费。现在虽然免去了一些上学费用,但是物价上涨,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到紧急的时候还是不够维持。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环境大有改善,生源日趋上升。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与了一定的优惠,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保证困难家庭子女不因经济贫困而失学。但是,在城市上学所需的必需生活费用相对农村高出很多,这对于经济能力不强的农民工来说,是一定的考验。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这一切在家长羞涩的钱囊面前都成为了奢望。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弟仍处于无学可上的“漂泊”状态。

1.2生源质量的差异化考验学校的教学工作

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成立学生好,来城市读书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首先,部分农民工的居住点经常变动,这给他们的子女接收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频发生,大量的学籍变动打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另外,接收学校还要承担一定的安全责任,如:接收学校在不明确学生真是去向的情况下无法确定该生是转学、退学还是其他。其次,教学老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此类学生的素质差异。有些学生不会输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更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难以融入同学之中;有些学生在家乡读书时没学英语,老师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给他们来练听力,默写单词。学生整体素质差,行为习惯差异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每个学期班主任要走访无数个家庭,了解家庭生活及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这些差异,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更多的教育、训练,才能使他们和城里的孩子走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会导致城里孩子趋向于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不良好后果。另外,农民工子女进入一个新环境读书,心理上也会有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多关心、多帮助,使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1.3自卑的心理压力影响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一些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当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进校

门时,问题也接踵而来。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都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积极引导和良好的监督,他们的价值观就有可能错位,甚至造成人格缺陷。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要让他们正常成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经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首先就让孩子们的心理筑上一道城堡。将会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社会来讲也是极大的隐患。因此,不管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都需要各方面的帮助和关爱。城乡两地孩子之间是存在隔膜的,这种隔膜也不容忽视,然而,这种隔膜和孩子无关。但是,农民工子女以深刻感受到城市里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长期在边缘状态生长,将扭曲他们的心理,加深他们背起实感和对立感。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不是城里人对他们的恩赐,而是他们固有的权利。

2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原因

首先,农民工收入不稳定且较低,生存状况极为不易。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小商品买卖,有的工作稳定,如农贸市场的业主、小吃店店主等;还有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如三轮车夫、各种建筑工地的民工等,他们的收入普遍较低。流动人口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占1/4。这样的低收入,维持温饱问题已属不易,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往往力不从心。

其次,许多地方在原来计算经济发展总量和规划社会教育发展事业计划时,基本上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但是农民工带子女大量涌入城市。这无疑就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再次,城市人对农民工进城数量的担忧。城市人已经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从事险、脏、累的活,他们只提供廉价的劳动力,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城里人不必担心它们留在城内和城里人分享城市的公共福利与资源,也不用害怕城里出现大量的贫民窟,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家庭在城市定居,无形中给城市的教育资源带来压力,造成城市人在感情上无法融合农民工子女教育。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贫困让许多农民工子弟不读不提前品尝人生的艰辛和不易,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本来就崎岖不平的求学路更加艰难。我们应该让同在蓝天下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少年儿童一样,共同沐浴阳光雨露,共同茁壮成长。

3.1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温家宝总理曾经强调“中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其中80%在农村。中国已经提出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杂费。同时,积极解决成千上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应有任何外来不公正的歧视、限制与束缚。我们要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让农民工的家庭生活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

3.2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

根据各区域人口的变化,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对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合理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减少繁琐的入学手续,让每一个农民工孩子都能顺利入学。同时农民工自己也要克服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思维,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方面尽量避免集中某所学校就学,适当分流生源,防止入学学生扎堆现象的发生。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对学校重建、兼并、功能转化等,增加和扩大达标的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我们全方位的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其完全融入社会教育的秩序内。、3.3大力扶持重视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

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利的措施支

持农民工子弟教育。因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在每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对农民工子弟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定点学校的硬件改造和日常教学办公支出;派遣一批品学兼优的年轻教师到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教学;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创新农民工子弟教育的办学方式,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办学,改变目前办学体制的单一性;平时要加强新闻媒体对农民工子弟教育工作的宣传,使全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3.4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关心农民工子女,对于农民工子女沟通

当前,有云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长生“畏难“情绪,有些农民工送子女入学不积极,有些农民工送子女入学时对学校采取消极的应对措施,给学校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也保证基层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另外我们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必须对他们进行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增强他们爱国、爱乡,爱家之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而我们也相信城市流动的花朵的绽放,也会使春意更加盎然

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农民遇到了种种问题,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其子女受教育问题。本文 就此问题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政府应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从法律上加以保障,实现农民工子女得到公平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户籍制度; 法律保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项城市迁移并在城市中就业生活,成为了农民工,据劳动保障部的资料显示:我国现在流动人口1.2亿,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占90%,约有一亿多人。大量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民工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工家庭的经济利益带来好处,但也遭受了种种问题,其中其子女受教育问题却成为他们的大难题。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现状

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一般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能力的流动人口。他们随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进城以后,一是借读公立学校。这是城市农民工最希望、最愿意接受的形式,但其家庭得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目前进入此类学校的人数不是很多。而是进入正规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与公立学校不相上下,但进入这类学校需要农民工家庭较高的收入支撑,一般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三是进入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好的学校,如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中,这类学校由政府批准建立,其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往往高于农民工子女流出地的公立学校。少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甚至和当地的公办学校水平相当,由于缴纳费用比较低,打工子弟学校成为很多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解决流动少年就学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最后一类也是重要的一类就是非正规农民子弟学校,这类学校往往被视为“非法“,它们尽量避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视线而成为”地下“学校,这类学校广泛存在于众多的大、中、小城市的城乡

篇2:1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关于方嘴村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经济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0914402028高聪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农民工,不可否认地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却没有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回报,如他们的子女在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上就遇到了许多障碍。并且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体现不是简单的城乡差异,而是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间的差异,这样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了。

关键词:教育、农民工、城乡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地处近郊农村,3所学校分布于新城子现代副城周边。事实上,已成为大量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小学。我们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体现,不是简单的城乡差异,而是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间的差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法。对全校所有的农民工子女的问卷和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

三、结果分析

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流动儿童,一个是留守儿童。从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出发,这两个群体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这两个群体之间,从整个变化态势来讲,是动态的,今天的流动儿童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留守儿童,今天的留守儿童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流动儿童。不仅如此,若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造成一部分人才流失。虽说没有“文革”时期的人才断层那么严重,但是也可能部分地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另外,这也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不相适应。所以,农民工子女是我们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受教育情况。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上学费用高。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其中大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费用,在心态上更缺乏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足够准备。调查中发现,上学费用是农民工子女求学路上的最大困难。虽然国家规定,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和机制,但真正要到公办学校上学,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还是一个奢望。这样,现实打破了农民工的梦,更加深了他们的悲哀与失望,借读费、校服费、外教费等杂费把这些孩子拒之门外。然而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却在公办学校的高收费门槛和家长羞涩的钱囊面前,教育成为了奢望。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承诺并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近乎残酷的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弟仍处于无学可上的“漂泊”状态。所以有些农民工子女被逼无奈之下弃学从工,从此踏上了与之年龄不相符的打工之路。

怀化学院经济学系调查报告城市户口——求学路上的又一拦路虎 受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城市公办中小学大部分仍不愿意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尽管各地都放宽了城市入户的政策,但还是以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作为入户的基本条件,对于普通农民工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调查发现,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他们总在不停的变换工作,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流向哪里,而工作的流动性使得农民工子女上学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口,流动太频繁,他们随着父母工作地点的变迁随时搬家,城市户口的限制带给农民工子女的是不平等的机会,而频繁的转学使得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偏低。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我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 ,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另外,也有农民工在外地打工没有带子女在身边,只是交给自己的父母照管。然而毕竟老一辈的思想与下下代相差比较大,他们对自己的孙子孙女更多的只是溺爱,把他们护在自己的保护伞下,生怕他们受伤害。舍不得打,舍不得骂,但这样对他们一味的纵容是教育的失败。

5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情况稍微好的可能会被送人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这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样农民工子女也会对社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大部分都是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么奋发向上,提高自己。要么自甘堕落,与社会上的小混混为伍。

6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再者环境变化快,使得许多农民工子女刚刚适应的环境又变得生疏,而他们与同学间建立的友谊也难以持久,造成他们心灵上的空虚,这就在伤害着无辜的一代人,在影响着这一代人之间本应有的正常交流和纯洁友谊。在不少地方、不少时候,鸿沟替代了交流,隔膜阻挡了友情。农民工子女已深刻感受

到城市里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成长在边缘状态,将扭曲他们的心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他们自己也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困难的原因

首先,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且较低,大部分人能维持温饱已属不易,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往往力不从心。为了积攒孩子开学学费,许多农民工只能选择不回家过年,尽管家里依然有他们无尽的牵挂与依恋。其次,今年物价上涨飞快,各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这无疑是给本就生活拮据的农民工家庭雪上加霜。另外,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和列举政绩时,基本上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府既要增加财政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认为高估的教育标准,影响到学校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势必造成有些学校将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制度创新问题。我们国家已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以政府为主,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要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管理模式是以户籍为主的,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就要改成以常驻人口为准,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纳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2.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同时采取“减、免、捐”等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如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等渠道,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这样实际上也是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投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曾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篇3:1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以上是在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北京一所农民工小学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诗句。整个诗句平白无华、质朴憨厚。但从这平白无华的语言中透视出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 这就是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 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热潮, 在去年的“两会”期间所开设的“我有问题问总理”的网络留言中, 除涉及反腐倡廉、下岗就业等问题外, 涉及更多的就是农民工问题和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和小学德育工作多年的教师由于自身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农民工子女, 通过接触和了解我深深的进入到了问题的其中, 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内心的震撼和彷徨, 对多年来的调查和研究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现将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与同事交流。

一、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子女的入学

近年来由于林芝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 造成了内地农村富余人口大量外流到林芝地区各建筑工地、城区甚至当地农村从事着各项工作, 他们的到来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但其子女的入学问题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事实。外来民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这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性的, 这些同学随父母流动, 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就我所任教的林芝地区第一小学而言每年新转入学生中仅农民工子女就约占转入学生总数的85%, 而每学期末转出学生中仅农民工子女也近占据了转出学生总数的85%-90%, 更有甚者, 个别农民工子女仅在一个学期中就转学2-3次, 或是在同一所学校一个学年内因家庭中的各种原因转入又转出达2-3次之多。大多数孩子不能受到全面、系统的教育, 他们的教育环境不固定、接受教育的背景相对复杂。教材的差异、所在学校教育侧重点的不同 (多数学校以重教学为主, 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 致使多数农民工的子女品行不端, 行为习惯较差, 学习目的性不强) 也增加了所在学校对这群孩子管理难度。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一) 农民工的经济现状。

我区的外来民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 他们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建筑工人, 小商贩, 家庭的收入相对较低, 在进行抽样调查的30名学生中大约65%的家庭收入约为1000-1500元/月, 25%的家庭父亲或母亲完全没有经济收入。目前我区的各中小学 (九年义务阶段) 免除了学生在校读书的各种费用, 此项措施大大减轻了外来农民工的生活压力。

(二) 农民工子女的居住情况。

家庭居住面积较拥挤、家庭居住条件简陋, 70%-80%的学生全家4、5口人居住在一间仅占地20-30平方米的出租房或是简易棚内, 这间房既是饭厅也是卧室同时也是他们完成学业的场所。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 这些学生没有必需的学习环境更谈不上舒适的环境, 就连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都草草了事更谈不上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了。部分学生的家长是承包当地农田的菜农, 除居住的条件异常简陋外, 约有5%的学生家居距离学校很远 (有些家庭甚至距离学校10-15公里) , 这些学生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都以自行车为代步工具, 早晨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 中午就在学校附近的餐馆随便吃一点小吃、盒饭裹腹, 晚上放学到家天已傍黑, 这些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路途上, 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 农民工的家庭现状分析。

家庭里子女多家长不能全面照顾, 造成这些农民工家庭的子女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虽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已经多年, 但传统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思想仍然影响深重。居抽样调查约有95%的农民工家庭子女人数超出了国家允许范围, 绝大部分农民工家中的子女多于一个, 多子女就学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加上现实生活的重压,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常常顾此失彼。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受到影响, 孩子的学习质量也势必受到影响。

(四) 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淡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

由于农民工的大量涌入, 林芝地区各中小学校近年来涌入了大量的农民工子女, 通过调查这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中大约30%的家庭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 这些家长大多表示, 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 自己就会尽力供孩子上学, 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还有70%的家长仅仅把学校当成了孩子的托管中心, 认为孩子只要不出事就可以了, 而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德育规范、文化教育不管不问, 对孩子的学习质量不予理睬。至今仍有10%-20%的家长把孩子接受教育的目标仅仅定格在会写信、会算账的低级目标上, 身为父母并没有给孩子定出一个较高的人生奋斗目标。通过了解, 家长忙于生计或是忙于赌博等一些不良嗜好而放弃孩子的学习、生活的约占此比重的5%-8%。更有甚者, 个别家长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孩子尚未小学毕业, 就弃学经商、甚至谈婚论嫁 (个别西部地区的传统习惯) 责令孩子参与到“闭斋”等风俗习惯当中, 有了这种观念的束缚, 孩子的学习精力和学习质量可想而知。

(五) 多方面的“歧视”造成了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障碍。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我有个梦想, 不远的将来, 在佐治亚的红山上, 黑人的孩子能和白人的孩子坐在一起, 共叙兄弟般的情谊。”现在的教育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私塾、学堂的老旧模式, 现在提倡的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教育理念。今天的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多视角的教育, 是提倡以人为本、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但就目前而言在社会的很多层面还存在着差异、不公平和歧视。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才产生了今天的贫富差距;同样也正是由于贫富的差距才导致了上述的“歧视”;也正是由于“歧视”的产生才引起了目前中小学生中严重的自闭、自卑、自虐等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小学生犯罪率的骤然上升。农民工子女也是祖国的蓓蕾, 也需要多方面的关爱, 他们除了有其他孩子共同的理想、正常的需要外还有一个梦想, 那就是农民工的子弟能和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 共同接受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 希望自己不要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受到轻视和排挤, 希望自己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尊重。

三、针对上述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

教育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监管力度, 使农民工的孩子在学校或其他场所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

形成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良好氛围, 尊重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消除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之间的鸿沟, 使农民工和其子女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实现平等, 应从消除歧视做起, 让每一个民工子弟都能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

(三)

学校从切实关心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本质出发, 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广大的农民工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让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 群策群力做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

(四)

学校应扩大宣传的力度,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广大的农民工的家长转变观念, 以“一切为了子女, 为了子女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子女。”为出发点, 共同关注孩子的教育, 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

(五)

学校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通过德育教育建立起农民工子女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 通过教育使这些孩子摆脱自卑的约束, 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和谐的春风、享受明媚的阳光。教师要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 从关心每一个孩子入手, 以严父慈母般的爱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以早春小雨润物无声的博大胸襟使每一个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沐浴到爱的甘霖, 感受到爱的温暖。

篇4: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教育;农民工子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52-01

我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于是,在出现农民工这一过度性群体的同时,他们的子女也加入了“民工潮”这一行列,且“流动人口家庭化”也成为这时期的产物。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建设“学有所教”的重点和难点,为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运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社会进步的高度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下面从自己工作实践中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现实不够协调,造成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在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就学问题上定位不明、责任不清”,即户籍制度是关键。由于这个原因,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公办学校时,都有一道很高的门槛——借读费。这就使得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

2、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

对于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农民工,其子女的教育经费往往失去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而由他们自己独立支付,而这笔费用对于他们而言往往不堪承受,很多农民工子女都辍学在家。

3、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经济贫困

农民进城后,有的工作较稳定,还有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他们的收入普遍比较低。而且比较流行“流动人口家庭化”,有时就为生计奔波,怎么能支付孩子的学习费用呢?二是观念落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他们认为时下城里的工人纷纷下岗,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孩子即使读了书,今后未必能在城里找到好的工作,还不如早点为家里减轻负担。三是文化素质低下。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水平都较低,没有具备教育孩子应有的条件,这就会很容易导致子女由于学习受到极大困难而不得不中途退学的结局。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对策

1、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 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 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 户口, 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 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 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 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 、 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 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 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 实现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平等。

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 筹措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由“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调整 到“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 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的体制上来,全方位 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解决的渠道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 辅,调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建立健全捐赠机制,完善 捐赠立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让有爱心的先富者,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 入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农民工使企业获得利润,政府增加了税收,因此,还可以通 过适当的方式,让用工企业分担农民工子女的部分教育费用,并安排一部分城市教育附加费 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

3、消除法律上的歧视。按照联合国《取缔教育歧视公约》的规定,教育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 、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经济条件或出生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 惠受教育者的行为。上面提到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从法理上讲,明显存在对 流动少年儿童的歧视性条款,造成了流动儿童在选择受教育权、缴费、享受教学资源等方面 与流入地儿童的不平等。现行的一些教育法律规范中也出现了诸如“农民工子弟学校”、“ 附属教学班(组)”、“借读费”、“临时学籍”等内容,实际上是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 隔离开来进行教育。这些做法在形式上违反了《世界人权公约》、《取缔教育歧视公约》等 许多国际人权法文件所确立的禁止歧视原则。所以应消除这些歧视性的条款和语言。同时政 府还应禁止城镇针对农民工制定各种不平等的政策或设定不平等的用工条件,尽可能为农民 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种和工资待遇。

篇5:青春助力关爱农民工子女1

麻虎小学“七彩小屋”启动仪式昨天隆重举行

作者:胡万美

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9周年纪念日。麻虎小学的操场上正举行着一场爱心传递的活动:“青春助力.关爱农民工子女”暨“七彩小屋”启动仪式。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县委常委高富宏、县共青团委书记王琛、县文教局纪委书记雷从斌、麻虎镇政府蔡书记和江镇长等嘉宾。仪式由县委办王主任主持。

活动先由少先队员们为各位领导佩戴红领巾,伴着喜庆的礼炮声,高常委宣布活动正式开始。蔡书记的一番与孩子贴心话使全场气氛高涨。随后麻虎镇中心小学张纪高校长代表全校师生感谢各位领导、捐资方对学生的深厚关爱并就“七彩小屋”建设和用途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随后,各位领导还为贫因的留守儿童们送上精美的学具。

篇6:1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公益活动

策 划 书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牵手行动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前言

随着上海的不断发展,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随父母进城求学。然而,绝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为了养家糊口而整天忙于工作的同时并不能够很好的关心他们的子女,再加之教育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他们与城市孩子的生活条件的巨大差距,这些不仅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求学带来很大的不利因素,也造成了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认知偏差、情感失落、自我封闭、自卑心逆反心理、心理失衡等心理问题,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虽然国家一直在实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但目前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学术界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财政体制不完善、社会歧视等几个方面。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爱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义务,更是我们当代青年志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

“传递关爱,点亮未来”——关爱外来务人员工子女公益系列活动 ▉ 活动对象:

董家渡路第二小学(年龄范围为7至16岁)▉ 活动目的:

通过一系列活动可以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受更多社会的关爱,让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到社会带给的温暖,同时也可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整体素质。这一系列活动对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保证外来务工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增强他们在城市生活的能力,解决他们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担忧也有一定的帮助。▉ 活动意义:

1、为了更好的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能够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2、传承和发扬志愿服务精神、把志愿服务打造成体现黄浦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一张城市名片。同时,该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其他的相关志愿活动当中去,让志愿者精神不断传承下去,进而鼓励更多的有志于公益事业的青年朋友加入我们的行列。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3、充分利用“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系列公益活动,加大公益活动的宣传,让社会各界人士为公益事业出一份力,尽一份心。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参与和共同行动。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文明城市的责任人,着力提高现代人的文明素质,使文明的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才能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4、此次活动希望在党和政府的支持、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相关组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从而通过此次的活动推进社区建设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持续发展过程。▉ 活动参与人员:

梦之翼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 系列活动:

1、“传递关爱,点亮未来”开班仪式

2、心理辅导课程

3、趣味手工课程

4、趣味美术课程

5、体育活动课程

6、才艺展示课程

7、“六一”我们的嘉年华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8、“传递关爱,放飞梦想”毕业仪式

▉ 活动可行性分析:

1、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奉献爱心是一项公益活动,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将会召集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活动中。

2、梦之翼青年志愿者们有足够的信心和活力开展好这次志愿服务活动,并坚守团结、认真负责的原则来参加这次活动,在各位有相关志愿服务经验的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会圆满成功。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活动内容

一、开班仪式

1、活动主题:传递关爱,点亮未来

2、活动时间:第一周下午13:30-15:30

3、活动地点: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4、活动内容:

开班启动仪式,通过一系列破冰游戏,能让小朋友与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灵沟通、牵手行动,举办一个娱乐互动的开班仪式。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融入到一个充满关爱的大家庭中。

第一项

宣布正式开学

一、颁发班级小徽章

二、发给小朋友小本子和小文具

三、老师宣布班级成立,开始开展活动 第二项

一、游戏名称 :反向执行(热热身)

二、游戏规则 :

教练员在上面发口令,所有队员按口令的反向意思执行,(如:口令---左转,队员们就向右转

;口令---抬左手,队员们抬右手。)如果有一个人做错,那么整个过程重新来一遍,直到大家都统一为止。

三、活动说明:

锻炼队员们的反应能力。第三项

一 活动名称:团队孵化(破冰起航)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二、任务

分两个小组,要求各组队员在20分钟内,选出一个队长、两名安全大使、两名环保大使,拟订队名、队旗、队歌

三、看点

设立团队的基本雏形,组建团队的基本框架 第四项:

一,活动名称 :风采展示

二、活动安排

各团队分别上台向其他队展示一下团队的风采,主要内容包括:队训、队旗、队名、队歌展示,组长、安全大使、环保大使的风采展示

三、活动看点

展示团队的精神风貌,培养队员们的团队意识

第五项

一、游戏名称 :松鼠与松树

二、游戏规则

1、角色设置

松鼠 松树猎人(精灵)监督员

2、口令设置

1)猎人来了-------松鼠逃跑,松树原地不动

2)森林失火-------松树逃跑,松树原地不动

3)地震了---------松树和松树全部逃跑

3、角色具体说明

1)猎人(精灵)可以充当任何角色在口令1中可和松鼠竞争位置,在口令2中与松树竞争位置,在口令3中可同时竞争松鼠和松鼠的位置

2)松鼠和松树只能竞争原来角色的位置

3)监督员是监督游戏中被淘汰的松鼠和松树的4、步骤

1)先任命一个监督员

2)随机抽一名队员充当精灵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3)其他队员手牵手围成一个圆,从一名队员开始123报数

4)报1。3队员充当松树,两人面对面站立,举手手心接触形成树洞

5)报2的队员充当松鼠,蹲在树洞一里

6)没三人一组按圆形均匀分布,监督员和精灵站在圆中间

7)由教练发口令(随意)队员按上述规则行动

6、奖惩

每一次口令下达后监督员要找出被淘汰松树和松鼠,被淘汰的将现场给队友们表演一个节目,然后被淘汰队员充当精灵

三、活动感受要点(教官)

此活动是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使团队雏形基本成型,四、分享阶段重点内容

三种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一种心态:积极心态

第六项

一、游戏名称:隔空取水

二、游戏规则:

取两根长绳,按照孩子们的平均身高,按指定距离分两边一字摆开,在一边堆叠10瓶左右的矿泉水。孩子们在另一边可以采取以任何的方式去取到对面的水。哪个小组最先取完地上的水便获得本次活动胜利。

三、奖罚说明:

胜出的一方将获得大瓶的矿泉水,并由志愿者给每位孩子肩上贴上一枚胜利勋章,失败的一方暂时只能喝小瓶子的矿泉水且没有奖章。

四、亮点:

先要去发现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具体探讨分析,然后才能合理去解决。

第七项一、二、活动名称:纵横天下 活动内容:

用红丝带将队员之间的左右脚相互绑起来,研究出“螃蟹走路”的方法,按制定距离比赛哪个队伍最先到达终点。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三、奖罚制度:

胜利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勋章一枚。

第八项

一、活动名称:脑筋急转弯

二、活动规则:

提前准备好若干谜语,请一位志愿者在讲台上念题目,在主持人发出“开始抢答”的信号之后,每支队伍派出的一位队员进行举手抢答,或者抢到题目由队友回答。最初分数为100分,答对加一分,答错减一分,分数最高的一支队伍胜出。

三、奖励说明:

宣布今天的胜出队伍,并颁发团队奖状一份。第九项

宣布下课,安排下次课程通知。

5、活动人员安排:

教练老师:1名

教练助理:若干名志愿者 参与上课的小孩子:20~30名 志愿者:20名左右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二、心理辅导课程

1、活动主题:让爱伴我成长

2、活动时间:第二周下午13:30-15:30

3、活动地点: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4、活动内容:

在关注孩子物质、生活、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和精神世界。通过素质拓展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盲区。心理辅导可在授课期间进行,各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期间,要求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积极的互动与交流,熟悉自己负责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

5、活动人员安排:

心理辅导老师:2名

志愿者: 30名

三、趣味手工课程

1、活动主题:让“梦想号”起航

2、活动时间:第三周下午13:30-15:30

3、活动地点: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4、活动内容:

利用一些饮用过后的空矿泉水瓶,通过志愿者与孩子们精心的“打扮”,DIY制造成“水火箭”,分组竞技,看哪个小组制作的水火箭最有创意,而且飞得最高。获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胜队由xxx提供奖品。

5、活动人员安排:

志愿者:20名

四、趣味美术课程

1、活动主题:彩虹墙

2、活动时间:第四周下午13:30-15:30

3、活动地点: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4、活动内容:

利用瓦楞箱做成一面宽大的墙,在志愿者们协助下,孩子们用自己沾有染料的双手在墙上涂鸦出他们五彩缤纷的未来。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并由此引发孩子们对梦想以及美好未来的憧憬。

5、活动人员安排: 美术指导老师:2名

志愿者:20名

五、体育课程

1、活动主题:“阳光之季”运动会

2、活动时间:第五周下午13:30-15:30

3、活动地点: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4、活动内容:

将孩子们分成两组,在校园内开展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跳长绳集体比赛活动,让孩子们在竞赛中体验到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并在校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5、活动人员安排:

志愿者:20名

六、才艺展示

1、活动主题:小小歌唱家

2、活动时间:第六周下午13:30-15:30

3、活动地点: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4、活动内容:由专业MMC公司,给小朋友与志愿者培训声

乐,排练小朋友耳熟能详的歌曲串烧。最后孩子们与志愿者共同合唱歌曲《隐形的翅膀》、红歌《xxxxxx》。

5、活动人员安排:

志愿者:20名

七、“六一”我们的嘉年华

1、活动主题:追寻我们的梦之城堡

2、活动时间:6月9日下午13:30-16:30

3、活动地点: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4、活动内容:

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积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以点带面,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飞扬,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孩子在活动中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获得更多的精神。系列活动方案:

一、活动名称:“迷失帝国”

活动简介:在每个教室贴上不同的国家(或者其他)名字,按照计划书上的内容分析,分8个团队去探讨出最终结果,然后找到该教室,顺利获得第一张任务书。

二、活动名称:脑力魔方

活动简介:把魔方转成一面全为同一种颜色即可通关,并获得下一个任务书。

三、活动名称:舞动

活动简介:由专业老师教一段简单的集体舞蹈,放音乐大家能比较熟练的一起跳一边算通过。

四、活动名称:音乐

活动简介:学一段简单的电子琴乐谱。

6、活动人员安排:

参与活动小朋友:邀请其他小学孩子一起参加人数在100~200名不等

志愿者:30~40名

八、“传递关爱,放飞梦想”毕业仪式

上海共青团委员会 上海共青团牵手行动 公益活动策划

1、活动主题:成长梦想 爱心飞扬

2、活动时间:第七周下午13:30-15:30

3、活动地点:董家渡路第二小学

4、活动内容:

将孩子们在前面系列活动中的相关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以及文艺表演的展示,并邀请能够孩子们的家长一同参加。

老师给孩子们做简单的思想教育,鼓励孩子们发奋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抱负的“四有”新人。一起观看视频《爱,在初夏》(本次活动特别纪录片)。

在活动将要结束的时候我们每一名志愿者给孩子们送上来自社会捐助和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并与孩子们深情拥抱道别。现场响起歌曲《听妈妈的话》,让爱与感动充满整个校园。

5、活动人员安排: 志愿者:20名

篇7: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个主要渠道。而因为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的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是首当其冲的。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25%的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4.17%的人提出有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按照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是要交费的。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一般家庭根本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因为户口的问题,使得孩子根本不能和同龄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第三是一些为农民工子女专门办的学校却因为工商部门对于学校的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的问题而常常出现运转困难,这一类学校的本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而在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入政府开设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问题上,37.5%的家长愿意,41.67%家长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20.83%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而33.67%的孩子表示愿意入读此类学校或班级,52.04%表示无所谓,有14.29%明确表示不愿意。

原因: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采取回避态度。

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财政投入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只得采取排斥和关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出于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因为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来去自由,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可是一旦要把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城市政府必须要解决的日常工作,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家庭的整体进入。那么城市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要涉及到他们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甚至对于城镇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我国义务教育体质城乡分割,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

尽管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对农民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而且也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逐步加以解决。但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等于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

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实际上的受害者就是这些在城市打工就业的农民的下一代。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农民工子女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享受义务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完全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

那么,就上述体制矛盾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各级政府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从心理上把他们与城里人公平对待,并逐步从体制环节上来解决这些现实的矛盾。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造成困境。城市中学校数量不足,难以完全容纳农民工子女就学,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以及一些城市户籍的开放,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流入城市,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需要城市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但现实情况却是城市中的中小学数量很有限,难以完全满足这一群体的就读需求。同时城市农民工子女转学时面临高额“择校”赞助费的问题也使很大一部分人不得不做出辍学的选择,从而失去了再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目前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市、县、乡财政管理,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没有户籍,无法享有到这部分教育经费,因此,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所需要的额外增加部分的教育费用,公办学校自然难以承受。一定时间与范围内,在流入地政府公办教育资源有限、财政无法转嫁、较好的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要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对教育的需求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流入地政府对其辖区内公办学校的许多额外收费和变相拒绝农民工子女求学的行为不得不采取默许的态度。这就使得一些低收入的农民工子女仍然无法到公办学校就学,只能选择到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另一方面,农民工虽然来到城市工作生活,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但其户籍毕竟还在农村,这就使得其子女教育问题出现了断裂的真空地带,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孩子享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监管机制不健全,乱收费现象仍比较严重;政策法规不完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良好保证。国家对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规范,开始是在1996年颁发的《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中体现的。其中的部分条款,明显地反映了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城镇流动人口子女与流入地的城市居民子女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性。如第六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凡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流动期间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第十五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在流入地接受教育,流入地学校或教学班、组,可以向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两条规定限定了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户籍与缴费。反映出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有条件的。即使他们进了城上了学,仍然被拒之于优质教育之外。这种情况直至2003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才有了转机。文件明确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求流入地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学校不得违规乱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免费用。

但实际上,现有关于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由于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制约和惩处措施,使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得不到保障。

政策、制度的不健全是很多流动儿童失、辍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民工子女在离开农村

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动,其直接后果是流入地接收的流动儿童越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就越大,所以往往以地方财政困难为由,排斥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民工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受教育的不稳定。城乡教育差距以及来自城市的歧视偏见。

一般来说,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农村的学校转入城市学校,他们在进城前的文化基础较差,城乡之间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教学进度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以及学习环境不同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一些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工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拮据。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的报告,要使这种背景下的儿童获得与环境背景较好的儿童同样的发展,就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好地对他们实施体现差异的教育,以便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公平。但我国对待农村儿童的教育,却常常采用降低资源配置标准的做法,放任差距的扩大,致使最需要接受优质教育的农民子女,只能得到比较差的教育资源。如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标准、城镇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条件和授课要求等都比城市学校低。那些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由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而被排斥在城市的教育体系之外,他们入读城市的公办学校需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或者只能进入条件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无法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在缴费、教育教学、评奖评优、入队入团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但据调查,很多已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的教育待遇和流入地孩子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把流动人口子女单独编班、不计入考评的对象。二是在处理城乡学生的矛盾冲突中,偏袒城市孩子;在学习辅导上,对农民工子女缺乏耐心。三是由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本地学生经常会从他们身上寻找优越感和虚荣心的满足。因此,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许多农民工子女产生了一种难以解脱的困扰和压力。

在城市所遭遇的不公待遇,城乡之间巨大的社会差距使农民工子女感受到强烈不平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有些教师因为利益驱动,对借读生的学习放任不管,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起跑线上就输给城市孩子。他们无法改变现实,只好以消极的方式——厌学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插班到公办学校读书,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贫困有了认识,自卑心理从此产生。他们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对抗甚至仇恨。一些地方专门设立的“民工子弟学校”或在公办学校内部单独编设“民工子弟班”更是对农民工子女贴上了“标签”,这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城市里的“异类”,是需要“隔离”起来的特殊群体。心理专家认为,十二三岁以前的孩子心智很不稳定,本身自我认识能力差,容易夸大问题的性质,凭自己想象走入心理“死胡同”。而13~18岁又是青少年的心理危险期。这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趋向偏激逆反。

城乡物质条件的差距,很可能对初进城的孩子形成较大的心理冲击。未成年人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获得自我肯定,在本能地与外界、同龄人的比较中容易陷入心理落差的困扰中。有的学生为了缩小差距,竭力从外表上改变自己,染头发、穿奇装异服,有的则自暴自弃,在打架、玩电子游戏等事情上显示“另类”能力。

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爱的缺失造成他们情感的匮乏。如果缺乏及时疏导和治疗,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生活的痛苦,重则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反社会行为。

四、解决措施 1 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教育体质。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 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 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 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实现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平等。

篇8:1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2003年,政府文件规定公办中小学要无差别接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民工子女就近入学;2006年全国人大修订《教育法》,规定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实现“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早在2002年,苏州市就颁布了《苏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办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到2011学年度,已有18万左右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在苏州上学,其中在公办学校的就学人数达11万人,占整个外来农民工子女适龄接受9年义务制教育人数的60%以上,就是说,在苏常住农民子女都能与本地学生同等接受义务教育,无论外地还是本地学生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分享本地的公共教育资源。但怎样就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平等免费的教育进行保障呢?

1 政府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支持

缺乏充足的经费资源保障,是影响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一个重要问题。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多数位于城乡交界处,大多数教育经费不太充足,还要承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给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了很大困难。在教育经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办学校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越多,地方财政压力越大,这是对地方财政提出的严峻挑战。例如,元和镇一直是外来农民工最多的地方之一,据估算,已经在元和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如果全部免费进入公办学校,每年财政须增加教育经费582万。

2003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制定的《进一步做好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流入地政府负责提供经费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政策。明确要求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都应该分担其经费,建立相应的各级政府共同分担、以省市政府为主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负担体制。跨省流动到非直辖市的教育经费,应该由中央、省、市和区县四级政府分担。在省内跨市和区县流动的教育经费,应该由省市和区县三级政府负担,以省级政府为主。

义务教育制度下的经费来源有国务院文件条例的保证,保证“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切实减轻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负担”条例就得到落实,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有力支持决定了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教育的大门,保障其接受的教育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相城区元和镇,投资商比较多,外来民工大量涌入,其子女相应猛增。秋季入学时,区教育局规定:凡能够提供农业户口本、暂住证及一年以上务工合同、原学校学籍等证件的外来务工家长都可以为子女就近申请入学。由于国家政策调控和地方财政支持,相城区取消了借读费,农民工子女和当地子女一样,可以享受就进入学免费教育。很多农民工家长认为城市中的教学资源丰富,纷纷将留在家乡的孩子带到流入地读书。元和镇的蠡口实验小学2011年入学报名前两天就有180位农民工子女报名,并且陆续增多。

2 教育部门对师资力量的投入

公办学校吸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后,在教育教学中与本地学生是否一视同仁?这是肯定的。2006年出台的《苏州农民工子女入学指导意见》就指出:对于非起始年级的入学农民工子女,接纳学校须发扬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的精神,在完成正规教育之外,要安排师资加强对孩子辅导,帮助入学农民工子女克服借读带来的衔接困难,使他们尽快赶上本地学生,融入班集体。

2010秋季入学后,相城区教育局根据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情况,要求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能根据学校实际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贯彻与实施,要求校长能亲自订计划,重教师的业务培训。特别应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开展“阳光学生”、“阳光教师”等活动,使他们也能享受到苏州市优质的学习与心理教育。而且教师队伍全部都是师范毕业生,在教学教法等方面的有专业训练,也了解学生的特点。

硬件上,以元和大湾小学为例,学校每个年级配置了“新三机”(电视机、电脑、视频仪),建了校园网,翻建了操场,整修了校园。学校现有班级15个,学生580多人。其中农民工子女为554名,占学生人数的95.1%以上。学校现有舞蹈室、艺术室、自然室、劳技室、电脑室、阅览室、体育室、档案室等专用教室。公办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新一代苏州人”。

3 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完善

农民工子女的就读必然使公办学校的学生构成产生变化,不同的学生构成带来了性质有别的多样文化,这必然使学校面临不同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化差异、生活环境差异、生活习惯行为差异、家庭教育差异、学生对学校班级的责任感的差异等。鉴于这样文化不同,学校在多方面进行了完善。根据心理学家蒋华的初始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互动”表:

蠡口实验小学在校园文化的观念上,树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在管理上根据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强的特点进行改革,在课程上开展民族教育、生活教育和爱家乡教育,在教学上针对学生差异大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教育家李红婷认为农民工子女在文化适应上存在困难,学校应该实行“城乡文化整合教育”。在又添加100多名外来农民工子女后,蠡口实验小学开展文化统筹活动,比如分组一起完成制作一个课外作业,促进本地生与外地生的交流与融合,缩小双方在语言和行为上的差异;开设心理咨询室,委派专业老师,加强对文化适应不良学生的心理辅导,尽量减少农民工子女学生对自我的“乡土认同”。另一方面,激发农民工子女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王老师最近接的班级,2/3是农民工子女学生,“每一周,班级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特意安排本地生和外地生一起劳动,在劳动中,外地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这样就可以表扬他们,也有时机把本地生和外地生联系在一起,让他们能够在观念上彼此融合。”

4 家长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由于农民工家长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等因素,他们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对孩子放任不管,有的抱着“棍棒之下出人才”的想法,对孩子简单粗暴,这种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孩子和家长的沟通不畅,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更无从谈起。家庭教育功能欠缺,容易对其子女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关怀下,大部分农民工家长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家长们也把自己看成整个城市进程中的一分子,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用长远眼光来看,同时他们把自己吃苦耐劳、不畏艰苦的精神传达给了子女,这会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有社会政府的财政支持,教育部门的师资投入,家校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面对着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子女,面对着亟待解决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采取了英明果断的措施,其中规定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政策,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有力举措,标志着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政府行为,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重视和人文关怀,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相信,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蓝天下将普遍享受到真正的阳光般照射的免费义务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2006年以来,苏州市逐步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纳入公办教育的范畴,使得农民工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高度重视。这也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制教育,公办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建民,胡琪.中国流动人口[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张鹃.论进城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建议.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3]苏州园区教育局.苏州工业园区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指导意见.2006.11.

[4]刘健.无差别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底线.中国农村研究网,2005-06-07.

上一篇:翘首盼望作文下一篇:小确幸初中作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