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铸就完美-备课的几点思考

2024-05-25

细节铸就完美-备课的几点思考(共3篇)

篇1:细节铸就完美-备课的几点思考

细节铸就完美-关于备课的几点思考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许多的辛苦.在这里,我不想从理论的.高度去阐述,只想从一个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在备课时应该做好的几个细节方面谈一谈.一篇课文,第一个需要阅读的是教师.在学习一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和加深理解,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多方面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做好备课的各个细节,要相信,细节终能铸就完美.

作 者:庞瑞红  作者单位:枣庄市中区联兴学校,山东枣庄,277122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2 关键词:备课   读书   理解   查阅  

篇2:细节铸就完美-备课的几点思考

1“讲好”故事,做有温度的新闻

一是要选择好“嘉宾”。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正成为一种新的传播走向。要“讲好”故事首先要选好嘉宾,好嘉宾的标准一是有新闻价值,二是有故事。讲老百姓的温暖故事是无锡台《每周话题》坚持选择的方向,眼睛向下看,进基层进社区,贴近生活。节目的嘉宾中虽然有全国著名的新闻人物,但是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如社区禁毒社工,身残志坚的残疾姑娘,热心公益的农民等,这些普通人的凡人小事有时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某些特征。一次采访中,社区居民给节目推荐了一位嘉宾,虽然只是一位普通市民,但是他几十年悉心照顾养父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为此我们做了一期节目《最美无锡人系列---祝家父子》,旨在弘扬孝老爱亲美德,倡导和谐文明社会风尚。

二是要设置好“悬念”。“讲好”故事首先考虑受众心理,以受众为中心,寻找讲述角度和切入点。以“中国好人”苏大伟为例,节目紧紧抓住主要矛盾,设置“悬念”,铺展故事。苏大伟是无锡洛社镇一位普通桃农,除了种桃、种田,十几年一直坚持义务献血,献血总量达三万多毫升,这么多鲜血足以将他体内的血液更换两遍。

节目一开场就站在观众角度发问:“一个普通农民为什么一直坚持义务献血?献了这么多血对他身体有影响吗?他坚持义务献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吸引受众进入故事。

“有一天,村上老老少少不少人都在往苏大伟家跑,苏大伟家是在办什么喜事吗?”通过主持人和苏大伟一问一答,“悬念”解开,原来苏大伟在家里自费办起了义务献血宣传展览。节目层层设问,步步递进,苏大伟淳朴、善良、热心公益的形象跃然荧屏。

三是要展示矛盾冲突。要使新闻故事好听好看,就要展示出人物在相对立的人或者事情面前,在看似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逆境面前是如何化解的:“形成--发展--矛盾冲突(高潮)--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矛盾冲突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最吸引观众的部分。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里,故事紧紧围绕禁毒社工和她的帮教对象关于“吸与禁”的矛盾冲突展开,被“呛声”-被拒绝-剁手指-找工作-改变-戒毒,使故事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情节在“颠簸”前进,使节目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2 用好细节,做有深度的新闻

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新闻人物或新闻场景中最具个性的画面或同期声,能给观众长久地回味和深刻印象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细节可以是一个特写、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特殊意义的物件。电视新闻中的细节运用的好,就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使新闻人物更丰满、新闻事件更生动,使新闻报道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获得2014年江苏省政府新闻二等奖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以“老照片”特写镜头为开头,首先交代了这张珍贵照片的由来,然后镜头专项的是两位老友在照片前相隔40年的握手,问候、交谈,花白的头发,淡淡的泪光,威廉额头亮晶晶的汗珠,郑凤仙激动的表情的画面,感人的现场胜过一切言语,富有感染力的细节,一下子把人带入美好、温暖的回忆中去。

除了新闻人物、场景的特写镜头,还有那些能揭示新闻主题、看起来细小却耐人寻味的声画信息、小的或者不经意的表现,这些“细小的事件”往往能够以小见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电视新闻“彩虹奖”《难忘“援非抗疟”的那段日子》这一作品深入挖掘细节,讲述其它新闻媒体没有报道过的细节,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第一个细节是胡锦涛主席与高琪亲切握手的照片;第二个细节是高琪在实验室专注工作的场景;第三个细节是高琪讲述弱智儿子走失的细节。看起来是件小事,但让人印象特别深刻。当高琪说他见到走失四天的孩子又脏又饿,像个流浪儿一样的时候,甚至连“爸爸”都不会喊的时候,他的脸部表情是那么难过、自责,一忍再忍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父子情深,让人深深动容。

同样,在《访中国深潜第一人——叶聪》节目里,我们镜头捕捉到“蛟龙号”在神秘莫测的5000米海底所遭遇的种种惊险,以及叶聪给家人发邮件报平安这两个细节,让观众感受到叶聪胆大心细、刚柔相济的独特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3 创新手段,做有力度的新闻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手段越是独特、生动,其刺激力就越大,新闻的影响力就越大,传播效果就越好。

形式创新,改变以往“主持人+嘉宾”面对面访谈的单一节目形式,大胆尝试不同的访谈方式。例如《二泉月无锡情》采访二胡演奏家闵慧芬时,我们把采访地点就设在二泉广场阿炳故居门口,在那里闵慧芬回忆了自己5岁时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的情形,说到动情处,闵慧芬老师头微微扬起,双眼眺望远方,仿佛熟悉的琴声就在耳畔响起,情真意切,情境交融,感人心魄。

采访创新,尝试各种不同的采访形式,比如体验式采访,让主持人参与新闻,体验生活,让新闻回归现场。《看大师做二胡》就采用这种创新形式,让主持人亲自动手,跟着大师学做二胡,整档节目生动、活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表达创新,在节目中加入高科技和一些创新新元素,如精彩的短片,3D、flash动画、二维动漫等,来升华主题,展示人物形象。例如《妙笔丹青故乡情》访谈嘉宾是美籍上海女画家颜正安,颜正安身上故事出彩点很多,节目抓住画家身上最醒目的“亮点”,展示了颜正安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生动的访谈加精彩的短片组成一档精彩纷呈的优秀访谈节目,获得了2010年电视新闻彩虹奖二等奖。

摘要: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新闻事实的主要节目样态之一。这类节目以新闻事件为出发点,用镜头和画面聚焦新闻人物,通过访谈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来引导受众深度理解和把握新闻内涵,是新闻消息类报道的延伸和拓展。要做好这类节目,要在讲好故事、用好细节、创新手段上下功夫。

篇3:细节铸就完美-备课的几点思考

一、备学生:为教学设计寻求最适方案

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备学生, 首先要备全体学生, 对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全方位了解和评价, 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 熟悉孩子的精神世界, 才能有效实施教学。 所以, 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最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案。 比如, 目前我所教的学生有如下几个特点较突出:学生差异很大, 比如在我授课的四个班级中, 五班和三班学生生物知识面比较开阔, 对生物学科比较感兴趣; 而四班和六班学生相对来说课堂纪律比较好, 但生物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匮乏。 初中阶段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学生渴望对生物世界的认识和探索从具体的现象走向本质的揭示。 因此在教学中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差异, 考虑如何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适合一切学生的发展,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并且考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 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我们应切实了解并尊重已有知识, 并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学习新知识。 我们还要考虑教材内容学生是否熟悉, 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遇到过, 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所以教学活动具有相当的层次。 这种层次既能使程度好的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解决一些思考性的问题, 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 又能够满足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的学习欲望。 这样就能做到备课与备人相结合, 教学中能目中有人, 有的放矢, 针对性强, 使教学设计适应教学对象, 提高教学效率。

二、备课程标准:为教学设计提供科学目标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此目标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前瞻性、整体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那么新课程教学如何更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呢?那就是要研读课程标准, 理解和应用课程标准。 比如, 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提出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同时有较大灵活性,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实现因材施教, 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其次, 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的本质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再次,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 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在备课中着眼于大局, 备课中有的放矢, 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

三、备情景:为教学设计搭建最优平台

新课程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悟知识的生成, 发展和变化, 如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 提升教学效益, 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我们可以创设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和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备课中,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 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事物, 各种不同的方式, 各种不同的手段, 创设各种新颖的、灵活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 并要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 不断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可以通过故事、游戏、表演、音乐、角色、演示、多感官参与等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在学中, 学中有乐”, 并且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根据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课程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创设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最后我们要在充分地备学生、备课程标准、备情景等多维度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 达到教与学的统一;课前准备, 课中呈现, 课后拓展的统一;以及设计内容上进行关键要素的设计, 使教师在备课中更关注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理念上解放学生和自己, 教学更主要是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 一切设计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以及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中心。

另外, 我们要说一说生物集体备课在备课中的作用。 集体备课要体现计划性。 备课小组集体讨论认真拟订学年、学期、月、周计划。 集体备课的形式多种多样, 不管哪种形式都离不开讨论, 相互交流, 主讲人讲述自己对教材的处理, 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手段的运用, 无疑对听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其他老师再发表个人的处理意见, 相互讨论, 使听、讲双方都得到相互促进, 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所以说集体备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 提高新课程体系下生物备课的效率。

备课是没有终止的活动, 每一次具体的教学实践都是对备课内容的修改、调整和提升, 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把生物课上得更好, 上得更有特色, 更适应学生发展。

摘要:本文就教学实践中关于新课程体系下生物教学如何多维度备课, 包括如何备学生, 备课程标准, 备情景, 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全面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谈谈认识与理解。

上一篇: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下一篇:文化教育的校园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