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序言

2024-04-16

展览序言(精选15篇)

篇1:展览序言

用“智慧职教”迎接“共享时代”(代序)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得到空前的推广和普及。在网络化背景下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人才培养途径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十分紧迫的时代课题。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是继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后的第三次人类学习的革命。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而代之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生长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拓展创新。

我校与东北师大理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后,组织了两期“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每期一周,前后受训教师75人次。按照“智慧型教师培养标准”,培训课程涵盖目前关注度最高,实际应用效果最强的几大专题。随后,各系都精心组织了二级培训。经过老师们的精心准备,6月15日,“微课创意设计大赛”隆重举行,老师们的不俗表现赢得了专家的高度赞誉。更为可喜的是,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钟绍春教授亲自将“数字化资源应用与研究基地”的牌匾授予我校,激励我校建成全省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全国中职数字化应用先进校。

信息技术做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要素,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教学变革的有效手段,也是助推“四个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我校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利用好交互式网络技术平台,实现管理和教学两个现代化,就是要用颠覆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来实现“一三五”办学目标的跨越式发展。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促进学校跨越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增强信息意识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层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方式的全方位的整体变革,覆盖教学、管理及宣传等方方面面,树立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技术管理和协调管理的观念。全体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信息技术的操作者转变为教学资源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充当教育信息化的坚定拥护者和实践者。从具体的教学活动来看,其核心工作涉及各学科、各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因此,教育教学信息化能否广泛、深入应用,关键是教师是否具有信息素养和能力,能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能否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的根本变革。

“共享时代”已经来临,“智慧职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是我校开放办学的最高形态。我们要以先进、实用为指导思想,倾力打造“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共享”的“智慧职教”。不仅要在校内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而且要面向全社会,服务平遥百姓,在平遥构建资源共建共享的生态圈,成为平遥的“文化交流中心、人才信息中心”,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我们要强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应用,使我校在教育治理现代化、教学方式智慧化,教育资源共享化的进程中发挥“榜样”引领、“特色”辐射作用。

胡海平2017年8月

篇2:展览序言

生命弥足珍贵,安全伴我同行。

生命,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它承载着人类所有的情感,所有的希望,所有的梦想。但生命又是如此的脆弱,转瞬之间发生的事情,有可能就会使一个家庭破碎,脸上失去笑容,心灵蒙上永远的阴影。

安全维系着社会的稳定,牵动着家庭的幸福,关系着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直以来,学校都把学生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而交通安全更是重中之重。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对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加强学生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道路交通活动,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增强交通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切实避免交通伤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这是我校不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目的。举行以安全教育为内容的国旗下的讲话,进行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办好安全教育黑板报,收听交通知识的广播,举办安全教育讲座,等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交通法制意识、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减少交通伤害事故的发生。

安全是天,这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识。生活离不开交通,交通安全为幸福的生活提供保障。“孩子,路不平坦要小心”,这是母亲对蹒跚学步的孩子的深厚关爱,“过马路一定记得走斑马线”,这是父亲对上学的孩子的亲切叮咛,“上学放学的路上不要追逐打闹”,这是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嘱托。交通安全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每个人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时时规范交通行为,处处遵守交通规则,为建设“平安校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3:《〈宽容〉序言》教学侧记

[教学方法]自读、质疑、辩论。

[教学思路]教学活动中, 把课堂模拟成一个辩论场, 引导学生在领会寓言故事主旨的基础上, 反其意而用之, 合理假想, 大胆创设情境;并让学生自主充当角色, 给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让他们在思想上进行理性的交锋, 在正义的审判中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课堂笔录如下:

正方主辩——同学甲 (智慧老人的女儿)

正方副辩——同学乙 (智慧老人)

反方主辩——同学丙 (守旧老人的跟随者)

反方副辩——同学丁 (守旧老人)

[潜台词] (拟音)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 也发生在现在, 不过将来 (我们希望) 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了。”

几十年过去了, 无知山谷更名为智慧山谷, 山谷里春光明媚, 好鸟和鸣, 小村旁刚刚解冻的小溪缓缓地向前流淌, 一直伸向纵横千里的新世界绿色牧场。今天, 山谷里人声鼎沸, 盛况空前, 人们在欢庆一个胜利的节日, 迎接幸福生活的曙光。 (播放音乐《喜洋洋》)

同学甲:我的父老乡亲们, 今天智慧山谷终于重见光明, 获得新生了。回首昨天的往事, 我们痛心疾首, 苦不堪言。我们德高望重的守旧老人, 在山谷里曾经以最高权威自居, 一贯奉行苛酷的愚民政策, 把祖先的规矩视为至上的律法。他发号施令, 金口玉言;他生杀予夺, 名正言顺。在凄苦而又漫长的岁月里, 整个山谷里无人敢谈天说地, 无人敢越雷池半步。我们的日子看似平静, 却沉寂得犹如一潭死水, 我们的生活貌似幸福, 但那只不过是坐井观天式的孤芳自赏。为了摆脱苦难与不幸, 我们一次次向未知世界进发, 试图冲破世俗的高墙, 嗅到外面世界一丝清醒的气息, 但我们的同类都以失败告终, 甚而惨死在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律法”的淫威面前。大家知道, 谁要是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 谁就是大逆不道, 罪无可赦。这以后, 大家对未来的路望而却步, 在苦涩的日子里只有坐以待毙。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被活活地饿死、冻死甚至困死在山谷之中, 山谷里被森严和死寂的气氛包裹着, 没有信任、和睦和笑脸, 只有恐惧、猜疑和无可奈何的诅咒。为了死去的无辜受害者, 为了无数献身真理的先驱, 现在我郑重请求对守旧老人及其尾随者依法裁决治罪, 以我们血写的事实让公理大白于天下。

同学乙:我以良知和誓言保证, 漫游者的陈述完全属实。 (出示证物:一部神秘莫测的古书, 曾经砸死漫游者的沾满血痕的石块, 以及漫游者受伤的肢体和累累白骨照片)

同学丁:…… (守旧老人脸色煞白, 全身哆嗦, 呆滞无言)

(课堂上一片哗然, 有的跃跃欲试, 有的义愤填膺, 纷纷谴责守旧老人的罪恶行为。)

同学丙:在座的乡亲们, 大慈大悲神威通天的主啊, 看看我们可怜的守旧老人吧, 对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一派诬蔑之词, 现在他只能以沉默表示最大的抗议。过去那些日子, 守旧老人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 他是我们唯一的精神支柱。他睿智大度, 慈爱有加, 他的话我们奉若神明。托他老人家的福, 我们丰衣足食, 安享天伦之乐, 祖祖辈辈都过着宁静幸福的生活。可那些不安分的漫游者因为莽撞和无知, 违背祖宗的清规, 打破山谷的平静, 最终触怒了天威, 让无数生灵蒙冤以至走向死亡的地狱。我向真主明示, 我们至尊无上的守旧老人是无辜的, 他应该得到宽恕;相反, 那些自以为是的漫游者才应受到上帝的诅咒和法律的审判, 是他们招惹了是非, 引来了灾祸, 他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他们十恶不赦、死有余辜。要知道, 以德报怨是要受到道义的谴责和上帝惩罚的呀, 良知未泯的乡亲们, 擦亮你们是非的双眼, 看看这是怎样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呀!

篇4:展览序言

隋建国的《被限制的动力》大型装置作品,作为新加坡当代美术馆的开馆展览,于2012年1月14日在新加坡Dempesy Hill开幕。这件作品总重量达8吨左右,由长15米、宽2.5米、高2.5米的铁柜,和壁厚5毫米、直径2米的铁球,以及相关的动力设备组成。作品展出时,巨大且呈封闭状态的铁柜在美术馆里,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铁柜里的铁球由动力设备驱动,在铁柜里滚动并与铁柜相撞,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对于观众来说,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巨大的铁柜,铁柜里面是什么发出声响和怎样发出声响,人们并不能看到,但是,观众能够听到持续不断的嘎嘎声,以及每隔27秒左右铁柜里发出震耳欲聋的撞击声响。铁柜给人的感觉是—铁幕或者黑箱,强大而冷酷。铁柜里面不管是什么东西,但一定是某种动力,从震耳欲聋的撞击声响去感受这种动力,同样强大。因此,铁柜和铁柜里面的动力之间形成一种激烈的限制和冲撞关系。作品题目是《被限制的动力》,在我的感觉里,这是一件比喻性的装置—禁锢和挣扎。既是隋建国对自己内心感觉的表达,当然也可以读解为他对生存环境的寓意。

在隋建国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之后,他对岁月流逝的敏感和焦虑在他作品里突出了时间和空间的“方法”。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隋建国内向、自省和焦虑的个性,还是让他做出了《运动/张力》、《有限的运动》这类虽然有着明显时间因素的作品,但强烈“禁锢和挣扎” 的对抗,却成为作品最摄人心魄的因素。甚至在轻松幽默的系列作品中,那种被放大到的吓人尺度,以及强有力的铁笼,还是能让人感觉到隋建国在表达上的一致性。所以,当我们面对新加坡当代美术馆的这件《被限制的动力》时,对隋建国个性和他的作品的理解变得自然而然,《被限制的动力》也不再仅仅成为对政治铁幕的寓意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禁锢和挣扎”的内心体验。

篇5:金婚纪念相册序言

金婚心语

执子之手,五十春秋。同披青云皓月,共沐丽日春风。长相依,长相伴;情入心,情入怀,相濡以沫,灵犀相通。伉俪情深人不老,深情到老情更浓。但愿人长久,手牵得更牢,心贴得更紧,放眼红霞享晚晴。兴悠悠,乐融融,温馨又从容。

篇6:教学反思序言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全面推进,教育科研,尤其是有效“教学反思”,成为提高教学效能重要的途径之一,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话是对学习者来说的。如果把它迁移到教师专业成长上,也许是“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研则怠”。

因此,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开展“有效教学途径与方法研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重点倡导老师们时刻对照先圣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反思自己工作,不断改进和重组自己教育生活。

呈现给大家的这本反思集,收录的就是我校近三年来教师从事“有效教学途径与方法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在这本反思集里,有些文章虽不是很长,但都是来自本校教师的真实想法、看法,其中不乏更多的真知灼见。在反思中,有的找出了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有的明白了学生就是镜子,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有的懂得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和表现个性的机会;有的明白了呵护就是甘霖,微笑也有力量;有的懂得了赞美的神奇,宽容的魅力;还有的发出了自问及感悟、感叹,还有的 „„,在每位教师撰写的文章中无不渗透着教育的灵光。

篇7:教育叙事序言

当我们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在憧憬未来,希望能给学生一片蓝天。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学生的需求对教师的职业生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与世俱进,让我们这桶水永远鲜活。

鲜活的水缓缓流向学生,学生回味的是水的甘甜,而我们教师享受的是成功的喜悦。享受教育,必定是每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矢志不移的追求与梦想。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谈及“享受教育”时曾说:“你的眼里没有色彩,你的生活就不会缤纷;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你会把每一个挫折看成是考验,你会把每一种困难看成是磨练„„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你会把每一堂课精彩地演绎,你会把每一句话精心地锻造,你会把校园变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场„„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辉煌„„”

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怀揣教书育人之梦想,孜孜以求,犹如夸父逐日,在日复一日地教育教学漫漫征途上奔跑。然而,教育终究是艰辛的事业,需要我们教师静静地思考和平凡的奉献。途中,我们会遭受疲惫的袭击,会遇到无奈的冲击,会面临倦怠的考验„„当激情逐渐退去,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持那份享受教育的智慧和心情吗?我们还记得当初自己为什么而出发吗?我们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吗?我们能穿透迷雾,在探索中看清明天的方向吗?

许多事情,闭上眼睛,离开浮华,我们才能看得更为真切。

教育教学叙事作为一种草根研究方式,讲述的是我们自己的教育故事,研究的是我们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记录——反思——行动”这样的循环研究中,在避开浮华的冷静里,我们通过叙事反思记录着自己的工作,也发展着自己的思想,这是一种多么适合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的方式啊!它是我们梦想与信念生根开花的土壤。

篇8:序言

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论在建筑形态上,还是在建筑结构上,至始至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 保持着相当完整的建筑体系。地处辽南的大连地区也同样遗存了一批规模不算庞大,但仍具有一定特色的中国古建筑。大连地区的古建筑主要分布在三座山城和两座城池之中,山城分别是城山山城、巍霸山城和卑沙山城;古城为复州古城及金州古城。

2007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先后对位于城山山城的附近的法华寺和天后宫;巍霸山城附近的清泉寺; 卑沙山附近范围的观音阁、响水寺、朝阳寺、石鼓寺;复州城内的衡山书院、清真寺等等十余处大连古建筑进行了陆续的建筑测绘及研究工作。这十余处古建筑大多为省保单位,少数为市保单位,还有1处为国保单位。

篇9:《踏青归来》序言

随后,我向一位写诗的同志也作过相似的建议,千万不要非写诗不动笔,对于现实生活,社会现象,只要它们打动了你,又有一定意义,尽管不适于用诗歌形式表现,也可以写成散文。至于诗论、诗评,更加应该写了。

我之所以一再这样“卖劝世文”,因为回顾自己过去的写作历程,我是有痛苦经验的:仿佛只有使用小说这一创作形式,写起来才过瘾!不错,抗战初期我也写过一些散文报道,一九四○年以后,可又搁笔长达十年之久!

可以说,从一九四一到一九四九年这段时间,是我学习写作以来生产力较为旺盛的年代。我所写的一些小说,也多少反映了若干当年的现实生活。但我始终没有跳出小说这一创作形式,以致把不少值得加以记录的东西,给漏掉了;现在虽然尚能记忆,但总担心不够精当,而且要把它们全部写出来,已经没有那份体力和精神了。

我也不是没有想到过这一着,我应该随手把我生活和思想历程中的浪花摄制下来。我是想到过的,还告诉过以群同志。就连总题目也拟定了,叫做《“第六号病室”札记》。内容呢,其中有一项这里可以一提,就是我准备但凭记忆写点读书心得。因为在当年那种与契诃夫的《第六号病室》无异的环境中,时而上山,时而下坝,伴随我的只有几摺高小生作文用的稿笺。

提到写读书心得,或读书札记,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是有其优秀传统的。我在这方面所知有限,而若果书后、序跋之类的文章也可包含在内,我在成都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倒也读过一些。这类文章不止能帮助你提高鉴赏能力,而且还会诱导你孜孜不倦地对某一个作家进行钻研。再说,它们本身就是很好的散文,形成了散文中的一个品种。

我想,如果把序跋,乃至报刊的编后记和按语也都包含在内,“五四”运动以来,随着散文这一总的文体的大发展,这一品种的成就也是很可观的。这里,我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先生,因为单就散文中这一品种而言,先生照样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近三年来,由于党的双百方针逐步得到贯彻执行,我们的文学艺术事业开始出现了建国三十年来少有的繁荣景象。散文中读书札记这一品种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单就文学研究所这个小范围说,我们不少同志在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就都各自为了熟悉资料,积累经验,竞相撰写读书札记一类文章。林非同志的《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一书,业已受到读者欢迎。

现在,张大明同志的《踏青归来》(读现代文学创作笔记选抄)又已付排,即将跟读者见面了。这几年,他在参加文学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编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和《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编选工作之外,还应四川人民出版社之邀,负责编选了《周文选集》和《阳翰笙选集》,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编选了《叶圣陶散文选》,又协助两位同志,编了《徐懋庸选集》和张天翼的几种选本。

由此可以看出,他阅读了不少现代小说、散文创作,而这本《笔记选抄》,正是他在大量编选工作中,认真读书,根据随时所作详略不等的笔记加以整理而来的产品。因为精力、时间限制,虽然尚未拜读全书,但就我已经看过的篇章说,他对所论到的作品的评价,一般都颇中肯綮。

我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大明同志在写法上力求摆脱冗长、沉闷、公式化和八股调的文风,总是开门见山,有话则长,而如果只需两三百字便足以对一位作家的业绩指出其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则决不拼拼凑凑,搞形式主义,更不勉强对一位作家作出全面评价,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而文笔流畅,风格清新。

大明同志告诉我,全书中有一部分篇章写得比较系统,有的还试图总结一下创作上的经验教训。因此,相对地说,它们都带有研究性质。看来,这两类文章,只有等全书出版后才能有机缘拜读了。辛勤的劳动是不会辜负人的。我相信,这本书将能得到它应有的评价和重视。

一九八○年冬

篇10:《〈宽容〉序言》说课稿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把握文意”。《<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却更像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故事。本文集趣味性、审美性、思想性于一身,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通过学习本文既可以训练学生把握文意,提高阅读能力,又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现代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狭隘、自私不乏其人。他们缺少对人生、社会的独立深刻地思考。因而我确立的情感目标是:用 “宽容”思想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个人世界,唤醒他们的“博爱”意识。再有现在的职高生学习根本不认真。学习基础差,态度不端正,对于课文的阅读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所以我确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①把握文意,充分理解“宽容”的深刻内涵。②培养学生正确、全面、透彻、辨证地阅读分析的能力。那么深入理解“宽容”的精神实质应作为重点。挖掘文中深刻的哲理,帮助他们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在默读的基础上深入感悟;在速读的基础上精确筛选;在精读的基础上分析理解。②提问法: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让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平等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语言的表达。③讨论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欢快热烈地讨论之后,学生就有话可说,也就乐于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所以我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预习、质疑、讨论、分析、总结、归纳等。我把学生分为六组,组长各一名。课余,组长监督每人必须大声朗读课文,尽量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通过学生自读、解疑,初步把握文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所以,预习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有时它能通过鲜活的画面,深邃的意境,表达更深层的内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拓展他们思维的空间,起到辅助教学目标的落实的作用。

授课过程中我将(展示课件第1张)用《沉思曲》作为背景音乐,用翱翔夜空,向往蓝天的白鸽作为背景画面。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暗示学生人们对宽容、和平、自由的渴望。在此基础上,我将用唐太宗对人生感悟的一段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引出课题(展示课件第2张)(板书:课题、作者)教师指出本课与其他序言的不同,及本课的学习重点。

然后我结合大屏幕介绍作者及他的作品《宽容》的情况。把教学引到下一个环节。(展示课件第5张)我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在音乐声中复述课文,并欣赏作者亲手为该篇画的插图,及教师搜集的相关图片。我通过这一环节,既可检查学生在预习时对基本文意的把握,又可使学生透过画面发挥想象,走进作者的精神空间和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博大、深邃。

复述之后,我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鼓励学生要坚持预习,养成习惯。设置疑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请同学回答后,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即: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无知山谷里世世代代生活的故事。下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衔接的:那么无知山谷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1节,其他同学找出对无知山谷进行描写的词句,学生筛选出关键信息后,大家自由发言,教师点拨明确答案:“无知山谷”是封闭守旧,贫穷落后,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然后我将用我国通过改革开放终于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以及我校实行联合办学再次焕发青春与活力的事例启发学生:要改变这种生活状况,必须走出封闭的大门,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可是这种变革往往是需要昂贵的代价的!如课文中那个悲剧性的英雄人物——“漫游者”。

接着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节,找出对“漫游者”的言行、神态进行描写的语句,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小组讨论归纳,教师点拨明确:“漫游者”是敢于怀疑,冲破禁锢,探索新知,从容赴死,新思想的探索者传播者。

然后我继续引导:他历尽千辛万苦想引领人们投奔幸福的新天地,却被“守旧老人”和“村民们”杀死了!我们看看“守旧老人”“村民们”在文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同学们速读课文之后,三组讨论“守旧老人”,另三组讨论“村民们”。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巡回指导,达成共实后,学生自己归纳:“守旧老人”是愚昧守旧,顽固专制,残忍镇压,旧思想的维护者统治者。“村民们”是愚昧无知,安于现状,麻木不仁,盲从,帮凶。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在“创新”与“守旧”斗争中,“漫游者”实际上是被守旧老人所代表的旧思想、旧律法逼死的!而守旧老人却幸福的生活着。要想悲剧不再重演,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找六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第8节,教师以“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为切入点,鼓励同学补充省略掉的内容。同学们可以补充 “不杀他了”“宽容他了”等等。符合文意即可。有同学会问:作者为什么不把话说明白呢?教师讲解:平时我们总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由于人们受认识的局限,破除旧观念,旧思想,接受新思想总要有一个过程,再加上顽固旧势力的镇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人们可能一时不能接受,但只后悔、内疚是没有用的,关键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学生自然感悟到应该“宽容!”。然后我将通过(展示课件第11、12张)展示布鲁诺、商鞅、达尔文、谭嗣同等照片,及美军近几年来攻打伊拉克的惨照。使学生明确:要使真理得到发展,我们必须提倡宽容。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人们追求真理的脚步,要保证真理得以发展,就要保证思想自由,采取宽容政策,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以此唤醒学生们的“博爱”意识,理解“宽容”的伟大意义,引起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至此本课的学习重点得以解决,难点得到突破。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接着请同学齐读文章结尾,通过教师点拨使学生明确: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所以,作者用“我们希望”来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愿。这也是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也需要宽容。我将(展示课件第14张)让同学们欣赏群口相声《让一让,生活真美好》,使他们在欢乐之余体会人生的真谛!宽容是一种理解,宽容是一种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最后让我们(展示课件第15张)在一曲《爱的奉献》中再次体会什么是宽容。

为了检验本文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我设置了三道练习题。(见课件)

教师小结留作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把握文意的基本方法,下面通过作业巩固一下:我们提倡宽容,但现实中一味地“宽容”行吗?课下按原小组进行辩论,每人形成一篇书面议论文。

篇11:一篇好序言

● 姜明安

今年元月,我们中心(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与美国耶鲁大学中国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一个法治反腐国际研讨会,与会者大多是中美学界[1]和实务界[2]的一流学者、专家。会上,与会者对中国转型时期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治腐对策(政务信息公开、舆论监督、公众参与、完善行政程序、规制改革、官员晋升制度改革、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等)以及反腐败的政治、社会、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和深入的讨论,发表了很多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会上,我们还收到了40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分别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详尽,具体和深层次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法治反腐的许多既具理论性,又具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了使会议的这些成果发挥更实际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法治反腐制度建设,我们将这次研讨会的速记稿和论文[3]予以整理,编辑成现在这样一本可供广大读者阅读的文集出版。

在本文集正式付梓之前,笔者作为这次会议的中方组织者之一,本应该以“前言”或“序”的形式就这次会议召开的动因和本文集的主要内容向读者做个简要说明。但这段时间由于一直忙于各种杂事,故没有能写出这样一个“前言”或“序”。所幸的是本人在这次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有一个很简短的致词,并有速记员将之记录了下来,笔者特将之移置于此,权且为“序”。

我的致辞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开这次会,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怎么开这个会。我们为什么开这个会呢?有三个理由:

第一,我们之所以召开这样大型的专题研讨会专门研讨反腐败,是因为腐败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太多的损害、灾难和痛苦,今天老百姓对腐败的痛恨、不满、愤怒已经达到了不能不引起我们政界和学界重视的程度。对此,新闻界给我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我这里有一大堆剪报,有官员受贿后批准药商制造假药劣药造成老百姓死亡的案件,有官员拿了开发商好处后许可其建造豆腐渣工程造成大量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案件,有官员利用公款和受贿款为自己建造数座豪华别墅和供养数名情妇的案件,等等。对此,我们这些研究公法的学者不能装聋作哑,不闻不问,即使我们的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研究产生这些消极现象的原因和消除这些消极现象的途径和对策。

第二,近年来,我们的党和国家对反腐败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同时对反腐败的战略和策略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例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反腐败三个“更加注重”的方针: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而不是一味地惩治,一味地“严打”。但对于如何治本,如何预防,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尚无详尽具体的方案。我们这些研究公法的学者对此不能不有所研究,不能不适当地发出我们可能发出的的声音。

第三,我们北大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的职责就是研究公法,反腐败法制当然是公法的范畴,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在座的各位则都是学界和实务界的精英。精英应该有精英的良心和责任感。我们看着腐败如此猖獗,看着腐败如此损害我们国家的利益,损害我们政府的公信力,损害我们老百姓的权益,我们能无动于衷吗?当然不能。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多是搞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探讨社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包括公权力腐败问题、提出治理的对策。我们这些人就是吃这碗饭的,我们不能吃了饭不干事,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应该开这个会,我们必须开好这个会,并且开出成效来。

我致词的第二个问题是探讨怎么开好这个会。我认为我们要开好这个会必须创新。怎么创新呢?我认为我们这次会议可以进行三个创新:研讨的思路创新、研讨的内容创新、研讨的方法创新。

第一,研讨的思路创新。我们这次研讨会邀请的学者不仅只是搞宪法与行政法的,而且邀请了搞法理的,搞刑法的,搞其他部门法的;不仅只是法学界的,而且有社会学界的,政治学界的,经济学界的。我们邀请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进行会诊,目的在于从多方位,多层面研究防腐、反腐的思路、途径。我们邀请的专家大多是一流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刚才蒲杰夫教授介绍了外方与会者,从他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都是重量级的。

第二,研讨的内容创新。我们这次研讨的问题有实有虚,反腐败的政治、社会、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等问题是比较虚的问题,而腐败原因和治腐对策研究是比较实的问题。虚实结合,有利于我们既探寻腐败和产生腐败的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规律,又找出根治中国目前腐败的具体对策,具体的制度,具体的方法。所以,我们这次研讨会除请了专家以外,也请了这么多的实际部门领导,还请了反腐志士郭光允,当年他以顽强的毅力,不怕打击报复,硬是把原河北省省委书记的腐败问题揭露出来,最终把他拉下了台。所以,我们这个研讨会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会议,研究纯学术问题,我们还要研究制度的实际运作。

篇12:序言人生哲理

有人说,人的一生有三天:今天、昨天和明天。是的,人的一生并不漫长,是否过得充实、有意义,都掌握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之中,顺也好,逆也好,一个人应该有一个能永远让自己获得动力和幸福的源头,有一个支撑自己整个生活和全部灵魂的支点,这个支点能使你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能让你透过生活的平淡甚至痛苦,看到生活的美好。找准这个支点,便足以让你在困惑中,或从艰辛困苦中品味出生活的意义。

人生路有很多种,惟一没有的路就是回头路,我们要把上一次的失败当作下一次的经验,这样才能走出人生的辉煌!

也许你在困顿潦倒的时候又摔了一跤,也许你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又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其实这些都没有什么。在人生这条曲曲折折的道路上,只要你坦然面对一切,你会发现:晴空万里的生活与阴雨连绵的生活都是一种风景!

不必拿别人的优势来比自己的短处,要知道,你的`长处也许是他人永远也无法比拟的!

岁月流逝,无论生命的时钟把自己推移到什么位置,把握好自己,为自己的生活找准一个支点,那么,你的生活就会有滋味,你就会活得很充实!

篇13:《房地产学研究》序言

著者:姚兵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姚兵:男, 汉族, 1944年12月26日出生, 江苏盐城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南京大学, 历任建设部建筑业司、建设监理司司长, 中纪委驻建设部纪检组组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2008年3月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 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常务副会长。

内容简介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人数、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姚兵所著的《房地产学研究》在综述房地产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从微观层面以房地产项目开发程序为主线, 研究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价;从宏观层面研究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业关联经济、房地产文化。此外, 还从土地获取、拆迁管理、开发经营、市场交易、物业管理等环节, 研究了房地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体系;从环境、资源、能源等方面研究了房地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并基于房地产业的社会性, 研究了房地产业的社会责任及政府的居民住房保障制度。

姚兵同志从事建筑管理工作30多年, 用他自己的话讲:20世纪70年代做承包商 (在建筑安装公司工作13年, 任书记、经理8年) , 80年代在地方 (任省建委副主任、主任10年) , 90年代在“百万庄” (任建设部建筑业司司长、监理司司长、建设部总工程师10余年) , 世纪之交当甲方 (任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副主席3年) 。

多年来, 自己或和他人编著有《论工程建设和建筑业管理》、《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建筑企业论》、《建筑管理》、《建设监理的理论和实践》、《建筑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建筑管理学研究》、《建筑经营学研究》、《建筑经济学研究》等, 在这些著作中均涉及了房地产学。这次, 他与自己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共同努力, 编著了《房地产学研究》, 旨在较为系统地阐述这门学科。我在国家体改办工作时, 主管全国的住房制度改革, 在建设部工作时分管全国房地产业, 对房地产学研究很感兴趣。愿意写此序言, 主要有三点希望。

一、房地产学科的重要性需要全社会加深认识。

特别是在新型工业化和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 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两个车轮, 它将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二、房地产学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既有人类社会进步的共性, 又有本国的国情特征;既有居者用者之需求, 更有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能源资源、环境等低碳经济的需求。作为科学, 研究的是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这是客观存在, 但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被认识, 这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是对学科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 对学科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身于研究之中, 为完善我国住房制度、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住房供应模式和建设模式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对房地产学科的研究也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我赞成姚兵同志的意见, 即“研究成果有待于社会实践的评估和当代建设者、教学与科研人员的修正、补充和完善”。我希望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房地产科学的研究。

篇14:《珠江纵队史》序言

珠江纵队的光荣历史、珠江纵队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英勇顽强,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及其历史经验,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继承和发扬珠江纵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善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和科学态度,对于促进我们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佛山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广泛征集研究、认真核对、反复考证史料的基础上,从1985年起,着手进行《珠江纵队史》的编写工作。4年来,编写组多次请原珠江纵队老同志座谈讨论,征求意见,补充核实史料,编写出这部《珠江纵队史》。我深信,《珠江纵队史》出版后,读者一定能从中受到教益。

是为序。

篇15:十、物种起源序言

一、学习重点

(一)筛选主要观点

(二)筛选关键语句

二、教学设想

(一)初读课文、辩析内容,默读一遍课文,只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哪几段,把注意力集中在第四至第七段,为筛选信息作好准备。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先把力气在把握课文内容上,例如弄懂每段大意,弄清《物种起源》是本什么样 的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申明了哪些观点?

(三)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认真完成课后练习有关筛选信息的题目,掌握筛选方法。二教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达尔文和《物种起源》

达尔文(1809-1882)是“进化论”的创始人。出生于英国

一位名医之家,1825年进爱丁堡大学学医,1828年进剑桥大学学神学,但他从小就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1831年至1836年,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推荐,以自然科学家身份,随英国皇家军舰贝格尔号环球旅行。五年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搜集研究,人此确定了他一生的事业。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世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曾这样评价《物种起源》:“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段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的‘目的性’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的意义。”(《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61年1月)》)

达尔文还有《动物与植物在训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等 名著。

二、导言

导言:亦称绪论。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作者说明自

己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或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理解整部著作。

三、名词解释 物种、变异、变种

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是种类的意思,在生物的分

类中采用几级分类单位,一般是种、属、科、目、纲、门等,种就是物种。同一属的不同物种就是相近的物种,例如老虎和狮子都属于豹属、猫科、食肉目、哺乳纲,脊椎动物。

变异: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和区别。变异在饲养动

物和栽培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马有躯体壮大适宜于曳重的品种,也有躯体俊健适宜于快跑的品种。小麦有无芒的品种,也有有芒的品种,有短芒的品种,也有长芒的品种,至于金鱼和菊花的品种,那就更加繁多了。

变种:指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或个体群。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群就相当于变种(物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就是两个变种。

四、初读课文,辩析内容

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本文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哪几段? ——第四至七段,介绍了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

五、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仔细画出本文每一自然段中能概括本段主旨的核心句吗?根据这些句子及其相互关系,你认为本文可分部分?

解析:每自然段核心句—— “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原因”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

“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要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应当人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 “我把家养变异的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

“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据此,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节)说明《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经过和摘要发表的有关情况。第二部分(第4—7节)扼要介绍《物种起源》一书的内容体系。

要学会辩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学会辩析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一般内容,如果你浏览全文,你就会发现第4至7段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而第1至3段只是交代了《物种起源》的写作,提早发表的原因,说明读书“还是摘要的性质。”

其次要分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对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进行信息筛选的时候,首先要筛选出作者阐明的是《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

六、速读课文,筛选出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内题的两个基本观点。——

1、我深信„„(或生物的种„„)

2、我又确信„„

第二教时

一、继续辩析课文内容

(一)在研究第5、6段内容时,应该注意找出作者研究家 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意义和由此获得的认识。

(二)在文章第2段中作者从两个方面归纳了关于物种起源 还需要弄清楚的内题。

——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 多不了解的。

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 道的就更少了。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能全面准确地把 握语句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这就要求能够对语句作细致严密的分析。

(三)辩析文章的语言

辩析文章语言的能力,体现在准确,全面地把握语句表达的

信息,主要体现在(一)把握语句中心的关键词语,(二)把握长句的信息量。

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1)在这句话中,作者告诉我们,他在写作《物种起源》 时,经历了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搜集、整理、研究。(2)在这句话中,作者所透露的搜集过程的关键是什么? 答:

“耐心”而全面“各种”

。(3)“也许”、“一些”两词体现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的何 种态度?

答:

说明了估计的谨慎。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都很有表现力,试结合语境加以 分析。

(1)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 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答:“窜入”准确生动地说明在这项科学研究中,出现错误 是不可避免的。

(2)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 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答: “该“,既表达了”确信“的语气,又恰如其分地说 明了对自然选择与物种变异的关系的。

(3)、关于物种起源的内题: 认识还是一种推断。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讨论]分析,就是拆开来。拆开来,有这样几点:

①“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而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是“思考”的对象,也就是研究的资料,可以概括为“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

②“对于„„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可以概括为“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③“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这是对物种起源的推断,也就是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

④“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所谓“分别创造出来的”正是“神创论”,“不是”即否定。这一点可以概括为“对神创论的否定”。

又如槲寄生,它是从某些树木吸取养料。它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它雌雄异花,又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我们假使仅取外部环境,或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和好几种其他生物的关系,必定是同样不合理的。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 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理解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 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本身的倾向来解 释植物(如槲寄)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定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 构以及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双重否定句 一是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二是增强了文章诠释的力量,是对“不变”论的有力批驳。

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

该,既表达了“确信”语气,又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对自然选 择物种变异关系的认识还只是一种推断。

二、总结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达尔文的学说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观点,分别是: ——物种不变论

神创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展览序言】相关文章:

展览序言范文05-18

序言写作04-13

探索序言04-21

展厅序言04-23

书序言04-28

序言稿05-01

演讲序言范文05-18

书 序言范文04-09

镇志序言04-15

雷雨 曹禺 序言04-24

上一篇:什么里的微感动满分作文下一篇:高二四班班委会成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