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族谱序言

2024-05-01

张氏族谱序言(共3篇)

篇1:张氏族谱序言

海盐《张氏族谱》介绍

宋兵

海盐张元济图书馆馆藏《张氏族谱》(全六册),系著名教育家、出版家、文献学家张元济的家族宗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刻本,为张氏第二十一世孙张元勋(张元济从兄)所纂修。据张元勋谱后跋中记载:“„„从弟元济发起重修族谱,并提议建设宗祠,合并各公祭,拟立规则统一管理,禀请族长暨公众共同赞成,推举勋担任修谱调查主稿并监视建筑工程„„” 是谱系光绪二十五年十八世孙张寿康等修《海盐张氏族谱》之续修谱。自明天启四年修纂《盐官张氏族谱》起至民国二十三年,前后经过五次重刻、续修、重修而成。是一部反映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对研究海盐乃至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998年10月,张元济先生侄孙女张霭和、张静娥两姐妹委托张树年先生(张元济子),将珍藏了四十余年的《张氏族谱》捐赠给海盐张元济图书馆。张树年先生并在族谱卷首题跋:“振声先兄临终前,将《张氏族谱》一部计六册交其两女霭和、静娥妥为保存,时隔四十载,姐妹两详商后,决定将《族谱》捐献与家乡张元济图书馆,使之有一良好归宿,并得永保。今两侄女交下,乘树年回盐之便带呈,谨祈收藏。”

据《张氏族谱》记载,始迁祖张留孙(张元济二十世祖),字文占,号其志,系出宋崇国公讳九成后。张九成,字子韶,自号横浦居士,原籍河南开封,生于1092年,正当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时随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钱塘。后为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历任著作郎、宗正少卿、礼部侍郎,为官“正色立朝、敦尚气节”,是南宋时的一位名臣。明洪武初(约14世纪六七十年代),始迁祖张留孙带领他的一支儿孙自钱塘迁海盐,数百年繁衍生息。海盐张氏家族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300多年间,共受皇上敕命14道,诰命13道。然自始迁祖张留孙而降,历数各世之仕禄,罕有隆显。张元济十九世祖张秀三,明洪武癸酉诏访贤才,有司以公荐,不受。十八世祖张显,明洪武壬戌征为学士,不受。十六世祖张礼,明宣德、天顺诏聘处士,俱不受。十世祖张奇龄诰赠中宪大夫湖南上荆南道,曾立家训“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吾子孙,善守勿替„„”九世祖张惟赤,授户部山东司主事,为官以直言敢谏著称。八世祖张月告授内阁中书,后选考刑部福建司主事,告老返乡后,以书为友,乐善好施,乡人敬仰。有不愿为官者,亦有为官清廉者。当二十一世孙张元济就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参与戊戌政变失败遭革职后,其母反感欣慰,感慨道:“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是即张氏家族世累代积的经验之谈。但是,其家世源流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则习书业儒者众。据记载,凡张元济的前辈,有著作者约40人。自张元济十世祖以下,著书、刊书者亦未为少数。如:十世祖张奇龄(1582-1638),著有《铁庵集》、《存笥集》等;九世祖张惟赤(1615-1676),著有《入告编》三集、《退诗轩诗集》;八世祖张月告(1640-1709)著有《名家诗钞》等;七世本生祖张芳湄(1665-1730),著有《员谷诗选》;六世祖张宗松,刊《王荆公诗笺注》,著有《扪腹斋诗集》等;六世伯叔张宗楠,著有《带经堂诗话》。等等。

除了著书外,藏书、刻书亦盛极一时,特别在清雍正、乾隆两朝,藏书、刻书活动达到了极盛时期。海盐张氏涉园亦成为以藏书、刻书、读书著称的一邑之胜,名播江浙。

《张氏族谱》共10卷,首一卷,另有附录。内容较为丰富,纲目清楚,体例完整。卷首为徐从治《盐官张氏族谱序》,张月令《重刻族谱序》,陈石英《张氏续修族谱序》,张寿康、张德明《张氏重修宗谱序》,以及《宗谱告成跋》、《客园公家训》、《续修谱例》、《海盐张氏族谱目录》、《续修张氏族谱目录》、十二世螺浮公至二十世德斋公遗像。

卷一为《诰敕》。共27道。其中涉及张元济诰命三道,有“刑部主事加四级张元济之本生祖父母诰命一道”,“刑部贵州司主事加四级张元济之祖父母诰命一道”,以及“刑部贵州 1 司主事加四级张元济之父母诰命”。

卷二为《志》。记录了同里张宁(明景泰进士、礼科给事中)、贺南儒(明隆庆进士、福建闽令)、钟兆斗(明万历进士、工科给事中)、徐名琦(明崇祯进士、湖北江夏令)、郑宣(康熙进士、淮安府同知)、彭孙遹(康熙吏部侍郎)、上饶郑以伟(万历进士、大学士)、山阴胡兆龙(顺治进士、宫保少宰)、高阳李蔚(顺治进士、大学士)、海宁陈世倌(康熙进士、太保大学士)、钱塘梁同书(乾隆进士、书法家)等高官名人所撰写的墓志铭19篇。以及张氏宗祠全图、张氏公墓全图、列代墓图、涉园图彝罇等31幅。张氏公墓为张元济主持并出资创建,位于涉园遗址之西侧,占地16亩,规定亡者不论男女长幼,富贵贫贱,一律按宗祠统一编号的穴位循号入穴。号召薄葬,破除迷信。张氏公墓的创建,对改变当地旧丧葬陋习有很大的推动,县里徐、冯等大族相继效仿。

卷三为《表》、《传》。记录荆楚熊光裕(顺治进士)、海昌沈珩(康熙翰林院编修)、江都韦佩金(广西凌云令)等撰写的墓表3篇。同里陈所学(嘉靖吏科给事中)、刘世埏(万历刑部主政)、秀水朱国祚(万历大学士)、海昌沈珩、归安孙在丰(康熙工部侍郎)等撰写的人物传18篇。

卷四为《序》、《启》、《记》。记录嘉兴钱应晋(明蓬州刺史)、秀水冯梦祯(明大司成)、归安韩敬(明翰林院修撰)、武林沈守正(明万历举人)、仁和丁澎(顺治礼部郎中)、昆山徐乾学(康熙探花、大司寇)、海宁周春(乾隆进士、山东滕令)等撰写的序文7篇。海宁许汝霖(康熙进士)、同里吾祖望(乾隆进士、户部郎中)所撰写的征诗启文2篇。以及《张氏有政堂记》一篇,碑记六篇,《涉园张氏宗祠记》一篇。

卷五至卷十为世系表。记录始迁祖以下五世,六世至十世汉文公支、敬哉公支、碧溪公支,十一世至十五世敬哉公支第二房樸庵公支、敬哉公支第六房圣瑞公支,十一世至二十五世敬哉公支第三房赤符公支、碧溪公支第三房鸣九公支。张元济属二十一世敬哉公支。

附录记录《祭产总志》一篇,《合族为建设宗祠归并祭产公呈》一篇,以及《宗祠总章》七章二十九条。另有张元勋修谱筑祠跋文一篇,以及《续修族谱收支帐目》一篇,记录总共收银肆百捌拾叁圆,其中张元济捐银壹百圆。

《张氏族谱》是一部记载海盐张氏家族兴旺发展历史的珍贵档案,也是张元济图书馆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张人凤.智民之师——张元济.济南:山东画报社,1998.10 2.汪叔子.张元济家世源流述略.见海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张元济图书馆编.出版大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

篇2:张氏族谱序言

族有谱如国之有史,国无史何以知兴衰而鉴先后,族无谱何以彰祖德而别宗派。

始祖讳成,籍属山西洪洞县仙鹤鹊。明初洪武十四年迁于山东汶邑运河西宋道人堂,传二世祖一人公让,承祧至三世祖三支,长祖讳敬,次祖讳忠,三祖讳贵,敬祖逾越运河东,迁於东平州城东南,二十里铺迤东,东原杨柳庄,即今大杨庄,名下添一先字曰:敬先。忠祖远迁河南仪封县东门里,俱另有支派。惟吾贵祖守原地安居,为吾本支始祖也。嗣后生齿,繁庶枝叶,蔓及梁山,密居本土,散居外村,更有远涉千里之外者。吾张氏不但人丁旺盛,而且英贤济济。明清两代固有名宦达人,而今仍是人才辈出,此皆吾始祖之积德和遗泽之所致。自始祖迁居以来,历时六百余载,如不多次联属,年岁久远,何以昭示后人?本源莫喻,有忘祖而隶於他族者也,有冒族而附於吾宗者,紊序乱宗,莫此为甚,故此谱不可不修也。

自三世分支,吾贵祖支派修谱较疏,敬祖支派每次修谱,皆同吾贵祖支派会议。吾祖从始祖讳成至十五世命名随意,自十六世两支派间命名相同,定以:方、汝、之、昭、衍五字为例,自二十一世定以:振、清、淑、继、光五字为例,为避先人名讳,吾支族将命名中之“光”字改成“良”字,自二十五世后定以:立、道、树、培、广五字为例,自三十世后定以:祥、开、运、会、长五字为例。本次续谱,族间命名自三十五世后定以:勤、朴、刚、毅、勇,世、传、续、久、昌十字为例,族谱寡修,宗序昭然。

一九八七年,吾族祖衍春、衍荣、衍诗、衍府、衍松召族会议,商议修谱,各支派无不赞成,族情振奋,踊跃献资,组织人员,分工合作,考祖茔碑阴之所志,质诸先人以来之所传,查阅各支派谱本之所载,外居者必究明迁於何年,宅於何所,各支花名数月汇齐。贵族而下分为四支,长支讳茂,次支讳广,三支讳海,四支讳深,以次而序,是以父子祖孙相承相继,支派虽繁,条理不紊,展卷视之,秩然有序。此谱上以明先人之派,下以启来世之绪,使支干相属。子孙虽多,居住虽远,展视此谱,实示一脉所传,虽百世犹如一家。望吾族人上纪先人,下教子孙,精诚团结,奋发图强,为国出力,为族争光,使吾张氏家族世代兴旺,河本不才,幸亏吾族祖衍坦(住小杨庄)、衍奎指教,始成此序。

堂子村二十二世

清河

沐手敬序 公元一九八八年春岁次戊辰谷旦

吾族从始祖至十五世命名随意,自十六世,族间统一命名定以:

良 立

广

长 勤

篇3:张氏族谱序言

尊祖敬宗,为人之本,本立道生,乃是人道文明之肇端。繁衍生息,转迁流徙,分支于九州大地,为人类发展之规律。我族留侯五十二世孙鸿志公,字士含。于明崇贞年间迁于蒙山之阳,以秀峰为屏障,金线河为依托,经之营之,勤奋开发,张家庄由此兴矣!

据碑载:鸿志公性情放达,甘食天禄,乃为人开明,从善如流。农耕之余教子孙学文习武,布德于乡里。今已历数百年,垂绪十余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支系虽繁,都能互通缓急。丧则同哀,喜则共庆,蔼然和睦,秩然一堂。

但每当父老相聚,思及乃祖乃宗,怀念桑梓故土,甚有群雁失行之感!故于二千零五年九月初,立全、凤柱、凤洲等诸来上户主村寻根探源。只因年代久远,未敢造次。为慎重起见,于本年十月十六日留侯六十三世孙学斌、学芳、学忠;留侯六十五世孙清成等诸前往查询。对古碑残石及祖辈所传,详加考察论证,确认乃留侯之后裔,我族之分支。为告慰烈祖在天之灵,熏沐子孙后代,使支分而不紊,流远而不湮,乃报本追远,敬祖收族之大义。阖族欢欣,共庆复归融汇盛情之际。望族人缅怀先祖,弘扬正气,大展鸿图,发杨光大。

鸿志公后人有迁往青州及其它各地者,现无法联系,有待后续者搜集资料,填缺补漏,以臻于未来。

留侯六十五世孙子

汝洪

谨记

上一篇:人才论坛下一篇:上下级沟通的“潜规则”,你懂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