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曹禺 序言

2024-04-24

雷雨 曹禺 序言(通用8篇)

篇1:雷雨 曹禺 序言

曹禺《雷雨》赏析

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在这八个人物中,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

周繁漪: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

资产阶级教育使她具有个性解放要求,她不甘心于无爱的婚姻的约束,敢于与周萍相爱,在夜深人静之时与恋人在封建家庭的“客厅”中演出“闹鬼”的把戏;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丈夫虚伪的体贴,拒绝喝药,拒绝成为“服从的榜样”。她虽处封建家庭的深处;却能洞察其伪善、虚弱的本质,她以自己的怪戾控诉了这个“家庭”的罪恶。但与封建思想的联系使她的反封建要求具有先天的不彻底性。她虽能明察周朴园的罪恶与伪善,但却不能与之决裂,不能敢于走出家庭;到新的天地里寻找新生活。她虽能明白周萍也在玩弄她,却仍然死守着这个“枯萎灵魂”。希望有朝一日这个花花公子能把她带出家庭。她受到周家父子两代人的蹂躏是她人生悲剧中最为惨重的部分,人伦的重压,反抗的乏力,环境的黑暗,使她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繁漪是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爱起来是一把火,恨起来是一把刀”。但偏偏一个情感情欲浓烈的人遭受了超常的压抑,这就更加是能量蓄积起来了。在这样的状态下,她的性格被扭曲,使她成为一个暴戾的女人。当最后她身上或性格中蓄积的能量以非正常的状态爆发后,那么就会产生毁灭的力量,导致自己和他人死的死,亡的亡。因此,她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因此,作者曹禺说,她是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

周朴园,是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家长的形象。

从身份上来说,他是个残酷的资本家。他曾留学德国,深谙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方式。回国后靠克扣小工的卖命钱发家,为了私吞工人的工钱曾放水淹死修江桥的三千小工。双手沾满了劳动者的鲜血。在矿上,他盘剥镇压工人的吸血鬼。对工厂实行封建把头式的管理,欺压鱼肉工人。

他是个控制欲极强的家长。在家庭中他是封建“老爷”,独断专权。他控制自己的妻子,也控制自己的儿子,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的自由。他表面上很是关心繁漪,实质上他是要他做“服从的榜样”。用封建家长式的手段来控制她,驯服她。

自私、伪善是他的本质特征。他表面怀念旧情人,把家具都按侍萍“生前”的样子排列,但她真的出观,他又恐惧,害怕有损于他“模范家庭”的好名声;他似乎很疼爱自己的妻子繁漪,为他请医看病,实质上却不愿意理解她,爱她。总之,无论是对待工人,还是对待情人,妻子还是子女,他—切皆为了自己。

他空虚落寞。他表面上非常强悍。有力,本质上很虚弱。工人与他斗争,情人唾弃他,妻子背叛他,儿女离弃他,他已经成为一个孤立无援的人,一只不为人群所接受的怪兽。因此,在家中除了能颐指气使之外;便只能坐在封闭的老屋中发呆,最后只能逃入教堂,在灵魂的忏悔中洗涮自己的罪恶。

周朴园的形象典型地概括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性共存的中国大家族的家长的性格实质。但,作品中,他又是值得同情。他与侍萍的分手是封建家长的棒打鸳鸯飞的结果,这导致了他长久的痛苦。他也是一个遭受命运作弄的人。

侍萍母女是—对受迫害、遭凌辱的劳动妇女。侍萍母女受到周氏父子两代的欺凌。剧本通过周氏父子对侍萍母女的引诱残害,控诉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吃人的罪恶本质。

周萍:灵魂空虚的资产阶级少爷。周冲,是个对来来充满幻想的知识青年。

《雷雨》这部剧作,具有思想内涵的浑厚性。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悲剧”;作品展现了不可把握的命运对人的控制,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命运悲剧”;它揭示人性和人的性格的弱点,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性格悲剧”。因此,作品的主题又是复杂的。作品通过周鲁两家的血缘纠葛和乱伦,揭示人的蛮性的遗留。正如曹禺所说“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它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结构精巧。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a.作品人物集中,空间单一。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漪为情节发展的枢纽,全剧八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他们的命运又都和周朴园相牵连。家庭关系把他们联结为—个整体,又把他们集中在同一空间,在家庭中来表现各自的性格。b.时间集中,凝练。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周家内部由来已久的矛盾中,周朴园与工人的长期对抗,都高度概括在一天一夜之间加以表现。c.矛盾错综复杂。在众多的冲突线中,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是—条明线,周朴园和鲁待萍的关系则是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2)戏剧性强。

采用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不是渐次展开剧性,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因而创造了一种紧张、强烈的戏剧情境。剧情的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的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作家把中心矛盾——兄妹乱伦放在最中心,通过倒剥笋式的方法,先是剥下三十年前夫妻悲剧,再剥出了继母子的乱伦,最后才让繁漪在自私性格的驱使下无意中揭穿了兄妹乱伦,这最不为人所齿的丑恶(十恶不赦之首)。剧情到此达到极点,也就随即走向尾声。剧作的戏剧性还表现在对于一系列的戏剧巧合,诸如旧夫妻见面等情节的设计上。都具有“无巧不成书”的特点。

(3)在细节描写上,使用了少而精的典型细节,反映了深且广的生活内容。“吃药”、“电线”等细节,在刻画人物上具有“一石双鸟”的作用,在情节展现中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丰富了剧本情节,突出了戏剧动作性。

(4)戏剧语言上。具有个性特色,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语言准确,深邃;抒情性,作品对周家环境的描绘尤其是夏天雷雨的描绘是具有抒情性的。暗示性,如其中繁漪和周萍在周朴园面前的谈话,既冠冕堂皇又传出话外之音,即繁漪对周萍的不满,和对周朴园的暗示。富于动作性,人物的语言伴随着动作,而动作也伴随着语言,更主要的是人物的语言中包涵着动作,因此非常符合舞台演出的需要。

曹禺的剧作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篇2:雷雨 曹禺 序言

——曹禺

教学目的: 掌握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教学重点:

戏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教学难点:

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方法:

1、预习前指导学生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工具: 讲授、ppt辅助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言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 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让“周冲”这个年轻的被毁灭的生命带着我们走进他生活的时代吧!让我们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他所爱所恨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残酷的世界!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 9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 9 3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 9 3 4 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 9 4 2 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二、《雷雨》的标题和情节

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个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其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鲁四凤。出于嫉妒,繁漪通知鲁四凤的母亲鲁侍萍把她领走。鲁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引诱,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做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鲁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鲁四凤不幸也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1、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周冲、鲁四凤、繁漪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兄弟、兄妹和主仆之间的关系。

2、把这幕话剧分成两场。

明确:第二幕 :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部分(开头—“周朴园:可是你——”):写鲁侍萍在周公馆与周朴园不期而遇,揭露周朴园的罪恶历史,进而展开两人的矛盾冲突。第二部分:写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相遇,从社会斗争的角度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展开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一场以鲁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写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态度的变化和鲁侍萍的表现。板书戏剧内容,使学生了解戏剧的故事情节。板书设计:

过去的矛盾

第一场: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再次见面 周朴园←→鲁侍萍

冲突

现在的矛盾

第二场:鲁大海与周朴园、鲁侍萍、周萍会面

周朴园←→鲁大海

三、研习课文

1、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2、鲁侍萍有什么表现使周朴园感到奇怪? 明确: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和关窗的举止。

3、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恐万状?

明确:因为鲁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却打他个措手不及,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2、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明确: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4、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万状之后对鲁侍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明确:他认出鲁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鲁侍萍,但鲁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练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鲁侍萍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重提呢”想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有忘记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的支票给鲁侍萍,希望平息三十年来的旧恨新仇。

5、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之间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对立,使他们必然产生矛盾冲突。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四、人物形象分析: 1、周朴园

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 社会生活的领域 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 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 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资本家形象。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周朴园的基本定性── 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板书设计: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奸诈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2、鲁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 劳动妇女 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闹得最凶的人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只是满腔的悲愤。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命运的安排,但最后又发誓以后永远不想再见到周朴园,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 封建伦理观念 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他怀念她的时候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 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板书设计:

来自乡下的温柔貌美贤惠的侍女→心地善良、正直 默默承受三十多年的悲惨→刚强

面对周朴园含血带泪地控诉三十年的悲惨遭遇→倔强 撕毁周朴园的支票→骨气和尊严

“命,是不公平的命叫我来的”→尚不知道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 对周朴园的生日哄骗心软,不敢当众揭周朴园的底→斗争不坚决 3、鲁大海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同周朴园的

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 正辞严地揭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 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 手段在他面前无计可施。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 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五、戏剧结构

一、紧凑集中: 作者灵活运用灵活地运用了“回顾”与“ 穿插” 的表现方法,让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以“回顾”的方式,诉说自己的遭遇,从私生活的角度揭露周朴园的罪恶历史;又以鲁大海的控诉,从社会斗争的角度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这样就把“现在的戏剧”与“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让新旧矛盾,周鲁两家的矛盾、封建资产阶级与工人、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交汇在一起,都集中在一个下午在周朴园的客厅里展现出来,从而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推动剧情的发展,深刻表现了主题。

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板书设计:

时间→一个下午 结构紧凑集中 地点→周朴园的客厅 人物→都集中到周朴园的客厅

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请你用剧中的例子说说戏剧的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 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

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这在周朴园的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不仅表现出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侍萍悲愤地说,充分表现了她的悲愤和仇恨及发自内心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也表现了侍萍的刚毅与倔强。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话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因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板书设计:

周朴园→盛气凌人

人物语言个性化 鲁侍萍→抑郁平缓 鲁大海→直截了当

七、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鲁侍萍)有关窗的习惯,“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很自然地” 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

(周朴园)“汗涔涔” 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五、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合作探究:“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

爱:

多年来一直打听侍萍的消息想为她修墓留着侍萍补过的衬衣

记着侍萍的生日,关窗习惯保留

要给侍萍五千块钱的支票 不爱:1 大年三十赶走侍萍,虚伪问话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你现在要

鲁贵要辞退,四凤也要辞退,不准认周萍。明确:(历数爱与不爱的表现)从这些言语和行动我们看得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也许他曾经真诚地爱过鲁侍萍,也相信着真正的爱情,甚至还有过冲破门当户对的封建礼教束缚的愿望,但后来慢慢在封建传统思想的社会压力下沦为一个冷血的始乱终弃的纨绔子弟。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雷雨》的人物形象塑造,历来为人称道,原因就在于人物性格是复杂,立体的。主要人物周朴园是冷酷无情的资本家,是心狠手辣的吸血鬼。他在众人面前道貌岸然,庄重严肃,是一个伪君子。但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点怀旧之情。他厅堂里的旧家具,他要找的旧雨衣旧衬衣,也不全是故作姿态。他对旧日情人侍萍,多少保留了一点思念。尤其是他遇有不如意之事,更想借这一点思念之情来 寻求慰藉。但周朴园的本质毕竟还是资本家,所以当侍萍身份明朗之后,他的温情便烟消云散,立即以严厉冷漠、安抚收买等对付下等人的手段来赶走这个刚才还在追思怀念的旧时情人。周朴园的心理变化符合其性格特征,所以人物形象才显得真实可信,有立体感。

鲁侍萍是刚毅正直、备受屈辱的下层劳动妇女。她对周朴园有深仇大恨,所以发誓不过周家的门。30年后,在鬼使神差般地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不能自己,吐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且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知鲁贵。周朴园怀念旧情,她也有所触动:“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这似乎又有点软弱。但侍萍毕竟是侍萍,她控诉周朴园的罪恶,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其主导性 格得到凸现。刚强中偶露软弱,怨恨中稍有温情,这才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篇3:曹禺《雷雨》的悲剧特征

关键词:《雷雨》,人物性格,悲剧结构,悲剧意蕴

1.概 述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 故事是以上世纪二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 为背景 , 通过一个 大封建资 本家周朴园 的家庭及 周、鲁两家 错综复杂 的矛盾冲 突的刻画揭 露了一系 列社会和 家庭的悲 剧 , 成功地塑 造了周朴 园周萍 , 以及鲁侍 萍、蘩漪等 悲剧人物 形象 , 是一部真 正意义上的悲剧。大师李健吾称之为“一处动人的戏, 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雷雨》广泛地吸收了古希腊戏剧的“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戏剧的“性格悲剧”、易卜生戏剧的“社会戏剧的合理因素并将之成功有机融合, 将几个家庭几代人的恩怨和命运交织在这些人不断地挣扎和挣扎中的绝望中。

悲剧的美学意义在于激发人心灵与作者的共鸣, 阿瑟·密勒认为:“悲剧之所以被称为是一种更令人意气风发的意识是因为它们是我们察觉到任务原本可以达到却没有达到的境地。因而悲剧是和对人类包邮某种适当的希望分不开的。”悲剧之所以吸引人,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再度加工, 这都源于人们的体验及对理想的期望。从广义上来说, 任何求之不得, 事与愿违的逝去都可以称之为悲剧, 在故事的结构内容上, 黑格尔更充分强调了悲剧性格的重要意义。

2.人物的悲剧性格

曹禺的《雷 雨》是中国 新话剧走 向成熟的 标志性作 品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一直被后来人津津乐道并奉为经典。《雷雨》中有八个突出的戏剧人物, 其中女主人蘩漪历来是最被关注的, 她是一个不规则的悲剧人物, 作者曹禺也称其性格 最具有“雷 雨”的 , 也是他刻 画的最具 特色和最 鲜明的人物。

在历史上, 女性形象往往都是被侮辱和欺压的对象, 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的, 往往是被忽略的。直到19世纪中叶, 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她们开始作为独立的个体站在社会的舞台上。《雷雨》中的蘩漪就是这样女子的典型例子, 虽然最后她的生活以悲剧结局, 但是在整部剧中她所表现出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觉醒都值得我们关注。

蘩漪是个牢笼中的女子, 是个如暴风骤雨的女子, 她在命运和爱情之前努力挣扎, 虽然最后伤痕累累;她竭尽全力维护那畸形的爱恋, 却无法坚持自己;她拒绝和周朴园给她的药, 却僵持不过吞下那一碗碗苦水, 麻痹她的躯体和灵魂。

蘩漪的悲剧在于她走进了不应该走进的门, 爱了不应该爱的人, 将乱伦的爱情看做自己的救命草, 放弃了真正能摆脱现状的反抗。总之, 繁漪作为悲剧人物, 其性格对她的生命活动有着直接影响, 甚至能够对于压抑、窒息、毁灭悲剧人物的生命激情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正因为繁漪的雷雨性格和狭隘心理, 使她成为全剧的主导性人物, 引导戏剧冲突和人物关系的矛盾, 并把戏剧冲突推向悲剧的高潮。钱谷融先生认为:繁漪不但有雷雨的性格, 而且是有独特性的雷雨性格, 她本人就简直是“雷雨”的化身。繁漪操纵着全剧, 成为整个剧本的动力, 牵制着剧中人物:她死命地拖住周萍不让他离开周公馆;她把鲁侍萍招来周公馆;最后在周萍与四凤将要一同出走时, 又是她叫来周朴园, 揭出难堪的事实真相, 了结了这个悲剧, 葬送了这个家庭。《雷雨》这曲悲剧, 是在繁漪的性格力量的推动下一手制导完成的。

另外一个为了摆脱命运的折磨而不断与命运斗争的女人是鲁侍萍, 她没有蘩漪“雷雨”般的性格, 然而她的沉默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模式命运。她三十年未见大儿子, 三十年带着鲁大海两次下嫁给别人, 生了四凤却不想四凤去侍奉抛弃她的周朴园, 更不料四凤竟与她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还怀上了他的孩子。她知道这一切的真相却无力开口说出一个字, 这残酷的现实像一颗颗大雷炸开。漫天的雨代替了她所有的泪, 她失去了三十年未见的亲儿子, 失去了最疼爱的女儿四凤。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侍萍悲剧的人生沉痛地敲击着《雷雨》悲剧的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她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妇女, 她将自己撕碎一般给丈夫, 给儿女, 她一直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着, 她命运的悲剧性让生命这汪纯洁的泉水枯竭了。

一手造成这悲剧的人就是周家老爷周朴园。他禁锢着蘩漪的身体和精神, 麻痹着她的思想和灵魂;他一直用着侍萍当初用的家具, 保持着她当年的习惯, 保存着她的照片, 怀念着她, 却在四目相望的那一刻想要用钱来收买侍萍的人心。不知道是什么让他变成这个样子, 他面不改色地让双手上染满工人的鲜血, 他威严的形象常常让孩子们心惊胆战, 但是他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 也许他自己也看不清了。

周朴园的性格是复杂的, 性格中的几个方面是时常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在《雷雨》中最能表现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的是他与鲁侍萍的冲突, 在潜意识中, 他无法忘记侍萍, 本能和良知在他的内心中发生着强烈的碰撞。当他和侍萍相认的时候, 本能上他想与侍萍相认, 但是他的理智和社会地位阻止了他这一决定。因为一旦他与侍萍相认, 周朴园的社会地位名誉权威都将失去, 他不想失去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但片面地给他冠以薄情寡义的头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毕竟他在三十年间还在以各种方式怀念着侍萍。

在周朴园对待鲁大海的事件上, 我们要从两方面看这一问题:一方面, 他压榨工人的血汗, 双手沾满了工人的鲜血另一方面, 在周朴园年轻的时候, 他也对西方的民主、自由有过大胆的追求, 他冲破家庭的桎梏与侍萍同居, 向封建大家庭宣战, 但是在面对强大的命运和现实的时候, 他动摇了, 失败了。

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最可悲之处在于他不敢向压抑、摧残他的社会发起挑战, 而是在不断的折磨中退让、妥协。在三十年黑暗制度的折磨中, 从三十年前他赶走即将临产的侍萍的时候, 他开始变得腐坏, 性格变得扭曲和畸形。但是曹禺并没有将周朴园推向极端, 而是将他归为伪善, 让读者能在他黑暗的性格中看到一丝闪亮, 也使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周朴园的悲剧人生让我们看到了那种可怕的、强大的封建势力是如何压抑正常的人性, 使人性变得扭曲和畸形的。

如果说周朴园的深处有着一种隐忍的人生哲学, 他将一切都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 那么蘩漪的生命则是像火一样燃烧到白热, 虽然短促, 但是在一瞬释放出极大的光和热, 在化成的这朵绚丽的花消失的时候, 她的生命随之灰飞烟灭。

3.悲剧故事的结构和意蕴

曹禺在故事设计上, 吸取了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 组织《雷雨》的情节。剧本在四幕中, 一天的时间、两个场景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余年的矛盾纠葛, 以一系列人物为扭点展开故事, 极端、复杂、紧张的矛盾冲突在一个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中展开, 这一人物交糅杂错的关系愈演愈烈, 在一瞬间这个家、这八个主要人物一下子陷入泥淖, 导致了剧中人物无一例外的悲剧结局, 展示了作品严禁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在曹禺设计的这一结构中, 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 他们制造着悲剧又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雷雨》以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展现悲剧的进程, 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二元结构, 用一种崭新的视角深入解读了戏剧的模式, 使戏剧的结构形式走向了多样化。

曹禺的《雷雨》的悲剧根源绝不是单一的, 它是作者现实生活的演化, 是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展现,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 也不仅仅是人物性格的悲剧, 更是命运的悲剧。我们在理解《雷雨》的悲剧意蕴时, 不能单单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的角度来看, 更要综合这几种悲剧一起看才能更深刻、更细致地理解《雷雨》的悲剧意蕴。

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2]曹禺.雷雨·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3]斯马特.悲剧.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4]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篇4:曹禺:雷雨过后是日

曹禺,湖北潜江人,本名万家宝,字小石,1910年出生在天津一个一度显赫又急剧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于襁褓之中失去生母,却由深爱他的继母抚养长大。幼年时的曹禺内心情感丰富,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古典诗文,不到十岁已读完四大名著。十二岁时,曹禺便投考南开中学。南开由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与张伯苓共同创办。曹禺进南开的时候,正是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旧的营垒之时。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都曾对曹禺产生极大的影响。1925年曹禺十五岁时就加入了南开中学龄前的文学会,次年,即与王希仁等同学为天津《庸报》办起了一个名叫《玄背》的文学副刊。曹禺的第一篇创作小说,名曰《今宵酒醒何外》,是仿造郁达夫小说的路子做的。

在文学的道路上,曹禺也曾迷恋过诗,只是他童年的遭际,决定了他对戏剧的向往和迷恋。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把话剧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在校内推广。对南开新剧团作出大贡献的人,说来大家颇不陌生,他就是从前清华学校时期的教务长,张彭春仲述先生。张彭春早年赴美国留学,与赵元任、胡适同学,虽攻哲学教育,对戏剧却格外喜爱。时值歐美小剧场运动兴起,他受其影响,热心于创作演出。没有张彭春,就没有南开新剧团,也就没有后来戏剧家曹禺。是张彭春慧眼识才,把曹禺从庸众之中力拔出来,使之成为当时南开一颗光辉夺目的戏剧之星。

曹禺曾经报考过协和医学院,却因数理化成绩稍差而落榜,不得已上了南开大学政治系。曹禺深爱南开,正是在这里,他的戏剧天才得到发现;正是在这里,他与张彭春合作,改编了英国戏剧高尔基华绥的作品;也正是在这里,张彭春对他殷殷期望,送给他《易卜生全集》的英文版,盼他成为易卜生那样的剧作家;还是在这里,他开始了《雷雨》的酝酿。然而,他太厌恶政治经济之类的课程了,当他终于向校方提出要报考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时,南开的态度是要考可以,考不上不准回南开。曹禺此时已是背水一战,别无退路,

相对南开而言,清华是民主多了,开放多了。清华西洋文学系在民国十七年就改名为外国语言文学系,但习惯仍沿用旧称,系主任王文显是戏剧家,不少学生受他的影响,如张骏祥、袁俊、李健吾都是他培养出来的。而曹禺则是最受瞩目的一个。这个时候,清华产生了“龙、虎、狗”三杰之说。“龙”就是钱钟书,“虎”则是曹禺,而“狗”是对颜毓蘅的戏称。

曹禺自进清华后,刻苦研读西文戏剧名著,他不满外文系那种照本宣科的讲法,老是逃课进图书馆。为了《雷雨》人物的酝酿,他为每个人物写了小传。清晨他就跑到图书馆二楼的杂志室,在一个固定座位上开始写作,一直到夜晚十点闭馆,有时甚至被锁在馆里。1933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23岁的曹禺完成了他在中学时就开始酝酿的四幕话剧《雷雨》,1934年经巴金先生推荐,发表在《文学季刊》上,从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天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升起了。 两年后,曹禺在天津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又写出《日出》。不久,《原野》、《蜕变》、《北京人》、《家》相继问世。这些作品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更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中国剧坛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那样久演不衰。从它们诞生的30年代,就轰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而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曹禺的戏,依然是中国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在解放战争年代,在解放区还曾上演过《雷雨》。在五六十年代,曹禺的戏是中国舞台上最招人喜爱的保留剧目。文革之后,曹禺剧作的演出和改编、研究和评论都达到一个高潮,几乎他所有的戏都被排演了,几个主要的戏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曲,甚至芭蕾舞。为什么他的戏,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这么喜欢呢?为什么他的戏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演员去演出呢?

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莎士比亚是这样,曹禺也是这样。在曹禺的戏里,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命运,诸如蘩漪、侍萍、四凤、陈白露、翠喜、小东西、仇虎、金子、愫方、文清……在这些人物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作家是怀着怎样一个伟大的仁爱的心灵,又是有着多么宽广的人道的关怀!甚至,连周朴园,他都有着怜悯。在他看来,人的悲剧境遇,人类的悲剧,几乎带有一种不可逃脱的性质。曹禺所具有的悲剧思想是杰出的,是十分深刻的。在同时代的剧作家中,甚至现代文学作家中,还没有人有着他那样宽广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情怀。

曹禺对人性有着最充分的研究、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细微的体验。在他的剧作中,对人、人物性格的刻画,不但倾其毕生的精力,而在探索人性和人的感情世界上,甚至可以同那些世界戏剧大师媲美。郭沫若在看过《雷雨》后就说:“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就是用心地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最杰出的一个。”

曹禺说:人是非常复杂的,又是最宝贵的,同时,又是最值得研究的。他一生都在探索人——探索人的的心理,人的感情,人的灵魂,把他们最隐秘的情感世界,最复杂的人性心理,展现在舞台上。正是这些,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灵,激动着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表演欲望。如果说,曹禺的戏剧为什么有着如此大的魅力?那么,就是他把最伟大的人文胸怀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理解结合起来。

曹禺在晚年,对一些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提出他自己的看法。他这样说:“所有伟大作家的好作品,不是被某个狭小的社会问题限制住的。《红楼梦》就不是被一个问题箍住了,它把整个社会反映出来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至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等,也不是那么具体地提到某个社会问题,这些作品反映得很深刻很广泛。文学反映生活,可以更广阔、更深厚地,应该看得广泛,把整个社会看过,经过深入的思索,看到许许多多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再写。作品是要真正的叫人思、叫人想,但是,它不是叫人顺着作家预先规定的思路去‘思’,按着作家已经圈定的思路去‘想’,而是叫人纵横自由地广阔地去思索,去思索你所描写的生活和人物,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思索整个的社会,甚至去思索人类。”显然,这是他毕生创作思想的结晶。

篇5:2022曹禺《雷雨》感想

虽然剧作中的主要人物不多,只有繁漪,周冲,周朴园,侍萍,鲁四凤,周萍,鲁大海,鲁贵,但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却是无比的复杂。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然而他的阴险狡诈中也带着点可悲,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可以看出他对侍萍仍有感情,然而他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他除了那空虚的躯壳,什么也没有剩下了。作为读者和观众,我还是有点同情他的。

在这部剧中,和很多读者和观众一样,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也是繁漪了。她作为周朴园的妻子,周萍的后母,又和周萍有着一段私情。在我们看来,她和周萍的关系属于乱伦的,但是我们细想,这又不完全是她的错,相反,他对周朴园的恨,对周萍的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但是她最后的下场是疯了,但是除了这样的结局,我们或许也想不出有更好的结局了,被两个人男人抛弃,被她渴求的爱情伤得体无完肤,我们很难想像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痛。或者失心智的发疯是她被伤害的最好证明,这也恰恰体现出了那个等级制度的残酷无情和受封建思想残害之深。因而,我不得不敬佩曹禺。

周萍是我在看这部剧作时最反感的一个角色。他的虚伪,他的无情,他的自私……他和他的父亲周朴园有着很相似的性格,然而和周朴园相比,我更讨厌他,他当着父亲的面是一套,背后又是一套,他压根就没有爱过繁漪,却伪装着和她相爱,当四凤的出现,他的虚伪便一击即破。在我看来他辜负了繁漪爱,也不配拥有四凤的爱。最后他的结局是死亡也是理所应当的,我知道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这样,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主观看法,或者从心理学角度看,我这样评价他完全是晕轮效应,根据个人的好恶评价一个人。

对于周冲,四凤,鲁大海,我把他们归为同一类,因为他们与那个时代中的其他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他们又是无辜的,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周冲,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四凤,同周冲一样,是个很纯洁的孩子,可与周冲最大的不同是:四凤没有接受过教育,她不可能接受新思潮的冲击。她不会反抗,不会站出来和封建礼教反抗,因此而只能具有劳动人民的朴素的美德:善良、勤劳。而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受着多重压迫,反抗得就异常激烈。他的性格更是倔强的,他满蓄着精力,年轻的激情和热情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反抗精神被彻底地展现出来。虽然他们成为剧中的牺牲品,但是他们的出现也给那个黑暗的时代带来一束曙光,他们是新希望的代表,并且在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发展壮大,最后终于看到了光明。

篇6:曹禺雷雨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思路清晰

在备课时,我主要是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周朴园形象,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因此,我主要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三十年前的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是“三十年后的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围绕这两个大问题又设计了若干个小问题,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二、导入切合情景

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我用雷雨的故事框架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课堂气氛较活跃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已经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学生对人物对话较为熟悉,因而本节课的课堂上,对于我的提问,学生能够迅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段,积极回答问题。如:我提问:“从哪些细节能够看得出三十年前周朴园和鲁侍萍曾在无锡度过一段美好的生活?”学生迅速找到文中的的原话“无锡是个好地方”,“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篇7:曹禺的《雷雨》

一、生平及创作概况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曹禺的戏剧人生:

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曹禺作为文明戏观众的历史,是从母亲(继母)的怀抱里开始的。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在清朝末年曾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与阎锡山同学,1909年初回国,辛亥革命前(1916)任黎元洪秘书,中华民国成立后,获中将军衔,曾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都统等职。母亲薛氏出生于商人家庭,生下家宝后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薛氏胞妹薛泳南成为家宝继母,始终把家宝看作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并终身未生育。曹禺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

曹禺是爱美剧的业余演员,但他作为业余演员的历史,则早在“爱美剧”出现之前就开始了。1915年,5岁的曹禺由表兄刘其珂作家庭教师,读诗背经,并开始与小同学演戏编戏,但没有上过正规的小学。1920年结束私塾学习,进入天津银号“汉英译学馆”学习英语,并开始接触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爱美剧”作为一个运动,出现在1921年以后。

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与靳以(章方叙)同学,并成为终身好友。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尤其是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1925年,15岁的曹禺正式加入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是我国话剧界较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张伯苓创建于1909年,周恩来曾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的活动,开始了他的演剧生涯。

1926年开始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上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第一次使用笔名“曹禺”。后陆续在《南开周刊》、《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杂文,以及莫泊桑的翻译小说等多篇。1927年他还参加了丁西林、田汉和易卜生剧作的排演。

曹禺作为左翼戏剧运动影响下的作家,虽然是1934年以后的事,但在1928年,曹禺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后,就开始了《雷雨》的构思。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但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未被录取。同年夏天,曹禺以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免试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但他对政治经济学课程不感兴趣,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大学。9月,曹禺与八位同学一起转入清华大学,插入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就读,广泛涉猎西方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课余还常常与巴金、靳以去看京剧。年底,与钱锺书等人一起成为《清华周刊》编辑。

1933年,23岁的曹禺开始写作构思了长达五年的剧本《雷雨》和毕业论文《论易卜生》。曹禺参加清华大学留美考试,未被录取。毕业后去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师。年底生病回京,病愈后回清华研究院,专事戏剧研究。1934年1月,由郑振铎主编,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创刊,巴金在靳以那里看到《雷雨》后,主张立即发表,7月,《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当时并没有引起国人的注意,而引起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好评。1935年,由东京帝国商科大学的中国学生郑振铎译为日文,由留日学生剧团中华话剧同好会于4月27日在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郭沫若看后立即撰文《关于曹禺的〈雷雨〉》,大加赞赏。8月17日,在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作国内的首次公演(也是该剧第三次公演),立即引起轰动,著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发表《〈雷雨〉》一文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1934年9月,应邀去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6年5月,在巴金等到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日出》,白天为女师学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6月至9月开始在《文季月刊》第1-4期上连载。1936年,在曹禺尚未写出第二部作品《日出》时,《雷雨》即作为《曹禺戏剧集》(第一种)由巴金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因此,《日出》不仅是巴金的期待,也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日出》发表后,由萧乾主持,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邀请了当时文坛上各种派别的几乎所有大家,包括茅盾、巴金、叶圣陶、沈从文、靳以、李广田、朱光潜、杨刚、荒煤和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中国通”谢迪克等,进行了两次集体讨论,盛况空前。为一个剧本,整个评论界如此迅速、如此兴师动众,在中国话剧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1936年8月,应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邀请,赴南京任教,讲授“剧作”、“西洋戏剧”和“现代戏剧与戏剧批评”等课程。11月,在南京导演话剧《镀金》。1937年4月至8月,《原野》在靳以主编的《文丛》第一卷第2—5期上连载。

1938年初,随剧校迁往重庆。10月,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原剧为宋之的、陈荒煤、罗烽、舒群集体创作的《总动员》),当月公演,轰动重庆。1939年春,随校迁往江安。暑假期间,创作《蜕变》。夏末去昆明导演《原野》和《黑字二十八》(即《全民总动员》)。初冬率剧校师生赴重庆演出《蜕变》,蒋介石看后下令禁演。1940年秋开始创作《北京人》,翌年公演。1942年初辞去剧校教职,夏,到重庆唐家沱,创作改编巴金的《家》。1943年8月,为创作历史剧《李白与杜甫》作准备,与友人赴西北旅行,回重庆后以此行的感想创作表现大后方民族资本家与官僚资本家矛盾的《桥》。1946年,与老舍同时接到美国国务院邀请,经上海赴美讲学,并两次会见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1947年返回上海,后进入上海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导,写成电影剧本《艳阳天》,自导演。1948年底,到香港。1949年初经中共地下党安排经烟台到北平。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1年自编《曹禺选集》,对《雷雨》、《日出》、《北京人》作大量修改。同年任《剧本》、《人民文学》编委。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演话剧的国家剧院)成立,任院长。同年,为创作以一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主题的剧本《明朗的天》收集素材,1954年开始创作,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剧本、导演、演出一等奖。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历史剧《卧薪尝胆》(后改名为《胆剑篇》),并就剧中的若干史料问题请教沈从文,沈从文回长信详细叙说战国时期吴越社会各方面的状况,后又对该提出修改意见。1962年8月,在北戴河度假期间开始创作《王昭君》。文革期间曾先后被纠斗、在北京人艺剧团和宿舍看守传达室。1973年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被安排在北京话剧团工作。1975年参加第四届人大。1978年北京话剧团恢复原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再次任院长。同年8月,为创作《王昭君》去新疆,并完成初稿,载《人民文学》当年第11期。1996年12月13日逝世。

曹禺一生写下了14部剧本(包括改编和合著):

《雷雨》(1934)、《日出》(1936)、《原野》(1937)、《全民总动员》(与宋之的合著、根据《黑字廿八》改编,1938)、《蜕变》(1939)、《正在想》(根据墨西哥作家约瑟菲纳•尼格里剧本《红丝绒的山羊》改编,1939)、《北京人》(1941)、《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1942)、《柔蜜欧与幽丽叶》(根据莎士比亚同名话剧改编,1943)、《镀金》(根据法国作家拉毕什喜剧《迷眼的沙子》改编,1943)、《桥》(1944)、《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原名《卧薪尝胆》,与梅阡、于是之合著,1961)、《王昭君》(1979)等。

其中,《雷雨》、《日出》和《北京人》被称为曹禺的“三大杰作”。这三部作品再加上《原野》又称曹禺的“四大杰作”。《雷雨》、《日出》、《原野》也被称为曹禺的“生命三部曲”。

从《雷雨》到《原野》是曹禺创作的第一阶段。其总的特点是“熟悉生活,但不写身边琐事;善于构思,但不墨守成规”。三部作品都是悲剧,但结构方式和风格特点各不相同,《雷雨》以情节结构的曲折复杂取胜;《日出》以日常生活场景的深刻展现见长;《原野》以象征手法和传奇色彩的运用别开生面。三部作品也都有着共同的主题,即揭露中国社会的封建性和黑暗性。

从《全民总动员》到《桥》是曹禺创作的第二阶段。与上一阶段相比,现实性明显加强,《全民总动员》、《蜕变》和《桥》都直接以抗战的现实为题材,并塑造了具有高尚品质的正面人物形象。《北京人》在题材上又回到了从前,曾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又“唱起了他悲哀的旧调”,但实际上正是作家关注民族命运的结果,它不仅保持了作家创作思想和艺术个性的内在一致性,而且还代表着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当时,巴金和老舍等作家都有类似的作品问世(如巴金的“生活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老舍的《四世同堂》等)。作家选择“北京人”作为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的代表,以工人代表远古北京人,以曾皓、曾文清等代表现实中的北京人,而以袁圆、愫芳代表未来的北京人,在“远古、现实、未来”的比较中形成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对以北京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士大夫文化进行了批判。《家》保留了原著的基本情节,但主角由觉慧改为瑞珏,描写了她与觉新以及梅小姐的之间爱情婚姻悲剧。

从《明朗的天》到《王昭君》是曹禺创作的第三个阶段。虽然作家一直在不断地努力,这些作品在发表的当时也受到很高的评价,在当时也的确是水平较高的作品,但由于没能充分表现出作家自己的艺术个性,也受到当时要求作品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创作主流思潮的影响,都没能超过他以前几部优秀作品的水平。

二、外来文化对曹禺话剧创作的影响

话剧是外来的艺术形式,中国现代的话剧作家在创作中无一例外地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曹禺话剧的成功和他在后来创作风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对外国戏剧的学习和借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曹禺在少年时代就接触到《圣经》,并经常跟着继母去教堂做礼拜,在大学时代还曾专门研究过《圣经》和“圣经文学”,大学毕业后还曾在河北女子师范用英文讲授过《圣经》,基督教文化对他的人生观和创作观都有相当的影响,在《雷雨》的序幕中就有在教堂做弥撒的合唱场面,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曹禺开始文学创作的动机正是为了“劝恶从善”,他的前期创作也多是表现善恶较量的社会道德剧,《雷雨》是表现“迷惘人生的罪与罚”,《日出》是表现“灵魂的毁灭与再生”,《原野》是表现“人与人的极爱与极恨”,《北京人》是表现对“原始野性的呼唤”。而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浸透了基督教的人文意识,如原罪情结、忏悔意识等。

第二,希腊悲剧的影响。曹禺在读大学时开始对希腊悲剧着迷,他的《雷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构思完成的。希腊三大悲剧作家都有突出的命运观,在他们看来,人的悲剧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因而希腊悲剧也称为“命运悲剧”。在《雷雨》中,世界的残忍和冷酷,人的盲目的挣扎,情爱不可避免地走向乱伦,特别是四凤自觉不自觉地重蹈母亲侍萍的覆辙等等,都表现了某种命运悲剧的因素。但希腊悲剧对曹禺话剧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上,还更多地表现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如结构上的集中严谨以及倒叙式方法,剧情设置和情节安排上蘩漪遭周萍遗弃后由爱而恨的报复等。《原野》的复仇精神也受到《美狄亚》的影响。

第三,莎士比亚的影响。有人说,曹禺从希腊悲剧中汲取的主要是激情和悲剧精神,而在莎士比亚那里学到的则是“变异复杂的人性,精妙的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精神,浩瀚的想象力”。莎士比亚被称为“第一个把精神痛苦写到至极的作家”,他对人物很少作单一的或静止的描写,而是对其性格和情感作生动细致的描写,其人物大多复杂丰富,富于发展变化。因此,莎士比亚悲剧也称“性格悲剧”。《雷雨》的悲剧可以说直接与蘩漪的“雷雨式”性格有关,而曹禺笔下的许多人物(包括次要人物)都具有复杂而偏执的性格。此外,莎士比亚的诗人气质和用诗体写成的戏剧,对曹禺也是一个致命的诱惑。曹禺甚至还曾翻译过莎翁的名剧《柔密欧与幽丽叶》(即《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四,易卜生的影响。曹禺在中学时代就曾演出过易卜生的戏剧。曹禺曾说:“外国剧作家对我的创作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我为他的剧作谨严的结构,朴素而精练的语言,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所发出的锐利的疑问所吸引”。易卜生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广泛的,五四时期出现的大量的“问题小说”和“问题剧”都是学习易卜生结果。有人甚至认为,易卜生的影响已不限于文学,包括整个社会,他笔下的娜拉,几乎成了“妇女解放”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刻有力的揭露,因此,易卜生戏剧又称“社会悲剧”。有人认为,曹禺从易卜生那里学到的比从莎士比亚那里学到的还要多,不仅学会了如何关注妇女问题(在蘩漪、陈白露身上可以看到娜拉的影子),也不仅学会了如何关注社会问题,学会了如何面对“我们的遭遇”,而且,更学会了如何安排人物与事件的复杂关系,如何制造悬念,处理高潮,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等等。比如,他也像易卜生一样,把次要人物也当作主要人物来写,以至于《雷雨》的主角是谁也成了一个问题,蘩漪、侍萍、周朴园三个人物主次难分。

第五,奥尼尔的影响。有人认为,与其说曹禺是中国的易卜生,不如说曹禺是中国的奥尼尔,因为两人的情况更为相似:他们都学习过易卜生,都富于激情,都善于写悲剧,都喜欢表现人物的命运,都热衷于新的样式和新的技巧,也都对自己国家的戏剧事业做出过特殊的贡献,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奥尼尔的出现使美国的现代戏剧走向了成熟,而曹禺的出现也正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曹禺并不喜欢奥尼尔的后期作品,但他早期的《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等现实主义作品和《琼斯王》(又译《琼斯皇》或《琼斯皇帝》)等表现主义作品都对曹禺产生过重要影响。《天边外》是奥尼尔的成名作,主要写兄弟二人梦想当水手,梦想天边外的理想生活,愿望无法满足而造成悲剧。《安娜•克利斯蒂》主要写父女间的矛盾,写一个女人的不幸命运的悲剧。曹禺剧中的蘩漪、周冲、仇虎、金子等也都是有着强烈欲望和追求的人物,他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和《家》等经典剧作也都是写亲人间的矛盾和冲突,而《原野》更是在情节安排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直接受到了《琼斯王》的影响。因此,也有人认为,曹禺与奥尼尔的相似,主要还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是同样喜欢用不平常的人物命运来吸引观众,是同样喜欢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进行精确的描绘,对人物的命运进行出色的处理。

第六,契诃夫的影响。无论是希腊悲剧,还是莎士比亚和易卜生,都很重视戏剧的集中性和动作性,都要求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剧中的中心事件往往都是生活中少有的,人物性格也过于强烈,戏剧结构更是力求紧凑严密。但这一传统的戏剧观念在契诃夫这里得到了改变。因此,曹禺在读了契诃夫之后感叹:“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在《三姊妹》“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人,不见一般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戏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发展”,“他教我懂得艺术上的平淡”。契诃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写出生活的诗意,因此,他的戏剧被称为“生活的戏剧”或“生活化的戏剧”。曹禺的话剧从“戏剧化的戏剧”变为“生活化的戏剧”正是从他学习契诃夫开始的。在《日出》中已经可以看到契诃夫的影响,但真正另辟蹊径,去探索“契诃夫式”的创作方法的作品,则是《北京人》和《家》,因此,契诃夫曾经影响了曹禺整个40年代的创作,给曹禺戏剧风格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三、《雷雨》的艺术成就 1.剧情

人物:周朴园、蘩漪、侍萍、周萍、四凤、周冲、鲁大海、鲁贵。线索:血缘关系——情爱关系——主仆关系。2.深刻而独特的主题

独特的角度:从性爱和伦理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生命的悲悯:生存的困惑与命运的无可抗拒; 赎罪与忏悔:人性的拯救与命运的皈依。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与周冲的遭际最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这主宰,希伯莱的先知们称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周萍悔改了“以往的罪恶”。他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但这样不自知地犯了更可怕的罪恶,这条路引到死亡。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在《雷雨》里,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郁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已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代表这样的性格是周蘩漪,是鲁大海,甚至于是周萍,而流于相反的性格,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便是周朴园,以至于鲁贵。但后者是前者的阴影,有了他们前者才显得明亮。鲁妈、四凤、周冲是这明暗的间色,他们做成两个极端的阶梯。所以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地短促。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原是我的杜撰,因为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形容词)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热的氛围里两种自然的基调,剧情的调整多半以它们为转移。

摘自《<雷雨>序》,《雷雨》,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雷雨》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最令观众和读者无法忍受和不可理解的,是作者为什么要让那些大大小小的悲剧性人物统统沦于毁灭,而唯独留下周朴园这个制造悲剧的元凶活在人世?答案就在基督教的教义里。《圣经》中有这样一段“劝善惩恶”的箴言:对于那些做恶多端的“罪人”,“耶和华必纪念他们的罪孽,追讨他们的罪恶。……必不生产,不怀胎,不成孕。纵然养大儿女,我却必使他们丧子,甚至一个不留。”(《旧约•何西阿书》第十章)周朴园疯妻丧子的下场,不正是应验了上帝的诅骂吗?如果说《雷雨》的使命仅仅在于“惩恶”,那么它还不足以产生使社会各阶层都为之动容的人格力量,作者艺术构思妙就妙在他把“惩恶”与“劝善”有机地统一起来,从形式与意念两个方面,建构起《雷雨》创作情绪的圆型轨迹。曹禺以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宽广胸怀,为周朴园的性格设计了一个由“恶”向“善”转化的归途:首先,他把周公馆卖给教堂办医院,以物赎罪;其次,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去寻找被他逼走了的儿子鲁大海,以唤醒侍萍那发狂了的虚幻意识,用行动赎罪;再次,面对疯妻,他虔诚地倾听养修女朗读《圣经》,在深刻的感悟中进行良心的忏悔。这种独特的设计,无疑是渗透着基督教伦理意识的色素,但却代表着广大善良读者最纯真的愿望;因而在三十年代黑暗笼罩下的旧中国,《雷雨》能以强烈的扩散效应,在由于社会行为的失调而导致心律紊乱的广大读者与观众中间,找到最普遍的知音。

摘自宋剑华:《曹禺早期话剧中的基督教伦理意识》,《江汉论坛》1988年第11期。3.精湛的艺术结构

锁闭式:在较大的时间、空间跨度内表现人物复杂的命运形态时,截取生活的断面,在特定的艺术时空范围内用回顾法铺展故事。

三一律(时间、地点、中心情节);

《雷雨》通过血缘伦常纠葛与性爱冲突,探索人性复杂性与人的悲剧。剧本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奌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魯家住房),从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错综纠葛深入进去,写出了封建家庭中人性的悲剧。故事被安放在长达30年的背景上展开,悲剧的冲突建筑在历史的积累与酝酿中,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索人性的复杂与人的生存的悲剧。A.历史剧情推动现实剧情的发展; B.时空点的巧妙安设; C.引人入胜的悬念。4.典型的人物 A.蘩漪: 美丽、阴鸷、果敢、有一些新思想的旧式女人;

“雷雨式”的女人:爱起你来像一团火,可以将你融化;恨起你来也像一团火,简直可以将你烧毁。“有着最残酷的爱与最不忍的恨”的女人:与周仆园的“无情之爱”;与周萍的“乱伦之爱”。由“畸形的爱”走向“困兽的斗”,再向“毁灭的恨”。

本是一颗爱的种子,偏偏播洒在了罪恶的泥土里,开出的是一朵有毒的鲜花。(曹禺)“蘩漪是我最心爱的女人”;“我最喜欢看蘩漪这样的女人”;“她动了我的怜悯和尊敬”。(曹禺)

蘩漪的悲剧灵魂中响彻着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的一代妇女的抗议与追求的呼声。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发出曹禺艺术才华的独特光辉。剧作家对蘩漪倾注了深厚的同情,怀着诗人的充沛激情塑造这个形象。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蘩漪在家庭生活中陷入了周朴园的精神折磨与压抑的悲剧;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又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爱情追求中遭受抛弃,又一次陷入绝望的悲剧。若问蘩漪为什么会爱上周萍这样弱不禁风的小草,“这只好问她的命运,为什么她会落在周朴园这样的家庭中”。这是时代的不幸。而周萍的卑怯灵魂又系由周朴园直接造成。双重的打击与痛苦,使蘩漪成为一个忧郁阴鸷性格的女性,终于从她那颗受尽蹂躏的心灵中升腾起不可遏压的力量。在第一幕喝药时,她痛苦地忍受了周朴园的威压,想到的是她与周萍的特殊关系;随着她与周萍关系的渐趋紧张,她对周朴园的专制始而顶撞,继而嘲弄,最后爆发为反抗与报复。蘩漪精神上的主要对立面是周朴园,她与周萍的冲突反映了她与周朴园的深刻矛盾。但是,《雷雨》的独特戏剧构思在于,将蘩漪与周萍的戏剧冲突作为结构全剧冲突的主线。她在剧中的贯穿动作时抓住周萍不放。戏剧着力表现她不顾一切地追求周萍的爱情,不顾一切地反抗与报复,对生活与爱情热切渴望。正是这个女性的精神觉醒与所爆发出来的力量,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性格交织中,她的内心向变态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这就对悲剧进行了更独特而深入的发掘。她绝望中的反抗,充满着一个被压迫女性的血泪控诉,表现出对封建势力及其道德观念的勇敢蔑视与反叛。她反驳周萍:“我不反悔”,“我的良心不叫我这样看”。作者要赞颂的是蘩漪反叛封建道德的勇气。她的“雷雨”式的激情摧毁了封建家庭秩序,也毁灭了自己。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在蘩漪悲剧的形成中,周萍是重要因素,但造成他人悲剧的周萍,自己也是个悲剧,尽管他的悲剧不同于蘩漪。封建家长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控制与铸造子弟的灵魂。周萍空虚、忧郁、卑怯、矛盾的灵魂始终被笼罩在周朴园精神统治威压的阴影中。这是一个在封建专制主义环境里,人的灵魂被压抑的悲剧。剧中年轻的周冲的追求,寄寓着作者的憧憬。他的死亡,既是对封建势力的控诉,也流露出曹禺这位探索人性问题、寻求人生出路的艺术家面对社会现实的苦闷、悲愤、茫然之情。

当剧作家把鲁侍萍引进周公馆,重提30年前旧事,而四凤又在重演母亲的悲剧,这就从历史的角度揭露了女性所受的欺凌,深思人性的悲哀。曹禺运用他刻画悲剧女性形象的优异才能,描写侍萍这个善良妇女精神上所遭受的不堪忍受的重重打击。周朴园的遗弃给她带来了一生的不幸。她唯一的希望是千方百计避开过去悲剧的重演,带女儿离开周家。可是她最后一线的人生希望仍然受到毁灭性打击。她受着宿命思想的影响,悲愤恐惧,被逼上人生尽头。B.周朴园

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 冷酷、自私、虚伪的家长;

与侍萍的关系显出其自私、虚伪;与蘩漪的关系显出其冷酷、专横。

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前一般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纨裤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先诱骗了侍萍,后又为了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而抛弃了她,只是当他知道侍萍投河自杀后才为了自己的良心而产生了忏悔之情。但现在一般认为,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只是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思念也不能就说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而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翻脸,也正是他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懦弱的表现。作家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

四、关于曹禺研究:

篇8:浅析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一、《雷雨》的主体思想

《雷雨》主要介绍周、鲁两家三十年来, 8个人物在爱情和血缘关系上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通过写周朴园三十年前对侍女梅侍萍的始乱终弃, 周朴园与侍萍的大儿子周萍与后母乱伦的感情纠葛, 随后又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产生感情等一系列的活动, 展现了以大资本家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历史, 展现了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和他们为此所作的斗争, 预示着压迫阶级终将灭亡的命运。作品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 揭露了社会生活的糜烂和被压迫妇女的不幸遭遇, 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五四”前后旧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 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雷雨》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 在《雷雨》中主要刻画了四种矛盾冲突, 一、周朴园与鲁侍萍——主仆之间的矛盾冲突, 夫妻相见不相认并存在恨意。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父子相见不相亲却互相争斗。三、鲁侍萍与周萍——母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母子相见不相近却互相怨恨。四、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兄弟相见不相识却互相仇恨。

第一部分讲述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的再次相见, 刻画了周朴园与侍萍之间的冲突。第二部分讲述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场景, 通过周朴园与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 刻画了周朴园贪婪、虚伪的本性, 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斗争。

在《雷雨》第二幕中, 集中表现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 周朴园与侍萍相认的场面中, 刚开始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 但周朴园不知道侍萍, 这种一明一暗的冲突, 扣人心弦。从周朴园痛苦的回忆侍萍的过程中, 隐约可以看出他似乎也是很多情的, 从侍萍的话中, 也可以看出她本性善良。但是毕竟资本家是虚伪的, 在他意识到侍萍也许会影响他的名声时, 他便企图收买侍萍, 将自己的本性暴露无遗。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与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坚韧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好的展现了冲突。

而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 是因为鲁大海的行为威胁到了周朴园的利益, 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父子之情, 有的只是阶级之间的仇恨, 周朴园对鲁大海说:“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而鲁大海揭露了周朴园的恶行:“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将两者的冲突推向了高潮。充分展现了周朴园的罪恶和鲁大海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三、《雷雨》的悲剧性

曹禺的悲剧戏剧是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 通过研究西方优秀的悲剧作品, 并从中吸取精华, 最终将悲剧思想表现在了《雷雨》这部作品中。《雷雨》展示给世人的是一部惨烈的悲剧。作品刻画了8个人物, 人物最后的结局都很悲惨, 或者死, 或者逃跑, 或者被现实逼疯, 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刻的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以及他们压迫无产阶级的虚伪的一面。曹禺让悲剧主人公处于没有出路的境界, 让他们最终走向了灭亡的悲剧情境中。正是人物处境的悲剧性, 加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使悲剧性结局成为了戏剧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作品中主人公都在追求自由, 追求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 但他们追求的精神生活都为最后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最终只能走向死亡。在曹禺的内心里, 个人的不幸不算是悲剧, 真正的悲剧是有宁死不屈的精神的人不断追求自己的幸福, 但最终却因为现实所迫, 最终走向失败甚至灭亡的境界。

《雷雨》中人物的悲剧, 共同演绎着生存的悲剧, 曹禺刻画的人物, 都是以自己为中心, 与他人构成了复杂的关系与矛盾, 并围绕这关系与矛盾展开冲突, 并且每个人物都与矛盾有联系, 由此来推动整个作品的发展, 并不断的深化作品的悲剧性。

四、《雷雨》的语言特点

《雷雨》采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描述人物的冲突, 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在人物的语言中加入丰富的潜台词, 深深的吸引读者的目光, 同时, 读者从这些潜台词中, 可以感受到《雷雨》人物内心的世界。

《雷雨》的人物语言具有动作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与人物语言相结合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而且利用语言的动作性来表现戏剧的冲突, 从而推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曹禺作为一名语言大师, 作品中人物的行为都围绕着某个冲突而进行激烈的斗争, 人物的每句话都是内心的呐喊, 说出的话也都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揭露了人物的性格, 加深了戏剧的矛盾冲突, 让故事的情节扣人心弦, 引起读者的无限感慨。

总之,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 同时也是曹禺的代表作, 是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在民族文化的形式中融合了西方的艺术创作形式, 体现出了个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表现了对于现实的强烈的批判精神。《雷雨》塑造了一批典型的人物, 他们具有典型的人物特点, 在作品中, 曹禺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 个性的语言风格, 戏剧性的描述了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是中国现代戏剧的里程碑,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场真正的“雷雨”。

参考文献

[1]程致中.《雷雨》的戏剧冲突和结构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04)

[2]左怀建.让“那……那天上的雷劈了我”——《雷雨》作为人类命运剧的内涵[J].名作欣赏.2005 (03)

[3]薛慧姝.无法走出的心塔——论《雷雨》中繁漪的双重性格[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2012 (10)

[4]曹国辉.走进《雷雨》感受戏剧的艺术魅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雷雨 曹禺 序言】相关文章:

九年级曹禺雷雨读书笔记04-25

曹禺《雷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05-02

陈教授对曹禺的05-02

雷雨主题04-07

雷雨论文题目05-02

雷雨影评范文05-16

雷雨情况范文05-16

雷雨节选范文05-16

雷雨有感范文05-17

雷雨过程范文05-17

上一篇:泉港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若干意见下一篇:当生活遇上共享资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