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

2024-05-07

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精选10篇)

篇1: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

● 唐 超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是怎么利用的呢?有的利用它的运动价值,来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有的利用它做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还有的利用它作为放松练习等等,这些,都是针对游戏 “体育功能”的发挥而运用的手段和方法。俗话说:“游戏不是戏,活动却有趣”。为什么“有趣”?原因有二,一方面,游戏能够调动起学生直接的运动兴趣,如听到游戏就喜欢。另—方面,学生通过游戏的活动,能够促进有意义的生成,如成就感、集体荣誉感、判断能力、合作能力、事情的协调能力、个人与集体关系处理能力等等,当然,还包括运动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很显然,第二方面的原因,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凸显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重要价值。长时间,针对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手段和方法,我们老师缺乏研究:学生呢!在进行游戏活动中,往往重视的是活动结果,又不容易发现游戏德育功能对自己成长发展的价值。因此,新的背景下我们要重视游戏德育功能的发挥,特别对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手段要进行研究,要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地成长发展。

一、“冠名”:让游戏“名称”赋予德育文化

说到游戏,我们耳熟能详的是“老鹰抓小鸡”、“贴大饼”、“赶小猪”等等。从这些游戏的名称与这些游戏的内容关系来看,毫无疑问,名称形象贴切,有利于学尘在进行游戏活动时,理解游戏的规则,掌握游戏的活动方法。一句话,有利于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再从这些游戏的名称与这些游戏的德育功能来看,很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老鹰抓小鸡”,有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等德育功能,而“老鹰抓小鸡”这样的名称与其功能没有关系。可见,我们体育游戏名称缺乏相应的德育文化。在大力提倡校园文化建设的今天,学校德育文化建设被推到了前沿,有的学校把校园里的一棵树、一条路、一幢楼都冠以相应的德育名称,赋予深刻的德育文化内涵,如希望树、成才路、育智楼等。甚至有人提出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能说话等等,以此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熏陶每一位师生员工。然而,我们的游戏呢!具有如此显现的德育功能,其名称却与德育文化毫不相关,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其实,要让游戏名称赋予深刻的德育文化并不难,通过重新取名,使其赋予德育内涵,就可以达到。但是,游戏的德育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课堂教学的侧重点而变化,甚至,教学的组织方法和组织形式不同,其显现德育功能也不一样,不能因为这样的变化其名称也随之更改。再有,许多传统游戏,有悠久的历史,学生一听到就非常喜欢,可谓是百练不厌,其名称,对学生本身就具有品牌价值,不能随便改变。即便是新创编的游戏,它所蕴含的德育功能,也是要通过学生参加游戏活动习‘能体现,可见,吸引学生参加“运动”和有利于“运动”组织开展,仍然是游戏名称的本质内涵,不能因为要让它名称赋予德育文化,而使其名称失去本质的含义,况且,一个相对稳定的游戏名称,有利于游戏的推广和传承。因此,给游戏“冠名”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同样是老鹰抓小鸡游戏,为了凸显老母鸡勇敢顽强、甘于奉献的精神,就可以冠名“母爱——老鹰抓小鸡”;为了凸显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就可以冠名“抗敌——老鹰抓小鸡”。这样通过“冠名”的手段,让游戏名称也能赋予德育文化,不仅能够凸显其显现的德育功能,还能为我们使用它的德育功能明确方向。

二、“上手”:是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核心意蕴

虽说,通过“冠名”可以引起我们师生对游戏中德育功能共同关注,但是,这对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也仅能起到一个引起重视的作用。实际上,游戏中德育功能要能够真正地有效发挥,还必须要通过一些针对性的手段和方法来组织与实施。就像我们发挥游戏中的体育功能一样,如为了达到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接力跑这样的游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相应地增加接力跑的距离和重复游戏的练习次数,其实,就是用有趣的游戏替代了枯燥的间隙跑,很显然,方法对目标具有针对性。同样道理,为了达到课堂教学所制定德育方面的目标,也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否则,“冠名”仅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假如,我们把能够发挥游戏中“体育功能”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看作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用具”,那么把能够自觉而熟练地运用这些“用具”,就称之为“上手”。“上手”在我们汉语中是一个通俗不过的词语,我的理解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我们不能总是用静止的观念、机械地看到它们的存在,还要用动态的观念看到它们作为“用具”时,在使用操作中的存在。“上于”就是反映作为“用具”的事物在使用操作过程中的存在方式。

发挥游戏德育功能所运用的“用具”,是客观存在的,发挥游戏德育功能所运用的“用具”,如果不“上手”,“用具”就等于不存在,游戏的德育功能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甚至无从发挥。因此,游戏德育功能发挥所运用的“用具”,运用“上手”,理应视为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核心意蕴。

怎样“上手”?笔者以为,首先要进行规划。像在小学阶段,游戏教材是上要的教学内容,就要对照相应的水平目标,特别是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水平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到具体的教学单元或课堂。这样,就为我们系统地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学中选择(或创编)游戏提供了依据。

也就是说,为发挥游戏德育功能而运用的“用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要达到发挥游戏德育功能的目的(即“用向”),怎样有针对性的使用(即“何所用”),才首岂达到目的。实际上就是要找到最为有效的使用方法。这里包括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使用方法,如“团体心理辅导”中为了发挥游戏德育功能,在游戏活动后,会针对活动的感受和体验,马上进行讨论和交流,这就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更主要的还是靠自己不断地摸索和总结,这是因为,“上手”本身包含使用习惯,而使用习惯与使用者的个性,有密切的关系,况且,自己的东西,“上手”更容易。

教师上手不是简单地一次性完成,而是一持续不断的过程。任何用具上手都会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又到陌生、从不合手到顺手又到不合手的反反复复的过程,我国民间也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说法,任何用具都只有不问断地使用才能合手、顺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持续不断”绝对不能机械地重复,因为,对于普通工具,机械地重复还存在熟能生巧可能,而发挥游戏德育功能所选择的“用具”,它本身需要我们老师在使用中不断去挖掘,更重要是,它还需要我们在使用中检验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效果。

游戏的德育功能就像它的体育功能一样,要真正得到有效地发挥,在体育教学中也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为,一个游戏中同一个德育功能,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都能有效地发挥,就需要不同的针对性使用方法,甚至对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也要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最后,我们要特别注意游戏中体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共同发挥,这很重要。一方面,发挥这两种功能的教学手段并不相互排斥,有时还高度一致,如上面提到,通过接力跑游戏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教学手段,与通过它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德的教学手段,就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发挥这两种功能的教学手段又刁;能相互取代,否则,针对游戏德育功能发挥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在我们的体育课上的运用与“团体心理辅导”课上的运用,或者况与它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运用,就没有两样,那样,我们体育课就会失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本质特征,是本末倒置。一句话,我们要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学会两条腿走路,使发挥游戏体育功能和德育功能所运用的教学手段,都能在我们体育课上协调地“上手”。如能这样,今后我们体育课上就再也不会听到:“哎呀!——怎么又是这个淤戏”,这样的哀叹。

三、“开发”:使游戏德育功能得到有效的补给

其实,上面已经提到游戏的德育功能在游戏中的“存在”刁;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的变化而变化,显示出不同的德育功能,这就为我们“开发”游戏中的德育功能提供了可能。再有,我们教师对游戏德育功能的发挥,也不是一味适应(一个游戏中有哪些德育功能,就发挥哪些),还包括游戏德育功能调整,主要是对发挥手段进行修正与整合,这是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又—精髓所在。教师上手的过程既是一个适应、熟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加工、完善的过程。可见,对于现有游戏中的德育功能,我们老师不但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找到有针对性的“用具”,让自己“上手”,而且还要能够恰当地对其加以改进和重建,使随着改进和重建而新生的德育功能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再加上我们体育老师本身具有创编游戏的能力,新游戏必然有新生的德育功能。这样,游戏的德育功能,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有效的补给。

如何“开发”?在笔者看来,首先,要认真研究每一个游戏,对其中显现的德育功能,做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寻找到合适的使用方法,在实践中反复使用,使其顺利地上手。

其次,要善于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当游戏规则变化时,矛盾双方的行为有何变化,或者同一人担当不同角色其行为有什么不同、游戏的活动结果又有怎样的变化,再对这些变化进行认真分析,你就能很容易发现游戏中隐藏的其他德育功能:以此反推,你也就很容易找到其对应的使用方法。例如,同样是老鹰抓小鸡,老师当老鹰,规定有一个小鸡被抓到,所有的小鸡和老母鸡都要受到惩罚,就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德育功能地发挥;而同一个人分别担任小鸡和老母鸡,学生就能够感受到老母鸡的艰辛。这时,对“母爱的伟大”就可以通过行动来进行诠释;选择身体素质相对差的人担任老鹰,游戏持续的时间就长,这就有助司: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德的德育功能地发挥,等等。

最后,对照创编游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创编。当然,还包括对原有的游戏进行加工和改造。例如,用一个球练习赶小猪接力游戏,山于学生对结果获胜的渴望,其显现的德育功能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但是,我们会发现身体素质强、球感和协调性好的人,经常会埋怨相对差的同学,这种“埋怨”,实际上是对团队获胜渴望之下的情急行为,靠说教是很难有效果的。相反,如果在游戏练习之后,马上改变规则,由原来的一个球变成两个球(一个篮球和—个足球),这样来练习赶小猪接力游戏其效果就不一样。这是因为,用两个球的难度明显增加,能力再强的人也要因顾全大局(两个球同时前进)而降低速度,以上学生就会用行动来告诉自己什么是“一个也不落下”。这对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同学、团结合作的精神,是有明显针对性的。

体育课主要特征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从教育学上讲,它是用行动来说话的一门学科,游戏又是这门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运用它的德育功能,来教育每一个学生,本身是我们每一个体育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特别是如今的独身子女,又生活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年代,自我意识比较强。“难管”是所有老师的共识。如果能充分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来教育学生,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唐 超 大丰市教研室)

篇2: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反映,把德育教育贯彻于教学之中,也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发挥 德育 功能

“成材先成人”、“育人先育德”,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进行着不断的冲击。在他们接受新观念和先进思想的同时,一些颓废落后的意识,也给他们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为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工作,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每日必修课,物理教学中德育工作也要贯穿始终、雷打不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正因为如此,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物理学悠久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物理学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和物理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科学精神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实体物质和场两种形态。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就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础。“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因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1、进行“力”这一章教学时,结合力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没有止境的过程,结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是一个事物中矛盾的两个方面,认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2、进行“运动和力”教学时,通过“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教育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摩擦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在电热的作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电热既有积极的一面,可供我们利用,又有消极的一面,要防止它造成危害,进行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的教育。

3、在进行“电磁学”相关知识的教学中,结合电磁现象,电动机、发电机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磁能产生电,电也能产生磁,磁和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进一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4、进行电流表、电压表教学时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时,不能超过它们的量程,否则就会损坏它们。通过学习,向学生介绍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当量变超过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二、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教育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学史向我们展示了物理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笛卡儿、牛顿、惠更斯、卡文迪许等为了科学研究终身不娶;美国的富兰克林做风筝试验而被雷电击晕,待他醒来时,还风趣地说:“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点电死一个傻瓜!”。这些为科学试验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而又非常风趣、乐观的精神,是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年轻的学子们永远铭记的;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牺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 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爱国主义思想的品德教育

1.在进行“简单机械”一节的教学中,结合阅读材料介绍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实际应用: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就有用来捣谷的舂,用来在井上吸水的桔槔,还有能够精确称量的天平和杆秤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在进行“机械运动”教学中,通过介绍汉代古籍《尚书纬圪灵曜》中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如坐闭窗舟中,舟行而人不觉也”,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先于伽利略的论述1400年之久,就对“运动和静止”有了深刻论述,进行“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向学生讲述在我国古书《墨经》中,记载了当时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和他的学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墨经》在解释小孔成像时,明确提出了光的传播路线是直到,这是世界上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最早记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3.进行“电磁感应”教学时,介绍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指南针,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人民就发现了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是指南工具“司南”。学习“地磁场”时向学生介绍,由于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所以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不是地理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稍微有些偏离,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人,还比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这一现象早了四百多年。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在进行“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教学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水能情况:我国有较大河流1500多条,水能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建国后,修建了许多大型水电站,已建成发电的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亿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以上,居世界第一。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四、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教育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

总之,要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德育功能。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熟悉物理学发展史,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中所起的作用,选准知识的结合点,形式应灵活多样,使科学性、文化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郭红亮.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学物理.2007(9)。

篇3: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

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将德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我认为学法要因人而宜, 区别对待,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能强求一致。教师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是体育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因为教师思想水平的高低, 行为的好坏, 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在一堂体育课中, 教师提出一个具体的练习目标, 完成某一任务或学习某个技术动作时。可以先不教, 不提出过多要求和统一标准,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体验掌握该动作的合理步骤、过程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理解、创造、运用, 而不是机械模仿教师规定不变的练习方法和步骤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意志、兴趣、品质等心理交流的重要途径。德育渗透, 就是把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于体育教学过程中, 升华为学生个体高尚的思想情操。例如在体育实际教学中,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各小组组长随机安排, 教师不再固定到某一个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大胆实践, 亲身体验, 从而达到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团结合作、热爱集体的优良品质。

2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把德育教育贯穿渗透其中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把体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行为、心理素质获得同步发展, 选择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方法研究中, 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 教会学生运用方法、学会观察、学会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 使学生毕业后也能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终身受益。如在篮球教学中可采用两种不同的目标导向:第一种是练习结束时各组推出一名最好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 在这种目标导向引导下, 练习中基础好的学生个体能动性充分发挥;第二种是练习结束时比各组的动作完成率, 这种目标导向促使练习组内相互交往的机会增多, 合作互助增强, 组内群体凝聚力提高, 主动助人的精神得到发挥。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严格体育课堂常规教育, 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

3 善于观察学生表现, 将德育渗透于教学评价中

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是我们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它对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体育教学开始前, 需要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 所谓准备活动, 就是在较短的时间里, 将学生组织起来, 通过一些简单口令 (如:整队、稍息、立正、报数等) 或者队列队形练习, 使学生调动身体各个器官的工作状态, 为将要进行的体育项目做准备通过课前的准备活动, 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队列队形练习不仅仅是对学生空间认知和身体姿势的简单训练, 更是一种体现学生集体精神的活动, 它要求学生听从指挥, 协调的完成动作, 并能和其他同学保持一致,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训练学生的统一协调的应变能力。例如:在体育课中, 在同样的条件下, 同一活动中, 有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运动热情、良好的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不怕苦不怕累;而有的学生则表现出兴趣不高, 吃苦怕累、胆怯困难等等。基于这种情况, 针对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情况, 教师应该做出理性分析, 给学生帮助, 通过表扬或者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耐心地引导, 使学生逐渐热爱上体育运动, 并能为集体增光添彩而自豪。

4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德育渗透在教师的言行中

在体育教学中, 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进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体育教师不能轻视自己的行为影响力, 对于学生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因此, 体育教师应举止大方, 讲解清楚、谈吐文明, 示范规范, 言行一致。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应首先做到。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做表率, 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从而乐于接受和模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经过亲身实践, 必然会认识到教师言行的正确性, 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 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篇4: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教育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西藏工作会议的决定,1984年开始在内地举办西藏中学班(校),作为各地教育援藏的项目,为西藏自治区培养了大量人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西藏民族教育工作者特殊的使命。我翻阅了中国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的论述,查阅了苏、美、日、英等国的历史教学大纲,发现无一不把培养爱国情感作为历史教学主要任务。这充分说明了历史教学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负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还有一个如何落实到学生思想感情上的问题。

第一,爱国主义是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如果把学生的感情比作一个湖,要培养学生感情就得在感情湖中投上一二块石子,使湖面不断掀起波涛,也就是常说的感染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将爱国任务的光辉业绩和爱国事件的材料介绍得具体生动、有头有尾、有血有肉,有背景,有场面,有动态。其实这本来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本身的要求。我有这样的体会,在讲述自己深有感受的材料时,语调、节奏都会与一般不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进行情感交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首先要有爱国之情。

热爱和仇恨是互相对立的,仇恨敌人越深,对祖国越热爱。因此,充分揭露帝国主义和卖国贼的罪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面,有时候这方面的揭露还显得特别重要。例如,教科书篇幅的局限,关于美国在五四以前对中国侵略的揭露不够,使学生对美帝产生许多模糊的看法。我就系统的整理了美国自1784年对中国进行掠夺性贸易开始对中国侵略的具体史实:如1835年组织了东印度洋舰队,开始可对中国的炮舰政策;在鸦片贸易中美国仅次与英国,还特地制造偷运鸦片的飞剪船,进行武装走私;鸦片战争中派舰队为英国助阵;订立《望厦条约》增加领事裁判权的特殊规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是与英、法、俄一起策划的,派舰队共同炮轰大沽口、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687年,美国出兵侵略台湾被当地居民击退;拐骗华工等等。随着教学的进行,我随时进行补充,取得预定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揭露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罪行的同时,还必须运用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反动派斗争的材料,激起学生敢于斗争的情绪,不然反而会起消极作用。在教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是有过教训的,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反映是“气死了”,难道我们的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气气同学吗?所以,我认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有统盘的规划,经过一个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感情,如何培养,都要做认真考虑。

感情的培养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随时随地千方百计地培养。对比一下(如我国世界之最、几个文明古国之比)、综合一下(如魏源的话“师夷长技以制夷”)、引申一下(如龙门石窟里有些佛像的头、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刚经》现在都在帝国主义的博物馆里)、提一个问题(如美国独立战争为什么能以弱胜强?)、吟一句诗(如谭嗣同在狱中写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联系一下现实等等,只要思想上重视,都能起培養爱国主义情感的作用。反之,很好的爱国主义材料会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一次,在讲完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说长征是宣言书,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学生用大量史实说明红军如何克服困难,不怕艰险。连问几个学生都没补充。我就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叛国者为了逃避边防军的追查,克服了不少困难,遇到了不少险象,能说他是英雄好汉吗?学生们齐声说,“红军是为了抗日救国”,并且报以会心的微笑。这时教育几句,效果教好。

第二,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爱国主义。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史学使学生弄清这些区别对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对清政府实施的闭关政策和义和团的排外措施,既要肯定他们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作用,又要说明,这种做法是狭隘的,是不可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国际提出“保卫祖国”的口号为何是正确的,教师应该做深入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对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怜惜,而且要无情地摧毁它,把革命要求和爱国主义统一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而当帝国主义入侵(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生活、劳动的环境受到威胁的时候,尽管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国家机器而战,但在客观上与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结成抗战的统一战线(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讲到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女英雄贞德得不到查理太子的支持时,就要具体分析查理之所以不支持贞德,是因为害怕人民力量的兴起会威胁到他的统治,从而使学生懂得:在剥削阶级同志的社会里,爱国是没有自由的,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才有爱国的自由。

第三,爱国主义是一种觉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努力把历史与学生拉得近一些,对提高学生觉悟是有好处的。我在讲五四运动的时候问学生,北京的学生为什么首先发动?学生列举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教育、消息灵通等答案。我接着问:“那么青年学生的内在原因呢?”通过热烈讨论,“青年应该最少保守,最富有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就容易为大家所接受了。在介绍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后,我问学生:如果你在这种情况下准备怎么办?然后再介绍爱国人物或事件,这样可以在学生的思想上与爱国者进行比较,至少可使他们懂得,在某些情况下作为爱国者应该怎么办。觉悟是随着认识的提高而加深的,不断使学生懂得爱国者应该怎样,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课思想教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如革命传统教育、道德品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都是相通的,是相辅相成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丝毫也不意味削弱其他方面的教育,而加强其他方面的教育,实际上也是从不同角度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集体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教育,让学生确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篇5: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这些都是塑造教师良好的表层讲台形象的要素。教师良好的深层次讲台形象,则是通过教师表层的讲台形象及其课外的思想行为所体现的教师个人尊严、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格力量。教师一旦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可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人格美”的感染和熏陶。

其次,教师必须发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广义地讲,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都包含着德育的因素和德育的要求。教师备课,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以语文课为例,欣赏“景物记,教师要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诵读“英烈传”,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感染和鼓舞,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我中华、卫我中华、兴我中华的理想信念;讲解“名言录”,教师要让学生在批判与继承中受到哲理的启迪;传授“道德篇”,教师要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的熏陶;评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要启发学生认识封建社会腐朽没落、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学习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世界文学的窗口,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识破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本质,等等。

第三,教师必须讲究德育方法。文化专业课教学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往往是更多地在对某些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讲授中,暗示某种结论,传递某种道理,寄寓某种思想,渗透某种观念。虽然施教者也有明确的德育动机,但这个动机一般是隐含的。施教者愈体现出教育的无意识性,那么教育的.层次就愈高,收到的效果就愈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育规律、学科特点及其学生实际,自然而贴切地渗透德育因素。尽管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讲授不同的文化专业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但是,下述一些基本原则却是共同的,不能违背的。一、是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没有发掘尽,十分可惜;生硬联系,随意发挥,又不免牵强附会。二、是要使专业教学与德育渗透自然结合,有机统一。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同时,结合专业课特点、自然而然地、机智巧妙地、适时适量地渗透德育因素。过重过轻都不恰当;机械切割更不可龋(山西韩士生)“”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中学德育工作“”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中学德育工作现在的中学生是下个世纪的栋梁之材,爱默森曾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它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初中阶段是人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探索育人新途径,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优秀的人材是学校工作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下,加强适应新形势于所需人才的培养,应重点培养以下几种能力和意识。

一、在学生中迫切需要竞争意识。

竞争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性,保证、促进了教育的高水平,也使教育过程充满了生机,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对班干部的选拔培养,对学习成绩进行名次排列等等,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感,实践证明竞争世市场机制是经济现代化的共同经验,不论是课外竞赛还是班干部、课代表的选拔,成绩排名都是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自强心理,这样才能使他们将来能更好、更快地步入社会打下坚实过硬的思想基础。

二、树立学生在科学上勇于向前人挑战的意识。

当今的科学日新月异,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一题多解,一问多思,培养他们敢于在科学上向前人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发前人所未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吝方面才智,以严谨的态度来进行学习。对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解题的找最佳途径,在实际生活中注重观察找到事物中的不足.设法加以改进,对所学知识中的疑点深入研究,敢于提出不妥之处。许多有名的科学家正是有这种向前人挑战意识,科学才不断发展,社会才不断进步,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再是墨守陈规、毫不创新的“本本主义’,而是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跃的有用之材。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对社会公德的注重,反映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当前社会呈现价值多元化的格局,但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新形势下价值观的主旋律,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必须强调社会公德。当前社会上一些人拜金主义、读书无用是非不辩,主要是社会公德意识差,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一日养成行为规范教育,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向雷锋同志学习,爱集体、爱人民、关心同学。对物质崇拜主义,青少年缺乏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传统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和行为中的反社会倾向都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培养,渗透和熏陶,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以法制、法规约束学生行为,并努力创造崇尚文明,自我约束的道德习惯,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民族才有凝聚力向心力。

篇6: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

<<英语课程改革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游戏就是兴趣最好的载体。英语教学要注意结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征,让学生学会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感觉信息,现代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正是立足于这样的宗旨而成为一种教学形式进入课堂的。游戏教学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将游戏形式融于教学活动中,在游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愉快的学习预设的教学目标。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协作能力,这点是现代教育非常关注的。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如何

进行?又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一、游戏教学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意义游戏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游戏是活跃课堂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游戏,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兴趣,起到很好的设境激趣作用。游戏有利于排除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压力

游戏教学中许多动手、动口、动眼的奇思妙想,让学生进行练习,使他们在玩玩、说说、唱唱中学习巩固知识,缓和课堂上的紧张气氛,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游戏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

小学生的记忆,往往以无意记忆占据优势,感兴趣的就注意,也易牢记,不感兴趣的不注意,记得显然也不牢固,记忆与兴趣紧密相关。在“乐学”中记忆,并能保持记忆的持久性。游戏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趣

每种游戏都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如颜色、声音、动作、图象等,都是无声教育,而游戏经常结合这些,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美的含义,有利于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可用于字母、词汇、句型等各项内容的教学,而且游戏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在字母教学中的运用

字母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对日后的词汇和句型教学有直接影响。在教26个字母时,常用的游戏有

A “Who is missing”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来,藏起一字母卡片,大家来猜是哪一个。

B 找邻居教师出示一小写或大写字母卡片,学生找出与其相邻的前后两个小写或大写字母。

C 接龙背字母表 根据字母表顺序,每个学生依次背一个或两个字母,也可每人一次背多个字母。

D 找朋友教师将字母的大小写分别写在卡片制成的头饰上,让学生戴上头饰,按大小写是一对朋友的原则,找出自己的朋友。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单词的记忆有时是枯燥无味的,为此应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觉,让学生在看、听、说、摸、动的过程中轻松记忆单词。常见游戏有:

A 接龙游戏 在规定时间内,看谁的龙长,没有毛病。如this-sit-tea-apple-egg-green

B 找敌人(反义词)如 full-emptylight-heavybig-small black-white

C 找朋友(同音异义词)two –toono-knowhi-highmeet-meat

D 听摸法老师快说,学生随即拿出说的东西,如pen ,学生马上拿出钢笔,谁快谁获胜。

E 高低音老师声音高,学生声音就低。老师声音低,学生声音就高。3 在句型教学中的应用

句型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句型教学主要体现语言的结构。但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并非一定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而是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规范。通过游戏,可以唤起学生们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在教“I love┈”句型时,让学生具体扮演爸爸、妈妈和小孩。三人一组轮流介绍并表达相互之间的爱意时,他们无不踊跃争先。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节奏。在对话教学中的应用

对话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它体现了语言的交际能力。情景表演游戏是对话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而又常使用的游戏。如在教购物的对话时,可在讲台上摆出琳琅满目的学习用品和玩具,教师或者学生扮演售货员,引导学生用句型“May I have ┈?”提问才可拿走自己所需的东西。也可设计成小组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好,哪个小组“买”到的东西最多,从而引发学生的竞争欲和表现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的掌握购物时的对话。

三、游戏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目标性原则

开始游戏前,教师应做出必要的准备。教师对游戏应心中有数,应先示范或协助同学示范,这样可以在一开始就避免混乱,使游戏井然有序。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只需从旁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锻炼了自主能力,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在游戏中切不可中途改变规则。课堂教学结束时,应将游戏延伸到课外,比如布置抄写、默写,这种“有声有色”的作业,可调动学生兴趣。

2游戏设计要多样化,生动有趣

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了,所以教师就要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教师还尽可能以小组合作形式,扩大练习面。同时教师每次分组都要有所改变,男生与女声,组与组.同时使游戏能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纪律性,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游戏设计都是直接为一定的教学内容服务的,而不是“为游戏而游戏”,也是寓知识于游戏中,边游戏边学习语言,从而熟练的掌握语言规律.因此游戏可以用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游戏应结合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寓思想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篇7: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

小学美术创造课包括绘画创作课、图案创作课和立体造型创作课等多种课业。创作课是实施美育,开发智 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型。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学有必要加强创作课的设计与 研究,重视形象思维的开拓和智能的开发,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创作课不仅是“命题创作”,“记忆画创作 ”和“想象画创作”,还有很多种创作课型,提出来敬请专家指教。

一、联想创作课

联想创作课是借助图象或实物,引发学生的联想,并经过加添、改编、创造出一种类似而不相同的形象和 情节。

借助图象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不让学生死板地临摹范图,要求学生借助范图,进行联想创造。例如,面对一辆汽车的临摹图,提出两种作业要求:第一种临摹加添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汽车图,再根据自己的联 想加添出汽车上的装饰、乘客及汽车周围的公路、行人和环境;第二种,临摹联想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汽车,再根据自己的联想创造一种或几种新型的汽车图形。这种课又叫临摹联想创作课。

借助实物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要求学生面对写生对象进行联想创作。例如,进行校园写生联想创作课 :第一种,设计成写生加添创作课。要求学生先如实写生校园建筑,再通过联想添画上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飞翔着和平鸽,教室前盛开着鲜花,操场上竖立着五星红旗和师生们做着各种课间活动。总之,可以通过联想 把校园画的更美好;第二种,校园联想创作课,要求学生面对校园,通过联想,画一座新的校园,或理想的校 园、未来的校园。

联想创作课的设计,目的是增加临摹课与写生课的趣味性和创作因素,既训练了学生的临摹与写生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作能力。

二、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是以某种图形或实物为发散点,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

图形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图形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描绘出与这种图形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 的很多新形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或贴上一张圆形纸片,然后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象是 圆形,画在作业纸上。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形物体多。这种课称为圆形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实物的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实物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创作出与实物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 新形象。例如,教师以手套为发散点,引发学生通过手套的联想并创作出与手套形象近似而不相同的仙人掌、茶壶、果树、侧面人像、小兔、手枪、五指山等很多种新形象。这节课称为手套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的价值在于,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个固定区域,用同一种想象思维发散出很 多种不同的新形象,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用心

爱心

篇8:发挥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健康、快乐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快乐”并不仅仅是指大汗淋漓、兴高采烈、大喊大叫, 从深层次说, 它是在教师主导下的“乐”, 它更是一种心理需要的体验。

如游戏《大鱼网》, 一部分同学扮演围网捕捞的渔民, 另一部分扮演活蹦乱跳的鱼儿。学生在游戏设计的精巧情节中, 扮演各自角色, 体会了捕鱼的过程, 了解了渔民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体验了渔民辛勤劳作的生活, 激发学生探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身心的快乐。再如在快速跑训练中加入游戏“救护和搬运”“抗洪救灾”等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传统的技术学习中的“苦”中享受精神上的“乐”,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适当的体育技术及技巧, 又学习了一些基本救援方法, 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的自身价值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真正感受到快乐体育的魅力。

二、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人们对一定事物带有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与技术的动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 甚至只是简单地拿个球扔给学生玩,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相反, 如果教师语言风趣, 形象生动, 并根据课堂实际,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中学生大多争强好胜, 采取比赛性, 游戏性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从而达到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如在短跑练习中, 将学生分组, 组织学生进行“团体接力赛”, 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 力争上游的活泼气氛, 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 情绪高涨。也可以采用游戏“追逐跑”来练习学生的短跑速度。这样不但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 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的速度素质, 提高学生抵抗疾病、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发展自身的智力及能力

新课标明确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体育教师通过经常改变体育游戏的条件和环境, 使学生的大脑感受到游戏中的各种现象, 使大脑分析出来应该如何去面对挑战, 不同的变化、不同的游戏、不同的环境能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现象, 这就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从而发挥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自身的智力发展。如在传统的“老鹰抓小鸡”游戏中, “小鸡”在“母鸡”的掩护下, 拼命躲避“老鹰”的追捕。充当“老鹰”的同学追捕起来就相当困难, 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放弃、随意等现象。如果改换一下, 让“老鹰”改用软排球扔“母鸡”后面的“小鸡”, 游戏还是保持着原来的快乐的本质, 而此时的“老鹰”就轻松多了!再有, 这种情况下, 充当“小鸡”的同学又很容易被“老鹰”扔中, 可以再改进一下, 允许“老鹰”只能扔最后的三只“小鸡”。这样不断地改进各实践游戏, 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提高心理素质

中学生正处于求学时期, 与社会接触较少, 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比较特殊, 尤其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和完善, 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心理状况不稳定和心理素质下降, 从而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而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通过增加体育游戏, 使他们充分参与进来, 在游戏中体验到竞争、成功与失败, 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提高心理素质, 为学生们以后走向社会提供了条件。

五、让学生在体育游戏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情况下, 将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日益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 体育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着独特的优越条件, 特别是体育游戏, 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体育游戏虽说是游戏, 对抗和竞争的因素较多, 它有较为规范的规则, 学生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能改变对待同学的态度, 遵守游戏的规则, 提高自觉性, 从而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另外, 游戏活动大多是集体活动, 进行班级分组, 分角色, 学生在集体活动中, 相互配合、帮助, 竞争性游戏中, 学生积极拼搏进取的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对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精神, 公平、合理竞争的意识和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 体育游戏形式多样, 个人发挥的空间较大, 推广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上课的兴趣, 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充分发挥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真正达到学与乐的统一, 更好地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重要内容, 通过“游戏”手段,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对基本技术建立正确的形象概念, 对增强体力、发展智力和培养品质都有积极的作用,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前, 一些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游戏的作用认识还不够,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体育游戏占的比例不大, 致使很多学生对体育课没兴趣、逃避体育课、甚至只是为中考体育综合分而上体育课。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教师有责任把体育游戏的魅力展示给学生, 发挥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中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赵万顺, 李丽丽.浅析高中体育课中的体育游戏教学[J].青年文学家, 2010 (07) .

[2]唐立锋.浅谈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15期.

篇9: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一、使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作风

1.形成规则意识

游戏的展开伴随着规则;没有规则成不了游戏。所以,在体育课上,在规则约束下进行游戏,会让学生产生更浓的兴趣。正是因为有了规则的约束,才让游戏更令学生喜爱。通过游戏,也能够让学生形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2.形成团结互助的品质

游戏是很多人共同完成的。同一组内,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取得胜利,大家都要完成自己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为本组做出贡献。通过完成一个游戏,学生们的集体凝聚力得到了增强,产生了合作的意识,进而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3.增进友谊

趣味性是游戏的最大特点。学生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游戏的,所以学生之间的交往也是轻松愉快的,时常伴随着笑声。这样的交流,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深入了解,友谊更加深厚了。游戏能锻炼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可以展现学生的能力。所以,在游戏后,学生可能会更加喜欢教师,更会喜欢集体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多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形成了。

4.形成勇敢品质

有些游戏有很强的对抗性,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并凭借坚强的意志才能完成。如“迎面接力”之类的竞速游戏,需要一组的成员在速度上要快,在配合上要密切,通过体力、速度、耐力的比拼进行对抗。在这种对抗中,他们的智慧得到了发挥、技能得到了运用,特别是获胜方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学生在游戏中能够拥有机智、果断、顽强的优秀品质与敢于向困难挑战的进取精神。

二、让学生学会锻炼,提高技能,培养兴趣

体育游戏中,有很多的运动技术,有跑、有跳,有各种移动,也有攀、爬等。虽然都不是正规的动作,但都是正规动作的实际运用,对规范竞技运动起到了承接的作用。所以,体育游戏对于学生运用与巩固体育技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将各种体育中的基本活动,如走、跑、跳、投、攀、爬、搬等,通过一个情节,加上一定的规则约束,形成一个综合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愉快的游戏中提高各项身体能力。

小学生天生好动,最喜欢游戏类的体育活动,他们认为做游戏是给他们的最大的奖赏,认为游戏就是“玩”。他们的体育活动往往只凭一时的兴趣。体育游戏,正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能吸引学生以极高的热情参加。游戏达到了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游戏不仅对人体有一定的锻炼作用,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斗智斗勇,通过动脑,智力得到开发,从而圆满完成游戏任务。比如,我们常做的“贴膏药”游戏,为了不让别人抓住,就得努力奔跑;而且只奔跑是不够的,还要抓住有利时机找人替换。又如,在“长江、黄河”游戏中,要注意力集中,在短时间内做出快速的判断。再如,在反口令游戏中,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想出相反的动作。而在“两人三足”比赛中,两个人之间要有很好的默契。每个小组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佳方法,采取最合理有效的方式完成游戏,从而战胜对方。另外,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场地的变化,有器材的变化,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大脑开发也有重要的作用。

篇10: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

新课标主张发展性评价观,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评价功能也由重甄别、重选择转向重激励、促发展。

一、赞生之长,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1、赞美学生时我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内容全面。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对学习功能较差的学生,我更加慷慨的赠与他们溢美之词。通过赞美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例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2、时机要恰当。我体会评价不宜过早,不等学生说完就给予鼓励,会大大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应等学生说完再做评价,这样既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作出中肯的评价。如果有些问题答错了,我也不忙于立即否定,而是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全班同学,鼓励其它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全班学生的思维在争辨中发展,认识在争辨中深化,问题在争辨中解决,积极在争辨中提升。评价也不宜过迟,太迟了就起不到应有的心理激励作用了。

3、评价的语言要艺术。赞美要恰如其分,针对性强。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对某个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我只说:“很好!”,他们会感觉很失落,显然类似这样的赞美不够恰当。此时我会给矛更具体的赞美:“你的答案太棒了,很有创意!”,打破统一的模式,由衷的评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对高质量发言的持续追求。反之则会导致许多负面效应。

4、评价语言要有感染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的一个“好”字,既可以说的得平淡如水,让人沉得有勉强付会之嫌;也可以说得满怀激情,让人觉得是发自内心的赞赏。

所以我便将“好”替换成“太有创意了!”“你真聪明!”“太棒了!”等等。我发现这些发自内心的赞美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都很大,内化成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我的语文教学评价也真正发挥了激励功能。

二、评价的方法要多样

课堂中除了我经常以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外,还尝试着让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效果不错。

我作为教师用鼓励性语言或描述性语言对学生在语文课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表述,侧重于评价他们发展性领域的表现。因人而异,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重在鼓励其敢读敢说;对基础好的学生,旨在激励他挑战创新。有时是一个赞许的眼神,有时是

一个鼓励的爱抚,有时是一段赏识的话语,这些都令他们怦然心动,信心十足,都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学生自评就是让学生根据我提出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比如让学生对完成的一份作业或回答的一个问题,独立思考判断自己有哪些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自己进行反思和评价,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逐渐掌握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互评,我主要尝试过同学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这种方法能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像照镜子一样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这一方式的关键在于首先我与学生通过民主讨论形成集体的标准,正确的舆论,并内化为对学生有良好作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使学生在相互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自立的发展。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无论什么方式什么语言都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运用,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让评价更充分的发挥其激励作用。

三、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办错事、说错话或有一些不良习惯,教师除正面引导以外,必要的批评教育是不可少的。现代教师都承认那些传统的挖苦、告状、预言、比较等粗暴的批评方式已不适用于当代学生了。所以我总是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的使学生心悦诚服。

1、批评要灌注情感。

2、寓贬于褒的批评。学生都特别喜欢表扬,厌恶批评。课堂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常犯的毛病,一次我将课上听讲特别认真,回答问题又积极的同学中肯的表扬了一番,并特别强调这样做不仅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事半功倍。那些走神做小动作的同学马上意识到老师也是在间接地批评他们,并且在用心良苦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便认真听起讲来。

3、建议性评价。中学生看起来个子高大,但还是有很多幼稚的地方。往往由于考虑不周,在主动学习或做好事时顾此失彼此时我就会热心的提出建议,使他们少走弯路找到成功的捷径。

上一篇:种植先进事迹下一篇:物业申请维修基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