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培训心得

2024-05-18

学科培训心得(精选8篇)

篇1:学科培训心得

小学科学科培训活动心得

满怀着喜悦的心情,携带着对教好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渴望, 20xx年xx月23日至28日,我参加了德江县小学科学科为期五天的培训活动,深感荣幸,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些优秀先行者对我思想上的冲击,五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能感觉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调整自己工作的期望值,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二、团结合作,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心态积极,找准目标,认真策划,认真组织,充分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进一步明确现在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让老师和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四、科学的基本理念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儿童在自然生活中有所进取,感到成功。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面对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也是凡人,但碍于情面却不愿承认自己的不懂不会。其实这是一种对学生极其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的.不信任。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满足儿童的要求,并真诚坦白平等地与孩子们形成共同学习的氛围。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唯一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四)、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智力思维发展水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每个孩子生活的环境都不同,因此他们的经验、感受、及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情感都会有所差异,强迫这些学生同样的内容,而且还要达到相同的理解水平,这是不现实的。学生生存在整体的、发展的社会中,就要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

(五)、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

(六)、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我们的教学要放眼于让儿童在社会中学习、成长。对于科学课的认识还仅仅是粗浅的,不全面的,因此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与磨练,来加深自己对这门新课程的理解并进一步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篇2:学科培训心得

红星中心小学张玲

我有幸参加了青铜峡市中小学常识学科教研培训会,在培训学习中,我宁夏大学李教授的报告,开阔了视野,结交了一群优秀的同行朋友,共同探讨了品德与生活(社会)和科学、音体美、劳动、写字的教学,让我备感兴奋,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愉悦的学习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让我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专家、领导、老师的热情,感受到学员集体大家庭的亲切。在这里,四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友情。为我们进行讲座的专家李教授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热情开明、平易近人的态度使人倍感温暖。同时,这些教研员老师自身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理解透彻,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引领我市的教育教学,促进了我市常识课教学的发展。今后我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以前那种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搞好小组文化合作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教学情境中开展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我常想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是领导和老师们对自己前阶段工作的一个肯定和认定,大家对我寄予了厚望。每当想到这些就有些汗颜,因为自己的教学研究确实有限。于是我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来完善和提升自己,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品德与生活(社会)和科学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新的课程标准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学习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就两门课程的性质而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行为规范的养成,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关照下做事。

篇3: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的策略选择

一、要有针对性

对于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 不能用大一统的要求和千篇一律的培训模式, 要适应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培训要以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为本, 突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主体性。整个培训过程应该是他们主动且生动的学习过程, 应该着眼于语文教育和教学实际问题的诊断和解决。由于语文学科骨干教师需求的多样性, 培训的关键是加强过程的引领与指导, 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要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 强化审美意识, 丰富情感体验, 重视人文精神的滋养和人文品格的提升。

以我院为例, 在培训内容上, 我们设置了语文教育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语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语文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共五大课程模块。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共分两轮来完成。其中, 第一轮集中培训课程设置侧重于语文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理论素养的提升、教育观念的更新;第二轮集中培训课程设置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转化、专业技能的掌握、科研水平的提高。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教师对两轮集中培训的课程设置均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第一轮培训中, 64.5%的教师对培训的课程设置非常满意, 33.3%的教师比较满意;第二轮培训中, 54.2%的教师对培训的课程设置非常满意, 40%的教师比较满意) 。60.8%的教师认为60%以上的培训内容会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还有部分培训内容虽然目前或短期内未能应用, 但对自身长远的专业成长有帮助。由于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满足了语文教师需求的多样性, 因此, 大部分语文教师明确表示, 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培训内容较为丰富和全面, 不仅包括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而且包括师生之间的反思性研讨和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

在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方式上, 我们主要采用了专题讲座、互动交流、案例教学、师德报告、现场研修、经验分享、参与式培训等, 将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突出个性化及他们自身品格的文学味, 体现了以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为本的原则, 使他们往往能主动参与、深度参与。调查显示, 61%的教师对培训方式非常满意, 38.3%的教师比较满意;并且参训教师认为, 最有效的培训方式依次为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经验分享、互动交流、现场研修、参与式培训、师德报告。由此可见, 与课堂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培训方式是最受教师欢迎的。

二、强调反思性

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部分语文教师已经被各种考试异化为工具, 这也同样表现在某些语文骨干教师身上。他们失去了自我, 失去了对生活的新鲜感受, 失去了对文本的重新发现, 循规蹈矩, 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更由于新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的缺失, 对文学文本的研究还停留于外部研究, 即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与作者的关系, 而非真正的内部研究, 即研究一部作品之所以成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也就是“文学性”问题。雅各布森认为:这种外部研究实际上是将文学作品当成了其他学科的二流历史文献, [1]致使文本的文学性在支离破碎的分析中丧失殆尽, 学生的审美情感很少能参与其中, 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广大教师困惑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低效, 却找不到真正原因。因此, 在培训工作中, 要有针对性地引导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注新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 关注自身理念与实践经验的提升, 加强反思自身和反思语文学科的意识和能力。

正如布鲁克菲尔德所说:“‘反思’是一种批判性地思考经验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人们结合已有知识和从经验中获得知识, 以调整自己的行为。”[2]经过培训, 语文学科骨干教师能够通过对自我及其教学经验的回顾反思, 发现问题, 并带着问题而学, 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从而改善自我, 改进教学行为。反思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诊断的过程——可以是对自己思想的审视, 可以是对自己实践的追问, 也可以是对自我行为的剖析, 对自己人格的反省;可以是对过去的批判, 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探索。在培训工作中, 要让参训教师意识到反思的必要性:“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反思的必要, 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反思策略, 如果没有基于教师整体专业发展目标的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滋养, 就谈不上反思教学。”[3]

三、注重经验分享

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不同经验背景的骨干教师在一起相互交流, 不仅可以学习到其他骨干教师的有益经验, 倾听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克服个人认识上的局限性, 而且还可以验证已有的经验, 使集体智慧超越于个人, 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起到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在培训过程中, 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如专题讲座、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专题研讨, 以及开展学术沙龙、开辟网上论坛等, 旨在达成经验分享的有效性。在这种参与式、互动式、情景式和体验式的活动与交流中, 骨干教师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不仅共同分享了学习资源, 共同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共同掌握了团体协作与合作的技能, 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 而且有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和个性的完善, 这不仅促进了个体的提高, 而且还加快了骨干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骨干教师自由地深度交流、分享思想、共享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为日后骨干教师教学与教育思想的成熟提供了契机。并且, 这种交流不会随着培训活动的结束而结束, 它将延续到骨干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从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来看,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建构性, 即合作。这一点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有明确表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 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4]这种培训活动中主体间的经验共享、平等交流, 也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民主创设了情境, 打下了思想基础。

四、重视理念提升

培训重在激励、唤醒、鼓舞, 培训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唤醒的过程。唤醒教师从日常思维进入非日常思维, 即超越了既定思维规定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从自在性存在方式进入自为性存在方式, 也就是海德格尔讲的打破“平均状态”进入“诗意地栖居”[5]。从这个角度说, 使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从日常琐碎的教学生活中走出来, 寻找富有诗意的生存方式, 才容易使他们接受新的理念, 这便成为培训工作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 引导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才具有实效性。

由于拘泥于日常的教学活动, 很多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缺乏对理论的钻研和对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 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因此, 培训就是要在他们既有的视域下, 引导他们系统地梳理和提升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 并重视对新的理念的学习, 逐步使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思想,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6]。没有创造和开拓精神, 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 因循守旧, 人云亦云, 就不配为骨干教师, 也起不到示范作用。

当然, 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 不一定就能成为理想的语文骨干教师, 相应的培训还要引导其将日常的繁杂工作与职业理想融为一体, 不畏困难、挫折、寂寞, 不因为影响自己的名利而动摇信念。

五、坚持实践导向

只有落实到语文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具体行为中, 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所接受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才能体现其先进性和应有价值。魏书生、钱梦龙、于漪等语文名师的成长, 无一不是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育实践融于一身。没有思想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将实践和理论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才是骨干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培训要适应骨干教师成长的需要, 要结合他们教学工作的实际, 关注语文学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 关注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实施, 并通过培训促进语文学科的改革与发展。坚持实践导向的培训, 一方面要坚持培训的目的是基于实践并为了实践, 培训要以语文学科骨干教师自身及语文学科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核心来组织教学, 要以培养和训练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来开展活动;另一方面, 培训要超越培训机构所基于的时空限制, 到教学改革的第一线, 深入课堂, 向名师学习, 但不要因袭模仿, 要在学中去创造, 在创造中去完善学习。

另外, 坚持实践导向的培训, 要帮助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使其厚积薄发, 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凝成教育教学理论, 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要通过培训唤醒他们, 使之身心全部启动, 而不是当时“热”, 过后“冷”, 尤其要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交流的平台, 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茨维坦?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24.

[2]布鲁克菲尔德.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53.

[3]邵云雁, 秦虎.教师合作:厘清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9) .

[4]林浩亮, 刘玉.主体间性哲学思想下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 2008, (1) .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156-157.

篇4:学科教师培训模式构建研究

【关键词】学科教师

培训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00-02

目前,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主办方主要是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单位及学校。从培训效果的实施情况看,各种培训均有利弊。高等院校的培训偏重理论灌输,游离于教学实际;教科研单位侧重课堂实践研究,实践没有上升理论;校本培训零敲碎打,缺乏专业引领。培训不成系统,针对性不强,学员感悟不深,最终导致教师培训收获不大,培训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为此,在分析以上三种培训活动基础上,如何整合三方资源,共同承办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高效学科教师培训尤为重要。本文试提出一种新型的学科教师培训模式。

一、培训模式构建

(一)培训模式构建的思路

整合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单位及学校三方资源,由作为培训基地的高等院校牵头,教育科研单位及学校共同承办学科培训。培训的主题根据初中学校某学科某个亮点方面确定;培训内容强调单一、深入;方案设计宗旨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提升为理论;培训教学采取“总一分一总”结构设计推进。本期初中英语学科教师培训是以一所薄弱学校为载体。在培训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该校处于市区城乡结合处,生源质量一般。但学校却能有效地控制学生英语学科的低分率。特别可喜的是,教师强调优化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环节,教学中采取全班活动,竞赛组活动,roup-work,Pair-work,个人活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大量的实际操练,逐步将学生外部语言内化成为自身的语言,实现“充分的输入一高质量的输出”。其亮点在于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乐于开口读英语。而开口读英语即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困难点、突破口。本期英语培训就定位在全面探究该校高频率操练学生开口读英语的方法基础上,如何能够优化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将之命名为“英语高频操练教学研修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教师定位为薄弱学校,有志于研究学生学习策略、探索英语课堂教学训练方法的教师。

(二)培训模式的实践

整个培训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 专家引领。专家引领阶段的目的是理念构建:一是向学员介绍最新的、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科教学理念,让学员及时把握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二是在分析本地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本培训内容的主题,吸引学员对本培训产生兴趣和期待;三是阐述本培训方案设计的思路、实施的要求,对本培训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学习的作用。本期培训的具体做法是:同时聘请高校和教科所各一位学科专家。首先,高等学校的专家用了30分钟的时间介绍了最新的教育学理论知识;教科所的专家用1个小时通过案例分析了本市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困惑。

2 现场观摩。现场观摩的目的是课例研讨。本期培训选取的教学载体:一线初中学校,由于生源较差,抓基础是本校的教学目的,学生轻松开口读英语成为本校英语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经多年探究,本校英语教研组总结的“高频操练教学”初见成效。现场观摩阶段由研究分析+课例展示+执教反思+交流点评四部分构成。此阶段前三部分由本校教研组完成,后第四部分由专家组织学员共同完成。教研组成员在课堂展示前需给学员介绍研究“高频操练教学”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让学员对此研究的来龙去脉有个大概认知。专家在培训前设计课堂观察表,听课时将学员分成五组,分别从操练内容、操练方式、学生参与面、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用时等五个不同的维度为观察点对两节教学(由两个教师各执导一节)课堂进行全面解剖。课例展示后,专家指导学员有针对性地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小组探究,找出这节课“高频操练教学”的亮点和不足,使得交流点评阶段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3 策略优化。学科教学技能培训究竟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拿来主义易于一线教师在某一教学内容,某一教学环节的授课能力有所提高,但仅限于此,难于体现培训的价值和培训的最终目标。“授之以鱼”是“授之以渔”的铺垫,专家在课例展示的基础上分析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技能的拓展等是本培训的精华。为此,高校及教科研的专家在全程跟踪培训的前提下,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找出“高频操练教学”的运用规律及特点。并就此组织学员作了“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教学策略分析”和“高频操练教学法延伸”两个专题的探讨。让学员对学生轻松开口读英语有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

4 教学实践。学科教师培训除了对学员进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理念如何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此,提高学员教学实际能力、方法、教学能力才是学科教师培训的根本。在培训中,可专门设计操作体验环节,具体做法分为:教学设计+情境实践+执教反思+交流点评。我们以原来观察小组为单位,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同一节课。组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各家所长共同设计一份教案,每组给8~10分钟进行说课,在说课的基础上选出两组推举的组员进行上课、自评。然后由学员互评、专家点评,探讨分析教学实践中的亮点和不足。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一方面使学员得到一次实战训练,另一方面其他学员在观摩与研讨中感同身受,从而促使全体学员将一些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实用的实践活动。

二、培训反思

培训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教学技能,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反思本次培训,培训主要强调了几个方面:

一是培训开展主线明晰。培训的内容范围小,整个培训紧紧围绕某一类型或某一现象开展,强调深度和高度。

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用实践论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培训有效地将抽象概念通过模仿迁移、再现表达内化为学员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是培训师资团队实力雄厚。单个的培训专家有的精通教育理论,有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有的培训技巧娴熟,但同时具备这三方面功底的人比较少。对此,我们采取“教师团队制”培训模式开展培训。教师团队成员由高等学校、教育科研单位及一线学校学科教研组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全程参与整个培训,深厚的教育专业背景+先进的教育理论+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良好的学科素养+娴熟的培训方法与技术组成了互补的、超强师资阵容。这是一只高效能的、综合实力超强的优秀团队,他们通过完美的合作将带给学员高效、超值的培训。

四是培训立足课堂教学研究。培训以学校为基地,以课堂研究为基点,解决学科教师教学中实际问题,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培训以课程教学作为案例分析的载体,学员对新理念知识的重建更具直观性。同时,培训中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学员教学反思能力,引导学员有意识的控制自己教学行为,促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向研究型发展。

篇5:学科培训学习心得

10月21号在店子镇中学,我有幸参加了全县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一天的培训时间安排的很充实,上午安排了3节公开课,下午首先各位与会教师点评3位教师执教的公开课,然后教研员李老师一起学习了上好信息技术课的注意事项,自己从中也学到了很多,总结如下:

上午的公开课,三位执教的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展示了信息技术课的走向。第一节是李孝强老师执教的《逐帧动画》,李老师先安排学生动画的制作原理——视觉暂留。在讲述图片添加时,先让学生动手导入图片,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自然而然的开始了探究之路。学生制作完成后,大家欣赏作品时,引导学生看看动画有何不完美之处?引出插入普通帧的方法。第二节刘艳梅老师执教的《分类存储》。有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引出本课课题,情景创设好。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个性。任务安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分类存储图片,并且所有的图片都是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的。很好的展示了学生们的风采,可以说整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节课是郭泉州老师执教的《形状补间动画》,课由复习开始,然后安排学生观赏动画圆变正方形,引出本课主题。师生一起制作动画,而后学生自制。学生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形状补间动画。课堂任务是让学生合作探究制作动画圆月变成镰刀月很好的体现了课标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知理念。

下午,与会的各位老师点评三节观摩课,谈自己的收获,最后县教研员李明生老师做了总结。通过本次会议,我认识到了导课是一整堂课的事,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时,教师首先是倾听,而后是肯定。好学生展示的过程是所有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教学素材一定要重新设计,首先是教师最熟的,其次是避开传统话题,最后是教育性和典型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力求是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篇6:数学学科期初培训心得

今天听了进修学校董老师讲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议》,让我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兼数学教师的我,如何去做才能达到高效课堂,值得我去深思的问题。我深知自己在数学教学上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通过董老师的指导,我坚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数学理论的提升。

今天董老师讲的内容对我教学上有了很大的帮助,我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上也不断的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也不断的去反思如何去教、如何去管,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这几种能力。在设计问题时,作为教师的我应该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会对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感兴趣吗?这个问题这样设计妥不妥?这个问题这样提好不好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去反思,我觉得只有在反思中才能不断的成长起来。

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数学教师的我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董老师讲了点燃学生激情的方法有情境激趣,生活情趣,评价情趣,我觉得讲的也特别的到位,特别的好值得我去学习。

三、感受压力,增强信心。

篇7:英语学科专题培训心得

黄家埠镇中 徐燕

我曾经在私立学校教过一年的高中,高中的英语教学以阅读课为止,对话课的比重占得很少。今年是我教初中的第二年,教八年级下册也是我第一次上初中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也许是因为高中的阅读文章上顺手了,觉得初中的阅读课文也不过如此。曾经还天真地怀疑近段时间为什么要把阅读教学定为初中英语疑难问题。而当自己上课的时候才发现初中的英语阅读教学跟高中的阅读课有很大的差别,我确实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个差别主要是因为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是第一次碰到这么长的阅读文章,潜意识中对阅读课产生了一种恐惧感。第二,初中生阅读水平低,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有限,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也缺乏了解。第三,初中生的阅读目的不明确,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第四,他们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过分依赖词汇表或词典。

其实学生会出现这些问题也是难免的,因为他们也是刚接触这样的阅读文章,他们的词汇量、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也是一种现状,所以阅读教学会遇到困境也是必然。当这些问题摆在眼前的时候,作为英语教师,也作为研究者,面临困境,应诊断分析阅读教学疑难问题,多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暑期的培训无疑是为我指明了方向,令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此次培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诸复帼老师的讲座《英语阅读文章的导入》。她结合自己实例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常用的导入方法,真的很佩服她的智慧和创新精神。通过她的实例,真的能感受到,一个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听诸老师讲那一个个导入,仿佛自己也亲临那一个个课堂,似乎也能预见那一堂堂成功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生情况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的课堂学习情境。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巧妙的导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使英语阅读教学充满了灵动与智慧。

在平时的阅读课教学中,我觉得词汇教学是一个难点。首先,学生本身的词汇量很有限。第二,阅读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又相当的多。单词是构成句子,段落,文章的基本元素,影响到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所以单词的教学影响着整个阅读课的教学。一般地说,学生掌握词汇的多少是反映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

一。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初中毕业应达到五级的目标:(1)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2)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3)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4)学会使用1500~1600 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要达到以上要求绝非易事,因此词汇教学也应贯穿英语阅读教学的始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虽然关注词汇教学,但方法过于陈旧,有时候甚至在词汇教学中脱离句子和课文内容孤立地讲解词义。这样做通常使学生感觉压力重重,而对词汇学习又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失去兴趣。培训中来自兰江中学的严娟美老师的讲座给我了许多启示。

严老师认为,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词汇教学有四种现状:

一、阅读课教学时,新词汇“忽略不计”。

二、阅读课教学前通过领读生词来教学词汇。

三、学生阅读后再进行词汇教学。

四、阅读教学前,教师在词汇教学上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号入座一下,我应该是属于第二种吧。严老师提出英语阅读课中的词

汇教学也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阅读前,教师对词汇的引入、教学要到位、有所偏废,或者说应该有所侧重,不同的词汇不同的处理。阅读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词汇学习策略很重要。学生只有会合理运用各种词汇学习策略,才能保证他们顺利地进行阅读。这里的词汇学习策略有三种,通过构词法理解生词、通过语境理解生词和通过释义理解生词。阅读后,巩固所学词汇要及时,巩固学过的词汇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教无定法,英语阅读课的词汇教学方法也各种各样。我想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要适合自己的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农村初中的学生英语基础差,词汇量缺乏,学习英语的氛围和阅读的习惯都比较差,阅读的技能也相对比较薄弱。词汇的教学要立足于文本,要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丰富语言材料,让学生改掉在阅读时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词汇表或词典的习惯,因为有时从词汇表或词典获得的注释也不完全等同于在文本语境中的意思,从而影响语篇理解。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和对平时词汇教学的总结的基础上,我觉得词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像严老师一样,我也把它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

一、阅读前。教师可以在热身活动和导入中引出和涉及一些新单词。这几乎

在每一篇阅读文章中都能做到。

二、阅读中。第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词汇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做找近

义词来猜测该单词在文中的意思。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阅读文章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在教pressure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选择题。What does the word “pressure” mean in the passage? A.tiredness

B.angerC.stressD.danger 学生不难选出答案,因为stress学生在学习be stressed out时已经学过。第二,通过简单讲解构词法让学生掌握新单词。比如九年级第1单元阅读文章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 文章中有两个新单词disagreement和development,这两个单词都是在动词后加ment后缀而构成名词,另外还有agree-agreement,develop-development等等。

三、阅读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summary,让学生填一填,写一写,及时巩

固新词汇,同时再一次领略整篇文章的大意。如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阅读文章Why do you learn to sing English songs? 阅读后可以设计这样一篇summary让学生进行填空。

Many Chinese people want to(improve)their English in different ways.Singing English songs is one way.Singers from across China(entered)a contest by singing English songs.Some of them were able to sing English songs just as well as(native speakers).A winner said singing English songs made her mo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English.So this kind of contest(encouraged)people in China to speak English.And(Besides)singing English songs, there are many other fun ways to learn English, like(watching)English movies and(reading)English books.以上是我对这次培训在英语阅读课教学方面的一些感想,除此之外,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次看见黄耀老师总有一种压力感,因为他真的很负责,他很希望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能不断地学习,认真地研究,踏实地工作,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进步,都能很优秀。曾经我很讨厌这样的压力感,因为我只想做个普通的老师,就这样默默无闻

地教教书,不追求任何名利,也不用写什么论文,不用精心准备上什么公开课。没有压力,每天轻松地工作和生活。可是现在我发现,如果要使我们的教师生涯有活力,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在教育教学上不做努力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是可耻的。在学生面前觉得自己是个好老师,不是因为自己懂得多少,而是自己也还酷爱学习。教书是件光荣的事,学习同样是件光荣的事,只有学习,才会反思,才会进步,我们现在的社会缺少的就是这种学习的氛围。我们依旧怀揣“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信念奋战在三尺讲台上。教师这个职业是无尚光荣的,同时又是一个要求标准很高的职业。从事这项职业不仅要求我们既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文化层次,而且要求我们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为人师表的风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其如何做人,对于这些我们同样需要不断学习。学校工作所提供的生活节奏,七月和八月的假期,给了我们一个去思索、总结和研究的机会,更是学习的机会。

篇8:学科培训心得

骨干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已经比较娴熟, 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其继续发展的目标应该是:能够在学科本质的视角下把握教学内容, 提升学科教育的价值;能够自觉地应用教育学和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设计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因此, 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应着力培养其“在教学中开展研究、通过研究改进教学”的意识和习惯, 以及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专门设置了针对不同主体的培训课程, 精心设计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的评价方案。虽然培训过程中的理论解读及案例分析得到教师的一致认同, 但在培训考核的实践环节以及培训后的常规教学实践中, 教师仍不能有效地将培训的相关理论迁移应用于教学实践;虽然安排了多场专家讲座, 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仍然比较弱。这些现象反映出培训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显著差异。如何转换培训思路, 从根本上提升骨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从而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以研带训”培训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以研带训”顾名思义就是用研究带动培训, 这种研训的形式可以根据教师的差异性和学生的差异性灵活地调整, 可以是区域性的教师组合, 也可以是按照学校层次的教师组合。教育教学全过程充满了问题情境, 这便注定了教师的研究者身份, 骨干教师尤其如此。经过适应期和调整期, 骨干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实践能力, 并能够在实践中熟练地运用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相关经验, 但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把握学科本质, 仍需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 使研究常态化, 在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成长。

1.研究教学的核心问题, 实现“把握教学内容”的培训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诸如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对教学媒体手段的选择、对课堂的把控等。问题虽然多种多样, 但彼此有一定的连带关系。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关键问题尤为重要。因此, 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科学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能力。

例如, 教师对 “ 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一节课的教学问题描述具有普遍性:学生对呈现的经典史实资料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兴趣, 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因此, 对细胞核功能的认识不够深刻, 概括不到位。对细胞核结构的学习当堂能够识图填图, 完成基础知识检测, 但总是遗忘, 在综合练习时常常张冠李戴。

在研讨交流中, 我们发现,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关键问题是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但一些教师为了解释说明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补充了许多较难理解的知识, 如酶与代谢的关系、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等。教师讲得很累, 学生也很费解, 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 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把握不到位。“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这一核心概念的文字表述虽然出现在本节教学内容中, 但它是整个学科的核心概念, 不是通过一节课就可以形成的。要从根本上形成概念, 有赖于后续内容中对酶、光合呼吸过程、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甚至生物技术的应用等一系列内容的认识。另外, 生物学科属于自然科学, 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式是结论的背景知识, 是可以产生知识的知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和科学方法训练是课程的重要目标。本部分教材内容呈现的虽然是关于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但却承载了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对细胞核的功能进行研究的方法, 诸如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分割法和细胞不同部位的嫁接法、多细胞生物的核移植法、受精卵缢裂法等均隐含在材料中, 这些内容非常有利于实现课程的能力方法目标, 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 (倡导探究性学习) , 具有更加深远的教育意义。因此, 教师应将本节课教学的核心任务定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上。用经典的史实资料作为检验自主设计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在此基础上注重结果和结论的归纳概括, 这样就能够激活史实资料的价值和作用, 也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对教学内容关键问题的研讨能够促进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 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内在条件。

2.基于问题解决的理论学习, 实现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培训

经验取向的教学实践有宏观上的启发作用, 但较难转化为系统的操作规则。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多读专业理论方面的书籍, 这是从经验取向转向理性思考、提升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理论学习不能泛泛地阅读理论书籍, 而应结合实践中的问题解决,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

(1) 指导反思, 梳理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可以引发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在培训中采用表1 的研究模式指导反思、提炼问题、分析问题, 引发教师的学习思路。

以《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课为例, 教师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细胞核功能的探究活动中, 提供的资料比较充分, 但学生对资料的兴趣并不高, “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这一概念是由教师总结出来的, 并非由学生归纳得出;二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细胞核结构的活动中, 细胞核的结构学生当堂能够记住, 也能画图、填空, 但在综合应用时无法有效提取。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组织教师交流研讨, 最后达成如下共识:问题一的原因在于, 教师过于期盼得到结论, 学生为了达到教师的预期 (正确地回答问题) , 阅读目标也必然指向资料中的结论, 从而干扰了对资料中研究细胞核功能的方法信息的获取, 因此, 对资料的处理也流于形式。教材提供的四个史实资料中承载了经典的研究方法, 教师应让学生尝试探究研究方法, 然后, 用资料中的方法与自己的研究思路进行比较, 进一步思考自己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提升资料的教育价值, 这属于方法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问题二的原因在于, 细胞核结构的教学属于理解事实性知识的教学, 需要多种加工策略, 既要能够转换多种形式描述结构, 又要能用结构解释功能。而教师仅仅让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说出名词术语或者识图填空, 这是远远达不到理解水平的。

(2) 基于问题解决的理论学习

讨论交流过程中延伸的核心问题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生物学知识分类及不同类型知识的认知过程和条件;二是对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和整体把握;三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在培训中, 根据不同的问题, 启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研讨, 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

3.在实践中尝试应用理论, 提升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理论能否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常用工具, 取决于实践的效果。实践中如何避免理论的局限性, 取决于实践效果的反思和进一步改进。

(1) 应用理论改进设计

在学习的基础上, 参训教师通过研讨交流, 统一了教学设计改进的基本思考, 即教学设计要与相应内容的知识类型相匹配, 突出难点的设计;要符合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并根据课堂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例如, 教师对《细胞核》一节课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的改进分析如表2所示。

(2) 反思实践效果, 检验理论

每一次实践后, 我们都要求教师按照以下反思模式进行总结和梳理研究过程:问题反思 (学生的表现、教师的表现) 问题分析—学习研讨的新思考—教学设计改进—实践效果及生成问题。通过这样的反思过程, 帮助教师体会所学理论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课堂观察发现, 修改后的教学方案带来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重点由原来的过分关注结论和知识的识记转移到了对研究方法的探究和结构与功能统一性的探讨上。这样的变化不但没有弱化知识学习, 反而充分落实了知识所承载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充分训练, 提高了教材资料的教育价值。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 教材内容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对其教育价值的体现, 而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 就需要教师对学科本质的准确理解以及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有效应用。

三、“以研带训”培训模式的效果反思

1.灵活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提升了培训的效果

通过梳理问题、学习研讨、改进设计、反思总结, 教师的研究思路逐渐清晰, 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也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起初的研讨总是分散在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上, 后来的研讨能够自觉地围绕研究的核心问题展开, 力求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措施, 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上升到学科知识的深入研究、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和分析、知识分类的学习和应用等理论层面。这说明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转化, 教师研究的激情被点燃, 这正是培训的预期目标。此外, “以研带训”的培训形式非常灵活, 不受培训场地制约, 培训者可以根据具体的培训目标指定特定教师群体参与, 教师也可以根据每次培训内容的特点有选择地参与, 相较于班级培训的计划性、内容的预设性更符合教师的需求。

2.培训者引领的关键在于先行的学习和研究

培训者要根据教师实践中的教育教学现象, 发现并聚焦教学中的“真问题”或者关键问题, 引导教师讨论交流, 引发思考, 帮助其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训过程本身应该是基于实践的问题调研、学习和研究过程, 应该是引领并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的过程, 而培训者引领的关键在于超前的学习和研究。

3 . 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的有效措施—带着研究任务学习理论

上一篇:银行财富主管竞聘稿下一篇:地铁技术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