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总结

2024-05-22

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总结(共10篇)

篇1: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总结

薄弱学科教师培训计划

在学科教学和实践中所需要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教师落实有效课堂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专业素养。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为突破口,坚持“面向全体、系统规划、扎实有效”的原则,着力提高我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促进我市基础教育质量再上台阶。

二、行动目标

(一)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围绕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将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培训主题纳入校本培训规定内容,使全部教师通过学科素养考核,获得合格证书。

(三)通过学科素养比赛,以赛带训,以赛促学,为教师搭建一个专业成长、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总结推广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

(四)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有效途径,开展教师教育专题研究和改革实验,建立健全培训项目制度,研发和编写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

三、具体任务

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是融培训、考核和比赛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培训是基础,考核是保障,比赛是促进。

为深化教师素养提升行动,每年在各学科考核的基础上,推选考核成绩优秀者参加比赛,开展展示和交流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新平台,以发现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学科素养的骨干教师,总结推广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

1.对象:考核中成绩优秀的教师代表。

2.内容:比赛内容分“教学综合能力”和“教学技能”两类,与当年培训和考核内容相一致。具体项目内容另行通知。

四、组织保障

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既是一次教师岗位练兵活动,更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仅反映教师的水平,更反映我市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为此,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发动并组织好学校层面的各项具体活动。

(一)为了有效开展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学校成立领导小组。

(二)教师进修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的业务统筹和专业支持;做好教师学分登记审核,加强校本培训管理;组织学校间交流,探索优势互补,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三)学校要根据校本培训主题及安排,结合本校实际,有机整合常规教学教研工作,开展丰富而有特色的教师学科素养研修活动,力求把培训、考核、比赛各个环节做实做细做精做出实效。

(四)建立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的管理、评估和激励机制,力求活动的科学、规范、实效。

篇2: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总结

为了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质量,针对我校 “薄弱学科”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以下方面加强改善。

一、转变教育观念

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认识到学生学校教育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学生考试的分数有多高,要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素质提高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

二、强化教学管理

1.开全学科、开足课时。学校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开足课时,并按要求保证课时,不随意删减和串动。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定期督查,保证课时、保证上课质量。

2.健全教师队伍。学校按要求配齐教师,保证合理安排课时,今年还特别把学校有限的骨干教师抽调到 “薄弱学科”的教师队伍中来,把这样高素质、责任心强的教师加到教育教学来,一定要提高“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

3.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在评优选先上要保证“薄弱学科”教师的评选率,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激发教师从事“薄弱学科”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三、加强培训

1.各级培训:根据“薄弱学科”教师人员少,素质偏低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校严格要求各级培

训轮流参与。进一步研修新教材,提高教师使用新教材的能力,扩充培训与新教材内容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内涵。加强在教学能力的课程开发的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先进教学方式在课堂有效调控的能力。

2.校本培训:学校由主要领导包保“薄弱学科”,定期开展理论、业务和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要求辅导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学科教育

1.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学校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校本教研”为载体,针对“薄弱学科”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听评课、片区教研等教研活动。

2.积极开展网络教研。由于“薄弱学科”教师数量少,教师之间研究有困难的特点,学校由领导亲自监督在“薄弱学科”中开展网络教育。在全体教师中进行互相交流学习,要求全员参与,并且随时督查检查。

3.强化教师自学。教师从教学中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入手,精心确立小课题,加强小课题研究,做到经常学习、不断反思,形成把日常教学,学习与研究融为一体。把“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让真正学生受益。

寺坪镇宽坪小学

篇3: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总结

一、教育现状分析

如今的教育是一个误区走进了另一个误区, 上级政策前卫务实, 很有前瞻性, 但是到了执行时就变了味, 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如何打破这种定式, 荣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县”、“教育均衡发展县”等活动, 依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教育, 为打造渝西川东教育高地抹上一笔亮丽的风景。从实施几年来, 各项目学校都在积极参与该项工程, 师生热情高涨, 科技创新项目与日俱增, 任何事情贵在坚持, 其因是学校缺乏正确的培训与指导, 加之督促无力, 动力不够, 学校创新工作开始倦怠了, 表现在作品数量和质量的下滑, 无法筛选出精品参加市级、国家级创新大赛。学校领导教育理念缺乏更新, 大家都本作穿新鞋, 走老路的习惯, 对创建荣昌科技创新特色教育不利。要提高荣昌教育的知名度, 可以从多角度, 多学科, 多领域并齐发展教育模式着手, 以科技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 拓展各门学科创新点, 努力发掘各地各校资源, 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创新, 不断壮大科研队伍, 为创科技教育特色县奠定基础。

二、对症下药, 狠抓薄弱学科

作为基础教育中涉及到得《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发展师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中小学生通过这两门学科, 可以获取很多的科学知识, 懂得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各种原理, 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通过参与社会调查, 社区服务, 劳动实践, 技术探究等形式, 让学生及早了了解社会, 通过参与社会中的各项活动, 对今后学习和工作都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鉴于此, 我认为基础教育要狠抓《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两门薄弱学科。盘龙中心校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除了搞好常规教学外, 任何学科都视为“主科”, 充分体现学校领导先进的办学理念。确立学校办学特色——建立农村科普实验基地。学校从薄弱学科着手, 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为了搞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这两门学科, 学校先后投入3万多元资金购买数码相机3台, 数码摄像机1台, 并对参与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作为市级骨干教师的我, 从事《科学》学科教育20多年, 是荣昌坚持“科学”专、兼职教育时间最长的教师之一。近10次在全县教师培训活动中发言或者进行讲座, 带动了一大批科学教师参与科技创新。近年来, 盘龙镇中心校学生每年的科技发明方案达100件左右, 2011年学生发明方案达到500件, 作品展示贴了满满的一墙, 虽然质量不高, 也极大了提高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活动开展的成效, 为了尽快让教师熟悉课程, 学校5年派出8名教师到荣昌、重庆参加培训和考察, 带回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水平。教师除完成课程内容外, 还结合家乡特产开发了一系列校本教材, 充实学校课程资源。

三、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以点带面, 扩大影响

2009年开发的——《夏布之乡》科技考察实践活动在重庆市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第一名;2010年的《姜文化》再次荣获第25届科技创新第一名;2011年的《揭秘“黑美人”》获26届科技创新第一名;2012年再次荣获一等奖两项, 并5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都获得二等奖。这既是荣昌的骄傲, 也是重庆市的骄傲, 更重要的是让盘龙中心校这所农村学校傲居该项目第一名长达6年。这是团队努力的成果, 更是领导重视的结果, 在2011年学校参加26届科技创新大赛中教师和学生分获发明创造市级二等奖, 填补了我校在科技发明方面零的空白, 之后相继有5名学生获得科技创新县长奖。

虽然学校在科技创新领域成绩突出, 但对全县的影响和带动不大, 其原因是相关领导对该学科重视不够, 认为“副科”学得好与坏都不影响学校声誉。转变观念, 提升我县素质教育发展, 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国家花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来提高该学科教育教学水平。如果还不引起重视, 以后即使亡羊补牢, 也为时已晚, 因为教研科研有一定周期性, 需要时间作保障, 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四、上级科研机构把培训做到实处,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育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在于培训, 教师的培训又在于教科所或者进修校, 而教研员的水平高低又直接影响教师培训效果。除加强业务培训外, 定期的指导和监督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 成果展示又是提升师生自信的平台,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教师从“知道做——到我会做——到我想做”的过程, 逐步提高学科水平, 为荣昌教育科研闯出一片天地, 打造自己的教育名片。具体过程如下:

一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充实教学研究人员, 成立《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和学科专家指导小组, 分解目标、落实责任, 分工负责、密切合作。

一梯队伍团队建设, 时间:每年9月——12月;

任务:完成十大镇中心校团队建设 (每校3—6名教师) ;

二梯队伍团队建设, 时间:次年3月——6月;

任务:完成小镇中心校团队建设 (每校3名教师)

二是加强指导。教研机构要进一步增强“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 加强对《综合实践》新课程实验的指导。

选题指导, 时间:每年9月——12月

任务:完成十大镇中心校选题工作 (每校1-2项)

指导:根据当地特色进行选题, 教研员为他们上示范课, 具体指导教研过程, 每所学校大约花费一周时间完成。

时间:次年2月——6月

任务:完成小镇中心校选题工作 (每校1项)

指导:根据当地特色进行选题, 教研员为他们上示范课, 具体指导教研过程, 每所学校大约花费一周时间完成。

三是加强监督。教委或者进修校加强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 实时监控课程改革实验进展情况, 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推动实验工作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建立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和实验工作联系人制度, 探索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实验推进机制。积极开展联合教研工作, 建设网络教研平台。通过县级之间相互交流, 校级之间相互联合,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四是提供展示平台。各教育管理中心定期开展辖区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展示活动, 以赛促研, 尽快提升当地《综合实践活动》科研水平, 为县级竞赛选拔优秀案例, 以提高我县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师生通过活动展示与交流, 既开拓了视野, 又建立了自信。另外, 鼓励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建立自己的特色教育工作室、特色教育qq群, 通过网络交流、加强联系, 及时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达到共同提高作用。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有序性, 常态化,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 着力构建学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建立民主、互动、合作、分享、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新型教研氛围。

五是推广宣传。

1.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向全县师生展示他们的教研成果。2.打造一两所学校向全市开放, 推广其办学理念, 展示科技创新成果。3.通过媒体宣传扩大荣昌特色教育的影响, 为打造荣昌教育名片奠基。

总之, 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是推进教育改革的中间力量, 教研员要转变职能, 转变角色, 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者和合作伙伴;教研员应将工作重心下移, 即深入学校、课堂, 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以教研方式的改变来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荣昌的教育科研添砖加瓦。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教材、教法、活动开展在不断变化, 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亲身体验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 感受着课程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在不同地区, 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又存在差异。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该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呢?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运用,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宣威市重点加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

本刊讯(通讯员 潘维香) 近期,宣威市下达2013年“国培计划”中央专项资金12万元,专项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农村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培训。今年,宣威市更加关注紧缺薄弱學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农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

自2010年“国培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宣威市教育局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有计划地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建立完善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并将培训情况与教师考核和职务晋升等挂钩,形成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今年,宣威市更加关注紧缺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农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安排中小学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38人,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20人,远程培训1 626人。“国培计划”的实施,为宣威市广大农村教师提供了系统学习教学技能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加快了宣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篇5: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总结

晋江市心养初中:赵璇 2011年12月11至12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咸阳市薄弱学科初中音乐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聆听专家老师们精彩的讲座,与专家及本省的同仁面对面的观点交流,经验分享,使我在教育科研方法、课堂教学艺术、教研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获益匪浅。

一、更新观念 摆正心态

这次培训每天的日程安排得很充实。期间共听了7场专题讲座;5节典型的课例观摩。无论是讲座还是授课,都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舞台。老师们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阐述简要而精辟,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老师们的讲座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品质的“文化大餐”。尤其是听了陈秀鸿老师的《教师师德新探》、张老师的《音乐教师与教育科研》及林家凌老师的《音乐教育新体系》,令我们受到一次教育的洗礼,精神的震撼。张老师的语言幽默、诙谐、生动,从他的举手投足中让我们感受到他朴素的人格魅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听他们讲座真的是一种精神享受。

二、专业知识,得以提高 在转变观念,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老师们从实际工作中大家经常遇到的问题入手,主要讲解了音乐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吴老师的《音乐教学设计及片段教学研究》、刘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李小瑜老师的《图谱教学法》的讲座。李老师针对如何上好结合图谱进行音乐教学课,把自己多年来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的倾授给我们,让我们做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课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吴蔚老师为大家讲解了的教学设计流程,通过观看片段教学的录像,让大家对教学设计的手段和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同行交流,共同成长

印象最深的是林家凌老师指导的三位参加中央音乐学院国培回来的厦门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三节不同课型的音乐课为我们传授了许多音乐教学方法受益极大。她们让全班同学全面参与、体验、实验。把这些知识变化性地运用到我们的音乐课堂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她们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她们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是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大量鲜活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教师受益匪浅。课例背后的思考与解读,更是让我们教师深受启发,大开了眼界。最后,就是老师们高深独到的理论见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各具特色的授课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员。

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中,我们不断的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在讨论中,学员们畅所欲言,提出的许多观点和问题都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得到了们的老师们的重视,他们的回答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培训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二十天的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留给我们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 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要把汲取到的先进理念、思想运用到工作中去,让此次培训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最大的体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素质,把爱与知识播送给每一位孩子,让他们健康、个性地成长。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给他们富于旋律的人生,享受人生的旋律。

参加黑龙江省2014年中初中薄弱学科音乐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鹤岗市南山青少年活动中心

孔宝媛

2月24日,我来到哈市参加“黑龙江省2014年中初中薄弱学科音乐教师培训”。几天来,学习聆听了教育专家和来自教学一线的学科骨干教师的讲座,受益匪浅,感想颇多。下面就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是来自哈市复华初中的青年骨干教师王琦老师的讲座,她讲课的题目是《团体操的创编理论方法》,并详细讲解了团体操的概述、意义和作用、团体操的审美教育作用,以及国内外团体操发展简况等。王琦老师看上去很年轻,但是业务非常过硬,很有实际工作经验,她曾带领学校多次参加哈市大型团体操表演和比赛,多次获奖,成绩突出,并受到省、市教育部门的肯定和重视,多次到国内外参观学习,就团体操项目颇有见术,很值得我的学习。又听了省级优质课《木瓜恰恰恰》、《田野在召唤》,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形式新颖、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师生互动非常轻松、自如,教材把握的恰到好处,可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年长、资深的周力老师,他讲课的题目是《中初中合唱队的训练和指挥》《如何使高雅艺术进校园》,周老师的讲座简单、实际、精炼、易懂。周老师说:“合唱作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时也是中初中音乐教学的任务之一,它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周力老师凭借他从事音乐教学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不但给大家认真讲解,还给大家作示范,带领大家进行实际演练,果真效果非凡。他还讲述了关于声乐教学的体会等。

篇6: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总结

为了消除学校发展的障碍,今年学校把教学工作的重心下移到了薄弱学科建设上,努力提高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成绩,从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所谓薄弱学科,是指组内教师业务素质、教学水平整体不高的学科。加强薄弱学科建设,有利于均衡各学科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为了将薄弱学科的建设落到实处,收到理想的效果,学期初,学校出台了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方案,采取得力措施,突破薄弱学科教学。现将学校加强薄弱学科建设的做法简单做以介绍:

首先,加强薄弱学科的备课。

教师备好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和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感悟或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即时性交流。教师所讲的每节课都要以构建有效课堂、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首要目标,围绕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讲授时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用真问题组织教学,学生互动合作学习,精讲多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加强研究,改进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质量提高方式的根本转变。

其次,抓追踪听评课,解剖分析薄弱课堂。

要想真正提高薄弱学科的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最关键的。薄弱学科教师必须切实提高授课艺术,用真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多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为了提高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听评课领导小组,专门对薄弱学科进行追踪听评课。即听即评,讲课结束,先由讲课教师谈一谈所讲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自己本节课教学感受,主要说明自己是在哪些真问题的引领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然后评课小组成员进行评课,开诚布公地指出课堂教学中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哪些是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授课教师根据评课小组的评课意见,进行自我改进完善,等候评课组的追踪听评。评课小组对不过关课堂的追踪直至课堂达标为止。第三:追踪成绩分析,检测薄弱学科发展状况。

薄弱学科的强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在抓备课、抓课堂的同时,还对薄弱学科进行跟踪检测和成绩分析。阶段性考试(学校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全县统一组织的)结束以后,教务处及时依据成绩,对薄弱学科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纵向、横向分析,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进步(或落后)幅度。教师既可以将纵向比较分析(自己与自己比较),看进步(或落后)的幅度,又可以横向比较分析(备课组内教师相互比较),看谁的进步幅度大,学校将每位教师的进步幅度纳入绩效考核,激励教师上进。这样循环下去,薄弱学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了如指掌,从而积极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四: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作用,力促薄弱学科的转变。

我们让班主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协调:首先,开好分析会,让每一个学生找出自已的弱科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听课、练习、兴趣等主面。其次,树标、传经、请导师,让薄弱学科的优秀学生或优秀教师做学法介绍,从学科特点、学习方法、勤奋刻苦、自我调节等方面改进。再次,利用家长学校等来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引导家长牵手学校、牵手孩子。班主任经常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弱科学生和学生的弱科,从生活上温馨体贴,从心里上及时解困,人人手中都有几个重点学生名单,关注他们的听、说、练,及时进行交流谈心,面对面、心对心地进行辅导。实践告诉我们,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巧妙发挥班主任的影响力,尽快提高家长家教素养,挖掘家长的教育潜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一条发展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优生学途经。薄弱学科教师认真备课,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是很有帮助的。

第五:与名师结伴同行,以学习促提高

篇7:业土小学薄弱学科整改总结

通过近几年辅导站抽考、统考成绩来看,我校三年级成绩比较低,为努力提高我校三年级的数学成绩,我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制定了预期的奋斗目标。现将总结如下:

一、原因分析

我校所在地位置偏僻,学生、家长视野比较狭窄,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上学成才的人较少,好多家长没尝到读书的好处,对学生的学习支持力度不够。还有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而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造成了教学上的困惑。

二、采取的措施

1、学校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班主任及时组织召开有关知识改变命运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了解一些学习成才的小故事,慢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深入学生学习、生活。

教师关怀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以他们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实际和地方特色、文化基础结合,不硬搬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尽量使课堂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因此,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利用闲暇时间给学困生加以辅导,使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3、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学光盘,坚持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堂结构,提高授课效率,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路子,结合教学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使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三、现状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现在我校三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基本能够认真听课,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较认真完成作业,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积极发言,同时在学校和班主任积极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参与积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10年12月21日

篇8:区域薄弱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策略

营造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是应对教育变革挑战的必然方向。在此过程中,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等新型教师培养方式也日益发挥出重要价值。但大量信息表明,当前上述教研机制依然没能完全发挥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作用,相对传统语数强势学科之外,英语、科学、体育等薄弱学科现象更加明显。我们以小学科学为例,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区域教研员单兵教研现象局限了优质资源的共享

当前,区域教研中教研员单兵化行动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教研主题源于教研员个人的主观判断,教研形式也深受教研员个人观念和习惯的左右。这种教研员主导下的教研方法,虽然具有较强的统摄力,但是也容易出现与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脱节现象,更不利于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的发挥,与课程改革发展需要不相吻合。

(二)校本教研组织不能满足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虽然校本教研方兴未艾,但是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专职教师人数少、层次差异大,致使校本教研校际发展不平衡,“强者恒强”与“弱者恒弱”现象交织并存。弱势学校教研方式依然单一、低质,“新人走老路”“高大上”等现象导致教师成长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和物力,而强势学校又缺乏辐射教研价值的通道。

(三)校本教研主题不能满足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科研是化解矛盾探索教育教学解困之路最有力工具。但是调查表明,不少学校在借助校本研修的科研之路上遭遇了方向不清晰、主题不明确的困境。而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校本教研有形低质,活动“表面化、碎片化、盆景化”导致特征不明、成果不成的现象更加明显。

为此,嘉善县围绕“建设高质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团队”这个大目标,在充分调查和分析县域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和科学教研现状及教师专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基础上,从“教研团队组织”“教研主题架构”“教研形式活化”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提出了“分类+互助”“结构+特需”“定向+自主”的薄弱学科“区域教研团队建设”策略,初步组建起“组织交融”“主题合研”“活动互参”“资源共享”的“区域教研共同体”。

二、薄弱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策略

嘉善县小学科学重点围绕“团队怎么组”“项目怎么定”“活动怎么推”三个角度,以“丰富中老年教师‘本体性知识”“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性知识”“拓展骨干教师‘条件性知识”为准心,创建起促进教师成长的团队环境,在帮助教师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又满足了解决教学困顿与弥补专业缺陷的特殊需求。

(一)“分类+互助”的组队策略

依照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科关注点(兴趣点),分层、分类组建“教研团队”,是解决教研主题空洞、方法单一、教研过程针对性不足、教研作用不明显的有效途径。

1. 瞄定基点、层级分类

针对全县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和教研组织建设及教研活动情况开展问卷调查、专项考查与分析梳理,从教师队伍分布、校本教研状况、教师需求3大方面,明确教研现状和特征,以此瞄定了教研团队架构的基点。

在厘清全县小学科学教师特征的基础上,即依据学科、工作年限等因素,组建“三格”团队。三年内新上岗教师“定格”,“以优带新”,强化“学科常规”素养的研习与体悟,积累“实践性知识”,定格为合格教师;成熟教师“升格”,借助校本研修,突出“团队研究”和“项目研究”,重点开展“主题问题”研究,向“条件性知识”研究靠拢,升格为骨干教师;名优教师“风格”,借助“特色教研”载体,创新“特色”教学研究,锤炼“学习力”“研究力”和“指导力”,带出“团队“,成长为“风格”教师。

2.项目结群、主题互助

针对不少教师具有相似追求和需要,而学校各自为战的教研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的现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创造了多种形式的“项目结群”组团方式。如,以专业共需结群。根据教师发展的共性特征为基点,成立由教研员或名优教师为班底的县区级项目教研共同体,分时、分项地结群建队,实现县区级与片校级教研团队的双向的“伙伴合作”。同时,也根据各校的发展实际,组织各校以特色联合、首席教师负责、师资互助、强弱互补的形式,建立校际教研共同体团队。这种校际间的教研共同体,并非是中心学校向一般学校的单向帮扶,而是双方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与良性叠加,部分学校还孕育出了“云游式”“挂单式”教研专项活动。

在上述策略的指引下,嘉善县小学科学学科组建起了针对全体教师的“实验疑难”,针对新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学科技能成长”,针对骨干和名师的“特殊数据”“情景检测”,针对特需学校教师的“慕课教学”“小班化教学”等7大教研群团组织。

(二)“结构+特需”的选题策略

以教师专业“定格”“升格”“风格”及“特需”四个类别为团队蓝本,从“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三个角度,谋划与选定教研主题,推动教研群团有序、有效发展。

1.以“专业缺陷弥补”选择主题

由于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性学科,知识背景广,变化大,所以在教师中广泛存在着“专而不广”“广而不精”的知识结构缺陷,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据此,确定了“疑难问题解决”等主题,通过“征集”—“遴选”—“研磨”—“实践”的方法,对教材中一线教师普遍反映的疑难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通过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合作或专项研究活动,解决教学困难。另外,针对新入职青年和兼职教师的特征,还将“学科技能成长”确定为“铁打的营盘”,成员年年一进出,三年一周期,确保学科常规和技能的研修。

2.以“教学困顿解决”选择主题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少教师都出现了一定的教学困顿,有些还成为掣肘学科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通过征集,选择其中部分影响广、意义大的问题,组建联合研究共同体,有效解决原本研究力量不足、解决不到位的问题。例如,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数据不支持结论”的“特殊数据”现象,对儿童视角下科学课堂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专题研讨、教学比较等方法,在理论层面明晰了“特殊数据”的教育价值,在实践层面确定了重视“特殊数据”入手建构切合儿童“兴趣”与“思维”课堂的方法。在县区小学科学教师中,关注学生教学起点、学习的深层特征成为自觉行为。研究成果在大市携手送教、浙派名师展示等多个活动中进行展示和交流,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充分认同。

3.以“特需任务推进”谋划主题

良好的学科研究氛围和成效,使得更多的县级重大研究项目青睐于小学科学团队,2013年和2014年就有“小班化教学研究”和“‘慕课教学研究”两大项目落户。为此,课题组发挥团队组织优势,转变了各校“各自为战”的松散研究形式,组建“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特需项目研究共同体”,共同谋划、分头行动、分享综合、推广应用。例如,为应对县区推进“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需要,我们在某农村小学被确定为试点学校的基础上,课题组联合相似背景的4所学校,建立起“小学科学小班化教学构成要素与实施策略研究”团队。依据各校教师优势,分别从“小班化环境物化”“小班化群学趋动”“小班化目标分类”和“小班化课型设计”等4大领域分头研究,定期交流,有效地解决了试点学校科学教师人员少、师资弱的问题,产生了很好的效应。

(三)“定向+自主”的参与策略

依照“分类+自主”的组团和“结构+特需”的选题策略,嘉善县小学科学学科提出了“定向+自主”的活动参与策略,事关专业基础的“规定”项目必须参与,有关专业特色的可选择参加。

1.定向参与

充分依靠县教研室的行政组织力量,对“疑难问题解决”“学科技能成长”等项目采用全员或定向参加的形式,成立由教研员和名优教师为班底的县级教研核心团队,进行教研团队建设研究,强化对各级教研团队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团队成员专业研究力、组织力的提升。并借助县区级教研团队成员对下层教研团队的研究活动进行指导、督促,实现校级与片校级教研团队的双向“伙伴合作”,促进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2.自主选择

对于“特殊数据”“情景检测”“慕课教学”“小班化教学”等“教学困顿项目”或“特需项目”则更多采取自主选择参与的形式。以特色联合、师资互助、强弱互补的形式,建立3~4个小学科学片级(校际)教研团队,确定首席教师负责制,开展团队教研研究活动。实现校际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整合人力和经验资源,开展校级教研团队成果交流。

3.展研合进

为扩大研究项目的影响面,达成研、展、推的一体化,根据项目特征,采用了“先研后展”和“边研边展”的“合进”策略。

对“小班化”“慕课”“情景检测“等项目,团队先研,在取得前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片、县研训活动进行展示推广。对“特殊数据”“疑难问题”等项目,则采用边研边展、展研相融的形式,全员合谋,人人参与。

三、教研团队建设实施成效分析

(一)探索了一套值得借鉴的区域学科教研团队建设策略。其中“主题+团队”的捆绑组团方式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很强的实效性,特别是“以教研主题架构团队”的策略,主题来源于一线教师成长特征和学科困难,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小学科学教研方式单一、质低,教师主体体现不足,参与不力的问题。

(二)建设了区域小学科学教研团队并转变了区域教研方式。教研团队的建设,淡化了自上而下的教研管理方式,营造了由优质学校名优教师、普通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机制。依托课堂的互助,网络的交互、共享的特性,充分发挥专家、教研员和优质学校名优教师的专业指导与学科引领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面窄的状况,使学科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的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同时,也更好地发挥区域教研组织的规划、协调、保障、监控管理作用,拓宽区域合作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三)提高了一线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区域教研团队这个专业团体及其研究活动的影响,发挥和带动优质学校名优教师聚焦教学研究,并辐射专业影响力,促进学科教师跨校合作教学研究的机制的形成,保障更多教师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学习与反思。同时让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使得专业支持力量和课程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充分的缓解。

主题研究的形式驱使校级教研团队更有效开展研究活动。借助主题活动展示、疑难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认领、青年教师课堂打造等方法,使各级教研活动研究有对象、活动有时间、参与有人员、辐射有对象。特别是“疑难问题”“特殊数据”“情景检测”等研究主题不但凝聚了教师团队力量,其研究成果也更有实效性和推广价值。

篇9: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总结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艺术、科学等小学科教育骨干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适应体育、艺术、科学等学科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薄弱学科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一般教师不能胜任,必须要专业的专职教师。近年来,我县每年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薄弱学科教师招考,为全县中小学补充了一定数量的体育、音乐、美术等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校专业教师紧缺的现状,有效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我县体育、音乐、美术等小学科教学面临的形势严峻、问题繁杂、基础薄弱、质量不高,亟待改革与综合治理。

在现实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农村学校专业学科教师缺口很大,而每年因招考人数、招考条件等的限制,最终招聘上岗的教师很少,这样分配到各校后就解决不了教师紧缺的现状。二是每年城区中小学不断地从农村学校招考专业教师,这使得原本专业教师紧缺的农村学校更是釜底抽薪,导致教育资源失衡;三是近年来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施,其本意是缩小城区与农村及校际间的教师资源差距,促使教师资源逐步趋向均衡化。但在实际管理和使用中,出现了把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小学科专业教师轮岗到城区或小学科专业教师相对富余的学校,导致部分学校本来专业教师就紧缺,变成没有一个小学科专业教师,音体美等又回到由语数老师兼代的老路,而部分小学科教师富余学校却让专业教师去带语数。

如何进一步解决农村学校专业学科教师紧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加大专业教师招聘力度,适当降低对专业教师招聘的门槛:如学历标准、毕业年限等;同时针对县政府提出的确保到2019年全县4.57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的目标,可对贫困大学生的招聘进一步放宽政策,这样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一家脱贫问题,更解决了专业教师紧缺问题。

2.加大在岗的专业教师管理力度。要制定相关制度,要求新招聘的专业教师必须在农村学校服务满5周年后才能参与城区学校招考或轮岗交流。这样既相对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缓解了农村专业教师出现空挡的局面。

3.建议县教体局用制度引导教师转向体音美等小学科教学岗位,一是在评优树模、职称评定方面关注体音美等小学科教师,二是出台体音美等小学科教师专业管理制度,严禁随意让专业教师转岗。

篇10: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总结

回顾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虽然我校的名次有一定的提前,但薄弱学科、薄弱班科依然存在,这也是造成我乡的教学成绩始终居于下游的原因,薄弱班科和班级的存在给我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到底薄弱的成因是什么呢?我们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和反思,我们认为形成当前学校薄弱学科和薄弱班级的主要原因来自四方面:一是学校,二是教师,三是学生,四是社会,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校原因

学校的日常工作比较繁杂,在管理中,我们在教学质量这方面存在着重视不够,领导引领指导不到位,虽然工作有布置,但在跟踪检查总结中不到位,对薄弱学科的教师的监管力度不到位,造成了一些薄弱学科和班级的产生。

二、教师的原因

1、客观上讲:

我校师资队伍老年化现象比较严重,许多老教师由于长期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思路公式化,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而现行的教材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编写成的,知识难度在下降,但却给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上留有很大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上要灵活创新运用,而一些老教师有这样的心理,“课程标准教材一变再变,自己的教法一成不变”。依然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千

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脱节,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造成薄弱学科的产生。一些教师,包括一些青年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热忱,他们对新课程标准没能认真学习与解读,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表较突 出,所以在课堂上教学的创新就不可能了。

2、从主观上讲

(1)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主要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准确,没有层次,教学随意性很大。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教师没有把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完成课程要求的主要资源,备课时决不能上哪一节就只备哪一节,对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课时在整个学科中占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甚至这一节内容能体现课程中那些需求,都要研究到,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反复通读教材,对每一节都要深层思考,抓住其思想精髓,在课程的意识下对教材要有拓展,绝不能满足于能讲教材会做例题。

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有的课堂上是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两根粉笔,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合作、探究课堂上做的很少,要么运用的不恰当,要么流于形式,一些现有的资源没有利用,也没有资源生成意识。多媒体投影利用率很低,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无法整合,直接影响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目标完成参半,如果每节课在效率上有一点差距,日积月累便形成较大距

离,如果每节课留一点“尾巴”,每一节、每一章就有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差距便拉大了。

3.在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实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策略。因材施教的道理我们每位老师都懂,每位学生能力不同,完成的作业量也应该不同,但有相当教师经常让全班同学做同样的作业,这样就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吃不了”的学生不仅品尝不到胜利的果实,还会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歧视。他们对学习无兴趣,自信心下降,成绩会越来越糟糕,以致形成学困生。

(2)老师对学生缺乏责任心、爱心、耐心、恒心,对学困生关注不够。如果老师认识到教好每位学生是自己的责任,那么他就不会把学困生置之不理;如果老师像爱学优生那样爱学困生,那么老师就不会把学困生当成自己的负担,辅导学困生时也会极具耐心、持之以恒,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教师缺乏对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高效的学习方法能“事半功倍”,而低效的学习方法却是“事倍功半”。学习实际上也是培养好习惯,好方法的过程。一些学科的任课教师能针对所教的学生制定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天天抓,使学生能做到全神贯注的听讲,积极的思考,先理解后记忆,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自觉学习,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效率高,而一些教师在培养学习方法和习惯方面做得不

够,造成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方法习惯,虽然费了很大劲,成绩仍旧不理想。

三、学生的原因

(1)遗传因素,每一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及后天环境的影响,都有智力水平差异,学习能力差异。从生理上就决定“待进生"的存在,这是无可厚非的。

(2)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教学内容由简到繁、由低到高、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低年级是基础中的基础,部分学生由于低年级基础没打好,到了高年级想学又使不上劲,以至于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形成不读书,抄作业等不良学习习惯。

(3)不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学习兴趣不浓厚。现如今学生上课不珍惜时间,老师讲,他也讲,或者思想溜号,耽误了听课、阻碍了内容进入记忆。另外,学习兴趣不浓厚,对学习抱有应付差事的心理。究其原因,有一部分出在教师身上,如课上松松垮垮,课下十分紧张,造成学生本末倒置地对待时间分配。但原因的症结还在学生本身,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自己是给家长和老师学的,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养成了现在学生懒惰的心理。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直接关系,教育方法不得当以及社会环境等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

改进措施:

一、领导重视,找准症结,加大对薄弱学科治理力度。虽然学校工作繁多,但我们校领导要提高认识,把提升教学质量当做学校的生命,在工作布置、指导、监管上要加大力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大对薄弱学科的治理力度。

二、加强薄弱学科的集体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是解决薄弱学科这一症结的关键。我们以集体备课为载体,通过定时集体备课与即时交流相结合的备课形式,积极促进和帮助教师主动进行“自备、集体备、补备”的备课模式,最终形成能有效指导教学的教案,并使薄弱学科教师共享集体智慧。

三、决胜课堂,抓好追踪听、评课,向课堂要效益。要想真正提高薄弱学科的教学效益,改进课堂教学是最关键的。这就急切的要求薄弱学科教师必须切实提高授课艺术,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要做到先学后教,精讲多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为了帮助提高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成立了听课、评课领导小组,专门对薄弱学科进行追踪听、评课,并提出的意见,帮助教师进行自我改进完善。

四、追踪检测薄弱学科

薄弱学科的强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抓备课、抓课堂的同时,还对薄弱学科进行检测和成绩分析。抓好周练、单元检测和月考工作。每次考试结束以后,及时依据成绩,对该学科的教学成绩,进行纵向、横向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

存在的问题。这样循环下去,薄弱学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了如指掌,从而积极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引领作用,力促薄弱学科的转变。

薄弱学科的形成与班主任工作紧密相连,要加强薄弱学科质量提高,一定要发挥班主任的协调作用。引导家长与学校、任课教师、学生牵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班主任经常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弱科学生和学生的弱科,从生活上温馨体贴,从心里上及时解困。巧妙发挥班主任的影响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六、发挥骨干教师的效应,以学习促提高。

组织骨干教师为薄弱班级、学科上示范课,发挥骨干效应。一方面安排本校骨干教师到薄弱学科班级上1—2节示范课,另一方面要求薄弱学科教师,必须去听课。通过学习骨干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做到学用结合,借鉴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改进不足,提高自身。

七、争取家长的配合

学生的家长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教育方法上或多或少都有其不科学的地方。如果不改变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方法,那么老师对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老师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家长、老师拧成一股绳,共同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教师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

同的措施。

八、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

我校在教师评价机制上,对弱科教师采取鼓励加奖励的办法。使弱科教师干好工作有甜头。学校领导注重关心帮助薄弱学科教师,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服务到位,千方百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心理环境,真正做到抓在要点上,管在情理上,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一篇:22.1.3二次函数y=a(x-h)2+k的图像和性质教案下一篇:2010~2011第二学期团支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