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素养培训总结

2022-12-17

叹岁月流逝太快,转眼间便到了年底,一年的辛苦工作中,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难忘时刻,也在不断的工作积累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记录这一年的工作成长,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学科素养培训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化学学科素养培训总结

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杨梓生

(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龙岩 364000)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简称“化学核心素养”)[1]。为使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实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准确理解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进一步把握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属性、内涵特点及内在联系等。下面就化学核心素养的前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促进化学老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反映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与结果的水平。这一素养不仅体现了学生从化学视角对观事物能动反映方式,而且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结果。因此,化学核心素养同时具有指向认知结果的“结果属性”和指向认知过程的“过程属性”。 1.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果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果属性”,体现为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建立起来的、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结构化知识、思维方式与品质。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看,强调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化学学习,掌握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标准与内容体系,获得物质及其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并能够运用化学符号、化学模型加以描述(表征);理解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建立从变化守恒、动态平衡、模型表征等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形成严谨务实的态度、与人合作的习惯,树立科学物质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绿色化学的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立社会责任观、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体现为个体在面对复杂情境时综合运用化学思维、化学知识与探究技能解决化学相关问题的品质与关键能力。这一属性强调高中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境及与化学相关事实时,能够通过观察与辨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并得出结论;能够根据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其可能的变化,应用对立统

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思想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正确运用化学模型描述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分析与解释化学现象,运用依据多种方法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揭示其本质属性;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调用已有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在化学原理、化学技术应用时自觉考虑化学过程对自然带来的可能影响,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绿色化”的观念。

二、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基于学科特质与学科任务[2],为培育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人而提出的关键素养。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认真分析化学核心素养五个要素的内涵,可以发现具有如下特点:

1.凸显化学本质特征

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体现为:化学在原子、分子的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4],从微观层次上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化学符号或模型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等要素,强调从微观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根据物质微观结构预测物质性质及其反应,运用多种模型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使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等,很好地凸显化学学科的特征。

2.反映化学基本问题

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5]。这一问题的解决,强调运用实验、假说、模型、分类等方法,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开展物质及其变化的研究,并从元素的宏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从粒子的微观层面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因此,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及其应建立的基本认识,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3.揭示化学学科思维

化学是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并建立起它们间联系的。因此化学学习过程,常常需要以实验为手段获取宏观现象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其本质,或对基于微观或模型分析推理的结果通过实验手段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得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或相关理论。因此,化学学习需要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学习思维[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很好地揭示化学学科思维。 4.体现课程育人价值

作为科学课程的高中化学,由于注重在人类文化背景下建构课程体系[6],内隐着丰富的 人文内涵。因此,它对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均具重要价值。体现在:高中化学课程有利于丰富并完善化学认识,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核心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本质认识;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物质观、严谨求实科学态度等。化学学科这些育人价值,在化学核心素养的五个要素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

化学学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必将经历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的“两次飞跃”。化学核心素养正是在化学认识活动的“两次飞跃”中发展起来的关键能力与品质,同时又对化学认识活动发挥着能动作用。因此,化学核心素养五个要素的内涵虽各不同、作用也有差异,但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统一于化学认识活动中。具体为: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作为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对“化学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功能[7],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化学实验上述功能价值的发挥,又有赖于学生实验素养的高低、探究水平的强弱。因此,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要素,反映了“化学实践”环节的化学核心素养要求,是化学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表征。

2.对于“化学实践”获得的感性认识,要求采用分类和模型的科学方法、宏观与微观及变化与守恒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加工、整合,揭示其特征属性与本质、建立起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统摄为物质运动变化的原理与规律,从而对化学世界建立起本质的、结构化的理性认识。这一过程对应为“化学认识”过程。因此,“宏观辨识与微观分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等方面侧重于“化学认识”环节的素养,体现了化学核心素养从认识方法和认识方式视角等方面提出对化学学科认识能力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化学学习活动建立起来的对化学世界的理性认识,其价值体现在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应密切关注化学过程对自然带来的各种影响,并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为前提下,权衡利弊,秉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这一解决相关问题、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的基本思路与原则。因此,“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体现了对“化学运用”能力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化学科学应用的方向和价值取向。

因此,化学核心素养的五个要素,分别从化学学习活动系统的“化学实践”、“化学认知”和“化学运用”三个维度,全面系统地高中化学学习所必须建立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与品质,整体性揭示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http:///xuekejiaoyanzu/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97 [2] 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1-28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4]梁永平.化学科学理解的基本视角及其核心观念[J].化学教育,2011(6):4

[5]毕华林等.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2 [7]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四版):184-187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它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论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化学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强调发展核心素养必须依托教学内容,要整体性认识化学学科的各种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整体认识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3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2014年4月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论证报告》中指出,“从现行课程标准来看,为培养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公民,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素养的内涵界定,建立系统化的素养结构体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加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垂直衔接和横向整合,更加注重培养跨学科的、与社会适应相关的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2]。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又隶属于科学素养。众所周知,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在变化中,我们要运用探究的手段,要在探究中寻找证据进行推理,要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审视变化的微观本质,同时我们要关注学习化学的社会意义,这些都是在发展学生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核心认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内隐在教材内容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实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从而实现这一目标呢?

2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选择使用范围较广的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两节教学内容,按照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审视了教材内容,挖掘其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并设计成了教学案例,深入分析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这些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达到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2.1 案例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该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1》中的第四章第二节[3]。

2.1.1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指导思想分析:“氯气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属于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部分,在教学中要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该部分的教学中,要注重发挥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物质性质及其变化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

(2)教学内容分析: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教材选择氯气的性质、用途等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氯是海水中富集的一种元素,资源丰富,日常生活中的漂白粉、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使用广泛,学生比较熟悉,容易产生求知的欲望。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中氯气与水的反应,包括氯水的成分、性质以及漂白原理;氯气与碱的反应,这也是漂白液、漂白粉的制取原理;此外,可以从氯水的性质及成分探究中初步介绍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接触到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学习过盐酸、NaCl与AgNO3溶液的反应等。在初中和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对以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也比较熟悉。本节课学生可以从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角度来理解和认识物质以及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2.1.2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观点解释氯气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

(3)在学习氯气性质和用途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身边清洁剂、消毒剂使用问题的分析,以及微量实验的设计,体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2.1.3 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可以将教学重点设计为氯气与水反应、与碱反应的性质研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的探究为教学的难点内容。

2.1.4 教学过程设计及解析

教学环节1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初步获取关于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与创新思维:氯气的性质是在84消毒液与酸反应的实验探究中获得的,突出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建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实验中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利用废弃的光盘盒自制了反应容器,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化学变化与守恒思想: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氯气所发生的反应,根据质量守恒的思想分析反应后所得到的产物;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推测产物,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氢离子、氯离子的存在等;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依据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实验,寻找实验中的现象作为证据进行推理,分析反应产物。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建构研究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通过研究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原因探究以及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以废弃光盘盒为原料自制教具的目的分析,认识氯气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知道生活中含氯消毒剂的合理使用方法。

教学环节3 深入分析,理解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照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所发生的反应,深入理解反应的实质。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与创新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差异分析,理解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的反应实质;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进行实验,本身也体现了一种创新意识。

化学变化与守恒思想: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氯气和水、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所发生的反应,进而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及离子反应的情况;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依据矿泉水瓶的瓶身变瘪程度加剧的宏观现象推测在微观上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根据对照实验的现象差异,深入分析实验原理,寻找证据进行推理,根据氯水中粒子成分,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准确得出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生成物;

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通过对照实验,认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效果更好,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氯气泄漏问题时,快速地找到消除污染的试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社会责任的高度体现。

教学环节4 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释视频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所学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出研究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他物质奠定基础;最后又提出来自于生活中的84消毒液、漂白粉的杀菌消毒、漂白原理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化学反应原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案例二: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该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中的第二章第三节[4],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内容属于必修阶段,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5],但对怎么影响和为什么影响并不作要求。在对教材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笔者将教材内容适当进行调整,把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提前,而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后置。这样处理更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为出发点,从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从而体会到除了伴随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照实验、定性观察法、科学归纳法等的运用,突出了科学方法教育,教会学生运用实验手段寻找证据并进行合理的推理论证,最终建构研究化学反应的思维模型。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及要发展的化学核心素养如下:

3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

3.1 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依托教学内容

化学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产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就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4]”现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又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5]”由科学素养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它们都是内隐在化学教学内容中的,是学科知识不断积累深化的结果。因此,要合理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充分依托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各个部分知识,挖掘其所包含的素养教育,达成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

3.2 整体认识各种核心素养,不能割裂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多种,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侧重点自然不同。但是,绝不能认为这些教学内容所承担的核心素养任务是唯一的、孤立的。如化学反应原理部分,更加突出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思想,透过化学实验现象认识其本质;其中盐类的水解的知识,宏观表现为溶液显示不同的酸碱性,微观表现为弱酸或弱碱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使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原电池的知识,宏观表现为电流的产生,微观则为负极失去电子,阳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的变化,等等。但是所有宏观现象的取得,都是以化学实验为手段的,结合实验现象,我们要进行推理分析,才能认识到微观本质,从而帮助我们建构盐类水解、原电池等的基本思维模型,强化了我们对模型认知思维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这些模型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突出了化学知识学习的社会价值。所以,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注意不要将素养割裂开来,要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15,(4):7.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它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论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化学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强调发展核心素养必须依托教学内容,要整体性认识化学学科的各种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整体认识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3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2014年4月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论证报告》中指出,“从现行课程标准来看,为培养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公民,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素养的内涵界定,建立系统化的素养结构体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加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垂直衔接和横向整合,更加注重培养跨学科的、与社会适应相关的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2]。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又隶属于科学素养。众所周知,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在变化中,我们要运用探究的手段,要在探究中寻找证据进行推理,要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审视变化的微观本质,同时我们要关注学习化学的社会意义,这些都是在发展学生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核心认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内隐在教材内容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实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从而实现这一目标呢?

2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选择使用范围较广的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两节教学内容,按照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审视了教材内容,挖掘其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并设计成了教学案例,深入分析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这些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达到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2.1 案例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该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1》中的第四章第二节[3]。

2.1.1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指导思想分析:“氯气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属于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部分,在教学中要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该部分的教学中,要注重发挥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物质性质及其变化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

(2)教学内容分析: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教材选择氯气的性质、用途等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氯是海水中富集的一种元素,资源丰富,日常生活中的漂白粉、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使用广泛,学生比较熟悉,容易产生求知的欲望。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中氯气与水的反应,包括氯水的成分、性质以及漂白原理;氯气与碱的反应,这也是漂白液、漂白粉的制取原理;此外,可以从氯水的性质及成分探究中初步介绍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接触到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学习过盐酸、NaCl与AgNO3溶液的反应等。在初中和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对以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也比较熟悉。本节课学生可以从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角度来理解和认识物质以及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2.1.2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观点解释氯气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

(3)在学习氯气性质和用途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身边清洁剂、消毒剂使用问题的分析,以及微量实验的设计,体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2.1.3 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可以将教学重点设计为氯气与水反应、与碱反应的性质研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的探究为教学的难点内容。

2.1.4 教学过程设计及解析 教学

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初步获取关于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与创新思维:氯气的性质是在84消毒液与酸反应的实验探究中获得的,突出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建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实验中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利用废弃的光盘盒自制了反应容器,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化学变化与守恒思想: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氯气所发生的反应,根据质量守恒的思想分析反应后所得到的产物;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推测产物,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氢离子、氯离子的存在等;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依据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实验,寻找实验中的现象作为证据进行推理,分析反应产物。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建构研究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通过研究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原因探究以及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以废弃光盘盒为原料自制教具的目的分析,认识氯气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知道生活中含氯消毒剂的合理使用方法。 教学

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照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所发生的反应,深入理解反应的实质。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与创新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差异分析,理解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的反应实质;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进行实验,本身也体现了一种创新意识。

化学变化与守恒思想: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氯气和水、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所发生的反应,进而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及离子反应的情况;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依据矿泉水瓶的瓶身变瘪程度加剧的宏观现象推测在微观上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根据对照实验的现象差异,深入分析实验原理,寻找证据进行推理,根据氯水中粒子成分,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准确得出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生成物;

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通过对照实验,认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效果更好,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氯气泄漏问题时,快速地找到消除污染的试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社会责任的高度体现。

教学环节4 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释视频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所学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出研究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他物质奠定基础;最后又提出来自于生活中的84消毒液、漂白粉的杀菌消毒、漂白原理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化学反应原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案例二: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该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中的第二章第三节[4],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内容属于必修阶段,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5],但对怎么影响和为什么影响并不作要求。在对教材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笔者将教材内容适当进行调整,把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提前,而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后置。这样处理更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为出发点,从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从而体会到除了伴随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照实验、定性观察法、科学归纳法等的运用,突出了科学方法教育,教会学生运用实验手段寻找证据并进行合理的推理论证,最终建构研究化学反应的思维模型。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及要发展的化学核心素养如下:

3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

3.1 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依托教学内容

化学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产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就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4]”现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又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5]”由科学素养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它们都是内隐在化学教学内容中的,是学科知识不断积累深化的结果。因此,要合理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充分依托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各个部分知识,挖掘其所包含的素养教育,达成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

3.2 整体认识各种核心素养,不能割裂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多种,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侧重点自然不同。但是,绝不能认为这些教学内容所承担的核心素养任务是唯一的、孤立的。如化学反应原理部分,更加突出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思想,透过化学实验现象认识其本质;其中盐类的水解的知识,宏观表现为溶液显示不同的酸碱性,微观表现为弱酸或弱碱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使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原电池的知识,宏观表现为电流的产生,微观则为负极失去电子,阳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的变化,等等。但是所有宏观现象的取得,都是以化学实验为手段的,结合实验现象,我们要进行推理分析,才能认识到微观本质,从而帮助我们建构盐类水解、原电池等的基本思维模型,强化了我们对模型认知思维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这些模型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突出了化学知识学习的社会价值。所以,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注意不要将素养割裂开来,要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15,(4):7.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二篇: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深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学科核心理念的认识.化学在理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重视.目前,很多的化学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并且存在很多的技能无法透过理论去很好地理解,化学学科主要从实验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理论的推理与认识.因此,通过实验教学研究发展化学学科素养至关重要.

一、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化学是在九年级才出现的新课程,基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需要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保障之后才能开设.所以,对于化学学科来讲,很多理论概念性知识需要明确,适当的实验教学研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明确实验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演示实验能够最直接、最形象地展示化学学科特点.教师如果能够为学生规范操作并展示相关实验,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其次,教师的操作要规范化,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操作中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后的结束工作等.教师的规范化操作能够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进行严谨的操作培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1.深度挖掘、整理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在教材中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不断整理教材中的知识点,之后进行充分的实践.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缺乏实验过程以及缺乏自主思考的动态过程,使得课程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熟悉教材相关内容,做足、做全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完成实验教学目标,使得教学在相应的时间内规范完成.沪教版的化学教学实验需要深入挖掘学科中的核心思想,揣摩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探究化学实验的原理、技能等.例如,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学习金属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寻找金属自身具备的各种特殊性,同时将学生分小组进行信息的互换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后总结出金属可发生的反应有:①相互置换反应;②与氧气反应;③活??金属能与酸反应.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相关实验以及结论探讨,相互交流小组结论.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自主探究能力.课本实验包含多种类型,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提高实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对于实验严谨性与规范性注意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以简约性、环保性、安全性等因素为前提的条件下,通过积极思考和查找文献,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研究药品的用量、对实验进行改造等,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为改造实验,学生需要钻研教材、阅读资料,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设计合理实验方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科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通过一定方式的引导来完成,兴趣是一切事物的动力与根源,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及时明确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探究―活动―发散”的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围绕主题,分解内容,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再次,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结果学生的实验方案不尽相同,而且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把学生提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依次亮相给全班学生,但没有给出具体评价,只是让学生通过后面的实验进行证明.接着,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得出了结论.最后,由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选出最好的实验方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内容的不断创新变化等,都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在目前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对于化学的认识和专业性应该不断加深,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篇:学科素养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 滁州市第四中学教研室地理组 潘绍平

2017年11月25日,经过近三个月的准备,滁州第四中学工会、教研室、教务处、地理教研组、高一年级组师生近200人赴琅琊山进行综合素养实践活动。地理教研组在副校长王永明、副校长吴金全、教科室主任王巧霞、教务处主任周兴军指导下,以地理学科为主,地理教师魏舒舒,吴其桂,何晶晶,刘居勇,潘绍平等通过提前考察、集体讨论并撰写了计划书,明确活动的方法、内容、过程和目标。此次活动涵盖了地理、语文、生物、美术等学科。重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针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师生深感平时的课堂教学比较空泛,而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动向要求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理论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认识地理现象的形成,分布规律,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地理问题产生原因,从人地协调发展角度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地理教研组的教师吴金全、魏舒舒、吴其桂、何晶晶、刘居勇、潘绍平等全程跟随各自安排的班级对滁州西涧湖选址建设条件与意义、城西公交换乘中心的选址要求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建设意义、琅琊山醉翁亭前让泉水环境形成、同乐园喀斯特溶洞地貌形成、花山方向山区冲积扇地貌形成与土地利用的探究,让同学们通过对实地地理环境的认知,亲身感受实地情况,既可以从各种地理现象中准确获取某 1 / 12

一现象分布区位特征,根据所学知识探究其形成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西涧湖建设、城西公交换乘中心建设、西涧路快速通道以及南湖公园、护城河建设绿化面积和占城市建成区比重提高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滁州城市发展的更加宜居,更加美好。提高了学生对美丽中国,美好中国的感性认识水平。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主动和遇到的老人和环卫工人们打招呼,问候他们,也得到了他们热情的回应。提高了学生们的尊重老人尊重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怀。沿途优美整洁的环境感染了学生们,使得学生们不乱丢垃圾,更好的自觉爱护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地貌、生物、水体等要素形成的统一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演化的特征。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分布深受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主线,通过生物教师赵林家对琅琊山独有的“琅琊榆”和“醉翁榆”生存环境探究,既普及了生物生存环境知识,也教育同学们爱护环境,增强保护珍稀物种意识。通过对“琅琊榆”和“醉翁榆”是滁州市树,“滁菊”是滁州市花这部分知识的介绍,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琅琊山地处北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琅琊山区地处丘陵平原过渡地区,地貌类型多样,植被多样。秋季本身就是景色优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语文周启龙教师以欧阳修《醉翁亭记》为依托,演讲了《赏琅琊秋景 写醉翁人生》,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秋季景色,学习“景”与“情”的完美融合,对于学生 2 / 1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有着积极意义。此外宋忠华老师刘成军老师不失时机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介绍如何选景构图,既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和美术鉴赏能力,丰富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为我校特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良好的实施得到校长室、工会、教研室、总务处、教务处、保卫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活动前提出了很多要求和宝贵的建议。校长刘德刚、工会主席崇森等积极协调琅琊山管理处,协调各职能部门,为此次综合素养教研活动保驾护航。教研室主任王巧霞、教务处主任周兴军、总务处张立彬、办公室主任甘成志、保卫科长严宏喜等全程参与此次教研活动。为了确保此次活动的安全开展,王付家主任在出发前,给全体参加活动的师生普及了一堂野外活动安全防范教育课,保证了这次活动平安顺利进行。张志平老师为了这次活动能够留下完整记录和美好瞬间,在队伍前后来回奔跑,举着相机随时按下快门,为这次活动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瞬间。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组织实施,既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全力支持,也是得益于全体班主任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和各位老师严谨教研的成果。对于我校未来教育教研活动深入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这次活动对于提高同学们对于综合素养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有着积极意义。通过综合素养实践教研活动学习,以滁州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个点,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美好国家过程中的不断进步。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美好情 3 / 12 感。对于学生正确三观养成和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这次活动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学科间的渗透还不够充分,内容规划有待完善,组织过程中还有的细节没有注意到,个别体能不足的女同学如果不能完成全程行走,如何安排等没有提前考虑宣传力度不够等等,活动开展之前对学生知识培训有待提高等,时间节点安排没有细化,以后在开展此类活动会加以改进。

2017年11月29日

附件:部分剪影

4 / 12

出发前整队

王付家老师做安全教育

副校长王永明指导队伍整齐出发

5 / 12

老师跟随各自班级出发

老师在指导学生探究西涧湖选址与建设意义

6 / 12

副校长吴金全既指导活动开展又跟随班级和学生一起探究

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解

7 / 12

赵林家老师讲解琅琊榆和醉翁榆深深吸引了同学们

8 / 12

老师们小憩片刻

潘绍平老师指导学生探究溶洞形成

9 / 12

综合素养活动的指导老师们集体合影

大步流星的老师们跟着学生快步前进

10 / 12

11 / 12

何晶晶老师和周启龙老师在讲解

12 / 12

第四篇: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素养总结

有效教学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战略性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教材的实施,特别是有效教学的不断尝试和实践,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效教学的质量。因此,努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迫在眉睫。本学期做如下总结:

1、要清晰了解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至少要对小学六年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如果能够了解初中和高中的数学知识,当然更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经常任教的那一个或几个年级,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2、要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读书是提高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多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如“课程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教育论”、“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广大教师会有很大帮助的。也许我们会觉得有的专业知识离我们太远,看不懂或听不懂。其实,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所以,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

3、要研究一些“教学案例”。案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培养研究者反思案例是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研究方法,普通性重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具体意义。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方面,对年青教师的帮助尤其有效。所以请教师们要留意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

4、要积极参加各科培训活动。职前教育给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但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特别是参加培养学习。对于培训机构或者是学科开展的一些培训活动。如新课程培训、校本研究培训、网络研究培训、教材培训等,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参与。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素养总结

王美荣 二道桥中心校

2011.12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总结

本学期响应上级号召,我校大力掀起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活动,我也根据自己的情况,我进行了学科素养提升。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觉得自己学科素养有所提升,让自己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现对此工作作总结

我进行了以下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能力:

首先认真学习政治法律。作为党员,本学期我积极参加了学校和局里组织党员学习和培训活动,公共课培训《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学习,了解到宪法,刑法,未成年法等,因此我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学习各项法规,用法来保护孩子的各项权利掌握各项规程、纲要,及时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发展和需要,热爱自己的事业。 其次提高专业文化水平。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应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和学科教育两个方面的专家。既扎实的学术根底,又要有学术的前沿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提升: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三) 加强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四)提高反思性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师表,所以,在专业方面不断充实自己的,严格要求自己:抽出业余时间,认真研读教材、教参,提升课堂技能技巧。加强平时批改、评辅作业。在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上训练自己,争取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其次,我每节课后都进行教学反思,教案二次修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学习进修方面

开学初,我为自己定下了读书计划,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每学期至少学习两本教育理论专著,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积极参加举办的各种讲座,定期进行相互交流研讨。认真贯彻落实听课评课制。珍惜每次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制度,并写出感想及反思。本学期,我读了《做最好的老师》、《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小学语文教学》&&在认真阅读这些书籍的同时,我一边做笔记,一边写心得,并努力把读书获得的知识,应用在课堂上。本学期,我虽然没有参加第一轮学校举办的学科素养比赛,但我借助校园网学习了其基础知识,本次比赛让我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取长补短,更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为下学期参加学校举办的学科素养测试奠定了一很好的基础。

另外,我还动手写了下水文,重视自身习作能力的培养。写作能提升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口头语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随时反馈与沟通。因此,有时口头语就显得不完整、不准确。这就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有的人很健谈却不会写。而书面语言就必须要求十分完整和精写。文章中若出现用字不当,语意不通这类现象,就很容易让人感觉到。课堂上一个语意清晰、出口成章的老师一定会深受学生们喜爱。教学效果自不待言喻。写作也能提升我们的阅读品质。

当然,我还要严格出勤,做好其他工作。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上一篇:化验室岗位职责与权限下一篇:弘扬刘帅精神主题队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