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这样教作文

2022-07-07

第一篇:贾志敏这样教作文

3.贾志敏讲座与贾志敏教作文

贾志敏讲座与贾志敏教作文 作者:贾志敏

贾老师讲座

(一)——语言的魅力(上) 作者:贾志敏

小朋友,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说不普通吧,也有点,那是因为我在这个岗位上已经渡过了44个春秋和寒暑。我喜欢这个工作,喜欢孩子,喜欢辅导孩子学习语文,学习我们的母语。一个国家的象征不仅仅是国徽、国旗、首都、国家领导人、国歌,还有我们国家的标志――语言。因此爱国不爱国某种程度上你会讲普通话,掌握我们祖国的语言,就是爱国的标志。比如说,我国的国家代表在国际会议上代表中国发言,尽管他本人的英语很好,但他在诸多国家的代表面前,他只能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汉语,他的语言要通

过他人翻译,这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尊严。

语言是一种载体,一种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文化,情感,技术的一种工具,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掌握了未来,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正是学习语言的最好阶段时候,有的小朋友疑惑了:语言?谁没有掌握?肚子饿了,我就会对妈妈说:“妈妈,我肚子饿了。”,错了,这句话讲错了,同学问了:“错在哪呀!”难道我们会说:“妈妈,我的鼻子饿了。”当然不会,除了肚子饿了,还有会什么地方饿了呢?因此在修改病句的时候,多语重复要纠正,这句话准确地应该这么说:“妈,我饿了。”,所以,小朋友会说话但不一定能说对话,说对话并不等于说准话,说准话并不等于说好话,说好话并不等于话说得生动有趣。

语言是有魅力的。比如说有的人说话有号召力,为什么?他的语言准确,语调好听,声音悦耳,内容生动,对象切合实际,因此他做的报告大家就喜欢,就像上课的老师一样,有的老师一站在讲台上,大家就喜欢,为什么呢?他的语言吸引了大家,而有的老师上课纪律乱糟糟的,大家都不爱听,因为这个老师的语言没有征服大家。语言有的是有声语言,有的是无声语言。比如我做了无声的姿势,你能听懂,看得明白吗?比如我做个手势:点中一个小朋友――食指伸直――翘大拇指,(然后问):“谁知道?”一个小朋友回答:“说这个同学坐得很好”。对了!为什么说他好,是指他坐得好。再比如说:用食指点了4个小朋友――食指伸直――翘大拇指,(问):“什么意思?”一个小朋友回答:“这四个小朋友坐得都很好。”对了!我没说话,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你们懂得我的肢体语言。同样你的肢体语言同样在告诉我,坐得很直的四个小朋友用肢体语言告诉我,贾老师,你讲的话我们都要听的,我在听着呢。”也有小朋友趴着睡觉,垂头丧气的样子,如果这样,他也告诉我:“哎哟,烦死了,我不爱听你的啰嗦话,我想休息会儿”。所以,大家语言是一种交流思想情感文化的一种工具。

又比如,圣经上宣传要做善事,圣经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天堂和地狱》,说的是从前有个人,他想知道天堂和地狱是怎样的,他去请教上帝,上帝知道他的来意后,想了想说,“好吧,我就带你去看看地狱吧”说着就把这个人带到了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很大,中间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中央放着一锅汤,桌子四周围着好多人,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个有长长柄的勺子,他们都因为舀了汤后勺子柄太长,无法送到自己的嘴里,大哭大闹,很痛苦。“看到了吧,这就是地狱!好吧,我们去看看天堂吧。”接着上帝把他带到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也很大,中间也放着一张桌子,四周也围着好多人,每个人手里也都拿着一个长长柄的勺子,不同的是他们舀了汤后,不是送到自己的嘴里,而是送到对面人的嘴里,如此,大家都喝到了汤,有说有笑,显得很快话。“看到了吧,这就是天堂!”,这个人明白了原来天堂和地狱的差别就在于地狱里的人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他们过得很痛苦。而天堂里的人,想到别人,别人也想到你,所以过得很快活。它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告诉大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道理呢。通过语言的组织,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告诉大家,这就是语言的功能。因此,谁掌握了语言,做事就会成功。又举个例子来说,我在路口,有个小朋友走到我的跟前,很有礼貌地说:“爷爷,请问襄阳路,淮海路怎么走?”我说:“小朋友,我告诉你呀,这里是岳阳路,你顺着我指的方向一直走,到了淮海路右手拐弯就到襄阳路了,襄阳路淮海路口有个襄阳公园,这大概就是你要去的地方吧。”“是的,爷爷,谢谢您,再见”。大家都愉快,如果这个孩子这么问:“喂,老头子,襄阳路淮海路怎么走呀。”我看了他一眼,把头抬起来说:“我不知道,我不认识,你有本事自己去找吧。”为什么一个同学的问话成功,一个同学的问话不成功呢?就是他说话不注意对象,不讲文明,所以在坐的小朋友来说都要学会说话。

贾老师讲座

(二)——语言的魅力(下) 作者:贾志敏

那么怎样学语言呢?向书本学,书本上有许多好的课文,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念几篇给大家听听。比如说一年级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小狗画梅花,不用颜料不用笔,一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了。”这个一年级的儿歌写得多好啊,我们多读多读,体会了,喜欢了,那么,这个语言就学到手了。再比如也是一年级的课文《两个名字》。青蛙对竹子说:“我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蝌蚪,大了叫青蛙。”竹子对青蛙说:“我也有两个名字,小时候叫竹笋,大了叫竹子。”青蛙和竹子手拉着手高兴地说:“哈哈,我们都有两个名字。”你看,这样的语言多好啊。二年级有一篇叫《程门立雪》。杨时是宋朝的大学问家,他很爱学习也很尊敬老师,相传有一次在读书时为了一个问题他和同学争论起来,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一起去请教程老师。他们来到程老师家门口刚要敲门,忽然听到老师打鼾的声音,杨时对这个同学悄悄地说:“程老师正在午睡,我们在这等一会儿吧。”他们俩冒着大雪,一边默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等着,过了很久,程老师醒来发现雪地里站着两个学生,心疼地说:“你们为什么不进屋呢?”杨时望着陈老师慈祥的面容说:“程老师,您正在午睡,我们怎么可以惊动你呢。”程老师两眼望着门外飞舞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这个语言多么好呀。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谁,我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不幸去逝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于失声痛哭。那时候我有些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个屋子,送花圈挽联的人很多,有工人,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我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再也听不到伯父的声音了,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了,泪水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就是好的语言,就是优美的语言,这就是准确,规范的语言。如果要你写,你也许会这么写:“我的伯父死去了,他尸体躺在殡仪馆里,许多人都来告别,哭得死去活来,我更加伤心了,哭得差点晕过去了。”你们说这个语言好吗?不好,书本上的语言多好。还有《革命烈士诗二首》中叶挺将军有首《囚歌》,描述他被捕了,敌人要他投降,他不投降的故事:“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么能从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敌人的烈火,将我和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个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表达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所要表达的是即使我被捕了,也绝不会投降的。但如果这诗这么写:“我被你们抓起来了,你们打我好了,甚至杀我,我也不怕的,你们要我投降,别做梦了,我绝不会投降,要我投降,去**的!”这是诗吗?虽然表达的意思一样,但语言就不行了。

所以好的语言要从书本中去学,从看书读报中学,还要加强写。贾老师今天没有办法展开,只能跟大家说一点,学习语言,必须从书本上去学,去读。倒过来,你读得怎么样,就可以因此判断你学习语言的能力与水平怎样,一目了然,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花多

少力气就得多少收获,一点都不容含糊。

贾老师讲座

(四)――贾老师谈作文(下) 作者:贾志敏

下面我再介绍一篇五年级小朋友写的作文《吃大饼油条的启示》。吃大饼油条会有什么启示?让我们仔细来听一下吧:“我这个人很粗心,做什么事都是大大咧咧,马马虎虎的。不是把加号写乘号就是把小数点点错了位置。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默写《老大娘》我粗心大意,把„娘‟写成„狼‟,变成„老大狼‟了。难怪大家给我起个外号叫小马虎。听别人说测验只要吃一根油条两个大饼准能得100分。真有这回事,我不相信,但又想试试。要数学测验了,我让妈妈给我买了一根油条两个大饼。我张开小嘴拼命地吃,一根油条吃完了,一个大饼也吃完了。毕竟人小胃口小,剩下半个饼我怎么也持不下了。怎么办?吃不完一根油条两个大饼就得不到100分了。于是我倒了一杯开水,把饼撕成一小块一小块,吃一块饼,喝一口水,脖子一仰“咕咚”一声,好不容易把所有的饼都吃完了。我充满信心来到学校测验,测验的时候,我做得特别仔细,测验完后,又反复验算两遍才交了卷。下午,老师把改好的测验卷发下来了,我一看喜出望外,真的得了一百分,这下我才相信,测验前只要吃一根油条两个大饼,就能得一百分。看着看着,我发现有一道题的答案和旁边的同学不一样,老师都在这两道题的后面打了勾,是他对还是我对?经过仔细地验算。啊,我错了,老师也粗心大意了,怎么办?我好不容易吃了一根油条两个大饼得了一百分,又要泡汤了。我拿着试卷来到老师跟前对老师说:„我这道题做题了,你也批错了。‟老师听了脸微微一红说:„批错了?让我看看。‟看着看着,她的脸红了说:„对不起,我也粗心了。‟说着,拿出红笔„刷刷‟把我好不容易吃了一根油条两个大饼得来了一百分划掉了,改成了95。看到这儿,我差点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回到家,我闷闷不乐地坐在椅子上,低着个头,猛然间发现地上有块三角形的东西,我蹲下身弯下腰伸手抬起一看――„饼‟,哪来的?啊,想起来了,一定是早上吃饼的时候不小心掉下来的,不吃完一根油条两个大饼当然得不到一百分了!看来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连吃大饼油条这样的小事都不例外!”多有趣啊!再读一篇文章题目是《睡不着了》。《睡不着了》,小作者写的是他上课的时候,做了件不该做的事,被老师批评了,他怎么写的呢?:“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说什么也睡不着,我长叹一声。今天早上第二节课间发生的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第一节下课铃刚响,教英语的李老师手捧着一大叠测验卷,站在教室门口。教数学的王老师刚刚满载而归,教英语的李老师又风尘仆仆地赶来,一刻也不让人休息,真叫人心烦意乱。我接过测验卷正想写字的时候,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不知从哪儿飞过来一个小纸球,不偏不歪正好打在我的脑门上,我弯下腰,拾起纸球,张开一看,啊?一个青眉小眼人头猪身的怪物映入我的眼帘,下面还写着一行小字:„此乃老鸭之化身也。‟要知道,这都怪我的姓不好,我姓唐,因此糖炒栗子、糖豆板,都成了我的外号,更多的是大家叫我唐老鸭,所以这里的老鸭当然是指我喽。我顿时火冒三丈,这„长途电话‟定是„电话局长‟李玲打过来的,我气愤地朝坐在第一排的李玲瞪了一眼,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不用理他,我又埋头„刷刷刷‟写了起来。谁知好景不长,又过了两分钟,不知从哪儿飞过来一架纸飞机,飞机上贴着一张画着唐老鸭头像的粘纸,下面还醒目地写着:„此乃老鸭之妻也。‟这下可好,此乃火上浇油,我实在忍无可忍,从书包里取出一张白纸,„刷刷刷‟写上三个大字„你是猪!‟然后拧成一团,使劲往前一扔,谁知道我的眼力不好,李玲没打到,„啪‟的一下正好打在李老师的额头上。李老师本来就因为我们班的纪律不好而不高兴,现在有人用纸团打在自己脸上,心里实在恼火。她弯下腰,拾起纸团,展开一看,顿时大叫起来:“什么?我是猪!”全班同学一阵哄堂大笑。课后我理所当然被唤进了办公室。月光泻进了窗户,时钟已经指向十一点,可是我仍然睡不着,睡不着……。这就是作文记录自己的思想,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有

趣。

会写的小朋友,就写得那么生动有趣,可不会写的呢?老师出的题目是《游长城八达岭》,有的小朋友写的很多,但有个小朋友只熬出了一句话,写的什么呢?总共一句话。上半句五个字,下半句五个字。老师看了晕过去了,你猜他写什么呀。“长城长啊长,他真的好长。”他的一篇作文变成骂人的话了。

由此可见,作文书面语言的练习,同时也记录着小朋友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贾老师讲座

(五)--谈亲近大自然征文(1)

作者:贾志敏

那么作文该怎么写,接下去我就今天童趣网站搞的这次“亲近大 自然”征文的要求说一下,希望辅导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次童趣杯小学生亲近大自然网络征文活动,为什么要搞这样的活动呢?我看了一下它的宣传提纲,它的目的就是要“表达我们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关注周围的事物,参与环保,共创绿色地球的美好心愿”,以网络互动相结合,激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来提高小学生作文的能力。对象是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征文的主题是――亲近大自然。征文的内容,哪些可以写呢?围绕着征文的主题――亲近大自然,可以从小处着手,写大自然中的太阳、月亮、星星、刮风、下雨、下雪、春夏秋冬四季、大山、河流、泉水、瀑布等景色;可以写花草树木,鸟、虫、鱼虾、写家禽走兽;名山古迹优美的景色;围绕着保护环境记叙有关的人或事,从点滴的小事写起,反应人们新的环保观念;环境的变化;展望美好的绿色的明天;也可以鞭斥环境污染的不文明的行为。主题参考主要有以上这些。例如,可以写水,可以写土地,土地是我们的母亲,水是生命之源,写海洋写空气污染和保护,写垃圾的处理等等。征文的形式,文体不限,可以是记实的作文,写真人真事,也可以写想像作文,也可以写科普的小品中,读书心得论文,调查报告,也可以写提出的建议。投稿日期为二零零二年一月开始至二零零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截止。小朋友可以利用寒假选题,找到题材来写。网上,大家可以观注童趣网,网上会告诉你写作文的思路,解答同学在习作中的疑难,提高大家征文的质量,也可以在网上交流展示参赛或者获奖的作品。童趣网还将邀请有名的老师,优秀的老师来点评文章,指出文章好在哪里,不够在哪里,怎样改。通过网络优势,及时把信息告诉你,届时还有相关征文的论坛请大家参与讨论。这次主办单位为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还有童趣网络信息有限公司两家合办的。所以今天小朋友能够坐在这里,看他们的作品介绍,听贾老师辅导,我看这是很有意思的,也是很难忘的。

刚才讲了学习语言很重要,学习语言必须从小抓起,然后讲到作文,作文是用笔说话,作文是记录生活,学习作人的一个记录,作文又是学会运用文字,语言的一种练习。那么,我们要练习写一篇作文,有题目,有要求,要“亲近大自然”,那么下面我讲讲为什么要搞这么一个主题。

要知道宇宙当中,星球是个无限大的数字,几千、几万、几个亿、几万个亿都无法概括,许许多多。但是据现在我们所掌握的材料,像地球这样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上面能居住人类,能存活生命的只有那么一个,太阳上没有生命,月球上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有生命,有的说火星上有生命,但到现在,美国人发射的火星探索器,也没找到生命的痕迹。金星上传说有,结果也没有。我们所知的,都没有。我们正在找宇宙人,但目前为止没有得到一点宇宙人的信息。什么飞碟,只是看看,说说而已,谁也拿不出一个证据来。有许多是謎,以后等你们长大了去探索。但现在为止,只有那么一个结论,能居住人类的只有那么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保护它,要关注它,让我们这个星球越来越美,但是有许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因此破坏,破坏了后,结果呢,受到地球自然的惩罚,大家想,有一年不是发大水吗?怎么会发大水的,因为我们不保护地球,不保护自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你把大量的树木给砍光了,砍光了树木造成水土流失,水呢这来淹没你。我们现在汽车多了,空调家家户户都有,我家里装了五个空调,空调多,住在房间里舒适啊,惬意啊,但你惬意了,地球受不了了,所以到了夏天,过去没有这么热的,现在热得不得了,什么道理?热岛效应。汽车多了,舒服得很,过去我们走十里、八里路不在话下,上学都是走的,过去我上学就在淮海路,家走到学校要半小时,每天走的。现在一站路要坐车,方便了,人舒适了,但是空气污染了。1958年,把所有的麻雀要杀掉,消灭麻雀,因为麻雀是害虫,要吃粮食,结果呢,麻雀消灭了许多,粮食也没有增产,所以后来呢,保护麻雀。虽然它也有害,但它主要是吃害虫的,也是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要有颗善良的心,要关爱地球,要爱护树木,要和动物亲近和它们交朋友。因此,主办单位才搞了这样一个主题的征文活动。 贾老师讲座

(六)--谈亲近大自然征文(2)

作者:贾志敏

那怎么写呢?昨天,我知道有这么个讲座,我花了半天的时间,备了课,准备了今天讲话的内容。找出了好几篇小学生这方面的作文。我先介绍一下白海沫小朋友,他是高安路第一小学原四年级的小学生。文章的题目是《咱们家的新邻居》,如果说这篇文章参加征文,我估计他一定能得奖。他的新邻居是麻雀,麻雀应该在树上做窝,但城市里树没有了,它们就在作者家里空调机的洞里面做窝了。好,我们看他怎么写的。“有一天,我正在家里看书,忽然,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鸟鸣声,细听叫声原来是从我家东窗的空调机里面发出来的。我寻着声音望出,啊,几只小麻雀正在空调机的洞里面开座唱会呢,它们没有发现我,仍然无忧无虑地欢唱着。我一阵高兴,咱们家又多了个新邻居,可是又一想,小麻雀也怪可怜的,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高大的树木都被连根拔掉了,树苗种得少又接不上班,小鸟的栖身之地,一年少过一年,难怪这些小麻雀居然飞到我家的空调洞里面安家落户,养儿育女了。每天清晨,我被雀儿的叫声吵醒。妈妈几次提出要用水泥把空调的洞口堵上,但都被我阻止了。我几乎每天都要打开窗户向上张望,我喜欢它们梳装打扮和觅食。有时它们家集在一起开会,有时它们还会闹矛盾,争吵不休。”我问一下:麻雀会开会吗?众学生答:不会。那为什么说它们开会?因为小作者喜欢这些麻雀,它们叽叽喳喳在一起叫,他把它们当作在开会。它们会闹矛盾吗?不会!这是本能。你吃到了,我也要从你嘴里里面抢一点吃的。很可爱。“尽管麻雀不是益鸟,但我觉得听它们欢唱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小麻雀渐渐喜欢上这个家了。它们很乐意地为我报时。哈,我真高兴,我又多了个新邻居,又多了个新朋友。”可见,这个小朋友一小麻雀交上了朋友,爱护小麻雀,妈妈要把洞给堵起来,赶跑它。但小作者阻止了妈妈,让它们生活在这里,跟他作伴,他听它们唱歌,听它们欢叫,感到很高兴,小作者心地非常善良,所以我是这么写评语的:“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写出了一篇充满童趣童情的佳作。”小麻雀居然钻到东窗外的空调机洞里面做窝,“我”感到一阵高兴,还赞叹:“咱们家又多了个新邻居”当妈妈几次提出要用水泥把洞口堵上,都被阻止了。在一般人眼中麻雀的叫声惹人讨厌,然而,小作者却喜欢看它们,梳装打扮和觅食,听它们开会,看它们闹矛盾,听它们争吵不休,他以为听它们唱歌是一种乐趣、享受。如果没有一个童贞和童心,绝对不会产生这样的感情,同样没一颗好人的心也写不出好文章。

我读了这篇习作后,更坚定了我的信念。像这样的文章就好。

再介绍白海沫小朋友的另一篇文章《蚂蚁搬家》。“一天下午,踢完足球以后,我坐在水泥地上边吃饼干边休息着,当我拍去身上饼干屑的时候,发现有只小蚂蚁爬在饼干屑上。好家伙,想独吞啊,可是我的想法错了。这不,许多小蚂蚁从四面八方向它聚拢,大概是这只蚂蚁发出了什么指令信息,正在招唤它的伙伴们。这只小蚂蚁还真有点集体精神和同甘共苦的精神。我越看越来劲,忍不住招呼大家来观看这精彩的一幕。一个小朋友想用脚结束它们的生命,我说:„它们也是地球的居民,它们是大自然的小生灵,干嘛要这么对待它们呀!‟大家听了我的话蹲下身子不出声,密切地观望着。小蚂蚁聚集在食物旁边,我以为它们就地解决这些食物,可是它们并没有这么做,它们有的钻到饼干屑底下,有的正费力地推着。在它们看来这饼干屑似乎是一座大山,可它们面对这沉重的大山并不胆怯,凭借勇力和毅力,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硬是把这座大山举过了头顶,嘿,它们迈着有力的步伐,哼着胜利的赞歌,浩浩荡荡,潇潇洒洒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座大山要比它们的家门大得多,聪明的小蚂蚁把战利品堵住了洞口,然后千军万马的小蚂蚁一涌而上,硬是把饼干压进了洞里,一只小小蚂蚁渐渐消失在洞口。此时此刻,它们也许在开庆功大会,也许在分享劳动的果实,美美的饱餐一顿。蚂蚁搬食这个节目降下了围幕。过去我只是在动画片里看到蚂蚁搬家,今天,我亲眼目睹,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言地笑了。这一幕给留下了深深地思索的空间。”贾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评语是:“我玩累了,坐在水泥地上,边吃饼干边看着蚂蚁搬食的情景,谁有这样的闲情逸志?除了孩子,上了年纪的人绝不会这么去做。小作者不但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写得情趣盎然,有童贞,有童趣,有童情,已经决定了这篇习作成功的一半。有一个小朋友想用脚结束它们的生命,却被小作者阻止了,还说它们也是地球的居民,是大自然的小生灵,干嘛要这样对待它们。这些小蚂蚁搬运食物时,小作者完全把它们看作勇猛的战士,它们不胆怯,凭着勇气和毅力,团结一致,齐心和力,硬是把这座大山举过头顶。这些小蚂蚁把战利品送到洞里面的场面,小作者完全把这些小生灵看作是凯旋而归的战士。设想它们也许在开庆功会,也许在分享劳动的果实,美美地饱餐一顿,以上这些正是小作者写《蚂蚁搬食》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正如文章最后写的:“这一幕给我们留下了思索

的空间,让我们想的很多很多。”

贾老师讲座

(七)--谈亲近大自然征文(3)

作者:贾志敏

再介绍一篇文章《海狮的绝招》:“想起这件事,我感到既幸运又有些后怕。那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和平公园观看海狮表演。演出非常精彩,最令人兴奋的时刻到了,将要挑选一位小朋友上台乘上海狮位的小船一起表演。这个机会真是千载难逢,我把手举得高高的,还点起了脚跟站直了身子,嘴里直喊:“叫我吧!叫我吧!”真是想不到,幸运之神居然降临到了我的头上。在全场观众的众目睽睽之我下走上了台。此时此刻,我那高兴的劲儿甭提了。忽然,当到那黑黑小小的海狮面前时,我突然害怕起来,心想:这小东西能拉动我吗?我穿上了救生衣,坐上了小皮艇,海狮一下子把我拉上了水面。海狮真是个表演艺术家,它工作时多么尽力!转了一圈又一圈,我正得意洋洋之时,海狮„突‟的一个急转弯,由于我毫无准备,身子一下被甩到了船的一边,我刚想喊„救命‟,海狮似乎通人性,又猛地向另一边游去,我又恢复了平衡。嗨!这真是海狮的绝招。登上了岸,我的心仍然呯呯直跳,爸爸上前对我说:„如果你掉下去,海狮一定会把你顶上来的,那表演就更绝了。‟” 《海狮的绝招》,小作者和海狮亲近,去和平公园看海狮的表演,其中有一个节目叫一个小朋友下来坐海狮拉的小船,小作者太高兴了,大家都举手,“我”也举手:“叫我,叫我”结果真的叫“我”了,下去后却害怕了,海狮呢,拉呀拉,转了一圈又一圈,高兴,海狮会表演,一会往左,差点掉下去,马上又向右,又保持平衡了。小作者感到与海狮一起表演是他的一大收获。写得多好。这个小朋友写和海狮在一起,还有的小朋友写和大象在一起,大象用舌头去舔他一下,啊哟,他高兴得不得了,他写的这篇文章叫《我被大象舔过》,被大象舔一舔,我看这也很有意思。:“影集里珍藏着一张爸爸被大象鼻子卷起的照片,我看了心想这一定非常刺激。哪一天我碰上该多好啊!今天,我随着爸爸妈妈来到上海野生动物园游览。来到合影区,爸爸说:„走,咱进去看看。‟能合影的动物真多,小至鹦鹉,大到大象、老虎,我被那头深灰色的大象吸引住了。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就和大象合张影吧,大象很温顺,很听话,用不着害怕。‟我十分高兴,可第一次和这么庞大的动物接触,心里难免会有些害怕,按爸爸说的,我慢慢地靠近大象,大象皮肤十分粗糙,像老人额头上堆积的皱纹,身上黑乎乎,脏兮兮,这时,我犹豫了,可爸爸还再说:„两手抱住,自然些,别害怕。‟不知什么时候,我已身轻如燕地被大象鼻子卷了起来。拍完这张照片,爸爸让我抱住大象的鼻子再来一张。有了上次的经历,我已不用害怕,双手自然地抱住大象的鼻子,刹那间,我那靠近象鼻右侧的右手好像被一种不冷不热软绵绵、湿露露的玩意给碰了一下,我心里„格登‟一下,会是什么呢?是大象的嘴还是它的舌头?我越想越害怕,没等我转过神来,我的右手被一种烂如泥巴的东西粘住了,一种似水非水,还夹着粘性的液体,大面积地留在我的手臂上,这回我清楚了,是大象用舌头在舔我的手,我魂不守舍,拔腿就跑,大家见了,笑得合不拢嘴。”人们往往喜欢尝新鲜,新鲜的东西往往让人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写作中尽可能去反映些新风尚,新的事情,大象能引起小朋友的兴趣,走近它,抚摸它,亲近它,和它一块照相合影,都是新鲜事,更何况,自己被大象的鼻子卷起来,被大象用舌头舔一舔。获得新鲜的材料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有了新鲜的材料还要巧安排,这篇文章先从爸爸珍藏的影集里的照片说起引出自己去野生动物园和大象合影的有趣的事,贴切又自然,顺理成章。文章抓住“感觉”这个词,感

觉是既有趣又害怕,既魂不守舍又乐得合不拢嘴。难得难得! 贾老师讲座

(八)--谈亲近大自然征文(4)

作者:贾志敏

大象是庞然大物,而一条蚯蚓则很小的,谁也不注意,但蚯蚓又是地球上伟大的动物,它是掘土机,帮助人类制造有机的肥料,蚯蚓又很有趣。有个小朋友四年级,写了一篇《迷路的蚯蚓》:“一天早上,我随着妈妈到花园里去锻炼,无意间,我发现水泥地上横七竖八躺着许多暗红色的细长的小东西。它们中有的在艰难地爬着,有的则一动不能动了。我问:„这是什么呀?‟„这是蚯蚓‟妈妈回答。我想小蚯蚓真可怜,它们一定是迷路了,如果行人踩着它们,它们难免会被踩死。倘若汽车驶过,它们肯定会被碾死,种种不测都可能会危及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你看,他把蚯蚓当作可爱的小生灵。“我在书本上了解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一定要设法去帮助它。于是我上楼,取了水壶,让妈妈在小蚯蚓身上洒了些水,这时,有几条小蚯蚓渐渐地苏醒过来,慢慢地蠕动着,我小心翼翼地把一条条小蚯蚓放在花坛里的草丛中,花儿旁边及小树下。也许蚯蚓闻到了泥土的气息,顿时有了生机,我欣慰地笑了。我和妈妈找遍了花园里的小径大道,把所有迷路的小蚯蚓都送回了花坛,可爱的小生灵终于回到了家。我翻开《十万个为什么》这部大书,寻找些关于蚯蚓的知识。啊,蚯蚓这类小动物竟然有两千多个家族,它们对人类的环境保护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们几乎能处理所有天然有机废物。”在垃圾处理方面,例如,浦东投资建了一个垃圾焚烧场,处理了垃圾,但同时产生了废气。而国外呢,用蚯蚓这种小动物来处理人类的机物体。有机物包括剩饭、剩菜、树叶、树皮、树根,无机物刚包括手表、钢铁、钮扣、塑料盒。所以,小区里垃圾要分类,目的就是这个。上海一千六百万人口,每天好几十万吨的垃圾产生,过去送到码头,用船送到农村,挖坑将垃圾埋在地底下。上海干净了,可污染了农村。可以用蚯蚓来处理垃圾,它们对人类的环境保护起了巨大的作用。“一条蚯蚓每天处理的有机垃圾是它体重的50%-70%,它的排泄物又是植物很好的肥料,蚯蚓栖息在土壤中到处打洞,是自然界中的„挖土王‟让土壤松软,肥沃,有助于花草树木的生长。晚上我做了个奇异的梦,梦见许许多多的蚯蚓正勤劳地翻着泥土,花园里的树木郁郁葱葱,百花争奇斗艳。”我的评语是:小作者一定有颗善良的心,善良的心帮助他写成这篇美妙的作文。所叙述的事情十分简单,早晨锻炼的时候,发现水泥地上躺着许多小蚯蚓,出于恻隐之心,他把它们送到泥土中,这样的事情,让其他小朋友看见了,也许熟视无睹,也许会无动于衷,也许会踩上几脚,让这些小生灵一命呜呼。小作者首先想到的是小蚯蚓真可怜,一定是迷路了,可能会被行人、车辆所伤害。而后,他和妈妈一起帮助小蚯蚓回到花坛中,花儿下。看到小蚯蚓获得了生机,他欣慰地笑了。为什么他这样做?在文章末,他给出了原因――因为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只有有颗善良的心才能写出美丽的文章。还有许多文章,

来不及一一介绍了。

下面讲讲在座的小朋友可以写些什么。可以写我们的城市,上海变化很大,苏州河的水原来是黑,很臭。苏州河是上海的耻辱,怎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不保护它,上游、中游把废水废气都往河中倾倒。现在经过治理,搬走了上游的工厂,污水中截流,河道疏道,旁边种树。投资了几十个亿,河周边的环境好了,河边的房子成了抢手货。环境变化了,观念也变化了,人们愿意住在河边了。环保一劳永逸,不仅是经济效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如果有小朋友住在苏州河边上就可以写“我门前流过的这条小河”。这是写大的。写小也可以,家里的一些小矛盾,例如,家中很多电器,各类摇控器,爸爸的刮胡刀,都是用电池的,凡是用电池的东西好多,用光的电池,爸爸随手一扔,我劝爸爸要环境保护,爸爸说:“麻烦死了!”我就悄悄地把扔掉的拾起来,放在一起送到学校。学校发奖状感谢小朋友为环境保护做贡献,我从来没得到过,这次得到了奖状,爸爸开始不相信,后来一看,原来这个“功劳”的一半还是爸爸的,是爸爸扔下的废电池,我归类送到了学校里。总之,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很多,小朋友拿起笔,动动脑,睁大眼睛看一看,想一想,凡是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溶为一体的事都可以写,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文章找到好的材料,看看是否符合征文的要求,角度要新,写得要活泼,写完后自己一遍遍反复地读,读得顺口了再读给父母老师听。那么,大家也可以在童趣网上投搞。

希望小朋友能积极参与,提高环保意识,取得好成绩。谢谢大家! 贾志敏老师教作文

第一讲

学写作文要有信心

作文,就是写文章。

我们小朋友写的文章跟大人们写的文章有些不一样。我们主要学写简短的记叙文,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中心,按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既不神秘,更不可怕,只要打好基础,掌握规律,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人人都能写好作文。试想,把自己平时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告诉别人,让别人与自己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那该是多么快活的事啊!

然而,许多小朋友怕写作文,视作文为洪水猛兽。老师出了题,愣了两节课,硬是写不出几个字。老师批评,家长责怪,孩子们十分苦恼。

我小时候,跟许多小朋友一样,不喜欢作文。作文的成绩经常得“劣”(劣是最差的一个等第,即不及格)。为此,老师用戒尺打过我的手心,还罚我抄书、背书;父亲说我不是读书的料,还说,已经为我买好了一辆黄包车,长大了上街去拉黄包车。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作文的秘密。进中学了,一次,老师出了个题“快乐的星期天”,让我们作文。写什么呢?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随堂叔去竹林打鸟的事儿。哈,那一天,我过得可真快乐。这片竹林里的鸟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堂叔的枪法真准,没过多久,他打下了许多鸟。他打我捡,急得我手直痒痒,也跃跃欲试。堂叔看出我的心思,把枪交给我,让我打几枪过把瘾。我托不起枪管,就把抢搁在树杈上,眯起左眼,对准目标,真是瞎猫逮着死老鼠,居然也让我打下了一只麻雀,我扔掉枪去捡那只被打下了的鸟。当时,我那股高兴的劲儿简直无法形容。这一天,我好高兴。

我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意想不到的是,在讲评课上,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的这一篇作文,说我写得生动、具体,描绘细腻,感情真实,引得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我。

作文本发下来了,我发现本子上有好多红杠密圈,题目的左边批了个“优”。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打这以后,我初步认识了作文: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写下来,只要肯动脑,只要下功夫,谁都能写好作文的。我树立起信心了。

打这以后,我渐渐地不怕作文了。每逢作文,我总是仔细地考虑,认真地回忆。写好作文以后,又多读几遍,发现写得不贴切,读起来不顺口的地方,就反复揣摩,认真修改。没过多久,我的作文成绩提高了许多。这一下,我的信心更足了。

“不是读书料”的我,也能学会写作文了,可见,作文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现在的生活比我们小时候丰富,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也比我们小时候好得多。再者,你们比小时候的我更聪明。我深信不疑,只要你树立起信心,只要你刻苦努力,只要你明白道理、掌握规律,一定能学会作文,并能写出一篇又一篇优秀的作文来的。

拿起手中的笔,做好准备吧!

第二讲

语句要通 语气要顺

小朋友学写作文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好不容易写下了第一句话,却不知道下一句话该写什么。于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陷入 了困境。熬到了下课,草稿本上留着的还是那么一句话。

我们知道,作文的基本要求是:语句通顺,语气连贯。那么,怎

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办法是:我们在作文时,思想必须集中,不分散注意力,想清楚、想妥帖了再写。写好了一句话以后,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和“为什么”,然后再写下去。总之,话要一句挨着一句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语句要通,语气要顺,意思要表达清楚。

小朋友很喜欢巴金爷爷在年轻时候写的那篇《海上日出》的课文,我们不妨看看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吧!

仔细分析文章第一节的文字便可以发现,它下面的话总是顺着上面的一句话说的。

比如,为了看日出,(我怎么样?)我常常早起。那时(怎么样?)天还没有大亮,(四周怎么样?)周围很静,(怎么样的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它一句话挨着一句话说,通畅、明达。因此,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一点都不觉得拗口。

平时,我们排队要有个序,或由矮到高,或由高到矮,同样的道理,说话、写话也要有个序,一句挨着一句说。

有一位小朋友要表达“我非常喜欢看书”这一个意思。如果光这么说:“我爱看课外书,一有空就看书,我爱看书简直到了入了迷的地步……”内容既空洞,语句也不流畅。后来,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自问自答,结果写成的一段话,既通顺又连贯,效果好多了。他是这样写的: “我是个小书迷,(开宗明义,点明我要告诉别人的是„我爱看书‟这一个意思。接着,问自己:为什么会迷上书的?)书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读一本好书就好比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从哪里可以说明你是一个书迷呢?)我看到一本好书,就会爱不释手,喜滋滋地捧着它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有时甚至连饭也忘了吃。(有多少书?)我有好多好多的书,一个书橱都放不下。(有些什么书?)有《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猪八戒吃西瓜》等。(怎么爱书的?)买了一本新书,我就用书皮把它包好,翻阅的时候又十分小心,惟恐弄脏了书。(迷上书以后,带来什么好处?)自从我跟图书交上了好朋友以后,我的知识丰富多了。(能举个例子吗?)有一次,一个同学说:„海洋里的鲸鱼可大呢!‟我马上纠正他的说法:鲸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因此,不能说它是鱼。同学们好奇地问我:„你怎么知道的呢?‟我说:《十万个为什么》里写得清清楚楚。在我的影响下,好多同学跟我一样,也跟图书交上了朋友。” 你看,这一段话写得多生动、多精彩呀!达到了“语句通顺,语气连贯”的要求。

文章写好以后,还得认真阅读,反复修改,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不连贯的地方改连贯。可以这么说,文章是写出来的,文章又是修改出来的。

词和句子要琢磨,连小小的标点也不能放过。你看到过78岁的孩子吗?你一定会说,天大的笑话,哪有这么大岁数的孩子?然而,一个同学确确实实写了这么一句话: “毛毛是个78岁的孩子。” 很明显,毛病就出在“7”和“8”之间漏了个顿号。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哈,删还能删出好文章呢!

还是那么一句老话:作文要多动脑,多动手。

第三讲

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有的同学看了题目心里就嘀咕起来:作文是我自己写的,难道 会写别人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 重,缺乏少年儿童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 一面,千句一腔,千篇一律,读了叫人浑身不舒服。

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狭窄,缺乏新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 之类的题目年年做,而小朋友写的“公交车上让位子”、“马路上捡 到皮夹子”、“桥头推车子”、“公园里送回迷路的小孩子”、“十 字路口搀扶瞎子”之类的题材也年年看到。可见,小朋友没有拓展视 野,因此,不断重复着别人一直在说的话。

其次,表现在文章语言干瘪,说成人的话,缺乏少年儿童的生活 气息。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小弟弟明明吃饭时把饭米粒都掉在桌子上,看到这里,我气愤 极了,说:„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 来的,古人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 掉它!”

显然,这不是孩子所说的话,吐露的也不是孩子的真情实感。

同学的作文中犯有“没有儿童的情趣,缺乏真情实感,成人腔很 重”的毛病不在少数,要治好这种毛病也不难,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 从选材上说,应该积极地去反映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切的 事。

文贵以真。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法,孩子们 的语言习惯跟成人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别人的话,总让人感 到别扭、不自然。所以,十分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 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不生搬硬套成人话,要吐真言、抒真情,让人 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实可信。

不妨举个例子来说吧。

如今,随着通讯事业越来越发达,寻呼机(俗称Bp机)已进入 千家万户,十分普及。然而,很少见同学在作文里能反映这方面的材 料。有一位二年级的同学写了一篇题为《爸爸的Bp机》的作文。文 章写道:

“爸爸是做生意的,腰间佩着一个Bp机。Bp机一叫,他就忙着

去打电话。有时妈妈忘了买菜,就Bp机呼叫爸爸:„下班后请带一块冬瓜。‟过了一小时,爸爸果然带回了一块冬瓜。有一次,我

作业没有完成,张老师批评了我。回到家,我不敢把这事告诉爸爸。 谁知,爸爸对我直瞪眼,很生气地Bp机给我看,只见中文显示着: „陈彬作业未完成,张老师呼叫。‟”

文章在结尾时写道: “爸爸的Bp机真顶用,能帮爸爸做生意, 能助妈妈做家务,还能让张老师管住我。”

作文讲的是孩子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特有的 情趣,没有一点儿成人腔调。事情并不复杂,但是平中有奇;语句并 不优美,但是前后有联系。读了这种作文,我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 信。

二、从表达方式来说,语言要朴实,抒发感情要实事求是,分寸 要掌握好。不随意夸大,不借助于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感情。 尽量使自己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这样,就能比较深刻、比较贴切 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位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百灵鸟的苦恼》的文章。文章介绍道 “我”爱唱歌,想参加学校百灵鸟合唱团,却遭到父亲的百般阻挠, 说“什么小百灵,大百灵的,只要读好书,什么都„灵‟了”。因此, 小作者十分苦恼。文章最后写道: “百灵鸟是最爱唱歌的。然而, 百灵鸟唱不了歌,你说,可恼不?”

文章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有着普遍的意义的。小作者的父 亲所说的话是极其普通而又有趣的,没有一点儿成人的腔调、说教的 味儿。正由于这一点,便可以这么认为,这样的作文是成功的。

还是回到题目上那句话:“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第四讲

作文要写出新意

作文切忌落俗套,切忌写得一般化。 一般化的作文表现在选材雷同,叙述平平,读了之后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叫人不喜欢看或者缺乏看下去的耐心。

北方有句俗话: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意思是要创新求异,要别具一格,要独树一帜。 落俗套、一般化的作文必然是不动脑筋草草写出来的,而优秀的作文则必定是下了很多功夫才写出来的,这里说的“下工夫”,指的就是不断地思考,反复地研究,一次又一次地酝酿与琢磨。

比如说,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家乡变了》。 落俗套、一般化的写法是:过去,家乡如何如何的落后,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最后点明题旨——家乡变了。

一位同学屏弃了这种写法,他独辟蹊径:

1、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全家在院子里纳凉,闲谈中谈到了母亲河——黄浦江。

2、爷爷感慨地说,他小时侯过黄浦江得乘坐小舢板,既费时又不安全。

3、爸爸接过话茬:我小时侯过黄浦江则乘坐轮渡船过江,安全多了,可是逢到迷雾天,则过不了江了。

4、我高兴地说,如今我过黄浦江全然不愁这些了,去,过隧道;回,奔大桥。

5、奶奶作了总结:世道变了,家乡也变了。

另一位同学的构思更是独具匠心:

1、爷爷是个“老上海”,自诩能闭着眼睛摸到外滩。

2、爷爷退休以后,去乡下小住三年。

3、这三年,正是上海“三年大变样”的时候。

4、今年岁末,爷爷从乡下回到上海,却迷了路,最后还是“打的”回到了家。

5、爷爷一跨进家门,一个劲地说:我这个“老上海”迷了路,真是“上海变了,上海变了”。

这两篇作文的口子很小,然而开掘却很深,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乡的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们常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来说明作文必须要有好的材料。

那么,有了好的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呢?我看也未必。因为,好的材料还要作一番巧妙的安排。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有一次,老师出了《咱班好事多》的题目让同学练习作文。一位同学选择了以下三个材料来表达“咱班好事多”:

1、一清早,同学们来到教室主动打扫教室。

2、同学们纷纷制作教鞭赠送给老师。

3、一位同学因病脱了课,同学们争着为他补课。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选得都不错,也切合题意。然而,他在记叙的时候平铺直叙,好像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样,因此,作文写得很一般,落俗套,既不生动,也不形象。别人读了,不可能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

后来,经过老师的指点,他换了一个角度,对材料作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取得的效果则完全不一样了。他是这样构思的:

1、学校里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以后,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我也不甘落后,也想做一件好事。 2、一天,我起了个大早,想悄悄地打扫教室,谁知,当我来到教室,发现班上的几个“皮大王”早已把教室打扫干净了,他们还讥笑我“来晚了”。

3、我为教师做了一根漂亮的教鞭,想赠送给教师。没想到,老师捧出一束大小长短不一的教鞭笑着告诉大家:这些棒儿用到退休也用不完呀!我又“晚了一步”。

4、当我想为因病脱课的同学补课时,哪里想到,其他同学早已捷足先登了,我又“晚了一步”。

5、看来,要想做一件好事还真不容易呀,因为“咱班好事太多了”。

这位小作者没有做成一件好事,却把全班同学学习雷锋的热闹场面全写出来了,而且写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举一可以反三。我们看到作文题以后,不要急于动笔,必须认真思考,反复琢磨,选哪些材料,从哪个角度去写,对这些材料该作怎样的安排。否则,草率从事,写出来的作文必然平淡乏味,一般化,落俗套。

第五讲 “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什么如果我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那

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

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 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 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 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妈妈知道了,满意 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 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 点滴进步而高兴。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 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

“***三次笑,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三次 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 望。”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要精练优美,要耐人寻味,要恰到好处。“准确” 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点”歪了,会弄巧成拙。不但“龙”飞不起来, 还会使这条“龙”更加难看。

说了“点睛”,再讲讲“添足”的事儿。

楚国有个人,祭祀后赏给手下的人一大杯酒。大家商量,几个人 喝这点酒不够,决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其中一个人画好 了,他看到别人还在画,就一面拿酒一面再给蛇画上脚。这时,另一 个人也画好了,把酒抢了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能给它画上 脚呢?”说完,把酒一饮而尽。

后人借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告诫人们写文章切勿刻意求

工,结果丧失了自然。我们同学在用词、写句、谋篇的时候,往往会 犯这样的毛病。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大约四点钟左右,我们回到了学校。”既然讲了“大约”,再 用“左右”,大可不必。删去其中一个,意思反而清楚明白。

用词重复,会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如果语句罗嗦,也会使文章 不简练。在写《记一个关心我的人》的作文时,有的同学喜欢绕着圈 子说话: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许多人在关心着我。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还有家里的爸爸、妈妈。要问谁最关心我,那不用说了,当然是妈妈。 那,妈妈是怎样关心我的呢?请你耐着性子听我说吧!” 其实,这一节里边,只需留下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了: “在家里, 数妈妈最关心我。”既简洁又明了。省下笔墨,可以多举一些妈妈关 心“我”的事例。

又如,一个同学在写《我》这个作文题的文章时,写了这么一段 令人费解的话: “在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公路上,一个少年正在飞奔。 他长的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那绿色的运动服穿在他身上,显得 格外有精神。噢,也许你会问,他是谁呢?猜一猜吧,对了,一点儿 也没错,那就是我——一个五年纪的小男孩。”

这一节话纯属多余,弃之毫不可惜。语言要简练明白,意想要表 述清楚,多余的话一概删去。

要“画龙点睛”,不要“画蛇添足”。要做到这么一点,可以从 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加深对所叙述的事物的理解。

二、不断积累语言,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不信,你不妨一试。

第七讲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各门学科。这里所说的“语文”,

准确的说,指的是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汉语”。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是在学校、在课堂。老师教,学生学,学字词, 学句子,学作文,学古诗古文,学名家名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随着年龄的增长,课文越读越深,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 的。在重视主渠道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次渠道的作用,次渠道就 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前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没有跨进过大学的门槛,他把社会视作 自己的大学,照样写成《我的大学》等光辉的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 大文豪;我国的高玉宝文化程度很低,连小学也没有毕业,由于他有 深厚的生活基础,在人们的帮助下,不也写出了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 《高玉宝》吗?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 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学习语言,一从书本上学,二从生活实践中学。

正因为语文有着工具性这一明显特点,因此,在生活中,语文现 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上街购物,稍加留意,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小摊边上竖 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香焦、平果、波罗……..殊不知, 其中别字还不少呢,“焦”应为“蕉”,“平”应为“苹”,“波罗” 应为“菠萝”。纵然是招牌,也有草率行事的:“××按(安)装公 司”、“××段(假)肢厂”,一些个体公交车站路牌上的不规范的 字更是比比皆是:“加(嘉)定——青朴(浦)”“陆家咀(嘴)—— 圹(塘)桥”。还有一些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把早已简化了的汉字 故意写成繁体字,不伦不类,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这种种现象,应 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难怪,有的少先队组织开展“上街捕捉错别字、 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活动呢!

有一天,一位同学走过一工地,见门口写着:高高兴兴上班,平 平安安回家。门上还写着“安全第一”。他读了以后感到挺顺口的, 回家问了爸爸才知道,这叫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字形式。以后, 每逢春节,见到每家每户门口贴着的一幅幅大红春联,他总愿意多看 几眼,默记心中。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他便对那些精彩绝 伦、措辞严整的联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又着手收集起一些 熔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炉的对联来。这位小朋友的语文水平 也因此提高很快。我认为,他主要得益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

“报纸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书本是一口深不可测的 古井。”平时,我们浏览书刊和报纸,就等于跟千百个有知识的长者 谈话。看书读报,摘录文章,剪贴报刊,对增长知识和才干大有好处。

拿剪报贴报来说吧。我们拿到一份报纸,浏览之后,用红笔在自 己感兴趣的文章边上做个记号,休闲时,一一剪下,可按时事要闻、 知识一角、学校生活、学习方法、优秀习作、凡人琐事、名人轶事、 历史掌故、笑料趣事、诗情画意等进行整理,以后再分门别类张贴在 本子上,加上题头花,画上装饰画,一本本颇有收藏价值的贴报本从 你手中诞生了。

逛马路、上商店、看电视、听新闻、与老人聊天、跟小孩逗乐等, 只要留意,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关键在于多观察、勤思考。

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 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 之不尽的知识。

第六讲 “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有一位作家,一生著作颇丰,拥有的读者也相当不少。当有人向其讨教写作之窍门时,他直言相告:“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

我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乍听此话,似乎不得其要领,然而,仔细想来,终能悟出一些道 理来。“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正是这位作家获得成功之捷径。

比如,我们说:“小明哭了。”如若换一种说法,变成:“小明眼睛一闭,挤出几颗银豆豆。”假如再变换一种说法,就成了下

面一段话: “小明站在屋子中间。他望望爷爷,爷爷不理他,瞅瞅 奶奶,奶奶不吭声,再看看爸爸、妈妈。他们各忙各的,似乎什么事 也没有发生过。此时的小明伤心极了,他眨巴着眼睛,渐渐的,眼圈 红了,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突然,他的一双小手往脸上一按,嘴一 张,„哇‟的哭出声来。泪水向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往下挂。他 一屁股坐在地上,扭动着身子,摆动着双腿,边哭边一个劲地嚷着: „爷爷坏,奶奶坏,爸爸、妈妈都是大坏蛋。‟”

这三种说法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如果要问,哪一种写法好,你一 定会脱口而出:“当然是第三种写法好!”不错,第三种写法把小明 哭的原因、哭的模样,以及他哭的时候所说的话都写出来了,形象具 体,活灵活现,读了之后,真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正 由于描写得如此惟妙惟肖,所以人们获得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前两种表述的方式呀!第一种说法简 洁、明了,直截了当;第二种写法比较生动、活泼。这三种写法,各 有千秋长短,各有利弊与得失。不能一概而论,笼而统之去评论哪一 种方法最佳,哪一种方法次之,哪一种方法不好,一切要视表达的需 要来决定。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语言现象。

四个孩子相约十时整在学校门口会面,再一起去拜访老师。甲、 乙、丙三人均按时抵达,可是左等右等仍不见丁的踪影。正当他们三 个人刚要离开时,丁气喘吁吁的赶来了。于是,三个人纷纷责怪起丁 来了:

甲: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呀!

乙:你如果再晚来一步,就见不到我们了。 丙:你呀,让我们干等了多少时间,你来的未免太早了点吧!

不难看出,尽管三个人说话的内容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焦急的心 情是一样的,其表达的意思也都是毫无二致的,即:你来得太晚了!

用词可以“换一种说法”:

“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 “我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妈妈。” “我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地告诉了妈妈。” 句子可以“换一种形式”:

“以后,我再也不吵着要跟在爸爸、妈妈后面了。” “以后,我再也不做爸爸、***小尾巴了。” 一段话可以“换一种形式”:

“我十分喜爱集邮。在我的集邮册里珍藏着许多珍贵的纪念邮 票。家信的信封上贴着我喜爱的纪念邮票,在征得家长同意之后,我 就用剪刀把他剪下,然后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插入我的纪念邮册里。有 时,我连做梦也梦见我的邮票。”

“我是个集邮迷。听说邮局要发行一套新的纪念邮票,我便取出 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去邮局排队购买。一天中午,我发现一个黑咕隆咚 的洞里放着好多邮票,我乐不可支,便伸手去掏,掏呀掏……突然, 我挨了爸爸一个巴掌。我捂着嘴,呆呆地望着爸爸。只见他怒气冲冲 地指着我骂道:„你这小子,不好好午睡,却把手伸到我的嘴里来掏, 掏掏掏,掏什么来着?”

“换一种说法”,可以让我们另辟蹊径,开拓思路,不落俗套, 写得跟别人不尽雷同,有新意,有见地。你若想经常“换一种说法”, 就必须多读书,勤思考,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便 是仔细观察生活,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勤思多想”,说的就是这 个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家说的“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 法,我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这一句话,也许对你学写作文有所启 迪,也许能帮助你提高作文能力。我想。 第八讲 材料要靠平时的积累 小朋友学写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没有东西写”了。老师出了个题:《难忘的一件事》,小朋友往往会抓耳挠腮,想不出一件难忘的事;老师请同学写一篇《我做对(错)了》的作文,同样的,不

少同学感到困难重重,无从落笔。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没有养成收集作文材料、积累作文材料的 好习惯。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是,平时很少读书,等 到要表达的时候,才感到自己书读得太少,显得力不从心。同样的道 理,如果平时不去观察生活,不去积累作文的材料,等到写作文的时 候,当然 会苦于“没有东西写”了。

人的智力有高低,天赋有差异,然而,即使聪明过人的人,如果 他缺乏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生活的积累,到头来还是些 不出什么好文章的。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作家、诗人,之所以文思 敏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他们不断积累,不断提炼的结果。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赋诗,人们称他为“神童”。其实,他的 成就 除了天赋条件之外,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勤奋和积累。他每天 吃过早饭,背上破旧的布囊,骑驴出门云游,观察生活。一旦有所得,

他立即记在纸上,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里,再选择、归类、整理。天长地久,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运用这些素材 ,加以

创新,终于写出了不少为后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明末清初的学者陶宗仪,常常用树枝作笔记本。平时,只要有所 闻,有所见,有所感,有所得,就马上摘下一片树叶,把三言二语记 在上面,然后装进瓮里,瓮满了,就埋在树下,十年之后,他积累了 十多个瓮 。后来,他把瓮挖出来,将树叶上的资料作了分析、归类、 整理,终于写出了著名的《辍耕录》三十卷。

中国古人是这样,外国人也是如此。俄国著名的作家果戈理年轻 的时候,就十分重视积累写作的素材。十二岁时,他已经上中学了。 他坐在马车里,一路上注视着每一个经过的人,又把每一个人的神情、 服饰、走路的样子等飞快地记在笔记本上。在学校里,他做完功课之 后,又常常去观察 不同性格地同学。休息日里,他经常手持笔记本, 到街上去观察各式各样地人。他那厚达四百九十页地笔记本上,记录 着著名作家地谈话,记录着历史掌故和地理知识,记录着各地的民情 和风俗典故,也记录着他自己的所想所感。可以说,这是一本“万宝 全书”,奠定了他写作的基础,为他后来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由此 ,我们得到启迪: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从小要养成这 样的好习惯:身边备一本笔记本,作为自己的“作文材料仓库”。凡 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都 可以 储藏到这个“作文材料仓库”里去。

我们要注意的是,作文材料仓库里,不能杂乱无章,乱七八糟, 还要分门别类,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存放和寻找。比如:

人物类(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

记事类(校园里发生的、家里发生的、马路上发生的等)

状物类(家用电器、文具、生活用品、玩具摆饰、植物等)

写景类(春、夏、秋、冬景, 都市街道、农村、田野等)

语言类(谚语、歇后语、警句、名言等)

建立作文材料仓库,既可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

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又能为自己随时随地地提供好的作文材料,真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作文的材料要靠平时积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积累作文材料,锻炼作文本领,功到自然成。到时候,你就不愁“作文没有东西写”,也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第九讲 斟字酌句 咬文嚼字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贾岛。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描写一个老和尚夜晚回庙的情景,一共五个字“僧敲月下门”。为了写好这句诗,他思索了许久。原来他想写“僧推月下门”,后来又觉得可以写“僧敲月下门”。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呢?他反复地比较,甚至出门骑在驴背上,也用手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细心体

味。

有一次,他骑在驴背上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潜心研究诗

句。没想到迎面一队车马簇拥着以为京兆尹(官名)来了,直到跟前 才发觉。他连忙向京兆尹道歉,说明自己没有顾得上让路的原因。京 兆尹叫来韩愈(唐朝时一位有名的散文作家),韩愈没有怪罪贾岛, 勒住马想了好久,说:“用„敲‟字比用„推‟字好。”并解释道, “敲”字声音响亮,更能生动地表达在静静的月夜,一个老僧回庙的 情景。

贾岛接受了韩愈的建议,终于写成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 门”的绝句。 后来,人们把写文章的时候选择词句的工作,叫“推敲词句”了。

这种“推敲词句”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作家中不少。他 们往往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要反复推敲,斟字酌句。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苦心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每一句话写好, 努力把意思表达清楚。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每个句子又是由 一个又一个词组成的。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大楼,那么,词和句 子就相当与砖和瓦。碎砖和破瓦是盖不起坚实美观的大楼来的。

我们练习作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写话”的能力,就是要学习 把话写得通顺、简明、生动的本领。

有相当数量的小朋友在写话时,考虑不周,信手写来,结果造成 一些不该犯的“低级错误”,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太粗心”。

比如,一位小朋友在作文中写道:

“奶奶的生日要到了,我想送一样礼物给奶奶,表表我晚辈的一 份孝心。送什么好呢?我猛然想起,奶奶的眼睛少了一个盒子。对了, 我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奶奶买一个眼睛盒吧!”毫无疑问,小作者的用 心是好的,由于粗心所致,把“眼镜”误写成“眼睛”,闹了一个大 笑话。难道你非要取下奶奶的眼睛放在盒子里不可?

你看到过78岁的孩子吗?你读到这里一定会说,笑话,哪有这 么老迈的孩子?事实上,一个孩子确实写了这么一句话: “毛毛是 个78岁的孩子。”

显然,毛病就出在少了一个小小的标点上。小作者粗心又马虎, 竟然在“7”和“8”之间漏了一个顿号。

以上举的是孩子在作文时犯的两个“低级错误”的例子。更多的 是在说话、写话时考虑不够缜密,说话啰嗦,意思却又表达不清。

比如,有一个同学写了这么一句话:

“爷爷今年60岁,奶奶今年58岁,爸爸今年41岁,妈妈今年 38岁,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听我的。”

你看,这一句话多啰嗦,听起来多费劲!再者,“家里的大大小 小的事情都得听我的”,真如他所说还不乱套?如果改成这样,岂不 简单明了、合乎情理:

“爷爷六十,奶奶五十八,爸爸、妈妈都是四十上下的人了,可 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还得听听我的。”

单用一个“听”,表示“服从”;而“听听”,则表示商量、征 求意见的意思。相差一点点,表达的意思竟然会大相径庭。

用词不当,语意不清,必然会产生歧义,必然会影响正确意思的 表达。请看下面一句话:

“寒假里,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

对这一句话,我们不妨来“咬一咬”,“嚼一嚼”。

一、“有幸”,指机会难得,非常幸运。句子中的“有幸”能管 住“我”,而要管“爸爸”,则有些牵强了。道理很简单,上海、杭 州相距不甚远,爸爸去杭州的机会一定不少,因此,应将“有幸”一 词置于“我”的后面较为贴切。||

二、将“和”改成“随”或“跟”较好,借以说明晚辈对长辈的 尊敬。

三、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是在上海写这篇习作的,故不能 用“来到”,而须用“去”或者干脆删去“来”字。

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句子没有交代。别人读了就会产生疑问, 如果去奔丧、扫墓,也算“有幸”?因此,后面该加“游览”一词。

这么一“咬文嚼字”,就能辨别出一点味道来了。把原句改为:“寒假里,我有幸随爸爸到杭州游览。”意思不是明白多了吗?

看似改一个字,添一个词,变换一下词序无关紧要,其实表达的意思 却大相径庭呀!

有的句子看似无可挑剔,句子通顺,意思明白,然而,还得反复 诵读,仔细推敲。

比如,有一位小朋友写了这么一个句子:

“我写的许多文章还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呢!”横看竖读,似乎没

有什么可以修改的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斟字酌句、咬文嚼字看看吧。

一、“文章”都是写出来的,故“写”字可以删去。

二、“文章”的概念较大,领导人的政论、作家的小说,科学家 的学术报告都属“文章”,虽说,小学生写的也属“文章”,但确切 说,应是“习作”。

三、“发表”一般指的是较重要的、有一定分量的文章登在杂志 或报纸上。小学生的作文被报刊或杂志选用,改为“刊登”为妥。

四、“许多”与“不少”意思差不多,将“许多”改为“不少”, 似谦虚一点。

如此一改,原句变成:

“我的不少习作还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呢!” 怪不得俄国作家契诃夫说:

“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 的地方的技巧。”

你看,删,还能删出好的文章来呢! 第十讲 要写得有声有色

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常对同学们说,如果作文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的话,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写得具体生

动、有声有色呢?

俄国文学家格里戈罗维奇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街头乐师》。 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当街头乐师停止了演奏,一位官员从窗口扔下 一枚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当时,另一位作家看 了给他提出了意见:“完全不是那样的,你写得太干巴巴了,„硬币 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应该这么说:„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马路 上,丁丁当当地弹跳着……‟”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那位街头乐师的脚跟前有一块 磁铁的话,那么,这一枚五戈比的硬币就会悄无声息地落在那儿,否 则,硬币落在马路上,必然会丁丁当当地弹跳着。写硬币落地时“丁 丁当当地弹跳着”,确实准确生动多了。这样写,把事物的动态如实 地反映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动态的事物;在阅读文章时,我 们要注意哪些是事物的动态;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则要研究怎样准确 生动地反映事物的动态。 小学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怎样写董存瑞炸 暗堡呢?如果这么写也未尝不可:董存瑞站在桥底下,把导火索一拉, 炸药包爆炸了,桥炸毁了,英雄也壮烈地牺牲了。这样写不是太枯燥 乏味了吗?请看课文中那生动的描述:“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 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

放到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万

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 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 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1秒钟、2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 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 “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这一段文字,将董存瑞炸暗堡这件事动态的顺序写得很有条理, 而带点的这些动词,把连续动作又反映得极为准确。

因此,我们在叙述事件的时候,不能“三级跳”,也就是说,把 有些应该写出来的动作没有写出来。有一位同学在记叙一次劳动的过 程时是这样写的:“我们包饺子包得可欢啦!有的擀面粉,有的洗菜 切菜,干着干着我不想干了……”说他们“干得可欢”,可是下面只 有十多个字的概述,这个欢乐的劳动场面,本来就写得过于简单,紧 接着就写他“不想干了”,本来干得可欢,怎么又突然间不想干了 呢?这中间断了线,跳了过去。这样写,就显得不够具体,也让人看 了摸不着头脑。事后经了解,这位同学在劳动的时候,并没有留心当 时大家劳动的情况,因此对劳动的场面也不太了解,感受当然也不深。 俗话说“看不真,写不清”,这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水浒传》在好几个地方写了打虎的故事。像解珍、解宝兄弟二 人猎虎,黑旋风李逵沂岭杀虎,尤其是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这几节文字, 更是写得栩栩如生。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能把打虎的故事写得如此活灵活 现呢?原来,施耐庵是一位非常认真严肃的作家,他为了了解老虎的 生活习性,曾经不顾危险,多次来到人烟稀少、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 老林里。他爬到大树上,长时间地观察老虎行走、猎物、扑食的一举 一动。同时,他还访问过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向他们了解猎虎以及与 猛虎搏斗的情况。

顺便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注意,这就是重视词语的积累,特别 是有关动词的积累。反映任何事物动态的文章先要把“动”的过程写 清楚,其次要靠准确的动词反映不同的动态。就拿“扫除”这件事来 说吧,我们就要正确使用下列动词:扫,抹,擦,揩,掸,洗,冲, 拖,铲,拾,拉等。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在平时,我们一面要 不断留心观察事物的动态,一面还要注意会写会用反映它们的动词, 只会说不会写不行,写不正确、用不准确也不行。

行文到此,我们似乎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写得具体生动、有 声有色,不能说空话,而要注意用形象来说话,把此时此情此景如实 地写下来。

这里不妨举个学生习作中的例子。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写他小时候 学棋不专心,他是这么写的:

记得我在幼儿园念大班的时候,妈妈让我学围棋。每当我和小朋 友下棋的时候,我总是“猴子屁股坐不住”。那一年,我参加市里的 围棋比赛,跟我对弈的是那些戴红领巾的大哥哥大姐姐。比着比着, 我没有心思继续下了,一会儿钻到桌子底下捡棋子,一会儿绕着桌子 转几个圈儿。我的教练卜老师见了,干脆把我抱在他的大腿上继续比 赛。这次比赛我胜四负二,连升两级,得到了八级证书。后来我升到 高级培训班了,一个星期得训练三个晚上,由于我吃饭速度慢,加上 作业多,没有时间去参加训练而缀学了。教练卜老师为此很惋惜,说 我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如果坚持训练下去的话,说不定会成为“第 二个常昊、罗洗河”什么的。

这一段文字很精彩,也很传神。其主要原因便是小作者没有说空 洞、乏味的话,他十分注意把自己学棋是如何不专心写得具体生动, 真切感人。

还是那句老话:想得周密,才能写得清楚;看得真切,才能写得 生动。 妙笔能生辉。“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是这么说的。

第二篇:贾志敏作文讲座

第一讲学写作文要有信心

作文,就是写文章。

我们小朋友写的文章跟大人们写的文章有些不一样。我们主要学写简短的记叙文,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中心,按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既不神秘,更不可怕,只要打好基础,掌握规律,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人人都能写好作文。试想,把自己平时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告诉别人,让别人与自己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那该是多么快活的事啊!

然而,许多小朋友怕写作文,视作文为洪水猛兽。老师出了题,愣了两节课,硬是写不出几个字。老师批评,家长责怪,孩子们十分苦恼。

我小时候,跟许多小朋友一样,不喜欢作文。作文的成绩经常得“劣”(劣是最差的一个等第,即不及格)。为此,老师用戒尺打过我的手心,还罚我抄书、背书;父亲说我不是读书的料,还说,已经为我买好了一辆黄包车,长大了上街去拉黄包车。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作文的秘密。进中学了,一次,老师出了个题“快乐的星期天”,让我们作文。写什么呢?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随堂叔去竹林打鸟的事儿。哈,那一天,我过得可真快乐。这片竹林里的鸟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堂叔的枪法真准,没过多久,他打下了许多鸟。他打我捡,急得我手直痒痒,也跃跃欲试。堂叔看出我的心思,把枪交给我,让我打几枪过把瘾。我托不起枪管,就把抢搁在树杈上,眯起左眼,对准目标,真是瞎猫逮着死老鼠,居然也让我打下了一只麻雀,我扔掉枪去捡那只被打下了的鸟。当时,我那股高兴的劲儿简直无法形容。这一天,我好高兴。

我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意想不到的是,在讲评课上,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的这一篇作文,说我写得生动、具体,描绘细腻,感情真实,引得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我。

作文本发下来了,我发现本子上有好多红杠密圈,题目的左边批了个“优”。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打这以后,我初步认识了作文: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写下来,只要肯动脑,只要下功夫,谁都能写好作文的。我树立起信心了。

打这以后,我渐渐地不怕作文了。每逢作文,我总是仔细地考虑,

1 认真地回忆。写好作文以后,又多读几遍,发现写得不贴切,读起来不顺口的地方,就反复揣摩,认真修改。没过多久,我的作文成绩提高了许多。这一下,我的信心更足了。

“不是读书料”的我,也能学会写作文了,可见,作文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现在的生活比我们小时候丰富,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也比我们小时候好得多。再者,你们比小时候的我更聪明。我深信不疑,只要你树立起信心,只要你刻苦努力,只要你明白道理、掌握规律,一定能学会作文,并能写出一篇又一篇优秀的作文来的。 拿起手中的笔,做好准备吧!

第二讲语句要通语气要顺

小朋友学写作文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好不容易写下了第一句话,却不知道下一句话该写什么。于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陷入了困境。熬到了下课,草稿本上留着的还是那么一句话。 我们知道,作文的基本要求是:语句通顺,语气连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办法是:我们在作文时,思想必须集中,不分散注意力,想清楚、想妥帖了再写。写好了一句话以后,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和“为什么”,然后再写下去。总之,话要一句挨着一句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语句要通,语气要顺,意思要表达清楚。

小朋友很喜欢巴金爷爷在年轻时候写的那篇《海上日出》的课文,我们不妨看看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吧!

仔细分析文章第一节的文字便可以发现,它下面的话总是顺着上面的一句话说的。 比如,为了看日出,(我怎么样?)我常常早起。那时(怎么样?)天还没有大亮,(四周怎么样?)周围很静,(怎么样的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它一句话挨着一句话说,通畅、明达。因此,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一点都不觉得拗口。

平时,我们排队要有个序,或由矮到高,或由高到矮,同样的道理,说话、写话也要有个序,一句挨着一句说。

有一位小朋友要表达“我非常喜欢看书”这一个意思。如果光这么说:“我爱看课外书,一有空就看书,我爱看书简直到了入了迷的地步„„”内容既空洞,语句也不流畅。后来,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自问自答,结果写成的一段话,既通顺又连贯,效果好多了。他是这样写的: “我是个小书迷,(开宗明义,点明我要告诉别人的是‘我爱看书’

2 这一个意思。接着,问自己:为什么会迷上书的?)书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读一本好书就好比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从哪里可以说明你是一个书迷呢?)我看到一本好书,就会爱不释手,喜滋滋地捧着它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有时甚至连饭也忘了吃。(有多少书?)我有好多好多的书,一个书橱都放不下。(有些什么书?)有《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猪八戒吃西瓜》等。(怎么爱书的?)买了一本新书,我就用书皮把它包好,翻阅的时候又十分小心,惟恐弄脏了书。(迷上书以后,带来什么好处?)自从我跟图书交上了好朋友以后,我的知识丰富多了。(能举个例子吗?)有一次,一个同学说:‘海洋里的鲸鱼可大呢!’我马上纠正他的说法:鲸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因此,不能说它是鱼。同学们好奇地问我:‘你怎么知道的呢?’我说:《十万个为什么》里写得清清楚楚。在我的影响下,好多同学跟我一样,也跟图书交上了朋友。”

你看,这一段话写得多生动、多精彩呀!达到了“语句通顺,语气连贯”的要求。

文章写好以后,还得认真阅读,反复修改,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不连贯的地方改连贯。可以这么说,文章是写出来的,文章又是修改出来的。

词和句子要琢磨,连小小的标点也不能放过。你看到过78岁的孩子吗?你一定会说,天大的笑话,哪有这么大岁数的孩子?然而,一个同学确确实实写了这么一句话: “毛毛是个78岁的孩子。”

很明显,毛病就出在“7”和“8”之间漏了个顿号。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哈,删还能删出好文章呢! 还是那么一句老话:作文要多动脑,多动手。

第三讲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有的同学看了题目心里就嘀咕起来:作文是我自己写的,难道会写别人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少年儿童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一面,千句一腔,千篇一律,读了叫人浑身不舒服。 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狭窄,缺乏新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年年做,而小朋友写的“公交车上让位子”、“马路上捡到皮夹子”、“桥头推车子”、“公园里送回迷路的小孩子”、“十字路口搀扶瞎子”之类的题材也年年看到。可见,小朋友没有拓展

3 视野,因此,不断重复着别人一直在说的话。

其次,表现在文章语言干瘪,说成人的话,缺乏少年儿童的生活气息。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小弟弟明明吃饭时把饭米粒都掉在桌子上,看到这里,我气愤极了,说:‘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古人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掉它!”显然,这不是孩子所说的话,吐露的也不是孩子的真情实感。

同学的作文中犯有“没有儿童的情趣,缺乏真情实感,成人腔很重”的毛病不在少数,要治好这种毛病也不难,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从选材上说,应该积极地去反映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切的事。 文贵以真。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法,孩子们的语言习惯跟成人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别人的话,总让人感到别扭、不自然。所以,十分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不生搬硬套成人话,要吐真言、抒真情,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实可信。 不妨举个例子来说吧。

如今,随着通讯事业越来越发达,寻呼机(俗称Bp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十分普及。然而,很少见同学在作文里能反映这方面的材料。有一位二年级的同学写了一篇题为《爸爸的Bp机》的作文。文章写道:

“爸爸是做生意的,腰间佩着一个Bp机。Bp机一叫,他就忙着去打电话。有时妈妈忘了买菜,就Bp机呼叫爸爸:‘下班后请带一块冬瓜。’过了一小时,爸爸果然带回了一块冬瓜。有一次,我作业没有完成,张老师批评了我。回到家,我不敢把这事告诉爸爸。谁知,爸爸对我直瞪眼,很生气地Bp机给我看,只见中文显示着:‘陈彬作业未完成,张老师呼叫。’” 文章在结尾时写道:

“爸爸的Bp机真顶用,能帮爸爸做生意,能助妈妈做家务,还能让张老师管住我。”

作文讲的是孩子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特有的情趣,没有一点儿成人腔调。事情并不复杂,但是平中有奇;语句并不优美,但是前后有联系。读了这种作文,我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二、从表达方式来说,语言要朴实,抒发感情要实事求是,分寸要掌握好。不随意夸大,不借助于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感情。尽量使自己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这样,就能比较深刻、

4 比较贴切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位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百灵鸟的苦恼》的文章。文章介绍道: “我”爱唱歌,想参加学校百灵鸟合唱团,却遭到父亲的百般阻挠,说“什么小百灵,大百灵的,只要读好书,什么都‘灵’了”。因此,小作者十分苦恼。文章最后写道: “百灵鸟是最爱唱歌的。然而,百灵鸟唱不了歌,你说,可恼不?” 文章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有着普遍的意义的。小作者的父亲所说的话是极其普通而又有趣的,没有一点儿成人的腔调、说教的味儿。正由于这一点,便可以这么认为,这样的作文是成功的。

还是回到题目上那句话:“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第四讲、作文要写出新意

作文切忌落俗套,切忌写得一般化。

一般化的作文表现在选材雷同,叙述平平,读了之后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叫人不喜欢看或者缺乏看下去的耐心。

北方有句俗话: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意思是要创新求异,要别具一格,要独树一帜。

落俗套、一般化的作文必然是不动脑筋草草写出来的,而优秀的作文则必定是下了很多功夫才写出来的,这里说的“下工夫”,指的就是不断地思考,反复地研究,一次又一次地酝酿与琢磨。 比如说,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家乡变了》。落俗套、一般化的写法是:过去,家乡如何如何的落后,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最后点明题旨——家乡变了。

一位同学屏弃了这种写法,他独辟蹊径:

1、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全家在院子里纳凉,闲谈中谈到了母亲河——黄浦江。

2、爷爷感慨地说,他小时侯过黄浦江得乘坐小舢板,既费时又不安全。

3、爸爸接过话茬:我小时侯过黄浦江则乘坐轮渡船过江,安全多了,可是逢到迷雾天,则过不了江了。

4、我高兴地说,如今我过黄浦江全然不愁这些了,去,过隧道;回,奔大桥。

5、奶奶作了总结:世道变了,家乡也变了。 另一位同学的构思更是独具匠心: 1、爷爷是个“老上海”,自诩能闭着眼睛摸到外滩。 2、爷爷退休以后,去乡下小住三年。

3、这三年,正是上海“三年大变样”的时候。

5 4、今年岁末,爷爷从乡下回到上海,却迷了路,最后还是“打的”回到了家。

5、爷爷一跨进家门,一个劲地说:我这个“老上海”迷了路,真是“上海变了,上海变了”。

这两篇作文的口子很小,然而开掘却很深,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乡的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们常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来说明作文必须要有好的材料。

那么,有了好的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呢?我看也未必。因为,好的材料还要作一番巧妙的安排。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有一次,老师出了《咱班好事多》的题目让同学练习作文。一位同学选择了以下三个材料来表达“咱班好事多”: 1、一清早,同学们来到教室主动打扫教室。 2、同学们纷纷制作教鞭赠送给老师。

3、一位同学因病脱了课,同学们争着为他补课。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选得都不错,也切合题意。然而,他在记叙的时候平铺直叙,好像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样,因此,作文写得很一般,落俗套,既不生动,也不形象。别人读了,不可能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

后来,经过老师的指点,他换了一个角度,对材料作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取得的效果则完全不一样了。他是这样构思的:

1、学校里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以后,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我也不甘落后,也想做一件好事。

2、一天,我起了个大早,想悄悄地打扫教室,谁知,当我来到教室,发现班上的几个“皮大王”早已把教室打扫干净了,他们还讥笑我“来晚了”。

3、我为教师做了一根漂亮的教鞭,想赠送给教师。没想到,老师捧出一束大小长短不一的教鞭笑着告诉大家:这些棒儿用到退休也用不完呀!我又“晚了一步”。

4、当我想为因病脱课的同学补课时,哪里想到,其他同学早已捷足先登了,我又“晚了一步”。

5、看来,要想做一件好事还真不容易呀,因为“咱班好事太多了”。

这位小作者没有做成一件好事,却把全班同学学习雷锋的热闹场面全写出来了,而且写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举一可以反三。我们看到作文题以后,不要急于动笔,必须认真

6 思考,反复琢磨,选哪些材料,从哪个角度去写,对这些材料该作怎样的安排。否则,草率从事,写出来的作文必然平淡乏味,一般化,落俗套。

第五讲、“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什么如果我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

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妈妈知道了,满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

“***三次笑,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三次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望。”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要精练优美,要耐人寻味,要恰到好处。“准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点”歪了,会弄巧成拙。不但“龙”飞不起来,还会使这条“龙”更加难看。 说了“点睛”,再讲讲“添足”的事儿。

楚国有个人,祭祀后赏给手下的人一大杯酒。大家商量,几个人喝这点酒不够,决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其中一个人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在画,就一面拿酒一面再给蛇画上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把酒抢了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能给它画上脚呢?”说完,把酒一饮而尽。

后人借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告诫人们写文章切勿刻意求工,

7 结果丧失了自然。我们同学在用词、写句、谋篇的时候,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大约四点钟左右,我们回到了学校。”既然讲了“大约”,再用“左右”,大可不必。删去其中一个,意思反而清楚明白。

用词重复,会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如果语句罗嗦,也会使文章不简练。在写《记一个关心我的人》的作文时,有的同学喜欢绕着圈子说话: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许多人在关心着我。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还有家里的爸爸、妈妈。要问谁最关心我,那不用说了,当然是妈妈。那,妈妈是怎样关心我的呢?请你耐着性子听我说吧!” 其实,这一节里边,只需留下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了: “在家里,数妈妈最关心我。”既简洁又明了。省下笔墨,可以多举一些妈妈关心“我”的事例。

又如,一个同学在写《我》这个作文题的文章时,写了这么一段令人费解的话:

“在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公路上,一个少年正在飞奔。他长的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那绿色的运动服穿在他身上,显得格外有精神。噢,也许你会问,他是谁呢?猜一猜吧,对了,一点儿也没错,那就是我——一个五年纪的小男孩。”

这一节话纯属多余,弃之毫不可惜。语言要简练明白,意想要表述清楚,多余的话一概删去。 要“画龙点睛”,不要“画蛇添足”。要做到这么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加深对所叙述的事物的理解。

二、不断积累语言,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不信,你不妨一试。

第六讲、“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有一位作家,一生著作颇丰,拥有的读者也相当不少。当有人向其讨教写作之窍门时,他直言相告:“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我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乍听此话,似乎不得其要领,然而,仔细想来,终能悟出一些道理来。“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正是这位作家获得成功之捷径。 比如,我们说:“小明哭了。”如若换一种说法,变成:“小明眼睛一闭,挤出几颗银豆豆。”假如再变换一种说法,就成了下面一段话:

“小明站在屋子中间。他望望爷爷,爷爷不理他,瞅瞅奶奶,奶

8 奶不吭声,再看看爸爸、妈妈。他们各忙各的,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此时的小明伤心极了,他眨巴着眼睛,渐渐的,眼圈红了,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突然,他的一双小手往脸上一按,嘴一张,‘哇’的哭出声来。泪水向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往下挂。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扭动着身子,摆动着双腿,边哭边一个劲地嚷着:‘爷爷坏,奶奶坏,爸爸、妈妈都是大坏蛋。’”

这三种说法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如果要问,哪一种写法好,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当然是第三种写法好!”不错,第三种写法把小明哭的原因、哭的模样,以及他哭的时候所说的话都写出来了,形象具体,活灵活现,读了之后,真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正由于描写得如此惟妙惟肖,所以人们获得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前两种表述的方式呀!第一种说法简洁、明了,直截了当;第二种写法比较生动、活泼。这三种写法,各有千秋长短,各有利弊与得失。不能一概而论,笼而统之去评论哪一种方法最佳,哪一种方法次之,哪一种方法不好,一切要视表达的需要来决定。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语言现象。

四个孩子相约十时整在学校门口会面,再一起去拜访老师。甲、乙、丙三人均按时抵达,可是左等右等仍不见丁的踪影。正当他们三个人刚要离开时,丁气喘吁吁的赶来了。于是,三个人纷纷责怪起丁来了:

甲: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呀!

乙:你如果再晚来一步,就见不到我们了。

丙:你呀,让我们干等了多少时间,你来的未免太早了点吧! 不难看出,尽管三个人说话的内容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焦急的心情是一样的,其表达的意思也都是毫无二致的,即:你来得太晚了!

用词可以“换一种说法”:

“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 “我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妈妈。” “我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地告诉了妈妈。” 句子可以“换一种形式”:

“以后,我再也不吵着要跟在爸爸、妈妈后面了。” “以后,我再也不做爸爸、***小尾巴了。” 一段话可以“换一种形式”:

“我十分喜爱集邮。在我的集邮册里珍藏着许多珍贵的纪念邮票。家信的信封上贴着我喜爱的纪念邮票,在征得家长同意之后,我

9 就用剪刀把他剪下,然后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插入我的纪念邮册里。有时,我连做梦也梦见我的邮票。”

“我是个集邮迷。听说邮局要发行一套新的纪念邮票,我便取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去邮局排队购买。一天中午,我发现一个黑咕隆咚的洞里放着好多邮票,我乐不可支,便伸手去掏,掏呀掏„„突然,我挨了爸爸一个巴掌。我捂着嘴,呆呆地望着爸爸。只见他怒气冲冲地指着我骂道:‘你这小子,不好好午睡,却把手伸到我的嘴里来掏,掏掏掏,掏什么来着?” “换一种说法”,可以让我们另辟蹊径,开拓思路,不落俗套,写得跟别人不尽雷同,有新意,有见地。你若想经常“换一种说法”,就必须多读书,勤思考,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仔细观察生活,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勤思多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家说的“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我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这一句话,也许对你学写作文有所启迪,也许能帮助你提高作文能力。我想。

第七讲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各门学科。这里所说的“语文”,准确的说,指的是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汉语”。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是在学校、在课堂。老师教,学生学,学字词,学句子,学作文,学古诗古文,学名家名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随着年龄的增长,课文越读越深,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在重视主渠道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次渠道的作用,次渠道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前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没有跨进过大学的门槛,他把社会视作自己的大学,照样写成《我的大学》等光辉的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我国的高玉宝文化程度很低,连小学也没有毕业,由于他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在人们的帮助下,不也写出了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高玉宝》吗?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学习语言,一从书本上学,二从生活实践中学。

正因为语文有着工具性这一明显特点,因此,在生活中,语文现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上街购物,稍加留意,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小摊边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香焦、平果、波罗„„..殊不知,其中别字还不少呢,“焦”应为“蕉”,“平”应为“苹”,“波

10 罗”应为“菠萝”。纵然是招牌,也有草率行事的:“××按(安)装公司”、“××段(假)肢厂”,一些个体公交车站路牌上的不规范的字更是比比皆是:“加(嘉)定——青朴(浦)”“陆家咀(嘴)——圹(塘)桥”。还有一些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把早已简化了的汉字故意写成繁体字,不伦不类,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这种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难怪,有的少先队组织开展“上街捕捉错别字、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活动呢! 有一天,一位同学走过一工地,见门口写着: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门上还写着“安全第一”。他读了以后感到挺顺口的,回家问了爸爸才知道,这叫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字形式。以后,每逢春节,见到每家每户门口贴着的一幅幅大红春联,他总愿意多看几眼,默记心中。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他便对那些精彩绝伦、措辞严整的联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又着手收集起一些熔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炉的对联来。这位小朋友的语文水平也因此提高很快。我认为,他主要得益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

“报纸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书本是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平时,我们浏览书刊和报纸,就等于跟千百个有知识的长者谈话。看书读报,摘录文章,剪贴报刊,对增长知识和才干大有好处。

拿剪报贴报来说吧。我们拿到一份报纸,浏览之后,用红笔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边上做个记号,休闲时,一一剪下,可按时事要闻、知识一角、学校生活、学习方法、优秀习作、凡人琐事、名人轶事、历史掌故、笑料趣事、诗情画意等进行整理,以后再分门别类张贴在本子上,加上题头花,画上装饰画,一本本颇有收藏价值的贴报本从你手中诞生了。

逛马路、上商店、看电视、听新闻、与老人聊天、跟小孩逗乐等,只要留意,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关键在于多观察、勤思考。

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

愿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第八讲材料要靠平时的积累

小朋友学写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没有东西写”了。老师出了个题:《难忘的一件事》,小朋友往往会抓耳挠腮,想不出一件难忘的事;老师请同学写一篇《我做对(错)了》的作文,同

11 样的,不少同学感到困难重重,无从落笔。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没有养成收集作文材料、积累作文材料的好习惯。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是,平时很少读书,等到要表达的时候,才感到自己书读得太少,显得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如果平时不去观察生活,不去积累作文的材料,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当然会苦于“没有东西写”了。

人的智力有高低,天赋有差异,然而,即使聪明过人的人,如果他缺乏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生活的积累,到头来还是些不出什么好文章的。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作家、诗人,之所以文思敏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他们不断积累,不断提炼的结果。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赋诗,人们称他为“神童”。其实,他的成就除了天赋条件之外,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勤奋和积累。他每天吃过早饭,背上破旧的布囊,骑驴出门云游,观察生活。一旦有所得,他立即记在纸上,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里,再选择、归类、整理。天长地久,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运用这些素材,加以创新,终于写出了不少为后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明末清初的学者陶宗仪,常常用树枝作笔记本。平时,只要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有所得,就马上摘下一片树叶,把三言二语记在上面,然后装进瓮里,瓮满了,就埋在树下,十年之后,他积累了十多个瓮。后来,他把瓮挖出来,将树叶上的资料作了分析、归类、整理,终于写出了著名的《辍耕录》三十卷。

中国古人是这样,外国人也是如此。俄国著名的作家果戈理年轻的时候,就十分重视积累写作的素材。十二岁时,他已经上中学了。他坐在马车里,一路上注视着每一个经过的人,又把每一个人的神情、服饰、走路的样子等飞快地记在笔记本上。在学校里,他做完功课之后,又常常去观察不同性格地同学。休息日里,他经常手持笔记本,到街上去观察各式各样地人。他那厚达四百九十页地笔记本上,记录着著名作家地谈话,记录着历史掌故和地理知识,记录着各地的民情和风俗典故,也记录着他自己的所想所感。可以说,这是一本“万宝全书”,奠定了他写作的基础,为他后来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由此,我们得到启迪: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从小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身边备一本笔记本,作为自己的“作文材料仓库”。凡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都可以储藏到这个“作文材料仓库”里去。

我们要注意的是,作文材料仓库里,不能杂乱无章,乱七八糟,还要分门别类,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存放和寻找。比如:

12 人物类(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

记事类(校园里发生的、家里发生的、马路上发生的等) 状物类(家用电器、文具、生活用品、玩具摆饰、植物等) 写景类(春、夏、秋、冬景,都市街道、农村、田野等) 语言类(谚语、歇后语、警句、名言等)

建立作文材料仓库,既可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又能为自己随时随地地提供好的作文材料,真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作文的材料要靠平时积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积累作文材料,锻炼作文本领,功到自然成。到时候,你就不愁“作文没有东西写”,也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第九讲斟字酌句咬文嚼字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贾岛。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描写一个老和尚夜晚回庙的情景,一共五个字“僧敲月下门”。为了写好这句诗,他思索了许久。原来他想写“僧推月下门”,后来又觉得可以写“僧敲月下门”。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呢?他反复地比较,甚至出门骑在驴背上,也用手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细心体味。

有一次,他骑在驴背上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潜心研究诗句。没想到迎面一队车马簇拥着以为京兆尹(官名)来了,直到跟前才发觉。他连忙向京兆尹道歉,说明自己没有顾得上让路的原因。京兆尹叫来韩愈(唐朝时一位有名的散文作家),韩愈没有怪罪贾岛,勒住马想了好久,说:“用‘敲’字比用‘推’字好。”并解释道,“敲”字声音响亮,更能生动地表达在静静的月夜,一个老僧回庙的情景。

贾岛接受了韩愈的建议,终于写成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绝句。后来,人们把写文章的时候选择词句的工作,叫“推敲词句”了。这种“推敲词句”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作家中不少。他们往往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要反复推敲,斟字酌句。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苦心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每一句话写好,努力把意思表达清楚。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每个句子又是由一个又一个词组成的。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大楼,那么,词和句子就相当与砖和瓦。碎砖和破瓦是盖不起坚实美观的大楼来的。

我们练习作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写话”的能力,就是要学习把话写得通顺、简明、生动的本领。有相当数量的小朋友在写话

13 时,考虑不周,信手写来,结果造成一些不该犯的“低级错误”,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太粗心”。 比如,一位小朋友在作文中写道:

“奶奶的生日要到了,我想送一样礼物给奶奶,表表我晚辈的一份孝心。送什么好呢?我猛然想起,奶奶的眼睛少了一个盒子。对了,我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奶奶买一个眼睛盒吧!”毫无疑问,小作者的用心是好的,由于粗心所致,把“眼镜”误写成“眼睛”,闹了一个大笑话。难道你非要取下奶奶的眼睛放在盒子里不可? 你看到过78岁的孩子吗?你读到这里一定会说,笑话,哪有这么老迈的孩子?事实上,一个孩子确实写了这么一句话:“毛毛是个78岁的孩子。”显然,毛病就出在少了一个小小的标点上。小作者粗心又马虎,竟然在“7”和“8”之间漏了一个顿号。

以上举的是孩子在作文时犯的两个“低级错误”的例子。更多的是在说话、写话时考虑不够缜密,说话啰嗦,意思却又表达不清。 比如,有一个同学写了这么一句话:

“爷爷今年60岁,奶奶今年58岁,爸爸今年41岁,妈妈今年38岁,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听我的。” 你看,这一句话多啰嗦,听起来多费劲!再者,“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听我的”,真如他所说还不乱套?如果改成这样,岂不简单明了、合乎情理:“爷爷六十,奶奶五十八,爸爸、妈妈都是四十上下的人了,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还得听听我的。” 单用一个“听”,表示“服从”;而“听听”,则表示商量、征求意见的意思。相差一点点,表达的意思竟然会大相径庭。

用词不当,语意不清,必然会产生歧义,必然会影响正确意思的表达。请看下面一句话:“寒假里,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对这一句话,我们不妨来“咬一咬”,“嚼一嚼”。

一、“有幸”,指机会难得,非常幸运。句子中的“有幸”能管住“我”,而要管“爸爸”,则有些牵强了。道理很简单,上海、杭州相距不甚远,爸爸去杭州的机会一定不少,因此,应将“有幸”一词置于“我”的后面较为贴切。||

二、将“和”改成“随”或“跟”较好,借以说明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三、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是在上海写这篇习作的,故不能用“来到”,而须用“去”或者干脆删去“来”字。

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句子没有交代。别人读了就会产生疑问,如果去奔丧、扫墓,也算“有幸”?因此,后面该加“游览”一词。

这么一“咬文嚼字”,就能辨别出一点味道来了。把原句改为:“寒

14 假里,我有幸随爸爸到杭州游览。”意思不是明白多了吗?看似改一个字,添一个词,变换一下词序无关紧要,其实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呀!

有的句子看似无可挑剔,句子通顺,意思明白,然而,还得反复诵读,仔细推敲。

比如,有一位小朋友写了这么一个句子: “我写的许多文章还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呢!”横看竖读,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斟字酌句、咬文嚼字看看吧。

一、“文章”都是写出来的,故“写”字可以删去。

二、“文章”的概念较大,领导人的政论、作家的小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都属“文章”,虽说,小学生写的也属“文章”,但确切说,应是“习作”。

三、“发表”一般指的是较重要的、有一定分量的文章登在杂志或报纸上。小学生的作文被报刊或杂志选用,改为“刊登”为妥。

四、“许多”与“不少”意思差不多,将“许多”改为“不少”,似谦虚一点。

如此一改,原句变成:

“我的不少习作还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呢!” 怪不得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你看,删,还能删出好的文章来呢!

总之,作文之前,要缜密思考;作文之时,要一丝不苟;作文之后,还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

第十讲要写得有声有色

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常对同学们说,如果作文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的话,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呢?

俄国文学家格里戈罗维奇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街头乐师》。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当街头乐师停止了演奏,一位官员从窗口扔下一枚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当时,另一位作家看了给他提出了意见:“完全不是那样的,你写得太干巴巴了,‘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应该这么说:‘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马路上,丁丁当当地弹跳着„„’”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那位街头乐师的脚跟前有一块磁铁的话,那么,这一枚五戈比的硬币就会悄无声息地落在那儿,否则,硬币落在马路上,必然会丁丁当当地弹跳着。写硬币落地

15 时“丁丁当当地弹跳着”,确实准确生动多了。这样写,把事物的动态如实地反映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动态的事物;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哪些是事物的动态;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则要研究怎样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的动态。

小学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怎样写董存瑞炸暗堡呢?如果这么写也未尝不可:董存瑞站在桥底下,把导火索一拉,炸药包爆炸了,桥炸毁了,英雄也壮烈地牺牲了。这样写不是太枯燥乏味了吗?请看课文中那生动的描述:“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1秒钟、2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这一段文字,将董存瑞炸暗堡这件事动态的顺序写得很有条理,而带点的这些动词,把连续动作又反映得极为准确。 因此,我们在叙述事件的时候,不能“三级跳”,也就是说,把有些应该写出来的动作没有写出来。有一位同学在记叙一次劳动的过程时是这样写的:“我们包饺子包得可欢啦!有的擀面粉,有的洗菜切菜,干着干着我不想干了„„”说他们“干得可欢”,可是下面只有十多个字的概述,这个欢乐的劳动场面,本来就写得过于简单,紧接着就写他“不想干了”,本来干得可欢,怎么又突然间不想干了呢?这中间断了线,跳了过去。这样写,就显得不够具体,也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事后经了解,这位同学在劳动的时候,并没有留心当时大家劳动的情况,因此对劳动的场面也不太了解,感受当然也不深。俗话说“看不真,写不清”,这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水浒传》在好几个地方写了打虎的故事。像解珍、解宝兄弟二人猎虎,黑旋风李逵沂岭杀虎,尤其是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这几节文字,更是写得栩栩如生。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能把打虎的故事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呢?原来,施耐庵是一位非常认真严肃的作家,他为了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曾经不顾危险,多次来到人烟稀少、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里。他爬到大树上,长时间地观察老虎行走、猎物、扑食的一举一动。同时,他还访问过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向他们

16 了解猎虎以及与猛虎搏斗的情况。

顺便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注意,这就是重视词语的积累,特别是有关动词的积累。反映任何事物动态的文章先要把“动”的过程写清楚,其次要靠准确的动词反映不同的动态。就拿“扫除”这件事来说吧,我们就要正确使用下列动词:扫,抹,擦,揩,掸,洗,冲,拖,铲,拾,拉等。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在平时,我们一面要不断留心观察事物的动态,一面还要注意会写会用反映它们的动词,只会说不会写不行,写不正确、用不准确也不行。

行文到此,我们似乎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不能说空话,而要注意用形象来说话,把此时此情此景如实地写下来。

这里不妨举个学生习作中的例子。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写他小时候学棋不专心,他是这么写的:

记得我在幼儿园念大班的时候,妈妈让我学围棋。每当我和小朋友下棋的时候,我总是“猴子屁股坐不住”。那一年,我参加市里的围棋比赛,跟我对弈的是那些戴红领巾的大哥哥大姐姐。比着比着,我没有心思继续下了,一会儿钻到桌子底下捡棋子,一会儿绕着桌子转几个圈儿。我的教练卜老师见了,干脆把我抱在他的大腿上继续比赛。这次比赛我胜四负二,连升两级,得到了八级证书。后来我升到高级培训班了,一个星期得训练三个晚上,由于我吃饭速度慢,加上作业多,没有时间去参加训练而缀学了。教练卜老师为此很惋惜,说我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如果坚持训练下去的话,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常昊、罗洗河”什么的。 这一段文字很精彩,也很传神。其主要原因便是小作者没有说空洞、乏味的话,他十分注意把自己学棋是如何不专心写得具体生动,真切感人。

还是那句老话:想得周密,才能写得清楚;看得真切,才能写得生动。

妙笔能生辉。“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是这么说的。

第三篇:贾志敏作文课堂实录

微型小说三篇(作文改写) 阅读材料:

恶魔约翰

杰克到刚刚开垦的美国西部地区谋生。他在一个小酒吧当上了酒保,这个酒吧的主要顾客是附近地区的牛仔和农民。上班第一天,酒吧老板特别提醒杰克:”如果听到别人说„恶魔约翰来了‟,你就赶紧跑,因为这个约翰是方圆几百英里内最危险的通缉犯,连警察都拿他没有办法!”

这天中午,酒吧外面一阵大乱:"约翰来了,恶魔约翰来了!" 杰克正在洗手间等他提着裤子走出来,酒吧里客人早就跑得干干净净。只听见有人"砰"地踢开前门,一条凶神恶煞般的大汉势汹汹地大步走进酒吧,把手枪往吧台上一拍:" 给我一杯墨西哥烈酒!" 这时候杰克已经来不及逃跑了,只好战战兢兢地递给那大汉一杯墨西哥烈酒。那大汉将酒一饮而尽,然后将酒杯重重地砸在吧台上。 "您......您再要一杯吗?"杰克哆嗦着问。

"见鬼,我没有时间!”大汉冲他吼道,“你不知道恶魔约翰就要来了吗?!"

两本小学课本

一天,我收拾屋子,找出两本布满尘土的小学课本。女友说,还不扔了?我抚摩着书半晌没说话。

妈妈是个一字不识的苗家妇女。家乡有种风俗,一个女人在逝去时,口里必须含银(或金)才能入土为安。所以在贫困人家,积攒块小小的银饰便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一年,妈妈起早摸黑喂了两口猪,终于置了一对银手镯。

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妈妈时常进城给我送些吃的。她知道我复习忙,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去。有一天,妈妈去了不久又回来,拉我到僻静处:“伢,我替你买了两本考大学的书。”“什么?”我心里咯噔一下。常听人说学校外面时常有人用假书、假资料蒙骗那些来自山区一字不识的家长。“人家说,只要用这书,考大学包中。”“哪来的钱?”“镯子换的。”

我抢过书,撕去包装,一阵巨大的绝望顿时袭上心头:两本小学课本竟然就骗走了妈妈的镯子!“伢,行吧?”

望着满怀期望的母亲,我强压下泪水和屈辱:“行,妈,行的!”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妈妈高兴极了,说是两个镯子花得值。她甚至想找卖给她书的人道谢!“你妈后来知道真相了吗?”女友问。“没有。我永远都不会让她知道。”

烛心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

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两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人物专访,你猜访问的是谁?是小朋友都喜欢的杨红樱阿姨。她笔下最典型的人物是谁?(生答马小跳)杨红樱阿姨原来是一所小学的语文教师,她经常给学生读故事书,后来故事书读完了,她就自己给学生编故事,孩子们很喜欢听,后来她就自己写起了小说。小说就是生动的故事。

老师板书“小说”,指生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读到像说话一样自然平缓。

师: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吗? 生:知道。

师:小说分长、中、短小说。一般人们通常把几千字到两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三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一种小说应运而生。师板书:微型小说。指生读,指导突出“微型”。再板书三篇,指导读,突出“三篇”。(其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多用范读和学生比较朗读,通过表扬读得好的同学进行正面影响。)

材料学习:

1.首先生自由读这三篇微型小说。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同时表扬读书姿势正确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行榜样引导。 2.指导学生读《恶魔约翰》,通过指读和同学互相帮助读的方式进行。 3.每篇文章研读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称约翰为恶魔?一共有五个理由。分别指学生回答,在学生分别回答后,指生进行总述。 第二个问题:你会读吗?指生读,重点指导朗读“哆嗦着说”“吼道”,在学生朗读后,师示范,强调朗读时说自己的话,不是说文章中的话,把文章中的句子当成自己的话来读。 第三个问题:把文章中描写恶魔约翰的神态、动作画下来。指生回答,一生读文章中的句子,一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文章中没有描写恶魔约翰的神态、动作的句子,画什么?”师:“你真聪明,读书要学会思考,文章中的确没有描写恶魔约翰的神态、动作的句子。”

师:恶魔约翰根本就没有出现,没有出现,为什么人们怕他?这种写法叫间接描写,衬托文中人物形象。师板书:间接描写

学习第二个故事: 板书:两本小学课本。

师范读两遍,让学生认真听,然后指生读,看谁读得像。然后自由读文章。 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一对银镯子哪儿来的?用自己的话说,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 这对银镯子对苗家妇女来讲有多重要?用文章中的话来回答。学生回答正确后。师提问:“入土为安”中的“安”是安静、平安、安全中的哪一个意思,学生选择。一女生答:老师都不是,是安息的意思。老师夸奖她会读书,会理解。第二个问题:两本小学课本怎么来的?师提示“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里……”指生读,然后指导学生用刚才的话开头,用50个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第三个问题:想起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七个字,让学生谈一谈对这几个字的理解。

学习第三个故事:

首先指学生朗读全文,有三个学生进行了全篇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指导,老师的评语有“很准确,有变化,太好了,太好了。”这里重点指导的是阿姨和小男孩的不同语气。“听你的朗读,我知道了故事。”“听你的朗读,我受到了感染。”

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三个“笃”怎么读?象声词,读得要节奏,像敲门声。第二个问题:两个“使”意思一样吗?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组词:指使、支使,换一个字就知道意思了。第三个问题:文章中的“我”指的是谁?阿姨。 (第一课时结束)

读了《烛心》我们知道文中的“我”是阿姨,如果把“我”换成是小男孩,怎么写?

师:晚上,我正在书房里看我的《淘气包马小跳》,突然停电了,我的马小跳不见了……用这句话做开头,接下来会怎样呢?

指生进行续写,同时进行说话指导。重点指导“阿姨迟疑了一会”部分,在这里要加入人物的心理描写。

然后给学生18分钟的时间,写500字的短文。把题目先改一下。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作文反馈:

首先教师挨个询问学生改写的题目,遇到比较好的,就让学生把题目写到黑板上,随机对学生的作文题目做简洁的点评。

然后就黑板上的题目再做梳理,重新点评。选取题目较好的文章,进行指读。比如:帮助就这么简单、相邻好赛金宝

在学生指读的过程中,师随机点评,指导。(大师随机评作文的本领都很高,他们都有一对慧耳,一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第四篇:贾志敏童话作文听课记录

贾志敏老师童话作文《谁动了我的核桃》(第一课时)评课稿

授课时长:两个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人:贾志敏

授课内容:话题作文——童话《谁动了我的核桃》 授课流程:

一、

导入

1.提问学生:我们学过的童话有哪些?(生:《皇帝的新装》、《两个名字》等等) 2.讲述《两个名字》,得出童话的三个特点:(1)生动的故事;(2)鲜活的人物形象;(3)告诉做人的道理。并结合时事对每一条进行讲解,让学生领会其中精髓。

3.引出:要想写好童话的条件:(1)丰富的想像力;(2)语言要有依据。

二、 听写故事开头片段,引出故事时间、人物角色、起因。 1. 师出示松鼠图片,明确故事主人公。提问:谁来说说松鼠? 2. 生答(短句或段落)。师把十一个同学的发言整理成了一段通顺的话复述出来。 3. 师提问:如果让你在“松鼠”前加上一个修饰语,你认为是什么样的松鼠? 生互相交流后回答——活泼、可爱等。

4.老师听写故事开头片段

(一)的四句话(点四个同学到黑板上写),提醒学生书写格式正确、字迹工整,师边听写边评价。 ( )松鼠一家忙着采集松果。

( )冬天快要到了,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 ( )小松鼠高兴得说:“哈哈,今年过冬咱们不用愁了!” ( )仓库里堆满了小松鼠最爱吃的核桃。

5.指个别学生读,引导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来体会课文内容。 6.让学生给这四句话标上顺序,指学生按顺序读。 7.不看这四句话,让学生说说刚刚听写的内容。 8.听写故事开头片段

(二)

一天早上,小松鼠到仓库里吃核桃,结果发现仓库里一个核桃也没有了。他连滚带爬的喊着:“不好啦,不好啦,仓库里的核桃全被偷走啦!”开始写。 教师巡视,纠正标点,点名学生读。

三、 根据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是“谁”偷走了核桃,续写童话。 学生大胆想象——狐狸、猴子、蚂蚁等等。

四、 出示故事背景

师:我告诉大家核桃哪里去了。北京景山公园的野生松鼠,偷走核桃的不是小松鼠,是人!(课件出示报纸新闻,标题是《小松鼠过冬核桃被游客偷走》《朋友你动了小松鼠的核桃吗》„„)

五、引导学生想象被偷走核桃的松鼠的结局。

六、布置作文:给大家40分钟的时间来写,想象要大胆、合理;题目要醒目。400字以上。

个人点评:

一、可取之处

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贾老师在让学生把握童话特点这一环节上,不是泛泛的出示童话的特点,而是每读一条,便仔细的讲解一番,更结合了时事,

使学生真正领会其中精髓。

2. 课堂上随机引导简单、有效、流畅。在让学生描述松鼠这一环节时,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说的都是短句。后来,一个学生说了完整的一句话。贾老师及时引导:“没有一个学生像他那样,说的长,说得多,说的丰富。请你再说一遍。”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自己的评价告诉了学生说话要具体完整,有内容。“请你再说一遍”其实是给了其他学生示范的作用。同样的教案,为什么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细节的处理。

3. 课堂引导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童话的写作,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童话的条件之一。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松鼠的特点,再想象是谁偷走了核桃,学生想象天马行空,教师在一旁适时地纠正指导如何大胆且合理地想象,例如:学生想象是蚂蚁偷走了核桃,老师说:“想象要大胆,但也要合理。蚂蚁是能从小缝隙里钻进去,但怎么出来呢?蚂蚁能出来,核桃那么大,怎么出来呀?”最后想象如果松鼠没有了核桃会有怎样的结局,学生各抒己见甚至起了争执,老师认为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都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4. 以读代讲运用得到位,形式多样。作文课的教学通常是以讲、写为主,贾老师在“讲”的过程中突出了学生“读”的重要性,在读句、段的过程中非常注意进行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当学生培养出一定的语感之后,奠定了写作风格和感情基调,写作起来才更游刃有余。所以说,“读好”对于“写好”是大有助益的。

5. 鼓励语言幽默。读句段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读得很生动,贾老师鼓励他:“你读得很好,我要奖励你,就奖励你再读一遍吧。”把在场的学生和老师都逗乐了。可见一个老师的智慧和幽默对于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二、改进意见

1. 课文的开头内容先由老师读,学生听写,然后学生再朗读、揣摩、书写,老师纠正朗读语调、字迹和格式问题。我认为既然是教授作文的写作方法,听写的部分过多了,应该还是以引导学生写为主。

2. 在学生复述故事开头四句话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多加一些细节描写进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五篇:听贾志敏老师讲作文有感

刘静炫

2011年12月16日至18日,我有幸在深圳体译育馆参加了“名思教研”华南小学语文十年教改成果展示研讨观摩活动。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贾志敏老师讲作文。

贾志敏老师一直是小语界受人敬重和推崇的教育专家。作文教学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积攒了太多的茫然、困惑,都渴望能够从专家的教学中得到一些感悟。虽然一节课未必就能领略作文教学的全部理念与方向,但依然寄希望于从中得到启发。

贾老师讲的是《扩写作文》,扩写的是一篇文言文。能够把一篇文言文在四十分钟内让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读懂,并且在15分钟内扩写成四百字的作文,恐怕只有教学严谨,惜时如金的贾老师了。他先在黑板上写好古文内容,《卖画》:“一人家贫,卖画以度日。然一日作画,一年无人问津。问师,曰:试倒之,一年作画,一日可售。试之,然。”然后请学生给古文加标点,再理解古文意思。贾老师的课看似平平淡淡,其实奇妙无比。37字的文言文让我们讲肯定是读完全文后再说意思,这样做算不上低效,但肯定费时。贾老师则是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通,读懂,读懂后连起来说意思。这样既便于及时指导,又节约了时间,一举两得。一篇文言文,15分钟内就能让学生读懂内容,不能不让人叹服。贾老师的指导也妙,他先给学生扩写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学生有这样的示范和引领,不愁写不好作文。15分钟后,贾老师先后当众改了两位学生的习作,两位同学都写得不错,尽管如此,仍然逃脱不了贾老师的聪耳法眼,他及时地引导着,点拨着,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就是在贾老师的斤斤计较下,进步着、收获着。

利用学生练笔的间隙,贾老师向全体听课老师作了15分钟的报告。说是报告倒不如说是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该做什么事。指导学生写作一定要有方法门路,要对学生尽心严格的训练,让他们自由的表达。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练习,也是学生学会做人的一种记录。同时还指导了老师该如何批改学生的作文,原则是多就少改,只求改通、不求改好。并提出批改作文必须要有眉批和总评,这样才会有针对性的指导。言而总之:语文课,要做到三个实,真实、扎实、朴实。一句话:认认真真教语文。

专家头上的光环并未将专家神化,专家是走下讲坛走入课堂的,他用亲身的实践向我们讲述他多年积累的经验。从贾志敏老师的身上,我坚信了一点:实践是第一位的。无论到任何时候,搞教育的人不要离开课堂讲课堂。

走近“名思教研” 感受名师风采

发布时间:2012-10-26 | 点击数: 146 | 【收藏】 【打印文章】

走近“名思教研” 感受名师风采 ——小学语文十年课改成果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平湖中心小学 刘红英

十二月中旬,我有幸前往深圳体育馆参加了以“名思教研”之小学语文十年课改成果教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一场“教学盛宴”,南宗北派、传统与现代各领风骚。与会教育专家有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有著名教育专家贾志敏、于永正、王崧舟、、孙双金、窦桂梅等,他们上观摩课、作专题报告。大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独特的人格魅力无不给人予深深的震撼。

三天的学习,虽然紧张劳累,但名师们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以及诗一般的教学语言,无不让我由衷地赞叹和敬佩。时光指缝间悄悄地溜走,回头看来,真是一次愉快的丰收之旅、精神之旅。

名师们的课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堂教学平实,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这些课都是平实的课,不像有的公开课很花哨,让人眼花缭乱。于、贾老师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的他们,很难让人猜想出他的准确年龄。大家风范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显露无遗。随着课的进展,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似潺潺的清泉流淌进每个人的心田。躬身板书,蹲着给学生持话筒„„这是什么?这是对学生的爱啊!老师的爱感染学生,熏陶着学生,学生身上也在慢慢生成着这样的爱。他们那简单、清晰,而又毫无刻意雕琢的语言关怀着学生的点滴成长,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那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不由自主地发出一次次赞叹的掌声;幽默诙谐又带给人们一次次会意的微笑。在不经意间学生们发展了“双基”、理解了文本、升华了情感,进而于老师又给了学生们尽情地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情真意切的表白、真情实意的描述又将学生们带入文本中,巩固了文本又发展了文本。以至于下课了同学们都不愿离去,留给了学生和听课老师意犹未尽的美妙感觉。

窦桂梅、王崧舟、支玉恒等十几位名师的示范课更是精彩,他们的示范课程真是异彩纷呈,有作文课、有古诗教学、有绘本欣赏、有绕口令教学、有阅读教学„„。他们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各有千秋,教学经验更是丰富多彩,可以说此次学习给教师们上了一节节十分精彩的示范课。小语会会长崔峦指导性的发言更是字字玑珠、铿锵有力,他为课改十年做了精辟的总结:有成功也有不足。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1、教师要有比别人更为广博的知识积淀。天文地理不要样样精通,但最起码要知道那么一二三四。新课改的教材,知识非常丰富。如果我们老师没有一点东西,怎么能上好语文课?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吸引学生?学生学起来那不是枯燥无味吗?又怎么能得到好的效果呢?

2、教师要有诗意的语言,诗意的情感。在课堂中充分地体现诗意情感,诗意的语言。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多向学生做范读,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师,更多地范读,可以让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学到朗读的技巧,诗意的语言,久而久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提高语文诗意感。说到诗意感,现在使用的教科书中,包含着丰富的诗意情感,只有我们自己有着丰富的诗意情感,我们才可以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也只有我们的学生自己有了这种诗意情感才能够更加促进我们孩子对语文的理解与感悟,才能谈到有自己独特的诗意语言,诗意情感。

3、教师要有不竭的动力。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读书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把读书作为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在读书时我们一定要做到不拿笔不看书,消化所读的内容,也是一件有益的事。试想:一个不爱学习的教师,能教出爱学习的学生吗?课间,在和于永正老师交流时,他说他最喜欢读文学书。试想,这样一位大师级老师都喜欢读书,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多读点书吗?

4、教师要充满爱心,要宽容大度。能容纳学生的错误,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用我们的激情来感染每一位学生,用宽容的心来宽容每一位孩子。正像孙建峰老师所教的课文一样,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滴血的心,一颗宽容的心。

总之,此次深圳之行让我收获很大,大师们的课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教给学生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只有提高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让语文因“我”而精彩——参加“山东省小学语文名师特色教学研讨会”有感

(2012-11-10 19:34:26) 转载▼ 标签: 分类: 研修学习

语文名师 特色教学 体会感悟 教育

金秋十月,在巍巍泰山脚下,来自省内、省外各地的小语界的诸多同行们齐聚一堂,参加山东省小学语文名师特色教学研讨会。我有幸成为了与会中的一员,倍感幸运、幸福。韩兴娥、党照虎、刘岩林、孟强、孙艳霞、杨昱婷等六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教学特色经验介绍,让我受益匪浅。

名师有道 大道至简

“名师”这个概念,让我在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荣誉、荣耀,而是获得这个称号的过程以及老师们辛勤地付出。大量的阅读,勤笔不辍,积极实践,迎困难而上,在坎坷中前行,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执著地坚守教育理想,构成了成为名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六位老师的“名师”历程也正是如此。从六位老师的特色经验介绍中,从评课互动研讨环节中,从参加论坛研讨的校长、教师口中,让人体会其成为名师过程的艰辛,感受到他们对教育理想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六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折射心灵世界,浓缩人生精华,散发人格魅力,凸显生命价值,是他们知识、文化、学识、沉淀积累的结果和表现。名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艺来自于不舍昼夜、不知疲倦、不计得失的苦苦追求。名师们光彩照人的背后,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积淀的汗水,是十年磨一剑的心血。我们从中要学的,是他们从体现教育理念的那些事做起,无论大事,也无论小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放弃,不抛弃,持之以恒。我们要向他们学的,是那种勤奋,那种嗜书如命的精神,那种潜心钻研的求知态度。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由此我想,我们每个人的课也应该烙下自己独有的痕迹。因为你就是你,没有人可代替。个性张扬的老师,可以打造富有激情的课堂;个性细腻的老师,打造温馨的课堂,个性幽默的老师,打造轻松的课堂,个性丰富的老师,打造完美的课堂。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认真学习名师们的基础上,要善于发掘自己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个性。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从名师们的成长历程中,让我感到,认准了就坚持做下去,坚信付出总会有收获。

课堂教学 回归本真

六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虽各有千秋,但都遵循着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遵循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坚持着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回归了本真,有了真正的“语文味”。 杨昱婷老师执教的《玲玲的画》一课,教师的识字教学融在了课堂的每个环节中。教师从导入环节开始就围绕着识字教学展开,“端详”的“详”,引导学生:用眼睛认真看、仔细看就叫做“端详”,接着让学生想右边带有“羊”的字,观察这一类字的偏旁并理解。教学会认识的字“奖”时,杨老师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字,随而渗透“生活处处可识字”,“做生活、识字的有心人”的思想意识。杨老师还把诸多的字放在了具体的语境中,放入了具体的句子中,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统一,把识字教学真真正正地落到了实处。

刘岩林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紧紧围绕“教师、学生、文本、编者”四者之间的对话展开。“请你写《珍珠鸟》,你想写什么内容?”、“品一品作者的用词之妙,这些词对你的作文有启发吗?”、“品味原文,如果让你改编,你认为哪些句子需要留下?”……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对话式的教学,在刘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体现出了“大语文”的观念,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使学生站在了更为广阔的语文背景下,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语文基本能力。

党照虎老师执教的《军神》一课,把“生本高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补充有关刘伯承的事迹资料,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了解人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轮流读课文时,党老师通过对学生朗读的针对性评价,引导学生感悟如何读文,体会如何掌握朗读的节奏。党老师抓住了课文的集结点:刘伯承做出了哪些常人做不到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直奔了文本重点。并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抓”字,进行换词理解、看影片视频理解,把学生的情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一步步推向了高潮。党老师既注重了文本的“达意”,又突出了文本的“达言”,让学生领悟文本在写作上的特点:“细节”、“衬托”、“对话”,进而渗透文本突出的写法。而课堂最后的《三国演义》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的片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知识积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兴趣,使课堂教学逐渐走向了“高效”。

特色千秋 因“我”精彩

六位名师的教学经验各具特色,都有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在一步步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课堂教学有了“自己”的烙印,让我们欣赏到了不同侧重、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教学。

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让学生们踏上了阅读的快车道,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韩老师的“海量阅读”有明确的体系,从“入学教育”开始,一直到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该学些什么,怎样去学,都有一定的内容和目标。“三个星期教完拼音”,然后把拼音当作识字阅读的工具,用到时像查字典一样一次次去寻找,用韩老师的话说,寻找的过程就是熟悉的过程。学拼音的第一课即为认识自己名字中的拼音。“袖珍童谣”、“成语儿歌”、“名句教学”、“三字新童谣”、“韵语识字”、“文言教学”、“作文教学”、“顺口溜”、“诗词欣赏”等,韩老师带领学生在她的“海量阅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杨昱婷老师的“圆融教学”,不设臵界限分明的教学板块,每一步都顺应孩子的“即时思维”所需,情感所求自然推进,让“语文与其他学科”融为一体,“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识字解词”融为一体。

刘岩林老师的“语文对话阅读”,倡导民主平等、合作探究、多向互动、灵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孙艳霞老师的“实用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实用语文观”,即:教语文、学语文、用语文,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于阅读。用于表达、用于做人”。

孟强老师的“一二三教学主张及实践”,在课堂上创造性地运用“举一反三”、“积极词汇”、“词串教学”、“语境练笔”等形式,引领学生学用语言,坚守着语文的本真。

党照虎老师的“生本高效课堂”,让我们领略到了党老师的语文课堂简单而厚重,自然而灵动,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样的“生本高效”铸就了党老师课堂的灵魂。

扎根于踏踏实实的课堂,致力于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坚持走自己的特色语文教学之路,六位名师带给了我们别样的精彩。

想起了窦桂梅老师曾说的:“语文老师站在台上,你就是语文;语文老师站在学生中间,你就是语文的化身。”我为自己我为自己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而感到幸福。

让语文因“我”而精彩!

2011年12月22日

语文课堂的魅力来自何处?——谈观摩省名师课后的

感受

分享到:

收藏 推荐

聆听了省名师开出的六节精品展示课后,我真正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大有脱胎换骨之感。我感叹,感叹于名师们的活力四射,激情洋溢;我敬佩,敬佩于名师们的旁征博引,独树一帜……太多的感叹,太多的敬佩,最后归结,归结到思考中的沉寂,沉寂中的收获,收获后的喜悦和行动。本人对省名师展示的这六节精品课进行深入思索之后,发现“激情、活力、独创”是语文课堂真正魅力之所在,下面结合具体课例分别阐述。激情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并非是没有感觉的工具。翻开用汉字写成的一页页书,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步入画廊。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爱自己的民族就应对母语倾心热爱。”正因为语文蕴含着太多太多人类的情和意,承载着很厚很厚的民族文化,故语文老师非用自己血肉之躯迸射的一股激情演绎语文课堂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与语文这门厚重的学科相谐和。这也是语文课与社会课、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区别。语文课是用生命在歌唱,以人的灵与肉在舞蹈!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省教坛新秀刘飞耀老师在执教《土地的誓言》时的配乐深情朗读,立刻就......(本文共计2页) [继续阅读本文]

培育名师 受知启智——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012-11-12 19:52:33) 九月下旬,在“风筝之都”潍坊,有幸参加了“育师启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窦桂梅、魏星、宋运来、陈延军、吴琳五位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展示了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引领参会教师“处于老师的位置,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最有效地施教,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位老师各具特色、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让我及与会的每一位教师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教育理念,欣赏了名师基于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魏星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一课,充分体现出了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转型,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的“醉”、“剥”、“卧”、“相媚好”、“无赖”、“喜”等词语,来体会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特别是“醉”字,魏老师进行了适度的延伸,让学生通过作者在不同词中对“醉”的运用,在脑中呈现出了辛弃疾立体、鲜活的形象。正如魏老师在讲座中所说的: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的转型要做到四点: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感悟空间;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契合的语言文字的规律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宋运来老师执教的《童漫作文·笑口难开》,诠释了“童漫作文”的新概念。宋老师以《神笔马良的故事》为例文,引导学生“学着说话”、“学会运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话要有根有据”。宋老师认为,在习作中,只有“说好了”,才能表达得细致、准确。接着,宋老师出示“漫画”,让学生观察、想象,画面上的蜗牛、狮子、蛇等动物要让马良画什么,动物们和马良都会说些什么,学生以此进行习作。宋老师又展示出了多幅有意思的漫画,传达着这样的讯息:寥寥几笔的漫画,就可为学生提供出丰富的习作素材,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从而更快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正所谓:每种作文主张皆有存在的理由。

陈延军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顺序,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对比”、“拟人”、“比喻”等,并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陈老师这样认为:学语文,要学会欣赏表达。教师通过补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实现了与文章作者间有效的对话。

吴琳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呈现了“落实新课标,提高读写能力”的主题。在课堂上,重视了写字训练,重视了识字教学,重视了学生的阅读感受,重视了学生读书,吴老师和学生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品味,发现了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带领学生走到了阅读的高处。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一课,带给了我诸多的震撼与思考,名师不愧为名师!名师打造的课堂堪称经典!当我一遍遍地品味所快速记下的课堂实录时,一次次地欣赏课堂视频录像时,不禁陶醉于窦老师的课堂中,为她的个性,为她的学识,为她的人格魅力所痴迷,所倾倒。用窦老师的五句话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什么样的文本上出什么样的味道

《牛郎织女》一课的体裁为民间故事,窦老师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明确:本节课要从体裁上来聊聊这个故事。接下来引导学生品味这则民间故事,“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了解民间故事的写法及特点:朗朗上口、想象、情节、悬念、线索、情感、离奇、语言连贯、超越现实„„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特点均是学生在窦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总结出来的。

为了让学生对“民间故事”这一体裁有更深地了解,窦老师延伸至“四大民间爱情故事”:“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以“读书报告单”中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写男主人公、女主人公、出现的反面人物、结局等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民间故事的结构、写法。特别是学生对“四大爱情故事”结局的配乐朗读,把民间故事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窦老师说:民间故事具有民间性、随意性、口语化。而这节课,窦老师以“聊”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语言口语化,比较放松、随意,上出了民间故事的“味道”。

(二)绕不开的敏感话题——爱情

《牛郎织女》一课的主题是“爱情”,窦老师说这个话题和孩子们不好聊,因为它是个敏感的话题,但它会伴随孩子们的一生。在这节课上,窦老师和学生们就这个话题通过“聊”而尽情地展开。

例1: 师:请你重复一下你上课伊始提出的疑问。

生1:现在的人找对象都看重车子、房子、票子,织女为什么会嫁给贫穷的牛郎?

生2:织女见牛郎善良、勤劳。 生3:他们是一见钟情。 师:织女钟的什么情?

生4:勤劳、善良,有了勤劳就有了车,有了善良就不变心。

例2: 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演义”,找几位学生扮演织女和其他的几位仙女,通过其他仙女对织女不要嫁给牛郎的劝说,来体会织女的“决心”和她的“爱情观”。

例3: 窦老师播放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和学生一起和唱,勾勒出了爱情的温馨和美好。

例4: 窦老师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搭桥相会”的场面,织女和牛郎分别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我们对牛郎织女说些什么,并适时出示有关诗句,营造出了浓浓的“相思”氛围。

例5: 聊到最后,窦老师又出示了“思考与感言”,即“对爱情,有新思考要发问?对现实,有新感觉要发布?”

师:有了这样的爱情故事,我们才知道考验、抉择,活着才这般有意义。

生1:只要你不离不弃,我就生死相依。

生2:我向往牛郎织女这样的爱情。

窦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走过的文本,聊过的话题,不由让我感慨万分:虽然学生们对爱情的认识还很肤浅,有时说的还不那么到位,但这节课所“聊”的话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啊!

(三)发问要有接招的能力 在窦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不断质疑,不断生成新的问题,窦老师自己说:“有的问题超出了我的想象”、“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是学习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发问,窦老师的记忆力和“接招”的能力真的是让我佩服有加。在课堂“聊”的行云流水中,她会寻找、等待合适的时机,解决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是哪位学生提出的她都清清楚楚地记得。

回想自己的有些课堂,也让学生进行质疑,也像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但质疑过后的几句表扬后,接着就回到自己设计好的教案上去,直到课的结束,也不会问一下学生问题解决了没有。

窦老师说:“如果时间允许,这节课还可以再追问许许多多的问题”、“堂堂要让学生质疑,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窦老师“接招”的能力足以让我们学习。但,这绝不是学来的,是刻苦锻炼、不断努力提高的结果。

(四)要基于文字去了解人物

窦老师说:教师是文本人物的第二次再造。

和学生聊“牛郎和王母娘娘”的关系时,学生用“水深火热”、“对立”、“狠心”等词来形容,认为王母娘娘是典型的反面人物。窦老师出示了这样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补充:

( )的王母娘娘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见„„

让学生齐读这段话后,教师追问:你怎么看王母娘娘? 生:还是有人情味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还能允许他们相见。 师:补充吗?

生:王母娘娘也是执行天条,但她已是法外开恩了。 师:这就解决了大家刚从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王母娘娘趁牛郎不在家时去抓织女。

生1:怕牛郎太伤心。 生2:王母娘娘不忍心看到牛郎和织女分别的悲惨的场面,怕自己下不了手。 窦老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要基于文字,作客观的评价。多角度去思考,多方位去认识,多元化去感悟。

(五)教师的“放下”才会使学生“放下”

“放下”,这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词,窦老师所说的“放下”,不仅体现在了课堂上,还体现在了她的品性上。

当时我怀着无比期待、无比激动的心情等待窦老师到来上课时,几个人走到了台上,有指挥学生的,有打开电脑调试课件的,还有本次活动的主持人等,我在搜索,哪位是窦老师呢?和同事一时认不出了。终于,台上只留下了一个人,不用说,她就是窦桂梅老师了。黑红相配的上衣,一条牛仔裤,后脑勺扎着低低的辫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这就是著名特级教师、博士,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的窦桂梅老师???我一时回不过神来。

在窦老师的的讲座中,窦老师解开了我心中的那点疑问:“作为一名来上课的教师,我必须要先放下,放下特级教师的架子,放下清华附小校长的身份。只要学生喜欢,老师的放下才会使学生放下„„”

好一个“放下”,让我切实地领略到了窦老师的风采、人格魅力。因为放下,窦老师从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放下,道出了做人、做学问最应该具有的态度;因为放下,学生的学习才会如此得投入;因为放下,学生在“聊”中的畅所欲言才成为了必然;因为放下,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生成,还有了生长。全因了“放下”!

窦老师铿锵有力的话语还在耳畔回荡:语文老师站在台上,你就是语文;语文老师站在学生中间,你就是语文的化身。超越自己,让孩子们因你的存在而幸福,而享受,而美好,而自豪!!!

上一篇:精准教学目标设置下一篇:建筑垃圾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