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未交所得税证明

2024-05-21

企业未交所得税证明(通用3篇)

篇1:企业未交所得税证明

未交发票证明

兹有付款申请为:

收款单位:xxxxxx

金额:叁仟陆佰陆拾壹元零角零分

申请付款原因:

由于本公司初次与xx物流合作,暂未能进行月结付款,只能现付。对方要求付款后才将货物运送到客户仓库内,并提供普通发票(发票金额叁仟陆佰陆拾壹元)。

特此证明,请领导批准。

xx销售部 xx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六日

篇2: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的证明问题

为了严厉打击贪污贿赂、恐怖活动犯罪, 及时追缴犯罪活动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 解决部分刑事案件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而无法审判, 导致国家集体个人损失无法挽回的困境, 同时为了更好地与反腐败国际公约及有关反恐怖问题的决议的相关要求相衔接, 我国2012年修订的新刑诉法建立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的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以下简称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然而, 我国新刑诉法对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规定却过于简单, 只涉及适用条件、申请公告程序、审理及救济等基本问题, 却没有提到对程序至关重要的证明问题。“两高”解释对于特别没收程序中的举证责任、证明标准问题做了补充规定, 但是并不全面, 且基本套用了普通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证据规则, 这显然有欠妥当。

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 谁来承担举证责任, 需要证明哪些问题, 证明需要达到何种程度, 特殊的证据如何处理, 直接关涉没收程序的实体处理结果, 这些问题没有明确、合理的法律依据, 程序的运行将只是一个空壳, 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证明责任

对于特别没收程序中的证明责任分担问题, 新《刑诉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随后出台的司法解释有所补充。其中根据《高检规则》的规定, 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 人民检察院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同时《高法解释》规定, 案件其他利害关系人应当提供申请没收的财产系其所有的证据材料。即检察院负主要的证明责任, 而参加诉讼的其他利害关系人如果主张要没收的财产系自己所有, 则应当负证明责任”。这种规定比较符合学者的期待和意见, 学界对此争议不大, 无论是从“谁主张, 谁举证”的规则出发, 还是从举证的便利角度, 由公诉机关对犯罪事实、待没收财产与犯罪行为有实质关系以及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有进行证明, 如果其他利害关系人如果提出主张, 则需要举证证明都是较为合理的。

三、待证事实

在特别没收程序中, 检察院及其他证明主体需要证明哪些事实, 刑诉法及相关解释对此均无规定。有学者认为公诉人既应当提出证据证明被没收的财物是涉案财物, 又要证明所没收的财物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实质联系, 而反对意见认为被没收财物属于涉案财物和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实质联系在逻辑上是一件事, 而除此之外, 犯罪事实也应当成为特别没收程序的证明对象。还有学者认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 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 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这一事实也需要进行证明。其中最主具争议的地方在于犯罪事实是否需要证明。对此笔者持肯定意见, 原因有二, 首先, 从逻辑上讲,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存在相关犯罪行为是启动特别没收程序和证明其财产属于违法所得或其他涉案财产的前提, 没有犯罪行为的证明, 则不能确定是否符合提出没收申请的条件, 更无法证明所没收的财物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实质联系。其次, 从我国刑诉法的相关规定也可以看出, 犯罪事实属于需要证明的事项。根据新《刑诉法》第280条第3款的规定, “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应当提供与犯罪事实、违法所得相关的证据材料”。此外《高法解释》第516条规定:“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申请没收的财产确属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 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以外, 应当裁定没收。”如果案件事实属于特别没收程序的证明对象, 那么又有哪些事实需要证明呢?一种观点认为, 只需要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一个或数个在程序上被追诉的犯罪行为事实;另一种观点指出, 对犯罪事实的证明只是程序上的, 如以刑事立案为标准。笔者认为, 对犯罪事实的认定, 目的是为了对财产作出处理, 因而不需要对其所有的犯罪事实都进行证明, 而只需要证明与待没收财产直接相关的犯罪事实, 即认定财产为违法所得或犯罪工具或其他涉案财产所必需的犯罪事实。但是对于这一部分犯罪事实的证明应当是实体上而非程序性的, 因为仅凭程序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事实进行了立案调查, 就对其财产进行没收。

四、证明标准

证明标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程序的处理结果, 而对此《刑诉法》只有一条模糊的规定, 即《刑事诉讼法》第282条的规定“人民法院经审理, 对经查证属于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 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以外, 应当裁定予以没收”。但究竟怎样属于“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 则没有说明。对于证明的标准, 《高法解释》直接采取了刑事诉讼的一般证明标准, 即“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申请没收的财产确属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 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以外, 应当裁定没收”。

对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证明标准, 学界的分歧主要源于对程序定性的分歧。如果认为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本质上属于刑事程序, 则应当适用与刑事诉讼程序一致的证明标准, 即证据应确实、充分且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这与《高法解释》的一致。主张“民事程序说”的学者则认为应当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是对财物的处理程序, 达到民事诉讼中“优势证据”的标准即可, 刑事的证明标准不现实、不必要也不公平。部分持中间派或“保安处分说的”的学者, 认为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证明标准应当位高于民事证明标准而略低于刑事证明中的定罪标准, 并提出一种新的标准即“明显优势”的标准。然而民事诉讼中“优势证据标准”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模糊性, 再另设“明显优势”标准, 不仅理论上难以消化, 实践中也很难操作。

由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同时具备民事和刑事程序的特点, 性质较难界定, 直接套用民事或者刑事的证明标准都是不合适的, 并且从程序的特点和运行来讲, 无论是对犯罪行为的证明采用民事“优势证据标准”的标准, 还是对利害关系人证明财产归属的证明采取“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 都是不太合理的。笔者认为, 应当区分不同的证明对象, 分别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即根据事实的属性区分, 对与犯罪有关的事实适用刑事定罪的标准, 而对于纯财产性质的事实, 如财产归属的问题则适用民事证据标准。这种方案具体到个案中, 由于案件事实复杂多变, 可能会面临也会面临分割上的难题, 即因无法区分犯罪事实和纯财产性的事实而导致证明标准模糊。但是就目前来看无疑是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案。就我国司法解释的规定来看,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利害关系人的证明责任问题, 根据刑诉法的一般原理, “证据确实充分”是办案机关的证明标准, 不应当被适用于一般公民;同时证明财产归属的事实, 适用“优势证据”的标准更为合适。

五、特定证据的使用

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 已经逃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针对自己的、可能遭受民事没收的财产提出权利主张或异议, 逃匿或死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亲属能否代替其或者聘请律师进行相关举证行为,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一些国家允许在没收程序中适用“不采纳逃犯证言理论”即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逃, 他的有关证言无效, 我国对此的态度应当也是不允许的, 但是应当通过立法予以明确, 以避免实务中遇到在逃被告人的证言而无从处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 (第五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卞建林, 谭世贵主编.证据法学 (第三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2010.

[3]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 (第七卷)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3.

[4]陈瑞华, 黄永, 褚福民.法律程序改革的突破与限度—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评述[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5]熊秋红.从特别没收程序的性质看制度完善[J].法学, 2013 (9) .

[6]万毅.独立没收程序的证据法难题及其破解[J].法学, 2012 (4) .

篇3:企业未交所得税证明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于小型微利企业给予了税收优惠,实行20%的优惠税率,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实行了15%的优惠税率。随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又在原有基础上,对小型微利企业在税收方面进行了扶持。意见中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额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额,中小企业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纳税,可依法申请3个月内延期缴纳。

鉴于此,中小企业应该抓住机遇,特别是利用2010年税收优惠年,进行税收筹划。

一、认识“纳税筹划”的概念

“纳税筹划”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目前尚难以从词典和教科书中找出很权威或者很全面的解释,虽然定义并不统一,但内涵基本一致,即纳税筹划指的是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税”的优惠税收利益。它和逃税、偷税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中小企业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方法

1.正确解读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充分利用《企业所得税法》的优惠条件进行纳税筹划

(1)通过小型微利企业的核定范围进行纳税筹划。小型微利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从事国家非限制和非禁止行业。 ②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万元。③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 000万元。

合理规划企业的规模和人数也可以减轻税负。企业规模较大时,首先可考虑分立为两个独立核算的企业;其次要关注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应纳税所得额处于临界点时,需采用推迟收入实现、加大扣除等方法,以降低适用税率。

例1:A公司为一大型企业,设一分公司,该分公司第一年实现利润20万元,第二年实现利润25万元,第三年实现利润30万元。假设甲公司三年全部盈利,该分公司三年实际上缴了所得税18.75万元[(20+25+30)×25%]。若甲公司在设立分公司前进行纳税筹划,预测该分公司在前三年可能盈利,而且盈利额不会很大,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对此,设立一个子公司。而子公司和分公司虽然在组织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假设该子公司三年盈利水平与分公司相同,这样一来,该子公司三年实际上缴的所得税是15万元[(20+25+30)万元×20%],节约税款3.75万元。

(2)通过投资方向进行纳税筹划。《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投资以下项目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①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②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③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④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⑤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企业发生的以下支出可以加计扣除: 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加计扣除50%。②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可以加计扣除100%。

因此,对于新创立的中小企业来说,尽可能地选择具有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业进行投资,比如,农、林、牧、渔业项目,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等。而对于已经成立很久的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在产品研发、从业人员构成等方面进行筹划,比如尽可能地聘用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从事生产经营等活动,可以增加扣除项目金额,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

2.正确运用亏损弥补进行纳税筹划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亏损可以用以后年度实现的利润弥补,但弥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这里的亏损弥补期限是指纳税人某一年度发生亏损,准予用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一年不足弥补的,可逐年连续弥补,弥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5年内不论盈利或亏损,都作为实际弥补年限计算。这一规定为中小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空间。

例2:某企业被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2004年开业,当年发生亏损30万元,2005年利润为3万元,2006年应纳税所得额为4万元,2007应纳税所得额为5万元,2008应纳税所得额为8万元,2009年因对外投资新项目只实现应纳税所得额5万元。

该企业2004年亏损3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可用200~2009年实现的利润进行弥补。该企业2004~2008年实现的应纳税所得总额25万元,即(3+4+5+8+5)万元,全部用于弥补亏损,补亏后不需要纳税。从纳税筹划角度来看,该企业2009年暂不宜进行新的项目投资,因为至2009年止企业还有5万元亏损未弥补,若进行新的项目投资,必然会影响当年的收益,因此企业应将投资推迟到2010年,使2009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尽量达到10万元,从而减少纳税。

3.合理运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税收筹划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企业无论采用哪种折旧方法,其折旧总额是相同的,但加速折旧法可以使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相应地对应前期应纳所得税就相对而言小一点,使企业前期少缴纳所得税。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新设立的中小企业,一般在建立之初资金相对不足,而加速折旧方法可以让中小企业解决临时资金短缺达到纳税筹划的目的。

4.适时利用对外捐赠进行纳税筹划

最近几年,5.12大地震,抗冰救灾,抗旱救灾,出现了很多企业捐赠的现象。捐赠是一种支出,是不是所有的捐赠都是可以在现行税法下予以税前扣除呢?并不是如此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这里的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对于企业自行直接发生的捐赠以及非公益性捐赠不得在税前扣除。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捐赠,一可以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二可以进行纳税筹划。

例3:某中小企业2008年和2009年预计会计利润分别为30万元和30万元,企业所得税率为20%,该企业为提高其产品知名度及竞争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决定向贫困地区捐赠5万元。现提出三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2008年底直接捐给某贫困地区;第二套方案是2008年底通过省级民政部门捐赠给贫困地区;第三套方案是2008年底通过省级民政部门捐赠2.5万元,2009年初通过省级民政部门捐赠2.5万元。从纳税筹划角度来分析,其区别如下:

方案1:该企业2008年直接向贫困地区捐赠2.5万元不得在税前扣除,当年应纳企业所得税为6万元(即30万×20%)

方案2:该企业2008年通过省级民政部门向贫困地区捐赠5万元,只能在税前扣除3.6万元(即30万×12%),超过3.6万元的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当年应纳企业所得税为5.28万元[即(30万元-30万元×12%)×20%]。

方案3:该企业分两年进行捐赠,由于2008年和2009年的会计利润均为30万元,因此每年捐赠的2.5万元均没有超过扣除限额3.6万元,均可在税前扣除。2008年和2009年每年应纳企业所得税均为5.28万元[即(30万元-3.6万元)×20%]

通过比较,该企业采取第三种方案最好。

5.运用企业资本结构决策进行税收筹划

企业筹资渠道有很多,例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或直接向银行借款。不同渠道来源的资金获得成本各不相同。特别在税法中规定:股息支付不得作为费用列支,只能在交纳所得税后的收益中分配;而利息支付则可作为费用列支,在计算应税所得中允许扣除。因此,企业在筹资时,要充分考虑利息的抵税作用和财务杠杆的作用,选择最佳的资本结构。例如某企业通过债券筹资,债券票面利率为12%,企业所得税率20%,则企业实际负担的税后利率为9.6%[即12%×(1-20%)],借入资金的利息费用可以起到节税作用,而企业普通股筹资所支付的利息和红利都必须由税后利润承担,实际成本等于其支付额。

上一篇:留恋小学作文下一篇:基于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的DOM制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