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思考

2024-04-19

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思考(精选6篇)

篇1: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思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思考 李永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初蓓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 税法 税制

内容提要: 企业所得税作为我国直接税的第一大税种,在筹集财政收入,促进企业发展方向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种税制给内资企业带来了不便和冲突,因此改革所得税制势在必行。

企业所得税既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又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按不同的资金来源和所有制性质分别立法,实行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制度。1991年将适用于外商独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两个所得税法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独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93年将适用于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业等内资企业所得税条例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形成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两套所得税制度。这从当时来看是必要的,对吸引外商投资,维护国家权益,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现行的两套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所得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税制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亟需改革,以加强企业所得税征管,堵塞收入流失。这对于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增强民族工业发展后劲,壮大国家财政实力,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待遇不同导致所得税执法不严,税收流失严重。内外资企业享有不同的税收待遇,因此企业之间互相攀比,要求享有更多的税收优惠。加上所得税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受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为了吸引外来投资,乱开口子时有发生,许多地方扩大税前列支范围,放宽税收优惠政策,随意减免税现象屡禁不止,造成税收优惠过多过滥。这不仅是税收流失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税收优惠以优惠为主,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两套税制违反国民待遇原则,不符合WTO规则和国际通行作法。国民待遇又称无差别待遇,是WTO的最基本原则,其实质是非歧视原则。按照此原则,一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外商所享受的税收待遇应不低于本国居民;另一方面外商也不能要求享受任何高于本国国民的税收待遇。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税收非国民待遇和超国民待遇同时并存。如目前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33%,但对特殊地区和企业,分别实行27%、18%、15%的优惠税率;又如外商投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法规定,外资企业享有两年免税、3年减半增税、再投资退税等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内资企业不能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大约为25%,远高于外资企业实际税负大约为15%的水平,这对内资企业是极不公平的。实际税负与名义税率的差距较大。

(三)两套税收机制违反了公平税负,不利于公平竞争。我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大量涌入,使我国内资企业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弱势地位,不仅不利于各类企业的公平竞争,而且严重影响内资企业和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享有很多内资企业无法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假合资、假合作的情况,许多内资企业摇身一变,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身份后少缴纳所得税。所以内外资企业所享受的待遇不等同,可行性差,会给纳税人避税和偷税提供条件。

(四)两套税制违反税收效率原则,不利于降低费用提高效益。一方面,效率原则要求税务机关讲究行政管理效率,尽可能节约税收征管费用,包括节约税务机关的征管费用和纳税人申报缴纳的费用。但实行两套所得税制,由国税、地税两个税务机关、两套税务人马分别征收同一种税,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征收成本,而且加大了两个税务机关之间、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降低了征收效率。另一方面,效率原则要求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所谓额外负担是指由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税造成的,超过税收成本以外的经济流失。由于实行两套所得税制,不仅导致了税收优惠过多过滥,税收收入流失,而且因对内外资企业的税收待遇不同,背离了税收中性原则,扭曲了市场经济行为,不仅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益,而且不利于转变企业粗放型的组织增长方式。

(五)税制不规范既加大了税收征管难度,又影响企业深化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金的流入、流出日趋频繁,资本流动超越国界。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再回国内投资和上市筹集境内外资金的现象日益增多,由于两套税制极不规范,不仅愈来愈难以区分“内资”、“外资”企业,而且增多了企业避税的途径和税收流失的漏洞,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不利于强化税收征管,堵塞收入流失。同时,由于内外资企业税收待遇不同,税负相差很大,导致企业更多地根据税收待遇选择经营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改革,挖掘企业内部自身的潜力。

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为了解决问题,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遵循WTO规则和国际通行规则。结合中国国情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制定统一所得税法,公平税负,规范所得税制,建立和完善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所得税制,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以保证我国税制的规范性、科学性。具体说,所得税制改革应当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一)按照公平税负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公平税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横向公平,即要求具有相同能力的纳税人必须缴纳相同的税收,而不用区分纳税人的资金来源、组织形式、经济类型有何不同;二是纵向公平,即对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纳税人必须缴纳不同的税收,具有较高纳税能力的纳税人必须缴纳较多的税款。

(二)按照适度征税原则,适当降低税率,拓宽税基。适度征税原则是指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选定和税收政策的运用,都要兼顾到财力的需要和税收收入负担的可能,做到取之有度。遵循适度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适中,税收收入既能满足国家财政支出的正常需要,又能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并在此基础上使社会税收负担尽量减轻。

(三)按照节约费用的原则,改革征管模式,提高征收效率。1994年以来,我国企业所得税是按企业的预定级次、投资主体、所有制性质的不同而划分为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并分别由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从2002年起,企业所得税改为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在保证各地基数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中央在超收部分中的比例。但目前仍由国税局、地税局两套税务机构对同一税源进行征管,这不仅造成税收征管费用的极大浪费,而且加大了两个税务系统的矛盾,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降低了征管效率,必须尽快改变这种模式。应当按照节约原则,在统一税基、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由国税局或地税局一个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由另一个税务局负责税收稽查,以尽可能降低缴纳费用,提高征管效率。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税收征管电子化,尽快做到网上申报、网上计税、网上缴纳。

(四)按照避免重复课税原则,实行归集抵免税制,协调好两个所得税。按现行税法规定,对个人从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征收20%个人所得税,尽管企业对该项股息、红利已经缴纳了企业所得税。因此这是对同一所得额征收两种所得税的重复课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协调好两个所得税。一是实行归集抵免制,即将企业分配利润时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款归属到其股东的股息中,给予股东税收抵免,以消除对股息的双重课税问题,对公司股东分得的股息全部抵免后不再交企业所得税,对个人股东分得的股息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给予部分抵免,比如: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个人所得税为35%,对分得的股息只需缴10%的个人所得税;二是对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取得的利润归集到每个合伙人名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再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缩小企业所得税税率和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之内的差距,搞好两个所得税的协调衔接。

(五)按照适度和效益原则,调整优惠政策,转变优惠方式。税收优惠的适度原则,是指税收优惠的数量应以最能恰当地实现税收优惠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的目的为标准,同时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和企业的税收负担状况。效益原则要求以尽量少的税收优惠量达到对特定行业活动最有效的鼓励和扶持。现阶段税收优惠的主要问题:一是税收优惠量过大,税收优惠的管理权限虽然集中在中央,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吸收外资,发展本地经济,仍以种种形式和手段越权减免税,使税收优惠规模难以控制;二是税收优惠的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对外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方面,严重影响了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而且由于国家间税收管辖权的差异和国际间双重征税的存在,使外国投资者往往享受不到所得税的实际优惠,影响了税收优惠的效益;三是税收优惠偏重于直接形式,以减免税形式为主,很少运用加速折旧、加计扣除、投资抵免等间接优惠形式,不利于提高税收优惠的效益:四是税收优惠的范围不科学,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较多的优惠,拉大了沿海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差距,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制定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的重要原则与目标

基于以上情况,制定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三轮税制改革,第一轮是1983、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这轮改革确立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方式;第二轮是1994年的全面税制改革,这一次是确立了分税制的财税管理体制,划分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分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实施税收改革”。以出口退税制度和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为标志,第三轮税制改革拉开了序幕。税制改革的过程就是税收立法的过程,也是完善税法体系的过程。因此,提高税收立法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完善税法体系的质量与效率是评价税制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我国制定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笔者认为应遵守以下主要原则和目标:

(一)正确处理简化税制和完善税法的关系,增强税法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税法应详略得当,既不能过于繁琐,也不能过于简单,该详实的要详实,如对税收扣除的项目、范围和标准,税收优惠的原则、范围、对象和权限等应作详细规定;该简化的要简化,如对资产的税务处理,税收的征收管理等具体事务则应适当简化,除了有些征管内容可在税收征管法中规定外,其他内容可在本法的实施细则中作出详细的规定。

(二)把握国际上所得税制的发展趋势,增强税法的统一性和前瞻性。目前,世界所得税制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降低税率,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29个国家中,除了奥地利以外,其他所有的成员国家都程度不同地降低了公司所得税的税率;二是拓宽税基,外延拓宽主要是将企业附加福利和资本所得纳入应税所得,内涵拓宽主要是减少税收优惠和优惠支出;三是减少优惠,包括减少费用扣除、资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产折旧、投资抵免、税率减免等,以利于减少税收对经济的过度干涉,缓解税负不匀;四是严格征管,主要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来降低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减少税收流失。

(三)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所得税立法的有益经验,保证税法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以税法名称为例,统一后的税法应改为法人所得税为好,其主要理由如下:首先,建立法人税制是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发展方向。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公司税制或法人税制,以法人作为基本的纳税单位,建立法人税制,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其次,要正确界定法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不包括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这点值得我国在企业所得税制改革时借鉴。毕竟投资人对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债务要有不同的法律责任,法人团体的投资人对法人的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此时,法人团体与投资者在所得税法上应视为不同的主体,分别缴纳所得税,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其投资者对该组织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因此,在税法上不应将非法人组织视为独立的纳税主体,而是对其投资者的所得课税。

(四)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增强税法对多重目标的协调性。按照现代观点,最理想的所得税制当然是公平和效率都能兼顾的税制。但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权衡社会稳定,改革开放,经济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发展等多重目标及其关系,以有利于这些目标的协调出发,考虑到所得税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工具的特点和直接税的特殊调节作用,所得税法制相对公平,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又要在相对公平的前提下讲求税制运行的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征管效率,以实现多重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五)协调好企业所得税法与财会制度的关系,增强税法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目前我国内资企业所得税条例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法,在收入确立、费用扣除、资产处理等方面,都缺乏比较详实的税收规定,计算所得税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会制度,这不仅对征纳双方非常不便,而且易引发许多争议和矛盾,必须协调好税法和财会制度的关系。首先,制定所得税法应与修改财会制度的有关内容统一考虑,同步进行,使两者尽可能协调统一起来;其次,在《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增强对收入的确定,费用扣除、资产处理等方面的规定,并使有关所得税计算的规定,与财会制度尽可能衔接好,以增强税法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明确规定对所得税的计算,凡在税法中有规定的,必然严格按照税法和有关规定执行,凡是税法没有规定的,则按财会制度执行,以增强税法的规范性和强制性。

篇2: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思考

[摘 要]

企业所得税的合并历来是税法学界的重要议题之一,近两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及税收法律改革的推进,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的立法弊端日益凸现出来,企业所得税的合并问题再一次被提上日程。但是,对于此问题,目前尚未形成普遍共识,仍有部分学者认为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的立法具有吸引外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应该取消,至少目前是如此。笔者拟通过对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的分析来阐明企业所得税合并的条件已然具备。

[英文摘要]

The amalgamation of the corporation-income tax has been the important issue in the tax-spectrum.In the recent years, it has been talking again with the impel of the tax-law innovation.But to this argument, it has no unite concept.There are also some savants say that it shouldn’t been canceled for it’s important impact in attracting exo-fund and impuls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want clarify that the amalgamation of the corporation tax should been don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and the feasibility.[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 税负公平征税效率

一、序 言

中国要建设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里面最重要的是公民待遇。任何超公民待遇的制度,都是对另一部分公民的极大的歧视。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我国对外商投资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在华外资企业所得税率是15%,而中资企业则为33%.如果再加上其他的优惠,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平均税负只有11%。相比之下,中国一般内资企业的平均税负要高出一倍,达到22%,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税负率更高达30%。内资企业税赋比较高,实际上是受到歧视,外资企业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如果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说,两税统一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正确的。

二、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必要性

一、合并是适应加入WTO形势发展的要求。

总的来看,世界各国的税制都是内外统一的。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税制也是内外统一的。1950年设立的工商所得税是既适用于内资企业,也适用于外资企业的。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引进外资力度的增大,外资企业开始单独适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这是基于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的。那时国营企业仅上缴利润,并不缴纳企业所得税。虽然有一部分集体企业也缴纳所得税,但是当时集体企业的定位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与外资企业性质不同,并不能把集体企业所得税用到外资企业上。这种情况导致无法实现统一的税制。虽说1984年税制改革以后,国有企业经‚利改税‛的转变也开始缴纳所得税,但因为当时仍处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转轨的时期,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与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仍然分别适用1991年、1993年制定和颁布的《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从而形成现行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套税制。从当时的情况看,不是不想搞内外统一的税法,而是没有办法统一。但当改革开放顺利开展近27年后的今天,内资企业早已逐步转变为相对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与外资展开越来越公平的竞争,当时的‚迫不得已‛背景早已荡然无存,内外有别的税制不再有供其生存的土壤。

放眼开去,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发育成熟的国家,涉外性企业已经成为一国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有关涉外性企业的税法规定业已渗透到非涉外性企业税法规定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这些国家,通常没有专门针对涉外企业的特殊税法规定。也即是说,不设立独立的涉外税法。与它们相比较,我国的这种税制则颇有些‚另类‛。‚入世‛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与国际接轨,税制的统一尤为重要。在WTO新框架下,两税合并是将本国市场与国际经济大市场接轨的重要条件,是接受国际惯例、推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之举。

二、合并是税负公平的要求。

目前,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负不均的问题非常严重。我国税法的制定主要依据经济活动主体的所有制身份而非经济活动的内容而制定,如《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及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适用《个人所得税法》等。这种立法思维明显流露出计划经济模式下主体不平等的法律观念。

虽然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就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都适用同一部所得税法。与此同时,法定税率也从最高达55%的差别税率降至普遍适用的33%的统一税率,在名义上似乎已使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水平趋于平衡。但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我国给予涉外企业诸多超优惠待遇,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仍单独适用外资企业和外国(涉外)企业所得税法,过去在所得税方面的多种优惠仍完整地保留下来;二是对涉外企业不适用某些税种法,如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免征耕地占用税等;三是仍享有较多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

由于不同性质的企业要按照不同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内外资企业税负差异明显。尽管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均为33%,但权威机构的统计研究显示,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应接近或达到外资企业的2倍。目前,内地企业所得税,一般地区为33%,沿边沿疆沿海地区为24%,而特区为15%,这3个税率分别减半,就是涉外企业所得税税率。但是考虑到各种优惠法律制度后,据有关专家的测算,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率为22%,涉外企业仅为11%,涉外企业的实际税负水平大约在10%至15%,与名义税率33%相去甚远;而内资企业由于优惠较少,其实际税负水平在25%左右,不利于内外资企业间的公平竞争。要建立真正的市场机制,按照WTO的原则实行国民待遇的要求,就必须缩小这种差距,让内外资企业在同一市场税收环境中公平竞争。

两税合一意味着长期以来涉外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终结,内外资企业将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涉外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高,实际税率低的这一局面将成为历史。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是我国适应WTO一整套贸易规则的需要,也是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实现内外资企业地平等对待。

三、合并是提高征税效率的要求。

‚一税两制‛征税效率低。目前,涉外企业的所得税由国税征收机关依法征收,而内资企业所得税则由国税与地税两个税务机关分别征收,不仅增加了征收成本,而且加大了两个税务机关之间、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降低了征收效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层次发展和我国已加入WTO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内外资企业分别采取两套所得税法所带来的所得税制度不统一,不规范,低效率等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两套所得税法,就成了我国当前提高征税效率亟待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

四、合并是规范税收法律的要求。

目前国内企业所得税的征管主要遵照《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与《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在法律意义上,前者属于条例,针对的是内资企业,而后者属于法律,针对涉外企业。为推行WTO规则下权威统一的税收法律,必须对目前的旧税制、旧税法进行符合现代税法精神的整理。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桓一语道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法’合并问题,而不是两税合并。‛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要实现内外资企业在所得税征缴标准上的合并,首先是要实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在立法上的‚合并‛。

三、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迫切性

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环境之中了。最重要的变化是,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入世协议过渡期结束后,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限制将大大减少。这意味着运用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必要性已经显著减弱。另一方面,随着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服务业等各经济领域,国内企业面临着与外国企业争夺国内市场份额的竞争。一般来讲,跨国公司和有实力的外国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国内企业比较,很可能占有一定的优势,如果在税收政策上继续享受特殊优惠政策,显然会使国内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的劣势。这样,不平等的税收待遇既不符合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又会起到削弱国内企业竞争力、不利于中国经济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的政策效应。

实际上,由于国内企业要求实行统一规则、公平税负的要求,各级政府在税收政策的具体把握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使企业的实际税负‚就低不就高‛,以缓解一些国内企业税负偏高、不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矛盾。这些做法虽然缓解了内外资税负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但是也越来越使得中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变得极为扭曲,国内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也越发不公平,这样的税制已经有碍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发挥。

对于我们来说,内外资税制公平是一个战略性考虑,而过去给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只是一个策略性考虑,也就是说,是早期为了更好地吸引引资而采取的一种战术手段。尽管这种手段在较长时间里对引进外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今日的中国已经过了为引资而引资的阶段,特别是,在中国入世后,还采取这样的政策,它带来的后果只会大于它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因为,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目的是为内外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而一个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中国要真正崛起,就应塑造这样一个有利于微观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宏观经济环境,让内外资企业在同一市场税收环境中公平角逐。这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

统一内外资所得税还涉及到经济增长的成果由谁来分享的问题。引资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于全体国民,而不只是一个虚幻的GDP的增长,把中国老百姓创造的财富拱手送给外国人。现在,外资拿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部分收益,老百姓没有享受到GDP增长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的引资和经济增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当然,统一税制有可能会降低外国直接投资的水平,但如果能换来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是值得的。而且,就当前而言,统一税制还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为税赋不公,表明我们对资本流出流入采取了不对等的做法,即鼓励流入而抑制流出,这就人为地扩大了外汇供给而缩小了外汇需求。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会阻挡一些‚假外资‛和只图税收优惠的外资的进入,从而减少外汇供给,这样,现有的外汇储备也有一个出处,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只用它来购买美国国债,从而将大大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四、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难点及建议

问题主要集中在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是否会影响外资增长速度和对外贸易增长的速度。近年来,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都保持了高速增长。据资料反映,目前在华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5万家,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50家在华投资,其中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超过30家。由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按照统一的税率考虑,基本取消按照内资、外资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而实行行业性的税收优惠政策,那么很可能会使得不享受行业税收优惠的外资企业税负普遍有所提高,引起外商投资增长的减速;同时,由于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55%左右,外资企业税负提高,可能会引起外贸增长速度下降。

面临的挑战是,当今国际税收竞争十分激烈,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一些国家为了更多地吸引国际资本和高新技术投资,纷纷制定了吸引外国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国际税收竞争对我国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确定税率的水平构成了挑战。显然,偏高的税率会使我国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处于一定的劣势,而选择相对偏低的税率,客观上构成了减税政策,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把握又形成了矛盾。

上述问题和挑战又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机遇和迫切性构成了矛盾和难题。迁就问题和挑战,推迟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就意味着错过了机遇和将导致中国一些企业竞争力下降,以及企业所得税制度的进一步混乱。抓住机遇,争取在2006年前后完成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改革,就必须协调解决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使改革带来的风险和负面效应降到最小。

第一,建议采取两步走策略。第一步先由‚两税两制‛改为‚一税两制‛。先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二为一,在新的企业所得税中,可以统一的部分先统一,如纳税人、基本税率、税前扣除标准等税制要素。难以一步到位统一的部分,主要是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少做调整,暂且用过渡期办法继续保留对外商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分步走策略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统一企业所得税制度可能给吸引外资和外贸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步,由‚一税两制‛改为‚一税一制‛。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第一步改革的效应情况,采取量变到质变办法,逐步改革到位。

第二,可以考虑较短的过渡期。在继续基本保留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时,可以设定一个不长的过渡期,比如2年,不宜设定过长的过渡期。这样,一是有利于加快吸引外资,二是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或者延长过渡期。

第三,将普遍优惠逐步转为重点优惠政策。根据提升我国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水平的要求,应该将我国对制造业等行业普遍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转为对国内需要的短缺技术和资源实行重点优惠政策。可以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税率,加大优惠的力度,目的是增强我国吸引高新技术投资以及在短缺资源开发、运用方面投资的国际税收竞争力。这样,既符合‚广税基‛的改革原则,又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3: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思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原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已不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原企业所得税制度是一种内外有别的制度, 虽说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原税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差异较大, 造成企业间税负不平、苦乐不均, 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而在其竞争中内资企业以及一些未享受优惠政策的区域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根据有关数据测算, 内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25%左右, 外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仅为10%-15%左右, 内资企业的税负相差近10-15个百分点, 特定区域的税收优惠, 也造成企业不公平竞争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1.2 原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多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企业的发展变化也很快, 很多条款已不再适应新情况。

由于原有税制存在的问题, 加上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 与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有必要进行企业所得税改革。实施有效的所得税法,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成为部分利益受损的企业的强烈要求。2001年财政部着手起草新的企业所得税法, 2004年财政部、国税总局向国务院提交草案。2006年9月, 国务院将《企业所得税法 (草案) 》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0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 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2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主要特点

2.1 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层次上更为清晰, 内容上更为严谨与两

个旧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相比较, 新《企业所得税法》不但分层次地规定了各方面的税收要, 而且考虑了国内、国际经营的宏观经济情况, 内容方面也更为细致、规定更全面、更便于企业在实务中的操作。

2.2 新企业所得税法具有较宽的税基原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减税或者免税的企业, 依照规定执行。”这就导致了以后减免税的规定越来越多。原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除规定据实扣除成本、费用和损失以外, 还规定了区域性税收优惠、普遍适用于生产性企业的税收优惠和特殊的导向性税收优惠。这些规定就使得企业的税基没有一个统一稳定的基准, 税基受到侵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确立了“宽税基”的原则,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首先规定纳税人为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沿用了原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纳税人比较普遍。其次在第四章用十二条明确规定了税收优惠的方向、内容和权限, 较好地控制了税收优惠的规模和范围, 避免侵蚀税基现象的发生, 确保实现“宽税基“的原则。

2.3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性新《企业所得税法》在企业所得税的不同环节, 采取多种方式体现了国家治税思想。

如在税率方面, 在第4条中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统一了税率, 实现了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此外, 在企业公益性捐赠、重复征税、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各项明确规定, 也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

2.4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强化了反避税条款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有3章专门规定了有关税收征管的内容。

首先明确规定了源泉扣缴的方法, 解决非居民企业偷逃税问题;其次是特别纳税调整, 解决关联企业利用转让定价避税的问题;最后是征收管理明确了纳税地点、纳税年度、纳税申报等一系列问题。

3 新税制相对旧税制在内外资企业方面规定的变化

3.1 在税率方面, 统一并适当降低税率, 实现了内外资企业适用

税率的的一致。在新企业所得税的第四条中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这一税率适用于所有的企业;而原企业所得税中的理论税率均为33%, 但对一些特殊区域或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实行24% (主要是沿海经济开放区) 、15% (经济特区及经济开放区从事能源、交通、港口、码头等鼓励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 的优惠税率, 对内资微利企业分别实行27% (应纳税所得额在3-10万元之间, 含10万元) 、18% (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 含3万元) 的二档照顾税率等, 内外资为企业的实际税率不同。

3.2 在税率优惠方面, 新企业所得税法体现了以“产业优惠为

主, 区域优惠为辅”的原则, 在保留原有部分优惠条款的基础上, 新增了一些对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高科技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或提高了原有的优惠力度。

3.3 在税前扣除方面,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公益性捐赠支

出的纳税扣除额度提高了9个百分点, 即由原来的3%提高到12%。

3.4 在征管方式方面, 新税法取消了现行内资税法中有关以“独立经济核算”为标准确定纳税人的规定。

规定凡是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都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4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内外资企业的影响

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税率、税收优惠、税前扣除、征管方式等方面的变动, 对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公平税负是市场经济对税收制度的一个基本要求, 新企业

所得税法解决了内外资企业税收待遇不同、税负不公的问题, 使面对中国市场的内、外资企业真正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税率的变动, 表面上看对外资企业的税负有较大影响, 但是通过过渡期安排, 加上产业优惠安排, 对外资企业的实际影响其实并不太大;但对内资企业而言, 一方面是税负的直接降低, 另一方面有利于公平竞争,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内资企业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

4.2 新税法采用25%的法定税率, 在国际上处于适中偏低的水平, 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 提高税后盈余, 从而增加投资动力。

4.3 优惠政策的调整, 对内外资企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等都有重要影响。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就规定:“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十四条还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 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国家出台带有政策导向的税收优惠, 就必然必然引导内外资企业向高科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这将有利于内外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4 新税法中的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内外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新税法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时的研究开发费用,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新税法还同时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而享受低税率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这样, 新税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了企业加大研发支出的力度, 有利于提高内外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5 征管方式的变化, 对企业经营方式、财务核算和纳税地点产生了影响。

新税法取消了现行内资税法中有关以“独立经济核算”为标准确定纳税人的规定。规定凡是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都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这种规定更符合国际惯例。

篇4: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税法实施影响

1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原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已不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原企业所得税制度是一种内外有别的制度,虽说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資、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原税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差异较大,造成企业间税负不平、苦乐不均,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而在其竞争中内资企业以及一些未享受优惠政策的区域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根据有关数据测算,内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25%左右,外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仅为10%-15%左右,内资企业的税负相差近10-15个百分点,特定区域的税收优惠,也造成企业不公平竞争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1.2 原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的发展变化也很快,很多条款已不再适应新情况。由于原有税制存在的问题,加上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与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有必要进行企业所得税改革。实施有效的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成为部分利益受损的企业的强烈要求。2001年财政部着手起草新的企业所得税法,2004年财政部、国税总局向国务院提交草案。2006年9月,国务院将《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企业所得税法》,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2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主要特点

2.1 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层次上更为清晰,内容上更为严谨 与两个旧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相比较,新《企业所得税法》不但分层次地规定了各方面的税收要,而且考虑了国内、国际经营的宏观经济情况,内容方面也更为细致、规定更全面、更便于企业在实务中的操作。

2.2 新企业所得税法具有较宽的税基 原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减税或者免税的企业,依照规定执行。”这就导致了以后减免税的规定越来越多。原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除规定据实扣除成本、费用和损失以外,还规定了区域性税收优惠、普遍适用于生产性企业的税收优惠和特殊的导向性税收优惠。这些规定就使得企业的税基没有一个统一稳定的基准,税基受到侵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确立了“宽税基”的原则,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首先规定纳税人为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沿用了原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纳税人比较普遍。其次在第四章用十二条明确规定了税收优惠的方向、内容和权限,较好地控制了税收优惠的规模和范围,避免侵蚀税基现象的发生,确保实现“宽税基“的原则。

2.3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性 新《企业所得税法》在企业所得税的不同环节,采取多种方式体现了国家治税思想。如在税率方面,在第4条中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统一了税率,实现了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此外,在企业公益性捐赠、重复征税、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各项明确规定,也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

2.4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强化了反避税条款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有3章专门规定了有关税收征管的内容。首先明确规定了源泉扣缴的方法,解决非居民企业偷逃税问题;其次是特别纳税调整,解决关联企业利用转让定价避税的问题;最后是征收管理明确了纳税地点、纳税年度、纳税申报等一系列问题。

3 新税制相对旧税制在内外资企业方面规定的变化

3.1 在税率方面,统一并适当降低税率,实现了内外资企业适用税率的的一致。在新企业所得税的第四条中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这一税率适用于所有的企业;而原企业所得税中的理论税率均为33%,但对一些特殊区域或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实行24%(主要是沿海经济开放区)、15%(经济特区及经济开放区从事能源、交通、港口、码头等鼓励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税率,对内资微利企业分别实行27%(应纳税所得额在3-10万元之间,含10万元)、18%(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含3万元)的二档照顾税率等,内外资为企业的实际税率不同。

3.2 在税率优惠方面,新企业所得税法体现了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原则,在保留原有部分优惠条款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对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高科技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或提高了原有的优惠力度。

3.3 在税前扣除方面,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的纳税扣除额度提高了9个百分点,即由原来的3%提高到12%。

3.4 在征管方式方面,新税法取消了现行内资税法中有关以“独立经济核算”为标准确定纳税人的规定。规定凡是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都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4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内外资企业的影响

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税率、税收优惠、税前扣除、征管方式等方面的变动,对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公平税负是市场经济对税收制度的一个基本要求,新企业所得税法解决了内外资企业税收待遇不同、税负不公的问题,使面对中国市场的内、外资企业真正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税率的变动,表面上看对外资企业的税负有较大影响,但是通过过渡期安排,加上产业优惠安排,对外资企业的实际影响其实并不太大;但对内资企业而言,一方面是税负的直接降低,另一方面有利于公平竞争,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内资企业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

4.2 新税法采用25%的法定税率,在国际上处于适中偏低的水平,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提高税后盈余,从而增加投资动力。

4.3 优惠政策的调整,对内外资企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等都有重要影响。《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就规定:“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十四条还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国家出台带有政策导向的税收优惠,就必然必然引导内外资企业向高科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这将有利于内外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4 新税法中的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内外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新税法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时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新税法还同时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而享受低税率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这样,新税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了企业加大研发支出的力度,有利于提高内外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5 征管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经营方式、财务核算和纳税地点产生了影响。新税法取消了现行内资税法中有关以“独立经济核算”为标准确定纳税人的规定。规定凡是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都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这种规定更符合国际惯例。

篇5: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内蒙古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截止2011年6月底, 内蒙古中小企业达到15.82万个, 比上年末增加了12824个, 比一季度增加了9155个, 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8.4%。按产业划分:一产企业达到6719个, 比上年末增加771个;二产企业达到31446个, 比上年末增加1334个;三产企业达到120080个, 比上年末增加10719个。工业企业达到24529个, 比上年末增加738个, 比一季度增加了543个。工业企业占二产企业总数的78.0%, 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5.5%。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4081个, 占工业企业比重16.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0448个, 占工业企业比重83.4%。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计97.19万个, 其中:个体工商户81.37万个, 比上年末增加59394个, 比一季度增加了43941个, 从事工业的个体工商户达到37374个。

我区中小企业分布广、差异大, 服务对象数量上, 地区差别大。包头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通辽市、乌海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等地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不同类企业发展速度不同, 传统行业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理解各不相同。

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相关利益方 (消费者、员工、社会和环境) 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安全生产、重视员工合法权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从企业内部看, 就是要保障员工的尊严和福利待遇, 从外部看, 就是要发挥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的良好作用。总起来说, 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方面。就经济责任来说, 企业主要为社会创造财富, 提供物质产品, 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等方面来说, 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 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 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目前内蒙古中小企业逐步成长和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给内蒙古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因此, 内蒙古中小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企业竞争力、保护资源和环境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一、内蒙古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对内蒙古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采用了个别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对呼包鄂地区的15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 涉及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中低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9份。通过调查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内蒙古中小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认知度较低

为了解内蒙古中小企业对社会责任概念的认知度, 问卷当中提出了问题并提供选择答案, 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调查结果显示, 内蒙古中小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认知度较低。这是由于内蒙古的中小企业当中以农业、畜牧业等传统行业为主的企业较多, 内蒙古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整体不高、低素质人口多, 再加上企业宣传教育不够, 使得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认知度不是很高。

(二) 内蒙古中小企业对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对中小企业来说, 究竟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 内蒙古中小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这与内蒙古中小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

(三) 对员工不愿承担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大量企业利用在劳动力市场的优势地位和资本的权利, 不支付最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拖欠员工工资。例如, 前些年社会上一直很热点的问题——农民工讨薪问题。农民工大多被雇佣在建筑行业, 从事危险性大, 劳动强度大, 收入却不高的重体力工作, 见表3员工月工资水平。然而他们却不能在完工之后拿到工资。同时员工福利待遇偏低。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 人才起着关键的作用。最新调查显示, 职业稳定性差、缺乏良性的企业文化、待遇低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三大软肋。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内蒙古地区中小企业员工工资并不高, 这与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四) 企业慈善事业发展不到位

企业家作为社会的富裕阶层和精英人物, 在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慈善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慈善事业当然不是富裕阶层的专利, 但富裕阶层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应该率先垂范, 作出表率, 这是时代进步与社会文明的要求。面对慈善, 如果作为富裕阶层的企业家无动于衷, 那么这个企业家至少是不全面不成熟的企业家, 或者说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缺少人格魅力的企业家。企业家做慈善回报社会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范, 也是一种应该自觉履行的人生责任。依据调查, 在15家中小企业中, 2008-2010年的捐款额度在50万元以上的有1家, 10万元以上的有2家, 1万—10万元的有2家, 其余10家企业无任何捐赠行为。可见, 内蒙古的中小企业在慈善捐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公益责任并不理想。其中原因固然有经济实力方面的因素, 更有体制方面的因素。

(五) 社会监督不力

企业社会责任看起来似乎主要是企业自律问题, 但是, 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 又是一个社会组织, 其生产和经营活动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所以, 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多少, 必然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公众及媒体等社会力量的影响。但是在内蒙古, 目前缺乏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 很多地方政府片面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 并以此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和政绩的标准, 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要求或监督力度不够。于是, 一些企业向地方政府要求更为宽松的条件, 甚至提出, 如果政府管得太严, 他们就搬厂走人。同时作为舆论先导, 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

二、对策建议

内蒙古中小企业如何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如何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 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 提高内蒙古中小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军人物, 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有决定性影响。企业家必须充分认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理解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理解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才能树立正确的企业责任观, 增强社会责任使命感。

(二) 发挥地方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主导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酝酿和推动, 企业社会责任不可能完全依靠企业家自身的觉悟, 而要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和政府的推动。在内蒙古目前缺乏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基础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情况下, 政府的引导和推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 在政策机制上对内蒙古中小企业形成激励和约束。

设立地方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奖”, 定期开展“优秀企业公民”评选活动, 表彰模范履行社会责任的中小企业, 激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环境保护、捐助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中小企业予以政策优惠, 逐步形成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和保障制度。政府在采购、投资和科技项目立项、对中小企业的资助等方面实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制度, 未通过认证的企业不得参与政府采购和投资项目的投标、不得申请政府科技项目立项等资助, 逐步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进入市场的准入条件, 有过社会责任“不良记录”的企业, 限制进入市场。

2. 建立内蒙古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吸收SA8000等国外社会责任标准合理的条款, 根据各地区、各行业的具体情况组织有关部门制订“企业社会责任地方 (行业) 标准”。地方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内蒙古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定期评估, 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自律开始逐步过渡到第三方认证, 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使内蒙古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国际接轨。

3. 进一步发挥工会的作用。

工会是广大劳动者自己的组织, 在当前的形势下更应该发挥出应有作用, 为维护员工权益积极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和“集体谈判”。地方政府要加快推动基层工会的组织建设, 为工会维权保驾护航, 促使企业劳资双方平等协商, 创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三) 发挥社会各界对内蒙古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内蒙古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作用, 新闻媒体应加大对违反《劳动法》、《安全生产法》, 《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虐待员工、非法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利益、拒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曝光力度。消费者协会要鼓励和倡导消费者使用优秀“企业公民”产品, 抵制缺乏社会责任企业产品。加强社会各界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约束和监督, 形成与法律监督相对应的社会公众监督体系。通过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 形成全社会的监督氛围, 促使内蒙古中小企业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

(四) 建立披露信息机制

社会公开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发挥最大的监督和制约功能。为了提高内蒙古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应该将社会信息公开机制引入内蒙古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中。内蒙古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通过信息披露机制, 向社会传达相关信息。如企业的债务情况、企业内员工权益的保护状况、商品质量及消费者投诉状况、环境污染状况、社区关系状况等。这样的社会公开机制之所以能够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就在于它能止恶扬善, 驱邪扶正, 唤醒全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通过信息披露机制, 使那些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赞扬和传诵, 打响企业及其商品的知名度, 从而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 使那些利欲熏心、不愿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得到曝光, 受到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 使其降低乃至丧失市场竞争力, 逐渐退出市场, 从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实现内蒙古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机制的健全对推动内蒙古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玉龙.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J].发展, 2008 (7)

[2]刘颖.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07 (22)

[3]陈晖涛.我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探析——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 2007 (10)

[4]陈李宏.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02 (6)

篇6: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思考

摘要: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新《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新税法增加了新理念,充实了新内容,与原内、外资税法有较大的差异,对内资和外资企业的影响也很大。本文从税率、扣除标准两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影响

1税率

新税法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为25%,适当降低了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税负。同时,对于享受优惠税率的外资企业来说,税负略有增加,但在国际上仍属于适中偏低水平。

1.1对内资企业的影响。《企业所得税法》及《条例》的施行,将对内资企业的所得税产生较大影响,其影响有利有弊,总体来讲利大于弊。

1.1.1税率较大幅度下降,减轻了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

《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第二十八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纳税人应纳税额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率为33%。为照顾众多小型企业的实际困难,也参照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小企业采用较低税率征税的优惠照顾办法,税法规定对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含3万元)的企业按18%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税所得额超过3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的企业按27%的税率征税。《条例》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界定条件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标准。《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所称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①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②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依照上述标准,大多数中小企业将被界定为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总体来讲,因新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税率的降低,大部分内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将呈下降趋势,税率的降低将明显降低其税收负担,提高内资企业的税后净利,绝大多数内资企业将从中受益,有利于内资企业修养生息,增强发展后劲。两税合并后受益最大的首先是以前税负水平高的企业:一是以采掘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例如钢铁、煤炭、造纸、食品饮料、橡胶行业等等;二是服务业,例如金融保险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行业等。

1.1.2明确了收入总额中的不征税收入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的规定,不征税收入是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新创设的一个概念,是指从企业所得税原理上讲应永久不列入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我国税法规定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①财政拨款;②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③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我国税法规定不征税收入,主要目的是从应税总收入中排除非经营活动或非营利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

1.1.3部分费用税前扣除标准有较大幅度提高

①工资、薪金支出。《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新的法律法规将税前扣除的工资定额标准从现行人均每月1600元提高至2000元,与个人所得税费用减除标准相衔接。提高计税工资扣除标准,将使企业增加税前扣除,工资全部在成本列支,并提高折旧率等,这些有利于内资企业积极引进人才和加快企业的技术研发。②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条例》第六条第四款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实行《企业所得税法》以后,简化了公益性捐赠支出的计算,提高了捐赠支出的标准,有利于提高纳税人捐赠的积极性,将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和谐。

1.2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1.2.1外商投资企业适用的一般税率将从目前的33%降到25%。但是,在享受低税率的地区(如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地区等)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所适用的税率将从目前优惠税率15%或24%提高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统一税率25%。

1.2.2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将被逐渐取消的外商投资企业优惠税收政策包括:①对外商投资生产企业的头两年免税,自第三年起的三年内给与50%的减免;②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用于对同一外商投资企业或其他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再投资且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可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的40%税款(如上述利润用于对同一高科技企业或其他高新技术企业再投资的,企业所得税退税额度可达到100%。)

2扣除标准

2.1对内资企业的影响

对于内资企业而言,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税前扣除标准后,改变了企业所得税法改革之前的费用限额扣除方式,取消计税工资的限制,提高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标准等,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能够得到据实扣除,提高了内资企业可以进行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增加了税前扣除总额,其应纳税所得额有所降低,实际上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这样。一方面,内资企业的税后剩余利润有所提高,有利于企业扩大其生产规模。促进内资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税收负担,可以促进平等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

2.2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上一篇:小继教简报第一期下一篇:这学校开学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