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居民企业缴纳所得税

2024-04-19

非居民企业缴纳所得税(精选6篇)

篇1:非居民企业缴纳所得税

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征收管理法》)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2〕40号)等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跨地区(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下同)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分支机构的,该居民企业为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以下简称汇总纳税企业),除另有规定外,其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适用本办法。

国有邮政企业(包括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其控股公司和直属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包括滞纳金、罚款)为中央收入,全额上缴中央国库,其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铁路运输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汇总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一)统一计算,是指总机构统一计算包括汇总纳税企业所属各个不具有法人资格分支机构在内的全部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

(二)分级管理,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有对当地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责任,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

(三)就地预缴,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应按本办法的规定,分月或分季分别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

(四)汇总清算,是指在终了后,总机构统一计算汇总纳税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抵减总机构、分支机构当年已就地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后,多退少补。

(五)财政调库,是指财政部定期将缴入中央国库的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待分配收入,按照核定的系数调整至地方国库。

第四条 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二级分支机构,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级分支机构,是指汇总纳税企业依法设立并领取非法人营业执照(登记证书),且总机构对其财务、业务、人员等直接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的分支机构。

第五条 以下二级分支机构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

(一)不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且在当地不缴纳增值税、营业税的产品售后服务、内部研发、仓储等汇总纳税企业内部辅助性的二级分支机构,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上认定为小型微利企业的,其二级分支机构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新设立的二级分支机构,设立当年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当年撤销的二级分支机构,自办理注销税务登记之日所属企业所得税预缴期间起,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

(五)汇总纳税企业在中国境外设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二级分支机构,不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二章 税款预缴和汇算清缴

第六条 汇总纳税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汇总计算的企业所得税,包括预缴税款和汇算清缴应缴应退税款,50%在各分支机构间分摊,各分支机构根据分摊税款就地办理缴库或退库;50%由总机构分摊缴纳,其中25%就地办理缴库或退库,25%就地全额缴入中央国库或退库。具体的税款缴库或退库程序按照财预〔2012〕40号文件第五条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企业所得税分月或者分季预缴,由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具体核定。

汇总纳税企业应根据当期实际利润额,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预缴分摊方法计算总机构和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预缴额,分别由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就地预缴;在规定期限内按实际利润额预缴有困难的,也可以按照上一应纳税所得额的1/12或1/4,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预缴分摊方法计算总机构和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预缴额,分别由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就地预缴。预缴方法一经确定,当不得变更。

第八条 总机构应将本期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的50%部分,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就地申报预缴。总机构应将本期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的另外50%部分,按照各分支机构应分摊的比例,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并及时通知到各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应在每月或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就其分摊的所得税额就地申报预缴。

分支机构未按税款分配数额预缴所得税造成少缴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对其处罚,并将处罚结果通知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第九条 汇总纳税企业预缴申报时,总机构除报送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和企业当期财务报表外,还应报送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和各分支机构上一的财务报表(或财务状况和营业收支情况);分支机构除报送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只填列部分项目)外,还应报送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的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

在一个纳税内,各分支机构上一的财务报表(或财务状况和营业收支情况)原则上只需要报送一次。

第十条 汇总纳税企业应当自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由总机构汇总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扣除总机构和各分支机构已预缴的税款,计算出应缴应退税款,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税款分摊方法计算总机构和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应缴应退税款,分别由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就地办理税款缴库或退库。

汇总纳税企业在纳税内预缴企业所得税税款少于全年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的,应在汇算清缴期内由总、分机构分别结清应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预缴税款超过应缴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按有关规定分别办理退税,或者经总、分机构同意后分别抵缴其下一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

第十一条 汇总纳税企业汇算清缴时,总机构除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外,还应报送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各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和各分支机构参与企业纳税调整情况的说明;分支机构除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只填列部分项目)外,还应报送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的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或财务状况和营业收支情况)和分支机构参与企业纳税调整情况的说明。

分支机构参与企业纳税调整情况的说明,可参照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中列明的项目进行说明,涉及需由总机构统一计算调整的项目不进行说明。

第十二条 分支机构未按规定报送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的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责成该分支机构在申报期内报送,同时提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督促总机构按照规定提供上述分配表;分支机构在申报期内不提供的,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按照《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属于总机构未向分支机构提供分配表的,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还应提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总机构按照《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章 总分机构分摊税款的计算

第十三条 总机构按以下公式计算分摊税款:

总机构分摊税款=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50%

第十四条 分支机构按以下公式计算分摊税款:

所有分支机构分摊税款总额=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50%

某分支机构分摊税款=所有分支机构分摊税款总额×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

第十五条 总机构应按照上分支机构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三个因素计算各分支机构分摊所得税款的比例;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其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统一计入二级分支机构;三因素的权重依次为0.35、0.35、0.30。

计算公式如下:

某分支机构分摊比例=(该分支机构营业收入/各分支机构营业收入之和)×0.35+(该分支机构职工薪酬/各分支机构职工薪酬之和)×0.35+(该分支机构资产总额/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之和)×0.30

分支机构分摊比例按上述方法一经确定后,除出现本办法第五条第(四)项和第十六条第二、三款情形外,当年不作调整。

第十六条 总机构设立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部门(非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二级分支机构),且该部门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与管理职能部门分开核算的,可将该部门视同一个二级分支机构,按本办法规定计算分摊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该部门与管理职能部门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不能分开核算的,该部门不得视同一个二级分支机构,不得按本办法规定计算分摊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汇总纳税企业当年由于重组等原因从其他企业取得重组当年之前已存在的二级分支机构,并作为本企业二级分支机构管理的,该二级分支机构不视同当年新设立的二级分支机构,按本办法规定计算分摊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汇总纳税企业内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总机构、二级分支机构之间,发生合并、分立、管理层级变更等形成的新设或存续的二级分支机构,不视同当年新设立的二级分支机构,按本办法规定计算分摊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分支机构营业收入,是指分支机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实现的全部收入。其中,生产经营企业分支机构营业收入是指生产经营企业分支机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取得的全部收入。金融企业分支机构营业收入是指金融企业分支机构取得的利息、手续费、佣金等全部收入。保险企业分支机构营业收入是指保险企业分支机构取得的保费等全部收入。

本办法所称分支机构职工薪酬,是指分支机构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本办法所称分支机构资产总额,是指分支机构在经营活动中实际使用的应归属于该分支机构的资产合计额。

本办法所称上分支机构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是指分支机构上全年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数据和上12月31日的资产总额数据,是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核算的数据。

一个纳税内,总机构首次计算分摊税款时采用的分支机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数据,与此后经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确认的数据不一致的,不作调整。

第十八条 对于按照税收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然后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比例和按第十五条计算的分摊比例,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再分别按各自的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后加总计算出汇总纳税企业的应纳所得税总额,最后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比例和按第十五条计算的分摊比例,向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摊就地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款。

第十九条 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的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或财务状况和营业收支情况)等,对其主管分支机构计算分摊税款比例的三个因素、计算的分摊税款比例和应分摊缴纳的所得税税款进行查验核对;对查验项目有异议的,应于收到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后30日内向企业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复核建议,并附送相关数据资料。

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必须于收到复核建议后30日内,对分摊税款的比例进行复核,作出调整或维持原比例的决定,并将复核结果函复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执行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复核决定。

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未在规定时间内复核并函复复核结果的,上级税务机关应对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复核期间,分支机构应先按总机构确定的分摊比例申报缴纳税款。

第二十条 汇总纳税企业未按照规定准确计算分摊税款,造成总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同时存在一方(或几方)多缴另一方(或几方)少缴税款的,其总机构或分支机构分摊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低于按本办法规定计算分摊的数额的,应在下一税款缴纳期内,由总机构将按本办法规定计算分摊的税款差额分摊到总机构或分支机构补缴;其总机构或分支机构就地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高于按本办法规定计算分摊的数额的,应在下一税款缴纳期内,由总机构将按本办法规定计算分摊的税款差额从总机构或分支机构的分摊税款中扣减。

第四章 日常管理

第二十一条 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接受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 总机构应将其所有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包括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分支机构)信息报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内容包括分支机构名称、层级、地址、邮编、纳税人识别号及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名称、地址和邮编。

分支机构(包括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分支机构)应将其总机构、上级分支机构和下属分支机构信息报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内容包括总机构、上级机构和下属分支机构名称、层级、地址、邮编、纳税人识别号及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名称、地址和邮编。

上述备案信息发生变化的,除另有规定外,应在内容变化后30日内报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并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分支机构注销税务登记后15日内,总机构应将分支机构注销情况报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并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第二十三条 以总机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的非法人分支机构,无法提供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应在预缴申报期内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非法人营业执照(或登记证书)的复印件、由总机构出具的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的有效证明和支持有效证明的相关材料(包括总机构拨款证明、总分机构协议或合同、公司章程、管理制度等),证明其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身份。

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进行审核鉴定,对应按本办法规定就地分摊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二级分支机构,应督促其及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二十四条 以总机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的非法人分支机构,无法提供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也无法提供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相关证据证明其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身份的,应视同独立纳税人计算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不执行本办法的相关规定。

按上款规定视同独立纳税人的分支机构,其独立纳税人身份一个内不得变更。

汇总纳税企业以后改变组织结构的,该分支机构应按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报送相关证据,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重新进行审核鉴定。

第二十五条 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

(一)总机构及二级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除应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有关规定各自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外,二级分支机构还应同时上报总机构;三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不需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并入二级分支机构,由二级分支机构统一申报。

(二)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除税务机关另有规定外,应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三)总机构将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由总机构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专项申报。

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二级分支机构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强化后续管理。

第二十六条 对于按照税收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管理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审批(核)、备案管理,并通过评估、检查和台账管理等手段,加强后续管理。

第二十七条 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汇总纳税企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可以对企业自行实施税务检查,也可以与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联合实施税务检查。

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对查实项目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统一计算查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总机构应将查补所得税款(包括滞纳金、罚款,下同)的50%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计算的分摊比例,分摊给各分支机构(不包括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分支机构)缴纳,各分支机构根据分摊查补税款就地办理缴库;50%分摊给总机构缴纳,其中25%就地办理缴库,25%就地全额缴入中央国库。具体的税款缴库程序按照财预〔2012〕40号文件第五条等相关规定执行。

汇总纳税企业缴纳查补所得税款时,总机构应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和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税务检查结论,各分支机构也应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经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的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和税务检查结论。

第二十八条 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配合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其主管二级分支机构实施税务检查,也可以自行对该二级分支机构实施税务检查。

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自行对其主管二级分支机构实施税务检查,可对查实项目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自行计算查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

计算查增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减除允许弥补的汇总纳税企业以前亏损;对于需由总机构统一计算的税前扣除项目,不得由分支机构自行计算调整。

二级分支机构应将查补所得税款的50%分摊给总机构缴纳,其中25%就地办理缴库,25%就地全额缴入中央国库;50%分摊给该二级分支机构就地办理缴库。具体的税款缴库程序按照财预〔2012〕40号文件第五条等相关规定执行。

汇总纳税企业缴纳查补所得税款时,总机构应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经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的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和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税务检查结论,二级分支机构也应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和税务检查结论。

第二十九条 税务机关应将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的税务登记信息、备案信息、总机构出具的分支机构有效证明情况及分支机构审核鉴定情况、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和纳税申报表、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财务报表(或财务状况和营业收支情况)、企业所得税款入库情况、资产损失情况、税收优惠情况、各分支机构参与企业纳税调整情况的说明、税务检查及查补税款分摊和入库情况等信息,定期分省汇总上传至国家税务总局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管理信息交换平台。

第三十条 2008年底之前已成立的汇总纳税企业,2009年起新设立的分支机构,其企业所得税的征管部门应与总机构企业所得税征管部门一致;2009年起新增汇总纳税企业,其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的管理部门也应与总机构企业所得税管理部门一致。

第三十一条 汇总纳税企业不得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没有跨地区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分支机构,仅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以下称同一地区)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分支机构的,其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参照本办法联合制定。

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既跨地区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分支机构,又在同一地区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分支机构的,其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实行本办法。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74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外商独资银行汇总纳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95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21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分支机构2008预缴企业所得税款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674号)同时废止。

篇2:非居民企业缴纳所得税

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确定的申报内容,在季度或月份终了后15日内,向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政策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

(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30号)

(四)《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预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09〕34号)

(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77号)

(六)《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7号)

(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2014年版)等报表》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28号)

(八)《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居民企业报告境外投资和所得信息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38号)

(九)《河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豫国税发〔2010〕119号)

三、纳税人应提供资料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和纳税申报表(B类、2014年版)》2份;

(二)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居民企业应当在办理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时向税务机关填报《居民企业参股外国企业信息报告表》。

四、办理流程

(一)受理部门 办税服务厅

(二)承诺时限

符合条件的,当场办结。

(三)办理流程

篇3:非居民企业缴纳所得税

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的划分是企业所得税关于税收管辖权的分类。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法律、法规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企业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收入与该场所或有联系或无联系;二是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目前,非居民企业对中国境内股息、红利所得税税款的规避,多是针对该非居民企业在境内未设机构、场所,或虽设机构、场所但股息、红利所得与该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情况进行的筹划。即在纳税情形基础上的税收筹划。

(一)运用受益所有人避税

由于国内税法与国际税收协定在股息所得预提税税率上的差别,一些跨国非居民企业为适用更为优惠的协定税率,选择在协定优惠地区,利用协定的优惠条款进行税收规避,在“受益所有人”上大做文章。其主要避税方法如下:

1. 直接建立子公司,投资境内居民企业避税。

非居民企业选择与我国协定税率优惠的国家或地区,在该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该子公司再投资境内居民企业,则子公司是境内股息、红利的“受益所有人”,其获得的股息、红利适用较低的协定税率。例如,美国某公司A,计划投资中国境内的居民企业C。该公司可选择在香港地区建立全资子公司B,以公司B投资居民企业C。根据相关规定,香港地区非居民企业注册12个月以上,且在取得股息前连续12个月以内任何时候,持有境内外资企业股权比例均超过25%的,其取得的股息、红利可申请按照协定待遇5%税率征税。根据香港地区税法,香港当局亦不对公司B的该项所得征税。基于此,美国公司该项所得的税负降低了50%。

该项筹划的基本前提是,子公司从境内获得的股息、红利收入,汇入非居民企业所在国,避税地不再对该项收入征税;或即使征税,税率应小于因税收筹划节省的税率差。如果避税地的征税率与节省的税率相差不大,则避税失去意义。

目前,非居民企业利用受益所有人避税过程中,表现的主要问题多围绕避税地子公司产生。一是避税地子公司取得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后,在较短时间内将其全部或大部分向第三国居民支付或派发;二是子公司没有或几乎没有经营活动;三是子公司即使成立了实体公司,但其资产、规模和人员配置较小,与股息、红利所得数额难以匹配;四是子公司对于所得或所得据以产生的财产或权利,几乎没有控制权及处置权,也不承担或很少承担风险;五是避税地国家或地区对有关所得不征税或免税,或征税但实际税率极低。

2. 通过向避税地全资子公司转让持有的境内居民企业股权避税。

该种方式以非居民企业已持有境内居民企业的股权为前提,非居民企业将境内居民企业股权转让给避税地全资子公司,达到降低股息、红利预提所得税税率的目的。例如,美国某公司A,已经持有中国境内居民企业C的全部股权。该公司在香港地区拥有全资子公司B,公司A将居民企业C的股权转让给其全资子公司B。

针对这种避税,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多个文件,通过对受益所有人的资格认定加以规范。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文件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税收协定股息条款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081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如何理解和认定税收协定中“受益所有人”的通知》(国税函[2009]601号)。前者提出了受益所有人的概念,规定按税收协定享受低税率待遇的纳税人,必须是税收协定缔约方税收居民,并且是相关股息的受益所有人;后者明确了受益所有人的概念,强调了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申请人与享受税收优惠的应税所得所有人的一致性。根据后者,受益所有人必须是对所得或所得据以产生的权利或财产具有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企业、团体或个人。且在税收协定中,通常只有申请享受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申请人构成受益所有人的,税务机关才会认可某项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

(二)相关规定

针对非居民企业运用受益所有人避税过程中的具体行为特点,国税函[2009]601号文件对申请人受益所有人身份认定加以细化和规范,针对非居民企业利用受益所有人避税的行为特点,列举了受益所有人认定的负面因素。反避税实践中,征税机关亦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受益所有人进行全面判断和综合分析,代理人、代管公司不会被认定为受益所有人。但因涉及境外税收居民管辖权问题,征税机关仅能根据由境内居民企业受托提交的受益所有人身份证明资料进行表面的判定与分析,对境外非居民企业的真实身份进行确认存在一定难度。短期内,运用受益所有人避税的现象难以杜绝。

二、非居民企业运用变更投资主体方式避税与反避税

依据我国的税收政策,非居民企业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所得按10%征收预提所得税,但对非居民个人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基于此,部分非居民企业为了规避股息、红利所得税,将投资者由原来的非居民企业变更为非居民个人。如此,便规避了来源于境内的股息、红利所得税。

该种避税方法产生的原因在于,原《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免税,与此相对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4]20号)规定,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2008年1月1日后,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对非居民企业从境内取得的所投资居民企业实现的股息、红利征收预提所得说,但财税[1994]20号文件仍然有效。因非居民企业投资者和非居民个人投资者股息所得税收待遇的不同,为非居民投资者由企业转换为个人、逃避中国税收提供了政策空间。

如上例,美国某公司A,计划投资中国境内的居民企业C,可不选择利用避税港避税的方法,而直接借助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投资居民企业C,美国公司A成为企业C的隐名股东。非居民个人是企业C的名义股东。但该种避税方法同样面临投资人实质主体资格认定的税务风险。二者的不同是,利用“受益所有人”资格的避税源于税收协定,运用非居民个人股东主体资格的避税源于中国税法的免税规定。

针对非居民企业运用变更投资主体方式避税的方式其反避税重点的应是审查其主体资格的实质性,若非居民个人股东仅作为非居民企业投资的载体,并未实质参加或关注外商投资居民企业的经营活动,且对所投资公司的事务不具备相应处置权,对获得的股息、红利无支配权,有可能被境内具有税收管辖权的征税机关否定免税资格,补征税款。

三、运用隐性分配方式避税与反避税的方法

采用隐性分配方式避税,不是基于税收协定及免税规定,而是旨在隐秘分配行为。就其实质而言不是避税而是逃税,目前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以对外借款的方式避税

以借款方式分配股息避税,表现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居民企业仅将应分配的股息、红利作为向股东或其他境外企业借款,计入居民企业的其他应收款等往来账,资金汇出后不做任何管理,造成虚高不下的往来账金额。第二个层面避税较彻底。居民企业向境外企业或个人借款后,境外借款企业注销,款项无法收回。如果操作成功,不但可以规避股息、红利所得税,亦可以将借款金额作为坏账损失在居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规定,居民企业须以专项申报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

(二)以转增资本的方式避税

无论是外商投资企业用2008年及以后实现的企业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还是外商投资的上市公司送股,其中属于外国投资者享有的部分,应视同股息、红利分配征收企业所得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4号),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向未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分配股息、红利,应在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若实际支付时间先于利润分配决定日期的,应在实际支付时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但目前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用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后,并未到税务机关进行注册资本的税务登记变更,亦不申报扣缴预提所得税。

(三)以侵蚀居民企业所得税税基的方式避税

部分非居民企业采取关联交易转让定价或被投资企业列支不合理费用等方式,变相侵蚀居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将利润间接转移到境外非居民企业。如此,居民企业税后利润减少,非居民企业分得的股息、红利亦相应减少,进而承担较低的预提所得税税负。

隐性分配方式避税的反避税应根据具体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借款方式避税,居民企业对外出借且长期未收回的资金是税务机关关注重点,对境外损失的扣除审查亦格外严格,一旦发现疑点,便会进行专项稽查,深入追查资金流向和交易实质;对于转增资本方式避税,税务机关必须通过税务稽查才能了解实际情况,即使查证后追征税款,非居民企业亦达到了递延纳税的目的。该避税方法虽不具备较高技术含量,但目前征税资源有限,仍难以杜绝;以侵蚀居民企业所得税税基方式避税,征税机关稽查的重点是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

四、结语

非居民企业股息、红利所得的避税,直接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削弱了税收对经济的调解功能,给国家带来了不利影响。鉴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不可能为跨国纳税人提供避税条件,相反,国际避税是征税机关重点防范和打击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税收立法的不断完善,国际避税协作和反避税经验的积累,非居民企业股息、红利所得的反避税工作取得了不小成果。但由于我国征税资源的有限性,税收立法的滞后性及国际避税手段的隐蔽性,该领域的反避税任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艰巨。

摘要:目前,股息、红利所得的国际避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本文分析了非居民企业股息、红利所得税税收政策,将其区分为免税与征税两种情形,对征税情形下的税收规避行为进行了分析。进而将股息、红利的税收规避分为运用受益所有人避税,运用变更投资主体避税,运用隐性分配方式避税三种类型,其避税的依据是国际税收协定或国内税收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对各类避税方式下征税机关的反避税方法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非居民企业,股息,红利所得,避税,反避税,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税收协定股息条款有关问题的通知[S].国税函[2009]081.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如何理解和认定税收协定中“受益所有人”的通知[S].国税函[2009]601号.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S].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4号.

篇4:非居民企业缴纳所得税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逃避缴纳;完善立法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私有企业的数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到目前为止,我国需要交納所得税的企业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国有企业、私有企业、股份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及具有一定生产经营和其他方面所得的团体或组织。在这些需要交纳所得税的企业中,私有企业占有较大的比重。然而,目前我国诸多私有企业都选择逃避纳税,并且这种行为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因此,有效治理企业逃避纳税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述

(一)企业逃避缴纳所得税的定义

企业逃避纳税属于一种税收方面的违法行为,它是税收相关法律关系当中的主体,是一种严重侵害我国税法保护税收关系及承担相对应法律后果的违法行为。企业逃避纳税就是通过采用隐瞒或欺骗等诸多手段,将虚假不真实的纳税情况进行申报或隐藏不报,最终导致企业出现逃避纳税的行为。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企业所得税法》及与其相关的其他税收法律的规定。由于当前私营企业较多,涉及企业逃避纳税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偷税行为已经在《刑法》当中有了明确规定,惩罚的力度也在不断加重。

(二)企业逃避缴纳所得税的特点

1.特定性。企业逃避纳税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对于居民企业而言,其所得税主要是在我国境内外所得应缴纳的税费。而非居民形式的企业在我国境内所建立起来的机构及场所,应该对其建设的机构及场所中得到的境内所得纳税。除此之外,我国境内周边的境外相关机构及场所实际得到的企业所得也应纳税。

2.广泛性。法律行为中的基本要素就是主体,一般人们都将企业逃避纳税的行为认定为做出违法行为的人,也就是权利的义务承担人员或享有人员,或者相关方面的组织。实质上,这种行为不仅有主体,它还包括了税务代理工作人员、委托征税的主体等,其中的主体可能涉及我国的境内,也可能涉及我国的境外,范围十分广泛。

(三)企业逃避缴纳所得税的具体表现

企业逃避纳税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为骗取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就是指国家通过税收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以及实施相关方面的社会政策,从而根据税收法的要求,对特定纳税人或征税的对象提供一定的照顾及鼓励的优待规定。在相关法规中,对残疾人开展的事业、民政形式的福利企业等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然而,诸多企业通过收集部分残疾人的证件,伪装自己员工,向上申请获得优惠。第二种为虚假申报。申报纳税是每一个纳税人应该承担的一项义务,这个环节是征收业务办理、完税证明开具等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一项法定的程序。而诸多企业会在申报纳税的过程中造出不真实的信息情况,其中包括代收纳税报告表、纳税申报表等,从而逃避纳税行为。第三种为关联交易。这种方式主要发生在关联人中间,其出现了关于资源移转或义务事项的安排行为。其本质属于一种商事方面的法律行为,开展的行为方式也是双方之间进行交易。与普通的商事法律行为不同的是,普通商事法律的行为双方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且严格遵守市场中的竞争原则,而关联交易则是将税收作为行为开展的主要手段及目标,并非市场中的单纯行为,同时也不在内幕交易范围之内。

二、防范企业逃避缴纳所得税的具体措施

(一)对现行税制进行优化改革

将税收方面的制度结构进一步优化,把其中的多项税收政策规范化,对企业在纳税相关方面的行为进行明确和有效处理,同时对相关机构的总分总形式进行改进设计,有效地完善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除此之外,需要对所得税中存在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加强公平竞争,将区域部分优惠转变成产业优惠和区域优惠两种格局,创建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平等的竞争环境。另外,将所得税当中出现的税收规定差异及会计规定差异进行有效消除和整合。

(二)提高公民的纳税人意识

每一位公民都需要有纳税人意识,这是一种具有双向性的全面概念,不同的纳税人对纳税意识也有不同程度的认识。这种理性行事的认知对纳税人在自觉纳税和认同纳税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意识的有效确立对于我国当前的民主政治及社会市场经济都有着重大意义。使每一位纳税人都具有积极纳税意识,才能从根源处断绝出现逃避纳税的行为。

(三)相关立法需进一步完善

在征税的过程中,税法就是其根本依据,同时也是对税收征纳关系进行调整的正规法律程序,还是政府在对纳税人进行征税时的合法依据及正规工作流程。可以说,若离开税法的有效管理和约束,税务方面的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税收的全过程也会出现无秩序的现象。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先后颁布了诸多税收方面的法规条例,然而法律工作的效率较低。因此,我国需要加强相关法律的完善,尽早制定税收基本法,同时加快税收实体法的正式立法工作,不让企业逃避纳税有可乘之机。

(四)构建起高效科学的所得税法律体系

在该方面,需要从三个不同方向开展。第一,需要建立起具有规范性的申报纳税制度,其中包括对税务登记有关制度进一步完善,提高税务登记的重要性,扩展制度的管理范围,对企业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起到推动作用。第二,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税源管理系统,不仅要建立税源方面的有效管理机制,还要建立税源分析机制,加强税源方面的监督控制机制,从根源处抑制企业逃避纳税的行为。第三,将反避税办法及相关措施进一步完善。在所得税的征管过程中,反避税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三、结语

缴纳所得税是企业应该承担的一种义务,企业逃避纳税已经属于违法行为,这种的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宪法中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是逃避了纳税人应尽的纳税义务,最终危害我国的税收安全,我国的社会公平也被破坏。因此,文章以相关法律内容为基础,通过对企业出现的逃税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之后,提出有效的相关治理措施,依法治税。

参考文献:

[1]丰涛涛,郭海燕,李瑞华.新法框架下的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09(06).

[2]李海滢,金玲玲.我国偷税罪立法完善新思维——以刑法与税法之协调为进路[J].政治与法律,2009(03).

[3]周德志,陈文梅.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税务研究,2009(02).

[4]朱光娅.浅谈大企业税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以W企业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04).

[5]吴媛媛,陈留平.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与会计收入的差异研究[J].财会月刊, 2009(10).

*本文系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3wsk104)的研究成果。

篇5: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和关联业务申报

关联业务往来申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的通知》(国税发[2008]114号的规定,纳税人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应就其与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附送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

本报告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的居民企业和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并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非居民企业填报。

本报告表包括:“关联关系表(表一)”、“关联交易汇总表(表二)”、“购销表(表三)”、“劳务表(表四)”、“无形资产表(表五)”、“固定资产表(表六)”、“融通资金表(表七)”、“对外投资情况表(表八)”、“对外支付款项情况表(表九)”共九张报告表。关联关系表(表一)中关联关系的判定

“关联关系类型”:应按以下关联关系标准填报代码A、B、C等,有多个关联关系类型的,应填报多个代码:

A.一方直接或间接持有另一方的股份总和达到25%或以上;或者双方直接或间接同为第三方所持有股份达到25%或以上。若一方通过中间方对另一方间接持有股份,只要一方对中间方持股比例达到25%或以上,则一方对另一方的持股比例按照中间方对另一方的持股比例计算; B.一方与另一方(独立金融机构除外)之间借贷资金占一方实收资本50%或以上,或者一方借贷资金总额的10%或以上是由另一方(独立金融机构除外)担保;

C.一方半数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或至少一名可以控制董事会的董事会高级成员是由另一方委派,或者双方半数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或至少一名可以控制董事会的董事会高级成员同为第三方委派;

D.一方半数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同时担任另一方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或者一方至少一名可以控制董事会的董事会高级成员同时担任另一方的董事会高级成员;

E.一方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另一方提供的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特许权才能正常进行;

F.一方的购买或销售活动主要由另一方控制; G.一方接受或提供劳务主要由另一方控制;

H.一方对另一方的生产经营、交易具有实质控制、或者双方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它关系,包括虽未达到A项持股比例,但一方与另一方的主要持股方享受基本相同的经济利益,以及家族、亲属关系等。

关联交易主要类型

1、有形资产的购销、转让和使用,包括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机器设备、工具、商品、产品等有形资产的购销、转让和租赁业务;

2、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著作权)、专利、商标、客户名单、营销渠道、牌号、商业秘密和专业技术等特血清,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

3、融通资金,包括各类长短期资金拆借和担保以及各类计息预付款和延期付款等业务;

4、提供劳务,包括市场调查、行销、管理、行政事务、技术服务、维修、设计、咨询、代理、科研、法律、会计事务所等服务的提供。填报注意事项

1、表间逻辑关系和计算公式为自动计算,灰色框不能录入数字。

2、凡有关联关系之情况,必须填报关联关系表(表一),无关联交易后面附表可不填。

3、表间不能填写分节号及其他符号,否则校验不通过。

4、填写完毕后及时保存,以免数字丢失。

5、在关联交易汇总表(表二)中,“是否按要求准备了同期资料:是□ 否□”:按有关规定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在“是□”方框内打√,否则在“否□”方框内打√。“免除准备同期资料□”:如符合免除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在方框内打√。

根据《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国税发〔2009〕2 号)的规定:

(一)2008年及以后发生的关联购销金额(来料加工业务按进出口报关价格计算)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或其他关联交易金额(关联融通资金按利息收付金额计算)在4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上述金额不包括企业在内执行成本分摊协议或预约定价安排所涉及的关联交易金额);

(二)跟踪管理期间为2008年及以后的企业,无论其关联购销金额及其他关联交易金额是否达到规模限制条件,均应准备跟踪管理的同期资料;

属于下列情形的企业,可以免于准备同期资料:

(一)关联交易属于执行预约定价安排所涉及的范围;

(二)外资股份低于50%且仅与境内关联方发生关联交易。申报方式

网络申报的纳税人可以再网络申报界面的主表中,点击《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填报后申报;

上门申报的纳税人可在管理员处拷贝电子表格填报打印后到大厅进行申报。法律责任

国税发[2009]2号文第105条规定:企业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报送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或者未保存同期资料或其他相关资料的,依照征管法第六十条和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国税发[2009]2号文第106条规定:企业拒绝提供同期资料等关联业务交易的相关,或者提供虚假、不完整资料,未能真是反映其关联业务往来情况的,依照征管法第七十条、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九十六条,所得税法第四十四条及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处理。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的概念

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法规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非居民企业是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专用术语,新税法第二条进行了解释。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按照国际惯例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这是确定纳税人是否负有全面纳税义务的基础。居民企业负全面纳税义务,非居民企业只负有限纳税义务。根据我国税收管辖权的要求,对居民企业来源于我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税征税,对非居民企业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征税。两种类型所得

第一种 消极所得(源泉扣缴,税率为10%)(无机构场所,以及有机构场所但没有实际联系的)

1、股息

2、利息

3、特许权使用费

4、财产收益(特殊)第二种 积极所得(指定扣缴,税率为25%)

(设立机构场所来源于境内所得,以及发生于境外但与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

1、承包工程

2、提供劳务(咨询)

以上两种所得,均由我局征管的居民企业纳税人进行代扣代缴义务申报。

我局对已办理完相关事宜的代扣代缴业务,出具《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出具税务证明 》。

税收协定

根据我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已签订并且生效的税收协定条款,可以享受税收协定优惠待遇。

如源泉扣缴为10%法定税率,但根据税收协定,可以按5%、7%或者0%征收。

如指定扣缴为25%税率,但根据税收协定,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凡所得税由我局征管的境内机构,在签订了服务贸易、收益、经常转移和部分资本项目对外支付的相关合同(协议)后,应到昆明市国家税务局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处就对外支付合同(项目)的征免税方法、税收协定适用进行审定。

所称服务贸易,包括运输、旅游、通信、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体育文化和娱乐服务、其他商业服务、政府服务等交易行为;所称收益,包括职工报酬、投资收益等;所称经常转移,包括非资本转移的捐赠、赔偿、税收、偶然性所得等。

纳税人在向昆明市国家税务局大企业和国际税务管理处就对外支付合同(项目)进行审定时,需提供下列资料:

1、《服务贸易、收益、经常转移和部分资本项目对外支付审定表》(由对外支付单位到昆明市国家税务局大国处直接领取);

2、合同、协议或其他能证明双方权利义务的书面资料(复印件),如为中文以外的文字,须同时提交境内机构签章的中文文本;

3、境外机构(收款方)所在国的商业登记证明复印件(译成中文),境外机构要享受相关税收协定优惠的,还需提供《外国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申请表》;

4、境内机构(对外支付单位)在国税机关领取的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5、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办理地点:昆明市西园路346号,昆明市国家税务局(大企业与国际税务管理处),710、711、712办公室。

联系方式:昆明市国家税务局710办公室:4122595; 昆明市国家税务局711办公室:4125222; 昆明市国家税务局712办公室(传真):4122985;

昆明市辖区内的企业和个人在申请办理《税务证明》时,应当首先向其本身的所得税主管国税机关提出申请,在取得主管国税机关出具的《税务证明》后,再向其本身的所得税主管地税机关提出申请。

企业或个人对外支付下列项目,无须办理和提交《税务证明》:

1、境内机构和个人向境外单笔支付等值3万美元以下(含等值3万美元)服务贸易、收益、经常转移和资本项目外汇资金的。

2、境内机构在境外发生的差旅、会议、商品展销等各项费用;

3、境内机构在境外代表机构的办公经费,以及境内机构在境外承包工程所垫付的工程款;

4、境内机构发生在境外的进出口贸易佣金、保险费、赔偿款;

5、进口贸易项下境外机构获得的国际运输费用;

6、境内运输企业在境外从事运输业务发生的修理、油料、港杂等各项费用;

7、境内个人境外留学、旅游、探亲等因私用汇;

8、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税收协定需注意问题

1、如果为源泉扣缴,即法定税率为10%但实际税率为低于10%高于0%的情况,企业能否享受税收协定条款主要由市局对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审核并且下发批复文件。

2、如果为指定扣缴,即法定税率为25%但实际市局批复文件为免税的情况时,需到我局所得税科进行备案工作才能享受免税资格。应提交《非居民企业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享受税收协定待遇报告表》。

篇6:非居民企业缴纳所得税

国税发[2010]19号

颁布时间:2010-2-20发文单位: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规范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工作,税务总局制定了《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二月二十日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的非居民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企业所得税核定办法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非居民企业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并应按照其实际履行的功能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的原则,准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四条 非居民企业因会计账簿不健全,资料残缺难以查账,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准确计算并据实申报其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采取以下方法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一)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能够正确核算收入或通过合理方法推定收入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成本费用的非居民企业。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

(二)按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能够正确核算成本费用,但不能正确核算收入总额的非居民企业。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成本费用总额/(1-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

(三)按经费支出换算收入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能够正确核算经费支出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收入总额和成本费用的非居民企业。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经费支出总额/(1-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营业税税率)×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

第五条 税务机关可按照以下标准确定非居民企业的利润率:

(一)从事承包工程作业、设计和咨询劳务的,利润率为15%-30%;

(二)从事管理服务的,利润率为30%-50%;

(三)从事其他劳务或劳务以外经营活动的,利润率不低于15%.

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非居民企业的实际利润率明显高于上述标准的,可以按照比上述标准更高的利润率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第六条 非居民企业与中国居民企业签订机器设备或货物销售合同,同时提供设备安装、装配、技术培训、指导、监督服务等劳务,其销售货物合同中未列明提供上述劳务服务收费金额,或者计价不合理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相同或相近业务的计价标准核定劳务收入。无参照标准的,以不低于销售货物合同总价款的10%为原则,确定非居民企业的劳务收入。

第七条 非居民企业为中国境内客户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凡其提供的服务全部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应全额在中国境内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凡其提供的服务同时发生在中国境内外的,应以劳务发生地为原则划分其境内外收入,并就其在中国境内取得的劳务收入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务机关对其境内外收入划分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有疑义的,可以要求非居民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明,并根据工作量、工作时间、成本费用等因素合理划分其境内外收入;如非居民企业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明,税务机关可视同其提供的服务全部发生在中国境内,确定其劳务收入并据以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八条 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适用不同核定利润率的经营活动,并取得应税所得的,应分别核算并适用相应的利润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凡不能分别核算的,应从高适用利润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九条 拟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的非居民企业应填写《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见附件,以下简称《鉴定表》),报送主管税务机关。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企业报送的《鉴定表》的适用行业及所适用的利润率进行审核,并签注意见。

对经审核不符合核定征收条件的非居民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自收到企业提交的《鉴定表》后15个工作日内向其下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将鉴定结果告知企业。非居民企业未在上述期限内收到《税务事项通知书》的,其征收方式视同已被认可。

第十条 税务机关发现非居民企业采用核定征收方式计算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不真实,或者明显与其承担的功能风险不相匹配的,有权予以调整。

第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可按照本办法

第五条规定确定适用的核定利润率幅度,并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报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备案。

上一篇:应聘会计的自我评价下一篇:反腐改革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