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法论文

2022-04-16

摘要:外资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分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将影响外资企业的整体投资、运营等方面的行为,需要外资企业予以重视并在实际经营中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外资企业要对企业所得税法下的规定进行研究,探讨新的税收筹划方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企业所得税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所得税法论文 篇1: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与差异

摘要:2011年10月18日,由财政部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发布,这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完善的一个重大标志。《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实现了高度的协调,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充分把握和理解两者的协调和差异之处,对加强小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管理,促进小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所得税法 协调 差异

2011年10月18日,由财政部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发布,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施行。新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最典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化了会计核算;二是实现了与税法的有效协调。所得税是对纯所得计税,与收入、成本费用相关,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主要体现在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上,本文主要针对《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与差异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

(一)收入的处理与《企业所得税法》相协调

1.计入所得的收入范围口径一致。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计入利润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而且,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八条的规定,捐赠收益、盘盈收益作为企业的营业外收入,不再计入资本公积。因此,小企业计入所得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和包括捐赠、盘盈在内的营业外收入。企业所得税第六条规定,企业计入利润的收入总额为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很显然,《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对计入所得的收入范围口径完全一致。

2.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一致。《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上与《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增加了与税法的协调。在收入的确认上,《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十九条规定,小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且收到货款或取得收款权利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并规定了不同结算方式下确认收入实现的时间,比如: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用分期收款方式的,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等等;《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至第二十四条对不同收入的确认加以规定,对相关的委托代销、分期收款销售等规定均与《小企业会计准则》一致,条例中虽然对销售商品收入没有明确规定,但《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一十九条以及《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有相关规定,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确定。很显然,《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收入的确认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减少了关于风险报酬转移的职业判断,实现了与税法的完全统一。在收入计量上《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条规定,小企业应当按照从购买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涉及现金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涉及商业折扣的,应当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这与《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一致。

3.对利得的处理一致。《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利得的相关概念。对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仅为资本溢价部分,而不再有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所以小企业的利得全部计入营业外收入,包括处置非流动资产收益、政府补助收入、捐赠收益等。对于《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有差异的存货盘盈,在小企业的会计处理中与《企业所得税法》相协调,税法上计入应税收入,《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八条也规定,小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政府补助、捐赠收益、盘盈收益等等。很显然,《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存货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处理采用了与《企业所得税法》相一致的方法,将捐赠收益、盘盈收益记入营业外收入。

(二)相关扣除项目的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相协调

1.不允许确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费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很显然,《企业所得税法》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均不确认持有资产的减值。《小企业会计准则》不允许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实现了与《企业所得税法》的有效协调。

2.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相关处理一致。《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一致。一是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与《企业所得税法》相协调。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与所得税法相一致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最低年限。《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条规定,小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并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二是折旧的方法与《企业所得税法》相协调。《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条规定,小企业应当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九条规定,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第三十二条又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很显然,《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上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实现了与《企业所得税法》的高度协调。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

虽然《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实现了高度的协调,但《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完全消除,清晰把握《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对加强小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和核算具有重大的意义。《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收入方面的差异

对国库券利息收入和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处理存在差异。国库券利息收入和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小企业债券、股票投资取得的收益,应计入“投资收益”,最终转入“本年利润”,是利润总额的构成部分。而按《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因此,小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国库券利息收入和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应从利润总额中调减。

(二)相关扣除项目的差异

1.加计扣除项目。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进行残疾人员安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五、九十六条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研发费用和残疾职工工资无加计扣除的规定,因此,小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这两个项目本期加计扣除的部分应从利润总额中调减。

2.三项费用的扣除标准存在差异。小企业的工资及三项费用与《企业会计准则》一样属于“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据实扣除。而《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分别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职工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不得扣除,职工教育经费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这些扣除标准规定的差异,使得小企业当年超标准的三项费用成为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纳税调增项目。

3.业务招待费的扣除标准存在差异。小企业的业务招待费与《企业会计准则》一样属于“管理费用”的内容,《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业务招待费并未规定开支标准,可据实列支。而《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很显然,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能按实际发生数全额扣除,超支的部分要作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调增项目。

4.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标准存在差异。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属于小企业的“销售费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对该项目未规定扣除标准,而《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这一扣除标准的限制,使得小企业当年超支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成为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纳税调增项目。

5.捐赠支出的扣除标准存在差异。按《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十条规定,捐赠支出属于小企业的“营业外支出”,最终要转入“本年利润”,而《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非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能扣除,这一扣除标准规定的差异,使得公益性捐赠支出超过年度利润12%的部分和非公益性捐赠支出成为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纳税调增项目。

6.相关营业外支出项目的扣除存在差异。按《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十条规定,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被没收财物的损失,赞助支出等属于小企业的“营业外支出”,最终要转入“本年利润”。而《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把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赞助支出等项目规定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的项目,因此这些项目也是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纳税调增项目。

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对广大小企业而言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小企业应充分把握《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契机,深刻理解《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精髓,把握两者已协调统一的内容、仍存在差异需要调整的项目,这对加强小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管理,用好用足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小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秀敏.浅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J].财会月刊,2011,(4).

2.罗妙成,郑开焰,袁玲.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3.王国生.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会计制度的比较[J].财会月刊,201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作者:谷佩云

企业所得税法论文 篇2:

新企业所得税法下外资企业的税收筹划

摘要:外资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分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将影响外资企业的整体投资、运营等方面的行为,需要外资企业予以重视并在实际经营中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外资企业要对企业所得税法下的规定进行研究,探讨新的税收筹划方法。本文立足于此,探讨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够对外资企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税法;外资企业;涉外优惠;调整;影响;对策

企业所得税一直是各国最重要的税种之一,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及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也通过非常优惠的所得税规定吸引外资企业,并以此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2007年以前我国一直实行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法,这种方法在初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享有的超国民待遇也饱受诟病。对此,我国进行了多年的改革于2007年颁布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并对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进行并轨,为国内各类企业提供统一、公平、规范的税收环境,这也是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及组建公平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需要。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制定和颁布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外资企业的涉外优惠会有所调整,需要外资企业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主要变化及意义

1、新企业所得税法的主要变化

首先,新企业所得税法引入了“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概念。这种做法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也是税制改革的方向,以法人作为标准认定纳税主体,居民企业承担所有的全面纳税义务,非居民企业承担有限的纳税义务。其次,适用税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往内资企业承担的所得税率高达33%,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只有15%,这样造成极大的不公平,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这种超国民待遇,统一税率为25%,这有利于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再次,所得税的收入含义及准予扣除的项目不同。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企业的收入包括了货币收入、非货币收入等全部收入,采用宽口径全额收入的概念,准予扣除的项目包括了工资实际支出、年度会计利润的12%的公益性捐赠、其他规定的项目等。最后,新旧所得税法涉及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同。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以区域优惠为主变成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取消了以往的一些税收优惠,对环保等行业、对安置残疾人等行为予以税收优惠的支持等。同时,新企业所得税法也规定了一些反避税的措施。

2、新企业所得税法并轨的意义

首先,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有利于扩大税基,减少假外资利用外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进行操作,造成税源的流失,降低内资企业的税收比率,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提供国家税收的长期来源。这样的改变可以创造一种更为公平的税收环境,提升内资企业的竞争力。其次,新企业所得税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调节。通过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出台新的所得税优惠措施,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将资金投入于西部、新兴产业、环保节能产业等,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引导整个经济向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对能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再次,新企业所得税法有利于提升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传统模式下我国的外资主要集中于一些制造行业等,将中国简单当成一个加工厂,这样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利于经济的升级,通过所得税并轨及新的涉外优惠调整,有利于外资向服务业及其他行业转移,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外资利用的水平及质量。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涉外优惠调整及其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1、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涉外优惠调整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很多的涉外优惠进行了调整,一些涉外优惠也不断失效。包括一些内资企业进行假外资的注册并与内资企业进行合资的方式无法减免税收;一些外资企业通过在特区、高新技术园区进行注册公司或者成立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转移利润的行为也无法减免税收;一些外资企业通过循环设置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的措施也无法起到效果。但是上述措施的失效并不代表涉外优惠的取消,相反涉外优惠也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以往的不论行业均对外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或者部分东部地区采用过低的税率吸引外资的涉外优惠,选择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鼓励外资进入西部地区,进入高新技术、环保、基础设施、农业开发、能源设施等技术含量较高或者国家较为支持的行业。其次,新企业所得税法允许加速折旧、投资减免、延期纳税、费用减免等方式进行税收优惠,增加了多种间接优惠的方式,避免以往一味简单的税率优惠。

2、新企业所得税法的涉外优惠调整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首先,由于外资企业原有享受的所得税减免优惠较多,很多的外资企业实际税负只有15%左右,很多的外资企业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下其税率将提升,实际税负将增加,对于一些原来享受的税率优惠较少的外资企业而言,例如从事银行、地产、零售、采掘等行业的外资企业,其税负将降低,但整体上外资企业的税负增加了。其次,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外资企业的再投资及投资方向有影响。很多外资企业将重新考虑其再投资的成本,选择将资金投向于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行业、公共基础设施、农林牧渔及其他有区域优惠的地区和行业。再次,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外资企业的所得税会计也有新的影响。外资企业的日常所得税会计及所得税申报要应对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原有的一些可扣除项目也进行了明确,外资企业要关注所得税法的规定、特别纳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探讨纳税筹划。

三、外资企业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税收筹划

1、积极学习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培养相关的税务筹划人才

外资企业要对新企业所得税法进行认真的研究,对一些相关的内容特别关注,包括职工薪酬、汇兑损失、职工福利费支出、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公益性支出和固定资产税务处理等进行学习,对新旧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差异进行对比,对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相关扣除项目及其标准进行参透,对原有的不合理事项进行处理,例如职工薪酬必须是实际发生的合理薪酬,不然无法进行扣除,这和之前的税法规定有较大差别,企业就需要及早对一些与经营不相关的不合理支出进行处理,其他项目也应当及早进行规范。外资企业要完善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要引入并培养一些税务人才,及早学习相关的政策,了解其立法的背景、本意和可能的税收筹划空间,做好税收的筹划,对税收筹划人才要提供相关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背景,加强其相关能力的培养,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够做好外资企业的税收筹划,因此外资企业要加大投入,完善绩效考核,提升对税收筹划人才的重视,保证其能够及时为公司提供相关的税务信息和支持。

2、选择合适的企业类型,对纳税主体身份进行税收筹划

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纳税主体进行规定,必须是法人实体才需要承担纳税的义务,因此外资企业可以对企业类型进行设计,将各地的子公司变成分公司,通过内部的分摊,将部分公司的亏损和盈利进行中和,降低应纳税所得额,降低实际的税负。当然外资企业也可以将巨额亏损的子公司变成分公司,而小幅盈利的子公司并不需要变成分公司。另外,由于合伙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所得税缴纳税率及内容不同,外资企业也可以考虑合理选择合伙制企业,避免缴纳企业所得税。

3、选择合适的内部核算方法,建立所得税会计体系,实现成本费用的筹划

企业可以选择好符合其发展需要的内部核算方法,例如一些新设外资企业可以对其存货计价方法进行选择,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方法中进行选择,通过期末和期初的存货计价方法进行选择和组合,合理降低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从而降低实际税负。外资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也可以选择加速折旧的方法,增加本期可抵扣的成本、费用金额,降低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新法放宽了税前扣除的标准和项目,外资企业要利用好这些税前扣除的项目,通过合理的筹划,增加工资薪酬等方面的可抵扣金额,降低应纳税所得额,当然这种筹划必须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支持,因此外资企业要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和财务制度。

4、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改变投资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新税法对于外资企业进入国家支持和鼓励的行业有较多的税收优惠,包括农林牧渔、基础设施、节能节水、环保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投资有大量的减免税收优惠。因此外资企业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在考虑经济效益的时候需要同时将税收优惠的内容考虑进去,充分利用好国家对行业的支持,选择一些朝阳产业。税法对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投入有相应的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也可以享受15%的税收优惠,因此,外资企业要加强对新技术的投入,将一些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公司等单独剥离出来,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

5、利用税收协定进行筹划,加强国际税收筹划

根据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非居民企业获得的股息、红利要缴纳20%的企业所得税,而此前这是免税项目。而预提所得税的税率为20%,此前为10%。该法同时规定,如果中国与其他国家有签订与本法不符的税收协定,则依照税收协定进行操作。根据税收协定,很多国家股息、红利缴纳税率为5%左右,而很多税收协定预提所得税的税率不到10%,因此外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类型选择在一些与中国有签订税收协定的国家设立企业,由该企业向中国投资,从而减少相关的税收,享受相关的优惠预提所得税率。同时,企业也可以在符合独立交易的原则下,审慎选择采用转移定价的方式,积极加强与税法机构的沟通,避免转让定价违规。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外资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外资企业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对比,探讨相关的税收筹划措施,采用合理的方式降低企业的税负,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自身的投资和运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和内部管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康莉:我国企业并购中的纳税筹划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12).

[2] 李馥娟: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思考和探索研究[J].财会学习,2015(11).

[3] 彭金华、谢小青: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企业税务筹划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5(11).

(责任编辑:晓彤)

作者:林永文

企业所得税法论文 篇3:

浅议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创新

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已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结束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实行的内外有别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于减轻和平衡各类企业的税收负担、为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企业所得税征管力度、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是在现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这种“两法”合一是我国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发展所需要的。早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我国将国营、集体和私营企业所得税“三合一”,推出现行的内资企业所得税,但当时考虑到吸引外资的需要,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仍然分设,将1991年全国人大立法通过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单独保留下来。之所以实行这种“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制度,是因为外资企业所得税在制度上全面优惠于内资企业所得税,这对于吸引外国投资者来华直接投资是有利的。然而,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已从过去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民族企业面对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因而急需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面对这种新的形势,经过几年来的论证和研究,这次“两法”终于要合一了。应当说,这是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一次巨大变化,也是我国税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

翻开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我们不难看出,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在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税前扣除、税收优惠以及反避税等方面都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问题

原企业所得税法将纳税人分为内资企业和涉外企业。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企业所得税法将纳税人划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并分别规定其纳税义务,即居民企业就其境内外全部所得纳税,非居民企业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部分纳税。同时,为了防范企业避税,对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也认定为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还应当就其取得的与其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境外所得纳税。为此,实施条例对“实际管理机构”的政策含义作了明确,即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账务、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机构;对非居民企业所设立的“机构、场所”的政策含义也作了明确,即指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场所,包括管理机构、营业机构、办事机构、工厂、农场、提供劳务的场所、从事工程作业的场所等,并明确非居民企业委托营业代理人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包括委托单位和个人经常代其签订合同,或者储存、交付货物等,视为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

二、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税率

原企业所得税法内资企业法定税率是33%,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较低者还有18%和27%两档低税率。另外,对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另加地方所得税3%,同时外资企业还有15%、24%的区域优惠税率。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较多,也比较混乱,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0%,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法税率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公平竞争。

三、规范了税前扣除标准,统一了企业所得税计税依据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做出了统一规范,规定对企业发生的真实合理的成本费用支出予以税前据实扣除。实施条例对具体各项税前扣除的项目及标准予以了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明确了企业工资薪金支出的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

原企业所得税法对内资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扣除实行计税工资制度,对外资企业实行据实扣除制度,这是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均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税前扣除政策,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2.调整了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

原企业所得税法对内、外资企业业务招待费支出实行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限额扣除。考虑到商业招待和个人消费之间难以区分,为加强管理,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新企业所得税法调整为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3.统一了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

原企业所得税法对内资企业实行的是根据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比例限制扣除的政策,对外资企业则没有限制。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企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政策,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4.统一了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标准

原企业所得税法对内资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按照应纳税所得额的3%以内扣除,对外资企业没有比例限制。新企业所得税法则统一为12%。

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内资企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比例由3%提高到12%,表明了国家进一步加大税收支持社会公益性捐赠的力度。同时,借鉴国际通用作法,将原对外资企业捐赠税前扣除从无比例限制统一到12%的比例上,实行内外资企业一致的政策,使中外企业竞争更趋公平。实行捐赠扣除比例的限制,主要是为了堵塞税收漏洞,防止部分企业利用捐赠扣除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

四、税收优惠侧重于向科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倾斜,规范减免税审批管理

税收优惠是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在税法上的体现。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除了保留老法中对农、林、牧、渔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优惠以外,又新增了一些对高科技、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或提高了原有的优惠力度。例如,新法规定,企业取得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在500万元以内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500万元以上的部分减半征收所得税,而老税法对技术转让所得只给予30万元的免征额。又如,老税法对于企业综合利用资源只允许自生产经营之日起5年内免征所得税,而新法规定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只需将其中的90%计入到应纳税所得额中,而且没有5年的时间限制。特别是这次新法还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

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可以按投资额的10%实行税额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还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而过去税法中的投资税收抵免只适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所购置的国产设备。另外,新法对原来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了每安置一名残疾人员给予加计扣除工资的替代办法。

五、税制更加向国际通行的做法靠拢

过去,由于我国的税收管理水平和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国外税法中一些通行的做法在我国都不允许。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出台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例如,老税法只允许企业办理外国税收的直接抵免,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则允许我国的居民企业办理多层次的外国税收间接抵免。又如,无形资产的研发成本和劳务提供成本在关联企业之间合理分摊是国外通行的做法,但我国过去一直不允许这种成本分摊;新企业所得税法加进了这方面的规定,即只要企业共同开发、受让无形资产或共同提供、接受劳务发生的成本费用在分摊时符合费用列支与所有权、用益权和收益权相匹配的原则,则允许纳税人进行这种成本分摊。

六、增加了新的反避税条款

新企业所得税法扩大了税务机关反避税的权限,对纳税人滥用转让定价以外的其他避税行为必将形成一定的威慑。《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企业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这是反避税的一般性条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纳税人避税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所谓的“非商业目的性”,即纳税人从事的避税活动并非出于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其主要目的是要在税收上获得一些好处。

综上所述,新企业所得税法,彻底统一了多元化的企业所得税制,革除了长期以来内、外资企业适用不同的所得税制度导致的负担不公平等诸多弊端,使各经济条件相同的企业负担相同的税负,满足了形式上的平等,也符合税收公平的纵向要求,考虑到了小型微利企业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在税负上作了特殊对待,体现了实质上的平等。这些都标志着新税法彰显了税收公平原则,为创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作出了重要的制度安排,使中国的所有企业从此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5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孙瑞标,缪慧频,刘丽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操作指南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12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政司,关于新所得税法的若干解释2007年3月20日

作者:田虹

上一篇:音乐治疗研究论文下一篇:税务规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