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办法

2024-04-25

南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办法(精选11篇)

篇1:南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办法

南岭乡中心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公用经费的财务行为,确保公用经费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澜沧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经费管理制度》和《云南省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云政办发[2006]36号)、《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28号)等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在管理使用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如下的管理方法:

一、公用经费来源及使用范围。

学校经费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经费,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核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600元,有住校生的学校没人每年增加200元)和县级财政部门预算的资金。

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业务与管理(办公费)、教师培训、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费)等。

二、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原则与办法。

我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原则: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学校的财务活动在校长的领导下,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实行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分校预算,计划调控,学校会计加强对各村校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指导及使用的监管,各村校费用由村校长核准,经办人签名,由财务室统一审核后,填写审批单后再报镇中心小学校长审批列支,各村校经费收支仍在中心学校帐套内分部门核算,以反映各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

公用经费执行支出实行自上而下的计划管理,各学校预算及使用计划经上报并核准下达后,应严格按计划执行,中心学校要监督好各村校公用经费按计划规范使用,不得挤占,截留各村校经费,原则上各村校自行支配。

三、公用经费使用要求与标准。

公用经费使用时严格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做到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学校公用经费不得用于教师奖金、福利的开支,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相关公用经费支出项目执行要求与标准如下:

1、办公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60%安排,用于单位购买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日常办公用品、书报杂志等支出,教师用书、制卷费等。

2、印刷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用于单位印刷费的支出。

3、水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用于单位支付水费、污水处理费等支出。

4、电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用于单位电费的支出。

5、邮电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用于单位开支的信函、包裹、货物等物品的邮寄费及电话费、电报费、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6、物业管理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用于单位开支的办公用房、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宿舍等物业管理费,包括综合治理、绿化、卫生等方面的支出、学校垃圾清理费。

7、差旅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用于单位工作人员查出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公杂费等。

学校要建立健全出差审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出差人数、天数和差旅费用。

8、维修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安排。指不改变用途的各种设备日常开支的维修费用,各种房屋建筑物的不改变用途的维修费用,校内公共设施,如:道路、管道等设施的日常维修费用,房

屋内部的装修及内部管线等改造支出,为保证网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日常维护支出。

9、会议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2%安排,用于按规定开支的房租费,伙食补助费以及文件资料的印刷费、会议场地租用费等,反映学校举办或参加学校运动会、学生活动(六.一节、元旦、春游、冬游等)的开支。

10、培训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7%安排,用于各类培训支出(培训中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培训费等)。

11、专用材料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2%安排,用于单位购买日常专用材料的支出,包括药品、实验室用品、专用服装(门卫、食堂人员、体育教师)、消耗性体育用品、专用工具和仪器、音体美器材和实验室器材等。

12、交通费。

按照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3%安排,指汽车燃料费、租车费(租车必须有合法证明材料,不得租用非法车)等,车辆维修费、过桥过路费、车辆保险费等。

四、公用经费管理使用的开支计划和公示监督检查。

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除县教育局领导、干部日常定期或

不定期的到学校进行检查外,每年由计财股、教育股、项目办、督导室等会同有关部门对我校进行一次全面、综合的检查,中心学校财务室每月对各村校检查核实一次,每年一月底以前和七月底以前分两次将自查报告书面材料上报县教育局计财股。

实行责任追究制,强化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违反政策规定不按要求操作,乱用各种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村校要追究村校长及当事人的责任。

篇2:南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办法

南岭中心小学关于保障进城务工

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的说明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近几年来,随着我镇外来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我校本着贯彻《义务教育法》的精神,积极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和潜力,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基本上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一、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情况

1.各校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2.坚持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就学。以流动人口所在地的公办学校接收,随时插班跟班就读。

3.坚持就近入学。按户籍管理规定,在临时户口所在社区按相对就近的原则分配到指定的公办学校入学。

4.是坚持同等待遇和同等权利。流动人口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与本地学生一样参加评优、评奖和入队,以及参加各项校内外活动。

5.是单独建籍、单独管理。建立学籍跟踪管理制度,实行单独造册,统一管理,进出有记载有手续,定期上报。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分布不均衡、区域较广泛等特殊性,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1、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相脱节

由于个别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2、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造成就读学校的班额过满,使部分城郊学校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无法与所在学校同步,总体上也拖了各区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后腿。

三、意见及建议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未雨绸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务工人员将涌入城市,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亦必将成为突出矛盾,解决不好将演化成社会问题。因此,要结合我校的实际研究部署教育发展战略,立体思维,超前谋划,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篇3:南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办法

保障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而且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责任。党的十七大以来, 党中央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强国”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逐步将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随着义务教育经费的逐年增长, 加强对资金分配、使用、监管等环节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最大效益, 已成为社会关注、群众关心、政府重视的民生焦点。清水县根据县辖中小学校多、分布广、路途远、管理难的实际, 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从2007年开始就在全县推行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改革试点, 将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60%纳入政府集中采购, 实行专户管理, 专项用于教育教学用品及设施设备购置, 40%实行乡镇财政所专账管理, 专项用于学校正常运转。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 清水县在建立健全“以县为主体, 乡村为补充”教育管理体制的同时, 按照“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支配权”等“三权”不变的原则, 进一步强化管理手段, 细化管理措施, 把部门协作、预算控制、投资评审、一折统发、定期公示与政府采购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套科学、精细、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 促进了义务教育经费的科学、合理、规范管理、安全和高效运行。

一、主要做法

(一) 部门协作, 科学管理

按照部门职能范围和工作责任, 坚持以落实校长负责制为核心, 以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各执其事、各把一关为己任, 清水县成立了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工作措施, 进一步明确部门间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责任。规定由财政局、教育体育局负责资金分配和管理;监察、审计、财政监督等部门负责审查资金分配方案;中小学校、学区负责上报在校学生人数;财政、教育部门负责核定汇总;监督部门负责最终核定确认。对中小学校、学区最终核定确认的结果由教育主管部门张榜公示, 公示无异议后由财政部门按照标准下达资金分配计划。从而, 在资金分配环节上形成了学校申报、学区初审、教育把关、部门审查、社会监督、财政分配的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科学管理的工作机制, 杜绝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二) 预算约束, 源头控制

根据部门预算管理要求, 结合县域内中小学校实际, 全面推行“一个学校一本预算”的管理制度。具体实施中采取指标分解、比例控制的方法分项分类确定, 即正常运转经费, 小学按义教经费总额的35%确定, 中学按30%确定;教学所需用品经费, 按义教经费总额的40%实行上线控制;校舍维修、设备购置经费, 按义教经费总额的20%确定;学生保险、网费、报刊等其他支出不超过5%。同时, 对取暖费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 按标准进行详细测算后指标直接分解到学校, 县直学校取暖费由财政直接支付给供暖公司, 乡镇学校通过政府集中采购供应所需煤炭。在保障教学和保证运转的前提下, 通过精细化管理节余出来的资金, 重点用于解决取暖费不足、增加学校校舍维修资金或结转下年使用, 全额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在搞好指标分解和比例控制的基础上, 各学校根据上级下达的预算指标, 依据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使用计划申报表的填制要求, 对本学校、本学区的资金总额, 按照学校所需和全县统一的控制指标, 编制详细的用款计划, 通过校长签字、教育主管部门汇总审查、财政部门复核, 实行教育教学用品政府统一采购、学校运转资金校长负责、维修改造资金逐级审核把关的源头治理办法, 使全县义务教育支出预算更加精细、用途更加清晰, 学校财产物资管理职责更加明确、管理更加规范。

(三) 集中采购, 严把质量

为了堵漏防弊, 从源头上解决在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使用中的胡花滥支问题, 清水县对中小学校凡能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全面推行政府采购, 并注重抓好采购程序、采购管理、商家确定、供货时限、货物验收及因质量问题的处罚等六个重点环节。在采购程序上, 坚持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 按照“学校申报、逐级汇总、政府统购、合理低价、保证质量”的原则, 对学校所需的教育教学用品、办公家具、网络设备、日常用品等全部实行统一采购。在采购管理上, 实行采购办牵头, 纪检、监察、审计、质检、工商、公证等多部门参与,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10个以上学校负责人, 轮流组成评委会全程参与招投标的全过程。在商家确定上, 按《方案》规定要求每学期开学前半月内召开招投标会议, 由供货商提供样品, 现场唱标, 评委会以优质、合理低价的原则确定中标价格及供货商, 并签订中标合同和委托供货协议。在供货时限上, 要求供货商按照供货合同质量、数量要求, 在开学前10日内将货物送到所属学校。在货物验收上, 由学校组织教师代表按照中标供应数量、规格型号逐项检查验收, 在确认无误后由学校校长、教师代表、物品管理人员分别在入库单上签字并加盖公章, 财政部门凭此作为报账依据, 并将采购资金直接支付给供货商。在质量问题处罚上, 对供货商因质量问题或供货不及时影响教学正常工作的, 除按合同质、数量要求及时供货外, 取消其三年参加政府采购招投标的资格, 严格把好采购质量关、数量关和供货关。

(四) 投资评审, 重点监督

对学校维修项目支出按照“学校申请、教育批复、财政评审、重点监督”的管理办法, 加强学校维修项目支出管理。实施中先由学校提出一般性维修项目预算, 学区初审汇总后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查, 教育会同财政部门对各学校校舍维修预算进行投资评审并下达维修计划批复, 学校按批复计划组织维修。维修完工后由教育部门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共同验收, 验收合格出具验收决算单, 完成决算工程价款, 方可申请财政报账。报账时, 除提供基本的施工合同、税务发票、预决算审批表、竣工报告等资料外, 还需提供校舍维修前后的对比照片、施工现场照片、验收照片等相关资料, 确保校舍维修质量。

(五) 一折统发, 足额兑现

对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采取“一折统、四统一”的办法, 足额兑现给困难学生。一是将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由县财政统一直补到其家庭惠农补贴“一折统”账户, 减少资金中转环节, 提高资金发放效率。二是寄宿生补助录入农民补贴信息系统统一管理, 杜绝虚假数据, 规范补贴资金管理。三是统一寄宿生补贴资金发放流程, 从资金下达、指标分配、造册登记、张榜公示、录入系统、导出数据、银行发放等7个步骤都做了明确规定和详细要求, 使补贴资金发放工作达到流程规范、运转快捷、责任明确、数据准确、安全高效的目的。四是补贴信息统一通过“惠农百事通”信息平台及时告知农户。为了加强与群众联系, 在建立惠农信息农户档案时, 一并将农户联系电话统一登记, 县财政与电信、移动分别签订“惠农百事通”信息平台合作协议, 对发放到户的寄宿生补贴资金及时通过“惠农百事通”平台编制短信告知农户, 既方便了群众,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 定期公示, 社会监督

为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县财政、教育部门联合制定了全县中小学校财务定期公示制度, 对义务教育经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每半学期公示一次, 取暖费、其他支出每年公示一次。公示采取学校公示栏张贴公示榜、向教师印发公示手册、向县财政和教育部门上报公示报告, 并在县财政、教育局设立举报电话等多种形式,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欢迎广大群众、教职工、学生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 全面加强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

二、工作成效

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制度的推行, 不仅提高了财政保障质量, 也有效节约了财政资金, 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 实现了“五个确保”

即确保学校运转、教学所需、校舍维修、冬季取暖和寄宿生生活补助等资金的全额到位。2011年全县共到位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673万元, 寄宿生生活补助571万元, 取暖费359万元。拨付正常运转经费726.68万元, 占义教经费的32.5%, 与预算指标持平;拨付教育用品采购资金816.61万元, 占义教经费的30.55%, 与预算指标相比节约9.45%, 节约资金252.59万元;拨付校舍维修资金611.7万元, 占义教经费的22.89%, 与预算指标相比超2.89%, 超支77.1万元;学生保险、网络、报纸、辅助教材等费用支出377.8万元, 占义教经费的14.13%。寄宿生生活补助571万元, 占下达资金的100%。取暖费支出368.13万元, 超计划9.13万元。通过节超互补, 年底结余131.05万元, 达到了当年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的管理目标, 实现“五个确保”, 保障了教育事业发展。

(二)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实施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进一步明确职责、靠实责任、严格管理, 在确保教学用品用具保质保量供给, 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的同时, 通过政府采购, 有效节约资金;通过学校精打细算, 每年挤出大量资金用于校园建设和网络设备更新;通过加大源头治理力度, 既减少了管理级次和资金中转环节, 也杜绝了截留、挤占、挪用及胡花滥支现象的发生, 使每一分钱都用在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上, 极大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达到以管促效、以管提质、以管节财的最佳成效。

(三) 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

通过实施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有效措施, 采取送货到校的方式, 一次性足额供货, 学校财物管理人员减少了货物采购的工作量, 节约了大量的差旅费、运输费。学校校长也从如何把关确定货物价格, 如何选择供货单位, 如何面对人情关系等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 减少了人力、财力的消耗, 给学校提供了方便, 使教育工作者能够集中精力, 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管理, 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 支持了教育事业发展

义务教育经费是为保障教育教学工作而设立的专项资金, 其根本目的是集中财力支持教育教学工作。随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措施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管理程序的不断规范, 全县上下都充分认识到加强管理的必要性、科学精细化的可行性及管理改革成果的有效性。在教师工资财政统发、津补贴足额兑现、教师队伍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实施的前提下, 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足额到位, 给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加快发展的机遇。

(五) 调动了学校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通过科学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 不仅加强了资金管理, 减少了损失浪费, 堵塞了管理漏洞, 而且从管理机关到基层学区、从学校校长到每个教师, 都普遍认识到科学精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的认知度随着管理改革的深入不断增强。同时, 科学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不仅使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权限没有消弱, 而且使责任更加明确、管理更加透明、工作更加细致, 从而调动了学校管理人员, 特别是各学校校长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性, 促使各学校在编制支出预算中, 从原来的粗估填报向精细完善转变, 部分学校还试行了教师教育教学用品定额制, 提出了校舍维修、校园整治、网络设备维修更新的初步规划, 齐心协力, 共同为学校发展当好家、理好财、服好务的意识普遍增强。

(六)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改革的全面推行, 不但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而且保证了教学工作日常所需, 稳定了教师队伍, 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激发了工作热情, 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而且达到了“六规范” (即管理规范、程序规范、制度规范、账务规范、监督规范、运行规范) 的良好成效。

篇4:南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办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经费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15-01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国策,经费保障又是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本文拟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尽管政府教育投入总量持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连续几年呈现上升趋势,但距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国家统计局有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 , 2008为3.5%,2009年达到3.59%,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际相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 ,发达国家为6.2% ,发展中国家约为4.0%。[1]因此,我国目前的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差距。

(二)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存在不足。

各级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划分问题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机制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而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中央与各省以及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制定的责任划分模式基本相同,正是这种整齐划一的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方式,没有考虑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属性和各地区间的教育差异,反而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2]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

第一,校务公开推行不力。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不透明,学校教师对于上级拨给学校的义务教育经费有多少,用了多少,用在哪些方面都不清楚。

第二,各职能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一方面,校长在任期内对经济责任审计不及时;另一方面,纪检、财政、审计、物价、税收等部门监督检查也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二、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进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一方面,强化政府功能, 保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趋势。由于教育投入不像有形投入一样能迅速见效, 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力的增强, 又都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我国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为更好地发展义务教育,不断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教育投入仍不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因此,迫切需要从经费总量上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另一方面,改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人口基数又大,教育经费跟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偏低。可鼓励和提倡社会捐赠,对参与社会捐赠单位与个人进行税收优惠,推动厂矿企业、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界友好人士对教育事业提供资助和捐赠。[3]

(二)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1.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监督组织,对政府、学校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管理等进行多方位监督。目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虽然设立了教育督导机构,针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但教育督导机构大多设置在教育部门内部,没有政府机构编制,不能拥有其应有的独立性,难以执行对财政和教育部门的监督。因而,保持监督组织的独立性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构的关键问题,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可能存在的公正缺失问题。

2.建立透明、公开的信息化制度。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平台,公布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拨付、使用等信息,吸引广泛的社会监督。同时,家长、捐赠单位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也可以成为义务教育经费运行的重要监督方式,共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有效运行。[4]

(三)建立科学的义务教育经费经费分配制度。

在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上要逐步体现均衡和公平。

一方面,统筹管理部分公用经费。县教育主管部门按一定比例统筹管理中央、省(市) 补助的公用经费,将统筹的这部分资金,用于全县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和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

另一方面,制定科学使用方法。一要科学分配统筹后的公用经费,经费的分配应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学生人数和班级数的一定权重作为测算依据,实行学生人数和班级数的双向控制。二要科学制定补助方案,对薄弱学校的补助,不能只凭学生的多少简单划定补助标准,应结合学校实际理财情况实行奖励补助、奖励扶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三要科学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制定教学仪器设备配置计划,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解决中小学急需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在仪器品目的安排上,要结合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需求汇总选择,按需配置,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效益。[5]

三、结束语

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涉及到千家万户。只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高效、规范运转,才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农村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赵艳立,赵洪浩,朱锦龙.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状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

[2]焦树国,张勇,王闯.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3]石利芳,王爱华,孙乐为.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J]. 教育研究,2011(9)。

[4]薛海平,丁延庆.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 教育科学,

2009(4) 。

篇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办法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完善机制、城乡一体;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创新管理、推进改革;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是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中央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免费教科书资金,国家规定课程由中央全额承担。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分担。二是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央统一确定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补助水平。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及中部地区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市、区)为8:2,中部其他地区为6:4,东部地区为5:5。三是巩固完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支持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扩建校舍及其附属设施。城市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由地方建立,所需经费由地方承担。四是巩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中央继续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

《通知》明确,从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从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以后年度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守住民生底线的重大体制机制突破,是健全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一体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大制度创新,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相关教育经费可携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6:南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实施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皖政〔2016〕3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18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2018〕26号)、《芜湖市财政局 芜湖市教育局关于印发〈芜湖市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17〕872号)和《芜湖市教育局 芜湖市财政局关于印发〈芜湖市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办法〉的通知》(芜教计〔2018〕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义务教育学校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并备案、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和民办全日制小学、初中学校,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一贯制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部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义务教育补助经费,是指各级财政设立的用于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专项资金,包括城乡义务教育“四免一补”资金(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资金、免费提供印制作业寒暑假作业和作业本、免除初三毕业学生中考中招费 1 用,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和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农村地区划分标准:国家统计局最新版本的《统计用区划代码》中的第5-6位(区县代码)为01-20且《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中的第13-15位(城乡分类代码)为111的主城区为城市,其他地区为农村。无为县属农村地区。

第五条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的原则,建立以县为主,中央、省、市、县(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第二章 实施内容与分担办法

第六条 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四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免费提供印制作业寒暑假作业和作业本、免除初三毕业学生中考中招费用,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第七条 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0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00元、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送教上门残疾学生每生每年6000元。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县共同分担。现有公用经费补助标准高于基准定额的,要确保水平不降低。第八条 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和规模较小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在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础上,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继续落实好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和学校取暖费补助等政策。

第九条 免费提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和免费为小学一年级新生提供正版学生字典。所需资金由中央全额承担。免费提供一套印制作业和一套寒暑假作业、作业本,免除初中毕业会考和中考考试费,所需资金由县财政承担。

第十条 全面取消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地方教材,地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纳入学校图书资料建设范畴。

第十一条 补助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基本标准为:小学生4元/天、初中生5元/天,学生每年在校天数均按250天计算。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市、县(市、区)按照5:5比例分担。

第十二条

巩固完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支持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扩建校舍及其附属设施。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机制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按照5:5比例分担。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要统筹安排实施。

第三章 范围对象

第十三条 义务教育“四免一补”资金惠及所有城乡义务教育学生,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覆盖所有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

第十四条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其收费项目和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一律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更不得要求捐资助学或摊派其他费用。

第十五条 财政、教育部门本着“强化政府义务、减轻群众负担”的原则,完善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相关手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以下简称民办学校学生),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

第十六条 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中央和省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各校要按照现行政策足额落实。民办学校在校在籍生免学费资金采取打卡发放的方式补助给学生。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七条 各校要依法规范做好教育事业统计,切实加强在校生学籍管理,对教育事业统计报表统计的义务教育学生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应负责,不断完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定期对学籍信息进行清理和更新,并与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协同一致,严格把“具有学籍并在每学年初进行学籍注册的学生数”作为教育事业统计的对象,切实保障教育事业统计报表统计学生数与学籍数的统一性。第十八条

县财政、教育部门是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的管理的主体责任单位,负责对县域内相关补助经费的统筹安排,兼顾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实际情况,向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薄弱学校倾斜,保障规模较小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各中心校相应制定本学区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统筹使用方案,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九条 义务教育补助经费支付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体参照《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央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财库〔2006〕478号)执行。补助经费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制度执行。

第二十条 各义务教育阶段校要加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要规范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双审核”和“双报告”制度。县教育局、财政局将进一步加强对补助经费支出的审核把关和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补助经费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第二十一条 义务教育学校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支出,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支出;制定完善内部经费管理办法,细化公用经费等支出事项与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账,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加强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 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和正版学生字典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委托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组织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配发给义务教育学生,具体采购办法按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教财〔2005〕6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皖政[2016]31号)和《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审核发放与结算工作的通知皖教秘基〔2017〕33号》执行。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义务教育学校要建立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用经费使用及财务收支情况,接受师生和群众的监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四条 县教育局将联合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对所属义务教育学校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情况,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报告县政府和市教育局。

第二十五条 县教育局、财政局继续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定期通报制度、绩效评价制度、重点监管制度,加强对各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的监管。对各校在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违反财政资金拨付和预算管理规定等行为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并报告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第六章 附 则

篇7:南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办法

检查自查报告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08年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教办字[2008]23号)要求,我局抽组专门人员,对2006年、2007年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认真的核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6-2007学全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216所,其中小学191所(中心小学16所,村小138所,教学点37个),初级中学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全县义务教育中小学共有学生65194人:小学43606人,初中21588人。全县共有公办教师3845人:小学2070人,员生比1:21;初中1244人,员生比1:17人。

二、各项政策落实情况

(一)“两免一补”及公用经费政策落实情

况: 1、2006年,我县义务教育经费总共792万元,其中:(1)免杂费资金49.8万元;(2)公用经费资金306.7万元;(3)免费科教书资金110万元;(4)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3.7万元;(5)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311.8万元。

2、(1)2007年春季我县下拨“两免一补”专项资金款6888911元,其中免教科书509303元,免杂费5804508元,安排寄宿生生活补助费575100元,已全部发放到位;享受“免杂费”总人数达58889人,“免费教科书”资助总人数达13469人,“寄宿生生活补助”资助总人数达3834人。

(2)2007年秋季我县下拨“两免一补”专项资金款7104327.6 万元,其中免教科书550337.6元,免杂费5978890元,安排寄宿生生活补助费575100元,已全部发放到位;享受“免杂费”总人数达58889人,“免费教科书”资助总人数达13469人,“寄宿生生活补助”资助总人数达3834人。“两免一补”惠及广大义务教育学校贫困学生,为全县的“控辍保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007年年终补发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1871303元,“免费教科书”资助总人数达49597人。

(4)2007年公用经费总共拨了334.1万元。

(二)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配套资金落实及完成情况: 1、2006年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学校:文峰小学教学楼、盘谷小学学生宿舍楼、金滩塘下小学宿舍楼、乌江枫坪小学学生宿舍楼、双村学校学生宿舍楼、黄桥潘塘小学学生宿舍楼、白水小学学生宿舍楼;总投资311.8万元用于校舍维修改造,其中:中央投入135.3万元,省级财政资金23.5万元,市级财政资金35.3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17.7万元。2、2007年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学校:八都小学教学楼、醪桥小学学生教学楼、水南小学食堂、枫江小学学生食堂、文峰东村小学教学楼、黄桥小学学生食堂、丁江小学教学楼,吉水三中教学楼维修,冠山小学食堂;总投资335.3万元用于校舍维修改造,其中:中央投入135.3万元,省级财政资金47万元,市级财政资金35.3万元,县级财政资金117.7万元。

总体来看,我县长效机制项目进展顺利,资金到位情况良好,有效保证了项目按期的完成。

(三)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工

作开展及管理情况:

2007年11月起我县实行了“校财局管”。中小学预算编制工作只进行了业务培训,各学校没有开展此项工作。各项义保资金严格按照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对教育的各项资金收入和支出设有总帐和明细帐,建立专户储存,专项资金管理,专款专用,对口开支,实行收支两条线,每月的教育资金收支情况都用专用表格向教育局计财室汇报。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2007年春学期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推行以来,在深入农牧村和学校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下发《吉水县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监察、广电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广泛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及《义务教育法》,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知晓率,增强了政策透明度。

2、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初步构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县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并逐年增加各项教育经费,把新增教育公用经费向农村大力倾斜。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资金的分配,由县教育局提出分配方案,由财政、教育部门联合行文下达,在资金拨付上,设立专户,实行报帐制,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有效防止了挪用、挤占、截留等现象的发生。

3、加大教育教学投入,力争学校公用经费达省定标准。2007年,县上把足额解决学校公用经费列入年内重点为民解决的10件实事之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真正把这件实事办成了成效显著、群众受益、师生称赞的好事。

4、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经费保障配套制度。联合财政、审计、物价、教育、监察等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行动,对各学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和“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审计。

5、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努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一是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二是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大教育教学设备投入力度。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时间比较仓促,对困难学生摸底时间不够,造成个别确实特贫困生遗漏。

2、有的学生确实是特贫困生,但由于自卑心理较强,生怕同学了解自己家庭情况后会瞧不起自己,因此,不敢申请“贫困生资助”资金以至失去了机会。

3、资料不健全。少数学校由于对这项目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致使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关资料没有妥善保管,给建档工作带来困难,要尽快完善所缺的相关资料。

五、今后的工作和打算

1、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进一步理顺运行机制,加大各相关部门的相互沟通与协调力度,确保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配套制度,加强对新机制各项经费安排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指导,对所有学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适时进行审计,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

2、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按照今年教育工作总体要求,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并抢抓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进一步探索完善适吉水实际的“校财局管”核算制度和管理办法,既实现对基层学校经费的管理,又能降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运行成本。加大对经费使用和“两免一补”资金的监管和审计力度,规范经费预算编制管理,确保经费使用安全。

吉水县教育局

篇8:免费师范教育经费保障研究

关键词:免费师范,经费,制度

目前免费师范生教育仅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中试行, 若要真正实现免费师范教育的目标, 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到教师队伍中, 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中去, 还必须依靠广大的地方性师范院校。当前, 国家有足够财政能力支持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 然而一旦试点成功, 免费政策普及到地方院校时, 国家未必能够支付所有的经费。因此, 免费师范教育的经费保障值得探讨与关注。笔者认为, 免费师范教育经费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保障免费师范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另一方面, 保障免费师范教育的经费使用效益。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其一。

一、保障公费师范教育的经费投入

(一) 建立“师范教育基金”

政府作为免费师范教育的最大收益者, 在保障免费师范教育经费方面需要承担重要的责任。因此, 免费师范教育的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应是政府出资。为了确保政府的财政资金对教育的投入, 需要将免费师范教育投入的政府责任进行量化和明确, 明确列出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清单”, 加强约束, 以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和落实。

同时保障经费的投入不应仅保障免费师范生本科阶段, 还应该包括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学费。应当由中央财政配套专项基金支付中西部就业师范毕业生的继续教育费用, 专项基金不仅包括财政拨款, 还可以对社会捐赠开放, 以吸引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投入公费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

(二) 实施财政转移支付

我们知道, 真正承担着大规模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任务的主力是地方性师范院校, 然而, 地方性师范院校如果实施免费政策, 其所需的资源从何而来?如果完全由地方财政支付, 在地方财政能力不均衡的现实条件下势必造成新的师范教育的不均衡。鉴于师范教育突出的正外部效应, 中央财政有理由也有责任对师范教育进行干预, 可以考虑通过中央财政的有条件转移支付要求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配套拨付经费, 共同推动地方免费师范教育发展。

(三) 发行师范教育彩票

我国民政部在《中国福利彩票管理办法》中对彩票的解释是“为筹集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资金发行的, 印有号码、图形或文字, 供人们自愿购买并按照特定规则取得中奖权利的凭证”。当前, 我国发行的彩票主要是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这两种彩票的发行为我国的福利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 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师范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可以使全社会受益, 就应该广泛吸收社会力量用于促进其发展。发行师范教育彩票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 免费师范教育的发展需要庞大的资金, 而国家财政拨款数量有限;另一方面, 我国国民已具有购买教育彩票的热情、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能力, 我国彩票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 免费师范教育在经费筹集方面可以借鉴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的运行模式, 发行师范教育彩票, 吸收社会力量支持师范教育。

(四) 加强对外合作

高校在保障免费师范教育经费方面, 还应转变工作思路, 加强对外合作以挖掘社会资源。一方面, 高校可以积极利用滋生的人才资源优势, 获得企业对教育的经费支持。为此, 高校要不断开拓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渠道, 建立稳定长期的校外勤工助学基地,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 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外勤工助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加强社会服务, 开拓服务领域, 提高工作水平, 增加学生收入。另一方面, 高校还可以建立经营性勤工助学基地, 实现资助金的增值和资金积累。对此, 可以借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成功经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自1994年就相继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育基金会, 专门负责学校的多渠道筹资等;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进行合作、华南师范大学与广州铁路局进行合作。

二、在保障经费投入足够的同时, 保障经费使用效益

(一) 简化经费下拨程序

教育经费划拨常因程序不当而产生腐败。凡是中间环节过多, 拨款程序不明的, 均有可能产生暗箱操作而出现层层剥皮的现象。为了切实保证每个免费师范生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教育经费, 成为名副其实的政府教育投入的受益者, 最有效的办法是将教育经费直接划拨到各个学校, 减少中间环节。

(二) 确定生均经费标准

根据全国和省级师范教育办学基本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 测定免费师范教育到底需要花多少钱, 并明确各级政府需要承担的比例。具体而言, 生均经费主要包括免费师范生在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一定的生活补助费以及学校设施的使用费等。

(三) 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免费师范教育经费拨款委员会, 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人大代表、各类学校的代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拨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核、批准免费师范教育经费的分配方案并将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对免费师范教育经费分配预算的执行进行严格监督。

同时, 教育系统各级党委行政纪检监察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免费师范教育经费保障作为教育监察和督导的重要内容, 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对免费师范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向、使用及效果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完善免费师范教育经费的审计制度, 对免费师范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进行审计, 是保障免费师范教育经费投入充足、分配公平, 防止公费师范教育经费被贪污、挤占、挪用的有效手段。对学校的审计要经常化、制度化。将免费师范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共监督之下, 对违法违纪者要追究法律责任。

在监督的同时, 也要利用大众媒介和发动人民群众监督。这个方面主要有:一是建立免费师范教育财政及其监督公开制度, 除涉及国家秘密外一律公开接受大众媒介和人民群众监督。二是出台大众传媒监督法规, 加大新闻舆论对公免师范教育财政的监督力度。三是健全群众监督制度, 制定保障人民群众监督免费师范教育财政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郭礼智、李哲瑶:《我国教育彩票研究述评》, 《教育探索》, 2005 (5) :51-53。

篇9:南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办法

早在2010年5月16日,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就要求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对广大进城务工人员来说,不必再交纳不菲的借读费,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然而实际上,5年时间过去了,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除有部分外来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能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之外,绝大多数外来工子女并不能享受免学费,仍然要交不菲的学杂费和书本费。

目前,因为学生户籍不在流入地,流入地政府不会下拨这笔费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绝大多数上的都是民办学校,而民办学校是要收学费和杂费还有书本费的,虽然有些地方政府对民办学校也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补助,但那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学生一个学期的学费就是三四千元,还得外来务工人员自己承担,流入地政府并不会承担起这笔费用。

政府不掏钱,就得学生掏钱,这是一个“零和游戏”。本来,学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这笔免交的费用,按照目前的有关政策,应该由其户籍地政府代交。现在,学生不在户籍地而是流入到新的城市上学,但人来资金并未带来,户籍地政府应该交纳的这笔费用并未因为学生的离开减轻了本地的办学压力,而将应该拨付的教育经费转移到流入地。因为学生户籍不在流入地,流入地政府没有义务和责任代交这笔费用,于是这笔费用就悬空了,成为无主之债。而学校不可能做无米之炊,政府不拨钱,学校就只有从学生那里收,找家长要,因此义务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有关费用的转移支付,缺少全国一盘棋,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更没有实施的细则与办法。国务院这次会议,决定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统一确定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不低于定额标准给予补助,就应该明确这笔费用由谁来支付,是流出地政府还是流入地政府。要想真正让这些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就必须在学生户口所在地与流入地两地政府之间进行经费对接。如果按户口政策,无论孩子在哪儿上学,其户口所在地政府都应该支付这笔钱,并随人流动,而这种沟通与对接,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否则仍然会成为一句空话。

外来工子女能否享受免费政策,事关社会公平公正。造成外来工子女不能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方为主、按户籍划拨的义务教育经费无法随人流动,因此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制定相应的措施,全面兼顾。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莞商业学校东校区)

篇10:南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办法

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学前“双语”幼儿园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学前“双语”教育保障经费的管理,推进我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事业发展,根据《预算法》、《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少数民族学前“双语”幼儿园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享受财政补助的农村“双语”幼儿园。主要范围包括: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等七地州所属县市以及托克逊县、吐鲁番市、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温泉县、若羌县、尉犁县、和静县等九县市(即“七地州及九县市”)。

第三条 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经费由中央财政、自治区本级财政和地(州、市)、县(市、区)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级负担。第二章 资金使用范围和原则

第四条 学前“双语”保障经费包括“双语”幼儿园公用经费、幼儿伙食补助经费、幼儿免费读本经费、教学资源库建设经费、幼儿园教学、生活辅助及活动设施经费、幼儿园聘用教师生活补助。

第五条 “双语”幼儿园公用经费由中央财政按每生每年300元标准全额负担。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水电暖费、交通差旅费、邮电费、图书资料费、园舍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费、炊具更新、购买低值易耗品、教师培训费等。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和偿还债务,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和接待费支出。

教师培训费按照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补助。

第六条 学前“双语”幼儿伙食补助经费按每位幼儿每年1000元(每年按10个月补助,每生每月补助100元,每生每天约4.5元)的标准安排。其中: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三地州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其余四地州及九县市由中央财政与自治区本级财政按6∶4比例分担。

伙食补助资金不直接拨付个人,由学前“双语”幼儿园统一管理使用。伙食补助经费开支范围包括:购买蔬菜、清油、面粉、大米、肉、水果、牛奶等伙食材料。购买伙食材 料必须确保卫生条件达到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第七条 学前“双语”幼儿免费读本经费按每生每年90元标准安排,其中:中央财政每生每年补助70元,自治区本级财政每生每年补助20元。免费教科书范围包括:幼儿读本、教学挂图、教学图片,教师参考书,教学光盘的配发与更新等。免费读本由自治区本级采购后,向各地配发,资金不拨付各地。

第八条 学前“双语”教育资源库建设经费用于重点制作汉、维、哈、柯、蒙五个语种的幼儿教育资源,引进汉语优质教育资源,开支范围包括:远程同步直播课堂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与制作。远程同步直播课堂由自治区统一制作并通过远程教育网直接播放到每个教学班,多媒体教学资源由自治区统一制作后配发到每所幼儿园。此项资金不拨付各地。

第九条 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教学、生活辅助及活动设施经费按照每所幼儿园15.6万元补助,主要用于七地州及九县市新建的“双语”幼儿园设施购置。开支范围包括:按每所幼儿园配备教学及活动器材,图书资料及影像制品,生活设施等(含床、桌、椅、厨房用具),为每班配备一台电视机和一台DVD播放机。“双语”幼儿园教学、生活辅助及活动设施设备主要由自治区本级采购,并向各地配发。

第十条 学前“双语”幼儿园聘用教师生活补助按每人 每月1028元、每年12个月补助,其中:双语教师生活费每人每月800元,“三金”补助每人每月228元。“三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160元/月,基本医疗保险52元/月,失业保险16元/月。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阿克苏地区柯坪县、乌什县学前双语教师的生活补助资金全部由自治区本级财政解决;伊犁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阿克苏地区的其他县市学前双语教师生活补助资金由自治区本级财政和地县财政按1:1的比例共同承担。

第三章 资金的拨付与管理

第十一条 自治区财政根据财政部批复的规划,将每年需要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的资金列入年初预算,中央资金到位后,按照分项目、分比例的原则,确定分配、使用方案并及时下达。

第十二条 地(州、市)县(市、区)要将需要各地承担的资金列入预算,并连同中央和自治区本级财政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各学前“双语”幼儿园。

第十三条 农村“双语”幼儿园经费实行单独设账、独立核算。各地财政、教育部门应兼顾不同规模学前“双语”教育机构运转的实际情况,适当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双语”幼儿园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基本需求。凡属于政府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 和服务,要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十四条 农村“双语”幼儿园应当按照规定,制定本园公用经费、伙食费补助资金的内部使用管理办法,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账,建立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农村“双语”幼儿园应当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制定各类固定资产的明细目录,做到账、卡、物相符。

第四章

监督与检查

第十五条 各地财政、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定期组织检查,对不按规定使用经费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 农村“双语”幼儿园要将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园内外公布,接受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各地(州、市)县(市、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11:南岭小学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办法

在本学期开学后,根据固镇县教育局《关于开展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的通知》和《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关于义保机制改革宣传工作的实施方案并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按照中心校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和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以下整改方案。

一. 我校义保机制改革经费保障实施的基本情况

我校能按照教育局要求认真组织自查,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教职工齐抓共管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依照省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考核体系整理档案材料,设立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专栏。利用专题宣传栏,对该政策的重大意义、具体内容等向广大学生及家长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新机制改革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制作了收费公示栏和印发了应知应会卡、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宣传材料发放给学生和家长,让学生、家长、社会了解其具体内容,明明白白交费对学校收费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予以监督。认真开好了校会、教职工会、学生会、家长会,大力宣传“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悬挂标语和条幅,同时各班主任及时向所有学生和家长发放宣传资料,让学生及家长和社会了解了今年的惠民政策,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政策的温暖。

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结构符合要求,能对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及时进行财务公开。根据文件精神及时成立了教育收费咨询室,抽调专人负责咨询工作并做好记录。

二、存在问题:

1、财务公开内容没有做到每两个月公开一次(现为每季度一次)。

2、培训宣传没有培训提纲。

3、免费教科书和循环教科书发放记录不齐全缺少学校汇总表。

4、循环教科书消毒记录简单(要注明时间段、消毒方式、消毒人员、并留有消毒照片。)

5、收费没有成立治理乱收费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状。

6、没有及时到物价局变更收费许可证。

7、教师培训制定了计划没有制定培训实施方案。

三、整改措施:

上一篇:珍 惜 时 间 多 读 书下一篇:精调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