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战略的思考

2024-05-13

中国外交战略的思考(精选8篇)

篇1:中国外交战略的思考

中国地处国家众多而又关系异常复杂的亚洲地区,而且幅员辽阔。中国的这种地理位置和特征导致了中国既不像美国等大国那样,没有多少邻国,并且实力都比较弱。美国两面濒临大洋,只有两个国家与其接壤,并且实力都无法对其够构成威胁。可以说美国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它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走向强大的。而中国又不像那些小国那样,由于国土有限,邻国不多,而且可以依附周边大国。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是相当难制定的!可以说唯一可以与中国相“媲美”的国家也就只有俄罗斯了。俄罗斯也是一个邻国众多而且周边关系复杂的大国。

从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有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不但国家众多,而且面积大小,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对外战略,军事实力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应该多样化,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外交方针。

现在我们就从北边开始沿顺时针方向一一评析———— 位于中国正北方的国家是蒙古。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外蒙,曾经是中国的领土。从辛亥革命后,由于中国内地忙于革命,外蒙在沙俄的支持下开始谋求独立。后来的苏联也积极支持和帮助外蒙的独立运动。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没有承认过外蒙的独立。二战时在没有中国官员参加的情况下,外蒙独立地位的确定成了美英获取苏联对抗日本法西斯的条件和牺牲品。二战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曾向苏联做过交涉,但由于失败而被迫承认外蒙地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也曾做过努力,但由于当时正值建国初期,有求于苏联,所以在交涉失败后只能承认外蒙独立的现实。

我曾听到过很多朋友说,外蒙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应该收回来。我曾经也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由于外蒙很穷,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外蒙的经济联系,并加强对内蒙的发展扶持。让外蒙看到内蒙的好,中国的好,从而自动使其重新回归中国。我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痴人说梦。外蒙已经独立了,你再怎么做他们也不会放弃既得的独立地位的!想想新疆就知道了,经济发展了独立的倾向反而更强了,这就是民族独立倾向。

蒙古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俄罗斯和美国也都已经意识到了蒙古的战略地位。尤其是美国与蒙古多方面经济军事合作的展开,大力援助其经济建设,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并且在其国境内安装针对中俄的军事侦查设备。让中俄感到很不安。外蒙很穷,并且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性很强,并且地处中俄两大国之间。正确的对策是,抓住外蒙的特点加以利用。

中国应该更加加强对蒙古的援助,加强与其的经济联系,使其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中国。考虑到其内陆国的地位,没有出海口只有利用中国出海。中国应该加

强其对中国出海口的依赖。使美俄利用其对中国采取不利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其国家经济命脉依赖于中国而大大收敛。充分做好中俄之间屏障的作用,并且联合俄罗斯抵抗美国对蒙古的渗透和利用。

第二个要谈的就是俄罗斯了。

俄罗斯自从叶利钦时代就注重与中国的关系,在普京时代更得到了大踏步前进。由于刚上任的梅德韦杰夫会继续继承普京的外交战略,所以还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自从领土问题解决之后,中俄之间已经消除了结构上的矛盾,可以说中俄之间的合作利益远远大于冲突矛盾。可以说两国相互之间越来越依赖彼此了。

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应该不断加强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尤其是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上的合作。北约东扩,欧洲导弹防御系统地建立,车臣问题,伊拉克问题等等上,俄罗斯都需要中国的支持。中国在台独,藏独,“东突”,人权等问题上,也相当需要俄罗斯的支持。

中俄之间还应该加强军事上的合作。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中国唯一的武器来源就是俄罗斯,应不断加强俄罗斯的对华武器出口。

在经贸上,中俄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还应该不断加强经济往来。

在能源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本国能源的不断减少,越来越依赖国际能源的进口。中国的能源安全就成了一个问题。来自中东的石油要走水路,很容易受到美国、印度等国的威胁。中国应不断拓展多方位的能源来源渠道。而俄罗斯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与俄罗斯加强能源合作有利于加强中国的能源安全。

由于中国的不断强大,俄罗斯开始减少了对中国的军事出口,并且国内也有一些中国威胁论的支持者。中国应不断加强与俄罗斯的文化交往,使其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的战略。让其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于俄罗斯是机遇而不是挑战。中俄只有联手,才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中俄将是未来多极化世界中的亲密两级。

第三个要说的是朝鲜。

中国和朝鲜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中国曾经帮助过其抗击美国的入侵。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朝关系应该是很稳定的。

朝鲜的经济水平现在是相当落后的。现在韩国想统一朝鲜。但是应当看到,如果朝鲜不爆发战争或特大的饥荒等灾难的话,短期内是不会实现朝鲜半岛统一的。如果朝鲜半岛统一,对中国将是相当不利的,朝鲜是中国的天然屏障。不然的话美军将直逼中国的边界,对中国构成相当大的威胁。而且韩国的野心也是相当大的。韩国人一致认为中国的朝鲜族地区是韩国的领土。韩国人在收回朝鲜后,肯定还会对中国的朝鲜族地区提出领土要求。对中国将是相当不利的!

所以中国应将强对朝鲜的援助,使其能够维持住政权。

对于朝鲜核问题,中国应采取在国际上反对朝鲜研制核武器,劝说朝鲜放弃的态度。这样才会是中国不会陷入孤立的局面。也会是朝鲜免遭美国的打击。事实上中国就是这么做的,六方会谈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接下来要说的是韩国。

韩国经济水平比较高,是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中国应加强与韩国的经济往来。

在军事上,韩国有驻韩美军的存在。中国应依靠其庞大的经济总量来是人口和面积都很小的韩国对中国形成经济依赖。迫使在如果中美开战时能够尽量保持中立的态度。澳大利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文化上,由于韩国受中国的影响较大,中韩之间应该不断加强交流。

在下一个国家是日本。

日本是世界第二好经济强国。中国应加强同日本之间的经贸关系。中国需要日本的资金和科技。

中日之间的矛盾有很多。比如历史问题,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在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彻底消除的,但中日之间应该把矛盾尽量缩小到最小。中日关系的特征是在经济上一直比较热,而在政治上时冷时热。这是中日之间的特有的特点。两国之间尽量宣传中日友好,这样对中国和日本都有好处。加强中日之间的国家互访,政党交流,民间交往。让日本民众和政治人物知道,中国的和平崛起对日本是利大于弊。做这些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创

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东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因为在短时间之内双方是很难解决问题的。东海和钓鱼岛对于中国的长远利益是相当重要的,绝不能向日让步和妥协。等到中国强大了,在和日本叫板不就是水到渠成了嘛!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怕等,越等对中国越有利。

在往下就是东盟国家了,他们可以一起来讲。

中国现在正努力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东南亚地区是亚洲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加强与东盟的关系,既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又有着十分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战略意义!本身当年东盟的成立就是为了抵抗共产中国的,而且中国与环南海诸国有着南海之争,并且多国于美国关系密切,这就决定其战略意义相当重大!发展得好,未来东南亚很可能成为中国的“后院”!

对于南海问题,中国应采取与东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相同的对策,不用操之过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强大,未来东盟国家将会相当依赖中国。而且中国正在研制自己的航母,等到有了航母之后,中国就有了收复南沙诸岛的资本和实力了。南海是中国的南海,未来的中国对于它的需要将是相当大的,南海一定要收回!

对于具体国家来说,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有大量的华人存在,加强他们对中国本已淡化的的中华民族民族认同感对中国在东南亚的长远利益是有利的。泰国和印尼是东南亚在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比较大的作用的国家,中国应加强与其的合作。之前提到的中国要投资泰国的新运河建设,不知为什么这两年又没有了动静,不过这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是相当重要的!应该继续关注。缅甸,老挝,柬埔寨,与中国的关系比较牢固,而它们在东盟国家里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中国应加强对他们的援助,加强和稳固与稳定邻邦的友好。对于越南,应该有两手政策,越南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近几年由于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今年有了金融危机的征兆,大快人心!

往东南拐就是印度了。

印度本是个大穷国,从九十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印度的经济整体水平还不如中国,但印度的软件业很发达,而中国的优势在于工业。中印这两个人口大国在21世纪必将大展宏图,他们将成为未来多级世界的两极。中印的崛起是无法阻挡的。现在中印两国的经贸往来不断加强,这是十分令人可喜的现象!而摆在中

印面前的最大矛盾就是领土争端问题。面对这个现实,我认为中国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尽快解决与印度的领土划界。首先,中印有争端的领土除了水资源丰富之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战略意义。不像东海,钓鱼岛,南海等那样,对未来中国的全球战略有着相当大的战略意义。即使搁置争议,未来的解决,也是相当困难的。争斗的结果很可能是中印两败俱伤。随着中国的强大,环南海诸小国将无法与中国抗衡,而印度就不一样了。印度也是将会成为未来强大的大国,而且拥有核武器,与之斗争还会使中国腹背受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开展谈判,双方互相让步,对等平分,解决争端。这样中印出于战略考量,很可能相互妥协。这样中印就不存在矛盾的基础了,未来的世界只有中印联手才能实现双赢!中印联手可以打击美国的联印抗中的政策,而印度也不想为了美国而与中国激烈对抗。

对于夹在中印之间的尼泊尔和不丹,应采取像蒙古和朝鲜一样政策,在中印之间起到屏障作用。一直以来,两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相当依赖和受制于印度,也希望减少对印度的依赖,实现中印的均衡。中国应在此寻找到一种平衡,将强对两国的影响力。

对于巴基斯坦,中国不能忘离这个老朋友。巴基斯坦对于中国加强与伊斯兰国世界的关系有好处。而将强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尤其是关键国家的关系,有利于打击新疆东突分子的分裂活动。还有就是牵制印度,而且还可以使中国在印度洋站住脚,为开拓在印度洋的利益打好基础。

对于中亚与中国接壤的三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将加强与其的能源合作,与俄罗斯一样,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包括三国在内地的上海合作组织,可以将强成员国在政治,经贸上的联系,将强反恐合作,打击分裂势力(中国主要还是东突势力),防止美国对中亚的渗透。对于中国的领土完整和边疆稳定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还将会不断加强。中国越发展同周边国家之间的联系就紧密,这样对中国就越是有利。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之后,小国依赖中国,大国不敢抗衡,这样战争的几率就会减小,这样就能实现中国的全球战略。

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平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可以维持的。

在未来将成为世界多极化的各级中,有三个与中国相邻,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外交战略,还将是相当复杂的。怎样处理与这些周边大国的关系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拉拢小国是相当重要的,其次还要合纵连横,在这里边有很多古人的智慧可以挖掘!

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要做的就是为自身的发展和稳定营造和平的周边和世界环境,埋头发展,等到中国强大之后还有什么不好办?

未来的中国必将走向强大!

篇2:中国外交战略的思考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外交变得越来越重。中共十八大报告显示:中国未来10年的战略发展规划,仍是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未来10年中国政府的注意力,仍聚焦在13亿中国人民的福祉和民生议题上。纵观报告中涉及外交、国防政策等内容,表达了中国在未来10年将继续融入国际社会,同时要担当国际秩序的积极建设者和负责任的大国。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面对越益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式,审时度势、总揽全局,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活动,为中国外交开篇布局,展示出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举措、新理念、新气象,勾勒出中国外交的战略方向。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关键词

中国 外交 新布局

正文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进军,也开启了共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崭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外交面临的内外环境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步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期,进入了解决“发展的问题”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同步推进的阶段。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从周边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

而在我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之后,我国与世界的互动更加频繁,互动关系更加复杂。这里面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利益问题,包括经济摩擦、领土争端等问题,另一个是领土争端问题,即中国应如何看待自己的发展壮大,世界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有一个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适应大国角色的问题,世界也有一个逐步接受中国发展壮大和大国现实的问题。利益问题是短期问题,心态问题则是长期问题。利益问题与心态问题纠结在一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愈加纷繁复杂,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必然充满欣喜也充满矛盾、充满期待也充满纠葛。曰益复杂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给今天的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日益呼唤中国外交的新布局。新的历史起点呼唤新的外交布局,新的外交布局必然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全方位。领导人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一国外交的宏观布局。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主席的两次出访、李克强总理的一次出访和中国举办的国际活动、接待的外国领导人已经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全方位布局特色。中国领导人的出访国有大国强国、也有小国穷国,有近在咫尺的邻国,也有远隔万里的非洲、拉美国家。中国主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也出席了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中国领导人出访的地区有国际热点地区,接待的外国领导人也有热点国家的领导人。中国领导人外交活动的每一个“点”都是有考究、有思量的,这些点串起来,就是中国外交的恢宏布局。兼顾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兼顾了周边国家、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兼顾了双边合作与多边舞台,也兼顾了公共外交与热点问题。

第二,宽领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个领域。首脑外交既谈政治,也谈经济,既推动经贸合作,也推动人文交流,同样也会探讨人类共同挑战的应对之方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出访是到俄罗斯和非洲。在俄罗斯,双方共签订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仅能源领域的合作就涵盖油气、核能、电力、煤炭、新能源等多个行业,贯通上下游各领域产业。双方还就两国地方合作形成重要共识,开辟了中俄互利合作的新领域。习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双方商定明后年互办青年友好交流年,大幅增加互派留学生名额。习近平主席访非期间共签署了40多个合作文件,包含一批有利于非洲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习主席还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的措施,包括加强对非援助、投融资合作、职业人才培训等。在非洲,习主席还出席了我国援非医疗、文教等项目的启用仪式,鼓励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2013年6月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第二场会晤。两国元首介绍了各自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并就中美经济关系深入交换意见。这既是中美两国的相互交底,也是两国元首之间的一种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这在中国与其他大国元首之间的交流中并不多见。

第三,多形式。多形式、甚至不拘泥于形式的外交活动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外交事务成竹在胸、驾轻就熟,仅仅几个月时间,就通过多种外交形式,谱写了外交的开篇之作。首脑外交是重中之重。今年“两会”以后,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李克强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他们的出访带动了世界的“中国风”。短短80多天的时间,中国高层领导人已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面。特使外交承担重要使命。刘延东同志作为中国领导人的特别代表于今年2月赴韩国,出席了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就职仪式。今年5月,中国接待了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特使,在朝核问题山重水复的时刻,给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带来了新的转机。“庄园外交”是近来国际媒体热炒的一个话题。6月7日至 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中美两国元首围绕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题,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了重要积极成果。

第四,谋长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工作重视战略思维,立足当前,但重点在于 谋长远。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开展的“庄园外交”谋的就是中美关系的长远、世界和平与发展 的长远,是在做一件对中国、对美国、对全世界都利在千秋的大事。非洲国家的互联互通事 关非洲发展的长远大计,也将是中非长期合作的重要领域。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峰会 期间着重阐述了中方对金砖国家合作方向、合作原则、合作领域的看法,提出建设全球发伙伴关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参与制定国际发展议程等倡议,期待金砖国家朝建立贸易投资领域一体化大市场、金融货币领域多层次大流通、基础设施领域海陆空大联通、民间往来领域文化大交流的方向共同努力。这些重要主张是着眼长远,力图从战略上引导金砖国家合作的方向。6月初在特立尼达与多巴哥,习近平主席表示,为了给中加合作再加把劲,中方愿在积极推动落实第三届中国和加勒比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举措的基础上,加大对加勒比国家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包括向双方商定的项目提供相关支持今后3年建设一至两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加勒比国家派遣100名医疗队员,为加方培养100名在职研究生,提供1000个政府奖掌金名额。农业发展、医疗卫生、人文交流,这一系列措施都是着眼加勒比地区的发展长远、着眼中加友谊长远的务实举措。

篇3: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一、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建国前夕, 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比较复杂。国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 国外面临国际帝国主义的封锁, 因此要想打开新中国的外交局面可谓是困难重重。但这时候, 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的建国初期的外交三项方针为我国的外交活动指明了方向。这三项方针就是“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正是其中最核心的方针。当然社会主义中国的“一边倒”政策肯定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一边的。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里面有明确的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人民, 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的民族, 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 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一边倒”的外交战略的提出不是偶然的, 而是当时中国外交战略的必然选择。首先、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有同源的亲和性。其次, 当时的国际形势逼迫中国与苏联接近。随着二战的结束, 特别是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之后, 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中国大陆的政权, 并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份子。第三, 中国人民的感情使得我们不能选择资本主义一边。从1840年开始, 中国一直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战, 我们终于将帝国主义势力从中国的领土上赶走了, 这时候马上让中国人民接受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外交关系显然是不能接受。

二、20世纪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的战略

中苏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迅猛发展对国际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但在发展的同时中苏之间的分歧也渐渐显现出来。本来中苏之间的分歧主要是理论方面的, 双方还都进行着一定程度上的克制, 但随着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中苏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公开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件事情上。1958年4月苏联要求与中国共建一部长波电台以利于苏联舰队在太平洋海域的行动, 苏方要求电台的出资由苏方承担大部, 并且电台归苏联所有, 而中方拥有一半的使用权。中方同意双方共同建立电台, 但所有资金必须由中方负责, 而苏方负责提供技术支持, 当然电台归中方所有。当年7月苏方又提出中苏双方在中国建立一支联合舰队, 中国提供港口舰队使用权归中苏双方所有。毛泽东认为建立联合舰队和建立长波电台一样是对中国主权的干涉, 因此对于这两个要求都进行了回绝, 这就成为了中苏矛盾爆发的导火索。此后, 苏联单方面, 撕毁了同中国签订的很多援助合同并撤走了在中国的苏联专家和顾问, 这一行为使得中苏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在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的同时, 中美关系也没有得到缓解仍处于僵持之中。正是在面对这样紧张而动荡的国际局势下, 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称为了中国共产党所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 为了反对来自各方面的霸权主义的干涉, 中国共产党将外交战略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的战略, 即“打倒美帝国主义、苏联现代修正主义”。

三、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 国际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 西欧、日本也纷纷拜托美国的束缚快速发展起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仍然在争夺世界霸权, 但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使得向外扩张的势头减弱, 并开始收缩, 苏联趁机加紧向外扩张, 掠夺霸权。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力量上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正是由于这种态势, 使得苏联向外扩张的步伐更加加快了, 这就对中国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正在此时, 美国由于国力有所衰弱, 也想通过调整对外政策来抗衡苏联的扩张, 因此, 中美之间开始接近。基辛格的秘密访华和尼克松1972年2月对中国的访问打开了中美外交交流的开始。中美双方在1972年2月28日共同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这也为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1973年2月, 毛泽东提出了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思想, 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 这条线所穿过的国家联合起来, 并团结这条线以外的“一大片”国际共同对抗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应该说“一条线、一大片”战略有效的遏制了苏联扩张的势头, 同时保全了中国的独立自主, 是在当时特定条件下, 中国所做出的外交战略选择。

四、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多边外交”的战略及其发展而成的“和谐世界”战略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上, 美苏之间的争霸斗争趋于缓和, 渐渐转入僵持状态。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由之前的苏攻美守转为相互平衡、相互制约, 双方都没有实力完全击败对方。正是此时中美关系因为台湾问题发生曲折, 虽然美国在同中国建交时同意了中国提出的处理台湾问题的“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 但对台军售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与此同时, 中苏关系却开始松动。1982年,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在他的讲话中虽然仍然对中国进行了攻击, 但却明确表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强调中国对台湾享有主权, 并表达了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这个讲话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关注, 并立即给予了回应,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中苏之间的关系慢慢缓和, 并于1982年10月在北京开始了副外长级特使磋商会谈, 这也预示着中苏之间结束了长期的对抗、不对话的局面, 两国关系走向缓和。在中苏、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 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关系也发生着变化, 日本、西欧以及东欧等国家都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独立自主的进行发展。广大亚非拉国家也蓬勃发展起来, 并希望有一个更安全的国际局势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国内的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使得国内人心思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并确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正因为如此, 中国的外交战略转向与各国、各种势力的相互交往上。因此, “多边外交”的外交战略被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提了出来。“多边外交”的提出和实行, 给中国外交带来了新的发展。

篇4:中国的外交战略

在邓小平的外交政策指示下,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路线,一直都被外界解读为一种低调的外交政策,其重心则放在“韬光养晦”上。然而,随着中国开始向往大国外交政策,这种外交政策路线已蜕变为“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自身价值观与国际社会那些价值观之间产生的冲突似乎变得更加频繁了。

回顾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外交政策变化,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转型。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重新上台后,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意识到了中国的国力远远落后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此,中国采取了一种构建其国家实力的外交路线,从西方发达国家那里引入了资本及技术,且高度重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国际环境。在此期间中国试图采取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一以开放为主的外交取向一直延伸至上世纪90年代。

在1996年前后,中国也开始发展“伙伴外交”,先后与俄罗斯、美国、日本这些大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这说明中国认识到了“一超多强”的现实,正试图增加其国家实力,并同时与美国保持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在周边国家中努力开拓开展外交活动的空间,并试图以一种要促进世界的多极化的看法行使其外交影响力。

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外交战略中的“负责任的大国”路线开始浮上台面。中国的自信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得到了提升,中国意识到,它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大国。为了反制盛行一时的“中国威胁论”,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郑必坚提出了“和平崛起”及“和平发展”概念。这些概念包含着中国应该着眼于建立更合适的世界秩序,而非仅仅在既有国际秩序中扮演既定角色的想法。随着中国身为大国的国际地位变得愈加巩固,冷战之后用以形容全球权力结构的用语“一超多极”逐渐被废弃。

中国在这个时期开始更加积极地与周边国家打交道,在三个地区产生了值得关注的发展:在中亚,之前成立的上海五国组织已在2001年扩大为上海合作组织。在东南亚,中国特别关注其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正积极塑造东亚的地区结构。在朝鲜半岛,始于2003年8月的六方会谈,中国是主席国。自2006年左右以来,中国已把其国家主权及国家安全加入到了外交政策的表述中。

这些变化与“中国正日益充实其国家实力”这一事实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也与中国正透过其外交政策寻求达成的价值观的范围不断扩大、涉及中国外交政策的参与者更具多样性,以及在新环境中协调外交政策变得日益困难有关。

篇5:中国周边外交战略(论文)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与中国存在领土争 端等历史遗 留问题,情况相当复杂。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是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和外交战略做一些简单分析。

进人新世纪,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解决了绝大部分边界等历史问题,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中国现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和南太平洋诸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基本态势

(一)影响地区安全的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不稳定因素增多。近年来,部分地区热点问题呈现出缓和趋势,但局部问题凸显,高危因素和敏感因素增多。朝核问题在六方会谈落实第二阶段行动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朝鲜向六方会谈主席国中国提交了核申报清单,炸毁其宁边核设施的冷却塔,重新允许国际核查人员进入宁边核设施开展核查工作。朝韩关系转冷,朝鲜半岛呈现紧张态势,双方经济合作受挫,军事形成对峙。伊朗核问题僵局难破,伊朗依然在从事铀浓缩活动,加快铀浓缩进度。美国伊朗舰艇在霍尔木兹海峡发生摩擦。双方还在同一天于海湾地区进行了互相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随着金融危机后续效应释放,亚洲国家经济风险突出,韩国、印尼、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已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泰国民主制弊端进一步暴露,政局稳后有乱,一年内两届政府下台,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持续数月,曼谷国际机场被示威者占领,造成数千旅客滞留,泰经济受到重创。尼泊尔建立共和制后国内局势仍不太平,忠于国王的势力依然存在,联合政府困难重重。

(二)大国关系稳中有变,斗争因素不断增加。中国与大国关系继续保持稳定。中美之间沟通渠道畅通,双方元首已多次会晤,战略经济对话也是多次举行。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公开表示反对台湾当局的“入联公投”。中俄关系保持平稳高位发展,在汶川地震、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奥运等涉及中国重大利益的事件中,俄均给予了大力支持。中俄在黑瞎子岛举行了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至此,两国边界线全部确定。在能源合作方面,中石油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将在俄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和运营从斯科沃罗季诺经中国边境城市漠河到大庆的中俄原油管道。中澳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密切在气候变化方面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将在政策对话、扩展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开发清洁能源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此同时,大国之间的博弈更加激烈。美国仍对中国采取接触加防范两面下注,继续在台湾问题、涉藏问题和人权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指手画脚。中国周边国家对美倚重增加,新加坡与美签订了新的军事协定,韩新任总统李明博在战略上力争强化韩美同盟关系。俄美在反导和北约东扩问题上矛盾突出,俄的战略空间受到美国的挤压,被迫绝地反击。总之,今后一段时期,大国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斗争也会不断增加。

(三)军事竞争日趋激烈,部分热点问题继续升温。近年来,中国周边军事竞争更加复杂尖锐,日趋激烈。美国加速了在东欧地区部署导弹拦截系统的工作,在捷克和波兰建立了反导基地。美国继续推动武器研究和更新,还计划组建“全球打击司令部”,专门负责对洲际导弹和核导弹部队的指挥和管理。为了应对美国部署全球反导系统,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取消裁撤驻科泽利斯克的导弹部队三个团的计划,在俄西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以应对美新的反导设施实施电子压制。俄海军也将参与有关计划,除了试射导弹以外,俄还在乌拉尔、太平洋、波罗的海、地中海等地相继举行了一系列军事演习,并在近15年来首次在大西洋举行军演,向西方展示自己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与此同时,大国在外空领域的争夺更加激烈,中国和俄罗斯再次在日内瓦共同向裁军谈判全体会议为防止外空军事化进行了努力,但美国仍是强烈反对。美国不顾其它国家的担忧和反对,发射导弹摧毁其一颗间谍卫星。各国担心美国此举是测试其新型外空武器。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将外空用于防卫目的的《宇宙基本法》,标志着日本对宇宙开发一直奉行的“非军事”原则已开始松动。同时日本内阁还成立了宇宙开发战略总部。

(四)三股势力威胁继续上升,中国反恐怖形势严峻。近年来,中国周边地区恐怖活动活跃,反恐形势日趋严峻。新疆云南等地多次出现暴恐事件

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概述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原则,不失灵活,积极主动地开展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方针加强与世界各国及周边各国的关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主张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对各种挑战,充分发挥中国的外交优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日益被公认为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稳定和发展了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协作,取得了全方位的外交成果。我国与世界各大国关系基本面保持稳定,各领域互利合作持续发展。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发表了《中俄元首北京会晤联合公报》,中俄边界问题已全部解决。中印边界第13次谈判已经举行,中印边界谈判进入实质性前行阶段。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两国领导人以及各部门、各阶层会晤和磋商频繁,共同推动建设性合作关系取得了新的成果。中国继续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扩大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渐入佳境”,中国与东盟现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我国与新兴国家关系更加密切,协调合作不断深入和拓宽,协商机制日趋健全,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坚定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在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西藏、台湾等问题上,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体现灵活精神,坚定维护了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粉碎了“藏独”势力制造国家分裂和破坏北京奥运会的图谋,对一些西方国家借西藏、人权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并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稳步展开,逐步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四)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发挥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几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参加有关重大事务的地区和全球性国际会议和对话,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倡议。近年来,中国还积极参与了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了国际反恐斗争和国际维和行动。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目前有近两千官兵在联合国9个维和任务区和联合国维和部执行任务。对气候变化、环保、能源安全、国际救灾、公共卫生等一系列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中国都采取了认真负责的态度,并以自己的切实行动推动有关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五)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连续遭受严重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全民动员大力救灾,一方面克服困难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特奥会,随后又成功主办了第七届亚欧峰会,既展现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也反映出中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有力的组织与工作能力。我国在救灾、举办奥运会和亚欧峰会的卓越表现,受到了世界众口一致的积极评价和热烈赞赏。这些活动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篇6:中国外交战略的思考

制药工程五班:邹丽珠 学号:122010532 虽然还没有听老师给我们讲解关于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有关内容,但是凭借自己对于这方面的了解吧简单的谈论一下自己关于这方面的认识,也考虑到写前面两个专题的同学太多了,增添一些新鲜感吧。但是肯定不会像老师上课讲解的那么深刻,粗略的看法请老师多多担待哦。接下来我将以老师上课在黑板上写的顺序:1.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特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周边关系;3.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于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合作共赢”。具体来说如下:习近平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我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要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坚持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特别是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说话。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要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关于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周边关系。中国有三个“巨型邻居”——日本、俄罗斯和印度,中国和三大邻居的关系,分别主导着中国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战略态势走向。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很明确地表明了中方态度。谈到西方实施制裁、卢布大贬值背景下,中方如何与俄罗斯开展合作?王毅表示中俄关系不受国际风云影响,也不针对第三方。由于中俄双方建立了牢固的战略互信,且中俄务实合作是因为相互需要,秉持的是互利互赢。中俄双方已经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协议并启动和西线天然气项目合作协议,不断深化双方在金融、油气、核能等领域的合作。在东方战略方向上,维护半岛和平发展,中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方高调接待朴槿惠总统访华,显示了中韩战略关系的积极进展。借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使其重心向东转移之际,中国适时推动西向战略,正好将双方在欧亚大陆博弈的战略空间适度拉开,为我国西部方向的战略经营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机遇。

关于中国外交新型大国关系。“习奥会”达49项共识成果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国家主席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双边会谈。9月26日,他前往纽约,访问联合国总部,并将出席联合国70周年系列峰会。在会谈中就下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强调要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中美领导人此次会晤一共达成了49项主要共识和成果,覆盖中美投资协定谈判(BIT谈判)与外国直接投资、多边和双边金融合作、南海及网络安全等诸多领域。成果清单中未包括人民币汇率议题。

篇7:丝绸之路与现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

在全国“两会”之后短短8个多月来,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出访亚非欧美四大洲22个国家,接待64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华,同300多位外国政要会见交流,我国与各国达成近800项合作协议,有力推动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

王毅盘点2013年的外交工作中中国共推出六项新倡议,包括,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王毅评价这些倡议符合有关各国共同利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领了区域合作方向,在地区和国际上产生热烈反响。

对于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前驻保加利亚大使于振起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开创性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大国风范。其意义在于一方面贯彻了中央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方针,为西部大开发注入了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从长远来讲,也为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我们要开辟三条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也就是现代的中欧大陆桥;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石油之路和货物运输之路;空中丝绸之路,也就是科技人才的联系之路。将三大丝绸之路开辟出来并进行有效的控制,我国就能够实现国家崛起中保持国家大环境安定和平的目的了。

在两汉时期,我们中原王朝开辟了丝绸之路。其意义是巨大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但更加重要的意义是连通了四大帝国:汉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和大秦帝国。四大帝国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直接联系,从而开始了帝国间的纵横捭阖。有力的维护了当时的世界和平,促进了当时各方面的联系。

如果我们从汉武帝的初衷来看,并没有实现联合大月氏人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从此形成了对抗匈奴的一股国际势力。这是有利于我们周边和平的。

时过境迁,转眼两千年的光景过去了。我们从当今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大背景出发,就应该以史为鉴,从更大的范围,更广的视野,更深的程度来重新认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单单是一条经济文化之路,更是大国争霸与维持和平的一个国际体系。在当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匈奴帝国,四大帝国或多或少的组成了攻守同盟的关系。这是当时真是的意义所在。

今天的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中,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国际的各种资源和环境,构建一个明晰的国家外交战略,实现有效的攻防措施,从而真正在世界上称雄,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我们必须从现实出发,认真思考问题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8:中国外交战略的思考

一、冷战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外交的发展情况

冷战结束后,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层面全球化的加速, 世界各国间交流不断扩大, 国家间相互依存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国人民关注国际事务, 迫切要求了解外部世界, 希望参与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公众舆论对一国的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日益增大, 各国政府在执行其对外政策中, 也十分关注本国的国际形象, 依照本国利益的需要、文化特性及基本价值准则来影响国际舆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公共外交在各国外交事务中受到极大的关注。各国政府也日益公共外交阐明自己的立场。美国是世界上最注重同时也是推行公共外交最有力的国家。半个多世纪来, 公共外交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 将它视为一种在国外培植信任和理解的有效工具。美国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指针, 就是在向国外民众展示美国的正面形象, 争取他们对美国对外政策的支持。美国人信奉的一个前提是:受感化的国外人民会对美国更具亲和力。在推行美国价值观, 改善美国政府的霸权形象上, 美国的公共外交对取得了相当大成效, 是属于美国“软实力”的重要一环。世界上其它国家也正通过公共外交展现其国家形象, 实现国家利益, 如法国正努力公关, 力求提高自己在世界舞台的声音, 传播独具法兰西个性的价值观、标准和惯例。加拿大政府投入巨资, 向国外民众推广其“以和为上”的价值标准, 以使加拿大文化得到国外族群的认同。德国当前对外政策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是创立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障碍的对话网络, 向国外“有学识的群体”讲述其价值观和准则。日本政府也正积极实施一种海外文化大战略, 试图引导周边国家民众重新认识日本的形象。公共外交如果说是大国获取硬权力的辅助手段的话, 那么对一些中小国家来说则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它们意识到, 由于没有足够的硬权力, 只能倚重软权力手段争夺关键的国际制高点。利用公共外交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存在, 是这些国家基本的对外战略模式。意大利、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的决策者, 也都把信息和文化合作的外交方式看成评估本国的海外形象以及与国外社会建立深层和稳固关系的重要指标。

二、公共外交在中国和平崛起阶段的独特功能

(一) 公共外交是增强我国对外软实力的捷径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将软实力定义为当一个国家使得其他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根据“木桶原理”,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 但不是硬、软实力的简单加总, 两者的关系是乘积的形式。法国皇帝拿破伦也曾经说过“赢得人民的心比占领城市更有效”, 因此, 即便硬实力发展了, 软实力的发展相对滞后, 仍然会造成一国综合实力的积弱甚至为零。例如, 前苏联1991年在解体时, 其军事、经济实力均超过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 仅次于美国。文化实力也跻身世界前列。但正是因为忽视了软实力的建设, 丧失了国际、国内政治动员能力, 无法有效应用资源性实力。国际吸引力、文化吸引力共同构成软实力, 公共外交亦可从两个维度迅速增强中国软实力:一方面公共外交通过对“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进行宣传, 同时积极推动文明对话, 传播"和平崛起"的理念, 可以凭借增强自身的文化优势的"软实力"来弥补硬实力的不足, 并在国际上树立样板效应, 吸引别国自动效仿我国的发展模式, 自动向我国政策靠拢。另一方面, 公共外交可以拓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广度, 这能使异族的了解、同情和接受其文化观念。一言蔽之, 衡量一国软实力的强弱, 就看该国实际赢得国内外民心的程度, 而公共外交正是以非传统形式开展对外交往, 赢得其他国家的“人心和思想”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 公共外交是国家间关系润滑剂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理论影响深远, 现实主义讲“权力”。西方社会、东南亚等国家的“中国威胁论”的理论根源就是所谓大国崛起必然带来权力转移, 以及国家间权力分配的变化必然导致冲突的结论。崛起中的中国正在步入饱受各方面压力中寻求发展的新环境,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误解、偏见和疑虑。而对于中国的崛起, 国际社会当然也会有不少担心、疑虑甚至反感。根据调查, 在中国崛起阶段世界有相当部分的国家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有了不同程度增加, 如图1。

西方民众为什么对中国崛起感到担心, 有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中国缺乏基本的了解, 他们有关中国的知识基本来自媒体, 而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评论一般负面的比较多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 , 这虽然有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存在差异的因素, 也有一些人的冷战成见和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不适应, 但更多的是缺乏了解。例如在一项调查中近三分之二的欧洲受访者 (63%) 表示, 中国和欧洲的价值观非常不同, 在国际问题上合作将是不可能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中国崛起美国人的心情最复杂, 很大一部分美国人 (71%) 表示, 中国成为亚洲的“领袖”让他们“非常”或者“比较”地“不舒服 (uncomfortable) ”。与此同时, 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后的军事实力也倍感焦虑, 如图2。

公共外交能够向世界说明中国, 帮助国外公众理解真实的中国, 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不但要“崛起”, 同时会为世界的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不会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 公共外交具有强大的社会体系影响力和国际社会网络建构能力, 它所产生的传递思想信息、孕育行为规范和塑造共同认知的相互建构效应十分强大,

(三) 公共外交功能辐射效应大

公共外交的形式多样, 不像严格意义上的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正式外交, 从内容与实质来看, 公共外交以人民之间的交流及公众舆论为重点, 能在更大范围起到沟通与影响外国政府决策的作用, 如图3。公共外交能起到沟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作用, 有利于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国际合作交流, 有利于实现国家政治关系的友好与稳定的长期目标。参与举办文化展览、电影节、艺术节及友好月活动的人员往往成为人民间的友好使者及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播者, 成为打开友好关系大门的先行者, 他们能起到政府外交官所起不到的作用。而同时, “乒乓外交”、“音乐外交”、“峰会外交”与“世博外交”表面上都是通过民间交流释放出善意与友好信号, 其实质所折射的还是国家利益的诉求。1969年7月, 美国国务院为摆脱在与苏联争霸中日益不利的地位, 缓解中美之间紧张对立的关系, 宣布美国学者、新闻工作者、学生、科学家、国会议员可以到中国访问, 发出了一个“信号”。又如, 美国与古巴之间的“音乐外交”, 由于两国存在着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对立始。近年来, 美、古两国通过音乐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努力发挥民间力量改善双方关系。在缺少外交往来的情况下, 音乐无法推动政府, 但可以打动民众, 而民众可以推动政府。

(四) 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的建构需要公共外交的参与

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 国家实力迅速崛起, 地区、全球作用日益显现。然而, 中国要真正跻身于国际体系的核心, 必须改变西方发达国家垄断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而这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随着经济“无国界行为”的扩展, 国际关系形态、内涵日益多样、复杂。传统国家间阵营和界限逐渐趋于模糊, 利益组合趋于复杂。各种国际组织功能与作用的不断增强, 跨国公司的经济扩张及全球性问题的大量涌现, 都极大冲击着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 造成主权界限模糊, 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多元化, 国际权力分散化。民主政治, 公民社会兴起, 公众普遍参与政治 (包括外交) , 在世界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下, 不仅“所有的政治都是当地的政治”, 而且“所有的政治又都是全球的政治”。同时, 在信息和沟通迅捷的时代, 普通民众通过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 对外交事务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增加, 公众介入外交更加直接和深入, “公共外交”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显性元素, 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因此, 要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中国需要具备能够为改造国际治理体系提供更具先进性、公平性和广泛感召力的公共产品等综合能力, 这需要通过公共外交有效运用, 通过影响各国公众、国际组织态度, 影响国际社会的舆论、观念和信息等因素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重构。

三、进一步发展中国公共外交

(一) 增加对公共外交资源性与研究性的挖掘与投入

首先, 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应优先投入公共外交事业。美国政府一向重视在公共外交上的资金投入, 早在1953年美国新闻署就将大量资金投入于美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 1999年10月1日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国务院合并后, 公共外交仍然是美国财政预算中的优先投入选项, 近年来美国国务院在公共外交年度预算投入更是不断攀升, 具体投入项目与增幅详见表1。要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公共外交事业上的差距, 财政资金上的支持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公共外交的资金投入与财政预算, 以迅速提高公共外交的有效性。二是提高公共外交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前提之一, 只有研究对方的社会结构, 特别是公共权力的分布状况,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中国的公共外交必须有效组织自身的社会力量与西方社会在各个层面“结网而渔”,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善于开发国内研究机构、民间团体和传媒界的有效资源, 主动扩大让他们“走出去”进行实际演练的机会。三是广泛借用各方资源。中国公共外交还应与时俱进, 适应国际公共关系领域发展的新潮流、新规范, 学会借用国外的公关公司、专业经纪人和技术顾问等市场资源来“强身”, 提高公共外交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还有助于将中方的需要和立场传递出去。还有一点值得提及, 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 尤其是已经进入当地主流社会的政治、经济、知识界的杰出人士, 同样也是可资利用的公共外交财富。 (表1)

(二) 必须大力培育我国的非政府机构

在国际社会互动的过程中, 非政府组织日益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 非政府组织所能动员资源时常能超过部分国家的国内动员力, 非政府组织在配合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输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在具体国际事务中, 我们往往发现非政府组织的声音比一国政府的话语更有吸引力、说服力, 成功。因此, 一国公共外交能否成功, 与该国的非政府组织发育成熟程度密切相关。目前, 我国国内严格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储备相对不足, 对外交流媒体数量少, 影响力不高, 也缺少像诺贝尔奖、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具有国际影响和知名度的政策工具。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 如果中国缺少能够活跃于国际舞台的NGOs, 就会缺乏有组织、有秩序国际性中国的非政府声音, 这必然会削弱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对此, 我国应将外交的着力点置于培育本土的在国际社会中具举足轻重分的非政府组织, 大力推动国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活动。一是加强宣传NGOs的地位和作用。要让社会各界认识到, 在整个社会格局中, 企业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政府是社会事务的管理者, 两者之外还存在着大量中间组织。政府是通过管理的方式来为社会服务, 而NGOs则是通过服务于所代表的人群, 服务于社会。二是制定有利于NGOs发展的政策措施, 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在现代国家中, NGOs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将会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 要促进我国NGOs的发展, 特别是在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 好的政策对NGOs的发展至关重要。三是增强NGOs的凝聚力。一方面, 要把NGOs在国内把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各类组织按地区、分行业组成若干分会, 同时, 互相交叉、联系沟通。另一方面, 要把NGOs组织延伸到国际上相关国家、地区及国际性组织, 在国外设立办事处。例如, 派驻欧盟的办事处和代表、派驻联合国有关组织的代表等。

(三) 升级加强版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华屋”

应该说,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一直在上升, 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 所形成“汉语热”也一直“高温”不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在亚洲国家, 有相当大部分的民众 (70%到91%) 认为, 学习汉语非常重要。然而, 根据调查, 虽然受访者对中国的文化遗产非常尊重, 却普遍对现代中国流行文化 (包括音乐、服装和美食) 打出低分, 要改善国际社会对现代中国看法, 我们需要升级中国对外文化信息中心———“中华屋”, “中华屋”应该与时俱进, 应用最新IT技术 (web2.0、移动接入等) 与网络平台 (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 , 面向公众开放, 便于公众了解, 环境舒适, 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堡垒式的官僚机构, “中华屋”不应刻意地推动某种特定信息的传播, 而应尽量多方面地让外国公众了解现代中国真实的情况, 包括缺点, 这将有助于 (他们的) 看法向积极的方向转变。“中华屋”应建立在不同国家大中型城市的购物中心、图书城、超市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 实现中国影响力的实质存在。外国民众在“中华屋”中能够方便地使用图书馆、阅览室, 在中国屋里可以让人接触中国报纸, 了解中国大学、中国的旅游胜地, 或见到到访的中国学者、官员。定期举办设计各方面话题的中、英文演讲、以及大量的中文电影展示。

(四) 积极开展网络公共外交

互联网络的出现, 使得外交开始部分走向网络, 参与网络讨论的网民可能是职业外交官或普通民众。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 开展对外交往、对外宣传和外交参与等活动, 注重网络科技技术提升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助推作用。一是要着力做大做强网络外交群体, 对内建设和谐网络社会。在网络信息主权受到压制、科学技术力量不足与官方网络外交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政府要尽可能地加快发展属于自己的民间网络外交力量, 努力构建和谐网络社会。二是要适度放开互联网, 对网络管制过于严格和僵硬, 则会影响网民的参与意愿, 失去网络原始的魅力, 公共外交效能也会受到影响。事实上, 互联网已经在形式、空间和参与范围等方面扩展了, 政府间外交, 传统外交模式和手段应该适应互联网时代而不断革新。

四、结语

为适应新的国际环境, 世界各国政府也在追求和发展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正如学者唐小松教授所指出的:“随着经济、安全和文化政策的界限愈来愈模糊, 这种外交形式将被许多国家的决策者视为征服人心和心灵的超级工具’”。中国能够顺利和平崛起离不开公共外交的助推, 公共外交不仅仅要被视为一种突破官方关系隔绝的现实工具, 更要成为外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2011年, 中国政府首次将公共外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 中, 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和平崛起全方位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独特功能, 论述并分析了与时俱进地发展公共外交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 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键词:公共外交,战略崛起,发展探析

参考文献

[1]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 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2期第45页。

[2]HARDY AMR:The Need to communicate:How to improve US Public Diplomacy With the Islam World, 2004.

[3]阎学通、阎梁:《国际关系分析》2008年9月第一版, 第91页至92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4]公共外交:中国外交新亮色与政府外交互补:http://news.xinhuanet.com/, world/2010-09/01/c_12505564.htm

[5]郑永年:“中国的崛起首先应在亚洲”, 《南方周末》, 2009年8月20日

[6]门洪华:《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

[7]Evan S.Medeiros and M.Taylor Fravel, “China s New Di-plomacy”, in Guoli Liu e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ransi-tion, New York:Walter De Gruyter, 2004, p.389.

上一篇:高三学子高效复习妙招下一篇:纪律教育文艺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