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发挥校报功能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

2024-04-30

切实发挥校报功能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精选4篇)

篇1:切实发挥校报功能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

切实发挥校报功能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北京交通大学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主阵地

校报是高校党委机关报,是校园内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导媒体,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成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主阵地。《北京交通大学报》始终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讲大局,讲原则,讲纪律;始终坚持新闻观的党性原则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报道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改革发展成果。

《北京交通大学报》为配合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分别编辑制作了三期专刊,为全校贯彻落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做了良好的舆论宣传;在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校报精心构思,连续五期反映五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充分反映了学校“联系实际、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学习主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后,校报开辟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及时报道学习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并撰写多篇评论员文章,及时传达校党委的声音,为学习实践活动建言献策。

针对舆论宣传容易陷入空洞、机械、枯燥状态和言之无物的问题,校报注意把舆论引导有机地渗透、融合在各种消息、通讯、报道、评论和理论文章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裁和形式,实现正确舆论导向。

推动学校中心工作的“服务器”

《北京交通大学报》加强主动策划、提前策划,把握宣传脉搏,强化对关系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工作的宣传,成为配合学校中心工作的“服务器”,有效地沟通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激发了活力。

以宣传学校重点工作为核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如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校报紧紧围绕评估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开设了“教学评估进行时”专栏;为迎接《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达标检查,校报开设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巡礼”栏目,对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班子治校能力、学生培养工作、大育人格局建设等特色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示;配合国家工科教学基地评估,通过“建设特色”“建设目标”“建设成果”等板块全面展示了学校国家工科教学基地建设,为积极“迎评”做了良好的舆论宣传。

大力宣传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成果,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如青藏铁路竣工通车前夕,校报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只为铁龙越青藏》,全面报道学校师生为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北京奥运会期间,校报开设了“交大与奥运交通”专栏,连续刊发《50辆电动大巴驶向绿色奥运》《奥运北京新公交》《为奥运地铁建设出力》等系列通讯,深度宣传报道学校科研团队利用学科优势助力科技奥运,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加强政策解读宣传,提高广大教职工对改革发展的共识度。学校在教育教学、人事制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等方面进行的重大改革,校报都会及时予以报道,传达有关精神,进行深度解读,做到相关政策的宣传“不留空白点,不留疑难点”,如为配合学校“十一五”规划的宣传,校报开设“?t望‘十一五’”“聚焦‘十一五’”和“解读‘十一五’”专栏,全程跟踪报道规划制定进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和分期对规划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加深师生对规划的掌握和认知。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校报自觉地把舆论监督工作列入自己的工作日程,在积极报道学校各项工作成绩的同时,通过适当方式指出学校工作中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广开言路,收集并及时反映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学校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平台

作为纸质媒介,校报具有长效性优、保存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宽等特点,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北京交通大学报》紧紧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努力营造全校上下“人心整齐、人力凝聚”的良好局面。

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和激励作用,为广大师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近年来,校报除了认真组织开展对孟二冬、方永刚等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宣传之外,还注重深挖师生员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着力宣传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宣传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的优秀教师,宣传发生在广大师生身边、校园内部的各种好人好事。与新闻拍摄组联合策划,推出图文专题《师者》,以写实性的拍摄手法呈现知名专家和学者对学术的专注与人文情怀;与电视台联合策划,推出“风采交大”栏目,对作出重大贡献、获得重大奖励的教师学生以长篇通讯和电视专题的形式予以宣传,如重点策划宣传舍己救人的优秀学生高富浪的先进事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媒体转载,高富浪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当选2007年“首都十大教育人物”,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深入挖掘重大活动的教育背景,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为迎接北京奥运,弘扬奥运精神,校报专版介绍了学校迎接奥运倒计时100天举行的12项子活动;奥运会结束后,校报又专版介绍学校6,000余名志愿者用汗水和微笑圆满完成奥运志愿工作的情况,充分展示了志愿者们的风采;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校报开设了“有爱就有希望”专栏,全面报道校党委领导广大师生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及时传达出广大师生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真挚情谊;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中,校报通过设立“交大30年”“图说30年”等栏目,展现学校30年的发展之路,凸显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的多样性和实践功能的有效性,校报特别重视自身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着力建设好校报网络版,较好地实现了报网结合。

凝练传播校园文化的辐射源

《北京交通大学报》以提高品位、多出精品为目标,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自觉发挥凝练传播校园文化的“辐射源”功能。

开设校史专栏,凝练和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和大学精神。近年来,校报先后开辟“校史撷英”“我与交大”“藏书章话春秋”“交大引智史”和“漫游交大”等专题、专栏,通过刊载学校大事回顾、校友回忆文章、校史研究成果等,展现交大人生生不息之优良传统和大学精神。特别是在庆祝建校110周年之际,制作推出多达30版的《情怀―庆祝北京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专刊,分为“情怀?关怀”“情怀?足迹”“情怀?丰碑”“情怀?跨越”和“情怀?传承”五个部分,全面回顾、展示了学校百年沧桑历史;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制作推出《30年岁月如歌―北京交通大学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专刊,18个版面分别从人才培养、科技工作、学科与实验室建设、后勤与产业、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对外合作与交流、管理体制改革、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深入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深化报纸的文化气息,增强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校报开设了“墨海书香”“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责任?诚信?感恩”“奥运来了”和“携手奥运”等专版,制作了《弘扬传统文化 展现老年风采》等文化专刊,同时还以举办主题征文及校内书法、绘画、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刊载等方式,吸引广大师生参加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活跃繁荣校园文化。

此外,校报还特别注重发挥自身的史学功能,在采编过程中始终坚持真实性原则,将校报打造成真实记录学校历史的档案册,展示学校发展脉络、留存重要资料、描摹时代风貌、再现校园生活。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

篇2:切实发挥校报功能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

一、以正确视角认知校园网络媒介的特点

校园网络媒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介体, 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显示, 基于校园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就是教育者借网络中介与受教育者发生互动作用关系的过程。根据网络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不同, 我们可以把校园网络分为三种主要的媒介场所, 即师生关系场所、熟人世界、陌生人世界。师生关系场所指的是在校园网中教育者能够以“教师—学生”的关系和互动方式对大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场所, 如学校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综合信息网站、生活服务网站, 学生网站上的理论学习版块、校园新闻版块等。在师生关系场所中, 媒介的建设与管理是由学校宣传教育工作者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 并担任信息源或“把关人”的角色。媒介的信息内容以正面的新闻报道、理论宣传类信息内容为主。在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中, 教育者能够居于主导地位, 受教育者在信息接受过程中具有主观性和选择性。熟人世界指的是网络主体之间以熟人、朋友关系进行互动的媒介场所。如校园BBS上的院系、社团协会等群体版面以及那些成员比较稳定的专题讨论版面、学校网站上的班级主页等。在这一类型的媒介场所中, 网络主体一般是现实中学生组织的成员或者是网上交往社区中的网友群体, 他们之间以相同的现实身份或者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感情联系为纽带, 形成一种稳定的交往关系。陌生人世界指的是网络主体之间互不熟悉、不存在稳定交往关系的网络媒介场所, 如校园BBS上的公共信息与评论版, 学校新闻网站上为网友开设的评论区等。在这一类型的媒介场所中, 网络主体具有来源广泛、互不熟悉、数量大、流动快的特点, 其信息内容主要是校内外的各类消息以及围绕重大新闻、突发事件等热门话题而形成的舆论。

二、客观评判各类网络媒介场所的作用

1、师生关系场所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

师生关系场中信息来源的“实名化”使得“虚拟”的网络空间变得“现实”起来, 实现了网络空间与现实的一致性, 从而使得其信息内容具有真实可信的特点。由于教育者是此类网络媒介的信息源和把关人, 这使得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大学生对于信息来源具有明确的认识, 能够把具体的信息内容与相应的信息发布机构对应起来。在师生关系场所中, 信息传播是以正面信息为主, 能够发挥出传递教育者的声音、发布权威性的新闻事实和对校园舆论的引导功能。可以说, 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学校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师生关系场所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主要优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师生关系场所作为学校的正面阵地, 要善于抓住信息传播的主导权, 在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

2、熟人世界能形成理性的交流氛围。

熟人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网上班级、社团协会这样的以现实交往关系为人际纽带的网上集体。现实生活中的集体交往所结成的凝聚力量仍然可以在网络空间以电子集体的形式继续保持和发展, 并且藉借网下与网上的联系与互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由于大学生在网上集体空间中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心理沟通, 可以展开理性的讨论。因此,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熟人世界的现实性, 加强现实中的学生集体建设, 通过网上网下结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陌生人世界是信息集散地和网络舆论场。

在这类媒介场所中, 网络用户来源广、数量大、流动快, 很难存在具有稳定交往关系的网友群体, 更无法实现网上的ID代号与现实中个人间的对应, 是可控性相对较弱的场所。然而这里却是大学校园网上的公共广场, 是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表达意见的广阔空间, 其形成的舆论能够对学校的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校内外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 最新最快的消息通常会在这个媒介场所内首先出现, 引发大学生们的广泛关注, 形成大量的讨论。随着意见的扩散和讨论的深入, 讨论的主题往往会逐渐趋向特定的焦点,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较为明确的舆论倾向。

三、积极运用校园网络媒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教育者要根据三类网络媒介场所的各自特点, 因势利导, 有效发挥各类媒介的独特作用和功能, 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1、在陌生人世界, 注重“放”和“疏”。

“放”就是要注重发挥陌生人世界这类媒介场所的“释放”机制, 通过网络虚拟空间释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所形成的张力。在校园BBS上, 经常可以看到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所产生的网络热点。这些热门话题的内容主要有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日常生活中的权益纠纷, 社会不公正现象、有损学校声誉的事件、触动民族感情的事件等, 而基于情绪化表达的非理性言论正是BBS论坛的显著特征。在这里,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偏激的观点、强烈的情绪发泄以及相互“顶牛”式的争吵。这些情绪化的表达是一种有助于缓解紧张感、压力感的自我心理释放。在通常情况下, 这些言论只是个别的情绪发泄。但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 应该非常重视这些少数人的言论和行为, 认真分析和调查他们所反映的问题, 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 及时发现和消除工作中的隐患。

“疏”就是针对陌生人世界所具有的校园舆论场的角色和功能, 注重进行疏理引导。在校园网络舆论演进的过程中, BBS上往往会形成一定规模的言论。此时, 多样的意见和观点、复杂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以及模糊的发展趋势是网络舆论形成初期的主要特征。面对这种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疏导结合, 不能只是用删帖的办法去堵塞言论, 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 让他们的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得以表达。在大学生们的思想观点得以真实展现的过程中, 教育者要耐心观察、认真研究, 密切跟踪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 及时发现隐藏在消极言论背后的深层次矛盾, 抓住主要思想症结, 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充分发挥熟人世界的自我调节功能。

作为现实集体的网上映射, 校园BBS上的院系、班级、社团协会以及一些高校学生网站上的电子校园等网络社区具有很强的自我教育功能。在这些熟人世界中, 参与讨论者都是学习、生活或工作在同一组织群体中的同学和朋友, 他们对事件的当事人比较了解, 能够以朋友和同学的友好身份和平等交流的态度进行对话和沟通, 能够进行理性的讨论和交流, 从而帮助处在舆论漩涡中心的当事人稳定情绪和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且由于网络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我们可以调动更多相关人员的参与, 发动更多的学生来参与讨论, 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使得交流能够更加充分, 各种意见全方位表达, 思想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够更加深入。网络之外, 通过班会、党团支部活动以及社团协会的讨论会等形式, 也可在互动性的交流中帮助学生澄清认识, 解决思想心理中的问题。这种基于网上网下互动的交流和讨论, 可以形成集体舆论的合力, 营造出良好的自我教育的集体氛围。

3、加强师生关系场中的正确宣传。

师生关系场所是教育者开展正面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要充分发挥此类校园网络媒介的教育功能, 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第一, 抓住一个“快”字, 让受众迅速知情。第一时间看到事件报道非常重要, 最初的消息与意见是学生了解事件经过、产生思考和议论的基础, 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事实情况的了解和对事件意义的解读方式。早期意见能够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占领舆论空白点, 触发大量的议论, 可能造成舆论的不良发展倾向甚至引发舆论危机。因此, 争取校园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中舆论发展的主导权及师生关系场所的新闻发布的时效性相当关键。为此, 要在获知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快速反应, 抢在网上的意见形成阶段对事件进行报道, 通过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事实情况的第一时间报道来实现对舆论发展的导向能力。第二, 紧扣一个“实”字, 还原事实真相。作为知识丰富、受教育水平高的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接受上具有理性化的色彩, 更加倾向于客观全面、不具有明显倾向性的信息环境, 更倾向于信任相对公正、没有明显好恶倾向的一方, 对于事件过程他们更希望了解到与之相关的各方面情况和资料, 而不是仅有某一方面或某一个角度的阐述和评论。已有的传播学研究也表明, 对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受众, 正反两面的信息有助于达到信息传播的劝服效果。从高校一些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来看, 如清华大学“学生清华”网站的新闻报道, 在出现一些对突发事件报道不够公允、全面的时候, 很快就会被读者在BBS上冠以“爪牙”、“垃圾”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汇, 在这样的情况下, 正面传播效果就会被大为弱化。因此, 学校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要注重用事实说话, 给广大学生提供全面充分的值得信服的事实真相, 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学校媒体的公信度, 增强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从而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第三, 把握一个“巧”字, 讲求新闻策略。要抓住主要矛盾, 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原因, 理清头绪, 抓住事件脉络主线及时有效地报道关键事实, 把大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主要矛盾上来, 把讨论的焦点引导到有效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向上来。对于一些非主要矛盾的细枝末节, 有必要进行有意识的弱化和删除, 防止一些学生对事件意义的偏差性解读, 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在一些舆论危机中, 部分学生常常带有比较强的情绪化色彩, 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用极端化的语言攻击他人、指责学校。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坚持客观理性的立场, 严格避免媒体审判式的新闻语言, 对报道的内容要审慎严密, 确保客观、准确, 不能够出现缺乏足够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带有感情化色彩的语言, 要帮助大学生排除感情因素对事件解读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冷静理智地引导舆论朝着合理解决事件的方向发展。要注重对事件背景的深度报道, 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针对一些重大事件暴露出来的现实矛盾和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出现的情感冲突, 学校可以组织力量, 挖掘事件背景, 进行深入分析和正面宣传, 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探索精神。

摘要:信息时代的发展, 使网络日益成为越来越多学生思想情感的承载地、释放地和集散地。正确认知校园网络媒介的特点, 对校园网络作出正确的评价, 积极运用校园网络媒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校园网络,学生,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容筝: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5) .

[2]宋红岩、桂刚:浅探新媒介视域下学校德育的主体性[J].教育管理, 2009 (3) .

篇3:切实发挥校报功能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

1在课堂教学中,变教师讲实验为学生做实验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实验器材,或者由于实验操作比较麻烦,要占用较多的授课时间等原因,很多教师往往将教师演示实验变为教师讲解实验,教师依照课本上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给学生讲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所产生的现象、由实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等.还有些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通过大量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其实,这样做教师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给学生传授给了知识,学生也许也明白了实验所揭示的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但由于学生不能亲历实验的全过程,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对实验操作方法的领悟都远不及教师的实际操作印象深刻,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这与新课标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根据教材切实开展好演示实验,让教师的演示实验真正发挥示范作用.

2变动画演示为实际操作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HJ1.1mm]了极大的便利,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但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教学的方便或者增强实验现象的可视性,利用动画模拟或实验视频来代替教师的实验教学,这比起教师讲实验来效果有所增强,但还是有诸多的弊端.动画模拟虽然形象直观,但带有很强的主观因素,动画模拟所展现的场景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师想要什么样的效果它就能展现什么样的效果,这与实验操作相比缺乏真实性.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实验操作的视频,学生虽然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过程有了一定的感受,若但学生不能多角度观察实验,教师也不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提示和点拨,这将不利于學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所以,这种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少用.

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目前,在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在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但大多数实验还停留在验证性实验的层面上,教师还没有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无论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是为了再现某一物理现象或验证某一物理规律,教师和学生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式有板有眼地来完成实验,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都是事先预设好的,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开展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选用实验器材,自主确定实验方案,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甚至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篇4:切实发挥校报功能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

一、加快高校校报媒介融合

高校校报应当充分运用新媒体, 始终坚持校报网络化、报网互动的发展途径。报网互动属于一种媒介融合的重要方式, 网络与报纸之间形成互动、互补的良好关系, 报纸充分运用互联网能够体现出便捷性与时效性的特点, 互联网则充分利用报纸展现出报道的权威性与深度性。高校校报与互联网实现融合, 能够有效弥补校报当前存在的影响范围小、交流沟通难、时效性差以及信息量少的问题, 才能够让高校校报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发挥校园的主导作用。[1]此外, 高校校报除了充分运用互联网实施传播以外, 还应当争取实现双向互动、即时动态以及检索等网络媒体的功能, 使得高校校报能够实现立体化的目标, 能够为广大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功能。高校校报可以通过开发在线评论、校报QQ群、新浪或腾讯微博、各种论坛、人人网主页、微信认证以及博客等各种模式, 同时要坚持在这些载体当中进行实时更新, 将校园中师生实际生活当中的思想、文学作品、新闻、感受等发表在上面, 使得上述这些载体能够成为高校校报展现自身的新窗口, 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

二、充分发挥高校校报的舆论宣传职能

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 一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 主要体现为:对于信念与理想的追求仍然处在一个非常低的层面;学习方面的动力欠缺, 政治则不求上进;一些学生片面的贪慕虚荣与金钱, 价值观严重扭曲。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存在的不足, 高校校报则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舆论宣传职能。高校校报必须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 唱响主旋律, 反映出这个时代必须坚持的精神。高校校报在进行舆论宣传的时候, 必须要严格审视自身所宣传的舆论是否有利于校园的稳定, 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 高校校报还应当主动营造正确的舆论, 指引广大师生自觉抵御社会当中各类腐朽思想, 针对新问题与新情况, 高校校报应当采用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去指引学生, 帮助广大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使得学生能够自觉抵御社会当中的不良风气与思想。高校校报应当通过言论、社论、通讯以及消息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来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 大力宣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宣传党的政策、路线以及方针, 宣传高校的任务要求与中心工作、宣传高校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宣传高校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所获得的成就, 宣传高校在社会当中重要的作用与地位, 宣传广大师生当中的优秀事迹与先进典型。[2]如此, 才能将高校校报的舆论宣传的职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发挥高校校报议程设置能力, 充分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议程设置”这个理念最早是由美国的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所提出的, 并且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当中针对其关键内容实施了经典的概括, 即大众传媒对于某些命题他进行强调和这些命题在广大观众当中受到的重视程度形成较为强烈的正比关系。针对高校校报来说, 则应当充分运用新媒体优势来占领广大师生群体。其一, 应当从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当中搜集、整理、设计对应的热点议题, 使其成为指引广大师生的源泉, 尤其是在互联网当中收集整理有关高校改革发展、有关师生利益、有关现阶段新闻热点事件的内容与话题, 展开突出的、集中的以及持续的报道, 在校园当中形成积极的舆论热点, 引导校园舆论的正确发展。无论任何媒体的都无法离开观众, 广大观众所关注的问题, 则应当是校报所重视的问题。其二, 高校校报应当充分利用前面所述的各种载体, 在校园网络与手机媒体当中进行话题设计与信息发布, 使得广大师生能够参与进来, 在这些载体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意见与思想的交流, 从而有效拓展舆论引导的空间, 形成强势舆论。

总而言之, 处在这个信息化高度普及的社会, 高校校报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特点, 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 主动借鉴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不断加快自身改革创新、与互联网融合的步伐, 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当中获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广平.高校校报的隐性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02) :108-109.

上一篇:女汉子的宝贝弟弟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我为你自豪—中国英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