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市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2024-04-14

江苏如皋市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用7篇)

篇1:江苏如皋市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江苏如皋市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http://cd.qq.com2010年05月28日21:02新华网

——江苏如皋市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中共江苏省如皋市委政法委员会 陈非非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尚未退去,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和原有的社会问题与矛盾相互交织叠加,更加错综复杂,使得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难度更大,挑战更多。如何加强新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充分依靠法治保障民主权利,落实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树立行为准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而江苏省如皋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创新法治建设新举措,紧紧抓住法治建设这个“牛鼻子”,“围绕发展抓法治、抓好法治促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经济建设实现全面跨越和腾飞,法治建设工作走在江苏省前列。

抓源头:以领导干部述法考评为抓手,促进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立法需要执法来实施,守法需要执法来推动。

“要抓好法治建设工作,首先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办事,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决策、依法执政。”这是南通市副市长、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对如皋市法治建设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毋庸讳言,现实中曲解法律本义、违背法律原则的不依法行政、不依法办事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头脑中,权大于法的错误认识还有一定市场。不文明执法、随意执法问题尚未得到彻底消除。为此,如皋市委市政府从2008年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提升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深入推进法治如皋建设进程,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出发,创新开展了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法”六位一体述职述廉述法考评机制,将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守法、依法履职情况列入述职内容,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述法内容“五报告”。即:报告重大事项依法决策情况,报告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报告司法质效情况,报告依法办事情况,报告学法守法情况。

二是坚持量化评价“四考核”:一是个人过程考核。通过建设“四个平台”,即领导干部网上在线学法平台,依法行政督查平台,“法误”公示平台,执法效能统计平台,强化个人过程考核。依据四个平台的综合反映,获得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的过程考核得分。二是单位社会评议。每年面向社会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和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对各镇、各部门领导进行一次评议,评议分数相应计入领导干部述法百分考核。三是单位法治考核。按照法治工作绩效考核细则,对镇、部门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得分与对述法考评对象的量化考核进行挂钩。四是个人年终测评。严格按照个人撰写报告、网络媒体公示、进行口头述法、实施民主测评的程序,获得述评对象的民主测评分数,纳入领导干部述法考评的百分考核。去年,通过对714名领导干部进行定量考核汇总后,逐一进行了定性评估,其中252名同志被评定为“好”、447名同志被评定为“较好”、15名同志被评定为“一般”或“差”。

三是坚持结果运用“三到位”。凡提拔使用和受奖励者,述法考评成绩必须为“较好”以上等次,特别优秀的优先任用重要岗位。对被确认有违法行为,且造成较大影响的责任人,在任用奖励时实行“一票否决”;对述法考评成绩为“一般”的对象,实行诫勉谈话;对述法考评成绩为“差”的对象,进行岗位调整;确有突出问题,并造成一定影响的,视情给予组织处分。对因违法决策造成一定影响、因违法行政造成败诉的当事人和责任人坚决查处;对造成较大影响的违法事件的当事人,除给予党纪处分外,并在一定范围内曝光。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谈话警示到位。述法考评结果向市委和组织、纪检部门反馈,形成一人一份报告,存入个人档案,并结合年终谈心谈话活动分层次及时与述评对象见面。二是教育整改到位。对在述法考评中发现的问题,帮助分析查找原因,责成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并进行全程跟踪教育,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存在问题有效解决。去年考核等次“一般”以下的15名科级领导干部整改基本到位、群众反映良好。三是任用奖惩到位。严格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和领导干部的述职述廉述法情况,结合工作需要进行奖惩和人事调整。去年底,依据领导干部的述法考评结果,对9名个人予以表彰,对2名个人优先提拔重用;对7名个人进行了调整,对5名责任人进行了查处,其中1名科级干部被调离了领导岗位。

促规范:以政府法制工作室为辅政平台,为领导决策防震减爆

随着如皋经济社会的持续跨越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法治意识日益增强,涉及基层政府的行政矛盾也日益增多,分散了政府抓经济谋发展的精力,因此,如皋市依法治市办公室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就如何从源头上控制行政矛盾,帮助基层政府“减负”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在各镇(区)组建镇政府法制工作室、明确专职法制员的设想。设想很快得到了如皋市委、市政府的肯定,按照边组建、边运作、边总结、边规范的工作思路,依托镇(区)政法综治中心,在全市各镇(区)组建政府法制工作室,抽调各镇(区)的法律“精英”,明确为政府专职法制员,同时聘请政府法律顾问为兼职法制员。政府法制工作室通过实施“源头预防、过程控制、事后化解”三大举措,最大限度压降行政矛盾,化解行政纷争。

“源头预防”是第一道防线。通过对政府的决策行为、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决定的重大投资项目、签订的重大民商事合同及其他涉法事项进行前置性审核把关,从源头上排除险情;“过程控制”是有效保障。通过对政府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核,对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和指导、监督,开展案卷评查、专项检查及评议考核、过错责任追究等工作,实施“过程控制”,确保具体行政行为不发生险情;“事后化解”是有益补充。发生行政矛盾和纷争后,由政府法制工作室第一时间介入,参与矛盾调解、参与出庭应诉等工作,有效化解行政矛盾,真正成为了镇级“法律制度的维护者、行政决策的参谋部、行政争议的减压站、行政执法的监督所、法治精神的宣传队”。2008年6月,如皋首家镇政府法制工作室在高明镇诞生,随后全市20个镇(区)法制工作室相继组建,共配备专职法制员34名,兼职法制员28名,实现了全覆盖。

为提升镇政府法制工作室人员素质,如皋市对法制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一是集中培训抓“面”。通过举行法制人员培训班,对法制工作室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及相关业务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二是岗位轮训抓“点”。分期分批抽调21个镇区的法制工作室人员到市政府法制工作室实际岗位进行轮训;此外,还通过实践中随时指导的方式,帮助法制员解决日常业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个体素质。

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如皋市还修改完善了法制工作室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台帐资料的格式文本,实现了职责、制度、流程和台帐的“四统一”。

强基础:以公民法治驿站为拓展,夯实法治建设根基

公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要提高区域法治化水平,必须积极引导公民投身法治建设。如皋市在创新探索法治建设新模式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党委、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提高公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全社会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也在逐步形成。但是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法治创建工作的热情还不高,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皋市林梓镇、郭元镇等镇的大学生村官自发建设个人法治工作室的做法引起了如皋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他们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公民中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扎根农村、扎根基层,通过政府引导、行政推动,一批 “公民法治驿站”在如皋的乡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成为如皋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基层力量。

“公民法治驿站”是公民在法治如皋建设进程中建立的义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及时传递公民法治救济需求,化解公民之间纷争,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助推社会和谐的群众性法治工作阵地。如皋市通过创新建立公民法治工作平台,实施“公民法治驿站”工程,为公民主动投身法治建设提供载体,打造出了一支“人员来源于民、工作服务于民、平台根植于民”的法治志愿者队伍,进而进一步夯实了基层法治工作基础,有力地推进法治如皋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公民法治驿站”由一定特长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公民自愿组织建立。即每个驿站由一名基本服务人、二名辅助服务人组成。即由一名热心于法治建设、有一定专业知识、群众基础好、精力充沛的志愿者充当基本服务人,负责驿站的日常工作。这些人大多是离退休老干部、老法律工作者、老教师、老党员、在职或退职村干部及在职大学生村官。二名辅助服务人,其中的一名辅助人为专业业务服务人,主要是一些热心于法治建设、法律或其他专业业务熟练、能为法治驿站正常运行提供专业业务保障的志愿者担任。这类对象基本上是在职的司法人员、法制工作者或从事于法治工作以及其他专业知识较为全面的机关工作人员;另一个辅助服务人为经济资助服务人,主要是一些热心于法治建设、有一定经济基础、愿意为法治驿站的正常运行提供经济保障的志愿者。这一服务人基本上都是当地的一些企业家或有一定经济实力、愿致力于法治建设的热心人士。

“公民法治驿站”本着“方便群众、立足急需、定点多元”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有需则建,可行则建。既有“家居式”,即设立于基本服务人的家中;也有“专建式”,即建立在急需的集居小区、农贸市场、工业园区等场所;还有 “依附式”,即依附于村(居)公共服务中心、企业、医院、学校等相关阵地设立。

每个法治驿站的站名基本上都以个人名义命名,并且悬挂服务标识、公示服务人员、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倡导格言。驿站倡导公民学法、生活守法、办事依法、维权靠法。通过热心宣传法律、耐心答疑疏导、用心依法维权、矫治心理障碍,有效化解了一些邻里纠纷,传递了法治需求,助推了社会和谐。

法律一经交给群众,就会转化为巨大的法治力量。践行法律不是执法者的专利,而是人民的权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法律的制订者、维护者、实践者。从2009年首家个人法治驿站建设至今,如皋市已先后建立近20家个人法治驿站,累计受理接待群众咨询3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数十起,提供法律帮助50多次,开展法律宣传活动10多次,受益群众近千人。有麻烦找驿站,遇纠纷问法律,成为越来越多普通百姓的自觉行为。法律已经走出

高高象牙塔,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中国法治建设大步向前,任重道远。实践证明,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悉心培育法治土壤,大力推动依法办事,法治建设就会收获更多丰硕果实,为推进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如皋的成功经验就是这样一个典范。

篇2:江苏如皋市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成功学校与落后学校的区别,最根本的是学校的文化差异。每一所成功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历史发展的渊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学校的物质存在、环境视觉与文本呈现并非就是整个的文化。文化真正关注的是这所学校的成员对待物质、环境和文本的态度与方式,以及它们之所以形成与稳定存在的精神与价值观。

下面两所学校,都是正在变革中的学校。之所以选择这两所学校为成功案例,因为我一直认为,学校的真正变革始于学校文化的驱动,学校文化左右着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和全方面。(崔允漷,周文叶.学校文化建设:一种专业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

1.莱州市双语学校:一所创新学校的创新文化建设实践

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是一所创新型学校,其学校的主流文化标志是以“创新文化”为特征的,“自主”、“合作”、“创新”、“个性”、“多元”五个基本要素构成了创新文化的子文化。

该校文化建设的途径符合学校实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社会和教育变革建立了联系。不管是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还是其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始终彰显出自己学校的一种伟大精神力量,都始终以学校创新文化为统领,努力体现“人的发展”这一价值观。学校的各种管理与措施都是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在该校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统一的。为师生发展创造的环境和平台,真切地成了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资源。在这所学校里,广大师生收获的是“尊严、宽容和幸福”。

下面笔者较为详细地介绍一下莱州市双语学校的创新文化。

① 自主文化——创新文化生成的摇篮

一所学校必须寻找到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特点的路径。而探寻的过程,就是自主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学校自主文化生发与积淀的过程。

自主文化首先体现于学校发展路径选择与决策的自主性。该校发展路径包涵以下四方面内容:首先是学校发展目标的确立。“育优生,做名师,创名校”是学校的管理总目标。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学校才会努力锻造名师,用名师带动教师的整体成长,靠优师培育优生,用优生成就名校。其次是学校发展理念的确定。该校办学理念是“特色立校、民主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效”,其中“特色立校”讲的是做什么事,“民主治校”谈的是由谁来做,“科研兴校”明确了怎样去做,“质量强效”设定了做到什么程度,这样的理念就勾画出了一个比较具体而清晰的发展方向。第三是学校发展特色,唯有特色才能打造品牌。该校办学特色是双语、艺术、科技。第四是学校发展模式。从办学模式讲,该校是走读与寄宿并存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从管理模式上讲,实行级部负责制,从班级管理模式上讲,践行“自教互管”,从教学模式上讲,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如此,可以看到一个学校独特而客观的发展轨迹,学校文化自主文化由此生发、扩展、传递、延续,辐射到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并激发了个体对自主发展地渴望与探寻。

②合作文化——创新文化依赖的有效载体

合作文化是在持续不断的合作行为中渐渐形成的。合作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取向,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有情感的支持,其情感的源动力来自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该校每年设立的名师博客、名师讲坛等交流平台,让老师们畅所欲言、尽展风采,打造出一批具有独特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名师群体,并带动教师的整体发展。近几年,该校的“班主任协会”、“教师专业发展志愿者协会”、“博客联谊会”、“小课题研究会”等各种民间组织纷纷成立,他们在小范围内,围绕更集中的主题,与更适合的人员进行更频繁地切磋,这反映了老师们的一种更加强烈的合作需要,也是学校合作文化发展的象征。③ 创新文化——文化创新的灵魂所在

该校创新文化的形成,是伴随着学校不断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而形成的。该校的创新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展系统性创新。该校从建校起,就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构建了学校“十大创新体系”,从思想、制度、管理、文化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实践。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即对原有地深化、提升或扩展。例如该校的课堂教学研究,经历了从目标教学研究到自主创新课堂一直到现在的自主合作课堂,就是一个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三是原创性的创新。就是打破常规,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即产生新的生发点。如生命道德的研究与实践,该校提出的“教学的基本单位不是班级而是小组”,这些都是全新的对教育教学行为与观念等方面的尝试。

④ 个性文化——创新文化品牌的独有价值

个性文化的构建,首先源自于组织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该校在发展中,无论是办学思想、发展理念,还是学校发展模式、学校的组织管理,从不趋同,坚持自己的个性发展。坚持走自己的路已经成为该校的不懈追求和行为特征。大到学校的一个重大决策,小到一项活动的开展,大家都会定位到与众不同上。无论哪个职能部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会把独特的创意、计划和方法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中展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个性文化的形成,还得益于组织对个性价值的肯定和挖掘。学校提出“个性教育群体化,群体教育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个性,来促进对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的培养。同时包容教师的性格弱点,发挥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学校把培养部门和班级的个性作为重点,在工作中发现、扶植,促进组织之间的个性地形成和发展。

⑤ 多元文化——创新思想与行为百花齐放

多元文化实际上是个性文化的衍生产品。强调个性文化,就必须兼容并包教育思想与行为的多元化。为此,该校一直致力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致力于鼓励多元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比如,倡导级部、职能部门、教研组和班级创建自己的特色文化。当这些文化拥有自己的核心理念、独特的内涵并在工作中产生独特影响时就会获得学校的认可。二是致力于将各种思想与行为都整合到创新学校建设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组织目标之下。以级部管理为例,由于各级部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所以管理方式也明显不同,出现了情感型、周密型、效率型和民主型等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但是,都需要服从学校既定的组织目标,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呈现百花齐放而又殊途同归的局面。

2.善形一生:滕州市姜屯中学善文化教育的追求

山东省滕州市姜屯中学依托学校地处古滕国腹地,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最早实践地,至今民风淳朴、善风犹存这一属地文化的主脉,提出了挖掘善文化的内涵,以“培育善人,弘扬善学”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开展、实施善文化教育的构想。

学校提炼出“真而善、善而美”的校风;“以学定教、严谨善诱”的教风;学风是“勤学善思、自主互动”;校训是“日行一善、善形一生”。在该校对校训的诠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每天至少做一件好事,并持之以恒,不仅如此,还要将善德善行表现出来,让善的光辉照亮他人,温暖社会。”这一理念,正是这一校训所体现出来的该校善文化教育的最终追求。同时,学校将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创新与师生发展等;学校物质、制度、行为、组织等文化巧妙地进行了整合提炼。从而营造了一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善文化与多种文化有机交融、互相推动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典型。

如何让“善”的教育在校园里广泛推行,让“善”的美德在师生心中得以生长,让“善”的品行在师生身上充分展现呢?姜屯中学在追“善”于源、深挖“善”根、存“善”于心、以“善”育人等活动基础上,大力营造浓厚的“善”文化氛围,使师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和激励。具体包括以下几项措施,现简单介绍一下:

①让墙壁说“善”话

在走廊的墙壁上悬挂了介绍滕国历史的挂图以及以“善”文化为主题的图片,在门厅的两侧撰写了《孟子·滕文公》文章,在教学楼侧面雕刻了一面“百体百善”书法墙等,让校园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沐浴着美而善的气息,供师生们随时浏览,时时诵读,细细品味。

②赋楼房以“善”名

给校园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等主体建筑及主干道起了一个能够反映“善”文化特点的名字,如知善楼、行善楼、本善楼、立善楼、乐善楼、崇善楼、至善楼、扬善楼等等,使师生望楼生义,远而敬之,近而观之,观而从之。

③标“善”念于校园

在校园的醒目处,比如宣传栏上,走廊旁,草坪边,科学设计标识出一些浓缩的体现“善”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诸如“存善心、有善念、行善举、做善事、成善人、扬善学”、“继承善的传统、推行善的教育、弘扬善的文化、实践善的真义”等标语,建设了善文化专题教育长廊,让充满生机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善”文化的浓厚氛围,使校园真正变成了师生们学习文化、养成道德、提升思想的“善园”。

④授“善”学入课堂

“善”的培养应体现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把课堂作为善文化培养的主渠道。学校提出了课堂善文化构建的目标,具体的讲,就是 “构建善育、善动的课程;炼就善待、善教、善诱的教师;培育善学、善思、善取、善为、善创的学生”。讲授“善”的知识、倡导“善”的观念、传播“善”的文化,在全校的课堂教学中,已蔚然成风。

开设校本课程,是善文化教育入课堂的又一主要形式。从学生领到校本教材《善文化教育读本》起,意味着我校的校本课程中,又增添了善文化的全新内容,实现了善文化以一门课程的姿态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目标,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善文化奠定了基础。

⑥ 以活动育“善”品

学校着力实施“日行一善”养成教育,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学校推行了“为善日记”。学生的“为善日记”详细记录着自己“日行一善”的每一个细节。认真翻阅每一本“为善日记”,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在学生稚嫩的言行背后,跳动的是一颗充满善念的心。举办善文化艺术节。该校的学生,只要谈起善文化艺术节,都兴奋不已,艺术节上特色鲜明的活动,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各种手工制作、每份调查报告、每篇观察日记、每幅书画作品,都凝聚了学生的智慧,都展示着学生的追求。该校班主任陈长梅老师说,学生们至今难忘的,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与人为善,是在活动中体现的善思、善行,是在对自己的展示中获得的成功体验以及战胜自我的信心。善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贯穿学生学校生活的品牌活动,激励着每一名学生不断地发掘自己,完善自己。培养出一支弘扬善文化的小志愿者队伍。善文化不能局限于学校,要使之深入家庭,融入社会,让所有人感受善文化的魅力,以提高民众的整体素质,学生是最好的使者。姜屯中学倡导“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的思想,让学生成为善文化传播的使者,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其他成员共同参与,起到“一个学校教育一批学生,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社会效应。

另外,学校的一些常规活动也注重把善文化纳入进去。国旗下讲话、召开善文化主题班会、评选为善小标兵、开展“善文化”故事征集活动、从善故事演讲比赛、收集善言善语相互交流、举行善文化手抄报展览、举办“善在我心中”征文等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行善激情。每班设立一张“日行一善”授星榜,将学生的善行进行表彰,以激励其进一步的向善行为。

⑦开展教师为善活动。学校把培养教师的知善、行善、扬善等意识和行为作为开展善文化教育的基本着力点,在教师中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包括评选教师为善之星、成立善文化研究会并设立了省级研究课题、召开善文化研讨会、举办善文化教育经验交流会等,以挖掘、传承、弘扬善文化为己任,做学生的表率,全面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善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

篇3:江苏如皋市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总结介休市设施蔬菜发展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 政府多措并举, 扶持到位, 大力度推进设施蔬菜发展

一项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 尤其是介休市以工业为主的城市要发展设施蔬菜高效农业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在发展设施蔬菜过程中, 政府倾注了全部精力, 使出了浑身招数, 克服了千难险阻, 采取了一切办法, 超常规推动, 超常规扶持, 超常规举措, 超常规实施。

1.1 思想引导

如何能让介休的农民真正看得起农业, 真正相信靠发展农业也能解决农民增收, 这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不远千里到山东寿光等地组织各乡镇、重点村、有关企业和农业局技术人员考察取经。通过身边的典型事例, 活生生的事实说服大家, 让他们从中受到感慨, 自觉自发的主动发展。

1.2 会议促动

在发展设施蔬菜的过程中, 市委书记、市长始终把设施蔬菜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拿在手上, 多次主持召开由市四套班子成员、财政、农业、信用联社, 各乡镇书记、乡镇长、重点村支书以及工商大户等参加的动员会、协调会、推进会、观摩会。形成了全市各级空前重视的发展氛围和强大的推动合力。

1.3 政策扶持

为了千方百计地刺激调动企业和农户投入积极性, 充分发挥财政补贴的杠杆撬动功能, 市财政连续二年拿出1 000万元作为高效农业发展基金, 每修建667m2日光温室贷款5万元的贴息, 重点补助园区水、电、路公共设施, 有力地解决了设施蔬菜发展的资金问题。

1.4 技术服务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了保证设施蔬菜发展的生命力, 技术跟踪服务至关重要。由政府出资聘请了山东、榆次、太谷等地20余名技术员常驻介休分片承包技术指导, 做到了手把手传授, 确保了技术到位。另外农业局技术骨干力量40余人, 常年奔赴在第一线实地进行指导。各种技术力量的综合调动运用, 为设施蔬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 工商大户转型发展, 创新模式, 规模化、园区化发展

介休是一个工业为主的新型城市, 工商企业层出不穷。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许多工商企业纷纷退出历史舞台, 积累了大量资金, 我们紧紧抓住他们主动谋求转型发展而苦于没有优质项目的良好契机, 因势利导, 积极鼓励他们进入设施蔬菜领域。目前全市共有30户工商企业投资发展设施蔬菜, 投资额达到1亿元。由于工商企业的实力雄厚, 资金充足, 在发展设施蔬菜中, 他们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 用工业的手段管理农业, 高起点、规模化、园区化发展。坚决克服小打小闹, 零敲碎打的做法, 坚定不移地走连片布局、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路子。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规模13.33hm2的精品园区30个。工商大户以工业的理念推进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的成功实践, 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七种发展模式。合理的经营机制、利益分配和运行方式不仅是我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能够取得突破性成效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市今后加快发展设施蔬菜行之有效的途径。

2.1 义安模式

主要特点是村集体利用工业的丰厚积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目的是为无法在企业就业的中老年男劳力和闲置在家的妇女劳力搭建就业增收的平台。

2.2 帅达模式

主要特点是中小煤焦企业家拓宽经营领域、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或者是退出煤焦领域谋求转型发展而选择了设施农业。

2.3 维群模式

主要特点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快速扩张、不断做强做大的进程中为放大龙头示范辐射效应, 在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上大做文章。

2.4 张村模式

主要特点是一批中小企业经营者克服一人独干难成规模、难抗风险的弊端, 用市场化机制, 合作化模式, 联手入股成规模、干大事、求高效。

2.5 铁巩模式

主要特点是农村致富带头人利用自身积累为老百姓打造致富平台, 为老百姓谋划新的就业增收渠道。

2.6 仙台模式

主要特点是农民是发展的主体, 村集体是发展的后盾, 个体的努力, 集体的支持, 共同打造产业。

2.7 凌云模式

主要特点是大型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 一起步就抢占制高点。房地产开发商凌云公司积极谋划在农业领域大显身手, 打造农业领域新的旗舰企业。其思路就是将旅游与设施农业有机结合, 全力打造山西中南部最具吸引力的集垂钓、采摘、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都市农业基地。

3 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生产、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在设施蔬菜建设中本着起点高、标准高、效果好的原则, 确保设施蔬菜具有长期的生命力,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温室建设上全部统一选用山东第五代温室的基础上采用晋中市统一制定的温室和拱棚结构标准, 脊高4.3m, 长100m, 跨度10m的温室, 并都安装自动卷帘机, 配备了保温被。拱棚以1 028型为主, 材料以钢管、复合材料为主, 结构坚固耐用。全市40个设施农业园区全部山东专业施工队统一修建, 统一标准, 统一选材, 统一施工, 统一管理。

在设施蔬菜生产中, 全面推行了四项蔬菜生产集成新技术:

3.1 新品种引进

介休市设施蔬菜生产全部采用优良外国品种, 作为我市设施蔬菜种植的主导品种。引进外国品种达到20个, 有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利海泽拉、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的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等, 优种率达到95%, 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率, 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3.2 工厂化育苗技术

介休市现有育苗生产基地3个, 年育苗量可达到1 000万株, 能够满足介休市设施蔬菜种苗的需要, 并可供应外地市的需要。

3.3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全市共采集化验温室土样2 500个, 并根据这些结果作出针对性的配方, 配方施肥率达到96%, 每667m2节省肥料800多元, 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

3.4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起垄栽培、地膜覆盖、嫁接育苗、低温炼苗、防虫网、生物农药等。

在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中我们注重了发展循环经济农业理念。在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村都实行了种植、养殖、沼气、沼渣、沼液利用的生产模式, 实现棚内种植蔬菜, 棚外养殖, 粪便无害化, 沼气照明做饭节约能源, 增加二氧化碳气肥, 沼液、沼渣作为绿色肥料提高产量, 生产无害、绿色、新鲜蔬菜。而介休市的吴家山村则借鉴了榆次石羊坂村的生产模式即四位一体”温室, 就是将日光温室、太阳能猪舍、沼气池、棚面集雨棚内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四部分有机结合起来, 以沼气为纽带, 通过生物能转换技术, 在全封闭状况下, 实现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养殖并举, 产气与积肥同步, 初步建立起一个能流、物流快速协调循环的生态系统。

总之, 介休市的设施蔬菜产业在以工业为主, 农业相对薄弱的地方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真正成为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摘要:设施蔬菜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抓手, 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大市的一项基础性产业。介休是以煤焦及其延伸转化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 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 农业在农民收入中提供的份额小。为了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特别是弥补工业腿长、农业腿短的缺憾,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确立了以日光温室为突破口的设施高效农业为建设主题。

篇4:如皋:江苏沿江开发的成功典范

如皋沿江开发五年巨变吸引了社会各界目光,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江苏沿江开发中的“如皋现象”。如皋经验不仅是江苏沿江开发的又一成功例证,而且对国内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践经验。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撰文指出:“这种经验是从实践的沃土中生长出来的,是真实、可靠的,也是可操作的、可借鉴的,它是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着的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闪光的构成部分。”

以科学规划引领,发挥后发优势

一年前,记者在如皋港区采访,被这里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潮深深感动。一年后,这里又将是怎样的景象?

汽车从如皋市中心如城镇出发前往如皋港区,天公不作美,恰逢秋雨绵绵,车窗外一片白茫茫,似烟如云,远处高耸的塔吊、近处的绿化带、新建的住宅楼依稀可见,该市宣传部的领导告诉记者,要是天好,从市中心乘车到港区不过半个小时。

沧海桑田。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寂静的芦苇荡,如今,一座初具雏形、面貌日新月异、充满勃勃生机的港城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港区管委会大楼里,记者碰到来自近邻靖江市委、市政府以及开发区的领导一行前来取经。

站在巨大的沙盘模型前,港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金城热情介绍大开发的情况,客人们不时发出一声声由衷的赞叹。

200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的加快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在江苏省沿江15个县(市)中,如皋市第一个科学编制了《沿江开发总体规划》。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成果。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提出:如皋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跳出如皋谋划沿江,跳出沿江统筹大开发,立足科学发展,把沿江开发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起跳板和主要突破口。

如皋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体现了高起点、科学性,并跟随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这一总体规划要求沿江开发和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规划中,如皋打破沿江一些城市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雷同和产业结构同质化的倾向,在学习苏南成功经验的同时,又避免苏南发展走过的弯路,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不可再生的江滩资源优势,把高附加值的船舶产业、海洋工程和现代物流业作为龙头型基地型产业加快推进。2005年,他们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修编总体规划,把沿江开发范围从原来的8平方公里调整为64.8平方公里,并优化配置产业;2006年,该市又以沿江开发为核心,把整个如皋纳入沿江项目的承载范围,实施沿江开发与内陆腹地共同开发,形成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发展新格局。

如皋人不断放大经济增长极效应,在科学发展中显示了自己的创造力。五年来,沿江大开发实现了惊人一跳。一份材料告诉我们:2007年沿江地区实现生产总值、全部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在全市占比分别为45.1%、38.5%和42,7%。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值高2180元。这四项指标分别是开发初期2003年的7.6倍、9.1倍和2.3倍。其中在不到全市1/20土地的如皋港区,外商直接投资占到全市的9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到全市的60%以上,重大项目占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到70%以上,远远高于全省沿江集聚度。

如果说沿江开发是如皋人用自己的智慧走出的一着妙棋,那么,现在这着妙棋已盘活了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的整盘棋。沿江大开发带来的新优势,营造了全市发展的新空间,催生了全市的大开放,仅承接上海转移过来的工业项目就有100多亿元,一批重点项目成为如皋的新亮点,彻底打破了如皋工业经济长期徘徊的被动局面,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五年来,如皋地区生产总值每年增幅20.7%,财政收入年均增幅35.2%,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18.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16.9%。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仅次于昆山,位列江苏第二。跻身于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和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在国家统计局百强县(市)市评比中,如皋的位置前移了118位,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县(市)之一。

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指出:“如皋从一起步很快找到了一个健康、完善、科学的发展之路,后发优势对如皋是非常好的经验。”

走增量型、吸纳式发展之路

经济学家认为,投入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手段,是调整经济结构最有效的措施,是扩张经济总量、积蓄发展后劲的最根本途径。

如皋的沿江大开发正是遵循这一理念。大招商引进大项目,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大投入带动了大的产业集群。五年来,如皋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在沿江地区共投资近百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筑巢引凤。2005年10月,总投资100亿元的熔盛重工在如皋港区的项目才开始启动。不到两年时间,就实现了首只船舶的顺利交付。它在如皋港区已接单99条船,其中有42万吨的矿砂船。目前在建的船舶有23条,今年将交付12条,年产值将超过110亿元。中国船舶协会会长张广钦指出:“这样的成绩的取得,在民营企业当中是首屈一指的,在中国船舶行业的骨干企业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如皋走在了全国许多想发展船舶工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县市前面。”

在临江产业园里,船舶制造业除了有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高盛财团参股的熔盛重工外,还有投资50亿元的海工平台项目和投资45亿元的低速柴油机项目,正是这些大项目的落户,拉长了如皋港区的船舶修造及机电配套产业链,目前已有16家相关企业进驻,倾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制造基地,预计今年船舶制造业的产值将达到160亿元。

走进熔盛重工,出现在眼前的一切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大。这里高耸着中国最大的900吨龙门吊。在舾装码头旁,屹立着两条7.5万吨的货船,工人们正在为它们精心打扮,油漆和安装设备。据介绍,这是今年熔盛重工交付的第4、第5条7.5万吨级货船。在它们的旁边,一条身躯更为庞大的15.6万吨的“苏伊士”邮轮,正在等待出坞驶入舾装码头。

如皋港区管委会党政办副主任丁建欣喜地告诉记者:“今年熔盛重工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那里签下了全球造船第一订单,12条世界上最大的40万吨矿砂船。为此,在港区将建造宽480米、 长460米的4号船坞,还将在那里耸立起全球最大的1600吨龙门吊。”

记者了解到,投资近300亿元的沙钢物流加工项目以及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也都进展顺利。如今,沿江开发已形成以一个千亿元产业为龙头、一个500亿元企业为支撑、3-5个百亿元企业为依托、一批数十亿元企业为基础的规模企业群,产业聚集效应彰显,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如皋沿江开发的实践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走增量型、吸纳式发展之路,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迅速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层次的重要途径,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以基地型、龙头型企业带动相关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化水平的有效方法。

打造集约开发、绿色开发的样板区

汽车行驶在离长江不远处的新筑江堤上,雨天道路泥泞,不得不放慢车速。

如皋有着长达48公里的长江岸线,大开发后港口建设迅速,已建成2座15万吨级码头、10座5万吨级码头,在建的5万吨级码头有10座、千吨级的内港池码头24座,已形成6000万吨的吞吐能力。“十一五”期间将建成万吨级码头36座,港口年吞吐能力将达到1亿吨。如皋港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但如皋人清醒地认识到,资源总是有限的,在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要去创造资源,增强资源的后续能力。他们在这方面又探索出很多宝贵经验,在充分利用现有岸线资源的同时,再造黄金岸线。记者看到,他们利用江边芦苇摊,已建起了一个长2千米、宽400米的内港池。这新筑的江堤便是内港池围截长江的临时江堤。实施内港池工程后,已新增人造岸线10多公里,延伸了腹地利用的深度,使岸线的利用达到了高水平、高效益。在内港池周边,醒目的项目牌告诉记者,日本森松重工船务配套、海通海洋工程、瑞泰船务修造等几个项目已先后抢滩落户。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如皋吸取苏南的经验,强势推进“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节约土地4000亩,复垦土地2780亩。同时关闭了463座小土窑、立体窑,依法回收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围堤造田1万多亩,在沿江地区共腾出土地2万多亩,基本上实现了土地的占补平衡。

如皋在沿江开发中还吸取苏南发展中的教训,坚持环保优先,争创绿色开发的样板区。他们严把沿江产业引进关,实行环保安全一票否决制,沿江地区已通过ISO14001论证,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低产出项目进入园区。同时,在沿江地区实行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气供热和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投资1.5亿元日处理10万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和总投资4.5亿元日处理1500吨的安装脱硫装置的垃圾焚烧热电联产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还建设防护林带和规划建设湿地公园,促进节能减排。

篇5:江苏如皋市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法治协理员,经验总结,基层法治建设

近年来, 连云港市连云区紧紧围绕“全面落实依法治区, 建设平安法治连云”的目标, 深入推进平安法治连云建设, 增强党委、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特别是在推行法治协理员工作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措施, 并在基层付诸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总结法治协理员工作取得的经验, 对于进一步促进基层法治建设, 夯实和谐社会的根基,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验形成的过程及其背景

(一) 经验形成过程

为切实加强对基层法治建设的监督力度, 深入推进法治连云建设, 2006年5月份, 连云港市连云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关于在区重点工作指挥部及各乡 (街道) 派任法治协理员的意见》决定从区政法部门选拔50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 具备一定法律专业素质的同志到区重点工作指挥部及各乡 (街) 任法治协理员。该制度运行五年多以来, 被派任的法治协理员协助派任单位建立健全了决策机制, 提供了大量的法律咨询和建议, 参与规范性文件的起草与审查, 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 宣传了法律知识, 协助调处了大量矛盾纠纷和息诉息访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 实践形成的背景及动因分析

法治协理员制度的形成与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密不可分,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 具有现实动因。

一是严峻的社会稳定形势的需求。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叠加, 维护社会稳定大局面临新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 运用法治手段去规范权力的运行, 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提高基层单位及工作人员法律知识水平及依法执政能力的需求。法治协理员制度的实行, 能有效地顺应现实需求, 进一步提高基层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执政能力。

三是领导高度重视依法治理方略, 建设法治社会的需求。法治协理员制度的建立和实行, 是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的结果。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认识到依法治理的重要意义, 才能有利于该制度的顺利推行, 达到预期目标。

二、基本做法:法治协理员制度的模式及其选择

(一) 建立一套制度, 引领工作方向

2006年5月, 连云港市连云区制定了《关于在区重点工作指挥部及各乡 (街道) 派任法治协理员的意见》, 对法治协理员派任工作的指导思想、定位、工作范围及要求、选任及考核评价机制、组织保障等事项均作了明确规定, 主要突出六个方面: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抓平安法治建设, 抓好平安法治促进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 全面落实建设法治社会的各项工作措施, 努力为重点工作指挥部及各乡 (街) 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二是明确法治协理员的定位。法治协理员应是协助派任单位处理涉及有关法律问题的事务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并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服务和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法律专业人员。其特性主要体现为:1.法治协理员在工作中处于协助地位, 有义务提供相关法律咨询、建议和服务。2.法治协理员的地位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有权依据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独立作出判断, 提供相关的法律意见和服务。其职责主要为:1协助健全行政决策机制;2.协助推进依法行政;3.深入开展普法教育;4.协助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5.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三是明确法治协理员的选任机制:1.来源:原则上从政法各部门选任;2.选任条件: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法律专业知识精、社会经验丰富;3.任职期限:一般为3年, 若发生违反法律、法规或纪律规定, 不适宜继续担任的, 必要时可随时更换;4.管理方式: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由派出单位和派任单位共同管理, 法治协理员必须遵守规章制度, 服从管理, 每周五为到所派任单位工作日。

四是明确法治协理员的意见征询采纳机制。区重点工作指挥部及各乡 (街) 在作出有关涉及法律问题的决策时, 必须书面征求法治协理员的意见。法治协理员须根据其法律专业知识就有关事项作出判断, 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填写《法律意见征询函》。法治协理员的意见原则上应作为参考依据, 若因不采纳提供的意见而作出错误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 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五是明确关于法治协理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考核办法为一年考核一次, 并于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向派出单位、派任单位通报。具体考核内容为:1.遵守工作制度情况;2.考核其行为操守;3.考核其协助处理事务的数量、效果, 特别是在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4.派任单位的评价意见。

(二) 因地制宜设点, 构建工作平台

目前, 除了在辖区所有的7个乡 (街道) 全部配备法治协理员外, 在一些重点建设工程指挥部亦派任了法治协理员, 建立起固定法治协理员办公点12个, 形成了覆盖全区的法治协理网络, 构筑了一个以法治协理为重心的工作平台。

(三) 依托基层政权建设, 延伸四项职能

几年来, 连云区充分发挥法治协理员制度的优越性, 在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同时, 不断放大法治协理员制度的综合效应, 拓展其职能,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促进大调解。法治协理员在履行职责的同时, 要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 加强与所派任单位的工作对接, 定期排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债务、征地、拆迁、劳资、建设、规划、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信息, 并协助所派任单位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苗头。

二是参与综合治理。利用法治协理员这一平台, 积极开展民调、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为基层单位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

三是构建维稳平台。法治协理员积极引导社会主体的行为规范, 通过参与定期通报、联席会议、矛盾纠纷排查等活动, 分析社会矛盾纠纷的运行态势, 为落实解决纠纷的工作机制和具体措施建言献策。通过具体疏导工作, 促成息诉息访, 主动了解涉稳及群体性纠纷事件, 做好预防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开展法制宣传。针对辖区群众法律意识相对较低的情况, 法治协理员坚持“走进民众、关注民情、贴近民生、解决民忧”的工作方针,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大力加强法制宣传, 进行普法教育, 提高群众的学法、守法、用法能力, 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法律的良好氛围。

(四) 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长效管理

连云区不断完善对法治协理员制度的指导与管理, 将该制度与考核、评比、表彰相挂钩, 促进该项工作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一是纳入考核体系。二是作为个人评比参考依据。三是利用网络, 加强指导, 总结经验。

(五) 加强硬件建设, 夯实工作基础

几年来, 连云区加强法治协理员工作的物质保障, 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法治协理员设置了办公场所, 同时, 克服经费困难, 加大投入, 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施, 优先保障车辆使用。

三、实际效果

经过几年的积极实践, 连云区在法治协理员制度的运用和推广方面总结和积累了一些经验,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提升了决策的公正性和高效性, 拓展了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新渠道,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法治协理员参与派任单位的决策, 有针对性地提供参考意见的方式,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法律专业知识匮乏而导致错误决策情况的发生, 在法律适用上少走弯路, 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同时, 该制度的实施, 也促进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 拓展了利用法治资源化解矛盾纠纷的渠道, 对基层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强化了基层法治建设的透明度, 有利于扩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法治协理员制度通过引入法律专业人士参与基层治理, 增强了基层单位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和沟通, 有助于派任单位了解基层社情民意, 为派任单位做出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能够获得公众支持和拥护的行政行为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群众充分了解派任单位工作程序和内容提供了交流平台。并且有效地拓展了法制宣传的途径和影响, 引导基层群众树立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三是增强了公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法律素养, 有利于推进基层公务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法治协理员制度不仅能够帮助派任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拓宽视野, 弥补法律专业知识匮乏的缺陷, 为今后依法治理提供信息储备, 而且能够帮助其不断强化对法律的运用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法律素养, 为推进公务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四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优化基层法治建设的途径。法治协理员制度通过协理员参与基层法治建设, 依据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独立作出判断, 提供相关的法律意见, 克服了法律顾问受制于当事人利益的局限, 真正起到了优化法治建设的作用, 创造性地解决基层法治问题。实践证明, 法治协理员制度的推广, 在整体上取得了积极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 基层法治整体水平和社会整体法律意识已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 即使在经济和法治建设发展不平衡的地区也同样能适用。

五是密切了政府和群众的关系, 优化了经济发展软环境。通过构建法治协理员这一平台, 促进了促进基层群众和派任单位的沟通和交流, 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密切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法治协理员制度已经成为基层政权贴近百姓、服务大局、法治为民的一个亮点。同时, 该制度的实施, 进一步净化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环境, 对于吸引外来投资和本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亦起到了优化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法治协理员制度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派任法治协理员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改革措施, 缺少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因此, 应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 应注意与后继改革相配套。

作为阶段性改革举措的法治协理员制度, 就其价值而言, 尚属过渡性举措, 要想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推动基层法治建设, 必须要注意与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工作制度相结合, 与基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相衔接。

(二) 注意正确处理与派出单位、派任单位之间的关系。

法治协理员是派出单位选派的人员, 要服从派出单位领导和工作安排, 协调好本职工作和派任工作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将协理工作作为其工作职责的一部分, 处理好与派任单位的关系, 尽心尽力为派任单位提供法律服务和支持, 既要“协理不代理”, 也要“到位不越位”。

(三) 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

要对法治协理员实行动态管理, 定期进行监督考核, 确保该项工作不流于形式。

(四) 法治协理员的责、权、利必须落实到位。

要明确法治协理员的责任和权利, 优其待遇, 特别是在褒奖和提拔任用、岗位津贴方面要有举措, 以便为法治协理员工作机制的良性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 加强物质保障。要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办公经费。

(六) 教育引导、转变观念、调整心态, 充分认识法治协理员派任工作的意义。

篇6:借鉴“洋思”成功经验的具体做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有了一定的理解。“洋思”中学成绩突出, 其最根本措施和保证是课堂。课堂上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 课堂上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去讲;

2. 课堂上紧张高效;

3. 重视课堂检测。

二、实行“日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农村中学中英语和数学是两个比较薄弱的学科, 同时也是最基础的两个学科。为此我就坚持每天给学生发一张练习题, 称为“日测”, 留给他们回家做。要求学生要向正式考试那样对待, 自我检测自己当天所学内容, 力争做到“日日清”。实行“日测”对提高中等生成绩效果很有帮助。

三、重视“周测”, 及时反馈

本学期学校实施“周测”为提高数学成绩搭建了平台, 每次周测做到:精心准备试题, 试后结合学生答题状况, 分层次找学生, 同时调整自己教学行为。“周测”一定要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 以基础题为主, 和平时的教学相结合,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为重视平时的学习,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增加趣味和难度, 向中考靠近, 在周测时增加附加题, 拓展其知识面,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通过“周测”可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同时学生也从中有了兴趣和压力, 此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取得更大的成绩, 这也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为今后的教学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建立学习小组、为学生学习创造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良好环境

具体做法是:按学生座位顺序, 把前后桌四人分为一组, 选学习认真的敢于发言负责任的学生为组长。组内、组间有合作与竞争, 组间有评比, 小组长负责检查并帮助组员的家庭作业, 教师可抽查家庭作业, 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定目标、竞争对手, 班内竞争、年级组内竞争, 学生之间的良好合作与竞争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五、重视教学反思环节, 提高自身素质

篇7:江苏如皋市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1 种子体制改革后的状况

如皋市种子管理站作为域内种子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 有4个方面与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前截然不同:

1.1 管理职能弱化

种子管理站的主要职能是:域内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行政许可;对全市种子市场实施监督管理;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全市种子质量的监督抽检等。这些职能几乎都与其他业务部门有交叉, 缺乏独立性。如种子的生产、经营的行政许可, 种子管理站仅是对企业的设施进行踏勘一个环节参与, 跟踪管理缺位;品种试验和论证工作, 多个部门参与, 各行其是, 缺乏权威和公正性;县级种子管理站种子质量监管的抽检结果不具备法律效应, 对种子经营企业的监管约束力不强;种子市场管理执法权在农业行政执法大队, 种子管理站对种子市场的管理没有震慑力。因此, 种子管理站难以有效的履行职能。

1.2 管理人员年龄老化

如皋市种子管理站编制6人, 人员均为原来种子公司的技术人员, 这些人大多年龄在50岁上下。由于编制有限, 改制10年来, 一直没有年轻的人员补充, 缺少既精通种子专业技术, 又懂得种子管理和经营业务及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人员素质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种子管理工作的需要, 也严重制约了种子管理站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和职能的履行。

1.3 管理观念僵化

县级种子管理工作缺少长效、制度化的管理措施和服务的理念, 以处罚代管的观念和意识是主流, 这样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无法适应已经市场化的种子市场。

1.4 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种子管理工作难点在基层。现行的种子法律法规是在种子市场没有开放的环境下制定的, 在开放的种子市场环境下,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级种子管理站具体的管理行为。如:《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检管理办法》客观上制约了种子管理部门对市场种子质量的有效监管;在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管理上, 《种子法》及配套的规章是造成目前种子市场“多、乱、杂”的主因;几种不需经过行政许可的经营形式:分支机构、委托代销、销售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 是基层种子管理的难点, 也是品种乱引、乱推根源。

2 对策

近年来, 如皋市充分认识到县级种子管理职能效应能够直接影响县域内种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及农业的增效, 因此, 一直着力解决好种子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 充分发挥好种子管理站的职能作用,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抓了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2.1 进一步明确了种子管理站是种子管理的责任主体, 理顺了职能

种子的行政许可, 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 种子市场质量的监管, 种子质量事故的处理, 种子市场的管理等, 由种子管理站统一负责牵头, 切实解决了互相扯皮和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增强了种子站对种子管理工作的主动性, 提高了管理效率。

2.2 加强自身建设, 提升管理能力

(1) 种子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如皋市种子管理工作的需要, 扩编增员, 同时成立了农业专家组, 负责品种论证和种子质量事故的鉴定, 解决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状况。 (2) 品种试验体系建设。积极争取财政扶持和相关部门协作、合作, 与市农科所合作建成农作物新品种 (系) 比较试验园区, 与市属场圃合作建成优良品种展示基地, 与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联合建成新品种高产示范基地,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主要农作物和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体系。 (3) 加强种子管理站检验室的建设。积极争取财政项目资金, 增加种子检验设备, 提高种子检测水平, 增强服务能力, 让农民用上安全“放心种”。 (4) 强化种子管理信息、装备建设。为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提供种子市场供求预测信息服务, 提高了市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2.3 建立常规管理与长效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种子管理是一项系统管理工作, 须从治本入手。 (1) 宣传普及种子法律法规。每年春秋两个供种季节前组织种子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 学习种子法律法规和种子业务知识, 宣传全市供种工作意见, 提高种子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的意识和依法供种水平。 (2) 邀请相关农业专家组成专家组, 确定全市的主推品种, 并通过文件、公告、会议、报纸、电台和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 (3) 强化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指导, 实行种子质量监管前移, 提高种子质量。 (4) 实施调种备案制度和通过种子协会开展行业自律, 实行种子管理全程监控。 (5) 开展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督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活动, 坚持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2.4 多措并举, 促进主推品种的推广应用

立足于如皋市农业生产和种子市场的实际, 采取多种措施, 着力解决品种乱引、乱推及“多、乱、杂”的现象和经营假劣种子的问题。 (1) 严控未审先推和超区域推广的现象, 确保市场销售的品种合法; (2)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协作、合作, 提早引进一些苗头性的品种 (系) 进行试验, 筛选出适合本地大面积推广的品种, 扩大全市的主推品种的范围; (3) 通过媒体、会议、培训、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手段宣传推介主推品种; (4) 利用各镇的高产创建活动, 示范引领主推品种的推广应用, 将主推品种的推广纳入各级政府和农业服务中心的考核, 促进主推品种的推广; (5) 利用农委系统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齐抓共管, 规范引导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生产、销售主推品种; (6) 利用种业协会引领、协调种子企业合作、协作、联锁经营主推品种。

2.5 严格市场督查, 杜绝违法经营行为

上一篇:对煤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下一篇:龙川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