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信息化建设

2022-12-31

第一篇:江苏省政府信息化建设

智慧江苏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江苏时空信息云平台是建设智慧江苏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部署的重点工程之一。课题调研组邀请专家多次召开座谈会,深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宿迁等市并赴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及宁波市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内容报告如下:

一、明确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平台在智慧江苏建设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时空信息云平台是地理空间框架的进一步提升,是智慧江苏的“骨架”。智慧江苏应在覆盖全省的时空信息云平台支撑下运行。

智慧江苏时空信息云平台包括:时空信息数据服务、物联网节点定位服务、云服务系统及其支撑环境。智慧江苏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思路为:已建有地理空间框架的市、县,向时空信息云平台转型升级;

尚未建成地区集中技术力量,直接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

横向时空信息云平台共建共享,纵向省市县时空信息云平台互联互通。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成果突出,为智慧江苏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建成

到2014年底,我省已投入5亿多元,通过先试点、后推广模式开展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省13个省辖市已全部启动建设。其中11个市已建设完成,淮安、宿迁计划今年完成;

新沂等23个县(市、区)已启动,其他县(市、区)计划今明两年全部启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推动了当地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依靠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现已创造经济效益约15亿元。

(二)行业应用成效显著

全省基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行业应用众多,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效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投入。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于2013年10月投入试运行,已为140多个省级部门、单位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市级平台应用成效显著。徐州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税管理系统建成当年新增税款2亿多元,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一张图”系统使个人土地办证由原来的10多天缩短到10分钟;

苏州市生态文明“四个百万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长效监管,促进了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

南通市数字城管系统的准确派遣率、结案率和群众满意度高达98%以上,有效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天地图•江苏”服务日益广泛

“天地图•江苏”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即通俗的互联网地图,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地理信息浏览、兴趣点查询、出行导航定位等位置服务。目前,基于天地图的各类典型应用已超100个,公共自行车、出租车、智能公交、环保数据发布等应用在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地图”日平均数据下载服务流量已达到100多gb。

(四)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建设迅速

2013年,选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显著的徐州市和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云计算试点区的无锡市作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试点城市。通过试点探索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为全面开展智慧江苏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仍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体制机制不完善,推动建设力度不够

1.部分市县政府主导乏力

一些市县政府对建设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部分地区财政经费不能保障,难以完成建设。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我省44个县才启动23个,建设完成仅1个。而浙江省63个县已全部启动,现已完成33个。

2.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由于体制以及职能划分等历史原因,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主体众多,测绘地理信息、规划、建设和经济信息等部门都有参与。部分城市的智慧应用工程分别建设各自的“地图”平台,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3.职能监管尚欠到位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监管职责。但我省部分市县级测绘地理信息职能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和技术人员缺乏,导致职责履行难以到位。而浙江全部市县都设置了测绘地理信息局,配齐了管理人员,且大部分市县还专门成立了地理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撑。

(二)共享机制缺乏,信息开放程度不高

1.“信息孤岛”现象存在

由于缺乏共享机制,一些部门的行业专题数据不愿共享,导致“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信息难以产生价值。而各个地市、县区整体之间更是互不相连的“孤岛”。

2.标准规范不统一

各地各部门采用的地理信息数据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不一致,相互间数据兼容差,给数据处理和共享带来不便,制约了全省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交换和整合。

3.信息获取难度大

时空信息云平台需进一步丰富海量的信息数据。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数据共享机制薄弱,诸如传感器、视频采集等终端又分属不同部门建管,使得相关领域的信息数据难以顺利获取。

(三)成果应用率低,可持续性较差

1.宣传推广力度低

不少市县级层面的宣传推广不够,导致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的应用面窄,缺乏广度和深度。一些政府部门甚至还不知有这么一个免费的、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2.长效运维机制薄弱

智慧江苏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是连续性、长久性的。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阶段,很多城市没有从政府层面出台长效机制,部分城市建立了长效机制但运行不到位,导致“建完即完”。

3.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地理空间框架、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运行软、硬件环境复杂,数据时效性需求高,更新维护难度大。市县由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问题,想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运维管理人才很难。目前市县相关人才缺口至少上百人。

4.运行环境不能满足需求

各市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运维环境有建在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有放在政府信息中心的,还有置于“阿里云”的,模式众多、秩序混乱。现有的场所环境和建立模式已不能满足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需求。

四、突出重点、创新思维,全力推动智慧江苏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工作

(一)完善机制,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1.明确建设原则

一是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包括时空信息云平台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或规避保密要求,从互联网上下载地理信息数据代替时空信息云平台;

二是长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地理空间框架,对其进行改造升级成时空信息云平台,而不要重建再造,造成浪费;

三是共建共享原则,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只能建一个时空信息云平台,各部门各行业要克服本位主义思想,共同丰富时空信息数据库内容;

四是绩效原则,建立有效的、可度量、可执行的绩效考核体系,推进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有效应用。

2.强化组织机制建设

建议成立省级层面的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具体分工,统筹协调建设工作。同时,健全完善各市县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运行的主体单位,按照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标准,省、市、县三级同建,实现智慧江苏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全覆盖。

3.多渠道投入经费

智慧江苏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体量大,经费需求高,后续的运行维护也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建议在列入全省基础测绘规划经费的同时,通过智慧江苏建设资金、全省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等为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和运维提供经费保障。

(二)顶层设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1.建立标准及共享机制

充分发挥江苏省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制定信息数据建设、采集和接入的统一标准,牵头协调各类数据获取和共享;

指导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签订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协议,在协议框架内开展有效合作,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程度。

2.制定数据交换共享管理办法

制定关于全省地理空间数据建设、交换与共享的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的职责和义务,依据要求向测绘地理信息管理部门提交各类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从法律层面来规范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交换共享工作。

(三)统一监管,促进应用深入长效

1.应用监管协同推进

督促各市县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切实履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职责,政府层面出台时空信息云平台使用和运维推广意见。将平台示范应用及推广列入考核内容,推动各地加大建设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同时,各地在审批涉及测绘地理信息的项目经费时,须听取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意见,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

2.输血造血培养人才

视情对技术力量薄弱和运维管理能力欠缺的市县进行“输血”,选派技术水平高、管理经验足的人员,到相关市县担任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指导员,帮助完成相关建设和运维任务。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市县自行“造血”,采取“长+短”、“技+管”的模式培养运维人才。

3.优化环境保障运维

建议单独建设云平台运行的场所和软硬件环境,实现专房专机。省级层面成立江苏省智慧江苏时空信息云服务中心,平台设备放置于省政府信息中心,并在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建立分中心,负责数据备份及提供特殊需求的服务;

设区市、县(市、区)的运维设备统一放置于政府信息云计算中心,以保障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高效应用和运维安全。

第二篇:江苏赛飞招聘信息

更多招聘信息:

一览电子商务英才网

江苏赛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销售助理/销售专员

要求:

1、有销售工作经验优先,

2、能熟练操作办公软件

3、勤奋敬业,踏实肯定干,稳定;

详细:

1.负责公司销售合同及其他营销文件资料的管理、归类、整理、建档和保管工作。

2.随时答复领导对销售动态情况的质询。

3.负责收集、整理、归纳市场行情、价格。4.协助销售人员做好电话来访工作;在销售人员缺席时,及时转告客户信息,妥善处理 网站美工

职位描述

要求:

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读懂js代码,熟悉vs开发环境的优先,会c#语言的优先。工资:

月工资2200-4500 试用期3个月(工资递增)转正缴纳5险 周日休息 其他按照国家规定休息。

更多招聘信息:

一览电子商务英才网

第三篇: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指南

附件2

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指南

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根据教育部及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要求,特制定“十三五”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指南。“十三五”期间,全省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构建全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服务教育发展大局和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关注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注重案例培育和模式重建。申请人可参照本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和特长,自拟课题名称申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研究; 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和发展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研究;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养信息社会公民基本素养的范式研究;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范式研究; 以教育信息化提升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范式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实践研究。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教育教学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MOOC、微课、翻转课、SPOC等适应未来人才培养、引领世界课程改革的智慧型课程资源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数据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专业化教学应用工具软件开发及其学科应用研究; 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远程同步课堂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研究; 无线校园环境下的精准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伴随式数据收集的大数据教学分析研究; 基于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在线教育及其与线下教育融合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终身学习、泛在学习、自适应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

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新型治理方式的研究。

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专题研究 资源开发、应用、服务的机制研究; 区域推进数字资源共享的案例研究; 校本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微课的研发及应用模式研究; 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网络支撑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建设研究;

基于云平台的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生成性资源的共享与应用研究; 泛在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新型学习资源的应用模式研究。

四、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专题研究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策略研究; 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模式及提升策略研究;

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五、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专题研究

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

基于网络空间的德育教育模式研究; 学生网络学习空间特色建设与应用研究;

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网络研修的实践研究; 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家校互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 基于网络空间的班级组织管理、学生综合评价研究。

六、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题研究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区域平台建设和管理研究;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协同服务模式研究;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资源汇聚与共享机制研究;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资源创新应用模式研究。

七、创客、STEAM/STEM、AR/VR/MR专题研究 创客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学校创客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创客课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研究; 国际STEAM/STEM教育比较研究; STEAM/STEM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STEAM/STEM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机器人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AR/VR/MR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八、智慧教育、未来学校专题研究

数字化校园、无线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研究; 智慧教室、智慧学习体验中心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智慧教室环境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游戏化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网上学习型社区建设与应用研究; 未来学校评价标准研究。

第四篇: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小编推荐)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苏政办发〔2009〕181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经济和 信息化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

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 1 —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 2 —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09〕21号)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委〔2009〕252号),设立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为省政府组成部门,挂省中小企业局、省乡镇企业局牌子。

一、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由省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将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贸管理、口岸工作和能源规划以外的职责,原省信息产业厅的职责,整合划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三)将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内贸管理、产业损害调查、重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职责划入省商务厅,能源规划职责划入省能源局,口岸工作职责划入省政府办公厅。

(四)加强的职责

1.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强化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动作用。

— 3 —

2.组织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3.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4.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有关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5.强化当前经济运行调节和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保障,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加强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推进工业、通信业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工作。

7.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的指导和服务,发挥规模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二、主要职责

(一)负责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对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出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拟订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地方法规、规章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参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的研究制定,收集、整理、发布经济和信息化信息。

(二)拟订并组织实施经济运行调控目标、政策和措施,监测分析全省经济运行态势,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调节经济

— 4 —

日常运行,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组织协调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和重要原材料的产运需储衔接和紧急调度。负责全省煤炭经营监督管理。负责工业、信息化的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和国防动员有关工作。负责交通运输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制定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意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提出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政策建议。负责信息产业园区、乡镇工业和中小企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的指导与服务。参与各类工业园区的业务指导工作。联系和指导有关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中介组织的工作。

(四)负责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工作。拟订技术改造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措施。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技术改造投资规划及年度计划,按规定申报、审批、核准、备案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负责相关国家专项计划项目的申报、实施和督查。参与审核并监督拟上市企业募集资金投向。监督管理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招投标活动。

(五)研究拟订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措施。按照分工,组织拟订有关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负责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工业、信息化领域的落实。组织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负责认定、评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审核、

— 5 —

上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负责归口的科技专项经费和项目管理,负责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推进产学研结合。指导企业质量管理,组织实施质量攻关和培训,贯彻制定技术标准,推进实施名牌战略。

(六)参与全省能源规划编制,跟踪重大建设项目工程进度。负责协调电力、煤炭生产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电力、煤炭有关标准。负责电力、煤炭统计工作。编制电力、煤炭生产计划并监督执行。负责全省年度电力电量平衡。负责热电联产的有关工作,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范煤炭经营,推进煤炭市场建设,协调煤炭供需平衡。

(七)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分析全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负责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全社会节能及工业、通信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促进的规划、计划及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和节能评估审查工作。组织指导环保产业发展。指导全省墙体材料革新和发展散装水泥工作。承担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节约能源方面的具体工作。

(八)提出行业规划、经济和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及标准、发展方向、重点和项目布局。发布产业信息,协调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负责相关行业产业政策相符性审查和生产许可准入等事项,负责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关工作。承担省履行《禁止

— 6 —

化学武器公约》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负责盐业、烟草工业和专卖管理的联系协调工作。

(九)指导企业发展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会展业和售后服务业等,指导地方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负责引导企业开拓市场。监测分析产品市场运行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状况并组织调控。拟订企业开拓市场的政策措施,指导企业建立产品市场营销体系。

(十)指导工业、信息化领域利用外资工作。负责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动态监测。按分工编制全省有关重要商品、原材料的进出口总量计划编制并监督执行。指导生产企业的自营进出口工作。指导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配套协作。开展工业、信息化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

(十一)负责推进服务企业工作体系建设。宏观指导各种经济成分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改造,规范企业行为。制定并组织实施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指导企业管理创新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承担推动企业上市和多渠道融资有关工作。协调企业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承担省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指导企业内部法律顾问工作。指导和组织经济管理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企业智力引进工作。

(十二)统筹推进全省信息化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并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

— 7 —

融合,指导协调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

(十三)拟订信息产业和信息化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并组织实施。负责提出信息化投资的规模和方向,提出国家对口部门和本省用于信息化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议。按规定负责部门预算内的政府信息化项目的审核,组织规划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

(十四)拟订全省无线电频率规划。负责全省无线电频率的分配与管理。负责无线电台(站)设置审批、无线电检测和监督检查。依法组织实施无线电管制,负责无线电监测、检测、干扰查处,维护空中电波秩序。负责全省无线电派出机构的管理。

(十五)负责协调维护全省信息安全及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大事件,承担跨部门、跨地区和重要时期的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工作。

(十六)负责中小企业(含民营经济、乡镇企业,下同)发展的综合指导与协调。拟订发展中小企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拟订全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监测分析中小企业运行态势,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指导创业基地建设,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指导中小企业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指导和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与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促进金融机构建立与中小企业的

— 8 —

融资渠道,承担或参与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的建立和管理方面的有关工作。负责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

(十七)负责组织推进“诚信江苏”发展战略的实施。统筹协调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推动建立面向个人和企业、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信用体系。

(十八)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设29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省行业协会办公室)

负责机关文秘、档案、机要、信访、保密、督办、政务信息、会议组织和综合性文稿的起草与审核;协助委领导处理机关日常政务工作,督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负责政务公开工作;建立完善机关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办理省人大建议、省政协提案等工作;负责经济和信息化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承担机关办公自动化、局域网建设和运行工作;承担机关行政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指导行业协会工作。

(二)综合规划处(研究室)

编制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草案,组织协调制定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并承担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研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布局重大问题及促进相互融合的政策措施;建立统计工作体系和承担全系统综合统计工作;会同委内各相关处室对专项资金安排使用提出初审意见;组织对工

— 9 —

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考核。研究分析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提出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起草或参与起草重要文件和综合性、理论性文稿;起草季度和年度全省工业经济形势研究分析报告;组织、协调委内综合性调研活动;指导、协调全系统的调研工作;负责对外宣传和新闻发布;联系和指导委内研究机构工作。

(三)法规处

承担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地方法规、规章的调研和起草工作,组织开展法规、规章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协调行业管理法规的拟订;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负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导企业法制和法律顾问工作;负责依法行政工作;承担机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

(四)产业政策处(省汽车工业办公室)

拟订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意见,监督检查产业政策落实情况,协调解决执行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和实施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意见;研究提出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行业发展政策措施;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政策建议;组织和协调专项产业政策的制定;承担车辆生产准入管理和发布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工作;牵头承担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关工作;参与省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整治有关工作。

(五)经济运行局

— 10 —

编制并组织实施近期经济运行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监测分析全省工业和通信业经济运行态势,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调节经济日常运行,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重要原材料的产运需储衔接和紧急调度;承担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和监控工作;协调缓解企业生产流动资金矛盾;承担紧急状态下重要物资的调度和协调工作;管理省级药品储备,组织实施发生重大灾情、疫情等特殊情况下的药械调度;承担生产性服务业有关工作,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指导企业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会展和售后服务等,指导地方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组织和引导企业开拓市场,拟订鼓励企业开拓市场的政策措施,指导企业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承担工业、信息化的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国防动员、反恐等有关工作。

(六)产业投资处(省机电设备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 承担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工作;拟订技术改造投资规模及投资结构调控目标、政策、措施;编制并组织实施技术改造投资规划及年度计划;按授权和分工申报、审批、核准、备案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按规定申报、实施和督查相关国家专项计划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安排省级财政用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专项资金;按规定承担内外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购置进口和国产设备抵免税审核确认工作;参与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对拟上市企业的融资项目进行审核,监督募集资金的投向;指导银企沟通合作与直接融资工作;监督管理技术改造项目招投标活动,联系和指

— 11 —

导有关投资类中介机构;承担省机电设备招投标管理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七)科技与质量处

研究拟订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按照分工,负责拟订有关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承担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工业、信息化领域的落实工作;组织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负责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评价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审核、上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指导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机构建设;编制和实施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国产化、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等项目计划,管理相关专项经费;组织省重点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和项目验收,参与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组织推进信息与工业化融合,负责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组织企业技术进步奖评审;指导推进产学研结合和国内外产业技术合作与交流,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指导企业质量管理,组织实施质量攻关和培训,贯彻制定技术标准,推进实施名牌战略。

(八)企业发展服务处(省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办公室) 推进服务企业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央在苏企业服务工作;宏观指导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改造,规范企业行为;制定并组织实施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负

— 12 —

责推进百亿元级企业培育工程;监测分析大企业大集团运行态势,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指导企业加强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协调企业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指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规定承担拟上市企业审核有关工作,推动企业上市和多渠道融资工作;承担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审核工作;承担省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九)经济合作处

指导工业、信息化领域利用外资工作;负责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动态监测;按分工承担全省有关重要商品、原材料的进出口总量计划编制工作并监督执行;指导生产企业的自营进出口工作,研究提出促进生产企业出口的有关政策措施;指导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和海外投资,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产品目录,并参与有关项目的审核、报批工作;承担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配套协作工作,指导企业与跨国零售集团加强合作;开展工业、信息化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组织编制发布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合作指南;参与开发区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按规定负责系统有关团组及人员出国(境)任务的预审工作。

(十)节能与综合利用处

综合分析全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负责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全社会节能及工业、通信业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以及促进清洁生产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组织

— 13 —

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承担节能监督管理和节能评估审查工作;申报、审核、核准节能减排和工业、通信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项目;承担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电厂)产品认定工作;推动落实工业、通信业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组织指导环保产业发展;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及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组织开展节约能源和有关循环经济宣传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指导、推进全省墙体材料革新和发展散装水泥工作;承担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节约能源方面的具体工作。

(十一)电力能源处

参与全省能源规划编制工作,跟踪重大建设项目工程进度;监测电力能源运行态势,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承担电力统计工作;制定电力有关标准;推进热电联产的改造应用,承担热电联产生产运行管理和热电联产企业(机组)年度核验工作;平衡全省电力电量,编制电力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划分和管理全省供电营业区,指导农村电气化工作;承担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承担煤电油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和紧急调度工作;承担成品油应急储备管理;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参与电、热价格的制定和管理;负责电力保护工作,承担省电力设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联系、指导有关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工作。

(十二)煤炭处

参与拟订煤炭行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政策法规,统筹合理开发

— 14 —

和综合利用煤炭资源,依法审批开办煤矿;监测分析煤炭运行态势,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维护煤炭生产和经营秩序,承担煤炭生产许可和煤炭经营企业资格监督管理;按规定承担煤矿矿长、特种作业人员等培训考核发证工作;参与煤炭产需协调和应急保障工作;推进全省煤炭生产、安全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管理煤炭安全生产;推进矿井质量标准化和现代化矿井建设;承担煤炭统计、市场分析和信息发布工作;组织煤炭行业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

(十三)交通与物流处(省道口管理办公室)

负责交通运输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全省重点物资运输的调度;协调解决综合交通运输运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参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编制、有关重点交通项目的论证审查和综合交通的管理;参与道路检查站、收费站、稽查站的审核设置工作;承担全省铁路监护道口的改造、管理和安全工作;承担全省春运组织工作,承担省春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组织实施物流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承担全省重点物流项目的扶持工作。

(十四)原材料工业处(省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办公室)

组织制定并实施钢铁、有色、黄金、石化(不含炼油)、化工(不含煤制燃料和燃料乙醇)、建材等的行业发展规划,提出

— 15 —

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项目布局,并推进实施;研究提出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布产业信息,协调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承担相关行业产业政策相符性审查和生产许可准入等事项,承担本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关工作;承担小化工整治有关工作;依法承担有关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预审工作;对本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技术创新等项目及财政用于本行业有关专项资金进行初审,协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参与相关行业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联系有关行业协会的业务工作;承担省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稀土办公室的具体工作,负责稀土的行业管理;依法承担农药生产企业核准、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的审核与管理以及农业化学物质行政保护有关工作。

(十五)装备工业处

组织制定并实施机械、汽车、民用飞机、轨道交通机械制造业等的行业发展规划,提出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项目布局并推进实施;研究提出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布产业信息,协调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承担相关行业产业政策相符性审查和生产许可准入等事项,承担本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关工作;承担汽车行业规划和管理;依法承担有关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预审工作;对本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技术创新等项目及财政用于本行业有关专项资金进行初审,协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参与相关行业产品质量的监督

— 16 —

和管理;联系有关行业协会的业务工作。

(十六)消费品工业处

组织制定并实施轻工、纺织、医药等的行业发展规划,提出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项目布局并推进实施;研究提出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布产业信息,协调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承担相关行业产业政策相符性审查和生产许可准入等事项,承担本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关工作;依法承担有关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预审工作;对本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技术创新等项目及财政用于本行业有关专项资金进行初审,协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制定和组织实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相关大师、名人的评审和推荐工作;按规定承担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参与相关行业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联系有关行业协会的业务工作;承担盐业行政管理、烟草工业和专卖管理的联系协调工作。

(十七)电子信息产业处

承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的行业管理工作;研究拟订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组织协调重大系统装备、微电子等基础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组织协调国家有关重大工程项目所需配套装备、元器件、仪器和材料的国产化;促进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指导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利用外资工作;参与组织实施国家电子发展基金和科技重大

— 17 —

专项中的电子信息产品项目,跟踪推进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指导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承担相关资质认证工作;承担对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的监督管理工作。

(十八)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

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及重点专项规划;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组织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园区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推进软件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推动软件应用,参与组织实施与跟踪管理国家和省有关专项中软件类项目;承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运营分析工作,指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按规定开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认定、软件产品登记、系统集成资质认证、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等相关资质认证管理;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推进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和正版化。

(十九)信息安全处(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办公室) 组织制定并实施信息安全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协调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协调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组织开展风险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协调开展和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承担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协调处理重大事件;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信息安全公共基础项目建设,促进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承担信息安全相关服务机构监督管理,依法指导管理电子商务认证工

— 18 —

作;协调开展信息安全知识、技能的社会宣传与培训;指导、协调信息安全技术开发;指导协调地方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承担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二十)信息化推进处

制定并组织实施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协调全省电子政务发展,推动跨部门的网络互通和业务协同;提出信息化投资规模和方向、国家对口部门和本省用于信息化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议;承担部门预算内的政府信息化项目的审核、监督及绩效评估工作,组织规划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指导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社区管理服务、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农村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承担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二十一)企业信息化处

制定并组织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推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指导协调电子商务发展,协调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组织、协调和推进智能卡、银行卡产业发展,推进重大智能卡应用项目实施,推广基于银行卡的各类应用;推进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产业化和应用推广。

(二十二)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处

指导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承担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协调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

— 19 —

和年度计划,参与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组织推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发展,跟踪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组织指导相关部门制定通信管线、公共通信网(有线、无线)、专用信息网的规划并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协调电信市场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宜;推进跨行业、跨部门面向社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负责信息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订。

(二十三)中小企业综合协调处(省民营经济投诉中心) 负责全局业务综合协调工作;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中小企业法规、方针、政策;拟订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承担中小企业系统的行政复议工作;组织中小企业发展与改革中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承担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的预算、管理与监督工作;承担民营经济投诉工作。

(二十四)中小企业改革发展处(融资担保处)

指导中小企业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组织企业家队伍培训工作;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提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政策措施;承担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变更审批、关闭和日常监管;开展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指导创业基地建设。

(二十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

承担中小企业经济信息的统计、汇总、分析与发布工作,监测中小企业发展态势;指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小企业

— 20 —

应用信息技术化;指导中小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工作;指导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工作。

(二十六)中小企业产业与合作处(省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调中心)

指导中小企业调整产业、产品和布局结构;指导乡镇工业和中小企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推动产业集聚;指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发展;推进中小企业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和指导中小企业劳动、卫生、环保及节能等方面的工作。

(二十七)财务审计处

负责行政、事业经费的管理和各项经费预算的综合平衡;承担机关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负责指导委直属单位的财务制度制定和实施以及财务业务监管工作;负责委直属单位的资产监管,办理国有资产的购置、变更、移交、处置报批工作,监督指导国有资产的管理;负责机关、直属单位和驻外机构的财务审计工作;负责机关各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调度工作。

(二十八)教育培训处

研究拟订经济管理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规划及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企业经营者培训工作;指导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推进企业建立自主培训机制;承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方面的有关管理工作,推进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业化进程;规范和监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开展国际合作培训与交

— 21 —

流;指导企业智力引进;负责指导全系统公务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联系直属院校;承担省经济管理干部培训考试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二十九)人事处(职称工作办公室)

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干部调配、任免、考核、奖惩、工资福利的管理工作;牵头组织经济系列、工艺美术系列以及相关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认定工作;负责系统人才工作;承担机关干部职工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培训工作;统筹机关和直属单位工作人员出国(境)管理工作。

机关党委

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离退休干部处

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办公室

贯彻实施国家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拟订全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地方法规、规章、标准和政策措施;制定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管理全省企业及个人信用征信工作;承担信用产品的市场培育和应用推广工作;承担信用工作的对外联络和合作交流工作;指导信用知识教育、宣传、考核等工作;承担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工作。

四、人员编制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为259名(含离退休干

— 22 —

部服务人员编制19名)。后勤服务人员编制另行核定。

领导职数为:主任1名,副主任7名;正副处长(主任、局长)90名,其中正处长(主任、局长)32名(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离退休干部处处长1名,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1名),副处长(副主任、副局长)58名。

五、其他事项

(一)关于投资项目管理职责分工。根据《江苏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江苏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苏政发〔2005〕38号)规定,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需转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的技术改造项目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上报。

(二)关于资源节约、节能、循环经济管理职责分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组织全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综合协调工作,拟订发展循环经济、全社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规划及政策措施,并组织协调实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全社会节能及工业、通信业领域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促进政策。

(三)关于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和运行方面的职责分工。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交通运

— 23 —

输厅等部门编制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搞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衔接平衡。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交通运输的综合协调工作,做好重点物资运输的组织、协调与调度。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有关部门编制和实施运输体系计划,并搞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

(四)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要负责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政策指导和重大问题的协调。

(五)根据省政府规定,管理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的人事党务、机关财务后勤、离退休人员、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

(六)根据省政府规定,管理省无线电管理局。

六、附则

本规定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其调整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

— 24 —

主题词:机构 职能 编制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 25 —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12月31日印发

— 26 —

第五篇: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范文

关于印发《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苏卫办〔2011〕

13号)

发布时间:2011-7-25

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苏卫办〔2011〕13号

各市卫生局,厅直各有关单位:

为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健康、有序发展,我厅研究制订了《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江苏省卫生厅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江苏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规划背景与发展现状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对于改善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状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强化政府与社会对卫生服务的监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卫生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卫生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发展不够平衡、各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互通、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为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进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实用高效的原则,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目的

本规划的目的是,明确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思路和基本原则,确立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提出规范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以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集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投入效率和建设效益,推动我省卫生信息化全面、健康、有序地发展。

本规划是为我省卫生信息化“十二五”建设发展提供指导,不代替具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规划的适用期限为2011-2015年。

(二)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人才队伍有所加强、水平得到提升,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的重要保障。

1、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县及县以上医院基本都建立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也在相当部分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得到应用。各地围绕医保和新农合基金结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建设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规范化程度和服务能力。

2、疾病控制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十一五”期间,我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个案为基础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以及结核病、艾滋病、鼠疫、流感等10多个专项疾病和学生因病缺课的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管理实现了信息系统全省联网运行、实时监控。

3、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省暨各地开展了以医疗资源调度为基础的急救医疗指挥系统、12320公共卫生咨询服务系统、采供血管理业务系统等建设,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公众咨询服务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新农合省级信息平台暨县级业务系统规范化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实现了统筹区域内参合农民看病就医的即时结报,基金管理更加完善。省级平台为参合农民转外就医获得即时补偿、经办机构加强费用控制等提供了有效手段。

5、卫生监督、药品供应保障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应用。为规范各级卫生监督工作业务、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我省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2010年底项目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全省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与监管平台于2009年初基本建成并投入常态化运行,为我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

6、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省级卫生统计、卫生财务网络直报系统于2007年建成投入运行,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统计、财务、医改监测信息的在线报告。加强对报告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综合分析,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

7、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开始试点。苏州、无锡、南京、镇江等地积极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如苏州市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列入政府“惠民工程”,推进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应用,探索健康管理和服务新模式,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

(三)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顶层设计和信息标准,信息孤岛和烟囱问题突出

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但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尚未建立。纵向卫生业务系统的功能较强,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数据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使得系统之间不能有效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烟囱”与“信息孤岛”现象突出,存在大量手工填报数据及重复采集信息现象,影响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和群众需求

目前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框架设计上还是以垂直条线业务和独立业务应用为主,在业务内容上还是以面向单一业务管理为主,在实现路径上还是以单个系统扩充为主。缺乏对业务协同、公众服务和综合管理的支持,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的需要。

3、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存在两方面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苏南地区明显好于苏中、苏北地区;另一方面是不同卫生业务领域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明显好于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4、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南京、苏州等省辖市建立了专门的卫生信息化管理职能机构,但是省及大部分市尚未建立专门机构。总体上看,全省卫生信息化专业队伍能力还不够强,尤其缺乏既熟悉医疗卫生工作业务特点、掌握发展规律,又具有信息化工作经验的专门人才。

5、投入不足,缺乏资金保障和激励机制

政府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机制不完善,缺乏统筹的、经常性的项目管理和经费安排保障。缺少引导市场形成有序竞争的约束手段,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各方面力量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投入的持续性。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以惠及民生为最终目标,将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

总体思路:以居民健康管理为中心,以卫生服务活动为主线,加强卫生信息化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建立资源合理利用、信息充分共享的有效机制。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支持医疗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我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完成三个转变:

一是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利用平台技术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是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一方面突出服务,直接让居民与患者成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另一方面完善监管,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加强费用控制。

三是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业务协同转变。降低信息化建设风险,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益,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数据共享,避免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和数据的重复采集。

(二)发展目标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为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与供应保障、卫生综合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基本构建全省卫生信息化基本框架和省、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建立统一高效、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为跨部门、跨领域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全省城乡居民健康卡持有率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全部

二、三级以上医院为就诊患者建立符合标准的电子病历数据库。

(三)建设原则

惠及民生,服务优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要紧密结合卫生工作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迫切需求,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重点,通过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帮助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政府主导,合力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对卫生信息化规划、投入、管理及绩效考核职能。坚持公益性为主,充分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多方参与共同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做好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信息化资金安排和使用,遵循标准、规范。加强跨机构、跨业务领域的系统整合与信息共享。既要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多头采集,又要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讲求实效,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重在取得实效。要通过应用成果的不断推广,影响和带动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要按照规划分阶段实施,正确处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关系,确定各阶段建设重点,集中力量,有所为、有所不为。

加强管理,保障安全。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和工作制度,对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实行全过程有效控制。与服务对象利益相关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重要的信息系统要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隐私保护、数据备份、灾难应急恢复等机制,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可靠。

三、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省卫生信息化要按照国家总体建设发展思路,围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的建立以及卫生综合管理业务领域,开展项目建设与应用,做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一)加强各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1、建立区域(省辖市和县级)卫生信息平台

省辖市(含所辖区)和县(市)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面向辖区居民和其他服务对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部门,提供日常基本信息服务;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监管、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支持医疗机构辅助检查结果信息共享,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支持传染病防治、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等。

2、建立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卫生综合管理各部门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决策者、管理者、专业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卫生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提高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实施情况动态监测、绩效评价、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能力。通过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连接,支持省内跨区域的业务协同。

各级卫生信息平台之间,应按照行政管理层级要求做好联接与数据交换,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与监管、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在不同层级上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二)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信息系统

依托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统筹开展重点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以市、县(市)为单位,开展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统一建设与应用,实现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同时提供基本药物使用监管、居民健康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运行状况分析等功能;与新农合、医保信息系统有效对接,开展即时结报;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能够支持建立辖区居民统

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做到健康档案实时采集、动态管理、有效利用。

2、规范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医疗费用为目标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开展预约诊疗、自助查询、网上随访等各类便民服务。通过试点,在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逐步推广临床路径、成本管理、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建设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通过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联接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交换和整合,积极推进区域医疗服务协同,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辅助检查结果共享。

3、建立和完善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

整合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相关业务系统资源,逐步改变信息采集方式,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控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防控、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服务,以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死因监测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支持妇幼保健业务全流程控制、信息交互、业务协同以及动态监管需要,形成覆盖全省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网络支撑体系。

4、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整合全省卫生监督工作资源,建立卫生监管服务对象“一户一档”动态数据库,实现对放射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和环境卫生等的卫生许可、日常监督、行政处罚、投诉举报,以及传染病防治、医疗服务市场准入和监管的信息化,支持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形成网络化、多部门联动机制。

5、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预警,做好卫生应急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公共卫生、急救医疗业务的综合调度、协同响应。面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够迅速提供语音、文字、视频、图像等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支持,为事件发生发展的趋势研判提供帮助。做好与各级政府综合应急指挥系统的对接,完成信息报送、指令传递与资源共享任务。

6、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

完善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控、参合管理服务等功能。依托各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跨统筹区域的即时结报补偿。探索与其他省份的新农合信息系统的联接,逐步推进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相关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7、建立和完善药品、血液及血制品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医疗机构药品(耗材)网上采购与监管系统,规范药品(耗材)采购、供应和配送,保障医疗机构使用、方便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及时掌握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价格、配备使用、报销、监测评价等情况,支撑和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贯彻执行。完善全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采供血机构之间、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系统联网运行、信息共享,实现血液及血制品管理的全过程控制,保障使用安全。

8、建立和完善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不同层级的卫生信息监测和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对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情况和重点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监管,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动态管理,促进人才培养、资格准入、考试聘用、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职称评定、晋升流动等业务的有效衔接。完善医学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开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办公自动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的深度应用,提高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能力。

9、建立和完善其他业务信息系统

发挥大型医院技术优势,建立辐射农村、基层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统一规划、集约化建设省、市两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和分中心,重点支持县医院、乡镇卫生院联网运行、提高能力。建设干部保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干部保健的体检、医疗和健康管理,做好费用监管控制,为保健对象提供全程健康保障服务。根据业务需要建立和完善其他信息系统。

(三)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本数据库和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

1、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

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资源数据库。实现居民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所接受的医疗、公共卫生、保健康复服务等记录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归集到健康档案数据库,满足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的需要,满足居民个人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需要。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定时推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相关注册数据和摘要数据,依托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构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摘要数据库。

2、电子病历数据库

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与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通过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医疗机构之间诊疗记录以及患者基本信息的共享,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3、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

各级都要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建立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以支持服务和管理工作需要。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基础数据库包括: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库,卫生监管与服务对象数据库,其他相关机构数据库,各类卫生人力资源数据库、专家资源数据库,医疗设备、卫生装备数据库,急救资源、疾病监测与检验相关资源数据库等。对基础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要有相应的保障制度,保证信息能够动态更新、准确及时,做到唯一采集、多方利用,避免数出无门、数出多门。

(四)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卫生信息网络

依托我省电子政务网和公用网络,构建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卫生信息网络。网络建设遵循统一规划、互联互通和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实现省级平台与区域平台之间、平台与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连接畅通,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稳定、高效。

(五)加强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

1、加强卫生信息标准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我省卫生信息标准管理体系,包括组织、制度、流程和工具。依据国家卫生信息标准,根据我省卫生信息化的需要,确定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卫生信息标准。建立卫生信息标准的应用推广和监督评估机制,规范我省的卫生信息化建设。

2、加强卫生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针对卫生行业的特点,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做到安全保护与项目建设同步考虑、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同步发展。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对防范能力。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查,实行检查情况通报制度。推广数字证书的实际应用,保障信息的完整、准确性,保护个人隐私。做好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数据的容灾备份,确保一旦发生意外能够迅速、有效恢复,不影响核心业务、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2011-2012年):夯实基础,重点突破。

建立我省卫生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确立并完善全省卫生信息平台基本架构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框架,以及平台之间实现信息交换的标准和共享机制。

整体推进省辖市级、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以市、县为单位建设支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管理、整合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病历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整合。启动并实施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60岁以上老年人和慢病管理对象等重点人群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协议建档率农村达到65%、城市达到80%,其他人群达到50%以上。

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全省2/3以上的三级医院和部分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使用符合规范的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并实现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连接。

充分利用卫生应急等现有资源,按照标准规范、集约化和互联互通的要求和原则,省重点建设好江苏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各地建设区域或跨区域的远程医疗会诊分中心,重点支持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业务能力的提高。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血液管理、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采购与监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疾病控制等信息系统,推进并完善卫生监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建设干部保健管理系统、妇幼保健服务与管理系统和基本药物监管系统。

第二阶段(2013-2014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全省13个省辖市基本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任务,实现平台基本功能,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开展个人健康管理等公众服务,满足医疗和公共卫生业务监督、基本药物使用和财务监管等要求。

60岁以上老年人和慢病管理对象等重点人群的电子健康档案协议建档率,农村达到80%、城市达到95%,其他人群达到70%以上。全省所有三级医院和60%以上二级医院使用符合规范的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并通过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连接,实现电子病历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交换。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继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干部保健管理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基本药物监管系统、疾病防控信息系统、120调度与救治等信息系统。

第三阶段(2015年):优化提升,拓展应用。

全面完成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和省辖市级、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省内跨区域的业务协同以及省际协作,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多种形式的面向公众的服务。

基于各级卫生信息平台,全面推进我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监管与供应保障、卫生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信息化主管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省、市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核定必要的编制,承担信息化工作指导、监督和协调职能;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责任部门,有专人负责;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需要设立信息综合管理部门,配备专业人员。保证各级有机构管事、有人做事,工作有落实。要将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内容,定期开展检查、监督。

2、加强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和标准落实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我省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制定本地区具体发展规划,确定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根据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和经济条件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制定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首先要做好卫生信息资源的梳理,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系统建设业务需求,开展顶层设计。要做好已建系统、新建系统以及数据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做到统筹安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要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和专业领域已有的规范和标准。

3、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统筹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要把卫生信息化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予以保证。积极探索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运营模式的创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通过项目合作、科技专项、增值服务等多种方式,拓宽渠道,筹措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审批、绩效评估以及项目总监制度,加强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对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跨部门、跨业务领域应用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要组织进行定期、定向评估,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和发展水平测评,以保证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

4、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制定鼓励和扶持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适宜政策,特别是吸引人才、鼓励创新的政策。建立人才引进、培养、任用和晋升的良性机制,对从事信息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内部分配政策上实行一定的激励。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一支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开展面向全员特别是针对领导干部、管理骨干的信息化培训,增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的意识。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要进行表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各方共同参与本地区、本单位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多方共赢。

上一篇:教师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下一篇:教师社会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