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教案

2024-05-07

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教案(精选9篇)

篇1: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教案

一、教材分析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内容属于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也是信息技术课的重点内容。学好了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好了基础,才能在学习过程发中更快捷、方便的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在全书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状况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都是由农村和市区两部分的学生组成,基础差距很大,所以教师不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采用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参与的任务驱动法。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章中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特征等,对信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尚未形成明晰的思路。本节课结合要如何了解更多自己的学校,设计关于试验中学系列板报,通过这次活动,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获取信息过程与方法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体验信息获取过程,能分析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原因,懂得根据实际信息需求(数量、质量、形式、时效等),获取信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2、情感目标: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同组学生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努力探究的好习惯。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有效选取获取信息的方式。

教学难点:确定某一具体主题的信息内容大纲以及整理信息、分类保存。

五、处理思路

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处理。

六、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刚刚踏进学校,对于现在的学校我们都不是很了解,学校为了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学校,要求每一个班都要搞一期以学校为主题的板报,那我们要按怎样的步骤来做呢? 提问负责搞班上板报的学生。

2、讲解过程

(一)、确定信息的需求 1)、制定信息需求内容大纲 如:

1、学校的历史

2、学校的师资力量

3、学校的环境

2)、确定成果目标的形式及所需要载体类型 板报——文字、图片 其它:论文——文字

演示文稿——文字、图片、声音、视频 注:不同的目标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载体类型。3)、列出需求清单 包括:需求内容,所需载体类型,成果目标形式等内容。如: 学校的历史——文字

学校的师资力量——文字、图片

学校的环境——文字、图片

过渡:(提问)我们知道了要取得学校的历史、师资力量、环境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那我们可以从哪里得来这些信息呢?比如说我们要了解学校的历史,那我们可以到阅览室查看一些相关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问一下我们的老师或者师兄师姐等;而对于学校的环境呢,我们则可以通过亲自观察学校本身来了解情况。(边讲边列举相关内容)

(二)、确定信息的来源 1)、媒体

包括:报纸、书刊、广播、电视、录像等 2)、他人

包括:老师、朋友、同学、父母等 3)、事物本身

亲自研究观察学校里面各方面的情况。

注:信息源越广阔,收集的信息量就越大;信息源越可靠,收集到的信息就真实可信。过渡:(提问)我们知道需要哪些信息,也知道这些信息从哪里来了,那我们就要进行采集信息了,通常我们采集信息的方法有哪些呢?

(三)、采集信息

1、采集信息的方法

注: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采集方法。(边举例边讲解)1)过检索媒体采集信息

举例:按图书馆的分类目录检索、按时间或节目类别收听或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等。2)通过与他人交流采集信息

举例:请教老师或父母、与同学讨论等。3)通过亲自探究事物本身获取信息 举例:直接观察学校的各种情况

2、采集信息的工具

举例: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等。附:各设备的图片一张

过渡:我们采集到得信息都是比较零散杂乱的,也不可能说我们采集到了信息就马上把它放到板报上,肯定是要先把它整理放好,以后再用。

(四)、保存信息

1、整理信息、分类保存

2、输入计算机保存

特点:容量大,可根据需要按不同形式存储。数字化格式-直接输入计算机中存储 如:数码相机照的相可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非数字化格式-经软件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中存储

如:传统相机照的相需经过扫描仪处理后才可以输入到计算机中。

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是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并且了解到信息的各种来源,以及采集信息的各种方法和采集信息的各种工具,并学会如何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将得到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的问题中,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思路来解决问题。

练习:填写信息采集卡 学校板报信息采集卡

七、自我评析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并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较好。本节课后,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篇2: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教案

蓝田县孟村中学

魏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来源的一般分类,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体验信息获取过程,能分析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原因,能根据实际信息需求(数量、质量、形式、时效等)获取信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学习信息获取方法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关注信息获取的效率,并努力提高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要让学生对信息来源的多样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并能够明确可从多种信息源获取同一类信息,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2、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要求学生根据信息不同来源,理解并能选择获取的信息的相应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使方法具体化成可操作的行动方案。)

三、教学难点 分析信息需求。(说明:学生虽然在生活、学习中经常要分析问题、确定信息需求,但他们可能很少认真关注分析的方法,这需要老师引导其认真归纳、总结。从而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良好素养。)

四、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分析归纳。

2、采用自主阅读、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第一章简要回顾: 1.什么是信息?

2.信息的基本特征:(1)传递性(2)共享性(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4)价值相对性(5)时效性(6)真伪性

3.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

4.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电信技术,计算机和现代通信 5.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1)多元化(2)网络化(3)多媒体化(4)智能化(5)虚拟化

6.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计算复杂),数据处理(计算简单),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网络通信,虚拟现实,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导入:

如何才能有效地获得想要的信息?通过铁人王进喜的案例,让我们了解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接着ppt展示出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一、确定信息需求

教师利用让学生回忆初中校园来制作电子相册活动,介绍学生如何根据主题,分析问题,确定信息需求的过程:

(1)制订信息需求内容大纲。(2)确定成果目标形式及所需载体类型。(3)列出需求清单。

二、确定信息来源 来源

示例

说明

包括各种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提供的是人们加工过的信息或转载信息,要考证其出处及权威性

能为你提供所需信息或如何找到所需要信息的人

包括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人的各种特征等,可获取没有加工过的信息 媒体 报纸

书刊

广播 电视 音像制品 网络 其他

他人 老师 父母 同学 朋友 专业人士 其他

动物

山河

风雨

表情 行为 化学反应 活动过程 事物现场 其他 事物本身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表2-1提供的资料,了解信息的几种来源。

三、采集信息

1、根据信息的不同来源会有不同的信息采集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表2-2给出信息采集的一些方法,了解采集信息的一些方法。

2、采集信息的工具

采集信息的时候你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帮助呢?

3、学生阅读教材表2-3,了解不同采集工具的不同用途。讨论需要用到哪些信息采集工具?进一步具体化采集方法,使之成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

四、保存信息

有效获取信息后,就要学会保存信息,采集来的信息往往比较零散杂乱,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以便更好的使用这些信息。

(1)、整理信息、分类保存 由于采集到的信息具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采集卡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号,并按信息内容、信息类型、信息来源对信息进行分类,以方便调阅和使用。

(2)、输入计算机保存

收集并整理好的信息保存到计算机里面可以方便我们进一步处理,也是越来越普遍的保存信息的方法。

文件的管理可以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文件夹对不同类型的文件或不同用途的文件分类存储。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对采集的大量同类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关于数据库我们将会在第五章有更多的介绍。

五、作业

动手制作电子相册,记录自己最美的初中校园。

六、小结

1.信息获取的基本过程

确定信息需求

确定信息来源 采集信息 保存信息

2.信息的来源:媒体、他人、事物本身

篇3: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教案

一、地理信息的类型

按载体呈现方式分为:

(1) 文字信息。这是任何信息最基本的呈现方式, 除了纯粹的文字材料还有地图附带的说明和题目的限定材料等等。这些文字材料是解题基础, 有时还蕴含了考查意图、内容和方法。

(2) 图像信息。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 它的信息承载量最多最丰富。

(3) 表格信息。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地理数据及资料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地理信息按性质可以分为:

⑴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直观表示的是显性信息, 需要调动原有知识储备才能得出的属隐性信息。

(2) 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通过试题的分析, 最大限度地发现信息, 结合题干和题枝判断信息的有效和重要程度, 合理排除干扰项, 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

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有效途径与方法

1. 获取和解读文字信息

文综能力测试题一般以中心问题为背景, 每组试题所提供的情景文字材料一般有相对完整的有效信息。因此仔细阅读情景材料, 迅速提取出信息点。

例1:近日点时, 自东向西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的航船常遇到 ()

A.顺风逆水B.逆风逆水C.顺风顺水D.逆风顺水

读题提取到信息是:显性信息 (1) 季节 (2) 航向;隐性信息 (1) 风向 (2) 密度流。

2. 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

以地图为背景切入, 是地理学科的特点, 又是文综卷的亮点。地图有区域图、关联图、地理事物分布图、光照图等等。由于地理图像承载着地理信息丰富, 因此在判读时充分利用图示信息, 分清主次。

例2:某考察队在内蒙发现巴丹吉林海港湖泊与沙山共存的奇观, 回答 (1) ~ (3) 题。

资料一:见图23.

资料二: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西风, 年降水量小于80mm, 蒸发量大于3500mm, 分布平均高达200-300m的沙山。沙区总面积中, 湖泊群约占10%;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有5个, 严冬不结冰。

资料三: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经测定年龄在4000年以上。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资料四:经测定, 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 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

(1) 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

(2) 该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

(3) 分析该地补给水的各种可能来源, 并给出主要来源及其判断依据。

从资料一可获取的信息是: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区, 地表水补给少, 图例有地下水流向、温泉、断层。

从资料二可获取的信息是:该地降水量少于蒸发量, 主要补给源不会是降水。

从资料三可获取的信息是:在沙山中发现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从资料四可获取的信息是: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 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

3. 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

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各地理信息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制约的。将地图和表格组合起来构成一种新的情景提供信息, 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主要形式。

例3:表中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 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 四地中属南半球的是________

A.甲B.乙C.丙D.丁

(2) 四地纬度从高到低排序的是__________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D.丙丁甲乙

从表格里可提取的信息是: (1) 冬至日。 (2) 四地中的白昼时间大于12小时的是丁地, 丁属南半球。 (3) 甲乙丙三地白昼时间小于12小时, 同属北半球。观察具体昼长, 纬度越低白昼越长, 。

篇4:材料信息的有效获取和解读

例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是新一届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要减少和下放投资、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材料二 2014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规则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证登记制;改革年检制度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2)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

解析 政治试题信息由材料和问题两部分构成,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可以分两个大步骤进行:

一是从问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即审设问。设问一般由考查的知识范围、行为主体、试题类型构成。从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即从三个方面进行——

1. 审准知识范围,宏观上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部分;中观层面范围进一步缩小,如生活与哲学又可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微观上则明确考查的知识点,如履行政府职能,宏观调控,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问题一般表述为“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等。由此可知本题第(1)题和第(2)题指出考察的宏观知识“政治生活”和“经济知识”。

2. 明确行为主体。政治生活的主体有:党、政府、人大、政协、公民等,经济生活中有劳动者、消费者、企业经营者等,主体不同,对应的知识点就不同。可知第(1)题主体是政府,政治生活一般与政府相关的知识有:政府的职能、责任和依法行政等,结合材料很容易找到答案。

3. 辨清题目类型,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设问方式,大致可分为描述类、意义类、认识类、体现类、措施类、启示类、原因类等七种基本类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题眼和答题方式。“描述”类设问往往以“描述”“反映”“分析”“指出”等词为题眼, “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 “认识”类设问往往以“认识”“看法”等词语为题眼, “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 “措施”类设问一般以“措施”“建议”“要求”“做”“如何”等字、词为题眼, “启示”类设问基本上都以“启示”一词为题眼,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由此可知第(1)题“重大意义”是“意义”类设问,第(2)题是关系类设问。

二是审材料。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限信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分析,并合理地整合,提炼中心,归纳主题,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使市场上企业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加大;供给增加,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这使消费者受益;价格和质量都是竞争的重要手段,竞争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商品的价格,这也会使消费者受益。

参考答案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2)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加大;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练习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民主”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网络民主”可以充分实现人民参与政治过程的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增强了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扩大了社会公众参与体制内民主的范围和形式。但是,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提供一些真实、有效信息的同时,还会掺杂有许多谣言,谣言可能会误导公众,公众为谣言所左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由失真、过滥的信息煽动起的公众情绪所制造的肤浅的、虚假的民主,可能让决策者在人声鼎沸的公众情绪面前无法保持理性,极大地影响社会公平和公正以及行政决策的效率。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说明决策者对待“网络民主”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2)结合材料,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角度说明“网络民主”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①对网络民主的影响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它增强了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扩大了社会公众参与体制内民主的范围和形式;但网络谣言可能会误导公众,使政治判断和评价发生偏差。②对网络民主的内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甄别,去伪存真。③对网络民主的发展态势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分析,虽然网络谣言和情绪式民主会产生负面影响,应予以纠正和引导,但网络民主已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更应扶持发展。

篇5: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教案

一、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要求体现在: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从问题开始,分析信息需求,从而确定信息来源,这是信息获取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才是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这是一种自然意识,本节将这种自然意识转化为线索:“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并围绕这四部分内容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在上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信息技术基础》,并且很多同学家里也都有电脑,对于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操作的水平还是可以的。并且本书的第一章已经介绍过了关于信息的相关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加上同学们对本章节内容又十分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的也很扎实,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按照计划进行。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信息来源的一般分类。(2)学会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来源。(3)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技能目标:

(1)能分析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原因。

(2)能根据实际工作中信息需求(数量、质量、形式、时效等),讨论获取信息的过程,总结一般规律。

(3)能通过分析和比较,使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情感目标:

(1)能根据问题确实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能对信息获取效率进行关注。

(五)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确定信息获取方案

(六)教学难点 分析信息需求。

(七)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演示、探究、任务驱动和协作讨论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表格形式40分钟整节课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从书中小故事

引入,如何有效的获取信息。爱鸟报首先介绍了禾花雀的外形特征及其生态价值,引出其生存现状被广东人搬上餐桌。通过计算机网络,采用网上信息查询为主,实地调查为辅的研究方法,对禾花雀生存现状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禾花雀食用情况调查给出的数据显示,禾花雀被食用这一情况屡禁不止,会导致禾花雀数量骤减。保护这些“三有”野生鸟类,拒食野生动物,善待生灵,爱护人与动物共有的家园,也是爱护我们自己,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二、从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分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1、郊游需要获取周日郊区的天气信息(定位信息需求)

2、比较各种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电视、报纸、电话、网络等)选择121信息台(选择信息来源)

3、拨打121电话查询第二天的天气(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

4、评价信息的过程。

三、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①定位信息需求(准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时间范围 信息的地域范围 信息的内容范围 即: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样的信息 ②选择信息来源

文献型信息源 口头型信息源 电子型信息源 实物型信息源

比较各种信息来源的类型,例子,优缺点。对信息来源进一步细分。

③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信息来源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问题的现场调查可以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去图书馆借书可以利用图书分类查找,卡片式的检索方法查找,计算机检索。④评价信息

评价的依据: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适用性、载体形式、可信度、时效性等。不成功:调整过程重新获取信息。综合实践:

实践以“我要自己装电脑”作为范例,描述整个信息获取的过程。获取不超过5000元个人电脑的配置信息围绕信息获取过程,从各个环节的具体要素分析入手呈现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实践:国庆长假大家可能有机会外出旅游。请根据兴趣,完成一个5~7天的“国庆外出旅行计划”的设计。请做出一个详尽的计划,包括整条线路的时间、地点、住宿、花费,并说明这个计划的设计理由及旅游将达到的效果。教学反思

篇6: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剖析信息获取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掌握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并分析其原因,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选择,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规划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并进行评价,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材分析】新教材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结、归纳和提升为手段,从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需求出发,以“信息获取评价—加工表达—发布与交流—存储与管理”为主线,突出将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与实践中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能否成功进行信息获取。

【学生分析】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每班的大部分同学已懂得信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也能较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的一般特征,已能从周围的一些事和物简单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因为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中学)刚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信息这个概念和信息一般特征的理解还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并能简单剖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重点】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 【教学难点】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正确剖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探究研讨法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网络教室 电子极域教室系统 【教学过程】

一、引言

通过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对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感觉剥夺实验),也知道了信息技术工具的发展日新月异(资料:一部手机挽救了128名乘客的生命),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这就是我们这一章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走好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主线中地第一步。

二、情景引入

[问题1]:请阅读(1分钟)课本上关于杨叔子院士年轻时在咸宁“劳动锻炼”插队劳动大猪菜的故事并思考:①杨院士是如何出色、超额完成任务的?②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③如果是需要你去完成这个任务,你又会怎么做?(请同桌同学组成探究小组讨论,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问(抽选五个小组),最后可能的答案为:①像杨院士那样直接将猪赶到现场进行观察;②通过问别人(通常是养猪专家)得知;③从书中认识猪菜;④其他1:通过电视等媒体获得相关的知识;⑤其他2: ⑥其他3:

[问题2]:按照第一种方案,若猪圈离猪菜地太远你应采取何种方案呢?(学生回答:可采用后几种方案)

[问题3]:刚刚有的同学提出第四种方案(通过电视等媒体),但在杨叔子院士年轻时候,电视等现代化媒体还很少,几乎没有,通过这种途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今,已是21世纪了,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了,像电视这些媒体已进入千家万户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同学们课后思考)

[教师总结]: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了:①有效获取信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②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可以说,信息获取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起点。[体验与实践]:

1、同学们经常跟随父母出去旅游,假如今年国庆节你要和你的父母一起到我们的连云港花果山一游,深入地了解一下孙悟空老家的情况,感受一下《西游记》中描述的水帘洞的优美胜境,那么你在出游前应作好哪些准备呢(如:行程路线、车票的票价、天气情况等)?(分组发言——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填写下表)(还可到连云港旅游信息网去浏览一下:http://一般是非赢利性组织,其观点可能带有倾向性。

2、信息的准确性;(文字是否通畅、统计表或图片是否清晰易读、文章、组织或个人资料的科学性等)

3、信息的客观性;(网站主办者、主要投资者、作者所属机构利益与文章内容是否有关联等)

4、信息的时效性。(网页或文档的创建日期、发布日期、最后修改日期等)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本17页实践题为作业。(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行立一个信息需求。)

六、板书设计

篇7: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案 gr

【教材分析】:使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的信息技术基础课,所讲的是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书着重讲与信息相关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述。

【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不久,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只有初步的了解,不具备对信息收集、处理、加工的技术。通过本节获取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对信息更进一步的了解,并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正确的信息。从而为后面对信息的加工和表达打下基础。

【教学名称】: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重点】:对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的剖析 【教学难点】:获取信息方案的正确选择、成功确定 【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认识到信息获取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掌握信息获取过程的各个环节及相互间的作用,并能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2.过程与方法:主要由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并汇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地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的眼睛,让学生体验信息获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很多人是这么描述海南的气候情况的:一年中降水量比较多的地区。据此说来,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应该是一年中较为理想的―――春暖花开,温度适宜,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很多同学准备去踏春了,假设我们这个周末准备去春游。那么在春游之前,我们该做些什么准备呢?我们是不是该确定一下去哪里春游,那里有哪些好玩的、好吃的,我们借助什么交通工具前往,每个人预计要花多少钱以及当天的天气情况等等。总结起来,就是对春游相关信息的获取,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涉及信息的获取。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学习一下《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二)积极探索,精心研究

教师:如果当天会下大到暴雨,我们会不会去春游? 学生:不会.教师:春游前,我们最好准确获取春游当天的天气信息,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取当天的天气信息?哪种最好,为什么?

学生:听天气预报、上网查等„„

教师:对同学们来说,以上这些方法,哪个方法最便于你们获取天气预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获取天预报的过程。

教师(引导):根据获取天气信息这个例子,同学们能否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信息获取的四个环节?

(三)深入剖析,知识探究 结合教材内容,边讲授、分析,边板书教材对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标准表述。

1、确定信息需求(板书),包括:

(1)制定信息需求内容大纲(板书)

比如春游当天的天气、借助的交通工具等等。

(2)确定成果目标形式及所需载体类型(板书)

板报——文字、图片;

其它:论文——文字;

演示文稿——文字、图片、声音、视频;

(3)列出信息需求清单(板书)

包括:需求内容,所需载体类型,成果目标形式等内容。教师:(提问)我们知道需要了解春游当天天气的相关信息,那我们可以从哪里得来这些信息呢?比如说我们要了解天气,那我们可以到阅览室查看一些相关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问一下我们的老师或者师兄师姐等,我们也可以通过亲自观察前一天晚上的天气来判断情况。(边讲边列举相关内容)

2.确定信息来源(板书)

1)媒体(板书)包括:报纸、书刊、广播、电视、录像等。2)他人(板书)包括:老师、朋友、同学、父母等。3)事物本身(板书)亲自研究观察天气的情况。根据具体的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选择信息来源必须以既定的信息需求为依据,才能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教师:(提问)我们知道需要哪些信息,也知道这些信息从哪里来了,那我们就要进行采集信息了,通常我们采集信息的方法有哪些呢?

3.采集信息(板书),包括:

(1)采集信息的方法(板书)1)通过检索媒体采集信息

举例:按图书馆的分类目录检索、按时间或节目类别收听或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等。2)通过与他人交流采集信息

举例:请教老师或父母、与同学讨论等。3)通过亲自探究事物本身获取信息

举例:直接观察前一天天气的各种情况

(2)采集信息的工具(板书)

举例: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等。

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确定具体的信息获取方法。不同的信息来源,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 来获取信息。教师:我们采集到得信息都是比较零散杂乱的,也不可能说我们采集到了信息就马上把它用到,肯定是要先把它整理放好,以后再用。

4.保存信息(板书)包括:

(1)整理信息、分类保存(板书)

2(2)输入计算机保存(板书)

特点:容量大,可根据需要按不同形式存储。

数字化格式-直接输入计算机中存储

如:数码相机照的相可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

非数字化格式-经软件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中存储

如:传统相机照的相需经过扫描仪处理后才可以输入到计算机中。

(四)迁移深化,拓展延伸

教师:学校要组织一次“奥运在我心中”的知识竞赛,为准备知识竞赛需要掌握与奥运有关信息,让我们获取相关信息来源有哪些?” 你需要通过什么途径,会运用什么方式?

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有关获取奥运信息的报道或现在的一些相关评论文章。

教师活动:下课堂观察并参与到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依据教师提示小组进行 3分钟讨论,抽出三个小组总结获取的信息。●各级体委的相关部门 ●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和报纸 ●奥运会爱好者 ●相关书籍

教师活动:(提问)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进行多维度观察、推理、分析。根据学生总结获取信息的实际情况,分析不同的信息来源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如(举生活中两例)„„既然信息来源是如此丰富,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来源。首先可根据我们的需求并结合实际去掉一些不合适的信息来源,再从最方便、性价比最好的信息来源开始尝试。由此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和一般过程.【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信息获取的四个过程,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加强信息意识,拓宽信息获取的途径,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获取方法,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作业】:课下,希望大家预习一下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下节课我会提问的。下课

【课后反思】:

1、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对重难点知识精讲。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信息获取,掌握操作。

篇8: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教案

一、正确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 (审题) 的目标要求

二、怎样获取和解读信息 (审题)

1. 如何从试题的情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题例: (2006年文综一38题)

(1) 分析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

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先解读柱状图:2002~2005年间, 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 能源消费总量也高速增长。

后解读线形图 (三个年份的情况不完全一样, 故分别解读) 。

从2002~2003年, 能源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

2003~2004年间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都没有显著变化, 但前者的数值远高于后者的数值。2004~2005年间能源消费增值率下降, 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 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方法1:坐标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

图头:是图的主题, 也是我们要解读的中心。它告诉我们, 要解读的事物 (问题) 是什么, 有一个还是有几个事物。

图中:一看坐标系的横轴和纵轴是什么;二看坐标系中的内容是单一的柱状形式或线条形式, 还是二者的叠加。如果是单一的, 就根据横轴、纵轴的指向解读柱状或线条的变化情况做隐含的信息, 如果是叠加的, 就分别解读。

图注:注释补充图中不便表示的有关信息。这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重要内容, 不可忽视。

题例: (2005年文综一38题)

(1) 根据表1简要说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状况。

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先从表的横栏找准“农民收入结构”包含哪些要素;后从表的纵栏看每个结构要素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要点:在农民收入的构成中, 工资性收入比重前三年是上升的, 2004年略有回落。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前三年是下降的, 2004年有所回升。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方法2:表格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

表头:是表的主题, 也是我们要解读的中心。它告诉我们, 要解读的事物是一个还是几个。

表中:表有横栏和纵栏, 分别提供的是要比较的标的物在不同事物中存在的数据状况;或者分别提供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要素或不同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数据。在获取和解读表中信息时必须选准需要解读的事物或事物的构成要素进行横比或纵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 才能发现事物的差异, 把握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把握事物的变化情况、发展趋势。

表注:注释补充表格中不便表达的有关信息。这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重要内容, 不可忽视。

题例: (2008年全国卷I第38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 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抗议和骚乱, 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 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 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 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 储备充足。

结合材料, 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 (10分)

参考答案: (1) 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3分) 。 (2)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 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 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 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3分) 。 (3)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是历史的创造者。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 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 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分) 。

方法3: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

文字材料主要用来陈述问题的解决, 陈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于陈述解决问题的文字材料, 要找准主体、措施、结果, 即问题的主体是什么、问题的原由、解决的措施, 以及最后的结果。对于陈述方针政策的文字材料, 要弄清政策是什么, 有多少个政策, 在什么背景出台了这些政策,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在解读文字材料的过程中, 要用好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在分析的过程中, 要对文字材料划分层次, 找关键词句, 看清标点符号, 看清关联词, 通过这些分析的方法, 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 在解读的基础上再进行整合, 形成信息的综合性解读。

题例: (2006年文综I卷39题)

近代以来, 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 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 图9 (本文略) 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中国从实际出发, 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实行对外开放,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今天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实践与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国门有着本质的不同。运用政治常识说明这种不同。 (10分)

答案:略。

方法4:提高学科素质素养, 增强对信息感受的敏锐性。

高考综合题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是深刻的, 对考生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文化基础愈深厚, 对信息感受愈敏锐, 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愈深刻, 判断事物则愈准确。”因此, 理解热点问题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大背景小背景、远因近因, 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如该例考查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要做好这两问, 考生必须懂得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环境、目的意义、影响, 以及我们是怎样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的。

2. 如何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题例: (2008年全国卷I第38题, 材料见前文)

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 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 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分析:先分析什么原因会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粮食是满足生活、生产需求的, 需求量变化大不利粮价稳定, 因而要稳定需求。粮食需求靠生产来满足。如果产量稳定, 供应充足, 粮价就稳定。因而需从生产找对策。此外, 一定的储备也能缓解供求矛盾, 平抑粮价。原因查明了对策自然就有了。但是, 很多同学审题粗心, 没有细致分析原因, 一心只想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于是把政府宏观调控的几个手段列出来, 就很难有下文了。答案:略。

题例: (2008年全国卷I第39题, 材料略)

(5) 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分)

分析:题意旨在考查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理由即意义。但不少同学却花费大量时间来说明党和政府在国家中的性质、地位、作用, 把设问的范围、对象搞错了。答案:略。

方法5: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

设问的构成有三要素:范围、对象、角度。因此, 在审读设问时, 要弄清分析的对象是什么, 分析的角度是什么, 调动和运用的知识范围是什么。

篇9: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教案

一、试题信息特质的三维度影响分析

1.试题信息多样化影响对信息阅读和取舍的敏锐度

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地理信息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其中,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它的信息承载量最多也最丰富。

近几年浙江高考卷中,除常规区域示意图之外,往往还配以能反映区域内自然或人文要素特点的多种形式统计图或统计表,或者配以地理原理的示意图和文字材料,文字信息与图像图表信息相互配合,要求考生能将多样信息有机整合,思考、分析和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例1】(2011年浙江卷37)

图1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图1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完成下列问题。

试题设问:(略)。

影响分析见表2。

2.试题信息关联性影响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有效度

地理卷尽量删减与设问无关的干扰信息,追求设问与信息呈现的简明化,但同时也增强了信息呈现的隐蔽和关联度。但是,考生往往只注重文字、数字、地图等单个信息载体的挖掘,不会通过对信息重组和有机整合,把解题所需条件与挖掘的相关隐性信息建立关联,很多考生是凭感觉做题,考场临时想到什么就匆匆忙忙写什么,从而影响考生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有效度。

【例2】(2013年浙江卷37-2)

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3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4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产业就业构成图。

试题设问: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影响分析见图5。

3.信息情境化影响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准确度

一般而言,命题素材都不是直接来源于教材,“提供新知识,创设新情境,探究新问题”在命题中时有出现。考生解题过程不仅需要现场学习题干中的新概念,还需辨析和选择该概念相联系的原理和规律并灵活运用。由于考生个体心理差异不一,在考场上看到未曾见过的内容后产生恐慌心理,影响对题意的理解,慌了手脚,平时训练的解题习惯紊乱,从而导致不能正确解答问题。其实越是新情境新素材,试题材料本身肯定会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分析,因此,从情境和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尤为关键。

【例3】(2012年浙江卷37-1)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注:图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材料: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试题设问: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影响分析见表3。

二、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教学改进

1.创设探究式析题课堂,注重学法指导

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的基本方法是抓好以下三方面:一是知道“问什么”——即理解设问的指向性。表现在审题中对题目的行为动词(分析角度)、限定词(限定作用)、关键词(相关基本原理、规律)等进行正确判断和理解。二是寻找“有什么”——阅读和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与问题关联的主要信息,图示材料则要十分关注图例和注记,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三是思考“为什么”——分析揭示信息之间、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

2.探寻试题设计,提升信息解读能力

试题由教师设计,学生作答,这已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多数学生害怕考试,消极面对试题。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试题,有利于破除学生对试题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鉴于高三复习时间和学生命题能力所限,笔者所提倡的命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命题,而是由教师提供部分材料,让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而已。“尝试命题”其实也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和复习手段。

课例:学生尝试命题的教学片段。

命题信息:图6为中国两个省区局部图,根据图中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探讨设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相关信息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命题。

整理方向:(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大致确定命题方向并板书)城市和湖泊;比较甲乙图中城市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简述甲乙图中湖泊的类型,并说明原因。

质疑挑刺:①湖泊的类型很容易辨认,从湖泊角度命题似乎难以深入。经过班级同学一致同意,最终确定一个命题方向,即“比较甲乙图中城市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②甲乙图中城市都分布在河流,何来差异?

回归原理:引导学生找出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大家认为甲图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形以平原为主;乙图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形以盆地为主。能不能从地形地貌这个角度考查对聚落的影响?

事实回应:(教师提供事实材料,回应图中抽象信息)“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材料略)。

形成问题:从地貌类型的角度,比较甲图和乙图的聚落分布差异并解释原因。(8分)

答案赋分:甲图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上(2分); 乙图的聚落分布在(山前)冲积扇上(2分)。 甲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乙地区位于山前冲积扇,二者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2分),水源条件好(2分)。

学习感悟:原来这就是命题;设问和角度相当重要;答案的落脚点就是地理原理和规律。

让学生尝试命题的有效实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备足课、授技巧。教师课前要精心挑选便于学生尝试命题的信息,并传授一些命题技巧;二是多交流、勤指导。加强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所提问题,予以点拨;三是重过程、轻结果。命题过程是一个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吸收、消化与巩固的过程,其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收获。同时把握命题次数,学生命题次数不宜过多,更不能用命题代替学生训练。

在地理高考测试的四项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其它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对考生最基本能力的要求,也是考生解答问题的“入场券”,能否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解题关键。

一、试题信息特质的三维度影响分析

1.试题信息多样化影响对信息阅读和取舍的敏锐度

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地理信息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其中,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它的信息承载量最多也最丰富。

近几年浙江高考卷中,除常规区域示意图之外,往往还配以能反映区域内自然或人文要素特点的多种形式统计图或统计表,或者配以地理原理的示意图和文字材料,文字信息与图像图表信息相互配合,要求考生能将多样信息有机整合,思考、分析和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例1】(2011年浙江卷37)

图1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图1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完成下列问题。

试题设问:(略)。

影响分析见表2。

2.试题信息关联性影响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有效度

地理卷尽量删减与设问无关的干扰信息,追求设问与信息呈现的简明化,但同时也增强了信息呈现的隐蔽和关联度。但是,考生往往只注重文字、数字、地图等单个信息载体的挖掘,不会通过对信息重组和有机整合,把解题所需条件与挖掘的相关隐性信息建立关联,很多考生是凭感觉做题,考场临时想到什么就匆匆忙忙写什么,从而影响考生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有效度。

【例2】(2013年浙江卷37-2)

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3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4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产业就业构成图。

试题设问: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影响分析见图5。

3.信息情境化影响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准确度

一般而言,命题素材都不是直接来源于教材,“提供新知识,创设新情境,探究新问题”在命题中时有出现。考生解题过程不仅需要现场学习题干中的新概念,还需辨析和选择该概念相联系的原理和规律并灵活运用。由于考生个体心理差异不一,在考场上看到未曾见过的内容后产生恐慌心理,影响对题意的理解,慌了手脚,平时训练的解题习惯紊乱,从而导致不能正确解答问题。其实越是新情境新素材,试题材料本身肯定会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分析,因此,从情境和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尤为关键。

【例3】(2012年浙江卷37-1)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注:图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材料: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试题设问: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影响分析见表3。

二、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教学改进

1.创设探究式析题课堂,注重学法指导

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的基本方法是抓好以下三方面:一是知道“问什么”——即理解设问的指向性。表现在审题中对题目的行为动词(分析角度)、限定词(限定作用)、关键词(相关基本原理、规律)等进行正确判断和理解。二是寻找“有什么”——阅读和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与问题关联的主要信息,图示材料则要十分关注图例和注记,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三是思考“为什么”——分析揭示信息之间、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

2.探寻试题设计,提升信息解读能力

试题由教师设计,学生作答,这已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多数学生害怕考试,消极面对试题。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试题,有利于破除学生对试题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鉴于高三复习时间和学生命题能力所限,笔者所提倡的命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命题,而是由教师提供部分材料,让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而已。“尝试命题”其实也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和复习手段。

课例:学生尝试命题的教学片段。

命题信息:图6为中国两个省区局部图,根据图中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探讨设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相关信息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命题。

整理方向:(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大致确定命题方向并板书)城市和湖泊;比较甲乙图中城市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简述甲乙图中湖泊的类型,并说明原因。

质疑挑刺:①湖泊的类型很容易辨认,从湖泊角度命题似乎难以深入。经过班级同学一致同意,最终确定一个命题方向,即“比较甲乙图中城市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②甲乙图中城市都分布在河流,何来差异?

回归原理:引导学生找出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大家认为甲图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形以平原为主;乙图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形以盆地为主。能不能从地形地貌这个角度考查对聚落的影响?

事实回应:(教师提供事实材料,回应图中抽象信息)“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材料略)。

形成问题:从地貌类型的角度,比较甲图和乙图的聚落分布差异并解释原因。(8分)

答案赋分:甲图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上(2分); 乙图的聚落分布在(山前)冲积扇上(2分)。 甲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乙地区位于山前冲积扇,二者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2分),水源条件好(2分)。

学习感悟:原来这就是命题;设问和角度相当重要;答案的落脚点就是地理原理和规律。

让学生尝试命题的有效实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备足课、授技巧。教师课前要精心挑选便于学生尝试命题的信息,并传授一些命题技巧;二是多交流、勤指导。加强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所提问题,予以点拨;三是重过程、轻结果。命题过程是一个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吸收、消化与巩固的过程,其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收获。同时把握命题次数,学生命题次数不宜过多,更不能用命题代替学生训练。

在地理高考测试的四项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其它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对考生最基本能力的要求,也是考生解答问题的“入场券”,能否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解题关键。

一、试题信息特质的三维度影响分析

1.试题信息多样化影响对信息阅读和取舍的敏锐度

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地理信息呈现方式主要有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其中,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信息,它的信息承载量最多也最丰富。

近几年浙江高考卷中,除常规区域示意图之外,往往还配以能反映区域内自然或人文要素特点的多种形式统计图或统计表,或者配以地理原理的示意图和文字材料,文字信息与图像图表信息相互配合,要求考生能将多样信息有机整合,思考、分析和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例1】(2011年浙江卷37)

图1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图1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完成下列问题。

试题设问:(略)。

影响分析见表2。

2.试题信息关联性影响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有效度

地理卷尽量删减与设问无关的干扰信息,追求设问与信息呈现的简明化,但同时也增强了信息呈现的隐蔽和关联度。但是,考生往往只注重文字、数字、地图等单个信息载体的挖掘,不会通过对信息重组和有机整合,把解题所需条件与挖掘的相关隐性信息建立关联,很多考生是凭感觉做题,考场临时想到什么就匆匆忙忙写什么,从而影响考生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有效度。

【例2】(2013年浙江卷37-2)

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3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4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产业就业构成图。

试题设问: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影响分析见图5。

3.信息情境化影响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准确度

一般而言,命题素材都不是直接来源于教材,“提供新知识,创设新情境,探究新问题”在命题中时有出现。考生解题过程不仅需要现场学习题干中的新概念,还需辨析和选择该概念相联系的原理和规律并灵活运用。由于考生个体心理差异不一,在考场上看到未曾见过的内容后产生恐慌心理,影响对题意的理解,慌了手脚,平时训练的解题习惯紊乱,从而导致不能正确解答问题。其实越是新情境新素材,试题材料本身肯定会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分析,因此,从情境和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尤为关键。

【例3】(2012年浙江卷37-1)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注:图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材料: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试题设问: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影响分析见表3。

二、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教学改进

1.创设探究式析题课堂,注重学法指导

地理信息获取与解读的基本方法是抓好以下三方面:一是知道“问什么”——即理解设问的指向性。表现在审题中对题目的行为动词(分析角度)、限定词(限定作用)、关键词(相关基本原理、规律)等进行正确判断和理解。二是寻找“有什么”——阅读和理解材料,找出材料中与问题关联的主要信息,图示材料则要十分关注图例和注记,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三是思考“为什么”——分析揭示信息之间、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

2.探寻试题设计,提升信息解读能力

试题由教师设计,学生作答,这已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多数学生害怕考试,消极面对试题。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试题,有利于破除学生对试题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鉴于高三复习时间和学生命题能力所限,笔者所提倡的命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命题,而是由教师提供部分材料,让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而已。“尝试命题”其实也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和复习手段。

课例:学生尝试命题的教学片段。

命题信息:图6为中国两个省区局部图,根据图中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探讨设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相关信息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命题。

整理方向:(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大致确定命题方向并板书)城市和湖泊;比较甲乙图中城市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简述甲乙图中湖泊的类型,并说明原因。

质疑挑刺:①湖泊的类型很容易辨认,从湖泊角度命题似乎难以深入。经过班级同学一致同意,最终确定一个命题方向,即“比较甲乙图中城市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②甲乙图中城市都分布在河流,何来差异?

回归原理:引导学生找出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大家认为甲图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形以平原为主;乙图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形以盆地为主。能不能从地形地貌这个角度考查对聚落的影响?

事实回应:(教师提供事实材料,回应图中抽象信息)“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材料略)。

形成问题:从地貌类型的角度,比较甲图和乙图的聚落分布差异并解释原因。(8分)

答案赋分:甲图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上(2分); 乙图的聚落分布在(山前)冲积扇上(2分)。 甲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乙地区位于山前冲积扇,二者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2分),水源条件好(2分)。

学习感悟:原来这就是命题;设问和角度相当重要;答案的落脚点就是地理原理和规律。

上一篇:记忆中的味儿作文1000字下一篇:老师对托班幼儿的评语5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