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

2024-04-23

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共8篇)

篇1: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

一、引言

双关语是指有意识地将同音异义词或一词多义的现象运用到句子中,利用这些词或句子间相互的逻辑关系来表达两层不同的含义,以使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有趣!作为一种修辞格,双关语被广泛应用于日常对话,故事,小说,广告,和谜语中,目的是为了赢得幽默,诙谐或讽刺的效果。使用双关语的确能达到很好的交际效果,然而,如果要将双关语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却非易事。诚如英国著名翻译家Newmark(1982)所说:“双关语的翻译问题重要性有限而趣味无穷!”[1]的确,在双关语翻译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但是既然双关语是用来使语言含蓄幽默,风趣婉转,那么译者有理由而且也必须再现原文的这种“原作意图”。译者只有将原作的“欲言”充分传达了出来,达到原作者或原作的交际目的,翻译才能算作是成功的。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过双关语的翻译,而笔者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要再现双关语所表达出的这种隐藏的含义,否则去谈论什么翻译理论或原则都是毫无意义的。作为新兴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解释力是极其强大的,国内外也已曾有专家学者分别从关联理论或是顺应理论的视角对双关语的翻译进行过研究,成效显著。而笔者认为可将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借助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来探讨双关语的翻译过程,并通过语境来探寻双关语翻译的语用对等。

二、关联-顺应翻译范式的理论基础

1.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在Grice会话含义理论和“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process)。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比如话语),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2]这里的语用推理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推理,仅借助前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的推理依据的是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这种语用推理要考虑语境。[2]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语境也称为“语境假设”(contextualassumptions),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mutualcognitiveenvironment)。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是构成听话人认知环境的一系列假设,因此,语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言语交际中的语境不是双方事先知道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2]因而在推理过程中,认知语境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认知语境又叫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就是人们所知道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互明就是双方共同明白的信息或事实。认知环境的互明是人们交际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2]

2.顺应理论

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在其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的语用学研究理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弥补了先前语境研究的不足,该理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语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并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言语交际中,人类总是为了满足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该理论以动态的交际为基础,认为口语交际中做出的选择和意义的特征在很大范围内与语言和交际语境紧密相关。Verschueren强调,人们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正是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特征使我们能从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correlatesofadaptability)、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objectsofadaptability)、动态顺应(dynamicsof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突显程度(salienceoftheadaptationprocesses)四个方面去完成语用描写和语用解释。[3]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也就是研究语言的选择过程,而语言的选择过程则是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的某种顺应。

3.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

关联论在话语理解方面的解释力是强大的,而在语言选择方面,顺应论的包容性极强,因此将两种理论进行结合能更好地解释语言的理解及选择问题,换句话说能更好地解释翻译的过程,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由此而生。此前已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并未专从语境入手去研究语用对等的`问题。

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认为,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是一个关联顺应的过程,即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交际双方寻求关联、顺应的过程。[4]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为取得成功的交际,交际者往往以顺应来寻求关联,又通过关联来达成更好的顺应。[5]在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正确认知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之后,以译文读者的认知模式和他们进行交际。译者调动其所有的认知图式并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在原文的认知语境中寻求最佳关联,以及在译文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6]在这个过程中,语境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里的语境在Sperber和Wilson创立的关联理论当中被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言语交际的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在这个交际过程中,听者竭尽全力去选择一个他认为对话语解释最合适的语境。由于语境的选择不会停止,因而语境会不断扩大。所以语境是个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是人们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对等,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而要将原语中的情景在目标语当中再现,便要根据由认知语境推理所得到的关联去顺应目标语受众的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等,只有这样,才能让译语读者得到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达到语用的等效。

三、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与双关语翻译的语用对等

双关语(pun),是同形异义词(homonym)或同音异义词(homophone)的巧妙使用。双关语翻译的独特性决定了译语除了要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还应使得译语读者得到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然而,传统翻译理论中强调译文与原文完全“忠实”、“等值”的翻译策略已无法适应双关语翻译的客观要求。为了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双关语的特色与功能,再现原双关语的两层含义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能更好地指导双关语的翻译。根据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和译出。首先,译者作为中介,要通过认知语境的建构在原文本中找到与原作者交际意图相符的最佳关联,接着,在译语的各个层面上做出顺应,以便将原作者的意图传递给译语读者。具体来说,在理解阶段,译者需扩大共同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语境假设,找到与原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在译出阶段,要顺应语境和语言相关方面,以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语用对等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由此,双关语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原双关语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明示推理,并在最佳关联的引导下为确保目标语读者认知和谐的方式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根据关联理论,人类的认知往往是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只会关注和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而且倾向于在同这些话语有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建构与这些话语具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在双关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寻求最大关联,会在推测双关语第一层含义的过程中因为关联性不够进而再一次扩大和选择其认知语境中的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及百科知识信息而对双关语进行第二次释义,也就是说付出了双倍的努力,并在得到双关语的隐含含义之后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使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得以体现。在正确认知原双关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之后,译者将根据在原双关语的认知语境中所寻找到的最佳关联,在目标语认知语境中通过顺应目标语读者交际语境中的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并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来进行语言选择,以使目标语读者的到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从而使原双关语在目标语中实现翻译上的语用等效。

四、结语

通过对双关语翻译过程的解读,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在理解原双关语阶段,译者站在原语读者的角度根据自身对认知语境的不断调整推测出双关语的两层含义;而在译出阶段,译者顺应目标语读者的交际语境,把双关语所传达的两层含义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笔者认为译者只有通过对原语语境的正确理解和对目标语读者交际语境的动态顺应才能实现双关语翻译的语用对等,使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得以在目标语中再现。由此可以看出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能有效解读双关语的翻译过程,并能指导双关语的翻译。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2001.

2 Dan Sperber,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25-27.

3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Arnold,1999.

4 杨平. 关联 顺应模式[ J ] . 外国语, 2001, ( 6) : 22- 24.

5 刘晶, 唐德根. 关联 顺应模式与跨文化交际会话含义的推断

6 李占喜. 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的研究[ M]. 科学出版社, 2007.

篇2: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本质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提出,是近几年在西方颇具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有示意(ostentation)和推理(inference)两个方面的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一种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示意--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关联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浅析了翻译的.过程,探讨了翻译的本质.

作 者:刘典忠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东营,257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44)分类号:H0关键词:关联理论 示意 推理 翻译

篇3: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

1 社会认知语境参数的建构及其运作机制

Teun A.van Dijk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话语与语境的关系。他指出语境牵涉的范畴包括:参与者身份、参与者之间关系、社会角色、处所、时间、机构、政治行为、政治知识等要素,而且,他进一步指出对话语与语境关系的深入理解需要深入分析话语片段、话语语境及话语意图,但并非是话语预设或含义表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心理模型(mental model)和情景模型(context model)。

语境参数论将语境视为由n个参数P1,P2,P3,…Pn构成的集合,称为参数因子(referential factors)。该理论认为受语境影响而发生语义嬗变的概念或命题是自变量,而影响自变量的诸种语境参数是因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参数或语用函数关系,参数之间是多维互参、映射或制约关系,如宏-微命题互参、整体部分互参、概念义素映射、关系特征映射、常规经验制约等认知机制(曾利沙,2002a)。

参数因子是指语篇中以显性或隐性存在着的对自变量的语境化意义生成过程产生映射或制约的言内或言外参数因子。言内语境参数因子包括时间参数因子、空间参数因子、行为参数因子、事件参数因子、方式参数因子、意图参数因子、场景参数因子、认知逻辑参数因子、题/段旨参数因子、整体部分关系、上下义关系、对照性结构参数因子等等;言外语境参照因子主要有:历时(事件)性参数因子、现实语境参数因子、自然语境参数因子、社会语境参数因子、文化视点参数因子、个人语境参数因子、交际场合参数因子等等(曾利沙,2002b:101)。因此,语义生成可能同时受到多种参数因子的制约,接受其多重的语义映射,使得其语义生成具有可描写性,解释性和可推导性。此外,为了使微观层次上语义生成符合当下语篇的主题,语境参数论还在宏观上提出了语境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阐释框架。语段的抽象-明晰化发展必然围绕特定主题内容展开,具有内在“认知逻辑导向性”(曾利沙,1994)。也就是说,在对文本进行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诸多潜在的参数因子对其的制约,选词择义还必须与主题关联,体现语篇的主题思想,主题也必须得到微观层次词句的意义说明。因此,语境参数论在微观上进行语境参数化,宏观上遵循“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原则,对意义生成进行双重把关,使得最终得到的命题意义更具准确性和可信性。

2 社会认知语境参数的建构及其运作机制

2.1 历史-文化关联参数与概念语义嬗变

历史-文化关联参数对概念语义嬗变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实例如下:

(例1)From the glories of the golden age.

The Renaissance-The defining moment in European historywhen the creative genius of Man found perfect expression in Artand Science alike.The Renaissance.The inspiration of the Pulsar Collection.

The Renaissance.The inspiration of the Pulsar Collection.Time pieces that incorporate the most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high aesthetics of the Golden Age.The Renaissance

本段是关于“The Renaissance”的手表广告。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关于the Renaissance的背景知识:文艺复兴出现在14-17世纪的欧洲,是一场集文学、艺术、科学、宗教、政治、绘画等一身的文化改革运动,出现了智力革命、社会及政治的变革等繁荣的局面,尤其是艺术的发展最为出名,一些博学的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

此广告语的难点在于“The Renaissance.The inspiration of the Pulsar Collection.”中“inspiration”的翻译。“Pulsar Collection”是琶莎手表的总称,“The Renaissance”与“Pulsar Collection”构成话题制约参数,将“Pulsar Collection”的释义映射到“The Renaissance”上,由此可知“The Renaissance”也是指一种手表。“Inspiration”词典释义为“灵感、鼓舞”。那么在本语境中影响“inspiration”的语境化语义嬗变的社会语境参数要素集的建构如下:{the Renaissance(意大利文艺复兴);出现创造艺术品的天才;艺术、绘画等的繁荣;财富的聚集;时代的繁荣},因此inspiration应译为“创新作品”。

因此,本段译文如下: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之父”把富有创造性的作品通过艺术、科学等完美的展现出来,因此,这一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决定性时期。文艺复兴,琶莎手表的创新作品,是黄金时代时尚技术和高等审美的完美组合。

通过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来宣传新的赋有创新涵义的手表品牌,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刺激消费心理,激起其购买欲。

2.2 行为语域制约性关联参数与概念语义嬗变

(例2)No wonder mothers love Ore-Ida as much as kids do.Sometimes,being a mom is like being a human pinball.But even af-ter a day of zigging and zagging,serving a wholesome dinner withOre-Ida Golden Fries is always a direct route to a kid’s heart.

以上是一则名为Ore-Ida的食品广告。翻译的难点在“zigging and zagging”以及“a direct route to a kid’s heart”。以下将从语境参数的角度做可推导性翻译解析来阐释翻译过程中的语义嬗变。

Zigzag本意为“曲折行进,作之字形行进”。Zig与zag都作“急转”讲。显然此处无论将其视作一个词还是独立的两个词,其字典释义均无法满足语境需要。

Pinball的字典释义为“弹球”,在此构建pinball的行为语域制约性关联参数要素集{球形;通常为玻璃材质;受力滚动}。将pinball“受力滚动”这一行为参数要素映射到zigzag,推导出母亲们在各种社会及家庭活动中像弹球一样来来回回奔波,忙忙碌碌的一天。

“A direct route to a kid’s heart”直译为“直达孩子心灵的路”,显然不符合语境。“a wholesome dinner”为隐性参数因子,隐射出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营养晚餐,孩子们为此开心,一家人都欢喜。

因此得出译文:难怪妈妈也像孩子一样喜欢欧来达。有时,妈妈好像一颗弹球。在一天来回奔波后,还好有欧来达营养晚餐,全家皆欢喜。

通过认知语境参数理论来分析,把妈妈们忙碌的情形形象的表现了出来,继而有欧来达营养晚餐,可以减轻妈妈的负担,因此,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受众者(妈妈们)的心理,能够激起其购买的愿望,达到广告的宣传和推销的目的。

2.3 行为-事件关联参数与概念语义嬗变

(例3)Bask…indulge…luxuriat…in beautiful whites andbeaches…Breathtaking scenic wonders…World-class facilitiesand efficient service.But,best of all,bask in the special warmthand comfort that is uniquely,wonderfully Filipino.以上是一则菲律宾白沙滩的宣传广告。此段文字中出现了两个bask,bask字典释义为“晒太阳,取暖”。第一个bask按其字典释义作“晒太阳,日光浴”符合整体语境。而第二个bask则不能再译作“晒太阳”,因其后介词宾语为“warmth and comfort”。{bask;indulge;luxuriat}构成行为参数因子集,{beautiful whites and beaches;breathtaking scenic wonders;world-class facilities and efficient service;the special warmth and comfort}构成空间参数因子集,在此二参数因子集的共同制约下推导出游客在白沙滩恣情嬉戏这一隐含的事件参数因子,再根据这一事件参数因子,导出bask在此处因译为“享受”。因此本段可译为:美丽的白色沙滩上,金色的阳光里,恣情嬉戏,尽情享受;美丽的风景,激动人心的奇观,世界一流的设施,高效的服务。不仅这些,最令人神往的是,你可以享受到菲律宾带给你的独有的温暖热情与舒适。

运用认知语境参数来分析“bask”的过程展现了菲律宾白沙滩的令人神往的奇观、一流的设施和服务,充分考虑了受众的需要,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 结束语

英汉广告翻译时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达到并保留说服、宣传、推销的功能和目的,广告翻译过程中包括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选词择义。运用社会认知语境参数分析阐释英汉广告翻译,详细展示广告翻译文本中概念语义嬗变的成因、过程,使广告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有迹可循,具有可阐释性、可印证性、可操作性。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广告作为一种销售和信息传播手段越发重要,广告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越来越多的英文广告被翻译成汉语,广告翻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英汉广告翻译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前人的这些研究很多都是要么泛泛而谈,要么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不具可阐释性、可操作性。该文从社会认知语境参数角度来分析研究英汉广告翻译的过程,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使译文的生成具有可推导性、可印证性,达到广告宣传和推销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认知语境参数,英汉广告翻译,广告

参考文献

[1]Teun A.van Dijk Discourse and Context.A socio-cognitive ap 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高辉.从顺应论的角度看中英广告的翻译[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

[4]刘璨.关联论指导下的英汉广告翻译策略[J].华章,2010(2).

[5]屠明忠,王晓燕.功能对等理论对英汉广告翻译的指导作用[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1(2).

[6]王宇明.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处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7]袁媛.接受美学对英汉广告翻译之启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9(1).

[8]曾利沙.论“操作视域”与“参数因子”——兼论翻译学理论范畴[J].现代外语,2002a(2).

[9]曾利沙.关于翻译操作的“多度视域”研究——兼论译学系统理论研究的范畴化与概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b(2).

篇4: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

关键词:认知语境;关联理论;翻译文本;影响;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H059

语境本是一个静态的系统,但是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语境则成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认知系统。从根本上讲,认知语境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文本的翻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依据关联性对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明白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促进文本翻译过程的有效发展。

一、文本翻译概述

从系统论和认知论的角度理解,翻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译者根据一定的认知语境和背景,对原文作者思想和灵魂的一个交际过程。翻译过程主要涉及三个主体: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这三者在翻译活动中处于同一的认知环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一定的语境和关联理论,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相应的译文;译文读者根据译者的真实意思表达,根据译者提供的认知语境和关联信息,通过译者最大限度的了解和推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从文本翻译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对于文本翻译的整个过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关联理论和认知语境在文本翻译过程中的指导性分析

1、关联理论与文本翻译

从前面文本翻译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其实就是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一个过程,只是这其中涉及了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有效的语言对象。而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作者真实意图的推理过程,必须以原文作者的语境为基础,找出原文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性,确保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思想的融合和碰撞。因此,关联性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译者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语境,最大限度地找到原文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性。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理解: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译者的认知能力、人生经历的差异,使得在认知语境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认知语境的差异,使得译者所找寻的最佳关联性和实际的语境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结合原文作者的企图,结合相应的语境,争取使译文的表达尽可能地体现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所以,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理解: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兼顾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译者要尽可能地体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联性;二是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在对原文推理过程中具有层次对等的关联性。

2、认知语境在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找到原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所以,从某种程度讲,文本翻译本身也是一个文化的交互和转换过程,是译者通过文化模式的转变,利用译语将原语充分表达出来。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原文作者和译者之间所处的文化状态不同,从而使得他们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理念和认知过程,对于同一的语境和信念产生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因此,认知语境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告诉我们: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结合相应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找到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关联性,确保译者能够表达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

三、基于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本翻译模式构建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在文本翻译的构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表现得愈发明显。众所周知,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能单纯从文本的表层意义来理解文章的真实含义,这是一种不可行的翻译模式,这样的翻译模式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作用。因此,在对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还需要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形态,认真剖析文本的深层次含义。例如,对于不同的句型和语言结构,也许会表达同一的意义和思想;而看似同一的句式,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却有可能表达不同的含义。这种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问题,直接诠释了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认知语境与关联理论在文本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让我们会更加重视语言的表层和深层结构问题。

1、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下译者必须发掘原文的文化内涵

在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指导之下,译者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的移植和转换过程,通过译语对原文进行文化的重构,理清两种语言文化的认知差异,并促使读者形成不同的认知语境。因此,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指导之下,译者必须充分挖掘原文的文化内涵,为深刻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意图奠定基础。

2、认知语境有助于译者对原文作者真实意图的诠释

在文本翻译理解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脱离原文的语境和文化形态背景,对原文的意义进行诠释。在译者对文本的加工、理解和整合的过程中,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的存在有助于译者对原文作者真实意图的诠释,从而促进译者和原文作者在意义的表达上具有匹配的图式。

总之,翻译本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在动态的语境中所进行的一个动态推理过程。从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的角度理解,翻译实践与认知语境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語境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语境对翻译文本构建的影响,本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认知语境和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文本的构建模式。

参考文献:

[ 1] 周红民.认知语境与翻译[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1):46 -48.

[2] 刘华文.英汉翻译中的认知映射和还原映射[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5):55 -59.

[ 3]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篇5: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

一、引言

近年来,在语言学界中人们对隐喻的认知研究越来越多。其实这种隐喻的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的修辞学传统到柏拉图的隐喻的哲学传统再到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本旺尼斯特的语义学传统,他们都在关心并研究隐喻。隐喻在以往的隐喻研究被当做是一种修辞现象。Richards的《修辞哲学》一书问世后,该书把隐喻当作是思想的传递(intercourse)。语言系统中的隐喻被当作是衍生的(derivative)。到了Lakoff和Johnson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时,人们把隐喻很明确地认定为建构人的认知系统的必不可少的认知手段。这时,人们把隐喻看作是由一个现象来认识另外一个现象的工具。现在,隐喻研究者们都认为隐喻其实就是一种认识方式。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语言表面的意义特征,更是整个概念认知域(concptual domain)的特征。概念认知域又名认知模型,它是某一个社会文化中个人或者集体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的集合。概念隐喻有两个认知域,一个是源域,另外一个是目标域。所谓映射就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认知,用源域去认知目标域,进而刺激人脑中认知这类事物的认知图式。公式为“Target Domain is source Domain”。源域和目标域还有被刺激的认知图式对理解隐喻非常重要。耿占春在《隐喻》一书曾经提到事物间的相关性是隐喻形成的基础。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告诉我们,隐喻的基础理论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源域和目标域之所以能映射,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关联性。事物间的相似性又构成了事物的关联性。关联是由人脑中的认知语境决定的。源域和目标域概念映射的过程建立在联系的基础上。两种本质不同的概念可以通过认知图式的激活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某种关联。概念隐喻的理解过程为“源域――认知语境――目标域”。

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的预料中得到了大量的验证,在现代汉语中,我国的学者也对有关“空间、时间、情感”等方面的隐喻做了详尽的探讨。但是,笔者还没有发现与“人生”这个概念相关的隐喻研究。本文将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人们关于“人生”概念的隐喻构建和理解过程。

二、“人生”的概念隐喻

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三种。下面从这三个角度理解“人生”的`概念隐喻。

1。“人生”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就是利用清楚、明确的概念认知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是不相同的,然而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着关联性。如:

(1)走完一生才会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2)因为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所以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3)在人生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与坎坷。

(4)生活的魅力在于人生的多种多样。

(5)人生的长度我们不可控,但我们可以决定人生的宽度。

(6)自我们出生我们便踏上了人生的起点,生命的结束就是人生的终点。

源域 目标域

以上几个例子中有关“人生”一词的表达,都是来源于基本的概念隐喻“人生是道路”。人类正是凭借从“道路”这一认知域所得出的经验来认识和理解“人生”这一认知域的。“道路”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基本上每一个人对道路都不陌生,对它都有直观的认识。正是因为“道路”是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事物,因此,人类用这一可观可感的源域来认识和理解抽象、模糊的“人生”这一目标域。把人生隐喻成道路,把有关道路的这一经验映射到抽象概念“人生”的认知过程。其映射关系如上图。又如:

(7)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每一阶段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8)你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生方式。

(9)我们应该尽早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10)你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11)经过一次深刻的人生旅程,我有了重大的人生发现。

(12)当你走完整个人生旅程时,你便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以上几个例子的表达也反映出一个结构隐喻“人生是旅程”。同样,人们把自己所熟知的“旅行”作为理解认知抽象概念“人生”的源域,通过对旅行的认知来理解人生的概念。人们在构建隐喻时总是把已有的概念作为认知抽象概念的基础,通过对熟悉事物的映像来映射未知概念,这就是隐喻的构建过程。以下是“人生是旅行”的结构隐喻:

源域 目标域

人们习惯以熟悉的事物、事件来认知陌生的东西。选择什么样的旅行方式,旅行的目标是哪里,旅行的发现是什么,旅行的过程怎么样都如人生一样,是我们从经历中能够体验到的。作为源域的“旅行”是人们所熟悉的、可感的、具体的,用它来映射到目标域的“人生”,这一结构隐喻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根本的认知方式,是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的。

2。“人生”的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指的是统一系统内部,参照前后,上下,深浅,内外,中心边缘等此类空间方位自相组织起来的隐喻。它是产生较早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隐喻。它的产生起源于大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最根本的概念。随着人类认知范围的拓展,人们开始用最直接的空间概念来表示抽象或具体的概念。例如:

(13)在人生阶梯上我们应该不断攀爬更高的山峰。

(14)只有站在了人生的高峰上才会领悟人生的真谛。

(15)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我们应该多往高处眺望。

人们在谈论“人生”时,将方位认识域概念映射到“人生”的认知域中,赋予“人生”以方向和维度。这里就包含着概念隐喻“happiness is up”“good is up”,即好的状态是“上”这一方位隐喻。将人生看成是有高度的事物,这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人们经常有过的经历如“爬山”“上楼”都使人们直接感受到了从下到上的过程,因此才会有“攀登人生高峰”“处于人生低谷”这类方位隐喻的概念。同时,人们在达到一定高度时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愉快心情,因而,人们在构建隐喻时也会用这一方位隐喻来理解“只有站在了人生的高峰上才会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一概念。

3。“人生”的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指得是根据物质世界的经验来理解和把握抽象的范畴及其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时常接触到一种东西,它就是容器。正是因为容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容器隐喻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本体隐喻。所谓容器隐喻,就是把一些模糊的,不易被认知的事物看成形象的有形容器。人类本身就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独立体,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往往从认识自己开始,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容器,因此,人们在认识“人生”时也往往把它看成容器。因为人生中充满许多不同的人、事、物,和各异的人生经历。例如:

(16)在人生中,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坎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7)人生犹如一部巨型百科全书,在其中我们能够找到想要的答案。

(18)在人生道路中刻有我们每个人的足迹。

(19)人生就像储蓄罐,我们每天都在积累财富,我们的人生经历不断充实这个储蓄罐。

人们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容器,它可以是“储蓄罐”“百科全书”等,人们的人生经历则看成是储蓄罐里的财富,可见人们在用具体、有形的东西来认识抽象、无形的东西,这就是隐喻产生的过程。

三、“人生”概念隐喻差异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知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隐喻性的思维模式。隐喻是两种事物相似点的关联,这样就使得隐喻性思维在隐喻表达者的传达和接受者的接收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的思维方式就是人类在认识“人生”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能够准确表达这一事物的概念和语言形式,因此用人们已经认识的事物的概念来表达“人生”这一新概念。通过类比和联系来发掘它们表象之间的相似性,建立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隐喻思维的过程就是通过关联和对比进行同“类”的过程。

隐喻思维是不同于归纳和演绎的,前者是从特定概念到特定概念的横向思维,而后者是一种纵向思维。隐喻思维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隐喻思维是跨越性的思维,属于非常规散发型。第二,隐喻思维具有高灵活度和跳跃性的特点。第三,隐喻思维具有首创性的特点。第四,隐喻思维具有把心智、认知和意识整合在一起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能把思维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充分地调动起来的原因。正是由于隐喻思维具有以上特点,人们在对“人生”这一目标域的认识过程中,在寻找与源域相似点的认识上就产生不同,人们则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从一维到三维的空间各个方面找到了对“人生”的映射,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概念隐喻。

四、结语

篇6:从认知语境角度分析网络交际用语

关键词:网络交际;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建构

引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21世纪的技术革命之一,为信息的搜索和语言的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交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为人类语言在虚拟平台的交流提供了条件与便利,网络交际用语的使用随着很多交际软件的开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开展工作,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方式与日常生活用语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于是网络交际用语这种新的语言现象成为语言也就应运而生了(张洪超,林纲.2003)。实际上,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运用,这种网络交际用语是网络用户(网民)进行交际的一种语言符号。

现实生活的交际中,需要认识语境的建构,才能顺利完成对话。同样地,网络交际同现实生活中的交际一样需要交流者共同的认知语境才能顺利进行。认知语境包括词语、文化背景信息、逻辑和百科知识等,它是由一系列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结合,说话人正是通过一系列语境信息来传达他意欲表达的话语意图(陆荣荣,2005)。在整个网络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是交流双方实现意思表达的前提,认知的实现需要双方共处语境中的具体事实和文化背景知识相同,即双方要处于相同的认知语境中。只有两个人的认知语境相同,交流方才可顺利进行沟通,否则会产生无法理解或者误解的交流障碍。本文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对网络交际用语做出分析和解读,并对部分话语的认识语境建构做出分析。另外,也试图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网络交际用语这一语言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

1. 认知语境观

20世纪70年代,对心智进行全面研究的认知科学兴起并发展起来。认知科学辐射到了各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也迅速发展,一些重要理论主张、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逐渐引起了相关学科学者的兴趣。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哲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等同样关心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本不具有意义,没有意义是指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语境之外的意义。所以,语言的作用是激发出认知语境。从该角度出发,语言能力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语言和交际相辅相成。关于交际的概念和方式,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有关语码模式,认为交际双方对信息进行简单的编码、接受和解码;另一种说法有关推理模式,认为交际双方通过共有知识的推断来猜测对方的意图(秦丽敏,2003)。所以,语言不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语言不但承载着句法和语意信息,而且携带语用、社会、文化等内容。可见,传统的“语境”概念不仅涉及到语法信息,语言上下文,语言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说话方式,而且还涉及到交际者的文化知识、社会政治内容以及世界知识等。

针对传统语境观的不足,Sperber & Wilson (1986)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关联理论,来解释交际。此理论把语境看作一个心理结构体,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认知语境”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提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过程:交际时,说话者将交际意图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听话者注意到此意图,听话者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形式依附的认知语境推断出交际信息,从而达到对语言的理解。从认知语境来看网络交际,就是双方交际者通过言语表达来激活与对方相同或相似的认知语境。达到这一目的,变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语意义。

熊学亮对认知语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认知语境包括三个语用范畴:场合因素、知识结构因素和工作记忆因素。这三个因素反应了交际者的心理认知结构(熊学亮,1999)。熊学亮认为认知语境是语用者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在具体场合不明确的情况下,语言交际者可以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进行推导,而这种知识推导依赖的主要是交际者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可弥补语言自身的局限性。同样,具体的场合因素也可以融入认知语境,被结构化。

2. 网络交际用语的认知语境建构

近年来,网络交际用语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已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中。从认识语言学的角度,网络语言能力也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网络交际用语的准确应用离不开交际者双方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的建构需要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内容,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心理体验等因素。网络用户共有的知识体系包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特定的文化知识和特定社会的会话规则。共通的知识框架为认知语境的建构提供了背景。另外,网民大脑中已有的交际经验通常会结构化为网络特有的一种交际模式。言语的理解依赖于交流者双方的认知语境,语言的表达是激活认知语境的触发器。很大程度上,交际者双方是借助被激活的认识语境来理解言语所表达的意义。一旦交际者置身于这种网络交际模式中,固化的交际经验会被激活,即认知语境被激活,从而能够很顺利地使用网络用语进行交流。下面通对网络会话的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例1:

A:您好! B:您好! A:哪? B:湖南长沙,U?

A:BJ B:^_^ A:家呢? B:办公室 A:M OR F?

B:MM!有事,先走了! B:OIC,886!

nlc202309081054

在这段网络交谈过程中,表情符号(^_^) 、数字谐音符号(886)和网络用语(M OR F、MM、OIC)使网民会话过程变成对认知语境假设进行不断选择和调整的过程,只有处于该交际模式中的网民才能理解。共通的认知语境是该交际过程中网民A和B不断进行正确推理的基础。该对话的不完整性使交谈者必须经过正确的推理才能获得完整的认知语境,才能得到动态言语的正确意义。当新的话语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语境)发生联系时,便产生了认识语境效果,认知语境是信息接收者在动态推理过程中头脑中存在的知识框架,并可根据交际的过程进行调整。可见,在网络交际中,认知语境的建构是在网民传送信息的过程对新信息不断推理和选择的過程。

例2:

A:明天怎么办? B:按老规矩。

在该交谈中,我们并不理解双方的意思,只有双方交际者才能理解。交际者共同的认知语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认知语境是互通的。“老规矩”指代了要做的事情,是双方交际者以前做过的事情,已有的实际经验在双方的头脑中已经固化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内容,该知识内容即双方共同的认知语境,交际者双方是借助于被激活的认知语境得到正确的语义意义的。可见,网络交际者的个人经历,语言习惯,心理背景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对认知语境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双方交流者认知语境建构的基础。言语表达式是激活认知语境的触发器,一旦被激活,便能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

3.网络交际中认知语境的特点

3.1虚拟性。 网民认知语境的虚拟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外知识上(张洪超,2003)。在实际生活的交流过程中,语言外的知识是具体实在的客观存在,但是,在网络交际中,语言外的知识是不确定的和虚拟的。比如,交际者之间的外貌信息和性格特性,交际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征都是不确定的和虚拟的,所以在交际过程中网民对认知语境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3.2 潜在性。网民认知语境的潜在性主要表现在网络交际者的个人经历,语言习惯,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心理背景,合作程度和认知水平等因素上(张洪超,2003)。在网络交际过程中,交谈者之间是隐藏的,无法直观地判断对方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等情况。所以,网络交际者需通过对方传递出来的信息假设认知语境对对方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地推理和选择。

3.3 推理性。网络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双方并不能看到对方的言谈举止,无法从表情动作看出多方的意思。只能通过对方的声音或者文字信息来推断对方可能的意思,可见认知语境的建构具有推理性。需要交际者凭借文字信息和头脑中已经存在或固化的知识内容来推断对方可能的意思。当一方的推理合乎另一方的认知语境时,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4.认知语境在网络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4.1 网络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认知语境假设的参与过程。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交流者在共通认知语境中的推理假设。何兆熊认为,“对话语的理解是一种依赖语境的推理交际过程,是听话人识别说话人意图的过程,是一种交际过程”(何兆熊 2000:183)。在网络语言的交际过程中,网民需有相通的认知语境,是一个推理假设的参与过程。接受到对方的语言信息后,头脑中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即相通的认知语境会被激活以调整交流言语。而且交流者的认知语境是动态的,不断调整的。新旧信息交替进行,从而激发认知语境交替进行。先看下例。

A:我掉了 B:掉线了啊! A:^_^

当交际者B接到A的信息时,“掉”字给交际者B提供了一个认知语境进行推理,使B获得刚才脱机的相关认知语境假设,与交际者A的真实认知语境相通,从而实现成功地交际。

4.2网民头脑中共通的认知语境可以创造适合交谈的网络氛围。有些网络交际的双方是不知道对方的身份的,或者看不到对方的面部表情,这种情况下,网络交际者需要根据对方传递的信息内容和头脑中结构化的认知语境来推断对方的外貌特征、身份地位、文化知识和其他的信息。交谈者头脑中存在的认知语境是通过交际过程中的网络语言激发,由此来判断对方的言语意思和说话观点等。例如:晚上九点左右,聊天者一方忽然向对方提问:“今天你吃了吗?”对方回答:“刚洗好,正准备吃呢。”(张洪超,2003)对此聊天内容,只有双方头脑中具有共有的知识结构(即共有的认知语境),即交际一方知道对方习惯在晚上九点左右吃水果,双方才能明白聊天的言语意思。

4.3 固化在网民头脑中的各种符号的使用可以营造一种适宜交谈的语境。在网络交际中,交际者在聊天过程中喜欢使用一些特殊的符合来代替文字的表达。比如,面部表情符号O(∩_∩)O(哈哈),o(︶︿︶)o(唉),(ˉ(∞)ˉ)(哼唧)。数字谐音符号5555(呜呜 呜呜),9494(就是 就是),7456(气死我了),等(林纲,2002)。这些语言符号信息在很多网络用户的头脑中已经结构化了,一旦接收到这些符号,交谈者头脑中共通的认知语境就会被激活,然后做出合适的反应,从而能营造一种适宜交际的氛围。

结语:伴随着各种交际软件的开发,网络交际已成为我们生活用语的一部分,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多数人已离不开网络交际这一环境。网络交际语言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成为网民交际的重要手段。由此,对于网络交际用语的分析和解读成为语言学习者和爱好者的一个研究领域。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认识语境这一新的理论也不断发展。网络交际言语的持续进行实际上就是交流者双方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动态的言语交流依靠双方的认知能力,即固化的知识框架。网络交际的认知语境的虚拟性和潜在性更需要双方交际者合理的认知语境推理。交际者共通的认知语境不仅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起重要作用,同样,在复杂的网络语言交际中,网民也需要激活共通的认知语境,才能创造合适的网络交际氛围,顺利完成交际。

参考文献

[1] 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 李茜.从认知语境看话语“不合作”现象[J].四川外国语学报,2003.

[3]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7: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

【关键词】语境 交际维度 语用维度 符号维度 字幕翻译

一、引言

翻译作为交际活动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语境在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字幕翻译亦是如此,李运兴(2001)探讨过字幕翻译的特点、技术限制、文化语境等问题,并提出实用翻译策略。梁碧滢(2009)曾以语篇语境分析模式为理论框架分析字幕翻译的语境语用维度。本文从电影中选取译例,以哈蒂姆和梅森的语境维度为理论基础,解构英汉字幕翻译策略,进一步认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二、语境的三维模式

哈蒂姆和梅森(2001)在弗斯、韩礼德等人语境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从交际维度、语用维度、符号维度来研究语境问题。

1.交际维度。语境的交际维度研究的是语言变体。语言变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使用者相关的方言;另一类是与使用相关的语域。语域即为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下的语域,包括语场、语旨、语式。

2.语用维度。语用维度是在奥斯汀(1965)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会话含义和礼貌原则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观点。语篇是由一连串的言语行为构成。要理解每个言语行为的意义,就必须分析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通过对语境语用维度的分析,才能得到与原语对等的语用意义。

3.符号维度。哈蒂姆和梅森(2001)认为翻译应以“符号实体为转换单位”。在实际翻译中要注意符号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关联。解决符号之间的关联问题有三种选择:字面意义直译能指符号;只译出符号的内容;译出符号的内涵意义。

三、语境的三维模式与字幕翻译

成功的翻译基于对源语语篇的理解,翻译中要注重对源语语篇语境的解读。选取的材料来自电影《卑鄙的我2》。所举的译例均为电影录像抄录所得。

(1)Gru: What do mean shes not coming? I have a backyard ... counting on the visit from the Fairy Princess. I dont want a refund! I want the Fairy Princess. ... I hope you cant sleep at night, you crusher of little girls dream.

译文:你说她不会来是什么意思?我后院 ... 指望着能看见花粉仙子呢?我不想要退款,我要的是花粉仙子。... 我咒你晚上睡不着觉,因为你粉碎了小孩的梦。

原文的交际维度:

语场:格鲁与商家争论花粉仙子的问题。语旨:交际的双方处于一种偏向非正式,私人性质的语旨当中。语式:口头话语。

原文的语用维度:

格鲁不满于商家,据理力争说服商家送来花粉仙子。他在得到商家的否定答复后更是愤怒,诅咒商家以宣泄心中不满。

原文的符号维度:

从篇内的连贯原则和符号在篇际累积的暗含意义可以推断出格鲁对商家的态度。同时“Fairy Princess”对于美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童话形象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译文分析:

原文中“hope”一词并没有褒贬意义更没有“诅咒”的意思。但是从上下语篇的衔接以及语用意义可以看出,格鲁对于商家的解决方法不满。因此在翻译中译者添加了隐含意义,呈现了格鲁的性格特征和当时场景。

在译语环境中,语境的交际维度与原文最大的区别是交际参与者的改变,受众是中国观众,另外是语式从声音输出变成了文字输出。对于“Fairy Princess”这一具有文化符号的词,译者没有直译也没有累赘的解释。冗余的解释只会增加观众的理解负担同时占用过多屏幕空间。而且通过影像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它的具体形象,“花粉仙子”一词既形象又生动。

参考文献:

[1]Austin,J.L.How t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62.

[2]Hatim,B.&Mason,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53-75.

篇8: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论文

摘要:本文以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为依据, 通过分析《吸血鬼日记》字幕翻译,发现四种翻译策略—缩减、增译、替代、归化,旨在帮助读者采取更好的翻译策略了解美剧文化。

关键字:字幕翻译;关联理论;《吸血鬼日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引言

随着人民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美剧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其中以“巫师,鬼魂,吸血鬼,狼人和人类”为主题的《吸血鬼日记》备受青睐。通过观看和欣赏美剧,观众可以了解美国的文化和历史,因此字幕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美剧《吸血鬼日记》字幕翻译,旨在找出其采取的翻译策略。

二、字幕翻译与关联翻译理论

字幕翻译有不同定义。郝俊杰(2006)认为“字幕就是看外国电影时屏幕下方出现的印刷文字”。Shuttlewoth和Cowie(2004)定义字幕为“翻译大众视听交流例如电影和电视的主要方法之一。后一种定义扩大了字幕翻译范围,增加了电视剧的字幕翻译。

Gutt (1991) 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给听话人传递交际意图,听话人通过所给信息,结合相关语境,推断说话人的意图。

交际双方能否取得最佳关联是交际成功的关键。Gutt (1991) 也认为“翻译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其中包括两轮交际活动:第一,原作者与译者的交际。第二,译者与译语接受者的交际。

关联理论的运用证明翻译被看作是交际的一部分,涉及到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如图所示(张新红,何自然,2001):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实现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努力达到的目标。译者的任务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寻找最大的关联性,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

三、关联理论在《吸血鬼日记》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一)缩减。

受到观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字幕翻译的时候,我们选择使用缩减法。但是缩减法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关联性。

例1:Vampire hunter: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speak to you for a minute.

吸血鬼猎人:能否借一步说话

这是吸血鬼猎人对女警长说的话。如果这句话按照原来字面翻译“我想我可不可以跟你说一分钟呢?”这样既繁琐也没能表达其本来的意思。字幕翻译为“能否借一步说话”,这种翻译言简意赅,更体现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这样观众和字幕翻译者之间达到了最佳关联性,观众可以以最小的努力,明白剧情。

(二)增译

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美剧和克服文化差异,字幕翻译者在翻译时有时需增加词语,达到最佳关联性。

例2:—She tries to kill Jenna. We cant let her get away with that.

她差点害死珍娜,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

—Yes, we can. If it keeps us safe, then we can.

只要大家平安无事,我们可以不追究。

“We cant let her get away with that”,我们不能让她就这么逃脱了,这里翻译成“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更加符合口语化的说话情景。后面的then we can如果只翻译“我们可以”,就会让对话和句子缺少成分。所以这里将这句话补全,意思是我们可以就这么算了,翻译成“我们可以不追究”,更好的表达出整个句子的意思,这样可以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最佳关联性。

(三)替代

在美剧字幕翻译中,有时为了产生最大的语境效果,会替换一些词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中主人公的情绪。

例3:But Katherine will only rip your heart out,let me do it for her。

影片中译为:但Katherine只会让你心碎,让我为她效劳吧。此句如直译,应为:但Katherine只想掏出你的心。片中,吸血鬼杀戮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把对手的心掏出来,只有这样对手才能真正的死亡。狼人Mason深爱着Katherine,但Katherine只是在利用他,心碎在此时无疑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词。用“心碎”来代替“掏出你的心”,能够产生最大的语境效果,理解狼人Mason当时的心情。

(四)归化

由于汉语和英语文化思维不同,因此字幕翻译者有时需要采取归化的策略,让观众更容易理解美国文化。

例4:Vick: Yeah. I mean Im the screwed-up one.

薇姬:是的,我命运多舛。

这句话是Vick在跟Damon抱怨自己的身世多么的不幸,人生多么悲惨。如果这句话不采用成语的翻译,直接翻译为“是的,我的意思是我是糟糕的一个人”,这样未免让观众以为是Vick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才导致自己命运不好的,违背了原本的意思。译为“我命运多井”更能符合汉人的习惯,更能达到最佳关联性。

四、结语

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美剧《吸血鬼日记》字幕翻译。首先,本文先介绍了字幕翻译的定义和关联理论翻译论。其次,通过分析《吸血鬼日记》字幕翻译,作者发现了四种翻译策略—缩减、增译、替代、归化,旨在帮助读者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更好地体会美剧文化。

参考文献:

[1]Gutt, E.A. (1991).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2]Shuttlewoth & Cowie. (2004).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61.

[3]郝俊杰. 2006. 从关联理论看《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字幕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张新红, 何自然. 2001.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 现代外语, (3):289.

作者简介:雷小慧(1991),女,汉族,江西樟树。硕士,江西师范大学。

上一篇:呼市社区网格化及社会管理创新考察报告下一篇:买苹果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