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获取教学设计

2022-09-01

第一篇:信息的获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目的: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掌握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策略与技巧,并能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提高鉴别与评价信息的能力,自觉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

1.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能够剖析信息获取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选择,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规划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并进行评价,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获取网路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导入实例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教学思路:本节内容主要是介绍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应引导学生从全局的高度去把握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给学生一个总体的认识,让学生体会获取信息的作用。然后,给学生分组,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所要获取的信息的主题。在主题确定以后,进一步通过讨论,确定所要制作的作品的结构以及具体的页面的布局,最后根据布局,搜集相应素材,为后期的开发制作阶段做准备。 由于获取信息的过程,如果单纯讲理论的话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我觉得让学生通过互相协作,亲身体验,效果会好一点。 教学环节:

一、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在进行研究时需要获得很多课本没有的相关知识,比如我们在做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时候,就需要去获取大量的有关研究课题方面的资料和信息,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去获取,如何才能有效的获取需要的信息,一般需要经历下面的几个过程:

1、确定信息需求

获取信息,首先要从分析问题出发,确定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以及最后希望达到怎样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制定信息需求内容大纲,然后确定目标形式及所需载体类型,再列出信息需求清单,将信息需求内容、所需载体类型、成果目标形式等内容列出来。

2、确定信息来源

信息需求确定后,就要确定哪里有这些信息。哪里方便寻找所需信息。我们可以通过下表的三个方面去寻找:

一般来说,信息源越广阔,收集到的信息量就越大;信息源越可靠,收集到的信息就越真实可信。因此,应尽量拓展信息来源,以保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但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因为选择的信息源应当是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可触及的。为了使采集到的信息更具说服力,选择信息源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可靠的信息源,同时力求信息来源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避免从单一渠道获取信息。

3、采集信息

信息采集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信息来源会有不同的信息采集方法,主要是通过检索媒体、通过与他人交流息、通过亲自探究事物本身来获取信息。

信息采集的原则是:

(1)主动及时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准确性原则;

(4)全面系统性原则。

信息采集的工具除了传统的纸和笔外还可以使用更现代的工具,如: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等。

4、保存信息

有效获取信息后就要学会保存信息,采集来的信息往往比较零散杂乱,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以便更好的使用这些信息。

(1)、整理信息、分类保存

由于采集到的信息具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采集卡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号,并按信息内容、信息类型、信息来源对信息进行分类,以方便调阅和使用。

(2)、输入计算机保存

收集并整理好的信息保存到计算机里面可以方便我们进一步处理,也是越来越普遍的保存信息的方法。我们可以按采集到信息的不同类别,将他们分类保存,文件的管理可以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文件夹对不同类型的文件或不同用途的文件分类存储。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对采集的大量同类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 总结:

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及方法,信息获取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确定信息需求,确定需求之后,再者确定信息来源,接着就是采集信息,收集加工素材,保存信息,最终充分利用获取的信息。

第二篇: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课标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的要求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其中对信息获取的要求是:“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养成良好的信息获取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并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材围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引导与培养。本节内容是本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整本书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本册书奠定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灵活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并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计划授课课时为1学时。

【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在上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信息技术基础》,另外,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关于信息的相关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探究研讨法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

难点:不同的信息需求决定用不一样获取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杨叔子院士打猪菜的故事。 学生活动:阅读14页杨叔子打猪菜的故事。

教师活动:杨叔子院士采取了什么方法?他是否只想到这一个方法?他还可能想到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进行回答。学生给出的答案归结为:(1)直接赶猪去吃猪菜,现场观察。(2)应该还想到了其它一些方法(3)其它方法:向别人请教;直接找人引路;查阅资料。

教师活动:我们看出杨叔子当时想了很多方法,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并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二、举出第二个人类主动获取信息的例子——刘蕾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引导学生总结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14页小资料——刘蕾获取周日郊区天气情况的信息

教师活动:给出表格,请各个小组讨论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刘蕾的目标是什么

她想到了哪些方法

她选择了哪种方法

她是否达到目标

若没达到目标应该怎样做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完成表格并相互评价、修正得出下面内容

刘蕾的目标是什么

获取周日郊区天气情况的信息

她想到了哪些方法

报纸、电话、电视、网络、拨打12121查询

她选择了哪种方法

拨打12121查询

她是否达到目标 是,获知天气状况良好

若没达到目标应该怎样做

重新选择方法

教师活动:刘蕾对一系列可能获取周日天气情况的信息来源进行了判断及选择,最终选择了拨打12121收费电话的方式,从而通过电话查找到了她所需要的天气信息——天气晴好。这就是刘蕾同学获取周日天气情况信息的一般过程。由此我们上升到理论高度对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进行归纳如下图:

三、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教师活动: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14页小资料——刘峥获取奥运有关的信息,结合我们归纳出的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思考每个环节刘峥都做了哪些工作?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回答一个环节,结果如下:

定位信息需求:奥运有关的信息

选择信息来源:各级体委的相关部门、报纸、相关电视节目、奥运会的爱好者、相关书籍(最终选择书籍)

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选择书店计算机查询,购买书籍。

评价信息:信息全面、权威

教师活动:可见不管获取信息的行为多么复杂,只要遵循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都能成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通过以上三个获取信息的实例,我们已经掌握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下面来具体的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1、 定位信息需求

教师活动:讲述信息需求包括所需要的信息和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时间范围;②地域范围;③内容范围。也就是说“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什么样的信息”。准确定位信息需求的好处:确保信息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减少信息获取的工作量,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2、 选择信息来源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16页的表格,了解信息的来源,思考不同信息源的实例与优缺点。

信息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文献型信息源 ②口头型信息源(个人型信息源)

③电子型信息源 ④实物型信息源(现场信息源)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每种信息源的实例与优缺点。

教师活动:各种信息来源需要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统筹选择,更要依据具体的条件与环境。

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选择了不同的信息来源也决定了选择了不同的信息获取方法”,并总结方法。

①现场观察法 ②问卷调查法 ③访谈法 ④检索法(文献检索、网络检索) ⑤实验法教师活动:前面的实例中,主人公选择了相应的信息来源后都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互评。

4、评价信息

教师活动:评价信息是有效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它直接涉及信息获取的效益,评价的依据是先前确定的信息需求。举出案例:小明即将参加高考,要查询高考试题,在网上搜索,看到一条信息“独家机密,今年高考试题,一套1万元”。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一致认为是虚假信息。

教师活动:评价贯穿整个信息获取的过程,如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就需作重新调整信息的来源和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列举出现实生活中获取信息的实例。因为在特殊情况在教室上课,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降低。但是,学生讨论的依然很激烈,并且对预期的内容都能自己总结出来,说明学生的角色有所改变,能够自己在过程中体会知识、形成知识。学生在信息获取这一方面,从理论上能很好地说出了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但通过计算机来获取信息可能不是很熟练。

第三篇:高一《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件 【课标要求】

课标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的要求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其中对信息获取的要求是:“知道信息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养成良好的信息获取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并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基础》的教材围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引导与培养。本节内容是本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整本书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本册书奠定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灵活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并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计划授课课时为1学时。

【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在上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信息技术基础》,另外,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关于信息的相关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探究研讨法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

难点:不同的信息需求决定用不一样获取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杨叔子院士打猪菜的故事。

学生活动:阅读14页杨叔子打猪菜的故事。

教师活动:杨叔子院士采取了什么方法?他是否只想到这一个方法?他还可能想到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进行回答。学生给出的答案归结为:(1)直接赶猪去吃猪菜,现场观察。(2)应该还想到了其它一些方法(3)其它方法:向别人请教;直接找人引路;查阅资料。

教师活动:我们看出杨叔子当时想了很多方法,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并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二、举出第二个人类主动获取信息的例子——刘蕾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引导学生总结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14页小资料——刘蕾获取周日郊区天气情况的信息

教师活动:给出表格,请各个小组讨论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刘蕾的目标是什么

她想到了哪些方法

她选择了哪种方法

她是否达到目标

若没达到目标应该怎样做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完成表格并相互评价、修正得出下面内容

刘蕾的目标是什么

获取周日郊区天气情况的信息

她想到了哪些方法

报纸、电话、电视、网络、拨打12121查询

她选择了哪种方法

拨打12121查询

她是否达到目标

是,获知天气状况良好

若没达到目标应该怎样做

重新选择方法

教师活动:刘蕾对一系列可能获取周日天气情况的信息进行了判断及选择,最终选择了拨打12121收费电话的方式,从而通过电话查找到了她所需要的天气信息——天气晴好。这就是刘蕾同学获取周日天气情况信息的一般过程。由此我们上升到理论高度对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进行归纳如下图:

三、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教师活动: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14页小资料——刘峥获取奥运有关的信息,结合我们归纳出的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思考每个环节刘峥都做了哪些工作?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回答一个环节,结果如下:

定位信息需求:奥运有关的信息

选择信息:各级体委的相关部门、报纸、相关电视节目、奥运会的爱好者、相关书籍(最终选择书籍)

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选择书店计算机查询,购买书籍。

评价信息:信息全面、权威

教师活动:可见不管获取信息的行为多么复杂,只要遵循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都能成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通过以上三个获取信息的实例,我们已经掌握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下面来具体的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定位信息需求

教师活动:讲述信息需求包括所需要的信息和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时间范围;②地域范围;③内容范围。也就是说“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什么样的信息”。准确定位信息需求的好处:确保信息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减少信息获取的工作量,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2、

选择信息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16页的表格,了解信息的,思考不同信息源的实例与优缺点。

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文献型信息源②口头型信息源(个人型信息源)

③电子型信息源④实物型信息源(现场信息源)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每种信息源的实例与优缺点。

教师活动:各种信息需要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统筹选择,更要依据具体的条件与环境。

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选择了不同的信息也决定了选择了不同的信息获取方法”,并总结方法。

①现场观察法

②问卷调查法

③访谈法

④检索法(文献检索、网络检索)

⑤实验法

教师活动:前面的实例中,主人公选择了相应的信息后都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互评。

4、评价信息

教师活动:评价信息是有效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它直接涉及信息获取的效益,评价的依据是先前确定的信息需求。举出案例:小明即将参加高考,要查询高考试题,在网上搜索,看到一条信息“独家机密,今年高考试题,一套1万元”。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一致认为是虚假信息。

教师活动:评价贯穿整个信息获取的过程,如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就需作重新调整信息的和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列举出现实生活中获取信息的实例。因为在特殊情况在教室上课,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降低。但是,学生讨论的依然很激烈,并且对预期的内容都能自己总结出来,说明学生的角色有所改变,能够自己在过程中体会知识、形成知识。学生在信息获取这一方面,从理论上能很好地说出了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但通过计算机来获取信息可能不是很熟练。 课

第四篇:《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教材的第13页至17页)。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往往首先要做的是信息的搜集工作,这样我们要考虑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获取这些信息。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以及师生、生生的互动,学生已经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了解到了网上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知识水平的相互差距也已逐渐地拉近,对网上信息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技能目标: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让学生体验信息获取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能够总结、推导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再进一步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掌握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并分析其原因,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规划和归纳能力。、

(二) 过程、方法目标:能利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并进行评价。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获取信息的方法的确定。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交流、合作式(巧设问题引导)。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环境:网络教室(能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机房)。

八、教学设计:

1、思路设计:本小节的内容涉及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所以主要以问题引导,以活动途径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引导问题设计:(问题1)信息的来源有哪些方法?(目的:让学生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问题2)如何获取信息?(目的:让学生了解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九、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引发思考------杨叔子打猪草的故事。

教师活动:讲述“扬叔子年轻在咸宁‘劳动锻炼’插队劳动时,有一天师傅要他去打猪菜,可他又不认识猪菜,那他又是如何识别猪菜从而出色、超额地完成了任务的呢?如果是需要你去完成这个任务,你又会怎么做?请两名同桌同学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分别为:(1)直接赶猪去吃猪菜通过现场观察。(2)从别人的口中得知。(3)

第 1 页 共 4 页 从书本中认识猪菜。

教师活动:提问如果猪圈离猪菜地太远你会怎么调整?继续提问。

学生活动:回答无法采用第一种方式,但可采用第

2、3种方式。

教师提问:那还是扬叔子院士年轻时候的故事,那现在21世纪各方面都这么发达的情况同学们又会怎么做?留给同学们作课后思考。

(二) 举出两个人类主动获取信息例子,让学生总结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规律,推导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师活动:讲述刘蕾获取天气预报信息的过程并相继投影显示“获取明天郊区的天气情况”,“报纸、电话、电视、网络”,“拨打121查询”,“天气晴好”。

给出结论:刘蕾经过对一系列可能获取第二天天气预报的信息来源,根据其切实可行性进行了判断及选择,最终选择了拨打121信息台的方式,从而用电话查找到了她所需要的信息。

学生活动:聆听、思考。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回忆在2005年上半年经历的一件人生大事。教师引入中考报考,让学生回忆获取招生信息的过程。提问一学生,让其回答其所尝试的信息来源,最终所选择的信息源及其所用的获取信息的方法。并板书“获取中考报考学校招生信息”的流程图。

教师活动:总结、归纳上面两个人类主动获取信息的案例,推导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三)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1、 定位信息需求:

教师活动:结合例

1、例2讲述定位信息需求即是需要什么信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时间范围、 地域范围、 内容范围,即“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什么样的信息”。

2、 选择信息来源:

教师指导学生参考课本15页的表2-1,了解信息来源的几种分类。并结合上面两例提问两学生考虑了哪些信息来源?

(1) 口头型信息源(个人型信息源):直接找相关部门相关人员 (2) 电子型信息源:电视、网站 (3)

文献型信息源:报纸、杂志、书籍

(4)

实物型信息源(现场信息源):杨叔子经过现场观察猪吃猪菜从而„ 总结:不同的信息来源还需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如(举生活中两例)。既然信息来源是如此丰富且各具优点,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来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可根据我们的需求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去掉一些不合适的信息来源,再从最方便、性价比最好的信息来源开始尝试,如未达到目的,则需再做选择。

3、 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同样也决定了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

访谈法、检索法(卡片式、计算机)、阅读法、视听法。

4、 评价信息:

第 2 页 共 4 页 即是以先前所确定的信息需求为依据,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这是有效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它直接涉及到信息获取的效益。其实在获取信息的过程就一直在评价及挑选,即评价贯穿整个信息获取在过程。如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就需作重新调整。

(四) 拓展训练-------课堂作业“从商业情报案例中学习信息的获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查找60年代大庆油田的报道、图片或特别是周总理接见铁人王进喜的图片。

学生活动:上网搜索。

教师活动:提问同学们由此图片、报道等能获取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回答。答案多种。

教师活动: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庆油田还处于保密时期,但是日本人却最先判断、分析出大庆油田的情况,以至在后来与中国谈判购买设备时占了先机。通过网络软件显示:

(1)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大庆油田大庆人》。 (2) 同总理接见王进喜时王身穿大皮袄的画报。

(3) 《人民日报》一则新闻报道:“王进喜到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田呀!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

(4)1966年7月的《中国画报》刊登的表彰大庆油田炼油厂的照片。

(5) 《人民日报》上一幅含钻台手柄的照片。 显示图片:

(1)王制服井喷在用身体搅拌水泥的图片。 (2) 王头戴大皮帽身穿大皮袄图片。 (3) 王手拿钻台手柄的照片。

日本人由上面的报道获取了如下信息:

(1)、通过画报封面上铁人王进喜身穿大皮袄的样式,以及下着鹅毛大雪的照片,推断出大庆可能位于东三省的结论;

(2)、通过《人民日报》一条新闻报道中“王进喜到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田呀!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推断出马家窑就是大庆的中心;

(3)、从报刊报道的大庆的设备全是肩扛人抬,又得到一个推断:马家窑离火车站不远,远了就抬不动了;

通过王进喜参加中央委员会的报道,推论大庆已经大量出油;

根据《人民日报》一幅照片上钻台手柄的架式,计算出了油井的直径; 根据中国国务院的工作报告推算,把全国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剩下的就是大庆的产量。

教师活动:提问(网络软件):

1、定位信息需求(需获取怎样的信息?):大庆油田及其产油量和规模

2、选择信息来源(通过哪些信息途径来获取?):报纸、期刊------文献型信息源

第 3 页 共 4 页

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最终用何种方法获取了信息?):观察法

4、评价信息(如何评价日本人获取大庆油田信息的这一过程?):高效率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2分钟之后,同学回答师问。

教师活动:总结、归纳在上述案例。日本人的信息来源,不过是几幅照片,几条新闻报道。但是他们却通过多维度观察、推理分析而获得了非常重要的情报信息一系列内容的推理分析,却得到了极其重要的商业情报。

(五) 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布置课本第17页实践题为作业。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行立一个信息需求。

十、 教学反思:

从实践中我认识到学生的力量不可低估,生生互教,生生互帮,这往往是教师的致胜法宝。为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班级群体的意识和力量,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一两拨千斤”的气势。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自己同学的榜样,都有机会真正认识自己;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也欣赏自己,满足沟通和成功的需要。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作示范讲解,鼓励方法的多元和创意,但教师要做知识的引领者、思想和方法的演绎者。教导学生先学会欣赏别人,再改进自己已有东西,而不仅仅是互相挑剔;合作的前提是学会发现别人的优势,在协作中各方都得到进步——这才是真正的合作。

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我采用了“奖励加分”的管理方式,将个人、小组以及互助组的学习表现联系起来,从而激励课堂学习团队的良好形成。课堂上,我坚持落实学校提出的“进步就是优秀”的评价理念,采用“语言与行动”的激励方法。

在课标实验的课堂上,我慢慢体会到怎样跟学生友好交往,怎样使课堂内容丰富有效,怎样实践课标并落实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在研究状态下科学地工作,从中我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和感悟。

在必修模块内部,教材所设计的章节内容前后之间的呼应联系,编写者往往都会有非常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在使用教材时我认真分析了章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恰当地加以运用。

此外,在单元学习之前,我经常利用调查、讨论、操作、作业等方式大致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水平,课堂上再对教学设计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主要针对知识技能的深广度、技术的思想方法以及学习方法的提炼总结、利用技术手段优化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知识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把知识关联起来,才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及要求有一个整体了解,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自己准确地把握课标内容及整体实施。

第 4 页 共 4 页

第五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处理

信息化教学资源来自哪里,一是靠教师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收集或加工别人的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之成为教师收集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

教学资源主要从素材类、集成型和网络课程的获取与处理。

一、素材类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处理 1.文本素材的获取与处理

通常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编写文字材料。所以键盘输入是一种最主要的文本获取手段。当然新的输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会拓宽文字输入的渠道,例如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

如果要在教学中引用别人的文字,小段内容可以通过上述手段输入;如果文字数量多,则需要采用一些更便捷的方法。 要引用书籍、期刊等印刷品上的文字,可以用扫描仪扫描或者用数码相机拍照,然后用光学识别软件将扫描进来的图形转化为文字。

要引用光盘、网页上的文字,可以利用复制、粘贴的办法获取这些文字,放入自己的文字编辑器(一般是Word)。 查看帮助

2.图形图像素材的获取与处理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使用图像编辑软件创作自己想要的图形图像,保存为文件,加入自己的教案或课件。

如果要使用书籍、期刊等印刷品中的图片,可以利用扫描仪扫描为图像文件,也可以用数码相机拍照获得图像文件。

如果要使用教学光盘中的图形/图像文件,可以直接将该文件拷贝到自己的资源文件夹中,供以后使用。

如果要使用教学课件中的图片,而该图片不是以单独文件形式保存的,或者说很难找到该图片对应的文件,则可以使用屏幕拷贝的办法,将该屏幕图形复制到剪贴板中,然后用画图或者其它图形编辑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保存为文件,或者直接在 Word、PowerPoint 等文字编辑软件中将该图片粘贴进来。

如果要使用网页上的图片,则可以使用复制、粘贴的办法,也可以使用另存图片或者网页的办法。

3.音频素材的获取和处理

教师如果要将自己或者学生等的演讲、朗诵、讨论等保存为计算机的声音文件,可以使用Windows的“录音机”。

当然现在很多教学课件中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声音文件,教师可以直接复制过来使用。

如果要将现有的录音带、录像带或者电视节目等的声音转换为计算机的音频文件,则有两种办法。一是像录制教师朗诵那样录制录音机等声源播出的声音;二是用音频线连接录音机、录像机或者电视机等的线路输出和声卡的线路输入口,然后设置为线路输入录音,最后打开附件中的录音机进行录音。

也可以将网络上搜索到的音频文件下载保存,供以后使用。

4.视频素材的获取和处理

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录像机、数码相机等将教学过程录像,然后直接将这些录像获得的视频文件保存在计算机上,供教学使用。 对于那些过去的模拟录像带上保存的录像,则需要经过较为专业的处理,才能转换为计算机中的视频文件。

当然,教学课件中的视频,也可以直接用相应的播放器播放。如果想将其转化为特定的格式,则需要专业软件的处理。

也可以将网络上搜索到的视频文件下载保存,供以后使用。

二、集成型教学资源

集成型教学资源的制作需要教学设计、美工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些复杂的课件则需要程序设计的知识。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培训课件。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所见即所得的软件,制作简单的集成型教学资源,例如第五模块我们要讲解使用PowerPoint 制作演示型课件。复杂的资源则建议购买或者请专业公司合作制作。

三、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的制作更需要教学设计、美工、网络编程等多方面人员的通力合作。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网站。教师可以购买,也可以使用开放的免费网络课程。

上一篇:小学部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学校电工安全责任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