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2024-05-06

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通用8篇)

篇1: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课题: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教学目的】:

初中阶段,同学们逐渐产生了较明显的逆反心理,易与父母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加以及时,妥善的引导&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设计此课,希望通过同学们相互间的讨论和学习,学会理解,宽容父母,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从中明白一个道理:爱,需要沟通。【重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教学方法】:讲述,讨论,情景体验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

同学们,我这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每次放学回家,你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热身运动的目的:调动气氛和渐入主题)

1、事例:《她看起来是个完美的母亲》

我来自一个单亲的家庭。我的妈妈声音温和、柔美,眼中笑意盈盈,似乎没有任何指责和她有关系。她从不愿从我的恐惧和孤独中发现问题。她觉得我什么也不缺:有一个伟大而勇敢的母亲,为了孩子而终身没有改嫁,善良、高尚,令所有的人称道。所以,她需要我无止境地陪伴。我不敢让自己讨厌她,因为她看起来是如此完美,看起来是如此爱我。但是,我心里涌动着走出这个家庭的狂潮。摘自《健康之友》 〖想一想〗:文中的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吗?孩子爱母亲吗?(假设学生回答:a、爱。问:为什么主人公说“看起来是个完美的母亲:?母亲知道孩子的心事吗? B、不爱。文中哪些字眼体现出不爱呢?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做母亲的,爱孩子却又不了解孩子;做儿女的,爱母亲,却又选择离开。不管哪种情况,说明他们之间缺乏一个中间环节——沟通。可见,日常生活中,沟通很重要。

2、提问:应该怎样与父母沟通呢?哪些沟通方式是较恰当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学会通过沟通找回父母之爱?

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下面请分成小组进行“说一说,议一议“活动,互相交流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

1、说一说,议一议

a每人举一个由于你的逆反心理而导致与父母不和或产生摩擦的例子。

b你想改变这种现状吗?如果想,准备采取哪种沟通方式改变?说明:分小组,选派代表做典型发言)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重点在“恰当的方式“。如果暂时没有找到与父母沟通德恰当方式,则请其他同学帮忙。

好,同学们刚才分别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互相交流了与父母沟通的经验。现在我们一起来评一评谁的沟通方式较恰当。(学生回答)

2、我这里还有两个情境请同学们评一评。A“他从来没有爱过我”(我的父亲在外人眼里绝对是个好男人:有文化,交际广,讲义气,受人尊敬。可在家里,他就像只老虎,易怒、烦躁不安,从来不主动和孩子接近。我们唯一相处的时间就是饭桌上,也只有这个时候,他才履行一个做父亲的责任,问问我的考试成绩,然后教训我几句„„我感觉不到自己是他的孩子,我不相信他是真的关心我,也不相信他会在我的身上投入很大的心血。摘自《健康之友》。

B妈妈的唠叨。(有一天,妈妈很晚下班回家,看见你又在看电视,不满地说:“整天就知道看电视、玩、学习成绩又不优秀。”而你明明已经做完了作业。你就回应:“你自己在外面没本事,受了气就冲我身上发!”

(哪个情境是良好的沟通?如果是不良好的沟通?怎么样回答才是良好的沟通?)〖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真的要尝试用良好的沟通方式与父母相处,它将使我们有意想不到的亲情收获。

3、老师引导疏导。卡耐基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成功,80%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与最亲的人都不会沟通,何况与别人相处?你又怎能成功?做孩子的总是以为我们的父母无所不能,总是要求他们无条件地奉献,但是,父母大都是凡人,虽然他们全心全意的爱着你却也会犯下错误。

缺少爱是我们最常听到的埋怨,没有哪个孩子会认为自己得到的爱足够了,象情境一中的主人公。每当埋怨之前我们是否可以这么想:在生活中,父母常常因为巨大的工作压力,家人的伤病,朋友间的纠葛等等而变得心力交瘁,从而忽视或没有心情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她看起来是个完美的母亲》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都遇到过的微妙的问题——父亲或母亲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导致孩子们连抱怨的权利都没有。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总是要寻求独立,单亲父母们往往很难也很不愿意认识到这一点。作为孩子,如果能认识到父母的这种心态,就能够放松的、平静的对待父母们每一个看似温柔的“攻击”。

以上种种对父母的理解、宽容就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说,它是用亲情思维爱父母,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

〖讨论〗:具体的沟通方式。

如:写信、留言、短消息、邮件、父亲节、母亲节、生日、节假日散步、谈心等。最后,让我们再来婷一段短文《父亲的爱》,我们也许能从中得到另一层启发。(附后)

4、活动小结

最后,老师送同学们三句名言、十条建议。

三条名言:

1)

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

2)

心计较殷殷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3)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十条建议:

1)

自己事情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

2)

艰苦朴素花钱少,不与别人比吃穿。

3)

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

4)

思想学习勤汇报,恳求父母多指点。

5)

探亲访友离家前,禀告父母莫牵挂。

6)

学会道歉学会笑,不去顶撞和撒欢。

7)

递杯茶水问声安,爸妈勤苦挂嘴边。

8)

养育之恩重如山,儿女责人记心间。

9)

衣食住行讲礼貌,最老敬长想在先。

10)

大事小事不计较,学会宽容无事烦。

(摘自皮爱民主编的《首席教师的思考》)

附:

父亲的爱

爹不懂得表达爱,使我们融洽相处的是我妈。爹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到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爹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爹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却明白是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驶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打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们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为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的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爹却挥手让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傻笑。

我念大学时,所以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信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会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让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我从小到打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么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篇2: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教育。如果处理不好师生之间的亲合关系,也会落入几个误区。

误区一:亲密无间型。有的老师对工作满腔热情,却忽略了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学生之间。时间一长,发现学生不是那么听话了,等忍不住了就发脾气,闹得师生间很冷淡、很尴尬。

误区二:唯我独尊型。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我是老师,就是来管你的,学生提意见,老师就气势汹汹,结果,非但管不好,而且管不了。

误区三:香三臭四型。没有公平、公正,就没有信服与和谐。有时,老师带着偏见看待学生,偏爱“好”学生,疏远“差”学生,这对差生构成了一种伤害,对进步生的身心发展也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慢慢地远离我们。

那我们怎么来防止陷入这些误区呢?

策略一:把握好距离。距离产生美。近中远则疏;远中近则密。我们应该让学生逐渐认同我们是他教师身份的朋友,而不应先是和学生打成一片而后再去让学生接受我们是他的朋友身份的老师──高雅的交往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具有感染作用的。

策略二:树立起服务意识。班主任的职能就是服务。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更好地服务———到这一点,我们一定会获得最广泛的认可与尊重。

策略三:把阳光撒向每一个角落。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职业道德准则。只要我们真正做到这点,就一定会赢得所有学生的掌声。如果有时很难把一碗水端平的话,那我们就把微笑、鼓励与掌声多留给那些学习不好的、纪律差的、邋里邋遢、笨手笨脚的孩子吧,其实他们内心很孤独、很失落、很自卑,与其他孩子比,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同情弱者也会让我们赢得强者的尊重。

二、班级管理把握自由度

班级管理,最忌讳的是分工不明,人浮于事。有的老师对班内事务每每事必躬亲,无微不至,结果,学生那里没事干,甚至不买老师的账。这种老师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字。学生没有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自由,他们从心理上游离于集体之外,感觉不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唤起人实现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给学生以信任、以尊重,是教育主体性原则的体现。自由不是散漫,不是放任、更不是放纵。班主任要学会“用人,不管事”。聪明的老师,首先要学会权利下放,在班里建立起完整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把决策权和组织管理权交给学生。如果有谁想在班级中开展什么活动,可直接把提议交给班委会讨论。经过班委会论证,认为该活动对集体有益、不影响教学,并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即可实施。这样的班级往往都能表现出高度的自主自律和集体荣誉感。和老师的包办代替相比,学生依靠自身努力取得荣誉,哪怕一点都是沉甸甸的。

其次,自由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些聪明而又纪律散漫的学生,不好管理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失败的教育往往把天才或大才当作另类来约束,而使他们沦落成没有创造力的庸才或成为走到集体对立面的叛逆。成功的教育则是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为他们搭建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平台,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组织,学生们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开始慢慢融入集体,并且充分认识到集体对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制力。

教育的目的不打造神,而是培养人。只要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在集体活动中有所收获,老师千万不要苛求结果。事必躬亲,不是好事,我们不要让学生做藏在翅膀下的小鸟,要做空中飞翔的雏鹰。

三、处理问题学生把握灵活度

过去有人把老师“治”学生的“招”,总结为一拧、二按、三罚站;四抄、五写、六采砖,第七总把家长传,不来孩子跟着太阳转。随着社会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法制越来越健全,这些都已成为城南旧事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学生享受着比过去好多少倍的教育,但他们的心灵却依然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厌学化倾向,甚至走到了老师和学校的对立面,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整治和征服的观念在一些老师心里根深蒂固,其教育方法依然简单粗暴。我们应该在真正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务实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自然冷却法。学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对此有的老师采用自然冷却的方法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师对他们说,你们如果相信我,就各写一份详细的说明,明天我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材料顶多写着:“老师,我错了”几个字。人就是这样,气头上眼里只是别人的不是,事后冷静下来,他会认识自己的不足的。我们应该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自我反省的时间。

真情感染法。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是目前班级管理中最让人头疼的。他们致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爱的关怀;二是家庭教育的简单粗暴。对这样的学生,爱是医治他们心理疾病的良药。老师要真诚的面对这些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学校、交给家长或推向社会。有两个离异家庭的学生帮助社会上游荡青年勒索低年级学生,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并和家长一起帮他们退赔了索要的钱物。为了让他们不再受到威胁,老师与学校、家长、村队,对他们进行全程监护。最终,老师爱的关怀,使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品质得到了彻底的转变。可见,老师真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

唤醒信念法。早恋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确实需要慎重对待。视而不见和棒打鸳鸯都不是好事。我们要敢于面对,要有充分的耐心。要坚持和他们谈,谈读书与交友,谈知识与命运,谈追求与价值。如果当面谈不妥,还可以写信,或是创设情境讨论。老师冷静、慎重、真诚的表达自己的心声,起码能够树立起学生的责任感。曾经有两个学生,爱得死去活来了,虽然老师最终也没有说服他们,但老师对它的影响毕竟发挥了作用。许多年后他们来看老师,还特别感谢老师让他懂得了责任。他们一直记着当初老师说的一句话──人可以没有太多的成就,但不可以没有最起码的责任。

自我反省法。人非圣贤,老师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心中的“我”膨胀起来。我们因好心未得好报而感到委屈时,是否考虑到实施过程出现了问题或偏离了初衷;我们因自尊受到伤害而感到震怒时,是否考虑到事先不经意的言行伤害了学生而削弱了老师的威信。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检讨,才能更好的要求别人。自省是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智慧。自省能让我们勇敢地面对问题,不断地提高育人能力。

四、评价学生把握赏识度

鲜花因赞赏而美丽,学生因赏识而奋进。人的生命中存在着自信与自卑两种角色。肯定和表扬可以激发生命奋进的勇气和力量,而否定、嘲讽则会浇灭希望的火花。人生挫折十之八九,不要让批评把学生埋没。面对学生的失败,如果我们看中结果,而漠视了他曾为此付出的努力,那么哪怕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他也会因自卑而裹足不前。请你在学生失败之时对他说:失败是成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失败的越多,你就会离成功越近。在集体活动中学会赏识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让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与期待。有位老师接手每一届新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一个座右铭———行守谦勤,志存高远。让他们知道老师希望他们成为一个谦虚勤奋志趣高远的人,踏踏实实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工作,等到有一天机遇忽然降临到身边,他们会自信的说:我有以待。他还告诉学生:“我将和你们一起创建一个团结、和谐、上进的班集体,这个集体会因你的努力而精彩,我的生命会因你们的成就而精彩。”这样,老师让学生从自己的眼睛里读出了关切、期盼和信任。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说得最多的是:你能行──站直了别趴下——失败给了你目标──爱拼才会赢。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话,却是此时孩子们心中的暖流啊,它能消除恐惧感,激发求知欲,唤起孩子对生命的自信与热爱。

其次,赏识学生不要一味等待奇迹的出现,要给学生设计适当的门槛。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如果目标过高,就会使学生失去自信;而如果目标过低,他们则会不感兴趣。要为学生设置恰当且分解为阶段性的目标,并建立一套保障机制,使学生每实现一个目标,就能得到一次进步。让学生持续地保持获得成功的自信力,他们会因成功而努力,因努力而更加成功。

再次,把握赞赏与批评的“度”。赏识是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和弱点。我们赞扬学生可以力争充分,但不能言过其实,不切实际的表扬是会“捧杀”学生的。批评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客观的分析和中肯的建议是最容易让问题学生接受的。相反,吹毛求疵,以偏概全是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的心理。

篇3: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是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构成的,两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都有直接的关系,要想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教学贵在方法的掌握和规律的把握,素质教育下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希望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从学生的现状出发,科学设置问题的难度和密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也不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全面把控,讲解的津津有味,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如何。教学的有效性终归要落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上,为此,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地围绕着学情而展开。小学生有自身的特点,他们的好奇心较重,但是自信心不足,一旦遇到困难,特别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受挫,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情,优化教学设计,正确的把握教学留白的难易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学问题太难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信心,那么他们就不会在主动的探究问题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到非常的劳累,那么也对以后的教学埋下了隐患。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数量也要适中,不能太多,也不宜过少。如果太多就显得整堂课都在活动,学生会觉得很累。太少的话,学生意犹未尽,好不容易放松的神经,一会又紧张起来。数学问题的数量要适中,难度系数也要适中,这样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才会提升。

二、营造宽容融洽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的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能力建设,认为学好教材上的基本知识,能解决相应的考试问题就可以了。对一些实际问题或者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很少涉及,担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或者没必要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因为考试的时候不会牵扯到这些知识,也考查不到这些能力。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小学生虽然受到学龄和年龄的限制,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拥有认知世界的好奇心,拥有解决难题的渴望和意志,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定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三、尊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正确处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还必须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待学生的质疑、异想天开、甚至是错误都要有所宽容,并做好引导。小学生的学习除了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学习成绩和学习自信心的影响,自信心高涨肯定会大大提升他们的参与度,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学生思考和探究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时时刻刻都是以对错来评价学生,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不敢发言了,也不会探究问题了,只因为害怕出错。为此,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必须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开始。比如在低年级学习《数一数》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在教材中数一下动物园中的动物数量,也就是学会1-10的数数,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这项任务,为了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预设了这样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学会了数一数,那么请你利用1-10当中的任何一个数字,来说一句话。比如我有2支铅笔,5本书。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想拓展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但是在学生的表达中,确实错误百出,有的学生说我有3只手,妈妈有5只鞋,爸爸有8根头发,爷爷有三条腿等等。学生虽然用数字说了话,但是存在明显的生活化错误,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不能严厉批评,否则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学生的自信心受挫,他们就不敢在表达和进行问题探究了。为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表达的勇气,给他们点赞。同时引导学生,让学生注意观察,比如我们人有几只手呢?人有多少头发呢?等等,我相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给予改正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他们探究意识的发展。对于课堂发生的意外,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要做好心理疏导,切记严厉批评,否则会适得其反。

篇4: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摘要】

社会在不断发展,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仅能提高人民大众的幸福感,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效率与公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当今社会,我们要树立全面效率观,关注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避免两极分化。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主要有两点:一是初次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二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关键词】

正确处理 效率 公平

要讨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们就要先知道什么是效率与公平。“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总起来讲,效率就是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就是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公平,一般有两种含义:在社会学上,公平是一种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指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以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在经济学上,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①

一、现状与问题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自此正式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表述。但在实践中逐渐显示出其不足之处:一是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以及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在不断扩大,1985年为0.24,1991年为0.282,1995年为0.434,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2003年为0.447,2004年达到0.469,这既超过了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美、英等发达国家;二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由于更多地考虑效率问题、考虑经济建设,从而导致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②

二、原因分析

效率与公平不仅影响老百姓对政府管控社会经济的能力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两者会对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作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效率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将提高效率片面理解为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从而将追求GDP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重投资、轻消费,重数量、轻质量,从而给资源、能源和

③环境带来严重的压力。”

我国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公平问题日愈严峻。“我国目前在初次分配领域诸多不公现象:首先,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得不断提高、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趋势;其次,初次分配存在着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分配不公平。”④

中国的工资制度包括以下方面⑤:

1、工资等级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从劳动质量方面来反映劳动差别,规定相应工资标准。

2、工资调整制度。其主要内容有考核升级、自动增加工资、考核定级、提高工资标准等。

节选自百度知道

赵锦辉,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广西日报,2009年1月22日.③ 赵锦辉,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广西日报,2009年1月22日.①②④ 参考张维达 谢地 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⑤ 参考百度百科

3、工资支付制度。主要包括支付原则、各类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处理的等内容。

4、工资基金管理制度。顾名思义。

我国的工资分配基本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一方面,工资制度中的等级制度、调整制度、工资支付制度既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又对于大多数劳动者,这些制度是相对公平的;另一方面,工资制度本身存在不足,工资标准尚未完善,而且工资制度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够被落实。

三、对策建议

以上一些情况不公平的情况明显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良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转变以GDP增长为核心的片面效率观,树立全面效率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首先,当我们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我们要知道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充分公平的利益和权利分配,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积极性。

总之,效率与公平有着必然的相互联系,而且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 第一,初次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一些金领阶层的工资可以是普通劳动者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不是说金领阶层不该有这么高的工资,而是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偏低。在如今这个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世界,普通劳动者却过着困苦的生活。一房价为例,普通劳动者辛苦工作一辈子可能都买不起一套房子。市场机制具有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但有时,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所以,初次分配在考虑效率的同时也要注重公平。

第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再分配包括收入税、财产税、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和其他转移收支。

“占社会财富绝大部分的劳动产品财富,都是劳动者们在社会上通过分工协作,改造自然,共同创造的。像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那样自己单独创造财富、独占财富,在当代社会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得到财富。任何人的财富生产,都必然要包含着别人对他的支持和社会对他的保护。因此,任何人通过市场交换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都应受到依据通过民主制定的法律和政策的调节,反对少数人通过政治权利或财产所有权对他人和社会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就中国正在经历的体制转变过程来看,市场交换本身还会存在更多局限性。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利益与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改革使一部分人受益,也会使一部分人受损;使一部分人受益较大,也会使一部分人受益较小。不管向市场转型的长期效果如何,短期内,它总会引起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失调和一部分人相对收入降低的剧烈波动。东欧和前苏联在这种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少数人暴富,多数人经济收入恶化的现象。在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也会出现社会阶层的大分化、大改组的重构过程。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的存在,会引起相当一部分人的失落感,产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敌视,如果这种情况扩大到社会范围,就会变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在再分配中注重公平,通过政府干预等调节手段,防止贫富差距过分悬殊,促进财富公平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扶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⑥

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再分配的积极作用:一要加强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二要使再分配有效缩小收入差距,三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

在当今社会,效率与公平对于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公平,对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良好发展,也会令劳动者丧失对社会的信心。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个艰巨的问题,考验着中国政府和关心中国发展的人们。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解决这一难题,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5: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宁干中学小学:潘 姣

班主任的工作及其繁重,除了要处理班级和学生的事情,有时还要处理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要是处理得不好,要么就会得罪任课老师,影响科任老师的威信,影响科任老师上课的情绪;要么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对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负面的影响。冲突,是师生关系不良的一种表现,它令人烦恼,忧伤,使人痛苦,厌倦,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学生讨厌教师,教师讨厌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大忌,但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师生冲突”未必是坏事。怎样化“冲突”为教育学生的契机,正是教师智慧的所在。

记得上学期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聪明伶俐,品学兼优,是我的得力小助手。可是有一天,我班的数学课刚下课,就看数学老师“气势汹汹”铁青着脸回到办公室,把书摔倒办公桌上,然后直接跟我说被该男生气坏了,还直接把事情告到了教导处,年轻气盛的我当时也很生气,可能觉得自己作为他的班主任很没有面子,回到班级直接就把该生训斥了,事发一个星期后我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该生一上数学课不是说自己肚子痛就是头痛,要么就是在数学课上睡觉„„,我想如果长此下去,考试即使语文科成绩很棒,也会因为数学严重影响成绩。于是我及时采取可行措施:

一、自我反思

班主任应起到架起师生间友谊,感恩的桥梁的作用,不能发现某个教师因为被某个学生气的不能上课,而回到教室不明原因的发一次火,那样会有失公正指责、批评,让学生不愿上他的课。当师生间发生冲突时,只要老师从中退出,那么学生也就“孤掌难鸣”了。发生冲突时,老师要首先静下来,重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在细微处找出学生个性中的闪光点,把偏离正确方向的学生重新带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走地学生的心灵世界。

我会找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学生侧面与他聊天,开导他。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听他倾诉,这样可以减轻他的情绪,并且可以找到矛盾所在,以便解决问题。当然,不能只听这个学生的片面之词,还应当向其他学生调查一下,尽量以客观的态度来处理。然后我再找这位学生谈心沟通,让他冷静下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他身上,要通过各种途径让他意识到这点,主动找老师道歉。如

果冲突是由老师引起的,要教会他宽容,就算是老师的错误,作为学生也不应该拿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自己不专心上课,耽误的是自己,受到影响的也是自己的情绪和学习成绩,对他人毫无意义,不能因为对某个人的偏见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那样是得不偿失的。再和他谈谈这门学科的作用以及乐趣,激发他继续学习的兴趣,然后,待学生的情绪平静之后,再从侧面说说我对这位教师的印象,谈谈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以便使学生体会到,作为老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去管理学生,以便督促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老师也是平常人,大家应当互相谅解,互相包容,在谈话中,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让找到学生自身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最后用委婉的语言纠正学生的行为,让他认识到宽容大度才是大勇大谋之人的道理。

三、与科任沟通

了解一下她对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沟通。如果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作为班主任,代表学生向这位老师道歉,取得老师的谅解,因为自己教育不当学生才会与老师发生矛盾,谈谈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说说问题的严重性。如果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态度诚恳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阐明本次事件是无意间引发的,学生已经很后悔了,大家都认为老师其实一定没有把学生的冲动放在心上。这样应该可以使两人之间的关系较为缓和。一个有思想的孩子,有个性的孩子,他应该是一个很出类拔萃的人才,那就看我们老师如何引导他,在他的心灵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怎样给他施肥,怎样浇灌他了,应该是用耐心施肥,用爱心浇灌,用细心播种,用恒心和耐性帮他修枝剪叶

四、为科任树立威信

为科任老师树立威信。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们介绍该科任老师的工作业绩及爱生事迹,让学生对所有的老师都有感恩的心,这样,有利于少发生这样的冲突,而且也可以使班级的各个学科的教学都能有很好的效果。并向全体学生公布该生和该教师已彼此原谅的消息,并提出上数学课的要求。

五、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还要根据情况组织多方面的教育。如果学生情绪比较严重,就要与其家长沟通,让家长也适当的开导他,说些类似的事例,谈谈家长对他的期望,启发孩子对本科的学习兴趣,以便问题的解决。

经过多方沟通、多方协调,该生的数学成绩终于提高了。一个班主任在遇到上面类似的事情时,一定要冷静、艺术的处理好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既不能伤害

篇6: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在生物本能上,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途径并具有可能。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即使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历史的印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的。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篇7: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一、 使用暗示法

我在进入教室后首先环视教室一周,对没有做好上课准备的学生从不大声斥责,而是多盯他们几眼,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就能安静地进入教学,这是我们教师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试想,一个吵闹的课堂,学生不听你的传授,你怎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中学生天性好动,能专心听我们讲授20分钟就算不错了。之后部分学生会开始出现打瞌睡、乱讲话等小动作,他们的行为纯粹是出于无意识的,并非有意破坏课堂秩序。如果教师当众点名批评或大声训斥他们,很可能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这时可运用动作暗示的方法,如①教师边讲课边走到做小动作的学生身旁,用手轻敲桌面,或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膀。②如果个别学生违纪较严重,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进程的,这时教师可以突然终止讲课,用目光严肃地注视他,引起他的注意,示意他专心听课。课后,在教室里多呆一两分钟,跟他谈心,问清楚原因,这样效果比较好。如果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心,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因为在办公室里会有很多教师看到他,会让他觉得很没面子,会大大地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教师上完课不要马上离开,而要和他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搞好课堂纪律,这样做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农村中学,很多教师上课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这也是造成学生上课时做小动作的重要原因。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会使学生的小动作大大减少。如:我在教学《开花和结果》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花季图,学生看到这么美的花兴趣特别浓厚,这时正在做小动作的学生也“刷”地一下把目光转向了屏幕。全班几十双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上的动画,大家都被从开花到结果的画面折服了,连平时最好动的学生也睁大眼睛专注地看着动画,生怕漏看任何一个情节。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教师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教师和家长多沟通

做好“家校联系”,因为它能提升教师的威信与亲和力。优秀的教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十分到位,因为调皮捣蛋的学生有很大原因是家庭环境导致的。

在我所教的班里发现了好几次,十位调皮捣蛋的学生没有回校上课,究其原因:原来是去喝喜酒,家长对此事也听之任之。结果功课耽误了,学习成绩就可想而知,肯定是差的了。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即刻对他们进行家访,把学生在校的表现一一反馈给他们的家长听,并耐心、细致地做家长们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家长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家长们深受感动,都表示愿意配合教师管好自己的子女。现在,学生三五成群结队去喝喜酒的现象没有了。平时,在电话里要多跟家长交流,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离学校近的学生,我自己亲自到学生家去进行家访,实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时刻关注那些成绩不理想和调皮的学生,及时反馈信息给家长,让家长密切配合管教,这样我们教师上课时就会事半功倍、轻松愉快。

四、在最短的时间内熟记学生的名字

如果你接手的是新班,请你一定要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再把全班学生的名字牢记在脑中。记得我在刚接手七(5)班的时候,当时由于工作太忙,全班学生仅记得几名,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看我不懂他们的名字,上课时心不在焉,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叫他们上黑板答题,他们也是一副极不乐意的表情。后来,我赶紧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他们的名字一一记牢。到下一节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自己不用看学生座位表就能直呼其名进行表扬,让学生们知道:哦,原来教师也知道我的名字,老师也一直在关注我的表现,这样教师上课的效果不是更好吗?

五、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并加以训练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学生安静地坐着,注视教师讲课,教师就应对他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如果学生能认真地完成作业,教师就可立即赞扬他:“你进步真大,作业做得又对又快。”其次,应训练学生主动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纪律的约束。方法如下:①每周给学生发一张《学习力行表》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评分,并在表中附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家长的意见,让家长督促自己的孩子。②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好《学习力行表》里的每一项内容,如发现情况不符,将加倍扣分。

总之,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除规章制度外,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应给予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多一点沟通、赏识和激励。多一个关爱的眼神,多一句信任的话语,都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激发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篇8: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关键词:渴望 尊重 父母 子女

近日,一位学生的家长谈到:自从孩子进入中学以来,似乎和我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看着他和同学有说有笑,可是一进家门,便什么也不愿讲,平时就爱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如果你主动走进他的房间,他似乎又有借口似的走开了,真不知为什么?

那么,我们的父母怎样才能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想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父母与子女共同努力,父母和子女都应该认识到: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需要有一个再兴变化,也就是说,父母和子女都要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以重塑亲子关系。

首先,父母和子女之间多一份理解。

现在的青年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理解万岁”,所谓的“理解万岁”,实质上就是要消除个人思想中的自我中心意向。

作为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不管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世界上父母亲是最爱自己的。孩子大了,就不希望家长再用管教几岁儿童的方式方法来管教约束自己,不喜欢家长再那样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关照”自己,为了防止家长的干预,他们有时会故意疏远家长。疏远,并非“无情”,而是渴望独立自主的表现,这种渴望,是孩子心理上的进步,家長应该理解。

其次,父母与孩子之间多一份尊重。

作为父母,一定要从孩子的高度去考虑问题,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增强,他们总以为自己长大了,所以我们的父母应该对孩子多一份尊重。美国心理学家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当一个人被尊重的时候,会变得宽容。

家长尊重孩子,需要有宽容大量的胸怀,允许孩子适度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孩子终究是孩子,与大人相比,他们阅历浅,见识少,遇事与大人发生分歧,进行争论,势所必然。这是一种情绪调节的方式方法。家长不能过于计较,看成是孩子对自己的“不恭”、“无礼”,便用粗暴的态度和手段对待孩子,不然,孩子的情绪得不到释放和调节,形成压抑,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作为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理解父母的基础上,对父母更应该多一份尊重,尊重父母对自己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该接纳的必须接纳,不要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老认为父母是守旧与落后的。

第三,父母与子女之间多一份沟通。

父母养大一个孩子不知要受多少苦,担多少忧,受多少罪。孩子小的时候,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多听话的孩子!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了,千叮咛万嘱咐的事情,他偏偏没做,一再交代不允许做到事情,他还是偷着去做了,气得父母七窍生烟。这也许是许多父母的体验。其本质上是因为孩子在这一时期内需要有一个精神断乳,这时如果父母不给孩子练习的机会,他们的翅膀就硬不起来,永远也走不出父母的窝。

上一篇:九年级政治单元测试下一篇:社区学校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