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

2024-04-12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共9篇)

篇1: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

例说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

摘要: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按“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恰当地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资源,互相补充、优化协调;同时坚守语文教学的“文本”理念与信息技术运用的辅助性,克服运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弊端,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势,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例说;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恰当运用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标准》)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提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进而在“具体建议”中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两点,应当结合起来理解和落实。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的一种体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通过使用幻灯片,把原先需要板书的内容投影出来给学生看,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占用;为了给学生理解课文搭台阶,可以适当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频、视频的手段,为学生补充感性材料,辅助理性分析,或便于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想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他们热衷的网络来查找资料,讨论观点,作为预习或课后深化理解的方式„„这些做法的合理使用,都符合初中生在这一学段语文学习的发展特征,可以大幅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信息技术的运用可能带来的弊端。如,制作幻灯片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生成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堂生成,教学设计总要有所调整,已经制作完成的幻灯片此时就会显得尴尬。如果坚持使用,教学过程就会恢复到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局了。有一些教师甚至把幻灯片作为自己教学的脚本,变成了照本宣科的工具,这样的教学就完全变成了机械操作,教师甚至连讲课的基本功也会丧失。

另外,如何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匹配的视频、音频资料,并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加以运用,这是在给教学补充任何类型材料时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单就音像材料的特殊性而言,就必须注意它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能否共融的问题。语文是在听说读写“文本”中利用语言文字重现主客观世界的过程,语言文字是它最根本的凭借。跳过语言文字去理解世界当然可能,如绘画、音乐、摄影、影视等就是与文学共存的艺术形式。当教师利用这些材料作为辅助工具,引导学生亲近、理解文本时,应坚守语文教学的“文本”理念,而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反倒让其他材料冲淡了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即使学生能够从中收获思想、感受,也没有获得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所以,就像其他辅助工具一样,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一定要注意使用的方法和分寸,保证工具始终处于“工具性”的地位。

[1]课例1: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汉字》专题教学设计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布置任务。一组学生负责在网上查找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从造字法和字体的演变过程两方面进行知识总结,制作以展示图片为主的幻灯片,通过语言叙述向全班作介绍,要求不念稿。另一组学生负责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各种有趣的汉字游戏,包括字谜、回文诗、藏头诗、叠字联等。

课堂上,朗读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说的一句话:“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由此引入课题。先请学生利用幻灯片讲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之后,教师小结和补充。再引

导学生体会汉字的魅力,组织学生就鲁迅所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展开讨论,其间结合学生所谈展示不同字体的书法图片及台湾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的代表作《行草》的视频片段。之后,通过汉字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汉字的魅力。最后,提出一些讨论题,如怎样看待“囧”之类的网络用字,分析所搜集到的生活中常见错别字的形成原因,如何看待书刊中常有的汉字加英文缩写的情况,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究,利用本班同学的网络公共空间展开讨论。

课例1评析:语文教学因信息技术而更精彩

语文教学中的专题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对象是开放的,只要紧扣主题,一般不存在使用信息技术资源冲淡文本的问题。在该课例中,该教师充分利用了网络、幻灯片、视频等信息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比较恰当的安排。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位教师把关于汉字知识的介绍部分作为课前预习,布置学生使用自己喜爱的网络平台,主动搜集、整理资料,避免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知识讲授。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时能够脱稿,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只是搜集资料却没有充分吸收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魅力,先是请学生就印象进行讨论,在没有凭借物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调动平时的经验积累,进行逻辑分析,组织语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推进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导入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感性材料中进一步强化感受,促进思考。之后的实践活动,由于学生课前利用网络等媒体搜集到各种有趣的汉字游戏,大大提升了本课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学生在实践中对汉字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汉字知识。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现代生活中的有关汉字的一些问题,因都是开放性话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又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和更深入的思考,限于课堂时间,教师把这一讨论环节延伸到课后,利用网络公共空间继续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效果自然会好。[2]课例2:苏教版、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背影》时,重点赏析父亲买橘子的第六段。为唤起学生的感动,刚上课,教师九播放了这段文字的电视散文片段。当时是上午,教室里光线较强,没有拉窗帘,电视机屏幕较小,电视散文画质不太清晰。学生们刚走进这间多媒体教室,还没坐稳,不少迟到的听课老师也还在匆忙地找座位。这部录像片段就在这种乱哄哄的气氛中很快放完了。播放到那穿着棉袍的有些肥胖的父亲攀爬月台的画面时,有几个学生竟笑了起来。播放完,教师问:“同学们,看了这个片段,大家有什么感受?”学生们都不出声。教师很尴尬地看着大家,自己说下去:“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被这个感人的片段深深打动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这篇经典散文,(板书:背影)。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然后,教师又开始显示一个用编年谱的方式制作的介绍朱自清的课件。课件内容翔实,文字很多,密密麻麻。教师快速地展示了一遍,然后便进入了对文本分析的教学环节,请学生们快速地阅读课文,重点阅读第六段,并思考、准备回答几个问题。

课例2:评析勿让信息辅助成为鸡肋

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让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该课例中,我们发现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该教师试图通过播放电视散文片段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但失败了。原因有二:第一,信息技术的使用受到了客观条件的较大影响,从片源本身的摄制品质到成像效果,从使用环境到时机,都没有经过精心挑选并调试到最佳状态,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如舍弃。第二,这一视听片段看似平淡朴质,实则内蕴深重。作为课堂的导入部分,学生们只有在静下心来,并有一定的知识与情感铺垫之后视听,才会受到感染。该教师勉强使用这段视听材料的结果,只是展示自己使用了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无益。其后,该教师展示的介绍朱自清生平的幻灯片中,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等内容与理解本文无无关,不需要涉及。只有他求学与刚开始工作的情况,和个人与家庭的一些变故,与理解课文直接相关,需要补充给学生,但也没有必要把所有要说的话都用文字显示在幻灯片上,可以口头概述。幻灯片的使用原则应是一目了然,语言文

字简洁,否则就会给学生带来负担,学生们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很难起到好的启示效果。

其实,就课程资源开放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个方面,如果使用效果不佳,教师没有必要勉强地使用,完全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辅助教学。比如父亲攀爬月台那段,特级教师高润华当年为了让学生对“攀”这个字有更深的感受,在课堂上,她慢慢地转过身去,双手攀着活动黑板的上沿,右腿慢慢地向上缩着,以自己年近六旬的胖胖的身躯吃力地向左倾斜,显出十分努力的样子,顿时,每一个学生都屏住了呼吸,他们仿佛看到了文章中那戴着黑布小帽的慈父,在铁栅栏上艰难地攀着,仿佛觉得眼前这高老师的背影就是那高大的背影„„当她转过身来,学生们看到那张涨红着的慈祥的脸,都沉默了。可见,没有信息技术辅助,也能够让学生亲近文本,绝没有必要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紧紧围绕具体“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合理、恰当地使用多种教学媒体资源,互相补充、优化协调;同时坚守语文教学的“文本”理念与信息技术运用的辅助性,克服运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弊端,才能发挥其优势,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

[3]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P.19-2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3]蔡可 汪锋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语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4]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

篇2: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

岳阳市通海路中学 刘芳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对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补充和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包含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方面,其中多媒体的应用不但提供了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兴趣

英语教学

教育的发展已经跟不上现代信息发展的步伐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已成必然趋势。它冲击了我们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随之带来教育方法,教学过程、教育资料等许多变化,自然也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经途径之一。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更多的新鲜元素注入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使之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一篇很长的阅读文章,如果枯燥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可如果将其转化为视听说教学形式,就可以向学生真实而立体地展现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调动脑、眼、耳、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如九年级上册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里面的阅读文章 《Sad but beautiful> 我下载一段有关阿炳的介绍视频,并剪辑了他的二胡曲 《二泉映月》,我要学生边看边听,然后利用下面的问题引导他们做采访:

1.What do you think of him? 2.Do you like him? Why or why not? 3.How do you feel like 《二泉映月》? 4.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video? 利用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果在于音像结合具有直观性,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全的信息。

二.信息技术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听力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最基本形式。所以听是学生学会英语的前提。良好的听的习惯对听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主要包括:学生对语言输入材料的兴趣、态度;学生对学习技巧与规律的总结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毅力、情感、意志等。多媒体网络技术巨大的容量为听力教学提供了快捷的、多种形式的语言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原版的英文歌曲,原版英文歌的特点是旋律优美,唱词简单,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跟唱,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如我在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我下载了各种特色的歌曲给学生听,我鼓励学生跟唱,练习发音。并以此练习我们的目标语言: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I like music that …

学生哼哼唱唱的,既开心又学了各种歌曲特色的英语表达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训练听力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动画制作技术声像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打好扎实的语音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八年级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这一单元时,有很多食物方面的单词,像milk shake, butter, lettuce, turkey, green onion, pancake等等。这些食物有些学生都没有见过,学起来枯燥,难以记住。课前我找到食物的图片,用photo shop的套索工具处理图上所标的名称单词,以动画的形式设置在图画中并配有单词发音。让学生look at the picture, then write down the words。我点击图中设有单词的动画,让学生看食物图片读、记单词,标准的发音为学生模仿提供最佳的途径;有趣的画面、难忘的镜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单词的印象。

四.信息技术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怎样才能把单调、枯燥的复习变得生动、逼真,从而达到吸引孩子们的“眼球”的效果呢?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解决这一难题。如在复习重点句型时,可以制作一个flash动画,每当学生答对时,电脑屏幕上就出现明星给他们颁奖的场景 :或是得到分数,或是得到“赞”,或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对学生说“ Well done”。学生答错时,它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还会鼓励学生“Don’t worry, try it again.”,在复习单词时,也可以做一个有意思的Flash游戏,每次出两个单词,电脑读两遍然后学生选择读对的单词,我用鼠标点击学生认为正确的单词,如果答对,画面上的熊二就会得到一个香蕉,如果答错,熊二就会被树上掉下的椰子砸到脑袋,学生们都不愿意熊二被砸到脑袋,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这样课堂就变的非常活跃。这样经常给予学生有趣的、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个成功者,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篇3: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

一、“卓越课堂模式”构建背景

1. 基于学情、校情、社区情

我校创办于1952年。1999年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规模办学和资源共享, 上级决定把原麻磡小学并入本校。学校地处白芒、麻磡社区, 位置偏远, 环境复杂, 又是水源保护区和同富裕社区。95% 以上的学生来自外来劳务工家庭, 生源素质弱, 家庭经济条件差。但是, 我校硬件条件较好, 教师本科学历和课堂教学评估优良率都是100%, 有条件让学生在较低的起点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 我校结合学情、校情、社区情, 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文化构建相结合, 以此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2. 基于“跨越式”课题的实践

北师大何克抗教授的“跨越式”课题, 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阵地, 改革旧课堂结构, 构建全新的“三段式”课堂模式:即每节课师生用20分钟完成新课教学, 学生用10分钟进行网上拓展阅读, 再用10分钟进行电脑打写训练。并将科研和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 根据学科特点,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领并指导教师在行动中研究, 达到提高课堂质效, 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的实用性课题。

3. 基于对“卓越课堂”模式的理解

南山区教育局提出要构建“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模式, 要营造“科学、民主、人文”的课堂文化, 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实现轻负高质的课堂目标。这与“跨越式”课堂模式和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形神相似, 更加坚定了我校开展新一轮课堂模式创新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二、“卓越课堂模式”的构建举措

1. 强化培训, 专家引领

我校深化新课堂模式研究, 狠抓师资培训和观念转变。校领导亲自抓观念转变, 抓课题研究, 抓模式构建, 抓课堂转型, 抓文化创新。在广泛征集教职工意见后, 出台“卓越课堂”推进工作方案。同时, 积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 组织教师到上海参加研讨, 到区内兄弟学校观摩取经, 参加全区建模专题培训。邀请央所专家、教育局领导、北师大何克抗教授等到校开讲座和进行现场教学指导。此外, 开展全员校本培训, 从校领导就建模工作给家长、学生、教师作辅导报告, 到教导处开展的杜郎口和洋思中学经验学习, 再到各科组的建模头脑风暴以及教师的自学讨论活动, 一系列主题活动, 达到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了解内容、把握实质的目的, 从而促成全体教职工立志改革的共识和决心。

2. 结合实际, 重整模式

我校重构新课模走的是群众路线。学校制定的课模基本式, 必须经过各学科组的讨论和修改, 每位教师都要谈想法, 提建议, 一致通过后由学校收集、整理、修改后再付诸实践。同时, 语文、英语等学科要求结合“跨越式”模式进行重整, 完善相应环节和要求。

我校已初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卓越课堂模式——“四段六学课堂”。教学环节是“四段”:自主探究——交流展示——检测反馈——拓展运用;教学方式是“六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实践研学;教学理念是:以生为本, 先学后教;教学环境是: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 富有支持和激励的氛围和心理环境;教学关系是:民主平等, 和谐尊重;教学条件是:畅通便捷的网络化技术、资源和平台。

学校课堂基本式并非一成不变, 根据学科和学段特点及教师教学风格等, 还制定出各学科和学段课堂教学基本式, 并且允许教师对课堂模式进行创新, 做到边实践边完善。如语文学科的新课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预习——目标展示——学生自学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检测反馈——拓展阅读——电脑打写——总结反思。

3. 全面探索, 整体推进

以八年“跨越式”教学试验为基础, 我校在新课模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与经验。

(1) 全员参与, 各学科同步推进。首先, 学校统一制定推行导学案、教案基本格式和新观评课标准;其次, 教导处结合教师“五课”活动 (即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 开展建模日常规指导和检评, 并改革教职工期末“十大教学常规”和“三大教学质量”指标考评办法, 把教师卓越课堂量化绩效与考核、评优、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挂钩。同时, 教科室和学科组利用研修责任制, 开展新课模小课题研究, 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科学制定学习目标研究等, 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平时, 每位教师都树立“教学即研究”理念, 以课堂为主阵地, 扎实开展创新实验研究, 形成全校各部门配合各学科同步推进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2) 提供展示平台, 开展教学大比武。学校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已成功举办共二十九届“一人一课、互听互评”教学大比武活动。近九届都紧紧围绕新课模创建而展开。各学科从确定主题、选择内容、撰写教案和导学案, 到说课、上课、观课、评课, 全员参与、全程规范操作, 异题同教特色鲜明, 每学期都评出优秀课例并出版案例集, 召开专题研讨会, 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3) 以“跨越式”课题为突破口, 开展特色课堂研究。学校已有7个网络和12个非网络“跨越式”实验班, 学校和学生个人电脑合计达到500多台, 生机比超过2:1。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研究方面, 全校各学科实现资源共享, 既有数学、科学等学科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浅层次整合研究, 也有语文、英语等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的整合研究, 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 创设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实现交互式教学 (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 开展语文网上扩展阅读 (英语听读) 和电脑打写或手写训练活动, 开展各学科网上资源练习、检测和教学点评, 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全面提高。

同时, 学校课题组已成功举办三届毕业生成果展示活动, 成功承办全区培训现场会, 实验教师为全国各兄弟学校多次提供展示课观摩, 学校在全区信息技术现场会上介绍经验和提供展示课, 为全国教育技术应用大会提供网络直播课, 被教育局确定为全区“跨越式”实验龙头学校。几年来, 实验班师生参加区级以上比赛获奖数百项次, 孟凡军等被评为全国实验先进个人。此外, 我校以“跨越式”课题为主线, 承担多项省、市、区级“信息技术条件下提高课堂教学质效”课题研究, 均取得不俗的成绩, 得到省市电教馆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4) 积极推进国内 (含香港) 信息技术校际交流。我校在与香港梁洁华小学结成姊妹校后, 香港嘉诺沙和梨木树小学等6所学校都有意向与我校结成友好学校, 坚持开展师生互访和网上视频交流活动。同时, “跨越式”课题组还与梅州大埔小学和区内福林小学结成扶持学校, 并加强与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新疆等地的全国实验校开展研讨活动, 学校代表多次在香港和北京等地介绍课题经验。前来我校观摩取经的全国 (含香港) 交流团有数十批、数百人次。

(5)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开展开放式大课堂教学实践。学校根据周边资源实际, 把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综合学科教学中。如综合实践和科学课开展西丽水源保护、荔枝大小年探究、蔬菜病虫害防治、花卉栽培、科学远程监控养蚕等研究活动。又如体育课开展定向越野教学和体质测试研究, 把学生从课室带到校园, 从校园走进社区、走向大自然参与实践活动, 均取得满意效果。

(6)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创设良好课堂环境 . 学校加强德育网站和班级网页平台建设, 为新课模实施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持。同时, 通过规范各班课室文化布置, 开展创建优良学风、班风、队风活动等, 落实课堂文化建设的各项要求。

三、卓越课堂实施成效

1. 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1) 课题试验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英语的兴趣。学习资源内容丰富, 形式活泼多样, 符合儿童的特点,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题在小学一、二年级能够有效地突破识字难关, 让学生大量识字, 从而能够提前阅读。

(3) 试验班学生思维普遍比较活跃, 其思维在灵活性、开阔性、深刻性方面有较大优势。例如, 试验班学生在现场命题作文方面, 其写作内容的广度、深度, 对优美文章的仿写能力上都较强;英语则体现在试验班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说上一段意思相关联的话, 试验班孩子英语的听说能力都较强。同时, 试验班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较强, 在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学生普遍自信乐观、乐于与人交往。

(4) 从连续五届毕业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看, 普遍都有很大进步, 成绩“三率”指标和整体表现已名列片区前茅。

2. 给教师带来的收获

(1) 有效地引导了教师自觉地从科研的角度去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行动。

(2)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思考、发掘、整合、运用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上的应用水平。

3. 对学校整体发展的作用

(1) 课题开展促进一批年轻教师在试验中迅速成长。他们在课件制作、案例撰写、公开课展示等方面的基本功都走在学校前列, 参加各项比赛纷纷获奖, 为其他教师起到榜样作用。

(2) 试验的开展, 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比过去有明显的改变, 有许多试验班的家长还为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建议。

(3) 课题试验的开展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 实现办学史上的多次跨越。2005年被评为市一级学校, 2006年获市办学效益奖学校, 2007年至2013年, 学校先后被评为南山区教育先进单位、教育先进党组织、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课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区政府表彰“五一”先进单位和“七一”争先创优基层党组织;深圳市花园式学校、绿色单位、女教职工先进集体、深圳市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跨越式”课题先进学校。省市教育督导组对我校的评价是“学校小, 天地大”。

4. 形成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特色

篇4: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赏月

小学生年龄小,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并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要使他们认识周围的自然现象,应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开始。教学中恰当辅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探求科学知识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登月之旅》一课 ,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多幅月色图片创设情境,初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通过交流有关月亮的传说,引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月球真实面貌的学习欲望,为后面的科学探究做好铺垫。

二、探究研讨,模拟实验——探月

科学教学注重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自主探究自行获取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但在科学课中,对某些事物的观察探究往往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成为教学中一个突出难点,而此时介入信息技术手段,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积极作用。

《登月之旅》一课 ,研究月球环形山成因和模拟环形山形成实验是本课难点。对于月球的环形山,学生知之甚少。如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月球的环形山及了解其成因,信息技术充分展示了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为了让学生更加熟悉月球环形山,我先让学生了解伽利略用望远镜对月球的观察及近代科学家对月球的研究,认识环形山、月海。月表图片的出示完全颠覆了学生对月球的美好想象,在学生惊异之际适时抛出问题,猜想环形山的成因,引发学生头脑风暴。然后再次出示地球陨石坑与月球环形山图片进行观察对比,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猜想。

科学实验是学生科学探究必要的过程和手段,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替代,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是否需要信息技术呢?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验的效果。在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中,从实验方案的研讨设计到呈现,从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到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适时应用课件进行引领点拨,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的创造力被充分激发,思维不断提升,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三、拓展了解,增加积累——登月

科学课程是一门强调以探究为主的特色学科。课堂知识的设置,不能把学生禁锢在教室或书本里。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积极地利用广阔的网络资源,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学习科学。

《登月之旅》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了解月球基本情况。为突出重点,课前先让学生搜集月球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上先通过播放阿波罗号飞船登月视频,使学生对月球有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然后深入挖掘学生课前所获取的资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将所搜集的月球资料进行交流,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延伸升华,科技前沿——访月

科学课教学内容面大量广,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但整合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科学课中渗透爱国主义、科学意识、安全意识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登月之旅》一课,我将搜集整理的我国探月工程的有关图文资料发布给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生拓宽了视野,感受到科技的伟大,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情感得到升华。之后又布置一个作业:如果你成为一名月球导游,准备怎样向访客介绍月球呢?课后继续收集月球的有关资料,写一篇月球导游解说词。作业的布置使下课铃声成为科学探究的又一起点,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利用网络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并加以拓展提升,使科学真正地服务于生活。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科学课的教学中,选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必须有利于学生积极的科学思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科学课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实现它们的优化整合,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辅助我们完成科学启蒙任务,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篇5: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

沙坪坝区凤凰小学 曾举

学本式卓越课堂的基本含义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本,以学生充分发展为本。就目前而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益处。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他们的心里80%都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来放松,来娱乐,更有甚者就是想来玩游戏。曾几何时,为了让孩子们树立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观念,我苦口婆心,绞尽脑汁却任然无济于事。而现在,“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提出与实践后,我的信息技术课从教育教学效果或是纪律规范等都有了明显好转。

以下是我将自己在实行卓越课堂中所运用的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和大家进行分享,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合理使用班级共同体,任人唯贤。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综合学科,常常不被学生重视,地位也低于同样是综合学科的英语、体育。为了能提升我们的地位,我们就必须和班级的共同体评价相结合。首先,我们需要和班主任老师沟通,了解班级共同体建设的具体情况,及每位学生的能力情况。其次,请班主任老师帮忙传达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最后,请班主任老师明确告知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延续班级共同体评价,并作为班级共同体评价的一部分。通过这样做后,班长或是各共同体组长清楚知道了,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的表现和班级中的评价是一致的,也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与重视,也更有效的约束了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当然,有共性的同时也需要有个性。我们还需要根据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热爱程度、学习情况来选出每个小组的信息技术小组长,以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帮助他的组员学习,以达到共同发展。

二、在共性评价中凸显个性评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1.规范合作交流用语:在小组交流中必须规范学生的用语,让整个课堂更加规范。比如说:我们小组认为/ 我们小组不同意你们的看法/ 其他小组又补充吗?/ 我们有补充/ 我们接受/ 不接受你们的意见/建议/ 我们请第几小组回答问题/ 我们接受挑战/ 我们用(表演/轮读/合作读)的方法/我代表我们小组向同学们。

2.公平公正的课堂评价

(1)制图:在黑板左下角用广告色划成格子网状图,横轴8根,下面5根横轴为升级阶段,第6、第7、第8横轴和纵轴的交叉点上画上小星,为星级阶段。纵轴8根或9根。根据小组确定,下面写上对应的小组名。准备8个或9个磁珠,排在第一根横轴上,对应上相应的小组。

(2)使用方法:用磁珠代替小星,磁珠每跳一格就为一个小星。① 第一次升级,纪律星

A、微机室外以小组集合,小组长管理自己小组纪律,快、静、齐为加星标准。

B、进入微机室后静息,准备,坐姿检查;表现好的小组磁珠上跳一格,获得第一次升级,建议第一次为第个小组都加上一个星,以激励学生。

② 自学星

A、根据学习小组自学情况,每小组的学生做到认真默读,不讲话,不搞其他无自学无关的东西,可以加一个小星。

B、自学后学生实作,教师根据自学情况和学生汇报情况进行加小星(如果我小组从中收获了什么?或者是我们小组在实作中遇到的问题)。

③ 第三次升级,汇报星和认真倾听星。

为积极汇报的小组升级一次,磁珠上跳一格,建议老师精心设计问题,争取上每一个小组获得汇报机会,在汇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规范学生的汇报语言。(小组中每一个学生在全部组员没有汇报完一次之前,只有一次机会,以鼓励小组每位成员都参加进来得小星。)

为认真倾听的小组加星,可以养成学生仔细倾听别人汇报的习惯,课堂纪律很好,老师教学会觉得很轻松,不用一直招呼哪些个组,哪个同学又在讲话,学生自己就能相互约束,哪些个同学不认真旁边同学都会提醒他,让老师省心不少。

这个评分方法中有加星,也有减星,减小的星是小组的,对个人的星不受影响。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科代表手里有一个表,对个人进行加星,教师在黑板上是对小组加星,一节课完了之后,科代表就把黑板上的每小组得星加到表上。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就是课代表的手里有两个表,一个表是小组得星表(下课后,课代表会将记录好的小组得星表交给班长汇总到班级小组评价中)。另一个表是个人得星表(我校少先队每周一会发给每位老师一枚“幸福吉娃”胸章,老师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发给表现优秀的孩子。而我每周的胸章会发给个人得星最多的孩子。那有老师肯定会问,孩子们得到这个“幸福吉娃”胸章有什么用呢?只是一个标志吗?其实不然,当孩子们的“幸福吉娃”胸章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他们可以到我校大队部的“幸福银行”兑换自己想要的礼品。所以孩子们有很高的积极性。)

三、困惑与发展方向。

进行了这么久的卓越课堂,我的困惑也很多,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下。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新课改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也被我们接纳和使用。但在实践中,我发现合作学习的实施存在误区。我们片面地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金科玉律”,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要安排小组合作的讨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在小组讨论时,许多小组的学生就只站在一起,拿着书,但具体讨论什么大家都不太清楚,许多学生也不发言,就只听别人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效果。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一古脑儿搬进来,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完全没考虑合作效果,缺乏实质的合作。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宣布小组讨论时,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叫他们都发言,但是效果不佳。

3.部分学生学习不积极,课堂评价是否能长此以往?

始终有一些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学得会还是学不会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老师干着急。对于表现好的小组加分和个人表现优秀加分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这种方法是否只有短时间的效果,这也是我常常担心的问题。如果一段时间后,学生厌倦了,效果也不佳了,我又该怎么办?我需要和我们信息技术共同体的教师们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好的评价方式能让孩子们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信息技术中问题的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课堂评价方式,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

感谢大家的倾听,祝老师们工作顺利!幸福快乐!谢谢大家!

篇6: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

课堂评价方案

潼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王友妮

《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堂评价方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就此问题,浅谈一下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字.词.句在学习上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语文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

(1)在字、词、句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语句,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的能力。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从新教材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语文,一个星期只有6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使用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样,教师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材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

语文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语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语文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语文,用语文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

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语文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语文。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篇7: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

北塔区状元学校 安雯 王颖

【摘要】正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育进程中,恰当、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等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小学课堂教学

优化

创设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想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活动。”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长短情况,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但多媒体计算机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对学生形成刺激,迅速吸引其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去寻找不同的解法。屏幕上出现、“应该用几根4厘米和6厘米的小棒,才能围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法,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6+4+6+4=20(厘米);6×2+4×2=20(厘米)。从中得出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以动带静,变感性为理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教学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将知识和声音、图形、色彩甚至动画结合起来,展示给学生,使形象化、具体化。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把除法的两种含义制成动画:孙悟空到蟠桃园摘了6个仙桃,回到花果山分给3个猴子吃,小猴子都争着想多吃,请你帮助孙悟空分一分。教师通过这样的动画 引导学生平均分,以此来揭示平均的含义。

多媒体的化静为动,这一优势,更多体现在小学数学几何部分的教学中。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平面内左边画出一个角,使其两条边较短,命名为∠1;然后在同一平面的右边画出另一个与其同等大小的角,使其两边较长,命名为∠2。对于没有知识经验的学生,从视觉上很容易误认为∠2大于∠1。这时,为了证实学生的猜测,多媒体动态演示:将∠2移到∠1上去,结果发现两条边刚好重合,学生惊讶发现其中的道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课堂效率的高低的关键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生由于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对公式推导、几何形体组合、解决问题等知识理解掌握不好,教师也感觉讲解困难。如果课堂中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构建了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突破障碍,理解知识。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计算时,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一直是一个不好演示的过程,现在运用多媒体,再现了圆分成若干小扇形的过程,一步步操作,学生也在一步操作中感知了圆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并且印象深刻。

再如:西师版三年级上册中的一个练习题,将两个边长为3cm的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我采用课件演示,先出示两个边长为3cm的正方形,再呈现拼合过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直观演示,不仅学会对这类题的解答,而且掌握通过图形帮助理解题意的解题方法。

四、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实现课堂练习的层次性和多样化

我们都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练习主要小黑板,学生抄写在作业本上完成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例如,在进行练习巩固时,利用多媒体教学,事先教师制件了多样的练习,灵活选择题型进行练习,选择、判断题、操作题、计算题一应俱全,及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全班同学一起校对时,更能将学生的想法直观地显示出来。由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试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

篇8: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种类很多, 目前, 中小学教师应用最广泛的是课堂展示类的CAI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就是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 优化组合动态视频 (录像) 、动画、图片和声音, 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 (抽象内容) 向学生展示, 即变抽象难懂为直观易懂, 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 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情境辅助语文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 读可以记住10%的内容, 听可记住20%的内容, 通过视频图像可记住30%的内容。如果又看又听, 可记住50%的内容。而人们所做过的事情可记住90%的内容。在教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一课时, 我让学生观看下载的相关视频,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帮助, 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制作的电脑课件《林黛玉进贾府》, 播放相关歌曲观看相关图片为学生创设了欣赏佳作的绝好意境;学生当堂在电脑上完成研究性的作业, 轻松而有实效的反馈练习——这些都充分发挥了计算机作为学具辅助语文教学的功能。此外, 学生还可通过网络收集有关人物的分析和评价, 扩展了知识面!

这些都是在语文课上利用计算机创设情境辅助语文教学的例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极高, 由于接触的信息量大, 视野开阔, 学生思考问题总是处于积极开放的状态, 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对资料的检索能力、对信息综合归纳的能力、当众表达的能力、运用电脑为学具的能力等诸多能力得到了综合发展, 学生自主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的精神得到培养。

二、学生的能力在合作式学习中得到发展

合作式学习的环境很重要, 在合作学习的状态下, 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合作, 这样的环境比个体的、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社会群体整体大于个体之和。每次学新课文我安排他们上网查资料, 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纳, 然后收集到一个文档里;课上讲解过程中, 学生们还要组织自己的语言, 带领同学一起赏析;讲解结束后, 还要听一听同学们对自己讲解的意见……在整个讲解过程中, 学生动手检索资料的能力、对信息综合归纳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得到了综合的发展。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这个合作式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合作学习确实能够同时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和提高学生的水平, 而计算机则为合作式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学生的作文可尝试用电子形式完成

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 而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能得到很大地加强,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提高。尽管批阅一份作文电子稿所花费的时间是传统批阅方式的2-3倍, 甚至更多, 但利用学生机程序, 可使作文讲评落实更为具体, 几乎等于是每个学生和老师在直接面对面地交流, 所以学生受益匪浅。

四、在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 学生能够主动查阅资料, 特别是通过网络检索信息

许多学生已经养成在网上查阅资料的习惯。在学习《山居秋暝》之前, 我向学生提出要求:搜集王维意境相同的诗文, 将其配上相应图片。学生在短短5天的时间内, 就完成了搜集资料乃至制作的全过程。交上来的内容非常丰富, 据我了解, 资料基本上来源于网络。

五、用网络平台延伸语文课堂

有了信息技术, 学生由以前的一学期只能制作一期手抄报转变成现在每两周就能制作一次网页形式的电子报, 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此外, 论坛和聊天室的开通, 则使学生更能自主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

当然, 在采取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自主参与意识不强,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我们可以以计算机为平台, 以网络为资源, 发挥教师特长, 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法个性化。总之, 要适应现代化的教育要求, 语文老师必须建立一个大语文教学观, 这就是———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此观念的导引下, 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藩篱, 真正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延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 使现代信息技术为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服务, 并赋予语文教学新的生命与魅力。

参考文献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陈至立

篇9: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

一、找准“切入”点——激发兴趣,优化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有什么学习需要,找准“切入”点,尽量使内容与结构、时间与空间、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满足学生的需要。用信息技术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信息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和激情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信息技术能为创设情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要渲染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尝试借助轻松愉快的音乐;而要渲染悲壮的气氛,可以播放一段相应的名章朗读。借助多媒体的音响效果,既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活跃课堂,又可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人情境中。在学习《秋游》一文时用歌曲《郊游》导入渲染,在欢快动听的乐曲和鲜活的画面中,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受秋景的美。对文质并茂的文章,一定要找来音频或视频资源,把书面文字变成清晰响亮的有声语言,在语音、语调、节奏、停顿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示范。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用心听,并反复地模仿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水平;又发展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找准“整合”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时时刻刻都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千万别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做到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学生能演的让学生表演,学生能写的让学生写,只要学生能做的,一切都交给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在体会中提高,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在《梦圆飞天》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自学浏览的网站中加入了讨论组的功能,让学生与老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还增加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后学习补充,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同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讲给大家听,也可充分发表自己学习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三、突破“关键”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已有的课件及网络提供的知识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得个别指导,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等方面的困难,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培养语言、思维训练。“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缺乏必要情境的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东西变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演示在实际中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以从各个角度展示三维立体图形,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形,可以动态地演示一些变化过程,也可以把一些变化过程分阶段进行演示,等等。这都使得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有利于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在讲授《台湾的蝴蝶谷》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了五彩缤纷的蝴蝶以及蝴蝶上下翻飞、轻盈飘逸的迷人景象,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行品味、感悟。学生在这样优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起来劲头很足,有利于学生对难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抓住“亮”点——拓展延伸,强化读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而引入信息技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网络资料的丰富多彩,不仅填补了课本的不足,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在学习《孔繁森》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孔繁森优秀的品格,我让学生分组合作,上网查找有关孔繁森的先进事迹和图片。通过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学习目标,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學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全面、主动和个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为学生“终身”服务的目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此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突破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读、写写、想想、练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教学贯穿于“团结合作、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大瀑布的葬礼的优秀教案设计下一篇:五型乡镇政府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