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

2024-05-10

恰当运用(精选十篇)

恰当运用 篇1

1. 注重调查和积累生活材料, 铺垫学生的道德认识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 让学生通过调查积累生活材料, 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 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如在教《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时, 如果一味地在课堂上讲家乡的情况, 往往收效甚微。我在课前设计中精心布置了“寻访计划”,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分别调查了大田的历史、名人、特产、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几个板块, 要求通过询问、调查、访谈、查阅书籍和史料、上网等方法, 或展示资料, 或编成小报, 或拍成照片, 全面地了解家乡。这样让学生提前进入生活情境, 走入生活空间,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前调查的内容和形式可根据需要变换。设计一项好的课前活动对整体教学能起到一举多得的积极作用。我们还可以在品德与社会课前与大队活动、班队活动等结合,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他们构建更完整的生活经验。

2. 注意剖析和体验生活范例,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育情悟理是品德与社会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 “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情”从何处来, “理”在何处明?教师在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 要把生活材料作为教学的新资源, 引导学生对道德素材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心理体验, 激发其道德情感, 达到悟理的教学目的。比如教学《在公共汽车上》时, 我将教室中的桌椅摆成了公共汽车的模型, 设计好活动场地和几个站点。让学生扮演乘客中的老奶奶、抱小孩的妇女、晕车的小朋友等。并在活动中展现了生活中的几个场景。A.没有人让座, 几个老年人吃力地站立在车上。B.车厢中非常嘈杂, 地上到处是乘客乱扔的垃圾。C.非常干净整洁的车厢, 小朋友的让座, 赢来一片赞扬, 车厢中情意融融。在几个场景的展示中, 既让表演的学生畅谈体会, 也让其余的学生讨论交流, 说说怎样的车厢环境才是我们所希望身处的环境。由于注重了再现生活事例, 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 感受一把, 再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 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了一个正确的典范和指引。又如教学《伸出爱的手》一课, 教师让一个学生用眼罩遮住眼睛, 模仿盲人把一支笔从最后一桌跨过两张凳子送到讲台。再让所有的同学用绳子绑住一只手, 只用一只手把校服的拉链拉开, 再把拉链拉上。通过以上两项活动, 学生深刻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 从而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 觉得应该帮助他们。

3. 注重列举和评析生活实例, 升华学生的道德认识

凡是品德与社会课提供的道德素材, 虽然来源于生活, 但都是编者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并进行适当加工处理的人和事, 毕竟是典型的、高境界的, 甚至是较为理性化的教育材料。为了让学生明理更为深刻, 价值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 教师应让学生多列举和评析生活中的实例, 多质疑生活中的“两难”问题, 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具有生活气息, 以达到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道德认识的目的。如教学《伸出爱的手》一课, 在课尾环节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质疑:在实际生活中, 你有没有碰到过在“助残”的问题上感到难办的事, 需要大家共同商量解决的呢?一个男同学说:“有一天下午放学, 在路上碰到一个衣裳破旧, 走路一拐一拐的叔叔, 端着一只碗, 向过路人乞讨。我看他很可怜, 就给了他一元钱。后来我听爸爸说, 那个人并不残疾, 其实是个好吃懒做的人, 不值得同情, 而且说不应该给他钱。老师您说我做得对吗?今后碰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呢?”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两难问题。针对学生列举的这个“疑难”问题, 我充分肯定了这个同学的善良情感和行为, 然后启发同学们相互讨论, 在对这个“两难”问题的讨论中, 学生不仅明白了“助残”的真正含义, 而且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助残”的道德认识得到了升华。

4. 注重实践和拓展生活材料, 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课程标准》规定的道德规范, 要求学生在课内能掌握, 课外也能自觉做到, 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育人的根本目的。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样做, 不该怎样做的道德行为准则, 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只是完成了品德与社会课理性的教学任务,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未必就能按课堂内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去做。所以, 《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 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谐发展。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 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 且制定相应的评价检测方法, 加强平时督导工作,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 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如通过教学《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 学生认识并理解了爷爷、奶奶等祖辈过去和现在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贡献, 体会到爷爷、奶奶等祖辈对子孙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己应该关爱老人。在此基础上, 再开展“我为爷爷、奶奶做点事”活动, 让学生坚持每天为爷爷、奶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养成用自己的行动爱戴长辈的习惯。同时要求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完成, 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请家长配合填写“家校联系表”, 一段时间后, 进行评比, 表扬那些能主动坚持的孩子, 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 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恰当运用多媒体 篇2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采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一种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抽象的教学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的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不少学生由于对自然界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缺乏感性认识,而难以接受课本所讲解的生物知识,进而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使本应该丰富多彩的生物学习变得枯燥和生涩,因此,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生物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使生物教学视听化、形声化,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乐趣,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创造生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此可见,兴趣是求知获益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兴趣在学习的成败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生物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而多媒体的应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首选途径。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日益发达的时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教育而言,要把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须现代化,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中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必不可少的艰巨任务。

二、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难懂的东西化为直观、具体 如在学习《膝跳反射》时,学生对膝跳反射的过程很难理解,单靠教师的讲授学生是很难接受的,使课堂显得十分乏味,我的做法是通过自制的《膝跳反射》课件把这一过程动态的演示出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了膝跳反射的全过程,既方便了理解,又增强了记忆。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在讲述《根对水分的吸收》这一节的内容时,学生对根如何吸收水分很难理解,单靠过去那种一张挂图一支粉笔很难讲清这一过程,于是我制作了课件,把这一过程动态的演示出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了根对水分吸收的全过程,既方便了理解,又增强了记忆。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再如:《光合作用》,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三、利用多媒体收集资料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如在学习鸟类家鸽的内容时,我预先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关于家鸽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在上课时,借助电脑向学生展示有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直观形象的将家鸽适于飞行的外部形态特征、运动、呼吸、消化等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生物课堂,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正确处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解决的问题的,但不可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更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多媒体教学带动了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传统的教学也有着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在一节课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种方法和手段,要注意优化组合。成功的课堂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其实并不是每一节内容都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时一些现成的图片,模型等资源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应用多媒体,有些教师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那么再“好看”的教学都谈不上有意义。要符合生物教学的认知规律,注重实效,适时、适度地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它能集图、声、色、文于一体,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等。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最终是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况且,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就代表传统的教学思想,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并不就能代表现代的教育思想。如果教育观念不更新,即使是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可以由过去的人“灌”人,改变为现在的人用机器来“灌”人。甚至连教师和学生都被机器牵着鼻子走。因此,教师在看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独特优势的同时,绝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要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语文课堂应恰当运用电化教学 篇3

一、录音录像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真知均始于感官。随着电教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恰当地使用录音、录像,以声传情,以形达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创造了生动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富于情趣,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第一,乐曲导入,激发情感。在新课开启时,播放与课文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能很好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将学生的情绪导入特定的情感中。在《七根火柴》这节课中,考虑到长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太大,难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这一情况,我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开头,利用VCD播放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雄浑激扬的歌曲给学生以强烈的触动。紧接着,伴随着深沉高亢的旋律,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难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对长征的艰难体验并非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透过画面,溶进血液,产生思想上的巨大震撼,深深体会到在那艰苦的环境中,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的七根火柴是何等的珍贵!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而且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二,范读播放,唤起美感。由于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构成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所以听觉往往可以直接唤起美感。教师播放感情充沛的课文范读,让学生边看边听。当学生的心弦被拨动起来后,他们对课文具体而真切的美感体验就油然而生了。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我让学生先熟悉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好思想感情,去朗读课文,然后再播放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品味其中的情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这样,一只只富有战斗豪情的海燕便在学生的心目中深深扎下了根,既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唤起了他们的美感享受。

第三,配乐朗诵,加深体验。借助音乐伴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使学生沉浸在课文情感之中,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朱自清的《春》,它是一篇意境优美、春意融融的散文,也是一首讴歌春天、赞美春天的颂歌。文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春天的美好,热爱生命。笔者利用中国琵琶名曲《飞花点翠》作背景音乐,让学生朗读课文。在美妙的音响效果下,抽象的情感变成真实可感、动人心弦的感情,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而且内心多了一份愉悦的欢畅。

第四,录像播放,增强印象。电视媒体录像的形声信息能够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如临其境,以境传情,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笔者从《水浒传》的录像带里,节选了“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大闹桃花村”等有关鲁智深的故事片段让学生观看,然后谈谈对鲁智深的评价,并引导他们分析鲁智深与林冲这两位“军官”出身的梁山好汉有什么不同。这不仅加深了学性格的理解,而且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学生讨论的兴致极高,纷纷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时,笔者组织学生观看《骆驼祥子》,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作品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学生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痛苦印象更加深刻,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更加透彻。

二、多媒体使学生学得快,学得多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是集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于一体的媒体。它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它音画同步,声色俱现,融声绘色的效果是其他任何教学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它的作用在于能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能缩短时空距离,再现历史和异地风情;能把现实生活中大量资料输入并储存起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不足。教师可从教材出发,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情感体验。

模拟情景,如临其境。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教学将成功90%。在学习《向沙漠进军》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风沙肆虐、土地沙化的情况——耳边呼啸作响的狂风,夹杂着漫天飞舞的黄沙,吞噬着良田、道路、村庄;沙进人退——环境遭受破坏的恶果;防风治沙——人类刻不容缓的责任。学生则很快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怎样向沙漠进军。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而且增强了环保意识,实现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

显示课件,解决疑难。语文知识往往涉及艺术、建筑、历史、自然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技术对疑难问题重点突破,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石拱桥》一文这样介绍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许多学生不理解这28道拱圈是怎样的结构。笔者用电脑制作出28道拱圈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一道拱圈断裂脱落,其余的拱圈仍完好无损地支撑着桥面,非常结实。学生看后恍然大悟,提高了教学进度。

三、图片投影使学生学得易,学得好由于录像、录音等资料并不齐全,多媒体课件制作又相对费时费力,所以,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制作简单的图片则十分必要。

一是可以借助图像投影,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学习新知识时,由于以往没有接触,有些事物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如果有形象直观的图片显示,则会帮助学生理解。如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没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学生对有关知识理解起来会有相当的难度,即使通过文字介绍,细细领会,脑中形成的纪念碑影像与实物也会有一定的差距。此时,教师借助投影将真实的纪念碑影像图片展现给学生。纪念碑的结构、题字、碑文、造型等有关知识便十分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二是可以借助地形示意图投影,化难为易。有些文章通过地理位置对事件进行记叙,此时,单纯的字面解释是深刻理解问题的障碍。教师如果用示意图表示出来,便可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讲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笔者将解放军渡江路线用一个示意图(如图1所示)投影出来,比起单纯的文字介绍,学生更容易掌握。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 篇4

1.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追逐时髦的潮流和时尚。

讲一堂公开课, 不把学生拉进多媒体教室那是算不了优质课;教学比武, 课件是硬道理, 如果你没有, 不管你讲得多精彩, 也是白讲, 只有摆上教学课件, 你的课堂才能大放光芒, 领导啧啧称赞, 同行仰而视之, 信息技术大有君临天下的气势。

2. 为课件而课件, 唯课件是尊, 抑制自己的个性, 弄巧成拙, 给课堂上的教师带上镣铐。

有的教师本来朗读水平很高, 感染力很强, 但却硬要播放下载的朗读课件, 使自己的特长无法发挥;教师挖空心思竞相在课件制作和播放上进行比拼, 课件播放越来越多, 越来越滥, 课堂讲授越来越少, 教师成了播放师, 学生成了盲目的观众, 画面应接不暇, 学生眼花缭乱, 可脑中空空如也;单向牵制取代了双向交流, 教师跟着电脑走, 学生被电脑牵着鼻子走。课堂多了绚丽和悦耳, 但却少了最重要的热烈和激情。

3.无视课程实际需要, “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试图大量堆砌、播放与课堂教学无实际联系的时髦影音视频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取代学生的动手实验;用上网查询资料取代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等等。其本质是自欺欺人地套上“皇帝的新衣”, 而这些貌似华丽的“新衣”足以模糊我们对教学目标的理性追求, 以及对教学成功与否的清醒判断。

4.进行超大容量的信息灌输, 容易导致师生沉溺于信息汪洋之中而迷失自我。

“机械式电灌”, 让学生们“乐不思蜀”, 忘记了“课程本位”。

整合不是指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 而是指一个系统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它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 它能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所以, 在整合过程中, 我们要特别注意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 只有恰如其分的应用, 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丰富学生情感, 开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所以我们在运用时, 要注意几点:

1.适用性原则。

首先要考虑的是课件的教学价值, 即这堂课是否有使用课件的必要。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课件。因而, 在确定制作课件的内容时, 要注意选取那些能创情激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结构的教学内容和课件素材。

2.要简便易用。

一堂课时间有限, 不能让教师和学生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课件的调试和控制上。因而, 课件要提供一目了然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及操作方法, 课件安装要方便;选择友好的操作界面, 最好设计出操作向导或帮助提示;课件运行要稳定, 如果教师执行了误操作, 可以很容易地退出或重新启动。

3. 应及时地交互应答。

不能把课件变成电影, 一放到底, 要注重教师的导、学生的学, 让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4. 找准使用的切入点。

使课件展示时机与学生的认识点最佳结合,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注重实效, 保证信息技术使用的科学性。

恰当运用 篇5

体育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表现手法的先进性、广泛性特点,采用图形、头像使体育教学生动、形象、具体,有利于教师统一教材的技术规格,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充分感知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掌握基本技术和技能。通常,我们选用音乐,摄像、录像、投影、课件等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媒体,这些媒体进入体育课堂,关键是要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和教材的具体特点,合理选取切入点,始媒体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1.动画的应用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powerpoint、flas等,利用authorware流程软件把文字、声音、图片,还有我们精心制作的3d动画联系在一块,使学生能够轻松地看到蹲踞式跳远的空中动作,短跑、中长跑的途中跑动作,以及各种运动项目的专项练习的方法,等等,我们可以深刻分析每个情况,每个动作瞬间,学生也喜欢看,也很好掌握。像上述这些具体的操作,对于体育教学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看不到真正理想中正确的动作,只是根据教师讲,以及不太正规的示范,一个动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学好,甚至还

会导致错误的动作定型,终生遗憾,其实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注意,去学习的。想一想我们教师的动作再正确也不如全国、奥运会上运动员所作的动作准确、优美,我们的目的是利用可能的条件使学生看到相对正确的动作技术,让学生在我们制作的课件中学到正确的、新的东西,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数字摄像机来获取学生的动作,把这个动作加到我们制作的课件中去,让学生进行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动作的美与不美的比较,使学生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好的掌握正确的东西,力求达到事半功倍。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再一点,在我们利用课件授课时,学生也可以大开眼界,看到一些新的事物,脑子里也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对学生的以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与帮助。

2.分层显示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学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或基本原理,通过巧妙的方式体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讲解支撑跳跃动作时,可根据动量定理,利用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分析助跑速度、踏跳和推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动作质量的影

响;在讲解弯道跑时,可以将有关离心力、向心力的知识用图像等形式体现于课件之中。

3.利用多媒体使讲解和示范更直观、生动、形象、准确。讲解和示范是体育两大要素

讲解,就是对动作技术的概念、原理和方式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他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最经常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讲解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做到言简意赅、恰到好处,而且还要能够运用术语和口诀进行讲解,已达到确切地表达动作技术结构和要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动作的印象,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从而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讲解还要生动,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掌握语言技巧,运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进行教学,才能使讲解生动、形象、具体。讲解还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如对动作的讲解,就要根据动作训练的三个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和区别地进行如下讲解:

3.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使学生明确动作的意义、结构、要领和方法,对动作的细节暂不多坐要求。

3.2改进、提高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进行动作技术分析和正误对比,找出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与改进方法。

3.3巩固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提出动作的难点和关键,以便改进动作的细节。总之,在讲解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使看、听、想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做到这一点,仅凭“一张嘴巴”是不容易做到的,而若充分利用现来教育技术以多媒体形式配合动作技术的分析进行讲解,就显得简单得多,而且更直观、形象有效。多媒体独特的动画技术和音像剪辑、粘贴组合技术,使学生如临其境,在强烈的逼真情景中领悟动作要领。应该说,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必将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如跳远,利用粘贴组合技术、音像剪辑和慢动作处理合成的直观形象的图像进行讲解,九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为体育课堂教学开创全新的意境,使体育课的趣味性、生动性、知识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5.把握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正确地应用媒体 如:音乐进入体育课堂。由于体育课运动量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与单调感,而音乐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产生兴奋,缓解生理负荷,消除疲劳,从而轻松主动地掌握体育技能。体育课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

要求,适量地播放预选的乐曲。音乐进入体育课堂,不是随意点几首乐曲,无视教学实际地乱放一通。首先所选择的音乐韵律要与练习动作的节奏相一致,练习的内容应是易于按均等节拍时间划分的,才适宜作为配乐练习。其次选择的乐曲要合适,旋律要优美、轻松、清晰、健康、活泼。此外还要注意配乐的时机。比如,在课的起始阶段,播放一首进行曲,使学生在雄壮的乐声中列队,精神饱满,队列整齐,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改善了课堂的始动环节,顺利地进入正课教学。课的准备阶段,可以播放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2/4拍子的乐曲,伴随着口令提示,学生在教室的带领下作各种各样的准备活动操,自然感到新鲜、有趣、轻松。课的结束阶段,可以播放舒缓、优美的乐曲,伴随轻松、活泼的动作,可以调节情绪,恢复体力,使体育课有张有弛,轻松活泼,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锻炼和熏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笔者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结构 篇6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重要动力,没有了兴趣就不可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更谈不上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具体和直观,学到以往难以理解的知识。尤其计算机进行的动画演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教学“立体图形的特征”,可以利用计算机展示相应的实物图片,使学生很自然地把几何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和比较。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立体图形的形成”,通过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柱体、圆锥、球体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大阅兵”等视频,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震撼,通过“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等应用课件的展示,学生获得了额外的新知。利用计算机辅助几何教学不仅能直观地演示各种图形变化,启发学生的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及创新意识,而且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更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选择数学问题情境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境资源。如: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的中考复习教学中,用传统的方式复习,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及其应用常成为困扰学生的一个难点,但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体,只要先定义好函数表达式就可以得到其相应函数图像,从图像中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各自图象的特点和性质,结合动画设置,能清晰地看到与它们对应的相关不等式、方程的解答方法及策略。在这一操作过程,学生可以亲自输入更多的不同函数及其变型,观察它们的图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互相讨论,并进行总结,教师只参与指导、监控。借助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可为学生提供探究、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像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资料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获取更多的知识,感受更广阔的学习途径,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恰当运用学具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7

当前,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操作时机不当, 影响思维发展。一堂课中, 当新的学习内容还未能激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大多数学生还没有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时, 便让学生动手操作, 自然不会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的状态 (中、下等生尤为明显) , 就不会产生满怀希望的期待和欲罢不能的内驱力。学生只能是执行老师命令的操作者, 虽然形式是热闹的, 但学生的思维却是被动的, 当然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只重优生表现, 忽视群体发展。在操作的准备过程中他们的兴趣高涨, 参与状态极佳, 各小组的优生忙得不可开交, “一枝独秀”。在操作过程中, 他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 肯思考、勤动手, 操作过程正确、规范。而小组中其他组员有的静坐观望, 随机效仿;有的三心二意, 趁机做小动作。几分钟后, 操作完毕, 小组汇报时, 小组长仍唱主角, 其他同学要么不敢发言, 要么人云亦云。

3.操作流于形式, 忽视自主探究。教学中, 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教师专门设计操作环节, 为了操作而操作。乍一看学生都是在“亲手”操作后获得新知, 忙得不亦乐乎, 课堂气氛甚是热闹, 教学环节也很流畅, 实质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肤浅的, 缺少主动探究的过程, 学生的动手操作成了徒有虚名的形式和课堂点缀。

4.只重操作结果, 忽视数学思考。操作活动中, 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操作的载体上, 急于追求结果, 而没有在操作中观察、思考、总结出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教师则是重视结果, 缺乏过程性的指导, 即使个别的点拨也是流于形式, 使操作活动事倍功半。

针对以上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恰当运用学具操作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动是学生的天性, 好奇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低年级学生好动, 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 动手既是一种乐趣, 也是一种心理需求。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 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 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2.发挥主体作用。运用学具是一种实际操作, 用学具学数学,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数学活动中去, 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 独立思考, 并做出相应的回答。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 主动地思考问题, 自觉地站在主体的位置上。学具教学可以加强教学双方的反馈, 教师需看学生操作反馈的信息, 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得到反馈信息, 便于根据教师的评价来调整思路。

例如:教“8的认识”时, 要求每个学生拿出8根小棒分成左边7根, 右边1根, 就说“7加1组成8”, 还可以怎样分?大家摆一摆, 说一说“几和几组成8”。再让学生自由操作, 独立思考, 然后要求学生讲一讲8是由哪两个数组成的, 看谁说得多, 答得快。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议一议, 得出最佳组成方法。这样, 操作与认数结合, 使学生主动地掌握了8的组成, 强化了对数的认识。

3.注重因材施教。小学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 巧妙地运用学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有利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在操作时, 不能只顾优生表现, 要注意面向全体, 特别要加强对后进生的指导, 要因材施教。

例如:教学“小明有8朵红花, 比蓝花多3朵, 蓝花有几朵”时, 优生会很快地操作出来, 而后进生操作则有困难。这时,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用学具盒中的圆片摆一摆。第一排摆8个, 表示8朵红花;第二排蓝花怎样摆呢?要引导学生比一比: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第二排比第一排应该少几?从而使学生理解从8朵红花中去掉3朵, 就是蓝花的朵数, 所以第二排摆5朵。

4.促进思维发展。学具操作既能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帮助学生总结数学知识, 形成概念,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教师应按照教材编写意图, 先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数图形的方格数引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 面积也相等。这样, 揭示了两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为进一步探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做好了准备。最后, 利用转化的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 两人一组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通过一番眼看、手动、脑思、口说的过程, 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避免了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 让学生自觉介入数学过程中, 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 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 小学数学中一些计算法则、性质, 一些几何形体的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应用题的解法等, 都可以在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有计划的指导下,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恰当运用 篇8

一、数学软件为师生提供新的教与学的工具,丰富教与学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知识内容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无论用什么模式来教,学生无论用什么方法来学,他们都要作图和计算,这些操作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并且这些操作本身对达到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个好的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由计算机代替师生完成这些工作,把软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使师生从繁重的机械性的操作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效。“超级画板”正适应了这一需要,它的广泛应用为课堂教学承担了许多机械的繁重的任务,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次函数的作图,采用的是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二次函数的特征决定了这项工作的繁重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作图方法,作出一个标准的图像学生大约需要2分钟,而“几何画板”画图只要输入表达式就能得到图像。这样在研究函数图像时,利用它可以使学生赢得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图像或进行与图像有关的探究性活动。“几何画板”进入课堂,并初步将其技术上的优势与资源转化为教学的优势,使许多教学环节更方便快捷,真正实现让学生把精力投入到现实有效的探究性活动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应用数学软件真切展示丰富多采的教学情境,为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

《数学课程标准》在描述目标时用了许多“经历”、“体验”、“感受”等字眼,但传统数学知识不像物理、化学那样能够形象地用实验来演示。“超级画板”的引入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有效的学习手段,而且让学生“看到”数学中的变化过程、规律或本质,感受到数学知识存在于情境之中。应用“几何画板”,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能实现多种教学目标。在探索正方体的截面时,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都很好理解,而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况就很难想象,过去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来辅助理解,但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用“几何画板”模拟截割过程,通过演示可以让学生感受截割的过程。又如在做“转盘游戏”时,如果转盘制作得不好,就会影响游戏的公平性,而且需要转动很多次,才能估计出结果,这样会带来很多不便。而用“超级画板”教师可制作一个能随机停止的转盘,模拟转盘的转动,还可以在编辑框中显示转盘转动的次数,并将相关数据统计成表格,试验与统计一起完成。通过尝试发现,充分发挥“超级画板”的优势,进行丰富的数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应用数学软件丰富想象,启迪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是靠灌输,而是要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亲身经历而获得。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而抽象思维的培养需要借助直观表象的支持,所以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充满运动变化而富有探究性的活动中体会数学思维过程,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如研究四边形四边中点连成的图形时,在“几何画板”上拖动,学生很容易观察出中点组成的四边形形状与原四边形对角线的关系,既能直观感知又能引发思考,在丰富的数学变化中思考其中不变的本质,提升思维能力。在截几何体时,借助“超级画板”可直观获得空间想象,使学生空间想象力得到提升。在研究做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体时,教师借助“超级画板”不仅可以做长方体变化的动画,而且可以由数据直接产生一个图像,帮助学生理解正方形边长x与体积V之间变化的规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感知数学变化中不变的关系,加深对函数的理解,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课堂上,学生就会在画板所架设的思维阶梯上攻坚克难,一步一步得到提高。

四、发挥数学软件优势,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超级画板”和“几何画板”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数学软件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应用“超级画板”的过程中老师的备课方法、授课方式、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利用“超级画板”制作课件进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网络式教学时,就充分显现出新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随之而来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借助于“超级画板”解决问题,使自身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新的环境使学生不可能再等待老师的讲解,而会主动地研究与合作交流。通过“超级画板”的使用,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了,如在网络和“Z+Z”平台支持下进行“24点”游戏比赛,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数学的有趣与实用,激发兴趣。因此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情境,由以前老师“讲数学”的单一模式变为现在师生“做数学”的双向互动。角色的转换使得数学课堂不再沉闷,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既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体味“做”数学的乐趣。这样,可为学生提供现场操作的机会,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借助新技术手段从事有效的数学学习,用更为丰富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恰当运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 篇9

一、利用多媒体, 利于识字教学的释义

以往在进行看图识字教学时, 主要运用识字卡片孤零零地进行个体识字, 比较枯燥。现在利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每一个字, 笔画笔顺的电脑输入, 通过大屏幕的演示, 直观性很强, 学生容易接受, 记忆深刻, 可以把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记忆。这样识字, 不仅有利于了解字义, 而且为提前阅读打基础。如教“青、蜻、情、晴、请”一组字时, 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字“青 (青草、青蛙) ”, 第二幅画面仍然先出示“青”字, 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 让学生自己想一想, 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上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答出加三点水旁, 教师在“青”字上用鼠标一点, 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 与“青”字组成了“清”字。用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请”几个字。这样, 让学生也对识字越来越感兴趣, 形声字的特点逐渐地也被学生所认识和掌握, 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二、利用多媒体, 抽象内容变生动画面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由于受年龄、知识的限制, 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 在课堂上, 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来进行抽象的讲解, 学生很难接受。这时, 就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 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我教《荷花》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 是叶圣陶先生所写的, 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从字、词、句入手, 感受生动的语言, 积累优美的语言, 欣赏荷花的美丽, 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我在讲到荷花的三种姿态时, 学生不够理解, 我运用多媒体展示荷花的不同姿态,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是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 我引导同学们观看屏幕上美丽的画面, 边讲边背, 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背了。接着讲“蜻蜓飞过来,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 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再次打开屏幕帮学生直观理解这里的意思,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感受荷花、荷叶的各种美妙的姿态, 体会一大池荷花的动态美, 从而体现作者所想象的“活”的画, 感受叶圣陶先生如痴如醉地爱荷花, 写出这么美的文章。我不由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对经典的文质兼美的文字, 我们一定要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文本, 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 这也是对作者劳动和智慧的敬重啊。”

三、利用多媒体, 解决朗读的重点难点

在课文教学中, 每篇课文的重点词、句、段需要详解, 在课堂上, 单凭教师的提问, 学生的回答, 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这时, 恰当运用多媒体, 常会使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迎刃而解。

如苏教版第六册《长城和运河》一文, 这篇课文以诗的语言, 描述了壮丽雄伟的万里长城和气势磅礴的京杭大运河。根据“立足教材, 多维阅读”的学习为主题, 确立本课教学的重点, 以诗为本, 诗文并进。引导学生在诗的情境中, 感受诗句所描述的“奇异景象”, 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使学生的立体性阅读形成开放的空间。这时, 我打开电脑, 通过电视屏幕, 让学生看到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 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 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 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看过长城后, 紧接着让学生继续看屏幕,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 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 还有一些人工河流, 我们称之为运河, 我国最著名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运河。它与万里长城并列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工程,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诗中讲到山海关、嘉峪关等, 我在屏幕上分别展示图片, 让学生了解长城建筑多么的雄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 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 用不同的语气, 如赞美的、自豪的、向往的语气来读, 感受巨龙穿行大地的气势, 体验银河回旋南北的磅礴。

课堂教学应恰当运用多媒体 篇10

●目标性原则

手段从属于目的。多媒体教学这种手段, 大而言之, 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小而言之, 应当服从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起促进作用。然而有的教师不顾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误认为用了多媒体的课就是好课, 就是素质教育, 就是现代化;有的无视学科和教材特点, 不管什么课都插播一段与教材重点、难点, 与学生能力培养关系不大的音像资料, 看似热闹有趣, 实则夺宾喧主, 离题万里;还有的利用多媒体反复的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和题海训练, 更是“新瓶装旧酒”, 步入应试教育的怪圈。

“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师备课时就应当认清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是否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做到当用则用, 不当用则坚决不用。应用多媒体时, 应围绕教学目标, 讲清视听要求, 提醒学生注意, 应以精炼的语言适时点拨, 结束后则组织学生讨论预定问题, 归纳消化。通过这样的正确导向, 教与学两方面才能排除视频资料中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始终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实施。

●适度性原则

如同任何一种教学手段一样, 多媒体教学亦非万能。而有些教师还存在滥用多媒体的现象, 常常是一堂课大半时间让学生听录音、看图像, 甚至某些公开课也是“十八般武艺”齐上阵, 令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的多媒体教学成了“阅兵式”。

其实, 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 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是不存在的。多媒体只能帮助不能替代教与学, 不能替代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音像播放时间过长, 理性研讨就可能相对不足, 学生容易满足于音像资料的形象欣赏而懒于较深层次的抽象思维, 教学任务就可能无法完成。而且, 过多的声、光、电刺激, 也容易损伤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

●和谐性原则

多媒体介入教学, 是盐入水, 自然融合, 还是外加食油, 浮于表面,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其他教学要素是否有机结合, 协调一致。具体的说, 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物与物的关系。多媒体普及以后, 还要不要黑板、粉笔、模型、标本等传统教具?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还不具备取消的可能。而且, 传统手段和多媒体各有所长, 仅就简便而言, 有多媒体的制作和运用, 就比简笔画繁琐的多。因此, 应当根据需要, 将不同的教学手段取长补短, 实现最佳组合。同样, 多媒体的普及, 也绝不意味着目前就可以取消文字教材。有时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图代文, 图文分离, 忽略了文字教材, 是不可取的。多媒体教学中的“图”, 仅仅是理解“文”的一把钥匙, 一种途径,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应当加强调控、导向, 把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视频资料及时迁移到阅读钻研文字教材上来, 以图解文, 图文结合, 进而“披文以入情”, 披文以穷理, 而不是撇开教材, 过分渲染和依赖画面。事实上, 再完美的画面和视频都无法表现文字教材的全部内容, 图像、视频不能代替文字, 形象不能代替抽象, 只靠视听手段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和发展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多媒体和文字教材二者不可偏废。

二是人与物的关系。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向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只有在常规教学方面有较高的素养, 同时有较好的掌握多媒体理论和技能, 才能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这是因为,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劳动, 它离不开教师的认真选择、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合理运用和实际操作, 离不开教师自身多方面的素质。电脑暂时还不可能超过人脑, 因此, 多媒体只能部分的弥补教师教学基本功某些方面的不足, 而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多媒体的运用, 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基本功的要求, 不是降低了, 而是更加提高了。同样, 对学生而言, 也决不能把多媒体教学看作是“点石成金”, 大幅度提高学业成绩的法宝, 学业得好与差, 能力的强与弱, 还有待于自己的其他各方面的努力。

三是人与人的关系。多媒体教学, 鲜明的视觉形象, 悦耳的情境音乐和绚丽的色彩结构, 很容易把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到音像资料上, 不仅忽略了对文字教材的注意, 也忽略了与教师的交流。人机对话, 很容易使教学标准化、程式化, 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 教师也降到简单操作员的地位。面对这种情况, 如何在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协调双方的关系, 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多媒体应当是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和情感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而不应成为障碍。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把握所要展示的音像资料的量和度。事实上, 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完善, 都是在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中实现的, 更不用多说, 教师对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治学态度等方面的影响是多媒体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上一篇:当代公民下一篇:智能化集成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