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政府

2024-04-10

经营政府(精选6篇)

篇1:经营政府

企业经营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完善,经济能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等重大改革课题,因此一直受到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本文所涉及的政企关系并不仅仅是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而是包含了所有性质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1.我国政企关系的新变化

1.1 政企关系类型日趋多样化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与企业关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是“警察与司机关系”,政府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政府只需要告诉企业什麽是不该做,企业其余事情政府一律不过问不干涉。这种政企业关系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第二种是“手足关系”,即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官商一体。日本的政企关系属于该种类型。第三种是“父子关系”,企业隶属于政府,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拥有决定权。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企关系大致属于这种类型。

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政企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纯粹的“父子关系”,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型政企关系过渡:政府与部分国有企业之间、一些乡镇政府与其所辖的乡镇企业之间依然保持着“父子关系”;政府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交通警与司机”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与其所办的企业、部分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则形成了利害相关、生死与共的“手足关系”,政府与企业一体,政府企具有了业化倾向。

1.2 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日趋突出

以前,每当谈起政府与企业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局限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职能部门与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整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这是因为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其次是职能部门仅仅在某些特定职能上与企业发生关系;第三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随机的,非紧密性的;第四是职能部门视企业为均质的,不论企业性质如何,规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对待;第五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多为由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很难由行政手段调整。因此,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政企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后,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全部内涵。

1.3企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重要性增强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与上级主管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步理顺,而越来越多的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发生关系,如就业、税收、企业社会负担的转移、企业支援地方建设等关系。同时,大型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也面临如何与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这些企业绝大部分的日常经济活动都发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约束与管辖。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对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会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1.4政企双方在职责上越位与缺位行为同时并存

政府的越位行为表现在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干涉企业经营、乱收费等方面。其缺位行为表现在国有资产出资者缺位、公共服务提供者缺位、市场竞争监督者缺位等行为。企业的越位行为表现是一些国有企业私自处置企业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强迫企业职工购买企业股份等行为。其缺位行为表现有国有企业没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企业不能按国家政策规定保障下岗职工权益、不履行保护环境职责产生严重污染以及偷税漏税等行为。

1.5政企关系的当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仅限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企业与专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不仅要与主管政府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政企关系主体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的上述变化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对于我国的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来说,这些变化是新生事物,在处理双方关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良好政企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

2.政企关系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2.1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

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从而与在法律上是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体资格,两者之间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法律上保证的这一平等关系,对政企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建

立新型的政企关系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进行转变以提高效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传统体制是下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其他职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能,用经济计划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制;其三是强调用政府的经济职能(当然同时也使用其他职能)同时解决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宏观管理直接“侵入”到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内部。这种状况直接阻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转换政府职能以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对政府职能进行了转变,经过其主要表现是:(1)部分专业经济管理机构改组为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不再承担政府职能。(2)暂时保留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亦将生产经营权大幅度下放给企业,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3)政府管理方式发生了初步转变,如减少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等;(4)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新路。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政企关系的变化消除了一个直接障碍。

2.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进了外资,也产生了同时产生了几种新新性质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独资企业。这些企业与我国各级政府在一开始就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因而为我国原来单一的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2.3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20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沿着两条线进行的,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确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基础。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到1997年迅速发展到占经济总量的1/4,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国有制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为政企关系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出现,也是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出现了纷纭复杂的局面,导致了政企关系新变化的出现。

3.合理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政企关系的转变前景十分关心,并纷纷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关系模式。综合起来看,合理的企也与政府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原则:

3.1主体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同样,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体,是能够承担行政行为责任的行政法人。企业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从主体资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2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和企业是不同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利益关系,调整这种关系的准则职能是法律。行政机关的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必然会影响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动职能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本机关的职责和权限行事,所实行的行政行为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并且符合法定程序。当行政权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业权益时,企业有权要其行政机关补救或赔偿。企业也必须依法进行经营活动。

3.3权利、义务对等。政府的权利是征收税赋,义务是为纳税人提公共服务;企业的权利是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是向政府交纳税赋。

3.4平等保护原则。在职能部门面前,不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是企业法人,因此,任何企业依法经营都要受到平的保护,任何企业违反法律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3.5高效原则。办事效率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表现,是政企关系是否协调的重要标志。政府办事效率搞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推动企业效率的提高。国际经验表明,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与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的办事效率不仅是政府内部问题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5.6经济原则。经济原则适用三种情况:

5.6.1政府机构设置应遵循经济原则。一般来说,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行政机构过小和公务员太少是不够的,但机构庞大人员冗肿也是不行的,因为会导致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的问题,形成政府内部自我服务的恶性膨胀。因此,机构设置应考虑经费问题,尽可能的降低纳税人的负担或把有限的资源更多的应用于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上去,造福于民。

5.6.2政府制定或实行某项法规、条例时,应综合对比该项实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或经济效益以及带来的负效益,当社会效果大于负效应时才能实施,反之则不应该实施。

5.6.3行政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在具体实施行政权利过程中,也应坚持经济原则,不给公民、企业及其他组织增加额外负担。

符合以上原则的政企关系,是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应该追求的企业与政府关系。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关系,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才有机会重振雄风,非国有经济才能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更大贡献。

企业经营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篇2:经营政府

甲方: 法定代表人: 乙方: 法定代表人:

为加快当雄县全域旅游发展,甲方决定将廓琼岗日冰川经营权发包给乙方。秉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经双方共同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章 经营范围、期限、形式和利润分配方式

第一条 经营范围:

当雄县格达乡境内廓琼岗日冰川整体经营。第二条 经营年限:

本合同承包经营期限为 年,即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第三条 合作方式:由甲方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乙方自主经营。

第四条 利润分成及支付方式

1、甲方占门票收益 成,乙方占门票收益 成。甲方占景区内二次消费项目收益 成,乙方占景区内二次消费项目收益 成。/

1、从 年开始,每年 月 日前乙方应付清本年度的利润分成给甲方。

第二章 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五条 甲方的权利如下:

1、有权维护国家合法利益和甲方合理利益不受侵害。

2、依法依合同对乙方的经营、开发、资源利用进行监督。

3、根据本合同条款内容收取利润分成。第六条 甲方的义务如下:

1、成立专门的协调服务机构为乙方主动提供优质服务,帮 助协调处理景区所在地纠纷,创造良好的景区环境,确保乙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协调通信公司建立基站,保障景区信号覆盖。

3、确保乙方享受甲方已出台及以后制订的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4、不得违反本合同规定,干涉乙方的经营自主权。

5、负责提供能安装500KVA变压器的高压线路到景区范围内给乙方使用,保证乙方的用水、用电享受当地的最优惠价格。

6、甲方应配合和支持乙方以开发景区的名义向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旅游开发项目经费,所争取的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7、负责征地、补偿及安置等的有关事务性工作。

8、应协助乙方办理廓琼岗日冰川景区宣传广告牌业务,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高速公路沿线、国道沿线及县内地方公路旁的广告位,以提高廓琼岗日冰川景区的知名度。

9、如廓琼岗日冰川需要申报AAA至AAAA景区及国家地质公园等,所需费用由甲方承担。

第三章 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七条 乙方的权利如下:

1、有权对廓琼岗日冰川景区项目进行自主合法经营管理。

2、根据本合同条款内容收取利润分成。

3、有权享受甲方出台的有关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4、有权根据需要申请对景区整体规划进行调整,由甲方决定是否同意并建设。

5、有权自主决定景区的内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和招工用工等,在同等条件下乙方应优先安排当地户口人员就业。

第八条 乙方的义务如下:

1、廓琼岗日冰川景区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乙方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确实履行保护管理景区内的自然环境责任。

2、加强景区配套景点、设施的管理经营,合同履行后乙方确保甲方每年投入景区建设的资金按至少 %回收。

3、乙方每年应有一定资金投入景区品牌的宣传推广及二次消费项目,努力提高廓琼岗日冰川的知名度与利润。

4、在合同期内,乙方应每年向甲方免费提供 张参观廓琼岗日冰川的门票,但甲方应指定县旅游局代表政府领取该赠票(当年有效)。

第四章 违约责任

第九条 本合同签订后,任何一方均不得违约,否则,守约方可视情况有权单方终止合同,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条 经评估核实,乙方在经营期间出现重大经营失误,甲方有权无条件解除合同,收回廓琼岗日冰川经营权。

第五章 其它事项

第十一条 甲方应协助乙方办理景区内经营特种项目的申办、报建等手续,以保证乙方能根据发展需要顺利申办到景区的各项合法的特种经营项目证照。

第十二条 在合同期内如遇地震、水灾、台风或战争等不可抗拒的灾害,造成景区内重大损失,甲方可视情况对乙方当年利润分成进行提高,并根据乙方的实际损失从国家救灾款项中给予适当的补偿。

第十三条 合同期内不得因甲方的法人代表变更、县乡归属权的改变而影响本合同的执行,在国家法律或政策的许可下,甲方可将“廓琼岗日冰川”整体转让时,乙方享有优先的受让权。第十四条 在本合框架内,乙方有权征得甲方同意后将廓琼岗日冰川经营的子项目进行经营权承包管理,所得利润由甲乙双方共同分配。

第十五条 本合同期满后,乙方独立投资的二次消费项目由甲方按评估价收购,具体方式在合同期满前一年开始由双方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评估所得价值款在合同期满后30天内一次性交还给乙方。如甲方不接收乙方资产,乙方有权自由转让。

第十六条 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以互谅互让为原则进行友好协商,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可向仲裁机构或向上一级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七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经协商后以补充合同方式对本合同加以补充,该补充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八条 本合同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两份。第十九条 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附:甲方开户名称:

开户银行:

帐 号:

开户地址:

甲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签约日期

篇3:激活政府资源做强党报经营

政府关系在报业经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首先,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党报最主要的订阅群体。无论是各省级党报还是大中城市的城市党报, 零售在发行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一般而言, 在党报的各类订户中, 党委、政府及所属部门的订阅量至少要占到一半的比例。政府对党报的订阅, 有着制度上的保障。在各省市区, 党委、政府对各所属部门订阅党报均有着一定数量的要求, 并通过财政开支予以保障。据光明日报报道, 日前举行的全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视频会议上, 财政部表示, 党报党刊发行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推进党报党刊订阅经费实行财政代扣、集订分送等改革, 做到“存量靠财政, 增量靠市场”。

党报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广告也离不开地方政府。政府及相关部门掌握着大量的广告资源。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推广以及各项公共事务操作的透明化、公开化, 与政府及所属部门相关的各类广告大量增加。这成了媒体竞相争夺的广告资源。而党报是对政府广告依赖程度最高的媒体。笔者以宁波市场为例进行了调查。在2010年3月至4月间, 党报《宁波日报》的各类广告中, 政府事务类广告的版面比重大致是30-40%。而同城的都市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现代金报》政府事务类广告版面比重均远远低于10%。

政府事务类广告的特殊性, 也增加了党报在政府事务类广告上寻求重点突破、从而实现广告错位竞争的可能性。据了解, 政府事务类广告大多是选择一个媒体投放, 具有排他性。如果党报能够赢得某些政府事务类广告的投放, 那就意味着很有可能是独家占有了这些广告的全部投放渠道。

党报掌握着大量的政府资源, 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远较其他媒体亲密, 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上也具有竞争的相对优势。但在实际经营中, 党报的经营并未与党报掌握的政府资源进行有效对接, 更多是“单打独斗”, 难以对政府事务类广告构成足够的吸引力。因而, 激活政府资源对于当前搞活、做强党报经营也许有着特殊的意义。事实上, 国内一些城市党报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有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种尝试基本上是利用党报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的优势, 寻求新闻与经营一定程度上的联动, 从而增强对政府的吸引力。

从宁波日报近几年的实践来看, 利用政府资源做强党报经营主要有四种创新方式。

其一是新闻性专版广告, 即按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来采访、写作广告版面, 从而大大增加广告性专版的可读性, 增强传播效果。此种方式有个前提, 版面题材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性, 能够吸引读者、至少是部分读者群体的新闻阅读兴趣。在宁波日报, 这种方式一般是以专版的形式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宁波市经委与宁波日报的合作。经委主办的工业风云榜、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有一定新闻价值的重大活动中, 双方签订了专版合作计划。在正常的新闻报道之外, 日报记者帮助策划并采写有一定性可读性和深度的版面内容 (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增加了新闻专版) , 后者享受日报一定幅度的广告折扣优惠。

其二是新闻性专版发行, 即按新闻专版的要求来采访、写作版面, 版面则按相应的版面价值折算成订报费用。这种方式与前一种方式有相似之处, 区别则是以营销报纸为主要目的和成果。当然, 很多时候订阅报纸对政府部门来说可能并非首要目的, 而党报正是把握准并满足了政府部门的传播意愿, 才较好地实现了扩大发行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 这种形式的发行量, 已经占到《宁波日报》政府类订报数量的15%以上。不过, 这种方式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弊端, 即政府部门的报纸订阅量可能超出了实际需求, 造成部分无效发行。

其三是报道策划性经营, 即根据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与重点, 策划长期性主题活动或者是合作主办重大活动, 并予以连续报道或专栏报道, 以获得政府部门在党报发行和广告上的支持。这一合作方式的优点是, 党报在新闻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 精心策划一个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主题活动, 并在篇幅、版面位置上予以保障, 确保活动取得较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实现政府部门的传播意图。如宁波日报参与策划了海曙区政府主办的海曙购物节活动, 报道广为市民关注, 也推动该活动得到消费者的积极响应。日报则获得了海曙购物节品牌的媒体使用权, 受到商家青睐, 增加了广告收入。

其四是制度性合作, 利用政府事务类广告唯一性的特点, 加强时政新闻报道合作, 争取成为政府部门的首选合作媒体。这种方式的合作是以高质量的时政新闻报道, 赢得某一政府部门的充分信任, 从而成为某一类型广告的优先发行平台。如某市级部门在与宁波日报多年的新闻合作之后, 依据该系统最近出台的关于项目投资信息公开制度的规定, 选择宁波日报为独家合作媒体。这成为宁波日报政府事务类广告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篇4:土改难点在于政府经营土地

作为长期研究土地制度的专家,黄小虎对当前土改问题保持冷静态度。他认为,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性转变,要在2018年以后(即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获得成效后)才能全面展开。

黄小虎曾长期在国土资源部系统工作,熟稔国土政策规划。他曾担任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原党委书记、巡视员,并且是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目前,黄小虎担任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障碍在哪里?

黄小虎:我认为,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障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法律障碍,主要是《宪法》的有关规定;二是思想理论障碍,主要是怎样理解和运用“涨价归公”理论;三是制度障碍,主要是政府经营土地制度。

《宪法》规定,土地所有权不得买卖,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有偿使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1990年,国家出台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管理条例,但集体土地有偿使用的办法始终没有制定。

1998年的《土地管理法》反而限制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严格说这是不符合宪法精神的。该法第43条和第63条的逐步实施,带来了许多预料不到的消极后果。

从农民和农村的角度来说,通往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有三条:一是在自己土地上发展转型;二是进城打工,也就是被称为“农民工”的这批人;三是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前两条道路是农民主动参与城市化进程之路,第三条则是“被城市化”之路。但是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后,第一条道路被堵死了,“三车道”变为“二车道”,“交通”自然拥堵。

而剩下的两个车道又都不顺畅:农民进城打工,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市民,真实身份还是农民,城市里的社会矛盾因而日益凸显;国家征地,有关法规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补偿办法,不能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村地区的社会矛盾更是越来越激化。

社会矛盾与冲突呈上升之势,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新土地管理法的实施不无直接关系。

陕西,建设中的新农村。摄影/Andy Wong

从制度障碍来看,主要是政府经营土地制度。政府管理部门承担经营土地职能,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在市场上与民争利。

在上述三大障碍中,我认为政府经营土地是最深层次的、最根本的障碍。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今天,社会各界探讨土地制度改革,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征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这两个问题。

土地管理部门既承担国有土地所有者的代表职能,又负责经营土地。而经营土地的收入,又成为地方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为了保证地方建设资金最大化,需要压低征收农民土地的价格,扩大征地的范围,即不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

如果彻底改革征地制度,大幅度提高征地补偿费用,政府的收入将会减少;如果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政府可卖的土地将更少甚至无地可卖。在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的建设与发展可能就没法去搞。

政府经营土地带来的问题越积越多,土地制度改革也就一直被拖延,成为土地制度改革的掣肘。

中国新闻周刊: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是什么?

黄小虎:实际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明确了未来土地改革的思路。《决定》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专题里,把土地管理纳入自然资源管理,明确提出要把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分开,“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这是国家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

习近平在全会上专门对这项改革作了说明。按此付诸实施,政府的自然资源行政监管部门,将不再经营土地,而是集中精力做好“裁判员”,主要考虑如何编制好国土规划并依据规划实施空间用途管制,如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如何规范和监督市场秩序,如何开展国土整治,等等。

新组建的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土地所有权的部门,则专做“运动员”,在相关行政权力的监督下,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竞争。

但是实施这方面的改革要有一个创造条件、逐步推进的过程。例如,政府的自然资源监管部门不再经营土地,意味着政府没有了土地出让收入,而政府今后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力度,所需资金要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此外,地方建设所需资金,则要通过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更多依靠社会投入。就是说,取消所谓的土地财政,必须要有新的“替代物”,才能尽量避免或减轻体制机制转换可能引起的阵痛。

对于农民承包地的流转方式以及宅基地能不能流转等,则与户籍制度紧密相关。建立与发展土地市场,还需要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合。

土地制度改革,实施所有者与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改革,必然对政府机构做重大调整,可能撤销一些原有的部门,组建一些新的机构。

从近一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情况来看,中央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和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我认为两三年以后可有明显成效。那时,再推出转变政府经营土地职能的改革,阻力会比现在小得多。

中国新闻周刊:从法律制度来看,你认为土地制度改革要做哪些工作?

黄小虎:我认为目前应该抓紧进行修改相关法律的准备工作。首先,《土地管理法》中,各项建设必须使用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不得用于非农业建设的表述,应改为各项建设可以使用国有土地,也可以使用集体所有土地,以及只要符合规划,集体土地可以用于非农业建设。

《土地管理法》中关于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可以经营(出让、出租等)国有土地的有关表述也应撤销,改为行政管理部门不得经营土地,按照对国有和集体的土地平等保护的原则,对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进行监管。城市房地产法、物权法等其他法律的相关论述,也都要相应修改。

其次,《宪法》和其他法律中关于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表述,应该改为: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展,区内原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转为国有,但土地使用权仍属于原集体组织成员,由他们按规划用途使用;也可以保留集体所有性质,由集体组织及成员,按规划用途使用;还可以部分转为国有,部分保留集体所有性质。

中国新闻周刊:在公有制不变的情况下,该如何构建土地产权体系?

黄小虎:在公有制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土地所有权不能自由交易,但使用权、经营权乃至收益权都可以在限定的条件下进入市场,具有一定的处置权利。因此,土地私有制的土地产权体系已不能适应我们的发展要求,需要重新设定一套土地公有制的土地产权体系。

要明确界定土地产权的类别,及每一类产权具有什么样的权能。比如,农地的承包经营权作为土地使用权的一种,享有收益权和一定的处置权,权利人可以把经营权流转出去。而单纯的经营权虽然也有相应的收益权,但处置权则进一步受限,只有抵押、担保权,没有转让权。

设定公有制的土地产权体系时,对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必须一视同仁。只要是同一类别的土地产权,不管是国有还是集体所有,都享有同样的权能。只要是合法取得的土地产权,政府一律平等保护,不应该存在大、小产权之分。

中国新闻周刊: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如何把握土地用途?

黄小虎:在集体土地上发展二、三产业,必须符合规划,实施用途管制,这是毫无疑问的。空间用途确定以后,各类资源的具体配置,由市场决定而不是政府决定。

首先,要改革规划体系。方向是把现在各个部门的规划整合为统一的国土规划,作为国家的中长期规划。同时,保留和改造现在的经济社会五年发展规划,作为国家的中长期规划。这两个规划中,县、乡级都要有大比例尺的规划图,作为实施空间用途和管制的依据。

这项改革的最终实现,可能要到2018年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现在首先要做的,是要求各部门规划采用统一的技术分类标准,解决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问题。

其次,改革规划体制。我国目前的各类规划都由政府组织编制,并允许政府按照编制程序修改规划。结果,相当多数的地方政府在规划颁布实施不久,就要求修改规划,使规划的严肃性和制约作用形同虚设。

多头规划和多变的规划,使市场主体无所遵循,无从预期,行为必然短期化。改革的方向是公众参与规划制定,交由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实际上是把规划上升为法律,政府只有实施规划的义务,没有修改规划的权力。这样才能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基本的行动指南。

篇5:中国政府接待型酒店经营思路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机制的完善,接待的内容不断扩大,大多数政府接待基地开始被政府投资扩建成高级酒店,担当起接待外宾和履行政府各种接待职能的任务,由于业务性质的改变,这些接待基地开始成为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这类接待基地性质是体制隶属政府并要承担大量的政府和一定的社会接待任务,它们能否完全照搬商务酒店、度假酒店的运作模式?或千篇一律地向经济型酒店转变?它们应如何开展经营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广州某政府接待基地在中国率先提出了“公务酒店”这一经营理念,无疑为它们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

公务酒店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使“国有酒店”的产权改革找到了理论和经营的注脚。由于“公务酒店”理论发展的滞后,要使公务酒店理论得到完善,还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过程。

一、什么是公务酒店

1、公务酒店既有其它类型酒店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与商务酒店和度假酒店比较,它有如下优势:

(1)在酒店的资源上,公务酒店有庞大的公务接待市场。尽管越来越多的商务酒店在不断发展、完善,但对公务客人来说,公务酒店所具有的政治倾向性、安全性以及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亲密关系等,是其它类型酒店所不具备的。

(2)公务酒店承担着较高层次的政务、公务接待,在服务上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出了自己的接待品牌、政治品牌、名人品牌,有成功的品牌效应。

(3)公务酒店有一套完整的适应政务接待、公务活动和其他商务活动的设施设备、人员和程序。通过对电脑网络的改造和完善,其可承担电视、电话、网络会议,并可成为领导指挥处理突发事件的中心,为公务活动提供方便的场所,达到节资、省时、高效的目的。

(4)公务酒店依靠与政府部门的密切联系,能为客人提供更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这对外地来公干的客人尤其重要。

(5)公务酒店承担着部分政府接待工作的职能,它所发挥的“窗口”和“桥梁”的作用,是其它类型酒店所无法替代的。

(6)公务酒店因投资者以国有为主,具有固定的消费群体,政府是第一买家,这些优势,是商务酒店不具备的。

2.公务酒店的定义

从上所述,公务酒店作为“政务为主”的专业酒店,具有自己的服务特色,它的安全性、公务性和政治性,成为一个独特的市场类别。因而,公务酒店可作如下三种定义:(1)公务酒店是以接待政务公务客为主的,兼顾商务和度假游客的酒店;(2)公务酒店是国有或公有制机构投资的,以接待公务活动客人为主的酒店;(3)公务酒店是以提供公务活动服务的专业化现代酒店。

中国酒店公、商、私三种的性质和不同专业服务

二、公务酒店的服务特性

1、公务酒店的接待性及半开放性

公务酒店既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同时又是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双重性质,它和商务酒店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承担大量的政府接待任务,当有大型的政治接待任务时,往往必须放弃一些商务客,而且这些接待任务有时是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公务酒店必须能适应这种实际情况,完成好这些任务,同时又要广开客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公务酒店的政治性

公务酒店接待的宾客大多是国内外政府首脑、部队首长以及政府工作人员或与政府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活动的客人。他们所从事的公务活动小到与老百姓有关的民心工程,大到关系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决策。这就要求酒店员工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宾客做好安全保卫及保密工作。

3、公务酒店的综合服务性

公务酒店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只靠公务客这种单一客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能同时接待观光游览、商务、度假等客人,这要求酒店有较齐全的设备设施,为宾客提供各种综合性的服务。

三、现代公务酒店的特征

1、公务酒店的具体要求

(1)位于城市中心或当地政府办公机构附近。

(2)是规范化、标准化运作的星级酒店,能提供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务质量。

(3)在经营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4)公务所需的设备设施必须一应俱全,如国际直拨电话、传真、互联网、秘书服务等。

(5)有良好的会议设施及会议服务。如有各种类型、规格的会计室、展览厅设备、扩音设备、通讯设备及同时传译装置。

(6)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尤其是政治素质方面,党团员占一定的比例,能特别注意保密工作。

(7)通常由政府投资并由政府领导,领导班子成员由政府任命。

(8)目标市场是以公务客为主,以商务客等其它市场为辅,每年接待的宾客中,公务客能占1/3以上。

(9)政府代表团体客人数量较多。

(10)宾客身份高,素质好,注重优质服务。

2、公务酒店的经营特征

(1)具有浓郁的政府接待色彩,同时缺乏商务酒店的国际经营网络,以单体市场为主;

(2)它不排斥商务酒店市场,反而强化了对商务市场的推广。它是建立在商务和度假酒店的基础上,比它们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3)是对酒店资源和接待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利用。是高规格、高档次、可提供超越星级概念的人情化、个性化服务的酒店;

(4)是工商企业界及社会各界与政府沟通交流的最佳空间,为工商企业界提供广泛的超越常规酒店服务的商业服务的机构;

(5)政府各部门领导及公务员得以“主人身份”活动的酒店;

(6)是政府公关、礼仪、交流、接待活动的重要舞台;

(7)有最适宜公务员旅行、度假、休闲、餐饮、交流活动的环境,提供细致贴身的人情化服务的“公务员之家”。

四、公务酒店的市场前景

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政府接待基地,它们应明确自己的经营特色,营造独家优势,超越同构竞争,从而明确自己的市场空间,可推出一系列针对性服务措施和推广计划,比如建立公务会议接待软件、推出公务套餐,经济实惠,符合政府廉政建设要求;主动走出去联系政府各部门和各企业单位,推销酒店服务;放眼全国,形成一个全国性“公务酒店”连锁网络,其强大的优势就会像原子核裂变一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每个政府接待酒店都拥有自己的市场空间,那么,所有的市场空间连成一片,就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空,小市场合成了大市场。这样,就能盘活上千亿国有资产,对社会、对国家、对酒店、及消费者都有极大的好处。

篇6:经营政府

第164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10月22日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葛红林

二○○九年十一月三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配置公共资源,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和特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术语定义)

本办法所称政府特许经营权(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权),是指经特定程序而获得的对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权。

本办法所称特许经营权出让,是指政府将特许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授予经营者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特许经营权转让,是指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将特许经营权转让给其他经营者或投资者的行为。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特许经营权的出让、经营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下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涉及公共资源配置和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可以实施特许经营:

(一)城市供水、供气、供热;

(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

(三)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四条(事权划分)

本市行政区域内特许经营权实行全市统筹和市与区(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分级管理的原则。特许经营权的授予主体是市或区(市)县人民政府。

市人民政府统一管理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汽车线路运营权,天然气管网及管道燃气经营权,以及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等五城区(含成都高新区)和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区域的特许经营权。

五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一个政府部门,按照本办法负责事权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权管理工作。

第五条(决策管理机构)

市人民政府设立特许经营权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特许委),负责特许经营权出让的决策和管理,代表市人民政府审批行业主管部门上报的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以下简称出让方案)和《特许经营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特许经营合同》)。

市特许委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特许办)设在市发展改革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全市特许经营权的政策,编制全市特许经营权出让计划;

(二)组织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重大民生事项的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进行听证;

(三)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行业主管部门提交的出让方案进行评审;

(四)指导和协调全市特许经营权出让的实施工作,依法监督出让程序、检查《特许经营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

(五)处理市特许委的日常工作,向市人民政府提交特许经营监督检查报告。

第六条(执行机构)

市建设、交通、能源、水务、环保、城管、旅游、民政、公安、林业和园林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市人民政府的授权,负责事权范围内特许经营权的具体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编制事权范围内特许经营项目的出让计划;

(二)依照程序组织实施事权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权出让工作,并保存特许经营项目档案;

(三)建立特许经营项目评估制度,制定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

(四)监督特许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和《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义务;

(五)监督特许经营者的经营计划实施情况、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安全生产情况;

(六)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受理公众对特许经营者的投诉,依法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七)制定临时接管应急预案,在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紧急状态下,临时接管特许经营项目;

(八)协助相关部门核算特许经营者的成本,提出价格调整意见;

(九)保守特许经营权管理工作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市国资、财政、价格、工商、审计、监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特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七条(经营形式和期限)

特许经营可以采取下列形式:

(一)在一定期限内,将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权授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授予其特许经营权的人民政府;

(二)在一定期限内,将已建成项目的经营权授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授予其特许经营权的人民政府;

(三)在一定期限内,委托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前款第(一)、(二)项的经营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第(三)项的经营期限最长不超过8年;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期满后的处理)

特许经营期限届满,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组织招标、拍卖或网络竞价,重新确定特许经营者。特许经营者的重新确定应当于特许经营期限届满6个月前完成。

原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提供了符合《特许经营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受让权。第九条(出让程序)

特许经营权按照下列程序出让:

(一)编制出让计划: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本行业特许经营权出让建议计划,经市发展改革部门汇总平衡后编制全市特许经营权出让计划,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二)编制和报审出让方案: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特许经营权出让计划编制出让方案和说明,并将出让方案正式上报市特许办,由市特许办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经行业主管部门修改完善后报市特许委审批。

(三)组织听证:对依法需要进行听证的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重大民生的事项,涉及申请人或者他人重大利益、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听证的事项以及市特许办认为应当进行听证的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由市特许办组织听证,同时将听证结果报市特许委,作为审定方案的参考。

(四)审定和实施出让方案:市特许委通过召开会议、征求意见、会签等方式审定出让方案;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出让方案和授权,按照本办法组织出让工作。

(五)选择经营主体:行业主管部门依法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等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并将选择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六)签订合同和备案:公示期满无异议,由行业主管部门与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签订《特许经营合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签订后30日内,将合同文本报市特许办备案。

第十条(出让方式)

特许经营权出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等公开竞价方式进行。对市场化条件尚不成熟或者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方式进行出让的特许经营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在出让方案中充分说明理由,经市特许委批准后,可以采用挂牌、邀请发价、直接磋商等竞争性谈判方式出让。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资格审查并提出评审意见。

招标项目的标底、拍卖项目的保留价、网络竞价项目的底价以及其他出让方式的底价,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编制出让方案)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编制下列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报市特许委批准后组织实施:

(一)城市道路(桥梁)建设与经营权,由建设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二)内河航运经营权、客运出租汽车运营权、公共汽车线路运营权、市域内公路客运线路运营权、公路(桥梁)建设与经营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权,由交通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三)管道燃气供应、加气站的经营权,由能源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粪便(渣)、建筑垃圾和特种垃圾经营权,户外广告载体使用权,由城市管理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五)旅游资源经营权,由旅游管理部门会同市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六)城市公园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经营权,由林业和园林管理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七)城市道路、桥梁、隧道、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冠名权,由民政部门会同建设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八)货运汽车城市道路使用权,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九)城市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的经营权,由水务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十)依法需要实行政府特许经营的其他项目,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编制出让方案。第十二条(出让方案内容)

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特许经营项目的名称、具体内容、期限和范围;

(二)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的具体组织实施机构;

(三)特许经营权的经营形式、出让方式以及投标人或者竞买人的资格要求和选择方式;

(四)特许经营项目的基本经济技术指标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标准;

(五)特许经营合同(需要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在出让过程中才能确定的内容除外);

(六)特许经营权是否允许转让以及特许经营期限的延长或者终止;

(七)特许经营价格的控制、调整和享受的优惠政策;

(八)政府的监督职责;

(九)临时接管应急预案;

(十)其他应当明确的事项。

第十三条(信息发布)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自出让方案被批准之日起20日内,将特许经营权出让信息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十四条(申请程序)

经营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项目,应当依法取得特许经营权。符合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规定条件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均可按出让方案规定的程序申请特许经营权。

现有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的项目,属于特许经营权管理范围的,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具备资质的评估机构,依法进行国有资产评估和登记后,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申请特许经营权。

本办法施行前已合法取得特许经营权而未完善相关手续的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报市特许委批准后完善相关手续。

第十五条(结果公示)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将招标、拍卖、网络竞价等公开竞价的情况和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20日。

公示期满,对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没有异议的,经市特许委批准,由行业主管部门向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颁发行政许可证件。

第十六条(合同签订)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自公示期满之日起30日内与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根据招标文件、拍卖公告等需要成立项目公司的,中标人或者买受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注册成立项目公司,并由行业主管部门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第十七条(合同内容)

《特许经营合同》应当与出让方案的主要内容一致,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具体内容:

(一)特许经营项目的名称和内容;

(二)特许经营权的经营形式、区域、范围和期限;

(三)出让金数额、解缴方式和解缴时限;

(四)是否成立项目公司以及项目公司的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出资方式、出资比例、股权转让及其限制条件等;

(五)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标准;

(六)投融资期限、方式,投资回报方式及其确定、调价机制;

(七)特许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和履约担保;

(八)特许经营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改造;

(九)中止或者终止特许经营的条件及补偿方案;

(十)特许经营项目的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以及移交或者临时接管的标准、方式和程序;

(十一)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

(十二)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内容;

(十三)未尽事宜的处理以及合同约定的其他事项。

《特许经营合同》内容中不得承诺商业风险分担、固定投资回报率以及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合同生效)

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方式出让特许经营权的,《特许经营合同》由行业主管部门与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签订后即生效。通过其他方式出让特许经营权的,《特许经营合同》经市特许委批准后生效。

第十九条(出让金管理)

特许经营者应当按照《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支付特许经营权出让金。特许经营权出让金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接受审计监督。

第二十条(特许经营者权利)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享有下列权利:

(一)独立经营管理特许经营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不得非法干预其正常经营活动;

(二)根据《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获得合理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

(三)请求市或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止和排除侵害其特许经营权的行为;

(四)对发展规划和价格等的调整提出合理建议;

(五)平等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一条(特许经营者义务)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全面履行《特许经营合同》,为社会提供足量的、符合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不得擅自以出租、转让、承包、挂靠等方式处置特许经营权;

(三)不得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妨碍其他特许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不得强制、限定、阻碍用户购买某种产品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对特许经营项目进行安全管理;

(五)加强对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确保设施完好,不得擅自改变设施、设备的功能和用途;

(六)接受行业主管部门对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提供咨询服务,向公众公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价格等;

(七)在规定时间内将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营计划、报告、董事会决议等报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八)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特许经营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和归档;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二条(市政公用设施特许经营者的特别义务)

特许经营者经营市政公用设施的,在保证公共安全和保障特许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应当允许其他经营者和用户按照规划要求连接其市政公用设施,收费标准按照四川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特许经营者因建设和维护市政公用设施需要进入某一区域或者建(构)筑物的,应当事先与权利人协商,征得其同意后方可进入。

第二十三条(行政补偿)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特许经营者应当配合,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和必要费用支出,有权获得相应补偿:

(一)已获特许经营权的市政公用设施因公共利益需要而依法被征用;

(二)承担政府公益性指令任务;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特许经营者对行政补偿有争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四条(合同解除)

在《特许经营合同》有效期内,因法律、法规、规章发生变化或者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与特许经营者协商解除合同。因解除合同导致特许经营者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合同》有效期内单方提出解除合同的,应当提前4个月提出书面申请,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答复。在行业主管部门同意解除合同前,特许经营者必须保证正常的经营与服务。

第二十五条(合同终止)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在报请市特许委批准后终止《特许经营合同》,撤销其特许经营权,按照《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提取履约担保,并实施临时接管:

(一)以欺诈、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特许经营权的;

(二)擅自出租、转让特许经营权或者采取承包、挂靠等方式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的;

(三)擅自将市政公用设施和所经营的公共财产进行抵押、质押、出租、转让、挪用的;

(四)因转让企业股权或者财产使企业不再符合特许经营条件的;

(五)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符合《特许经营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要求,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

(六)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或者环境污染事故,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

(七)因经营管理原因,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无法继续履行《特许经营合同》,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

(八)擅自停业、歇业,未履行《特许经营合同》规定的义务和责任,严重影响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被撤销特许经营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3年内不得参与竞争本市特许经营项目。

第二十六条(权利救济)

在作出撤销特许经营权决定之前,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特许经营者。特许经营者可以自收到书面通知之日起5日内,提出书面申辩或者要求举行听证会。特许经营者要求举行听证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20日内组织听证。

在作出撤销特许经营权决定之后,特许经营者对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临时接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成立临时接管委员会,依法对被接管的特许经营项目实施临时接管,并对特许经营者的资产状况进行审查监督,责令其限期移交全部特许经营资产和档案:

(一)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同意特许经营者单方解除合同后,新的特许经营者尚未产生的;

(二)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特许经营权被撤销后,新的特许经营者尚未产生的;

(三)需要实施临时接管的其他情形。

实施临时接管后,临时接管委员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被接管的特许经营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自临时接管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出让程序重新确定新的特许经营者。

第二十八条(公众监督)

特许经营权的出让和管理应当保证国家和公众利益不受侵害,公众对出让的特许经营权享有知情权,对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有权进行投诉、举报。行业主管部门和特许经营者应当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提供咨询服务,保障公众能对特许经营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九条(价格机制)

实行特许经营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合理配置资源和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政策规定、行业平均成本,兼顾特许经营者合理利益,依法组织听证,确定或者调整特许经营项目的价格,并进行监管。

第三十条(提取履约担保的情形)

经营市政公用设施的特许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提取履约担保:

(一)超出《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经营范围经营的;

(二)擅自改变市政公用设施及土地用途,或者擅自将项目土地及设施用于项目之外的;

(三)不对市政公用设施的状况及性能进行定期检修保养,或者在项目中止时未按约定履行看守职责的;

(四)不对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和归档,没有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

(五)不按照规划要求或者《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建设和更新市政公用设施的;

(六)不按照《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将相关信息报送行业主管部门备案或者不向社会公示相关信息的;

(七)不允许其他特许经营者和用户按照规划要求连接其特许经营的市政公用设施的;

(八)不配合行业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进行指导、监管的;

(九)特许经营权被临时接管时,未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特许经营资产和档案移交临时接管委员会指定的单位的;

(十)《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条(赔偿责任)

行业主管部门或者特许经营者违反《特许经营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由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均违约的,各自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二条(管理人员法律责任)

从事特许经营权出让和监督管理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负有主要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竞标者、竞拍者等授予特许经营权或者不按程序实施特许经营权出让的;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三条(解释机关)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施行日期)

上一篇:贺辞范文,高考成绩下一篇:的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