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对农村教育的思考

2024-04-16

(社会实践报告)对农村教育的思考(精选6篇)

篇1:(社会实践报告)对农村教育的思考

对农村教育的思考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解析)

摘要:我们的社会在向前发展、农村在向前发展,但是发展是有差距的。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师资问题、生源问题和教育质量问题等。这些问题也许只发生在西部的偏僻农村,也许是全国农村地区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不让农村学校关门大吉,也就是要解决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公平问题。关键词:农村教育

师资

教学质量

农村教育发展到今天,培育出了大批的农村子弟,有的从此走出了农村,走向了远方,这是农村教育取得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资金问题、师资问题、生源问题、教育质量问题等,归根结底或许就只有一个问题,即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公平问题。

一、资金问题

2006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其中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就是,“义务教育人民办”转变为“义务教育政府办”。义务教育体制由“地方负责、以县为主‘改为’经费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以县为主”。收费义务教育也将逐步向免费义务教育转变。首先从农村做起、从中西部地区做起,在原来免除学费的基础上,现在再免除杂费,使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免费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还给予住宿津贴、困难补贴并形成制度。

这一则材料是中国免费义务九年教育的起点,从那一年起,农村的学校没有再收学费和杂费,说起来给家长减轻了负担省了钱,但是农村的家长对学校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信心,不愿意在孩子义务教育阶段投资过多的钱,而是把省下的那些用于衣食住行用上,也许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不肯投入。当城市的小孩子坐在培训班里学习少儿英语或是培训钢琴等业余爱好时,农村的孩子在家里嬉戏玩耍——这些归总起来我认为这就是教育投入的资金问题。

二、师资问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摆在每个人面前也许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当然从事教师职业的工程师们也不例外。在农村的学校中,由于收入、住房、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很难留住优秀的教职员工,有些教师只是在这里锻炼或是等待时机或是混上几年教龄,当他们进城的条件一旦成熟,则会远离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追寻他们自身的物质精神财富而去。因此现在的农村学校剩下的不是一流二流教师,而是三流四流五流的教师,一流二流的教师早已远走高飞,扑向城市的暖窝里了。

另外一点则是国家或当地政府对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投入不够,应有的没有,该有的没有。比如小学初中的英语视听说教室,偏僻的乡村一间也没有,更别说学生业余的爱好设施了。

三、生源问题

——乡村教育现状:没有了学生的乡村学校

2005年前后,陕西农村展开新一轮旨在提升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几年过去了,从某个角度看,农村教育出现一种颇为奇特的衰败景象:乡村小学越来越“小”、老师越来越老、学生越来越少,甚至在一些学校里老师比学生多,最终不得不“关门大吉”„„

这是前几年陕西农村发出的一则消息(或是叹息)。

中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已颇有成效,几乎每家只有一个孩子,最多的也就两个孩子—生育的孩子减少是学校生源锐减的根源。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农村的富裕家庭嫌弃教育质量低下的农村学校,将孩子送到了城市完成他们的学业,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提高他们的成才机会。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教育?陶行知先生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就提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这番话说的是80多年前的情况,但仔细想想,我们现在的农村教育,其实也有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我在农村小学从教十余年,接触很多农村孩子,尽管在农村长大,在农村生活,但是他们在对城市充满向往的同时,并不十分了解农村、热爱农村。如果不培养孩子们对农村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依靠谁呢?

现在我们的农村教育不正是陶老先生说的那个样子吗?

四、教育的质量问题

与城市的教学质量相比,农村的教育质量在地下、城市的在天上。农村的小学(一个班按五十人计算)将来考上好大学的也许就一两个,也许有一大部分还上不了高中;而城市呢,同样的班级人数,也许上高中上大学的就是大多数。就其原因:城市有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设备、相比农村几倍十几倍的资金投入,而且城市里小孩的父母具有较高的让孩子受教育观念,他们不惜重金培养他们的下一代。农村的三流学校、三流教师能教出一流的学生么,不能(这当然要排除极其具有学习天赋的那些)。这种现象也许就是城市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无形剥夺,对优势资源的无形占有。

综上所述,我们面临的是教育的公平问题,农村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是难以与城市达到公平的,我们的社会在向前发展、农村在向前发展,但是发展是有差距的。面临日益减少的学生人数、不见提高的教学质量,农村学校真的要关门大吉吗?

篇2:(社会实践报告)对农村教育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她们的发展与 “未来农村”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问题密切相关。新农村、新社会的发展迫切需求有文化、懂政策、知法守法、懂经营、会管理、有充分的民主观念和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现代公民。这是时代对农村的要求更是对农村妇女的要求。农村妇女作为农村的主体,正确认识她们的作用,促进她们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对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年龄为50周岁以下的农村妇女。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4份,回收4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涉及农村妇女的基本情况、工作状况,教育与培训等内容。

二、受调查妇女个人情况

1、孙剑瑜,女,年龄25岁,丈亭镇中心幼儿园教师。自2003年幼师专业毕业后工作至今,越来越感到学历不足对工作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职位停滞不前,由于学历过低无法担任幼儿园教师级以上任务。其本人通过函授的方式,获得了教育专业大专学位。

2、罗蕾,女,年龄23岁,余姚丈亭余华电器厂秘书。自2007年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因为对工作不满意,先后辗转换了4个工作,主要因为工作量和工作薪酬不成正比。其本人痛定思痛,以自学的方式学习了文书管理,最后在余姚丈亭余华电器厂谋得秘书一职,其本人对目前工作表示满意。

3、谷文静,女,年龄25岁,家庭妇女,初中文化水平。家中共三位成员,丈夫在家经营一家小规模加工厂,生活富裕,近日新购一辆奥迪A6L轿车。其在家偶尔帮助丈夫管理下工厂,目标想从家庭妇女转型为职业女性,上进心较强,渴求管理方面的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因为家庭琐事较多,没有时间参加系统学习。

4、孙剑芳,女,32岁,家庭妇女,初中文化水平。家中共四位成员,一个女儿读小学,一个女儿读幼儿园,丈夫上班。其为减轻家庭负担,曾试图找寻工作,因为学历问题,再加上多年在家,知识层面与社会有脱节,找不到合适的工

作。通过自学,目前其已学会计算机操作,通过网络,吸收相关知识和社会新闻。

三、受调查妇女情况总结和分析

一是农村妇女学历低,文化素质不够高。综合以上4个接受调查的农村妇女的情况,发现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受教育水平比40周岁以下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对接受再教育的意识也远远低于40周岁以下的,知识面不丰富,技能缺乏,大多在家或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工作。据介绍,五年前,珠海市妇联与市电大联合开展了女性素质工程学历教育行动,为珠海农村低学历妇女提供了多种文化课程。五年间共有1847名农村妇女接受教育,其中124名妇女像陈爱娣一样拿到了学历证书,顺利毕业。而因为学习成绩优异,今天陈爱娣还拿到了市妇联颁发的奖学金。

二是传统性别歧视,农村妇女就业面狭窄。在中国旧时期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仍存在“女人不如男人”的思想陋习,妇女有孕育小孩的特殊期、妇女会过多担心家庭孩子等因素,都成为很多单位不愿意聘用妇女的原因。部分妇女因为承受家里家外双重负担的超负荷而处于低水平、重复性地为生存而劳作的状态,从而限制了自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小城镇建设步伐稳步推进。但由于受镇域地理位置的制约,我镇城镇化水平偏低,截至2003年底,本镇总人口54425人,非农业人口24955人,占46%,且分散在三个地区(华漕镇由三镇合并而成),镇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市场、信息、服务等设施不完善,城镇集聚度较差,镇区人口和人均消费能力较低,城镇化应有的产业集聚效应及对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是传统观念束约,农村妇女就职意识薄弱,主要发生在40周岁以上农村妇女中。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中年农村妇女固守于“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认为女性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对外出工作的意识淡薄,从而对提高自身知识面的要求不强烈。“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成员中应有适当的妇女名额,您的看法是□男女平等,妇女可以通过竞选担任村干部,法律没有必要做出特别规定□有必要特别保护妇女担任村干部的权利第一选项的有578份,占65.5 % ,第二选项的有140份,占15.9 % ,其他占18.6 %。

四是再教育费用偏高,时间偏长,影响农村妇女正常生活。一般的再教

育,如电大、函授等,完成学业需要2.5年或更长的时间,而费用通常在5千元左右。因此许多农村妇女都认为没必要花这么长时间和这么多钱去学习,宁可把这些时间花在做零工补贴家用上。根据对镇安镇镇安村进行调查,镇安村属镇安镇政府所在地,镇安镇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全村共16个村民小组,816户3581人,其中有农业户789户3148人,男1518人,女1630人,农业人口占87.9%。通过对镇安村1630名农村妇女的年龄结构、文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全村有大学文化4人,占妇女总数的0.24%,高中文化62人,占妇女总数的3.8%,初中文化458人,占妇女总数的28.1%,小学文化487人,占妇女总数的29.9%,文盲150人,占妇女总数的9.2%。从年龄结构的文化程度分析,20-30岁的313人,占妇女总数的19.2%,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34人,初中137人,初中以下及在读生141人,文盲1人;30-40岁的251人,占妇女总数的15.4%,其中:高中文化11人,初中文化161人,初中以下79人;40-50岁的261人,占妇女总数的16%,其中:高中18人,初中128人,小学105人,文盲10人;50岁以上的426人,占妇女总数的26.1%,其中:高中3人,初中32人,小学252人,文盲139人。总体表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多,占总数的42.1%,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妇女多,占总数的67.2%。

五是工学矛盾,再教育影响农村妇女正常工作。再教育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上课时间或考试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冲突的现象。尽管很多时候,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工作问题,把上课时间和考试时间尽量安排在双休日,但很多学生可能只有单休日,甚至连单休日都没有,只能请假上课考试,日积月累,扣除奖金和工资不算,个人反而还给单位造成消极误工的印象,严重影响升职空间。

罗针田村有妇女总数为586人,其中有45%常年外出务工,由于生活在农村,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妇女自身的发展和农村妇女工作的开展情况。

1、我村妇女组织形同虚设。农村妇代会是最基本的农村妇女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农村妇女的桥梁和纽带,在开展各项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村级妇女组织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党组织对妇女工作的重视有待提高。村支两委多数干部认为妇女工作可有可无,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没什么作用,因而不重视妇女组织建设,我村仅有1名妇代会主任进入村支两委;二是受经费制约,我村妇代会主任几乎不会主动开展活动。党支部书记很少关指导妇代会工作,也没有制定对我村妇代会工作的考核制度,所以妇代会主任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工作放任自流,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妇代会主任通常会花时间、精力完成有严指标、硬任务,有工资待遇、经费支持的计生工作,对软指标、弹性大的妇女工作就大打折扣,因困难重重而裹足不前,为我村妇女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不便,妇代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解决方法和途径

1、建章立制,机制落户村村落落。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是建立有效机制并确保落实到位。目前农村妇女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低原因的对知识对技能的重视不够。有关部门若出台一些提高妇女再教育机会的文件,督促农村妇女进行再教育活动,不仅能丰富农村妇女的生活内容,还能增加她们的知识面,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加大宣传,提高再教育意识。相关部门要发动媒体力量,通过报刊、宣传画、电视等有效途径,大力宣扬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能帮助她们更好地处理家庭与个人、亲朋与个人、长辈与子女的关系,能帮助她们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此提高农村妇女对接受再教育工作的兴趣和意识。

3、组织到位,提高再教育成效。相关部门要“由点到线,有线到面”,积极发动下级单位和乡、镇、村委会,结合媒体宣传,发动农村妇女积极接受再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妇女接受再教育的兴趣。

4、方式多样,丰富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可以是“一带多”,“多带一”,“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的方式,“一带多”即由农村妇女推荐一位“身怀绝技”的妇女,把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教给大家;“多带一”即由多个农村妇女帮助一个农村妇女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如由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妇女轮流教一个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妇女学习英语;“集中学习”即是有组织有目的教育培训班,把农村妇女集中起来集体授课;“个人学习”即由个人通过电大、函授、自学等方式进行再教育活动,获取更高学历。

5、奖励机制,推动再教育波澜。相关部门可以对再教育过程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鼓励成绩突出者再接再厉,并树立典型,使其他农村妇女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形成浓郁的“比、学、赶、帮、超”学习氛围。

1033101401789

篇3:对农村教育的法制思考

一、农村教育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教育立法滞后

1978年以来,我国的教育立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6部教育法律;国务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17项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等200多件行政规章,地方各省市人大也相继制定了近150项地方性法规。从数量上看已初具规模,但从内部结构上看分布不平衡,远没有形成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形式完整统一的教育法律体系。特别是农村教育方面的立法滞后,主要表现为:

1. 在横向覆盖面上,农村教育专项立法存在空白,一些在农村教育实践中急需的重要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这势必导致在解决农村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诸如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责任;农村教育经费的分配与管理;农村学校、教师、学生安全事故的处理;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原则等问题时无法可依,从而影响了整个教育领域依法治教的进程。

2. 从纵向结构看,在农村教育方面没有形成与教育法律配套的法规、规章体系。

农村教育的有关规定散见于教育法律和行政法规中,要保障其有效实施,需要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制定出不同层次的,符合地方实际的法规、规章和实施细则,从而形成农村教育的法律网络,便于操作和检查。但是由于已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款操作性不强,同时与之配套的农村教育法规、规章的不完善,给其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给农村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教育法》和国家《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都没有对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比例作出明确规定,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性。

(二) 农村教育执法软弱

农村教育行政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例如,虽然在《教育法》等法律及中央一些重要文件中都对一些农村教育的具体问题作了规定,但部分地方领导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对农村教育发展不够重视,使得农村教育发展缓慢,许多具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率上升,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儿童少年成为廉价劳动力的现象依然存在,但相关责任人并未得到应有的惩处,严肃的法律成了空洞的条文。究其原因:一是不少人包括部分领导对依法治教缺乏应有的认识,“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教育法律意识薄弱,权大于法的观念根深蒂固,依法治教的行为还不自觉。三是一些教育法律法规缺乏明确的法律责任条款,没有明确的罚则。尤其是某些教育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中涉及多个部门时,因法律条文规定不明确具体,造成执法主体之间互相推诿,互不负责。

(三) 农村教育法制监督乏力

当前,我国教育法制监督主要有各级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执政党监督和社会监督。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村教育法制监督力度不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是缺乏监督依据,一些在实践中产生的行之有效的监督形式尚未被法律确认并加以规范化;二是现有的监督规定,在实体方面规范得较多,而在程序方面却规范得少;三是现有法律法规对农村教育监督内容的规定过于抽象和原则,缺乏详细的实施细则,难以操作;四是人民参与监督的性质、地位、作用、基本原则和方法、途径缺乏系统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人民监督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

(四) 农村教育法制宣传不够深入

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立足点与着眼点定位在如何加强管理,注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而忽视其公共管理职能和权益保障功能。法制宣传是农村教育法制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1.法制宣传流于形式, 呆板生硬, 教育内容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现实思想不合拍, 致使农民不关心关注法律, 不懂的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制观念淡漠。

2.法制宣传缺乏实在内容, 宣传力度不大, 效果欠佳, 正如一段顺口溜所说:“县市作报告, 乡镇听摘要, 村里喊口号, 群众不知道。”这导致教育法律法规在农村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认识与理解上的断层, 使农村社会没有形成遵守、维会、执行教育法律的大环境。

二、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对策研究

(一) 加快农村教育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法律体系

各级政府和党委从愈益繁重的教育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转变以行政命令、党委文件直接插手具体教育事务的做法,更多地通过法律规范来调节错综复杂的教育关系,抓好战略性、方向性问题的调研和决策,以促进教育的更大发展,既是现代教育法制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又是国内外经验教训的明确昭示。

1.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基础差、地域大、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 决定了我国的教育立法不能搞背离实际的“一刀切”, 要充分考虑各类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因此, 有必要针对农村教育甚至全国不同地区的教育制定某些专门的法律条款。

2.要坚持农村教育立法体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科学性要求农村教育法律体系按照一定内在逻辑联系相互协调统一, 达到形式上的完整统一, 内容上的和谐一致,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交叉;针对性强调要从发展现实农村教育关系的调整需要出发, 不过多考虑体系的完整协调。建立农村教育法律体系时, 既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或逻辑上的完美, 也不要随意, 避免立法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完善有关农村教育的配套法规及实施保证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尤其是一些原则性、抽象性规定, 应该具体化、规范化, 增强其可操作性。如对政府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责任问题、教育经费的分研配与管理问题等就予以明确, 使之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

4.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国家尚未立法的情况下, 可按照法律确定的原则, 根据地方实际, 地方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为中央立法提供经验和有益补充。

(二) 探索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一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法律体系的完备,又取决于法律得以正确执行和执法监督制度的成熟。

1.要加强农村教育的执法与监督的依据建设, 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农村教育法制建设实际的教育执法与监督制度, 健全完善教师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制度、教育行政监察制度等, 适时进行农村教育纠纷调解制度、仲裁制度和学生处分、申诉制度的试点工作。

2.明确执法职责, 顺畅执法关系, 加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执法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同时, 教育行政部门也要主动配合好人大、政府对法制工作的监督检查, 建立农村教育执法监督制度。

3.要进一步发挥教育督导的影响力, 县级教育督导机构尤其要做好在农村教育中的教育法规贯彻落实的督导检查工作。最后, 要依法处理、纠正农村教育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执法不严的责任人特别是违法者依法严惩, 以维护教育法规的尊严和权威。

(三) 加强农村教育普法宣传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要把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普及作为全面依法治教的基础性工作,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

1.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 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教育行政执法人员, 要首先带头学法, 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熟悉农村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并将其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负责人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

2.要建设一支有法制观念的农村教师队伍, 是搞好法制教育, 提高法制教育质量的关键, 应当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法制培训力度, 使每位教师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熟悉法律知识特别是教育法律。

3.要特别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农村学校要担负起教育法律法规宣传的责任。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去影响、感染家长, 或通过办简报的形式使家长受到教育;还可以请当地法制机关工作人员做学校的辅导员, 免费为学生、家长讲解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

篇4: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质量 留守儿童

作文是全面衡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的最基本最有效的一种手段,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习作水平却令人担忧。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有效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受家庭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绝大多数学生日常生活中都是以方言来进行表达和交流,这对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学生书面表达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众所周知,作文就是让学生把口头语言有效地转化为书面语言;而农村学生长期浸淫在父辈的语言环境中,加上农村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拮据,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图书馆、电影院、动物园、科技园,甚至没有家庭电脑,除了看看电视,学生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不要说什么优秀习作,绝大多数学生就连几句通顺的话都写不出。我刚接手现在所任教的班级时,能比较顺畅的完成习作的学生寥寥无几,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词不达意,不知所云。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一是在班上设立图书角,书籍来源是鼓励学生捐赠自己读过的书籍;二是在班上不时组织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让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三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仅师生之间要用普通话,鼓励学生之间也使用普通话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我班42个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37个。所以平时学生的习作水平可想而知。如何激发这些留守儿童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直接影响到我班的语文教学质量。为此我煞费苦心。有一次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在小丽(化名)的作业本里发现夹了一张草稿纸,上面画着一幅画,内容是一对夫妻拉着一个小女孩的手,在阳光下尽情玩耍。并且在人物旁边标注着“爸爸”、“妈妈”、“我”,很明显,小丽画的是自己一家。看来,孩子可能思念在外的父母了。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写作的好契机。我顺势引导,让她回去后仔细回忆以前父母和自己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把最能体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那份爱的几件事写下来。第二天,她把写好的内容交给了我,我接过来一看,这完全不像她以前的习作呀,不但语句很通顺,事情也叙述得有条有理,字里行间可以深深体会到那份浓浓的亲情。在那次写作课上,我特意让小丽在班上朗读了她的这篇文章,鼓励全班学生像小丽那样,多写写亲人之间的日常生活,通过亲人间平常的生活情境来体现亲情,这就是好作文。果然,全班的这次习作获得了少有的成功。由此我想,如何引导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对亲人的思念,激发他们潜在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的习作有血有肉,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农村儿童很少有外出游玩的经历,不要说名山大川,就连动物园都很少有学生去过,甚至连斑马线、红绿灯,很多学生也只是在电视里见过。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发现美,体验美,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在本县西溪乡小学任教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叫张武(化名)的学生,人很聪明,但是上课爱讲话,经常不完成作业,尤其是不交习作练习。老师教育他有时还和老师顶嘴。我接手他这个班级后,先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兼小组长,让他自己约束自己。课余还经常找他聊聊天,让他打消和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在一个星期一的早上,他提着一个塑料袋走进我的房间,腼腆地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给你的。”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些蘑菇。原来,这是他周末和几个小朋友去山上采的。当时在回去的路上,有一辆车停了下来,司机要向他买下这些蘑菇。张武说这是给老师的,不卖。我对他表示谢意后,引导他:“你把这件事前前后后用笔写下来试试看。”当天下午,他兴冲冲地来到我房间让我看他写的作品,我帮他修改了几个地方,然后对他说:“这不是挺好的一篇作文吗?为什么以前你却一直说不会写呢?”此后,他的作文虽说文笔稚嫩,但总算言之有物了。因此,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发现写作素材,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堆子前镇小学)

参考文献:

篇5:(社会实践报告)对农村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国家对人民有着巨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一直在变化着,农民的生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最近几年农村正在流行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的经济条件。本小组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农村建设现状与相关政策,加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的认识,并通过对在调查中发现的现象、问题的讨论思考,从而对中国农村建设有一个新的认识。首先我们小组对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实证明我们国家也确实按着这一纲领努力着。

国家进行农村建设,为的就是农民能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生活安定和谐。不难发现,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问题,国家社会是十分重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主要还是靠种植农产品,圈养家畜,养育,种树等,而政府为了鼓励农民,也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补贴措施。农业税的免除是对农民的一种解放,这让本来就收入不是很多的农民着实少了分负担,也宽裕了自家的经济。

目前的农村较之前确实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一间间新立起的小洋房,红砖绿瓦,四通八达的宽敞马路,证明农民的生活有了改善。但是,仍然有的村口是泥石小路,在下雨天,泥巴混着雨水让往来的行人着实费了把力。还有虽说大部分农民盖上了新房,但我们不免也能看到一些年代很久的砖石搭起的小屋还在田间。农村里还有小池塘,却不见了往日的清澈。成片的鸭群在池里游荡,显得池塘似乎小了些。这些说明虽然在国家的帮助和农民的辛勤耕种下,一些农民家庭的生活是好起来了,生活富足了,但是部分的农民生活好转不代表整个农村的发展,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目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有的农村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生态,有的农村只有物质财富却流失了精神财富,有的农村

村民外出打工荒废田地。但是在我们此次调查中还是有农村是在保护环境和提高整体村民素质的同时谋发展的。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制建设,并不是农村生活条件好了,更不是部分农民生活好了就可以的。我们在关心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农村环境的保护,还有和谐生活的提倡。

总之,改革这么多年,新农村的建设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更近一步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同时也不单单在经济方面有所突破,就是在农民们的素质方面整体也是有所改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有朝气有生机的面貌。就我们的观察发现,现在的农村特别是交通有很大的变化,以前的道路如果遇到下雨的天气基本上是不能满足机动车的出入行驶的,道路高低不平给出入带来很大的不便,现在就不同了,基本上实现了水泥或柏油大马路通到家门口的愿望。有的农村在政府帮助和倡导下搞起了蔬菜大棚,将原来的耕地改成了蔬菜大棚,蔬菜大棚的投资并不是很多而且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补助,这样老百姓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都是将水稻小麦直接销售出去,现在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将水稻小麦加工以后再卖出去,新农村的老百姓不再满足作为普普通通的农民了,他们想的是让我们的土地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利润。走进农村我们还可以发现现在的副业也很发达,道路两边是鱼塘,养鱼也是一个低成本高收入的投资。政府也越来越关注农村的建设,有了政府的补贴与支持社会主义下的新农村没有理由不让人眼前一亮。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这就使得农村的建设发展有所困难,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国家免除了赋税同时还有补贴这样就是人们 对土地又有了兴趣。现在很多地方提倡规划农村的建房,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就是在这种规划下,有的农村前几年招商引资,以及提前城市化了,大家集中居住一片和谐。农民垃圾也不乱扔了,分类处理集中处理也是常事了,而且这些发展红火的农村还是很注重环境绿化和生态保护的。连老村民们都开始锻炼,开始修身养性关心时事了。在社会主义的规划下农村的面貌显得那么错落有致富有生机。计划生育后,孩子少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现在的孩子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农村人民的整体素质也就相应地提高了。新农村的面貌不仅表现在外表我们所能看到的,很多东西是要我们去用心体会的。当然不管农村的经济水平怎么改变,农民所具有的纯朴的素质没有变,就是那份纯朴让我们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对那些比较困难的家庭很多人会伸出爱心之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伟大决策,在这之下,农村的面貌

篇6:关于农村教育的社会实践报告

目的:深入体察民情,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及问题,增长自身才干

形式:深入农村了解民情,进一步调查研究

时间:2009年2月12日--2月14日

地点:山东省东平县双塔村

一、调查概况:

我的老家双塔村坐落在山东省东平县县境内。环境秀美,民风淳朴,交通不很便利。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种田为生。

受教育状况

村中只有一所小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三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8岁,但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亟待解决。

二 调查感悟

我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观点

(1)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概括。我所发现的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3.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教师分布不合理,教师素质偏低,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

4.资源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5.乡村学校负债累累。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6.单纯的以学校为主要场地的单向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接触、了解、认识、适应社会的机会。学校、家庭、社会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而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教育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潜力,丰富课余生活。然而农村教育却忽视了社会教育这一有机组成部分,只看到的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的培养,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文盲偏多)根本不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把学校视为“托儿所”,情愿多交钱把未到入学年龄的子女送到学校,为了给自己减轻所谓的“负担”。总之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家庭、社会不能给学校以大力支持,彼此间不能很好地沟通等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2)解决教育问题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性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农村教育的优先地位,政府在制订教育政策时,要有针对性,应当正视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有针对性地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要树立城乡整体教育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规范农村教育体制。

(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成立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应包含农村教育各类学校的业务指导机构、农村教育经费的督导检查机构、市场信息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等。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才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要使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增加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农村教师扎根农村,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应制定科学的农村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师德好、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应予以重奖,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农村教师,应清除出农村教师队伍。

(四)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有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因此,应该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的初中一、二年级阶段加入有当地特色的农村职业课程。教材应该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即可以满足农村孩子对农业事务了解的渴求心理,又可以让农村孩子学有一技之长。

(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对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应给予高度重视。

(六)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学校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立高等教育机构或教学点。

三.社会实践调查的意义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假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个人基层调研工作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庆元旦的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