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反思

2024-05-21

教学行为反思(精选8篇)

篇1:教学行为反思

教师教学行为反思 1.写教案与备课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虽然也强调学习大纲、研究全套教材、全册教材和单元教材,也强调“备学生”和准备教具等,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学管理者查教师“备课笔记”(其实只能查教案)等原因,造成教师对备课的理解狭隘化。有些教师以为“备课”就是“写教案”。《现代汉语词典》对备课的解释为“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这也是不够准确的。教师课前的各种教学准备工作,通常称作备课。可见,写教案或者说制定教学方案只是备课的一个步骤,是把备课的结果书面化。备课的内涵小于写教案,外延大于写教案。

备课,应称为教学准备,它不仅仅为一节课准备。为正确实施新课程教学,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准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准备、专业技能准备外,还应有为教学新课程的准备。因此,现阶段,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新教材的岗前培训、学历提高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等等,都应是备课的应有之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节课后问上课教师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教师说:“备了一辈子”。2.教学设计与写教案

“教学设计”与“写教案”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写教案”可以认为主要是在上课前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把对某一节课教学所做的预设形成文字,它是课时教学设计的组成环节。因为,课时教学设计还包括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试行教学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正等环节。站在教师个体日常工作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包括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等。很明显“写教案”不是“课时教学设计”,更不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与“写教案”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学设计”是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就课堂教学来说,它一个微观的教学系统,其中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教学设计采用系统理论,注重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组织结构,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没有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随着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为教师设计,以教师为中心只设计教,要突出为学生设计,以学生为本,表现为教学目标表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的描述同样重视学的设计,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新理念和这一教学设计新理念是统一的。这两点是“写教案”所没有的,因为“写教案”只为教而设计,较少考虑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另外,“写教案”一般也不设计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等。3.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

同行合作在新课程实施中,越来越显出其作用和必要性。因为,同行合作可以重建教师的生存环境,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可以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分享成果,促进经验、思想的交流,促进专业成长。同时,可培养了合作与交流的技能和习惯,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集体备课是同行合作的一种形式。集体备课时,大家围绕着同一个教学内容集思广益,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试验区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

强调集体备课并不是不要个人备课,得到所谓的“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练习与检测),压制教师的个性化设计。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是可取的方法,它有利于围绕主题深层对话。

集体备课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多样化。从时间上分,有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题备课。从人员分,有同校备课、异校备课(如学区备课会)和专家与教师备课。还有同年级学科备课,同学段学科备课,学科教研组备课和异学科备课等形态。如一节课的集体备课,或就教学内容作全面的交流,或对某一教学细节作深入研讨;既可以研究教学设计,也可以说课后反思修改,还可以在备课组内试教后反思修改。4.一次设计与多次设计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的思想被许多教师接受,并开始实践。但是,由于习惯的、时间的、精力的以及管理的原因,他们往往只进行一次设计(严格的说,不能称之为“教学设计”),这是其与许多特级教师的重大区别之一。如,特级教师赵景瑞的“全程备课”: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赵老师所说的备课其实就是课时教学设计。可见,课时教学设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预先设计,也可称为“预设”;二是适时设计,也可称为“现设”;三是课后设计,一般叫“教后反思”,不妨称为“后设”。

三次设计,仅是一节课时教学设计的常态要求。在新课程校本教研活动中,进行教学设计的研修往往经历多次反复。如,集体备课----个人“预设”----试教“现设”----试教“后设”----集体备课----个人“预设”----上课“现设”----上课“后设”。这样做,新课程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统一,有利于学生发展;使反思成为教师的生存方式,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5.教科书与教材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进行中业内流行的说法。至少它有两个错误,一是仍强调“教”,二是混淆了“教材”与“教科书”两个概念。随着教育的发展,教材的概念在不断的变化,教科书已经不能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教材至少指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挂图、配套的练习册、工具书、学具等,乃至学生和教师的对话。课外教学资源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另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资源,也被涵盖进教材,如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课程和视频课程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教材”应当淡出,而“用教材教”也应该变为“用教材指导学”。为此,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视野就必须开阔,不再是仅就一本教科书了。教师、学生目力所及、识见所逮、能力所为的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资源都应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素材。6.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

课堂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因此,课时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学习资源,还要设计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指介入学与教的过程,承载、传递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材料和工具,可以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两类。

新课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举措之一。但是,许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课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唯现代媒体是追。更有一种说法,“键盘 +鼠标”将代替讲课和板书,“显示器”“大屏幕”将取代纸张和黑板,似乎使用传统教学媒体、不用或少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教学。殊不知传统教学媒体并不等于传统教学,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现代教学媒体的作为并不大,甚至不适应。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考虑教学媒体的特点、教学内容与学校和学生实际,坚持媒体选择和使用的条件性、适应性、科学性和优化教学的目的性。7.几个具体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管理过程中,有关课时教学设计的许多问题困扰着教师,如,教案要不要写?写详案还是简案?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呈现是否可以?教学设计的书写是否得工整、不得圈圈划划?教学设计一定要写在备课笔记本上吗?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管理没有与新课程同步,二是管理者和教师的功利目的。教案要不要写?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显性备课指写教案。他指出,教案相当于“作战计划”,写教案是“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教案一定要写”。写详案还是简案?教案的详简主要看教师的素质,如果在隐性备课上下了大功夫,“备课于心”,就写简案。否则,应该写详案。选择的标准,不是年龄的大小、教龄的长短。也不是有人提倡的因为新课程教学要关注“生成”,“预设”就要少(写简案);或反过来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就应该把课前充分考虑的情况都写出来(写详案)。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呈现是否可以?计算机、打印机、U盘等文字输入、输出和存储手段的普及和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纸笔办公方式,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变化。通过现代办公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打印出来、存入便携式存储设备或通过网络传输等,已是新时代教师工作的特点之一。因此,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形式呈现不仅允许,还应该提倡。但这需要制度的跟进。教学设计的书写是否得工整、不得圈圈划划?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肯定经历一个逐步修改、完善的过程。教师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自己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有必要记录下来,就有了对第一次设计的增加、删除、调整、充实,圈圈划划应是正常行为。随时的想法,一时的灵感,随手记下来,写不工整自是必然。教育管理者为了“好看”“赏心悦目”,要求教师教学设计书写工整的做法早该休矣!

教学设计一定要写在备课笔记本上吗?于永正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备课于书”。他的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他指出:“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不要拘泥于形式。”这难道不是热衷于查备课笔记的教育管理者,为应付检查、为评职称而写备课笔记的教师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篇2:教学行为反思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社会行为》,接下来我就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我个人认为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白板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恰当运用,对动物的群体生活的观察及社会行为的特征的研究是比较宏观的课题,把所讲的对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们犹如身临其境,适时借助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在不同梯度的启发性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讲蚂蚁群体战胜熊熊大火的故事导入新课,最后教师寄语中再次使学生感悟到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要将团结协助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这样会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4、在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时,我都相应补充了其他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这样便于学生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5、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关注学生学的过程,老师只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引导、疑难点拨。

不足:

1、本节内容学生感兴趣,应引导学生多讨论。在设计探究任务时,应给学生多创设自由的空间。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少默契。

3、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不够。

篇3:教学思想和行为的反思

教教师角色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学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 , 而不思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只是, 指导在学想屯昌和帮助践、独立学思生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亲。身同实和县红时旗节, 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参与到学, 与学生交生各个环行中学流和沟通及时引导, 学准确地了解学情生解决问题或调, 为符整教学计划式式的转变, 培, 训学生获取新知从而实现学习方的焕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反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过程中, 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在整个思威友问者和题, , 合而作用是者自作, 己为与的学学感生生情的共和知同想心探法朋讨,

启发学生, 与学生一道寻求真

理, 最终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要加强学习, 认真反思

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 “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可见, 做一个“用心”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政治教师, 就需要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创新。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课, 整堂课教师旁征博引,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使课堂富有情景, 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原因就在于当学生对问题没有反应时, 教师没有作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调整, 以致使整堂课成为教师的“独角戏”。新课改实施以来, 政治教师遇到了不少的困惑, 如教学方法改进中, 如何突出教学观点?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等等。面对困惑, 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必须在不断地反思、交流、碰撞中寻找新的策略, 这也体现了“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理念。

三、学会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策略

(一) 反思内容

1. 对教育观念的反思。

政治教师在学习领会课改新理念时, 应认真反思以往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发展观、评价观, 全面地比较分析, 哪些该发扬, 哪些该改进, 哪些该摈弃。通过反思, 教育观念才能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2. 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 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

3.对学生本身的反思。有部分老师认为:“新课程表面上难度降低了, 但是对老师来说, 实际上变难了,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老师必须是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才行。”其实, 教师必须要转变一个观念, 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 而不是什么都要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我们教师要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二) 有效策略

1.增强反思的意识。政治教师的反思意识, 首先来自于其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我们应该把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采取过程性、多主体的评价”作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把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惟有具备这样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我们才会主动地去进行教学反思, 追求做一个对事业、对学生充满爱的卓越教师。

2. 提高反思的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是政治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参加新课程培训、听专家讲座、参与校本研究、参加进修等形式, 主动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 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是政治教师提高教学行为反思能力的保障。

3. 掌握反思的方法。政治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必须掌握一些教学反思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 发现问题。反思产生于问题, 问题来自于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教学中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无所适从之处、失败之处是问题的来源。成功的教学感悟, 巧妙的教学设计, 点滴的鲜活细节, 也是问题的开始。问题, 有些是教师总结发现的, 有些是通过学生反馈发现的, 有些是同事互助发现的, 有些则需要专家指点才能发现。

第二步, 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 仅靠自我反思不能有效解决时, 还需要与同事相互交流、合作与帮助。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 备课组、教研组活动, 课题研究等来合作反思。

篇4:依托案例载体 反思教学行为

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咱们都很紧张。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来放松一下,好吗?游戏名称:“抢数30”。游戏规则:两人对抗,每人每次只能报1~2个数,谁先报到数字30,谁就获胜。听懂了吗?(师生对抗玩两次,大家为获胜者鼓掌)

为什么老师每次能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等学完这部分知识后,你不仅能像老师一样玩游戏,甚至还会编好多游戏,并且能做到百战百胜!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你今天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新的知识呢?(四人小组尝试,并作好记录)

在接下来的交流汇报中,学生自我否定了常规思路,产生极大的认知冲突,迫切需要得到指点。于是,我总结:按常规思路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途径,请大家借助老师下发的计数器,按老师所提供的探究题合作探讨。

(事先,每人印发一张16开练习纸,上面印有4列计数器,每列4个。第1列给定3颗珠子,第2列给定4颗珠子,第3列给定5颗珠子,第4列给定6颗珠子。要求四人合作,每人完成一列,用规定的珠子总数任意摆4个自然数,再除以3写出结果,除不尽的用余数表示。)

探究思考题如下:

(1)做完后,你发现有什么规律?为什么珠子总数是3、6的时候摆出的任意自然数都能被3整除,而珠子总数是4、5的时候摆出的所有自然数却都不能被3整除?

(2)珠子总数是3,实质上就是这个自然数的和是3,因此能被3整除的数不与数的排列顺序有关,而与什么有关?

(3) 想一想:如果珠子总数是7、8、9、10颗……会是什么情形?你能总结出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吗?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后,我作出结论:“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上述教学片断,一改以往单一的结论式的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将学生自我实践活动融入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实在,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这样的设计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

一、较好地体现教师的角色地位的转换

新课程中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通过对教材、对学生的潜心研究,融会贯通地处理教材,融入教师的智慧重新开发教材,进行二次重组,使静态的文本语言活动化,将相关的知识体系最优化地展示在各层次学生眼前。作为教者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更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获得更广泛的数学经验,这将有助于学生终生的发展。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并依赖学生,所做的只是围绕核心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并不失时机地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建立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节省的是教师大量空洞的灌输时间,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结论式教学的倾向,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较好地创设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景

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需要与兴趣的数学,只有那些能够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数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时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者要将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实践,挑起认知的冲突,并紧紧抓住学生迫切想解决问题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将学生很自然地领进“最近发展区”,向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数学、探究知识的机会。我想,这样的教学情境,也许学生一辈子都难以忘却。

三、较好地瞄准了知识之间的最佳切入点

篇5:教学行为反思

这堂课我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资源利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调查、资料收集、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围绕“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一主题,我让学生根据自己饲养小猫或小狗的实际经验、发表意见,互相交流。这个过程不仅使得部分同学的思维流畅和表达能力得以训练,而且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通过部分同学的展示,都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对教科书上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中,首先配合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两段录象,通过直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概念等基础知识。紧接着,我又组织学生对教科书上的4个资料进行分组讨论,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加以简单说明,对其他各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所有同学可以点评和补充各组展示的成果。学生们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参与调查、、讨论交流,相互学习,汲取并互补了各自的经验,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变成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的开拓者,合作的意识、自主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学习体验中生成新的`问题,在争论中解决问题,这让他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篇6: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

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讨论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方案,其中有些同学不拘于书中“放小纸片”的探究方案,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探究方案更简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改用在蚂蚁行程上喷香水或醋等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

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情况,很多同学则观察不到,我还要在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的时候,应多给予指导,同时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地方。

另外,本课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不妥之处,如课的开篇再多让学生举一些他们所知道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就好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7:教学反思高尚的行为

《高尚的行为》教学反思

本文选自《爱的教育》一书,是这部名著当中较为精彩的一个故事。科罗西被同学欺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闯了祸,将墨水瓶打在了老师的胸部,卡罗纳挺身而出,替科罗西受过,仗义之举得到先生的褒奖。

本文选取校园当中经常发生的典型事例,教学中我能利用抓重点词句的方式感受勇敢豪侠的卡罗纳,懦弱可怜的科罗西,令人讨厌的小霸王弗朗蒂,还有明察秋毫、义正词严的老师等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揣摩,使这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文章着重描写了教室当中乱作一团的打闹场面和先生进行调查的经过,为了让学生感受场面真实具体,我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情感朗读,抓住人物对话感受故事的场面,不仅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一次震撼,引发他们对同学之间怎样相处的问题产生思考,而且在如何描写场面、画人物形象等方面给学生树立了典范,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课上能结合朗读走进文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本文来源七七范文网。转载请注明出

篇8:行为改进让教学反思更有效

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之所以得到普遍的认同,就是因为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许多名教师的成长经历也表明,教学反思一直是他们自觉的教学行为,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更难能可贵的是,潘老师还自觉地基于反思,考虑进一步的教学跟进,设计改进措施。她想到了一种纠正“辅优补差”失衡的方式:打破预设,请“优秀生”先来板演作示范,再请“学困生”上台板演,以期既保护优秀生的积极性,又落实对“学困生”的帮助。

上一篇:计算机组装维护课程学习总结报告下一篇:历年高考完形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