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朴的生活-生活随笔

2024-04-15

简朴的生活-生活随笔(共15篇)

篇1:简朴的生活-生活随笔

当我们聆听于丹讲论语,当我们聆听鲍鹏山讲水浒,当我们看到德高望重的钱学森晚年还住在五六十年代那简陋的房子里,你会想到一个时尚的词语——生活方式。孔子的生活方式是“诉说”,林冲的生活方式是“忍让”,而钱老的生活方式则是坚守一份“简朴”的本真。

生活方式是什么?什么是高尚的生活方式?如何坚守个性的生活方式?这是十分值得思考的。

当居里夫人发明了镭,当她的家里摆满了奖牌与奖杯,当她荣耀一时的时候,她却走向了简朴,走向更高的精神追求。她觉得奖牌是没有用的,她竟把奖牌给幼小的孩子玩耍。她说:“如果你躺在了奖牌上,沉醉于鲜花掌声里,你的科学生命就终结了。”那简陋的书房,那客厅里仅仅两把椅子,说明了什么叫简朴的生活方式,说明了最高规格的科学精神。

居里夫人说:“我是科学的产儿,我为镭而生。”一切的虚华与赞美,一切的荣誉与富贵,在她眼里凝聚成两个字——简朴。生活方式在居里夫人那里融化成永恒之光华。

高贵的生活方式是什么?那就是崇高的理性之光。简朴着走向各诸侯国宣讲仁爱仁义的,是万世师表孔子;简朴着走出卧龙岗的,是“万古云霄一羽毛”的诸葛孔明;简朴着走在雅典的街道上,说“这里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是西方先哲苏格拉底;远离城市的嚣杂,走向瓦尔登湖的,追逐野兔与飞云的,是思想家梭罗;朴素而简朴地走向赤壁,走向岭南,畅想“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是豪放的苏轼。这里的人,这里的境界,只有简朴的生活方式,简朴是他们生命的魂。《游山西村》中的陆游是简朴的,于是写下了“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当我们看到毛泽东遗物展,那件睡衣已补了若干补丁,我们知道了简朴生活方式的;当我们听到驻外使馆人员落泪说:“总理的内衣已经无法再补了。”我们深味了简朴生活方式的精髓;当我们看到当代领导人国内调研一律穿便装,我们真正体味了简朴生活方式的责任。

简朴,那是书法大师启功先生从废纸篓里捡起的半个橘子,笑笑说:“谁把它扔了的,不脏不脏,洗洗还能吃。”

简朴,那是托尔斯泰亲自为女婿做得那双牛皮靴,真实的脸庞上露出的满足的微笑;

简朴,那是县委书记焦裕禄,把掉在桌上的米饭放到嘴里,把儿子生气扔在地上的窝头,轻轻地含泪拾起。

周国平说:“简朴,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我要说,简朴更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

篇2:简朴的生活-生活随笔

寒假里,我读了《热爱简朴的生活》这一文后,受益匪浅。文中主要讲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他的身价虽过亿,却没有一件像样的西装。衣柜里,多数是大众品牌的衣服。有一次为了领奖,同事们软磨硬泡,才让袁隆平爷爷花八百元钱买了一套打折的西装。

看啊,他的生活是多么简朴、节约,从不曾因为自己身价过亿而夸夸其谈。俗话说得好: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把自己的理性升到最高,就是圣人。我觉得,生活得有意义的人,并不需要获得多么精彩,多么奢华,只要抱有一颗平平凡凡、朴朴实实的心,那你就是生活的主宰者。像袁隆平爷爷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为国家付出了那么多,得到了那么多的报偿,还不是过着普通人民的生活?每天出去散散步、拉拉小提琴、下田、晒太阳……这才是生活真真正正的主宰者,人们眼中的圣人。生活就是这样,无论你的物质多么匮乏,只要你自己不失去希望,用自己的热情去热爱生活并为之努力,种下一棵甜的种子,那么你就一定会得到报偿。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袁隆平爷爷为榜样,平平凡凡、朴朴实实得过生活。每当我看见新闻里播报着谁为了金钱、地位,不惜一切,冒着“打入天牢”的危险,涉嫌贪污,通过人脉关系获得地位。我觉得这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像袁隆平爷爷一样,过着简单的生活,做着简单的事,何尝不是快乐的?

篇3:生活日记及随笔写作的指导方略

1.鼓励学生多写生活日记。日记是学生提高作文和提供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日记, 指导他们记下自己平时发现的、耳闻目睹的、用心感受的内容;动员学生结合特定的生活现象或主题写作, 比如对动植物生长感兴趣的学生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其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在日记中袒露心迹, 宣泄情感, 记录自己成长的轨迹。

2.引导学生多写贴近生活的随笔。随笔的命题力求“小”而“实”, 让它成为照亮学生生活的一面镜子。命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 符合儿童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命题要新鲜、富有吸引力, 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想象。这些题目从不同的侧面来让学生表述对阅读的认识、对信息的关注、对问题的思考、对生活的感受, 也让学生明白, 其实作文就是对生活的提炼。

篇4:向往简朴生活

这两年来,“不修边幅”似乎已成了我的“注册商标”。只要着一套干净的T恤长裤,我可以上菜市场、去交水电费、送孩子上学、到银行、邮局。因为我知道,生活里还有比整天照镜子、修饰自己外表更重要的事,朋友绝对不晓得,我曾有非名牌不穿、不用的虚荣过去史。

渐渐地我对吃也不再挑拣。豆腐、咸鱼配饭是一顿,苦瓜、花生配粥也是一餐。任谁也想不到,早些时候我选择的不仅是食物的精致,就连吃的场地也要讲究情调,然而我真庆幸自己终于明白为了食欲而浪费宝贵的时间毫无必要。

只要遮得了风、蔽得了雨,有地方放置我心爱的书,有一张书桌给我写文章,不论地板是否柚木铺就,墙壁是否以壁纸糊成,沙发是否用真皮制造,是茅屋或大楼,我都不介意。想起当年非得先有像样的洋房才肯搬进去的固执,不禁失笑,笑自己30岁前的幼稚。

没有私家车,可以搭公车或踩脚踏车;要是连脚踏车也没有,那就走路吧。为了面子硬买辆新车的浮夸炫耀,对我总算成为过去了。

昔日的我,对生活苛求挑剔,自认格调高、有眼光,平日将所有心力倾注于“品味”衣饰上,结果完全忽略了人生的理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把人穿衣服变成衣服穿人,也将生活与理想混淆不清了。

篇5:简朴的生活-生活随笔

高尔基曾说过,托尔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这世界的财富。这位不可思议的老人,在他生命的最后30年,他一直是以燕麦粥、面包和菜羹为主食。而且,托尔斯泰不食用糖、茶和咖啡,甚至也放弃了牛奶、黄油和鸡蛋。他自己料理自己的全部生活,下地犁耕、做木工活、自己补鞋子,还给农民编写民间故事和识字课本。谁能想到,托尔斯泰这个名号是俄罗斯的望族,世袭着伯爵名位,拥有大量土地。1895年,托尔斯泰67岁的时候,他立下遗嘱,把自己所有的土地交给农民。1910年,老人不能忍受自己的妻子儿女还保持着贵族的生活方式,毅然离家出走。这是一颗伟大灵魂寻找精神家园的出走。

使用上述材料,分别以“跑的体验”、“一枝一叶一世界”、“凤头猪肚豹尾”、“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位置与价值”、“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留给明天”、“脸”为话题写描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片段。

范文示例:

生活细节彰显精神世界

一枝一叶一世界,细微之处见境界。

他是世界级的大文豪,着作等身,成就斐然。高尔基曾经评价道:即使他多活一天也是世界的财富。

他世袭着伯爵的名位,他的家族是名门望族。

但在生命的最后的30年,他却以燕麦粥、面包和菜羹为主食,拒绝咖啡、糖、茶。生活素朴,让人简直难以置信。

他坚持下田耕作,修理农具和器皿,还给农民编制民间故事和课本。他不要别人的照顾,他要自食其力,他要为这个社会留下一些什么。

他终于离家出走了,因为他看不惯妻子儿女保持着贵族的生活方式,他要寻求一个自由民主的“乌托邦”。

他就是托尔斯泰。

篇6:生活的表情生活随笔

曾经有人跟我说,生活其实是有表情的,喜怒哀乐怨都会是不同的表情。

生活,你的表情那么多,我要怎么读懂你?

生活,我埋怨过你。曾经我以为我是个不幸的女孩。我从小喜欢看别人的长发,林家的小姐姐从小留起来的头发,柔柔的,好生令人羡慕。小时候母亲在远方,没有母亲疼爱的我,自然不敢奢望能留起长发。不过幸好父亲是理发师,我的短发父亲会帮我理得有点女孩的样子。后来父亲开始了做生意,常常早出晚归。没办法父亲把不够学龄的我送去村口的学前班。因为不够学龄,我没有课本,但很乖,因为我喜欢看那个女老师长长的头发,很美。生活,那时候的表情,应该是带有羡慕的目光的吧。其实还是带有埋怨的。但,我应该还是个懂的知足的女孩。

生活,我也感激过你。曾经在初中的那个教室里,我拥有这辈子最好的两个朋友,一个当我的`哥哥,一个当我的妹妹,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胡闹。那时候感觉,如果能这样一辈子,应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那时候的天真、单纯,也最容易知足,虽然也有不快,但终究一辈子难忘。现在,妹妹有了小宝宝,哥哥最近刚领回结婚证,我也找到那个让我全心去爱的人,虽然不能常常相聚,但仍旧相知相爱。生活,我感激你,愿你让我们一辈子如此足矣。

生活,你知道吗,你曾经有段时间给我的表情,是阴的。那时候,头痛几乎差点把我毁掉,十几岁的我就成了小药罐子,中药西药一堆一堆的往嘴里送,看着父母眼中的愁,我几乎差点抑郁成疾。也是在那时候,我最好的朋友YZX也因疾病不得不休学,我的生活几乎成了黑暗。那时候想,生活啊,你要毁了我吗?慢慢的,我成了个不说话的小女孩。

生活,你让我渐渐经历了相聚的快乐和离别的痛苦。进入高中的我,认识了那么多好朋友好姐妹,他们,成为了我最大的财富。在那里,我经历了我的恋爱,虽然最终的结果是毕业分手,可依然是美好。其实,生活啊,你给我的,悲伤也好,痛苦也罢,都在经历了那些同样是你给我的美好之后,统统的变成了回忆,也变成了我心里的财富。

篇7:重复的生活生活随笔

一天又一天,我问:你在吗?早就忘记这个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怎样的心情开始的。那时的彼此是欢喜怜惜的吧?我也惊异这些记忆竟悄然隐匿地毫无痕迹。也许,太过关注着并失望于一个个每每迟到的答案。记忆横向充斥着的底片在夜的黑里洗出歇斯底的挣扎、绝望却也可悲的泪水。

从前做过一个梦,梦见你转身离开,我竟痛得不会动了,不会哭了,心里空得紧,伸出手去想要接一只装着我灵魂的`玻璃杯子,它们却粉碎在指尖的轻触里。碎片四溅开来,我竟也没有慌,那些歇斯底里的演练好似也随着那灵魂散去了。瞬息也攒了点气力,带了剩下的自己反方向走了。醒来明白,我或许可以比自己知道的要坚强美好。

我是自私的吧!所以才允许自己沉浸于刺骨的黑暗变做厉鬼哭嚎。不顾一切的横冲直撞丢了我曾承诺要做的女子,也伤感了你的世界。这一次,我不辩解了,连我自己都厌倦了那些无力到可悲的借口。我努力学习并且练习稍息、转弯。我努力学习并且练习做一个坚强美好的女子。我欢喜于你看到我眼里的满满阳光,即使萎黄也优雅坠落最后的快乐。

篇8:高中作文与生活随笔

近几年来, 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 指导学生把随笔训练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基地, 巧借随笔训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并以此积累写作素材。随笔就是自由作文, 写随笔是学生真正的“我口写我心”, 基本没有什么约束, 具有较大的主动性、灵活性, 非常自由, 而且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所以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有着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功用。

一、随笔能让作文写出真情实感

随笔可以写心之所想, 言心之所言, 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夹杂多种文式, 不用为了紧扣主题或者碍于文章篇幅架构而有过多顾及。例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不分详略集聚于一起。随笔可用于记录一些东西, 一般是记载自己的一些生活事迹, 心路历程, 个人见解等。一般出现于个人日记日志, 甚至于是随手拈来的小本子小册子, 一张纸。它不受字数的限制, 篇幅长短都行, 妙在“随便”, 有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这种表达比较灵活、自由、轻松自然, 因而写起来会得心应手。相反, 作文是规定动作, 它要考虑如何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 主题不能偏激, 选材范围有明确的规定, 要考虑如何组织材料, 如何过渡等, 结构需要完整严谨, 语言表达必须缜密, 有字数限制, 有不同的要求规定, 是很受限制的。但随笔便不会这样, 内心的诱因迫使学生写真文, 说真话、抒真情, 它是兴之所至, 情之所至, 自由成文, 所以更易写出真情实感。

二、巧用随笔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由于缺乏积累, 每次布置作文时学生总是很苦恼, 觉得无米下锅。也曾努力把写好作文当作一个高考提高语文分数的途径, 但总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久而久之, 便也没了自信心。其实生活之源, 生生不息, 读、写、听、说、思、观……都是生活, 轻松时我们漫步校园, 轻哼小曲, 烦恼时我们欲泣欲诉, 仰天长叹, 能在流动中捕捉一瞬, “永恒便在刹那间收藏”;快速前进的社会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为写作提供最新鲜的时代活水;音乐、绘画、建筑……甚而饮食、服装都向我们传递着文化信息。让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进入写作视野, 写出的文章, 必有鲜活的生命在其中跳荡, 喷洒的是热血, 燃烧的是真情。

可见, 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它如一本书, 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如一幅画, 描绘着五彩的人生;如一条小溪, 流淌着酸甜苦辣;如一段乐章, 洋溢着喜怒哀乐。高中学生生活形式基本三点一线, 于是我就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在重复中发现独特, 这样他们就会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其实周围的每一件寻常小事都藏着生活的真谛。然后指导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就会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三、巧用随笔做载体, 培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于高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小, 所以我常利用周末或其他课余时间借助多媒体播放《新闻周刊》、《世界周刊》、《深度国际》、《人与自然》等视频材料, 进一步充实随笔内容。让学生通过关注影视某个经典的片断, 如音乐、摄影、图片、自然景物、社区生活等速写感想。调动他们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潜能去快乐写作, 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想办法将随笔巧妙地转化为作文素材。同时, 在写作表达技巧方面进行指导, 让学生不再讨厌写作。利用随笔这种学生喜欢的写作方式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 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有材料可写了, 他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一篇篇随笔, 就像一个个台阶, 帮助学生登上了成功的高峰。如我的学生杨植均、苏杭、梁文皇、黄祎道等同学写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来世的蜗牛》、《成功并不遥远》、《斜街的故事》等等优秀作文均刊登上了各种报刊。

篇9:生活简朴饮食清淡

蒋道长认为:生活简朴就是要清心寡欲、吃东西也要味道清淡,“现在这样那样的补药很多,其实吃多了人是消受不起的。”据熟悉他的人说,老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坚持吃素,所食用的蔬菜也全都是自己种植的。他还经常在青城后山中寻觅天然野生的食用菌。“我最喜欢吃松茸和竹荪,口感好,松茸护胃竹荪保肝,许多野生菌还有宁神健体、提高免疫力、防辐射抗癌的功效呢!”一谈起野生菌,道长就滔滔不绝。当然,吃素并不是老人生活简朴的具体表现,但是,素食对身体的健康有益却是毋庸置疑的。更神奇的是,无论是酷暑还是隆冬,老人睡觉时都只盖一床毛巾被,据他的弟子介绍:“即使是在下雪时,他也不盖被子。”附近村里的人说他会功夫,可是老人对这些话只是一笑了之,他说:“会啥子功夫,我就是会吃苦,有时间就多吃点苦。”

道长的另一养生之道“气血通畅”指的就是运动,人一运动,气血自然也就畅通了。多年来,每天清晨日出,老人就会出门练习太极拳。从沙坪到山顶,几乎找不到一块平缓之处,这样的高山,让许多年轻人都望而生畏,更何况是百岁老人。然而对于道长来说,却只是“小菜一碟”,他能一口气登上山顶。一次登山时,天上突然下起了雨,老人在疾步爬坡时不慎摔了一跤,这可把旁人给吓坏了,可老人却一跃爬了起来,笑了笑对大家说:“天老爷又考验了我一次,还行,没伤筋骨。”一边说,一边又赶起路来。老人还有一根专用的钢拐杖,重有20多斤,顶头是个不锈钢的圆球,旁的不说,光是这个头就有1公斤重,平时老人上下山都用这根拐杖,他认为“好用,还可以防身。”观里的工匠中有个身强力壮的瓦匠,平时一顿能吃三大碗饭,看见道长的拐杖,觉得新奇,也想拿过来玩一下,可一提就觉得沉重得很。再看老道长,他只用两个手指就轻飘飘地拈起拐杖,左右晃动,并笑道:“重啥子,一点都不重。”2009年8月,蒋信平大师端坐太清宫内,准备再度招收弟子。在收徒仪式上,这个已是期颐之年的老人为近百名习武高手表演起太极八卦拳和青城剑术,只见他的太极拳出招收招,招招有力,表演的青城剑术更是将手中的宝剑挥舞得呼呼作响,完全不显老相。

道长每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顿是在中午12点,第二顿在晚上6点,有时下午也吃一点水果。他的食谱多为蔬菜、鸡蛋、米饭。菜都是素菜,油用的也是菜籽油或芝麻油。顿数虽少,但食量却较大,据说一顿能吃5个鸡蛋和30个汤圆,同时还爱吃面条、糯米饭、绿豆汤稀饭、花生浆稀饭,喝水坚持喝山泉水,即使来成都的青羊宫,也要接上一大壶山泉水背上,等泉水喝完,也就是他回山的时刻到了。曾有人对老人的食量表示有疑,就询问附近的山民,方再次获得证实。他每天子时(晚12点左右)开始睡觉,睡到中午或午后才起来,一般要睡12到14个小时。睡觉用的枕头也很奇特,上面如算盘一般排满了圆珠子,这是他的一个亲戚从云南带回来的,“凉悠悠很舒服,正好用来睡大觉。”道长还说:“养生,东西不能乱吃。要清心,要多动脑筋。身中自有长生药,何必天涯海角寻。”

蒋道长写得一手好字,他从斗字行书到蝇头小楷都能写,在他的书斋内,放了一张大书桌,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毛笔,最大一支居然有小扫帚那么大,他的墨宝“龙”、“虎”、“静”等自成一格,隐隐透露出一丝仙风道骨的神采。在2009年的收徒仪式上,老人也曾表演他悬腕练字的绝技。他说:“我将太极拳招式同中国传统书法结合了起来,只有这样,运气、走笔才有行云流水般的感觉。”据老人的弟子介绍:“有时候师父来了兴致,半夜突然会爬起来写上一会儿字。”看来老人的高寿,不能说与他的书法修养无关。

篇10:生活随笔《我的幸福生活》

我的家是宁静的,温暖的,甜蜜的,同是也是安定的。虽不怎么华丽,却被我和老公收拾的特别的雅致。生活中那点点滴滴的幸福,实实在在的欢乐,时刻都把家装扮得暖意融融。家里还有我可爱的小女孩,所以我的.家每天都洋溢着爱和情。每天,女儿上学,老公总不忘给她一句贴心的唠叨,女儿会送我们一个飞吻。女儿上学,我和老公会出去散散步,再把中午的菜买回来。生活就在平淡中度过。

其实所有的幸福都是平淡的,只要你不要对生活要求什么,生活自不会苛刻你。我们夫妻都在戈壁滩上班,回家少,对父母和孩子都有亏欠,所以回家我们都是尽量的弥补他们,其实我知道,失去的就失去了,任何的弥补都不起作用,但我们只能这么做了,还好,家人对我们很理解,并不怪我们,妈妈说:只要你们平平安安回来就行,可女儿却说:我好想让你们给我开加长会。这时的我,只有把眼泪吞进肚,给他们一个拥抱。并给他们做好吃的。女儿喜欢吃我做的饭,每次吃完都说,妈妈,我又胖了。看着她可爱的表情,我再累我也值得,

记的有一次,我们俩都在上班,女儿打电话来给我说,幼儿园想组织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共同来窜参加,问我们来不来,我拿着电话不知道说什么,只能让老公给女儿说,老公说了半天,女儿不生气了,电话挂完,可老公却哭了。

篇11:生活感悟随笔:生活是自己的

其实对生活,还是知之甚少。即便如此,还是不喜欢别人那种生活感悟,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不一样,用那种“你要如何如何,否则就怎样”或者“你再不努力,就要被xx抛弃”的论调,站在制高点趾高气扬的指导别人该如何生活,其实他们的内心真的就那么确定吗?我真的很怀疑。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要怎么样生活是自己的自由,可事实上并不自由。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社会,还是金钱在掌握着话语权。要我承认这一点,其实很难,但现在我也越来越认同了。这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但也不会是坏事。人生总要有追求的目标,生活才有有盼头吧。

之前去参加发小的婚礼时,讶异于她的婆婆竟然对她那么好,觉得她真的非常幸运,有这么个天底下最好的婆婆。前阵子跟她提起,她说:“哪会无缘无故对她好,无非是看我赚的钱比她儿子多。”我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真的是我太不了解这个社会的规则了。生活在这个社会,无论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资本终究是能够决定话语权的东西。我总算可以接受这个事实了。

然而,生活的决定权终究是在自己啊。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朝什么方向努力、前进,你想要有掌握话语权,那就好好努力赚钱,你想要把生活过成诗,那就不要管别人的闲言碎语。

生活是自己的,你不能左右别人的想法,但你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别让别人打乱你的步伐,影响自己的生活,要记住,能对你的生活负责的人,只有你自己。

作者:沙子

篇12:生活随笔:打开生活的奇趣蛋

儿子最爱买奇趣蛋,奇趣蛋有两部分组成,一半是巧克力豆,另一半是玩具。我曾不解,为何儿子那么喜欢奇趣蛋,对于巧克力豆,星球杯里有很多,这没有什么特别的啊!他每次从奇趣蛋中间打开后,总会神秘兮兮的问我:“妈妈,你猜里面是什么玩具?”在我一本正经的胡乱猜测之后,我们一起满怀期待的打开它,其实最美妙的时刻不是打开后看到玩具的那一刻,而是我们想象是哪种玩具的时刻。我明白了,原来儿子对奇趣蛋如此的钟爱,源于里面的玩具每次都会让他充满期待。也许打开后不是他所喜欢的玩具,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在打开之前,他所期待的玩具已经在他的猜测中出现无数次了。他喜欢奇趣蛋,是因为奇趣蛋每次都给他美好的期待。而我,应该向儿子学习,对未知的生活充满期待!

看似今天在重复昨天的事情,而明天又是今天的复制粘贴,其实,生活不是我们一眼可以看穿的。每天看学生的随笔,都能有惊喜。临近毕业,我动员学生们通过随笔,每天写一篇自己的同学,作为留念。看了他们的随笔,我发现很多学生有我所不知的许多面,而从学生的视角却可以看到更加鲜活灵动而又多面的他们,这才是更加真实的他们。我开始羡慕他们,教师与学生的身份,拉开了我与他们的距离,尽管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可是并非每个学生都可以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我的面前。现在,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他们的随笔,学生的文字中流淌着最真实的个体。

看似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其实一样值得我们期待,因为下一秒,可能你打开奇趣蛋的时候,就会出现你期待的玩具。

篇13:柳亦春:做简朴的建筑

2014年, 柳亦春设计的龙美术馆西岸馆获得英国《建筑评论》杂志评选的AR Awards for Emerging Architecture奖项。谈到龙美术馆西岸馆, 柳亦春说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就是把空间收拾得纯粹, “虽然空间的纯粹并不是建筑好坏的必然选择, 但是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就得相对纯粹到底才行”。

建筑中的纯粹相对的是复杂, 想要纯粹必须要将复杂隐去。

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原北票码头的核心区域。基地内有一条当年用于煤炭运输的构筑物——煤漏斗, 南北长约103米, 宽10米, 高约8米, 裸露的混凝土结构粗狂有力。这里曾经是以黄浦江为交通命脉的煤炭码头及船舶基地, 北票码头、船厂路、南浦火车站, 这些地名都揭示着这里曾经繁荣的工业文明。

龙美术馆西岸馆本体建筑之前的定位是西岸游客服务中心,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就已经有建好的地下室。它的设计单位经手多家, 方案几经修改, 直到2011 年, 徐汇区政府将西岸这块市中心所剩最大的空地定位为文化主导区域, 这座建筑的性质才从之前的游客服务中心转型为美术馆。

在1851年出版的《建筑四元素》中, 森珀把作为建筑原型的原始棚屋分成四个基本元素:火塘 (hearth) 、屋顶 (roof) 、围护 (enclosure) 和土方基础 (mound) 。其中, 围护 (enclosure) , 也就是墙, 被他认为是创造空间的基本元素。因此, 龙美术馆西岸馆项目中的墙也是柳亦春首先考虑的要素。

柳亦春说:“通常一个设计我们会先考虑与城市相关的更大范围的关系, 但这个项目的特点是它的地下室已经被完成了, 而且是作为停车库被完成的, 当美术馆的功能介入之后, 墙确实成了我们首先考虑到的建筑要素。通常的架上绘画多半是要通过挂在墙体上来展示的, 而空间的划分也是要通过墙体来完成的, 如果建筑的结构也是由墙体来完成, 那么诸多因素的合一就会出现一个精炼的结果。所以墙体如何从原来的框架结构上‘长’出来就成为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沿着原有的柱网轴线设置结构性墙体是简单直接的想法, 不过此时我们的思路显然不是在地下室里, 而是在考虑上面该是什么样的空间。这个空间和既有的、历史的场地会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柳亦春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的设计中采用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 呈自由状布局的剪力墙插入原有地下室与原有框架结构柱浇筑在一起, 地下一层的原车库空间由于剪力墙体的介入转换为展览空间, 地面以上的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连接形成了多重的意义指向, 机电系统被“收拾”在“伞拱”结构的空腔里。

地面以上的“伞拱”覆盖空间的墙体和天花均为清水混凝土表面, 它们的几何分界位置因此变得模糊。这样的结构性空间在形态上不仅让人感受到庇护, 亦与保留的煤料斗产生视觉呼应, 建筑的内部空间因此得以呈现一种原始的野性魅力。这种直白的结构、材料、空间所营造的坦诚与朴素, 加上大尺度出挑所产生的力量与轻盈, 使整个建筑与原有场地之间取得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接续关系。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伞拱”下的流动展览空间和地下一层传统“白盒子”式的展览空间由一个呈螺旋回转、层层跌落的阶梯空间连接。地上的“伞拱”留给了与空间互动上存在更多可能性的当代艺术作品。而地下的“白盒子”里则展出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古代艺术展品以及以人工光源为主要呈现方式的近代绘画。“白盒子”与外界的联系通过下沉式庭院达成。在这个场景里, 过去与现实似乎在一个绝对空间里交汇, 展品是历史的遗留, 而时光就在庭院里穿过。

“生活及思想的简朴性是文明与文化的最崇高最健全的理想, 当一种文明失掉了它的简朴性, 而浸染习俗, 文明就会到处受到困扰, 日益退化下去。

这种简朴性可用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的另一段话来形象地描述, ‘一个刚从大学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出来的大学助教, 他的讲辞是深奥繁杂, 极其难于理解, 而只有资格较老的教授们才能把他的思想单纯地用着简明易解的字句表达出来’。在林先生看来, 在研究学问和写作上, 简朴是最难实现的东西。

建筑设计亦是如此。简朴必须先消化和成熟, 而设计也正是一种需要融会贯通的艺术。

所以我想继续沿用林语堂先生的话, 为我们今天建筑的所作所为寻找一丝安慰:当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的时候, 思想会变得更明澈。”

上面这段话摘自1998年柳亦春所写的《今天的建筑学需要一种简朴性》, 当时国内出现了北京的非常建筑以及南大建筑学研究所提出的“基本建筑”, 都是在建筑创作局面相对混乱、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的实践状况下的一种寻找起点的努力。柳亦春认为, “建筑师应该从关注那些建筑最基本的要素, 比如从空间、材料、光线等出发”。

篇14:徐向前:“布衣元帅”的简朴生活

为了儿子能读书,破了一次例

徐鲁溪是徐向前元帅的二女儿,是徐家唯一没有当过兵的人。她非常认同把父亲叫做“布衣元帅”。

徐鲁溪找出那张她最喜欢的照片。照片上的徐帅身着便装,戴着眼镜,一脸慈祥,老人面部的老年斑清晰可见,而与之相映衬的正是衣领上的那个同样清晰可见的补丁……后来,徐鲁溪的弟弟徐小岩告诉我们说:“这块补丁是爸爸自己缝的。”

像所有的家庭一样,徐向前对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要求也非常严格。上小学时,徐帅的儿子徐小岩是在八一小学,同学里大部分都是部队的干部子女。每到星期天,一些家长就会派车到学校门口接孩子,而徐小岩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1966年,徐小岩从北京四中毕业后,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爆发,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让他失去了升学的机会。

“九一三”事件后,军中的一些人才想起了被人遗忘的老帅徐向前,也想起了在岛上守了4年的海军士兵徐小岩。一位海军首长到帅府探望时,顺便问了问徐向前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要求。徐向前沉默片刻说:“小岩已经学到高三了,最好能让他再上个学。”

1972年,徐小岩作为第二批工农兵学员被海军推荐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一向寡言少语的徐向前,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为了儿子能读书,破了一次例。

隐忍正直,不说违心的话

曾有人评价说,徐向前是党内受委屈最大的人,说的主要是西路军的历史问题。在家里,徐向前从来不谈党内的事情。一些重要文件,他都自己拿着,连秘书都不让拿。而对于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西路军的历史,他更是讳莫如深。他把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埋在了心里,有些事情,就是连妻子黄杰都不讲。

徐小岩一脸遗憾地说:“他从来没有给我讲过,后来我妈妈也说,你要多了解一些你父亲的事嘛。我当时就后悔了,这可真是一个遗憾。像他们这代人,真是有一肚子话没处讲的,要给我讲讲,起码我还能整理一下,还原一些事情的真相,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呀!”近几年,徐小岩一直在收集整理西路军的史料,从中了解父亲一生中重要的几个历史阶段的真实情况。

在评价父亲的时候,姐弟俩不约而同地表示说:他很正直。徐鲁溪说:“那时已经临近‘文化大革命’了,个人崇拜风已经开始刮了。有一次,在家里吃午饭的时候,妈妈就说起来,主席那个英明,主席那个伟大。我爸爸就慢悠悠地说了句,也是大家的功劳啊。后来我心想,这话要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都能拿出来批判的。”徐小岩也感叹:“在政治上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真话都讲出来,但可以不说话,不说违心的话,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很容易的。老头子不会阿谀奉承,在这一点上,他是言行一致的。”

自己织的毛衣一穿就是30年

徐鲁溪觉得父亲的这种生活方式和态度与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父亲出身穷苦家庭,所以他习惯简单。参加革命后,先在鄂豫皖创建根据地,接下来就是长征、西征、抗日,他简朴惯了,这可能是父亲一生的风格和特点。”徐鲁溪认为,子女们认可“布衣元帅”这个评价,不单单指他简朴的生活习惯,还因为他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共产主义的信仰,从不动摇,朴素而执着。

许多人都知道徐向前手巧,战争年代他曾自己缝补衣服,还自己动手织了件毛背心,而且一穿就是30年,最后成了徐家压箱底的宝物。他去世后,这件毛背心才捐给了博物馆。

徐鲁溪笑着回忆道:“1950年刚解放不久,在青岛,爸爸把手枪的轮廓画在木板上,再锯下来,用烧红的铁条穿个孔当扳机,再用扑克牌卷个望远镜,我和弟弟徐小岩就是用这样装备来玩打仗的。”在家里,徐向前的另一个宝物就是他的小工具箱。平常家里物件有个什么小问题、小毛病,徐向前都会搬出他的工具箱,亲自动手修理。

子女们对他的这种爱好也是心知肚明。每次出国考察回来,带给他的礼物大都是一些国外出产的扳子、小刀之类的精美小工具,这时候的徐向前往往是最开心的。

看似木讷却很有情趣

生活中的徐向前少言寡语,看似木讷,但却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他爱养动物。长征时,年轻的徐向前骑马挎枪,威风凛凛,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马背上还有一只猴子。这只猴子在长征中陪他走了很久,也给战士们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徐向前喜欢听和唱粤剧、河北梆子、晋剧,与粤剧名家红线女和晋剧须生果子红是朋友。自己还会弹扬琴、拉二胡,对摄影艺术也很在行,不仅自己拍摄照片,而且自己还动手布置暗房,配显影液、定影液,很多早期珍贵的照片,都是他自己拍摄、放大、洗印的。

喜欢动手的徐向前表达爱情的方式也与众不同。许多年前,朋友送给他两根竹木拐棍。看到竹木拐棍比较光滑,手持和着地都有些不便,他便找到一些胶条,在家中一点一点缠好,又在两根竹木拐棍底下安上一个橡胶头,使其不易打滑。一根留做自用,另一根作为礼物送给了妻子黄杰。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徐向前去世后,拐棍依然和黄杰形影不离。

作为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领导人,徐向前除了在正式场合外,一般都身穿便服。我们在大量的史料照片中,也很少看到他身着帅服的影像。

有一年,黄杰过生日,细心的徐向前问她:“过生日了,你要什么礼物呀?”黄杰想了想说:“我也不要别的了,就是你当元帅以后,我从来没看见过你穿元帅服什么样,你就穿上让我看一眼就行了。”对这个出人意料的要求,徐向前答应得很痛快,他麻利地穿上元帅服,站在老伴面前,模特般地展示了一番……从此以后,那件象征着他一生荣誉的元帅服就再也没有穿过了,一直静静地压在徐家的樟木箱里。他说:“我老了,穿军装有损军人的形象啊!”

“唉,这次走就回不来了……”

1990年6月27日,因肺结核病复发,徐向前再次离开了家,离开了住了28年的柳荫街,住进医院。

临行前,他怅然道:“唉,这次走就回不来了……”

“好像是老人的直觉,他有预感。”徐小岩只要一想起当时的情景,父亲的这句话便清晰地在他的耳边萦绕。

在医院里,徐向前对妻子黄杰和儿女们讲了他的三条遗言:“我死后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河西走廊。你们要永远跟着党走,贯彻党的路线,言行一致,说到做到。”6月29日,老战友李先念到医院看望他,徐向前再一次郑重地向李先念重复了这三条遗言。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在离开家三个月后,与世长辞。徐小岩向前来吊唁的江泽民总书记转述了父亲的遗嘱,江泽民总书记没有说话。随后,江泽民总书记让军委办公厅主任李际均向徐向前亲属转达了他的指示说:“徐帅是你们的父亲,但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所以我们还是要送他一下。”于是,“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改为到八宝山“送别”。

徐向前去世后,解放军总政治部给家属发了8000多元抚恤金。这是徐向前留下的最后一笔财产了,黄杰一分钱都没动,全部给了秘书郭春福,因为郭春福的孩子得了白血病。

(据《新华网》)

篇15:简朴的生活-生活随笔

这不,近来,我就体验、感受到了许多美好与感动。或许,这些美好、感动,在有些人看来平平淡淡、不足挂齿,但之于自己,在自己眼里乃至心里,却非同一般。为何出现两种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的结论呢?显然,这是不同的心态使然。心有莲花开,福禄自然来;快乐与否,贵在心态。说的正是此理。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调整心态,好好体验一把来自平凡生活的美好与感动。下面,我就跟朋友们说说近几天来我所体验、感受到的源自平凡生活的几点感动。当否,恭请指教、商榷。

感动一:连夜赶写文章

自“双节”黄金周最后一天跟冯老及县作协几位领导、同仁聚会后,被冯老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言谈举止感化,获益匪浅,特想写篇文章抒发抒发内心感受。基本打算是,周一(节后上班首日)下午或晚上动笔。为此,我已在聚会当晚拟好新闻稿(初稿)《临朐县沂山风景区泛海希望小学举办“双节”图文大赛》(相关链接:沂山风景区泛海希望小学举办欢度“双节”图文大赛),目的是尽力将周一的图文大赛新闻报道工作提前完成。若活动顺利,上午出来比赛结果,午间稿子定稿并上报上级宣传媒体应该没啥问题。不巧的是,周一活动持续了整整一天,傍晚才出来比赛结果,稿子首尾工作只能顺延至晚上来完成。如此,周一写聚会文章之事随之落空。

周二,上午、下午均有课,很难静下心来鼓捣文字。于是,写聚会文章事宜便拖至周二晚上。心想,此事可不能再拖了,否则就太不合乎时宜了,最好是当晚完成初稿,来日大早完善,上午请冯老过目,中午定稿并发送青年才俊苏洋先生创办的《临朐》公众号。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很欣赏这句话。确定了实施方案的事情,再难也得做一做,再难也得试一试,再难也得闯一闯。不做、不试、不闯、,就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

闲言少叙。经过一晚上的忙碌,文章初稿完成,又加上一大早的努力,文章基本定稿。虽说熬夜了,但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获——近3000字的拙作《诗意天里的诗意聚会》就在眼前,内心欣慰着呢!不无夸张地说,回头来看,真的被自己连夜赶写文章之举感动着呢!

感动二:冯老斧正文章

周三,我休班,按照计划,这篇聚会文章得请冯老过目。从事了多年文字工作,我养成了认真做事、谨慎做事的习惯,刚刚写成的这篇文章涉及的主要人物是冯老,字词句方面有什么闪失,那可是对冯老的不敬、甚至是冒犯啊!因此,文章必须得请冯老审阅把关才能最终定稿。

周三早饭后,我跟冯老取得了联系,约定了会面时间。然后,我把文章转进U盘里,到大街上的打印部里打印出了文章纸质版。接下来,我带着文章赶去冯老家。

令人感动的是,冯老特热情,看文章特认真,连个别漏字以及不太合适的字词都给予了指正。更令人感动的是,冯老对自己的“头衔”提出了异议,建议删掉那些高大上的东西,比如文章中曾有“大名鼎鼎的文坛泰斗冯恩昌老先生”字样,冯老建议把“大名鼎鼎”、“文坛泰斗”都去掉,在我的说服下,才勉强保留了“文坛泰斗”一词。看得出,冯老胸怀之豁达、心地之淡然,令人敬佩!借此机会,向冯老致敬!

感动三:《临朐》速用文章

从冯老家里出来,已近中午。回家后,赶紧完善文章、定稿,为尽快发送《临朐》公众号奠定基础。中午时分,我电话联系苏洋先生,言说出差了,下午晚些时候返回,请我把文章发至公众号专用邮箱。随后,苏先生通过微信发来了邮箱地址。除了发送文章外,苏先生还建议我一块发上份图文并茂的个人简介,照片最好是近期横幅个人照。

坦言,个人简介文字资料不缺,但图片、尤其是横幅近照就不好找了。因为,平日里,大都是自己给别人拍照,别人给自己拍照则很少。所以,近照确实不多,不论横幅的还是立式的。找了一阵子,无果。无奈,只能借用以前的。最后,找了张今年春天的,跟女儿去青州市邵庄镇老山村看流苏时女儿给我拍的几张照片中的一张,是立式的。如此,只能将就着用了。实在不好用的话,那就干脆不用照片了。

等把这些材料筹集齐整、发送苏先生,已经是午后的事情了。心想,这么晚了才发文章过去,明天抑或后天派上用场就算及时、迅速。没成想,文章《诗意天里的诗意聚会》(相关链接:诗意天里的诗意聚会)当晚就上了《临朐》公众号的“头条”。 用稿如此之快,着实让我有些吃惊,不由的为之感动了一番。在此,向《临朐》公众号、向苏洋先生深表谢意!

感动四:文章广泛传播

关于给《临朐》公众号发送文章事宜,早有意向。月余以前,跟苏先生微信私聊,我曾表达过此意。但因突发支教事宜,时间相对紧张,加之,前些日子俗事、琐事颇多,所以,给《临朐》公众号发送文章之事便暂时搁浅了。这次,特意将本文发送苏先生,一是兑现以前曾经的合作意向,二是权作“加盟”《临朐》公众号的见面礼,同时,也是个良好开端,为今后陆续给公众号发送拙作奠定基础。但是,对文章传播范围大与小,传播层次高与低,从来没有什么奢望,也不想有、不敢有什么奢望。坦言,鼓捣文字,之于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作、生活之余的一种娱乐、一种充实、一种消遣,别无他求,仅此而已。

文章在《临朐》公众号播发后,浏览量、点赞量不断攀升,令我始料不及。截止今晚,浏览量、点赞量已经分别超过五百人次、八十人次。据悉,有些热心人已经把文章转发到了他们的朋友圈、甚至工作群里。此举,真是让我受宠若惊、十分感动。同时,也深感不安,自知水平一般,拙作转发到高大上群组里,那不是班门弄斧吗?在此,敬请大家批评指教!同时,向关心、关注本文的领导、朋友、同仁致以诚挚感谢!

感动五:留言、打赏、电话

最出乎我预料、最让我感动的是,有许多亲朋好友、仁人志士在文章后面的留言处、打赏处进行了中肯留言与慷慨打赏。止于周四晚,留言已经近十人次,打赏已经近二十人次。如果说点赞较为简单易行、基本算是举手之劳的话,那么留言就不怎么简单了,得动笔才行啊!打赏那就更不简单了,得动“真金白银”才行啊!我仔细梳理、辨别、核实过这些朋友、志士,有些自己并不熟悉,估计是来自其他朋友圈子。

今后,我定将通过合适途径弄清楚每一位朋友、志士的高姓大名,并且牢牢记住他们,记在心里、乃至未来岁月里。古人云,有来无往非礼也。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定将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回报这些弥足珍贵的人情!

正如前文所言:鼓捣文字,之于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作、生活之余的一种娱乐、一种充实、一种消遣,别无他求。所以,点赞啊、留言啊、打赏啊等等方面,尤其打赏方面,从没有任何非分之想。敬请大家谅解!海涵!

不得不提的事情还有一件:电话。在点赞、留言、打赏的同时,还有热心人打来电话予以问候、祝贺。比如,在我县某机关工作的我的一个刘姓老学生周四上午专门打来电话问候我。我深知,他也是搞了多年文字,工作也是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这不,今年他还荣获了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呢!之于文字,我们共同语言颇多,不知不觉交流了数十分钟。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定会经常联系,互谅互帮,携手前行!在此,由衷祝愿他以及更多的关心、关注、支持我的热心人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

最后,我想借用过去一篇旧作中的一段文字来结束今天的谈话,同时,也是我的一点内心独白,期与诸位亲朋好友以及广大仁人志士共勉:

生活是美好的。停下步来,静下心来,勤观察,细琢磨,平凡的日子里值得留恋、思考、品味的东西俯拾皆是。

为此,我辞掉了许多的喝酒、打牌、聊天等可有可无的“场合”,恬居一隅,静观尘世,清心寡欲,享受孤独,全身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阅读、写作。这种生活,也许有些人、尤其是不怎么喜欢文字的人难以理解,但我觉得充实、快乐、幸福!

如此人生,足矣!

作者:安树芝

上一篇:喷浆加固方案下一篇:逆风航行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