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和10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4-04-15

9和10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9和10的认识教学设计

认识数字“8”“9”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数字9、10。2.能正确的对9、10进行比较。

3.开拓思维,培养幼儿数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准备: ppt课件、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导入,认读数字卡片1-8.三、认识9 出示课件

师:图中有什么? 请幼儿回答

师:9个菠萝、9根香蕉、9个榴莲都可以用数字9来表示 出示数字9图片 问:9像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问: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用9表示的?

四、认识10.出示图片

师:9个菠萝再添1个是几个? 幼儿回答 出示数字图片10 问:10像什么? 幼儿回答 展示课件

五、休息

六、9和10进行比较大小

师:9和10谁大谁小?大的大几个数?小的几个数? 幼儿回答

小结:数字9和10,数字10要大,数字9要小,10比9大1,9比10少1

七、幼儿齐声认读数字9和10

八、结束

篇2:9和10的认识教学设计

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是9和10的物体的个数。理解9、10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会读、会写这两个数,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10大小。

2、从实物到抽象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建立数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数出物体的个数,理解9、10的具体含义

教学重点 9、10的书写

教学准备

10个圆片、10个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5 2 0 6 3 7 4 1 8 师:一共有几个数? 从左数第5个数是几? 请你帮他们排排队?

可以怎么排?还可以怎么排呢?

生:0 1 2 3 4 5 6 7 8,还可以倒着数8 7 6 5 4 3 2 1 0 师:那8后面是几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两个新朋友9、10

(二)充分感知,新授 出示主题图

看前面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有9棵小树,9个小朋友玩旋转飞椅

师:同学们找的真仔细,那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数字9,你可以拿出9个学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摆一摆吗? 教师巡视,学生展示

师:虽然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但是他们的数量都是9个,所以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是几呢 生:9 师:那比9多1的数是几呢 生:10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10个小朋友玩飞机,小女孩在跳格子1 2 3 4 5 6 7 8 9 10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认识的新朋友数字10,那现在用你的10个学具摆一摆吧 教师巡视,学生展示(三)书写

那我们现在看一看怎么书写9和10 9 10书写指导,学生范字展示

(四)巩固练习师:同学们学的真不错

1、那我们看看这个题

仔细观察,认真填写

2、出示尺子练习题

观察尺子,有些数溜走了,你能帮老师找回来吗? 学生补充尺子上的数

仔细观察,从左到右的数是怎么排的呢,从右到左呢 生:由大到小

师:同学们学的真棒,那我们生活中哪里看到他们了呢 学生举例,火箭发射时

师: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多有用啊,通过尺子,我们学到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真了不起

那通过这把尺子你能知道他们的大小关系吗 生:9<10

3、老师出一道题考考大家

看都有什么水果,一共有几个水果呢

(五)总结

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的小朋友9和10 板书设计 认识9和10 9<10

《认识9和10》教学反思

9、10的认识》这节课,学生完成认数、读数、写数的任务都很轻松,顺利完成这节课。

对于这节课,首先,对于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多和学生交流。

其次,要了解学生,保持一颗童心。作为老师,转换自己看世界的视角,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导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

最后,相信学生,把舞台留给学生。在这节课前,我是犹豫甚至有些担心的,可是,学生的表现给我上了一课,只要准备充分,定位合理,学生完全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看似不确定的课堂,把空间留给学生,也就把创造力、想像力、自学能力都带到了学生身边。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写10的指导,因为1和0的写法都学过,在写之前,应让学生先回顾一下1和0的书写要领,教师再小结一下10的书写要领,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与语调,改掉平音说话,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9和10的认识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 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一、利用数数与读数, 关注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

学生在数数、读数和写数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 一旦学生对数学符号有了清晰的概念, 学生对6~10数字的读、写, 以及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基数) 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序数) 就轻松多了。这就是说, 我们要在建立数字与数量的表象上多下工夫。

正确地数数是学习数学的开始。初入学的儿童, 由于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一样, 因而数数的能力也不一样, 根据学生实际,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 而且在培养学生数数能力方面, 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主题图, 排除非本质属性, 把观察的重点放在数量的共性上, 尽量从主题图上的人数、桌子数、蝴蝶数、鸽子数以及主题图下面的点子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6~10的数。如, 教室里有6个学生、6把椅子, 6张桌子, 这种数与量的对等性都可以用6个点子图来表示, 这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开始。同时, 为了方便记忆与书写, 我们就用数学符号“6”来表示。接着, 再让学生观察这个数字“6”像生活中的什么?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 学生将会说出“6”字像个哨子、“6”字像个小茨菰……。同样, 认识7、8、9、10的数时也可如此。如, “7”字像镰刀, “8”字像葫芦、“9”字像气球, “10”字由“1”和“0”组成。当学生从数物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数后, 继续组织学生把这个数再次回到摆一摆的具体的操作活动中, 巩固所建立起来的数的表象与数的概念。最后,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数量, 说一说。如, 6本课本, 6个玩具, 6辆轿车等。要注意的是, 在数数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序的数数。如, 从上数到下;从下数到上;从左数到右;从右数到左。在数物品时, 每件物品都必须数到, 并且只能数一次。如果每件物品都数到, 最后数的那个数就是物品的总数量。

二、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 加强数序教学

数的大小比较首先是建立在数的顺序基础上, 教材编排无论是“6、7的认识”还是“8、9的认识”, 首先安排的是老师和学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然后是数点子图、最后抽象出数学符号, 即数字;接着安排摆小棒、摆●、▲或摆小花;再接着是计数器上拨珠子以及直尺上认识数序;最后抽象出的点子图与相应的数学符号的大小比较。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从活动中、从图形中、从表象中抽象并建立“6和7”、“8、9”以及“10”这些数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5添上1是6, 6添上1是7;6比5大1, 7比6大1, 让学生直观地发现5和6、6和7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教学中, 可以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和游戏, 让学生感悟这些数的顺序及大小关系。比如,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 让学生边观察, 边数一数, 这是几颗珠。然后问:“再拨一颗是几颗?”拨到5颗时, 问学生:“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也可以先拨出几颗珠, 问:“去掉一颗珠是几颗珠?”学习直尺上的数也一样, 0、1、2、3、4、5后面依次是几, 讲完之后可以安排找“数”的游戏:6的前面是几, 后面是几?与6相邻的数有哪些?从而加深学生对“6和7”, “8和9”以及“10”的数序和大小方面的强化。

为了突破本节教材难点, 区别“6和7”, “8和9”以及“10”, 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即区分几个和第几。在解决教材提供的第40页“金鱼图”的问题时, 可以先进行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 帮助学生区分基数和序数。如, 请每个小朋友伸出5个手指, 让学生从大拇指开始数, 数到第5个手指头时问:第5个手指是什么手指?这里的5个手指和第5个手指相同吗?请第一横排的7名学生站起来先报数, 然后让左边的第6位同学举起手, 再让左边的6位同学举起手。提出问题:“刚才两次举手的人一样吗?”都是6, 为什么不一样呢?使学生体会到第几是表示次序, 指的是一个人。几个表示的是数量, 指的是6个人, 即总数。在此基础上, 再来解决第40页“金鱼图”中的问题, 这样既直观又容易理解了。

三、通过动手操作, 掌握数的组成方法

教学6~10数的组成时, 教材安排给小圆片涂色, 在涂色过程中体验6的组成, 然后填出6的五种组成形式。而7和8数的组成教材编排则是把“7个8颗☆分成两堆, 有几种分法?”用引导语引发学生思考:“看到每一组, 还能想到什么?”这样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联想6的组成说一说, 完成7、8数的组成。对于9、10数的组成, 教学起点明显比6、7、8数的组成有所提高。在教学9的组成时, 教材要求学生“用●摆一摆”, 完成如图:

10的组成则直接放手让学生“先用摆一摆, 再填数”, 如图:

其“放”的过程体现在直接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后直接填数。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时可以不用教材安排的给圆片涂色, 直接让学生拿6个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分完后汇报交流, 在汇报时, 引导学生说出怎么分才不遗漏?比如说:“首先拿出要分的总数, 然后移动一个圆片, 观察分的结果并且写下来。再移动一个圆片, 观察分的结果并且写下来, 一个一个地移动圆片, 引导学生观察数的组成并一一记录分的结果,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帮助学生总结记忆分摆方法: (1) 按顺序分。如:1和5、2和4、3和3、4和2, 5和1; (2) 看到一组想另一组分。即, “一图二式”。如:1和5与5和1;2和4与4和2;3和3, 这种方法要更为简单些, 学生只要记住三组就行。随后, 教师再组织一些游戏, 帮助学生记忆。如:对口令, 拍手、学猫叫、猜一猜等。

四、遵循认知规律, 建立加减法算式的表象

学生在学习“1~5的认识”中的加减法时, 已经对“一图一式”具有初步的感知与经验。教学“6、7的加减法”时, 如何引导学生从“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呢?教学时应该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进行直观操作, 如第42页的图:让两个小朋友分别坐在课桌的左右或前后两边, 然后各自从左边和右边两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 列出算式, 即:左边的小朋友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列出5+1=6, 而右边的小朋友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则列出1+5=6, 很自然地得出:5+1=6、1+5=6和7-1=6、7-6=1两组算式。因此, 教学“6、7的加减法”时, 可以让学生像教材主题图那样, 两人一组对着坐, 摆小棒和圆片, 根据摆的过程一人写一个算式。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同一幅图, 不同的摆法, 能写出2个不同的算式, 得到同一个结果, 从中明白一幅图可以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接着用一根小棒从中间隔开, 再引导学生写出两个减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摆一摆学具, 学习计算6、7的加减法。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通过情境图向学生说明, 用摆学具的方法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 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一图两式”的计算方法。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列算式。

五、引导学生由“一图二式”向“一图四式”过渡

教学“6、7的加减法”时, 学生的视角已经从“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教学“8和9的加减法”时, 课本上8、9的加减法主题图已没有画出虚线, 第一次将“一图二式”向“一图四式”过渡。

1.教学“8的加减法”时, 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情景图, 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完成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学习。如, 出示小花图, 让学生观察, 并提出问题:根据图画, 你能写出哪些算式?先让学生小组讨论, 写出算式, 然后汇报交流所写的算式,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两道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 结果一样;两道减法算式中总数没变, 两个减数交换位置后, 结果变了, 从而引导出“一图四式”。

2.教学“9的加减法”时, 可让学生摆学具, 通过操作, 一方面得出5+4=9, 4+5=9, 9-5=4, 9-4=5的结果, 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发现计算方法, 从而引导出“一图四式”。

3.教学第53页有关8的加减法时, 重点要突出学生计算过程“想一想”中“想”的活动。

六、注重“大括号”和“问号”的指导, 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大括号”和“问号”的学习, 是学生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教材在学完“6~7的认识”后, 指导学生观察第46页的主题图, 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运用所学的6、7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教学时, 要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让学生正确理解画面的意思, 配合学生的观察, 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物体合起来。“问号”表示:求一共是多少?再引导学生说出题目里告诉的条件是什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计算。一开始学生可能说不好, 所以做练习的时候, 应该多让学生看图形、说图意, 多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当学生在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意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学生表达得是否清楚、叙述得是否完整、是否简练, 要适时加以指导。

篇4:9和10的认识教学设计

【关键词】:数学 认识 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教新入学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认识0—9这10个数时, 我的教学方式是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如“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有一天,许多动物在玩游戏,小朋友们找找看,你能找到哪些数?”,电脑屏幕依次出现1只小鸟、2只鸭、3只鹿、4头大象、5只狮子、8只猴子等,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借助动画效果的魅力,牢固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让学生们按照刚才动画片的情形,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动物),依次给学生讲述1-9这9个数,让学生在游戏与欢乐中愉快地学习数学,对于0的学习,呈现出一个空白画面,在学生实物扮演时,展示没有一个动物,从而让学生理解,0就是“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无”的意思;学习完新课后,我让学生分别按照0-9的顺序依次展示三次,让大家加深记忆,与此同时,我还抽查了5个学生进行数的认识训练,发现效果显著,学生都达到了教学设计时的目标。

对于小学数的认识教学,我的建议有四个: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生动形象的动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因,教师只要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地学习,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其中,体验生活中的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自己体验,并參与其中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与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让学生终身难忘,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动手动脑获取学习效果,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与创造精神。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爱上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0-9数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再根据教学要求,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减少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艺术性的表演天才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四、组织开放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篇5:9和10的认识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8、9、10并了解其意义。

2、认识数字8、9、10,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物体匹配。

活动准备:

1.大数字卡片1-10(2套)

2.果树3棵

3.苹果8个 4.梨9个 5.桃子10个

活动过程:

1.“拍手应数字”复习数字1-7 2.参观果园导入活动,认识数字8、9、10

(1)认识数字8、9、10,,初步感知数量8、9、10。

(2)请幼儿说说水果可以用几表示?"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例:出示数字8,说出8可以表示什么?

3.幼儿操作练习

(1)请幼儿给相应的水果送上数字。

(2)请幼儿听声音匹配相应数字。

4.游戏:“1234567”

(1)介绍游戏规则:“我们围成圆圈边走边唱歌曲《1234567》,当老师说3个小朋友是一家时,大家就要找三个小朋友,抱在一起组成一个家。”

(2)幼儿游戏3-4遍,教师引导能力较弱的幼儿找朋友。

5.游戏:“数字蹲蹲”

介绍游戏玩法:老师选4个小朋友分别拿上7-10的数字卡,教师手拿数字卡7,为游戏开头,如“数字7蹲,数字7蹲,数字7蹲完数字9蹲”“数字9蹲,数字9蹲,数字9蹲完数字8蹲”以此类推,直至4位小朋友全蹲完。

6.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虽说每堂课都会有瑕疵,但只要善于反思修正就是在进步,所以在后面的复习中,我会尽量填补一下之前课堂中有些没讲到的内容和单独指导学习进度稍慢的幼儿。增强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是每天都要进行的事,教师的持之以恒才能让幼儿的知识开出花,结上丰硕的果实。

篇6:《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了?(0-7)

师:7后面接下来是谁了呢?(8、9)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8和9。

(二)、教学8和9基数含义

1、从生活中找8和9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看到过8和9吗?

学生畅所欲言:公交车有8路和9路;螃蟹有8条腿;我家住在第9楼……

小结: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平时要注意留心观察,让这些有趣的数字小伙伴走进你的生活。

2、在主题图(课件)中数一数,找一找8和9的物体个数:

a、校园两旁有8棵树。

b、花坛里有8朵花。

c、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有8个小朋友。

e、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f、有8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g、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找到的同学到上面来数一数,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图中的树、花朵、大字和小朋友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图中的盆花、蝴蝶、人物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三)、教学8和9数序的含义

1、摆学具

先请小朋友摆6圆片d→再添上一个是几d→再添上一个是几d→最后添上一个是几。

2、填数

出示直尺图(幻灯片):

1)填数

2)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数一遍。(这些数在格尺家族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3)看着尺上的数,你能提几个问题吗?

4)学生问完后,师问:比9小的数有哪些?比8小的数有哪些?

(四)教学8和9序数的含义

1、每个学生一张练习纸:

①左数第8盆开了朵花,开了8朵花的是第()盆。

②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③给从左数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五)、教学8和9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8、9的字形:8像什么呀?9像什么呀?

2、多媒体示范书写8和9的笔顺。

3、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练习写8、9,教师作指导。

4、提醒学生坐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六)、练习巩固

练习八中的1、2两题。

(七)、全课总结

篇7: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在编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认识”基本一样,不过比“6和7的认识”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学“8和9的认识”时,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教学图,动口、动手。让学生会读、数、写数字8、9,知道9以内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看、数、摆、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拓思维,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8和9的书写

难点:引导学生有序地数数,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师:好,请看,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谁能数一数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兔子?(有8只小鸟、9只兔子)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8和9.(板书8和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课本主题图的学习,感受8和9基数的含义。

师:数字娃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你们瞧,它们也隐藏在我们的美丽的校园里呢!

(师出示教材50页主题图)

师:首先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呢? 生:(兴致勃勃地观察着)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看见了小朋友在浇水„„,他们在保护环境

师:对了,我们要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环境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地为学校做贡献,那么我们的校园也会越来越漂亮!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生:好!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8颗树、8个大字、9个人……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8和9无处不在。我们呀!可以用我们的方式来表示8和9。今天,我请来了我们的三个老朋友,它们要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知识!

我先请出了我们的第一个老朋友,是谁呀?(计数器)小朋友们请看我们的计数器上也有8和9呢。(师拿出计数器)

2、计数器教学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拨了几个珠子?(师拨珠子,生轻声数)生:老师拨了7个珠子。师:(神秘地)大家注意了!我要变出8来了!(师又拨了一个珠子)现在是几个珠子? 生:(齐)现在是8个珠子。师:8比7多几? 生:8比7多1。

师:对了,真棒,那么我们可以说7添上1是8。

师:很好,再来观察,我再拨一个珠子,现在是几个呢?它比8 多几? 生:现在是9个珠子,9比8多1。师:我们可以怎样说呢? 生:8添上1是9

3、直尺教学

出示直尺图,在尺子上找一找8和9,进一步体会8和9的大小。

师:现在我们的第二个老朋友也要出场了。它是谁呀? 生:尺子。点名学生补充完整直尺的数字。

师:我们知道:在尺子上,从0开始,越往后面的数越怎么样? 生:越往后面的数越大。

师:给我们学过的所有数字娃娃排排队吧!全班一起来!生:0、1、2、3、4、5、6、7、8、9 师:咱们再倒过来排排队吧!生:9、8、7、6、5、4、3、2、、1、0 师:小朋友们真棒,今天的表现老师觉得呱呱叫!现在呀!蒋老师带来了四个小问题要考考大家啦!请听老师读题哦!(1)8的前面是(),(2)8的后面是()(3)与8相邻的数是()(4)7和9中间的数是()

4、数字7、8、9比较大小。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数字可以用不同的事物来表示,比如可以用苹果、小红花,还可以用我们现在看到的小圈圈来表示。(我们用小手一起数一数)生:7、8、9 师:我们再比较下谁多谁少? 生:7<8 8<9 师:你还可以拿谁和谁来比大小呢? 生:7和9 师:对了,怎么比较呢? 生:7<9,9>7 5、8和9的写法教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8和9,如果还能漂亮的书写8和9,那就太厉害了,想学吗? 生:想!

(师领写,生书空,然后描红,最后在田字本抄写练习)写的时候注意写半格,空半格,注意方向与笔顺。

师提醒: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方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字处连接,一笔写成。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个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注意要圆滑,不能有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左下方写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

(三)习题讲解,巩固新知

书上51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呀?你还有疑问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8和9的写法

篇8:怎样教学生认识“0-9”

我在《可爱的校园》这一课的教学中, 先把新生带到校园内, 让新生一边看一边说找到了哪些“数”, 如“我们的操场上有8棵树”“我们的校园里有5间教室”等, 然后让新生观察教室有几个门、几扇窗户等, 最后出示情景图, 为新生提供充分的机会, 让新生轻而易举地说出图中有些什么。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生看图说话的机遇, 培养新生看图数数、看图算数的能力, 这样既能激发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能提高新生认知能力, 也能开发智力。

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信息一般是不规则的, 教新生数数就要引导他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观察。在数数的过程中, 培养新生观察能力。在说数的过程中, 我引导新生用数的形式来描述图中的信息。如“图上有几棵树?”这样, 学生便开始数数。有些新生会漏数或多数, 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 我就让学生再数一数, 从中纠正错误。

在提高认识的练习中, 我采用“从学生的自己身体上找数”的教学方式, 这对学生认识数有较好的帮助。当然, 很多学生在认识数的符号与理解符号的意义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新生之间的基础也很不一样。一些新生能直接数数与读数, 但对数的认识、数的意义并不像数数那样自然顺畅。

一、一年级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的特殊性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刚刚开始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促进的过程。林崇德教授在《关于一年级小学生数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中指出:“6至7岁一年级小学生的概括水平和幼儿的概括水平差不多, 属于形象直观的概括水平。”所以我在学习中就依据“形象直观”的特性来引导他们建立数的概念。

我在学习一年级数学教材中体会到, 对“10以内数的认识”的编写思路是:先集中认识“1—5”各数, 之后单独安排学习第几、几和几、加减法。在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 把“6、7、8、9”合在一起认识, “10”单独认识。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我在教学生认识“0—9”这十个数字的过程中, 是这样做的:我把“0—9”这十个数字分成三组 (第一组是认识“1、2、3、0”;第二组是认识“4、5、6”;第三组是认识“7、8、9”) 进行教学比较好, 学生也易于接受。在认识第一组数字“1、2、3、0”时, 等学生把这一组的四个数字认识到熟能生巧, 对第二组数字“4、5、6”有渴求学习的程度时, 再进行认识“4、5、6”这三个数字的教学。依次类推, 等到学生把第二组数字“4、5、6”这一组的三个数字认识到熟能生巧, 对第三组数字“7、8、9”有渴求学习的程度时, 再进行“7、8、9”这三个数字的教学。这样, 对以后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就会轻而易举。

二、合理地使用数学模型、直观教具等必备工具, 使学生学会使用直观教具认识基数和序数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中都表明: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有了教师的启发引导, 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了直观教具的第一印象, 认识与理解数学符号 (不仅仅是“0—9”) 所代表的实际内容、实际意义就容易多了。

当今处在信息化时代, 一年级小学生最喜欢动态的课件展示, 教师一边展示实物, 学生一边数数。有时实物一个一个地出现, 有时两个两个地出现, 有时三个三个地出现, 有时全部出现……再加上奇妙的声像效果, 学生会学得轻松自在, 兴趣高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认识论中曾指出:任何学习和任何记忆必须以某些早先存在的结构为基础形成。我在教学中广泛使用计数器、小磁板、卡片、小小木棒、图片等多种多样的直观教具, 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和数的表示意义, 从而形成数字的记忆。

我在教一年级小学认识“0—9”这十个数字中, 一开始是用“数小棒”“数手指”等方法进行的。随着时间推移, 我教会学生使用“在小磁板上摆印有动植物的图片”进行识数。这样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直观地体会到数字是怎样按顺序出现的。但是在数数的过程中, 什么时候用什么样教具最合适, 还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变,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有张有弛, 教与学会显得更加流畅、生动和有趣, 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数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 我在对一年级的12名小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中, 教他们认识“4、5、6”的教学时, 我先让12名小学生把自己的6根小木棒摆成一排, 然后我问他们:“谁能拿出左边的4根小木棒?”12名小朋友很快把左边的4根小木棒拿在手上向我展示。接着我又说:“请小朋友们把手中的4根小木棒放回原处, 再从左边数一数, 第4根小木棒是哪一根?并拿出第4根小木棒。”大家想了一会儿, 有3个小朋友看着我还是拿出了第一次的4根小木棒。于是我就问小朋友:“小朋友, 4根小木棒和第4根小木棒一样吗?”这样一年级小学生能够清楚地区分第几和几个, 也就有了“数感”的最初意识。

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实物, 帮助学生做好基数和序数认识和理解。

一是对“1—9”基数概念的认识。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进行数数训练:门前的树上有几只小鸟、操场上停着几辆汽车、今天花坛里开了几朵花……当然也可以就地取材, 说说教室内有……

二是做好对序数含义的理解。充分利用课间活动的情境, 如课间做操排队第几是谁、座位在第几组第几位等。

三是对“1—9”数的大小比较的渗透。利用实物图、对应关系图, 认识“谁大于谁, 谁小于谁, 谁等于谁”, 以及“从小到大排列”或“从大到小排列”等知识点的学习。

从一年级小学生数数、说数中我发现, 一年级小学生认识“基数”要比认识“序数”容易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序数”资源, 让一年级小学生充分感知。

三、教学生数数和算数会用铅笔尖点数, 做到眼到、心到、铅笔尖到

我在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中, 教他们学习“6的组成”时, 我先出示5颗放在一起的珠子后, 提出要求“只用眼睛, 不用手,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珠子”。学生用眼睛看着数, 并不由自主地用小手在“空中”指着。这样数的结果是, 三名小学生正确, 三名小学生数错。这时我让学生再数一遍, 并且允许他们动手用铅笔尖指着数, 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们伸出握着铅笔的小手, 用铅笔尖一个一个地点数。这样数的结果是, 六名都正确。我又提示到:“怎样数能数得更快些呢?”其中有三名学生说出“2个2个”的“对数”的办法。这时教师也要有效地引导一年级小学生由自然、直观的数数, 向高层次抽象的认数、算数过渡。

篇9:《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幼儿园的学习及日常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行8和9的认识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基于此点认识,在教学中我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我在教学主题图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这样不仅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同时在学生说一说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同时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以及“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让学生独立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我注重了多元化的生生、师生评价。如在出示直尺图后,我让学生也来当当小老师,看着直尺上的数,向其他的小朋友提几个问题。学生在互问互答完以后,我会提醒提问题的学生,“你觉得他回答的怎样?”“把掌声送给××!”通过送掌声的活动,给学生以极大的鼓励,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掌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

篇10:7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7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7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主要由6、7的认识、8、9的认识、10的认识等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最直接的基础。

成功之处:

1、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数数、抽象数的概念以及数的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每一幅图观察得非常清楚,描述得很到位,尤其在教学10的组成时,把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观察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运用主题图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2、重视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是:做到有条理,最好能多角度。表达要求是: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会观察、能表达。

3、在这一内容中,学生开始接触条件(目前还没提到这一用语),学会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一知识点在本单元是学得最扎实的,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图意完整的叙述题意,并根据问号所在的位置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太慢,这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2、做题时,很多学生不看题,凭感觉做,不知道何为检查。

3、还有一些学生分不清左和右。

4、关于序数和基数还没有区分,如不知道从左数第6个与左边的6个到底有什么区别。

7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让学生先观察网球馆的图,估计能坐多少人,建立数感。让学生回顾学习100以内数数时是怎样数数的,温故知新。从而引进新的更大的计数单位“千”。巩固一千就是10个百,10个百就是一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数一数,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100起数到114,解决数数中的第一个难点接近整十的数的怎么数。接下来以小猴子的形式,让大家帮忙数一数197到201怎么数,克服数数中第二个难点,接近整百的数怎么数。然后是让学生试着从985数到1000,解决数数中的第三个难点。

接下来就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解决了1000以内数数的问题。接下来是本节课的第二个内容数的组成。出示散乱的小棒,提问,你能一眼看出这是多少根小棒吗?你能想想办法怎么样能一眼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吗?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出示图片10根10根的,学生还是不能。然后出示图片,100根一起的学生就能看出多少根了。说一说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然后再计数器上拨一拨,引出1000以内数的读写,接下来再出示小棒,写一写读一读。接下来就是练习,中间带零和末尾带零的数的读写。最后是冲关练习,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奖励。

本节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很好的突破了难点,教师语言需要简化提高。

7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课存在的优点是创设了合适的环境供学生进行自由的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并且融入了课件的使用,让课堂氛围“热闹”起来,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师生关系能够得到和谐发展。最后的延伸活动保持和发展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感受探索的乐趣。

(一)以活动为基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并且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阐述了“过程性目标”的具体内涵。这表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正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的过程。教学中,无论开始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后来的操作比较验证活动,都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从而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次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发展。

(二)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谈话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原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对圆柱观察的.不同着眼点。在此基础上组织活动,并且通过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知个性,从而使整节课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充满勃勃生机。

(三)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放得不够,上完以后感觉学生是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学习新知,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如果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圆柱体,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它的侧面?

7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4

“数的认识”主题教研活动反思20xx年4月2日,市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在我校宋校长的统一组织下,参加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数的认识”教学设计讲评与研讨第一次主题教研活动。

这次教研活动非常的丰富,而且质量也很高。首先是由胡老师带来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说课。其次是吕老师的《100以内数的认识》课时说课,然后是张、王老师带来的《小数的意义》课时说课,接着刘老师进行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说课,最后是由武老师针对四节说课进行点评与指导;武老师针对项目提交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与指导,并与参与活动的老师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次教研活动以具体的课例使老师整体理解与贯通“数的认识”主题下的整数、小数、分数等教学内容,有效的帮助老师们建立“数的认识”教学主题的承重墙,打通各教学单元之间的隔断墙。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位老师胡林青老师带来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说课。首先这位老师的ppt做的很漂亮,清新淡雅,层次鲜明,有逻辑。本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分两步进行。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认识计数单位“万”。另外,还让学生利用计算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由学生单独操作后再组织交流,加强学生的理解。

这一单元主要包含三个知识点: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整百整千加减法。胡老师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整单元的说课: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单元学习规划,学习过程,教学设计特色与反思。涵盖的面非常的广,这点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胡老师分析的非常全面透彻,听完之后我对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重难点是很什么,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胡老师从课标出发指出:数的认识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十进制、位值制,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数感,并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让学生借助直观模型进行数数,在认识数的过程中积累从“逐一计数”到“按群计数”多种数数方法和经验,渗透十进制的概念,培养数感。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指出:在第一阶段数的大小变化,但思维框架没有变化,并把第一学段中的读写数的方法,认识了计数单位“个”、“十”、“百”等几个计数单位及数数的经验等有效迁移到第二学段中。在单元学习规划中,胡老师根据学情和内容对“认识千”和“认识万”进行了整合,把“估计感受千”与“感受估计”打通整合成一节课,整个设计做到了抓住核心概念,建立了承重墙,打通了隔断墙。

篇11: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8、9”的含义及书写。教具准备:

1、课件

2、计数器、小棒和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小棒和1张课堂检测、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看数字卡片列加法或减法算式。

2、小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谁是顺风耳”,老师拍手请你们仔细听,并在心里默默的数,待会儿告诉我我敲了几下。(教师拍手8、9次,让学生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8和9。(板书)

二、创设情景

1、观察主题图,点数事物的数量。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大家看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想看吗?生:(齐)想!(课件出示教材53页主题图)

师: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各有多少个?先自己数一数,和同桌说一说。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看见了8棵大树。师:你是怎样数的?

(师生一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数1、2、3、4„„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大树图片,并板书8。按上面的方法学生继续数出8个小朋友、8朵鲜花、9个人、9盆花、8个大字、9只蝴蝶,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图片,写上数字。说的好的小朋友每人奖给一朵小红花。)

2、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

师:图上的老师和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劳动、他们在整理花坛、他们在为学校做贡献)

师:在他们的努力下,花坛及周围的环境美吗?生:(齐)美!

师:是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地为学校做贡献,那么我们的校园也会越来越漂亮!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领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8个大字)

三、探究新知 1、8和9基数的含义

(1)师:老师这里有两张点子图,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数一数,每张点子图上有几个圆点子?生:第一张上面有8个点子,第二张上面有9个点子(在点子图下分别板书8、9)

(2)生活中哪些东西还可以用8或9来表示?(妈妈给我买来8个大苹果、我有9个好朋友、我攒了9元零花钱------)2、8和9的顺序和大小(1)8和9的顺序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生活中有8和9,我们的计数器上也有8和9。(师拿出计数器)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拨了几个珠子?(师拨珠子,生轻声数)预设:老师拨了7个珠子。

师:(神秘地)大家注意了!我要变出8来了!(师又拨了一个珠子)现在是几个珠子?

预设:(齐)现在是8个珠子。师:8比7多几? 预设:8比7多1。

师:很好,再来观察,我再拨一个珠子,现在是几个呢?它比8 多几? 预设:现在是9个珠子,9比8多1。(2)学习直尺图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的一个老朋友已经等不及了,它要求马上和大家见面,看,它是谁?生(齐)尺子!师:尺子朋友说话了,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你们能填出所缺的数吗?直尺图1。师:直尺图2:谁很快的在我身上找到数字8?(生到台前找到8,指给大家看)师:6在哪里?(6在7的后面,5的前面)

师:我们知道:在尺子上,从0开始,越往后面的数越怎么样? 预设:越往后面的数越大。

师:那你们能把我们到现在认识的这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吗? 预设:(齐说)0、1、2、3、4、5、6、7、8、9。师:能从大到小再说一遍吗?

预设:9、8、7、6、5、4、3、2、1、0。师:咱们一起演一演吧!(3)比较7、8、9的大小 师:尺子朋友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它夸奖你们说:小朋友们真聪明!高兴吗?可是我们这儿又有三位老朋友不服气了,它们说:小朋友们真的每节课都这么聪明吗?我们要考考你们!怎么样?愿意接受挑战吗?(愿意)师:(贴点子图引导学生比较7、8、9的大小)3、8、9的序数含义

(1)小猴子吃桃的故事。

师:小猴子今天特别高兴,因为他看到我们一(3)班学生坐得那么端正,听得那么仔细,另外猴妈妈为它准备了好多桃子,你们数一数一共有(9个),小猴子给我们出了个问题:我一下子能够把9个桃子都吃完,那样我才会饱饱的,可是妈妈给我吃了第9个桃子,同学们,你们觉得我能吃饱吗?为什么? 生1:吃不饱,因为第9个只有一个,而9个有好多。(2)小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4页的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第54页,拿出水彩笔,给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再给从左边数起的第九只蝴蝶涂上红色。4、8和9的写法(1)指导8的书写

师:你们看,8像一个小葫芦,9呢,就像是我们吃饭用的小勺子。看来8和9离我们真的好近。教师边板演边讲解: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处连接,一笔而成。最后请学生看着黑板上的“8”字空写,再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练习写“8”。

(2)指导9的书写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个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面,注意要圆滑,不能右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下方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学生练习在课本54的写字格里描9。

四、比比谁聪明:

8____()9___()

四、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8和9

田字格

直尺图7、8、9点子图

7<8

8<9 教学反思

1.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幼儿园的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的已知的基础上进行8和9的认识的教学。我在教学主题图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说一说,强化学生的感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2.几点不足

篇12:8和9的认识教学设计 公开课

时间:10月16日上午第1节课

执教地点:汾口镇小多媒体教室 执教者: 郑娟美 授课班级:一(1)班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P53页8和9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教学重点:比较0~9各数的大小,写好数字8和9。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区分8和9的基数和序数 教学准备:主题图、点子图、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出示)2.寻找身边的数 3.拍手游戏

三、教学8,9的顺序及大小

1.8,9的顺序(出示直尺图)

8排在谁的前面?9排在谁的后面?7的后面是谁?7和9的中间是多少? 师小结: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从一幅直尺图上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为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鼓掌!

2.做一做(54页)

师:出示点子图。7 8 9 师:怎样很快数出点子数?

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选择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7〈 8 8〈9 7〈9 8 〉7 9〉8 9 〉7 师:比较上下两个,你发现了什么?

四、教学8、9的序数含义

1、理解序数。

师:出示动物生肖图。数数,一共有几只动物?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动 物与什么有关?排在最前面的是谁?第二的呢?„„

师:我说问题你来回答。从左数第5只是谁?它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 从右数第三只是谁?它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

师:照着我说的样,请你也试着问问同学。

2、理解基数。

师:请圈出左数第3只动物,请分别说出左边的3只动物。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纠正。再次强调“第3只”与“3只”的区别。

五、教学8,9的写法

1.指导观察

师:已经认识了8和9,你觉得8和9像什么?(8像葫芦,9像气球)2.师展示8,9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习。学生边观察师边讲解: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方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字处连接,一笔写成。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个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注意要圆滑,不能有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左下方写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

3.完成课本P54页8、9书写练习。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篇13:9和10的认识教学设计

2003年非典流行,香港淘大花园住宅小区发生SARS事件。经专家分析,地漏是传播非典病毒途径之一,从此引发了一场对地漏的大讨论,钟罩式地漏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禁用的。

1 钟罩式地漏的组成

钟罩式地漏组成见图1。钟罩式地漏由本体、钟罩、内管、箅子组成。本体和内管一次铸成。钟罩扣在内管上面。由图1可以看出,地面上的水流入地漏后,沿地漏外侧的进水肢经180°翻转向上流入出水肢,然后再经180°翻转向下流入排水管。这样经过两次翻转,水头损失大,流速变小,污水中的杂物容易沉积在地漏本体的底部。

这种地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水力条件差,容易沉积杂物,清理时又必须拿掉钟罩。一般使用者不了解钟罩作用,只是为了清理杂物方便,常将钟罩遗弃在一旁。这样就造成了水封的破坏,下水道有害气体窜入室内,污染环境,损害人们身体健康,此类现象普遍,百姓受害,应予禁用。

2 蒸发导致的水封破坏及应采取的措施

除了拿掉钟罩可导致水封破坏外,地漏水封的水分蒸发也是导致水封破坏的原因之一。钟罩式地漏的水封深度很浅,一般仅有20 mm,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水封深度甚至只有10 mm,远远低于规范规定的50 mm水封深度。50 mm水封深度是给排水设计安全卫生的重要保证。如果水封深度低于50 mm,这样浅的水封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蒸发干净,导致水封破坏,下水管的臭气源源不断地冒入室内,污染室内环境。虽然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改良的钟罩式地漏,有的将水封深度加深到50 mm,有的将箅子和钟罩用螺钉固定,但是这些仍然无法改变钟罩式地漏水力构造复杂、容易沉积杂物的缺点。

水封蒸发是所有地漏共同存在的问题,如果经常没有水流入地漏,地漏内的水封总有一天会蒸发完的。2009版新规范不强调在卫生间设地漏。由此可以看出今后给排水设计的一个趋势,地漏要尽量少设或不设。在不经常排水的地面可以不设地漏。这样就减少了水封蒸干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几率。欧洲国家一般在住宅卫生间内设浴盆,很少使用淋浴器,所以很少有水从地面排走,卫生间内不设地漏。如果设地漏,国外通常的做法是在地漏处设补水管。补水管放水,地漏充水。这种做法在中国尚未普及,但是值得高兴的是,随着人们素质和卫生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往地漏内加水的道理。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在给水管上设补水管浪费清水,我们也可以从靠近地漏的卫生器具(比如洗脸盆、浴盆)排水管上接一根分支管引入地漏,卫生器具排水时,地漏补水。值得注意的是,补水管应装在存水弯进水肢上,以免臭气冒入室内。

3 给排水设计选用方法

根据地漏的构造不同,地漏可以分为有水封地漏和直通式地漏。在给排水设计中,可以采用有水封地漏,也可以采用直通式地漏加存水弯。根据笔者个人的设计经验,给排水设计中宜采用后一种方式。目前市场充斥着各种质量低劣的产品,有的根本不符合要求。采用直通式地漏加存水弯,可以保证水封深度。直通式地漏具有水流通畅、不易沉积杂物、冲洗力强的优点。它的缺点是安装所需要的高度比前者大,在卫生间内就需要更大的吊顶空间。

目前新开发的地漏中,有两种地漏较为引人注目,一种是防干涸地漏,一种是防返溢地漏。防干涸地漏以磁性密封较为新颖实用,地面有排水时能利用水的重力打开排水,排完积水后能利用永磁铁磁性自动恢复密封。防返溢地漏带有防溢件。布置洗衣机的部位宜采用能防止溢流和干涸的地漏。另外建筑物底层卫生间排水支管上容易出现正压,造成地漏返溢,建议采用防返溢地漏。给排水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地漏还有侧墙式地漏、直埋式地漏和多通道地漏,这几种地漏常用在下沉式卫生间中。其中多通道地漏能利用卫生器具排水给地漏补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地漏。

在国家标准设计图集中,对于地漏的形式列举了很多,广大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地漏。

4 根据不同场所的性质,合理布置地漏

4.1 卫生间地漏的设置

卫生间地漏一般采用直通式地漏,材质可采用铜制,大小采用DN50即可。在住宅卫生间内,一般只在淋浴器和洗衣机的位置设置地漏,如果淋浴器和洗衣机距离较近,可只设置一个带洗衣机插口地漏,淋浴器的排水从地面流入带洗衣机插口地漏内。在无淋浴器和洗衣机的卫生间内,地面基本上无溅水,不会出现积水,可以不设置地漏。在公共卫生间内,污水盆处经常洗拖布,拖布带出的水流到地面上,所以在污水盆处应设置地漏。小便器处设不设地漏值得探讨,如果在城市的公厕内,使用者素质参差不齐,经常将烟头、卫生纸扔入小便器,造成小便器的排水口堵塞,冲洗的污水不能及时排除而溢流到地面上来。这种场所要在小便器处设地漏。如果是在一些办公楼、宿舍的公共卫生间内,小便器使用频率不是很高,且使用人群相对比较固定,卫生间的小便斗处可以不设置地漏,因为在这一类卫生间内留在地上的污水,工作人员一般都是能够及时地清除掉的,而且此类场所很少会用水冲洗地面,地漏存水弯水封内的水很容易干涸而导致卫生间内发生冒臭气的现象。总之,在卫生间内设置地漏需要根据卫生间所处的场所及实际使用的情况来设计,切勿所有情况一刀切。

4.2 家庭厨房及公共厨房地漏的设置

对于家庭厨房内是否需要设置地漏,目前还是有争议。笔者认为,可以不设置地漏。现代的家庭厨房对卫生条件要求比较高,厨房的地面不会有大量的油腻物质,一般也不会用大量的水冲洗地面,而大部分是用拖布及时地清理掉。另外,厨房内地漏的水封得不到及时的补水,很容易出现臭味。

对于公共食堂厨房的地面排水,可以通过直通式网框地漏来排除,也可以采用排水沟来排除。当食堂的规模比较小,用地漏完全可以及时排除地面积水时,一般在靠近洗涤池处设置DN100的网框式地漏,数量根据洗涤池布置的数量和形式而定。在厨房的灶台旁边一般需要设置地漏,因为此处地上容易积水。当厨房地面采用排水沟排除废水时,一般在排水沟的沟头设置一网框式地漏,根据排水沟的长度来确定地漏的大小,一般不小于DN100为好。

4.3 医院传染病房内地漏的设置

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及空气传播,故医院传染病房除洗消间、淋浴、拖布池等必须设置地漏的场所外,其他场所尽可能少设或不设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 mm,防止排水管道内可能带有病菌的臭气往室内逸。地漏要定期进行维护清理及消毒,以减少病毒进入病房内的几率,且地漏应采用密闭式地漏或直通式地漏加存水弯。有些人认为地漏不需要维护,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污水中携带的杂质常常沉淀、粘着于地漏内的通道内,这些杂质越积越多,使过水断面缩小,造成排水不畅,表面冒溢。

5 结语

钟罩式地漏水流阻力大,流速小,容易沉积杂物,水封深度较小,严重污染室内环境,应被禁止使用。目前市场上地漏形式越来越多,除有水封地漏外,还开始出现直通式地漏、防干涸地漏、防返溢地漏、侧墙式地漏、直埋式地漏、多通道地漏等专用型地漏。设计人员应根据不同场所选用不同形式,将地漏设计工作做到更加合理,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S].[1]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S].

篇14:9和10的认识教学设计

[关键词]错例 观察 记录 分析 读题 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32

【望:错例观察】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配套课堂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题(见右图),在教师进行教学干预的情况下,学生的错误率仍达20.21%,主要集中指向于两种错误。如下:

错解1: 错解2:

错误率约占18.1% 错误率约占5.3%

而此题的正确算式是3+1+4=8(个)。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么高的错误率?这是否反映了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在建构方面存在缺漏?学生错误的产生是不是隐含着某些共性的原因呢?

【问:错例记录】

教学基础: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并能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且教材练习以及课堂作业本中都有类似“半文半图”式的解决问题。

教学用意:该题是在具体的情境(小朋友踢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一共有几个球),整幅画相当于一个数学小故事,目的是让学生再一次经历应用10以内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加法(连加)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经过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交换,不明题意

学生将题中的问题当成信息,没有围绕问题来列式,问题意识不强。这说明学生对题中的问题和信息的认识还不清晰,他们的思维指向主要是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使教师一再强调“题目告知什么?求什么”,学生仍不明题意。

2.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由于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以情境出现,且情境丰富多样,所以学生在读懂题意和捕捉有用信息上出现困难,理解题意有偏差,往往不能完全按照图意来进行理性分析。再则,由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让学生感悟不同的情境,缺乏整理和总结,导致学生找不到可以套用的解题模式,所以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正确有效的分析方法。如一幅图中左边有3个△,右边有2个△,学生往往这样编题:“一共有5个△,去掉3个(或去掉2个),还剩几个?”

3.审题习惯缺失,直觉思维泛滥

虽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能给他们扣这样的高帽子,但在常规的练习中,哪怕是入学才半年的学生,也会有因为没看清题目、没读懂题目的意思,而仅凭感觉和经验来答题的现象,如上述题目就有不少学生凭直觉列算式解答。

4.计算不过关,存在计算障碍

针对错解2而言,学生的主要原因是连加计算不过关,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容易导致算错。再细加回忆,在进行类似解决问题时,低年级学生常常会出现“欲加却减,欲减又加”的现象。如右图所示的这道题,原意是已知总量为7,其中一个部分量为3,求另一个部分量是多少,目的是让学生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3=4,而学生列出的算式往往为4+3=7。通过感知,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结构顺序是( )+3=7,由于数字相对简单,学生可以轻易心算出( )里就是4,因此在头脑中就不再进行其他的加工活动了,直接按照这个顺序写出算式4+3=7。这种“欲减却加,欲加又减”的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种做法究竟错没错?这样列示的学生通常能说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说明他们是明白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计算的,但我们认为:学生没有分清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因为按照约定俗成的做法一般是把已知数写在等号的左侧,把计算结果写在等号的右侧。同时,学生所使用的运算也是与原题截然相反的,应当用加法的题目学生用了减法,应当用减法的题目学生却用了加法。虽然在今后学习方程的过程中,左边的量和右边的量相等,只要找到这种等量关系即可,但低年级学生在解决该类问题时的策略不能模糊,答案更不能模棱两可。如果连教师都对答案模棱两可的话,难怪学生会做错了。

【切:错例分析】

为使学生真正在头脑中建构起该类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改进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的教学建议。

一、从图到文,让学生学会读题

1.要让学生学会从动画到文字描述数学问题

新教材充分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使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因此学生面对的往往不是现成的题,而是隐含着数量关系的彩色图片和人物对话,这样就对学生的读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图转化成文字,在读图中读懂题意,形成数学问题。如学习加减法的意义时,教材中出现了一幅幅简单且生动的图画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直观、感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把图画情境制作成动画,动态呈现图画信息,并引导学生用三句话的模式去描述一幅图或一个情境。如下图:

教师可在出示动画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通过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图意,接着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找一找隐藏在里面的数学信息是什么,再找一找问题要求什么,最后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一开始,学生的说可能不规范、不完整,这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术语,如“一共”“还剩”“还有”等。同时,教师要规范学生的用语,如口头语“本来”就是“原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用三句话的模式来说。如上述两幅图,可以说成:“地上原来有3只小白兔,又来了1只小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子?”“麦田里原来有5根麦穗,拿走了4根,还剩几根?”在读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概括出用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简单问题。日积月累,学生会看图、会说图了,自然就理解了题意。

2.要让学生从符号到文字理解数学问题

从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开始,教材除了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外,还采用了大括号表示总数。如下图:

同时,教材在第6单元开始用“?”表示所要求的问题,甚至大括号和问号一同出现。如下图:

这样呈现给学生的是一道用符号、图画、数字相结合的题,大多直接给出部分信息和一个问题,另一个信息虽然是隐含在图中的,但是通过观察也不难找出来。在教学这一类问题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已经给出的信息表示的意思,指导学生怎样在问题情境中找到所需的信息,然后使学生明白符号在其中所表示的意义,如“?”就是指问题要求什么,最后引导学生把找出的信息和问题串联起来,完整地说出图意。

在第三单元中能比较好地解决上述这样问题后,对学生而言,无疑就积累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有效经验,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进一步提出解决原典型错例的教学策略。

二、多样解读,让学生厘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1.在图文结合中挖掘数学问题

在原典型错例中,情境提供的信息有图画也有文字,很多学生容易被图吸引,只顾着看图,去数图上的物体数量,从而造成信息选择错误。如“足球网中已经踢进去了3个足球”,题目中用文字“3个”来表示,还有4个足球在球网外,另有1足球正在踢进网的过程中。这样的信息显示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为难他们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看清楚哪些球是已经在球网中的,哪些球是正在踢进去中的,还有哪些球是没有踢进的,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文字和图中的信息整合起来,看懂之后再完整地说一说,最后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几个球”。因此,这样的情境图,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题,包括图和图以外的文字信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练说解读,让数量关系更趋清晰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上就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因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说题意的方式,帮助学生明晰数量关系,最后正确解决问题。

如在原典型错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在鲜活的情境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突显其中的数量关系。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图画和文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几个球”,就要把三部分球相加,即“已经踢进去的球”“正在踢进去的球”“还没有踢进去的球”,其中“正在踢进去的球”和“还没踢进去的球”可以通过数数的方法来获得,而“已经踢进去的球”是从图中数得的,还是看文字信息获得,这是学生的纠结之处。教师在这里要及时引导学生有文字不看图(虽然该题中图和文字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要考虑学生的后续学习),抛开图上的干扰信息,明晰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试着完整地表达题意,在说题意、说思维的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把简单部分说具体、把含糊部分说清楚、把省略部分说全面,从而厘清数量关系,领会其中的含义。

三、逐步分解,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训练

对数学教师来说,帮助学生解决一道题并不难,但贵在坚持,要让学生学会解决一类题。因此,全面、整体地从学习的长远性、整体性考虑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类似原典型错题这样的解决问题,从学习解决问题开始,在后续的学习中,解决问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题型。这就要求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解读,将加强教材研读、学会比较分析作为一种长期研究和坚持的教学策略来执行,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对比梳理让解题更有趣

如原典型错题的错解1,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步引导。首先让学生明白8-3-1=4这种方法的合理成分——用减法想加法,然后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别说清8、3、1、4这些数量所表示的含义,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白用减法是错误的,应该用加法进行计算。

2.变化呈现让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在解决问题时,有时面对大量的文字信息,一年级学生对分析题意失去兴趣。如果将一道题以不同的叙述形式呈现出来,或者改变信息、问题,或者一题多编,相信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如上述原典型错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诠释,达到梳理基本信息、概括题目内涵和厘清数量关系等抽象思维活动的目的:(1)说题意,厘清结构;(2)摆小棒,演示问题的形成过程;(3)画线段图,直观呈现数量关系;(4)创编生活问题,赋予算式新的含义;(5)去掉原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根据信息提问。这样教学,相信学生会有更多精彩的生成出现。

3.强化学生主动反思的习惯

在学生列出他认为正确的算式后,教师要适时追问:“解决这个问题时,你为什么用这样的算式?这里的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加出来的数(或减出来的数)又是什么?”同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这样计算是否正确?”通过问题深化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习惯,降低计算的错误率。另外,针对计算不过关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标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学生在数学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不能责怪学生,而要问一问学生,做好访谈,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同时也要问一问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教师只有优教,才能实现学生的优学。

上一篇:初中新教师三分钟演讲稿下一篇:cso公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