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与组成教案

2024-05-15

10的认识与组成教案(通用8篇)

篇1:10的认识与组成教案

8和9的组成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拼摆中去感受并掌握8、9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得出8和9的组成教学难点:

有序地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具准备

课件

磁扣

糖果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6.7的组成。

课前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个拍手游戏,喜欢吗?(喜欢)请仔细听规则哦,老师拍的数量和你们拍的数量合起来是6。例如:我拍1下,你们拍几下可以合成6?(5)我拍2下,你们拍几下合起来是6呢?(4)很棒哦,那我们游戏开始了,请做好准备!由慢到快,有顺序的进行。(限时3分钟内)

刚刚我们应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呢?

(数的组成)

谁能快速的说出6的组成?(6可以分成…….)真厉害,还知道按顺序来说。这样可以做到快速的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来。

二、探究新知

(一)8的组成。

1.刚刚的表现真棒,我们的两个好朋友也忍不住要为你们喝彩呢!这不,他们马不停蹄地赶来了,看看他们是谁?(对,是我们的好朋友,熊大和熊二。)他们赶过来非常辛苦,一路上都没来得及喝水,我刚好买了几个苹果,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苹果?(8个)

2.正好把这8个苹果,分给熊大和熊二,给他们解解渴,你们能帮老师分一分吗?(能)这节课我们先学习8的组成(板书:8的组成)跟读一遍。

3.小组合作;

(1)请同学们以同桌为一组,利用小棒,一人摆,一人记。(操作时间1分钟)。

要求:你可以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最快的速度,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来吗?

(学生齐读要求:不重复不遗漏)

(2)汇报。

同学们,找好了吗?请用动作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了。谁愿意上来用苹果卡片摆一摆,并说一说呢?(教师板书,板书注意顺序)。

(预设1:按顺序由小到大需要摆7组,有7种分法;)

你有更加快捷的方法吗?

(预设2::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只需要摆4组,也有7种分法。)

3.小结:真厉害!我们为了方便记忆,一般会利用摆法按照左边从小大的顺序;或者利用摆法,已知一组,交换两个数的位置想出出另一组的方式来找8的组成。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组读前一组,如8可以分成1和7;三四组读后面一组8可以分成7和1。

(二)9的组成。

1.师:熊大带了些星星,想分给两个最认真的同学,你能帮它分一分吗?把9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让我们参照8的组成,找出9的组成(板书:

9的组成)。

2.请你自己思考并在草稿纸上写一写,(1分钟后)请你用动作告诉老师,你已经做好了。指名口述,教师板书。

预设:一共说了8组的情况,只写4组。

3.你知道为什么老师只写4组吗?

生:因为看到这4组,我可以想到另外4组。

(全班齐读9的组成)

4.练一练,再画几个

就是9,请你接着画。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巩固8和9的组成)

2.找规律,在方框

里填上适当的数。(巩固8和9的分与合的同时,再次加强有规律的找8和9的分与合)

3.圈一圈。(扩展练习)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很优秀,谁来说说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

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让我们继续努力,坐的更好!

五、板书设计8、9的组成8的组成8

9的组成

篇2:10的认识与组成教案

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10的9种分法。

三、活动难点

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四、活动准备

1、10以内数的分解和教学光盘。

2、若干小矮人图片和小房子。

3、数字卡片若干。

五、活动过程

(一)、问答形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如:

师:我来问,你来答,9可以分成3和几?(幼儿边拍手边回答)

(二)、学习10 的组成和分解。

1、故事导入。教师: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今天,白雪公主非常高兴,因为有小客人要到森林里作客,你们看,他们来了。

提问:

〈1〉来了几位小矮人?

〈2〉10位小矮人要住进两座小房子里,该怎么住呢?引出课题《10的分解与组成》。

2、幼儿动手操作,把10张小矮人卡片摆一摆,记一记来思考10的多种分法,帮助白雪公主做出不同的安排方法。

〈1〉把幼儿分成10组,每四人一组。

〈2〉每组请一名幼儿做记录,其余幼儿动手操作。

〈3〉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总结10的9种分法:

1 9

2 8

3 7

4 6

5 5

9 1

8 2

7 3

6 4

3、引导幼儿观察10的分解式,发现总结10以内数分解组成规律:除1以外,每个数分法的种类都比本身少1;把一个数分解成

两个较小的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即整体大于部分;把一个数分成两部分,如果一部分增加1,另外一部分就减少个1,即递增递减规律;交换规律。

1 9

8 、

7 、

6、

5 、6

4 、

3、

2 、

(三) 、巩固练习

1、卡片填数

4 □

9 ∧

7 □

5 □

10

2、数学书第19页习题(开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钥匙和锁上的数字,哪两个数字合起来是10,就用线连起来)。

3、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教学视频。

(四)游戏活动

1、“找朋友”。游戏规则:请前面手里拿卡片的小朋友找座位上的小朋友做“好朋友”,要求两数和起来是10。

篇3:“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建议

本部分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数的组成分散在数的认识中, 因此,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把握各部分教学的重点, 找准学生学习的难点, 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 让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数的组成知识, 正确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

一、上好起始课, 初步感知“分”与“合”

教材将5以内数的组成集中在一起教学, 先让学生经历分红花的活动, 从中认识4以内数的组成,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摆小棒, 自主探索出5的组成, 最后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认识加、减法, 学习加、减法的计算。可见, “4的组成”是“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的关键。教学任务不是单纯认识4的组成,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分实物的活动, 体验“分”与“合”的思想方法。只要教师把握好例题的教学, 学生就能将“4的组成方法”迁移到学习其他数的组成上。为了实现提高教学效率, “4的组成”可以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分实物, 感知“分”。一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他们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像或操作活动展开数学思维。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充分感知分与合的过程, 准确理解数的组成的本质意义。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用纸片做红花 (也可以用其他学具代替) , 分发给学生 (每人4朵) , 要求学生把4朵红花分成两堆, 然后交流各自的分法。这样, 每个学生至少有一种分法, 通过交流, 就能获得不同的分法。

第二步, 把分实物抽象成数的分解过程, 体验“分”。通过分实物, 学生初步感受到“分”的思想, 但这只是直观的认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分”的内涵, 就要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也就是要把“分4朵红花”抽象成把“4分解成几和几”,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4, 理解4的分解过程。

第三步, 在分的基础上“合”, 体验“分”与“合”的关系。在学生理解4的分解后, 教师应引导他们认识“合”。因为“分”与“合”是数组成的两个方面, 有“分”必有“合”。4可以分成3和1, 2和2, 所以就能得到3和1合成4, 2和2合成4, 这样, 学生不仅体验了“分”与“合”的联系, 还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一步理解4的组成, 丰富数概念的内涵。

学生经历了4的分与合, 初步感知了分解数的方法, 接着引导他们自主探索2、3的组成, 因为这两个数比较小, 学生有能力发现他们的组成。

教学“5的组成”, 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先让学生借助4的分解方法用实物分解5, 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完善分的方法。但在学生操作前, 教师要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分”立即说出“合”, 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与“合”是相互促进的, 只要记住“分”, 就能说出“合”。如, 学生摆出1/54要求他们同时说出“5可以分成1和4”“1和4组成5”。

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游戏活动,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如, “4可以分成3和几”, “5可以分成几和2”, “2和3组成几”, “3和几组成4”等。通过这一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规律, 为学习加减法做好铺垫。

二、用好已有经验, 有效生成“新数”

6~10的组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三段来教学:6和7的组成、8和9的组成、10的组成, 同样也是把数的组成分散在数的认识中。但从7的组成开始, 教材就不再罗列全部的组成方法, 而是引导学生想:“看到每一组, 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从一种分法获得两种组成。可见, 从7的组成开始, 教材提高了分解数的要求, 不仅重视动手操作, 还充分利用联想和推理探索数的组成。在计算的编排中, 教材从“一图一式”逐步过渡到“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 充分体现了数的组成与计算的密切联系。因此, 教学6~10的组成, 可以把计算渗透在数的组成中, 让学生应用数的组成规律构建加、减法的算式,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

1. 教学6和7的组成, 分两步进行。

(1) 探索6和7的组成。学生通过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法计算, 已经初步建立了“分”与“合”的思想, 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分解数的经验。因此, 教学6、7的组成,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 通过恰当的启发和引导,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它们的组合规律。

教学6的组成, 仍然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实物或采用教材提供的涂色活动分解6。活动前, 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促使学生在分解活动中发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分得的%一个数越小, 另一个数就越大”这一规律, 进而将6有序地分成:

这样, 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还能使分解数的操作活动从无序向有序发展。通过6的分解, 学生更加丰富了数组成的经验。所以, 教学7的组成, 只要学生在有序分的基础上充分联想, 即可从一种分法推出两种组成。如:%%%%

(2) 把数的组成转化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材在6、7的计算中呈现了“一图两式”的计算 (两个加法或两个减法算式) , 这一计算规律反映了分与合的思维活动。当学生探索出6、7组成后, 可以让他们猜一猜怎样把数的组成转化成计算。如, 教师提出问题:2和4组成几, 4和2组成几, 要求学生在说出组成的同时写出两个加法算式:2+4=6, 4+2=6。同样也可以提出两个减法问题:6可以分成2和几, 6可以分成4和几, 从而得出两个减法算式:6-2=4, 6-4=2。这样将数的组成与计算连在一起, 让学生进一步的体验数的组成规律就是加、减法的原型, 进而为“一图两式”的计算做准备。

2. 教学8和9的组成, 也可以分两步进行。

(1) 探索8和9的组成。学生通过学习6、7的组成, 提高了分解数的能力, 并在7的组成中初步体验了从一种分法得出两种组成的推理过程。因此, 教材在编排8、9的组成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让学生动手分实物, 得出几组不同的分解式, 然后要求学生看到 (某) 一组, 马上联想出相关的另一组。很显然, 教材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从一种分法得到两种组成”的推理上。教学时, 要把分实物与联想、推理结合在一起, 尽可能地让学生亲历联想和推理的过程, 并使学生在一边操作一边联想和推理的过程中感知8、9的组成。

(2) 把数的组成转化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从8、9的计算开始, 教材呈现了“一图四式”的计算, 而学生在6、7的加、减法中, 已经历了“一图两式”的计算。所以, 在8、9的组成中可以要求学生从一种分法得出四个算式。如, 通过分实物, 让学生看着组成%1/%8%%7%先用分与合说出8的组成:1和7组成8, 7和1组成8;8可分为1和7, 也可以分成7和1。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组成写出四个算式:1+7=8, 7+1=8, 8-1=7, 8-7=1。这样把计算融于数的组成中, 不但能帮助学生沟通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还能促进学生理解“一图四式”的计算。

3. 教学10的组成。

学生经历了9以内数的分与合, 不但掌握了有序分解数的方法, 还能从一种分法得出两种组成, 并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所以, 教学10的组成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把重点转移到如何熟练地掌握10的组成上。教学可以分三步来进行。

(1) 让学生独立探索10的组成。根据学生的差异, 有的学生可能要借助分实物来解决, 有的学生可能会将操作与联想结合起来, 还有的学生会凭借已有经验直接联想和推理。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方法, 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并要求学生把10的组成有序地写出来, 以便记忆。

(2)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说10的组成, 然后把组成转换成算式。如, 9和1组成10, 9加1等10;1和9组成10, 1加9等于10;10可以分成9和1, 10-9=1;10可以分成1和9, 10-1=9。把数的组成和计算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规律。

篇4:“10的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的组成。

2.在认识10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渗透有序思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与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

教学难点:比较大小和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森林王国里住着许多动物,它们和和睦睦,就像一家人一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大象伯伯要过生日了,小狗、小兔、小猫、小鹿、小熊、小松鼠、小羊、老牛、小猪、小猴都来为它庆祝。大象伯伯可高兴了,分别为每种小动物准备了它们爱吃的食物,因为每种动物喜欢吃的食物不一样,所以大象伯伯就给每一种小动物发了一个数字牌,然后在每一张桌子上写上了数字:1号桌、2号桌……小动物们按照拿到的牌子找自己的桌子,这样就能吃到自己喜欢的美食了。小动物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可是小猪拿到的是这个号牌,它不知道座位在哪?你们知道小猪是几号桌吗?能帮它找到座位吗?

生:10号。能。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特殊的数——10 。(板书课题。)

二、在活动中感悟“10”的意义

(一)在活动中感悟10的基数含义

1.借助主题图认识“10”。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出示教科书59页情境图。)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1:鸽子。

生2:小朋友。

师:那快来数一数有多少只鸽子?(学生在下面数。)谁愿意到前面来数一数。(生边指边说。)

师:老师发现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的,谁还能像他一样数一数?(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数。)

师:再来看一看,图上还有什么?

生:有几位小朋友在喂鸽子。

师:你还能像刚才一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一数有几位小朋友吗?(同桌之间互相数。)

师:你们可真棒,都数出来是9位同学,如果再算上这位老师,一共是几个人呢?

生:10个人。

师:一起跟老师数一数,数到9人再加1人就是10人。

2.联系生活找一找“10”。

师:像10个人、10只鸽子都可以用“10”来表示。其实,生活中也有好多与“10”有关系的事物,你能用你明亮的眼睛来找一找吗?

生:10根手指、10根脚趾、每组有10名同学……(学生说完后集体数一数。)

师:老师发现,你们在数数时,都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这真是一个好习惯。你们真是一群留心观察生活的孩子!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可以用“10”来表示。快来看,这是什么?

师:电梯的“10”层,你知道它代表什么吗?

生:第10层。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

3.多种方法数“10”,深入理解10。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0,接下来,就要利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摆一摆10。注意,摆之前,请你先听清老师的要求,老师说开始,你才可以操作。明白吗?我们要小组合作完成,把你手中的图片贴在大卡纸上,贴的数量要能清楚地表示出10。我们比一比,哪组同学安排最合理,动作轻,贴得快。好,开始。(师巡视指导。选出三组作品到黑板展示。)

师:你们组摆了什么?(第一组。)

生:10个草莓。

师:谁来数一数,他们摆得对吗?

师:你们认真听了吗?他是怎么数出10的?

生:一个一个数。

师:这种方法挺好。

师:来,看看,第二组摆了什么?

生:10只小猫 。

师:刚才,我们在数草莓时,是一个一个数的。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数这10只小猫?

生:两个两个数。

师:你来给大家数数,好吗?

师:两个两个数比一个一个数,方法更简便了。

师:谁能更快地数出这组同学摆了几朵花?(第三组。)

生:五个五个数。

师:你的方法更简洁了。快给大家数数。

师:看来,我们在数数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数,可以两个两个数,也可以五个五个数。数“10”可以,数其他数也可以。(出示视频资料。)

师:除了上面的方法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呢?请你跟随老师一起走进火箭发射现场,和科学家们一起倒计时!谁知道什么是倒计时?

生:倒着数临近规定的时间。

师:那我们一起与火箭专家来倒计时数数好吗 ?

生:10、9、8、7、6、5、4、3、2、1。

师:看来,你们学会倒着数数了,这也是一种数数的方法。

(二)在活动中感悟10的序数含义

师:现在,老师想请10位同学到黑板前来,谁愿意来?(要求学生面向老师,按顺序站成一排。)

师:同学们,快来看一看,(走到最后一名学生身边。)xx同学排在第几位?

生:第10位。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从前往后数的。

师:想一想,第10位同学和10名同学有什么不同?

生:第10位同学是一个人。10名同学是10个人。

师:他还可以排在第几位?

生:第一位。

师:你又是怎么数的呢?

生:从后往前数的。

师:看来,在数数时,既可以从前往后数,也可以从后往前数。(手势。)

师:(站在队伍的前面。)现在,老师想和你们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从前往后数的第3位同学举起手,同学们,看看是她吗?(生举手。)

师:谢谢你。现在请从后往前数第3位同学鼓掌。(生鼓掌。)

师:我要加大难度了,现在想请从前往后数的第9位,从后往前数的第2位同学说出自己的名字,是他吗?(生说出自己的名字。)

师:谢谢同学们的配合。现在向后转,请你们按顺序回到自己的座位。

(三)在对比中深化10的意义

1.“10”与“1~9”的区别。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珠子。)

生:9 颗珠子。

师:如果一颗珠子代表一个1,那么9颗珠子就是——

生:9个1。

师:仔细观察,如果又添上了1颗珠子,现在是几个1了?

生:10个1。

师:这10个1,就可以用10来表示。(出示:10。)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你能在这把尺子中找到10吗?说一说它在哪里?

生:9的后面。

师: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几?(生任意找。)

生:找到2。

师:2在哪里呢?

生:2在1和3中间。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2在1的后面或2在3的前面。

师:现在,我们仔细观察1~10这些数,10和其他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10跟前面0到9个数不一样,10是把1和0合起来。

师:你的意思是“10”是由1和0这两个数字组成的?

生:10是两位数,而1~9中,每个数只有一个数字,是一位数。

师:这的确是“10”与其他数不一样的地方。

2.借助操作,比较大小。

师:接下来,看看老师贴了什么?

生:点子。

师:可以用几来表示?

生:9。

师:再来看看这一张,可以用几来表示?

生:10。

师:(出示点子图。)请同学们观察点子图,借助我们以前学过的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来比较9和10的大小,并说明你的理由。

生1:9 < 10 。原因是9比10少一个点。

生2:还可以说 10 > 9 。因为10比9多一个点。

(四)在操作中理解10的组成

1.借助分小棒活动,理解10的组成。

活动要求: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

分一分:把“10”根小棒分成两部分。

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填一填:在学习单上填一填结果。

说一说:学生汇报是怎样分的,并说明理由。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2~9这些数的组成,你们能仿照以前学过的方法说说“10”的组成吗?

生:10可以分成3和7、5和5、1和9、4和6……

师:我们能不能按照以前学习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分一分呢?

生: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

师:看,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这样就不会遗忘或者重复了。有关“10”的组成,你们掌握得怎么样呢?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

2.在游戏中巩固“10”的组成。

师:(游戏:师生合作拍手。)合作拍手10下,先听清老师拍了几下,然后想一想你应该拍几下,明白了吗?

师:(第一次。老师拍8下。)注意听,认真想一想你们应该拍几下,老师说开始,你们统一拍,注意节奏,看看你们合作怎么样?(生拍了2下。)

师:来,说一说,你为什么拍2下?(8和2可以组成10。)(师再重新拍一次2下,让学生感受节奏。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游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10,还知道了10的组成。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书写10。

(五)“10”写法。

1.学生认真观察,教师书写。

2.师讲写法,学生练习书写。

3.教师巡视指导,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数橘子。课件出示一个橘子,学生猜里面有几瓣?再剥开验证,分开来数。

2.数棋子。出示10个棋子,说说怎样数最快。

3. □□△□□□□□□○□□。一共有( )个□,从左数起○在第( )个,把右边的10个图形圈起来。

4.找朋友游戏。

游戏规则:老师会把1~9的数字发给你们,你要找到能和你组成10的朋友。先“1”走向讲台说:“我是1,我的朋友在哪里?”“1”的朋友是谁啊?然后“9”边走向讲台边说:“我是9,你的朋友在这里。”走到一起后击掌说:“yeah”。接着“2”上来……

5.游戏:买水果,每种水果买1斤。(出示水果图片。)

买了两种水果正好10元钱,猜一猜,可能买什么?

如果老师想买3种水果,正好10元钱,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老师想买4种水果,正好10元钱,如果老师已经买了1斤草莓、1斤葡萄和1斤西瓜,猜一猜第4样水果多少钱,我可能买什么?

评析:

“10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9的认识及相应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后续将学习10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法以及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10又是学生第一次认识两位数,是学习两位数的基础。鉴于此,臧老师制定让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借助数学活动感悟10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感和有序思考等目标。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不仅能够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而且能够体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突出了数学教育的过程性目标。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来看,本节课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和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有意注意力时间很短,他们往往对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本节课,臧老师能够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丰富的具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首先,本节课设计小动物找座位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新颖有趣,而且通过故事中10号小猪找不到座位这一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故事中,从而引入新课。另外,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动画和生活图片,为情境增添了生动直观的色彩。如,联系生活找10的环节,教师出示生活中电梯的显示屏等图片,帮助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增强对10的感受。再如,数数环节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火箭发射倒计时场景,带领学生一起感受倒着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本节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具进行操作和游戏。如,草莓、小猫等粘贴;小棒、珠子、棋子等学具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游戏活动提供了保障,同时有趣的游戏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突出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10的认识这节课必须要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理解其含义。本节课中,臧老师创设丰富的数学活动为我们呈现了数概念形成的基本结构:借助主题图“数一数”、联系生活“找一找”、借助学具“摆一摆”等数学活动感受“数的基数含义”。引导学生“站一站”感受“数的序数含义”;借助直观学具“比一比”感受“数的顺序”,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借助小棒“分一分”及拍手活动理解并巩固“数的组成”,示范引导学生“仿一仿”指导10的书写。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真正融入到数学中进行数一数、找一找、摆一摆、站一站、比一比、分一分、仿一仿等操作与思维活动,不仅积累了对10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感悟、体验10的丰富内涵,促进学生对10的语言、动作、符号等多种表象的建立,构建了10的数学概念。

三、抓住数学本质问题,突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东北师大马云鹏教授曾指出:“小学数学课堂要抓住数学本质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节课中臧老师能够抓住“抽象”“数感”“有序思考”等数学思想方法设计数学活动和问题,引领学生深层次参与到数学思维活动中,使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得以落实。如,10的概念建立过程中蕴含数学抽象的思维过程。新课开始,教师联系生活让学生数出10只鸽子、数出10个小朋友,及时引导总结:像10个人、10只鸽子都可以用“10”来表示。接着,学生又找到10根手指、10层楼,借助学具数一数10个草莓、10只小猫等。最后,教师抓住这些事物在数量上的共同特点抽离出数10来表示,这个过程蕴含着数学由“量”到“数”的抽象过程。另外,教师还设计了较高思维含量的活动和问题初步渗透位值思想,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本节课中,数感的培养则渗透在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数学活动中。从最后的拍手游戏活动以及课后练习“买水果”开放性问题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思维的发散与深刻,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对10的数感建立得很好。

当然,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学生的位值思想渗透不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10后,在引导学生比较10和1~9有什么区别时,如果教师可以借机进行渗透10的位值含义,并借助计数器来理解效果会更好。

篇5:10的认识与组成教案

一、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例如在对9添上1就是10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你帮蓝猫检查一下,它摆得对不对?它少摆了一个,你能帮它想办法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从而让学生自己领悟这句话的意义并受到一次完成作业后要认真检查的教育。

二、体现数学生活化:在教学0—10各数顺序时,让学生思考0—10顺数在哪儿可以找到?(直尺上、学号、楼号等等)从而引发学生对顺数在生活中应用的思考。那么倒数又有什么作用呢?在学生困惑之际,出示火箭发射图提示,再让学生自己发现倒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帮助学生乐于易于找规律:在学生小组汇报完10的`九种组成后,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及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小组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方法一:你看到了1和9组成10,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这个规律吗?结果一般学生都能说出:两个数交换了位置。方法二:请你来当小小建筑师,用这几组数字为楼层,你能建出一幢高楼来吗?结果以两个同学为单位互帮互助,按照左1—9右9—1的顺序真的用数字卡片建出了10号大楼。还有个别特别会发现的同学综合了方法一和方法二建了一幢复式楼。即1和9及9和1共为第一层……

四、鼓励学生互为师生,促进思维多元化:在学习数的顺序时,让学生看着自己摆好的数字提问,如9的前面是几或比9少1的是几,让学生体验到尽管提问的语言表达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又如在比较大小时,学生看到两张点子图,鼓励学生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结果有的学生就说比大小,有的就要写算式,有的就说不管做什么都得先数一数。

《10的认识和组成》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一册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评价要点:

1、 引导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寻找数学规律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唱数字歌

二、 情景引入新课

师;大家真是越来越聪明了!所以今天呀,就有一个小客人想来挑战你们哦。想知道是谁吗?

蓝猫:Hi! 就是我——蓝猫大哥啦!今天我就是来向小朋友们挑战的,你们敢吗?

学生:敢!

三、 小组学习

(一)讨论主题图

师:好,今天呀,蓝猫和你们一共要闯六关,谁闯的关最多,谁就赢啦!现在马上进入第一关!请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自由观察讨论,并汇报。

(二)10的初步认识

师:第一关,我们聪明的同学赢了!现在要进入第二关——抢答题了哦,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好,请听第一题:刚才我们说的鸽子数和人数都可以用几来表示呀?

那就请仔细观察,这个10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请认真听,蓝猫大哥有“蓝猫小知识”送给你们哦!

蓝猫:嘿嘿,这个我可比你们知道的多。像10这样由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就叫做——两位数啦!

师:这个蓝猫小知识你们记住了吗?请大家再说一遍,像10这样的数叫什么?那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猜得出我们以前学的0到9又可以叫做什么数吗?

(三)10的基数意义认识

师:这第二关蓝猫可是露一手了,算他赢了,好吗?好,我们大家要继续努力哦,现在来看第三关吧!请用你们桌子上的10个小圆片摆出最美丽的图案。

师:请你们帮蓝猫检查一下,它摆得对吗?它错了,你们怎么帮它改正呢?

生发表意见。

师:哦,大家真聪明!那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想吗?

篇6:10的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摆手指和按规律涂色两个活动,感受10的组成。能表达涂色的规律,能写出10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动的情境中,通过做一做、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经历,感受到10的分解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游戏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10的分解组成。

教学难点:通过摆手指和按规律涂色两个活动,感受10的组成。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大家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猜一个谜语,看谁是猜谜的小高手。请大家听好。课件出示 “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打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学生猜谜。大家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你怎么猜出是手呢?(生回答)我们的小手不仅能帮我写字,画画,还可以帮我们来计算呢,今天我们先用小手来做个游戏。

二、探究体验(课件出示)。

1、看,我有10根手指,藏起1根手指,你还能看到几根手指?(9根)我藏起2根呢?你能看到几根?(8根)我藏起3根呢?4根呢?5根?老师藏起的手指越多,你们看到的手指就会怎么样?(越来越少)

2、我们一起再来做这个游戏好吗?请大家坐好和老师一起边说边做,大家一定要把手指藏好,不要被我看到。我有10根手指,弯下1根,看到9根,弯下2根,看到8根。。大家做得真好,看来这手呀,还真得能帮助我们来计算呢,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通过我们刚才做的手指捉迷藏的游戏,你知道几和几可以合成10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的合成。

3、看课件,让小手帮助我们学会10的合成。我们来读一下10的合成。女孩读一个,男孩读一个,女孩先读,男孩再读,最后大家一起读。

4、小手帮助我们学会了10的合成,现在又要和大家来涂色了。我相信大家也一定非常喜欢涂颜色。请大家先看我这里。图上都有什么?这些圆圈排成了几行?每行有几个?前三行颜色已经涂完了,我们看看这三行的颜色是按规律来涂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观察后回答。你会按照这个规律接着往下涂吗?提醒学生一定要认真涂色,不要把红色涂到圆圈的外面,那样小圆圈就不漂亮了,会伤心的。(学生涂色)

5、大家涂得很认真,也很漂亮,从这个漂亮的图上,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合与分的知识来说一说,10可以分成几和几吗?当学生答出10可以分成1和9时,师应当指着第一行的图,追问该生还可以怎么说?10可以分成9和1。下同。

6、看来我们的小巧手真得能帮我们做很多事,计算也算过了,画也画了,现在我们就来动手写出10的分解。请大家自己动手填写。(学生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7、指名读10的分解。

三、实践应用

1、给大家准备好了一道连线题,请大家看课件看题。谁和谁合起 来是10,就请你把他们两个连起来。

2、练一练给台灯按上灯罩。

3、数学游戏。

四、小结:

篇7:10的认识与组成教案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1.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个人与集体是不可分的,理解团结就是力量。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维护集体团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知识目标:了解有关集体的基本知识,熟悉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掌握集体团结的作用。

(3)能力目标:融入集体,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生活中体验“团结就是力量”。

2.重点: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

3.难点:集体的团结

(二)自主学习,质疑问难 1.预习导学,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第一目题后,说说自己对集体的认识(讨论交流补充)。(2)集体的作用是什么(在集体里生活的感受)?

(3)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战胜“非典”的典型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析教材p58初二(5)班比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二.课堂助学

(一)课堂讨论

1.讲述:我与集体的一件事(理解什么是集体。如小组、班级、学校、家庭、村庄、城市)2.阅读事例,讨论:这位主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分组讨论。

3.通过上述材料,分析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交流,老师总结)4.“龙舟竞渡”“乐队演奏”“仪仗队”和“拔河比赛”,说明集体的发展靠什么?试一试:自己能举出靠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其他事例吗? 5.歌曲欣赏《众人划桨开大船》“一支竹篙呀,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呀,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耐岁寒。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同舟嘛共济海让路,号子嘛一喊,浪靠边;百舸嘛争流,千帆进;波涛在后,岸在前。一根筷子呀,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呀,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哟,声呀声震天,声震天”。这首歌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是如何认识的?结合p58的材料,提炼出本节难点(小组交流,老师总结)

(二)总结:

知识框架(主要内容)

1.集体的存在形式、特征

一.个人与集体不可分 2.集体的作用

正确认识个人 3.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与集体的关系

1.集体团结的作用 二.团结就是力量

2.维护集体团结 三.当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集体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集体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②同一集体在各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③人的一生是在大大小小的集体中度过的 ④集体不能离开个人而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同学关于个人和集体的说法和做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有()A.同学甲说:“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个人,个人与集体不可分” B.同学乙说:“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 C.同学丙学习成绩优秀,但基本不参与集体组织的活动 D.同学丁在学习上刻苦勤奋,并积极参与班级事物 3.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个人和集体不可分的是()①合唱团 ②接力赛 ③单元测试 ④拔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意大利队开始状态并不好,蹒跚杀入决赛,在与法国对的决战中,队长卡纳瓦罗带领队员团结一心最终凭借点球取得世界杯冠军。卡纳瓦罗也获得了当的“银球奖”,材料说明()A.世界杯上只有意大利队做到团结,法国对不团结 B.意大利队队长为获胜起了决定作用,其他队员作用小 C.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重视集体的团结

D.只要做到事事团结,就可以功无不胜,战无不克

5.“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这首歌对于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起着积极作用。下列不符合这一作用的是()

A.经过八年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B.石油工人经过努力开采出石油,推翻西方专家了“中国无油”的预言 C.1998年夏,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经过60多天战胜洪水 D.刘祥凭借自身能力在2006年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上,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保持了13年之久的男子110米栏的世界记录。

6.谚语“一只手,提个篮;两只手,端个盘;十只手,推动船;百只手,把河拦;千只手,推到山。”告诉人们()

①个人融入到集体中去才有力量 ②团结就是力量 ③集体离不开个人 ④依靠集体,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

1.有一位足球队员说过,足球是一个集体项目,球员是集体中的一分子,集体好你才能好,集体不好你也好不了,没有听说过哪个降级的球队还能出最佳射手;只有我们每一个队员都努力,球队才能赢球。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篇8:如何认识工程造价的特殊组成部分

关键词: 合同价款调整、索赔、现场签证;材料暂估价、专项工程暂估价

合同价格是竣工结算价的起点。合同价格界定了可否追加价款的范围,是全过程索赔的基础。只有准确把握和运用好合同价格,才有底气去主张追加价款、索赔损失。

合同价款的实质是通过市场化方式确定的工程造价。按照建设部建标〔2003〕206号《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规定,工程造价基础组成是直接工程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措施费(开办费)、间接费(企业管理费、规费)、利润和税金等。此外,工程造价还包括暂定价(乙供甲定材料价格)、暂列金额(不可预见费)、计日工(工程签证)、总承包服务费等特殊组成。

暂估价---乙供甲控的规范形式

暂估价,在《08清单规范中》,是指招标人在工程量清单中提供的用于支付必然发生但暂时不能确定价格的材料的单价以及专业工程的金额。在定额计价模式下,暂估价表现为“乙供甲控”。暂估价的特点如下:(1)暂估价是在招标阶段暂时无法确定其价格或金额但必然要发生的费用;(2)暂估价包含在签约合同价中;(3)使用暂估价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在发包人;(4)可以根据暂估价与实际价格的差额调整合同价格。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包人与承包人需按照合同中所约定的程序和方式确定使用暂估价的材料、工程设备和专业工程的实际价格,并根据实际价格和暂估价之间的差额(含与差额相对应的税金等其它费用)来确定和调整合同价格。但承包人未按合同约定经过发包人确认自行采购的材料如何调价?

未按合同约定经发包人确认价格就自行采购主材,如果我们不能举证证明发包人确认的主材价格明显偏低,将可能按发包人确认的主材价格调整材差。因此,我们应该收集权威部门发布的采购时该主材的市场价,看该市场价是否明显高于发包人确认的价格,如果是的话,可以要求据此调整,如果发包人不同意,可以考虑提起诉讼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另外我们以后应注意施工合同中此类需经发包人确认或同意的条款,按照合同约定办事,避免出现类似情况,或者在签约时采取灵活的方式避免出现此类条款。

暂列金额---发包人支配的不可预见费

暂列金额,在《08清单规范》中,是指招标人在工程量清单中暂定并包括在合同价款中的用于施工合同签订时尚未确定或者不可预见的所需材料、设备、服务的采购,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变更、合同约定调整因素出现时工程价款调整以及发生的索赔、现场签证确认等的一笔款项。相当于国际工程中的不可预见费。暂列金额通常为合同总价的3%~5%。

暂列金额包括在合同价格之内,但是否使用、使用多少以及交给谁来使用,均由发包人依约决定,并确定相应的价款,从暂列金额中扣除,承包人无权反对,是发包人所有的归发包人支配的一笔款项。暂列金额如有余额归发包人。

总包服务费---不承担承包责任的服务费

总承包服务费,在《08清单规范》2.0.9款中,指承包人为配合协调发包人进行独立发包、自行采购的设备、材料等进行管理、服务以及施工现场管理、竣工资料汇总整理等服务所需的费用,是定额计价中常用的总承包配合费和总承包管理费的统称。在总承包管理或总承包配合关系下,主承包人与独立承包人之间一般并非工程分包关系,除了总承包管理或总承包配合协议另约定,主承包人无需就独立承包人承包的专业工程质量问题承担连带责任。

总承包服务费属于当事人自由协商约定的内容。除合同中另有特殊约定的外,根据有偿服务的原则,我们应当与发包人约定如何计取配合费。工程实践中,经常出现发包人将原由我们总承包管理的工程另行发包的情况,并以另行发包的工程不在我们总承包管理范围内为由,相应扣除我们改怎么办?

只要我们实际为其他独立承包人提供了配合服务,不管该专业工程是否在我们承包范围内,我们都有权要求发包人按约定配合费率支付配合费。当然,如果独立发包的专业工程造价减少,配合费也相应减少。因此,在发包人确认独立承包人后,如果配合费率过低,可以要求发包人和独立承包人支付合适的配合费,否则,可以拒绝提供合同约定范围之外的配合服务。我们要保留好配合其他独立承包人实施工程支出费用的证据,如提供机械、水、电开支的证据,以便主张配合费。另外,在报价时,我们可以考虑对此进行适当的不平衡报价。

计日工---为了解决现场发生的零星工作的计价而设立的

是以完成零星工作所消耗的人工工时、材料数量、机械台班进行计量,并按照计日工表中填报的适用项目的单价进行计价支付。计日工适用的所谓零星工作一般是指合同约定之外的或者因变更而产生的、工程量清单中没有相应项目的额外工作,尤其是那些时间不允许事先商定价格的额外工作。投标人根据自己的能力经验,按照计日工表中工程量内容自主报价,包括完成零星工作所消耗的人工工时、材料数量、施工机械台班数量所 对应的相关费用,并包括管理费和利润及税金。另外,在投标报价时单价要按照当地市场人工费单价的行情价格,都应该采用施工现场签证的方式办理相关费用的签字认证。

结束语:以上围绕工程造价的特殊组成部分,暂估价、暂列金额、总承包服务费、计日工这四种在工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做了分析。

参考文献:

[1] 柯洪:《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尹怡林:《工程造价相关知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 丁士昭 商丽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主题详案教案《十二生肖》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药品行政执法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