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弹拨

2024-05-11

民族乐器弹拨(通用6篇)

篇1:民族乐器弹拨

《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教案

一、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鼓励创造,弘场民族音乐,提倡学科综合。”以音乐为主线,通过欣赏、动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感悟音乐用心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并了解民族弹拨乐器,熟悉它们的音色和演奏姿势;

2、通过欣赏《快乐的诺嗦》进一步感受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合奏的丰富音色和表现力;

3、调动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并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让他们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4、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分析

本课为广东省花城出版社“走进音乐世界”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多彩的乡音”中第二节教学内容《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在音乐课本上只有一般的乐器图片和简单的分析,学生从呆板的书上很难去了解各种乐器的结构色彩以及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效果。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先分出重难点按各器乐的特点在课件中常见的四种乐器:古筝、古琴、琵琶以及扬琴。首先通过实物直观介绍它们的结构、音色和演奏技巧,再次通过欣赏各自的代表曲目听辨其音色说出各自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对乐器进行比较,然后总结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更适合学生的需求,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本课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生动有趣的方法解决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四、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中华民族乐器中常见的几种弹拨乐器(古琴、古筝、扬琴、琵琶等),了解它们的演奏特点和音色特点。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平台、扬琴、古筝、古琴、琵琶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

8月8日的奥运会开幕式大家都看了吗?能告诉老师你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吗?

生:二十九个脚板印、击鼓倒计时……(指名学生回答)

师:老师也有一个最难忘的片断,大家想知道吗?(播放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古琴演奏视频)

师:这就是在开幕式文艺汇演中老师最难忘的片断,刚刚同学们在视频上看到的乐器叫――古琴,我们经常说的“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指古琴,有谁知道古琴是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哪一类乐器组?

生:弹拨类。

师:同学们真聪明,古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中的一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出示课题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最佳时机,以问题交流的方式导入,教师主动亲近学生,在创设平等教学氛围的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乐器介绍讲解

师:那究竟什么是弹拨乐器呢?(出示课件)

师边向学生展示指甲、拨片和琴扦边介绍:用手指或拨子拨弦,以及用琴扦击弦而发音的乐器,统称为弹拨乐器。(板书)

师:到底哪些乐器用指甲,哪些乐器用拨片和琴扦演奏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A、古琴

(出示课件)这就是我们刚看过的古琴,它有几根琴弦呢?让我们一起来数数。

生:七根。

师:所以古琴也叫七弦琴,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听?那请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故事中的伯牙为钟子期演奏的乐曲分别是什么?(播放动画视频《知音的故事》)

生:《高山》和《流水》

(出示课件)下面老师就为同学们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富有吟唱韵味的曲子,看你们能不能像钟子期一样成为伯牙的知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直观和感官上认识弹古琴,感受古琴的音色特点。

B、介绍古筝:

师:那同学们知道在弹拨乐器里面哪一种乐器跟古琴长得最像吗?

生:古筝(出示课件)

师:虽然长得很像,但还是有区别,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琴弦。

师:那古筝有多少根琴

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数一数。

生:21根。

师:古筝也是用指甲演奏的弹拨乐器(介绍演奏姿势,然后指名学生上台感受)

师:筝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它的音色高洁、华丽、典雅、表现力丰富,既善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又能表现气势磅礴的乐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教学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辨别能力和鉴赏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古筝曲有一首非常出名的独奏曲,它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诗情画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独奏曲,体会古筝宁静致远的神韵。听完之后,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这首古筝独奏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悠扬如歌……

C、介绍琵琶

师:“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弹拨乐器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弹拨乐器,它就是琵琶。

师:琵琶呈半梨型,四弦,它也是用手指拨弦的弹拨乐器。(师简介演奏姿势)

师:可是老师也不会弹哦,谁来帮帮老师,使它发出声音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一首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在聆听的过程中,请你们用动作模仿琵琶的演奏姿势。(播放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欣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使同学们了解琵琶音色的特点,用动作表现音乐。

D、介绍扬琴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教室里面还有一种体积大,琴弦很多的乐器?

生:扬琴!

那同学们想不想老师现场为大家演奏扬琴的独奏曲呢。老师可以为同学们演奏,但有一个要求,请你们边听边思考,扬琴的形状和演奏方法和我们刚才介绍的乐器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边听边模仿老师演奏的动作,等老师演奏完了,你们再告诉我答案,行不行?

生:行!

师为学生进行扬琴演奏《欢乐的新疆》。

生:用琴扦演奏、形状是梯形、琴弦特别多……

师:在弹拨乐器乐器中,除了我们刚刚讲到的古琴、古筝、琵琶和扬琴之外,还有几种乐器是我们比较少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有月琴、柳琴、三弦、阮……(师出示教学课件,简单介绍月琴、柳琴、三弦、阮)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拓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了那么多弹拨乐器,你们有没有把记住它们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都有哪些乐器?(师生总结)

a、听辨游戏

师: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三段音乐,你们听听都是哪些弹拨乐器演奏的?然后用动作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来告诉老师答案。我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演奏姿势最正确。(师依次播放古筝独奏曲《出水莲》、扬琴独奏曲《将军令》、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的片断)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成果,保持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启发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体会乐曲的情绪。

b、欣赏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嗦》

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不仅能独奏、齐奏,还能合奏出美妙动听的曲子,现在请同学们起立,我们一起跟着欢快的旋律动起来吧!播放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嗦》。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快乐的诺嗦》进一步感受弹拨乐器合奏丰富的表现力。

4、师生总结

八、教学后记:

这是一节民族弹拨乐器欣赏课,认识弹拨乐器的名称、外形,了解其演奏方法,感受、听辨其音色特点是乐器欣赏教学的重点。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自主参与的意识,尤其是欣赏课,应该让他们主动的参与课堂中来,让他们觉得我是课堂的主体。使他们在接触新课之前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这堂课有足够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与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通过欣赏活动,让学生从民族民族乐器那丰富的表现力中,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九、课例点评:

“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乐器可以给学生一个直接的感知,使他们掌握正确的音高,同时又可以选择最优美的旋律。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从而使学生的审美得到培养和发展。通过本课教学,根据小学新课程标准,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通过综合性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创造,并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表现和展现艺术的美,以娱乐性和活动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的渴望。

传统的“师讲生听”输型教学法优点是条理清楚、知识点准确、教师容易驾驭;缺点是知识呈单向传授,教师的理解替代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僵化的,课堂里缺少生成的动力,学习结果是学生获得了知识并非提高了能力。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本课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精神指导下,力图体现《音乐课程标准》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弘扬民族音乐”本理念。

为了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把重点放在改变教学方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充裕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有效的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体现。当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时,学习已成为一种对话、一个游戏、一项创造,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审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内涵,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篇2:民族乐器弹拨

第六章 中国民间乐器与器乐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乐器的分类、形制和特点。

2、通过器乐作品的聆听,引导学生对民族器乐产生兴趣,激发其爱国热情。【教学内容】

吹奏乐;擦弦乐;弹拨乐 【教学重点】

1、乐器分类依据

2、独奏乐器的种类

【教学难点】古琴音乐与儒道哲学思想的关系。【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第一节

中华民族器乐分类

1、器乐:是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运用,表现一定意境的音乐作品。

2、分类:

(1)根据演奏方法乐器可划分为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四类。(2)从演奏形式上可分为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

我国民间器乐主要以独奏音乐和合奏音乐分类。独奏乐分为吹奏乐、擦弦乐、弹拨乐。合奏乐分为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

第二节

独奏器乐

一、吹奏乐

以气振来使乐器发音,如笛、管、箫、笙等。

(一)笛

俗称笛子。我国古代把竖吹的箫称为“篴”或“笛”。约在南北朝以后,笛和箫的名称才逐渐分开,称现在的笛为“横吹”或“横笛”。

宋朝以后笛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很重要,清以后笛在大量的民间音乐行驶中被应用,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多种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

笛的形制按传统流布特征,主要有梆笛和曲笛两种。

1、梆笛

主要用于北方诸乐种和梆子腔剧种的伴奏。梆笛管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代表名家:冯子存,刘管乐等;代表曲目:《喜相逢》、《荫中鸟》、《和平鸽》等。

2、曲笛

以伴奏昆腔等戏曲而得名。主要用于南方诸乐种的伴奏,因盛产于苏州,故有“苏笛”之称。管身粗而长(长度为60厘米左右,内径约为1.7厘米),常用丝线扎成一节节环形,第六章 中国民间乐器与器乐 漆以朱色或黑色,或雕以龙凤,垂以红线条结,这是从元朝开始流传的形制。常见的曲笛有12孔:正面8孔为吹孔1,膜孔1,按音孔7;背面4孔为基音孔

2、辅助音孔2。

曲笛音色淳厚、圆润、柔和,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代表名家:陆春龄、赵松庭等;代表曲目:《鹧鸪飞》、《欢乐歌》、《姑苏行》、《三五七》、《月落乌啼》等。

(二)管

俗称管子,古称筚篥。木制,中国古代直吹管乐器,公元350年前后由龟兹传入。宋代的鼓吹乐以筚篥为主奏乐器,称为“头管”。《旧唐诗·音乐志》:“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古时称“悲篥”,擅长表现激昂、悲壮的乐曲。在民间器乐合奏、戏曲音乐及歌舞音乐种都被广泛应用。北方僧道寺院音乐中也是主奏乐器。管子乐曲有:《放驴》、《金鸡报晓》、《江河水》、《凄凉犯》等。

(三)唢呐

民间俗称喇叭、大杆等。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祭及秧歌会等伴奏。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两晋时期(公元265--420年)已流行于新疆地区。清代唢呐在回部乐中使用,称为苏乐奈。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子上开8孔(前7后1),木管上端装一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木管下端装一喇叭形铜质扩音器。大小不一,名称不同,分高音唢呐(小海笛)、中音唢呐和低音唢呐(喇叭)三种。

唢呐音量较大,音色粗犷,变化丰富,宜于表现欢快、热烈、豪放、开朗、雄壮的乐曲,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还可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声。《百鸟朝凤》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和百鸟和鸣之声,表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四)笙

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尚书》、《诗经》等古代文献中也曾提及;甲骨文中已有表示此种乐器的文字。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宋以后,竽在宫廷音乐中的地位逐渐衰微,而笙除在宫廷音乐中继续被应用外,在民间中一直广泛流传。

笙的形制很多,有圆笙(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辽宁等地),方笙(河南、安徽、山东等地),苏笙(又称丝竹笙,江浙一带)。笙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表现能力独特,既能演奏单旋律,又能演奏和音。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它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

《草原骑兵》又名《草原巡逻兵》,作于1960年。乐曲采用内蒙民歌的音调,具有悠扬婉转的散板引子,展现了草原辽阔的景色。主体采用马蹄节奏,糅合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曲音调,由弱至强,犹如骑兵由远而近地出现在草原上。然后主题变为雄壮的进行曲,表现了骑兵威武矫健的形象。接着,主题节奏被拉宽,清晰优美,婉转如歌。乐曲在渐慢、渐弱的旋律中结束,犹如骑兵纵马远去。

二、擦弦乐

以琴弓擦弦产生弦振动而发音的乐器。

1、二胡

据史料记载,二胡的前身可能是唐代的奚琴(嵇琴),无千斤;明代有了千斤,与现在的二胡形制大体相同。一千多年来,胡琴在我国不断地演变、派生、发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如:高胡、京胡、四胡、中胡、板胡、椰胡、革胡等。二胡是现代名称,过去统称胡琴。二胡音色优美,表现力强,适合独奏、伴奏、合奏等。

第六章 中国民间乐器与器乐 二胡依据产地分三种:苏州琴、上海琴、北京琴。依据琴筒形状分四种:八角、六角、圆筒、扁筒。

琴筒,有音窗,二胡发音的共鸣筒,起着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

琴皮,薄而坚韧,弹性好的蟒皮或蛇皮,鞔于琴筒前端,它是二胡发音的振动膜,琴弦的振动经琴马传导给振动膜。

琴码,又称马子,常用木料或竹料制成,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调节琴马会改变二胡的音色。

琴头,琴杆上端的装饰部分。通常有月弯,龙头,逥纹头,平头等或其他形状。

弦轴,又称琴轸(枕),多用红木,香红木,黄杨木等硬木制成。

千斤,一般是用棉线或丝线绕扎而成,材料的不同会影响到二胡的音色,千斤是琴弦振动发音的起点,从千斤到琴马之间琴弦的长度,也称为有效弦长。南方的千金都用纯棉细线,出来的音色圆润,浑厚。

琴弓,又称弓子,用弹性好的江苇竹等细竹竿和马尾制作。

琴弦,是二胡的发音体,使用丝线和钢丝弦两种。丝线发音柔美,含蓄,但音量偏小,可用于独奏或重奏。钢丝弦音色明亮,刚健,音量较大,可用于齐奏或合奏,现在民族乐队中普遍采用钢丝弦。

琴托,又称托板,红木二胡都采用与琴身相同的木料制成,琴托内有两块垫板托住琴筒。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华彦钧(1893—1953),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尤精于琵琶。自幼从其父当道士,学习音乐。青年时期已掌握鼓、笛子、二胡、琵琶等多种民族乐器的演技技法,成为无锡道教界的一名出色的乐师。35岁因病双目失明,在无锡市沿街卖唱、演奏各种乐器为生。经常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演唱当日新闻。

《二泉映月》以景托情,在抒情、恬美的诗样的意境里,流露出阿炳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不平,表达了他对无情心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乐曲是单一形象的变奏曲式,主题变化重复五次。解放后改编的《二泉映月》一般都将原曲缩减为四段。《二泉映月》博得了国际友人的喜爱和赞扬。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姜建华的演奏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刘天华与二胡音乐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我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借鉴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琵琶轮指按音、古琴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二胡成为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1932年5月底,刘天华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良宵》、《月夜》、《苦闷之讴》、《独弦操、《烛影摇红》、《光明行》、《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

《病中吟》(刘的处女作),最初命名《胡适》,又名《安适》,都是带有疑问语气的文言标题,即“何处是出路?”刘天华自己说“《病中吟》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闷如病。”1915年刘遭到失业、丧父、贫困的厄运,他花两角钱在市上购得一把二胡,每天拉奏。此曲正酝酿于此时,初稿完成于1918年,是表现此时他处境恶劣、前途渺茫的内心独白。全曲由三段和一个尾声组成。

《光明行》,刘天华作于1931年4月。行,是我国古代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形式。《光明行》即“光明之歌”,反映了作者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全曲由引子和四个段落及

第六章 中国民间乐器与器乐 尾声组成。

《良宵》作于1928年,原名《除夕小唱》,是作者与学生、好友欢聚时即兴创作,表达了欢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全曲短小精悍,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2、板胡

擦奏弦鸣乐器。板胡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因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瓢。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最初,板胡主要是多种北方戏曲如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20世纪50年代后,板胡又用于独奏和器乐合奏。流行于西北、华北、东北、东北各省区,尤以陕西、甘肃、山西省最为盛行,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都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

板胡形制大部分与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琴筒又叫瓢,圆筒形,用椰壳制作,也有木质、铜质或竹制的。弓杆比二胡弓子长而粗,弓毛多而坚硬。千斤又称腰马,用牛角或红木制作,与二胡千斤所用材料不同。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便于模仿唱腔的各种润腔装饰,贴近人声,适于抒情性、歌唱性的旋律。板胡《家乡的喜讯》

3、京胡

最早称二鼓子。18世纪末随着京剧的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名,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京胡的琴杆、琴筒、弦马都是竹制,琴杆置有千斤钩,琴筒为圆筒状。蒙蟒皮或蛇皮。弦轴又叫轸子,多用木质细腻的黄杨木制成。京剧伴奏《苏三离了洪洞县》

4、高胡

亦称粤胡,流行于广东地区,是广东音乐的重要高音乐器,现已在全国各地民族乐队中普遍使用。木制琴筒,张两根金属弦。高胡的音质清亮、透明,声音穿透力强。高胡既可演奏缓慢、抒情、华丽的旋律,又能演奏活泼、轻快的技巧性乐缎。高胡可独奏或参加重奏,合奏,加花演奏很具特色,《平湖秋月》。

三、弹拨乐器

1、历史

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其历史悠久,种类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乐器,随后陆续产生或输入了周末战国时的筑、筝、汉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扬琴等等。

2、分类

根据乐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别,弹拨乐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1)以古琴为代表,包括筝、瑟等乐器。这类乐器都有一个长方形木箱作为琴身,张以琴弦,平放着弹奏。

(2)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装有四根、三根或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多放在腿上演奏。

(3)扬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击弦取音,约在明代由外国传入。

古琴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嵇康

第六章 中国民间乐器与器乐

1、历史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有关它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琴面无相、品)。古琴的成熟期是在汉末、魏晋时期。三国、魏晋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稳定,琴制已达完善、定型,一直流传延续到现在。徽,即晖,玉石、贝壳、瓷或金属制,用以标明泛音位置。

2、文化内涵、美学思想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简单、含蓄、古淡、阴柔、抒情、典雅的美。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

古琴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乐器,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这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高山流水”的典故流传千载,至今为人津津乐道。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的“航行者”太空船上带有一张镀金的铜唱片上录有27段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其中有琴曲《流水》。古琴音乐依然作为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昼夜不息地回响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寻觅着宇宙间的“知音”。

3、古琴的演奏形式

古琴演奏方法有50多种。音量较小,音区较低,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古琴音乐一般有三种演奏形式:

(1)独奏(2)琴歌:(周代称“弦歌”,唐以后称“琴歌”)

(3)琴箫合奏:琴歌发展为琴曲,进一步发挥了乐器的表现性能。

古人称弹琴为抚琴。抚琴时要洗手、焚香,为的是:计时;凝神;超俗。

4、古琴名家

伯牙(春秋),琴仙。“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成连,春秋楚国人,伯牙的老师。师襄(春秋),鲁国乐官,孔子的老师。孔子(春秋)司马相如(西汉)诸葛亮(东汉)蔡文姬(蔡邕之女)嵇康(魏末)董庭兰(唐代)苏轼(北宋)

筝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后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雁柱可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

第六章 中国民间乐器与器乐

唐宋时有弦13根,目前最常用的为21弦。

古筝的主要流派

1、陕西筝

2、河南筝

3、山东筝。主要流行在包括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菏泽、聊城地区。

4、潮州筝。流传于潮州一带。

5、客家筝。即广东汉乐筝曲。

6、杭州筝(浙江筝)。即武林筝,又称杭筝,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

7、福建筝。流行于闽南语系和客家语系诸县份,习惯称福建筝为“闽南筝”。

8、蒙古筝——雅托葛

9、朝鲜筝(伽倻琴)琵琶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梨形。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

唐代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唐代是我国琵琶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6相24品的4弦琵琶。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8相30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琵琶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琵琶曲分文、武两类:文曲清丽婉转,重在左手柔美表达的功夫,如《春江花月夜》;武曲雄壮强劲,重在右手力量的使用,如《十面埋伏》。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可独奏、伴奏、合奏。

第三节

民族管弦乐

民族管弦乐队通常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组合而成。有时因创作意图和演出条件的不同,可适当调整乐队编制,或加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等。我国的管弦乐队为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而加入一些民族乐器。

弦乐组:板胡、高胡、二胡、中胡、革胡、民族大提琴、低音提琴。

管乐组:笛子、笙、唢呐、管子。

弹拨乐组: 扬琴、古筝、柳琴、琵琶、中阮、大阮、三弦。

打击乐组:民族定音鼓、花盆鼓、小堂鼓、大锣、小锣、云锣、响板。《春节序曲》、《北京喜讯传边寨》

本章思考题

1、中华民族乐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古琴音乐与中国儒道哲学思想有何关系?

本章参考、建议阅读书、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2001年5月第7次印刷。

2、简其华、萧兴华等《中国乐器介绍》,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5月第2版。

3、修海林、王子初《看得见的音乐:乐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篇3:借助评价弹拨阅读好声音

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程度差异和需求差异, 鼓励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方式、方法。

(一) 公认评 价, 培养 审美意识, 提升阅读鉴赏力

即赞同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做法表示赞赏, 并说明自己赞同或赞赏的理由,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以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第二课时教学片断为例:

师:在描写少先队员劳动的时候, 作者用到了两个象声词, 叮叮当当和哗哗流淌, 同学们读一读, 加上这两个词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两个词让人感受到少先队员劳动非常热闹, 心情非常愉快。

师:会读书, 从文字中读出了心情!老师要奖励你, 奖励你读这一段, 把少先队员愉快的心情读出来。

生:“掀镐叮叮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溪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棵棵树苗。”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 写出了植树造林的场面和劳动改造自然的欢乐。第一位同学在我的鼓励下, 将第二自然段描写植树热闹场面的句子读得抑扬顿挫, 也读出了少先队员愉快的心情, 我的心中甚是欢喜, 却没有急着将感受说出来, 因为这是我精心挑选的一位朗读能手, 当看到很多学生面露赞赏之色, 有的甚至连连点头, 我更加确定要将这个宝贵的点评机会留给大家, 这赞赏定是发自内心的。前两个孩子的评价在我预料之内, 令我惊讶的是第三个孩子在评价后也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 读得热闹且欢快。赞美是朵花,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自我赞赏, 自我评价也可以成为一种鼓励, 成为阅读的动力。

(二) 补充评 价, 培养 完整思维, 提升阅读表达力

即在听取别人的发言后, 在赞同的同时, 补充自己的意见, 这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同样, 以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第二课时教学片断为例:

师: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

生:我觉得“小鸟抖动彩翼, 来这里搭窝筑巢”这句话好, 生动有趣, 让人仿佛看到五彩小鸟展翅飞翔的情景。

生:我补充, 第六小节是用拟人手法来写的。写小兔、小猴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 这些动物显得特别可爱, 让人感受到欢乐、祥和的气氛。

在品味词句的优美时, 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抓手,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补充, 使学生在读读议议中, 感受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既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培养了思维的完整性,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品出各自不同的理解, 达到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三) 对比评 价, 培养 辨 析 能力, 提升阅读评价力

即当问题的答案出现两种不同意见时, 让学生进行比较, 意在培养学生辨析能力。

师:同学们都读了《三十六计》, 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计策?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生:“金蝉脱壳”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诸葛亮实在太聪明了, 他让姜维做个和他一样的假人, 吓得魏兵不敢轻举妄动, 趁机逃走。现在是指用计策逃脱, 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

……

生1:我觉得“瞒天过海”这个计策很有意思, 只要能够解决问题, 对待亲人、同学、老师、朋友, 偶尔使用欺瞒的手段也是可以的。

师:……

是啊, 战争中使用“瞒天过海”的计策, 也许能取得胜利, 对待亲朋好友也如此的话, 估计得来的只会是失望或伤心。这场争辩在带给那位男生震撼的同时, 也触动了我, 本想主动纠正那位男生的观点, 发表一下自己的真知灼见, 却未想被这位女生捷足先登, 继而引发大家对“瞒天过海”这个成语的一连串思考。

篇4: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琴产生于上古之时,历代文献记载中最多见的,就是有关伏羲制琴的传说。

相传当年伏羲在西山桐林中看见一凤一凰栖于梧桐树上,凤凰通天应地,协五音,合九德,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于是伏羲便料定梧桐是神灵之木,决定用它制成乐器。他命人将梧桐截成三段,扣上段,其音太清;扣下段,其音太浊,为中段清浊相济。伏羲便将梧桐中段浸于水中,历七十二昼夜,才将桐木取出。

当年羲皇手制之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上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后宽四寸,前宽八寸,下应四时八节之树。然后按阴阳两仪定下高度,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置宫商角徵羽五音。后又自创《驾辩》一曲,专咏百鸟朝凤之景。伏羲制作出来的琴,泛著温柔的白色光芒,其琴音能使人感到宁静祥和,据说拥有能支配万物心灵之神秘力量。

除了“伏羲制琴”的传说外,在我国还有“神农制琴”、“舜作五弦之琴”等传说,不管是哪一种传说,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因为琴音的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常常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据说《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

琴的音色,根据弹法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泛音、散音、按音。这三种琴音,可说是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其音清脆高远,有时若隐若现,轻盈活泼,如天外之声,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琴所弹出的泛音,以七徽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对应升高,约可弹出泛音119个。泛音之多,泛音应用之频繁,也是琴的一大特点。

所谓散音,即是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散音的特点是深沉浑厚,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

所谓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时弹出之音。按音的特点是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故按音象征人。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特别丰富细腻,可说是琴最具表现力之音。

一张好琴,往往其声音要具备许多优点,如:低音应浑厚,高音要具金石之声,声音应松透圆润,没有杂音等等。琴曲重在直透人心,所以认定好琴的标准,往往依其音韵,重其表现力,一般不直接要求其音量有多大。这也表现出中国琴对音质要求的严格,审美格调的高洁。

为此,古琴先辈们通过长期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九德之说。

所谓琴之九德,是说一张理想的琴,应具备九条标准,即所谓: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奇,指其琴轻松脆滑兼备,其材轻松脆滑,音亦轻松脆滑;古,指其琴音淳和淡雅中有金石韵;透,指其琴发音清亮绵远而不咽塞;静,指其琴音纯净,没有杂音;润,指其琴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圆,指其琴声浑然不散;清,指其琴声如金石,如风中铃铎;匀,指其琴七弦俱清圆,匀均平衡,无三实四虚之病;芳,指其琴弹愈久而声愈出。一般来说,能具备这九德,就已经是一张难得的好琴。

我国古代的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骑”“焦尾”,并是精品中的精品,其音色不同凡响,宛如天籁之音。随着人们对古琴的重视,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琴已经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是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名派简介

派名: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 始 人: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等。

派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 始 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派名: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释空尘、孙绍 陶、张子谦、刘少椿等。

代表琴曲:《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广陵散》等。

派名: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派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张合修(孔山)

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派名: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派名:诸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派名:梅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等。

派名: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篇5:高中优秀作文:弹拨想象的琴弦

正文:弹拨想象的琴弦

“何为想象?想象便是想象力,是形成意象,知觉和概念的能力。曾有人便说过,每个孩子都是想象大师,他们所看到的是另一种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停下笔,再也没有什么灵感写下去,显然这种类型的题目是我的死穴。我咬咬嘴唇不禁有些苦恼,小时候最喜欢的不就是写想象文吗?那时候的得心应手可是被全班的小朋友所艳羡的,现在?难道想象真的只有孩子才能拥有?索性是写不出什么的,不如好好想想哪里出了问题吧。

我双手托着腮,努力的在脑海里想小时候所想象的事情,可总是不得解,苦恼啊。我随手拿过一个苹果,睁大眼睛左看右看,它就是一个苹果嘛,哪里想象得出别的什么东西来?我愤恨的咬了一口,想着自己怎么应付作业。自己现在是喜欢写些议论文来抒发感情的,总觉得那样才是一种成熟的标志,现在让我去想象好比让一个会跑的人去学爬一样怪异。没错,结束小学生活就是结束想象之旅,自己所关心的不再是以玩闹嬉戏为中心,而是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毕竟怎样用成熟的眼光去看待了解社会才是我所要认真学习的。可现在我有些疑惑了,想象这么小的事儿都成问题,还怎么成大事?

我蹙蹙眉头,或许是我对待想象的立场不对?我为何要想象?因为是要应付作业,所以才会想象不出什么来?对了,就是这样,既然找出了,那就对症下药!抛开一切,去探寻快乐的源头。我抬起头看向窗外,小狗正蜷缩着眯着眼睛晒太阳,哦,不对,是太阳晒它!

再回首看躺在桌上的苹果,感觉忽然有了生命,忽然就想追溯它和富士山有什么关系,不然名字为何如此相像呢?说起富士山不由会想到被人赞美的樱花来,不知是北方的雪更胜一筹,还是富士樱花棋高一着呢?想象吧,在那里让每根汗毛都触动雨后的清新,亲近着自然的纯粹芳醇,挑战着皑皑雪地的不羁,享受着二次元所带来的悸动……我满足的深吸一口气,为了想象中的美好,努力吧!

我们需要想象,适当的想象会缓解我们的压力。想象不是孩童独特的天赋异禀,只要我们愿意同样可以赋予世界不同的色彩。拂去琴弦上的尘埃吧,不要再冷落那紧涩的音调了,用心弹拨想象去演绎生活的快乐!

篇6:民族乐器弹拨

关 键 词:古筝 形制设计 创新实践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而中国古典弹拨乐器居其首位,而古筝更是成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在现代商业性的社会中,虽然传统文化理论体系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传统弹拨乐器的形制设计理论资源匮乏,已远远不能够解决其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多样化转变问题。中国乐器设计师在研究乐器造型的同时,要把中国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与民族精神在现代设计理论及创新实践中完整地体现出来,努力探寻出两者的契合点,积极实践富有成效的设计实践创新之路。

一、古典弹拨乐器古筝的种类及特点

近些年来,由于古筝艺术的发展和古筝音乐的普及,乐器的需求量增大了,各种形制与弦制不同的古筝都在全国各地流传。古筝的种类虽然繁多,但总体上可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丝弦古筝,它的形制有十三弦筝、十六弦筝。早期弹筝人多用这种古筝,其特点来自于乐器所系的蚕丝弦。这种弦发音醇厚、柔和,用它来弹奏古曲,朴实、典雅。第二类是钢弦古筝,它的形制有十三弦筝、十六弦筝、十八弦筝。它的声音清亮而富于韵味,独具一格。 第三类是尼龙缠弦古筝,其形制有二十一弦筝、二十三弦筝、二十五弦筝等。其筝身的各个部位结构科学、严谨。它的声音醇厚、柔和。第四类是转调古筝,它是为一些专业人士解决古筝的转调问题而试制的。现在的转调筝主要有:脚踏式转调古筝、手扳式转调古筝等。[1]

古筝是一弦一柱、多弦多柱乐器。(见图1)筝体呈长条形,面板弧形,底板平直并开有两个音孔,面板与底板均用发音振动性能良好的桐木制作,边框使用硬质木料,整个筝体是一个共鸣箱,长度1.6米左右。弦质为丝弦或钢丝外缠尼龙丝的粗细不同系列金属筝弦,筝弦设柱(码子),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通常古筝的型号用S163-21表示,S代表S形岳山,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2]

二、古典弹拨乐器古筝的设计要点和生产状况

目前国内市场上中国古典弹拨乐器的发展极为快速,种类居世界之冠。从传承的角度来看,了解古典弹拨乐器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剖析其结构组合并掌握内在规律,是促进传统乐器规模化生产的重要途径。以在中国复兴才20年的古筝为例,据扬州古筝协会的数据显示,扬州每年销售古筝20万台,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古筝现在已成为扬州重要的文化与经济产业,被视为具有很大潜力的经济产业。在国际上,近些年随着中国民乐的兴起,传统乐器在海外也深受欢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有着古筝热的形势,并且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形成一股习筝热潮。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横向比较,西方的古典乐器小提琴,每年在扬州的产量达100万台,是古筝的5倍。韩国伽耶琴、日本筝还有蒙古筝等都与中国古筝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尤其是日本筝,唐代十三弦筝(唐筝)在日本被保存和发展极为成功,目前已成为日本主要的民族乐器之一,而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却已难寻踪迹,且目前国内能为唐筝谱曲或能用唐筝演奏者更是凤毛麟角。[3]

由此可见,古筝在乐器市场上仍具有巨大潜力,但是目前民族乐器的制作还是以传统手工制作模式为主,产量上没有优势,且形制样式陈旧,既无法满足现代演奏市场的需求,也无法与西方古典乐器相比创造出可观的经济值,更谈不上带动全国传统乐器产业发展。因此,古典弹拨乐器设计的创新之路迫在眉捷。

三、古典弹拨乐器古筝在设计创新中的实验技术

3.1Set分析法

在对古筝进行形制的改良或创新设计实验中,我们先采用“人-事-场-物”关系的思维模式,借助人机工程学、SET分析法、5W2H调查分析、情感语意学、色彩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4]结合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从人机物理界面、人机情感界面、视知觉出发进行尝试。按这样的思路设计出的成果,力求在形制功能上取得创新,在演奏方式上得到突破,同时很少受使用环境的限制。在保留乐器传统的功能外,还可以更多地作为人与人、环境与人、文化与人沟通的纽带。

3.2现代工艺选用

依托学院公共实验中心的金工、木工、CAD/CAM二维三维输出中心等设备平台,研究艺术设计与中国弹拨乐器形制创新的关系,从材料学出发,将以材料的变化在设计案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出发点,通过材料与设计的创新,逆向的将使用者引入材料发展的世界。[5]例如“水晶”古筝(见图2)采用进口透明亚克力为主要制作原料,筝体结构合理、稳固,内外呈现出晶莹剔透的水晶质感、外形线条流畅,轮廓分明。由于制作材料与传统古筝所用材料的不同,其制作工艺跟传统木质古筝有着很大区别,亚克力材料的共振无法与木材相比。但经过公司技术人员多次实验,攻克了材料因素导致共鸣小的先天性难题,实现了筝体自身的自然共鸣效果,音质表现柔美、纯净。

3.3传统优势的吸收与再设计

(1)对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传统家具等器物造型)进行学习与吸收并加以演绎。

通过具体艺术设计手段,在深入了解古典弹拨乐器发展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人民的实际生活状态,与其他相关艺术等门类横向结合,打破传统生产思维,从整体上设计出具有文化特征和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新乐器。图3是具有现代感的古筝与琴桌设计,该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平衡”理念和古筝尾部稍作下垂的传统形制,通过将具有秦风的古筝一端“翘起来”,设计出具有艺术感的新产品。该产品的琴桌也吸收了明清家具的风格和元素,显出简洁端庄的风韵。该产品获得****优秀设计奖并获得国家88专利。

nlc202309020109

(2)打破传统发音定势,从发音功能上寻求变化。

①在电声发音方面

我国民族乐器的电声发音创新成果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电声多功能扬琴”。(见图4)在琴体结构上,电声多功能扬琴由2部分组合而成,呈梯形状。一部份为扬琴,另一部份为古筝、独弦琴、固定节奏及各种固定和弦,两部份组合起来形成和谐、完整的统一体。在古筝和独弦琴的演奏部位上,设有26个单码,充分利用了多余的弦长部分,有规律地将13弦排列为25个音位,除去几个同音异位的音,其音域相当于一台18弦高音筝。在琴的右侧部设置了灵巧的转调滚轴,每个滚轴的推移可升降一个全音,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地进行转调,使其与扬琴部份的转调达到高度的统一协调。[6]

②在无线电发音方面

借鉴国内外先进设计方案和自主创新技术,电子古筝相比于传统的古筝在外形上保持一致,而改变其原有发声结构,并采用微型传感器技术实现音源信号的电子化。即在研制的古筝的每根琴弦上安装一微型传感器,通过微电子电路处理即可实现对音调高低的控制从而达到与实际乐器相同的音色和音高,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抗干扰强、音色还原度高。

四、古典弹拨乐器古筝设计创新的未来发展

1、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沟通,工业产品应该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促进人与人的相互了解和关爱。站在不同人群角度思考,因人而需,既可以设计出适合儿童规格的“儿童琴”,(见图5)又可以设计出便于亲子交流的“母子琴”。(见图6)同时,也可以设计出适合现代青年审美和演奏方式的个性化产品,如女子十二乐坊站立式多人齐奏的“交互式古筝”,(见图7)通过物的特征美好诠释来体现个体人群的特征,增进社会个体间的了解和认同感。

2、结合不同使用环境、演奏艺术方式的要求,以开发出与室内环境艺术相融的产品。通过与现代发声方式的结合和电声技术的探索研究,使中国古典弹拨乐器能适应更多的演奏空间需求,不断推动民间古典弹拨乐器的娱乐行为形式。

3、结合外来的需求和异地文化元素,将中国古典乐器与外国文化相碰撞,尝试吸收国外先进新工艺,针对性地开发外贸产品,促进贸易顺差。同时,结合多种现代文化,开发文化礼品和国家艺术教育服务等产业,有力地扩展古典弹拨乐器的产业链。

4、以设计革新来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调整和改革。建立“传统弹拨乐器研究中心”,达成产、学、研的研究链,尝试通过产品创新来促进传统初级生产方式的改革,向批量生产转变,提高产量产值,节约社会资源。

五. 结束语

古筝的创新本身就蕴含着着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其为文化根源,以特定使用场景和风格为依据,以形制设计为亮点,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注重不同使用环境、演奏方式的要求,设计出风格独特、形式感染力极强的乐器表现样式,推动古典弹拨乐器的发扬光大。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必须结合外来的需求和异地文化元素,尝试吸收国外乐器制作的先进新工艺,针对性地开发外销产品。唯有这样,才能开拓并扩展古筝的产业链;唯有这样,才能在古筝的设计创新中有所建树,也唯有这样,才能把中国博大精神的文化介绍到世界去。

参考文献

[1] 李萌.古筝基础教学[M].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2010

[2] 盛秧.浙派古筝[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

[3] 傅明鉴.乐器[J].2008,(11)

[4] 简少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5] 左春柽 、杨斌宇 、王晓峰.人机工程与造型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 楚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1988,02

上一篇:爱的根植的情感散文下一篇:公务员考试常识题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