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促进政策

2022-07-09

第一篇:民办教育促进政策

北师大全面落实资助政策,有力促进教育公平(定稿)

全面落实资助政策,有力促进教育公平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成长成才,不仅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确保每一个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每一所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个责任的承担不分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还是独立学院。

一、牢记教育使命,承担社会责任

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使命。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自2001年建校以来,虽历经波折,但始终不忘初心,时刻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坚持以学生为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实践。

(一)育人树人,有教无类责之所在

因学校地处珠三角的珠海经济特区,物价和生活成本高昂,加上学费较高和农村及中西部生源较多等因素,学校贫困生的比例很大。为了让报考我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获得更宽松的成长和发展环境,能够和其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和同龄人更好一起成长,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我校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把社会效益和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扎扎实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认真担起

1 作为一所高等院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向党看齐,公平正义责之所在

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学生是国家之大家的未来栋梁,亦是一个家庭之小家的今后顶梁柱,学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应克服一切客观困难、整合一切有益资源、采用一切可行办法,让他们获得公平成长、竞争的机会,感受公平校园和和谐社会的温暖,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体会公平正义,促使其在步入社会时能够发扬公平正义,推动公平正义之中国的实现。

(三)取之用之,全面发展责之所在

北师大珠海分校作为一所新机制的独立学院,直接收取了比公办院校相对较高的学费以实现正常办学,但因为无政府财政投入,生均教育费用与公办院校还是有不小差距,在整体办学经费上还有很大缺额。虽然如此,办学经费取之于生自然用之于生,且要用好于生。贫困生群体作为全校学生的一份子,如何对他们帮助好、引导好、发展好,是学校理应承担的义务,也是办教育的目标。在国家和省厅的正确领导和要求下,北师大珠海分校足额投入资助经费,千方百计筹措经费,想方设法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助力学子全面发展。

二、建立经费提取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一)学生资助经费的提取

我校学生资助经费的提取,严格按照不低于事业收入5%的比例执行。

2 我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设立“学生资助基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5年,在校发〔2005〕45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学校、学院拿出一定比例的办学经费,设立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基金,用于发放奖学金、特困学生救助金,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其中用于发放奖学金的经费,学校不少于每生每年30元,学院不少于每生每年50元;学院用于特困学生救助金的经费不少于每生每年10元”;

其实,在此之前我校颁布的《关于从我校在校学生中征集新兵工作的通知》(校发〔2004〕25号)和《关于珠海籍学生减免学费实施细则》(校办发〔2005〕22号),已经开始提取经费为退伍复学的学生和珠海籍的学生减免一半的学费。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校目前在校生规模接近23000人,2016的事业收入为4.9亿元,提取的学生资助经费达2450万元。

(二)学生资助经费的使用

我校学生资助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执行。

我校2006年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校发〔2006〕33号《关于建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决定》),所以,每年提取的“学生资助基金”的使用,全部由学生资助中心归口管理。基金下设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学费缓交)、校内奖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等科目,专款专用。

学费减免由招生办和教务处共同审核后,报财务处从基金的“学

3 费减免”科目中支付。勤工助学分两部分,在各学院(部)产生的酬金,报学生资助中心备案后,送财务处支付;在校部机关和图书馆产生的酬金,由学生资助中心审核汇总后,送财务处支付。校内无息借款(学费缓交)根据申请学生的贫困等级,还款期限分别为3个月、一个学期和一年,由学生资助中心审批。校内奖助学金分校级和院级两个级别,校级的由学生资助中心评审后送财务处支付;院级的由各学院(部)评审后,报学生资助中心备案后送财务处支付。特殊困难补助校、院按6:4的比例各自审批后送财务处支付,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由学生资助中心向财务处申请,直接转给国家开发银行。

(三)学生资助经费的管理

我校学生资助经费的管理严格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资助经费管理的通知》(粤教助函〔2016〕40号)执行。

需使用“学生资助基金”的校内各单位,事先提交经费预算,并注明各科目的使用额度,在使用过程中学生资助中心根据基金各科目备案情况,随时和财务处核对实际使用情况,按季度向有关单位通报使用和结余金额,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在最后一个季度,如果发现某个科目的余额不足,为了不影响学生资助工作正常,经批准可以从“学生资助基金”下面的其他科目进行内部额度调剂,但是,如果年终“学生资助基金”有结余,绝不允许挪作他用,结转下一使用。

2016我校学生资助经费实际支出2460万,占事业收入的5.02%,并使用上一结转的10万元资助经费。

三、资助工作扎实落实,取得效果日益显著

我校学生资助经费足额投入后产生的效果十分显著,更加坚定了我校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的决心和力度。

(一)学校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最近几年超过一本线的考生报读我校的比例越来越高,并且,从2016年9月起首次出现了“一本省”,我校投入黑龙江省182个二本指标,最后录取的全部是一本线上的学生;在二本线上录取的学生,他们最后录取的分数也高出最低控制线许多,逼近一本线分数。

(二)学校新生报到率稳步上升

连续几年我校新生报到率达到95%以上。每年通过多方位的宣传,考生知道我校和公办高校在学生资助方面没有区别,已经建立起一系列的学生资助政策,可以确保他们来到我校没有后顾之忧,没有经济压力,没有思想包袱,可以专心学习。所以,即使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旦录取也会选择先来学校报到,然后申请相应的资助政策;或者先只缴纳住宿费,这样就可以提前在网上选好宿舍和舍友,省去了报到当天拖着行李在迎新现场办理入住手续的麻烦。

(三)资助育人先进典型层出不穷

经过我校周密部署、精心策划的各种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榜样教育等,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投笔从戎荣立军工,成为爱国奉献的军人标兵;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收废品开始自主创业,成为勤劳致富的脱贫先锋;也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受助到助人,成为爱心接力的道德楷模;还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残志坚,成为

5 励志成才的自强之星……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每一所高校必须严格履行的伟大使命。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将再接再厉继续做好经费投入、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子,怀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2017年3月16日

第二篇:促进医药产业发展政策

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建议

发展医药产业,符合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政策,也符合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加快发展医药产业,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关优惠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一、资金扶持政策

设立医药发展专项资金。2011年到2015年,每年省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重大创新药物和技术研发成果奖励和新药产业化、优势产品提升、中药材基地建设的项目补助。

(一)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对研发能力强、成果储备多、在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上成效显著的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给予一定数额资金扶持。对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的研发基地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金扶持,对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金扶持,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次性给予50万元资金扶持。

(二)支持创新药成果研发。对一类新药、二类新药、三类新药、中药六类及以上产品给予一定数额资金奖励。对开发二类以上新药企业给予500万元扶持资金,开发二类以下新药企业给予200万元扶持资金,每获得一项技术专利给予30万元扶持资金;对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每项给予100万元扶持资金。

(三)支持医药产业化和优势产品的提升。对医药产业化和优势产品提升的重点项目给予适当补助。对管理先进、产品质量稳定、年产值超5亿元的医药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对单品种过亿元的中药产品,鼓励、支持进行二次开发,提升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疗效,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对年产值超过1亿元奖励100万元,达到2亿元以上奖励200万元,达到3亿元以上奖励500万元。支持省 1

内品牌医药企业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园区,创建研发基地,加大创新力度,承接创新成果,大力提升产业规模。对面积达500亩以上的产业园区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资金扶持。

(四)支持中药材生产GAP基地建设。对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基地,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不断提高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提升中药材科技水平、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形成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对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二、其他扶持政策

(一)集中招标采购中给予省内品牌医药企业以政策倾斜。切实贯彻“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优先选择质量记录良好的品牌企业产品,在基本药物和医保药品招标时让省内优质产品直接入围并单独定价。在招标时避免唯价格论,杜绝超低价劣质药品进入招标程序。

(二)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提高对医药企业授信额度,积极为符合条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对医药产业实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原则上不得上浮。支持医药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加速集约化进程,进一步增强省内医药产业的整体实力。对收购小公司的知名医药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其银行贷款给予利息补贴。

(三)土地优惠政策。对列入省知名医药企业的重点项目,如需要新征土地,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同时保证建设用地需求并优先办理用地手续。

(四)税费优惠政策。对年工业总产值达4亿元以上的医药企业进行税务大检查需通报省级政府部门。对相关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五)大力引进生物医药领域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凡

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服务于我省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豫入户不受限制,并给予一定津贴补助。

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卫生厅、省科技厅、省药监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各部门要把这些政策结合起来,联系我省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全省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

1、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针和基本制度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2、国家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

(1)基层就业及基层就业项目

基层就业是指到城乡基层工作。一般来讲,“基层”即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国家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辽宁省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选调生计划、村级组织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进社区计划、师范类毕业生农村从教计划等等。

(2)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优惠政策

①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②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照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③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附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

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④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3、国家大力引导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

(1)《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资源,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各高等学校也要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注重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扶持一批高校学生实现自我创业。

各省级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配合有关部门,继续推动落实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力争推动出台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在工商注册,办理纳税手续、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简化程序,提供方便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

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各地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4、国家积极引导普通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政策

享受优惠政策:①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确定义务兵;②优先选拔使用;③考学升学优惠;④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⑤就业安置帮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第四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既要从三农切入,更要跳出三农看三农,从城乡统筹、产业统筹出发,加大土地流转、城乡户籍管理、农村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依据农民增收的阶段性,使农民收入在政策性增收因素逐渐弱化的前提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㈠ 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智力支持、增收渠道、减轻负担、权益保护等方面务实创新,努力构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中央和省上的部署,在全部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向农业倾斜,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新格局。

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改进补贴方式。虽然我省的农业补贴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补贴水平还比较低,补贴结构还不尽合理,有些补贴政策还不够完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体系,调整农业补贴方向,提高农业补贴金额,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增加农业补贴品种,逐步将我省的油菜、马铃薯、白绒山羊、设施农业纳入补贴范围。同时改进农业补贴的方式,凡是让农民受益的农业补贴政策,都应采取“直通车”的方式,直接补到农户手中,避免中间环节的流失。通过财政补贴体现政府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意向。

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是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举措。近期,随着农产品的涨价,农资价格大幅上扬,削减和抵消了国家农业直补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粮食增产给农民带来的效益。因此,必须强化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采取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价格监测、督促检查等综合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农民进行补贴的机制,转变农资补贴的方式,借鉴粮食直补的经验,把对农资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逐步转变为对种植农户的直接补贴,增强农民承受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中央、省、市、县财政部门安排的涉农资金和农业主管部门按规定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都应纳入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以县为平台进行整合,按照结构调整方向和省级规划目标,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集中投入,重点用于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等,坚决杜绝支农资金使用非农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政支农是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种常规手段,对体制转轨中的中国而言,“工业反哺农业”既是经济体制深化后的结果,也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农民增产增收过程中迫切需要城市在科学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在农村资源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鼓励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和农业进行生产性投资,确立公司带动农村致富的模式。具体地说是扶植和引导若干龙头企业,把农民变成种植户、养殖户或手工业品生产户,公司负责组织生产和推销。

㈡ 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更大的空间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为了彻底解决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最终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从发展趋势看,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制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农民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特别是户籍制度。因此,必须审时度势,以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把在城镇已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保证进城落户农民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与其它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有序转移。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改变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使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

2.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的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就是要以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小城镇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小城镇建设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在小城镇建设和扩大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就业需求,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城乡联动的转移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形成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民转移就业管理机制,提升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城乡间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增强市场运作的透明度,降低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成本,制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确保市场运行的有序性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㈢ 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名、优、特、稀产品,在保证第一产业收入稳中有增的基础上发展

二、三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进入本世纪初,国家大力倡导旨在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大力扶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农业生产的效益明显提高。

首先在保证粮食供给稳定的基础上,面向市场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走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大力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稀产品,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扩大名优农产品市场份额,扩大优质农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比重,实现农产品由大路货为主逐步向优质农产品为主的转变,实现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

其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创新模式,强化示范,提升产业,带动发展。种植业推广立体模式,提高比较效益;畜牧业推广正大模式,促进标准化生产;果业生产推广果畜沼模式,促进有机生产,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利用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的优势,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实施无公害化标准生产,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支柱产业,将其做大做强,通过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确保把农业的重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第三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把农业和农民逐步引导到按市场需求定产的市场轨道上来,发展龙头企业,打造地域品牌,促进“一村一品”向“一县一业”发展,带动农产品生产规

模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进入到农产品的再加工和销售领域,从而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赚到距离市场最近的钱。

第四要加快种植、养殖、加工、储藏、保鲜等先进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从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随着生产销售等网络化的发展,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逐步配套,使农村的合作组织与外部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实现农业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后续效益,也同时壮大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㈣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技支持

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科技被农民普遍掌握了才能最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际上,近年来我省农民从种植业中,特别是从果业、蔬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断增加,正是得益于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逐步提高。目前,农民素质较低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影响着农村

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尽一切可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经费,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农村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学生能够上学,并能完成基础教育学业,杜绝新一代文盲的产生。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面向农村的复合型人才。农村基础教育要逐步向职业教育倾斜,结合各地农村经济和资源的特点,改变农村职业教育中忽视第一产业的倾向,使

一、

二、三产业,农林牧、种养加管等各科专业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尽快造就和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积极探索农村教育机制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培育新型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切实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面和普及速度,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小城镇工业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教育。对农民培训的“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雨露计划”和转移就业资金进行整合,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解决重复培训问题,使更多的农民得到技能培训和教育,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解决现有农民无技术找工作难的问题。

㈤ 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可再生能源建设的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随着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努力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监测预警系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重点区域农业污染源得到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降到合理水平,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使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用能方式,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真正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改善一些落后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要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及时淘汰破坏环境的落后农业技术,加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控,积极推广

节水、节肥、节能等农业新技术,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㈥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使农民享受到较好的公共服务,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体制制度方面的保障

1.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一级组织与班子作为农村一线的管理者,具有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的特殊责任,在农民增收工作中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农民增收工作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村、组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与传导作用;三是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将对村干部的奖励与本村农民增收挂钩,积极探索现阶段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新方法,实现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2.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持续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事业投入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增加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比重,切实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提高农村学生高中升学率,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提升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素质。政府要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尽可能向农村倾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尽快改变基础教育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

3.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协调好农村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的关系,确保农民受益。要着眼于探索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途径,解决服务体系、政策措施、运行机制等问题,并重点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通过民政和扶贫部门对丧失劳动能力和贫困地区人口提供社会救济,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4.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实施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积极推进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改革。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要坚持家庭承包的基本经营制度不变,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转接双方本着实事求是、互惠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合理确定转让金;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利用和保护好林地资源,促进林农收入稳定增长。

6.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规范民间借贷,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民之间的资金互助合作,探索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产、林权、农机具、果园等作为抵押贷款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具体方式,建立以政府为主或政府与大型龙头企业合作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大场大户贷款难的问题,保障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

签发:李忠义

课题主持人:刘鸿儒

课题组成员:罗卫国陈兴峰张晓萍艾宁沈晓梅高宇 核稿:陈兴峰

第五篇: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促进公交健康发展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国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要求,我市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大幅改善,场站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车辆装备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公交一体化稳步推进,荆州市公共交通发展向前迈出了坚实步伐。截至目前,我市中心城区拥有各类公交车辆815台,公交线路61条,客运量1.5亿人次,公交线路长度达到940公里,年营运里程5700多万公里,并形成东到丫角抵潜江,西至万城抵枝江,北到枣林抵荆门,南跨长江到公安,覆盖城乡的一体化运营格局。

一、准确定位,规划引领,明确公交发展思路

2011年底我局开始组织编制《荆州市公交发展规划(2013 -2020 )》,2013年4月专家委员会一致评审通过。主要目标是构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引导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公共交通与城市建设发展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打造“系统更强、功能更全、服务面更广”的公共交通体系,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土地占有、低财政负担、低出行成本、高品质、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的重点工作:一是优化公交线网,依据荆州市“一心两轴五片区”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

1确定中心城区骨架线、常规公交干线、常规公交基本线路和城乡公交线路等四级公交线网。二是提升公交车辆档次,逐步淘汰老旧车,提高新车比率,加快空调车普及力度,全面实现交通客车动力设计环保化、形体设计大型化、技术配臵多样化、性能选择人本化、信息沟通智能化、操作系统自动化、应急设臵可靠化和外观设计艺术化。三是科学布局公交枢纽场站,对公交枢纽站和停车场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换乘方便的多模式公交综合枢纽系统。四是拟建高效率、高速度、大运量、低成本的快速公交系统,实现我市快速公交零突破。五是在加快农村班线公交化改造上,加快实现市域范围内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主体一体化、政策法规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客运市场一体化。

二、上下联动,广泛调研,促使公交优先政策出台 大部制改革后,面对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发展这一道新课题,我们深入企业了解实际经营情况和困难,积极争取市政府领导与市直相关部门人员赴省内、外进行调研学习,借鉴各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先进经验,为我市优先发展公交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我们先后赴洛阳、常州、十堰、洛阳、上海等城市考察取经,对公交体制、票制、场站建设、财政政策、路权优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市公交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我市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2014年1月2日荆州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

支持城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荆政发【2014】2号文),明确指出要以科学规划为导向,加大财政支持和补贴,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公交车辆更新速度和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荆州市公共交通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形成了我市落实公交优先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切入问题,解决难题,破解公交发展瓶颈

在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努力为市民提供“出行更便捷、乘座更舒适、换乘更方便”的公共交通服务过程中,我局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破解我市公交发展中所存在的瓶颈问题。

一是解决公交车辆老化,加大资金投入,提升车辆档次。 由于公交行业的社会公益性,企业人工、燃润料、配件等生产成本不断增长,但公交票价仍保持14年不涨,并且还承担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免费乘车,服务城市新区、开辟冷僻线路等政府指令性任务,致使企业发展困难,存在大量老旧车辆,其中超期服役8年以上车辆近260台,占车辆总数的1/3,既影响了城市环境、行业形象,又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于此,我们积极向市政府领导反映汇报情况,得到高度重视,市政府连续三年将“新增公交车辆”纳入为民办实事中,政府补贴资金逐年增加,老年人免费乘车补贴从2011年的35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500万元;购臵新车从补

贴2011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500万元。2011年至2013年我市新购天然气公交车辆441台,其中空调车达190辆。市政府还出台荆州市《公交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设立公交发展专项基金(按市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区级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0.5%筹集),为城市公交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解决公交场站不足,划拨用地解困,还清历史欠账。 我市城区公交车辆现在已达815台,按国标200平方米/台计算,停车用地应为16.3万平方米,而几年前,我市城区公交停车场地面积仅为8万平方米,按照“北扩、南跨、西进、东联”的城市发展框架,不仅中心老城区,而且沙北新区、东方大道、荆州火车站、公安埠河等城市新区公交场站严重不足,而且80%以上的公交首末站公交车在道路上借道掉头、会车,极不安全。

近两年,在市政府重视和市直各部门的支持下,我市分别在荆州火车站配套建设了公交枢纽站,增加停车场面积42亩,在荆州开发区沙洪路以南建设了公交停保,占地57亩。两年来共增加公交停车场面积100亩,折合为6万平方米,接近于公交建司以来前50多年的公交场站面积的总和。目前,我局与公交公司一道协调相关部门,今年还有望在枣林、埠河两处乡镇新建公交停保场。

三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实施农村班线公交化改造。 在荆政发【2014】2号文中,明确指出统筹规划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积极支持城际客运、城乡客运进行公交

化改造,尽快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区和郊区范围内的全覆盖,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交通服务。这为我市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极大地促进了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进程。

荆州至枣林镇线路,是荆州古城连接火车站片区、荆北新区、海子湖(大遗址保护)新区的主要道路,当地群众及社会各界纷纷要求延伸和新辟公交线路,但由于原有农村班线的干扰,阻扰了公交车辆延伸。2013年10月我局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的方针,积极协调,组织公交总公司出资1600多万元,收购荆枣线38台农村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随后公交总公司自筹资金1000余万元购臵25辆新空调公交车投入该线运营。实现了城市公交惠民票价,老年人、残疾人免费凭证免费乘车,沿线市民得到了实惠,每年让利乘客80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对其他线路进行公交化改造,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市域城乡公交一体化。

深入推进公共交通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进一步在资金保障上做文章,在场站投入上下功夫,在车辆更新中上提档次,在增加专用车道上求提速。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与发展。

荆州市道路运管理局

2014年5月11日

上一篇:目标市场分析报告下一篇:励志教育的演讲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