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论文

2024-04-18

图式理论论文(通用6篇)

篇1:图式理论论文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图式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图式理论在学生从事英语听力学习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语言图式、语言图式和文化背景知识图式的输入。

论文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听力,图式输入

1引言

我国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听力训练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听力教学应如何走出误区并有效地得到改善,己成为外语教师和学习者所关注的问题。

2.图式理论

1781年心理学家康德最先把图式理论概念引入哲学的认识论。1980年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进一步阐明了图式的发生过程,丰富了图式的内涵,拓宽了其应用的范围,建立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其后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指出图式是对先前反应或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是由过去的经验组成的。图式会对获得的材料进行重建和改造,使人们的认识受先前经验的影响。根据图式理论,语言学家指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的时候,需要将输入的信息与己知信息或概念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听力言语听辨的过程就是背景知识或图式与输入信息或声学信号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3.图式理论对于听力理解的影响

图式论者认为,听力理解过程就是背景知识或图式与所接触的话语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因为图式的构成是分层次的,所以理解的过程也必然是按层次循环递进产生的。理解的产生离不开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图式论强调“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基本的信息处理方式。

“自下而上”指输入头脑中的信息起始于最基本的具体图式,这些具体图式合成较大的高层次图式,从而激活头脑中较大的图式发生作用。这种方式使听话者容易注意到信息,注意到那些与他们所设想的话语内容和结构不相符的信息,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自下而上是指听者将语流切分成声音成份,再将这些语音组合在一起形成单词,由单词组合成句子等。理解过程从最具体、最底层的图式的示例化开始,这样从具体到抽象自下而上进行,以抽象的图式的示例化或形成而结束。“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是指头脑中高层次图式预测输入的信息,并对这种信息予以肯定或否定。“自上而下”的方式加速信息的吸收或同化,有助于听话者消除歧义;当输入信息有不同解释的时候,帮助我们做出抉择,即较多利用大脑中己有的抽象概念或知识来分析、处理新输入的信息,故又称“受概念所支配”。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自上而下”会利用那些并没有编码于口语词汇中的知识对信息进行解码的方法。由解码者利用自己先前知识、期望、框架、构思和推断去理解语言。

4.图式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4.1重视语言图式的输入

根据图式理论的观点,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听者运用“自下而上”听者先注重单词、词组等细节性语言信息,然后再上升到对语句、语篇的整体理解。“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

方式可以使听者注意到新的信息以及那些与听者所预期内容不符的信息。①由于听力理解包含“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比较强调语言知识对听力的.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输入语言知识。首先,教师要重视向学生讲授基本的语音知识。由于中学英语教学缺乏语音训练,使得学生发音比较随意和不规范,如学生把genes误听为jeans,把crashs误听为crush,结果所理解的意思大相径庭。不会读或读不准某个英语单词的学生,大脑中就没有这个单词的声音图式,因而自然影响听力理解能力。英语单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中,还存在重读、次重读和弱读等规则。有些学生不注重这一点,发音不规范,这些错误发音储存在语音图式中,久而久之,不但影响听音,有时还会导致句子中英语单词的词义、词性发生混乱,造成理解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及时主动地向学生讲解英语语流中重读、弱读、连读和口语中的冗余和缩略现象。其次,学生总爱以英语词形对照汉语含义的方法记忆单词,而忽略了发音与词义的联系。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如果在单词图式中储存的单词仅有文字符号和意义部分,那么感知到的有潜在意义的声音信号就无法被理解。很多学生就有这样的体会,听到一个单词的发音,虽然很熟悉,但就是反应不出该单词的含义,一旦把它写出来,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因就在于词的音、形、义互相脱离。

4.2注重语境图式的输入

语境通常分为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前者指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语言环境,后者是指说话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具体场合或社会环境),即场景图式。在听力中,语境能促进学生猜测、判断、联想、预知等听力的微技能。学生可以利用小语境(上下文)来理解生词意思的例子。例如:Thekneeisthejointswherethethighbonemeetsthelargeboneofthelowerleg.在这句话中,学生听不明白joints是什么意思,其实只要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很容易判断出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客体图式的例子,主图式就是joints,其子图式为thethighbone,thelargebone和thelowerleg。又如在12月份CET4考试听力部分的第一个对话:Man:Excuseme,doyouhavechangeforaten-dollarnote?Ineedtopaytheparkingmeter.Woman:I’msorry.ButIthinkyoucangetitthroughthemoneychanger,intheshoppingcenteracrossthestreet.Parkingmeter在这里指的是停车费计时器。在美国的商场、办公楼、停车场里都设有这种自动计费装置,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的出租车计价器。Moneychanger在这里指的是零钱兑换机,也称作changemaker,在美国的商场和公共交通站附近比较常见。如果具备这一知识,就很容易对这个对话的场景做出正确判断。

4.3重视文化背景知识图式的输入

即使学生掌握了大量词汇和各种语法结构,也不等同于他的听力理解能力很好,因为还有其它重要的因素。皮亚杰认为语言能力的习得过程同时又是向周围环境学习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图式是其中主要机制之一,它是人们向环境学习的结果。图式意味着在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囊括一个人全部知识的储蓄库。当遇到新情况时,它就会从中挑选出有关的信息并用以确定新情况的意义。有这样的一个句子:“Wehadlunchatadrive-in.”学生在听到“drive-in”时,大脑中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存,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事实上“drive-in”是顾客不必下车就可买到食物的“汽车饭店”。美国被称作是车轮上的国家,自动化发展程度较高,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较快,因此许多便利的设施也应运而生了。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就很难结合上下文作出合理的猜测。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知识面的扩大结合起来,在注意纯语言知识讲解的同时,以多种渠道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知识,增加学生大脑中有用信息的储备量,不断充实他们的知识图式。

5结论

综上所述,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听者头脑中的图式与文字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如果听者的大脑具有丰富的图式知识,他们的听力能力就会得到加强。反之他们的听力能力就会受到削弱。因此,在听力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注重向学生传授图式概念,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图式知识加强基础语言知识的教学,建立语言图式,又重视专项图式类型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杨艳华.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理解[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81-82

2 王璐.图式理论对英语听力障碍的分析[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6,(4)

篇2:图式理论论文

【摘要】在高中英语学科教育中,听力教学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始终是一大难题。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注重英语知识讲解,忽视听力练习,而且也不懂得如何对高中生进行有效地听力训练。而把“图式理论”应用到高中听力教学之中则将起到显着效果。文章简要概述了图式理论,并着重对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提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质量,增强高中生的整体英语听力能力。

【关键词】图式理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应用

图式隶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德国哲学家康德最先提出“图式”这一概念,即一种先验领域,而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artlett 把图式迁移到心理学领域,并在实验基础上,将它定义为对以往经验的正面组织。众所周知,高中英语听力部分占据较大比例,而且其学习难度较大。由于教师在实际听力教学中注重在词汇、发音和语法等方面的讲解,忽视听力练习,加之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背景知识不足,所以很难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但是,将图式理论应用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行为,而且还能够强化他们的记忆力。由此可见,本文对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图式理论概述

现代化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由心理学专家用来阐述心理发展过程的理论。图式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应以知识单位形式所构成,这样的知识单元即为图式。Rumelhart 将图式界定为“以等级形式长时间储存于人类记忆中的认知结构砌块”,而 Widowson 则指出图式作为认知框架,其使得信息长期储存于记忆之中。根据上述理论观点,笔者认为图式是特殊的记忆结构,其主要涵盖了语言、民俗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包括神经反应方式。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预测听力材料,激活与之相关的事件,而且也可以有效提取听力内容中的隐含信息,帮助学生对全篇听力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二、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 充分利用现有图式,减轻高中生的听前负担

大多数高中生在历经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方面的知识积累之后,已对英语本身以及英美文化和思想形态等形成初步认识,而这些认识和了解都以图式为主要形式长期储存在高中生的思维记忆中。在实际听力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充分运用学生已学过的图式知识,减轻冗余信息负担;听力播放前,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或方法使得听力内容与学生所掌握的图式知识之间达成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来激活既有图式,不仅加快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消除紧张害怕的情绪。反之,倘若高中英语教师在播放音频前不激活与实际听力内容相配套的图式知识,直接要求学生去听,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极度恐惧感和紧张感,进而影响了整个听力效果。所以说,在播放音频前必须激活高中生的既有图式。

2. 积极引导高中生构建新图式,增强听力效果

所谓“构建新图式”,就是指人们的大脑在认知行为中形成并固定新模式的过程。大部分高中生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他们大脑内的`图式并不完整,亟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此构建新模式,弥补学生先前图式的不足,进而使所学的新知识更具完整性和系统化。全面的图式知识能够引导高中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集中,也就是采用从上到下的教学方法,让高中生自主形成新图式。此外,教师可在听力实战前要求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搜索、翻阅和掌握与本节课有关的背景知识,以用作支撑他们构建新图式。例如,在以“Boxing Day”为话题的听力文章中,很多学生会误解成与“拳击”相关的内容,倘若学生在正式听力前不考虑任何背景知识的查阅和掌握,势必听力效果不尽人如意。依据图式理论,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越丰富,那么就越容易理解各种话题的听力文章。因此,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听力背景知识,掌握更多的新图式,从而强化听力效果。

3. 不断丰富并完善现有图式,实现图式的有效迁移

人类大脑所储存的现有图式并非静止的,而应随者学生视野的不断开阔以及知识经验的快速累积,现有图式逐渐得到发展与丰富,进而形成新图式。所以,要想稳固既有图式或者构建新图式,就必须要求学生对图式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这样一来,现有的或构建的图式将得到系统完善,而且还可以有效迁移各个图式。对高中生而言,图式既是共性的,又是个性的。

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听力主题讨论活动,同桌之间彼此交换信息,将听力主题与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来联系,进而丰富高中生大脑内的图式。另外,在英语听力播完后,图式还具有在结合记忆要点、语义关系等基础上储存核心信息的重要作用,以此方便信息的提取。由此可见,通过总结英语听力主题以及背景知识,可以最大程度上地弥补学生大脑内图式所缺乏的关键信息,同时又可以完善和稳固自身图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英语教师应巧妙激活高中生既有的图式知识,减轻他们的听前负担;积极引导高中生构建新图式,不断增强听力效果;丰富他们的听力背景知识,稳固学生的现有图式;改进听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图式的有效迁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增强听力教学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周立荣 . 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 [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8(03).

[2] 冯礼毅 .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4.

篇3: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

听力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目前面临着教学要求提高, 而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情况。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实行改革后, 新题型中听力部分所占的分值由原来的20%提高到35%, 听力题材选用对话、讲座、广播电视节目等更具真实性的材料。由此可见, 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 如果我们近距离地观察一下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英语听力课的现状, 会发现其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法:教师总是先扼要讲解一下所听内容里较难或新的语言点, 以及极少的背景知识, 然后就放一到二遍听力磁带。在学生听过之后, 要求他们做相应的听力理解题, 最后再检查一下答案。这种听力教学方法与其说是“听力教学”不如说是“听力测试”。因为听者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被给予一系列听力材料, 然后再做些相应的理解题, 而不是教他们如何听和如何解决听力中的难点 (Brown, 1990;Anderson&Lynch, 1988;Field, 1998) 。如此下去, 由于缺乏兴趣、动机和变化, 学生对听力课的乏味和长期被动的态度, 严重阻碍了他们听力理解力的提高;此外, 传统的听力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教学和改革的需要。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听力理解的训练与提高更需要找到一条着实有效的方法。深入探讨图式理论及其对英语听力教学的深刻启示, 对于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和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的已有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图式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的东西, 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 概念只有与个人的已知信息发生联系时才具有意义。英国心理学家F.C.Bartlett提出, 图式是人们所有知识的总和, 是学习者记忆中的已有信息对新信息发生作用的过程。按照图式理论, 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一定的单元, 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包括在这种单元之中的东西, 除了知识本身以外, 还有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在以图式为基础的信息加工过程中, 图式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自上而下 (top-down) 的驱动, 也称概念驱动 (Concept driven) ;一个是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驱动, 也称材料驱动 (Data driven) 。前者是指一个图式可以使属于它的下一级图式活动起来, 下一级图式的活动好象来源于一种预期, 也称预期驱动;后者是说下一级图式活动引起上一级的图式。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表明, 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图式在大脑中形成后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组, 理解和记忆。人们在理解吸收过程中, 需要将输入信息和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对新知识的解码 (decoding) 和编码 (encoding) 都依赖于人们头脑中的已形成的图式信息网络。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 图式才会起作用, 才能完成从输入、解码、编码到储存的信息加工过程。

三、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心理语言学认为, 听说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之所以能有效地获取口头信息, 是因为我们在听的过程中对进入听觉系统的信息除了利用必要的语言知识外, 还调动了大脑中的既有图式, 即用非语言性知识结构去进行思考、假设、揣摩意义、预测内容的发展, 注意分析综合, 作出判断推理, 并验证和修改假设, 从而理解和吸收信息, 经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重新组合语言的活动, 重建与我们原有知识结构和已获取的旧信息相符合的新信息, 即理解了说话人的意思。 (Anderson&lynch, 1988) 根据图式理论, 听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和理解程度由三种图式决定: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1. 语言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运用

语言图式是听力理解的基础, 它主要是指语言知识, 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知识, 在语音方面, 它包括失去爆破、连读、重读、弱读、同化等;在词汇方面包括单词拼写、读音、语义、用法等;在语法方面, 它包括时态、语态、词句衔接等。听者如不能自如运用这些知识, 理解对话、短文时就会遇到障碍。例如:

M:Is Richard the best student in your class?

W:He is anything but that.

Q: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在这段对话中, 如果听者不理解“anything but that” (根本不是那回事) 一词的意义, 也就是说没有这个词的恰当语言图式, 理解就会遇到麻烦。正如Carrel指出:“对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 要想激活有关图式, 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

2. 内容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运用

内容图式涉及语篇的内容和主题, 因此又叫主题图式或背景知识。比如The Nobel Prize, Energy Crisis等。如果听者对文章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熟悉, 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也就是说, 听了题目和文章开头, 就能大略猜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 对材料主题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另外, 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经常发生, 在大脑中形成固定图式。例如:

M: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movie with me?

W:I have a slight headache.

Q: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要弄清这位女士的意图, 必须动用我们的图式。头痛往往需要静静地休息与看电影相排斥, 当然女士的意图是婉拒邀请。

英语听力理解要求听者把声音信号转变为信息, 在转换过程中, 不但需要依靠语言图式, 而且必须依靠内容图式, 即背景知识。Widdowson (1978) 认为:图式是认知构架, 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给预测提供依据。不难看出, 图式的实质是一种记忆结构, 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储存着世间无数的事实。这些事实在大脑中按情境分门别类, 组合成图式网, 给听者提供一种参考系, 使听者对所听的材料得以理解。因此, 听者对听力材料具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充实, 就越能正确地理解信息, 也就较容易地实现理解。

3. 形式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运用

形式图式指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语篇知识。当听者对使用的文体比较熟悉时就能十分容易地从格式的结构和发展推测出文章的下一部分内容, 显然就易于跟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从而达到理解。例如在说明文体的听力材料中 (如how to make a cake) , 经常会出现first, second, and then, at last这些连接词, 再比如介绍人物的传记类材料中会以时间为线索。如果听者熟悉这一体裁的材料结构, 就会顺着这个结构理清思路, 跟上材料中的信息, 从而筛选出有用信息, 达到理解的目的。

四、图式理论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既然听者头脑中的固有图式是决定听力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启发和训练学生运用图式提高听力水平。

1. 增加语言图式。

要在听力过程中实现较好的理解, 听者必须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熟练地掌握大学英语学习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除了要多背单词, 听者更要学会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利用对上下文的理解捕捉听漏的信息;要归类常考的语法现象, 如时态、语态、虚拟语气、比较级、最高级, 否定式等。注意更正语音、语调, 熟悉不同的英语发音。

2. 激活内容图式。

有调查显示, 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还更多地停留在对语言图式讲解上, 对于内容图式还很少有体现。然而, 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不同于初中和高中的英语教学, 是学生在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理解和记忆的学习。因此, 必须把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精密结合起来, 共同提高听力的教与学的效果。

(1) 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

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合适的图式激活, 加快信息加工的过程。当听力材料所需背景知识与我们的文化有相似又有不同之处时, 可引导学生激活相似部分的图式, 一方面采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对文章进行预测, 从总体把握篇章大意, 使听者对文章有一初步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听辨出关键词、句, 以便检验或修正听者自己的猜测。教师还可通过有效的听力前活动迅速激活学生的相关图式, 将听力理解活动纳入学生已有的图式中。与此同时, 教师仍需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进行语言知识的持续建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特征预测下文, 根据文章大意猜新单词, 以及重复巩固学生已掌握的句型结构和固定词组。

(2) 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

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包括利用已有的相关图式建立新的图式和直接建立新图式。当所听语料为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时, 教师可通过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 利用已有的相关图式建立新图式;对于无法找到相关图式的语料, 教师可直接介绍有关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

3. 使用形式图式。

了解听力材料的体裁非常重要, 因为英语文章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如说明文一般为:定义——特点或用途——文章的主旨;议论文:引出现象——列举不同的观点——连接词引出文章的主要观点;而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式为:导语 (概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细节 (详细说明导语的内容) 。了解听力材料的体裁有助于听者合理分配注意力, 筛选信息, 听时不再拘泥于字、词、句, 而是抓意思群, 抓主要信息。另外在听的过程中即使有遗漏, 也可以通过体裁发展的规律加以推测和弥补。

五、结语

听力理解过程是听者已有图式和所听语篇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听力教学中应训练学生运用图式来促进理解。从图式的作用可以知道, 听者的知识越多, 个体经验越丰富, 对事物的理解就越容易。在听力理解中, 如果听者对语言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 有足够的心理框架为信息加工提供可能, 大脑中的图式就容易被激活, 理解就会快捷有效。总而言之,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听力教学, 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对所听材料的兴趣, 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有效地思维, 还能将听力教学从以往的以词、句为中心转移到以语篇为中心上来。根据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不仅需要储备语言知识, 还应储备文化背景知识, 以便在大脑中建立大量的图式, 并在各种语言材料的听辨过程中, 及时激活图式, 积极有效地理解获得的信息。

参考文献

[1]Anderson, A.&Lynch, T.Listen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Bartlett, 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3]Carrel P L, Eisterhold J C.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TESOL Quarterly, 1983, (17) :553-573.

[4]Widdowson, H.G.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5]王初明.暗应用心理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篇4: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图式分为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两大类,内容图式即读者的背景知识或世界知识,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对比的基础;形式图式指文章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对不同文章类型的知识,也包括对组织结构、语言构成、词汇、语法等的理解。学校教育和文化在形式图式中起重要作用(Carrell & Eisterhold,1983;Carrell,Pharis,& Liberto,1989)。根据图式理论,在英语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使学生对于即将读到的话题形成一定的图式,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读前、读中和读后活动;其次,教师还应该根据形式图式理论,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分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一、激活内容图式,设计读前、读中、和读后活动

1.读前活动教学设计。在过去,人们认为阅读是相对静态的活动。意义在文章里面,读者的工作就是理解作者通过文字所传送的信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阅读是读者基于文章中的信息建构意义的不断变化的过程。[1](Katherine Maria,1990)既然阅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每一个新的任务都会使学习过程得到改变,都会挑战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们可能缺乏专家在阅读中所使用的策略。由于这种原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使他们在阅读开始前就对阅读材料做出积极的反应。

当然,对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应选择使用合适的读前活动方法。以第三册第一单元课文Mr.Doherty Builds His Dream Life为例:在做阅读之前,先完成Pre-reading tasks,同时给学生观看一些乡村生活及乡村风景的图片,以激活学生对于乡村生活的记忆;然后进行大脑风暴(brainstorming),对以前所学的有关农产品方面的词汇进行复习,如象cherry,rasberry,strawberry,asparagus,pea,bean,corn等等。接下来进行班级讨论,话题可以来自教师用书,也可以来自其它地方。在本单元,教师用书中提供了很好的讨论话题,如Why do city people buy apartments or houses in the suburbs or even in the countryside?和why are tourists willing to pay for a night in a farmer's house instead of a hotel?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激发学生读该篇课文的积极性,另外,在阅读前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获得了足够的准备,对课文的理解很有帮助。

2.读中活动教学设计。读中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极思维,学习阅读方法和技巧,掌握略读、寻读和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技能并对读前的推测进行校对和判断。在此阶段,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主要有:

预测(prediction)——从文章的题目及第一段开始就问一些问题并推测作者的答案,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警醒,判断自己的预测与作者的答案是否一致。

略读(skimming)——即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要求学生通过浏览文章的标题、图片,文章的开始段和结束段以及每一段首句或结尾句来了解文章大意。略读的技巧在于选择并阅读那些与文章主旨大意有关的最重要的部分,步骤包括:读标题,读介绍,读小标题及副标题,注意图片图表,读每段的第一句,浏览段落剩余部分和读最后一段的总结部分。

寻读(scanning)——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熟练的读者善于运用寻读获得具体信息,集中注意力于有意义的主要内容而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以提高阅读效率。

结合原有的知识(prior knowledge)——在读前活动中激活的原有知识应该被用来促进阅读理解。

按照义群(chunk)来读——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应该鼓励学生按照词组或按照义群来读,不要逐字逐句读。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同时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猜测词义——为了使阅读顺利进行,不应该鼓励学生解释并理解文章中的每个生词,而应该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把单词按照词缀和词根进行拆分猜测词义。

停顿(pausing)——应鼓励学生阅读时应在特定的地方停顿,使读到的信息得到分类、吸收及内化。

3.读后活动教学设计。读后活动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掌握语言点之后,应要求学生做一些读后练习,Barnett认为读后练习首先能够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其次还能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更深层的分析。在读后活动中要侧重于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分析以及对课文的第二层次即意图层次的理解。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运用内容图式对课文作进一步归纳;运用结构图式对语篇的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进行分析和讨论;围绕课文内容开展诸如复述、角色扮演、缩写、改写、续写、听写、完形填空等口笔头交际活动,以进一步激活和扩展学生的阅读图式,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一般说来,读后活动可以有以下形式: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对文章进行讨论,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给出文章的摘要,提问并回答问题,做一些表格填充练习,写阅读日志,听或读一些与文章相关的材料,进行角色扮演活动等等。

二、合理利用形式图式,按照不同的文章体裁进行教学设计

1.记叙文(narration)。记叙文一般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对一般的记叙文阅读,要求是应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弄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能辨析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能理解多种表达方式及其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册第七单元课文Life of a Salesman为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线索即以Bill Porter一天的活动为主线,同时加了部分段落的倒叙,以告诉读者他身体残疾的原因,所受的教育情况以及为什么出售自己的房屋等,读完文章后,学生会对主人公Bill Porter身残志坚,永不放弃的精神留下深刻印象,当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2.说明文(exposition)。说明文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介绍、解释事理。凡是介绍事物的类别、特点、构造、成因、关系、功用、发展,以及解释事物的原理、规律、运动、变化、产生、消亡过程的文章,都属于说明文。一般来说,说明文都写得条理分明,有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因此,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在进行说明文阅读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分析作者在说明事物时用的解释法、分类法、定义法、对比对照法还是因果关系法等?如体验英语第四册第三单元10 Big Myths about Copyright一文,作者探讨了人们对于版权的十个误解,每一个误解是一段。很明显,每段的第一句话都是主题句。随后,作者要么对主题句进行解释,要么明确地说明主题句是错误的,然后引述相关的美国法律并举例加以说明,从而有力地支持了主题句。学生在掌握了文章的论证结构后,很容易理解。

3.议论文(argumentation)。在进行议论文阅读教学时,应先讲解议论文的主要写作手法。根据英语议论文组织和展开其思想、观点需要,作者一般使用的写作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比较和对比法(comparison and contrast),(2)因果关系法(cause and effect),(3)例证法(example),(4)分类法(classification),(5)过程或步骤法(process),(6)定义法(definition)等。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手法对提高英语议论文的阅读效率和技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他们对这些惯用手法的敏锐反应力。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学习分辩文章中作者明确表述的思想和观点以及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思,学会在文章中快速、准确地区别主题句(topic sentence)和支撑句(supporting details)的基本技能,这对议论文阅读理解效率的提高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杨璇瑜.图式理论与译者.译者文苑,2004(4).

[2] Maria,K.(1990).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Issues &Strategies.Parkton,MD:York Press Barnett,M.A.(1988).

[3] Barnett,M.A.(1989).More than meets the eye: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theory and Practice.Englewood Cliffs,NJ:CAL & Prentice Hall.

[4] 王 姿.整体阅读的心理机制及其能力的培养.外语界,1995(2).

[5] 张维友.图式知识与阅读理解.外语界,1995(2).

篇5: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

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

汪发萌

摘要: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该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从语言材料中所获取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图式(schema)相互作用,以实现对重要信息的理解。本文试分析该理论,并运用它来探索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图式理论

指导

阅读

教学

语言教学界历来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美国语言教学界的Schema理论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为之接受。DR-AT方法受到许多语言教师的青睐; SCA,WPM等措施成了教师的得力助手。本文将简要介绍图式理论,并运用该理论,探索改进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Kant 1871)的著作。英国心理学家巴利特(F Burlett 1932)认为图式是先前反应或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是由过去的经验组成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 Rumelhart)把图式概念发展为图式理论【1】。即阅读理解产生于文字及文字含义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读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作者利用文字所表达的确切含义。所谓背景知识就是指对作者利用文字所表示的具体事例背景的了解,包括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等。文字包含两个部分: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简称SS部分和DS部分。SS部分是指印刷在纸上的文字;DS部分是指印刷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化)的含意。读者的背景知识与SS和DS部分的结合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并产生联想的过程,由此产生阅读理解。比如读到“人”(person)就会在背景知识的影响下,根据文章进程的具体内容联想到性别、年龄、外貌、性格、种族、母语、宗教,„„;所以,只有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才会产生较深、较细、较广泛的联想,从而产生迅速的理解。有关的研究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阅读材料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与他们的水平成正相关[2]。(杨丽,1996)学习者的图式知识越丰富,理解能力就越强烈。如;

And he had said: “Oh yes, Alice, even if there are only the two of us, let’s have a Christmas of our own”

Then she had said,“ Let’s not trim the tree until tomorrow, Robert, I’m tired.”【3】

如果我们了解有关背景知识,就会将此句理解为:罗伯特、爱丽丝夫妇只有他们俩自己过圣诞节,妻子累了,不想装饰圣诞树。如果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就存在几个问题:是否圣诞节需要合家团聚?是否一定要装饰圣诞树?为什么圣诞节只有俩人自己过?

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讲解有关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简要历史等。这些知识有助于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图式理论指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以下两种阅读过程:TDP(Top-down Processing)即“自上而下过程”BUP(Bottom-up processing),即“自 下而上过程”。研究发现,在阅读过程中,两种策略常常交替使用【4】(王初明、Bill Winser.1996:24)。下面简要介绍这两个过程;

(一)TDP

此阅读过程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是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及他们

【5】的语言知识和图式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张维友,1995)。属于由读者自己推动的过程,用读者的经验和期望对印刷语言文字做出反应,并达到理解的阅读过程。这种理解是基于读者所拥有的知识与语言文字之间所产生的联系或结合之上的。

许多人认为,初学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视觉宽度不超过一个字,而且往往是在阅读时将视觉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词的词头和词尾。所以,教授初学者当然应从TDP开始。这个阶段的训练特点:不强调阅读速度,而强调对阅读材料准确的理解,以及对文章的内容的详细了解。在此阶段,重点一般放在词汇、语法和理解上面。初学阅读者在学习并掌握一些词汇的同时,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逐步具备一些阅读能力。而随后,初学阅读者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二)BUP BUP过程是指阅读过程中的理解主要是对精确的语言文字及其连续性进行处理而产生的。该过程不涉及读者的个人经验,并不产生影响阅读过程中的预见和期望。

在读者阅读文章的标题之后,即进行从文章(每页)的最后一行向上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被认为是进行快速阅读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可以将阅读理解建立在两个基本点上:(1)阅读内容的题目。阅读者通过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建立一个先入为主的Schema,通过标题分析确定阅读内容范围,并且试图在阅读过程中将阅读的内容与其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对阅读内容的简要了解。(2)阅读材料中的某些词汇。阅读者会不自觉地将某些词汇与阅读材料的标题分析所确定的范围内容联系起来,通常读者还会有意识地在阅读过程中,去寻找并试图记住与标题所示内容有关的重点词句,也会得到对阅读内容的一般性理解。

在BUP过程中,阅读者应着重通过阅读过程中对与标题所示内容有关的词、句的分析和理解,来确定阅读材料所讲的大致内容。然后,回答阅读材料后面的一些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选择进行训练的阅读材料难易程度要适当,尤其不能选择难度过大的材料。另外,一定要掌握好开始进行BUP训练过程的时机:即始于初学者具有了能够自上而下阅读一般文章、故事,并且具有一定的词汇和背景知识之后。

二、阅读过程与方式

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活动过程,它不是简单的语言信息解码,而是语言信息解码和意义再建构的结合,即读者根据已有

【6】的知识信息图式(schema)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过程。鲁梅哈特认为,任何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材料,本身并不传递任何意思,只为读者提供指导,使其可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图式来恢复和建构文本意思。这种已有的知识结构图式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是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图式。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当新的信息输入大脑后,迅速激活按情景储存在的大脑中原有的图式,两者相互作用,阅读者就会产生更大、更全面的概念或信息,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帮助他理解和记忆,从而实现对语言材料的准确理解。因此图式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是:学习者已有的schema越丰富,越容易得到激活,对材料的理解就更迅速、更准确。为此图式理论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即DR—TA(The Directed Reading——Thinking Activity)指导下的阅读与思维活动。

DR-TA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为学生确定阅读的目的,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性”阅读。这种方法是帮助学生用自己现有的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先了解、预测、阅读、核实、判断”的过程。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章的某些部分,如标题、副标题以及图片等。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这种预先了 解和预测过程就产生了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的一些预测性指示。

在做出预测后,学生们便可开始进行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或一、二段。阅读结束后,将提示与在阅读中了解到的实际内容进行比较。这时,学生为了确认自己的预测性指示,必须从阅读材料中找出表明这些提示是正确的根据,并加以对比和判断。得出的结论如果是错误的,则需对预测提示加以修正;如果结论是正确的,则以此为根据再对文章的各段进行预测。这样,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阅读材料的部分提示及个人的背景知识为基础的预测、阅读、核实和判断,以达到正确的理解。

在用DR-TA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记叙性文章时,首先应分析文章中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概念、思想观点,或对阅读理解有所帮助的资料。这种对文章进行的概念性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确定文章逻辑上允许的停顿,一边阅读,一边进行分析,直到能够取得可以进行逻辑上允许的停顿为止。对文章段落的有了正确理解,进而对下面段落逐一进行同样过程的阅读、分析,以达到对文章的全面理解。

三、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不断用what、which、how、why来进行一连串的、逐步深入的提问,让学生回答。这样学生不得不持续性地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从而不断增强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将促进学生不断地去阅读,力求为自己提出的预测寻找论据,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阅读速度也将逐步提高[7]。

阅读能力两个要素是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这里介绍几种训练方法: Add—a—Page—Drill 给学生一篇阅读材料,根据具体情况规定10分钟、3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读完。然后适当地增加内容,而规定时间不变。在单位时间内不断扩大阅读量的训练方法,效果令人满意。

Set—Class—Goal of WPM 这是一种典型的课堂训练法,其重点是不断增加阅读的字数(WPM每分钟字数)。分给学生一些写有几个独立句子的字条,每个字条只有一句话,让学生在规定的一分钟时间内阅读。阅读之后,查看一分钟内阅读内容的字数。反复练习,每次字数不断增加,而时间仍然是一分钟,学生自然会争取在下一次阅读中多阅读几个字。minutes—drill 此法强调三分钟内的阅读,而阅读材料需采用内容各异、长度和难易程度相仿的材料。教师手头拥有的这类材料越多,对学生进行这种训练的好处越大。由于阅读每篇材料时间所需为三分钟,而且需要在课堂或课外阅读许多这类材料,其内容又不尽相同,学生会觉得有趣,不仅扩大了阅读视野,获得了大量的英语背景知识,更提高了阅读能力。

确定阅读速度的方法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

阅读速度取决于阅读所占时间及阅读后回答问题的正确率(reading rate,comprehension rate)将这两个数字进行对比,其结果就是阅读能力。如果两数字之比高于或等于70%,说明学生的阅读速度适中或可以加快;如比值低于70%,学生的阅读速度应放慢。还需不断扩充词汇和加强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具体的公式是;

阅读能力=阅读所占时间+回答问题正确率

Understanding Ability = Reading Rate + Comprehension Rate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完形填空”(Cloze)的练习,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选择初级、中级、高级三种不同水平的阅读材料,但这三种材料的内容大致相同,并且字数也基本相等(大约250字左右),选择好阅读材料后,在每份材料(最好是一篇短文)中的每五个字划掉一个字,组成一个完形填空练习。让学生从初级水平材料开始阅读,然后让学生用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 词填空,要求每篇在30分钟内完成,然后给出正确答案。用下面的公式可以很快确定学生的阅读能力

正确率%=正确的填充字数/阅读材料中所删去的字数

如果结果高于或等于58%,属于高级阅读水平,低于58%但高于44%,属于中等阅读水平;低于44%则属于低级或初级水平。同时这些数据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情况所选教材的难易程度,以便即时调整。

四、结论

整体阅读是一个预期、证实、扩展、修正、再预期、再证实的知觉循环过程[8](王 姿,1995)综上所述,“字里行间”指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作者利用文字表达的、具有其独特风格的、具体的某种信息。如果对这些信息的背景了解不足,势必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甚至会产生误解或错解。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教授学生一些有关语言的基本知识外,还应不间断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尽可能多的、详细的背景知识。除此之外应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扩大知识面,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式。依照图式理论所论述的阅读过程及其方式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改进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篇6: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达到平衡。③鲁墨哈特(1980年)也指出发展新知识(图式)的三种过程:增长、调谐和重构。前两种过程是同化,即“旧瓶装新酒”,后一种则是顺应。④具体到阅读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过程。读物作为一种客体,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蔽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由于阅读的对象――语言文字仅仅是一些符号,某一字和词的含义不在于这些文字符号本身,而在于使用这些文字符号的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对这些符号的理解。所以说,阅读活动是一种根据作者及其创作环境和文字的语法修辞特征进行“释义”的过程。“释义”时,需要阅读主体过去经验背景中的认知结构的各种思维组块参与作用,不然的话,就无法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阅读中会形成各种“思维组块”,汇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当他面临解决的问题时,就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并检索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思维组块,借以分析、对照、推理,达成知识的沟通与运用,导致问题的解决。⑤也就是说,语文阅读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旧图式)与阅读课文中新知识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新图式),或者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补充、丰富和修正的过程。这是一个内部同化与顺应的功能性平衡的复杂过程。阅读教学的主要机制就是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重建新的认知结构,达成对外界客体新知识的顺应,更快更好地修正、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他们认识发展中的内部机制。诚然,要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形式内化为学生的语感图式,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因为阅读学习不象在白纸上画画,它要涉及学生的原有图式,他们总是以自身的经验积累来理解课文言语,而当新图式与原有知识经验发生冲突时,就倾向于拒绝新图式,以致同化大于顺应,甚至离开顺应,于是经常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较常见的有以下情况:浅表同化。阅读时只看言语的表层意思,浅尝辄止。例如,鲁迅的《药》中,描写夏瑜的母亲提着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上坟。学生阅读时,根本不去注意形容“圆篮”和“破旧”与“朱漆”两个定语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实则失去了一个了解夏瑜的重要线索。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象“圆篮”这么个日常用品都要“朱漆”,如此讲究,说明夏瑜家里原是比较富有的,而现在已经破落了。接着,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联系课文,寻找其它证据,比如从阿义要向夏瑜“盘盘底细”,还有从夏三爷、夏四奶奶的称谓,从夏瑜名字中的“瑜”字等等线索都表明夏瑜出自书香门弟,他家原是一个望族。正因如此,他必定受过较好的教育,这正是他比一般老百姓更早接触新文化、新思想的基础,也是他能较早投身革命的基矗因为知识分子往往是一个沉睡社会最先觉醒的部分。

这样的阅读就深入多了,把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很多暗示都挖掘出来了。片面同化。阅读时只重视言语对象的认识内容,而忽视情感内容。例如:鲁迅的《秋夜》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学生读到这儿,往往感到这种重复是累赘,认为不如直接写“有两株枣树”更好。当然,这样写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推论性的言语形式,读者所得到的无非是在“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一个判断所表达的事实,但是,因此也失去了作者所要宣泄的无限孤寂的情感因素。当引导学生读完开头,再接着读下面几句时,就会意识到作者把两株枣树分开说的缘由了。请看“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平生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孤独、寂寞、无聊,这种难以摆脱的`情绪,只能用“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重复、单调、令人感到失望厌烦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让读者从中直觉到作者所体验过的情感形式。这种言语形式与情感形式,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再看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三次向村里人诉说同样的话:“我真傻,真的,”学生读起来,非但不同情,反而感到好笑。如果学生认真地读《祝福》全文,联系祥林嫂的一生来看,就会发现一个母亲灵魂的深沉的痛苦和无奈的挣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这是作者―熟悉人生、透彻地了解人生的鲁迅先生,深知象祥林嫂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寡妇,丧失了她最可宝贵的东西―唯一的儿子―之后,那心境、那情绪、那言行必定是什么样的。所以,用祥林嫂三次重复的语言表达尽了她精神上遭受的巨大折磨。可见,作品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当然有作家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问题。但归根结底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受的深度,是审美情感介入的结果。这也是学生阅读时所要努力体会的。错失同化。阅读时错误理解言语对象,出现同化离开顺应,即歪曲地同化的情况。例如,学生对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当做蜘蛛一样轻轻抹去”一句的理解常常出现偏差,有的学生认为表现马克思胸怀大志;有的说是心胸宽广;又有的认为是宽宏大量等。这些似是而非的发言容易使其他学生的思维产生定势。他们没有认识到这句话写出了马克思不屑一顾的态度,表现了对资产阶级的蔑视之意。再如,学生对《两小儿辩日》的论争,有的赞成“车盖说”,有的同意“沧凉说”,他们都凭自身的经验,从课文言语中找根据来击破对方。事实上,“车盖”派犯的是视觉差的错误,“沧凉”派犯的是触觉差的错误,所以,他们都是一种错觉。但要深入了解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还要懂得很多的科学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争论,再进行总结,把学生从经验性的描述提高到科学的理性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教育。疏漏同化。阅读时理解言语出现丢三落四或熟视无睹的现象。例如,《祝福》一文开头,写“我”到了鲁镇,见到鲁四老爷时,他一见面就“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阅读时,学生很容易从“大骂其新党”这句看出鲁四老爷立场的保守反动,可是对作者特地随后加上的一句“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却不去理会,更不能从而得出什么结论。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提醒学生细心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并且要特别注意“・还・是”意味着什么?经过点拨,学生才理会到,康有为后来已成了保皇党反对辛亥革命,早已不是“新党”而成“旧党”了。在辛亥革命已十多年之后还骂康有为是新党,可见鲁四老爷不仅是保守反动,而应该更进一步说明他是多么地孤陋寡闻,闭目塞听,又何等地顽固可笑,其讽刺意味就更加强烈了。以上这些情况在阅读教学中经常碰到,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那么,为什么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出现种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呢?根据图式理论,至少有以下三种原因:“1、读者可能并不具有适合于该课文的图式。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就不可能了解课文的内容。2、读者具有适合于该课文的图式,但是作者在课文中所提供的线索,不能使这种图式活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也不可能了解课文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向读者提供更多的线索,读者就可能了解这篇课文。3、读者可能发现对于课文的一致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解释。这种情况下,读者将‘了解’课文,但他将错误地了解作者。”⑥那么,应该如何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使学生内部的同化与顺应的功能性更有效地达到平衡,从较初级的结构“建构”成较高级较复杂的结构呢?语文教师就应当对言语原来在学生心目中的样子与实际上的样子(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之间的差距心中有数,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包括整合、重组和应用等)学生的认知结构,有的放矢地努力缩短这一差距,从而使它在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发挥作用。

上一篇:公交站场规划下一篇:地瓜用处多数学日记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