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之我见

2024-05-06

中学教育之我见(通用10篇)

篇1:中学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文明礼仪在我心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学院附中的学生董诗婷,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在我心》。

在这里讲的是素质教育里的文明教育。一个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若想取得学业或事业上的成功,若想生活的愉快、幸福,首先要学会文明礼貌,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塑造健康的人格。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对自己十分严格,对别人很有礼貌,人们都非常尊敬和爱戴他。有一次,周总理到一个照相馆拍工作照。摄影师正在给几个解放军战士拍照。战士们认出了他,连忙说:“总理工作忙,您先照吧,我们等一等。”周总理却摆摆手,笑着说:“不,大家都一样忙,轮到谁就谁照吧。”在他的坚持下,大家仍按原来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照完了相。我们知道,周总理的伟大就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学校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园地,每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一切,都会在生命中打上很深的烙印,而且会扩大到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之中。健全的人格是通过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老师教会学生爱别人,实际上是给学生一种人生信念,那就是学会把周围的人当作兄弟姐妹,用爱心与世界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的行为日久可以成为习惯;一个人的习惯日久可以成为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则往往决定他的前途。显然,这里所说的“习惯”、“性格”不是指诸如爱吃米饭还是爱吃馒头,好动还是好静这样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人对学习,对事业,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做法,是人的品格。健康的人格是逐步养成的,但人格养成的“最佳时期”是中小学阶段。无数事实证明,过了这个“最佳时期”以后再想“补上”就难了。

亲爱的同学们,在今天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除了看重考试分数的多少,班上名次的前后,还要特别看重文明礼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特别看重健康人格的塑造。这样,你将会终生受益,其乐无穷。

谢谢大家!

道德教育之我见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七3班的董诗婷,我在这里讲的是素质教育里的道德教育,不得不说的是在应试教育当道的今天,素质教育走得相当坎坷。许多家长对孩子都有这样的观念:你只管给我把成绩搞好,其他的你都不用管。如果分数高就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更有甚者棍棒加身。他们所注重的只有孩子每年成绩通知单上的几个阿拉伯数字,于是就上演了一幕幕名校高材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被退学的画面。

然而这些现象并不仅仅体现在家长身上,连我们学生都这么认为,我们通常认为只要自己成绩好,只要自己有过硬的知识,就能成为佼佼者。所以平常不注重自己的行为习惯,不主动和别人交往沟通,不注重培养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技能。从而一到社会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处处碰壁而自己却不知所以然。只知道抱怨英雄无用武之地,只知道抱怨偌大的世界没有一个能识别自己这匹千里马的伯乐,然而他们却忘了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匹合格的千里马。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著名的企业招聘现场,招聘工作人员故意在明显的过道上丢弃一个空易拉罐,这里聚集了很多的应聘者,然而招聘的名额只有一个,他们一个个在招聘台前排着队等待着招聘人员的考核,没有谁注意到那个易拉罐,或是看到了直接从上面跨过去,好像它跟自己根本无关。还有的踩在上面,低头看看又摇头走开,其中一个应聘者走了过来,弯下腰捡了起来并随手扔进旁边的垃圾桶。等轮到刚才那个人时,招聘人员简单的看了他的简历,就当场宣布他被录用了,其他的人很是不解,自己的简历比他厚,口才比他好,为什么偏偏他被录取了而自己确被不明原因的拒绝了呢?讲到这里我想不用我说大家也应该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吧!现在的企业注重的不仅仅是你的能力,还有你的素质,就像我上面说的你是千里马,但你是否想过你是不是合格的千里马?

在学校里随处可见被同学们随意丢弃的垃圾,在公园里随处可见没喝完的矿泉水。然而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把自己没喝完的矿泉水带走,都是很容易能做到的事。你是否想过,你的种种随意行为,让人对你产生怎样的印象,给自然带来多大危害„„ 的确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在短时间内提高全民素质是很难实现的,也不是靠我们一己之力就能办到的!别人我们管不了,但我们何不先把自己管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管好自己,那么素质教育的普及全民素质的提高,不就指日可待了吗?我们每人向前跨出一小步,离目标不就更近了吗?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社会美好的明天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吧!谢谢大家!

篇2:中学教育之我见

教育之我见

聊城二中徐文莹

我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光教会了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教的学生有多少考上名牌大学。而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人的基础教育。诚实、善良、懂得珍惜、不忘根本,这都是一个人起码应该具备的美德。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我们得回到幼儿园》讲的是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回答“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我感触很深,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将是使我们终身受益的根本和基础。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或许我们教不出名牌的学生,但只要我们的学生学好、诚实、善良、高尚。不论他以后是否成功成名,但只要他成为一个于国、于家的好人,我就觉得我的教育是成功的。

篇3:“爱心教育”之我见

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下什么是爱心教育。从真正而全面的角度观察,爱心教育可能不仅仅指教师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回报爱———爱亲人、爱身边每一个人;爱生命、爱大自然、爱自己生存的环境。这样就把爱心教育界定得更广泛、更深入。

叶圣陶先生说:“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残缺的教育,而不讲究爱的艺术的教育就是不完美的教育。这些都是对于爱心教育的热切的呼唤。

可是,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爱心教育的理念被扭曲了,已经大大变了味。在一些人的观念中的“爱心教育”,少了些刚性的东西。谁都愿意谈论爱心教育,但谁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思索现实中的“爱心教育”的弊端呢?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操作程序出了问题,负面因素就会干扰出发点本来很好的做法,“爱心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只有爱心是不行的,毕竟它不能代表教育的一切,爱心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内涵还有更多、更深广的内容,教育的基础除了爱之外,还需要科学规范的支撑。有许多现象并不能归入爱心教育的范畴,其理论上是美丽的,可是经实践之石一试,顿时化为泡影。

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1.教师打破师生的所有界限,视学生如弟兄姊妹,教师“放纵”,结果是学生太随便,教师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

2.教师对学生学习过多、过细地关心,干扰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自由,导致学生产生超越生理承受能力的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嫌老师罗嗦。

3.教师打着关心的幌子,肆意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如:另布置作业,课间抽查,强制课余补课……)

4.教师对学生家庭生活过多探问与谈论,导致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虽然这些现象也包含爱心,但是这些“爱心”却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予以学生的关爱可能已经变味,不再是我们一路叫好的“爱心教育”了,而已经成了爱心教育的“泡沫”了。

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孩子的爱心教育,更是一门艺术。爱心教育,这不仅仅是感情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因为,教育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诚然,在我们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这无疑是对的,但许多人关注的是“考分”,而不是“成长”,以为多给孩子一些关心与爱护就是爱心教育了,其爱心自然就是变味的。上述的几种现象,实际上也是顶着“爱心教育”的幌子,实质却蕴涵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心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行干预的爱,绝不是溺爱。让学生和谐健康而充分全面得到发展是教育的本真,爱心教育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爱心教育应该有个“度”,但是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很少有人关心这个“度”,以为“爱心”越多越好,甚至作为自己品评师德的一项重要筹码。我并不是在否认“爱心”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是深切地担心教育过程中“泛爱”主义,朱永新先生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的艺术”决不是仅仅施予越多越好的爱心就能达到的。因为,“爱心”的施予是有条件的,要以具体的学生而决定施予的方式与“度”。如果把爱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内容施予不同的学生,自然得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有人认为:爱的最高境界是推卸责任。教师只承担学生不能承担的责任,决不承担学生能承担的责任,这并不是一种无原则的推卸责任,恰恰相反,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爱,予以了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是对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就如同见到孩子跌倒不是立即去扶起,而是站在旁边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也许,一部分富有“爱心”的人会指责:为什么不立即扶起孩子,怎么这样缺少爱心?然而,这种“扶起”,却是让孩子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遇,失去了一次很好的体验失败的良机,这样的爱心,是应该摒弃的。真正的大爱即无爱,我们需要这样的师爱,否则,学生就很难适应风霜雨雪。所以,教师不处处追求自身的大爱主义,适时适度地自觉躲避“崇高”,不带功利色彩地看待学生,也能最大化地消减这些爱心“泡沫”。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太阳”,几个大人围着他一个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于是,“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较为严重。报章、杂志、广播、电视上,经常报道一些孩子因老师、家长批评几句就轻生的例子,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吗?另外,有关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的约占46%,这绝对不是个小数目。我认为,他们缺乏的不是“表扬”、“鼓励”、“呵护”等充满“爱心”(狭隘的爱心教育观念)的关照,而是一些刚性的东西———或适度地批评并严厉地要求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或予以一些犯错后的相应的惩罚。需要说明的是:“惩罚”,不等同于“体罚”,教育必须避免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摧残;当然,惩罚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原则,适可而止。这样的惩罚才会与爱心一样成为一种教育活动。就广义的爱心教育而言,这样的惩罚也是一种爱心,是刚性的、冷峻的,是把爱心藏到心灵深处的,也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须的。

篇4:“有效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92-01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今天,我就浅谈一下什么是有效教育。

有效-----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无止境的追求。有效的方法多样,途径很多,关键是施教者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要有永无止境的精神;管理者要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要有宽容的态度和激励机制;引领者要有深入独到的研究,平等的态度,这样才能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结果大约三十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教育涉及每个个体的一生,涉及群体是一代人。纵观我们现在出现的社会问题,道德、诚信的一种缺失,人格、价值观的扭曲都与我们的家、校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成绩被当作衡量一个孩子素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学习好的孩子,即使有任性、自私、懒惰等的缺点也不被在意;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即使有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点,也会被忽略。这种为了培养“少数”而让“大多数”带着心灵创伤走出校门的教育,其危害是难以估计的,是不符合教育的目的的。祖国的昌盛是需要每个公民的努力创造与奋斗实现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一颗宽容、平等的态度,这样才能发挥有效促进的作用。

从每个家庭来说,子女的教育可能是家庭除了买房之外的第二大投资,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社会现实,家长狭隘“望子成龙”的社会观念,让学校、老师承受沉重的压力,为了升学率、为了教学任务、为了高成绩,严重忽视了学生品德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才是需要学习、天赋、兴趣为基礎的,而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们处于“时刻准备着”的状态。繁重的课程和作业,各种各样的考试,甚至周末还有各种补习,当他们进入大学或者熬到博士的时候,对于科学真正兴趣已经消磨殆尽了。我们的教育消磨了学生追求知识,探究真理的强烈兴趣,这就是我们教育毁坏人才的根本所在。为什么我们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却培养不出很多一流人才,这就是我们值得反省与深思的地方。教育的有效性,最能体现的就是我们的各类科研的水平,人才的储备,能领导世界的能力。

突出、体现我们的“教育”的“有效”性,就是要改变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模式,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国、爱家、诚信、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最需要的教育。

只要我们家、校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勇于改变,敢于创新,就能培养出一代国之栋梁,一代精英人才,让我们永远走在世界科研的先例。

篇5:赏识教育之我见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土城子总校 江万里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毛山东总校史桂珍

【摘要}】 赏识教育是现代教育中必然的产物,教师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运用榜样的力量,熏陶感染学生,尊重、鼓励、宽容,善待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赏识教育与绿色批评相生相伴,塑造学生性格,改变学生的命运。

【关键词】 赏识教育 榜样法善待生命个体绿色批评

赏识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教育诺亚方舟中饱满的精神状态。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在情绪上得到满足,学习心境上保持愉悦,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重塑自信,进而发掘自身最强大的潜能,取得成功。正如“赏识教育之父”周弘专家所言,我们应用“花苞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还个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下面对赏识教育谈谈自己点滴认识:

一、教师要躬身自省,提升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就是你的影像。故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文化底蕴等,无不对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积极创造一种愉悦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用爱的教育去融化冰山的一角,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缺失的是挫折教育,一旦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无法派遣,心理问题就会暴露无疑,此时此刻就需要教师用爱的甘露使其枯萎的心灵苏醒,感受学习和生活的

1温馨,同时利用自身有效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欣赏你、悦纳你,学生就会不断地自律,健康的成长。所以教师要把自身的素养转化为博大的爱,温暖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在阳光路上茁壮成长。

二、尊重、鼓励、宽容,善待每一个生命的个体。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智力不是问题,成问题的是他们的心里。每个班级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怎么办?这就是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一塌糊涂)、撒谎、拿别人东西等不良习惯普遍存在。面对这些情况,特别是学困生,要善待他们,了解他们,从尊重和赏识开始,多用放大镜寻找他们的优点,用爱心作情感催化剂,帮助树立自信心。首先,尊重孩子,认真、专注的倾听孩子的诉说,就像聆听花开的声音一样,平心静气。这是脆弱心灵的一种急切的心理关注需求,教师绝不能敷衍了事,否则会由于你的一时疏忽,可能就有一个瓦特、一个牛顿、一个爱因斯坦的流逝,孩子对你的认识就形成了特有的定格,以后一切都无所谓了;其次,适时地激励学生,潜能启智不断地积累正能量。有效的表扬被认可了,学生就会把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在孩子心目中他不是被遗忘的角落,会记住老师点滴的肯定,不由自主的变成前进的动力;最后,要宽容孩子,具有换位思考的意识,积极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先接纳他,因为他是你的学生,他是没有长大而持续发展的孩子,他们是失去信心的孩子,不必对他们有太多的苛求。要“望、闻、问、切”寻其根源,用对方法。以宽容的心态去包容,用慢的教育艺术,耐心等待学生转变,激励其健康成长。

三、赏识教育与绿色批评相生相伴,塑造命运。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改变人生。对于那些不良习惯的孩子,及时的“提醒式”绿色批评也是非常重要的。推崇赏识教育并不是放纵孩子自由随便,而这中间必须有个尺度,“激将法”的时代已飘逝,要用和风细雨的方式温柔的征服,环顾左右而言他不失一种好方法,引导学生自信、自律、自强。这不由得想起《乐妻劝婆》经典故事:说的是乐羊子外出求学,七年未归。婆媳相依为命,家境贫穷。一日,婆婆嘴馋,竟然偷杀了邻居家的鸡。乐妻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并未立即发火。当婆婆把香喷喷的鸡汤端到桌上时,她却不动筷子。婆婆忙问何故,乐妻伤心地说:“都是媳妇无能,没有侍侯好婆婆,使婆婆受苦,致使饭桌上摆的不是自己家的鸡.”说着,泪如泉涌。婆婆羞愧难当,食欲全无,嘴馋的毛病也彻底改掉。乐妻反话正说,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用极为巧妙的语言策略让婆婆拷问自我,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对大家平时规劝人、教育人、说服人时值得借鉴学习,尤其对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更是值得借用的一种不伤害自尊、却能效果颇佳的批评策略。

如果乐妻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把婆婆地丑事端出来,并大加训斥一通,抱怨这么一大把年纪还偷偷摸摸,真是丢死人了;或者把婆婆地丑事不是委婉提醒,而是在大街上乱讲,想必婆婆不仅改不了,甚至会变本加厉,错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或者难堪的一死了之。同样,教师在对待学生犯错误时,若简单粗暴,训斥体罚、变相体罚,只能无情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进取心、上进心受到压制,产生逆反心理,以致破罐子破摔,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教育他们,而且会创伤他们的心灵,扭曲他们的灵魂,有的甚至走上绝路。这样的事例已经很多了,教训很深刻了。“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说得就是教育者一定不要伤害被教育者的自尊心,给其留够足够的“脸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批评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使其改正错误,但过多无技巧的批评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次我们深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让学生生活在快乐幸福之中,来完成他们的教育。

篇6:“三创”教育之我见

“三创”教育提出来多年,在我校实践的效果师生都已经也有目共睹。我们知道“三创”即创造、创新、创业,那他们的关联性和区别性如何?我们师生到底有没有掌握这三者的理论内涵?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多年来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本,在创造、创新、创业,即所谓“三创教育”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形成新世纪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KAQ模式”,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进的模式。其中,知识为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自主扩展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提出的“三创”教育理念及其实践,为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学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什么是“三创教育”

1.1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培养。意识是观念,是精神,是欲望。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2)创新思维培养。思维使人理性,理性产生方法,方法产生路径。思维是一切实践活动的起点。思维要有创新性,创新性的思维又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标志。

(3)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是创造之源。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二是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发明新成果。

(4)创新情感及人格个性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更主要是人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活动。以情感意志为特征的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活化人的创造意识,而且能促使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

1.2 创造教育

(1)创造教育的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培养与形成。”从根本上说,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实行优化教育,发展人的优秀本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

(2)创造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职能。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地认为教育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或者说,这三大功能点也可以归并到社会生产和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两大职能中。

1.3 创业教育

创造是知识经济形态的典型特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形势日益紧迫的今天,培养能够自主就业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新型人才的创业教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

1989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行的“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北京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即后来普遍赞同的“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的定义及其内涵。所谓“创业教育”,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开创型的人格精神及其个性得到充分激发和增强的教育。“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独立生存与发展本领的培养,促使他们大胆走向社会并改造社会。

(2)即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3)强调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非要求所有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公司企业,而是在于强调当下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创造精神培育为宗旨,并通过传授创业知识与技巧,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及其涉及的关键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帮助他们理性地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及其人生路径。“三创教育”概念内涵的完整性、关联性及其区别性

“三创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概念,其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无法割裂。

2.1 “三创教育”概念内涵的完整性与关联性

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取得新成绩的一切思想和作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思想和作为,通常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的过程。

可见,创造、创新、创业具有的内在关联性,给予认识主体一种“新”的感觉,都含有“创”的成分,但“创”的程度、形态、阶段却不同。创造从一般意义讲的开创,而创新在于再创性,而创业则是将头脑中的思想、创意、想法变成现实中的事业的系统性的过程。

2.2 “三创教育”概念内涵的区别性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理解,“三创教育”概念的内涵各要素之间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组关系。

①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不管是原创还是再创,“三创教育”中的创造与创新两个要素最具有价值意义的同质性,因而它们共同处于整个概念的上位。作为“三创教育”,设计科学的知识课程体系和完善教学实践过程是落实创造创新教育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及达成学生的智慧生成是实现创造创新教育的关键,增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是开展“三创教育”的根本。

②创造、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如果说创造、创新教育主要着意于人的精神成人,创业教育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事业成人。

第一,创造创新教育是以新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各种丰富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技术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精神和增进创造创新知识素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第二,创业教育则是以通过各种现代知识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授各种创业基本知识技能,开发提高学生自主开创伟业的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能力的教育。

创造、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这并不说明二者可以相互替代。因为,仅仅具备创造创新精神是不够的,它只是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

通过以上分析,相信各位同仁可以对“三创”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可以更好的将“三创”精神带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

篇7:思政教育之我见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这一论述,是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指明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对于我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我提几点建议:

一、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要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使他们懂得政治、祖国前途和人类理想,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高校是育人的地方,也是党的建设的基础。不仅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必须把从严治党的体系建立健全起来;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的学生思想政治如何,对加强党的建设至关重要。大学生是最新鲜、最有活力的群体,是新增党员的最重要来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培养和发现爱党、言党、为党的积极分子,为党输送健康的新鲜血液。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任务。

(三)要有利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当前,改革不断推进,开放不断扩大,互联网传播影响,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尤其是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渗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重挑战。高校是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地方,对于高校这块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必然会占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推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广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和良好的校风、学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固阵地。

二、如何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基础,是保证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前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学习目标;(2)提高学习能力;(3)激发学习动力;(4)遵守学习纪律;(5)营造学习氛围。

三、如何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的从一方面或者固定某种程序,应坚持全面、个性、发展地进行评价,没有坏、差等极具伤害学生心理的字眼。

(一)在评价的内容上,不要只注重一个用分数来衡量的结果,而更要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行为习惯、课时修习等。换言之,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更看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非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当一个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行为习惯、课时修习等这些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时,他的学习结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的进步了。

(二)评价方式多样。考试,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似乎成了我们平时考察学生、评价学生的唯一方法。我们都知道,以目前的实际情况,考试,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评价方式,作为老师,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现状,但我们却可以换个角度来进行评价,透过分数看过程。除了考试之外,我认为,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建立成长档案进行评价,或者是作业评价等。

篇8:“生本教育”之我见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知识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学资源。“生本教育”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在课前,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课堂只是起到调度和调整学生学习方向和方式的作用,让学生一直保持激情,自主地学习下去。然而,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学生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对于课堂上讲的新知识,教师却不知学生是否都接受了,是否都学会了。学生哪里还有不懂的、不明白的,都没有机会表达。

一、生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 开始时小组合作交流的效率很低,组长调控不到位,学生发言的组织性比较差,存在困难生当旁听,没有参与的意识,依赖组长和优秀生的现象,即便老师极力推动,但是仍有学生不敢发言。学生之间互助、互帮、互教、互学、互补关系没有充分体现。

2. 采用分组座位后,学生讨论方便了,但说闲话的机会也更多了。

3. 作业如何安排,按照生本的设计,前置性作业是必须做的,在当前效率较低的情况下,安排作业的内容和时间显得困难重重。每一科都进行生本教育,学生如何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前置作业及课后作业?

4. 关于前置作业,无论浅深易难,总是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完成。

二、前置作业中的思考

通过前置作业布置的实验,我有了一些收获,但更多的是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详尽地掌握,几乎每堂课我都布置前置性作业,但一段时间下来,却发现学生的前置作业完成质量一次不如一次,学生对前置作业兴趣也没以前高,遇到探究性的问题或查找资料等问题更是难以完成,更可怕的是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的汇报和不良听课习惯。对此,我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了以下问题: (1) 是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要设计前置作业? (2) 就某一个学科内容而言是否每个课时都要设计前置作业? (3) 过多的前置作业是增负还是减负? (4) 前置作业是否一定在课外完成? (5) 如何设计前置作业?

1. 前置作业要有趣味性。

在前置作业的设置上,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手脑兼动”的能力,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在情境中,可以把课本上的脱离实际的例子转化为和我们联系密切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把学生们不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特例甚至是影视作品或游戏形式转化为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学习了二次函数后,对于一定长度的材料,如何使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最大?学习应用题时,如何计算银行储蓄的利息,怎样存款好?在商品买卖中,怎样稳赚钱,怎样托运最省钱?等等。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外的充分研究可以使课内的学习更深入,使课内的交流内容更广泛。

2. 前置作业要新颖。

我们不一定非要把内容弄得面面俱到,应该是简单而精炼、“少而精”,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由“被动教”转化为“主动学”。就学生心理层面而言应该是“接受并喜欢”,千万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

3. 前置作业要有目的性。

目标要明确,也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所谓的“教学目标”。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结果。

4. 前置作业要有针对性。

前置作业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我们要通过前置作业把相关知识的话题转交给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研究去探讨,要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除基本知识之外的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有机会把知识面提升并拓展。

5. 前置作业还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前置作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探讨,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有所提升、有所拓宽,达到愉快吸收知识的境界。要想提升和拓宽,就要考虑到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要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机会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就需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性。如数学老师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住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在不改变现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二是要思考哪些具有开放性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地探索与研究。学生对新知识的一种探究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进行,或上网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或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等等,为学习新知识作预备、作铺垫、作指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挖掘教材,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制定出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的前置作业。

6. 前置作业的完成要信任学生。

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效的方式,就会主动自觉地完成自己的作业任务,达到老师预设的作业目标。学生们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完成,大部分学生制定的复习策略针对性较强,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完成前置作业,都对难题及实践性题目进行了分析,有效地突破,事半功倍,取得的效果也不错。有几位学生还是按照老路子完成前置作业,说明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做事一丝不苟,也值得肯定。

我们如何保证对前置作业积极性不高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呢?第一,提出批评,指导其改变学习策略,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唤起注意。第二,奖惩结合,有力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9:中学作文教育之我见

毕康平

(甘肃省康县第二中学  甘肃  康县  746500)

【摘要】作文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而且在分数决定一切的情况下这种难题愈演愈烈,笔者认为要做好作文教学就应该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作用,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观念   写作成就感  互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81-01

在现在的中学教育过程中作文教学无疑是重要的环节,而且作文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升学考试。

一、让学生有一种良好的写作观念

我们都知道作文教学是一个和实践教学,阅读理解教学,古诗词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一脉相承却又高于这些教学方法的一个范畴,所以要联系实际而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有一种艺术的修饰,那么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写作观念就显的十分重要。要想学生有一种良好的写作观就要有一种好的对待作文的写作态度,哲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培养这种写作观念有以下几种方法:1.不能急功近利,老师只是给学生说作文的重要性,作文在各类升学考试中占有多大的分值,卻忽略了作文的艺术感和作文教学需要带给学生的人生价值和修养。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循序渐进,要让学生理解作文是一种人文文化的体现。2.中国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而这些就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写作的观念的前提。在实际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可以要求学生的学好教材上应有的名篇佳句的基础上,多多阅读和背诵课本之外的优秀作品,要求学生每个周末上交着一周内读书的心得体会,并且仔细检查,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批评,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1]如果学生从七年级开始这样做,我想九年级毕业之时不但作文水平很高,而且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很高。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空闲时间观看优秀的文献纪录片,诸如: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节目,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不断的提升,老师在稍加引导,多写、多练作文不就写好了吗。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学生知识水平有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形成了自然是事半功倍。

一、树立写作成就感

写作是一种艺术天赋,更是一种技术,对于技术而言,要确切的掌握它反复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写作中仅仅把它当做一种技术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下,许多学生已经很讨厌作文了,再让他每天都写作文,背方法,我想时间一久学生连上学都开始讨厌了。鉴于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喜欢作文,树立一种写作成就感。现在的网络和各类杂志都特别发达,笔者认为让学生树立写作成就感最好的方法就是选班上好学生的作文在诸如学生天地等学生刊物推荐其文章,而且现在各种学生征文比赛多的数不胜数,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不断参加。试想一个学生的作文在学生天地被发表,并且拿到几十块钱的稿费在买零食吃,别的同学该是羡慕嫉妒恨吧。老师在煽风点火似的激励其他学生,这样不就形成好的写作成就感了吗。而且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做到这些也是很容易的,有了这样的成就感,学生肯定会一个追一个,当形成这种风气后老师开始引导作文的具体写作方法,何愁作文教学不成功。

二、建立学生互助批改小组

在许多学校都存在有学生小组,也有学生一对一互帮小组,这是老师的聪明体现,实际上在作文中应用这种方法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我们可以以老师所带两个班的同学互相阅对方班级的作文,在实行和运用这种方法前老师对学生先做一个简单的培训,从错别字到具体的标准,这样学生又积累了小知识也觉得自己有主动性了,对于写作提高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其次,我们可以让这种互评方式长期化规模化,这样做的好处并不是可以在一两次作文批改当中体现出来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读别的学生的作文,看看别的学生是如何写作文的,还可以在课间由老师或同学去朗读写的好的作文,再一次作文批改结束后再将全部的作文交给老师在重新批阅一次,这样双重把关,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写到:能使他们“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2]多方位的训练将是唤醒学生的途径,体验到作文的乐趣。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空话,说套话”。这就是说写作文是没有实际技巧的,就是我们要在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让学生明白这个简单道理,变难为简单。

应该利用学生爱被人夸的特点,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满足感,给予鼓励和批评,《感恩的心》作者唐晓龙在一个讲座上说“我以前的作文写得特别差,但是有一次我的老师在我一篇作文的批改评语中写下‘此子必成大器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写作文”。可见适当的表扬对于作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3]叶圣陶著,李晓明主编《叶圣陶文集》[M] 吉林: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5-1

篇10:教育公平之我见

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都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这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所带动的社会全面性结构变革,其总体趋势被概括为: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封闭一源性社会向开放多元性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A。在我们为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成果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的理论中所提到的一种社会“失范”的可能:在原有集体意识被逐渐消解的情况下,新的集体意识并没有建构出来,并获得足够的道德效力。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失范问题,而且由于教育和社会结构潜在的相对应关系,这种失范也必然会在教育的领域显现出来。作为通过层层选拔进入高等学府的我们,以为可靠的选拔制度能够带给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和别人都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并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教育的成功。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轻而易举地忽略掉这个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的教育不平等问题。然而,数据显示,有50.8%的人认为教育体制改革所损害的利益,远高于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教育公平的问题已经成为关乎社会公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关键词:教育公平、对策、高等教育、教育机会。

引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范畴,是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1】。我国在法律上规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有法律上的保障。但在现阶段,我国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均不同程度存在着不公平的情况,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因教育的不公平因素导致的教育问题屡见不鲜,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不公平也直接影响社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研究教育公平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1、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分析

社会公平问题的探索为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教育公平问题的前期研究认为,教育公平是与社会公平的观念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一种理想,它与社会现实之间就有着差距【2】。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而摆在我国面前的实际情况是,在社会分层的条件下,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存在着不平等因素,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几乎不存在。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社会公平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除了传统的平均公平观之外,还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差距适宜的公平观、按劳分配的公平观及与效率一致的公平观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

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伦理。国以人立,业以人兴。邓小平提出“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纵观国内外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可谓是各国的共识,其上升到伦理角度,就是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制度伦理研究【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实现获得了提高,可不能直接带来公平程度的提高。在总体上教育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的同时,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等差距问题凸显,这就使人们产生了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足感;再者,因人们对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规则和标准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继而产生不公平感。究其根源,主要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伦理性不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坚持教育的公平性,保障公民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促进教育公平,在教

育公平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

2、教育公平概念的界定

社会对公平的关注可谓源远流长。《辞海》里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从学科领域讲,公平的概念引自于法学领域,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整个物质世界没有纯粹绝对的公平。它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等多以追求公平为己任。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界定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公共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公平观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关联。我们在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时,不能过份强调绝对平等,把教育公平理解为人人都接受一样的的教育,也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教育现实水平来谈教育机会均等,应把它与分析社会结构及阶级阶层差别结合起来,既看到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又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因素,尽量从各阶层在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待遇和前途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才能科学地理解教育公平的问题【4】。

我认为,教育公平应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教育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存在,绝对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教育公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有所变化。

3、引起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3.1教育环境的公平问题——区域经济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3.1.1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差距悬殊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没有经济做支撑,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还为教育创造了客观条件。对社会而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在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投资方面差距悬殊。

3.1.2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作为基础,一个国家能招多少人进学校学习,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要是看这个国家能给教育提供多少的物质条件。

3.1.3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择校”热

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引发高中择校热。在我国,能不能接受到好的高中教育,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高中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差距大,导致区域内高中学校之间在资源配置和办学质量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高中“择校”愈演愈烈,人民群众为了能使自己的子女将来有更好的机会进入优质高等学校就读,都异常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到优质高中上学,但优质高中数量又有限【5】。优质高中在招收学生的过程中,除了招收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外,往往人为的设置一些诸如交赞助费、择校费等政策来提高择校的门槛,这无形中加重了适学人员就读高中的成本,对于城乡大多数适学人口来说,因经济原因,上好高中难。

3.1.4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流动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孔雀东南飞”、“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现象突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导致了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西部学校尤其是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建设。地区经济差异所导致的西部地区人才数量的不足反过来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力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与东部差距日益拉大。

3.2教育社会基础的公平问题——社会群落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影响适学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性。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在我国现有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经济条件以及地域地位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及其潜力的正常发挥。据相关统计,在重点中学里,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人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弱势群体求学难。据调查,即使是在上个世纪末每生每年1干多元学费的条件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贫困学生。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学习失败、辍学留级、中途弃学的,主要是家境贫寒、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孩子。显而易见,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3.3教育的政策资源公平问题——社会政策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政府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教育经费紧张。教育经费的及时足额筹措、合理利用和有效使用,是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实际的投入水平和现实需要来看,总体水平偏低。其中,政府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是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

在高校,由于教育经费长期的不足,部分地区普通高校出现住宿拥挤,师资缺乏,采用100人上课的现象习以为常。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党和国家一定会也有能力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消息,国家相关部委已做了承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能够实现【6】。

3.4教育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资源配置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地域广阔,资源分布不均衡,致使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态势。在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公平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政府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者。政府能否把公平原则作为教育资源取向的基本原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教育公平性程度。建国初期,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由于经济整体上比较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加之国家的经济发展又极需各级各类的人才,此时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集中优势资源,实行“精英教育”,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7】。在此背景下,政府教育政策的取向,符合当时的国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最大化。

总之,制度问题是引发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地区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校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家庭经济发展不均所引致的教育公平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核心问题是制度问题,制度本身并没有能构成实现公平的机制,例如如何采取相应的政策与制度措施,促使教育资源向不发达地区投入、使学校资源分配均衡等等,要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修改制度,完善制度。

4、教育不平等性的体现

4.1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首先前提。在我国所制定的教育制度中,高校的收费制度往往导致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其不平等主要表现如下:(1)高校收费统一标准,忽视了城乡差别。(2)均值收费标准不符合国情特点。(3)高校收费制度较大程度的超出弱势群体的承受力。(4)高校收费制度影响入学机会的公平【8】。

4.2享受资源的不均等

“从制度伦理的角度看,正义原则应该成为我国分配公共教育资源的首要原则。”我国的教育制度中重点中学政策使学生享受的受教育的资源不平等。尽管修订后的《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并无保障该条文的相关内容。重点中学政策违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里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规定。

5、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教育公平的策略及建议【9】

5.1政府方面

对于城乡以及区域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性,政府应明确职能,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尽快的建立公平、公正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不仅要

加大在财政方面对整个教育的投入力度,而且要加大对弱势区域及农村的扶助力度,以减少城乡、区域之间的基础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政府应有效的约束东部发达地区,发达城市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其制定教育经费投入上限;而对于中西部和农村制定相应的教育经费投入的最低限度。只有政府承担起了对教育的责任,时刻坚持三大原则,才能确保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这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能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5.2学校方面

首先应当取消所谓的“重点中学”制度,取消区分等级学校的简单做法,把力量转移到建立和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上来,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应加强投入,努力增强薄弱学校在软、硬件方面的投入,实现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均衡发展。在硬件方面,应对教舍进行改建,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个学生在安全、幽静的环境中成才。另外,学校应当购买必要的教师教用设备,保证教师授课的基本需求。在软件方面,学校应当适时的培训在职教师,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建立起优良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校长和教师之间,应适时的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优秀教学资源,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同时,全日制公办学校应积极主动的吸收流动儿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流动儿童教育机制,避免出现流动儿童就学困难等教育不公平现象。

5.3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效果的优劣全体现在学生这个教学主体上。对于学生,教师应当排除差异,公平对待。由于学生存在家庭背景、经济及个体差异,难免会出现小部分弱势学生。对待这种学生,应当积极给予关注和关怀,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使基础教育在各学习主体之间得以均衡发展。此外,要使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得考虑生源均衡的问题。由于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给予殷切希望,想方设法让孩子到最好的学校去学习,这就使得某些学校出现“人满为患”,而其他一些学校则出现“门可罗雀”的现象,这样不仅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巨大差距,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教育机构应当制定相关积极的政策,比如:就近入学、划区域入学等,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增进教育的公平性。总结:

我认为,消除考试可能带来的不平等,首先是思考考试内容的向度,提高考试的认知性、技能性,降低其学术含量,使考试结果能够产生较高的区分度,与此同时进一步健全合理的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规模,使每个人都能在教育分流中找到恰当的位置。政府也应该逐步综合贯通各类学校之间的通道,拓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途径。另外,在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接轨问题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更多有利于接受职业培训教育学生的政策,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就业市场上帮助他们最快地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将他们获得社会成功的机会概率提高到和高等教育相似甚至是相同的高度,给接受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学生相同的社会期望值。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学生、老师、家长和整个社会确立科学的学业观念,淡化职业学校学生低素质的自我感觉和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负面期望,使他们生活、学习在积极的氛围中。

在我看来,最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最适合他们的位置上。但是最终前途的平等则有赖于社会整体的公平,而现在这还具有一定的理想性。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点中学政策影响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二是现行高考制度存在缺陷;三是高校收费制度导致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四是民族教育政策广而不实用;五是民办院校政策“虚位”;六是就业制度保障不力。因此要推进我国教育公平工作,必须取缔重点中学设置、改善高考制度、落实民族教育政策、健全民办教育政策、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郑树山.中国教育年鉴1998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2]邹强.对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6(4):113.

[3] 杨东平.教育公平理论在我国的实践[ EB /OL].2002-10-09

[4]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J].教育发展研究, 2000,(8).[5]杜育红著.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1)

[6]教育部, 财政部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 N].中国教育报, 2008-12-1.[7]韩飞舟.高等教育学费与教育公平[J].江苏高教,2006(1)

[8]陈阳.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审视及对策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29.

上一篇:教育教学研修班 学习心得体会 名师魅力下一篇:书写春游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