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诗歌

2024-05-24

灵魂的诗歌(精选8篇)

篇1:灵魂的诗歌

呻吟的灵魂诗歌

前言:事实离我们并不远,如果你是凉亭的朋友,是中华的儿女,是龙的传人!那么请从现在做起,用最善良的语言呼唤——抵制日货,保我河山!

当你看见那些悲惨的历史,

难道还会沉睡在酒醉灯迷的夜晚?

那些灵魂在呻吟

那是你我父老的血脉在铁蹄下呐喊!

别忘了血的教训,

被害时那泪水悲哀的凄惨.

当你偶尔翻开,

历史留下血迹斑斑的昨天

难道还会容忍饿狼的摧残?

我们的善良换来的是什么?

是毒蛇再次吐芯的信函!

我们的家园,

有多少美好的河山。

还有多少姐妹靓丽的

她们的眼泪还没有干

怎可忘记这伤心的呼唤!

如今何不醒来,

别让历史罪恶在身边重演!

多少杀戮在国门前,

多少家人被残忍地杀害在你心间!

你我怎忍心!

怎忍心让悲伤的灵魂在旷野呻吟呼唤!

朋友,请你看看,

看看那些禽兽魔爪下血泪的四溅!

卢沟桥的罪孽,

山海关无人性的迫害,

还有南京的堆尸成山!

朋友!求你呼唤!

喊醒忘记的那段悲惨心酸!

故事虽然在昨天,

今天伤疤仍然未愈全!

可是日本的魔爪又伸展,

磨着利刃夜夜闪鬼眼!

我们不用炮火连天,

用智慧来保卫美的.家园——大好河山!

青山幽绿,雅林重叠,

怒啸山林回音悠悠!

月挂柳梢,群星光耀,

琴声箫音舞还逍遥!

夜半梦美,忽闻狼嚎,

亮剑出鞘远鹰冲霄,

前辈血流,姐妹遭辱,

吾代怎可锦食无忧!

春芽珠涌,后继浪涛,

此躯应先阎罗较!

南沙日钓,毒蛇烟焦,

华夏儿女逞英豪!

铁蹄淫狂,血泪成河,

罪恶怎可抬头笑?

占吾家园,辱吾国魂,

驱倭保疆凯歌傲!

每当梦中惊醒,

回忆起这滔天的罪行!

我的灵魂在旷野呻吟,

我的家人啊!

化作流星砸向那些罪人!

血的教训,泪的召唤,

我辈怎会无动于衷!

朋友啊!请看看!

看看这革命先烈和亲人的血染!

怎忍心让灵魂在夜空里呻吟!

我们的祖国需要团结!

别忘了幸福来自流血的呐喊!

请记住列强的鬼脸!

别让名利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我们要维护祖**亲的容颜!

任何诡计都不能把华夏儿女拆散。

朋友!请我们正视历史,

打倒一切对祖**亲的谣言。

把对华夏儿女的迫害赶出国门,

振兴中华!壮吾美好河山!

篇2:灵魂的诗歌

六月,暖风吹来了盛夏

将麦田变成收成。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

记得自己曾是

一粒尘世的俗子

在怅罔的岁月里

我,多想再看一眼

流逝的斐然。

琉璃的岁月在心的一隅里

掖藏。

情愫,在心埋下了复杂的年轮。

熟悉,在雾霾的掩隐下

渐行且渐远。

我想,再看一眼熟悉的背影,可时间已不容我这颗

热情的心

顾盼。

昨日种种尤如昨日死

今日种种尤如今日生

哦!在这时光的素笺里

我想在心波里再投一枚

微云。

再见一眼波心里的轻柔

让风荡起清韵的妩媚.去寻找,去寻找那个遗失的轻盈

在灵魂的幽长里

篇3:如何面对灵魂缺席的诗歌时代

1970代詩人・朶漁は昔の対談番組でこれについて鮮鋭な表現があり、先鋒詩歌と詩人の魂の関係に対する回答と見える。「大きな魂が大きな詩になり、小さな魂が小さな詩になる。詩は魂によるもので、正反対になれない。」この言葉は詩歌と詩人の魂の間に一番確実な脈所に接触した。魂には大きさがあり、器が見える。知識で詩歌に挑戦する時代は過ぎ去り、西洋大家への絶対服従も若手詩人により氷解されたので、詩歌の創作は伝統に復帰する傾向がある。このような転向の途中、もう一つの苦境が現れた。詩歌の創作に霊魂不在の時代が来たのである。詩人・ウ堅は自著「パーム板手記」で「詩は言葉に至るのは不足で、心に至るべき。本来詩は言葉からなるもので、言葉だけで足りなくて、心を定めよう」と感銘した。その後、さらなる解釈を「詩は言葉で魂を招く芸術である。魂がなければ、創作は言葉の戯れになり、才子たちは語る知恵をさえ疎かにする」と記述した。これは韓東曰く「詩は言葉に止める」という観念の反発と是正であれば、言葉で積載した詩についてより普遍的な機能を指摘したはずである。それは言葉の革新の上で世界の可能性を芸術的に描写・記述すること。この記述は「文を以って道を載す」の「道」より、詩人の気性をありのまま流露するべきである。

ウ堅氏は韓東の提出した「詩は言葉に止める」という観点を是正し、延長的な拡張とも言える。すなわち、詩歌創作の霊魂性質を強調している。先鋒詩歌の霊魂性質について、詩人・沈浩波は「言葉の前衛性以外、注意すべき点は詩人がこの時代で最も敏感な触角として、常に時代の最前線に立ち、自分の魂で時代の吐息を感知しているため、先鋒という語彙に時代性を与えている」と主張した。沈浩波氏は昔先鋒であり、「死ぬまで先鋒」と主張し、今まで貫いてきた。しかし、沈浩波氏の「先鋒」はもう口語化や道徳反逆の先鋒または「下半身」時代にある「肉体的な先鋒」にとどまらず、詩人が霊魂で創作する重要性に意識し始めた。

リルケが若手詩人・カブスに宛てる手紙で所与した忠告のように、詩歌に一番素晴らしい部分は「生活の破片と音声」のはずである。したがって、優秀な詩人は「心に歩き、生活の源を探索し、そこで答えを手に入れる」。偉大な詩人が詩に対する心の重要性を強調するとき、我々はその強調の共通性を意識すべきである。精神や思想の内実がなければ、創作物が長く伝わるわけがない。詩人たちの「心」に対する主張を今時で考えれば、自分の創作を見直す鑑と参考とするべきである。心と魂の参与があればこそ、先鋒詩人の創作には愉悦と苦痛の艶があり、精神と思想の真相がある。逆になると、純粋技術主義の苦境に陥ることになる。「知識」を詩にする、または形式的な実験に耽り、堂々と前に進めなくなり、最終的には詩で読者を感動させられなくて「泯然として衆人なり」になってしまう。

新世代詩人の中、革新と冒険精神を持つ者はすべて自主的に身につけた「固い」知識を軟化し、命の匂いを与えて、日常化の創作に浸透させる。「知識」をそのまま詩歌の創作に導入する詩人に比べて、彼らは優越感と誇示する姿勢を収束し、自主的に平民詩人の心構えに復帰した。すなわち、詩歌は人気取りの演技道具ではなく、精神生活の一部になる。自然で超越的な転換である。世俗的な物質生活と高潔な詩歌創作は背反せず、個人生命の表現に異様な「霊光」を現出させるのである。

時代の現実に介入し、生活の美学について創作するこそ、今時の若手詩人の注力方向である。詩歌創作にとって、生活は最も質素で普遍的な根源であり、真実の日常生活では霊感も素材も心のままに使用できる。しかし、現実生活から離れ、虚偽で空漠たる神性や幻覚を求めると、力が失われる。これぞ先鋒詩歌の大敵。杜甫の詩歌を言及した時、銭穆氏が「杜工部の詩の神髄と言えば、自分自身の一生の実際生活を詩に入れたこと」と評価し、妥当で正確な評価である。中国の詩人はかつて命と魂を詩に託すが、西洋観念の過度導入の結果、精神の浸透と霊魂の関与より技術の鍛錬を重視する詩人が多くなってしまった。

したがって、今になっても、先鋒詩歌の苦境は詩人自身によるものであり、詩人と外部環境との関係はある詩人たちの怨嗟のように緊迫して耐えられないものではないと思う。これぞ詩歌にふさわしい時代と明示した時代なんてあるはずがない。大家のために配置・保留した環境なんてあるはずがない。本物の詩人はどんな時代でも自分の創作に直面できる。詩歌の本質を把握し、自分の方向を明白にして、詩歌と現実の関係を悟れば、詩歌の現実をも精通できる。虚しい語彙の絡み合いを避けるため、自分の良心と霊魂に直面して創作するこそ先鋒詩人の正道。

詩歌はある程度国家文化芸術を見直す鑑であり、時代の風潮に流される政治共謀者ではなく、個人芸術探求と時代の担当を融合する表現である。時代、運命、歴史と現実に関連している。したがって、詩歌の創作は内面で魂と心に飛び散り、外面で時代、社会および宇宙に開放し、純粋な言語実験と遊戯興味に留まるものではない。この点について、我々は数多の回り道を歩いてきた。創作者と鑑賞者にとって、詩歌と小説の創作だけではなく、おおよその芸術創作には心に直面する共通点がある。明白な理があるものの、当分の詩人たちは相変わらず苦境に陥っている。大抵自己表現の創作をしているだけで、鑑賞者その他との「交流」には疎かにしている。正直、「自己表現」は詩人や作家の創作のタブーではない。むしろすべての創作は「自己表現」をしている。でなければ他の何もかも成立できない。しかし、その「自己表現」には詩人と鑑賞者の心の平等な対話がなければ、自己完結の譫言に成り下がることは必定である。

詩は言葉に至るのは不足で、心に至るべき。詩人は偏狭な言語実験にとどまらず、創作中心の広大、精神の充実および詩歌内実の拡張を維持してい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諭している。しかしこれは詩歌、時代と社会の担当および詩歌の批判と存在を観察する力を取り消すわけではなく、言語実験から生命創作への転換、現実介入から芸術創造への超越が見せているのは、今時詩歌が精神の奥に邁進する探索品質、および理想主義が詩人の内心に復帰した光芒である。我々の詩歌はネットワーク時代で千篇一律の苦境に臨むというのなら、「詩は心に至るべき」という観念を再度言明するのはとりわけ必要になる。有名な詩人は個性化の言語表現を基にして、精神、思想と心の連合作用を加えるこそ、恒久な美と普遍的価値に富んだ比類無き詩作をとこしえに伝わるのである。

篇4:用诗歌触摸灵魂

吉小吉的诗歌内容具有关注生活,贴近生活的特点;形式自由随意,短小精练;语言朴实,既有情感的抒发,也有理性的思考。吉小吉说:“我曾经追求把诗写得很空灵、很华美,追求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刻意去营造一种语词亮丽的氛围。可是,后来我慢慢发现,诗歌的直接、爽脆更能打动人,更能让人直达事物的本质,进入事物的内核。”①所以,“质朴、原本、真诚”就逐渐成为他写诗的“六字原则”。吉小吉的诗歌创作,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浅度写作”,但实际上秉承着“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正如秦宗梁所说,这是吉小吉对“神性写作”“玄学写作”的反叛与拨正,也是一种使诗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读者的文化策略。②

一、情感张力:穿透现实的朴拙

诗歌与现实一直紧密相连,直击现实就成了现代诗人聚焦的应然主题,许多优秀的诗歌也是因其穿透现实的力量而焕发生命,当然,不同的诗人,因其生活背景、思考深度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其对现实的描摹和剖析会各有侧重。吉小吉说:“诗歌的生命应该是人的情感所赋予的。真诚的情感就是诗的血液。”③其诗歌中穿透现实的力量,更多的就是源于其诗中倾注的情感血液,使得朴拙的日常生活有了一种欲罢不能的张力。在吉小吉的情感诗中,有表现亲情的诗作,如《写给81岁病重的父亲(三首)》《吉进铨》《覃连珍》等;有表现爱情的诗作,如《一不小心》表现了爱情的悄然而至及时光飞逝,《旅行》把思念造成的失眠比作一场漫长的旅行,《圭江大桥》记录了爱情的足迹,《对视》表现的是触电般的爱情感觉,《拥吻》与《流水》表现了情爱的热烈与缠绵,《花朵》极写情爱的诱惑与思念的伤感,《喜欢每一场雨》极写爱情的甜蜜与浓烈,历久弥新。除此之外,《泪水贴近幸福》则表现了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恋乡之情。这里重点解读一下诗人写父亲的一首诗《吉进铨》:

吉进铨是我的父亲/他五十二岁那年/我才出生。从我记事起/他就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早上,扛着木锹/或者铁铲出门/傍晚,背着犁耙/赶着黄牛回家/他潜入水里/堵塞水库漏水的窦洞/也爬上屋顶/修盖漏雨的瓦片/几间泥土瓦房/是父亲,唯一留给/我们兄弟姐妹的财产/父亲曾用沙土和石灰/把它粉刷一新/这让他异常高兴,拼命地/抽水烟筒/烦恼的时候,也抽/他最欣慰的,是我能认字/常常默默地站在一旁/入神地看我读书,或者练字/有一次,我写下/“吉进铨”三个大字/拿给他看,他却一脸茫然/他不知道,那就是他的名字/直到二○○六年正月初五离开这个世界/父亲也没有认识半个汉字

这首诗最显著的语言特点就是口语化,非常朴实,就像是把日常语言分成诗行。这样写诗似乎很简单,但其中的情感却非常深沉浓郁,使读者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一首诗会产生如此动人的艺术效果?首先,作者用白描手法和生活细节来展现父亲的人生:头发花白,整天与木锹、铁铲、犁耙、黄牛为伴,一生最大的财产是几间泥土瓦房,高兴与烦恼的时候都爱抽水烟筒,虽然自己不认识字,却喜欢看儿子读书写字。这样,一个勤劳、朴实、能干,不善言谈的父亲形象如画面一样展现在读者眼前。其次,作者采用了返璞归真的艺术手法,在看似平静朴拙的客观叙事中融入了对父亲深沉的爱。这种爱,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正是这种最简单的表达技巧,带来了最真实动人的情感效果。同样,写母亲的《覃连珍》一诗也是采用朴实的叙述风格,突出母亲不识字的特点,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懂得做人的道理:“做好人才能写好字。”母亲的影响与儿子的坚定在诗中交相辉映。

丰富细腻的情感成为诗人表现人生的重要基础。吉小吉有一首小诗《经过孝感》:“汽车,经过孝感/像有什么,将我,轻轻/抽打了一下。我/蓦然想起,父亲/他,卧病在床/我,身在异乡/一个地名,其中/一个字,就一个字/就令我,心灵震动、不安/并且,愧疚、无奈。”这首诗突出了“一个字”,却没有明确说出这个字。诗人含蓄表达的关于“孝”的复杂情感,恐怕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震动、不安、愧疚、无奈是现代人面对忠孝不能两全时的普遍心态。人生的一次普通经历,也是心灵的一次悸动,作者用诗的语言记录下来了,给读者以震动和启迪。

诗人张洪波在《细节中的质朴的虫儿》一文中曾经指出:“在虫儿的诗中,有一个关键词,也是他常常要使用的,那就是‘我’。诗人不是一个旁观者,他必须在他的诗歌中,就像他在生活中一样,这个‘我’是不能随意溜掉的。”④正是“我”的参与,让读者直接触摸到了吉小吉作为诗人的情感世界与真实人生,并直观地了解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诗学所提出的“兴观群怨”说系统地阐释了《诗》的社会作用和文学对现实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文学的教化作用。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拥有个体独特的生存轨迹以及生活体验。诗歌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我意识彰显的结果,诗歌的抒情性不排斥自我,且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自我,因此,吉小吉的诗歌是极具个性化抒情意蕴的。唯其富于个性,才能显出新奇,才能让他人由司空见惯的平凡之中感受到不平凡,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其质朴话语背后蕴含的浓郁真情。情感的真挚就在于随物赋性,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会于所要叙述的人物和事物之中,达到物我相宜情景互融的境地。

二、哲理沉思:抵达生活的内在

中国哲学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这种“知行合一”的原则也体现在诗歌文本中,即诗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实践是统一的。诗人纵是思考人生意义、体味生命价值等宏观命题,并不是直书主题,而是从日常生活细节出发,先在身心经验上切己体察,当获得某种体悟后,通过简单的语言让哲理流淌在字里行间,其中深意,由读者去体验和领悟。吉小吉的诗歌在阐述其哲理沉思时,正是通过日常的细节来述写生活的内在。先来看吉小吉以《声音》命名的一首诗:

从粗糙的海碗边沿传来/甚至,把我从梦中惊醒/那巨大的声音/是一口把天吃下去的声音/天,有时候也很小/一个大一点的瓦碗/就能把它端在手上/天色常常是灰暗的/间或也有阳光和白云/我,常常在地坪上/出神地看着手中的天/看着手中的阳光和白云/舍不得端到嘴边/但,从地里使牛回来的父亲一仰首/天就被吃下去了/还从大海碗的边沿/发出一声长长的巨响/后来我慢慢懂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声音/比饥饿的声音,更响

俗语称:“民以食为天。”诗中把食物比作“手中的天”,夸大了父亲吃东西的声音,因为这不是一般的声音,而是饥饿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把我从梦中惊醒”——足见影响之深,刺激之痛!有过饥饿的体会与经历,才会有如此深沉的思考。就像莫言写《四十一炮》,也是表达饥饿的影响与感受。作为农民的儿子,吉小吉深知生活的艰难,在叙述人生的苦难时,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视角——父亲吃饭的声音,这无疑是新颖别致的,体现了诗人敏感细腻又善于深思的特点。

再看这首《寒风》:

我要将那些人们忘记关上的窗门/猛烈地摇个不停/直到摇碎所有的玻璃/我要他们都蜷缩在/被窝里,暖气里,不敢出来,做缩头乌龟//这还远远不够,对那些胆敢跑出来的/路上的行人,我要撕裂他们的脸皮/还要用劲甩出一万条鞭子,狠狠抽打/让这些人感到彻骨的疼痛,并且/连挂在脑袋两侧的耳朵/也不知道是否还在那里//我要天下所有的人,都像重视春天一样/重视冬天,真真正正懂得我的存在

这首诗最关键的思想集中在第三节“我要天下所有的人,都像重视春天一样/重视冬天,真真正正懂得我的存在”,这是在表现一种倔强的力量和向上的精神。可以想象,吉小吉作为普通农民的儿子,在人生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坎坷,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就像生活中的莫言以及莫言小说中的愤怒。这里可以把寒风看作是作者的自比,作者借寒风巧妙地展现自己的力量与愤怒,也在表达自己的不屈与倔强。这首诗在修辞上的成功无疑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与莫言洋洋洒洒的狂欢叙事不同,吉小吉通过寥寥数语,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与思考,体现了诗歌短小精悍的优势。不过,吉小吉此类比较激愤的诗歌较少,他的批判更多体现的是冷静与从容。比如反思“文革”的《九姑》,就没有激烈的批判,只是在平静的诗句中,用事实说话,其震撼人心的理性力量似乎不亚于呼天抢地的声讨与批判。

诗歌是诗人精神还乡的过程。在现实的物质时代愈发显示出诗歌所构筑的精神世界特有的高尚与珍贵。从情感上来讲,乡情更是人们寻求精神归宿的重要方式,诗人对童年故乡的记忆或许已然支离破碎,随着时光的淘洗,能沉淀在记忆中的这些片段早已渗入骨髓,成为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吉小吉所作的大量散发着浓郁南方乡村气息的乡土诗歌既源于乡村生活,又为现代生活所观照,诗人并非只站在单一的乡土视角来观察和体会现实生活,他的乡土诗歌也非简单反映本乡的风土民情,从他的诗歌中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个体生命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从乡村走向城市又从城市走向乡村,几番离开与出发,既在其中又在其外,这正是一个现代人的生命直觉和理性思考彼此交汇甚至相互冲撞的心路历程。因而,相对于以往的乡土诗,吉小吉的部分反映乡土情怀的诗歌蕴含着更深的回眸思考,具有新的美学特征。

三、忧患意识:触摸生命的沉重

“忧患意识”是诗歌创作中的永恒母题,也是诗歌文本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精神。很自然,诗人吉小吉同样具有强烈现实感的时代忧患意识,在他诗歌中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深层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吉小吉不是一个封闭在自我世界里的诗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表现在他的很多诗作中。如关注生态平衡、环保问题的诗作:《歌声即将被人枪杀》《一只小鸟是不是在路边安睡》《那棵树》《触摸疼痛》等;关注家乡与留守儿童的组诗《孤独与渴望》,其中《旮旯村的守候》是表现美好的山村图景,《早晨的山坡》含蓄地揭示了一个失学儿童的孤独与渴望,《九弟》与《稻草人》表达了留守儿童对出外打工父母的思念与渴望,《三妹》表现了洪水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灾难,《民政叔叔要来》《新房子》表现了社会对孤儿的关心与帮助等;《愿望》《洪水》《看地震搜救新闻》《嫩小的手掌》《红书包》《列队的书包》《我想听一听大街上嘈杂的声音》等这些诗则是表现海啸、洪水、地震、“非典”等灾难带给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嫩小的手掌》,如画面一样把灾难定格在人们头脑中;《莫名其妙的恐惧》则是关注伪劣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意外与不幸。正如荣光启所说:“……虫儿(吉小吉)的诗则是在社会、民生的层面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虫儿有杜甫一样的忧患之心,也常常发出屈原一样的叹息。他常常从家庭的境遇、亲人们的遭际出发,表现出对当下中国的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⑤

先解读一下吉小吉的生态诗《歌声即将被人枪杀》:

歌唱着的小鸟,在枝头上/歌唱着。它们,用翅膀/征服天空,以飞翔/实现理想。可是,献给人类的/歌声,此刻,正被一杆枪/瞄准。歌唱着的小鸟/为什么还不展翅飞翔,快快飞翔/你们,那一点点宝贵的鲜血/撼醒不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类。真的不能/你们飞呀,赶快飞呀/怎么还在平静地歌唱,直到/把最后的歌声,送给/枪杀自己的人

诗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类”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形象的射击动作,又是表现人类对社会、对环境不认真负责的态度。小鸟的可爱与无辜,人类的无知与残忍。作者态度明确,同情与控诉并存,读者深受触动。

如果说《歌声即将被人枪杀》还写得比较冷静,感情较为节制,那么再来看《触摸疼痛》:

一片树林倒下/一群小鸟流浪在天空//一座大山被剥去衣裳/一块块疤痕裸露无遗/一片树林已不复存在/一只小鸟永远失去了歌唱//一个现代化的下午/一柄电锯夺去了它们栖居之所/一个个树桩连着树桩/一幅幅年轮图连着年轮图//一座大山默默流血/一溪清泉被血染黄/一顷良田被旱魔袭击/一片农作物在烈日下枯萎/一条大河在干涸中哭泣//一天一天失去鸟语的日子/一个诗人触摸着胸口的疼痛/一首诗歌放声嚎啕

这首诗无疑在感情上表现得更加激烈,甚至到了撕心裂肺的呐喊程度。“一天一天失去鸟语的日子/一个诗人触摸着胸口的疼痛/一首诗歌放声嚎啕。”无知而又残忍的人类啊,为什么不知道善待养育我们自己的大自然呢?谭旭东说过:“虫儿的诗充满忧患意识,如《触摸疼痛》是真正的焦虑型文本,是对诗歌现实与社会现实的真正的触摸,‘一片树林倒下/一群小鸟流浪在天空’,这样的诗句令人深思。”⑥

唐代元白诗派的创作主张“文章合时而著,诗歌合事而作”,意即创作文章要符合当时的时代,要体现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诗歌也要缘事而发,讲求写实。诗歌是对现实世界的文学反映,与周围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应该是积极参与和切近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环境这个群体,诗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水之鱼,无本之木,失去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吉小吉的作品中不乏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诗歌,无论是地震救灾、环境保护还是商品质量安全、留守儿童问题都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以诗歌的形式焕发出的新的力量,这就是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任何公民都不能忽视自己肩负的责任,诗人吉小吉则以文字的形式践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他的社会写实诗歌触角细腻,质朴良善,充满了宝贵的正能量。

四、情怀如诗:守望心灵的澄明

诗人的情怀决定了诗歌的质地。心灵澄明,笔下的语言也会清澈如水、美感十足且趣味盎然。吉小吉的诗歌注重内心的袒露,大胆抒发真情,把诗笔触向人的日常生活,把目光投向大自然的灵动,表现了诗人对人性、对生活、对自然的“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吉小吉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从他的很多表现生活细节的诗歌中展现出来,比如《欢迎春天》表现的是一种欢快地迎接春天的心情,《我和春天打了个照面》诗意地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在《轻风掀卷云纱的声音(组诗)》中,《远眺》极写静之美,《山间》有一种世外桃源的美感,《瀑布》带来的是一种“激越,清澈,澄明”的净化心灵的美感,《听绿》用通感的手法极写自然之美,《蝉鸣》以比拟的手法咏赞了知了的热情,乡亲的勤劳,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让人焦虑与烦躁的等待这种感觉,诗人也有极其形象的描述:“21时、22时、23时……/要来的人,会在/一个什么样的时刻/出现?一本,新到的/《人民文学》,张开/又合上了它的/嘴巴。如此反反复复/它,已经无话可说/我,也无话可说。”(《等待》)诗人还有很多表现童趣的诗歌,如《爆米花》是单纯的童趣,《萤火虫》一诗中既表现了儿童的快乐与幻想,也有关注生态问题的思考:“现在,夜晚的星光/越来越少了。”吉小吉的生活诗有一些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有些则带有明显的个人化特点,如《天南地北(组诗)》。不过,其中的《秦淮河,我是被挤到这里的》不仅现实色彩浓郁,而且不乏幽默感。正如李秀珊所说:“虫儿的诗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睿智、机敏、亲切,要赞美的举重若轻,要批评的幽默宽容,十足表现了那种从容安详的心境。”⑦

来欣赏一下吉小吉的《郊外》:

黄昏。小鸟还在/小鸟们的悦耳笑语还在/微风走过来,告诉我/附近村庄的炊烟还在/野花们都还在/野花们就要把小路拦住了/但没把我的脚步拦住/而路边的牛粪还在/粪壳虫忙碌着。粪壳虫还在/这时有一头牛在喊我/一头牛在大声喊我。它喊我回到/一种遥远、熟悉而亲切的生活/这时夕阳照着我。这时夕阳还在/我摸摸胸口/我暗地里庆幸我童年的心跳,还在

这首诗连用八个“还在”,语言优美,诗情浓郁,趣味盎然。一反吉小吉诗歌口语化造成的朴实感,有种浪漫而富有情趣的绚丽感。童年的心跳应该是一个诗人必备的要素,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保留童年的心跳。

林语堂先生认为,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让人们在诗歌中发现了灵感和活跃的情绪,同时还给予人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⑧。吉小吉的生活诗也是这样,充满了艺术的美感,折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绚丽。

作为文学之母的诗歌,她是文学中的文学,任何时代都需要诗歌。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文学方式,更是时间积累的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吉小吉的诗歌虽然质朴而不张扬,但率性的抒写后面让读者感受到了情感的细腻、哲理的深沉、现实的悲悯以及人生的况味,吉小吉为生活而歌的人生态度,昭示着人们脚下坚实的大地,既是诗人创作的灵感之源,也是诗意地栖居其上的灵魂之所。

【注释】

①吉小吉:《虫儿与诗歌有关的几段话》,载《广西文学》2003年第9期。

②秦宗梁:《在生活深处舞起诗歌的烟花——吉小吉诗歌“浅度写作”艺术论》,见吉小吉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c6d1380100028m.html。

③吉小吉:《情感是诗歌内在的血液》,见钟世华:《穿越诗的喀斯特》,204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④张洪波:《细节中的质朴的虫儿》,载《广西文学》2003年第9期。

⑤荣光启:《“自由”年代的诗群崛起:当代广西诗歌》,载《南方文坛》2008年第5期。

⑥谭旭东:《广西诗歌现状四人谈》,载《广西文学》2003年第1期。

⑦李秀珊:《诗潮寄语》,载《诗潮》2000年第11-12月号。

⑧于丹:《唤醒心中的诗意》,见《重温最美古诗词》,2页,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

篇5:叩击灵魂的诗歌

一匹匹烈马

追风而驰

一株株梅花傲雪凌霜

一行行诗词激情飞扬

那是草原上最壮观的狂野

那是大青山下玉雪为骨的

冰魂

那是草原人的骄傲

石玉平老师,美的化身

他不张扬的个性

执着、坚韧、谦和、傲骨、而热烈的情感

宣泄在一匹匹烈马身上

泼墨于一张张宣纸上

诉诸于一行行诗笺里

石玉平,大漠之子

坚持用自身独有的.草原情

诠释他镜头下,画笔中,诗词里的

勇猛,雄风,力量

篇6:灵魂的诗歌

纯洁的安息就在我身边

我冲它要口水喝

泥土给我一只陶罐

小树给我一把靠椅

我喝下最初的比喻

就睡着了

那天的风很安静

象一种美德

又象没被思考过的孤单

【三百六十五个孤单】

我象生命爱光阴一样

在冰雪的大地上

在弥漫的青烟中

在枯槁的灌木丛里

寻觅一点点人间的气息

渴求一滴滴人间的温暖

期待一丝丝人间的依恋

【长大就好了】

很多人和我说:

你长大就好了

我愿意相信那些人的话

从此以后

我每天都在听打开窗子和

关上窗子的声音······

后来,我长大了

有时,大过我的孤单

有时,不是

【灵魂的颜色】

有一天

我又回到了那条熟稔的

村路上——

想起小时候那样——

—边走边玩

注视着轮胎碾压过的

泥坑——

为那样地冒着水泡,为那样地

漂着五彩斑斓的油渍发呆

然后又为着那样莫名其妙的事物

而惊喜

仿佛那个地方才是我

灵魂所在

【聪明的小水珠】

你聚集在玻璃窗上

张望世界

流淌下来的水印

又湿又滑

如同写给春天的日记

——聪明的小水珠

你眨眨眼和清晨

一起飞走吧!

篇7:灵魂的诗歌

在落英缤纷的场景中

最美的`诗句,却是那满地残红

虔诚的扫尽岁月的尘埃

浊世中我静伫其中

写一首诗,任墨香将我湮没

独斟酒,便已是醉眼朦胧

揽来九天明月伴我

同赏落花,共听流水

问谁能懂这雾霭中的风景

琴韵幽幽,引无数前尘往事

竹影横斜,若开启风中之门

我欲将诗稿赋予这夜

却怎知一怀愁绪难敌这晚来风急

禁不住寒霜秋露慢沾衣

黑夜啊,你的呼吸是如此的急促

以至于我来不及想象忧郁

且让我的灵魂感知另一个灵魂的召唤

我在渴望,渴望肉体

篇8:中学诗歌教学的灵魂——意象解读

笔者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象,进行分类归纳,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分析意象,再让学生将意象串联、比较,把握其中包含的深刻意蕴,领会意象组成的意境以及意境中透射出的情感和思想倾向,从而达到预订的教学效果,把诗歌学习引向深入。

一、罗列具象,挖掘情感色彩:

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对罗列出的几组具象,辨形、听声、观色、品味,确定联想方向,展开想象,把作者蕴涵在意象中的情感色彩挖掘出来,这是意象解读的起步。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组精彩的具象画面:“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这组具象,展示了朗朗月色,澄碧湖水,漾漾渌水,清亮猿啼,构成了一幅清丽恬静的幽美画面。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这一段移步换形而变化迅疾。石径通云,海日升空,天鸡高唱,山花烂漫,似已见到光明而仍在暧昧之境。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森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随着夜晚的降临,诗人梦中的见闻已是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在急骤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水面腾起烟雾,置身这样的环境,令人感到身居高危之地而毛骨悚然,可用阴森恐怖来形容这第三组具象。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染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地,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果说前面仅仅是诗境的奇异的话,那么这接下来是光怪陆离,梦境也随之进入高潮。刚才虽是令人惊讶之境而举目所见,依然一片宁静。紧接着写到山崩地裂之声,一幅奇异而璀璨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由晦暗突然转为光芒万丈,既有奇丽的景象,又有色彩的描绘,且有舒卷的情域,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画面。

通过挖掘四组具象内涵,我们发现:诗人写梦中诗境,其神奇瑰丽的场面固然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但神奇瑰丽的背后还有着若隐若现的恐怖的阴影,这正是诗人在现实社会中四处碰壁而精神压抑的诗化反映,隐晦曲折的反映了他迷惘于“出世”与“入世”间的心理矛盾。

二、运用象征,获得审美愉悦:

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情感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获得审美愉悦,这是意象解读的第二个任务。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叠用九个名词,多重意象交替闪现,就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概括而巧妙的构思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表面的变幻,却有着深刻言外之意,不得不令人低头沉思,去寻思和探问人生的意义何在。

三、铺陈意象,白描取胜:

使情感具体化,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但这种直观描述,渗透了主体情感和审美意趣。王维《山居秋暝》诗的精妙所在就是那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声、莲动、舟行,把“莲”给动态化了,不仅不与幽静基调抵触,还生发出摇曳多姿的美丽, 让人以为他是在为热闹作铺排, 但恰恰相反, 诗人妙笔生花, 借“动”显“静”, 着力表现幽静的意趣, 与前面“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稳稳对接, 隐隐约约透出禅意, 真所谓诗画一体, 佛禅扑面。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先选取“寒蝉”这个典型意象, 寒蝉即秋后的蝉, 活不了多久, 一番秋雨之后, 便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 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长亭也代表离别, 所以,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 “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 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也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杨柳”与别情有关,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 杨柳和离别似乎就具有了必然性联系。“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 这时一切的景象都特别凄凉, 难以忍受。酒醒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织在一起, 就构成了凄凉的意境, 抒发了伤别离的悲凉情怀!

四、纵横沟通,情象融汇:

诗词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予物象,情象融汇,正所谓“景中有情,象中有境,情景交融,自有意境。”这样才能领悟“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的精髓。比如写愁。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的“白发”因“愁”而生,借“愁”而长。无尽“愁绪”竟有了长度!李清照“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太大,船舟也不能载。在李后主和秦观的眼里,“愁”如丝,如麻,既乱且细,理不清,想不尽,说不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纱》) 。在有些诗词中,“愁”也有数量,而且富有人情味:“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把“愁”的数量借“一川”、“满城”、“梅子黄时雨”巧妙体现,感人至深;“漫道愁须滞酒,酒未醒,愁已先回” (秦观《满庭芳》) ,本欲借酒消愁,谁知酒醉未醒,“愁”却早已回到词人身边,“愁”对词人的深情厚爱,竟至如斯。醉中愁,愁中醉,这种境界,没有多种意象的融汇贯通,是写不出来的。一个“愁”,竟有如此多的意象表现形式,通过融汇沟通,我们可以体味诗人内心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

五、借助比喻,具化意象:

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达效果。这是解读意象时要把握的规律性特征。许多古典诗意象具有隐喻性,意象本身与意象所隐喻的对象有一定的相似点, 这个相似点便是理解意象的关键。“鸟”的意象往往与男女恋情、婚嫁有关, 如“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 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 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客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 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 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 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 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因“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传统, 另创了一个崭新的“柳”意象。看那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 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艳丽倒影, 叫人联想到了金妆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的依恋, 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分难舍。可见, “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 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引领学生从意象入手, 从横的方面把诗歌意象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找出诗人们在使用这些意象时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从纵的方面出发, 对每一首诗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做到知人论世, 纵横结合, 是把对诗歌的学习引向深入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 1988年版, 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2]、《宋词三百首》, 沈家庄中学诗歌教学的灵魂——意象解读云阳师范进修学校 庞国霞注析, 漓江出版社, 1996年版。

[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于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灵魂的诗歌】相关文章:

灵魂或盛开的花朵诗歌05-09

诗歌灵魂范文05-17

放牧灵魂诗歌04-13

灵魂触摸诗歌04-24

让灵魂跳出世界诗歌05-03

和平,灵魂永远爱国诗歌05-21

悲伤的灵魂05-05

灵魂的芬芳05-17

技术的灵魂05-23

微笑的灵魂05-25

上一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应急预案下一篇:师德演讲稿:做个诗意而快乐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