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或盛开的花朵诗歌

2024-05-09

灵魂或盛开的花朵诗歌(通用5篇)

篇1:灵魂或盛开的花朵诗歌

说到老师,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了她――我在日记里都牵挂的人。

她叫汪婷,是胡老师的实习生,是实习生中最纯粹的那一个,像一张干净的白纸,不掩饰,不修边幅,特别开朗――和我一样。我们叫她“小汪老师”,在我心中她是一朵盛开的花儿。

上学期,因为她要离开,我哭了好长时间;这学期,她又回来了,我特别开心。为了她,我可以在深夜里做花;可以在大早上做一张贺卡;我还记得暑假中的一天。

那是骄阳似火的一天,我小心翼翼地捧着纸花儿,走进山潘校区给她送去。她没变,我远处望望。走近了,她身上的香味扑鼻而来。这时,我觉得她的每一根头发丝都是好的,“呼!”我迅速用手机捂住她的眼睛,“猜猜我是谁?”说完,我又放下了手机,她一转身,我便亲切地喊“小汪老师!”呆萌的她揉揉我的脸,脸上显出了一丝成熟的温柔,她变了!我魔术般地拿出写了字的那盆盛开的花朵,她一秒恢复以前的样子,圆圆的脸上尽是掩饰不住的开心……

再见到小汪老师是最近的事儿了,大概是周五吧,她来了,我们纷纷献上教师节礼物,一个个不甘落后的眼睛眨呀眨,我也拿出了自己都舍不得动的胡老师给我的薰衣草干花给了她。

小汪老师是我心中的一株盛开的花朵。

篇2:灵魂或盛开的花朵诗歌

这时,我听到妈妈和爸爸正在打着电话,我很好奇他们在说什么,于是就偷偷跑到屋门口偷听。“好,我马上就带他去。”妈妈挂掉了电话,随后让我别再玩手机,要出去一下。我放下了手机,跟着妈妈出去了。

路上,我疑惑地问:“妈,我们这是要去哪儿?” “当然是去给你启脸上的黑点了。”“什么?”我十分惊讶,听爸爸说过,启黑点要用刀把挖下来,再用针缝上。这么血腥的场面想想就害怕。虽然我的心里是极其恐惧、拒绝的,可是,在老妈的逼迫下,我还是被强行带去了。

目的地到了,我胆颤地走进医院里,只见爸爸已经在那等着我们了。医生把我带进了一个房间里,把老爸老妈都隔绝了出去,并让我躺在床上,开始手术。

手术期间,我的心里忐忑不安,感觉时间一下静止了,没有一点声音。我像身处在无尽的深渊里,没有光亮,没有人影,也没有任何嘈杂之声。突然,外面传来熟悉的声音,打破了此刻的宁静。“医生,你就让我们进去看看吧,我们实在很担心呀。”是妈妈的声音,此时我的心里非常感动,无尽的黑暗深渊之中出现了一道光亮,这光亮正是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篇3:灵魂或盛开的花朵诗歌

我几乎是含着热泪读完这篇文章。一种沉重, 一种酸涩, 一种悲凉, 一种忧伤, 一种怅惘。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冲动, 想哭, 痛快地哭, 想喊, 大声地喊, 似乎, 唯其如此, 才能释放内心郁积已久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沉睡在我心里, 也许它从来就没有真正地睡着, 只是蛰伏在灵魂的某一个角落, 随时随地都有可能, 露出尖利的牙齿, 撕咬我敏感的心灵——今天, 是它, 《梦, 盛开在寒霜中的花朵》, 唤醒了这种情绪。

文章起笔非常平实, 平实得甚至有点寒碜, 但随着阅读的展开, 我的心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被它拉入一个奇特的“磁力场”——生活的贫困、母亲的疾病与早逝、父亲的抛离、求学的艰辛……沉浸在作者经营的文字里, 眼不想眨, 头不想抬, 心完全被作者的叙述所牵引。此时, 我突然想起了巴金的那句名言“最大的艺术是没有艺术”, 也许, 这是作者努力的追求?

“我叫韦巍, 布依族人。我的家坐落在贵州西南的一个布依山寨里……”“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只知道怎样种植水稻, 怎样用汗水灌溉那贫瘠的土地……”语言朴实吧?朴实得像泥土, 土得掉渣儿。像不像相熟的邻居串门儿, 坐在你对面的马扎上, 泡一大杯浓浓的茶, 扯开话头, 准备与你天南地北大侃一番的样子?

朴素, 有时比华丽更具有夺人心魄的力量。

很久没有被文字如此深刻地感动过了, 有时我甚至怀疑自己, 难道平淡而琐碎的生活把人挤压得感情淡漠, 成了一个不会流泪的人形机器吗?

每一个文字都有味道, 酸的味道咸的味道涩的味道腥的味道, 那是泪的味道, 汗的味道, 是泪与汗交织又与雨水混合的味道;每一个字都有声音, 尖利的声音浑厚的声音嘶哑的声音清亮的声音, 那是刻意的压抑却终于爆发的抽泣, 那是浸泡在苦难中无奈无助却又顽强地挺直胸脯的内心的嘶喊, 是倔强的生命对命运的呼号;每一个字都有重量, 像锤头一样敲击着读者的心灵;每一个字都有温度, 那是我们热血的温度, 灵魂的温度!

文章似乎有一股奇特的力量, 使我完全沉浸到一种浓浓的情绪里——酸楚、悲悯、忧郁。作者的童年和少年饱尝了苦难, 可他没有哀怨没有愤怒甚至没有一句牢骚。从他的心底流出的每一个字明明都含着浓浓的情感, 可他偏偏把这深深的感情隐藏得严严实实, 像旁观者似的, 用一种平和的心态, 选择一种平静的语气, 用质朴的文字来述说。正是这种平和、这种质朴生成了文章独特的魅力。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而最动人的情感莫过乎“真”。但这生活的“真”必须经过艺术的提炼才能变得“真切”, 才有可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文章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作者运用生动传神的描写, 把生活的“真实”高度艺术化, 给我们描摹出一幅幅精彩的“画面”, 这一幅幅“画面”、一组组“镜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带给阅读者丰富的内心体验。

作者的叙述是简练的, 尤其是开头部分, 用语极其俭省, 他似乎故意用这极俭省的文字冲淡自己内心隐藏着的某种感情。描写也是,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把叙述与描写融在一起, 但这丝毫不影响文章的“画面感”——“因没有三毛钱买墨水, 我伤心落泪徒步走向学校;因没有四块钱交试卷费, 我被训斥、罚站;因为没有鞋穿, 我只能光着脚丫上学”。似乎只是叙述而不见描写, 然而我们的脑海里却分明能浮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这些画面根本不需要谁的提示和牵引, 是那样自然而然地跃入你的脑海, 浮现在你的眼前。再如“夏日的厕所, 蛆虫拖着长长的尾巴满地爬……”更是触目惊心!四处横飞的蚊蝇, 拖着长长的尾巴四处乱爬的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蛆虫, 山寨土厕低陋、肮脏的形象是那样霸道地刺入你的脑海, 而作者却连鞋都穿不起, 光着脚丫进出在这样的环境里, 这里面的苦涩和辛酸还用更多的语言来添足吗?

优秀的艺术作品有时会利用“空白”来制造更大的艺术空间, 比如米洛斯的维纳斯神像那残缺的双臂, 这种“空白”给了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收到了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 可谓是“以少驭多”“一无生万有”。韦巍的这篇散文也巧妙地运用了这种艺术, 比如妈妈患病已经使家庭负债累累, 妈妈去世一年后, “爸爸为了一个女人抛下我们远走他乡”, 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灾难?“见我光脚上学”“认为我的装束和行为是对神圣学堂的亵渎”从而对我“加倍严厉斥责和唾弃”的老师, 他们的行为又对幼小的作者造成了何其深重的精神伤害?这些文字的“空白”反而在我们心中造成了更为鲜活的“画面”, 带给我们更为丰富而又深沉的阅读体验。

这篇文章最让我无法忘怀的, 是内心充满了纠葛的人物形象。我分明在文章中看到了“另一个我”, 凝固的文字穿越了时空, 把我也拉回到23 年前的求学岁月, 相似的经历, 共同的挣扎, 读着这样的文字, 我禁不住潸然泪下!

如果, 文章仅仅停留于苦难, 如果, 文章仅仅局限于“小我”的圈子诉说自己的人生际遇, 文章也许还无法拥有如此感人的力量。难能可贵的是, 作者面对苦难, 不回避, 不粉饰, 而是直面现实, 写出了那个时代贵州西南地区山寨生活的贫穷落后 (即使现在, 也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现代都市人无法想象的贫穷当中) , 这首先就是一种勇气, 一份责任和担当;更可贵的是作者的笔显然不止于苦难, 更写出了苦难中的呐喊与抗争, 写出了以自己为形象的年轻人身陷苦难自尊自强最终超越苦难的生命态度!是的, 我们不欢迎苦难, 但生活中当有些苦难无法回避的时候, 我们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 敢于战胜, 敢于超越, 让苦难成为熔铸生命意志锻造人格品质的高压炉!

在苦难中惊醒而不是在苦难中麻木, 呐喊着挣扎着趟过苦难的河流, 这样的人无疑值得佩服, 但如果只关注个人的挣扎终究失之狭隘。生活中还有一种人, 他们自己艰难地爬上了岸, 但没有忘记回过头来, 给那些仍浸泡在苦难中的人们一个激励, 甚至是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样的人更值得敬重。

社会需要爱, 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与呵护, 我们常常呼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 却很少付诸行动。而他, 不光用手中的笔呼唤和激励, 更是身体力行, 用自己哪怕微薄的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并不富裕, 他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文字工作者, 也要像我们一样养家糊口——但正是这普通人看似不起眼的“小善”, 更具有现实的普遍意义。这些人人都能做到的“小事”,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去温暖那些挣扎在不幸中需要温暖的心灵呢?

篇4:盛开的最美花朵

彝族人过民间火把节的时候,那不停流动的黄伞组成的一排排伞队、一个个伞圈、一面面伞墙、一条条伞龙、一座座伞山总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是布拖彝家姑娘自然流露的对美的追求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8月5日下午,本刊记者慕名走进了一位手工制作黄油布伞的布拖彝族女匠人一莫什么成外的生产作坊。

金色的梦想这里开始

下午15时许,记者来到莫什么成外的黄油布伞生产作坊,刚到作坊旁的坝子上,一股桐油的清香扑面而来,接着是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悦耳声音,记者循声走进了作坊。原来作坊不足十平米,搭建在民居的墙壁上,非常简陋。作坊里的一边是堆满了削制好的伞短骨、长骨,中间是一台已经有些年份的电齿轮机器,电齿轮机器旁堆着高高的削劈竹子时留下的竹屑,墙角处,整齐地横放着几百把只待上伞面的伞骨架。

“你来晚了,如果火把节那段时间来照相就太合适了,现在制作好的都基本上卖完了,所剩无几了。”一位彝族妇女明白了记者的来意后,望着记者胸前的照相机用彝话笑眯眯地说。

在交谈中,记者得知这位彝族妇女就是心灵手巧的布拖彝族女匠人莫什么成外,是记者此次采访的对象。成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黄伞,在每年的火把节将要来临时,看着同村的伙伴们都上街买把黄伞,自己羡慕不已,那种羡慕的感觉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的确,一把为我们挡雨遮阳的黄伞看似简单,但在布拖,彝族自古就有用黄色的荞麦粉调糊擦脸的习惯,彝族姑娘对黄色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使是家庭贫困的彝族姑娘也趁火把节来临之前,背上背筐扛起锄头到山上去采挖中药材来换钱买把金色的黄油布伞,是自己最美的一桩心愿,以至于每个姑娘几乎都有一把黄伞。

“你的手工传统制伞作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是在哪里拜师学艺的?”记者问道。

“我是2000年5月份开始模仿自学的,至今已有11年了。那时我家有一把旧黄油布伞,我在商店买了一些布料,然后找了一根竹子,自己在家用这把旧伞对比着慢慢地剪裁、劈竹。但由于布料剪裁尺寸的不相吻合,加之伞骨的歪歪扭扭,制出来的伞是扁的,家人还嫌我没事找事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慢慢地学成后就自己开作坊。”手巧的妇女今天不美明天美,喂草的牛羊今天不肥明天肥,莫什么成外金色的黄伞梦想从这间小小的生产作坊里开始了!

最美的花朵就这样盛开

布拖黄伞一直被外界赞美为盛开在凉山的最美花朵。“制一把成品的黄油布伞,所有工序全部为手工制作,其实需要很多繁琐的工序,须要娴熟的技艺。”莫什么成外望着在一旁正在削竹条的马惹外且说。

马惹外且是她聘请过来帮忙的一名伞骨架师傅,今年59岁,家住布拖县特木里镇,已在莫什么成外的作坊打了5年工。每把伞,都是成外和他精细做出来的。说起这门独特的手艺,本来耳朵有点不灵的马惹外且凝视着那些短骨、长骨,低声向记者说:“我们一年四季都在忙,火把节期间还找几个小工来帮忙,平均每天给这些小工付50元不等工钱。我都在她家挣了很多钱,平均每年可以拿到一万元左右哦。”马惹外且还给记者介绍道,他说莫什么成外在家是个贤妻良母,在外是个心地善良的彝家姑娘。

其实马惹外且是位身残志坚的彝族老人,他除耳朵不灵外,右手食指与中指在年幼的时候被火烫伤从而造成食指全无,中指只剩下一截。但在这个作坊里,他从来没有忙里偷闲过,一直用一双熟能生巧的双手将毛竹按尺寸劈开、削制等制成短骨、长骨,而在短骨、长骨的既定位置上打孔,并用铁钉连接成形,再将伞柄与伞骨连接并用钢丝固定,伞骨成形,这些一道道复杂的工序统统由他一个人来完成。

“现在其它工序都是全部由马惹师傅来完成了的,我就只负责伞面制作的每道工序。”成外在一旁打岔道。

作坊里,记者仔细打量了一番,除了斧子、钳子、镰刀、齿轮机器,缝纫机等简单的制作工具外,没有其它专用的设备,因此操作要领全凭多年的实践经验。

“把一卷卷的棉布裁成一条条长条形状布,再用竹条制作一个三角形的架子,把长条形状布裁成一片片的三角片作为伞面,然后把三角片用缝纫机缝合制成伞面,伞面由8片组成,伞面完成后,便在每个角上用手缝上塑胶伞珠:下一步是把伞面与伞骨结合在一起,用手一针一线地把伞面连接到伞骨上,每一只伞骨上,通常用两至三个结来扎紧伞骨及伞面,最后是刷桐油、晾晒。”伞面制作的每道工序在莫什么成外的口中娓娓道来。她说,每年火把节将要来临的时候,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那阵子如果天气好的话,他独自一人在一天之内必须完成200把黄布绸伞刷桐油的任务,因为那段时间是生意最好的时候。

传承着手工技艺

在布拖,每个彝族女孩都以能拥有一把黄伞为时髦,如今,黄伞随着布拖一年一度的民间火把节知名度的提高,随着“朵洛荷”走向全国各地,频频出现在大屏幕上,布拖黄油布伞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更是一件名副其实的手工艺品了。

“由于黄油布做的黄伞经久、耐用,造型美观,地方色彩浓郁,能够使用5至6年,加之布拖近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挖掘和打造独特的彝族阿都文化,我的黄油布伞在市场上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莫什么成外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篇5:盛开的花朵作文

八月末,我满怀期待地向学校走去。一路上都是汽车的喇叭声,由于是报名,家长们全都来了。长长的队伍从学校门口排到了第二个红绿灯,此时,我的内心变得烦躁,加快了行走的脚步。我低头向前走着,突然看到地上有许多飘落的花朵,抬头望,只见那花呈蓝色,与天空融为一体。仔细看去,花瓣上带有一些紫色。

次日,我到班后,发现班里来了两个新的同学,一个是较为活泼开朗的一个男生,另一个是看起来很腼腆的女生。那个女生长得一般,但是人很好,只是不爱说话,笑起来却是极美的。

几天后,我无意间看到了那个女孩,她坐在床窗边,一个人默默地学习,她的笔突然停止了跳动,接着朝窗外望去,从她的角度望去,前面是一颗不断飘落树叶的大树。从她的眼睛里,我仿佛看到她有一丝的忧郁,这让我再次想起了那蓝花楹。她就像这花一样宁静、忧郁和清新脱俗。

一学期即将结束,学校举行了艺术节。可是,班里的同学并不积极参加。当班主任正在为人选发愁的时候,这个女孩将手缓缓举起,告诉班主任:“我学过舞蹈。”这一举动让全班同学大吃一惊,开始关注她,大家都认为她肯定不会赢。在比赛中,她在展现了自己动人的舞姿,使我惊叹不已。比赛后,校长宣布获奖才艺,奇迹发生了,我们班的舞蹈竟得了第一名,她为班级获得了荣耀。登上领奖台的她,眼睛里散发出快乐的光芒,从中,我看到了她的自信与欢乐,这是我与她相识以来从未见过的。

考试结束后,我与她一起走回家,在路上,再次路过蓝花楹树,虽然花们经过一晚的风吹雨打,都掉得差不多了,但仍有几朵傲立在枝头,它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上一篇:不可胜数出自哪里下一篇:桃花新木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