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触摸诗歌

2024-04-24

灵魂触摸诗歌(共6篇)

篇1:灵魂触摸诗歌

灵魂的触摸散文

乡村——它是灵魂的释放、生命的触摸。乡村的早晨山随雾行,云随山动,云海涛涛,白雾茫茫。山色在一片云霞升腾间,雾气慢慢聚拢又散开,虚无飘渺,早晨的雾气,在山色笼罩中犹如刚出浴的美人,圣洁,一尘不染。朝阳慢慢升起,在一片红色的背景中,把山熏得微醉,把雾涨得通红。山中的轮廓渐渐的清晰,一会幻化成仙女,拖着白衣长裙在云雾里飘荡,一会儿变成含苞待放的芙蓉,慢慢张开又收拢,在半张半收之间,有一种朦胧含蓄的美。仿佛婴儿张开的笑脸,阳光透过屋檐上的瓦片,丝丝地照进来,柔柔飘飞它温柔的衣袂,如此温婉迷人。满山遍野的花香,成片的山坡上点点白花。

乡村的风随意飘荡,悠然自得,总带着泥土的清新和草地的芬芳,风的味道,也是淡淡的馨香中包裹了甜甜的味道。它与背后这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广袤无垠的土地连在一起。城市的风太躁动,总不能安静地停留,风的味道总是刺鼻的腐臭中,包含了太多的人情世故。

乡村的老槐树遒劲挺拔,它跟随悠然的时光,不管岁月的风吹雨打,一直坚守在那方土地,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深爱着这片土地。既没有人来精心照料它的生长,也很少有人来打扰它的生活,它就这样默默地长着,一种自然的蓬勃向上的力量,朝着天的方向,朝着阳光的方向,拼命地长高长大,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感受风霜严寒烈日地炙烤。它不祈求人的理解,也无需人的歌颂。城市的树太精贵。需要人地悉心照顾,需要各种养分地输入。他们总站在城市最显眼的位置,等待着人清理它的残叶,修剪它的枯枝。它们风姿绰约,期待着人们拍下它曼妙的身姿,膜拜美丽的容颜。

乡村的炊烟,总是温暖中伴着温情,袅袅升腾的白雾中,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农人们忙活了一天,终于可以吃上一顿幸福的农家饭。喜悦中满载了人们对于收获的渴望。如同喝下的一杯菊花茶,甘甜、可口、绵密、醇厚、回味无穷。城市的炊烟颜色太过浓烈,灰色中裹挟着黑色。横冲直撞地冲向城市的上空。譬如浓汤太过油腻,太多人为的调味。炊烟过后,人们在灯火辉煌中说说笑笑,觥筹交错,酒杯摇晃,灯红酒绿中称兄道弟,把酒言欢,将心事与情感,都付诸炊烟过后的一桌桌大鱼大肉之中,酒醒后,一切如昨,继续在这名利场中演出自编自导的这出戏。

乡村的孩子就像是原野的风。风吹向山中的竹林,风飘向那一缕缕炊烟,随意游荡在乡村上空。那些成长的碎片,一任弥漫的云气,飘洒在记忆的长河。

我们的童年,就在这漫山遍野的山花中,在追逐放肆打闹中,肆意挥霍地成长。我们将童年丢进了一群群洁白的羊群之中。随着羊儿晨起幕归。我们将童年放逐在田野山丘小溪中,随着小背篓不断跳跃。我们将童年投放在那一片片苍翠欲滴的竹林之中,随着竹叶而翩翩起舞。我们将童年投在跟路人问路与指路中,随着漫山繁花嫣然盛开的笑脸。每当夜幕降临时,米糊的香味伴着热气腾腾、白花花的米饭,孩子们便化作那炉边升腾出的白烟,摇摇晃晃、晃晃悠悠地与炊烟融为一体。年迈的老人用沙哑的喉咙,拉扯着:“鬼头们,吃饭了……”四面八方的孩子们用最快的速度进行位移。风车旁探出了脑袋,稻垛里露出了小脚丫,炉灶旁出现的沾满泥土火星子的笑脸,竹林上空的猴子们,噗的一声窜下来,顿时脚下生风。姊妹们齐聚饭桌,只等“一二三”一声令下,便向“阵地”发出一阵阵猛攻,几分钟后,风卷残云地只剩下杯盘狼藉,一阵阵笑声响彻云霄,乡村成了童年最靓丽的一道风景。我们吃下的不仅是食物,更有快乐和童趣,自由与温馨。城市的孩子的童年,是一本本越堆越高的教科书,是一个个越来越重的背包,是一副副度数越来越高的眼镜,各种辅导班、学习班伴随童年的成长,各种素食快餐加速生活的节奏,吃下的食物不再是美味,是忙碌和那颗不再单纯质朴的心。再没有淡雅的心情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过早地进入了追逐。

乡村它是温厚的,温润的,是平和的内心那一抹柔情。是农人手中不停转动的风车,风车在转动中走过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收获了幸福的果实。是外祖母额头的那一道道深深的沟壑,岁月将影子拉长,总能忆起那段温情的日子。你风尘仆仆披着月光的温柔,追赶了一天的太阳,满头大汗的你,用沾满泥土布满老茧的手,拉着只会蹒跚脚步的孙儿们,扯着沙哑的喉咙,伴着“一二一”的韵律,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我们跟随你走过那一道道沟,一垄垄坎。走过了人生最美的时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幼小的我们,拖着你所有的等待与希望,追赶着你向前的步伐。我们的步伐越来越坚定,神态越来越笃定,开始寻找外面的世界,我们像满山遍野的蒲公英,洒落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播种、生根、发芽。从此乡村又多了一份等待与思念,那是他倚门望穿,登上山顶远望的目光,是我们背上行囊后,那沉甸甸的行李以及他一辈子再也放不下的牵挂。鸟儿总要归巢,大树总要落地生根,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要再回到乡村。可是,我们在城市中丢掉了灵魂,将灵魂丢在了灯红酒绿中,丢在了虚与委蛇的交谈中,陌生疏离的人情,让人们越来越孤独寂寞,柔软的内心,渐渐被钢筋水泥替代。笑脸盈盈背后,是一张张伪善的脸,返乡的回程票,总是被一再地搁浅,那热了又热的年夜饭,最后在叹息中咽下。不要怪时光改变了我们,我们才是那个带着面具生活的化妆师。

亲爱的朋友们,归来吧!去乡村看看那一抹最美的斜阳,去品尝吧!茶前饭后,吟诗做对时案前放置的一点桂花糕。去娱乐吧,在午睡前,从榻上摆出的一盘精致围棋只为心灵的舒展,让匆忙赶路的行程慢一点,在夕阳西下看太阳慢慢地落下。

乡村是竹林环绕、苍松掩映、溪水环绕中的世外桃源,是闲云野鹤般的自在与随性,是天地山川皆为兄弟,花草虫鱼皆为姐妹的开阔与豁达,是隐居避世,逃离战乱,离开尘世纷扰与喧嚣,渴望保持精神独立的那一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是世世代代文化人魂牵梦萦,情愿醉在不眠中的心灵之所,是曾经在梦里相拥入眠的慰藉。是只要来过再也放不下,丢不掉,离不开的归宿。若乡村有魂,一丝风会将所有的情愫唤起,若乡村有魄,纵然天涯海角也会魂牵梦绕!

篇2:灵魂触摸诗歌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同自己生活、感情与心灵相照应的过程。读书,就应如此,方能达到其教育、净化的目的。

在书中,作者首先告诉我们,“优秀教学不应该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恰恰忽略了这点。前几天,我看到一幅漫画:一个教师,将自己的学生一个个放进车床内,铸造出的学生个个一模一样。这是讽刺,也是实情,更是教育的悲哀。平日,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人夸赞哪位老师课讲得好,总会说:“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答了出来。”“异口同声”不值得我们称赞,相反,应值得我们反思。教育,就是要教出个性卓然的不同的人,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生机勃勃、纷繁多彩。如果学生们一个个行事、考虑问题、表达看法甚至生活习惯都一模一样,如砖模子里倒出来的,社会的和谐、祖国的兴盛、未来的发展,就会成为一个个五彩的肥皂泡。

教师,不应只讲技术,而应讲艺术。对待每一个学生,首先,应把他当人,应让他自由地、充满阳光地向前向上发展。我们,仅仅是引导,以我们心中的完美和优秀来引导他们,而不是加上种种束缚来约束他们。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种用感情默默浇灌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如花儿一样,含苞怒放,色彩斑斓。

其次,作者认为,优秀教师的核心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讲的是榜样的力量,尤其时下,社会道德水平每况愈下,教师的品质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一万遍,不如自己做一遍。一个品德低下的教师,无论他技术怎样纯熟,我想,他也不会把学生教好。因为,学生在时时模仿着他的行为。相反,一个好的教师,不需要繁多的话语,只要一个个动作示范,自会带动着一批学生。过去所说的“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其理也是如此。

作者强调了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特点,“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做深层次的交流”,也就是我们说的,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他们进行感情交流,时刻地关心着他们。郑渊洁在回忆自己小时候时说,自己最感谢的是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一次,他的一篇作文写得好,这个教师对他进行了鼓励,并推荐到校报上。他说,从此,他心中有一个想法,他的文章写得好,一定能写出成绩。正是这个想法,促使他成了童话作家。

漫步教师心灵的园地,我默默地感应着。我觉得,帕默尔的有些观点,对于有着几千年教育史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关键是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却并没有这样做——理论与实践相背离,才是我们在新课改下所应真正注意到的。好在,帕默尔又一次提醒了我们。

让教学更“真”——追求教学中的自我认同与完整 ——来自于帕尔默《教

勇气(教师随笔)

拿到这本书时有种莫名的兴奋,迫不及待地在校门口等人时就即兴翻阅了起来。

书的第一节就直抵我内心深处,我被“震撼”了,也许这词有些夸张,可是它真的触及了我内心深很多时候,我们做事都会忽略自我内心的声音,教学也无例外。实习时的经历告诉我,每堂课我都戏,因为有人(指导老师)在看,所以我不能照着自己最想要的方式进行,因为很多时候我内心的而不受很多现今的规章所提倡的。我要演给老师看,机械地进行着每一个教学环节,我甚至不敢往自己的拓展会让老师觉得无用,空、虚,我实在还没勇气能够很好地掌控课堂,来预测学生的课堂了我的那班学生,他们只能跟我有板有眼地机械运作。这样的课堂是让人感到失败的,是尴尬的。的课,发现能深博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的确是那些能在课堂中显现教师自我人格和个性的老师,但指可数,因为很多在职者都缺乏这样的勇气。而《教学勇气》却恰能给人这样的勇气。作者在开篇第一章节里就开门见山地向教师乃至所有读者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也是古希腊哲用的话,而作者却写了整整一本书的文字来告诉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认识自我”并保持“帕尔默教授认为“最优秀的教师是能将心灵献给学生的老师”,而“真正的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完整。”无论我们在教学中遇到怎样的尴尬与境地,我们都要能够有保持自身完整的勇气,勇敢地教学事件中让自己不愉快或尴尬的事。这让我想起了某个老师说的教学经验,她说假如自己在课堂误,但学生没有发现,这时你还是要坚持自己是对的,别在学生面前说自己错了。我当时就觉得奇错了也不能自己承认?教师不是神,有知识盲点或是犯点小错误是难免的,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去躲自己的不知总比不懂装懂来得好些。而我们很多老师正恰恰缺少了这样的勇气。

帕尔默教授说:“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是的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灵是封闭的,至少也只是选择性开放的,我们只对那些迎合我们预设观点的答对异己者紧闭大门。这种做法的最终后果是我们很难把握好课堂中的教学契机,也很难让学生进行也就无所谓的教学了。真正地学习应该是在对话中产生,在恰当的沉默中生成,而不是教师源源不用心地笔记、识记。

帕尔默还分析了教学恐惧的根源所在——教学与生活地分离,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分离。他还在书中设计悖论,尽管是多余我也想在这里在写一下,因为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太精妙啦,它胜过那些的新课改所提倡的设计:

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限又是开放的。

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气氛的。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地支撑。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与争论并存的。

这样的空间是丰满而生动的,是让人感到兴奋和愉快的。在这样的空间里,主体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而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伟大事物”。这个伟大事物是一切在课堂甚或延伸至课外而生成的一切对自我由此,我明白了,在今后地教学中,不必再为学生在课堂的偶尔沉默而感到焦虑,我们要敞开心扉默,该相信“沉默自身也是一种表达,是从我们自己、从其他人、从这个世界的最深处呈现出来的他们“有权利表面上不参与讨论和交流——只要能让我感觉到或偶尔向我口头保证,他们在内心参帕尔默也带我们重新认识了教学的主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伟大事物”。这个“伟大事物”不是但它又可以由这两者的对话争论而生成。课堂是一个共同体,而教学则是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产生“成主体时,我们就不会疏远他。”要想能够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某个知识领域,走进学生的认知一切就是我们的主体,正如一位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所言:“如果你要真正地了解肿瘤,你必须言大义,旨意深远啊。

篇3:感悟数学思想触摸数学灵魂

一、深挖教材, 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内隐性, 是数学精神的内核, 也是数学的灵魂所在。数学思想的教与学, 也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 脱离了具体的内容, 数学思想就如同“空中楼阁”。数学内容是数学思想生成的沃土,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生成的云梯。学生数学思想的感悟与形成过程, 不可能像数学知识习得那样一步到位, 它需要不断渗透,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的过程, 是在逐步感悟与积累中沉淀而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挖教材, 展示数学背景, 学生才能了解数学知识的源与流, 才能领悟人类在揭示某一数学事实时想出了什么, 怎么想的, 为什么这样想?我国数学家严士健也强调, 应该从广泛的角度向学生介绍数学思想、发展规律。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的教学片断:“方”砖怎样能砌出“圆”烟囱?

(大屏幕显示工厂的大烟囱, 旁边是一块方砖头)

师:看到这幅图, 你想说什么?

生:这烟囱是砖头砌成的。

师:对, 这地球人都知道。

生:我明白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大烟囱是由很多的砖砌成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但你们能从这一圆一方上去思考吗? (生思考)

生: (激动) 老师, 这方砖头怎么能砌出圆的烟囱呢?我想不通。

师: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啊!了不起啊, 这方的砖头怎么能砌出圆的烟囱呢?我想很多人都有同感吧!谁能帮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师:想知道吗?

生: (齐答) 想!

师:好, 今天就让大家开开眼界, 看看方的砖是怎么变成圆的烟囱的。

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 (动画演示由方到圆的变化过程)

师:这一系列变化中, 你看出了什么门道来?能猜出最后的图形是什么吗?

生:最后的图形是个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随着边数的增加, 方的图形越来越像圆了。到最后边数很多时, 方的就变成圆的了。

师:真好!那你们现在能解释刚才的“方砖砌出圆烟囱”的问题了吗?

生:烟囱其实是一个多边形, 每一块砖就相当于是一条边, 因为烟囱很大, 所以要围的砖也很多, 边数也就很多。这样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圆的了。

师:对!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圆”烟囱其实是个正多边形。我国古代的数学书《周髀算经》就有记载:圆出于方。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就是沿着这条路创造了著名的“割圆术”。他在《九章算术.方田章》的注文中指出:“割之弥细, 所失弥小。割之又割, 以于不可割, 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师:请用你自己的话, 来讲讲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当圆内的正多边形越多, 越接近圆周长。这样一次一次地做下去, 当不能再分了, 就和圆重合了。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那就是——化曲为直。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比以往更加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蕴含。本课中“方”砖怎能砌出“圆”烟囱呢?——执教者选取了生活中很普通的大烟囱和小方砖, 这一圆一方引起学生强烈的视觉对比和认知冲突。并由此引出“圆出于方”的数学化归思想, 再由刘徽的“割圆术”对学生进行极限思想的渗透, 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数学智慧, 并揭示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教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学生沐浴在有思想的数学里如醉如痴, 令人拍案。

二、注重过程, 体味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是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 是数学思想的产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既是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成果的过程, 也是学习数学家思想方法的过程, 对于数学思想方法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加以实现。波利亚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善于归纳、大胆猜想, 在探究中建构数学模型, 形成数学思想。

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 笔者设计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李阿姨要为贫困山区的学生邮寄10盒英语磁带, 怎样包装最省包装纸?面对复杂的问题应该怎么办?对此, 笔者设计了几个活动 (拼正方体——拼长方体——拼磁带) , 引领学生找出影响表面积变化的因素, 每次操作活动都有明确的指向性, 重在解决一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渗透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即化复杂为简单, 也运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完全归纳,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受了一次数学思想的洗礼。在本次活动中, 特别关注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感受到遇到一个复杂问题, 循着这一基本方法来解决问题, 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魅力。如下图:

在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问题让学生发现, 操作让学生自主, 交流让学生表达, 规律让学生探索。学生充分地参与并经历了从简单问题的研究中找到规律, 最终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 感悟了其中所渗透的探索归纳、数学建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享受到数学“以简驭繁”带来的喜悦。

三、反思释疑, 应用数学思想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面对一个新问题, 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本身, 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遇惑——探究——解惑”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让数学思想方法悄然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并在后续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反思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某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反思总结:

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是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经过总结, 我把计算圆柱体表面积分为三种情形: (1) 烟囱水管流通形, 只算侧面积。 (2) 盛放液体无盖形, 包括侧面和一个底面。 (3) 有底有盖完整形, 一侧两底不可少。

这三种情形中, 第三种情形是最基本的, 将这种情形的表面积的推导过程弄懂吃透尤其重要。

通过推导, 我们可以把圆柱体表面积公式描述为:圆柱体的表面积等于底圆周长乘以底面半径与高的和。圆柱体的侧面积与底面积都用几何图形形象生动表达了出来, 那么圆柱体表面积公式s=dπ (h+r) 是否也能用几何图形生动地解释呢?

我们同样也把圆柱体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大长方形, 再把两个底圆沿直径平均分成若干等份, 分别拼成两个近似的小长方形, 这时可以发现小长方形的长是底圆周长的一半, 大长方形的长就是底圆周长, 将两个近似小长方形放在大长方形的正上方, 正好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这个新长方形的长就是2πr, 高就是h+r, 那面积即为2πr (h+r) , 也就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图示如下:

篇4:用诗歌触摸灵魂

吉小吉的诗歌内容具有关注生活,贴近生活的特点;形式自由随意,短小精练;语言朴实,既有情感的抒发,也有理性的思考。吉小吉说:“我曾经追求把诗写得很空灵、很华美,追求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刻意去营造一种语词亮丽的氛围。可是,后来我慢慢发现,诗歌的直接、爽脆更能打动人,更能让人直达事物的本质,进入事物的内核。”①所以,“质朴、原本、真诚”就逐渐成为他写诗的“六字原则”。吉小吉的诗歌创作,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浅度写作”,但实际上秉承着“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正如秦宗梁所说,这是吉小吉对“神性写作”“玄学写作”的反叛与拨正,也是一种使诗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读者的文化策略。②

一、情感张力:穿透现实的朴拙

诗歌与现实一直紧密相连,直击现实就成了现代诗人聚焦的应然主题,许多优秀的诗歌也是因其穿透现实的力量而焕发生命,当然,不同的诗人,因其生活背景、思考深度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其对现实的描摹和剖析会各有侧重。吉小吉说:“诗歌的生命应该是人的情感所赋予的。真诚的情感就是诗的血液。”③其诗歌中穿透现实的力量,更多的就是源于其诗中倾注的情感血液,使得朴拙的日常生活有了一种欲罢不能的张力。在吉小吉的情感诗中,有表现亲情的诗作,如《写给81岁病重的父亲(三首)》《吉进铨》《覃连珍》等;有表现爱情的诗作,如《一不小心》表现了爱情的悄然而至及时光飞逝,《旅行》把思念造成的失眠比作一场漫长的旅行,《圭江大桥》记录了爱情的足迹,《对视》表现的是触电般的爱情感觉,《拥吻》与《流水》表现了情爱的热烈与缠绵,《花朵》极写情爱的诱惑与思念的伤感,《喜欢每一场雨》极写爱情的甜蜜与浓烈,历久弥新。除此之外,《泪水贴近幸福》则表现了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恋乡之情。这里重点解读一下诗人写父亲的一首诗《吉进铨》:

吉进铨是我的父亲/他五十二岁那年/我才出生。从我记事起/他就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早上,扛着木锹/或者铁铲出门/傍晚,背着犁耙/赶着黄牛回家/他潜入水里/堵塞水库漏水的窦洞/也爬上屋顶/修盖漏雨的瓦片/几间泥土瓦房/是父亲,唯一留给/我们兄弟姐妹的财产/父亲曾用沙土和石灰/把它粉刷一新/这让他异常高兴,拼命地/抽水烟筒/烦恼的时候,也抽/他最欣慰的,是我能认字/常常默默地站在一旁/入神地看我读书,或者练字/有一次,我写下/“吉进铨”三个大字/拿给他看,他却一脸茫然/他不知道,那就是他的名字/直到二○○六年正月初五离开这个世界/父亲也没有认识半个汉字

这首诗最显著的语言特点就是口语化,非常朴实,就像是把日常语言分成诗行。这样写诗似乎很简单,但其中的情感却非常深沉浓郁,使读者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一首诗会产生如此动人的艺术效果?首先,作者用白描手法和生活细节来展现父亲的人生:头发花白,整天与木锹、铁铲、犁耙、黄牛为伴,一生最大的财产是几间泥土瓦房,高兴与烦恼的时候都爱抽水烟筒,虽然自己不认识字,却喜欢看儿子读书写字。这样,一个勤劳、朴实、能干,不善言谈的父亲形象如画面一样展现在读者眼前。其次,作者采用了返璞归真的艺术手法,在看似平静朴拙的客观叙事中融入了对父亲深沉的爱。这种爱,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正是这种最简单的表达技巧,带来了最真实动人的情感效果。同样,写母亲的《覃连珍》一诗也是采用朴实的叙述风格,突出母亲不识字的特点,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懂得做人的道理:“做好人才能写好字。”母亲的影响与儿子的坚定在诗中交相辉映。

丰富细腻的情感成为诗人表现人生的重要基础。吉小吉有一首小诗《经过孝感》:“汽车,经过孝感/像有什么,将我,轻轻/抽打了一下。我/蓦然想起,父亲/他,卧病在床/我,身在异乡/一个地名,其中/一个字,就一个字/就令我,心灵震动、不安/并且,愧疚、无奈。”这首诗突出了“一个字”,却没有明确说出这个字。诗人含蓄表达的关于“孝”的复杂情感,恐怕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震动、不安、愧疚、无奈是现代人面对忠孝不能两全时的普遍心态。人生的一次普通经历,也是心灵的一次悸动,作者用诗的语言记录下来了,给读者以震动和启迪。

诗人张洪波在《细节中的质朴的虫儿》一文中曾经指出:“在虫儿的诗中,有一个关键词,也是他常常要使用的,那就是‘我’。诗人不是一个旁观者,他必须在他的诗歌中,就像他在生活中一样,这个‘我’是不能随意溜掉的。”④正是“我”的参与,让读者直接触摸到了吉小吉作为诗人的情感世界与真实人生,并直观地了解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诗学所提出的“兴观群怨”说系统地阐释了《诗》的社会作用和文学对现实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文学的教化作用。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拥有个体独特的生存轨迹以及生活体验。诗歌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我意识彰显的结果,诗歌的抒情性不排斥自我,且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自我,因此,吉小吉的诗歌是极具个性化抒情意蕴的。唯其富于个性,才能显出新奇,才能让他人由司空见惯的平凡之中感受到不平凡,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其质朴话语背后蕴含的浓郁真情。情感的真挚就在于随物赋性,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会于所要叙述的人物和事物之中,达到物我相宜情景互融的境地。

二、哲理沉思:抵达生活的内在

中国哲学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这种“知行合一”的原则也体现在诗歌文本中,即诗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实践是统一的。诗人纵是思考人生意义、体味生命价值等宏观命题,并不是直书主题,而是从日常生活细节出发,先在身心经验上切己体察,当获得某种体悟后,通过简单的语言让哲理流淌在字里行间,其中深意,由读者去体验和领悟。吉小吉的诗歌在阐述其哲理沉思时,正是通过日常的细节来述写生活的内在。先来看吉小吉以《声音》命名的一首诗:

从粗糙的海碗边沿传来/甚至,把我从梦中惊醒/那巨大的声音/是一口把天吃下去的声音/天,有时候也很小/一个大一点的瓦碗/就能把它端在手上/天色常常是灰暗的/间或也有阳光和白云/我,常常在地坪上/出神地看着手中的天/看着手中的阳光和白云/舍不得端到嘴边/但,从地里使牛回来的父亲一仰首/天就被吃下去了/还从大海碗的边沿/发出一声长长的巨响/后来我慢慢懂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声音/比饥饿的声音,更响

俗语称:“民以食为天。”诗中把食物比作“手中的天”,夸大了父亲吃东西的声音,因为这不是一般的声音,而是饥饿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把我从梦中惊醒”——足见影响之深,刺激之痛!有过饥饿的体会与经历,才会有如此深沉的思考。就像莫言写《四十一炮》,也是表达饥饿的影响与感受。作为农民的儿子,吉小吉深知生活的艰难,在叙述人生的苦难时,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视角——父亲吃饭的声音,这无疑是新颖别致的,体现了诗人敏感细腻又善于深思的特点。

再看这首《寒风》:

我要将那些人们忘记关上的窗门/猛烈地摇个不停/直到摇碎所有的玻璃/我要他们都蜷缩在/被窝里,暖气里,不敢出来,做缩头乌龟//这还远远不够,对那些胆敢跑出来的/路上的行人,我要撕裂他们的脸皮/还要用劲甩出一万条鞭子,狠狠抽打/让这些人感到彻骨的疼痛,并且/连挂在脑袋两侧的耳朵/也不知道是否还在那里//我要天下所有的人,都像重视春天一样/重视冬天,真真正正懂得我的存在

这首诗最关键的思想集中在第三节“我要天下所有的人,都像重视春天一样/重视冬天,真真正正懂得我的存在”,这是在表现一种倔强的力量和向上的精神。可以想象,吉小吉作为普通农民的儿子,在人生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坎坷,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就像生活中的莫言以及莫言小说中的愤怒。这里可以把寒风看作是作者的自比,作者借寒风巧妙地展现自己的力量与愤怒,也在表达自己的不屈与倔强。这首诗在修辞上的成功无疑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与莫言洋洋洒洒的狂欢叙事不同,吉小吉通过寥寥数语,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与思考,体现了诗歌短小精悍的优势。不过,吉小吉此类比较激愤的诗歌较少,他的批判更多体现的是冷静与从容。比如反思“文革”的《九姑》,就没有激烈的批判,只是在平静的诗句中,用事实说话,其震撼人心的理性力量似乎不亚于呼天抢地的声讨与批判。

诗歌是诗人精神还乡的过程。在现实的物质时代愈发显示出诗歌所构筑的精神世界特有的高尚与珍贵。从情感上来讲,乡情更是人们寻求精神归宿的重要方式,诗人对童年故乡的记忆或许已然支离破碎,随着时光的淘洗,能沉淀在记忆中的这些片段早已渗入骨髓,成为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吉小吉所作的大量散发着浓郁南方乡村气息的乡土诗歌既源于乡村生活,又为现代生活所观照,诗人并非只站在单一的乡土视角来观察和体会现实生活,他的乡土诗歌也非简单反映本乡的风土民情,从他的诗歌中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个体生命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从乡村走向城市又从城市走向乡村,几番离开与出发,既在其中又在其外,这正是一个现代人的生命直觉和理性思考彼此交汇甚至相互冲撞的心路历程。因而,相对于以往的乡土诗,吉小吉的部分反映乡土情怀的诗歌蕴含着更深的回眸思考,具有新的美学特征。

三、忧患意识:触摸生命的沉重

“忧患意识”是诗歌创作中的永恒母题,也是诗歌文本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精神。很自然,诗人吉小吉同样具有强烈现实感的时代忧患意识,在他诗歌中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深层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吉小吉不是一个封闭在自我世界里的诗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表现在他的很多诗作中。如关注生态平衡、环保问题的诗作:《歌声即将被人枪杀》《一只小鸟是不是在路边安睡》《那棵树》《触摸疼痛》等;关注家乡与留守儿童的组诗《孤独与渴望》,其中《旮旯村的守候》是表现美好的山村图景,《早晨的山坡》含蓄地揭示了一个失学儿童的孤独与渴望,《九弟》与《稻草人》表达了留守儿童对出外打工父母的思念与渴望,《三妹》表现了洪水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灾难,《民政叔叔要来》《新房子》表现了社会对孤儿的关心与帮助等;《愿望》《洪水》《看地震搜救新闻》《嫩小的手掌》《红书包》《列队的书包》《我想听一听大街上嘈杂的声音》等这些诗则是表现海啸、洪水、地震、“非典”等灾难带给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嫩小的手掌》,如画面一样把灾难定格在人们头脑中;《莫名其妙的恐惧》则是关注伪劣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意外与不幸。正如荣光启所说:“……虫儿(吉小吉)的诗则是在社会、民生的层面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虫儿有杜甫一样的忧患之心,也常常发出屈原一样的叹息。他常常从家庭的境遇、亲人们的遭际出发,表现出对当下中国的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⑤

先解读一下吉小吉的生态诗《歌声即将被人枪杀》:

歌唱着的小鸟,在枝头上/歌唱着。它们,用翅膀/征服天空,以飞翔/实现理想。可是,献给人类的/歌声,此刻,正被一杆枪/瞄准。歌唱着的小鸟/为什么还不展翅飞翔,快快飞翔/你们,那一点点宝贵的鲜血/撼醒不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类。真的不能/你们飞呀,赶快飞呀/怎么还在平静地歌唱,直到/把最后的歌声,送给/枪杀自己的人

诗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类”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形象的射击动作,又是表现人类对社会、对环境不认真负责的态度。小鸟的可爱与无辜,人类的无知与残忍。作者态度明确,同情与控诉并存,读者深受触动。

如果说《歌声即将被人枪杀》还写得比较冷静,感情较为节制,那么再来看《触摸疼痛》:

一片树林倒下/一群小鸟流浪在天空//一座大山被剥去衣裳/一块块疤痕裸露无遗/一片树林已不复存在/一只小鸟永远失去了歌唱//一个现代化的下午/一柄电锯夺去了它们栖居之所/一个个树桩连着树桩/一幅幅年轮图连着年轮图//一座大山默默流血/一溪清泉被血染黄/一顷良田被旱魔袭击/一片农作物在烈日下枯萎/一条大河在干涸中哭泣//一天一天失去鸟语的日子/一个诗人触摸着胸口的疼痛/一首诗歌放声嚎啕

这首诗无疑在感情上表现得更加激烈,甚至到了撕心裂肺的呐喊程度。“一天一天失去鸟语的日子/一个诗人触摸着胸口的疼痛/一首诗歌放声嚎啕。”无知而又残忍的人类啊,为什么不知道善待养育我们自己的大自然呢?谭旭东说过:“虫儿的诗充满忧患意识,如《触摸疼痛》是真正的焦虑型文本,是对诗歌现实与社会现实的真正的触摸,‘一片树林倒下/一群小鸟流浪在天空’,这样的诗句令人深思。”⑥

唐代元白诗派的创作主张“文章合时而著,诗歌合事而作”,意即创作文章要符合当时的时代,要体现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诗歌也要缘事而发,讲求写实。诗歌是对现实世界的文学反映,与周围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应该是积极参与和切近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环境这个群体,诗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水之鱼,无本之木,失去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吉小吉的作品中不乏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诗歌,无论是地震救灾、环境保护还是商品质量安全、留守儿童问题都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以诗歌的形式焕发出的新的力量,这就是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任何公民都不能忽视自己肩负的责任,诗人吉小吉则以文字的形式践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他的社会写实诗歌触角细腻,质朴良善,充满了宝贵的正能量。

四、情怀如诗:守望心灵的澄明

诗人的情怀决定了诗歌的质地。心灵澄明,笔下的语言也会清澈如水、美感十足且趣味盎然。吉小吉的诗歌注重内心的袒露,大胆抒发真情,把诗笔触向人的日常生活,把目光投向大自然的灵动,表现了诗人对人性、对生活、对自然的“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吉小吉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从他的很多表现生活细节的诗歌中展现出来,比如《欢迎春天》表现的是一种欢快地迎接春天的心情,《我和春天打了个照面》诗意地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在《轻风掀卷云纱的声音(组诗)》中,《远眺》极写静之美,《山间》有一种世外桃源的美感,《瀑布》带来的是一种“激越,清澈,澄明”的净化心灵的美感,《听绿》用通感的手法极写自然之美,《蝉鸣》以比拟的手法咏赞了知了的热情,乡亲的勤劳,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让人焦虑与烦躁的等待这种感觉,诗人也有极其形象的描述:“21时、22时、23时……/要来的人,会在/一个什么样的时刻/出现?一本,新到的/《人民文学》,张开/又合上了它的/嘴巴。如此反反复复/它,已经无话可说/我,也无话可说。”(《等待》)诗人还有很多表现童趣的诗歌,如《爆米花》是单纯的童趣,《萤火虫》一诗中既表现了儿童的快乐与幻想,也有关注生态问题的思考:“现在,夜晚的星光/越来越少了。”吉小吉的生活诗有一些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有些则带有明显的个人化特点,如《天南地北(组诗)》。不过,其中的《秦淮河,我是被挤到这里的》不仅现实色彩浓郁,而且不乏幽默感。正如李秀珊所说:“虫儿的诗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睿智、机敏、亲切,要赞美的举重若轻,要批评的幽默宽容,十足表现了那种从容安详的心境。”⑦

来欣赏一下吉小吉的《郊外》:

黄昏。小鸟还在/小鸟们的悦耳笑语还在/微风走过来,告诉我/附近村庄的炊烟还在/野花们都还在/野花们就要把小路拦住了/但没把我的脚步拦住/而路边的牛粪还在/粪壳虫忙碌着。粪壳虫还在/这时有一头牛在喊我/一头牛在大声喊我。它喊我回到/一种遥远、熟悉而亲切的生活/这时夕阳照着我。这时夕阳还在/我摸摸胸口/我暗地里庆幸我童年的心跳,还在

这首诗连用八个“还在”,语言优美,诗情浓郁,趣味盎然。一反吉小吉诗歌口语化造成的朴实感,有种浪漫而富有情趣的绚丽感。童年的心跳应该是一个诗人必备的要素,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保留童年的心跳。

林语堂先生认为,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让人们在诗歌中发现了灵感和活跃的情绪,同时还给予人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⑧。吉小吉的生活诗也是这样,充满了艺术的美感,折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绚丽。

作为文学之母的诗歌,她是文学中的文学,任何时代都需要诗歌。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文学方式,更是时间积累的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吉小吉的诗歌虽然质朴而不张扬,但率性的抒写后面让读者感受到了情感的细腻、哲理的深沉、现实的悲悯以及人生的况味,吉小吉为生活而歌的人生态度,昭示着人们脚下坚实的大地,既是诗人创作的灵感之源,也是诗意地栖居其上的灵魂之所。

【注释】

①吉小吉:《虫儿与诗歌有关的几段话》,载《广西文学》2003年第9期。

②秦宗梁:《在生活深处舞起诗歌的烟花——吉小吉诗歌“浅度写作”艺术论》,见吉小吉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c6d1380100028m.html。

③吉小吉:《情感是诗歌内在的血液》,见钟世华:《穿越诗的喀斯特》,204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④张洪波:《细节中的质朴的虫儿》,载《广西文学》2003年第9期。

⑤荣光启:《“自由”年代的诗群崛起:当代广西诗歌》,载《南方文坛》2008年第5期。

⑥谭旭东:《广西诗歌现状四人谈》,载《广西文学》2003年第1期。

⑦李秀珊:《诗潮寄语》,载《诗潮》2000年第11-12月号。

⑧于丹:《唤醒心中的诗意》,见《重温最美古诗词》,2页,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

篇5:触摸企业灵魂读后感

xxx集团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编写了《触摸企业灵魂-xxx集团文化故事》一书,展示了广大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弘扬了集团公司核心文化理念。书中的故事让人感动、感慨、赞叹、温馨,让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集团公司作为优秀的国有企业,十年来一直承担着社会重任,为公众奉献着清洁的绿色能源。作为集团公司旗下、xx股份四平热

电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我有着深深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企业人性化管理,善待员工,员工就会爱岗、敬业,忠于企业,这种和谐关系在《触摸企业灵魂-xxx集团文化故事》一书中有着很好的

体现和诠释。

《触摸企业灵魂-xxx集团文化故事》以短小、精炼的故事形式,运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发生在员工身边的感人故事,描写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感人画面。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中电投人的创业艰辛和对奋斗目标的执著追求;感受到广大员工在十年改革发展实践中与时俱进、顽强拼搏的时代风采。《一个都不能落下》一文让人们知道了境外员工的艰辛;《爱在映山红》一文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爱;《党员承诺在一线》一文说明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诚信的可贵;《800cc才行》一文让人们知道了什么是无私与善良;《穿梭风雨中》一文主人公的责任感与执行力让人佩服;《震情就是命令》很好的勾勒出一位爱岗敬业的“超人”;《一份技术报告》中的大周是千万名善专研、追求卓越的技术人员缩影;《爱的守候》、《大鹏夫妇的情怀》两文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四热公司的优秀员工。这些发生

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使我能更加理解和体会到电力员工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工作的执着,文章读后让人心里有酸酸的感觉,多么好的员工和家属啊!太多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广大员工积极、乐观的工作干劲儿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也看到了集团公司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诚然,书中所描写的人和事只是集团公司优秀员工的代表,还有太多的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为人知。就xx热电公司来说,设备分场本体班班长xx,积极专研,善于攻克检修难题;化水分场检修班班长xxx,克服身体疾病,不畏严寒抢修管路;计划部保管员xxx,严谨认真,物资入库合格率达到100%;燃运部检修专工xxx,精心检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正是由于企业中有了这些优秀的员工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有了公司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和率先垂范,才使xx公司成为x股份2014唯一盈利的三级单位。

2014年,是四热公司管控一体化改革后第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日益严峻的经营形势,更需要公司上下统一思想和认识,构建起和谐、先进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为公司能更快速、长远发展贡献出每名员工最大的智慧与力量。

读《触摸企业的灵魂—中电投集团文化故事》有感

文化是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软实力,其贯穿于现实中的每一个角落,时时刻刻约束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是一种普遍的、大众的、存在于人们交流间并内在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但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推动力,它有其“形”,有其“神”,有其发展。

每一个人的个人生活都是个人文化的“形”,众多的个人文化生活积累成了社会文化生活,同样也形成了社会文化的“形”。而一个企业文化的“形”,就是众多职员在工作和生活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可以外在的表现一个企业形象的外壳。因此,员工严肃的工作要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企业从外表上看起来充满活力的表征。这是任何一个拥有良好文化的企业所必有的条件。中电投的文化故事表征了中电投的企业形象,同样也形成了中电投企业文化的“形”。

文化的“神”是一种逐渐形成的、内在的、深刻的人的理念。在长期的生活中,个人的行为积累从而改变了个人的世界认识,渐渐的产生了个人世界观,这也就形成了个人文化的“神”。与此相同,社会文化中“形”的积累让整个社会产生了灵魂。作为一个企业,其文化精髓在于所积累的个人文化的“形”的质量以及数量。究其原因,不管是社会文化还是企业文化,其根本还是人的文化。中电投集团作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其先进文化就是无数个人先进文化的积累,也正是这些先进的个人先进文化的积累,丰富和完善了中电投文化的灵魂。

世间万物都处在发展的过程,文化

也一样,它有其固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它是在完成文化“形”的累积上逐渐完成转变的。反过来,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灵魂,同样也会反作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引导人们做出对这种文化起到促进作用的实践,加强加深这种文化对个人或者社会的影响。于是,相同属性的文化的“形”和文化的“神”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而属性相反的文化的“形”与“神”则会相互抵触,最终消亡一方。所以,只有先进的文化实践才可以推动文化进步,也只有在先进的文化中才有可能孕育出优秀的人物和感人的文化事迹。

中电投集团公司的无数先进文化事迹缓缓的推动了中电投的先进企业文化建设。而我们也将会在中电投的先进企业文化中感悟成长,最终成为推动中电投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栋梁。

调控中心

叶国君

2014.1

学习《触摸企业灵魂》心得体会

蒲海泳

四十年生人,二十年当工人,细数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似乎没有读过这本书后让我感动和感悟,由中电投集团公司组织编写的《触摸企业灵魂----中电投集团文化故事》,是为了庆祝中电投集团公司成立十周年,展现中电投集团公司各基层单位、基础班组、基层员工在企业十年发展历程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是集团公司十年来积攒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些来自基层的作者用他们朴实无华的文字把那些默默无闻工作在一线的员工,最能打动我们心灵的故事、吟唱给我们;这些让人感动得故事,如甜美的乳汁浇灌着我们。

故事集中的主人公们,用他们真实的故事分解和诠释着中电投企业文化体系中核心的“人、诚、和、实、优”五元价值观。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没有什么丰

功伟绩可以传载,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可以炫耀,可是他们用自己一点一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并体现着五元价值观最核心的理念。其实我们现实工作中不乏和故事集中的主人公相同思想境界的劳动者,只是我们缺乏了那些作者善于发现美、总结美、宣扬美的激情。通过这次阅读《触摸企业灵魂----中电投集团文化故事》这本书,坚定了我用文字、用最简单的小故事记录身边的师傅、同事。我们班组有真正爱岗敬业的员工,也有真正务实能干的员工,更有踏实肯干的员工,也有爱护班组同事的员工,这些就是在我们身边真正彰显“人、诚、和、实、优”的典型实例!我们只要学习

好他们,我们就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真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身边的一位员工这样告诉我,“工人,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人会说你!”是呀,干好本职工作,故事集中的主人公就是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让人如此感动。如何推动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如

何真正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如何让我们的员工心拧一股绳、如何让我们的员工心灵真正达到“忘我”“企业是我家”的境界?我想最主要是是让我们的员工有归属感,认为这就是我的家,能真正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要有自豪感,这就需要我们的员工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企业融合在自己的言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把自己所有的工作转载在自己的荣辱之中。学习这些我们不认识的人,读起来很不顺、念起来不生动、学习谁?学习我们身边的比我们优秀一点的员工,“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同志一定有比我们强的方面,那我们就来学习他们,学他的表达能力、换极、垒墙、巡视、熄灭效应、吹扫卫生、学习他汇报。诸如此类。每天学习之中,就会让我们懂得许多、学会很多、提高自己生活、工作经验,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学习到本领,我们就能多一条出路,多一种生活方式,多

一份精彩,“不会学习不丢人,不会才丢人”企业多品种,才能做大做强,我们工人:只有加强学习各类技术水平,才会有更多的出路,才能做到最好、拿得最多。大家都羡慕谁谁是班长、作业长、看电压、组长,可谁看到他为之而付出的辛苦?大家可以问问周围的师傅,谁不是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努力、付出了更多的汗水才换来这样的工作机会。

我们前期举行的一次学习心得体会征文,评选出了优秀文章并进行了奖励,评选原则就是:真、实!不讲字体好看、文字通顺,反对浮夸、抄袭和大话空话。很多同志以为他字写的不好、纸都破烂、错别字一堆,课时他很真实的讲述自己的安全心得。有人很不服气,认为某人是我的亲戚,或者他的水平很高,但是你知道吗?你的很假、你的只是大话,我们不需要大话。工作更不需要大话,只需要实干的人!我们实干的人,把我们一些只是偷奸耍滑人的工作干了,那我们这些员工不害臊吗?你们 的工资和绩效里面就有别人给你苦来的钱!工作推诿、不检讨自己的工作和行为。

我们班组有真正爱岗敬业的员工,也有真正务实能干的员工,更有踏实肯干的员工,也有爱护班组同事的员工,这些就是在我们身边真正彰显“人、诚、和、实、优”的典型实例!我们只要学习好他们,我们就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真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企业出力了!

首先感谢宁东铝业分公司给我这次发言机会,让我有机会将自己的感动、将自己的感激之情说给大家,和大家谈一下自己一年来的写作感悟。

人生四十年,当工人也已经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的工作生活中,我身边的每一位同事都在用他们朴实无华的身影、用他们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无时无刻的感动着我,正是因为他们的感动,才让我有了写出好文章的机会;也是因为各级领导的厚爱,才会让我有机会用

自己的笔来记录我优秀的同事们。曾在心中无数次的埋怨宁东是一

片荒寂的土地,可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的同事用汗水和辛勤劳作创造出了让我们刮目相看的事业,这样:我有什么理由不用自己的笔记录他们;曾在心中抱怨我的工作默默无闻、建立不起什么丰功伟绩,可是看到我身边的每一位同事都在用他们的汗水砌筑最坚实的事业,这样: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能用自己毫不做作的文字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记录他们的每一样让我感动的作为。在和一位劳务派遣员工闲聊的时候他这样告诉我:只要我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谁也不会说我!真的很感动,也很感激他。因为他说的很真,因为他让我这位工作了二十年的老工人找到了“恪尽职守”的答案。什么是本职工作?这是我曾经深思的东西,我想,正是因为这些朴实的劳作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了我写作的欲望和动力,写了一些能发表到公司网站、报刊、广播的文字,应该感谢谁?真心的想对我身边默默无闻工作的同事们说一声:谢谢!

作为一名老同志和一名基层单位通讯员,写不出东西,说明我没有深入同事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没有什么题材可写,说明我没有感悟我的工作、没有把自己的真情放在能感动我的同事心灵里去。在心情郁闷、没有灵感的时候,我想:找寻灵感最应该去的地方应该是作业现场,亲身去体会那种能让人心潮澎湃、激情飞扬的场面;更应该和我们的同事坐下来,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小故事,那才是我们最能找到写作灵感的源泉,是最能打动编辑、打动我们读者的大故事!

多写多投,这是我真正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后总结的经验。2014年曾经有一个月连续写了十篇,编辑最终采用了一篇,当时的心情估

计大家都能理解,很无奈、相当的着急,但我没有懈怠更没有气擂,我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和写作方法,终于解除

了当时的困境。我觉得真、实、时最关键,深入现场真需要、积极探讨真必要,当然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最后,希望通过我们那些真正有写作水平、能力更高的年轻人,发动他们聪明才智和我们这些老同志的的共同努力搞好企业的宣传、做好基层优秀员工的宣传。谢谢大家,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

电解三车间通讯员蒲海泳

触摸灵魂

我常常在想,灵魂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是实质呢,还是精神赋予的?想了很久,我找不到答案。我决定去询问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书,世间万事万物尽是它胸中丘壑。

我曾触摸过树叶。深秋时节,满地金黄。我细细抚摸它,手指触到它的脉络,我能看到它从嫩芽长到全盛直至枯萎。它在向我诉说,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我仿佛听见了整个树林都在向我召唤:“我们明年再见!”一岁一枯荣,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啊!

我曾触摸过土壤。捧一坯黄土,让它轻盈地从手中流下。松松软软的土壤,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双手插入湿润的土中,我能听到大地脉搏的跳动。咚,咚…千年万载,沧海桑田,唯有她,我们的深沉的大地母亲,诠释了一种叫做“永恒”的东西。

我曾触摸过长江。江水时而汹涌,时而柔和,欢快地奔腾直至大海。而大海却也是江河的源头。它们像人体内的血液一样无限循环,永不停息。长江从我掬起水的手指间流过,我听到了来自远处大海的声音。像是有海风拂过了我的面颊,空气中也似乎有了咸咸的味道。

我曾触摸过星辰。夜晚的星星光芒璀璨,而我知道我看到的是亿万年前的光彩。它的实体或许已经陨落,但我依旧感受到了它,它在向我讲述宇宙的繁衍生息。我仿佛透过它触摸到了整个星空,华美的天幕见证了世世代代的传说。

我曾触摸过历史。我喜欢李白,读

过他很多诗。喜欢他的浪漫,他的豪迈。他的诗句中我能读出整个盛世唐朝。历史的滚滚长流中,李白只是浪花中绚丽的一朵,透过那些诗词,我看到从夏到清直至今日壮丽的五千年历史画卷。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兴盛,一朝一代,生生不息。

在涵括万象的大自然,我得到了很多种答案。枯叶说,经脉见证了我的枯荣;土壤说,海枯石烂我亘古不变;长河说,我永远都在向大海奔跑;星辰说,黑洞是我最后的宿命和最终的永生;诗人说,我身虽死,我诗不死。

我百思不得其解。它们都用自己的一生在表达着什么。我好像能领悟到一些,却始终差那么一点,我抓不住。

蓦地脑海中现出几句诗。“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天,本是四季中的一季,可为什么诗人何其芳却能让它成为一个似俏皮、似活泼的少女呢?我突然懂得,不止是秋天,不止是

长河星辰,整个大自然都是充满无限活力的。而灵魂,是人类能用魔力的笔尖赋予的,只要他拥有一颗年轻的、充满幻想且热爱生活的心。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几乎整个宇宙的勃勃生机,这个,是不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灵魂呢?

我终于知道灵魂是什么,它既不是实质也不是虚无。大自然是一个从繁盛到毁灭再到重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很多。曾在书上看到一句话,十分喜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所谓灵魂,也许它本就存在,又或许是我们的精神所给予的。只要你用心倾听,就可以听到它们灵魂深处动听的生命之曲。

昨天《哈7》首映。记得大一那年《哈7》小说问世,看完时心中无限空虚,只觉这么多年所追求的目标突然失去了。但还是安慰自己,还可以等待第六、七部的电影。直到现在最后一部的电影

上映,我再也找不到任何借口,才真正意识到,从12岁到21岁,这么多年一路陪伴我成长的《哈利.波特》系列终于走到了终点。伴我走过童年少年和青年的你,我将一生铭记。永远在我心中的、大难不死的男孩——哈利.波特!

触摸伟大历史复兴的灵魂 2014-06-07 陈凤娥

诚信如毛遂一言九鼎;工作似赵奢奉公守法;团结像廉蔺将相和睦;改革同武灵胡服骑射;纠错仿廉颇负荆请罪??一条条用脍炙人口的邯郸成语编篡而成的短信,蕴含深刻,荡气回肠。改革、进取、包容伟大的赵文化之精神特质,凝结着冀南儿女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冀南儿女薪火相传的精神

血脉和思想精华。

我国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灭人国,比先去其史”。毋庸置疑,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纵观历史长河,邯郸自殷商后期兴起以来,在人类社会风云多变中,已经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历程。早在8000年前的远古时期,邯郸先人在河沿岸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磁山文化”;殷商又是重要的“畿内地”;春秋时期发展为黄河北岸的工商业城市;战国和西汉时期曾经盛极一时,号称“五大都会”之一,赵国在此定都长达158年之久,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世界版图上,邯郸就是当今世界上的“巴黎”。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邯郸的璀璨文化,哺育了数不尽的英雄豪杰,蕴藏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广为流传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等历史典故,折射出邯郸当时繁荣昌盛的优美画卷和历史中心地位。赵文化所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刻揭示了邯郸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深刻地揭示了冀南人民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

市委书记孙瑞彬说:“只有感知历史,才能拥抱未来。”历史是一条长河,没有人能撇开历史的积淀而构筑现实和未来的大厦。而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正是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灿烂文化。1959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志亲临邯郸视察,提出“邯郸是要复兴的”。建国以来,勤劳勇敢的邯郸人,始终牢记一代伟人的嘱托,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已经将一个解放初期3万人口的小城,建设成了一个拥有880万人口的河北省第三经济强市。在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挑战也前所未有。新目标凝聚着无穷的力量,新思路激发着冀南儿女无限的豪情,面对构建和谐邯郸的新任务、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实现邯郸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变文化资源为现实生产力,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达的区域“文化中心”。

沿着邯郸历史的长廊,翻阅其春秋画卷,先后形成了磁山文化、赵文化、梦文化等文化脉系,总体上构成了宏观性的邯郸历史文化。知史可以明志,知之愈深,爱之愈切。为此,我们的宣传教育必须创新内容、实化载体、谋求实效;必须从点滴抓起,在细微之处下功夫;必须力求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上下功夫,去枯燥而增情趣,少艰涩而通俗,忌说教而重启发;充分采用皮影、电视、电影、戏剧、小品、剪纸等多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公民的审美情趣、文明修养、道德情操。

点燃创业激情,传承复兴梦想。在我市提升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专题研讨班上,市委书记孙瑞彬所作的《战略研究与路径选择》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邯郸建设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盼,是历史文化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是开启复兴的一把“金钥匙”,更是实现

邯郸伟大复兴的一条最佳路径,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全市人民紧跟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的节拍,同心协力、继往开来,奋发图强。我们坚信,打造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邯郸实现伟大复兴将不再是遥远的期待!

篇6:文字是触摸灵魂的蛊的散文

晚间闷闷的空气里,悠闲着一丝花香,淡淡的。阳台上君子兰金黄的花朵姗姗来迟,却仍幽香着光阴,无意于风花雪月的美,而这淡香委实静美了热浪滚滚的夏日。

一杯茶已散失了太多热气,在这个季节里,茶杯壁永远是暖的,捧起几案上的茶杯,温热握紧了手掌。杯中的茶会有凉了的时候,搁置太久,茶的味道也不会再香醇如初,我想。

那首《完美落地》,很励志,却在歌者的声音里隐匿着一缕挣扎,一缕倔强地攀爬。伴奏声铿锵有力,蔓延着顽强和抗争,就像自己,孤旅中,一个孤独的女孩。

写了半生的文字,得到了那么多掌声,却从没得到挚爱的人认可,有些郁闷,甚至有些懊恼。一枚青词里写着迥异的日子,渴望着熬成沉香,却不料在一枚菩提中久久地静寂着。那些不被认领的小字,似被岁月剥离了华丽的韵脚,朴实无华的一畦畦素净小花,兀自绽放在路边,却啃噬着脆弱的心。

墨迹洇湿了执着,也似一把尖刀在削切着脆弱的神经。那些用心走过的日子,深深浅浅,记录着努力过的每一天,也有每一缕晨曦跃上追逐梦想的初心。期待的圆满,被轻蔑成老掉牙的老生常谈,我不能洒脱到只浅笑不语。

常常在寂寞的时候读书,走进文字就如走进了一个海阔天空的世界里,悲伤着文字里的悲伤,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在文字里,就不再感到孤单,也无需谁懂,就这样漫步在一个人的天堂,寂静、素简。

时光凉薄了率真与坦诚,日渐一日地沉浸在一个人的执着里,不是吗,当钻出那层厚厚的自保的硬壳后,冷嘲热讽如寒冬的风刀霜剑,前心后背,防不胜防。那些曾经的深情,一层层从失望中剥离,到最后也不过只剩一具华丽的躯壳。

有时会想,假若某一天离开了文字,精神将寄托何处?不愿与粗俗为伍,也不愿人云亦云,那份纯净的坚持还能持续多久?

繁忙的工作,生活压力山大,在极少的空闲里,借几枚小字填充心灵;写几行飘逸的`小诗,那些流过心底的段落,反反复复,敲了删,删了再敲。

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条老路,人为地竖起了一个个警示牌,再不是青草拥挤的翠绿,那一株渐枯的叶子,似被锯齿叶草锯伤了根茎,怎么修补都回不到从前的颜色。触摸时的阵阵心疼,如一拨误入渔网的游鱼,在心底四处乱窜,寻觅着逃逸的出口。那些决堤的泪水,目中无人地肆虐着。

阳台上的花草使劲儿向上蹿升着,当第一缕晨曦亲吻嫩绿时,那畦久已荒芜的心田似乎又有了些许绿意。长时间地将自己囚禁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怀疑已没有勇气走出去,外面那些花香蝶舞早已不属于自己。也曾拽着爬墙虎的脚,想攀爬到那个心仪的地方,最终,还是徒劳无功,开始有些精疲力尽。

多像红尘中的一粒尘埃,随便谁轻轻那么一挥手,便被抖落在天涯。多想让自己走进一朵莲里,那样就可以以一朵花的姿态,修行一场虔诚的般若梵语道场。也曾试图以一杯茶的清欢,换取时光的寂静安然,怎奈流年喧嚣,围困其中修行清简难上加难!渴望抱香枝上老,却仍缺少一个收藏心霾的枕袋,不能枕着那些忧伤和焦虑入眠,终是道行太浅。一朵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开来,苞心已缺失了养分。

希冀若隐若现,回忆也跟着瘦了容颜,不是忆不起,而是已然面目全非。当老旧的相册里只剩一个七彩肥皂泡在飘浮的时候,一缕细细瘦瘦的烛烟就可能成为一个终结者。沉浸在一种孤凉又凄美的梦里,越来越发现文字有毒,如蛊在迷惑着自己,似乎看见了一只飞蛾在凋零,一场执迷在荒芜……

夜的底色上没有添加任何修饰,安静得只剩下星星在自顾闪烁。参差错落的心事被刻意地封锁,只在一杯茶中把所有人生况味调和,喝下,不管是甜蜜还是苦涩。该休息了,模糊的身影,模糊的记忆,模糊的那些字迹,好像要在这所有的模糊中渐渐淹没。不想再说,即使是那些自己善于编织的梦。

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始终守候着当初的诺言,用墨染一川属于自己的丹青吧,以笔温婉岁月流年。而红尘终究是一处道场,那些开在尘埃的花朵,有几人会俯首低眉?又有几人能懂得疼惜?浮生难道只是一个手势?

上一篇:相声剧本电影题材下一篇:“学习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体演讲活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