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日

2024-05-08

我国节日(精选8篇)

篇1:我国节日

一月份: 1月1日:元旦

1月8日:周恩来逝世纪念日

1月21日:列宁逝世纪念日

二月份: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2月10日:国际气象节(1991)2月14日:西方情人节

2月19日:邓小平逝世纪念日(1997)

2月21日: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1949)

2月21日:国际母语日(2000)

2月24日:第三世界青年日

三月份:

3月3日:全国爱耳日(2000)

3月5日:周恩来诞辰纪念日(1898)

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1963)

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2000)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1910)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925)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1979)

3月14日:马克思逝世纪念日(1883)3月14日:国际警察日(节)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3)

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

3月17日:国际航海日

3月17日:中国国医节(1929)

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3月21日: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1972)

3月21日: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1966)

3月21日:世界儿歌日(1976)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2001)

3月22日:世界水日(1993)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1960)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全国中小学安全宣传教育日(1996)

四月份:

4月1日:国际愚人节

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1950)

4月22日:列宁诞辰纪念日(1870)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970)4月22日:世界法律日

4月23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1995)

4月24日: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1957)

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1986)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2001)

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第四个星期日:世界儿童日(1986)五月份:

5月1日:国际劳动节(1889)

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

5月4日:中国青年节(1939)

5月4日:五四运动纪念日(1919)

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1818)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1948)

5月8日:世界微笑日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1914)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1912)

5月15日:国际家庭(咨询)日(1994)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1969)

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1990)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1990)

5月25日:非洲解放日(1963)

5月26日: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1993)

5月27日:上海解放日(1949)

5月30日:“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1925)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1988)

六月份:

6月1日:国际儿童节(1949)

6月4日:受侵略戕害的无辜儿童国际日(1983)6月5日:世界环境日(1974)6月6日:全国爱眼日(1996)

6月11日:中国人口日(1974)6月20日:世界难民日(2001)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1934)

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1948)

6月25日:全国土地日(1991)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1987)

6月26日: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日)(1945)

七月份: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1921)

7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日(1997)

7月第一个星期六:国际合作节(国际合作社日)(1995)

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1937)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987)

7月11日:中国航海节

7月26日:世界语(言)创立日

八月份: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27)

8月5日:恩格斯逝世纪念日(1895)

8月6日:国际电影节(1932)

8月8日:中国男子节(爸爸节)(1988)

8月9日:世界土著居民国际日(1994)

8月12日:国际青年日

8月13日:国际左撇子日(1976)

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1945)

8月22日:邓小平诞辰纪念日(1904)

8月23日:贩卖黑奴及其废除的国际纪念日

8月26日:全国律师咨询日(1993)

九月份:

9月1日:全国中小学开学日

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

9月8日:国际新闻工作者日(1958)

9月8日:世界扫盲日(1966)

9月9日:毛泽东逝世纪念日(1976)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1985)

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

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994)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1931)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1989)

9月21日:国际和平日(1981)

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民国防教育日(2001)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1980)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心脏日(2000)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世界海事日

十月份:

10月1日:国庆节(1949)

10月1日:国际音乐日(1980)

10月1日:国际老年人日(国际老人节)(1990)10月4日:世界动物日

10月5日:世界教师日(1944)

10月第一个星期一:国际住房日(世界人居日)(1986)10月第二个星期四:世界视觉日

10月9日: 世界邮政日(万国邮联日)(1969)

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心理健康日)(1992)

10月第二个星期三:减少自然灾害国际日(1990)

10月11日:世界镇痛日(2004)

10月12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

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1949)

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1969)

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白手杖节)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消灭贫穷国际日)

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

10月24日:联合国日

10月24日:世界发展宣传日(世界发展信息日)

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1950)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

十一月份:

11月1日:植树造林日

11月6日:防止战争和武装冲突糟蹋环境国际日(2001)

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1917)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11月9日: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

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日)

11月12日:刘少奇逝世纪念日(1969)

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1866)11月16日:国际容忍日(国际宽容日)

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

11月20日:国际儿童日

11月21日:世界电视日

11月21日:世界问候日(1973)

11月24日:刘少奇诞辰纪念日(1898)

11月25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1999)

11月28日:恩格斯诞辰纪念日(1820)

11月第四个星期四:美国感恩节

十二月份: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12月2日:废除奴隶制国际日(废除一切形式奴役世界日)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 12月4日:中国法制宣传日

12月5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自愿人员国际日

12月5日:世界强化免疫日

12月7日:国际民航日

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 12月9日:国际反腐败日

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1950)

12月第二个星期日: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 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2月18日:国际移徙者日

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

12月21日:国际篮球日

12月25日:西方圣诞节

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

12月29日:生物多样性国际日(1994)

篇2:我国节日

国土资源辽阔,花卉资源丰富。花开时节,许多当地纷繁举行各种花卉节日,梅花节、茶花节、梨花节、桃花节、荷花节、桂花节、菊花节。你方唱罢我方上台,甚是热烈。大到各省市,小到一个乡镇,都有林林总总的花卉节日,在眼球经济的今日竞相辉映节日的光荣。

1月份:16~18日福建漳洲“中国水仙花节”,新年前后云南昆明、丽江等地“茶花节”;

2月份:中旬江西“梅花节”,17日云南大理“兰花博览会”,22日南京“世界梅花节”;

3月份云南、贵州“油菜花节”,浙江金华“世界茶花节”,绍兴“兰花节”,成都“郁金香节”,南京“夫子庙花会”,上海、无锡、成都、湖南桃源“桃花节”,昆明“杜鹃花节”,四川绵竹“梨花节”;

4月份19日起至5月8日为无锡“杜鹃花节”,8日至25日为贵州省黔西金坡百花坪“杜鹃花节”,中下旬为山东菏泽、安徽巢湖“牡丹花节”,河北顺平、山东肥城、北京“桃花节”,20日山东莱阳“梨花节”;

5月份1~8日青海“郁金香节”,5~8日江苏扬州“琼花节”,25日山东莱州“月季花节”,5~6月份天津“月季花节”,山东平阴“玫瑰文化节”;

6月份:郑州、常州“月季花节”,山东枣庄“石榴花节”,武汉、杭州、合肥、深圳、澳门“荷花节”,6~8月份四川新都“桂湖荷花展节”;

7月份山东济南大明湖、河北白洋淀“荷花节”:

9月份下旬为上海“桂花节”(10天),杭州“西湖桂花节”,广西桂林“桂花节”,南京灵谷“桂花节”;

10月份北京、开封、广州、浙江余杭“菊花节”;

11月份北京“红叶节”,浙江桐乡、河南内乡“菊花节”;

12月份成都、广州从化流溪“梅花节”。

篇3:我国节日文化对外翻译研究综述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我国节日文化有着与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 并以其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特色成为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文化与翻译联系紧密, 中国节日文化的翻译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外译一直是困扰翻译界的重要话题之一。因此, 在培育文化竞争力, 利用文化手段展现中国形象、宣传中华民族价值观、扩大国家影响力的当今关键时期, 我国节日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就应该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研究现状剖析

笔者首先通过中国知网 (CNKI) 的期刊、博硕和会议三大文献分类数据库进行了以“节日+翻译”的主题精确检索, 结果找到:国内文献数据为123条, 其中学术期刊64条 (包含核心期刊12篇和CSSCI7篇) 、博硕士学位论文57条 (博士论文3篇和硕士论文54篇) 、会议论文2条 (2008年和2010年各为一篇) 。

为了确保数据统计的准确, 依照视野所及, 笔者又把登载的所有文章进行了浏览, 重新统计了与中国节日文化对外翻译和传播有关联的论文, 总共获得了72条检索结果:其中学术期刊37条 (包含核心期刊4篇和CSSCI2篇) 、博硕士学位论文34条 (博士论文0篇和硕士论文34篇) 、会议论文1条 (即江光伦在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9月翻译学术研讨会上的文章《贵州旅游和民族风情汉译英漫谈》) 。

通过细致阅读国内已取得的节日文化对外翻译研究成果数据, 笔者从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有一部分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节日文化的翻译, 从翻译学、语言学或泛文化层面探究具体节日文化信息内容的处理策略、方法或技巧;然而, 针对中国节日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研究并未得到应该有的重视, 相关研究成果可说是为数不多, 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尚显不足, 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系统的指导, 所以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大大阻碍了我国节日文化的对外宣传与交流。

1.1为了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我国节日文化外译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我们可以按照研究方向, 将收集到的72篇论文进行大致的分类

1) 汉语文化负载词 (亦称为民俗文化特有词汇、民族文化特殊词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文化或文学作品专有名词等) 的外译研究:近年来, 汉语文化负载词 (涵盖历史、文艺、饮食、节令和习俗等类别) 的外译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 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领域研究热点。代表性文章为: (1) 福建师范大学蒋红红2004年的硕士学位论文《跨文化视角中的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 (2) 湖北工业大学孙炳文和许延存发表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4期的《<板桥家书>英译本中跨文化翻译的传真与失真》。

2) 涉外旅游文化外宣名词的翻译研究:这主要是从涉外区域文化旅游、民族地区对外旅游翻译和涉外旅游文化资料翻译等角度进行相关研究, 集中在从翻译学、语言学或泛文化角度对具体源文化信息内容处理的方法之上, 但目前可资利用的资源仍散落在旅游指南、商务文化节宣传资料或门户网站的简单介绍当中, 还没有形成系统、有组织的中国节日文化译介语料。代表性文章如: (1) 陕西师范大学康凌燕2009年的硕士学位论文《从目的论的角度看中英旅游文化的翻译》; (2)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徐雪发表于《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10期的“‘大旅游’时代旅游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3) 中国节日 (亦称为节庆、时令节日、节日民俗、民俗节日和时令节日民俗等) 文化的对外翻译研究:这是我们最应该特别加以留意的语料来源, 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我国节日文化的专门性对外翻译研究成果”, 大体上包括25篇学术期刊论文以及6篇硕士学位论文 (占比为43.1%) 。代表性文章有: (1) 上海大学顾正阳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的《古诗词英译中时令节日的处理》; (2) 山西大学杨志宏2009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英译》。

1.2基于上述72篇文章的语料分析, 笔者总结了这些文章所采用的研究视角 (或维度、主题)

1) 中国传统节日 (涵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鬼节等) 文化的外译研究:目前,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英译形式已逐渐为大多数国外友人所普遍接受和认同。2) 少数民族 (朝鲜族、蒙古族、羌族、满族、白族、彝族、傣族、哈尼族和苦聪族等) 节日文化的对外翻译研究:现今,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外译研究才刚刚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 数量太过于少了。代表性文章有: (1) 湖南怀化学院杨玲玲发表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9期的《跨文化视阈下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异化策略》; (2) 西南民族大学陈玉堂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S1期的《羌族节日名称的英译》。

1.3从全部72篇论文的原语-译入语分析角度来看, 它们大概可以划分成为以下几点

1) 中国节日文化的英译研究:这是该领域的研究核心, 集中了69篇论文, 占比为95.8%。2) 中国节日文化的他译研究:此类文章相比之下显得极少, 仅有3篇 (占比为4.2%)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宇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潘蕊分别发表于《科技信息》2012年第21期的《中秋节の伝说》、《俄语学习》2014年第2期的《中国节日名称的俄语翻译问题》以及西安外国语大学武君201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汉日词汇空缺现象及其翻译策略——以日语为中心》。

当然, 所统计的72篇学术文章也可粗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论文仅对节日名称的对外翻译进行研究, 大多数文章都可归入此类;而另一类论文则对节日文化中节日名、节日起源、庆祝活动、节日象征和人们参与等诸多要素的外译进行综合探讨, 但数量上相对有限。

2未来研究思路

翻译不仅是各种语言间的交流, 更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世界上各个主要文化系统的发展都与翻泽活动密切相关。中国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呼唤翻译事业的勃兴, 特别是要加强中译外工作, 提高中译外翻译质量, 让世界共享中华文明成果 (黄友义, 2008) 。

综上所述, 我国节日文化对外翻译研究则尚处在起步阶段, 虽业已开始呈现起色, 但长期处于一个被忽略的边缘化学术地位, 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仍薄弱, 所产生的研究成果过少, 还是没能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充分关注和开发, 而且普遍存在研究深度不够、适用理论欠缺等一些问题, 发展前景也不太明朗;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节日文化的译介往往停留于满足某一具体文本外译需要的层面, 远未实现系统化的节日文化研究与跨文化翻译研究的有机结合, 相信其理应更有可为。

一方面, 加大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根据以上收集的63条检索数据来看, 大多数文章都是从中国节日名称的对外翻译 (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节日名称和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英译) 入手, 对节日文化外译的探讨也大多局限于中外文化差异对比, 研究范围甚窄, 大多是语言现象的描述和实践问题的解决, 深度不够, 重复率也较高, 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对译文的评价上, 尚不能真正解决中国文化外译中最根本最亟待解决的“译什么、如何译、谁来译”问题。

篇4:我国已消失的古代节日等

“田生日”。元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周亮工《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中国历来重农,到今日为止,仍然也还是个农业国度,所以农民还是视农田为他们的根本。

“开市日”。清顾禄《吴趋风土录》载,正月五日是“路头神”的诞辰,一到这天,众商家便“金锣、爆竹、牲醴毕陈”,“早起迎之”,“谓接路头”。祭过路头神,“悬旌返肆”,便开市大吉了。

“送穷日”、“迎富日”。“送穷日”大约因地方不同,具体日期也不一样。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载,正月五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岁时广记》说“正月晦日,以芭蕉船送穷”。晦者月尽也,正月晦日也就是正月月末。“迎富日”乃蜀中之俗,清钱大昕《养新录》载,魏华父有《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诗》:“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谁为贫驱竞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名列前茅”属第几

“前茅”一词源于古代的行军作战。古代行军时,“斥侯”(相当于现在的侦察兵)拿着绑了牦牛尾的木杆当旗子,走在队伍前头,叫“前旄”。如果遇到敌情变化,就举起牦牛尾杆来通知后面的部队。因“茅”通“旄”,所以就叫“前茅”。“前茅”的意思是“名次列在前面”,它不是固定的指第几名,人数少,前二三名叫前茅;人数多,前五六名也可以叫前茅。

抓周始于魏晋南北朝

抓周,又称“啐盘”、“试儿”,它是我国一项古老的风俗。据史书所载,此风俗始于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风操》有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由用弓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一期,即一周岁。唐宋时期,抓周已很流行,民间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梦粱录·育子》篇中有关南宋时杭州风俗说:“至来岁得周,名日‘周啐’,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啐’。”

秘书溯源

在我国古代,秘书是掌握典籍或起草文书的官。汉代,我国中央政府便设有秘书监、秘书郎;魏朝,设有秘书令、秘书丞。可见秘书一词源远流长。“秘书”一词出现早于“书记”。但秘书并非官名,要在秘书下缀上“令、监、丞、郎”等才是完整的官名。秘书这个名称,原来是指皇家秘密的藏书。东汉恒帝时开始设秘书监这个职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年俸六百石。汉初有“长史”一职,负担实际的秘书工作。后来,“长史”易名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幕僚中的“记实”、地方官府的“主簿”,都相当于秘书。

南岛民族源于大陆百越

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证实: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直接源于中国大陆的百越民族。在殖民时代之前,南岛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族群,其范围西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南美智利的复活节岛,南至新西兰,北至我国台湾岛,几乎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通过对南岛多个民族的Y染色体的分析,发现南岛民族发源于大约3万年前的中国广东沿海。大约两万年前,台湾族群的祖先开始从广东沿海通过当时还露出海面的台湾地峡向台湾迁徙。大约1万年前,马来族群的祖先离开北部湾的广东沿岸,沿着越南的海岸向南迁徙,一直到达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大约3000年前,印度尼西亚的马来族群开始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深处探索,到达了夏威夷、复活节岛、新西兰和马达加斯加。这一结论改写了南岛民族的史前史,对于人类早期移民过程的研完意义重大。

“票友”的来历

票友是指旧时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的一种称谓,特别是对业余爱好者而言,如川剧界、滇剧界称之为玩友,京剧界则称之为票友。为什么要把业余戏曲爱好者称作票友呢?据说,清朝初年,八旗子弟凭清延核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为清王朝作宣传鼓动。就此以后就把八旗子弟中的戏曲爱好者称为票友,并且广而大之,凡是非职业伶人演唱戏曲者亦被称为票友,故延续至今。

事关礼节的古人腰带

古人对腰带十分重视,不论穿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连兄弟之间夜里见面说几句话,都必须整衣束带,否则就觉得有失礼貌。君臣之间更是如此。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夜如陶谷。谷至,见帝而立,却不肯进去。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之。陶谷见皇帝束上了腰带,这才进去。

内衣溯源

在中国,内衣的历史非常悠久。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内衣一“两当”。这种衣服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两当”有前后两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它通常有两层,夹层可衬棉,贴身保暖。唐朝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上,胸下围一条宽带,肩、颈、后背无带。穿时由后及前,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舍,或用其他带子系紧。明代女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已深谙如何凸现曲线美之道。当时的内衣一主腰,与背心类似。开襟、两襟各缀有3条襻带,肩部有档,档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襻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清代的肚兜一般为菱形,兜肚只有前片,后背袒露,上有系带套于颈间,腰部另有两根带子,束在背后。系带的材料不一,兜肚上有各类精美刺绣。

文稿李莉

篇5:我国传统的节日作文

下午,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姥姥家过中秋节。姥爷正在为晚餐做准备,香味儿传到了我的鼻子里,我都馋得流口水了。姥爷为我们做了美味的晚餐。吃过晚饭,我们一起等待月亮的升起。过了好一会儿,我们发现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月亮越来越大,越来越圆,皎洁的月光美丽极了。

这时候,妈妈端来了一盘月饼,月饼很圆,像月亮一样圆,圆圆的月亮和圆圆的月饼都象征着团圆美满,就像我们一家人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多么温馨啊!

篇6: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

篇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摘自现代公共关系学

一、藏族

新年称洛萨,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是1月1日开始过年,藏历年节约3—5天。传统节日有: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又叫“转山会”;6月14日前后举行赛马、赛牛和骑射的“达玛节”;6月30日吃酸奶子的“藏戏节”,又叫“雪顿节”;8月1日举行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望果节”,活动内容有赛马、演藏戏、歌舞、物资交流等。

二、苗族

农历十月的第一个丑日,苗语叫“冷酿廖”,是苗族新年。四月初八是苗族青年盛装群集贵阳市喷水池旁纵情歌唱的日子,现在成了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聚会,也是布依族的节日之一。

三、蒙族

一般一年一次的“那达慕”大会,有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是自治区、盟、旗都举行的群众性集会。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唱歌、舞蹈等。

四、回族

开斋节,回族又叫过小年,每年9月(伊斯兰教历)戒斋,10月初开斋。凡戒斋的人,每天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天饮食,期满20日是,寻看新月,见月即行开斋(如不见则封满30日),次日为开斋节,恢复正常饮食。新疆各族穆斯林称开斋节为肉孜节、尔代节。每年从“开斋节”那天起,后推70天即为“古尔邦”节,回族又称过大年。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把“古尔邦”节作为他们的新年。这个节日,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10个民族的宗教节日。

五、傣族

泼水节是在清明节后的4月13日至15日,此时傣历为6月,是傣族新年,盛大活动就是泼水,所以叫泼水节。

六、壮族

歌墟(歌婆节)是壮族人民盛大的歌舞节日。节日活动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举行。现在“三月三”的规模最大,少则两三千人,多则过万,参加歌唱的不仅有年轻人,也有老年歌手,壮歌一般分五言、七言两种,每首都是四句,既是游戏又能传递感情。

七、白族

三月街也是“观音市”,在每年3月15日至20日是,是云南及邻县各族人民大的集市和节日,人们汇集大理,交流物资,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

八、彝族

火把节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延续两三天。晚间,男女老糼点燃火把,察看田苗,并饮酒欢聚,尽情歌舞。火把游行过后,青年男女开始欢乐地歌舞直到天明,被称做“阿细跳月”。

九、哈尼族

新年有两个:一为6月,一为10月。6月的新年也叫祭秋房或祭田节。

十、水族

过端,水族话叫“借端”,意为过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水历以农历九月为岁首,每逢“亥”日,按习惯互相往来庆祝。自1959年以来,水族人民把节日定在农历九月的一个亥日,举行传统的赛马和群众性的文娱活动。篇二:中国56个少数民族名称,节日和风俗习俗

中国56个少数民族名称、节日和风俗习俗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吃新节 农历六月至七月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日)、绕三灵、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 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

回族三大节日,即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唱哈节 农历六月初十

诺劳孜 农历正月初一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

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耍白象也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厚南节 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布衣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四月八(农历四月初

八)、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尝新节(农历六、七月)、仡佬节(农历三月初

三)等。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还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篇三: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及风俗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及风俗习惯 信仰伊斯兰教,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开斋节”、“古尔邦节”。过节时,维吾尔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互相登门拜访,庆贺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

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

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形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篇7:我国的传统节日作文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着春联和“福”字,有的还挂着大红灯笼;商场里到处都挂满了彩带和气球,五彩缤纷,喜气洋洋。

最开心的要算小朋友了。新年到了,小朋友们都穿上了新衣、新裤、新鞋子,代表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除夕的那一天,爸爸早早地从工作的地方回家了,当然还会给我带回来许多美丽的烟花。到了傍晚,我和小伙伴们在门前的水泥地上放烟花,“噼啪,噼啪!”烟花响了,飞上天空。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空中散开来,像一张张美丽的笑脸。啊,好美啊!

这时候,妈妈在屋里叫我们吃饭了。我飞快地跑进家里,哇,在我面前的是一桌丰盛的饭菜:有红红的`大虾和螃蟹,这是我最喜欢吃的。还有鸡、鸭、鱼、肉,反正所有好吃的菜都有,可以让我大饱口福了!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起了年夜饭。

当然,在这一天里,我还会收到很多红包,那就是压岁钱了。我可以用这些压岁钱买很多很多学习用品了。

篇8:浅谈我国传统节日的保护

关键词:传统节日,淡化原因,保护建议

1 传统节日在生活中的意义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写照, 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得以形成的, 它们作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社会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形态, 也已成为民族主体意识的主要载体与鲜明象征, 是中华文化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的形象写照。传统节日所凝聚的民族精神, 集中体现在寻根爱国意识、安定圆满意识等两方面。

2 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现状

2.1.1 年味变淡

满溢着喜庆和温暖的春节, 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 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 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年”还是年年过, 但明显的“年”味不再像以前那样浓郁, 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不小的变化, 就是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于是感叹, 这年味怎么越来越淡了呢?其他的传统节日更是没落。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的断裂有着社会经济原因,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 审时度势的传承。

2.1.2 传统节日面对外来节日的“尴尬”

比起春节, 其他同样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就更显颓落了。虽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 但是参与的热情却与日俱减, 更不要说“人胜”、“中和”、“上巳”这些几近消失的节日了。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一些舶来的“洋节”却是越过越红火, 青年人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人在圣诞节、情人节间迸发出的热情, 也足以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2.2 传统节日淡化的原因

2.2.1 百姓生活城市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经济迅速发展, 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越来越少的人继续在田间劳作, 更多的农民兄弟进入城市, 渐渐远离了农时节令。这无疑是使人们疏远节令, 淡忘节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 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在一年四季里都可以吃到任何时令季节的瓜果菜肴, 鸡鸭鱼肉也是日常食品, 这样的情况再次使人们对节日的渴望程度降低。

2.2.2 思想越来越开明, 对迷信活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我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和祭祀有关, 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 对鬼神、先祖有着一种神圣的敬畏, 这便致使人们在每一个约定的日子里对鬼神先人进行祭拜。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这些祭祀的日子变得神圣, 从而更增强了人们对节日的重视。

在思想高度开化的今天,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鬼神, 人死之后也并不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 “无神论”被更多的人认可。这就导致更多的家庭在节日里少了祭祀这一形式的活动, 在无形中也冲淡了对节日的重视。

2.2.3 政府的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语言教育的误区, 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缺乏认同感

第一, 政府对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并且需要长期进行的系统工程, 这就令其很难进入部分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逢年过节放放假了事, 无法形成浓厚的节日大氛围。

第二, 传统节日的危机, 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割裂传统、破坏文化的结果。胡适在1921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各地纷纷响应, 到1929年甚至废除了农历。20世纪50年代以来, 政府发动大规模社会运动破除节庆、婚庆、丧葬习俗, 试图代之以新风尚。到了20世纪80年代, 很多城市禁止民众燃放烟花爆竹。这种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两三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 使得他们没有通过家庭这一节日礼仪和风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把这些传给自己的孩子, 从而使孩子们过传统节日的文化本能趋向微弱。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也仅存一些形式上的东西, 难有吸引力。

第三, 青少年之所以热衷于洋节日, 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外国语言学习特别是英语学习不无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如果把他国语言被强调到不切实际的程度, 甚至超过本国语言, 那么, 外国文化“乘虚而入”乃至“后来居上”也就在所难免了。

2.2.4 商家为获利而对洋节日进行炒作, 冷落了传统节日

洋节日文化个性化强, 没有固定模式, 对好奇心强、爱赶时髦、爱模仿的年轻人有吸引力。商家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商机, 使出浑身解数将洋节日演绎成一个商味十足的“消费日”, 其威力甚至让传统的春节消费相形见绌。例如, 每年2月14日情人节与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相差仅有几天, 情人节的风头显然已经盖过了传统的元宵节, 各大商家为情人节所做的准备远远超过了为元宵节做的准备。玫瑰花、巧克力、情人套餐、情侣手机、情侣饰品、甚至内裤卷成的“玫瑰花”等极具特色的情人节商品风靡整个中国。

2.2.5 对传统节日的挖掘和创新不够, 只停留在物质消费上

我国有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 但这些传统节日缺乏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 以至于对于节日内涵的理解越来越单面和一元。

在古代社会,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节日, 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丰富多彩。但遗憾的是, 今天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吃”字上做文章, 其他内容已被遗忘。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喜欢洋节日”;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 而洋节日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日轻松自在, 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3 传统节日保护建议

3.1 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媒体、社会各界人士做起

3.1.1 政府出台政策

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力度, 充当先锋的作用, 我们应该设立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 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定节假日系统。最近几年,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传统节日的保护, 进一步调整了传统节日的放假时间, 新增了端午节、清明节等放假日, 在时间上为人们提供了欢度传统节日的有利条件。

我国应积极向联合国申报民族传统节日这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法律上把我国传统节日确定下来, 从法律的角度有效地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避免出现文化流失的问题。

3.1.2 政府对其他媒介的干预

政府可以规定传媒和商家参与宣传民俗文化的重任, 有系统的对民众进行传统知识的普及。例如建立专门电视节目介绍传统节日, 设立专门网站等。

各商家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 进行各种商场包装、促销等。如果操作成功, 不但会丰富传统节日文化, 也会为企业和商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前景。20世纪20年代, 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广告重塑圣诞老人的形象, 使圣诞节和可口可乐产品一道成功进入众多非基督教国家。今天, 我们利用商业途径重建传统节日的文化体系并借此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是一条值得考虑的策略。

3.2 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去其糟粕求其精华, 重建节日文化

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创建“统一安排、分项承办、部门配合、责权包干”的新组织机构, 按照“谁主办, 谁受益”的原则, 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积极吸引民间力量介入, 真正起到社会办节日、办群众文化的作用。对作为民族标志象征的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节日文化, 如剪纸、年画、戏剧、皮影, 以及重要的文化方式, 如除夕团圆守岁、闹元宵等, 进行传承保护。与此同时, 需要将西方节日文化中的文明的、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吸纳进来, 充实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 做到中西结合, 共存共融, 促进中华节日文化的健康发展, 从而让世界更加细化而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 让中华文明为人类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树立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他们接受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创造良好的环境。

3.3 积极发挥学校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重建中的作用

少年强则国兴旺, 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它的未来是否有更好的发展力。年轻人作为当代文化最主要的继承者, 传播者和发扬者, 应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增强对自我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且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全面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节日, 培养自觉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的意识, 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传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奉献自身的力量。关于这一切思想的宣传教育, 各类学校责无旁贷。学校要有一种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与传播责任感, 要培养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要通过学校校报、网站、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体, 大力宣传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 认可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 喜爱传统节日,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赵美玲, 赵以保.对“洋节”热的思考[J].当代社科视野, 2008 (6) .

[2]韩晓东.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N].中华读书报, 2005-02-07.

上一篇:学校宿舍扣分标准下一篇:A1-B1-3-2石笋乡2010年教育暨“两基”迎“两检”工作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