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古诗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节日古诗范文

节日古诗对联

春节古诗: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春节对联:

1.万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顺。 2.人和家顺百事兴,富贵平安福满堂。 3.新春福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 4.日子红火喜迎门,天随人意福星照。 元霄节古诗: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霄节对联:

1.雪月梅柳开春景;

花灯龙鼓闹元宵。

2.笙歌声拂长春地;

星月光映不夜天。 3.淑气鸿喜家家乐;

彩灯春花处处新 端午节古诗: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对联:

1.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2.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3.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中秋节古诗: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节的对联:

1.爆竹声中千家月;

红藕香里万颗珠。

2.桂子自金蟾而细落;

涛声逐白马以齐来。

3.三五良宵,秋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满玉轮。

4.桂花开时,香云成海;

月轮高处,广寒有宫

第二篇:大班节日古诗

大班古诗

一、除夕的古诗

1、《青玉案·元夕》

宋代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2、《除夜》

宋代 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 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 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 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 三冬瑞雪未全消。

二、春节的古诗

1、《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 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 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 遥视延安景物华。

2、《卖痴呆词》 南宋 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 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 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 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 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 奉赊痴呆千百年。

3、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 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 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 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 千红万紫报春光。

三、元宵节的古诗

1、元夕二首 明代 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 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 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 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 重闱应念一身遥。

去年今日卧燕台, 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 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 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 孝皇曾为两宫开。

四、清明节的古诗

1、《清明日》 唐代 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 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

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 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 黄鹂隔故宫。

2、《长安清明》 唐代 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3、《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 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 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

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 日夜柳条新。

4、《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 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 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 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 进节只愁余。

5、《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 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 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6、《喜迁莺·清明节》

唐代 薛昭蕴 清明节, 雨晴天, 得意正当年。 马骄泥软锦连乾, 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 人竟赏, 尽是绣鞍朱鞅。 日斜无计更留连, 归路草和烟。

五、端午节的古诗

1、《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 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 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

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 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 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 贻厥后昆芳。

2、《端午三首 》 宋代 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3、《小重山·端午》元代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 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 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 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 树转午阴凉。

4、《端午日赐衣》 唐代 杜甫 宫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

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 终身荷圣情

5、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7、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8、五丝

(唐·褚朝阳)越人传楚俗, 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 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 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 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 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 汨罗空远而。

9、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 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

终身荷圣情。

10、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 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 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 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 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 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

贻厥后昆芳。

11、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12、《屈原塔》 (唐) 苏轼 楚人悲屈原, 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 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 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 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 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 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

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 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 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 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 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 所以持死节。

六、中秋节的古诗

1、《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2、《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唐代 杜甫 满月飞明镜, 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 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 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 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 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 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 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 不独汉家营。

3、《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 况乃未休兵。

4、《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七、有关重阳节的诗词:

1、《醉花阴》宋代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2、《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3、《九日齐山登高》唐代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第三篇:传统节日古诗诵读

传统节日专题篇--古诗、童谣诵读

1、

大年初一扭一扭(民间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儿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

我们的节日(民间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贴窗花,点鞭炮,回家过年齐欢笑。 摇啊摇,看花灯,我们一起闹元宵。清明节,雨纷纷,大地开始冒春苗。

赛龙舟,过端午,粽子艾香满堂收。 七夕节,盼今朝。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蟹儿肥,十五月圆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转眼又是新春到。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福星高照。

3、

十二月子(民间童谣) 正月十五汤圆子,二月惊蛰喂丸子, 三月清明下种子,四月芒种栽秧子,五月端阳包粽子,六月天热扇扇子, 七月中旬舂谷子,八月十五杀鸭子, 九月重阳扬谷子,十月小雪穿袄子,冬月天寒杀蝗子,腊月除夕吃饺子。

4、

元 日

(北宋

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清 明

(唐 杜牧)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清明节(童谣)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看到柳绿河清,柳笛赛鸣,不禁吹奏一曲:柳树青,

柳树弯,柳树垂在小河边,折枝柳叶做柳哨,吹只小曲上青天。

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日对酒》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端午节(民间童谣)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①觞(shāng):盛着酒的酒杯。 ②两重阳:唐俗,京城的人们常在重阳后的一天再次宴会赏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阳”之称。[2]

【译文】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3]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第四篇:中国古诗与节日(精选)

中国的古诗与节日

一、 春节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声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把新桃换旧符。

【解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的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前两句: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瞳瞳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结尾一句描述转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辟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该句中用新桃符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新年作(刘长卿

唐)

岁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解析】岁心:思乡之心;

切:迫切

潸然:流泪的样子。

居人下:指被贬。

客:诗人自己。

长沙傅:贾谊,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嫉恨,贬为长沙王太傅。

这首诗可看出作者当时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也可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解析】首联: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的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亲,又有谁来嘘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

颔联:出句明点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

颈联:这一晚,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这一联就写出了这种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支离”,本指形体不全,这里指流离多病。据记载,戴任官期间,治绩斐然,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诗人一生行事,抱有济时之志,而现实不但没能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江湖漂泊,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这“笑”,蕴含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是含着心酸眼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 尾联:一年伊始,万象更新,可是诗人的愁情苦状却不会改变,一个“又”字,写出了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处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这个结尾,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

总结:长期漂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还独自滞迹在他乡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这首诗就真切的抒写了诗人当时的际遇,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

二、 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近人柳亚子《浣溪沙·五O年国庆观剧》词:“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跹。”

星桥:《太平御览》卷七三引常璩《华阳国志》说,李冰凿七桥,上应七星,每桥都有一铁索。这里指桥梁。铁锁开:指元宵夜京城开禁。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指年轻人像盛开娇艳的桃花李花一样华美富丽。游伎:指街上游舞的艺伎。

落梅:古曲名《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名。

金吾: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西京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夜传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夜放。”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赏析】

此诗是苏味道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元宵节最好的作品之一,它对后代诗歌创作有较大影响,大约作于唐神龙元年(705)。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长安元年(701)。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这天夜里,各地都举办社火,十分热闹,而皇上住地京城更是如此。唐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类》:“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文士皆贼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二人为绝唱。” 第一句写灯,把灯比作“火树”和“银花”,就有了灯的富丽和多彩,表现出灯的全部辉煌。第二句写观灯的环境,既有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政治环境,即元宵佳节特许放宽禁区后市民可以信步漫游所带来的喜悦氛围。第三四句总写观灯盛况,抒发骑马逐月的欢乐情怀。第五六句细写游人盛景,歌舞妓们艳丽华美,杂于各色人之间,踏着“梅花落”曲子,唱着愉快的歌,把观灯之乐推向高潮。最后两句用“金吾不禁”和“玉漏莫催”来表达人们让欢乐继续下去的心愿,有力地烘托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初唐繁荣,让人感到兴犹未尽,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对仗工稳,前后照应,结构紧密,可称得上初唐五律的典范。作品以其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昭示着后世诗人,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火树银花”一词亦成为描写节日之夜的特用成语。历代诗评家对此诗多有赞赏,如元代文学家方回云:“味道,武后时人。诗律已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明代冯舒称此诗“真正盛唐”。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谓之“浑然一气”(《姜斋诗话》)。清代学者纪昀认为该诗“三四句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不可移之他处。夜游得神处尤在出句,出句得神处尤在‘暗’字”(《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

[3]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三、 清明

1、 寒食节:农历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烧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寒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问:(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 答:孟诗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

【补充分析原诗】孟诗: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孟云卿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漂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写下了这首绝句。寒食“无烟火”是为了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者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辛酸。

韦诗:第一句写客中寒食的情况;第二句“独”字暗示自己独在异乡;第三句是关键句,直抒胸臆,明写想念诸弟;第四句遥念故乡寒食的景色。

壬辰寒食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②,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②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问:(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篇名)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B )

A 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 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 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 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达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衰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补充分析】这首诗是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

①墓时写的。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当时王安石只有32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

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深沉的表达了出来。

2、 清明:扫墓、游春、踏青、插柳、荡秋千

清明日(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赏析】温庭筠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

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香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四处觅食,不知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婉转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

四、 端午(端阳、重五)

小重山 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问:(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词中先详细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忙碌的场面:“处处忙”“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点出端阳风俗,洋溢着喜庆气氛。“空惆怅”是写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世人只知过节,却不知节日的历史内涵。下阕紧接上阕,叙述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颂。“总堪伤”是描写作者读罢《离骚》后的情态。“无人解”是写自己的孤寂落寞的处境,同时和上阕“空惆怅”照应。

答:空惆怅:感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解析】共两句,先阅读全词,概括出表现手法是对比,从词的内容上不难看出,然后结合相关的语句,诠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了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刻感触形成对比。 (反衬)

五、 七夕:常描写人间乞巧或表达男女离恨

鹊桥仙 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解析】起笔三句点名七夕,并以侧笔渲染之。七夕织女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当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思耕种,织女亦无心思纺织,则佳期将至,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为之激动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渲染,烘托出一年只一度的七夕氛围,真是扣人心弦。 后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体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至兴风吹雨,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可见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过片三句,着力刻画牛郎织女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如不见!见了,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 结尾三句紧承上句,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担荷的新恨归去。

艺术特色:以嫦娥风姨之相妒,反衬,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

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⑴解题:作者与另几位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朋友一起欢聚,喝酒喝得很高兴。这首词就是为其中一位而作。此词是咏调名本意,即所写内容与词牌内涵相合,而且是这一题目中词作的千古名篇,很有创新之意,极受后人推崇。

⑵缑(读勾gōu)山:地名,是周灵王太子王子乔成仙后乘鹤而去的地方。 ⑶痴牛:指牛郎。作者说他痴,因为别人都希望由凡入仙,他和织女却倒着走,由仙入凡。

⑷騃(读呆ái)女:指织女。作者说她呆,与上述理由相同。“騃”是“呆”的异体字。

⑸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 ⑹时人:指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⑺槎(读查chá):用竹或木编成的筏子。据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有一人探险乘槎而去,果然遇到了牛郎和织女。苏轼在这里用槎比喻他和朋友们坐的船,说他们的船可能真的冲犯了天上的牵牛星宿呢!

⑻前缘:前世的因缘。 【赏析】

这首词咏调名本意,是为送别友人陈令举而作。全词在立意上一反旧调,不写男女离恨,而咏朋友情意,别有一番新味。

此词上片,也紧切七夕下笔,但用的却是王子乔飘然仙去的故事。据刘向《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见柏良,对他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至

[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苏轼此词上片,借这则神话故事,称颂一种超尘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飘逸旷放襟怀,以开解友人的离思别苦。发端三句,赞王子乔仙心超远,缥缈云天,不学牛郎织女身陷情网,作茧自缚。一扬一抑,独出机杼,顿成翻案之笔。缑山,在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王子乔,因为他在缑山仙去,故云。“凤箫”两句,承“不学”句而来,牛女渡河,两情缱绻,势难割舍;仙子吹箫月下,举手告别家人,飘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归仙,趋向相反,故赞以“不学痴牛呆女”。

下片写自己与友人的聚合与分离,仿佛前缘已定,事有必然。据东坡《记游松江》(《东坡志林》卷一)说:“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苏轼于熙宁七年九月从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与同时奉召还汴京的杭州知州杨元素同舟至湖州访李公择,陈令举、张子野同行,并与刘孝叔会于湖州府园之碧澜堂,称为“六客之会”,席上张子野作《定风波令》,即“六客词”,会后同泛舟游吴松江,至吴江垂虹亭畅饮高歌,“坐客欢甚,有醉倒者”。但作者不是径直叙写这段经历,仍借与天河牛女有关的故事来进行比况。张华《博物志》载一则故事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海滨一人怀探险奇志,便多带干粮,乘槎浮去。经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织布女和牵牛人,便问牵牛人,此是何处。牵牛人告诉他回去后问蜀人严君平便知。后来乘槎人还,问严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时。词人借用这则优美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澄澈的银浪泛舟而行。“槎”,即竹筏;“客槎”,一语双关: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们所乘的客船。“尚带天风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说。煞拍两句笔墨落到赠别。“相逢一醉是前缘”,写六客之会;“风雨散、飘然何处”,“风雨”承上“天风海雨”,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感慨无限。

这首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以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六、中秋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

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七、 九月九日重阳节:饮酒、赏菊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③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指竹叶青酒。

②殊方:他乡。

③干戈:战争。

【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

②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

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九日齐山登高⑴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⑵。 尘世难逢开口笑⑶,菊花须插满头归⑷。 但将酩酊酬佳节⑸,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⑹。[1]

【注释】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解析】首联:重阳佳节,作者和朋友带着酒,登上齐山,看见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倒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

颔联: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难得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颈联: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尾联:诗人由眼前所登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问】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面对夕阳西下感怀人生无常而落泪的典故,反而表达出自己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2)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

第五篇:传统节日古诗词

(一)春节: ①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二)元宵节 ①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②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②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三)清明节 ①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②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四)端午节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七夕 ① 七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② 迢迢牵牛星

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六)中秋节 ①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②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③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七)重阳节

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③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八)除夕 ① 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 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 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 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 相思那得梦魂来。

②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节日古诗范文】相关文章:

节日的古诗范文05-20

古诗中的节日范文05-26

节日范文05-15

节日表范文05-15

百度节日范文05-15

德国节日范文05-16

节日简介范文05-16

节日风情范文05-16

节日送礼范文05-16

节日安排范文05-16

上一篇:金婚仪式范文下一篇:江南东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