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风俗

2024-05-02

节日风俗(精选五篇)

节日风俗 篇1

一、民族节日的服饰与色彩

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一样, 是所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每年都要过的节日。开斋的时间是伊斯兰历的十月一日。新疆少数民族在欢度开斋节的日子里, 在服饰、室内、饮食和节庆活动等方面也有着别样的形式, 构成了节日特有的造型。由于季节和节日内容的不同, 节日的礼庆方式也存在区别, 使得节庆活动具有丰富的形式感。

在各种节日的前夕, “巴扎” (市场) 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 成为少数民族节日选购的主要内容。“巴扎”上最热闹的时节也正是在古尔邦节等盛大的节日期间, 在那里, 加工精美的艾德莱丝绸色彩鲜艳且风格多样, 传统图案的手工印染技术精湛, 而款式新颖的花裙、花帽和围巾等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参见图1) 在一些维吾尔族群众主要聚集的城市, 如喀什、和田、哈密和吐鲁番等地, 传统的节庆形式保留较为完整, 人们身穿当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装, 按照传统习俗走亲访友, 相互表达对节日的祝福和未来生活的祈愿。由于地域的不同, 节日的习俗和服饰等也各不相同。如南疆的和田地区于田县, 是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保留比较完整的地区, 那里的妇女在结婚后着装与别处的截然不同, 她们节日或盛装出行时, 一般头上斜戴着被称为“太阳拜”的深色小花帽, 身着本地特有的长袍——剑服。 (参见图2) 熟悉这里风俗的人们, 可以很容易地根据着装看出不同的身份和地区。乌鲁木齐的节日公共性演位专门为节日而举办的演少数民族欢庆节日的主图7-8)

喀什地区因为交通比较便利及旅游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要比和田地区快而更具现代特点。每逢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 喀什地区已有500年历史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便成为了节日礼拜的重要场所。维吾尔族群众在节日期间的庆祝活动多样, 节日的气氛较为热烈。与和田地区传统深厚的矜持和庄重不同, 他们在着装方面不拘形式, 更多地呈现出时代的色彩和气息。喀什节庆的这些特点, 从造型和色彩方面可以体会得到。平日里, 喀什的妇女一般不带花帽, 而是头上裹着丝巾, 身穿艾德莱丝或带有巴旦木花纹的长裙, 少女们则都戴着颜色艳丽的花帽, 编着细长的辫子。男子一般身穿“袷袢” (长袍) ,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也有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男子穿着西服、夹克衫, 仅依照季节的不同, 在头上戴着黑白或绿灰图案的花帽或白色的帽子。位于艾提尕尔清真寺东侧的艾提尕尔广场, 是喀什群众庆祝节日活动的场所。凡重大节庆的活动时刻, 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 聚集到广场庆贺节日的到来, 以欢快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尽情表达喜悦心情, 形成色彩绚烂的舞蹈场面。 (参见图3)

哈萨克族牧民虽然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地区, 且平时散居在不同的地方。但每到节庆时刻, 哈萨克族群众自发组织在一起, 在空旷平坦的戈壁上, 以本民族传统的方式欢庆节日的到来。和维吾尔族不同, 哈萨克族男子节日里一般都身穿盛装, 服装上往往绣有装饰性的圆形、波纹形几何纹样, 以鲜艳夺目的颜色为主, 腰间束有腰带。少女则身穿长裙, 外加黑色并装饰漂亮的小马甲, 头上的花帽配有流苏并插着鹰羽 (标尔克帽) , 呈现出青春的动感和活力。 (参见图4)

依照哈萨克族的习俗, 如果少女佩戴着有鹰羽和流苏的标尔克花帽, 标志着其已经长大成人。而已婚的妇女则不带花帽, 一般饰有白色的头巾。从色彩上来看, 哈萨克族服饰的色彩基本以红色、黄色、绿色、兰色、紫色和黑色为主。少女的标尔克花帽和长裙多以红色为主, 长裙装饰的马甲基本是黑色配以颜色鲜艳的花饰点缀边缘;男子的长袍以深色为主, 头上戴着与服装风格一样的花帽, 哈萨克族男女在平时的生活和节日都穿着长靴。上述特点, 显然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所生活的地理环境, 及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关系。每逢哈萨克族群众迎来节日的时刻, 尤其是在夏季绿草如茵的草原上, 哈萨克族少女身穿红色的

节日盛装, 在绿色草原的映衬下, 会显得格外夺目和美丽。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群众, 在节日的庆祝内容、外在形式及色彩方面, 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这是一个崇尚鹰的民族, 高原雪域的泥土与湛蓝的湖水哺育了这个民族, 并培养了他们勤劳、坚韧的性格和朴实的生活态度。所以, 这些特点在塔吉克族群众的节日活动中也有所体现。塔吉克族群众的服饰色彩多见于红色、黄色和白色, 其中尤以代表喜庆的红色为主。不仅节日时穿着红色的衣服, 而且少女出嫁时的衣服也是红色的。此外, 塔吉克族妇女的帽子也是节日里的一大亮点, 依照塔吉克族的谚语:“女人要有一顶好的帽子, 男人要有一个好的名声”, 就不难理解帽子在塔吉克女性生活中的重要性。塔吉克族女性所戴的

帽子被称为“库勒塔”, 是一种高而圆的帽子, 这种样式的帽子顶面是平的, 帽子的外侧和顶面饰有不同的图案和装饰物。塔吉克族的少女们带上这样的帽子, 再加上一块红色或黄色的沙巾披在帽子的后半部, 增添了妩媚与华丽的视觉效果。鹰笛是另一种节日重要乐器, 塔吉克族群众不仅在舞蹈中模仿鹰在空中飞翔的姿势, 创造出独特的鹰之舞蹈 (参见图5) , 而且用鹰骨制成短笛, 在手指的起落中吹奏出美妙悠扬的音乐。在节日或喜庆的婚礼上, 圆形的手鼓一般是和鹰笛一起使用的, 所不同的是鹰笛为戴黑色羊皮帽子的男子所吹, 而手鼓则一般由妇女来敲打 (参见图6) 。

二、节庆的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影响

尽管新疆的各个少数民族在重要的节日方面存在相同之处, 如都把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看作一年中重要的节日, 都在同一日期欢庆这些节日。但是, 由于新疆幅员辽阔的土地和各地环境资源及气候条件的不同, 因此各族群众欢庆节日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如今, 这些区别和差异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一些旧有的习俗和仪式也逐渐被简化或略去。比如哈萨克族以前一直是以游牧的方式生活并散居在各个牧场, 现在也随着对天然草场的保护, 和国家“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而改为定居生活, 哈萨克族牧民们不再通过传统的骑马方式聚集到一起, 而是在“阿吾勒” (村子) 和乡镇的统一安排下, 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节庆活动, 这些节日的活动由于同本地的旅游经济相结合, 使得活动的形式和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对于居住

在新疆主要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居民来说, 因为联系街坊邻居的传统方式的纽带发生勒改变, 亲戚间或许由于不在同一城市生活, 传统的节日活动和相互来往的形式, 也逐渐随着通讯方式的便捷而改变。取而代之的是节日期间大规模的民族文化的商业性演出活动和现代形式的娱乐, 这种现象在城市的节庆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如首府乌鲁木齐的节日公共性演出活动, 和各单位专门为节日而举办的演出, 成为了城市少数民族欢庆节日的主要内容。 (参见图7-8)

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保留传统的住房结构和样式的前提下, 居室的空间在扩大并且经济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原本节日里互相馈赠的礼品, 现在已经成为了平日生活中的常见品。 (参见图9) 此外, 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 在节日的着装、礼仪和具体的内容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少数民族群众, 尤其是一部分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男子, 他们即使是在节日里也穿着西装打着领带, 只是头上仍带着花帽, 以示节日的到来和对传统礼仪的尊重。而一些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年青人和儿童, 同样也在节日里逐渐放弃传统繁琐且具富有装饰效果的服饰, 而开始身着简洁方便的现代服装。 (参见图10)

目前, 新疆少数民族的节日欢庆活动仍然有声有色, 甚至每到节日来临的前夕, 各族群众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 呈现出热闹的景象。国家也明确规定了古尔邦节等穆斯林群众, 在重大节日能够得到休息, 以保障各族群众在节日期间进行传统形式的活动。但是也要看到, 来自于民间的节日活动正随着经济的发展, 愈来愈少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而一些政府行为的公益型节日活动或商业活动, 正逐渐占有重要的位置。近些年, 在新疆的人们不难从节日的活动中, 发现城市和乡村之间在节庆仪式和内容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为此, 一些民族自治县市的管理者, 也开始为少数民族群众开展节日期间的活动, 开辟出一块地方以供他们利用节日的时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以达到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沟通和增进友谊的目的。

家乡节日风俗作文 篇2

我的家乡坐落在辽宁省东部的鸭绿江畔,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北方的天气比较寒冷,我们的春节从腊月,就悄悄的走来了。进入腊月后,大家就开始杀年猪了,人们陆陆续续办置些年货,为过年提前做好准备。这一忙转眼就到了大年三十。年三十是最值得庆祝的。因为在异乡的游子都陆续回到家中,和亲人团聚。家家户户忙着把春联啊,福字呀,统统的贴到了门上,忙得不亦乐乎。

吃完早饭后,大家把买好的瓜、果、梨、桃都拿出来,围坐在一起,谈一谈今年的工作成绩,学习是否进步,和家人说一说生活中的苦辣酸甜。这也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候了。

大年初一我们早早出门到亲戚和朋友家拜年。走在大街上人们都相互问候,吉祥的话儿传遍大街小巷。到亲戚家拜年当然少不了红包了,嘻嘻,一个个的大红包可就进入我的囊中了,这可是我一年的收入啊!年拜完了大家也不爱在家中闲着,出去走走,三三两两玩玩溜冰,滑滑雪什么的,也放飞一下自已心情。我们北方春节也长,一直会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各地元宵节的过法几乎都一样,吃吃元宵,玩一玩。我这边可不一样哦,这里还有灯会呢,到处可以见到带着灯谜的彩灯啊,还有北方特有的冰灯,这里真是一个流光异彩,灯的世界。

民间文学与节日风俗 篇3

民间文学与节日风俗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对民间文学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明了许多节日风俗的起源和变迁过程,明了其社会性质和作用,从而自觉地去贯彻和对待那些跟群众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节日民俗事象。

从我们对神话的考察中,可以发现神话往往是节日风俗的起源,并赋予其鲜明的文化色彩。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的精神产品,是在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产生的,是上古时期人们企图在幻想中征服和支配自然的一种表现。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神话的基础已随之消失,人们已不再相信神话中描写的内容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演变为民俗生活事象是神话的一种变异现象。这种变异成为许多民俗事象的来源。鲁迅先生说:“神话是文艺的萌芽。”其实,神话也是民俗事象的萌芽。曾长期流传在我国妇女中的七巧“乞巧”风俗就是由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女工(又叫女功、女红),这是她们的必修课。纺绩、缝纫、刺绣的手工劳作是一件既费工又费时的事情。故而《淮南子·齐俗训》有“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之说。意为制作精致华美的丝质品和赤色的丝带是很费妇女们劳作的一件事情。这需要制作者具有一定的智慧并掌握复杂而又精巧的女工技艺。在这种生活和背景下,“乞巧”的民间风俗便应运而生了。所谓“乞巧”是指旧时妇女农历七月七日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夜,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由来已久。在《诗经·大东》中已有牛郎、织女二星的记载。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武帝在长安昆明池东西两侧分别置牛郎、织女石像,牛女隔池相望,与天上河汉两侧牛女儿行相对应。由此可见,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在西汉武帝时已深入人心,广泛流传了。到了唐代,由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已经衍生出“乞巧”的民间风俗。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果,焚香于庭院,为乞巧。宫掖尤尚之。”“乞巧”风俗久传不衰,直到解放后才不复存在。

神话演变为节日风俗,有的流传范围很广,如七夕风俗;有的具有地域特色,仅在该神话产生地及其周边地区流传,寄托了当地群众对神话中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其新建立的丰功伟绩的追念之情。女娲风俗便是如此。女娲是我国神话故事中一位建立了不朽业绩的女性英雄人物。她除了搏土造人之外,还练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们得以安居。而女娲炼石处便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至今骊山东绣岭石瓮寺上方还有女娲炼石遗址。临潼及其周边地区的蓝田长安高陵渭南等地群众为追念女娲的功绩,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这一天,用面烙成薄薄的圆形煎饼,除供食用外,还特意由家庭主妇将一个饼扔在房上,为之“补天”,将一个饼抛在地上,或扔在储存东西的地窖,谓之“补地”。这一女娲风俗由来已久,在明清两代的临潼诸多志书中均有记载。

民俗故事也是节日风俗的主要来源之一。许多民俗故事往往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民俗故事产生的年代较晚,故事中渗透着创作者(集体)“渐近于人性”(鲁迅语)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代替了神话的幻想。马克思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所谓“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是指原始人在编织神话时并没有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不论是讲说者还是听者都把神话的幻想当做事实。而民俗故事则是自觉地虚构故事,也就是说民俗故事的创作者具有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创作者和听者都清楚这些故事并非是真实的存在。

春节期间是我国民俗活动最为集中的时间,其中悬挂钟馗年画就是有民俗故事演变而来的节日风俗。钟馗是一个驱鬼魅、保平安的神怪式英雄人物钟馗的故事在唐代已见流行,到了宋代普遍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悬挂钟馗像。据吴自牧 《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终岁尽之日,谓之除夕。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有的还将钟馗贴于门上,类同门神。时至今日,过年时张贴钟馗年画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有的民间故事则是用谐意寓意的方式被人们赋予某种吉祥观念,遂成为一种节日风俗,在民间春节期间有张贴《刘海戏金蟾》年画的风俗。旧时商店在账房门上张贴此画,寓意财源广进。农家也多在居室中的窗扇正面张贴此画。白天打开窗扇,画面正对屋内,营造出一种吉祥喜庆的节日气氛。

民间故事传说与民间信仰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信仰是民间对某些与群众生活习性相关的民间神祗的崇拜与敬仰,如对门神、灶神、土地神、井神、糟马侯等的信奉。民间信仰与宗教有着严格的区别。宗教必须具备三大要素,既要有创始人、宗教经典、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创新和专职宗教人士,而民间信仰则不具备这些要素。民间信仰就其本则而言,仍然属于民间习俗的范畴。有的民间信仰在历史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先于民间传说而存在。但是,民间对这些历史记载似乎并不感兴趣,而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愿望和对生活的理解创作出有关民间故事传说,对民间信仰加以阐释。民间信奉灶神以及有关灶神的传说便是如此。

有的民间信仰是人们将自己的信仰需求寄托于民间故事传说中的人物,并将其奉为神灵。春节期间,陕西关中农家饲养室供奉槽马侯,以求六畜平安,槽头兴旺。而这个槽马侯不是别人,正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被玉皇大帝封为管理天庭御马监的弼马温。孙悟空担任弼马温后,日夜操劳,将天庭的御马养的膘肥体壮。农家希望借助于孙悟空的护佑,使自己的牲口无病无灾,槽头兴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之前,从宋元以来,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唐僧取经诗话》已经有了神通广大的保驾弟子孙行者了。元代还出现了一部以《西游记》为书名的神话小说。到了明代,吴承恩根据宋元以来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元人写的《西游记》,经过再创作,写成成了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由此可见,民间供奉槽马侯孙悟空的来源仍然是民间故事传说。

节日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宗教、心理等因素的集中体现。如我们上文讲到的“乞巧”、敬奉槽马侯是与生产因素相关的节日民俗;敬奉灶神是与生活因素相关的节日民俗;贴钟馗和《刘海戏金蟾》是与心理因素相关的民俗。这些民间习俗的文化内涵都是由民间文学引申、演变而来的,其中人们的主观作用显而易见。因而,可以说节日民俗是人民的主观意志作用于民间文学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被一个民众普遍接受之后,就形成了节日民俗,并具有传承性。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有的节日民俗会归于消亡,然而更多的节日民俗则会成为一个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星火相传,绵延不绝。

|群众艺术群星榜由陕西省艺术馆协办

节日风俗 篇4

关键词:老挝语四音格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水文化

汉藏语诸语言普遍存在四音格词, 四音格词是汉藏语不同于印欧、阿尔泰语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老挝语也称为寮语, 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四音格词在老挝语词汇中占有较大比例, 是老挝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视为老挝语言的精华, 使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在口语交际中, 还是在书面表达中, 四音格词常被老挝人民用来表达思想感情, 以加强词、短语以及句子的语义。老挝语四音格词富有特色, 不仅能增强语言表现力, 还体现了老挝人民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以及老挝文化的独特韵味。本文选取宗教类、风俗类、节日类和水类四音格词进行分析研究, 试图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阐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此前已有学者对老挝语四音格词的语言构成进行过研究, 但对老挝语四音格词文化内涵的研究却极为有限。如桐柏的《老挝语四音格及其统计研究》 (2013) 运用结构语言学、统计语言学的理论, 对老挝语四音格词的结构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与描写。许瑞娟等的《老挝语四音格词的结构形式及语义特点》 (2015) 从结构类型、语音特点、构词方式、语义演变以及语用功能五个方面对老挝语四音格词进行描述、分析和研究, 揭示了老挝语四音格词的特点。这两篇文章主要从语言学的视角对老挝语四音格词进行分类研究, 并没有从文化的角度对老挝语四音格词进行文化内涵阐释。本文挑选四类具有代表性的老挝语四音格词, 对其文化内涵进行阐释, 以期推进对老挝语四音格词的认识与研究, 有助于老挝语学习者深入理解老挝语四音格词的文化涵义。

老挝语四音格词内容丰富、数量庞大、涉及面广、种类繁多, 从音节角度看, 老挝语四音格词有八种结构类型, 其中, 数量最多的是ABCD类型, ABAC类型次之, 数量最少的是AABC类型。从语义内容看, 老挝语四音格词有宗教类、农业类、水类、风俗类、动物类、颜色类等类型。本文选取宗教类、风俗类、节日类和水类四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老挝语四音格词, 阐释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 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 反映文化。可以说,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 宗教类四音格词文化内涵阐释

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自古以来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 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由于老挝多山的地理环境, 导致交通不发达, 加上不断遭受外来殖民的侵略和掠夺,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老挝各地发展不平衡, 沿湄公河流域地区比大多数的山区发达。因此, 原始宗教信仰在大多数山区中保留了下来, 形成了山地居民大部分信奉鬼神和原始图腾崇拜的现象。老挝先民们在严酷的天灾人祸面前无能为力, 只得乞求于渺茫的“神灵”以图免祸造福, 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成为现今老挝绝大多数的人民信奉鬼神的根本原因。

1. 鬼神四音格词的文化内涵

2. 因果报业类四音格词的文化内涵

佛教认为有因必有果, 任何结果的背后一定隐藏着致使其发生的原因, 任何行为必定导致相应的结果, 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 没有一定的业因, 也不会得相应的结果。

佛教思想及教义渗透在老挝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的方方面面, 成为人民的精神支柱。佛教不仅具有宗教的功能, 而且还有着广泛的社会功能, 如道德规范、维护传统、传授知识、促进交往、发展文化等。

(二) 风俗节日类四音格词文化内涵阐释

老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作为佛教国家, 注重传统教育的老挝人民有着丰富而独特的风俗习惯。老挝节日众多, 老挝人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风俗, 传承着世世代代信奉与遵守的文化与民族信仰。

(三) 节日类四音格词文化内涵阐释

传统节日是文化的重要体现, 老挝佛历的十二个月份里, 每月都有重要的节日。

除了归入“十二风”的每月节日外, 老挝还有诸如塔銮节等重要节日。塔銮节因塔銮得名, 塔銮意为“大塔”或“皇塔”。每年11月份, 全国各地的僧侣络绎不绝地前往塔銮朝拜, 佛教徒们也携带各种食物、香烛、鲜花、钱等, 纷纷到塔銮寺斋僧礼佛, 聆听高僧诵经说法, 祈求好运。节日当天, 国家要员要在塔銮的佛像前举行宣誓仪式、饮圣水仪式和参加游神活动。夜间的秉烛绕塔仪式是节日的高潮, 手持香烛的僧侣和善男信女们组成队伍并绕塔三周, 最后向着塔銮寺跪下膜拜。

(四) 水类四音格词文化内涵阐释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地球上, 哪里有水, 哪里就有生命。世界文明发源地有证可查的四大文明古国, 都在河流附近, 这是因为有固定的水源使农业和商业较容易发展。老挝地处中南半岛中部, 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 湄公河流经老挝, 给老挝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人们傍水而居, 水文化渗透在老挝人民的生活、风俗和语言等方面。

水在老挝文化和风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水象征着纯洁, 是生命之神, 可以消灾除病, 洗去一切不纯净的东西。老挝有许多传统节日都与“水”有密切的联系。如泼水节 (宋干节) 是老挝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迎水节和送水节的3个月内, 僧侣应专心在寺内悟道, 不得擅自离开寺院;水灯节则是庆祝丰收的盛典, 家家户户制作小竹船, 上插蜡烛, 到了夜晚, 燃放爆竹之后, 点燃蜡烛, 将小船放入河中, 以此来寄托老挝人民希冀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愿望以及对家人的祝福等。在其他传统节日仪式中, 水也是不可或缺的祭祀物品。如“浴佛”, 人们用鲜花浸泡过的水来为佛像净身, 意味着用洁净神圣的水为佛像洗去世间尘埃, 给天神保持纯净与神圣。浴过佛的水被视为圣水, 带回家中泼洒在房屋、家人甚至耕牛农具上, 可保人畜平安;拴线仪式中, 要在接受拴线的人或物品上洒上洁净的水, 预示着已接受了洗礼, 洗去了污秽的东西, 得到了神的保佑;满月的仪式上, 先给婴儿起名字, 然后有喂水仪式, 从七个水井中取来七井水请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喂给婴儿, 认为七井水是那迦水神的神水, 喝过七井水后婴儿就能饮用一般的水了, 并将健康成长。

本文通过对老挝语中宗教类、风俗类、节日类和水类四音格词进行分类研究, 指出老挝语四音格词与老挝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研究老挝语四音格词可以进一步了解老挝文化内涵。由于四音格词在老挝人民生活中十分常用, 同时, 四音格词的发展演变也受到老挝国家发展、人民生活习俗、宗教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时间的推移, 老挝人将这些四音格词更多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同时也在不断地融入进新的文化内涵, 赋予老挝语四音格词更丰富的内涵与更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庆厦, 孙艳.四音格词在汉藏语研究中的价值[J].汉语学习, 2003 (6) .

[2]张良民.老挝语实用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桐柏.老挝语四音格及其统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4]许瑞娟, 寸佳莅, 杨爱丽.老挝语四音格词的结构形式及语义特点[J].学园, 2015 (4) .

[5]杜道明.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J].中国文化研究, 2008 (4) .

[6]李达.老挝的宗教[J].印度支那, 1986 (3) .

[7]郝勇, 黄勇, 谭海伦.老挝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8]杨丽周.泰国谚语中的佛教哲学思想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5) .

[9]胡静.浅谈佛教对老挝文化的影响[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7 (5) .

[10]蔡文枞.老挝风情录——颂魂、丧葬、生育[J].东南亚纵横.1995 (4) .

徐州节日风俗礼仪 篇5

(一)诅咒害虫 二月二正处于“惊蜇”时。从此,百虫都从冬眠状态中醒来,开始活动。所以,这天早晨人们醒来后,未起床,先用一件东西敲床桄,边敲边念:“二月二,敲床桄,香大姐(臭虫),下南乡(意即走得远远的)。”晚上,则取春节点剩下的蜡烛,点燃后遍照各处及墙壁、墙角,同时口念祷词:“年时蜡烛照粉墙,蝎子蚰蜒土里藏。”照毕,一手拿个瓢,一边念咒:“二月二敲瓢礤,十窝老鼠九窝瞎。”

(二)祭土地神二月二要到土地庙设祭上贡,因为农村往往从这一天开始准备春耕。为表吉利,早晨起来,先用柴木灰在庭院里及晒谷场上围成仓形,当中放点麦粒、谷子(城里放铜元或银元),口念祷词:“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新沂一带,年前蒸几个“仓龙”,仓龙的嘴里含一枚制钱,眼里点两粒高粱,龙须以高粱荛子制成。把它埋在粮食里,到二月二这天拿出来,放在锅里馏一遍,然后全家分食。

(三)吃蝎子爪丰、沛县一带,炒糖豆给孩子吃,名为“吃蝎子爪”。据说可以免遭蝎子螫。有的将春节留下的大馒头蒸一蒸给老人吃,认为可以免腰疼;将元宵节留下的面灯给青壮年吃,认为可以增强体力。订婚的男女多在这一天换“庚帖”。

(四)吃糖豆 徐州城中,二月二必须爆玉米花、大米花、黄豆等类的食物给孩子吃。

上一篇: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下一篇:生姜药理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