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2024-05-23

论文农村养老问题研究(通用6篇)

篇1:论文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项目名称: 过渡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迅猛崛起,在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过渡型的农村,多元文化多元观念冲击着传统的生活观念。同时伴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过渡型农村问题尤为突出。该项研究主要针对过渡型农村中的养老问题做了调查,试图寻找出该类型农村在养老方面的不足,并试图寻找到社会工作介入的机会。详细介绍:多数学者在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中主要考虑到了养老方式等等比较物质的一面,但却忽视了农村老年人精神家园的建设。我们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开展此项研究中,加入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知识,着重聚焦于过渡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这类农村养老方式以及养老观念,同时关注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并试图提出有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的探索。在本文的研究调查中,我们选取了济南城区周边的城郊村及长清区、肥城市...(查看更多)市城边村进行了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居住状况、年收入、收入来源等等一系列问题给予研究,找出不足和问题,寻求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机会。(收起)

作品专业信息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探寻过渡型农村养老问题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寻找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机会。为能使社会工作专业更好的开展服务性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基本思路:本文主要采用实地研究和问卷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行文过程中主要按照背景-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理论框架-实施过程-结果分析-结论及建议的思路行文。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该作品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将目光着眼于农村过渡过程中,并结合当前老龄化的问题,将目光聚焦于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独特之处:多数学者在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中主要考虑到了养老方式等等比较物质的一面,但却忽视了农村老年人精神家园的建设。我们加入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知识,着重聚焦于过渡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这类农村养老方式以及养老观念,同时关注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并试图提出有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的探索。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探寻出过渡型农村类型中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改善养老问题做理论依据。寻找社会工作专业在农村养老方面介入的机会,更好的拓宽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为老年人能够度过安乐祥和的晚年提供专业性服务。作品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迅猛崛起,在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过渡型的农村,多元文化多元观念冲击着传统的生活观念。同时伴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过渡型农村问题尤为突出。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在5月份山东建筑大学大学校级挑战杯学术科技大赛中荣获论文类二等奖。

参考文献

关于中国农村养老问题及其研究的思考 王述智 张仕平人口学刊 2001-2-25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蔡智海 华中师范大学 2001-5-1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问题 郑华平何霞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全国商情 2011-2-18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学术研究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经过 2 0多年的探索 ,学者们已达成共识 ,认为农村养老问题是中国养老事业的关键问题。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问题很多,一些显像性的大问题往往更能容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我国正处于由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国过渡到以第三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创新性,由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间,社会问题突出,矛盾易激化。不少研究者将目光...(查看更多)对准城市问题,而对于农村社会的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在对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中,多数学者考虑了农村养老方式的转变,呼吁国家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真正实现农村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在总结了各方结论后我们得出了农村现有的主要养老方式及其特点

1、以家庭养老为主,许多农村地区至今仍然没有摆脱“养儿防老”的习俗。

2、机构型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

3、基层组织社会福利型养老。

4、社会养老保险型养老。

5、享受计划生育政策型养老。

6、储蓄自给型养老。(收起)

篇2:论文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举措。现阶段的中国农村正处在一个艰难而伟大的变革的时代,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如农民增收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等。分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这些与“三农”有关的问题归根结底都反映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所以说,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内容。进入21世纪,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前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此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我国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相比较,全面小康社会既是惠及全社会,缩小城乡、地区、阶层差距的共同富裕的小康,也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和改善生活环境的全面进步的小康。毋庸置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而其中一个面临形势最严峻、建设难度最大,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很明显,如果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2020年之前,我国不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近十多年来,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尚未彻底打破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一直处于呼声高而进展慢的状态,因而至今在全

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起对农村广大老年人有实际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没有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比较成熟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框架,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基本上处于盲目无序状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的老年生活有了保障,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从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这是国家对于农村社会养老的一个分担责任的开始,体现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改革民生,并在思考公民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缺失,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希望以政府暖意为民生驱寒,彰显了中央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持续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好“蛋糕”,使的公共财政洒向民生,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同时也被看作是具有和2006年废除农业税同样意义的德政工程,中国亿万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享受到有国家财政补贴的养老生活。这一重大惠农工程能否落到实处?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都是依靠子女赡养或自己养老,中央政府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中国农民常常只能采取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以农民个体家庭自身有限的资源为基础的手段和策略来抵御养老风险。现在开始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说我国已经站在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的起点。在对基本养老保险现阶

段突出问题和矛盾调研的基础上,又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对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特别是结合和龙市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作法,为下一步研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问题奠定了较好基础。本文针对吉林省农村农村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远没有满足农民通过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除他们的养老后顾之忧,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英文摘要】It is importan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of“three rural”iss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achieve of the social harmony to properly resolve the pension problem of farmers.Traditional family protection, land protection and other means of social security old-age security in rural areas will continue to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It’s a long process that completely replace the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n the form of such protection.In recognition of China’s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basis, should reform and achieve a unified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step by step.against

unreasonable at this stage of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In addition, old-age insurance in rural areas were

investigated and researched on the basis of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in the survey of the basic old-age insurance.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which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nther research and establish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the problem of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tatus.In Jilin Province,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issues in-depth research,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particular integration and long experience in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practice.The greatest feature of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the “farmer Paul” and “new rural insurance,” and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concrete practice ,which mak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n the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关键词】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制度

【英文关键词】Farmer Paul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old-age insurance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目录】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4-6Abstract61 绪论8-14摘要1.1 研究背景及意

义8-10

和方法12-13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0-121.3 研究思路2 中国农村社会1.4 本文创新点13-14

保险的理论基础14-18

及特点14-16

16-18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概念界定2.2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3.1 3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18-21

18-20

20-21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段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21-30

21-233.2 我国现阶4 新型农村社4.1 “新农保”采用的制度模式4.3 “老农保”4.2 “新农保”施行的方式23-24

和“新农保”的衔接方式24

新政策24-274.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4.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5.2 吉机制建设创新27-3030-335.1 吉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30

30-31林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5.3 吉林省建

31-336 吉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易陷的三个误区

林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方法和策略33-376.1 吉林省

6.2 吉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33-34

林省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当采取的四个策略

34-35

篇3: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一、目前农村养老面临的困境

(一)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形势严峻

联合国有一个统计标准,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来说,当出现人口总数的10%是60岁以上老人或者人口总数的7%是65岁以上老人时,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早在9年前就已经完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统计,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 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65岁以上老年人口11 30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速非常之快。而且60%的老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出城镇1.24%,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二)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急剧增加

1980年以来,改革开放带来了工业的大发展,乡镇企业也随之异军突起,农民积极向外寻找发展的空间,大量农村的老人与城镇中的子女分离,使得农村老人住在农村,难以得到子女的照顾。不少在外打工条件相对较好的,大多首先考虑将子女带在身边,将更多的时间、金钱、精力投入到了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而后才是考虑接来老人。因此,在农村有着大量留守在家的老人。留守在家的老人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尤其不少独自生活多年的老年人,在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质量上都存在一系列问题。

(三)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尤其是在农村,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极难改变的。有的老人在有子女的情况下,如果靠其他的养老方式养老,会被别人诟病,老人自身也感觉抬不起头来。另一方面,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农村的家庭规模也开始小型化。“四二一”或者“四二二”模式的呈现,对于子女来说,家庭养老的压力是极大的。

(四)土地养老保障的功能减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对农村的其中一个影响是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多。老人经营能力肯定要比青壮年低。另外,农业人口减少速度虽然快,可是人均耕地的减少速度更快。换言之,农民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耕地的减少和自然灾害的比例升高等因素,一个老人的土地收益已经不能满足其养老需求。

(五)农村社会保险养老制度不健全

目前,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正在试点阶段,如果说国家能够按照计划在2020年前在全国实施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可以像城镇养老保险一样担负起未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那么,农民将实现“养老不犯愁”的梦想。但是,基于目前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只是在试点阶段,预计要在2020年前后才能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且其在制度及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未知的问题,因此,目前阶段农村养老保险还不能承担起养老这一重担。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宣传,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立法

要想充分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养老保障进行宣传,提高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认识,增强农民对社会养老的信心,使养老保险在农村真正深入切实的推行。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制度大多是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出现,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立法,可以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国务院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把农村养老保险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出来,规定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基本原则、农保机构和被保险人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资金筹集方式、管理体制、资金的运营方式和监管机制等,形成农村养老保险的理论体系,进而使投保人和管理者增加信心,使农村养老保险能有效地推行。一般地讲,社会保障是通过国家立法,制定各项社会保障法制、法规的形式,将社会保障范围、对象、基本条件、资金来源、支付标准、管理办法,以及政府、单位和个人三个方面的权、责、义等确定下来依法强制实施的,如果不立法强制推行,就难以普遍提高国民福利水平。所以,强制性和法律性是社会保障实施的重要特征。

(二)进一步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养老支持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1992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养老制度。但是,由于政府财政投入责任的缺失以及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因此,其实施面临诸多难题。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拓宽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对解决中国未来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加大对其制度建设的投入,使其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在资金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应当承担起大部分责任,加大针对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地寻找其他融资渠道,结合民间资本,更好更快地拓宽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目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众多,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在不打击其积极性的前提下使商业保险也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的体系中,针对农村养老的保单,采取相应政策降低商业保险的缴费标准,使广大农民买得起商业养老保险,从中受益以缓解养老压力。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代替现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机制,才能消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优。

(三)完善和创新土地流转制度,继续发挥土地养老保障的作用

目前,农业收人仍是农民收人的来源之一,土地作为农村家庭养老的基础,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最后保障,要使土地真正发挥养老保障的作用,就要增加农业的比较效益,使其能够真正担负起农民养老的重任。在欧盟成员国,农民拥有土地,进行自我经营生产,供销由政府统包,农民的基本收入和养老保障缴费能力有保障。结合中国国情,作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条件,在保证中国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可探索建立新的土地流转经营机制。可以尝试建立一个非盈利性机构,专门从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租等经营管理,农民可以将闲置的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通过该机构“出租”,定期收取一定数额的租金和土地收入,而土地经营管理机构可将收到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公开招标,将土地转租给农场等集体组织进行规模经营,按土地质量收取一定的费用,充实农村养老保险的地方补贴部分,这个机构可由政府管理或委托其他机构管理。这样不但提高农业经济效率,在一定意义上“激活”了土地的保障功能,也使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了后顾之忧,避免土地闲置浪费。

(四)转变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促使农民增收

如果农民的收入增加了,那么,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收入的增加也会吸引一部分青壮年回家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究其根本,增加农民的收入就是在增加土地的收益率的同时寻找副业,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在增加土地收益方面,政府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农民寻找农产品的销路。农民可以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再加工,以获得农产品的附加值。在这样一个产业链条中,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农产品的生产价值,还可以获得其附加值。同时,这样还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外出打工者回家发展,最终实现土地养老的功能。此外,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可以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收益率。现在的农村耕种土地都是分散的,以家庭为单位自己耕种自己的。这样的情况无法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在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过程的各自为营,往往增加生产成本。同时也不方便进行机械化作业,无法提高土地的收益率。所以政府可以组织农民以村为单位号召大家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生产活动,在生产管理中规定责任范围,注重监督。

(五)明确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强调农民养老保险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补贴1/3左右,并且在个人缴费不足时予以资助。中国目前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不过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却低于世界一般水平,因此建议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策向农业倾斜,用实际的优惠吸引广大农民自觉参保,实现城市对农村的“反哺”。

第一,构建多元筹资渠道,让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保证资金的充足。向农村土地经营者和农村个人账户参保人提供政策以及适度的资金支持;强化财政支出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作用,使财政支出制度化、稳定化、持续化。第二,分担农村养老的风险。农民作为中国经济建设贡献大而索取少的群体,具有较弱的防御风险意识和能力。政府有责任为农民提供与其他公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弹性较大,如果能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农民参保的热情和参保率就会大幅度提高。政府应通过补贴保费、设立由财政供养的农村养老保险机构和人员编制、提供管理费等方式分担农村养老的风险,真正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第三,监督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管理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确保参保人的权益,保证基金的安全性及运行的规范化。设立专门的主管机构,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运行的效率,节约管理成本。优化组合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促使其增值。

摘要:在“三农”问题中,农村养老是一个必须正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农村养老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旦解决不好,势必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影响农村社会生活的安定,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保障,养老

参考文献

[1]董春红.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余飞跃.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出路——兼论孝与不孝的理性[J].重庆大学学报,2011,(5).

篇4: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关键词:家庭养老;问题成因;对策

家庭养老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养老方式,它把家庭作为单位,把血缘以及亲情作为基础,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照料和赡养。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慰藉,情感维系是其他任何养老方式都取代不了的。

一、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资助不足

老年人維持生存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即为经济保障。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没有收入,没有退休金。年轻时挣得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当他们上了年纪之后,只是帮助其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已经不操心金钱的事情,他们的生活来源完全来自于子女[1]。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由于子女多而相互推脱赡养父母的责任,或者其他原因而不给父母经济扶助的子女。有些养老纠纷的案件就由于不孝子女不向年迈且无经济来源的父母提供基本的生活费用,使老人不得不诉诸于法律的保护[2]。大多数农村老人由于知识水平不高,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或者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他们只能自己捡破烂维持自己的生活。

(二)生活照料不足

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是家庭养老的重要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自然老化,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出现各种慢性疾病,自我照顾的能力将会降低,这将导致老年人对他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的增加[1]。可是实际上子女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或是很少去照料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生病的时候见上子女一面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所以身体健康问题必然会成为困扰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问题。

(三)精神慰藉的缺乏

农村基本上没有老年人的娱乐场所,所以家庭就是对老年人进行精神慰藉的主要场所,子女就是精神慰藉的主要提供者,来自于家庭的情感沟通和支持,都会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使老年人感觉生活有意义、有价值。但实际上,许多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子女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家庭之外度过的,很少能够给予老人精神慰藉,甚至陪老人聊聊天都成为奢侈的想法[3]。即使子女没有外出打工的,好多都与父母分开居住,只有有事的时候才去父母那边,去父母那边也很少会聊天、谈心。

二、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成因

(一)代际倾斜严重

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造成家庭代际关系的重心下移[4]。传统社会的家庭中心是老年人,而现代家庭的代际重心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孩子。在老人多孩子少的家庭结构中,子女大多会选择把有限的经济、精力等资源给自己的子女,而减少对父母的赡养和关心[5],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培养孩子是最重要的。由此,可能产生轻老重幼现象,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6]。

(二)“孝道”淡漠

城市化所带来的文化多元化,使得社会的宽容度逐渐增强,社会对个人的道德约束逐渐减弱,同时导致传统的“孝”所倡导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日渐淡化,子女在心理上弱化了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信念,主要表现在尊老敬老养老观念淡化。原来那种需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有了变化,传统的养老模式出现了危机,造成了农村一些青年伦理道德丧失,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等不道德思想行为在滋长[5]。这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致命打击。

(三)家庭养老负担的加重

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家庭人口规模缩小会导致家庭内部承担养老责任的供给主体相应减少,老年人所占比例因此扩大,老年抚养比由此上升,养老资源供给在家庭内部收入再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应增大[7]。一般的情况是: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出现各种慢性疾病,自理能力不断下降,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因此,与农村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相伴随的老年人口高龄化所带来的农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还因为现在家庭的规模不断缩小,人们要的孩子数量越来越少,导致一对夫妻需要赡养的老年人的数量增多,严重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不仅反映在经济供养不足,更使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7]。

三、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对策

目前在农村中占主要地位的家庭养老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利的措施去解决它。

(一)加大孝道的宣传倡导力度

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倡导孝道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把孝德教育深入到实际: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庭对于孩子影响是很大大的,家长的一些行为,孩子会默默模仿的,所以家长首先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给孩子一个榜样的作用;学校要重视学校教育在孝文化的传播中的作用,建议将孝德教育放在中小学学生德育课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孝心教育,使人们能够从小开始树立起良好的孝道观念[5];发挥社会的作用,现在的很多电视广告对孩子来说都很没营养,我们要经常做一些公益广告,例如之前就有一则这样的广告,一个妈妈帮助奶奶洗脚,孩子看到了就端着一个装满水的盆走向妈妈说,妈妈洗脚。这些对于孩子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从无形之中孩子就意识到尊敬父母,他们将孝德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从而自愿做出孝敬父母的行为。

(二)切实采取措施保证农民增收

农民负担的沉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家庭养老问题,影响了家庭养老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切实采取措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尽快脱贫致富,使得赡养老人成为大家力所能及的行为[5]。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消除农民的贫困[7]。还有政府扶持发展绿色乡镇企业,增加农民就业,使农民有稳定工作、收入,不仅解决了他们外出打工导致的家庭养老问题,还解决了农民收入低而导致的家庭养老问题。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才有保障。

(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说尊老爱幼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道德行为,但在现代社会,不用法律这些强制手段来强调尊老爱幼,有些人还是不能真正做到,所以要通过立法来辅助舆论的作用。现在有关养老问题的法律不少,但是还是不够完善,我们需要建立法律、法规,加大对不孝子孙的惩罚力度。还有一些法律比较空泛,无实质意义,我们应该细化它,把它落到实处。

养老决不仅仅是个别家庭的事,而是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意义。如果家庭养老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解决家庭养老问题,这样不仅使老年人有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同时也使社会有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范成杰.代际失调论:对江汉平原农村家庭[D].华中科技大学,2009

[2]陈文玲.大城市经济独立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其家庭关系——对北京市 K小区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3

[3]马雪彬,李丽.从三维视角看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J].贵州社会科学,2007(2):62.

[4]张云英,黄金华,王禹.论孝文化缺失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

[5]张春娟,卢愿清.社会流动对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冲击[J].社会工作, 2007(7):39.

[6]危珊珊.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

篇5:论文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摘 要:农村养老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探索农村养老问题,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农村 新型养老保险 问题 对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26%。预计在未来5年,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15%。养老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农村。中国农村还处在传统的“储蓄养老”、养儿防老”的阶段,显然这些模式已不能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保基本、一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基本原则,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酥体补州、政府补贴和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研究综述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一些地区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2年国务院下发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并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试点。此后,各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纷纷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并且随着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进行,许多学者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了深入研究。许海燕(2005)认为尊重和保护农村居民人权的具体体现是建

[1]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李逸波、胡灵红、李一鸣认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筹集

[2]与基金管理方面的问题。唐自政(2010)指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较多问题。

[3][4]。宋艳(2010)指出应统一制定城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朱政旭(2011)认为新

[5] 型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管理层次低,运营方式单一,保值增值压力大。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农保的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取向,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 “老农保”的区别是:“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支付上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都具有重要意义。2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2.1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虽然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出台,但是覆盖面仍然不足,尽管我国在农村养老保险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受时间、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难度很大。20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1914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2643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8525万人。基金支出588亿元。领取人数占参保人数的26.12%,平均每人每年689.74元,平均每月57.48元。

再加上目前物价上涨的影响,这种水平并不能起到保障作用,只能算是一种生活补贴。

而在当前经济水平下,农民日常家庭支出中,最紧迫的需要是发展生产、教育子女等,养老保险并不排在前列。目前,新农保制度规定的收益回收期为15年,农民领取年龄为60周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而目前我国公民平均寿命为73.5岁,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限仅为13.5年,农民还存在顾虑心理。许多农民处于观望态度。政策中的集体补助很难落到实处,多数乡村集体经济、集体企业已经转为私有,只有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乡村,才能提供一些补助,这样就导致集体补助部分由地方政府提供,压力增大。

2.2基金保障及管理制度不足

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为“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这种筹资模式主体为农民,这就导致部分贫困农民由于财力不足,不愿参保。而集体补助和国家补贴往往落实不到位,更是大大降低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另外,我国缺乏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专业型人才。管理混乱,工作中还存在较多漏洞,大多数基金由当地民政部门单独管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无法保证,许多老年人无法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甚至有的老人生活水平处在贫困线一下。

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机构,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是非常巨大的,2011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199亿元,对于这一巨额资金,其保值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因为新农保基金的是农民养老的保障,其保值增值工作也会直接影响新农保制度的信誉,如果无法保值增值将严重影响新农保工作的进行。

2.3缺乏相关法律保护,稳定性、持续性差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建国以来经历了萌芽期、探索建构期、探索创新期三个阶段。各阶段政策法律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仍然处在试点阶段,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立法。主要还是依据《指导意见》,各地根据此制定的实施细则差异很大,缺少规范性、稳定性、持续性。致使我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推行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无法根据法律予以解决,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目前情况下,推行新农保试点的地区,纷纷出现案件纠纷,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无法可依,纠纷无法解决,只能靠调解手段,但是农村普遍文化水平低,觉悟性低,调解往往不奏效。这些纠纷的发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4我国农村发展的特殊性限制

我国农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且增长速度缓慢。我国大多数农民并不富有,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当前环境污染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严重,常常导致农民入不敷出。许多农村仍然没有实现机械化,导致农民的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个人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说大多数收入水平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6977元,人均支出为5545元,农民仅能维持日常生活,当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民缴费占的比重最大,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就无法缴费参保。

3完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农民参保

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农民广泛宣传,并对政策予以充分讲解。如针对农村以看电视为主要娱乐工具的特点,做一些大型公益广告;地方政府举行宣传活动,帮助农民解读政策,宣传新政策的优惠;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要为农民树立新的养老观念,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自愿参保。宣传对象要

扩大范围,不仅要包括60周岁以上的老人,也要包括中青一代,改变农民“储蓄养老”、“养儿防老”的旧观念,提高政策吸引力。

3.2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用范围,完善管理制度

诸多学者及实践证明,建立全面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必要的。农村中的年轻人有很大一部分在外面打工,常年不回家,这类家庭更希望尽早建立全面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另外,我国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有七八年的试点,中央及各地政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已经比较牢固。我国已经具备了扩大甚至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因此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是一大亮点。关键在于政府财政支持要到位。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方农民生活水平的不同实行不同的补贴,加大贫困地区的补贴份额。一方面在资金管理上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基金金由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共同管理,并且定期向社会公布资金收缴及利用情况。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养老资金管理人才,充实到基金管理中去,建立完善的基金保值增值机构。

3.3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保障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政策能否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当前我国试点进行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根据目前的情况及出现的一些纠纷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在以后进一步完善。这部法律应该明确规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资金的来源、运营、使用和监督等等。同时各地方政府应依据这部法律出台相应条例作为补充,以此将制度进行完善,保证其稳定性、持续性及发展性。

3.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才能够提高,保障问题才能根本解决。政府应继续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改善生产条件。本文认为政府在对待农村经济的问题上应该具有延续性。制定正确长远的发展战略并且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改善医疗条件,切实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善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的鼓励与支持,也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试行养老保险制度下,推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在覆盖面、管理及保障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立足中国农村的国情,在继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覆盖面,尽快完善养老基金的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许海燕.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05,(11):76-77.[2]李逸波、胡灵红、李一鸣.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22-12045

[3]唐自政.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的思考[J].法学杂志,2010,(3):139-141.[4]宋艳.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农业经济,2010,(6):34-36

篇6:论文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山东省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庆军

崔传明

【摘 要】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所以农村养老服务是我省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重要难题。随着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我省的农村养老服务也由传统的单一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向多种养老模式转变,它对维护我省的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农村养老服务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试图探讨这些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改进我省的农村养老服务工作。

【关键词】农村养老服务;社会保障;老龄工作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探讨了“改善民生”的问题,论述了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养老服务系统的开发和建立,要基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把改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提高生活水平作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表明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改善民生,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比例高、规模大的农村,民生问题更亟待关注和改善。迄今为止,山东省老年人口已占总农村人口的16%。十二五期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出现增长高峰,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从1.78亿增长到2.21亿,占总人口的16%。预计到2015年山东省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923万,占总人口的19.7%。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达1000万人,80岁以上老人达到308万人。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许多老年人面临困难和问题,如生活条件差,健康状况不佳,不能自理,缺少资金等。自1991以来,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扶持的模式”,山东省已开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到2010年底,1065万农民加入了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00万人领取了养老金。去年年底,山东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涉及51个县,覆盖率为36%。然而新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成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

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许多农村年轻人要在城市和城镇找工作,以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摆脱单一的农耕生活;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数目大大增加。这些老人独自留在家中,生活艰难。

1.1 来自精神和生活的压力

老年人和他们的孩子住在一起会担心年轻一代抱怨他们失能。有些甚至会遭受孩子的冷遇;更有甚者,有些老年人会受到孩子身体和精神的虐待。为了生存,他们不仅要耕地还要做家务。特别令人痛心的是,当年轻的父母外出在城镇和城市里工作时,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他们年老的父母身上,他们要负责种田,做家务和抚养自己的孙辈。孙辈的安全、教育问题也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这些“空巢老人”。每年大量留守儿童的失踪、失学、死亡等情况,也是农村老人面临的问题并给他们造成了重大的精神压力。

1.2 无法生活自理

有些年迈的独居老人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他们的孩子结婚后,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特别是在农村,老年人会与年轻夫妇分家过日子。在分家早期,父母还比较年轻,还有能力做各种工作,生活上可以自给自足。但一旦到了晚年,他们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疾病缠身,没有工作,甚至缺少食物,没有钱购买日常用品,没有钱看病。同时,如果他们的年轻一代都不富裕,不能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支持,那么这些老人的生活就会更加悲惨。应该说,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堪忧。部分农村老人无法自理,无法自主生存,这是国家政府需要解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决的重要问题。

1.3 很多年轻人不尽赡养义务

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但是在农村,政策却得不到完全彻底地贯彻执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在农村,一对夫妻有几个孩子的现象并不罕见。年轻时,夫妻竭尽全力抚养孩子,希望孩子在长大成家后赡养自己,但是当孩子们长大成家立业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推卸责任和义务,不愿意尽赡养的义务和责任,孩子越多,推诿越多,孩子之间互相攀比,互相推卸责任。“推卸责任”已成为广大农村的一个不雅现象,这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无疑是雪上加霜。

1.4 对老年人的侵权问题

针对老年人的侵权行为越来越严重。由于部分青年人法律意识淡薄,老年人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使得对老年人的侵权问题日趋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经济侵权行为(老年人不能得到来自他们的家庭或社会的援助),婚姻侵权(孩子不同意他们的再婚),财产侵权(孩子随意占据父母的房屋和土地),精神侵权(老年人没有孩子的陪伴或精神文化,他们会倍感孤独)。

应采取的措施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并且提出“在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服务方面要不断地取得成效和进步”;所有这些都明确积极地推动了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为了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医疗、精神文化生活、空巢家庭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看法:

2.1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

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基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结合山东省农村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和生活条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深入了解人口老龄化在山东省农村的发展趋势,特别重视农村老年群体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2.2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应逐步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保护系统。统计显示,目前许多农村老人仍没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他们无法得到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非常广泛,山东省更应不遗余力地解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确保解决农村老人的生活困难,使他们安度晚年。2.3 加强老龄工作的宣传

应加强老龄工作的宣传,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老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公众支持的老龄工作方针”,首先要在整个山东省大力宣传老龄工作,例如,我们应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老人并为他们提供服务,在山东省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其次,我们要认真总结老龄事业发展的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尊老、爱老的事迹,使每位老年人都得到爱护和尊重,得到社会的关心。第三,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辟专栏为老人的生活服务,给他们提供精神食粮。

2.4 建立老龄工作机构

建立老龄工作机构意味着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首先,每一个市、县和镇都应该建立自己的老龄工作委员会或机构,要有人员、资金和办公室,以确保老龄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为了确保基层老龄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还应在每一个乡村建立最基层的组织,由村长牵头,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施。应高度关注农村老人的民生问题。我们应该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生活水平。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2.5 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基层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等方面的专业水平,不断满足农村老人的多种需求。

随着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完善高龄、失能、独居的空巢老人的信息平台,将他们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子女联系方式、希望得到的服务等实行电脑信息化管理。

2.6 加大老龄工作的投资

加大老龄工作的投资,以确保老龄事业快速发展。农村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事实上,大多数农村老人的生活仍很贫困。应加大老龄工作的投资。首先,国家政府应该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老龄工作,其余部分由当地政府解决。我们应该积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并逐步提高农村福利院、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待遇并努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样大量的农村老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的和谐社会。

结束语

总之,农村养老服务是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全方位的努力。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而且也需要来自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为农村老人建造温馨、有安全感的养老港湾。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仙人掌阅读理解附答案下一篇:银行招聘:时事政治 农行深化对公业务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