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2022-09-12

1 引言

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 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生育率的转变以及死亡率的持续降低将会导致各国普遍出现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进程将不断加快使得该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的稳步增长、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等多方面带来多层次的问题, 因此深入研究老龄化、妥善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减轻老龄化带来的冲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 我国在2000年前后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 60岁及以上人口1.3亿, 占总人口的10.2%;65岁及以上人口8811万, 占总人口的6.96%。目前, 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 据联合国预测在未来40年内我国将处于加速老龄化阶段。现阶段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老年人口数量大, 增速快。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同时也拥有最大规模的老年人。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8亿, 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亿, 占总人口的8.87%。经济发展带动生活质量、医疗水平提高, 死亡率的下降, 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持续增加, 促使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多。相比其他国家, 我国老龄化进程起步晚, 但增速快。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7%提升到14%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 而中国仅用了27年, 这不难看出中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2)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因地而异。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全国范围内山东省老年人口数量最多,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13万, 占山东省总人口的14.7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43万, 占全省总人口的9.84%。四川省和江苏省老龄化的程度次之。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口数量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万, 占总人口的7.67%。综合来看,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大于西部地区的压力。

(3) 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出生率较低的发达国家中常见的现象, 目前也是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引领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生育率下降必然导致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中国也不例外。我国因推行计划生育导致出生率的大幅降低加快了老龄化进程。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 在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的情况下难以从容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冲击, 农村地区更是如此。目前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5919元, 收入偏低;农村地区应对老龄化的战略规划和制度设施不完善, 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年老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而言就像一把打开困难之门的钥匙, 农村地区“未富先老”的局面不容乐观。

(4) “少子化”、“空巢化”、“高龄化”现象并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导致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家庭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 而近年来由于城乡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致使大量青年农村劳动力外流, 导致空巢家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改善是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增加, 因此“少子化”、“空巢化”、“高龄化”三种现象并存给农村地区老龄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3 中国农村现行养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现行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传统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互助养老、新型的居家养老4种方式, 以家庭养老为主, 其他3种模式作为补充。

(1)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该模式以家庭为核心, 由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负责老人的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是目前大多数家庭倾向选择也是老年人最满意和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传统养老也存在不同问题:部分家庭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收入较低, 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部分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但是缺少家人之间的陪伴和沟通交流, 老人精神层面较空虚;传统孝文化受各种观念的冲击, 使子女拒绝履行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置之不理, 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得不到支持的老人生活状态不容乐观。

(2) 社会化养老模式。该模式将赡养老年人的责任转移到社会中, 依靠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实现“老有所养”。农村社会化养老模式主要依靠两方面运作:一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为广大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二是社会化的养老机构。敬老院、养老院和五保中心等养老机构依靠政府财政以及社会资本维持运营, 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料和护理。“新农保”在具体执行、运作和监管层面存在许多漏洞, 责任主体不明确;农村养老机构也面临很多问题, 如基础设施和设备的短缺、入住率低、缺乏合法性、建设和营运资金的压力等, 这些问题制约着社会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3) 互助养老模式。互助养老相比其他模式更强调老人相互间的帮扶、慰藉, 是一种介于纯社会化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既有养老机构等社会化养老的特征, 又符合传统家庭养老的习俗。但目前该模式同样存在问题:就全国范围而言, 其覆盖范围有限;养老技术匮乏, 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老人的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该模式要求没有服务技术、方法和技巧的老人相互合作, 低龄照顾高龄, 健康照顾病弱, 使得互助模式的优势大为降低。

(4) 居家养老模式。该模式移植城市的社区养老模式, 以家庭为核心, 以村集体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 以养老制度为支撑。使农村老人住在家中的同时也可以享受集体提供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在推行的过程也存在问题:一是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不足。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主要依靠村集体筹款和社会捐助维持运行, 缺乏政府财政拨款的有力支持。二是居家养老必备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备数量少、建设速度慢, 只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要。

4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

(1) 制度层面。首先, 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社会福利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立法层面引起全社会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关注。其次, 强化政府职责, 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切实解决农村地区养老资金无法得到保证的问题。

(2) 养老模式层面。积极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模式。传播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文化, 发挥孝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为主, 同时积极推动社会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以及居家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与此同时,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构建和完善多样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3) 经济层面。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既弘扬尊老传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升生活质量, 又能推动服务业发展、释放需求、催生就业岗位。加快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 完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在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得多方面的冲击之下主动适应和运用这一趋势, 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规模最大和老龄化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 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农村地区, 养老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在分析目前农村养老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期为接下来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开拓新思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农村养老

参考文献

[1] 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2] 熊茜, 李超.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向何处去[J].财经科学, 2014 (6) .

上一篇:实施“三个课堂”互补,促进管理定量方法类课程教学手段多样化下一篇:注重引导加强实践,特色化教学提高安全培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