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

2024-04-23

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精选6篇)

篇1: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

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一直以来是我所追寻的目标。怎样做才是一个智慧的班主任呢?我常常思考着这个问题。读了《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不仅更新了我对班任工作岗位的认识,还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更为我以后怎样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指导。下面是我读这次书的几点收获: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少不了教师的教育,教师的教育需要爱,只有当教师充满了对学生的爱时教育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凡是成功的班主任无不饱含着对学生浓浓的爱,他们都以情感人,以行带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真心的体贴,温馨的话语,耐心细致的态度就像丝丝的春雨滋润了学生们的心灵,启迪着学生的心智,净化了学生的灵魂,开启了一个个学生们理想的心扉。从这些班主任身上我读懂了:只有当班主任怀揣满腔炽热的爱,心里时刻装着学生时,学生的心里才会有你班主任,只有当班主任真正地爱学生了,学生们才会听从你的教导,你的教育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爱学生,是指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所有。爱学生,就是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学习的关照,健康的关注。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班主任爱学生就是要把握好细节让学生沐浴在温暖的爱河中学习优秀,追赶优秀,成为优秀。

二、相信学生的无限潜能

在我们班主任生涯中总会遇到那么一些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兴趣爱好等原因而导致的这方面或那方面的后进生,他们可能有的习惯差,有的成绩差,有的纪律差。作为班主任,千万不要轻易地给这些学生戴上差生的帽子,要相信学生们有无限的潜能,这部分学生只是潜能暂时还没得到充分地挖掘。

所谓学生,就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学生有不完善是正常的,我们不能苛求他们十全十美,对他们求全责备。我们要理解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怎样引导他们少犯错误甚至是不犯错误,当他们犯了错误后怎样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才是我们班主任该重点思索一下的问题。有人说:把傻瓜教聪明了就是好教育。我倒认为把学生潜在的能量激发出来变成现实的能量,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班主任一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潜藏着巨大发展的能量的,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要记得昔日冷眼中的瓦特、讥笑中的牛顿、愚笨的爱迪生都成了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

三、学生发展才是硬道理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一切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回顾培训中学习的所有成功案例,也无不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学生们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班级活动和主题班会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案例中的那些颇具智慧的班主任的做法告诉了我: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才是我们班主任最大的幸福。以后的班级工作中,我也要把 “立足学生发展、致力学生发展”作为宗旨,把“ 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作为我班主任工作的第一要义。积极了解学生们的需要,与他们共同对话、体验和实践,创设情景,唤醒他们的意识,促进他们内化规范并且践行规范,努力使每个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发展。

四、做个学习型的班主任

要胜任好班主任工作,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做个终身学习者。因为,新课标提出:教师不但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者,更应是研究者。再说,教育是不断发展的,学生更是发展中的人,班主任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应对班级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不学习就会没有底气。班主任既要学习传统的教育理念,又要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既要学习专业理论,还要学习实践技能;既要向书本学习,还应向身边有经验的同行学习;既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以人之长来补己之短,还要坚持自我反思总结,使自己在对比、研究、总结反思中得到提高。

可以说,与这本书谋面是一个偶然。本来我去图书室是想看校长推荐给我们的《生命发展阶梯》这本书,可我随手拿起《做一个励志型的班主任》翻开时,黎志新老师的封面简介深深地吸引了我,简介中有这样的介绍“广西百色市百色高中语文高级教师。‘追求卓越’是其教育目标,‘享受教育’是其教育理念。从教十五载,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她是一位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研究型教师。”我对简介中所描述的“追求卓越”、“享受教育”、“研究型”几个词语产生了兴趣,怎样体现追求卓越?什么叫享受教育?研究型又从何说起?怀着好奇,我欣然捧读了此书。

本书共分为四个章节:

1、正确认识励志教育,2、励志教育的丰富素材,3、励志教育的重要主题,4励志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由浅入深,讲述的明明白白。拿起来就有爱不释手的感觉,既有所感悟,又有所启迪,很容易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交流。”黎老师在第一章第三节“励志,先从教师自己做起”中提出了四个观点:“面对社会评价,抵触不如聆听;面对领导,抱怨不如面对;面对学生,挑剔不如鼓励;面对家长,计较不如宽容。”我仔细读了 “面对家长,计较不如宽容。”这个观点 深受启发。

对于这个观点,黎老师也是从三个方面说起的。作为班主任,我们每天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几十个学生背后是几十个家庭、上百个家长,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都不同。他们当中,也许有位高权重者,他们习惯于打着官腔说话;也许有财大气粗者,他们习惯于呼三喝四;也许有才高八斗者,他们习惯于为人师;也许有目不识丁的山区农民,他们习惯于“棍棒底下出孝子”简单思维······面对来源这么复杂的群体,我们应该做好面对各种类型家长的心理准备。

一、用一颗宽容之心对待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班主任,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只是 我们工作的几十分之一,或许有些事情我们不太在意,会抱着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理。但是,对于家长而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如能这样想,我们就不会太过于计较家长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接着黎老师讲了一件关于孩子调座位的事情,一位女孩因为视力不好,在班级的倒数第二座上,她要求老师给调一下,由于当时场面比较乱,老师只是随意说了声“以后再说吧。”然后就没有及时处理,这个女孩回家后哭得很伤心,女孩的妈妈就打电话给黎老师的妈妈说这件事,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黎老师的妈妈也跟着哭了起来,本来很小的事情,却牵扯到了三个人哭鼻子,黎老师从母亲的角度给予理解,并鼓励这位女孩自己和同学协商解决了座位的事。读到这里,我很容易想到了我们学校的现状,家长为了给孩子选个好一点的座位,用尽了所有该用到的办法,找熟人、送礼、找各种借口······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选了好座位,就意味着孩子会学习好。我本来对这样的家长很有看法的,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家长的良苦用心,感觉宽容之重要。

二、用一颗理解之心与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

多一份宽容,也就多一份理解。有了理解之心,老师和家长才能沟通,有了沟通,很多工作 就化难为易了。很多家校之间的纠纷多是因为沟通渠道不畅发生的,如果能够真诚交流,家长和学校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我班有几个孩子,数学学习总是不入门,我想尽了办法也无济于事,就拨通了家长的电话,想让他们帮助多练习一些,可是我联系的第一位家长就出现了问题,先是孩子的妈妈拿了二百元钱来给我,说让我多费心,我拒绝了,无论怎么给她说孩子的情况,她就是不理解,以为老师在要她送礼。接着就是孩子的父亲没完没了的打电话,说要请我吃饭。遇上了这样的家长,真的很难理解,他们以为老师只要打电话,就一定是要礼物。我耐下心来,告诉他怎样和孩子沟通,告诉他在家一对一的和孩子在玩中作训练,我们在电话中说了大约半个小时,家长才明白我的意思。结果这个孩子在家长的配合下,终于入门了。可是,因为有了这个例子,又因为社会上的谣传,说老师打电话的目的如何如何等,导致我很少给家长打电话,以至于忽略了很多孩子的家校沟通。现在想来,还是我的方法欠佳。黎老师常说:“办法总是多于困难。”这话简直就是真理。

结果,黎老师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有文章发表了,为了写得精彩,“我必须读书寻找灵感;我必须活得精彩,寻找教育生活中的亮点。我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的优点,努力捕捉备课室的灵感,努力的反思课堂中的失败之处,努力地总结自己每个月的得失。从此,我没有精力去考虑‘奉献’的问题,也没有时间去思考‘我为什么工作十年都评不上优的问题’,更没有心思去琢磨学校领导对我的看法,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读书和写作之中!”读到这些语言,感觉自己在听一堂心理健康课,如一汪清泉汩汩流入心中。是呀,如果我们能够潜下心来认真做好一件事,情绪还会那么浮躁?对有些事情还会抱怨多多吗?

这样想着的时候,我们会为现状感到无限的幸福。我也反复的品读,虽然理解没有那么深,却也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满足。

书中还有很多章节让我为之振奋,为之感叹。对黎老师热爱教育的热情所打动;黎老师善于思考的精神所感染;黎老师享受教育的积极态度所折服。

正如河北省唐山市税东中学语文老师陈晓东所说的:“沁心荷”(黎老师的网名)的文字有一种锐气。她思维的触须总是能敏锐的感知到时代的需要,感知到学生的需要,并把这两种需要结合起来,以自己的智慧为学生提供心灵的给养。在这里,励志摒弃了空洞的说教,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寓大爱于无痕。这部励志之书,不仅励学生之志,而且励老师之志;不仅宏观上有深厚的思想底蕴,而且细微处有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法。这部书作为《班主任成功秘诀丛书》之一,实至名归。

我深有同感,因此,以此文作为结束。

篇2: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

传统教育观念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要求学生“不能„„”、“不要„„”,用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还美其名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下马威”外加“追穷寇”是班主任两大“法宝”。于是乎,补缺补差、追缴作业、调节纠纷,甚至“破案”„„班主任可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更可悲的是,班主任呕心沥血,犹如春蚕蜡烛,尽情地挥洒着青春,但期望值与收获却成反比:学生并没有感恩戴德,甚至视“师”如仇。于是班级中时常演绎着“警察与小偷”的故事。班主任这种“唯师独尊”的观念,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班级工作自然也就四处碰壁。

于是,有人慨叹,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班主任工作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可我今天想说的是:新课程理念中,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显然,班主任要在工作中体验“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那就要认清形势,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

当然,班主任的工作是千头万绪,但必须从中理清重点。我认为,大抵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一、心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如何爱护儿童。”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最天真无邪、最纯洁的青少年。人是有感情的,所以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在于以情动人,以爱关怀人,并且能培养学生的EI(情感智力)。

首先,班主任要公正公平热情地善待每一位学生。

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语道破了班主任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班主任是一部活的、立体的、无处无时不在的、供学生阅读和品味的教科书。一个公正无私的班主任,他本身就应该是活的教材。而这一品性在亲和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

长期以来,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习惯于“一俊遮百丑”(只要考试成绩好,就永远是好学生),或“一丑盖百俊”(考试成绩差,别的方面再好也是枉然)。殊不知,这样的评价也就无形中降低了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而相反,却能产生无比巨大的作用。清晰地记得一个男孩在他的札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因赖床而迟到了,我原以为于老师会很严肃地批评我,想不到她却微笑着让我进去了,只和善地对我说了一句:下次要注意。坐下后一大会儿,我的心都不能平静,因为在以前(前一任班主任),这种待遇,只有成绩好的同学才能享受到。我暗暗对自己说:以后再也不能迟到了。”从此,这个小男孩再也没有迟到过。

学生都是人,都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活的对象,没有谁是一块天生的顽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如果我们班主任抱着公正公平热情的心对待学生,我们定能触摸到这块地方,要知道,这儿就是学生心灵的门户,打开它,你就能看到一颗颗鲜活的心。

其次,班主任要满怀爱心真诚地去关心学生。

对于学生,不仅要具有父母对孩子那样无私的关怀和体贴,还要具有朋友之间的那份友谊和真诚。在工作中还要善于表达并合理运用自己的爱意,真正做到关怀而不庸俗,严格而不冷酷,信任而不放纵。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环境下,让学生体会、理解并接受班主任对他们的爱心与关怀。当然,这既要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群体普遍可接受性,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程度、方式、方法等方面施予爱心。

比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离婚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而这其中,受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学生,情感骤然的变化使他们的生活规律完全打乱。这时候的班主任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他们情感的变化,教育他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走出人生的低谷。

我想,当一位班主任老师真诚地为学生付出自己的爱心以后,他可以真正地走进他的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使自己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言,不会产生敬而远之的感觉。而作为学生,老师对他的爱与关怀会对他影响深远。当他在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的爱意与关怀时,他内心真正感受到的还有成人世界(社会)对他的肯定,必然会更加充满信心,努力向上。同时也学会了以高尚的情感对待他人,从而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品质,因为他们会把这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他人的信任、尊敬、热爱、关心上。在这个时候,作为班主任,他所完成的不仅仅是一项工作,给予学生的,也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爱,更是富有尊严的灵魂!

再次,班主任要用深情来感化学生。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虽然说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教育的管理者,学生则是教育的被管理者,但在管理与被管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时的学生对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有时所做出的举措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这时候就尤其需要班主任用耐心去与学生交心,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这样做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信任你,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亲其师”了,才能“信其道”。

二、情连家长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两者在教育学生成才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是希望学校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教育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积极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因此,必须妥善地处理好校与家的关系,以利学生更好更快的成长。

首先,要明确,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在教育学生成才目标上是一致的,两者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班主任应放下老师的“架子”,心平气和地用商量、征询的口气,向家长解释,主动协调,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处理好学生问题。

其次 班主任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学生智慧心灵重要的一环。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按照教育在纲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一般来说,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在家访、家长会和同家长联系时,这对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进而管理好班集体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也喜欢毫无保留地向家长反馈学校、老师、同学和班级情况。许多家长也非常重视自己孩子受教育的状况,对孩子的班主任、科任老师的调配,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等总想问个究竟,观察自己的孩子及其他孩子的学习表现,常常比老师还要深入、细致、具体,从而相应地对学校教育做出一些评价,有时甚至是一些尖锐的批评或与事实有出入的。这时就要求班主任要虚心听取,不与家长争吵、争辩。当然,班主任在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时要具有判断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由于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家长在提出意见和建议时,难免有点偏袒,这时班主任要有较强的判别能力,冷静分折是非;另一方面,在心理上,班主任对家长的意见(有时甚至是尖锐的批评)要有宽广的胸怀,较好的素质,摒弃自己是“专业教育者”,“我懂你不懂”的一些想法,虔诚而耐心地倾听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感谢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只有这样,以情动人,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达到同家长互相交流科学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的目的。

最后,班主任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由于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状况的不同,班主任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和家长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是碰到处理学生问题且涉及到双方家长,班主任在接待家长时绝不能带着世俗的功利色彩,以貌取人,以职取人,以财取人。班主任应一碗水端平,亲切热情、礼貌待人,讲究谈话的内容、方法和语气。班主任“为人师表”,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是学生的一面镜子。班主任的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处事原则等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反之,则会给学校、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给学生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进而转对社会的失望,严重影响他们日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学校和家庭间建立和谐、密切的联系,使教育形成“合力”和“向心力”,应是我们做 班主任努力去追求的目标。

当然,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但如果我们做班主任的稍动一下脑筋,勇做聪明人,相信我们的工作会越干越好。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工厂。班主任的使命也绝不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而是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获取人格的升华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当学生的脸上绽出笑颜,当心灵与心灵架起沟通的桥梁,当班主任体验到工作的乐趣,我们可以坦言:我很幸福,因为我是一个班主任。

二十一世纪的班主任,当你面对一群不太懂事却又认为自己长大了的学生时,你的任务是艰巨的,你的目

标是明确的,那就是,你应当体现自己的崇高人格。这个崇高的人格到底是什么?有一位老师说过:“老师职业需要你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领袖信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教师的这种人格形象,首先是作为班主任的职业要求,其次,班主任的人格形象应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跨世纪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代表着进步方面的价值信念。所以,我认为,班主任的人格形象,应该是职业要求和时代要求的有机统一。而且,也只有具有了如此内涵的班主任,才有资格让学生以其为榜样。

爱心、诚心、耐心

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落实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成为有着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是否得力。

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肩负着非常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那么在新形势下,将如何去做好班主任工作呢?回顾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触颇深。但实践告诉我: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如果我们能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心,与学生平等交往、真诚相待,再加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具备了这里提到的“爱心”、“诚心”和“耐心”,就为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储备了较为充足的能量,那么又何愁解不开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这个“结”呢。本文拟结合自己班主任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心,这是我们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对班主任来说,我们既要有对班主任工作的无比热爱,更要有对学生的亲切关爱。

首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热爱,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无比热爱,这点对班主任来说显得格外的重要,它是当好一个班主任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众所周知:当我们对某项工作或某件事情缺乏兴趣和热情时,恐怕是难以将这项工作做好的。我在做班主任工作之初就曾给自己定下了这么一条:要么就别干,免得误人子弟;要干就得尽心尽责地把它干好,干出一点成绩来。几年来,我从不放过向任何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班主任学习的机会,虚心向他们求教,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量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些,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工作中去。空余时间几乎都耗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上。

其次,热爱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好学生乃至当好班主任的必要前提。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热爱和保护学生是班主任的神圣天职,是合格班主任的必备素养,无私地关爱学生是师德中最重要的一点。以爱动其心,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的成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以为,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情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多年来,我已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接手一个班时,我会有意识地去了解摸清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状况、个人性格、兴趣爱好、优缺点等方面的情况。如:我会利用新学年入学教育这个良好请学生轮流上讲台作“自我介绍”,当然每次都是我开这个头,在我的引导鼓励和带动下,大家踊跃上台“推荐自己”,这让我获得了对班上每个同学综合了解最为重要的“第一印象”,为我日后组建班委,选拔各方面人才,更好地发挥每个同学的优势和长处奠定了基础。为了能更深层地了解学生,每学期我都会尽可能抽时间走访学生家庭和他们原来的班主任老师。这样做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教师爱学生,一般来说,对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是容易做到的,而对那些顽皮、智力较差的学生就不那么容易做到。其实越是这样的学生越需要我们去亲近和关爱他们。我还让班上表现好的同学去关心帮助他们,一面细心地观察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及时表扬。

二、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真诚相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和爱戴,班主任工作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交换信任。”一个班主任老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爱戴,要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要教育好学生,要带好一个班,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固然十分重要,但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平等交往,真诚相待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似乎显得

更为重要。

当今中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强,他们不满足于老师对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关爱,更希望老师能“ 蹲下身来“,改变居高临下的状态,重视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意见,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做他们思想上志趣上的朋友。因此,作为平时与学生接触得最多的班主任老师,应放下架子,设法融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推心置腹,诚恳相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妹、朋友来看待,关注他们的一切,以兄长和朋友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当中,班上搞活动我与学生一起参加,课余时间经常找学生谈心,学生交给语文课老师的周记我也经常去翻一翻,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征求学生对班干部及老师工作的看法,请学生就如何抓好班风出谋划策,与学生谈自己的生活及学习经历,甚至与学生聊天说笑话等,每次当我获得“优秀班主任”荣誉后,学校发给我的奖金,我都对同学们说:“这钱应属于大家,无论如何我不能拿,因为先进班集体的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然后当大家面把钱交给班干部,列入到班费中去作为班上的奖励基金。我的这些做法,无形当中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觉得老师已经是他们中的一员了,这样,他们乐于接近我,心中有话敢对我说,犯了错误敢在我面前承认,班上不管出了什么大小事情,随时有人会及时向我汇报,这不仅有利于我及时了解班上同学的思想动态、喜怒哀乐、行为举止,而且对班内情况也能做到了如指掌,在开展班级工作时让我感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就是“诚心”在发挥作用的结果。我想,对于一个缺乏诚心,高高在上的班主任老师来说,他恐怕是永远也体会不到这其中的奥妙所在。

据我了解,学生最讨厌的是那些时时处处摆架子,动不动就抓辫子,时不时动肝火,训斥学生,傲气十足,一出了问题就请家长到学校的老师。在这样的老师面前学生只有畏惧感。

真诚的付出换来了学生对我加倍的回报,也赢得了学生对我的尊重、理解和爱戴,我的班主任工作也因此而越来越显得轻松自如,得心应手了。

三、对后进生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消除他们思想上的种种顾虑,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是能否带好一个班的关键。

一个人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使学生燃烧起来而不是让他们腐朽下去。后进生决不是不可雕的朽木,只要我们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和引导工作,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坚信,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只是并不轻松。

其实,不管你在什么样的学校,也不管在什么样的班级做班主任工作,你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后进生,有了后进生班主任就得设法做好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否则,任其发展将祸及整个班集体。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也是我们能否带好一个班的关键所在。如果说,我们对后进生教育不好,这其实是教师失职和无能的表现。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懂得:教育学生仅有严格有要求是不够的,还必须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后进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点,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在思想上、感情上与他们共鸣,要像父母对待子女那样对待他们,开展工作要和风细雨般地进行,切忌简单粗暴,更不得嘲笑、讥讽、挖苦。这样他们才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有了这份可贵的“亲近感”我们的教育转化工作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某个学生,平时不守纪律,学习相当马虎,几乎各门功课都不及格,还经常和班上及别班同学打架,老师批评教育他,他不但听不进去,有时甚至顶撞老师。就这么一个令班干部和科任老师感到头痛的学生,我也曾产生过放弃对他进行教育的消极想法,但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打消了这一念头。再说遇到困难就退缩,这也不是我一惯的工作作风。为了教育他,我不厌其烦地找他谈心,充分挖掘和肯定他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并对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看上去他似乎有些进步,我及时在班上对他进行表扬,然而他身上那一大堆坏毛病仍时有发作,我又到他家进行家访,发现他是由后母抚养的,他那种对人冷漠,神情傲慢的态度很可能与从小失去母爱,缺少家庭温暖有关,从此以后,我设法尽可能地去接近他、关心他,并安排坐在他周围的几个同学平时对他多一点关心和亲近。有一次,我看到他的文具盒已经相当破旧,亲自为他买了一个新的送给他。他体育还行,学校开运动会,我鼓励他积极报名,当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时,我当众赞扬了他这种勇于为班争光的精神,并对他予以奖励。与此同时,我多次利用周末到他家走访,希望他后母能多给他一些关爱,少一些指责和辱骂。常言道:“真情所至,金石为开”。经过近一年的耐心细致的帮教工作,这位学生终于变好了,他在这个班集体中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不再与同学吵架了,学习也开始变得比以前认真起来,我趁热打铁,对他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要求他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后来在学期期末评比中,他还被大家推举为“劳动积极分子”,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篇3:做一个“马虎”的班主任

一 、面 对 所 谓 的“错误”, 要学会“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所谓“闭一只眼”, 并不是说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而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要草率地就给学生的错误定性。孩子终归是孩子, 我们应该用一颗包容之心去对待他们、用爱心去温暖他们。如果当学生犯错误时, 不问青红皂白, 就以过激的方式处理, 即人们常说的:一打、二骂、三丢手。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宽容学生, 给他纠正错误的机会, 这样学生才会与你沟通, 也愿意接受你的批评与指正。

然而, “闭一只眼”并不是什么也看不见, 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听之任之。在宽容学生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始终“睁一只眼”, 仔细探究学生犯错的原因, 做到“明察秋毫”。有时, 学生犯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他们想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有时, 是因为我们忘了提醒, 让他们遇到问题时慌了手脚, 忙中出错;有时, 是因为我们在什么事情上伤害了他们, 引起了他们的反感以至于产生了报复心理。

有一次, 我们班有一位学生, 上课时心不在焉, 好似不认真听课。当时我正想发火, 但是我想有理有据地批评他, 于是立即提问他刚学过的知识, 看它能否答上来, 如果答不上来, 批评他就可以理直气壮了。谁知他答得很好, 当时我大吃一惊。这说明有些同学只是学习习惯不好, 看似没听课实际上在听课。当时我不但没有批评他, 反而表扬他学习效率高, 同时我也指出, 学习不是自由活动, 需要大家统一行动, 他平和地接受了我的意见。从此以后, 他学习非常认真, 我也没有酿成“冤假错案”。

因此,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 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 善于利用恰当的方式和温和的语气, 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尊重, 错误得到了谅解。出错是学生的权利, 防止学生再错是老师的责任。有的时候,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出错, 实际上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我们要尽量防止学生犯错, 也要允许学生出错。

常言道:“大事明白, 小事糊涂。”小事, 就是日常琐事。对生活中非原则性的小事, 不必认真计较, 可以装作没听见、没看见或者随听、随看、随忘, 做到“三缄其口”。有时候糊涂是一种境界, “小事糊涂”在于不苛求人的完美, 这样便能以开阔的襟怀接纳他人, 不钻牛角尖, 糊涂的人往往能宽以待人且胸怀开阔。小事糊涂, 既可使矛盾冰消雪化, 又可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当然, “小事糊涂”绝非事事糊涂、处处糊涂。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分青红皂白、不讲原则性, 那就真成了糊涂虫了。因此, “小事糊涂”不是真糊涂, 而是大智若愚、是装糊涂, 对于大事一定要明白。所谓大事, 就是关键的事、重要的事、关乎原则的事、关系到人生成败的事。对于这样的大事, 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二 、面 对 所 谓 的“早恋”, 要学会假装看不见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 男女生之间彼此产生好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我们不要把这种所谓的“早恋”看成洪水猛兽, 觉得如临大敌, 而应该假装看不见, 细细研究应对的策略。

对于“陷得比较深”的同学, 如果不“马虎”, 不假装看不见, 很有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反而导致孩子们做出傻事。如果这时候“马虎”一下, 假装看不见他们的行为, 然后再不动声色地给他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又能给他们提示的书籍或者文章, 他们就会“发乎情, 止于礼”。

对于绝大多数只是处于朦胧萌芽状态的同学, 他们之间仅仅是有好感。对这部分同学, 我们更要“马虎”, 而不要“谈虎色变”“打草惊蛇”。当然, “马虎”并不是要回避, 更不是逃避, 而是要大大方方地面对, 这样反而减少了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神秘感。

面对“早恋”这个棘手的问题, 我用主流的做法召开了一次另类的班会———“讨论爱情歌曲《窗外》”。刚一公布班会的主题, 同学们既吃惊又兴奋, 有的脸涨得通红, 有的低下头, 有的在偷窥“意中人”, 有的手足无措。因为他们对这首歌都非常熟悉, 所以我们先一起唱了一遍, 然后开始讨论歌词。我首先发问:“第一句‘今夜我又来到你的窗外’, 为什么来到窗外呢?”见有的同学欲言又止, 我干脆地说:“因为男孩思念女孩吗!”同学们一下子笑了, 心情也跟着放松下来。我趁热打铁, 接着问:“为什么用‘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因为总来这儿!”我说:“你们体会得蛮深吗!”同学们再次哄堂大笑, 心情彻底放松下来。我又接着问:“为什么夜里来呢?”同学们大声说:“怕别人看见。”我们一句接一句地讨论, 看得出, 同学们的情绪在慢慢高涨。当讨论到“也曾想敲敲门叫你出来”时, 我问:“为什么不叫心上人出来呢?”有几位同学说男孩自惭形秽, 觉得配不上她, 所以“一次次默默走开”, 我暗暗叫好, 这个观点正合我意, 按着我的预想在顺利地进行。讨论“我将要去远方寻找未来”时, 同学们说这是男孩要奋斗、要创业、要配得上女孩, 将来娶她等等。谈到这里, 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好像若有所思了。讨论最后一句“就让月亮守在你的窗外”时, 我问同学们月亮代表着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 爱啦, 关切啦, 人不在心在啦, 同学们早就没有了最初猜测我的用意的心情了, 这节课彼此不设防, 沉浸在这个美好的月色里了。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 借机抛出了我精心准备的一个问题, 我问:他爱她, 他告诉她了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没有。”我一想, 水到渠成啊。我说:“那我们再唱一遍这首歌吧。”完毕, 很多同学最开始的复杂表情乃至满腹狐疑不见了, 甚至让我感觉他们小小的脸上有些神圣。我说, 老师突然想和同学们说几句话。同学们说好。我说了一句早已准备好的话:每个人的窗外都有一轮月亮, 每个人的心田都有一株小草, 小草不去打扰月亮, 月亮也不去给小草添加烦恼, 默默地, 就这样爱着, 也挺好。言毕, 满座寂然。诚然, 在剩下的日子里, 一些同学仍有过所谓“早恋”的迹象, 但看得出, 他们在极力地克制, 正如我和同学们约定的那样———随心所欲不逾矩。

篇4: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育本质;语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7-02

这个寒假有幸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有真实教学场景的再现,有诚挚中肯的建议,仿佛他就是我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在一旁目睹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然后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告诉我应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了。因为本书采用了一线教师的真实案例,所以文字亲切随和,使读者很有认同感,每每剖析一个案例就会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比起很多居高临下的研究,更引人入胜。它又像一面洁净的镜子能清晰地看见自己的一切,包括内心。所以我也愿意将自省的浅薄感悟和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企图一步到位”,但凡学生难以克服的毛病都是老毛病,非一日之寒,积重难返,要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必须设计有梯度的办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提高。教师的思维方式不能总是急于求成,想要“学生应该让我满意”。王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老师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是习惯成自然了的,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老师一次次陷入被动的局面,师生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显性。看了王老师的剖析,我很惭愧,我们总觉得自己对学生尽心尽力,严格要求他们,引导他们向自己理想的状态发展,殊不知我们只是希望他们为了满足我们而存在。这很可怕,师生之间倘若不能平静地对话和交流,还谈什么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还谈什么教育。其实再往深层次去分析,问题确实还在老师身上,我们重视师道尊严,当学生不能按照我们既定的目标去发展,我们会认为他们是向我们的尊严挑战,会很不满意,继而盲目出击,做出伤害师生关系的行为。结果是非但不能改善学生的关系,还使教育的两大主体单位相互割裂,教育过程不能顺利进行。我们的教育不是以学生认错为终点,不是说满足了教师本人的心理需求就是解决了教育中的问题。如果我们还执迷不悟,就不仅仅是我们脾气古怪、偏激,而是我们的教师素质、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在王老师的这本书里也摘录了与其他老师对同一问题的商榷,像是一种悖论,看似争锋相对,实则归于统一,统一于对不同孩子的因材施教。尤其在开篇对教育和管理的阐述,令人深思。我所在的学校一直在高举严格管理的大旗,为此在招生领域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青睐。接下来学校和老师都在比赛“向管理要效益”,当我们身心疲倦的一线教师一边牢骚满腹于管理的苍白无力,一边执著于追求的管理的力度和强度,这是到了一种怎样崩溃的边缘。我时常自嘲:孩子没被我们逼疯,我们自己就要疯了。领导也常说,管是为了不管,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管住学生吗?大众理解的管理,都是人推着人走,拉着人走,逼着人走,管理者往往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被管理者甚至不需要任何动力,管理者以任务为根本,把学生看成任务完成的工具,这对被管理者的发展到底有多少帮助呢?抑或我们心如明镜——被我们管出来的孩子似乎总缺乏一种灵气,天才从来不是被驯服的。适应了强大管理的学生,他们或许会养成较好的习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不适应的会倦怠和反感,甚至背道而驰。所以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学生能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注重的是引导和熏陶。当然,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心智未全的学生来讲,从言行上对她进行适当控制仍然很有必要,但它只能是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手段而已。“教育是慢功,管理是急活,教育和管理可以相互帮村,但是不能互相替代。”当然另一方面,许多执著的人还在提倡“人本管理”,在管理前面加了限制,看似不同实则无异,管理本质不会变,与教育目的也只会渐行渐远。关于语言教育的无力,我想说,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面前它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世人都知道老师是凭一张嘴吃饭的,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说会道。也许这是一种曲解,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在当今这个社会被物质功利性所笼罩的状况下,学校也不能独善其身,成为崇尚精神价值的避难所。教师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塑造的文明殿堂又如何抵挡现实的残酷?就算语言的功能很强大,它可以意外地成全一个人,也可以偶然地伤害一个人。而教师每天的语言说教又有几层是奔着理想的态势去的?王春晓老师举了一个关于“失败的教育”——学习蟋蟀还是蚂蚁的案例,学生们喜欢做快乐的蟋蟀,因为他们只想做现在欢乐歌唱的蟋蟀,而不是未来那只挨饿受冻的蟋蟀。他们只重眼前,目光如豆,他们哪会像蚂蚁般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活在当下”是社会的普遍追求了,学生们只是随波逐流而已。如果要追究责任,首先被责难的是社会舆论导向,还是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教师教育的无能?这使我又想起清华精神之一的“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行胜于言”是清华精神中“重视实干”的体现。那么作为教师,语言教育不是终极手段。闻名遐迩的洋思中学,规定每课教师讲授十五分钟,后来又缩短到六分钟。这可以看作是教育语言功能的明显削弱吗?教育的关键是什么?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而不是老师乏味的说教!甚至唠叨!古语有云:“身教胜于言传”,用形象示范去教会学生更多的能力。比如,如何去发现、去观察,如何去比较、去记忆,如何去使用、去驾驭;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同别人协调关系等,也许这更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此我无意贬低语言的魅力,多少优秀的教师凭借他们的语言艺术在班级管理中成绩卓著。希望我们的教师能随时调整有利的思维方式,进行不同形式的言语教育。一位聪明的教师一定是位善于思考的教师,有创造性思维的老师,随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受固定思维的影响。我们多少勤勉的老师在追求完美教育过程中好心办了坏事,教师付出的爱和责任顷刻付之东流。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的不是给予的爱还不够多,应尽的责任还不够细致,我们要认识到在给予和付出时的技巧,是不是能被学生接受,是不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不是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早就告诉我们教育事业从来都不是可以急功近利的,教师切勿妄想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你所满意的样子。只要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他们正确的进行交流,求同存异,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引领他们在学识面前具有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平,那也算功德圆满了。因此,光凭教师一腔的热忱,燃烧的激情,孜孜的追求,认真的态度,严格的管理,温情的关心……教育的结果总还不尽人意,还是用会思考的大脑,宽容的胸襟,尊重需要,机敏的情感,理智的爱,随机应变的技巧来教育学生吧,结果兴许会有很大不同。这也是聪明教师必备的素养。

篇5:《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王萍

大家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可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把教育变为艺术,又怎样才能艺术的去教育学生呢?读了《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的领略到了教育艺术。

此书主要是针对班级里常见的七类学生:①问题生 ②后进生 ③内向生 ④厌学生 ⑤心理生 ⑥优秀生 ⑦小团体生,分别做了情景再现、案例分析、细节管理的方法指导,真的是值得我一个年轻教师去学习和借鉴。作者郑立平老师和陈玉宏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新颖的教育观点、细微的管理方法及对教育问题的透彻解析,都深深的触动了我,也带给了我莫大的启发。

尤其是他们在对待“犯错学生”的批评技巧中总结的“缓一缓,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再心平气和地着手处理;避一避,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和隐私;绕一绕,正面冲突不可取,旁敲侧击效果好;冷一冷,冲动往往乱方寸,心平气和情谊真”。这些“真理”非常令我折服。由此使我想到了自己,平日对待班级中犯错学生的态度,总是压不住怒火,轻则痛斥一番,重则惩罚一顿,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和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尾,导致有时会发生错怪学生的情况。是啊!往往冲动都会以愚蠢开始,再以后悔结束。

从这些“真理”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若想真正的爱学生,只要做到一点,那就是换位思考。无论什么事,我们都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看,你就能心平气和了。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会有自己的原因的,只有教师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和尊重他们,才会让学生感到温暖和不需要害怕过失,因为过失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更不要把孩子“逼上绝路”,那只会让他们一错再错。如果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巧妙的点化学生,使他们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很好的改正错误。

无论哪一类学生,都需要我们给予无限的爱与尊敬。

一、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把爱洒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这是我读过这本书之后印象尤其深刻的一句话。老师的爱像阳光,我们要把这阳光均匀的洒向每一个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感受到我们关切的眼神和母亲般的微笑,要让他觉得班级是温暖的,而这些,都需要我们用爱来做铺垫。

我的成绩可以不是最好的,我的体育可以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在学校上课是十分快乐的,在这个班级中我也是有一定分量的。这样,他才能够乐于学习,从心里喜欢学习,才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二、走进孩子心理

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是一个小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一样,一样有花,有草,也一样的有阳光,有阴霾。得到老师的夸奖时,他们也会兴奋,会欣喜。考试没考好时,他们也会难过,会沮丧。给班级扣分时,他们也会内疚,会自责。不要高看孩子,也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的小脑袋里也会装着不一样的世界。走进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更好的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尊重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同样。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

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情感有时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对于孩子却是合理的。孩子对情感的感知方式本来就和大人不同,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强求孩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做教师,就是要能够变换角色,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摸到孩子情感变化的脉搏。

尊重孩子的爱好。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有自己的特殊爱好的,一个孩子有正当的爱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作为教师,无论孩子有哪方面的爱好,只要是正当的,我们都应该鼓励。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爱好,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他长大一定从事这个行当,而在于培养孩子的一种对某一件事专注的精神,一种有所追求的思想,一种想做事情并能做好事情的信念,一种能从爱好中寻求生活乐趣的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好处的。

四、让孩子抬起头来

让孩子抬起头来,抬起头来做事,抬起头来学习,抬起头来走向明天。那么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我觉得老师在这里面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老师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大的,老师的一句夸奖孩子便会欣喜半天,那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多说一句你真棒,也许就会给他莫大的鼓励,给孩子一个肯定的微笑也许会让他在课堂上更有勇气的举起手来。让孩子在肯定的氛围中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让他觉得,我可以。

正如这本书中所述,用心来对待孩子,孩子能够感受的到。教育离不开爱,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我们充满爱心的面对每一个孩子。

篇6: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作者:雨点1983 日期:2010-8-14 22:56:00

放假前学校给每位老师送来了一份精神食粮,这让我有幸阅读了王春晓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王晓春老师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本书分两部分,上篇主要剖析了教师的各种常见不良思维方式,重在“破”;下篇则主要是讨论教师应持的思维方式,重在“立”。读完以后我豁然开朗。

我们常常听专家讲报告,说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就听信专家的,从不批评孩子,常常把表扬的话挂在嘴边,可效果却不尽人意。于是又在心里就告诉自己,还是老人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棍棒下出人才。结果棒出个炸弹,孩子和你对着干。然而学习完了王晓春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要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刨根问底的思考;假设多种可能性,在思考中反驳自己。

其实书中很多案例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像平犯错后被集体批评教育后改正,由于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当班上出现什么问题或过错的时候,集体舆论一定会指向那个问题学生,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大家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不对!再这样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例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我们一直认为是品行问题,但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很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而是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因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教育的悲剧。

我们应该努力终结伤害孩子心灵的话语,寻找滋润孩子的自信的甘露。倡导一种相互尊重的沟通方式。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学会用这种方式和我们交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兴趣首先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无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说

出来。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教师不应当

简单的否定,而是要给与学生鼓励,启发和引导。教师要

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愿意倾听,乐去于倾听。同

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发言的学生也会增强自信心。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我们面

对的是学生,是孩子。在他们面前,我们有年龄优势、经

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因而面对很多问题时反而

省却了思考,思维定势影响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

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

聪明的教师。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

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

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我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希望自

己在教学生涯中像水那样且歌且舞。

利用空余时间,细细研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那里面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着我,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给迷茫中前行的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此时,我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一幕:有次排队做操时,我发现一位男生在交头接耳,于是批评了他,男孩羞愧得低下了头,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我心软了,问他:“以后还讲废话了吗?”男孩委屈极了,“老师,我是提醒同学戴上红领巾,才讲了这句废话的。”我顿时为自己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后悔不已!如果早看到这句话,我也许就不会好心办坏事了。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我班转来的一名新同学。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刚开始时,我看到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

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我说:“这几天我发现某某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他很端正地坐好。几天下来,尽管有时还要做一下小动作,但比以前少多了。在以后的几次默写中,空格也少了很多。好多次早晨,他看扫地的同学没来,都主动打扫着,看着他认真的背影,我的心里一阵激动。是啊,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我们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这样做,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

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不准学生外出活动、在校园内不准奔跑打闹,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如何让安全与德育并行并重。

王晓春老师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好同学犯了错误,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只是告诉他:“你是个乖孩子,以后不要这样,老师就依然喜欢你。”这种缺乏帮助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真是一语中的,令人深思啊!

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喊累?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我读完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我读完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上一篇:e学习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探讨论文下一篇:秦兵马俑导游词45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