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2024-04-23

学科基地建设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学科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积极配合 精心组织 通力合作

为我市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建设再尽力

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建设能够为我市教育专家、教学骨干和名师搭建了一个强强联手的工作平台,这个平台能够使那些甘愿为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呕心沥血甚至付出毕生精力的专家、骨干、名师们更好地潜下心来推进课改,研究高考,引领教研,培养新人。于此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建设是推动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抓手,我局围绕这个中心,除了全方位给予人力、物力支持而外,还做了大量的推进工作。

一、积极配合,及时申报。靖远县教育局自接到白银市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建设文件起,就及时召开了由教育局相关领导和四所高中校长参加的联席专题会议,明确了学科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职能任务和保障措施,全方位的分析了我县四所高中的强势学科之所在,确定了强势学科和申报学校,积极组织完成了申报工作。

二、督促指导,迎接评估。3月份,局主管领导及教育股、教研室有关成员对申报学校的有关硬件和软件建设进行了系统检查,令其添缺补漏,直至基本完善。又热情配合基地

建设专业指导小组专家对申报学校及其基地进行了调研评估。

三、划拨经费,兑现承诺。4月份,我县一中被确立为白银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基地,二中被确立为白银市普通高中生物学科基地,并同时挂牌。教育局立即兑现承诺,划拨给了这两个基地活动经费各2万元。同时也调查了解了一中、二中对基地的投入情况和这一工作展开后所存在的空难。

四、通力合作,精技博能。5月份,县教育局按照学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安排,及时通知本县有关各学科基地成员按时参加本工作任务安排会议。6月份至10月份,组织全县高中教师及时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培训会、学习会,听取银川教学专家主讲的“新课改下高考备考方略”,组织各高中学校有个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外出考察;11月份,教育局派专人与语文基地主任吴贵栋校长、生物基地主任肖进忠校长及其中心组负责人马平老师、柴庆东老师一同随市教育局考察团到江苏南通考察学习,走进名校,走进课堂,了解了各个学校的课堂模式及办学特色,汲取了南通市19年来学科基地建设的第一手可操作性的资料和经验;组织全县高三教师在一中参加“靖远县高考备考暨高效课堂模式推进动员大会”;组织全县高三生物教师、备课组长及教研员在二中全程参与我市普通高中生物学科基地开展的由师大附中专家主讲的高考备考及高效课堂研讨会。12月份,组织全县

高三语文教师、备课组长及教研员在一中全程参与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开展的由银川一中教学专家主讲的高考备考及高效课堂观摩会、研讨会。

不论是外出考察学习,还是请专家来传经送宝,总之,都带来了教育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改革思路,给学科基地以及我县高中学校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活力,进一步促进了广大教师开创、建设高效课堂新技能的提高,对我县乃至我市推进课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设立在我县一中的白银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和设立在我县二中的白银市普通高中生物学科基地都还在初创阶段,一定还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难,但我们一定会和市上共同呵护、扶植,有效克服困难,使其科学发展。争取为科学整合、全面发挥我市的语文、生物教育教学优势而再尽绵薄之力。

20121216

篇2:学科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镇实施以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我镇数学教研工作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市、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广大数学教师以全新的姿态积极投入,刻苦钻研,本着“务实、探究、创新、发展”的宗旨,学习新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教研模式,重点抓好新课程的实施,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几年来我校在数学学科教学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学科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在科学合理的管理中求实效

学校能够立足本镇实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了“备课组、教研组评价制度”、“学科组评价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对这些制度进行实践和检验,更有力地促进和保障我校数学学科规划的实施。另外我镇数学教学在县教育局教研室和中心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其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改变以往理念旧、教学水平低的现象,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及新课程的推进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上从校长室,下到教导处、教科室对数学学科教学进行了三年的跟踪指导。实行了不定期推门听课制度、定期举办镇、校两级公开课、示范课制度。从教学一线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和共同研讨。从调查来看,不但提高了各位数学教师的教学热情更是使各位教师都具有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优秀教师比例正呈上升的发展趋势,教师之间差距在缩小。另外,学校在教科研、学科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对在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及在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不但进行精神鼓励更是

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研热情。每学期我校在教科研方面的奖励达万余元。

二、抓实教研工作,提升教师素质

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服务基层学校,培养出优秀教师群体是我们的职责。自2003年秋季,我镇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导处、教科室在县教研室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努力做好宣传培训工作,通过办各类培训班15次,使全体数学教师尽快转变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为此,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每学期至少深入课堂听课40次,在教学中体验课改的滋味,在实践中总结课改的得失。为使课改工作顺利进行,力求教研工作方式的创新,我们以课改行动周、开放日的形式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探讨,同时还亲自挂点到学校个人,全面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努力营造人人说课改,人人要课改的氛围,形成以教学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的浓厚风气。具体做法如下:

1、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研效率。

首先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制定切实有效的教研计划,落实教学常规和教研组工作。每次教研活动要求全体教研组成员准时参加,不无故缺席,并做好详细记录。其次根据本校的研究课题和不同教师的个性需求,我们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方式,如讲学式、闲谈式等,在加强教研组的建设的同时,把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专题学习与问题探讨相结合、经验交流与教学反思相结合,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然后结合我校本学期的校本培训,围绕课题研究与资源学习,我们将把每次教研活动都提前作好准备,提前确定中心发言人及主题,以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要求教师认真准备、积极发言,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继续深化我校数学教研之风。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好听课、评课活动。(每位老师一学期听课、评课达到30节以上。)组织全体组员对随堂课进行听课、说评、评课、反思活动。说课者说课要突出设计意图和匠心独运的教学环节;评课者要围绕研究主题谈真知灼见,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促使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得到更新与提高。鼓励本组教师多参加校内外的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师间的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和听课笔记。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着以“在借鉴中成长,在探索中提高,在发展中完善”的学习方针,让青年教师和转行教师主动向骨干教师和老教师请教,要多问、多听、多看,写好记录及反思,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及师德品质,促进青年教师和转行教师的专业成长。

2、开展“集体备课,教学个性化”的校本制度,扎实有效地进行好集体备课。

备课组按“四定”开展活动(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期初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好备课组成员开展一轮以整体梳理教材为主的集体备课活动,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处理加工教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各备课组可以考虑分工合作筹建本年级的题库和课件库,把好的资源积累起来,以提供给下一届的教师参考使用,真正做到资源共建,资源共享。备课组及每位任课教师应订好相应计划,写好总结,做好各种资料的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尝试了“煲汤式”的教研活动,这是一种新的教研形式,是围绕一节课,由某位老师执教,在教研组全体老师参与下,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深入地研究、探讨,再由这位老师多次重上,执教

老师教学业务快速提高,教研组全体老师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具体流程是:备课组集体备课(备课要求有详细的流程,有设计意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要加以说明)——集体讨论 定教案(利用多媒体全体数学老师集体讨论电子稿教案)——上第一次研讨课(录像)——集体观看教学录像讨论评议,执教者改进教案——上第二次研讨课——第二次集体讨论,执教者再次修改教案——第三次上研讨课,执教者撰写总结或反思。(说明:到底要上几次,要看教学效果。如果一次就成功,那就不用上第二次,如果效果不理想,继续研讨继续上,直至成功为止。)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群体的行为,整个教研组都被带动起来,反映集体的意志和智慧。这种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加强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管理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开拓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实现学校“达标升级”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将坚持科研为先导,强化教育实验,走科研兴校之路,从而推进特色建设,积淀学校数学文化。

1、立足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结合个人申报的课题与问题研究,形成主动反思、自觉实践的意识,提升教科研水平。研究过程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考虑可行性与实效性。课题研究以新课改的理论为依据,以学科专题研究为抓手,以“问题”解决为起点,实实在在进行课堂实践。力争数学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研究。

2、加强课题组工作的动态考核。

课题组每2周活动一次,提倡和教研组活动相结合,提倡课题组与课题

组之间活动的整合,力求不加重教师负担。各课题组要设计合理可行的课题活动计划,重点是活动安排,及时上传校园网平台,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相关的课题活动。各课题组的研究内容要注意与学校主课题的结合。各课题组的学期活动计划要注意与主课题相结合。每个课题组每学期至少面向全校公开一次活动。具体时间可由课题组长、副组长商定后报教科室,由教科室进行协调安排。教科室将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学期末将对各个课题组进行考核,评选3个“优秀课题组”。

3、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教科研成果。

每位课题研究教师都要有成果意识。要突出多元化成果体现,要将科研成果体现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上,把学生的素质提高作为衡量课题研究成效的第一指标;要将科研成果体现在经验的积累推广上。每位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努力把理论与自己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成果总结,撰写一定数量且有较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叙事、论文,不断提高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认识结构。进一步办好《数学学生日记集》和数学教师的论文集,重视提升论文质量。教科室将组织好各级各类论文评比选送工作,本学期在论文发表、获奖的数量和档次上有了新的提高;要将科研成果体现在学校的品牌提升上,要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校办学的影响力,以活动促教师的提高、学校的发展。

四、扬起学科建设之帆,收获累累硕果

正因为有了春的播种,才有了秋的收获,学校在认真对待数学学科建设的工作中,以务实的态度与创新的精神,获得了不少的荣誉,数学市级课题立项四个,已完成结题达到2个;每位数学教师人均发表论文达3篇。在国

家、省市县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人次更是数不胜数。在我们数学学科中老教师柏纪荣是“省爱生模范”、“市学科带头人”、“县首批名师”、科研硕果累累,老教师杨玉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质量高;青年教师中刘树金是“省优秀青年教师”、“县第四批名师”、“县教坛新秀”等等,张一强老师多次执教市、县级示范课、获“县优秀教学工作者”、“县教坛新秀”等称号、“县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熊纪鹏老师是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市级课题研究圆满结题、多次执教示范课,近三年分配的杨雪、吕晓丽老师多次承担县、镇两级示范课,效果良好。杨幡老师刚刚工作但教学认真,质量突出。王涛老师工作踏实,有两项县级课题正在研究。在数学学科队伍中,小学高级教师就有8人,在教学指导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县教育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将义无返顾,加强教研,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研究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一代接班人,让二十一世纪的花朵更加绚丽多彩,并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

黑林中心小学

篇3:学科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1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建立规范的科研管理模式是管理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是进行有效科研管理的依据。以项目管理办法为依据, 以科研管理为核心, 以科研成果为目标,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探索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科研管理制度, 从而充分调动科研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配合科研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题申请实施、成果鉴定、经费管理、科研评估机制、科研奖惩等多个方面内容, 并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制度。

1.1 规范科研档案管理

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环节, 是科研活动过程中的真实反映和记录, 是今后数据资料总结和查询的主要依据。要作到科研计划的提出与科研建档同步进行, 计划进度执行检查按期归档, 课题鉴定、登记科研成果验收、审查档案材料等材料的同步归档。为有效管理, 如课题申请成果鉴定, 在申报材料的同时必须完成项目档案材料归档, 凡不符合归档要求的, 不得组织鉴定。科研文件的归档范围, 按科研进程划分为:

1.1.1 立项申请阶段

由项目申请人提交课题申请书, 开题报告 (包括幻灯片) , 计划任务书 (合同书) , 科研立题审批文件或协作协议书。

1.1.2 课题实施阶段

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实验、分析、测试等各种原始数据、图表、照片等材料。如涉及中途变更课题计划的还要提交变更情况说明书。

1.1.3 验收评估阶段

研究计划执行工作报告, 阶段总结, 研究报告, 应用推广情况, 论文 (专著) , 成果鉴定书, 经费决算等文字材料。

1.1.4 成果申报和奖励阶段

申报材料, 审批材料, 奖励证书复印件。

1.2 强化科技信息管理

加强网络信息建设、书籍报刊数据库建设, 通过信息资源沟通与交流,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拓宽科研人员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和层面, 以便获得及时准确的科技信息, 为科研人员收集国内外先进的科研发展动态, 有利于科研人员把握科研方向、提升科研水平, 同时也可以通过更多的申请途径获得科研项目。

2 坚持动态跟踪管理

由于获得科研项目会在研究资金、科研地位等方面给科研单位直接或间接利益, 所以“重视申报、轻视执行、忽视总结”的现象在许多科研单位还普遍存在, 归根到底是由于科研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一个有效的科研管理者不仅是项目的监控者, 还应是有效的服务者。为解决科研项目的申请执行过程中的虎头蛇尾, 应对项目实施全程跟踪管理:

2.1 抓好前期申报建档

科研管理人员应及时把握科研申请信息, 尽快通报给单位科研人员, 为课题申请者获得较为充裕的撰写时间。当课题获准立项后, 及时将立项通知和有关管理办法转发给课题组, 使之掌握研究程序及注意事项。重点抓好课题组研究人员、实施方案、研究经费的组织落实, 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感, 从而保证课题研究计划的及时顺利开展。并为立项课题建立跟踪档案, 确保各项文件资料可以及时归档。

2.2 抓好中期监督检查

改变简单的档案管理,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根据课题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 做好项目的中期检查、评估、督促工作, 重点关注中期科研成果, 以保证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 通过检查发现问题, 对计划实施和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对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予以扶助、协调解决, 确保科研课题能够顺利进行。

2.3 做好结题奖励工作

科研成果是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目标和最终体现, 也是衡量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督促课题主持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完成课题总结是课题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 在后期管理中要督促按期结题, 组织好成果鉴定评审和报奖工作。对于实际应用意义大、推广效果显著的科研成果要予以高度重视, 扩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和推广应用力度。

3 做好创新项目储备

在做好监督管理项目的同时, 还要积极动员科研人员做好新项目的储备工作, 特别注重一些重大项目的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利用好学术委员会, 探索学科建设的好思路和好方法,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科技创新能力、组织管理水平的科研人员作为课题负责人。我单位及时把握国内外科研发展动态, 通过“派出去、引进来, 走下去、返回来”面向国际开放, 面向“三农”开放。做为畜牧科研院所来说, 只有实现了与农村相结合, 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科研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相接触的良好局面, 科研人员从生产实践中去寻求最迫切解决的课题, 科研才会有方向, 科技成果才会更有实际应用意义。单位科研人员十分注重科研成果推广工作, 通过广播等媒体、科技下乡和入户工程等形式培训基层技术人员与养殖人员二万余人次。

篇4:学科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时至今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词,甚至颇有“素质教育”向“核心素养教育”转轨的趋势,其实质一方面是对国际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潮流的响应与融入,另一方面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之后的审视与反思。确实,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来,应试教育的风气依然相当盛行,重分数轻能力、偏智育弱德育、有能力低素养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尽管教育公平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治理命题,但注重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日益成为一个艰巨而突出的挑战。同时,从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的教研工作状况看来,尽管不否认各级教研机构及人员为之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但其间存在的各种理念与行为上的问题或误区也不容忽视。比如仅仅将课程建设的重心放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上似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试图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统摄所有不同学科的教学也是过于理想化和机械化,虽然倡导中小学工作“德育为首”但相关研究虚化弱化的现状并无改观,出于利益驱动而开展的各类似是而非的课题研究也难有实际教改功效,数以亿万计经费投入的教师培训项目因缺乏明确目标和知识基础而未必真正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各级各类考核评价制度导向下造成的中小学教师重竞争轻合作的工作状态依然如故,如此等等,不一而论。透视这些问题或误区,其背后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症结:一是教研工作缺乏系统意识,未能找到或形成一根串起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各个关键要素的“红线”,也即是缺少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工作范式作为教研工作创新的抓手;二是教研工作缺失知识基础,无论是课程与教学改革,还是课题研究与教师成长,更多的还是靠直觉、经验和模仿,缺乏“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识的引领和指导。为此,立足于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化培育以及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专业化推进,我们亟待探索出一种以良好知识基础为支撑的教研工作新范式。

一、内涵与理念: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教研新范式的必要

学科建设常见于大学研究与实践领域,相关文献层出不穷。但相形之下,长期以来中小学研究与实践领域有关学科建设的提法及探讨极为鲜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实践界开始有改革先锋学校率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手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如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为代表的高中联盟校已于2014年启动各学科建设。理论上,笔者在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的有力支持下,长期深入中小学现场开展调研与实验,初步凝练并认识到学科建设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范式,我们形成的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于2016年第5期的《教育研究》杂志上。尽管理论上和实践上有关学科建设的探索主要着眼于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范式的革新,但笔者以为,学科建设所具有的内涵特征与根本理念决定了它同样可以作为新时期教研工作创新的主导范式,尤其是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研工作更有其必要。

所谓学科建设,是中小学校根据基础教育目标和学科内在本质,结合学校及学科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与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类型的学科建设实践活动相比,中小学学科建设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中小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人才培养,尤其是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素养的培育。在具体的学科建设实践中,特别倡导八大理念的彰显与落实:一是学科建设应有坚定的学生立场,二是学科建设应既要分数更要素养,三是学科建设应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四是学科应有多方的协同创新,五是学科应有切实的桥梁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六是学科建设应有鲜明的操作成果,七是学科建设应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八是学科建设强调在成事中成人。

上述有关中小学学科建设的内涵特征与根本理念表明,无论是省、市、县(区)三级专门教研机构,还是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都可将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作范式,用于统领中小学各科的教-学改革,从而改变当前教研工作缺乏头绪、忽视学科、盲目跟风、不成体系的现状。可以设想,在国家各科课程标准的统一引领下,各省、各市、各县乃至各校围绕各个学科形成了地方化、区域化、校本化的教-学特色体系,基础教育质量将得到切实保证,教研工作也将越抓越实并逐步积淀和深化。事实上,无论是专职教研人员,还是一线教师,最擅长的领域还是各自专攻的学科,同时学科也是中小学育人的根本渠道,各个层面共同致力于学科建设与发展将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忽视教者专长和学科特性大谈甚至空谈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容易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后果,更不要说将影响学科发展的各个要素协同有序地串联起来。为此,极有必要将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范式用于推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转轨与创新。

二、范畴与操作: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教研新范式的可能

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校长教-学领导范式,其主要范畴包括基于学科本质的学科功能定位、课程设置与开发、教学改革、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科组织创新等六个维度。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范式,同样包括这些维度,并经过后续的研究与探索,笔者进一步将其提炼为“三层六维”模型。

1.学科建设核心层:引领解决好每个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范式,要求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在于解决好每个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相对应的是学科建设的三个关键维度:学科功能定位、课程与资源建设、教学改革。也即是说,学科建设统摄下的教研工作,应当致力于引领一定区域乃至每所学校围绕每个学科的功能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形成理念共识与实践探索。首先,学科定位是学科建设的前提性工作,它需要在深度研讨和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精神主旨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化或校本化的学科功能定位,并凝聚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学科宣言。比如笔者长期扎根的象山学校,近年来将义务教育阶段语数外三科分别定位为“读写语文”“智趣数学”“体验英语”,较为鲜明地引领了这三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其次,尽管我国业已形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但从学科建设的实际看来,以学科定位为指引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是重心与关键,尤其是敢于并善于增删调整国颁课程内容与教材编排,同时各个区域与学校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围绕各个学科开展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笔者所在项目学校,当前语文学科正在探索基于文本体式的课程内容重构与教学进度调整,这一探索是在国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一流专家理论研究成果的引领下展开的,因而有其科学的知识基础。再次,在学科定位与课程建设得以清晰明朗之后,则应重视各个学科的课堂内外改革,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学科特点强化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二是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辅导与家校合作研究,三是要以学科为中心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笔者所在项目学校,综合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与趋势,提出“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型,从而在体现课堂教学共性的同时彰显学科个性与特色。此外,我们还极力倡导和践行“学科阅读”理念,为每个班级建设学科图书角,将学生课外阅读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音樂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科建设上述三个维度的突破,无不需要教研工作的突破与创新,尤其需要向学术界寻求理论支持与知识引领。尽管不同学科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挑战上难度不一,比如语文这类偏文学科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而数理化这类偏理学科则是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如果我们各级各层的教研工作均能紧扣各个学科的三个关键维度展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将切实提升一定区域和具体学校的学科教育质量,从而将学科育人与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2.学科建设动力层: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

毫无疑问,人是学科建设过程中最能动的影响因素。因此,学科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工作范式,必须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反观近十年来的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政府及校本层面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与考察项目,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钻研、自主阅读、自我发展。应该说,这些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和形式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实际的培训与研修过程中,由于研培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非系统性、专家授课各自为政且多为形而上的理念性内容,使得教师业务水平未必能有真正提升;同时,由于现在出版市场太过庞杂混乱,一线教师们忙里抽空阅读的专业书籍可能无助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甚至让教师们产生并强化“读书无用论”的感觉。为此,各级教研机构应当围绕各个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维度,向一线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推介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推荐符合实践需要且有理论品味的专业书籍,从而切实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如果说此类培训与服务工作更多在于促进教师专业“软实力”的提高,那么,还有必要为教师专业发展“硬功夫”提升,提供必要的专业训练和技术支持,具体涉及教师通用能力(如课件制作、信息技术运用等)和学科专门技能(如数学的几何画板技术、英语教学口语等),这在教师资格证制度开放化、教师队伍来源多元化的政策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

此外,教书育人是特别需要教师间协同合作的事业,因而以学科建设为旨趣的教研工作尤其要重视学科教研组的创新,并努力将学科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更好地确立和践行学科定位,主动并齐心投身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切实开展校本教研和业务研修,从而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和教书育人。

3.学科建设保障层: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并给予持续的激励认可

无论学科建设核心层三个维度的深度突破,还是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都特别需要“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识的引领与指导,而这些知识的获取与转化有赖于各级教研机构牵头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邀请教育理论专家、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者、学科教学名师以及一线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如此才能让各个层面的学科建设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今年江西省教研室与设在江西师范大学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持并启动江西省中小学学科建设系统研究与协同实验,项目吸收了来自大学的教育研究人员、教研精英、特级教师及中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并有三十余所中小学校和一个实验县区加盟,旨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英语、数学等核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望在三到五年内探索出一条中小学内涵建设的新路子。此外,各级教研机构乃至中小学校本层面,还应为学科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团队和出彩个人给予持续的激励与认可,甚至有必要针对学科建设的具体项目成果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与奖励体系,并将其作为重点观测点纳入各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评选指标体系。

概而言之,以學科建设为主旨的教研工作范式主张紧扣每个学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三个核心维度展开研究与探索,进而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建设学科教研共同体来增强学科建设的能动性,同时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以突破学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并从多个方面对开展学科建设的学校领导、教师团队给予持续的激励认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研究先行、知识引领、科学育人、注重操作、强化推广的价值取向,并鼓励在学科建设的实践中突显区域主张、校本特色和师本风格。(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邱伟华

篇5:小学科学学科基地工作总结

――如皋市**小学科学学科基地建设工作汇报

如皋市***小学占地120亩,现在72个教学班,有标准的科学仪器室、实验室和教室。作为南通市小学科学学科基地,学校多年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以创办“特色鲜明的科技文化型学校”为办学方向,不断践行“以教育的智慧培养智慧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强化科学学科教学改革,大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彰显学校科技特色,促进科技教育的内涵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氛围,凸显科学学科地位

1.强化管理力度,完善学科管理体系

科学学科教育多年来一直是我校的优势学科项目,尤其近几年,在科技教育的引领下更是得到长足发展。在学科教学管理上,学校根据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管理网络体系,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层层落实科学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强化各项管理的执行力度,确保科学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2.规范管理制度,提升学科管理效能

为进一步提升科学教学质量,规范科学教师教学行为,学校修订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如《科学学科教学教研常规》、《科学学科教师业务分层管理意见》、《学校科技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为教师进行科学教学提供了支撑,提高了学科教学效益。根据常规,校长室、教导处不定期对科学教师课堂教学及业务进行检评,及时督查通报。为进一步提高老师参与科技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学校每对在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总结表彰奖励,设立科技专项奖,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同时在评先评优、职称聘任等方面予以倾斜,使教师乐于科技教育,为持续推动科技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营造浓厚氛围,促进科技文化型学校发展

为把办学目标很好地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校的楼道内专门开辟了科普宣传展示板,内容丰富,突出介绍优秀的科学家事迹、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太空气象知识、科学发展史的成就以及其他科普知识。我们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断拓宽信息渠道,激活了科技教育资源。我们订阅了大量科普杂志,包括《小哥白尼》、《未来科学家》、《我们爱科学》、《科学大众》,做到科技组成员、各班科技爱好者人手一份;平时引导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如皋电视台“科普大篷车”栏目,周三下午各班利用网络组织学生收看校园电视台播放的科教节目。

二、强化学科师资水平,深入推进科普教育

学科建设发展教师是关键。学校在科学学科师资配备上坚持让事业性强、责任性强、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科学教师。我校在这支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如皋市级的骨干教师4名,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辅导奖10多人次,任课教师全都达到本科学历。学校在科学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中,突出“四抓”:

1.抓教师培训,提升教学技能

如何让科技教师适应新形势下的科技教学,如何让科技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们以业务培训、教研活动为抓手,做了以下工作:

通过“三项培训”,达到了“四个转变”。我们抓了新课标的解读、自然学具的操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培训活动,在整体培训普遍提高的基础上,挑选两名科学老师参加南通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一名老师参加江苏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科技教师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达到了“四个转变”:转变只重视书本知识和少数尖子学生的旧观念,确立一切为了学生,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学习知识和能力相统一的新的教学观;转变过去没仪器也照样出人才的旧观念,确立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培养不出现代化人才新的装备观;转变过去教学只为升学服务的旧观念,确立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实现小康社会服务新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学生优劣标准的旧观念,确立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创新人才新的质量观。科技教育呈现生动活泼,学生主动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还定期开展科技教研活动,每月一次学术沙龙,让科技教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度谈话”,让科技教师将教学中的所得、所思在学术沙龙中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相互启迪,共同提高,促进科技教师快速成长。

2.抓骨干引领示范,发挥龙头作用

为深入开展科学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同时为全校教师搭建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科学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骨干教师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案,用心上课。骨干教师扎实的基本功,精炼的语言,灵活的教法,多元的评价充分体现了我校“骨干教师”在科学教学上的引领作用,推动了其他教师认真实践新课程标准和新教育理念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3.抓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梯队人才跟进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直是我校的重要工作,为了推进学校科学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鼓励青年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苦练教学基本功,提高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学校精心搭建教学 2 舞台,让青年教师尽显风采。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中,不论对教材的把握,还是对学生学情的了解,青年教师都作了精心准备与充分预设,能全面地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创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学校青年教师在课堂中的成长,更推动了我校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4.抓校本研修,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科学“同课异构、评课观摩”活动,通过“同选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展示------课后评摩互助”等环节,为科学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等,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这种校本教研方式有效地帮助了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积极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个人思考与实践、教研组研讨交流、学科中心组专题教研等多种形式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以学科中心组研讨活动为抓手,举行主题性突出的教学教研活动,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努力创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环境。

三、重课程建设,整合开发教学资源

为了提高全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系列科学教材。由于参与主体为我校一线教师,因而其贴近学校实际、尊重了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开发的这套校本材料共分三册。

一、二年级版为《科学启蒙》,内容主要包括:“身边的科学”、“科幻画”、“植物栽培”、“小研究”、“小制作”和“获奖作品选”六大板块;

三、四年级版为《科学探索》,内容主要包括:“科幻画”、“动植物种养”、“科学实验”、“小课题研究”、“科技制作”、“金点子征集”、“动手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选”八大版块;

五、六年级版为《科技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设计制作”、“创意设计”、“科技制作”、“发明创造”、“获奖作品选”六大版块。

这三个学段内涵由低到高,内容由浅到深,整体呈螺旋上升趋势,体现“连续性、渐进性、序列性”。三个学段充分体现学生能力的阶梯性发展,低年级侧重于基础科普知识教育,包括认识事物、制作简单的事物、做简单的科技实验、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中年级课程材料在低年级基础上各方面加大难度,对科技道理的学习及实验研究都有深层次的要求。到了高年级,课程更多的侧重于科技探究发现、调查研究方面的内容。校本材料的开发,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

四、重特色建设,实现教学创新

科技教育是我校科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学校以科技创新为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1.拓宽教育路径,凸现亲身体验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学习科学,强调让学生“带着思索的头脑、发现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主动投身实践,进行科学活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注意点面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技素养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班级科技兴趣小组、年级科技社团、学校科技中心活动社团,对他们进行有关科技知识的辅导和小创造、小发明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科学“尖子”,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注重校内外结合。在扎扎实实地开展校内科技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利用校外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科技活动领域,我们先后邀请了消防大队官兵来校做消防知识讲座,邀请如皋市科协专家来校做小发明专题讲座。先后分批组织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参观南通科技馆、恐龙园、如皋鲜花基地、花木大世界等,让学生感受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还注重让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鼓励学生与父母一起探究值得关心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开展小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拓宽教育渠道,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思考,为学生创设更宽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活动阵地,更有效的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我校的校外科技实践基地,到工厂、沟渠、养殖基地、种植基地、科技馆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在日常的科技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当有心人,从不引人注意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确立小型研究课题,进而进行科学规范的问题研究。如学生看到村民乱倒垃圾,房前屋后、路边渠边到处都是,人被垃圾包围。学生对垃圾问题立项研究,通过阅读环境污染方面的书籍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垃圾的来源、种类、成分和日产量,针对垃圾问题向村民问卷调查,设计了各种对比实验,并将实验材料送交医院、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进行化验,最后形成了高质量的结题报告。

3.依托“学校科技节”,促进科技教育全面发展

学校围绕“科技在校园,创新在今天”的活动主题,按照“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总体要求,在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好科技活动方案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动员广大师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观察、科技制作、小设计、小种植、4 小养殖、电脑制作、电脑机器人、飞机航模等多种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或校内外各类科技竞赛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

在科技节里,学校组织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跃的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如在读书节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科普书籍活动,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学校的科技节活动,激发了孩子们旺盛的求知欲和从小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几年来,共表彰“科技之星”“创新能手”456人。

4.把握竞赛契机,提升专业水平

我们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比赛这一契机,加强横向联系,不断扩大视野,提高自身水平。我们定期举行各类劳技活动和竞赛。近年开展的常规性的活动有:“科技夏令营”、“科技冬令营”、“报纸服装展”等;主体性科技活动有:玩具设计制作、纸模服装、布艺制作、明天的船、未来的桥等;美工类活动有:剪纸、泥塑、石头画、剪贴等;劳技竞赛项目有:小巧手大擂台、萝卜雕刻、盘拼装小发明小创造、劳技创新大赛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既深受学生喜爱,又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学校科技教育特色日益明显。我校师生在全国、全省科技比赛中成绩显著,一大批优秀科技教师及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其中钱光明老师2010年5月在全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荣获科学一等奖;6月在南通市首届“行知杯”中青年小学教师教学比赛活动中,荣获科学学科二等奖;2011年上半年参加教科版全国优课评比获二等奖;施留霞老师所执教的《肺和呼吸》在南通市科学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后又获省级二等奖;王小勇老师参加的全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说课比赛获二等奖。刘小龙老师参加全国“十一五”科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师生发展》专项研究课题《学校科技馆与科学课程整合策略研究》已经结题。一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刊物,一篇论文参加如皋市论文评比一等奖,两篇论文参加省论文评比二等奖,一篇三等奖,2011年暑假参与编写了2011年如皋市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培训复习资料。2010年9月我校代表队在科学大众杂志社承办的金钥匙《校园之间》电视竞技活动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今年5月,在南通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中荣获小学科学学科二等奖。此外,学校科学教研组所辅导的学生参加江苏省“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等活动,两年来共有数十人次获奖。

五、存在问题

1.教师流动性大,专职教师不足

受教师均衡教育活动的开展,任课教师流动较大,专职科学教师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 5 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不断提高的科学创新能力需要与学校科学教师的指导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仍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多优秀教师发挥积极作用。

2.基地建设缺少专家引导。

要想扩大基地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专家的引领和调控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除了市教研室的支持之外,基地建设基本上靠我们自己独立研究,有些工作显得盲目、低效。

篇6: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本学科贯彻“法学与经济学连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清晰,理论视野开阔,成果实效突出”,在吉林省乃至全国财经高校法学领域形成优势特色的学科。在2012上半年,本学科在遵循学校“提升质量、凸显特色”的发展规划下,深化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开展,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本学科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尚需解决的问题,在从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全省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视野下来看,下一步工作思路应将重点置于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强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等工作上。

一、目前学科建设的现状

1、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具体来看,一是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12年1月以来,有1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另有1名青年教师考取法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本学科继续巩固与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合作关系,提高了法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通过主办或协办全国性法学论坛等形式,为教师获取学术信息,掌握法学理论前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本学科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良好,以规范的管理方法确保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学研究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研究上,截止目前,本学科在上半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部省级科研项目申报上均有突破,获得2项教育部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项目(部级)、7项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青苗计划项目以及其他级别项目多项,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达到20万元;在论文成果上,共计发表论文21篇。整体来看,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在2012年上半有大幅度提升,且在科研项目工作上有质的突破。

3、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精法律,通财经,懂管理”的具有多学科素养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1年,应届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率在10%以上,居吉林省省属高校第一位;2012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的申报

在2012年7月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发起的全国“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申报中,本学科依托民商法、税法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入选首批60所“实用性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库。这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奠定了本学科在财经类法学科中的优势地位,更进一步的开拓了未来发展的空间。

5、主办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 在本的学科建设发展中,不仅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商法学、经济法学、证券法学、保险法学等领域的年会,更于2012年7月成功主办全国第一届地方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贵州省社科院、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全国各地的财经类高校和社科院所的领导及知名专家近百人,就“地方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为期两天的会议,对于本学科的长远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在全国财经类法学院校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民法方向师资力量薄弱

本学科在民法方向的师资建设上仍显力量薄弱,亟需通过外部人才引进的方式充实优秀的青年学者。财经法是本学科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和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根基,民法作为财经法的基础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来看,本学科民法方向的青年博士处于空白,需要尽快从外部引入1或2名具有学术潜质的优秀的民法方向博士,继而为民法及财经法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后备性基础。

2、“双师”型教师仍然匮乏

本学科的“双师”型教师仍显匮乏,从当下的学科建设和长远发展来看均需要大力充实“双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端财经法律人才是本学科培养体系的目标,而“双师”型教师是这一培养模式的核心所在。目前,除法院、检察院之外,更需要从政法委、公安机关、司法局、证监局、商业银行、大型律师、企业等单位聘请实务型专家任“双师”型教师,以拓展和完善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3、硬件环境亟需改进

本学科软件环境的建设正在逐步更新,同样,硬件环境更需要同学科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从本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模式、科研工作目标等工作来看,需要建设出一流的现代化集法学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

4、资金支持力度仍显匮乏

本学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目前资金的支持力度仍显匮乏。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需要在引进优秀教师、激励科研工作、改善硬件环境、提供教师出国或国内进修机会、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和国外学术会议、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参加模拟法庭竞赛等多个方面投入资金。本学科应更进一步从学校、社会和相关领域筹集资金以支持本学科的高速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

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建设核心,学科的发展规划路径和具体方式均应配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需求。将从卓越法律人才基地中法律人才的选拔、培养模式的规划、多元化课程的设计、师资队伍的配备、法律学生就业的推荐和跟踪等方面来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2、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 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的建设,是回应和配合“双师型教师、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的要求和需求。目前,本学科已经拟定在辽源政法委、XX市法学会联合主导下设立XX市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未来将在全省范围内有所选择建设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

3、强力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的强力提高不仅是建设高水平法学科的基础和衡量标准,更是使本学科跻身全国财经法学科前列的重要支撑。在遵循学校“学科水平提升年”规划的前提下,细化分析和落实学校所下达的2012科研任务,力争按时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

4、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的重要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一定程度上以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而展开,由此可见,教学质量的提高位置极为重要。对此,本学科将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类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积极学习外部经验以审视自身教学环节尚待完善之处,以更进一步的服务于培养财经法律特色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

5、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

上一篇:描写家乡小河的作文350字下一篇:调笑/调笑令,调笑/调笑令毛滂,调笑/调笑令的意思,调笑/调笑令赏析